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十篇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十篇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0:38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委员;班级管理

一、体育委员的职责

体育委员是体育教师的得力助手,要发挥骨干、模范带头作用。

1.课前帮助教师整队,检查人数、维持纪律,使学生能有序地在指定地点集合等待上课,使体育课一开始就秩序井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

2.提前准备好体育器材。在一些需要体育器材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前告之体育委员,由体育委员帮着安排适当的同学进行器材的搬运,尽量节省课堂上拿置器材的时间。

3.帮助教师提高分组学习的效率,进行各组任务的分配,以及观察指导,并适当地执行裁判等。当教师处理事情时,帮助教师管理班级,对课堂上捣乱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制止,防止影响其他学生的练习,或者发生意外伤害。

二、如何培养“得心应手”的体育委员

1.应着重于体育委员的教育与管理班级学生能力的培养。想要体育委员获得良好的教育与管理能力,就得学会和养成尊重班级每一位同学入手。可见,只要在实际教育与管理中牢固树立信任、宽容和接纳同学,就能赢得同学的爱戴与拥护,自然你的同学也会主动性的配合,共同维护班集体荣誉和班级公众形象的。

2.应着重于体育委员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绝不是简单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地行动实践,又是征服同学的有效手段。凡是要求同学做到的课堂教学规章制度,体育委员自己必须做到,这样自我约束、自我检查、自我调控和自我严格管理好自身的言行举止,定能赢得同学的信任和尊重。

3.应着重于体育委员示范、讲解能力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讲得清、明、透和示范到位、标准、正确的职业本领,才能让学生学得会、懂、通和透。同样,作为体育教师的好帮手,最起码也要掌握一定的常规性、常用性的发展同学运动技能、运动体能的方法和一些简单的裁判规则,这样就能在常态课堂上成为体育教师另一只手臂,有效地指导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从而进行指导服务工作。

三、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体育委员作用

1.体育委员既是一个班的小领导,又是一名小教师。每节课,体育委员要带领学生完成两部分的工作:开始部分,要集合队伍;准备部分,要负责准备活动。这些以前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均可由体育委员或其他班委来完成。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体会到了相互尊重的重要性。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篇2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有关生命教育的定义很多,其中较为全面的是从构建生命教育体系的角度对其定义,即“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

生命教育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肉体的生命,是生命的载体。第二是在大自然环境中的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第三是在社会交往中对生命价值的认可。

二、中学体育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信息化社会的不良信息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近十年以来,全球迈进信息化社会,信息高速流通,各种信息冲击着整个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方面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的问题。其中教育领域内出现很多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受到不良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有意无意地接触到不良信息等都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压力和困扰。

2.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征

可塑性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特征。中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他们的品德、人格正在形成的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尚未定型,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特点。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点,有利于生命教育的开展。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好好利用好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一切与生命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中长跑练习中,在跑前向学生讲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感受,鼓励学生们努力克服“极点”,挑战“生命极点”,挑战成功后感受第二次呼吸带来的生命魅力。在足球、篮球课上,需要进行激烈的身体对抗,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教育学生既要有求胜的心向,敢于挑战困难,又要尊重别人,在合理范围内对抗,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尊重生命和挑战困难的感觉。

3.体育教育的本质呼唤生命教育

体育教育的终极指向是人的生命,教育世界根本上来说是“精神的世界、生命的世界、文化的世界”。体育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身体的教育,而应是培育和谐生命的教育,是培育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意义的个体的教育。

有学者指出,我国的教育指导思想也应该由现在的“健康第一”向“生命教育”提升。正是由于体育教育的最本质的生命特征,要求生命教育回归体育课堂。在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下,设计体育课堂,丰富体育课堂的“生命力”。

三、中学体育课中生命教育的几个误区

1.过分强调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体育课堂的全部

在中学体育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并不是将体育课中所有的内容都牵强附会地赋予生命的意义,都引起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是在原有的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设性地使之与生命教育发生关联,或者是在生命教育理念下设计与之相通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体育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也是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即学生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真实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并通过多元评价方式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成长快乐。

