首页范文农村体育教育十篇农村体育教育十篇

农村体育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9:50

农村体育教育篇1

关键词:宏观角度;农村;公共体育教育

1农村公共体育教育现状

1.1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体育事业缺乏充足的经费投入

在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发展过程中,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影响,很多地方政府自身财政资金比较困难,所以对于体育教育建设与发展缺乏充足的经费投入,当地学校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体育锻炼设施建设,基本的配套健康器材也比较欠缺。教育投入不足目前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各地政府对这一问题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加深了认识,并针对体育教育逐渐增加了投入力度,但是相比世界平均水平依旧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和中等收入国家乃至低收入国家在体育教育方面的投入都有一定差距。随着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也在逐渐增多,而地方政府对于学校方面的体育设施建设依旧缺乏投入力度,农村地区健身器材的购置工作依旧不到位,导致很多学校缺乏完善、独立的体育锻炼场所,并且仅有的少量体育教学器材也没能及时更新,导致农村体育教育工作缺乏必要的硬件基础。国家近年来对竞技体育逐渐增加了经费投入,但是对群众体育的资金投入依旧比较欠缺,难以满足新时期农村居民对体育运动和体育精神文化的需求。

1.2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由于不同的农村地区其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均衡问题,所以不同农村区域内其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在质量和数量方面也有较大差异。目前农村学校对于专业体育教师资源严重缺乏,并且既有体育教师队伍也不稳定。受到农村经济条件限制,大多农村地区的体育教育缺乏良好的硬件设施条件,体育教师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受到农村体育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工资待遇水平低以及从业环境不理想等因素影响,很多专业体育教师都不愿意留在农村学校进行任教,并且部分之前在农村学校任教的优秀体育老师也逐渐流向城市学校或者私立学校。目前,农村体育教育教师资源欠缺是制约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3农村地区学校体育课程开课率较低

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体育课程,这也是促进农村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有效加强农村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中小学教育中,合理、充分的开设体育课程,并积极安排课间操以及早操等活动。但是目前大多农村地区的中心小学与完全中学对体育课程具有较高的开课率,而村教学点和村级小学对于体育课程的开课率却相对较低,这就意味着目前依旧有一部分中小学生没有享受体育教育权利,这种现状严重影响着学生个人体育意识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人口素质。

1.4农村公共体育区域发展不平衡

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受到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以及自然地理条件因素等影响,各区域之间的公共体育发展具有很大差异,尤其在科学指导、群众体育意识、预算经费投入以及体育场所与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差异。受到消费水平、文化以及经济等因素影响,很多农村学校开展的体育运动相对比较单调,且发展比较缓慢。因为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突出的不平衡问题,在体育教育资源分配方面也缺乏均衡性,导致农村学校在公共体育建设与体育教育发展方面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现状。

1.5农村公共体育教育供给方式比较滞后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并以强民富民为中心布局各项事业,促使农民逐渐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和生活型消费转变。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教育作为农村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农民身体健康水平,转变其生活方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农村区域在公共体育教育发展中,产品生产、技能培训、政策制定以及资金供给等环节基本上都是由政府部门包办,这种自上而下的公共体育教育供给方式比较滞后,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指令性特点,对不同农村地区差异化情况缺乏思考,只是单一的按照统一标准配置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忽略了农民自身对于体育教育的需求。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为了提升自身政绩,对农村地区加大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但是对农村公共体育教育中的活动组织、体育文化宣传以及体育技能培训等内容缺乏建设。在这种单向供给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教育具有社会效益体现慢、生产周期长以及费用投入大等问题,并且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建设与发展过度依赖政府资金投入,对社会资金和个人团体资金缺乏合理应用。同时这种供给方式还会造成农村健康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加大成效之间的公共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影响农村体育教育和健康事业的协同发展。

2基于宏观角度的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发展策略

2.1强化地方政府的行政职能,健全运行制度

目前我国政府职能开始从经济型政府逐渐演变为服务型政府,这对加快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农村地区在实现公共体育教育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加快行政职能的转变,针对当地公共体育教育建设科学的运行机制,和医疗卫生等部门实现协同、创新发展,促进健康中国发展。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对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教育提升责任意识,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理清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相互之间的责任划分和权力边界,适当的优化与增减文教卫以及体育部门等部门职权,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同意识。各级地方政府体育行政部门需要逐步提升职权履行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水平,防止各部门出现相互推诿或者责任缺失等行为。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教育建设和发展权利要逐渐倾斜到基层乡镇机构,健康、有序的构建相关教育建设标准,逐渐缩小城乡体育教育差距。另一方面,要针对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教育事业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保证各项规章和法律之间实现顺利衔接,确保各项教育工作有有法可依、有度可循。政策建设要具有突出的权威性和刚性约束力,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教育事业的高效发展。同时,地方政府要基于法律层面,对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教育制定完善的发展机制,并健全、标准的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以及执行文件,按照不同地区实际发展水平,合理设置体育教育机构与部门,促进各个区域之间公共体育教育协同发展。

2.2基于地域特色开展公共体育活动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农村地区的体育教育具有差异化内容,并且体育教育项目具有突出的地域特点。这不仅和农村当地自然条件相关,还与当地地理与气候环境有直接关系。目前在气候类型具有多样性特点的农村地区,其学校体育教育具有突出的地域多样性和季节性特点,这种多样性特征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地区农村体育教育包含诸多特色各异的体育活动。我国现有民族体育项目也非常多,项目类型超过百种,这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在农村地区加强公共体育教育,需要当地教育部门以及体育部门充分挖掘与开发极具民俗韵味的体育项目,在对传统体育活动内容继承基础上,融入新时期新鲜元素,促使传统体育文化紧随时代步伐获得有效创新与发展,同时在当地居民积极投入地域特色突出的体育活动中,更充分的投入到体育教育建设中。另外,农村地区在公共体育教育发展中,可以利用民族性体育项目,对民族体育潜力实现进一步挖掘和开发,组织多样化民族体育活动,推动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

