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镇农业农村半年工作总结十篇乡镇农业农村半年工作总结十篇

乡镇农业农村半年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1:51

乡镇农业农村半年工作总结篇1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我们利用3天半时间,对全县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观摩、检查和评比。前面,张鸿同志已对这次观摩中的主要体会、经验和问题进行了总结点评,并对下半年工作做了具体安排,特别是对各乡镇上半年新农村和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了逐一点评。这些点评意见是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在检查评比观摩结束后,集体讨论形成的,符合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实际。与会的各位同志要认真理解并落实好张鸿同志的讲话精神。下面,我就下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农民收入目标任务的完成。

今年,我县农民收入的既定任务是7%的增幅,也就是说,绝对值要增加300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4800左右。从目前情况来看,不论是老乡镇,还是移民乡镇,人均纯收入实现300元的绝对值增长目标是完全可能的。现在要考虑能否实现400元或500元的增幅,要能增多少就增多少。希望农业和农村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乡镇、劳务输转人数比较多的乡镇、畜牧业发展比较好的乡镇尽量多增。

从上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看,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二是各乡镇能够紧紧围绕各自区位优势和农业的基础条件来确定发展项目、结构产业,工作有看点,有亮点,有新举措。三是各乡镇和农业各部门比着干、抢着干、争着干的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基本形成。农业生产各部门以“治慢工程”为契机,服务于农村、服务于乡镇、服务于农民的作风逐步形成。由此可看出,我县今年农业、农民增收目标应该可以突破。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到1267元,增长幅度达12.7%;下半年是农业收获的季节,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应该也能达到上半年水平。再加上生产资料基本收入,今年可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7%或10%的增长目标。各乡镇和农业生产服务部门要按10%的增长目标来研究农民增收问题,双塔、七墩要研究农民收入翻番的问题。各乡镇和农业各部门要将此项工作做为下半年工作的重点,采取针对性措施,认真研究并抓好落实。

第二,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农业安全和农村稳定。

从上半年情况看,我县农业生产形势很好,在一些主要和重点领域都有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步。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县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依然薄弱,由于生态比较脆弱,灾情随时可能发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继续上涨,农业风险依然很大,农民增收的形势依然严峻。如何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农业安全是摆在我们各级领导面前的重要问题。我县绝大多数是农业人口,如果没有农业的安全,就没有*的社会安全。如果没有农民收入的增加,就没有城乡居民整体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要确保农村稳定。认真处理好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最大限度地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要做好两个移民乡镇的工作,认真解决好移民乡镇生产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各乡镇、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引导双塔、七墩两乡群众发展生产,尽快摆脱贫困,稳定下来。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九甸峡移民工程建设的力度和速度,确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九甸峡项目工程在*按时安家落户。南岔、*、西湖和各农口部门、九甸峡移民项目办公室要认真地协调好、服务好九甸峡移民工程。

第三,开动脑筋,认真研究谋划2008年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体系建设问题。

1、坚持把生产发展做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我县农村的快速发展,有四个明显标志,即:改革开放初期土地承包政策的实行,乡镇企业的崛起,20世纪末的第三次土地承包到户,中央减免税赋,经过这四个阶段政策的引导扶持,农业生产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生产力从根本上得到解放,老百姓思想观念得到变化,土地能量得到释放,隐藏在广大干部群众当中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下半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提出:要用一段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定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这20字方针是今后一段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路线,它昭示着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将会经历第五次革命性的增长。革命性增长最关键的问题还是生产发展,要将生产发展放到一切工作的首位。20字方针中,生产发展是核心,生活宽裕是目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的基本途径,这三者缺一不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各乡镇和农业生产各部门,在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把生产发展作为我们工作的第一要素来考虑,把变革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做为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手段。要按照革命的方式和态度来对待生产发展,解决个别乡镇在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点不突出、思路不清晰、思想不统一、措施办法不灵活和不能因地制宜的问题。

2、坚持把农民收入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当前,我县农民收入增长到了瓶颈状态,农民收入增长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过去以棉花为主导优势产业的西片乡镇的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如不对农民增收方式进行调整和改革,*县的农民收入增长将无路可走。从近年来我县城乡居民收入情况看,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居民增收较慢。从这个意义来讲,如不尽快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村增收方式,城乡统筹也将无路可走。所以,我们必须下功夫转变农民收入增长方式,缩小城乡差距,发展现代农业。什么是现代农业呢?现代农业就是借助于现代工业体系和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变革的生产过程,它是高效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6大农业的集合体。现代农业考虑的重点是引入工业化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方法,是充分与市场对接的生产经营体系。要想转变农民收入增长方式,必须努力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具体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抓结构调整。各乡镇党政一把手在结构调整上要认真研究“唱大戏、唱好戏、唱绝戏”的问题。西片、南片、东片和移民乡镇要各打各的优势仗,打破乡镇、村组界限进行结构调整,其目标就是“双千元田”和“万元田”。三道沟镇、河东乡、腰站子乡要考虑以特色种植为主,搞“双千元田”;双塔、七墩两乡结合土地改良和生态防护林建设,把生态建设和经济林有机地统一起来,一次导入新型产业和高效产品;布隆吉乡和锁阳城镇要围绕畜牧业发展来调整农业结构;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乡、西湖乡、南岔镇,要考虑一部分万元田。这一调整必须借助于现代设施、现代科技、龙头带动、土地规模集约经营。

二是抓畜牧业发展。我县的畜牧业于2003年正式起步,发展总体稳定,但问题依然很多。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规模养殖,通过规模养殖调整农业单一的种植结构。要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养殖业,将基地、品种、设施、管理、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相关乡镇和畜牧业服务部门要认真研究畜牧业发展问题,切实将它培育成*的支柱产业。

三是抓劳务输转。劳务输转是我们增加农民收入速度最快、最容易的一条途径。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解放农民思想,推动农业生产,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变革。一定要把劳务输转作为劳动力收入的一项战略来抓,要积极推广腰站子乡、三道沟镇、七墩乡在劳务输转方面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经验。在抓劳务输出的同时,还要抓好输入。将*较高层次的人输出到大城市,带回现金、技术、观念,输入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区域的人,以降低我县的生产成本。

四是抓土地的规模经营。要通过引导,把老百姓的土地集中到能人大户手里,采取反租倒包的办法,提高农民收入。还要从制度上规范土地流转,促进集约化经营。

五是抓推广。目前,我县农业技术有示范,但推广较少。要变革管理体制,实行农业技术承包。今年实验示范成功、适合区域特征的产业,明年必须推广。要确定推广位置、推广面积和技术责任承包人。

六是抓龙头。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慢的根本原因就是订单农业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秩序,农民怕市场风险太大,不敢大胆搞结构调整。今年,部分乡镇结构调整力度大的重要原因是市场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我县订单农业和市场农业、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当中必须要走的一步棋。各乡镇和各部门领导要具备这样的思想和意识,必须大胆、勇敢地与市场攀亲结对,主动地走出去,给农民寻找市场,确定订单,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市场中的作用。

3、坚持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来抓。农业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基础条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以,我县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增长方式转变过程当中,一定要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做为关键任务来抓。

一是抓节水农业。移民人口数量的剧增,使我县生态环境压力和矛盾越来越突出。我们既要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帮助移民尽快脱贫致富,又要面对实际,改变我们环境、生态和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水务局要按照“定额、限量、提价”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管好水,用好水,节好水。要切实做好节水工作,全县项目建设搞到哪,水就配到哪,节水设施也就要跟到哪。农村要按产业配水,进行科学种植。

乡镇农业农村半年工作总结篇2

包村工作已经半年了。最近,组织部和县致富增收办对11个乡镇包村工作和包村干部,以及回村大学生进行了全面考核。这次考核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看包村工作基础材料;二是听党委包村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三是听包村干部汇报;四是召开包村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回村大学生座谈会;五是选择了30个重点村进行走访调查,听取村干部对包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包村干部情况:

从考核情况看,这次包村工作和以往的包村工作相比有以下五个显著特点:一是各乡镇党委对县委包村工作决定高度重视,能够把包村工作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线来抓,一切工作都围绕这条主线转。包村工作中,各乡镇党委能及时部署包村各阶段的重点工作,能够不断加强对包村干部的日常管理和检查,坚持每周一次的例会制度。二是包村干部对这次包村工作的思想认识到位。绝大部分包村干部都能把这次包村工作看作是县委给他们提供的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发现自我的广阔平台,能够下得去、蹲得住。在具体工作中能够紧紧依靠党委的领导,依托村两委班子的支持,想事干事,放手开展工作,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三是包村干部的工作得到了村两委班子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由于党委重视、包村干部真想实干,村两委班子对包村干部的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配合,为包村干部发挥作用创造了诸多方便条件,保证了包村工作实效。四是农民群众对这次包村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普遍认为这次包村工作与以往的包村不同,包村干部的一切工作都能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增收这条主线开展,动真情、办实事,更多经典尽在真正把县委的富民政策转化成农民致富增收的实在成果。五是包村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社会稳定、不良债务化解、解决二轮土地承包遗留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剩余劳动力转移、文明村建设等方面。

1、化解矛盾,保持农村相对稳定。村级债务和二轮土地承包遗留问题是产生农村矛盾、造成农民上访的主要原因,经过包村干部积极努力使一些二轮土地承包遗留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使一部分农民从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土地问题中解脱出来。上半年11个乡镇共新发生各类矛盾和纠纷1027起,解决952起。发生案件346起,解决324起。包村工作开始前,11个乡镇共有不良债务6,621.5万元,经过半年包村,共化解不良债务862.21万元,占不良债务总额的13.02%。11个乡镇共有债权2,549万元,收回339.8万元,占债权总数的13.33%。

