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土地法荒地规定十篇土地法荒地规定十篇

土地法荒地规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2:52

土地法荒地规定篇1

第二条  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凡造成土地荒芜的,均应按本办法交纳土地荒芜费。

第三条  下列情况视为荒芜土地:

(一)建设单位经批准征(拨)用耕地,从批准征(拨)用耕地之日起满半年未破土动工的,或未经批准只使用部分耕地,其余耕地满半年闲置未用的;

(二)城乡居民经批准占用耕地建住宅或进行专业生产经营设施建设,从批准用地之日起满半年未使用的;

(三)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和个人,从签订承包合同之日起弃耕荒芜满一年的,或土地发包单位无正当理由不发包,弃耕荒芜满一年的。

第四条  下列情况不视为荒芜土地:

(一)建设单位经批准征(拨)用耕地后,由于不可抗力或无法防止的外部因素,不能破土动工的,或经批准按建设计划分期施工的;

(二)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和个人,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和无法防止的外部因素不能耕种的。

第五条  建设单位和城乡居民的荒芜费,由土地所在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征收,承包经营集体所有耕地的单位和个人的荒芜费,由土地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征收;承包经营国有耕地的单位和个人的荒芜费,由土地所在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征收,属于省农场总局、森工总局系统的,由省土地管理局派驻其系统的土地管理机构征收。

第六条  建设单位和城乡居民造成土地荒芜的,按照下列标准征收土地荒芜费:

(一)菜田每平方米二元;

(二)水田每平方米一元;

(三)旱田每平方米五角。

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和个人,造成土地荒芜的,按每平方米三分征收土地荒芜费。

第七条  建设单位和城乡居民的土地荒芜费,从批准用地之日起满半年开始征收。荒芜土地超过半年不满一年的,按第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标准交纳;荒芜土地超过一年不满一年半的,按第六条第一款规定标准的二倍交纳;荒芜土地超过一年半不满二年的,按第六条第一款规定标准的三倍交纳;荒芜土地满二年的,除按第六条第一款规定标准的四倍交纳之外,原批准机关可以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八条  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和个人的土地荒芜费,从承包合同签订之日起满一年开始征收。荒芜土地超过一年不满二年的,按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的标准交纳;荒芜土地满二年的,除按第六条第二款规定标准的二倍交纳之外,原发包单位可以依法收回承包经营权。

发包单位造成土地荒芜的,应由发包方逐年按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的标准,交纳土地荒芜费,直至发包为止。

第九条  造成土地荒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在接到交款通知单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征收机关交纳土地荒芜费。

第十条  建设单位交纳的土地荒芜费,必须从该单位的企业基金、利润留成、经费包干结余等自有资金中支付,不得摊入生产成本(费用)或列入基本建设投资。

第十一条  征收的土地荒芜费列入本级政府农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开垦宜耕荒、废地,整治现有耕地。

征收土地荒芜费工作所需经费,根据土地荒芜费征收情况,由当地财政部门核定数额,从征收的土地荒芜费中解决。

征收的土地荒芜费应专户储存,每年一次转入农业发展基金。

第十二条  造成土地荒芜的单位和个人拒绝交纳土地荒芜费的,由土地荒芜费的征收机关责令其限期交纳;逾期不交纳的,按日加收应交费用总额5‰的滞纳金,并可处以100元至1000元的罚款。

第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由财政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  在本办法施行以前荒芜的土地,如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继续造成土地荒芜的,应按照本办法征收土地荒芜费。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土地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黑龙江省土地荒芜费征收办法》的决定

1998年1月26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5号

                                      全文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决定对《黑龙江省土地荒芜费征收办法》作如下修改:

第十二条修改为:“造成土地荒芜的单位和个人拒绝交纳土地荒芜费的,由土地荒芜费的征收机关责令其限期交纳;逾期不交纳的,按日加收应交费用总额5‰的滞纳金,并可处以100元至1000元的罚款。”

土地法荒地规定篇2

在土地不值钱、荒地没人要的年代,西河甸子村村民才二有,借放羊之际在河滩处开荒约3亩,长年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2006年初,才二有又在河岸边沙石荒滩及大坝护坡处开荒约2亩。

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后,土地价格上升,村民纷纷要求村两委统—收回荒地重新发包。2007年春,经村两委开会讨论决定,所有开荒地一律由村委会统一管理、对外发包,并规定开荒人、占有人、使用人有优先承包权。才二有开荒地4.6亩,村委会考虑荒地种植收入较低,便按每年每亩30元收取承包费。村委会在与村民才二有签订荒地承包合同时,未标明地块的四至,也未约定承包期限。

转眼6年过去了,以前没人要的河滩地,因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种植收入一年比一年好。2012年4月,村委会决定将承包费由每亩30元提高到80元。不接受者,由村委会收回土地,另行发包。

才二有认为,既然当初双方签订承包合同,并明确约定承包价格,就应当以合同约定为准,否则就是违约。村委会在几次与才二有商谈无效后,决定将才二有的承包地另行发包给村民张某。才二有不服,将本村村委会告上法庭。

法庭审理中,才二有诉称,其与村委会签订承包合同后,没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承包合同约定的行为。双方的承包合同虽然没有约定承包期限,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林地的承包期为30—7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7条还规定:“承包合同约定或者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记载的承包期限短于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期限,承包方请求延长的,应予支持。”被告以土地承包合同没有约定承包期限为由,主张解除合同,没有任何法律根据。请求法庭确认村委会将本属于原告承包地另行发包给他人无效,并要求村委会将承包地继续交由原告耕种。

村委会辩称,双方所签订的合同是家庭承包田以外的荒地的承包合同,荒地的承包属于其他方式的承包,不应受家庭承包条款调整。当双方签订的承包合同未约定期限时,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32条的规定:“当事人对租赁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因此,在一个耕种期结束之后,村委会有权随时解除合同,并提高租金另行发包。

法庭在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意见后认为,被告村委会在争议荒地的一个耕种期结束时,事先与原告协商续租未果后,解除合同并不违反法律规定,并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分析]

本案主要争议焦点有:

一是家庭承包与其他方式承包有何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将土地承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家庭承包。另一类是其他方式承包。前者是按照农村户籍登记在册的人口为限,优惠本村村民的一种福利性、口粮田性质的承包;后者是村民福利承包田之外的,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通过公开协商、招标、拍卖等方式承包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两者性质不同,前者规定的承包期限为:耕地30年,林地30—70年。该法还明确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若承包期限未约定或短于上述法律规定,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7条规定,承包方请求延长的,应予支持。而对于其他方式承包的期限未约定或约定少于法定年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其他法律解释未有上述优惠性质的规定。

土地法荒地规定篇3

一、__镇“五荒”资源现状

__镇位于__东北部,东经123°30′——124°01′,北纬48°1′——48°27′,距__政府所在地那吉镇40公里,东临莫旗,南以金界壕为界与黑龙江省甘南县毗邻,西接霍尔奇镇,北靠亚东镇。__镇辖30个行政村,161个村民小组,130个自然屯。总面积878.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78525亩。五荒资源(即荒山、荒坡、荒地、荒滩、荒水)共29076.17亩,占全镇土地面积的2.2%。其中荒山14545.57亩,荒地1371.5亩,荒滩1083.1亩,荒沟242亩,荒水134亩。

二、存在的问题

1、五荒资源数量较少。由于__镇是__老区,时期就成立“努图克”,开发历史较早。过去盲目开荒种地,片面追求粮食产量,促使大量资源都被开发成耕地。现在全镇土地面积878.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78525亩,五荒资源29076.17亩,五荒资源只占全镇土地面积的2.2%。因此五荒资源较少,可供开发利用的不多。