2.3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农村公共体育建设经验

基于宏观角度加强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教育,还要注意体育教育建设及发展中的整体规划,对发达国家成功的农村体育建设经验加以借鉴和吸收,同时结合我国农村地区实际情况,构建符合本地农村学校体育教育需求的发展模式。农村地区在强化公共体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不同农村学校之间建立竞争机制,组织多样化体育比赛活动,当地居民与学生可以按照个人兴趣爱好参加相关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其专业的指导和训练,挖掘农村居民与学生的体育天赋,促进国家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农村地区开展多样化运动竞赛项目,要对当地参赛者实际情况实现充分考虑,可以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及儿童等设计与其实际情况相符的体育运动项目,通过公共体育教育培养农村居民综合素养。

2.4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中心,构建系统化农村全民健身体系

基于宏观视角加强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教育,还要重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辐射功能,积极构建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中心的农村健身体系,利用学校良好的体育运动设备与人力资源,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发展。农村全民健身体系建设中,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积极投入到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组织或者体育运动建设工作中,并给予专业指导。学校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能够解决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发展中对运动场地和健身器材的需求。在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辐射作用基础上,可以带动周边农村居民投入到体育运动活动当中,围绕学校构建区域性体育社会网络,并在区域体育发展中进一步推动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

2.5改进农村公共体育供给方式,增加参与主体

以往自上而下类型的农村公共体育教育供给方式,不仅跟不上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脚步,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政府改革动力,印制了民间资本参与活力,导致农村地区现有公共体育教育不能满足农村居民新的体育教育需求,不利于农村公共体育发展。基于此,需要对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教育供给方式加以优化和改进,增加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参与主体,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身体素质。一方面,上级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决策与评价作用,把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教育发展相关管理、操作与采购等权利交给基层政府,并由基层政府结合当地居民实际需求和体育教育现状,科学整理反馈信息,适当供给体育教育发展服务与资金支持,同时把公共体育教育建设与发展信息上报到上级政府部门,使供给方式逐渐从自上而下转变成自下而上,在基层政府和上级政府双重联动基础上,更有效的满足农村居民体育教育需求。另一方面,要完善的构建农村居民公共体育教育需求表达机制,在农民驱动下,促进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教育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组建体育团体、召开农民体育会议等形式,及时获取农民体育教育需求。政府在加强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教育建设工作中,要积极引入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社会团体等力量,全面参与到农村公共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中,盘活社会层面的财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在多方参与下,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发展。

农村体育教育篇2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那么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如何?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加强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呢?

一、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

1、师资配备不齐,体育课时不足。由于体育不是考试科目,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大多由老弱病残者担任。这些人非体育专业毕业,不懂得体育教学规律,身体素质差,在体育活动中根本起不到示范作用。大多数农村小学没有专任体育教师,体育课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代课。尽管每周安排2―3节体育课,但常常被其它学科以各种理由占用。临近考试,体育课就理所当然地被瓜分。课间操和课外活动,则是学生自由活动,没有教师统一组织。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大大缩水,身体素质得不到保证。

2、操场狭小,体育器材匮乏,教学方式单一。

在农村,有限的教育经费被投入到镇中心学校。因为中心学校经常有上级来检查,搞不好会让领导们丢面子的。下面的学校只靠收一点杂费维持学校的日常开支,根本无暇顾及体育这一块。有的学校操场上只剩下一副摇摇欲坠的篮球架,仓库里只有一根拔河的绳子,很难见到传统的单双杠、山羊等既娱乐又健身的体育器材,更不用说高档的体育设施了。学校操场是坑洼不平的土操场,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一片。场地狭小,没法统一做操。有的学校把操场建在校园外,被村民们堆满柴草,甚至拴上了牛羊,鸡鸭信步期间,粪便满地,臭气熏天。也有的被村集体占用,成了市集或者果品交易市场。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使得体育活动形式单一,除了长跑就是丢手绢。长此以往,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厌倦情绪。

3、强调安全,束缚了体育活动的开展。随着媒体对学校安全事故的曝光及家长维权意识的提高,领导和老师都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老师上课就怕出安全问题。一旦出了事故,家长就会来找学校和老师赔偿。虽然有时不是老师的原因,但学校还得应付。多数情况下为了息事宁人,学校和老师只好承担了费用。有的学校规定谁的课上学生出了事由谁负责,这种做法束缚了老师的手脚,打击了老师的上课积极性。

4、体育活动的减少使得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有关部门对学生的体质监测表明,现在学生的营养状况和体形身高都比过去提高了,体重也增加了,但肺活量、耐力、力量、速度等许多体能指标呈下降趋势。“豆芽”和小胖墩体形屡见不鲜。

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对孩子呵护有加,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取消了一些较苦、较累、较危险的运动项目,如长跑、三铁(铅球、铁饼、标枪)、跳山羊等,使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大为减弱。同时,由于缺少合作与交流,不少学生自私自利,性格孤僻,没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过多的能量无处释放,使得打架斗殴、早恋、迷恋网吧等现象日益增多,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体育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农村体育教学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说:“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加大对体育事业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设施的投入,正确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领导干部要关注学校的体育工作和学生的健康状况,帮助学校解决体育工作的困难。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检查。”《意见》和《讲话》给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尚方宝剑”,学校领导要以此为契机,争取上级领导的扶持和帮助,多方吸收资金,解决好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的建设配置问题,配齐配强教师,开足课时。