2、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包村干部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1)全县落实绿色食品监测面积60万亩。与浙江杭州俞杭镇签订合同,在我县建立10万亩绿色水稻基地,其中有机水稻基地2000亩。全县有机农业面积由2004年的165,905亩增加到今年的232,914亩,增幅达40.4%。(2)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新发展,结构调整成效突显,种植结构更加合理,经济作物的比例有较大增幅。万寿菊种植面积4。1万亩,烤烟种植面积1。5万亩。白瓜、西香瓜、蔬菜、油料、薯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3)各类养殖专业户1580户,牛羊猪的饲养数达到260,904头(只),家禽饲养量达到850,876只,较上年比均有大幅增加。(4)11个乡镇共引进资金10,242万元,为农民协调贷款6,625万元。(5)新增种植项目112个,养殖项目115个,加工项目66个。(6)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全县共有剩余劳动力33,170人,截止6月末,11个乡镇共转移剩余劳动力23,764人,占剩余劳动力总数的71.64%。可实现收入1。5亿元。(7)农民人均收入05年预计可达到3,400元,比年增长10%以上。

3、文明村建设力度加大,收到一定的成效。上半年,123个村共植树272,438棵,修建花坛484个,修路419,901米。省级文明村达到5个,市级文明村达到15个,县级文明村达到56个,文明村总数达76个,占全县村总数的61.79%。此外,全县的包村干部还组织科技下乡434次,举办各类农业生产知识培训班401期,向农民提供各类致富信息1,378条。

回村大学生情况:

全县共有回村大学生105名,目前有16名外出打工,还剩88名。按照县委的要求,各乡镇党委对回村大学生都比较重视,对所有的回村大学生都按要求安排了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科技副主任的职位。大部分村的两委班子对回村大学生的工作能够积极支持,并为其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总的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回村大学生都能在工作中与村两委班子密切配合,开展工作。2、多数回村大学生能利用自己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积极引导、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种田、科学养殖,不断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在农业科技指导、科技服务、科技示范上发挥了积极和作用。葛首峰,高峰村党支部副书记。负责主抓村里的果树场。他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果树场的化学除草和药物防虫。针对今年的旱情,他采用微肥补充营养的办法,保证水果质量和产量,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他还从农村报上得到百合种植信息,从山东引进了百合品种在自家的2亩田地中进行试种,效益好的话,明年将在全村进行推广。3、在致富增收上起带头作用,带头引进新品种、新项目,提供致富信息。马东光,久太村党支部副书记。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在荒山养蚕,带动村民发展养殖业,现在这个村已新增加6户养蚕户。

通过考核,总的看包村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加快农民致富增收步伐,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个别包村干部对这次包村工作认识不高,工作还不够实;二是在解决二轮土地承包矛盾,化解村级不良债务上还缺乏工作力度;三是致富增收的路子还不宽,思路还比较窄;四是有的包村干部在文明村建设上办法少,有危难情绪;五是有的乡镇党委对回村大学生重视不够,有的回村大学生作用发挥不明显。

下步包村工作意见:

乡镇党委要加大对包村干部的管理力度,县增收办要加大对乡镇和包村干部的考核、检查、指导力度,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各乡镇党委要继续坚持定期例会制度,定期听取、安排和布署包村工作。进一步完善包村干部考勤制度,加强包村干部的管理。

2、加大化解村级债务的工作力度。上半年全县共化解13。02%。按照今年化解村级债务三分之一的要求,下半年化解村级债务的任务还很重。因此,各乡镇要加大工作力,采取不同方式,利用应收应付抵帐、机动地竞价发包、固定资产抵债等多种方式化解村级债务。能动地的动地,能动帐的动帐。到年底一定要完成化解村级债务三分之一的目标。

3、要抓住龙头企业,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把特色经济做强做大,要向产品基地,向产品初加工、深加工发展,向产品初深加工要效益。

4、是要进一步加大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强化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和服务工作,搞好信息、法律、信贷和技能服务,扩大劳务输出,确保完成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实现非农收入2亿元。

5、向农民提供致富信息,为农民找市场,积极发展定单农业。要早谋划、早下手,为农民寻找农产品销路,确保农民丰产增收。

乡镇农业农村半年工作总结篇3

一、特色农业规模开发,农村新能源建设顺利推进

(一)农业生产势头良好

1、农作物播种基本实现种满种足

截至目前,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万亩,其中粮作约19.2万亩,经作约3.8万亩。粮作中玉米11.5万亩,谷子和糜黍2.5万亩,马铃薯3万亩,豆类1.5万亩,莜麦0.5万亩(详实情况有待粮食直补统计后敲定);经作中蔬菜2.5万亩,油料1万亩,中药材育苗0.3万亩。另外还有3万余亩荞麦正在播种之中,2.7万亩中药材到初秋进行移栽,预计全县今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将达到28.7万亩,比去年增加2.7万亩,增长10.4%。

全县农业生产资料总用量1.26万吨,其中化肥1.2万吨(包括碳铵8000吨、磷肥3000吨,复合肥1000吨),地膜320吨,种子270吨,农药10吨。农业总投入资金1900多万元,比去年增加100多万元。

全县地膜覆盖总面积14.5万亩,基本与去年持平,其中玉米9.5万亩,谷子1.5万亩,马铃薯1.8万亩,蔬菜和中药材1.7万亩。

2、“二增四大”凸显了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从今年农业生产形势看,呈现出“二增四大”发展势头:“二增”是高产粮食作物和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明显增长。据下乡访问农户和初步调查,今年全县玉米种植比去年的10.5万亩增加1万亩,达到11.5万亩,增长9.5%;高效经济作物如中药材、精细蔬菜等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比去年翻了一番。义兴镇紫罗区去年万亩茴子白受市场制抑农民收入较前年下降幅度较大,今年菜农总结前两年经验,并通过市场调研,在选用优质、耐贮茴子白品种,推广应用高产栽培技术,做优、做强茴子白生产的同时,规划种植了黄瓜、西红柿及菜豆、萝卜等精细蔬菜0.5万亩,使紫罗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比去年面积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增加0.2万亩,增长20%。“四大”是玉米专一化生产规模、蔬菜设施栽培生产规模、中药材区域布局规模和优势杂粮“一乡一业”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县玉米基本形成东部以粮饲兼用品种为主,中、西部以饲用品种为主的生产格局,面积达8万亩,占全县玉米总面积的69.6%;李阳镇采取镇政府补助和协调贷款一部分、村里补助一部分、农民自己筹集一部分的投资方式,在温泊坪规划100多亩耕地建设30座高标准节能温室,发展设施蔬菜栽培,培育农民地面绿色致富产业;横岭镇在横岭、广务等村区域布局了1700亩中药材订单育苗基地,使农民的生产经营与市场直接对接;马坊乡今年荞麦、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荞麦1.15万亩,覆盖马铃薯0.35万亩,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乡一业”开发局面。

“二增四大”的强劲发展势头,集中反映了我县现代农业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一是在组织生产上进一步深化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形成了围绕产业开发进行组织化生产的良好局面;二是在规划布局上进一步发挥了区位优势、产品优势和地域优势,形成了具有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区域化规模生产格局;三是在生产技术上进一步推广了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农艺与农机相结合的系列配套措施,形成了全程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四是在经营形式上进一步密切了基地、农民与企业的利益关系,推进了公司+基地+农户和产品、产业、市场的直接联系,形成了具有较大商品化输出功能和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产品和产业。五是在生产管理上充分利用了各乡镇、村的气候、耕地、农村劳动力和资金、人才等资源,形成了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的局面。

3、落实政策,科技创新,奠定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坚实基础

入春以来,我县全面贯彻落实了国家、省、市的有关政策、方针,采取了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⑴核实地块登记上报,落实国家粮食直补政策

根据晋财建字[2007]77号文件精神,2007年国家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我县补贴的品种是玉米、谷子、豆类、荞麦等除马铃薯以外的所有粮食作物,标准为5元/亩,预计面积约19万亩,补贴资金100万元左右。这项工作全县从7月15日开始登记上报,保证按省、市规定在9月30日前全部把直补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

⑵广泛开展科技试验、示范,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根据县委、政府“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发展特色农业”的指示精神,全县引进农作物优、特、新品种37个,建立科技试验、示范点13个,进行76项次试验、示范种植,从目前长势长相上看,效果较为显著。如引进的精量播种玉米和免间苗谷子,不仅节约资源,而且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⑶采取多种形式,搞好技术培训,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一是采取送科技下乡、集中传授、现场示范和广播、电视、板报、资料等形式培训农民,掌握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全县共举办各种培训350多场次,培训农民1.2万人次,散发资料3万余份。二是坚持正确的方向,严格按国家、省、市教学安排,在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全县围绕万名妇女搞刺绣,共举办培训班12个,培训560人,并全部上岗就业。

(二)农村新能源建设顺利推进

1、任务完成情况

截至6月19日全县完成建设任务1615个,占4—6月序时进度任务总数3146个的51.34%,占全年任务总数7000个的23.1%。从各乡镇完成县下达的序时进度任务情况看,横岭镇建成218个,超额30个完成任务,即完成序时进度任务的116%,其次为马坊乡完成82.1%,义兴镇完成69.13%,最差的乡(镇)仅完成13.21%。从6月1日到6月19日即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督查会后建设情况看,义兴镇力度大、速度快,共完成421个,比6月份任务350个超额完成71个,该镇预计到6月底可完成前半年序时进度任务。总的来说,到6月底,有1/3的乡镇可完成前半年序时进度任务,一半乡镇可完成序时进度任务的70%左右,有些乡镇只能完成序时进度任务的30%左右。

2、“二高六统”做保障,“四多三成”见效果

⑴“二高”为户用沼气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首先是领导高度重视。为了搞好我县农村沼气建设,确保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把沼气建设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成立了由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各有关职能部门、乡(镇)一把手为成员的户用沼气建设领导组,并与各乡(镇)签订2007年农村沼气建设目标责任书。各乡(镇)也相应地成立了沼气建设领导组,并与项目村签订建设责任书。县农业局领导和技术员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形成了人人有责任、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其次是工程建设高度集中。半年来各乡镇选择农户积极性高、地质条件好、养殖和投料物质多的村做为首批示范建设基地,通过党员干部带、技术骨干带和养殖大户带,使广大农户发展沼气的认识提高了,积极性增强了。