2.偏重生命教育理论,轻视身体素质的练习

有的体育教师由于认识不足,单纯在体育课中增添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空谈生命意义,而学生们却无法理解,不能亲身感受,同时占用过多时间,身体素质练习减少,活动时间减少,从而扭曲了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体育课中施行生命教育,并不是让教师给学生增加生命教育的说教,而是体育教师充分利用体育课中身体练习内容,结合生活常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珍惜生命,从而更好地享受生命。

3.体育课中生命教育内容较少且形式化严重

学校体育课中生命教育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体育教师缺乏创造性,习惯于原有的体育教学的流程,很少主动地将体育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联系起来,不能站在生命教育的立场去组织体育教学,不能使体育知识生命化。体育教师缺乏将体育知识赋予生命的意识。

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有很多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内容的形式化与体育教师缺乏创造性有关,体育教师对生命教育理解不深刻,体育课还是以身体素质、运动技术的为中心,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只是教师的一语带过,学生无法深刻地体会、反思体育过程中的生命意义。

四、结论

1.我国的信息化社会过程带来的教育问题、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点、体育教育的本质等共同呼唤生命教育回归中学生的课堂,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感,提高学生爱护生命的意识。

2.目前中学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形式化严重,体育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不深刻,仍然继续以身体素质和技术学习为核心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启学.谈生命视野下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3,(18):123-124.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篇3

一、国内有关教育管理对象的不同界定

教育管理对象,简而言之就是教育管理“管什么”。关于这一问题,目前主要存在“要素说”和“系统说”两种不同观点。1.教育管理对象“要素说”“要素说”指出教育管理的对象由一个个要素构成,并认为特定要素的提升有助于整体管理效率的提高。“三要素说”“人、财、物”是管理学中最常见的有关管理对象的界定,也是最为人普遍接受的观点,后来被借鉴于教育管理学。学者中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如靖国平教授在1999年提出了教育管理哲学范畴中新的三要素说,认为教育管理的对象为“人、物和环境”。[1]“四要素说”有学者提出教育管理对象有四个要素,即人、财、物、事。然而,孙绵涛认为“当对事件进行分析后就会发现,事件的因素与已有的教育管理客体因素都是有关联的。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所涉及到的事情等与教育管理客体因素中的人、财、时空和信息都是息息相关的。这样,也就没有必要再把事件作为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要素来看待了。”从而提出教育管理对象为“人、财、时空、信息”。[2]“五要素说”李帅军指出“就教育管理而言,我们主张五要素论,即人、财、物、时间、信息是教育管理客体的基本要素。”[3]“人”指的是教育管理系统中的相关成员,是教育管理中尤为关键的要素。在现行的治理理念、多元管理者思想下,教育体制中的每一个人都应成为教育管理的主体,无论传统的教育管理者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校党委书记、各职能部门主管,还是教师、学生,甚至与家长都应成为管理的主体。“财”指的是教育管理系统可以支配的经费。“物”指的是教育管理系统的一切的物资。“时间”指的是教育管理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是管理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志和尺度。“信息”指的是支撑和支持教育管理的各种消息、帷报、资料、数据。“要素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教育管理对象主导思想。学者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育管理对象的内涵和外延,逐步提出了“七要素说”(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事件),甚至形成了所谓的“十三要素说”。无限的扩大显示了“要素说”的缺陷,即单一要素的提高并不能有效实现管理目标、提升教育管理效率,面临这一理论与实践困境,有学者提出教育管理对象“系统说”。2.教育管理对象“系统说”“系统说”主张将教育管理对象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各要素间的协调配置、协同提升优化教育管理系统体系,从而使教育管理效率、效果、效益得到根本上、整体上的提升。武汉大学程斯辉教授主张教育管理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非零散的要素的组合。教育管理的对象是整个教育系统或者是整个学校管理系统,是各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二、教育管理对象认识误区及其纠正

教育管理对象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目前尚未出现以“教育管理对象”直接命名的文献资料,更没有出现此类著作,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无明晰统一的结论,给教育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和教育管理者实践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同时,有关教育管理对象的探讨目前主要集中在“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事件”等要素上,或集中于教育管理系统优化上。这表明目前关于教育管理对象的认识上存在“主客体分离”、“内外管理不均衡”、“务实不务虚”等问题。