2、五荒资源质量不高。过去山地开荒到顶,甸子地过度放牧,河川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改道,泥沙淤积,土壤肥力下降,山上侵蚀沟多,土层薄,多处地区岩石,甸子上草木稀少,因此五荒资源质量不高,具有开发价值的也不多。

3、次等五荒资源存在销售难问题。由于受传统经营意识及家庭承受能力的影响,农民购买五荒只热衷于甸子地、蚕场和榛子山,因为这些可以在短时期内带来回报,可以减少投资风险。农民缺乏中长期投资意识,即使手中有余钱,也没人愿意买短期内无法带来经济效益的荒山、荒坡等。因此,低等次的五荒资源,即使价格低也无人问津。

4、农民的购买力有限。受今年经济危机影响,农民手中余粮无法售出变现,农民缺少足够资金去购买五荒资源,而一些具有经济实力的人还持观望态度,短时期内缺乏足够动力去购买荒山。

三、对策及建议

“五荒”资源治理开发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的工作,必须站得高、看得远。为了更加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五荒”资源,发挥应有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议采取以下举措:

(一)制定激励机制,调动购荒者的积极性。

群众中蕴含着极大的开发利用“五荒”资源的积极性,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积极性还未有效的发挥出来。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五荒”治理开发工作的激励机制:

1、制定配套的优惠政策。例如对中标者在资金上进行扶持,优先提供货款;优先提供苗木、种籽、肥料等生产资料;优先提供技术指导、培训、信息、产品收购、加工等服务;并且对于难出售的荒山、荒沟,从长远上看,政府应该给与更加优惠的政策。

2、鼓励“公农联盟”共同开发。机关干部(公务员)在我旗是较高的收入群体,他们手中有余钱,而且思想活跃,尤其是一些乡镇的机关干部,购荒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他们普遍的顾虑是:购到手后谁去经营管理?农民就生活在五荒周边,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也很迫切,但手中没有余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干部与农民以共同出资入股的方式合伙购荒,不失为较好的途径和方式,公务员有钱可以多出一些资金,多占一点股份,农民钱少可以多出一些力,稍微少占一点股份,甚至可以平分股份。我们可以找亲属,觅朋友,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公农联盟”“商农联盟”,城乡互补,共同开发。

3、加大宣传力度,搞好思想发动。要运用多种形式,各种宣传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五荒”拍卖的依据、必要性、目的、意义、政策措施和拍卖办法,加强政策导向,搞好思想发动,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还应在全旗大力宣传购荒、治荒致富的典型,甚至可以让典型在电视现身说法,让群众从实践中看到这一条生财之道、致富之路。从而消除思想障碍,调动广大农民购荒、治荒的积极性。

(二)加强配套服务,为购荒者免除后顾之忧。

1、搞好规划服务。镇里要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购荒人员搞好开发利用规划。使开发工作实现良性循环、确保开发成功。

2、提供资金,技术服务。“五荒”的开发是一次投入大,周期长的工作,不少购荒户由于资金困难影响开发。对“五荒”开发者,特别是专业大户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是加快“五荒”开发的重要措施。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搞好技术咨询、培训,开展技术指导承包,对栽种、饲养、防疫、管理等提供技术服务。

3、抓好生产、销售、法律服务。如准确、及时地提供市场信息,帮助联系购买种苗、饲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统一进行已拍卖“五荒”的通路、通电、通水等基础设施;统一组织产品推销、储存、运输。

(三)科学规划,合理定价,从长计议。

通过拍卖实现对“五荒”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土地资源破坏严重,土地生态环境恶化。近3亿亩土地受“三废”和农药污染,有2亿亩土地因各种人为原因而废弃,只有通过合理开发才能有效的治理和保护。生态农业观点认为,土地资源利用好坏一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以及它的平衡,通过对“五荒”资源的全面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以积极的科学态度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给系统加入新的能动因素,从而大大改善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五荒资源由于面积大,单位面积生产效益低,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规模开发,从量上要效益。单个拍卖单位要因荒而异,尽量定得大些。通过规模拍卖和连片开放,可以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实行规模拍卖后,由于有完整的产权界定,当事人替代政府成为开发治理的投资主体,有利于增加投入实行集约经营。

2、合理确定各类“五荒”拍卖的底价和使用权出让的期限。确定各类土地拍卖时的底价,必须考虑多种因素诸如土地的位置和质量、土地的使用方向和期限,自然环境条件,开发的难易程度,比照以往有关土地拍卖的价格水平来确定。对经济当事人来说,较长时期的“五荒”使用权,可杜绝他们的短期化行为,农民对“五荒”地有了稳定的权属观念和主人翁感。在耕地承包经营时是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使用权受到多种限制。而通过拍卖所购买的使用权更加完善,实质上是把“五荒”资源的一部分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长期地交给了农户,这是农民愿意投入、肯下力气治理“五荒”根本原因所在。

土地法荒地规定篇4

关键词荒旧宅基地

复垦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民对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致使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股“弃老宅、划新宅、占耕地”的建房浪潮袭卷全国农村。在改善广大农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一方面是大量良田被占,耕地的日益减少;另一方面是大量旧宅基地被废弃,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开展农村荒旧宅基地的复垦工作,对于我国这个人地关系紧张的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待复垦的荒旧宅基地资源现状

截止2001年底,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达1.6亿hm2。而同期废弃的荒旧宅基地面积约占10%,即160万hm2,约占同期我国耕地总面积的1%。另根据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资料分析估计,今后20年全国每年平均约有1200多万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镇地区,而以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居住用地153m2计算,今后每年约有183.6万hm2的农村宅基地可能闲置不用,如果对这些荒旧宅基地资源进行复垦,将大量增加我国的后备农地资源。

据估计,目前待复垦的荒旧宅基地面积的70%(即117万hm2)可以复垦为耕地。按年亩产粮食500kg计算。每年可新增粮食87.5亿kg。余下30%可以复垦为其他农用地或整理为非农业建设用地。若复垦增加的50万hm2农用地用于发展水产、果园和畜禽养殖等,亩产值按1500元计算,可新增产值102.5亿元。由此可见,我国农村荒旧宅基地复垦有着很大的潜力。而目前这些潜在的资源大部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我国农村荒旧宅基地复垦进程停滞不前的原因

自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土地复垦法》以来,土地复垦工作引起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广泛重视,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复垦工作的重心放在工矿业废弃地的复垦上。国家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01年底,我国已复垦的除工矿用地外的其他各类土地一共才只有60万hm2。而其中农村荒旧宅基地复垦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基本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探究我国农村荒旧宅基地复垦进程停滞不前的原因,则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引起的结果。

2.1宅基地的无偿使用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曾在部分地区实行过宅基地的有偿使用制度。但考虑到加重了农民负担,因而这种制度还是被废止了。目前全国农村宅基地继续实行一户一宅平均分配的无偿无期限使用制度。这种制度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农村建房风气的高涨,增加了农村宅基地的需求量。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62条明确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且原则上鼓励村民在原宅基地上拆旧建新。但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住房需求已由当初的仅能够遮风避雨转变为追求宽敞、明亮和舒适,以前的宅基地已经难以满足这种需求。于是纷纷申请新的宅基地而遗弃老宅,致使我国荒旧宅基地面积不断增加。