⑵“六统”为农户建池提供了物质保障

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购料、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施工安装、统一组织验收、统一档案管理,有效地解决了一家一户建池原料购买难、聘用技工难等问题,确保了科学规划、标准施工。

⑶“四多”掀起了农村沼气建设高潮

一是筹资渠道多。在国家补助、县级配套的基础上,多数乡、村还对农户建沼气进行补贴,大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二是建池形式多。全县沼气池建造结构有底层出料水压式、旋流布料式户用型和150m3中、小型及100m3小型联户沼气池四种类型,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三是施工方法多。各地采取了组织施工队伍专业化建设、户户合作互帮互建、签订合同承包建设等方法,创新机制,加快进度,建设农村沼气。四是投料原料多。根据建池农户不同情况,我们把牛粪、猪粪、羊粪和玉米秸秆等各种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指导农户投料使用。

⑷“三成”实现生态家园沼气富民工程目标

我县农村沼气建设以“二高、六统”为保障,以“四多”为抓手,实现了成功建设一处,成功使用一个,成功受益一户的目标。全县建成的1615个沼气户,有687个已正常运行,621个准备投料,其余正在试水、试气。特别是各乡镇按“一池三改”的标准,基本建成了以沼气为纽带,上联养殖业,下带种植业典型示范村,促进种、养业节本增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3、农村沼气建设压力很大,不容乐观

虽然在今年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上,我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乡、村干部思路清晰,采取多种具体措施,规划建设卓有成效,但目前建设压力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⑴建设进度不容乐观

从4—6月19日我县户用沼气建设情况看,前半年只完成1615个,完成全年任务的23.1%,完成该时段序时进度任务的51.34%。从省、市指令性、硬性任务要求必须在6月底前确保做到四个完成即:2005年国债沼气项目完成800户,2006年国债沼气项目完成700户,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完成500户,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完成100户,共计2100户任务看,我县还差485户,也就是只完成76.9%,还有23.1%未完成,因此建设进度不容乐观。

⑵建设标准不高

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基本标准是“一池三改”,即建一个沼气池,并改厨、改圈、改厕,从目前全县建设情况看,没有一个村按“一池三改”进行标准化建设。达不到“一池三改”标准,一方面不能使国家、省、市顺利验收我县沼气建设工程,另一方面严重影响农户使用效果,容易造成较大或巨大的负面作用,成为农村沼气建设的阻力。另外仅从沼气池建设上说,有些乡、村也存在标准、质量不高的问题。

⑶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

首先从全县总体情况看,经济条件较差的乡(镇)建设进度相对较快,完成任务较好;其次从有实力的乡(镇)来看,建设任务总量悬殊很大,但完成情况的差距也很大;第三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乡(镇)户用沼气建设走向两个极端,也就是有些乡(镇)建设情况实实在在地走在全县前面,而有些乡(镇)却较为落后。

二、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加强管理,夺取今年农业大丰收

1、抓住机遇,搞好夏播工作

6月18—22日我县普降小到中雨,从根本上缓解了近两个多月的干旱状况,同时也为荞麦、萝卜等作物播种奠定良好基础。各乡镇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组织夏播,特别是优势荞麦产区,要千方百计解决农民种子、肥料、农药、机具等方面存在困难,保证种满种足。

2、强化管理,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发育

要加强中耕、施肥,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物质条件。要加强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损失。要加大生物技术和增产、增效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全县农业获得丰产丰收。

(二)加快进度,不折不扣地完成沼气建设任务

1、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农村沼气建设既增加农民收入,又提高生活质量,既改善村容、村貌,又遏制环境污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各乡(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农村沼气建设列为今后工作、服务重点,全盘安排、部署,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建设。

2、建设精品工程,突出亮点

在今年沼气建设上突出实施“3212”工程,即全县建设30个“一池三改”标准化户用沼气建设示范村,也就是每个乡(镇)建设一个2005年国债沼气项目、一个(或两个)2006年国债沼气项目、一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推进村)示范村;全县有20个行政村户用沼气普及率达到50%以上,也就是有10个100户以下的村户用沼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有10个150户以上的村户用沼气普及率达到50—80%;在义兴镇紫罗村建设一个150m3的中小型沼气池,在松烟镇水滩村和李阳镇羊圈移民新村各建设一个100m3小型联户沼气池。

3、组建队伍,加快进度

目前沼气施工队伍不足,也是造成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要把近年来通过培训取得资格的沼气生产工,尤其是从事建筑工程的泥瓦工很好地组织起来,并通过他们的技术传授,组建一支强大施工队伍,开展农村沼气建设。同时各乡(镇)也要相互学习、借鉴成功的建设经验,取长补短,合力并进,争取到年底不折不扣按序时进度完成和超额完成沼气建设任务。

乡镇农业农村半年工作总结篇4

一、乡村社会面对城市化的召唤:现状与问题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城市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总是与乡村社会相关联。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迁。二元经济体制导致中国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在中国的体制下,一种称为“半城市化”的现象产生了。“半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农村流动人口虽然进入城市,也找到了工作,但是没有融入城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系统,在城市的生活、行动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疏远乃至不认同的感受,处在“半城市化”状态。具体表现为:一是非正规就业和发展能力的弱化。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得不到法律和制度的有效保护,经常受到市政管理部门的清理和追赶;报酬低,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得不到正常的休息保证,更享受不到法定的节假日休息权利;就业不稳定,缺乏职业经历累计和晋升的保证机制。二是居住边缘化和生活“孤岛化”。政府只允许农村人口进城工作,而没有从体制上接纳他们,流动人口也没有能力租住或购买体面的住房,他们的居住条件是非常“边缘化”的,往往居住在城市最简陋、环境最恶劣、区位最差的房子里。三是社会认同度差。其一是他们要么对城市社会不认可,或者不被城市社会所认可。更多的情况是他们不被城市认可。其二是对农村社会逐渐失去了认可或者不被认可。在这一点上,更多的是他们不认可农村社会。其三是逐渐转向对自己群体的认可,或被自己群体所认可,在这点上认可与被认可同时存在。[1]

与半城市化相对应的是,今天的中国乡村越来越陷入衰败的困境。中国乡村社会受到来自城市的强势挤压,经济文化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占有的失衡导致农民强烈的失落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持续扩大,社会政策上的不公平使农民产生被边缘化的感觉,农民成为没有“劳保”、“老保”的“二等公民”,“孔雀东南飞”导致的农村空巢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伦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凡此种种都表明,城乡不公平是当今中国最大的不公平,乡村社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以应对城市化浪潮的挑战。

二、城市化语境下的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三个基本估计

进入21世纪以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对城市化语境下的农村、农民和农业,我们有三个基本估计:

1.农村的命运

中国正致力于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中国将着眼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政府正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切实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完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设置,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农村是城市的温床。在未来社会里,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将不复存在。95%的农村将聚集在数千人口规模的城镇。个别聚落虽然人口规模小,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地位也城市化了。与“大部制”改革同步,中国近期正在广大农村推动村庄合并,“大村庄制”将与“大部制”一起,成为中国未来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实行村庄合并的“大村庄制”,对于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起好步”、“开好头”的重要作用。村庄合并的真正意义,还在于推动中国农村由村民自治迈入“社区化管理”,令农村变成城镇,农民变成市民。[2]

2.农民的命运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兹曾说,21世纪之初影响世界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的信息化,一是中国的城市化。2007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45%,已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经济发展的轴心转向了城市。

21世纪工农业差别将趋向消失,二元结构解体,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将不复存在,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人们将能得到平等的对待,生存在小城镇的则是农业生产者。农业生产者在全社会的比例大为减少。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所说:在传统农业时代,90%的美国人生产100%美国人所需要的粮食,而在今天,3%的美国人生产120%美国人所需要的粮食。茅于轼也认为,“现在我国大约有六亿城里人、七亿农村人。在未来的三五十年中,将有大约六亿人要进城,农村只需要一亿农民就够了”。[3]

3.农业的命运

21世纪,农业不会因城市化和工业化而消失,只是农业生产采取了现代化的作业方式而已。人的生物性需求决定了农业存在的必然性。在三次产业中,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中国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中国将十分重视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国持续多年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努力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农业龙头企业。

三、乡村社会的诉求和应对

基于上述三个基本估计,笔者认为,在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中国,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将非常艰巨。但是只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统筹城市和乡村社会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有可能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一,发挥新型城市化道路对城乡协调发展的统筹功能。城市化不只是一个由农业向非农业转化的过程,更是一个通过结构变动、人口素质提高、城市功能增强、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资源合理配置、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新型城市化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和“结构转换型”城市化相融合的城市化,但起主导作用的是“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其显著特征是,在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下,周边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的城市化转型。从我国的国情看,社会经济结构的城市化转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城市化转型,二是就业结构的城市化转型,三是空间结构的城市化转型,四是文化结构的城市化转型。可以发现,这四大结构的城市化转型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新型城市化对城乡协调发展的统筹功能。[4]

第二,搞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县域经济并举。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发展小城镇。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继续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2008年8月1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该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和2020年,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48%和58%。在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以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和谐稳定发展上,小城镇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搞好小城镇建设,要与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要以工业化为龙头,以产业集群和专业镇为载体,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使工业化更多地惠及农民。要从实际出发,选准和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结构。要理顺和规范乡镇财政体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政权运转的财力保障机制。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第三,要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了一个全方位、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第四,要积极推动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城乡协调发展内在包含着城乡制度统一和权利平等的诉求。根据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逐步进行诸项改革:一是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通过给予农民工准市民待遇到市民待遇的逐渐过渡,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二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机制,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发展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三是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5]要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要合理配置城乡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总之,21世纪城市化语境下的乡村社会变迁的趋势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将不复存在,农村逐步变成城镇,农民逐步变成市民。二元结构趋于解体,工农业差别日趋缩小,中国农民生存状态彻底改观历史时期已经到来。但农业不会因城市化和工业化而消失,只是农业生产采取了现代化的作业方式而已。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和乡村社会的区别在未来社会中转化为大中城市和城镇的区别、居民从业结构的区别。

参考文献:

[1]王春光、王芳.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现象堪忧.中国信息报,2007.10.10.