1.“主客体分离”及其纠正

主体和客体分别来自英文“subject”和“object”,翻译为“主体”与“客体”容易受中国文化中“主”“客”是反义词的影响,将二者理解为彼此对立的哲学范畴。教育管理主体成了“主”,高高在上,管理他人或者物,教育管理客体成了“客”,地位底下,成为了“被管理的人和物”,二者相互分离,教育管理主体不能被管理,教育管理客体不能管理。纠正这一认识误区应首先从根本理念上进行转变。教育管理者与教育对象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object”同样可以翻译成为“对象”一词,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象”一词由来已久,主要指代相对而言的另一方。例如,李帅军(2003)认为教育管理者与教育管理对象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是互为前提、互相依存的和相互制约的,并以管理实践活动为基础。教育管理者与教育管理对象以对方存在为条件。同时教育管理系统具有层次性,教育管理者与教育管理对象也具有相对性,可以相互转化[3]。孙绵涛(2006)认为教育管理活动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对象化的结果就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也就是说通过教育管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教育管理主客体相互转化了。同时在此过程中,分为主客二分和主体合一(即主体间性)阶段,教育管理的最终理想目的是达到主体间性阶段,即此阶段教育管理主客体关系变成了主体和主体的关系[2]。黄崴(1997)认为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管理理论,一种为客体论,把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看成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管理者主动的,被管理者是被动的,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另一种则为主体管理,强调的是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同处于主体的地位,二者是主体和主体的关系,重视共同参与和互相协调统一[4]。这种观点有利于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构建平等、和谐的关系,促进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方向转化,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2.“内外管理不均衡”及其纠正

已有研究中对教育的内部管理比较重视,对内部管理对象的要素也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探讨,但较少探讨教育管理对象中的外部对象,如教育管理对象中“与其他行政部门的关系”,“与社区的关系”等等,同时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教育管理者,如校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出现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失衡,要么注重外部管理忽略内部管理,要么注重内部管理忽略外部管理,因而导致在教育管理对象的认识中出现“内外部管理失衡”的情况。事实上,根据管理的指向,教育管理中的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军可以划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传统的教育管理者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内部管理”,长期忽略了“外部管理”,尤其是外部关系管理。教育部门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但是同样离不开与其他部门的协同合作。忽视了外部管理将会造成教育资源短缺、阻碍壁垒重重。同时,过度重视内部管理将造成管理僵化、管理强度过大、管理氛围压抑等情况。因而,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合理安排工作内容,合理处理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关系,既科学进行内部管理,又积极加强外部管理。

3.“务实不务虚”及其纠正

“务虚”管理是指教育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对“文化体制机制等”较为抽象的对象进行管理;“务实”管理则指管理者注重对“人财物”等具体的对象进行管理,二者长期处于不均衡的状态。一方面,近年来专家学者大力倡导学校“文化体制机制等”的管理,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西部学校,由于认识不到位或管理难度大,对学校“文化体制机制等”的“务虚管理”力度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硬件不够“硬”,部分学校日益加强学校“人、财、物”等“务实管理”的力度。学校“软件”是学校自建立以来在各届校领导、教职员工、学生共同发展构建的软实力。叶澜教授指出,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的内部组织系统及其构建的原则与功能规定,涉及到机构设置、责职分工、权力分配及其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重要且具体的方面。”[5]学校的运作机制指保证学校“内部主要工作的目标有效运作的基本程序与手段,具有维持、推动、反馈、调控、保障及促进工作系统发展等功能。”[5]由此可见,“文化体制机制等”的“务虚管理”是促进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理应成为教育管理对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财、物”管理在教育管理中长期占有相当中的比例,是传统管理学的三大要素,也是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教育管理对象确实占有非常大的分量,即便在呼吁加强对其他管理对象的管理时也不容忽视。因而,教育管理者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必须处理好“文化体制机制等”“务虚管理”与“人、财、物”“务实管理”的关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三、教育管理对象体系重构及其解读