农村体育教育篇3

该课题组的20余位专家及500多名调查员,于两年时间内先后在北京、山东、河南、浙江、新疆、内蒙古、湖北、广东七省(区)一市发放调查问卷近万份,并以乡镇及乡村的完全中学、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小学和乡村教学点五类学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方法获取了大量数据,尤其是关于我国乡村小学和村教学点的有关研究数据和结果,填补了国内同类研究的空白。

农村学校体育在发展

调查显示,在各类农村学校中,体育课正常开课率,完全中学和中心小学可达到87%左右,初级中学和乡村小学达到82%左右。尤为可喜的是村小及村教学点的体育开课率已达到77%左右。这说明各地教育部门在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方面给予了实质上的重视。在“两操”方面,农村学校开展早操率达61%以上,其中完全中学达72%,村教学点达56.1%;开展课间操率近70%,其中完全中学达80%以上,村教学点为54.2%。在课余训练方面,研究结果表明,80%的农村学校参训学生文化课成绩较好或与不参训学生无差异,说明体育活动对学生文化课学习有促进作用,也表明大多数农村学校比较重视参训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已形成农村课余训练的良好势头。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近些年来通过培养和培训,专职体育教师已达61.8%。体育教师的学历和合格达标率也比前些年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一批青年体育教师的充实,为农村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与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向前发展并存的,是令人焦虑的问题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学校中完全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率为44.3%,其中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29%左右。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农村学校体育规范化教学水平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行大纲严重脱离农村学校实际。在依教案教学方面,中心小学以上为80%,村小和教学点仅为50%左右。这表明农村学校体育的随意性教学现象还十分严重。在制约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中,缺乏教师占首位,其次为缺乏器材。学校类型越基层,缺乏教师和器材的阳性率越高。例如,完全中学缺乏体育教师阳性率为10.11%,村教学点为26.67%。另外,对体育课无要求,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这说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状况,不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取决于社会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率较低(仅为55%),带来的后果是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难以落实。近年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缺额数字仍然较大,职称和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其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尚不足7%,中、初级职称和无职称教师占93%以上;中老年教师不足20%,40岁以下教师占80%以上。这一结果提示,今后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将是一项巨大工程。调查还表明,近三年体育教师减员比重约为11.15%,相当于每年减员近4%。在教师减员的因素中,非自然减员比例过大,内地省份约为3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达69%。体育教师转业流向,主要是公安、税务部门和从商或回家务农。其主要原因是地位低下、工作劳苦而酬劳低等。在体育器材方面,调查学校的体育器材达标率为39.1%,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34%。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体育的位置没有摆正、缺少经费,但也与现行体育器材配备规定指标与农村学校体育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有关。

建议与参考对策

为实现下世纪初叶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目标,专家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

不断完善农村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教育部门主管,体育部门配合管理,“教体结合、优势互补”,建立自上而下的网络性体育教研组织。

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的法规建设,编写符合农村实际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重新修订“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

农村体育教育篇4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教学

素质教学的推行使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对于中学而言,由于体育在中考中占有重要份额,因此学校对体育课程教学的安排也越来越重要。而在农村中学,由于诸多因素阻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因此,在农村体育教学过程中,面对多种困难,要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体育教学的开展。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多种问题,影响这些问题出现的因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首先,在主观因素方面,表现为学生对体育课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单纯地认为体育课只是为了锻炼身体和在中考中增加一些分数,有了这种想法,学生对体育课也就失去了兴趣,只是因为学生没能对体育课的真实内涵和意义进行了解。体育课不但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对学生的多种能力进行提升。例如,长跑可以锻炼学生的毅力;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如果学生能够发现这些好处,就会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反之则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发展。此外,部分教师由于个人原因,借口学校体育设施不健全,在课程中往往是让学生自由活动,失去了体育课本该有的意义。对于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而言,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设施不健全,学生活动受限

和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中学的体育设施非常简单,也不完善。主要是由于农村校园场地小、经费少,在体育器材方面投入较少,这就使得体育教学严重受限。例如,在中考项目中,有中长跑的项目,学生需要在平时加强锻炼,但是由于学校场地太小,没有跑道设置,那么对于体育教师来说,面对的是授课难度增大、学生缺乏相应锻炼的问题。此外,对于一些需要特殊场地的体育项目,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场地,只能在操场上进行活动。简陋的学习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受到限制。总而言之,体育设施、器材的局限导致教师无法开展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体育考试表面化

很多在校学生都认为,自己只有一个任务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文化课已经占据了教学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已经被挤压得所剩无几。尽管我国教育部门要求必须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个小时用于体育活动。但是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以及当前升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教育工作者及家长都认为只有学好文化课,才能考取好学校,对体育活动完全不重视。而且当前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学生很少参加户外活动,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出比较差的态势。

3.教学环境落后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较落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不愿意到农村去,而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很多时候都是一个老师,身兼多个角色。老师每天的课程都被排得满满当当,一方面,学生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教师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长此以往,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时,显得力不从心,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追赶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教学的质量。而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具有自身的特点,只要天气好,就能够在户外开展。由于这种课堂形式与其他课程完全不同,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非常高,由于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很多都是其他课程教师在兼职代课,所以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4.环境变化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由于体育课程大多数都是在户外进行。尤其是农村体育课程,几乎没有室内课,全部都是室外课程,所以受天气变化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天气条件差,体育课就无法开展,特别是在冬天,寒冷的天气使学生完全不愿意到室外进行活动。对于体育课程来说,其主要内容就是体育活动。最普通的篮球、足球、跳远等活动都要在户外场地进行,因此,体育活动受天气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就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来说,面临的困难非常多,远不止这些。因此应该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从主观方面来面对困难,正视面临的困难,正确对待体育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意识到体育课不是学校为了考试而开设的一个课程,而是为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而开设的课程。例如,通过跑步,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同时长时间的耐力跑可以使学生的意志变得更加坚毅。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不能只是按照传统体育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在教学中融入多种创新元素,让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会逐渐发现体育活动的乐趣所在。