2.2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的禁止流转,限制了荒旧宅基地的再利用

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但这仅对国有土地而言。因为《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虽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允许我国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流转,但从现有法律规定来看,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是不能流转的,如我国《担保法》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农民宅基地禁止流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法律的不完备,如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模糊”,还有我国法律对集体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变更和登记缺乏明确的规定;二是农民宅基地的取得是源于其身份,失去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这一身份,宅基地的取得权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因此非集体成员不能通过受让房屋的所有权来取得宅基地的使用权;三是农村土地市场尚未真正建立,宅基地的流转缺乏相应的平台及全方位的制度约束。

2.3农民自发作为复垦主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原土地使用者或其他农民自发复垦是目前我国农村荒旧宅基地复垦的主要形式。我国土地复垦法也规定了“谁复垦,谁受益”的原则。但是这并不能够保证农民作为复垦主体的利益。原因在于,荒旧宅基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农民自发复垦荒旧宅基地所得来的土地并不同于农民的责任田和自留地,也没有同集体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利益没有得到法律保护,农民的自发复垦实际上是在集体组织的默认下取得了该土地的实际占有状态。由于这种占有仅仅是一种事实而尚未形成法律上的权利,加上我国占有制度的不完善,在此情况下,若土地所有者主张权利,那么耕地的占有人就会因缺乏依据而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甚至有可能使其投入土地改造中的资金和劳动顷刻间化为乌有。而这无疑会影响和制约农民对原有或其他宅基地改造为耕地的积极性和投入力度。反之,若集体组织作为土地所有权人容忍这种实际占有状态的永续存在,则又会使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无法体现并进而受到损害,这也有违于所有权制度的本意。

2.4村庄建设规划滞后,执行缺乏力度

村庄建设规划对农民建房起着最直接的控制作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村庄建设规划由所在地村民委员会负责编制,经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讨论通过,经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同意,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而我国尚有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比较落后的边远地区的农村,至今尚未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有的也多数过于简单或规划不实际,缺乏应有的指导作用。另外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仅仅只依靠行政调控手段来进行规划的实施,致使规划的执行失去应有的力度,农民随意建房,搬迁现象严重。

2.5土地法规宣传不够,珍惜土地观念尚未真正形成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和地方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法律和规章,对农村建房用地作了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新土地管理法规定住宅建设要严格遵循村庄规划,要求新建住宅须归还旧宅基地,实施占一补一政策。但由于农村人多地广,加之宣传形式、力度、渠道的限制。有关法律规定难以做到家喻户晓。这对于少数干部来说,没有珍惜土地的观念,没有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做好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的工作”的政策精神。没有将属于集体的荒旧宅基地收回并组织复垦的一种责任感。而对于那些法律观念淡薄的部分群众来说,也没有应该将旧宅基地归还集体的意识,致使土地浪费严重。

3加快我国农村荒旧宅基地资源复垦进程的建议

3.1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并对新增宅基地进行严格的审批

虽然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部分地区实行的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因诸多原因而终止,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体环境的逐渐成熟和完善,农村宅基地的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的实施也有了保障。应该适时尝试建立更为完善的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即农村宅基地资源的配置应以市场化为取向或基础,逐步实施有偿使用制度。它既要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现代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框架特点,又要考虑到我国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和农民负担是否过重。它应该逐步推进,首先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开始,接着是城市周围农村,最后是贫困和边远地区农村。另外在实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的同时,还必须对新增宅基地实行更为严格的审批制度,防止无故迁址,一户多宅,建“子孙房”等现象的发生。堵住荒旧宅基地增长的源头,以免出现一边复垦,一边荒废的现象。

3.2从法律上确保复垦者的利益,并兼顾国家和集体利益

前文所述,农民自发作为复垦主体,其利益没有得到法律保障,这一点对其他自发复垦主体也是一样。因此,从法律上保障复垦者的利益,是我国立法的一件迫切任务。这关系到我国土地复垦的发展进程。但是土地复垦者不可能单独享有土地的所有收益,还必须兼顾国家和集体利益。这在目前的荒旧宅基地复垦过程中表现为:对荒旧宅基地的自发复垦者,要确保实行一定时期的“谁复垦、谁受益”的原则,在投资者收回了投资并取得了一定收益后,应正常行使国家和集体的土地所有权,上缴相关农业费用。在国家、集体和复垦者之间合理分配土地收益。

3.3制定并严格执行科学的村庄建设规划

首先,在制定村庄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实际”为原则,以“居住合理、节约用地”为目的,以乡(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为指导,以“农村宅基地现状图、农村宅基地规划图”为基础来制定,还必须考虑经济情况的变化和未来需求的扩张。其次,在执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对不符合规划的建房一律不批准,对违反规划的建房该拆除的坚决拆除,严格按照规划执行。

3.4建立相关领导干部责任制,加强领导

对相关领导干部来说,农村荒旧宅基地的复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其一份重要的责任。因此必须建立其领导干部责任制。一方面有条件的地方土地管理局和基层土地管理所应该建立专门的宅基地复垦办公室,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条件差的地方也应有专人负责;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分片管理的形式,责任到人,把荒旧宅基地复垦率的高低作为考核地方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此来推进我国农村荒旧宅基地的复垦进程。

参考文献

1郭青霞,张前进.关于建立农村宅基地市场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3)

2苏青梅,刘光华.农村原有宅基地改造为耕地的诸法律问题[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0(4)

土地法荒地规定篇5

[关键词]水土流失成因治理

一、水土流失的含义、成因及危害

水土流失是指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破坏地表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使大量肥沃表层土壤丧失、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在高山深谷,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害工矿及交通设施安全。

二、西北黄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通过西北黄土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考察,根据遥感分析,黄土高原地区2000年土壤侵蚀面积41.9万km2,占总面积的67.14%,其中水力侵蚀占总面积的52.78%,风力侵蚀占总面积的14.11%。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及其面积发生显著变化,强度侵蚀面积显著减少,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平均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4.1亿t~4.5亿t。但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人为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造成了大量的新的水土流失,导致我国水土流失灾害进一步发展。据2002年完成的遥感调查初步成果,全国水蚀面积与10年前基本持平,其中东部地区稍减,西部某些省区仍在扩展。针对上述水土流失“边治理、边破坏”,西部地区破坏大于治理的严重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建议。

1.通过政府行为,使大家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水土保持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对环境保护极为重视,对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较好,边开发边综合治理,才能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我们大荔县,经济长期处于贫困,治理水土流失,更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依法保持水土,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在水土保持方面,应发动政府行为,大力宣传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生态可持续性,同时让人们知道水土流失的危害性。让每个人牢固树立“水土保持,从我做起”的意识。

2.进一步认识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黄土区水土保持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局部治理与整体恶化的趋势并存,特别是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承载力加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西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面积大,大陆平均海拔高,而且是季风性气候,冬春干旱,夏季雨量又相对集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因此,西北黄土区水土流失严重既与人为因素破坏有关,同时也与我区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对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应有足够的认识,要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有步骤地实施并落实好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规定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3.从四荒入手,搞好水土保持

四荒即荒山、荒滩、荒坡、荒沟。一般来说,只有在“四荒”资源使用权界定清楚的情形下,农民才会对“四荒“治理形成稳定的预期收益,进而采用可持续的“四荒”治理措施,所以必须搞好产权界定。“四荒”资源的产权界定决不是简单地发一张产权证就能奏效的,必须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产权界定所包含的具体的内容。要管理好四荒,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给“四荒”资源的经营者较长的治理时间,使其能够形成稳定的预期收益,从而采取可持续的治理措施,真正实现“四荒”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要从规范“四荒”使用权转让的条件和程序入手,积极培育“四荒”资源使用权流转市场,为“四荒”资源的流转创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使其成为提高“四荒”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3)以承包、拍卖的方式诱导农户竞争“四荒”的使用权,有助于加快“四荒”治理的进程。近几年大荔县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激励群众积极承包荒山种树。大荔县境内的千亩铁镰山03年绿化达95%以上。这无疑对水土保持起了很好的屏障作用。