目前国内外对教育管理对象并未给出较为明确的界定,而是散现于教育管理学相关论著中,且存在主客体分离”、“内外管理不均衡”、“务实不务虚”等认识误区,笔者通过对前人经验结论的学习和梳理,努力从易于理解和把握的角度界定教育管理对象,认为教育管理的对象及其关系如下:从图1可以较为清晰地把握教育管理对象。从第一层次来看,教育管理对象可以划分为教育行政管理对象和学校管理对象两个方面。目前国内对教育管理学(educationalGovernanceandad-ministration)包含教育行政学(educationalGovern-ance)和学校管理学(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已经有了较为一致的看法。陈孝彬、高洪源在《教育管理学》中将教育管理学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管理对象对应教育行政管理对象,主要有“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法规、……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狭义的教育管理对象对应学校管理对象主要有“学校组织运作……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学校组织及其运作机制……办学资源……全校人员”。[6]教育管理对象划分为“教育行政管理对象和学校管理对象”,有助于形成统一的理解,以避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褚宏启,张新平认为“教育管理机构包括两大类组织:一是教育行政组织;二是各级各类学校”[7],二者管理对象也各有不同。即便“美国宪法中没有提到教育,因此教育成为州的责任”[8]瑟吉奥万尼等人依然将美国的教育管理对象处于两大背景之下,即“公共价值和学校政策”和“学校政策和管理问题”。从第二层次来看,教育行政管理对象和学校管理对象均可以划分为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中的“外部管理”经常为学者忽略,在实际管理实践中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人是社会人,教育是社会体系之中的教育,管理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改善和协调,教育管理的对象不能只聚焦于学校内部,而应该放眼于整个社会体系。于此相对应的是,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积极需求社会资源,维护与外部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教育外部管理工作。然而过犹不及,过于重视外部管理,忽视内部管理也是教育管理中常出现的问题。于此同时,部分教育管理者思想局限于眼前问题,行为囿于内部事物,同样为教育管理带来困难。总而言之,教育管理中的“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如同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虽然相对相离,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从第三层次来看,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中的内外部管理有所不同。教育行政管理的外部管理包含对“与其他行政部门关系管理”和“对教育事业单位的管理”(包含对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则包含“文化体制机制等”和“人、财、物”的管理。同时,学校管理的外部管理包含“与社会的关系管理”、“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管理”、“与其他教育事业单位的关系”,学校内部管理同样可分为“人”的管理、“财”的管理和“物”的管理,其中“文化体制机制”是对“人、财、物”管理的协调,同样也是正确进行“人、财、物”管理的重要保障。在教育行政管理的内外部管理中,必须注意的几点:一是“与其他行政部门关系管理”。与其他行政部门构建和谐共赢的关系,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行政部门如发改委等行政部门进行协调合作,以获取相关资源,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因而,与其他行政部门的关系是教育行政部门外部管理工作的重要对象。二是“对教育事业单位的管理”,这是教育行政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三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文化体制机制等”的“务虚”管理,这既属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国家行政部门的管理对象,“思想文化制度等”既是“人”的管理的手段,也是教育管理的对象;对“思想文化制度等”的管理实际上是间接对“人、财、物”的管理,更是对人的行为与思想的管理。且由于我国教育行政对教育的深远影响,“文化体制机制等”的“务虚”管理也成为了教育管理对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是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人、财、物”的管理。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人、财、物”主要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人事管理、教育经费配置管理以及教育物资配置管理。冯惠敏教授曾指出“学校管理是教育管理的落脚点,教育行政管理服务于学校管理。”在学校管理的内外部管理者,我们同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篇4

【关键词】高职体育;素质教育;认识;尝试

人要生存与发展,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和掌握多种技能,还要有健康的体魄,遵守社会群体的道德行为规范。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所以,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途径之一,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因此,体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应结合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我们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篇5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我们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篇6

关键词:中学体育;新课标;课外体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200-02

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突显出体育教育急需要解决学生的体质和健康问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能够显示出体育课的效果,然而,这都需要体育教师专业的知识和教学经验。本课题就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实施现状的认识,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探讨:

一、中学教师对体育课促进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的认识

对学生身体健康的描述,教师们都有一致的见解。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越来越差”,“一届不如一届”。体现在:上课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运动难度稍有变化容易受伤;“不愿意动”的学生增多。