2.让学生成为体育活动的主角

对于农村中学来说,每一个班级的人数都比较多,班级规模也比较大,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作为教师来说,在组织体育活动的时候,要灵活多样。体育教师可以在一节课堂中多组织几项活动,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分配不同的教学任务,这样每组各自在完成自己的任务的同时,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此外,受学校场地的限制,可以根据体育活动的内容,选择校外适合开展该项目的场地进行训练,不但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也能够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3.强化体育价值的宣传

体育教学主要是针对身体锻炼的技巧、意志品质的培养等开展教学的过程。通过体育锻炼,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学校应该从多种途径开展体育宣传工作,使学生及教师都能够认识到体育工作的意义。这样,对于体育教学的开展具有促进作用。

4.体育课与文化课并举

国家相关政策明确要求,中小学要转变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计划,让体育课与文化课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受到同样的重视。国家应增加对农村中学体育设施的投入,让农村的学生能够和城市的学生一样,接受良好的体育教育,让学生能够在阳光下健康地成长。

对于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来说,应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不管面对何种困难,都要正常开展体育教学。随着人们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农村中学体育教学面对的诸多问题也必定会逐渐得到解决,体育教学活动也将会越来越正常化地进行,广大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会顺利地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张金昌.农村中学体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3(5).

农村体育教育篇5

关键词: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新农村建设

关于三农问题,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村教育,因为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农村经济最根本的力量。“十一五”时期,必须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由此可以看出,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教育体制既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本文针对我国农村教育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新途径,研究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互关系。

一、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体制现状及存在的基本问题

1、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制约了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中,农村和城市都采用了同样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与农村实际相脱离,很难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中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不能真正起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成了目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它的规模是城市基础教育的两倍,然而,教育经费在它身上的投入却不到城市的一半。一些地方为了减少财政支出,严格控制公办教师的编制,以至一些师范毕业生缺编当不了教师,而由良莠不齐的代课老师长期支撑着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质量受到严重威胁。

3、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成本越来越高,大大地超越了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加上管理不足,目前,我国虽然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实际上农村学校的杂费依然很高,各种费用五花八门,乱收费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的一些乡镇为了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采取合并学校,在总数上减少学校数量的做法,但很多学生仍然分散于农村,村与镇之间的距离较远,这就使得许多学生必须额外增加交通、用餐、住宿等费用在内的一些支出。在广大农民经济收入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这笔额外支出增加了一些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从而导致了一些孩子过早的辍学。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差异,使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人们普遍向往城市生活,让子女接受较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跳出农门”的最现实、最直接的手段。可是高等教育越来越高的收费使农民在教育投入与维持家庭生产和生活的博弈中,最终不得已选择后者。

二、探索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新途径

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所造成的结果是,素质教育农村不如城市,中小城市不如大城市的现状。其实,农村最需要的是懂种植、养殖知识,掌握农产品加工、机电维修,预防自然灾害等技术的技工。所以农村教育要以培养合格劳动者兼顾知识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解决农村发展对教育的迫切需求。以此为出发点,对农村教育体制提出以下几条改革新途径:

(一)改变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农村教育模式,构建以农村技术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为基本特征,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的新的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互沟通的教育体制。

第一、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国农业人口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民实用技术的教育与培训,把教育教学同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课程设置要形成以基础文化课为根本,实用的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干的课程体系。

第二、以农民培训为重点,开展农村成人教育。要不断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积极推广实用生产技术的培训和非农就业必须技能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要贴近农民的实际需要,包括优良农产品品种的推荐、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的提高、家政服务等等。在教学方法上,要以直观、通俗的语言,让农民更容易接受。

第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构建“分流式”教育体制,最大限度地遏制新文盲的产生,巩固和加强农村“普九”教育成果。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强九年义务教育的宣传工作,保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减少辍学率,最大程度地遏制

新文盲的产生。

在目前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我国农村初中毕业生不可能都直接升入高中,因此要构建“分流式”教育体制,对那些升不了学的农村学生要进行技术知识、专业技能教育,以为就业做准备。而对那些有信心有能力的农村学生,学校应保留部分普通班以便他们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二)扩大教育经费的筹集渠道,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第一、强化政府投资办学的主体地位。各级政府应当充分意识到只有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农村教育来提高农民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教促富,富促教”的良性循环机制。

第二、拓宽教育经费的筹集渠道。创造条件尽快开征大家所建议的教育税,发行教育,允许企业和个人捐助教育经费等;发动全社会对教育的支持,设立“春蕾基金”、“宋庆龄少儿基金”等等,应该从目前的“各自为政”改为实行统筹指向,实行向农村教育倾斜,使其成为农村教育投入的又一重要渠道。

第三、对于升入高等院校的农村学生,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辅之以助学贷款。各级财政部门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财政支持政策,例如无偿补助或者助学贷款贴息等政策,以减轻农村学生的负担,刺激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优化“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

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模式,将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以及主要人事责任交由县级政府负责。“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可以更有利于农村教育的统一规划、教师的统一配置与培训、教学硬件与软件建设的质量把关,确保有足量的教师从事农村教育,从而有利于农村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