4.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需要妥善解决以下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生态修复与集中治理的关系,要在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集中治理,实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

(2)正确处理水土保持与人民群众生活的关系,要在切实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实现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

(3)正确处理点上治理与面上管护的关系,要切实解决好重建轻管的问题,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治理步伐,实现水土流失防御、治理与管护的有机结合。

(4)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要在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5)正确处理能力培育与执法监督的关系,要在开展培训、教育,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上,进行执法监督,在执法监督的过程中加大能力培育强度,实现能力培育、监测监督与行政执法的有机结合,全面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关键在于加速推进水土保持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

5.应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法规制度

完善水土保持法规制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行的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开发建设单位不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的违法违规行为,缺乏具体且有强制力的处罚和处理措施,直接影响监督执法效果。二是对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如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审批、水土保持监理技术规范等问题尚无严格、明确的规定,导致这些环节的管理缺失或不规范,直接影响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三是流域机构的法律职责尚不明确,缺乏必要的执法权,难以对水土保持违法行为产生足够的威慑力。凡此种种,都严重影响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

土地法荒地规定篇6

村集体土地转让合同范文一转让方(即承包方、流出方,以下简称甲方):

1、农村集体:

户代表数:户

2、负责人:职务:

3、负责人身份证号码:

受让方(即受让方、流入方,以下简称乙方):

1、单位:

2、法定代表人:

3、单位地址:

4、法人居民身份证号码:

为了明晰产权,办理林权过户手续,甲乙双方经平等协商,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对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地,通过公开协商方式,按照法定程序,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特订立本转让补充合同。

一、荒山荒地名称、坐落、面积和用途

荒山荒地名称:(小地名)。合同标的为荒山荒地承包经营权(是指荒山荒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依法处分权)。坐落:

面积:亩(大写)

四至界限为:

东至:

南至:

西至:

北至:

详细四至界限见本合同附件1的附图。?

用途:本合同转让的荒山荒地必须用于林业生产,未经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批准,不得改变林地用途、用于非林建设。?

二、流转方式、期限和承包费及支付方式、时间

以转让方式承包,承包期年,从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承包费经双方商议确定为:每亩每年计元,共亩,应支付承包费合计元(大写:)。承包费每年支付一次,一次支付元,每年承包费必须于月日以前支付。

三、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

1、发包的荒山荒地属本集体所有。

2、依照合同约定收取承包费。

3、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监督、指导乙方依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荒山荒地,制止非法损害承包地的行为。

4、执行林地利用总体规划,办理征收、征用、占用的补偿事宜。

5、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权利。

(二)甲方的义务。?

1、于本合同生效之日交付权属清楚、未设定担保的荒山荒地(法律规定保护的珍贵、濒危、稀有、有益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地下矿藏、埋藏物除外),及时向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权属变更登记,并帮助乙方申领林权证;第三人对本承包地主张权利的,由甲方负责处理,并

不得影响乙方的权利。

2、尊重乙方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干涉乙方依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3、维护乙方承包的荒山荒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权及承包经营权的依法流转权,承包后所种植的林木所有权;

4、承包期内,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和收回承包地。

5、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义务。?

(三)乙方的权利。

1、于本合同生效之日接受荒山荒地(法律规定保护的珍贵、濒危、稀有、有益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地下矿藏、埋藏物除外),在甲方的配合、帮助下向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领林权证。

2、对承包的荒山荒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权,依法登记取得林权证书后,其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以其它方式流转;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干涉。

3、对承包期内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收回承包地的行为进行抗辩,依法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

4、享受国家有关扶持、优惠政策;承包经营地被依法征收、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

5、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权利。

(四)乙方的义务。?

1、维持承包荒山荒地的林业用途,未经有权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批准,不得改变林地用途、用于非林建设。

2、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承包地。不断加大对承包土地的投入,提高其生产能力,提升其使用价值,依约推进开发利用进度;不自行或准许他人在承包地内开荒、采石、取土、建窑等,不进行破坏性、掠夺式开发、经营,不给林地造成永久性损害;采伐林木应有计划地依法进行;制止在野外违章用火行为,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和病虫害、林木盗伐事件,应积极采取措施,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3、服从、支持林地利用总体规划,接受甲方依法进行的监督和指导。

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义务。

四、合同期内荒山荒地及荒山荒地开发后资源收益的处置:

五、合同期满时,荒山荒地及荒山荒地开发后资源资产的处置:

六、违约责任?

甲乙双方在合同生效后,应当善意履行合同,如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规定且无免责事由的,应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元(大写:);若造成损失的,应当采取补救措施,履行减损义务,承担赔偿责任,是否继续履行合同由守约方决定。

七、合同的变更和解除(一)以下条件成就时,可以变更或解除承包合同:

1、经双方协商一致且不损害国家、集体和社会公共利益;

2、发生不可抗力以致部分或完全不能履行合同义务;

3、乙方主动放弃承包期或丧失承包经营能力且自愿要求的。

(二)以下条件成就时,应当变更或解除承包合同:

1、乙方不依照合同交付承包费;

2、乙方破坏性、掠夺性经营,或抛荒,或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经甲方制止无效的;

3、承包林地部分或全部依法转为其他建设用地;

4、一方违约致使承包合同无法履行或已无履行必要;

5、承包合同期限届满。

变更或解除承包合同应提前60天书面通知对方,若使一方遭受损失的,应由责任方赔偿损失。

八、争议的解决

本承包合同履行发生争议时,甲乙双方可协商解决,也可以提请村民委员会、镇人民政府调解;若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协商、调解不成的,可向林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九、其他事项

1、本承包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成立,经勐烈镇人民政府鉴证后生效,不因甲方承办人或负责人及乙方代表人的变更而影响法律效力。

2、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协商制定补充协议,依法订立的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本合同一式五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本村民委员会甲方:乙方:日期:

村集体土地转让合同范文二转让方(以下简称甲方):

受让方(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现就甲方集体所有的土地及地上附着物使用权转让于乙方有关事宜订立如下协议:

第一条:甲方将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积为______________平方米,地上附着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甲方集体所有的闲置非农用土地及地上附着物经民主决议通过受让于乙方使用。

第二条:使用权转让期限共____年,甲方从____年____月____日起将上述使用权交付乙方使用,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收回。

第三条:乙方支付甲方转让费共__________元(大写______________元),支付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条:甲方权利义务

1、如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调整或政府行为需征用上述使用权,甲方有权收回。

2、如因不可抗力原因给乙方造成损失甲方不予赔偿。

3、如因乙方不按时交纳转让费,经甲方向乙方书面催款通知30日后,甲方有权单方解除合同并要求乙方支付违约金______元。

4、不因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调整或政府行为,甲乙双方可协议解除本合同,转让费据实结算,甲方不可单方无故解除合同。

5、甲方应保证乙方正常使用上述使用权,确保供水、供电、通行,并提供办理使用权变更手续相关证明材料。

第五条:乙方权利义务

1、乙方根据需要在办理相关许可证件后有权在受让土地上搭建建筑物及修建附属设施,甲方不得干涉。2、合同有效期内,乙方搭建的建筑物及修建的附属设施由乙方占有、使用、受益、处分,甲方无权干涉,合同期满后,乙方同等条件下有续订合同的优先权。