[2]中国正推动村庄合并“大村庄制”成未来政改新目标.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1.30.

[3]黄胜利.以更科学高效的方式推进城市化.中国经济时报,2009.1.16.

乡镇农业农村半年工作总结篇5

一、粮食生产得到重视,效益农业成果显著。

(一)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发展粮食生产的会议精神,制订了《关于全县早稻生产的指导意见》,加强督促,狠抓早稻面积的落实,全县早稻播种面积1.9万亩,比去年增加了0.2万亩。落实政策措施,对粮油复种面积20亩以上种植大户,除省补贴资金外,县配套补助5元/亩,已发放资金总额184896元,涉及24个乡镇,452户,共12326.4亩。

(二)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取得显著成果:①春粮生产,全县春粮面积6.79万亩,比上年减11%,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9万亩面积比上年减少0.7万亩,亩产178公斤,单产增14公斤。②畜禽生产。畜牧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总产值12705万元,全县肉类总产量9839吨,禽蛋产量1738吨。生猪存栏16.1万头,出栏9.7万头,家禽存栏`145万羽,出栏141万羽。③蔬菜生产。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约计6万亩,比去年增加0.5万亩,其中大棚蔬菜5600亩,蔬菜总产值5924万元。④特产经济。乌牛早茶叶总产量379.1吨,产值7582万元。水果喜获丰收,其中杨梅产量1.3万吨,产值4000万元。枇杷产量0.3万吨,产值1000万元。⑤渔业生产。上半年水产品总产量750吨,同期增长2.7%,其中养殖产量548吨,捕捞产量202吨,总产值112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8%,稻田养鱼面积9.4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0.6万亩。

二、抓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围绕畜牧、蔬菜、茶叶、水果、田鱼等五大支柱产业,重点抓好“四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①是打造温州市最主要的绿色蔬菜供给基地。②是打造温州市最大的畜禽生产基地。③是打造浙江省最大的稻田养鱼基地。④是打造浙江省最具特色的名优特产基地。上半年新增蔬菜基地3000亩,优势特产基地8500亩,其中乌牛早茶叶基地XX亩、名优水果东魁杨梅5500亩,水蜜桃和蜜梨等1000亩,建立水果丰产示范园1000亩。此外,渠口乡1400亩市级蔬菜后备基地正在申报中。

2、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主体。①是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扶持十大龙头企业”行动,在资金、技术、信息方面给予帮助,积极扶强、扶大、扶优。上半年共确认农业企业128家,农技服务站2家。②是继续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今年签订粮食订单1万亩,蔬菜订单0.3万亩,生猪订单3万头。③是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上半年我县新发展了7家专业合作社,涉及畜禽、水果特产、药材等方面。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家,其中专业合作社20家,协会3家。

三、全面启动“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强。

为了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县政府已安排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培训经费,目前已培训总人数达3141人,其中:“专业农民”技能培训1105人,“转业农民”就业技能培训850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946人,预备劳动力培训240人。目前已完成年度培训计划的40.8%。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一)是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金早-47、ⅱ优培九、协优9308等高产优质早晚稻田新品种,在西岙、陡门两乡示范推广有机大米栽培面积200亩,在五尺、鲤溪等乡镇示范推广糯玉米600亩,计划在乌牛、瓯北引试稻鸭共育技术等。开展田鱼干加工技术研究,进行新产品研制,并引进一批加工机械,继续抓好田鱼提纯选育工作,引进1.1万尾光刺倒巴鱼试养,共组织向楠溪江投放了10万尾香鱼苗。引进茶叶加工机械37台,微型耕作机1台,粮食加工机械检测化验设备1台套,添置保鲜冷库2座,容积达100立方米。(二)是开展科技交流活动。组织农业干部、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等150多人赴温州参加XX中国(温州)科技交易会,组织各乡镇的分管领导、畜牧兽医干部、畜禽养殖大户、饲养生产厂家及有关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20余人参观了今年3月份在杭州举行的XX畜牧业暨饲料工业(杭州)展览会,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经验。(三)是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向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急需的各类实用技术和市场信息。组织开展送科技服务活动,共接受咨询达200多人次,解决疑难问题40多起,分发科技图书1200多本,糯玉米种子1000多包,农药、兽药20箱,共计价值15000多元。进一步加强农技110服务,农技110台接受来电来访159人次。共2页,当前第1页1

四、大力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

今年是全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第二年,按照省、市提出的工作要求,我县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落实之中。(一)是村庄整治建设全面推进。按照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和文化繁荣的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要求,以改路、改水、改厕、改线和垃圾集中处理、违章建筑拆除、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上半年已有41个村启动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占全面任务数的60%,完成整治村6个,启动主要景观线整治3.2公里,完成规划编制9个村。(二)是加快示范村建设步伐。我县几个市级示范村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旧村改造进程,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地开展。乌牛镇王宅村旧村改造第三期已开始拆迁;上塘镇下堡村有关旧村改造方案已经批准,拆迁协议已签订,现正在旧房拆迁;桥下镇六岙村的第一期也已签订了拆迁协议;瓯北镇前牌等村拆除了8000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优化了村庄布局,保护了土地资源;桥头镇坦头村和乌牛镇码道村均组织党员干部及群众到我市其他县(市)进行考察学习。今年计划启动的7个市级示范村,已经全部启动。至目前,投入建设资金1722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210万。(三)是下山移民稳步推进。今年计划实施下山脱贫1730户,6525人,计划投入资金9458万元。到目前,已经落实23个下山移民点(小区),共370户,1100人完成下山移民搬迁任务,投入3100元资金,改善下山移民点(小区)的基础设施。

五、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绿化造林进展良好。

全县开工建设农田水利项目280余处,新增灌溉面积0.2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1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45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6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平方公里。治理河道5.1公里,完成总投资2255多万元。新建、改建乡村供饮水工程26处,新增日供水能力0.23万吨,解决了1.3万人的饮水困难。春季造林成绩显著:全县完成迹地更新3582亩,景观林3100亩,四旁植树20万株,林木育苗180亩。结合楠溪江旅游开发、青山白色治理、村庄示范整治工作,完成了15公里的沿江防护林带的建设任务。

六、农村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

(一)进一步规范完善村账乡工作。开展瓯北、上塘、桥头等乡镇的村级银行户头整顿,从2月份开始至今,组织县人民银行及有关乡镇对乱开户进行了集中整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做好会计电算化的年度升级等维护工作,邀请市专家到全县38个乡镇进行了业务指导,确保财务电算化的正常运行。做好县网络监控中心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管理。我县今年被市里列入农民负担重点监管县,工作形势严峻。我们从年初就对该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与各乡镇和县涉农收费部门签订了农民负担责任书,明确违反责任追究制度。同时要求物价部门认真做好督查,及时反馈工作信息。(三)是积极开展完善土地二轮承包工作。我县目前仍有13个乡镇的21个村未开展二轮承包工作,根据省市的要求,6月底前要全部完成,任务非常艰巨。为此,县里成立了完善土地二轮承包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多次部署会议。6月4日,召开了由有关乡镇的一把手参加的工作推进会,对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做了部署,明确下步工作重点和责任。我们根据省市要求,重新修订了农业承包合同范本、委托书、登记表,制定了土地二轮承包工作流程等指导性的材料,规范乡镇对该项工作的管理。同时,成立了3个工作督导小组,分别对相关乡镇开展定期督促和指导,推动乡镇完善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的力度。

总的来看,我县农业和农村形势良好,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县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沿江经济发展迅速,山区发展缓慢,1990年至XX年沿江6镇工业总产值年增长37.8%,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54%上升到XX年的97%,财政收入占全县的97%,山区32个乡镇财政收入仅占全县的3%,这种差距仍然在逐步拉大,山区经济发展的缓慢,已经严重影响全面发展奔小康的步伐。

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制约因素有增无减。1、化肥、农药、农用物资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比去年同期普遍上涨10-30%,农业生产成本增加。2、山区交通不方便,增加了农产品销售成本,如梗豆,从枫林运至温州每斤0.2元,运费每斤0.06元,运输费用占30%,有的种植西瓜农户因价格低而运输费用高无法销售出去。3、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由于山区农民文化素质差、技术水平低、信息闭塞,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困难。4、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目前乡镇财政严重赤字,县级财政投入农业仅占很少的部分,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能力。另外,农村用地、农业贷款难和电、水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不足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

三、农村建设步履艰难。由于山区集体经济增收困难,财政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有限,村庄整治和环境建设步伐缓慢。土地指标的控制,严重制约了农村示范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二轮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农村定销户的处理等问题的解决难度仍然很大。

乡镇农业农村半年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 城镇化;文化建设;外部性

作者简介 卓纳新(1972-),男,经济学硕士,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讲师;黄向阳(1971-),男,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副教授,硕士。(湖南常德 415000)

本文系2008-2009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中部农村地区文化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编号0801018B)阶段性成果之一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一直将城镇化作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提升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又推动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在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农村文化建设以其外部效应加速了我国城镇化进程。

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

城镇化是与城乡人口比例和产业结构比例联系在一起的,城镇化程度的高低与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农村就业人口总量在国家就业总人口中的比重成反比;而与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城镇就业人口总量在国家就业总人口中的比重成正比。从直观标准来分析,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就是城乡人口比例,因此,要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就必须持续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农村人口能否成功向城镇转移,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城镇的容纳能力,即城镇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多少;二是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高低,也就是进城人口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