然而,事实上县政府在完成自己在这一新体制中应该负有的责任方面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并不能切实保证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优化“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坚定不移地推进这项体制的落实,从而有利于实现“面向三农”,有利于“三教统筹”,有利于实现农村教育的民主性、多样性与开放性,从而使农村教育大大推进一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培养农村留得住的新农民而做出贡献。

三、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十一五”时期,必须扎实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就是要促使农业向知识化发展,关键就要促进农民知识化。只有用现代农村教育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农村体育教育篇6

一、提高认识,正确的理解课程改革

要理解课程改革,就得知道什么是“课程”。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句提及课程,虽然没有明确界定课程,但记载中已清晰的显露出课程是功课及其进程的意思,已基本接近今天我们理解的课程概念。在西方指“学习的进程”。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课程的涵义逐渐从“学程”演变成了“教程”。

为了减少人们对课程含义的争议,有些学者把课程作为教学计划的理论来加以界定。由于这种定义的广泛性,导致了人们对课程的误解。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就用“学习经验”来定义课程。才避免了书面陈述与学校实践活动之间的矛盾。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等人在系统的分析了计划和经验之间的区别后,又提出了五种不同的课程解释。

上述各种课程的定义,都有其社会背景、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都涉及到课程的某些本质,但都存在明显的缺陷。由此可见,在现今教育领域中,对课程的涵义解释是更复杂,更有歧义的。对于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情景中,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有差异。假如我们在讨论课程时,不考虑每一种课程的定义和社会背景、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只注意到某一层次而完全忽略其他,则不但见不到课程的全貌,而且有扭曲的危险。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突出了“体育・健康・社会・人生”的整合,课内和课外教材结合,整合技能、情感、行为三方面的教育,发展探究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研究、发展与创新能力。只有认识到这些才能认识新课程。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改革的理念、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措施与方法等不同方面,都突破了传统体育课程的概念框架。这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所以农村体育教师要正确的理解新课程改革,必须先对课程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在才能正确的把握新课程,提高认识,正确的理解新课程改革。

二、立足本职,提高自身素质。

在课程改革中出现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这些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理念必须要转化为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才能使教育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所以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农村体育教师由于学校体育发展相对落后,更应该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要从教师的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广博的知识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这对体育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体育教师要爱岗敬业、关心学生,有责任感、工作上要谦虚谨慎、严于律己、顽强、有进取心、有坚忍不拔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这些都缺一不可。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身体力行,用自己的高尚情操感染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

其次,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学校体育工作需要体育教师来完成,教师的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所以体育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要广开渠道,参加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进修、函授班,并通过电大、和校内、校际的交流的互帮互学等多种培训、学习形式,千方百计的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使体育教师在运动技能上“一专多能”;同时注重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和参与体育训练的能力、独立有创造性的工作能力等能力的提高。为立足本职,推动教改提供能力保障。

最后,由于体育教学运动项目较多,涉及到保健、营养、健康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知识是教师的宝贵财富,是科学赋予的力量。无知必无能。所以体育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个人才能的发挥,也影响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感。“欲明人者,先自明。”实践证明教师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宽,教学效果也就越明显。农村体育教师要在课程改革中立足,必先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总之,农村体育教师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必须立足本职,提高自身素质。不但通过各种培训学习和交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且要通过图书馆、网络、课程改革过程中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多方面,多角度,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三、克服困难,革新和合理利用场地、器材等课程资源

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前提,离开了场地器材谈体育教学,谈课程改革都是无意义的。大多数农村中学由于地理因素,经济落后,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没有保证。面对课程改革,我们不能无动于衷,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来缓解这一矛盾。

1.对现有的场地进行改造。农村学校基本都是土质场地,首先,体育教师要组织领学生平整现有的场地,并对杂草、杂物定期进行处理,对地面积水或较低部分进行填平,较高部分进行削平,最大可能的扩大实用。有条件的可以用三合土对场地进行处理。其次,根据场地形状进行场地的合理规划。

2.对现有的器材进行改造或自制器材。如:破损的蓝球、足球、排球可以制作实心球。栏架可以用来练习立定跳远、障碍跑等。只要你肯思考凳子,桌子等也可在教学过程中派上用场。自制器材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器材短缺的最好办法,条件好可以用钢管做各种足球门、排球、羽毛球支架、单、双杠等。条件不好的可以用木头做。让学生制作沙包、毽子等简易的器材。

农村体育教育篇7

本文通过对大学体育教育与农村体育之间内部联系,论述了大学体育教育服务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意义,依托大学体育教育服务农村体育的优势,从而阐述了大学体育教育在服务农村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对策与创新模式研究,对今后农村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

大学;体育教育;农村体育;创新模式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推广,广大的城镇居民受益较大,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处于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体育运动开展却是举步维艰,人数众多的农村人口身体素质并未有显著提高,农村体育运动开展是“全民健身”计划落实的关键环节,需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配合才能够加以妥善推进,将大学体育文化引领农村体育运动开展,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理念的形成,建立我国体育教育融入农村体育的服务思想,促进大学体育教育服务农村体育发展创新模式的形成。

一、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农村体育运动方式的形态,可以展现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需要追求,农民多数时间没有多余的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更无法谈及运动知识与技术的习得,如在东北地区冬季会持续近6个月,更是无法进行户外运动,因此场地、经济原因严重制约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村固有的传统观念认为从事体育运动者即“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思想,会给年轻有意愿从事锻炼的年轻人带来不小的阻力,这些固有的错误思想也是阻碍农村体育运动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大学体育教育服务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农村体育需要融入大学体育教育新鲜的血液才会充满活力,与城镇相比,农村体育锻炼者会很难接触专业的体育教育知识,难以有机会与专业体育人才进行交流,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更需要大学体育教育人才的引进,配合当地学校体育境况进行教学才会使农村体育人从根本上摆脱落后的局面。