3、乙方有权转让受让的土地及地上附着物使用权

4、因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调整或政府行为征用、甲方单方收回使用权、合同期满后,乙方建筑物或设施仍能够使用,甲方应折价补偿乙方经济损失_________元。

5、乙方可与甲方协议解除合同,转让费据实结算,解除合同乙方应提前30日书面通知甲方,乙方向甲方书面通知60日后合同自动终止。

6、乙方应按时支付转让费用并不得违法使用上述使用权。

第六条: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交土地管理部门留档备查一份。

第七条: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乙方:

年月日年月日

村集体土地转让合同范文三转让方(以下简称甲方):身份证号:

受让方(以下简称乙方):身份证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现就甲方所有集体土地及地上附着物使用权受让于乙方有关事宜订立如下协议:

第一条甲方将位于(包括甲方原有的老宅基地及周边有植被、树木的土地),面积为平方米土地及地上附着物全部受让给乙方,土地转让范围和面积以测量为准,并绘有测量平面图,其土地上附着物及固定资产转移以清点为准,并附盘点清单。测量平面图、测量面积和地上附着物等固定资产盘点清单均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详见附件)。

第二条使用权转让期限共____年,甲方从____年____月____日起将上述使用权交付乙方使用,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收回。土地一经转让,此块土地的所有权益全部转至乙方名下,甲方对此块土地不再享有任何权益,甲方无权干涉乙方使用本土地。

第三条本协议签订后日内甲方将土地转让、交付给乙方。本土地转让费用总共为人民币元(大写元),支付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条土地转让乙方前,甲方享有对本土地全部权益,保证本土地不存在其他权利瑕疵和各种费用的拖欠。转让后第三方向乙方主张本土地权利和有关费用的,甲方直接与第三方妥善协商处理,如造成乙方损失甲方应双倍赔偿。

第五条土地交付乙方前,甲方必须对原有老宅进行拆除运走,对老宅基地进行平整,老宅周边树木及植被保留原状。

第六条土地转让给乙方后,乙方对本土地及地上附着物有完整的支配、收益、使用、等全部处置权利,甲方不得干涉。

第七条甲方权利义务

1、如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调整或政府行为需征用上述使用权,甲方有权收回。

2、如因不可抗力原因给乙方造成损失甲方不予赔偿。

3、如因乙方不按时交纳转让费,经甲方向乙方书面催款通知30日后,甲方有权单方解除合同并要求乙方支付违约金______元。

4、不因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调整或政府行为,甲乙双方可协议解除本合同,转让费据实结算,甲方不可单方无故解除合同。

5、甲方应保证乙方正常使用上述使用权,确保供水、供电、通行,并提供办理使用权变更手续相关证明材料。

第八条乙方权利义务

1、乙方根据需要在办理相关许可证件后有权在受让土地上搭建建筑物及修建附属设施,甲方不得干涉。

2、合同有效期内,乙方搭建的建筑物及修建的附属设施由乙方占有、使用、受益、处分,甲方无权干涉,合同期满后,乙方同等条件下有续订合同的优先权。

3、乙方有权转让受让的土地及地上附着物使用权。

4、因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调整或政府行为征用、甲方单方收回使用权、合同期满后,乙方建筑物或设施仍能够使用,甲方应折价补偿乙方经济损失_________元。

5、乙方可与甲方协议解除合同,转让费据实结算,解除合同乙方应提前30日书面通知甲方,乙方向甲方书面通知60日后合同自动终止。

6、乙方应按时支付转让费用并不得违法使用上述使用权。

第九条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任何一方不得违反本协议或者反悔,如有违反或反悔,违反或反悔一方必须承担对方投入、以及日后发展及可预期收益等一切责任及全部经济损失。

土地法荒地规定篇7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整体性特点,既体现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兼顾、协调的基本内容上,也应体现在可持续发展途径中,这是现代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优化模式的实际需求。传统水土保持发展观突出“如何发展得更快”,创造更多的财富,以物为中心。而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更加关注“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得更快更好”,以人为中心,发展目标和应对措施更加明确。实施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统筹规划,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结合典型地区的具体情况,探索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水土流失是贫困的根源。我国592个贫困县中,山区占496个。目前全国90%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3年国务院文件明确提出水土保持是我国的基本国策。50多年来,各级政府组织广大群众开展长期的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瞩目的成效。到2003年,全国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971.36万公顷,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积累计达到3562.84万公顷。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拦蓄泥沙能力15亿吨,增加蓄水250亿立方米,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水土保持是维系生态安全的主体措施。中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土保持政策理论,技术路线,管理机制和建设模式。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防治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许多地区开展了丰富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活动,在动员社会力量综合治理方面,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推进“四荒”(荒山、荒滩、荒坡、荒沟)治理;坚持征收“两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增加治理投入,建立“责、权、利统一,治、管、用结合,全社会参与”的水保治理新机制,才能有效地加快治理步伐。在开展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对重点区域实施集中连片治理。对重点项目除继续推行“三制”(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外,同时增加了工程建设公示制,资金使用报账制,群众投劳承诺制,建后管护责任制。对不同类型的小流域要抓好不同类型的试点。严格治理质量,建设精品工程。在推广先进技术经验方面,引进优良树种草种,推广机修梯田、果树高接换头、集雨节灌、生物护坡、鼠害防治等常规成熟技术。坚持生态优先,突出水源保护,加强河道及湖库周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将农村污水和流域垃圾治理纳入小流域治理之中。加强“3S”技术和生根粉、保水剂等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引进试用,提高水保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

进入新世纪,国家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把“实现生态环境改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把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封禁治理相结合,把环境改善与保障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和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如何结合水土保持工作,扶植农民发展生产,消除贫困,既涉及技术开发问题,更要研究政策问题,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比如研究国家、地方和群众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问题,研究消除贫困的扶植政策问题,研究水土保持的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研究保护水土流失治理者的合法权益问题。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机制改革,可以促进山区致富,再造秀美山川,推动水土保持的良性发展,实现生态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远景目标。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应当在开展水土资源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生态建设规划》,进行相应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如水保建设规划、生态修复规划、城市水保规划以及山区、草原、牧区等不同类型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要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体现“天人合一”理念,加强科研与科技推广工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区域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转贴于

二、现代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优化模式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评价的目标,一方面是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就是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维持或扩大土地资源产出能力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水土保持等土地保护措施一般要求有长期的资金投入。在这类活动中资金投入长期占用,收益则以长期、分散的收益流形式获得。这就要求水土流失治理成员应由资源所有者(国家、集体)、水土流失治理出资者(政府、集体、公司、个人)和治理者(农民)所组成。如各治理主体产权关系清晰和利益分配均匀,通力协作,必然会保证农户和集体的近期经济收益,增强治理力度,并维持治理成果的长期有效性。这样便实现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投资者和治理者利益并重的“双赢”发展目标。