从我国城镇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我国城镇经济容纳就业的能力大幅度提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的就业容纳水平也在不断提升。1979-2007年,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6%、11.4%和10.8%。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07年的11.3:48.6:40.1。与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16.2个百分点。㈨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城镇的就业容量不断增加,1978-2007年,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7年的38.1%;而同期乡村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76.3%下降到2007年的61.9%。

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1979-2007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7年的44.9%,上升了27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0.9个百分点。城镇总人口年平均增加1453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平均减少216万人。

当前制约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关键性因素是农村人口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水平高低。因为城镔经济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知识和基于知识的技能基础上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知识在城镇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就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发展更是决定了城镇经济活动的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这也就意味能够转入城镇并在城镇中生存下来,实现由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转换的首先就是那些具备一定知识素养的农村居民。

农村人口外出就业的主要领域是城镇,而外出就业也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前奏。从表1我们看到,当前我国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构成中,初中及以上文化学历的人口占到了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的80%以上,人口总量达1亿,占到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五分之一,这充分说明了农村居民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水平高低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关键性制约作用。

二、文化水平成为制约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三十年间,大量的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城镇总人口增长了2.44倍,乡村总人口减少了7.9%。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7年的44.94%,提高了27.02个百分点,年平均提高0.9个百分点;乡村人口所占比重由82.08%下降到55.1%。但我们同时还要注意到,我国城镇化水平离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城镇化的压力依然相当大;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中国城镇经济对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高,必将阻碍大量低素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表2反映了2006年末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构成情况,可以看出,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人口占到了近四成,西部地区更是达到一半以上。同表1转移劳动力素质比较不难发现,转移劳动力的知识结构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劳动力的知识结构水平。

低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导致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严重受阻,一方面,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导致他们在外出前基本上未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不了解工业生产和服务行业的基本规划,在进城以后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技术简单的工作,收入水平低下,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2006年的调查,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966元,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其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19.67%,月收入在500-800元的占了被调查的农民工总数的33.66%,只有一成的农民工的月收入超过了1500元。而农民工每月个人的平均支出为463元,有一半左右的农民工每月支出占月收入的比重达40%以上,有14.01%的农民工每月支出占月收入的比重达70%以上,2.42%的农民工是挣的钱全部花光。由于收入水平偏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很难凭借其自身收入在城市生存,因此也就不可能实现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愿望。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村劳动力在进城以后无法在观念上跟上城镇的发展步伐。城市经济结构的活跃性要远高于农村地区,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城市经济结构变迁速度较快,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快,结构性失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现象。应对结构性失业的办法就是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对于全国农村两亿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劳动者而言,他们的学习的意愿和学

习的能力都较差,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其知识结构根本无法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因此产业结构一发生变化,他们就面临着淘汰的危险,而一旦丧失劳动机会,他们就只能回农村,从而丧失向城镇转移的机会。

三、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破解制约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瓶颈

一是要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解决农村居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使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使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经济学研究证明,生产或消费除了对自身产生影响外,还会产生外部影响,“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产生了;就是说,成本或效益被加于其他人身上,然而施加这种的人却没有为此而付出代价。更为确切地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农村文化建设便是如此,在进行农村文化建设时,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提升了,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内部效应,但农村文化建设除了内部效应以外,还存在着外部效应,即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将促成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推动城镇化进程,这就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正外部性现象。

二是要抓好农村教育,提升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同时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启动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2007年,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同时对中部地区和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同时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费义务教育,有效地降低了受教育成本,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乡镇农业农村半年工作总结篇7

根据培训会议议程安排,今天下午,我就自己分管的工作和*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现状,谈点体会和看法,和与会同志共同学习交流。我主要讲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向大家通报一下*年上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运行情况;二是分析上半年影响农业和农村生产发展的几个问题,三是对下半年农业和农村的重点工作讲一下安排意见;四是讲一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年上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情况

*上半年,我县农业工作围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发展两大主线,抓产业、调结构、强服务,发展现代农业,战胜了“冰雹”和春旱、夏旱等灾情,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预计农业总产值达到137824万元,同比增长28.6%。农业增加值达到80848万元,同比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80元。

一、种植业稳定增长

小春粮油全面丰收,全县今年小春播种面积491735亩,同比增长0.6%,粮食总产58993吨,总产比去年增加1865吨,增长3.2%。大春生产顺利,全县大春播种面积458094亩,在大旱之年稳定了总播种面积,同比增加123亩,其中,水稻栽插332753亩,同比减少9728亩,减2.8%。玉米播种87336亩,同比增加6%,红苕35033亩,同比增加13.2%。

二、养殖业持续发展

1-6月份出栏生猪298615头,占任务数65万头的45.9%,小家禽954.44万只,同比增加16.5%,牛奶达到1997吨,同比增长27%。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政策意见》。启动了8个县级示范村,其中,市级示范村2个,完成了规划,成立了每个示范村由1名副县级领导任组长的协调小组。上半年,8个示范村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00万元,其中,硬化村组道路16.5公里,渠系配套14.9公里,新增产业结构调整面积970亩。

四、扶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

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巩固全县455户、1593人的扶贫攻坚成果,进一步落实了领导干部和部门帮扶责任制,其中:县级领导25人,副科级以上领导193人均结对帮扶贫困户。上半年,为贫困户送现金38.21万元,送化肥71440公斤,送猪崽255头,小家禽2830只。

五、劳务开发积极推进

今年上半年全县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2.36万人,占全年任务的95%,引导技术培训1.6万人,占全年任务的57%,县就业中心和县职业中专校进行技能培训1138人,计划开展“阳光培训”2000人,现已培训400人。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新培育了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市级龙头企业达到20户,实现销售收入31000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51%,建立魔芋、蚕桑、水稻制种、造纸竹基地等商品基地8万亩。

七、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今年上半年完成了国管工程渠系改造8.5公里,乡镇渠系改造30.6公里,建沼气2558口,完成通村公路20.1公里,新建黄土客运站,完成了投资102万元的红武、新石两个旱山村集雨节灌工程,完成1.58万人饮水安全工程。投资150万元的前进村、新光村两个扶贫新村建设已全面完成,1.25万亩的中低产田改造和“金土地工程”即将实施。

当前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抗灾防汛任务艰巨

我县地处龙门山暴雨区,20个镇乡有18个乡镇位于沿河两岸,暴雨分布时空不均,暴雨强度大,突发性强,容易开成区间暴雨,从而引发各种自然灾害。同时*近几年未发生过暴雨,部份同志在思想认识上容易麻痹大意,出现大而化之的现象。*常年降雨量在1100mm左右,目前只降雨400mm左右,今年的防汛任务很重。再加上县内主要河流堤防老化严重,险工险段较多,防汛形势十分严峻。一旦出现大的险情,抗灾不力,对*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二、畜牧业发展形势严峻

今年猪价居高不下,本来可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但我县几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猪病,畜牧业发展形势并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原因:今年入夏以来,气候异常,天气持续高温高湿,动物易发病;我县畜禽流通频繁,外来疫源随时有可能侵入;不少养猪户自身养殖条件差,导致猪病频繁发生;个别群众防疫意识淡薄,不少地方野割乱骟;动物疫病检测设备简陋,技术装备落后,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尤其是村级动物防疫人员不足,防疫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动物防疫体系不够完善。

三、农村维稳压力大,特别是移民稳定问题突出

今年县委、县政府创建省级平*志在必得,稳定是第一要务,在座的同志们要高度重视。当前农村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移民的稳定工作是个大问题,在坐的同志们都十分清楚。“宝电”、“瀑电”的移民稳定问题连连不断,今年又新增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兑现引起的新的不稳定因素。同志们要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使广大群众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一方稳定。

四、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

农村要发展,农民的口袋是硬道理。新农村建设已到了第二年,可是怎样让农民增收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得到解决。受各种因素影响(比如资源方面、自然条件的、市场方面的等),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农民的收入难以有实质性的、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且增收途径单一,支柱产业支撑强度不够。现在促进农民增收的种、养这些传统产业受市场、自然风险影响大,稳定性不够强,劳动力转移稍微稳定一点,但是增收效益摊到每一个头上,那就显得少了,效果不明显。一些重点龙头企业也建立了一些基地,但还是有局限性,带动力不强,从产业环节的效益看,主要效益还是在中、后环节也就是加工、销售环节,生产环节效益不大。

下半年*农业和农村重点工作

概括地说下一步工作主要是统筹兼顾,全面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确保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

一、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面实施《*市*年—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分别由副县级领导任组长的8个协调小组牵头,进一步完善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规划。每个村要有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村庄民居建设规划、精神文明和民主管理规划。加大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农业项目原则上要优先安排新农村示范村,同时要做好*年以新农村示范村为基础的项目申报。财政安排落实的新农村启动资金,要重点支持示范村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认真搞好规划,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三是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四是要注重实效。具体地说就是要严格保护耕地,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以实现水利现代化为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进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加大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投入力度,重点加强乡道改造和村道建设,加大农村客运投入力度;加强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强沼气建设,切实改善农村面貌;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今年要重点抓好几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实事工程,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基本保障。

三、防洪渡汛保平安

全县上下要高度重视,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抗大灾,认真做好各种灾害的防治预案,重点抓好防汛值班和各种防汛物质的准备工作,对一些重点防汛区域,要落实专项措施,专人守护,确保安全渡汛,万无一失。要加大对水毁堤防设施的整治力度,县上将加大财政投资力度,由于县上财力有限,还不能基本解决重大安全隐患,所以我们还将继续做协调工作,积极争取资金,力争最大限度解决。也请在座的同志们多做群众工作,按“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一部份资金解决重点隐患的整治。同时要做好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户的搬迁工作,请各村及时联系安全地点,让他们临时居住一下,争取到资金后就予以解决。总体要求是不能出现人员伤亡,这是政治任务。