(二)大学体育教育毕业的学生应首先立足于农村体育服务,我国对三农问题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对于体育教育毕业的学生,应把握好这一机遇与挑战,积极面对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在这片土壤中发挥自己的力量与才华,同时也为就业渠道增加更多选择性。

(三)快速架构城镇与农村体育生活交流渠道,大学体育教育能够指导、组织农村体育人口在当地进行体育活动与比赛,减少了以往因体育交流产生的交通、地理环境而耽误的时间与人力成本,有利于合理化组织农村体育人口进行体育运动比赛,提高农村体育业余文化生活水平,改变农村人口体育活动的传统观念。

三、大学体育教育服务农村对策与展望

(一)大学体育教育要在现有培养目标基础上融入服务农村体育研究方向问题研究,抓紧时间根据农村体育特点进行设置体育本科生课程,甚至在学历提升考试中制定相应各类人次培养目标与计划,与体育课程、教学环节等进行有机结合。在大学教学实习过程中,更多的院校会忽视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因此需要重复利用这部分时间环节期间,使社会体育面向农村体育进行具有时效的实习,使更多学生在学校毕业前夕更多了解农村体育的现状与发展态势,强化学生励志服务农村体育的思想。

(二)大学体育教育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做法,在大学周边的农村先行建立体育示范村,营造体育示范力量,辐射周边农村快速带动体育运动思想传播。在农村建立体育辅导站,由学校派固定人员定期进站对农村体育人口进行体育知识科普,讲授体育锻炼基本知识与基本运动规律介绍,进而激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对体育运动的正确认知,在体育活动的带领下使乡风更加淳朴。

(三)农民体育人口可以进入大学校园接受体育教育,依靠大学设立的体育示范村庄,大学首先要树立大学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农村的服务意识,发达城市周边的农村受到城镇人口体育锻炼思想的耳读目染,对体育的认可程度较高,同时,农民经济条件较好有更多可用于体育锻炼的消费能力,可以将这部分农村体育人口引入城市高校,对他们进行大学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与照顾政策,为农村体育人口更加便利的进行体育活动提供场地的保证,大学丰富的体育资源可以在周末或在假期充分对农村体育人口进行资源配置,整合体育资源有效利用,一方面减少资源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对周边示范村庄农村体育人口开放,提高农村人口体育锻炼的热忱。

(四)今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形式见好,改变传统的农村体育消费观念,将多余可用的资金纳入体育用品的购买与消费,提高对体育消费品的购买力。以农村企业内运动人口作为突破口,引领这部分人群进行体育运动方式先行,沟通城市体育用品企业与乡村企业进行大力合作,开展体育赛事赞助行为,一方面引导农村体育人口正确增强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城市体育用品企业的产品推广也大有裨益。

四、结语

农村体育教育篇8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哲学反思

农村学校主要是指县以下的由镇乡一级政府直接管理的乡村中小学校,其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开展农村的义务教育。目前,我国现有普通中小学866万多所,农村约占89%,在校中小学生1亿6900多万,农村约占74%。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农村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国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也关系着我国新一代农民的整体素质。

一、目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窘境

1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

(1)名义上虽有校长分管体育,但实际上许多分管校长分而不管,对随意占用体育课尤其是毕业班的体育课听之任之,有些地区毕业班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

(2)校领导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只抓升学率,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状况。

(3)体育课质量基本无人关心,校领导只对文化课感兴趣,体育课可有可无。

(4)分管领导对体育课多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数年不听、不看体育课是常事。

(5)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抓体育工作与教育质量对立起来,使学校体育工作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2师资不足

(1)具有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的体育专业教师不足,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女教师寥寥无几。

(3)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在农村学校,体育课一般被认为是副科,体育教师很难被列入师资培训的范围内。

(4)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比较片面,体育教师付出的劳动得不到认可,不能同工同酬。

3.教学问题突出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科学性、灵活性;体育考试项目的确定不够科学、灵活、全面。

(2)体育课开课率低,随意性大。大多数农村学校把体育课纳入了教学计划,列入了课程表,但名副其实的体育课开课率相当低,往往把体育课当成室外活动课,让学生自由活动,或者把体育课当成“自习课”,玩一玩,放松一下,有一名老师监护就行。尤其是村级学校,开课随意性更大,有的班主任对上体育课是随心所欲,想上就上,想不上就不上,体育课名不副实。

二、哲学思考

笔者认为,在认识上,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社会评价与管理上,对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还缺乏一

套科学规范、严格公正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在经济上,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体育教学落后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领导的态度和爱好

“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来自我国小城镇学校体育的调查报告”中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现象:校领导对体育的态度,对某个体育项目的特别爱好,也能使小城镇学校体育硬件有所变化。苏州横扇小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和对篮球的特殊爱好,导致了人均GDp并不被看好的横扇镇,在人均球类数指标上,超过人均GDp第一的上海中小学。

对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已形成一条“规律性”的认识,即领导的态度和爱好成为决定一切的因素,并已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改革的成败竟完全取决于少数领导的态度和爱好。

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目标是公民社会。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走向公民社会的重要途径。当我们感叹世界文明进步的同时,审视我国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我们也意识到公民社会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2.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缺乏整体性和配套性