外部经济性指在生产和消费中,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结果对其他生产或消费者产生的未加偿还的正面或负面作用。水土流失治理存在外部经济性。如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使下游水库淤积减少、水质提高、污染减少而产生效益。这种效益下游居民没有付出任何资本就能享受,而上游居民付出了产生这部分收益的资本却不能得到回报。如果农户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所产生的外部收益大于外部费用,则农户的水土流失治理投入规模小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土流失治理投入规模,土地质量会发生下降,不利于可持续利用。如外部收益小于外部费用,则农户的经济活动规模大于社会所要求的规模,土地质量会显著提高。如果社会不补偿农户投资的费用,农户是不愿支付费用保持与其实际可获收益相关程度不大的资源功能的。如上游营造水土保持林有利于下游减少泥沙淤积而产生航行、灌溉、行洪等功效,但上游农户可能对此并不太关心。原因是在一般情况下维持或增加这些功能效用所承担的费用并不能获得补偿或完全无补偿。假如下游居民对营造林木活动给予补偿,使上游营造者可获得超过最低预期的收益,则有助于扩大造林规模,加强对植被状态的维护。一些地方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忽略直接效益和内部效益,使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经济效益同生态效益之间出现矛盾,治理活动就缺乏内在的经济动力,只好依赖外部“输血”,出现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局面。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农户偏重于获得短期收益,结果会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发生冲突。如果降低水土流失治理收益的不确定性,那么农户追求短期收益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矛盾会有一定的缓解。因而土地保持收益稳定、预期贴息率低的流域治理项目会对农户有足够的吸引力。

小流域不仅仅是一个水土流失治理单元,而且还是一个经济开发单元,小流域的治理要由过去的生态防护型向生态防护与经济开发相结合型转变。小流域承包治理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上下游收益----费用统一平衡核算,下游收益补偿部分上游经营费用,使外部性“内化”,从而获取显著的综合效益。

从理论上讲,水土流失治理既要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又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才有可能妥善处理好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诚然,水土流失治理和经济收入增长之间确实存在着“双赢”的可能性,问题在于:小流域治理的私有品性质越浓,公共品性质越弱,个人目标(或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短期效应和长期效益之间的相容性就越低,也就很难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这显然是一个需要加以注意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度量水土流失治理的效果,不仅要看地上植被丰度和地表水利用率的变化,而且要看地下水位的变化。

“四荒”资源的产权安排,除了要与“四荒”资源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相适应,还必须与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这是诱导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关键。一般来说,只有在“四荒”资源使用权界定清楚的情形下,农民才会对“四荒“治理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进而采用可持续的“四荒”治理措施,所以必须搞好产权界定。“四荒”资源的产权界定决不是简单地发一张产权证就能奏效的,必须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产权界定所包含的具体的内容。同时,要给“四荒”资源的经营者较长的治理时间,使其能够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从而采取可持续的治理措施,真正实现“四荒”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为重要的是,要从规范“四荒”使用权转让的条件和程序入手,积极培育“四荒”资源使用权流转市场,为“四荒”资源的流转创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使其成为提高“四荒”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以拍卖的方式诱导农户竞争“四荒”的使用权,确实有助于加快“四荒”治理的进程。问题在于:有能力竞争到“四荒”资源经营权的人并不一定具有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而有治理水土流失经验的人又不一定有能力竞争到“四荒”资源的经营权。在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里,实行的确实是资本面前平等的规则,然而,在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在贫困地区,过早地强调资本的平等,有可能形成“四荒”资源的大户垄断,多数农户失去“四荒”资源的经营权,从而形成有资本的人承包“四荒”并雇佣有治理经验的穷人治理“四荒”,而有治理经验的穷人竞争不到“四荒”资源不得不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体力受雇于人的局面。这种结果是不是最优或次优选择,应该加以探讨。目前,政府政策主要是为前者的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提供优惠政策,而不是为后者获得“四荒”资源提供适宜的条件,这显然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有关的调查资料表明,有些地方的“四荒”拍卖的透明度很低,少数人以极低的成本拍卖到了大面积的“四荒”资源。问题在于:产权成本实际上是又获取产权的成本和保护产权的成本两部分组成的,获取“四荒”经营权的成本越低,今后的产权保护费用就有可能越高。更直截了当地说,“四荒”治理的成果被群体哄抢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需要加以重视的一个问题。

水土流失治理进入“四荒”拍卖阶段以后,“四荒”资源的产权主体既有社区内的村集体、承包户,又有社区外的企业和个人,“四荒”资源的产权结构变得复杂起来了。产权结构越复杂,今后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就越大。如何尽早地把这些问题处理好,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转贴于三、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为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妥善解决以下几个关系:(1)正确处理生态修复与集中治理的关系,要在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集中治理,实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2)正确处理水土保持与人民群众生活的关系,要在切实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实现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3)正确处理点上治理与面上管护的关系,要切实解决好重建轻管的问题,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治理步伐,实现水土流失防御、治理与管护的有机结合。(4)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要在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5)正确处理能力培育与执法监督的关系,要在开展培训、教育,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上,进行执法监督,在执法监督的过程中加大能力培育强度,实现能力培育、监测监督与行政执法的有机结合。

全面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关键在于加速推进水土保持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双赢策略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调控:满足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有效的政策促进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管理体制,从偏重评价经济指标特别是数量指标,改变为评价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的综合性指标,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供制度保证。应注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计划,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优惠信贷和投资保险等方法支持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要共同构筑合作和协调的平台。以确保各部门共同按照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技术标准开展流域的集中连片治理,既不交叉、也不遗漏。

(2)技术保障:采取由生物、工程和耕作技术组成的综合性措施,改变立地条件,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强土壤的抗蚀能力和蓄水保土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政府要增加技术服务的供给。政府提供的技术服务应包括编制水土保持建设总体规划,技术培训,推广适用的科研成果,提供优质种苗和有效的市场信息等。

(3)组织建设:提高各级政府水土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充分调动和运用全社会的力量,组建水土流失治理联合体,将上下游项目,农林牧渔等开发项目组成联合体,统筹兼顾,综合评价。农户或企业的治理规模要适度,既不搞平均主义,又要避免规模过分悬殊带来的资源分配进而利益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土地法荒地规定篇8

一、工作目标

以村(社区)为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管理、典型示范,按照先易后难、重点推动、全村推进的思路,将撂荒地复耕复种任务分解到村、社、户,落实到地块。2021年全镇撂荒地复耕复种面积达60%以上。

二、工作步骤

(一)宣传动员(3月1日—3月9日)。各村(社区)要及时成立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细化措施,夯实责任,全面进行动员安排。要通过村广播、手机微信群、打电话等多种方式,宣传国家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广大农民群众珍惜土地、用好耕地,为治理工作营造浓厚氛围。同时,要动员村民群众自觉保护好承包地,切实经营好农田、果园,确保农村耕地可持续利用。

(二)调查摸底(3月10日—3月31日)。各村(社区)明确人员,成立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调查耕地撂荒原因,摸清耕地撂荒情况,分组逐地块登记造册,分类制定落实复耕复种措施,建立撂荒地复耕复种台账。2021年3月31日前,各村(社区)完成耕地撂荒情况摸排,制定复耕复种计划、复耕复种措施。

(三)集中治理(4月1日—10月31日)。各村(社区)根据摸底工作台账,结合治理耕地区域、交通实际情况,以治理撂荒农田、土地为重点,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进行集中治理,主要任务:一是通报摸底情况;二是研究确定治理方案并进行公示;三是逐户逐地块进行集中治理;四是对收回的村集体土地、农村承包地进行研究,形成会议纪要,按程序进行处置;五是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未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以村两委会为单位),全面进行复耕复种。为确保专项治理顺利推进,各村(社区)可以以社示范引领,总结做法经验,精准治理办法,再整体推进。

(四)自查总结(11月1日—11月15日)。各村(社区)对治理目标任务,认真开展撂荒耕地治理自查“回头看”,对本辖区内的撂荒耕地治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逐社进行查漏补缺,完善台账资料,确保撂荒耕地得到有效治理。