四、抓好大春田管,作好晚秋生产各项准备工作

要以科技兴粮为重点,做好当前大春田管,抓好晚秋生产的各项准备工作。大春田管主要应抓好水稻、玉米、红苕的抗伏旱和防洪灾,做好以防治水稻稻瘟病为主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要及早安排晚秋生产,以秋红苕、秋洋芋和秋菜为主,早做晚秋种籽(苗)准备,及早规划到村社、农户及田块。要认真分析农产品全面丰收的新形势,及早制定搞活农副产品流通的对策措施,尤其要畅通供求信息,为贩运大户搞好各方面的服务。

五、抓好绵安养殖产业带建设和动物防疫工作

绵安养殖产业带的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乘势而上,作好科学规划,加大宣传力度,找准突破口,树立品牌,打造亮点,建立机制,加大投入,积极推进绵安养殖产业带的发展,由此带动*养殖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进一步完善防疫工作责任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基层乡镇动物防疫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责任要求,突出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严格落实以强制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充分发挥动物防疫体系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不断提高我县动物防疫的防控能力和水平。

六、抓好计生工作,稳定抵生育水平

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以全面实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六周期项目和深化“关爱女孩行动”为重点。认真学习和贯彻*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机制,加强对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抓好社会扶养费的征收,克服困难,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尽快打开我县计生工作新局面。

七、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群众收入

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加强病虫害的防治,确保全年粮食生产减灾增产增收,及早安排部署晚秋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拓宽老百姓致富之路,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优势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工作,积极组织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有建制的有序输出,重点是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逐步提高劳动力的劳动技能。

八、巩固扶贫攻坚成果

下半年要继续巩固扶贫巩坚取得的成果,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县内贫困户的详细情况,落实帮扶措施。继续加大领导干部和部门帮扶力度,防止已脱贫的返贫,全面完成455户,1593人的帮户脱贫任务,迎接市上检查验收。

九、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要深入学习和贯彻市委基层工作大会精神,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切实搞好农村综合改革。一是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等五个农村综合改革配套文件,认真做好乡镇综合改革。二是加快兽医体制改革,重点抓好乡镇畜牧兽医站和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完善动物防疫体制。三是加快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核定改革后水管单位性质。

下面我着重讲一下新农村建设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关于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什么样的农业是现代农业,中央一号文件是这样描述的: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概括的说,现代农业就是要有很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和非农业收入接近;农业可以得到平均利润。城乡居住、生活条件接近,愿意到农村居住。目前我们的发展水平与之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我们来看一看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是个什么样的。

美国的现代农业。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成现代化农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现代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的人口占全世界5%。农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的3%。生产了占全世界的20%的粮食,30%的油料。

最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全国340万农民平均每人一年生产98.2吨粮食,5.3吨油、18.5吨奶,3吨禽肉,1720打鸡蛋,一个农民提供的农产品可供80个人消费。

出口农业:美国1/3的农产品用于出口,年出口总额为800亿美元。出口的农产品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20%。农场的平均经营规模为190公顷。

规模化经营:农场总数由1974年230万个下降到现在190万个,每个农场的平均经营规模为我国的400倍。

**年的统计年报,农业人口42.8万人,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44984万元,人均产值5723.9元,粮食总产量27万吨,人均占有量仅630.8公斤,肉类总产量7.2万吨,牛奶产量4560吨,禽蛋产量2.65万吨,其他方面数据更不好比较。所以,发展现代农业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变成城乡一体化现代经济结构的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六届五中全会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国务院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二是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五是着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但是我们还是难以勾画出一副具体的新农村样板来。

这里我们首先看看韩国的新村运动。韩国与我国有大致相同的文化背景,人多地少国家小,人均耕地0.6亩,1962年人均GDp只有82美元,连自行车也不能造。2001年达到8900美元,为我国的9倍,汽车、电子、钢铁等行业起步晚于我国,但现在都超过了我们,并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1970年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开展新村运动,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突破口,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首要任务。

韩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前十年政府投入了20亿美元.第二阶段转变为发动全社会投入农村建设。政府要求各界精英都要与新村建设指导者一道参加培训。经过十年努力,所有农村全部通车,几乎所有的农户用上了电和自来水,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新村运动极大地提升了农业和农村发展水平,城乡差距缩小,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由过去1:0.5变为1:0.94,农业和非农业收入基本相当。新村建设坚持农民是主体,强调自主、合作精神,“奖勤罚懒”,农民自主推选新村建设的指导者,自主确定建设项目。

其次来看看日本对农村建设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60年)以兴修灌排设施、开垦荒地、围海造田为主要内容,并制订土地改良法,保障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第二阶段:(20世纪60-80年代)修建农村道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为主要内容,基本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后)形成了人人想定居农村的社会氛围。日本农民享有完备的医疗保障和服务。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49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1元,二者之比2.45:1,全县尚有455户,1593人处在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同时,*的教育、文化、卫生纵向比发展进步非常快,横向比差距依然存在,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三、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年*一、二、三产业比为37:36:27,一产业比重偏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91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10元,而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和城乡公共品供给二元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差距,有悖于让最大多数人参与发展过程,分享发展成果的要求、对社会稳定,改革的深化、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二是工业自身发展不够,反哺农业的能力不足.目前*还没有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我们在工业的发展上还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的工业本身的发展还处于培育、打造、成长阶段,还没有能力对农业进行反哺。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业是小而全,什么都产,品种多、无规模、无特色。现有8大农业基地,若干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对农民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效果不明显。

四是由于缺乏稳定的投入,水、电、路等设施不配套、资源浪费,共享性较差,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

五是农民群众综合素质较低,是阻碍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原因。人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制约“三农”工作的关键。近几年我们通过各种手段对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政策法规、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培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生产技术水平、专业技能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仍然有部份农民综合素质较低,远不能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违法生育现象从另一方面反映也群众思想认识方面的差距,这个差距也造成了我县人口计策工作的滑波。另外这些年来村组干部通过精简、培养,素质有很大的提高,但是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视野不够宽,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文化水平还不高。

因此,新农村建设要努力避免几个误区:

一是要避免新农村建设就是搞城镇化;二是要避免新农村建设就是搞修房造屋;三是要避免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政府包揽一切。

建设新农村伴随整个现代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那么,我们怎么办?

四、因地制宜,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为*来讲,我们确定了“夯基础、谋产业、立规划、强主体、抓试点、建机制”的工作思路,把夯基础、谋产业作为重中之重,牢牢抓住“谋产业”这个关键,我认为是完全符合*实际的,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在农民新村规划中,要把夯基础、谋产业放在首位,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产业、讲求实效”的原则。按照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及区域化布局、标准化建设的原则,分类指导,搞好规划。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区位特点、产业特色等因素,制定好不同层次的农民新村建设规划,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农民新村;坚持把农民新村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制定每个示范村的产业发展规划;搞好农房改造、沼气建设、农村道路、水利和圈舍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俗,体现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充分体现本土特色,追求规划的异质性,避免整齐划一;要结合各地实际,分步实施,稳扎稳打,不要盲目攀比;要尊重民意,保证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实施步骤、资金使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规划的民主性和可行性。

(二)、因地制宜,理顺关系

一是理顺发展现代农业与培育现代农民的关系。现代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要拓宽渠道,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农民群众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二是理顺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重点要在建设投资、资源配置、制定政策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好、调动好、保护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农民创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三是理顺“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在硬件建设上,加大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能源、农村生态、村容村貌等的建设力度,要着眼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在“软件”建设上,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救助力度,加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形成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互助、文明和谐的农村社会新风尚。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建设新农村扫除体制性的障碍因素。

(三)、因地制宜,统筹城乡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举措。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主攻方向,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促进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到2010年,全县粮食人均占有量保持在800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2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3:1以内,农村恩格尔系数降低到45%左右,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积达到60%,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5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0%。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按照“区域化布局、点状开发、梯度推进”的思路,编制和完善全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细化和落实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城镇体系和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规划制定要突出区域特色,坚持城乡相融,体现协调互动,注重推进农村和城市共同发展。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调整城乡产业布局,鼓励城市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农村扩展或转移,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向集中发展区聚集,培育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区域化和品牌化发展,逐步形成一批优势产业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带动能力。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健全农村服务网络体系。强化城乡产业联系,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以工业发展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以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二三产业提升,以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融合,构建城乡互动的产业体系。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加快农村“路、水、电”建设,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加强乡村道路建设,“*”期间实现乡镇通油(水泥)路和一半以上的村通油(水泥)路。加快实施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期间新解决5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达50%以上。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到“*”末再新建户用沼气池25000口以上,同时推广秸秆气化和太阳能利用。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努力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构建为农民服务的流通网络,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上下功夫。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四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公共服务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合理调整城乡学校布局,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巩固农村普九成果,提高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强化农村人才培训,提升农民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培育造就一批农村经营人才和实用人才。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培养农村卫生医疗技术人才,着力解决量少素质差问题。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建立健全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平安建设。

五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实行城乡就业政策、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实现城乡劳动力就业平等,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增强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保护,实现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大力提升劳务经济总体水平,努力实现劳务经济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并重型转变。

六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的接轨进程,逐步建立起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险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尽快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被征地农民和退耕农户社会保障、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城镇廉租房等制度建设。抓紧农村危房改造,认真实施农村特困“无房户”安居工程。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改革和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划分,探索建立居住证制度,到*年全面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凡在城镇有固定住所生活来源的农民,允许户口迁入。被征地拆迁农户原则上安置到城镇社区居住并落户。取消对进城农民在创业就业和生活方面的各种限制性规定,做到城镇落户农民在子女入学、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城镇可创办过渡性的农民工子弟校的农民工医院,建设农民工临时住房。

二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放的增长幅度。土地出让收益使用要重点向新农村建设倾斜,逐步提高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三农”。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

三加大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推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健全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府、银行、企业沟通协调机制。认真做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调整试点工作,逐步扩大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范围。探索农民以林权、房产等进行贷款抵押担保的方式。积极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把试点保费补贴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四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城市工高业主、科技人员、各类创业者和农村经营大户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和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就业办法。做好“三无”农民就业安置工作,解决其生计问题。