体育,使人的生命系统按其自然本性而正常发育、成长,避免畸变伤损,圆满地实现生命全过程的预求;使生命系统按照人类社会的需求,在体质、体能、体型、体力等等方面发生合乎目的的相应变革、强化或优化,适应不同形态人的活动的需要。农村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五育”的整体性推进来实现的。目前我国农村学校教育的改革却偏重于智育和德育,漠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显然有悖于教育的整体性规律。

体育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整体结构中各个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的综合体,如果单独一个方面,孤立起来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在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体育构成了一个体育文化整体,但事实却是农村体育与农村学校体育属于不同的条块,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3.教育政策“城市取向”,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大,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的今天,我们一味地强调城市文化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对农村的导向和表率作用,长期奉行的整齐划一思维模式,事实上造成了我们在教育取向上的单一化。由于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集中在城市阶层,也潜在地使得我们的教育政策和主流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

没有对先进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就不会有先进理念的形成,与此同时,先进的理论并不代表先进的理念,因为理论转变为理念需要一个过程。教育领域特别是学校体育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体育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必须先接触和了解理论。能不能接触和了解理论,有三个问题:第一,想不想知道?第二,从哪里知道?第三,有没有条件和办法知道?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就面临着这三个问题。

今天我们的农村学校体育课堂的情形是:标准的课程,规范的教学,有力的控制,等等;学生的自由、天性、创造力就在这样的教学中逐渐丧失殆尽。在这个问题上,教育本身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三、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理性回归

农村学校体育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现代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农村学校体育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生态环境要素;是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教育;是最具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是最具现代性的先进文化传播器;是联结学生与自然、学校与社会的文化纽带;是促进体育文化传承,推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后盾;是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器。

1.构建主体性意识,依法教改,依法治体

李泽厚先生认为,人类通过漫长的历史实践终于全面地建立了一整套区别于自然界而又可以作用于它们的超生物族类的主体性体系。但是由于传统文化中上尊下卑思想的长期影响和现实社会体制内的等级压迫,造成了广大农民及农村体育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使得学校体育工作和改革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现象经常发生,却少有人问津。学校体育工作和改革,尤其在农村,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人治。例如,对学校体育经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只做了一些原则的规定,如“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应当安排一定数额的体育经费”,“在经费上尽可能对学校体育给予支持”等。但学校体育经费具体给多少,还是有关领导说了算。张校长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就可能多给一点,李校长不太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就可能少给一点。如果体育教师胆敢提出不同意见,就用“要顾全大局”、“服从整体规划”等大话来压你,如果不服就给你“穿小鞋”,甚至搞打击报复。

要改变学校体育改革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因领导的好恶而变化的局面,必须构建农村学校体育各主体的主体意识,依法治教,依法治体,真正做到:第一,完善现有的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定新的制度和法律,具体明确农村学校体育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第二,加强制度和法律的宣传,唤醒农村学校体育改革中各主体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特别是教师主体的法律意识,用法律维护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教师自身的利益与地位。第三,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加强对教育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改革,维护司法公正。

2.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

辩证联系的思想要求用整体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另一方面,整体的属性、功能并非各部分属性、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新的特征和功能的整体。

因此,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必须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为此,第一,农村学校教育各主体要充分认识到“五育”是一个整体,偏废任何一育都不利于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第二,树立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重要的观念,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是现代教育的主体。第三,教学内容需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利用学校教育12年的时间(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习)改变一个人的思想,12年的时间足可以让一个人接受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第四,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依托,推动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空间

对于一个以“三农”为主要成分的国家来说,没有富于特色的合宜的农村学校体育模式及相关的政策倾斜,应该只是一种遗憾,而对于在理论和实践上本已存在巨大差异的农村学校体育来说,“城市取向”的学校体育政策,使得本是乡村传统体育文化最为丰富的农村,遗弃和背离了他们原本有价值的体育文化资源,这不仅仅是体育工作者们的遗憾,更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悲哀。因此,农村学校体育改革要解决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不管是教师还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必须勤于学习,掌握和培养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开展创造性实践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部门应尽可能地建立创新机制和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要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教学空间。如农村有山、有水、有着城市所不具备的大自然,让学生去爬山不会比枯燥的“跑圈”运动量小;让学生在田野里抓蝴蝶,听到的笑声或许是最开朗的。农村学校应尽可能地根据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能够让学生真正喜欢的体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这种“兴趣”能够陪伴他们一生。

参考文献:

[1]刘志民,丁燕华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来自我国小城镇学校体育的调查报告[R]体育科研,2004(1):62~75

[2]孙庆祝,等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农村体育的必由之路[J].体育文化导刊,2004(8):53~55

农村体育教育篇9

关键词:留守儿童阳光体育教学环境身心健康人文关怀

一、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

通过对自己所在学校体育开课情况的调查分析,已按教学计划开设体育课的开课率为62%,这与全国农村中小学体育开课率相差20%。有的开课班级根本就没有《体育与健康》课本,教师也没有《体育教学大纲》手册,说明学校体育规范化教学水平还很低,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案上体育课为“依教案教学”。调查结果显示依教案教学率仅15%左右,教风不严谨,随意教学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接受体育教育的客观因素。

被调查的体育教师的数量(15人)和质量,尤其是偏远地方乡村学校专职体育教师的缺失是很严重的,必须引起政府及教育管理机构的足够重视。此外,被调查的体育教师职称结构也不合理,高级职称仅占1%,中级和初级以下教师占99%。体育教师队伍中有33%是非体育专业,教学水平及创新能力较低。教师队伍的落后也成为制约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瓶颈问题。

教师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他人”之一,老师的态度对学生的一生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在与体育教师交谈的调查分析过程中,我了解到,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并没有给予留守儿童足够重视,只有极少数老师很关心留守儿童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对留守儿童的轻视和忽视的比例在偏远农村的体育教学中如此之大,应该引起广大体育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