就学校目前的现状,体育课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不能够达成。同时,中学体育教师无奈于体育加试的框架与应试教育带给体育被弱化的事实,只能在体育课上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运动。另外,学生不能够完成课的内容,体质的下降致使教师无法采取更好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二、中学教师对《体育与健康标准》的认识

2012年,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历经了13年的改革,重新站在我国体育教育的最前沿,引领和指导学校体育的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课程》最大的变化是由原来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目标,改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体能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目标。《课程》中增加了体能和技能的权重,正式将提高体能列入目标。我国的《体育教学大纲》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把“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作为体育教育的目标之一,从而说明我国体育教育和欧美体育一样,进入“运动教育”时代。体育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

1.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目标认识不统一。调查得知教师把选择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认识到“健康第一”的重要性,却把传习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提高放在最后,说明了体育教师想表达体育课的目标不应当放在运动技能的提高上,应当首先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地参加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为出发点。教师也潜意识地认为,运动技术和技能不应当是体育课的重点,应当通过运动方式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把增强学生健康主线贯穿于体育课中。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则可以促进学生规律参与运动,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2.中学教师对体育目标的认识不全面、极其分散。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目标的认识涉及到多个方面,体现了对体育课目标了解的不清晰,把握不准确。表现在:将体育的功能与目标混淆,如娱乐、交往等;将考核作为了目标,如中考体育加试等;课外体育训练的目标也被列入体育课目标中,如输送人才等;将水平目标列入了体育课目标中,如学会一两项运动项目;与其他目标相混淆,如全面发展、传授教学内容等等。

3.影响体育课因素的分析。调查得知,“体育课目标明确”被选择为影响教师上好体育课的最主要的因素。国外大部分文献将通过学校体育课干预学生体育活动关系到5个方面:课的目标、教师培训、教育材料、改变学校一天的活动形式,及运动设备的易得性。从访谈的结果统计,中学教师没有形成体育课目标的统一认识,势必影响了体育课目标的实现。

4.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知。

大部分老师都听说过,有少数的老师比较了解,还有少数的老师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已经出版了2012年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老师认为,现在的体育课没有达成目标,而且目标制定得比较盲目。因为体育课程标准没有确切地指明学校体育课应当怎么做。最重要的是,目前高中的学生仍然是以适合儿童的最基本的体育课内容上课。

三、教师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了解

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率、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在许多文献中被列为与体育课相联系的指标。将对教师的访谈精确地生成数据,与出版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研究,以综合评价体育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包括了(1)教师对于年轻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了解及理解,即对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的理解。因为鼓励学生终生参与体育活动,始终被认为是体育老师这个职业的目的。(2)教师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信息的出处,这往往涉及到为什么要给学生上体育课的问题。(3)与全国或全国其他地区的相关数据作对比,了解邯郸市学生对体育爱好和兴趣的目标达成的程度。

1.教师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了解。一些年青的教师认为,“初中的学生有很多参加了外面的办的体育培训班”。

大多数的老师,表达了同一个观点,如果要按每周规律的基础上参加体育活动,这个比例很少。对有课外专业运动训练的学校,教师认为没有影响到其他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在没有课外专业运动训练的学校,教师认为更少。教师表达了学校出面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愿望。认为,学校的态度是影响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关键因素。

一些教师表达了他们的观点,青少年参与的活动类型显示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广度。虽然大多数教师认为,和以前相比,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是直线下降的,并且各年代也有不同的运动方式。也有一些人则认为和以前相比,学生参与了更灵活的活动类型。学生参与活动的类型已转向更少的竞争,和更多娱乐型的活动,他们更愿意和朋友一起活动。特别指出,初中的学生更偏向于娱乐目的的活动,而高中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参与了“健康和健身”的活动。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是非常喜欢的,受到体育环境的影响。当政策和环境发生变化,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初的变化恰恰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

2.教师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信息的反应。年长的教师感慨于现代化的产品占据了学生们的闲暇时间,剥夺了学生们身体活动的机会。更加感慨体育课可用的教材大大减少,学生在课外参加的活动也并没有被列入到体育课的教材中。