五完善城市对农村的帮扶机制。全面推进“部门帮村、党员帮户”活动。开展教师、医生和大学生支农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交流城乡教师和医务人员,认真组织实施“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计划。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参与新农村建设。选派科技特派员进驻乡村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开展科技服务。鼓励城市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鼓励企业开展“一企一村”活动。

(四)、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今年我县再启动8个村的新农村示范建设工作。明年的示范建设工作,采取村申报,乡(镇)推荐,县审定的办法确定。为了确保今年的建设任务,要切实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重点抓好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示范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2.1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完成村道建设100公里;逐步规范示范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美化生活环境。

二是重点抓好支柱产业的发展。要抓住市上建设绵安养殖产业带的大好机遇,围绕8个优势产业,引导示范村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发展商品农业基地,建立现代农业的产业支撑,千方百计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

三是重点抓好指导协调工作。要认真总结去年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经验,抓好今年新启动村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县上继续成立8个由县级领导担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协调小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力度,列入协调小组的各相关单位要主动、积极配合,从规划、产业、项目、资金等各方面大力支持,作好协调工作。

乡镇农业农村半年工作总结篇8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重大课题。问题在于,这些年在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城乡失衡的矛盾和问题在某些方面更加突出。例如,近几年城乡收入差距仍然有所扩大。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我们的看法是,在工业化主导时代,劳动力成本优势与城乡二元结构直接联系。城乡二元结构失衡,不仅是城乡发展失衡的主要症结所在,也是我国经济结构、分配结构失衡的重要因素。

我国城镇化进程取决于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程度

未来5年左右,我国将开始进入城镇化主导时代。其主要标志是,我国的城镇化率将由46.6%提升到50%以上。第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主导向城镇化主导的历史拐点。从国际经验来说,人均GDp4000美元左右是城镇化快速提升的关节点。根据相关研究,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第二,未来3~5年,不仅东部,而且中西部的城镇化、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都处在一个较快增长的阶段。第三,中央明确3年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估计5年左右放开大城市的户籍是大势所趋。由此,城乡一体化将有重大突破。与此同时,改变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将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

打破城乡二元制度安排,为城镇化发展创造广阔空间。首先,以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为例,近几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从1995年的3.58:1扩大到2007年的5.91:1。改变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城乡分割的格局,能够明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其次,以城乡社会福利制度为例,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直接促进城镇化进程。我们的估算是,城乡二元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在形成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中至少占有30%~40%的权重;再次,以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为例,当前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已经达到1.2亿,尽快改变农民工“半城市化”的体制与政策安排,能够加快农民向城镇流动,明显地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以城乡一体化创造高质量的城镇化。一是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我国“数量型”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趋势不可避免,预示着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如果能够尽快打破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制,加大农村人力资源投资,把4.9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7.3年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的9.5年,到2015年和2020年接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5年和11.2年的目标,就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质量型”人口红利。二是可以防止土地资源低水平利用的城镇化。尽快实现城乡土地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防止土地资源的低水平开发和使用,为未来持续发展留足、留好土地资源。三是可以进一步释放城镇化的需求潜力。尽快改变农民工“半城市化”的体制,能够明显拉动城镇化的消费水平。

以城乡一体化实现公平和可持续的城镇化。改革开放之初,为做大经济总量,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具有历史合理性。进入发展型新阶段,伴随着从物质发展的追求到人的自身发展追求的提升,伴随着由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需求的升级,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促进广大农民的自身发展和公平发展,其实质在于承认和保障农村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发展权。广大农民公平发展将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此,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重要的是赋予农民公平的发展机会,包括赋予农民平等的公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按照公平的原则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第一,城乡一体化可以有不同的模式,但要把保障农民发展权放在首位,尊重农民选择权。第二,强化农民的谈判主体地位,使农民能够合理分享城市化红利。第三,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农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鼓励城镇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改变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第四,按照公平的原则配置公共资源,尤其是财政资源以及公共服务资源。要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对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十二五”是城乡一体化取得“历史突破”的关键时期

“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从总体情况看,城乡一体化进程仍然处于滞后状态,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制度尚未有实质性改变。“十二五”以城镇化为主线的发展方式转型将明显提升城乡一体化的历史作用。由此,城乡一体化对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全局性与深刻性意义开始全面凸显,城乡结构的变化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扩大内需对城乡一体化提出现实需求。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长期的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使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目前,城乡之间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金融服务、资源可及性等经济环境方面的城乡差距更是持续拉大,成为影响农民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的重要因素。在居民消费总额中,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8年的25.1%,30年中下降了近3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率从1983年最高点的32.3%下降到2008年的8.8%,25年间下降了近24个百分点,2008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只有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32%。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将会大大刺激农村的消费需求。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一体化提出现实需求。进入新世纪以来,受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各项支农补贴持续增加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农民收入增长保持了年均6%以上的速度,直接带动了农村消费的较快增长。近年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明显加大,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收入相对水平不断下降是农村消费贡献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如果加快改革收入分配体制,通过改革改变土地、财税、金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城镇倾斜的格局,就能使农民收入持续提高有了更根本和长远的保障,为形成更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奠定基础。

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趋势对城乡一体化提出现实需求。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高出近30个百分点,服务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低出30个百分点左右。从我国就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看,以城镇化拉动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高,是解决两亿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的战略性举措。第二代农民工群体进入产业工人队伍,对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挑战与压力增大。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对个人发展的追求也较高。这使第二代农民工全面融入城市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形成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十二五”时期,以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结构为重点,形成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需要。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土地资产收益。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城镇化中矛盾比较突出的环节。应强化农民的谈判主体地位,使农民能够合理分享城镇化红利。第一,重点加强土地用途管制,要防止把城乡一体化当作圈地的工具。有些地方打着统筹城乡发展的名义非法圈地,剥夺农民土地权益。对这种倾向,要予以足够的重视。第二,以完善农民土地使用权为重点,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在符合城乡土地规划的前提下,可以将土地长期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入股和出售,建立主要依托土地的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第三,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尽快完成全方位土地确权。改革行政主导的土地招拍挂体制,建立公开市场。用于公共用途的农村集体土地可由政府按法定程序、按市场价格进行征用补偿。建立非公共用途的农村集体用地直接进入市场的机制,形成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统一、规范的管理措施与办法,形成城乡一体的土地有形市场和土地市场监管体系。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农民流转的制度障碍。改变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形成城乡居民在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范围及水平上的公平。第一,把农民工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当前,我国存在巨大的“半城市化”群体,即已经进城但尚未市民化的农民工。政府应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力争把符合一定条件的(例如对在城市打工在3年以上、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市民化。第二,逐步放开城镇落户政策。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先试点后推开,循序渐进,区别情况,逐步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和落户条件,3年左右时间,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重点引导农村人口向人口规模2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集聚。5年内,放开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落户条件政策。第三,实行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联动改革。从发挥规模效应推动经济增长和充分考虑流入地人口承载能力的角度看,亟需实施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联动改革,打破地区间市场分割。即对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和农村因宅基地整理而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统一配置,实现土地利用指标调整与新增户籍人口规模直接挂钩,以提高城镇化和经济集聚水平。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第一,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尽快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其他社会保障,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1~2年内建立起来。统筹解决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建议由中央制订规划,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政策,争取在3年左右,解决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城乡对接问题。第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对接。这是最重要的一步。用5年左右的时间,按照“完善体系、对接制度、提高水平、重点支持”的总体思路,逐步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第三,逐步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纳入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对接和水平差距的逐步缩小。

打破行政主导的城乡二元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城乡资源统筹规划和一体化管理,探索建立“工业带动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在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第一,建立合理的农村资源配置机制,严格限制行政主导农村资源外流。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支持合作金融、草根金融的发展,逐步形成城乡统筹规划利用、资源优势互补的新格局。第二,打破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建立城乡产业规划布局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支持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链条向农村延伸,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适时推动大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机、农药、化肥等涉农工业向县城和小城镇转移,就近利用原料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拓宽农民收入增长的渠道。第三,打破城乡分割的公共资源投入体制,实现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统筹城乡公共资源投入体制,将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事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由城市财政统筹解决。加大财政投入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的力度。在交通道路、水、电、垃圾处理、互联网等方面实行改造升级,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体化。

推进以城镇化为主线的省直管县改革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建立适应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要求的行政体制,日益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任务。

市管县体制推动了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但远未实现“以城带乡”的预期目标。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市管县体制,对推动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曾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市管县体制的矛盾与问题逐渐增多: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2009年,我国工业化率为48.6%,比城镇化率高出2个百分点。如果把处于“半城市化”的农民工人口从城镇人口统计中去除,城镇化则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市管县体制难以实现城市支持农村、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从实践的结果看,只有那些工业化程度高、市辖县数量较少的地区实现了市县协调发展。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实现“以城带乡”的目标。

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要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城镇化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推进省直管县改革,重要的是加快建立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的行政体制。从已有的实践看,行政上的省直管县进一步扩大了县级政府经济发展权限,促进了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发展,实现了农民工就地转移。与此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为此,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能够实现“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目标。

乡镇农业农村半年工作总结篇9

为进一步强化各乡镇(街道)对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的主体责任,保障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公共财政资金投入,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结合省、市实施农村公路“乡村畅通”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我县同期启动农村公路“乡村畅通”工程活动,用三年时间完成260公里以上农村公路,300延米以上桥梁改造任务,完成投资1.8亿元以上,实现乡村路网等级化,消灭路网上危桥和宽路窄桥。同时,按照“建养并重、养护优先”的要求和农村公路“有路必养,养必见效;有路必管,管必到位”的总体目标,加强管理养护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路建设规范化、养护常态化、管理科学化。使乡村畅通路网达到“路面良好、路肩整齐、边沟通畅、安保完善、绿化美观”,农村公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综合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二、切实抓好“乡村畅通”工程活动