(五)考核及验收(7月1日—12月10日)。镇上将成立专门的考核验收组,根据作物季节采取阶段性验收。7月20日前,开展大春作物撂荒地复耕复种阶段性验收;10月20日前,开展晚秋作物撂荒地复耕复种阶段性验收;12月15日前,完成经济作物撂荒地复耕复种阶段性验收。

三、工作措施

(一)有序推进撂荒地综合利用。在摸清底数,准确把握情况的基础上,分类推进撂荒地利用,对地势平整的撂荒地,要尽快复耕,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对地势凹凸或处于坡地的撂荒地,根据地理条件,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发展粮食、特色水果、中药材、优质牧草等生产,增加多样化产品供给。对确不适宜耕种的撂荒地,可按有关政策规定和规划要求用于设施农业用地等。对季节性撂荒地,应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提高耕地质量。

(二)严格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进一步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认农户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一是对撂荒的承包地,一律停发耕地地力保护等补贴,直到复耕为止。按程序认定撂荒年限,对撂荒1年的承包耕地,要教育农户立即复耕;对撂荒2年以上的,且农户不愿意复耕的,村集体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并与土地承包户签订收回土地合同,村集体可收回土地经营权,经村两委会研究决议后,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收益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优先种植粮食作物,直到原承包农户自愿耕种。二是在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集体经济组织应当依法收回承包地作统一安排。三是对已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恢复耕种;连续两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由县级以上政府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如该土地原是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恢复耕种。

(三)加强治理政策支持激励。对村(社区)集体依法收回土地经营权的,村委会按照产业扶持基金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将基金用于村集体经济对撂荒地回收后的复耕耕种。镇政府将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出台有效扶持措施,重点对集中连片撂荒地复耕复种进行支持;对积极参与治理耕地撂荒的种植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予以项目扶持。

(四)引导农户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规范集体土地流转程序,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加强土地经营流转管理。按照“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弃农经商、长期外出务工或家中缺少劳动力等无力耕种但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在不改变撂荒耕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互换并地、小块变大块、多块变一块”“确权不确地、土地换股权”等做法,集中连片,统一耕种或对外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完善“主导产业+特色种植”的多元化产业发展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经济效益;鼓励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公司,进行代耕代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农业产业。

(五)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遏制耕地撂荒,加强社会化服务是有效措施。一是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全程式、菜单式服务模式,为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的农户提供全程托管服务。二是加强技术指导。一些返镇农民工对开展农业生产的技术不熟悉,加强技术指导非常重要。对撂荒地集中的区域,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服务。对一些农业生产技能弱的农户,开展“一对一”帮扶,让他们尽快熟悉技术、熟练运用技术,提高生产能力。

(六)改善撂荒地耕地条件。撂荒地多是坡地或细碎地块,设施条件较差。改善耕作条件,具备条件的撂荒地争取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加大投入力度,配套完善灌排水、输配电、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提升宜机作业水平。对因灾损毁的撂荒地,要尽快修复、恢复生产。提升耕地地力,耕地撂荒多年就会成为荒地,肥力变差、地力等级下降,要结合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采取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等措施,尽快恢复撂荒地肥力,提升产出水平。配套农机装备,引导农户配套农机装备,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镇农村撂荒土地专项治理行动工作专班(见附件1),在镇农村撂荒土地专项治理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对全镇农村撂荒土地等行为进行全面治理。工作专班设办公室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农业副镇长兼任,镇纪委书记为督查组组长,建立健全指导督促工作机制,严格督查各村(社区)土地撂荒专项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建立镇级领导包镇村(社区)、村、社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全程深入指导、依法有序开展撂荒土地治理,确保各阶段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土地法荒地规定篇9

今年比去年撂荒面积变化大:我们调查了8个乡镇中好、中、差3个村情况:(等)24个村抽样调查和各地反映。年撂荒占耕地面积1.0%-7%(分地理条件撂荒程度不同)。去年:镇、撂荒面积占耕地面积6.5%;黄柏、乡去年撂荒占4.0%左右;乡撂荒面积比去年下降一半。年撂荒面积待大春栽插后才能见结果,据各地预测今年撂荒面积能控制在1%左右。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下。

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强力措施,加大宣传力度,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杜绝撂荒,抓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各地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耕种恢复。有的乡镇提出撂荒面积超出1.5%的村,取消粮食种植补贴。、乡提出土地撂荒二年要收回集体所有;走马镇组织村组干部认真清查摸底,对撂荒一年及以上的土地以社为单位重新发包,鼓励种养业大户承包,落实大户优惠政策,杜绝新的土地撂荒。通过各级农业部门的努力,土地规模种植增加,撂荒面积大幅度的减少,据调查,种粮大户今年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比去年增长15%左右。目前大春作物秧苗充足苗壮,预计今年我区种植面积基本上是满种满插,粮食面积稳定提高,实现了撂荒面积控制在计划内1.0%的目标。今后政府要出台对路的措施增加种粮收入,减少种粮成本,否则撂荒面积有随时恢复和扩大的可能。

一、土地撂荒现状及特点

(一)地理条件与撂荒程度不同:年公路沿江交通方便、土质较好、人均耕地少的地方撂荒面积很少,占总耕地1.0%左右;处于高山乡镇中的高山村占耕地面积7%左右。如:处于高山乡年撂荒面积800亩,撂荒占耕地面积21.6%。如:弹子镇大垭村9组属高山区,外出和外迁人口多,地无人做,大部分土地被草覆盖。(2)据调查,撂荒面积多数属于坡瘠地边远零星地而撂荒,占总撂荒面积80%左右,镇年撂荒面积1130亩,应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的面积有1000亩左右,占了总撂荒面积的88%。(3)撂荒自己较差的坡瘠地,而代耕别人较好的地。乡有土地撂荒户221户,其中186户是撂荒自己较差的坡瘠地,而代耕别人较好的地,占全乡土地撂荒户84.0%;镇25户撂荒户数也是类似情况。

(二)撂荒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据农业局统计,全区现有耕地面积86.12万亩,总人均耕地0.70亩。其中撂荒面积1.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7%。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是农资价格增长过快,种粮投入产出比低,劳动力大量转移等,尤其小春面积是下降趋势,种养殖产出下降。从小春面积和产量看,从年以前5年小春粮食产量在10万吨左右徘徊,比2000年以前年份12万吨左右下降15.0%,年小春面积比年以前平均下降22.1%,减少了14.3万亩。年全年产量较正常年份的年下降0.37%、生猪出栏量较年下降14.94%。土地撂荒后对当地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很大,蔬菜价格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是和西南片区最高的,影响了居民吃菜的困难。

(三)农资价格远高于粮食价格的增长:肥料价格增长过快,比去年增长39.8%,而粮食综合价格仅增长10%左右。今年尿素每包80元比去年67元增长19.4%;磷肥每包45元比去年27元增长66.6%;碳氨每包42元比去年27元增长55.5%;复合肥每包40元左右比去年27元增长48.1%。据肥料销售公司反映,由于复合肥价太高,农民难于接受。今年高含量的复合肥仅销售250吨,比去年同期销售600吨,销量降低1倍多。中等质量薄膜每斤5.5元,价格增长22.2%。农药中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价格比去年同期增长1倍、20%、17%;种子价格变化不大。农民销售价格中等稻谷每斤0.90元、玉米每斤0.75元、洋芋每斤0.45元,分别比去年增长4.6%、15%、40%。