年轻的老师表达了不能估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认为学校空有“阳光体育”的号召,没有实际行为,中学仍然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水平的标准。在外面参加各种体育培训班的学生大都在双休日时参加,参加各种比赛如拉丁舞比赛、跆拳道比赛等也是以个人的名义报名参赛的。同时年轻的教师也认为,学生在校外参加的活动很难做为体育课教材。

就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的目标,教师并没有表达出学生可以独立地参加锻炼的能力。即通过对课外体育活动调查,体育课也没有影响到课外体育活动,也就没有达成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以及终身体育能力和习惯的目标。

通过以上得出结论:

(1)学校体育课没有达成学生身体健康的目标。

(2)大部分教师对体育课的目标表现出认识不全面,不统一。

(3)老教师认为,现在的体育项目的设置不利于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目标。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篇7

其次,让学生掌握动作时的诱导。动作概念的讲解实际上是一种语言诱导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通过语言描述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练习跳横箱时,很多学生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教师一边要鼓励学生,一边要在技术上给以指导,给学生分析,完成动作的可能性,同时也要向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所在,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所在,通过动作的完成,使学生从心理上消失了对跳横箱的恐惧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把动作做得更好。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使用语言诱导时要简明扼要,要让学生听懂。同时要做到新颖有趣,枯燥乏味的讲解学生则不感兴趣,只要掌握好运用的时机,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第三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第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抓住主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灵活动用组织方法,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在“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一节课中,教材之间的衔接,传统的调队方法显得机械、死板、单一,且容易出现散乱的状况,而此是教师采用游戏或舞蹈等教法进行衔接,即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又会使教学活而不乱,顺利过渡。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既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组织方法。“手势、眼神”具有无声的语言,更具有其它组织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篇8

一、体育游戏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内涵

体育游戏教学模式的根本内涵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性体育游戏,并不断实现各项能力培养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最终目标。体育游戏教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具备趣味性,通过趣味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提高课堂的参与度,第二,具备非常显著的教育特点,这是体育游戏能够应用到教学中来的重要特点,对体育教学水平和提高和发展有非常深刻的影响,第三,体育有效教学模式具备创新性和生动的特点,有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中职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为学生的各项能力不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职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教学模式的盲区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体育游戏教学模式进行正确解读,不要片面的认识体育游戏教学模式,首先,教师不能把学生自发和主动进行各种体育项目看成是体育游戏教学模式,自主游戏是学生进行兴趣运动的方式,但是不但教学模式;其次,体育游戏教学模式必须注重内涵和特点,在中职体育教学模式中切忌进行“形式主义”教学,形式主义教学中教学的模式和思想并没有发生任何转变,所以不是体育游戏教学模式。在体育游戏教学模式不断深入应用到中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这些存在于教学中的盲区,对体育游戏教学模式进行正确的解读,促进体育游戏教学模式在中职体育教学中不断深入发展,有效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提高中职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各项能力不断提升,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提供重要的先决条件,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三、进行体育游戏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

在中职学校中,学生不断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也都在逐渐成长过程中,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对学生的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各项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另外,基于体育游戏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内涵,让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合作和实践等能力,第三,体育游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不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3]。

四、应用体育游戏教学模式的主要方法

(一)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进行情境预设,有效提升教学的水平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为了提高对体育游戏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应该积极进行探索,通过情景预设实现体育游戏教学模式,中职学生也可以称之为青少年,不同的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所以,要进行充分的情境预设,促进体育游戏教学模式的展开[2]。例如,在某节专门教导学生体育知识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把体育知识具象化,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担任的角色,然后进行有计划性的体育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确体育知识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体育知识的运用方向,这样进行充分的情境预设,让学生在代入式的体育游戏中主动学习体育知识,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及理论知识的实践方向,不但有效提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在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应用体育游戏教学模式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青少年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原因,是对体育技能的学习并不积极,为了有效提高体育技能课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率,基于体育游戏教学模式的趣味特点和教育的特点,必须提高对体育游戏教学模式的应用[1]。例如,某中职学校体育技能课程中,主要讲解绑腿前行、短跑接力这两项体育技能的一些重点内容,在课程中,这位教师并没有严格要求学生,而是首先与一名学生就“绑腿前行”做了一次示范,然后在示范中大概对要点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学习。主要玩绑腿前行这个游戏,现在每两个人一组,我们班级是单数,所以老师也参加,游戏前三名有奖品。学生们为了赢得这次游戏,对老师的讲解非常认真,在练习阶段,学生们根据练习中得出问题主动询问老师,期望教师能够解答,最后课程结束后,基本上每个学生对绑腿前行的主要技巧和重点内容都非常了解,体育游戏教学模式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获得非常高的评价。所以,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团体协作能力,而且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高,让中职体育教学有效实现教学的目标,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中职体育教学不断深入发展。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篇9