按照省、市农村公路“乡村畅通”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县政府决定今年开始组织开展“乡村畅通”工程活动。该项活动由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参与,县交通运输局、各乡镇(街道)负责实施。县政府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有关分管县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对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实施目标考核。按照市政府“乡镇每月一自评,县每季一检查,市半年一考评”的要求,考核小组对农村公路工作进行季末检查、半年小结、年终总评,县政府将依据考评结果进行奖惩。各乡镇(街道)、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责任,积极作为,抓住此次农村公路大发展机遇,与高标准粮田建设活动有机结合,切实开展好“乡村畅通”工程活动。

(一)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村道建设标准上,省交通厅要求路面宽度由3.5米增加到4.5米。在建设资金筹措上,省用于农村道路建设补助标准县乡道增加10万元/公里,桥梁增加0.3万元/延米,县乡道路及其桥梁建设项目配套资金以县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省用于农村道路建设补助标准村道增加5万元/公里,县财政列支专项资金按8万元/公里进行以奖代补,根据驻政〔2014〕13号文件精神,剩余部分由乡镇(街道)组织受益村委通过一事一议或自愿捐资等方式筹措,县政府明确乡镇(街道)为村道建设项目业主。在“乡村畅通”工程年度建设计划安排上,优先保证积极性高、战斗力强、有配套能力且能干成事的乡镇(街道)。各乡镇(街道)应抢抓机遇,抓紧制定三年实施计划,根据实际需求自愿申报,确保项目落地。在年终评先奖励时,县政府将对建设规模大、任务重、进展快、管理好的乡镇(街道)优先考虑。

(二)积极给予政策支持。各有关部门在国家政策规定允许的情况下,要进一步简化程序,尽量缩短项目设计投资评审和招投标时间,实现项目早招标、早开工、早竣工。

(三)切实抓好项目实施管理工作,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县交通运输和公路管理部门要通过开展“平安工地”建设、“优质工程奖”评选活动和建立从业单位“黑名单”制度等手段,各施工标段要出具各种基础实验(击实试验,原材料试验、配合比试验,强度试验)报告。全面提高我县农村公路施工和管理水平,确保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三、切实抓好养护管理工作

(一)足额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用于村道养护经费不少于5万元/年,村道养护经费不足部分由村委利用绿化权、路域资源开发等方式筹措。实行专帐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此项资金的落实情况将作为年终“乡村畅通”工程活动评先的主要依据。

(二)加快落实乡镇(街道)处农村公路管养责任。按照《农村公路条例》规定:县乡道养护主体是县政府,责任单位是县交通运输局,县道的日常养护由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组织实施;乡村道管养的主体是乡镇(街道),根据乡镇(街道)养护技术设备薄弱的实际,乡道养护由县农村公路管理所实施,村道养护由乡镇(街道)组织实施,村道管养面不低于70%。县交通路政管理所做好乡道的监管、指导工作,根据省市要求各乡镇(街道)积极筹建乡级养护站,做到六有:办公有场所。按照要求规范化、标准化整理内业及外业的实施,落实办公场所不少于3间;组织有领导。明确1名副职任管理站站长,配备1名乡镇在职干部为专职副站长和1名兼职副站长(县农村公路管理所在职人员),2名以上乡镇在职工作人员为专职管理员负责日常养护、路政管理等事宜;管理有制度。规章制度与图表上墙;路上有人员。通过招聘沿线农民养护工,落实养护生产人员;养护有经费、作业有工具,各乡镇(街道)要在4月20日前把“六有”落实情况上报县人民政府。

各乡镇(街道)按照“有路必养,养必见效,有路必管,管必到位”的总体目标。做到辖区内农村公路及路肩无堆放杂物,无乱搭乱建,无占道经营,无打场晒粮;不允许在路的边坡及边沟内种植农作物,建筑控制区内无新增违章建筑,公路附属设施保护完好,公路上隔离墩危桥险桥警示标志齐全,对不能通行或影响通行的危桥险桥要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同时,建立路政巡查台账,积极保护农村公路路产路权,会同交通路政管理部门加强对乡道超限超载车辆的治理,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四、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公路工作的组织领导,以开展“乡村畅通”工程活动为契机,切实落实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农村公路工作有序进行。

(一)实行目标管理。今年县政府将把农村公路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并加强目标考核,以确保农村公路建管养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建立农村公路工作联动机制。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好农村公路建管养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乡镇农业农村半年工作总结篇10

××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农业局及经管处的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和《××市农业局系统责任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年度)》确定的六项工作内容,牢牢抓住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村财务“双代管”、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经信息化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涉农案件查处六项工作重点,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并完善落实了各项目标责任制及配套的考核制度,使我市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上半年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继续做好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工作。今年上半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尤其是《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力度。年初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在全市集中开展学习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活动的建议,主动争取领导支持,市里除利用电视讲座、宣传车、张贴标语等形式宣传外,原创:还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对全市个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分批进行了以学习《土地承包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培训。同时,各乡镇也对村“两委”成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二是认真抓好各项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我市的土地延包工作全面结束后,我们针对部分乡镇(村)存在的“两园”(果园、桑园)承包问题,本照既依法办事,又切实可行的原则,进行了稳妥处理。部分乡镇(村)的“两园”在土地延包时按当时政策不在%以内,现在按《农村土地承包法》应计在%以内,目前已陆续到承包期,为此我们要求有关乡镇(村)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要求,制定工作方案,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三是做好农村土地承包案件的查处工作。为及时查处案件,市经管局设立了科,并建立健全了接待、查处等方面的各项制度,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今年上半年共办理土地承包案件起,处结率%。

(二)完善制度,量化考核,促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首先,为解决全市各乡镇存在的农村财务“双代管”业务操作规程不统一的问题,在搞好调查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局印发了《××市农村财务“双代管”工作规范标准》,同时统一设置了定期报表,从而统一了口径,为统计报表和工作信息准确及时打下了基础。其次,突出抓了资金代管率和代管质量。截止今年月底,全市个行政村,已实行资金代管的个,占总村数的%,全市代管资金结余额达万元。再是,强化考核机制,根据××市政府《二五年农村工作综合考核办法》,我局印发了《××市农村财务“双代管”工作百分考核办法》,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分数量化,市经管局每季度对各乡镇工作情况进行一次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书面通报到乡镇。

(三)加大督查,落实政策,农村负担工作常抓不懈。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一是加大督查力度,三月份,我局以市减负办的名义向市委市政府上报了关于对农民负担工作进行执法大检查的请示,市委组织减负办成员单位分四个组对全市处乡镇××年农民负担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采取看文件、资料、账簿和入村入户调查相结合方式,共抽查了个村,个农户,并对检查出的问题制定落实了整改措施。二是认真落实转移支付资金专款专用、粮食直补、“两工”管理、“一事一议”等政策。经查××年度全市转移支付资金拨付到位,共发放粮食补贴万元,公益事业金全部取消,“一事一议”资金全面停收。三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严格实行《农民负担责任制》、《违犯农民政策责任追究制》、《农民负担责任制》等各项制度,市、乡、镇三级都签订了责任状。同时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和报刊限额制。××年度农民负担卡,已于麦收前发放到农户手中。

(四)农经信息化建设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今年上半年,我们重点抓了镇级农经信息站的制度建设和信息员业务培训工作。第一季度,市局安排专人在奎聚街道和饮马镇两个信息站抓了制度建设示范,四月份召开了农经信息化制度建设工作现场会,同时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进行了业务培训。拟于月份对全市各乡镇制度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同时对收放信息条数等量化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通报。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市乡两级已建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了工作人员,全市的统一章程和规章制度正在征求意见当中,各项配套的工作制度和措施即将出台。

(五)工作。为切实做好工作,今年月份,经报市有关部门批准,市经管局设立了科,配备了专职人员,并逐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今年上半年共办理各类案件起,处结率达%。同时,市经管局还对涉农案件的查处工作制定了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列入全年乡镇经管工作考核内容。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土地承包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两园”问题导致部分村叫行地超%。在进行二轮土地延包时,我市的“两园”大多是采取叫行承包的形式,根据当时的政策,“两园”不在%机动地以内。《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后,农民普遍要求将超%部分分地到户,现在“两园”已陆续到期,又鉴于“两园”生产管理的特殊性,群众持分地和分承包费两种意见,不好统一,“两园”问题难以解决。由此引起部分群众上访,这是当前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一大难题。二是《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后,对村级原土地承包方案中一些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款如何变更与法接轨问题,由于在时效等方面上级没有明确规定,基层在具体工作中很难把握。如有的在校学生土地已在省《实施办法》实施前收回,现又上访要求归还。也有的村准备将已毕业的在校学生的土地收回集体,对这方面的和咨询我们很难答复。

(二)农村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会计聘任制难获实效,村级财务人员变换频繁。去年村委换届期间全市各乡镇村级会计队伍的稳定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有的乡镇变动面近四分之一,不少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村会计,由于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坚持原则得罪了人的因素)而被撤换。有不少不懂业务的人上了岗,会计聘任制难以实施。二是部分乡镇经管站对代管资金的管理不够规范,以存单形式管理的资金数额较大。这种方式存在许多弊端,不符合财务制度,必须予以解决。三是全市还有个别村因种种原因尚未进行资金代管,亟待解决。

(三)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方面,从全市组织检查的情况看,仍存在个别中小学收费收据不规范、城建部门借办理审批手续搭车收费、村报刊费超限额等问题。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及对市的工作建议

(一)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近期召开各乡镇经管站长会议,全面摸清全市村级“两园”的底子(包括总面积、超%面积、到期年限等),向市政府写出书面报告,原创:力争今年秋种前,拿出一个既符合法律规定,又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确保积极稳妥地解决好“两园”问题,维护农村稳定。

(二)在农村财务管理方面。一是立足村级资金“双代管”这个重点,抓好我市制订的村级财务“双代管”工作规范标准的实施,促进农村财务“双代管”的规范化。二是重点协助有关乡镇政府解决好个别村未纳入“双代管”的问题。三是积极做好农村会计培训工作,下半年分批举办全市农村会计培训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促进经管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