通过对体育设施现状调查与分析也可看出,留守儿童居多的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紧张,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全部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来维持,有的学校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不到1元。据调查,在所有作为调查对象的农村学校中,拥有200米绿茵田径场的农村学校几乎没有,绝大多数学校只拥有一块篮球场地和数量不多的乒乓球活动场地,但规格质量距标准场地相差很多,而且学生活动器材老化严重。

对于留守儿童课外活动情况,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要帮助家里做家务或做农活,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很少。由此可见,农村家庭的负担普遍很重,学生课外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很不乐观。

二、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农村教育机构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当地政府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帮助留守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应本着对留守儿童、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履行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加大资金投入,为各级学校配齐、配足体育器械,并积极地做好组织和宣传工作,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作为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的开设,开足开齐体育课和社会实践课程。那么学校作为留守儿童能够接受体育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学校中度过,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编写适合于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实际的教材,创建适合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模式。

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及业务水平,加强在职体育教师的定期培训。建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争取政府或民间力量支持,建立寄宿制学校或寄宿班,对留守儿童予以全程监护。构建和谐向上的学校体育教育氛围并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思想教育和学习,使教师们更多的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农村作为留守儿童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承担起重要的职责,制定和实施予以全面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得以切实改变弱势境遇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从而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真正享受到教育乃至体育的惠泽;倡导发达地区、现代都市对落后农村的科学管理与经济扶持,以加快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留守儿童需要扩大锻炼和交流的空间,增设儿童体育活动场所,以丰富他们的课外活动,学校要尽可能组织一些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活动,组织体育竞赛,从而实现学生在体质、心理、适应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在社区中找到心理的慰藉和家庭般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李香萍亓凤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建设和谐社会[J].职校论坛,2008,(28)。

农村体育教育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问题对策

1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小学生缺乏运动技能

据了解,虽然体育与健康已经成为现有农村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将其与其他课程对比可以发现,无论是考核体系还是考核标准都呈现出了不完善性的特征。部分教师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多数是让学生展开自由活动,甚至还会出现由其他教师代班的情况。基于自由活动的背景下,一方面小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体育运动技能,另一方面体育所具有的强身健体、锻炼身心等作用也无法得到施展,阻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1.2健康教育不能得到有效贯彻

以体育与健康这一课程为立足点来讲,其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契合当前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然而,纵观当下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可以发现,许多教师对此方面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而是将体育和健康教育作为了两个独立的个体来开展教学活动,学科具有的作用无法得到凸显,体育教学开展的最终意义也无法实现。

1.3教师的专业性亟待提升

由于农村地区所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且经济发展滞后性明显,素质教育的开展与落实与城市地区相比实效性较差[1]。同时,在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至关重要。但是在开展教育时,农村小学教师虽然能以新课标提出的具体要求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但是在教学方法运用方面却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例如,教师教育过程中缺乏对素质教育的深刻认识,认为只要完成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教学工作,很少针对学生全面发展进行训练和培养。此外,教师的专业水平并不高,所以也无法保证传授的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准确性,这也是造成农村小学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和健康知识缺失的直接因素。

2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具体对策

2.1加大对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视

据了解,虽然体育与健康教育是以体育课程为基础和原型予以的改编、拓展与完善,但是对其进行深入探索可以发现,其与传统体育课程的变化也仅仅停留在了课程名称上,内容和形式仍然是传统体育课程的延续。在此背景下,学生既不能有效获取到有关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又不能充分借助学科价值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为了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与改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保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和顺利开展。第一,坚持新课标的导向作用,加大对体育与健康教育内涵的了解与认知,从而能够对内容标准、理念和目标有更全面且系统的掌握,为后续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二,教师要及时摒弃传统体育课程教育思想与理念,而是要对体育与健康教育进行重新定位。这就要求农村教师要及时调整自身的思想观念,运用与时俱进的发展意识武装教育教学思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从而引领原本散漫、缺乏正规性的教学模式向科学化的教学模式发展,保证体育与健康教育具有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2推动健康教育的贯彻与落实

体育与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进行是必要的,如果只重视了体育课程的教学而忽视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对其未来发展也是不利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加大健康教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与贯彻力度,确保其具有的学科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现。例如,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事先了解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身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将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悄无声息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例如,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都是可以采取的有效方式,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而且还能帮助小学生掌握有关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也为其后续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和预防知识的掌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针对此课程还要进行建档、教研等活动,逐步提升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性,从而实现健康教育的有效贯彻。

2.3加大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

以实际情况为立足点可以看出,农村地区其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这也是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所以,想要保证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高效开展,就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弥补教师资源短缺的现状。例如农村地区的学校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作用,与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取得联系,并加大交流与沟通,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共同为现有体育与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与平台,从而使农村地区教师能够及时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得以持续的优化,进而保证学生接受到体育与健康教育知识的先进性和准确性[2]。

2.4对教学方式予以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提升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成效的有效路径。所以,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要将此作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侧重点,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充分融合。具体来讲,要对现有知识点予以完善,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行为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达到提升身体健康素质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分类教学法,因材施教,对基础不同、能力不同、爱好不同的学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兼顾到学生的既有体育水平,而且还充分尊重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对提升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大有裨益。

2.5注重设施建设

据了解,农村小学体育设施建设不健全的情况依然存在,制约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持续开展[3]。所以,想要使这一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农村小学可以向上级部门予以申请,将符合小学生成长规律和运动规律的运动设施布置在校园内,提高其设施建设的完善性。同时,农村小学也要积极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努力将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到实际教育活动当中,从而为提升我国教育均衡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