第一、应建立切实可行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就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规则之一。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如每节课上下课必须严格实行点名制度,对无请假私自旷课的学生,及时通知班主任了解情况,作好学生思想工作。

第二、教师在体育课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好安全意识。在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课堂中发生的一些事件,要及时的教育和随时的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认识和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通过询问、观察、从旁了解学生,对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和不宜参加某种体育活动的,教师应给予恰当处理,以防意外。

第三、课堂准备活动要做充分。教师要考虑到学生运动水平、性别、身体状况、基本教学内容、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做好准备活动。

第四、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对教学过程有隐患的教学环节做到心中有数,遵循教学原则,明确要求、组织严密。同时,要经常检修场地器材,认真观察,加强监督。

第五、合理搭配教学内容,充分应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区别对待原则,控制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做到教学内容搭配合理,教学方法、手段合理运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大小适中。

第六、动员学生参加人身意外保险,让保险公司介入伤害事故发生后的理赔,用来弥补伤害发生后的部分经济损失,使风险社会化。这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都是一条很好的经验。

第七、体育课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教师给学生的形象、威信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为了维持纪律和进行课堂管理,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思想、业务方面的素养水平,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信心,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并注意有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改革自主创新

一、自主、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密切配合,肩负着培养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重任。特别是素质教育明确指出,学校教育中决不能忽视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学校教育也不能为了培养几个体育尖子,更不是为了应付运动会或其他体育竞赛,而是真正做的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与国家正在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及终身体育接轨,使国民的素质有明显的提高。

新课程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师生积极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变成了师生共同研讨,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甚至师生的互教互学,师生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由教学的主角变成了“平等的首席”。这就对体育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思想观念,提高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打破原有的教学常规,实施自主创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自主、创新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自主、创新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自主、创新能够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激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好奇与兴趣,引起强烈的学习欲望,渴望学到新的知识,他们就会认真听讲,全神贯注的把精力放在学习中去,一切问题就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如:在进行立定跳远教学时,如果按照旧的教学思路,先让他们做准备,再进行讲解――示范――练习――纠错指导,他们就会枯燥无味。如果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的练习,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满足他们的运动欲望,释放运动能量,再及时给与引导,把学生错误动作给予剖析,帮他们找原因,帮他们改进练习,他们会专心致志,教学效果会倍增。自主、创新教育能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掌握发现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的奇迹来。”中小学生正处在创造力强烈的阶段,他们好奇好动,有强烈的创造欲,对什么事都跃跃欲试。以学生为主体,要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性,就要创设条件、环境,提供机会,使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得到充分发展。想象是学生创造的基础,中小学生的想象力极为丰富,体育教师就必须给学生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创新练习,让他们通过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现他们的才能,使学生个体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挖掘,掌握发现新的学习方法。

自主创新教育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慈爱的眼神,一丝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性的话语,都将为课堂带来缕缕温馨,体育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愉快参加与,享受成功的喜悦。要在“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师生构筑平等的对话平台,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当中去,要容忍学生的过错,并以朋友的身份帮助他,珍视学生的独到见解,并以同学的身份学习他,欣赏学生的成绩,并以伙伴的身份祝贺他,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自主、创新教育能够同学们互相合作、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在进行自主练习时,有些动作技巧需要与同伴合作,在同伴们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养成协调配合、密切合作的行为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在自主创新练习中,有些同学会有独特新颖的创意,互相探讨,共同进步的优良品质。

三、自主、创新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