从事农业非农业的比较:一亩水稻产500公斤,每斤稻谷0.90元,亩收入900元,每亩种子需费用58元、农药25元、肥料130元、膜15元,共需费用243元。犁田、栽秧、收割等需用工10个,小工每天50元,实际亩平需费用743元,水稻亩平净收入在150元左右。一个劳动力种20亩水稻,全年亩收入在3000元左右。粮食种植保障性差,风调雨顺年份好一点,遇灾害就亏本。种植小麦基本无利润,瘠薄地、边远零星地更是入不敷出。由于打工收入高于粮食种植业收入的2-3倍左右,因此农民普遍认为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现在全年打工收入在1-2万元,全年除了开销余1万元左右,种粮难达到的年收入水平。

(四)土地撂荒程度与农作物收入状况决定。由于种粮收入低于其它非农产业,尤其是高山坡瘠地小春撂荒现象较为严重。地处大山沟的乡,小春撂荒占小春耕地面积的30%左右,主要是小麦面积减少,在1999年以前种植小麦2000亩左右,部分村社基本不种小麦,今年该镇小麦仅105亩。由于油价高,种油投入成本低,加工成油好销售,同样是小春作物,今年乡油菜面积达到2700亩,油菜比去年增长35%左右。乡农户种植油菜积极性非常高,争取油菜补贴种植面积指标。今年区油菜面积12.56万亩,比去年增长了33.3%。由于油菜收入高于小麦,可见小春撂荒面积多,主要是种植小麦没有利润造成的,这现象代表了部分中高山乡镇情况。

(五)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由于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留存劳动力老弱现象突出,一方面造成农业生产用工紧张,农忙时节聘请劳动力困难,且价格大幅提高。据调查,区农村请一个劳动力一天的花费平均在120元左右。由于劳动力不足,农户出现粗放式耕作现象,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年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达44.34万人,占从业劳动力的59%,农民人均劳务净收入168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在家务农的基本上是没有办法外出打工年龄偏大者,在55岁以上的劳动力。如:乡劳动力4千人左右,劳动力外出转移3000人,占75%。农民外迁户土地撂荒比重大。年由农户外迁面积而占撂荒20%左右,乡就占33%。撂荒土质差而耕作好地的农户增加,镇今年撂荒面积中83%的土地属于零星、偏远和瘠薄地。

二、对农村撂荒地的思考及建议:

一是政府有千方百计增加种粮收入,减少种粮成本;直补到种粮户而不是承包

二是退耕还林还草要与减少撂荒相结合,凡是交通不便土质较差、土地坡瘠、边远零星地的撂荒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指标应优先安排。

三是抓培育大户、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做好撂荒地的复耕,各级落实责任制,签定责任书,撂荒地组织代耕等措施,将劳力外出户的耕地转移给种粮大户和亲属种植,做到不空地和满栽满插以减少撂荒。

四是落实粮油补贴政策,增加补贴标准和奖励。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调整粮食补贴政策,如种植撂荒地在10、20、50亩以上的,提高种粮大户补贴标准,实现粮食面积的稳定。

土地法荒地规定篇10

近年来,随着甘肃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建设,甘肃省对该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逐渐增长,进一步促使甘肃农业大学对该专业的教学投入不断增加。2006年在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专业开设了水土保持及荒漠化监测专业选修课,2013年调整为专业必修课。为了提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的水土保持监测能力,笔者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地位及重要性

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监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它被安排在气象学、土壤学、生态学、树木学、水文学及地质地貌等课程之后,学生综合所学知识直接服务于现代水土保持和林业建设,具有鲜明的生产实践意义。

国家林业局自1994年以来组织开展了4次全国荒漠化监测。2013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全面启动,这些国家监测项目的实施需要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监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所以与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监测相关的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目前,我国已经在很多水土流失地区开展了多年的水土保持治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治理措施的成效如何,则需要通过水土保持监测才能确定。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水土流失监测管理,那么就会出现比雾霾更为严重的环境灾害,所以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监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特别是开发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防治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相应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监测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核心知识领域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率先在国内为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专业开设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专业课,并在2006、2008年对该课程进行了2次教学大纲的修订。

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目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使用的教材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主编的《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方法》,李智广主编的《开发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等。

而以上教材的涉及面和侧重点各有不同。《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主要侧重基础理论知识、监测方法和评价预测,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监测方法;《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方法》内容较广,既涉及了水土保持理论与实践,也涉及了传统、成熟的监测方法和最新的监测方法,作为监测技术人员使用的工具书较好,但作为高校教材,其内容繁琐;《开发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主要涉及了开发建设项目,而对宏观设计涉及较少,所以也不能完全作为高校教材使用。由此可见,适用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材相对较少,教材内容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二)单一的教学方式影响了教学效果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通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讲述课程内容,缺乏与学生的交流。这种传统的板书讲授方法,缺少对野外监测实践的分析。每节课超负荷的信息量使学生来不及理解消化,更不可能对众多的基本监测理论、监测方法及实际应用方法吃透和掌握。教学方式的单一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只能被动听课,学习效果差。虽然多媒体的引入使课堂教学中监测实践分析变得容易,弥补了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缺少互动环节,使学生思维变得迟钝,无法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要提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必要的改进。

(三)实践教学学时有限甘肃农业大学现行的教学计划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学时较少,仅有40学时,其中包括10学时的实验课。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教学内容庞杂、概念繁多,尤其需要野外观测及室内测定的实验内容较多,但由于受实习经费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只能在室内做一些简单的土壤性质分析实验,而对野外观测只能在综合实习中出去考察一些科研院所的监测,且只能走马观花,对具体的方法了解较少。同时,由于缺少实习基地,学生们所见到的监测仪器和设施少之又少,影响了学生对各种水土保持监测措施的感性认识和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目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考核方式仍以闭卷书面考试为主,学生只要在考试前死记硬背一下就可以应付。然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授课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背诵一些概念和理论,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状况及治理措施的效益进行实时监测,以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成效并做出相应评价。例如考核学生对径流小区监测的掌握状况,书面考核只要学生背出小区定义和指标即可,而对于学生在实际径流小区监测的动手能力却很难考察。因此,如何减少书面考试带来的弊端,真正激励学生为熟练地运用知识而学习,而不是为考试而学习,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优化教学内容,满足水土保持监测实际工作的需要

1.课程教学突出重点内容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尤其是实践內容更多的情况,应把握课程的重点,合理选取、整合教材内容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在考虑课程自身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挑选出一些重点内容在课堂上着重讲解,如径流小区监测、小流域控制站监测、水土保持效益监测、风力侵蚀监测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等。同时,对这些重点内容不但在理论课上讲,而且在实验课时也要重点讲解,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水土保持监测的相关术语,只着重介绍学生以前课程没有接触过的新内容,而对其他课程已经讲过的内容,只是简单的提示,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

2.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层出不穷。因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既要加强原有的、成熟的原型监测技术和方法的教学,夯实基础知识和理论,又要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补充新的监测方法和知识,介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因此,笔者参考近年来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关于水保持监测方面的文章,将甘肃省水保局进行水保监测培训的资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让学生了解目前水保监测做了哪些工作,出现了什么样的新技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验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实验内容方面,笔者尽可能减少其他课程已经做过的实验,将降水径流冲刷侵蚀沟量测、风蚀量监测、不同降雨强度(人工降雨仪控制)的径流小区监测及遥感在野外水土保持调查监测中的应用定为主要实验内容。结合生产实践编写监测规划、监测实施细则和监测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监测的计算方法及土壤理化性质方面的监测方法,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诱导式教学法在理论教学的第一堂课上,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当今国家和社会对水土保持专业的重视,逐步引入本课程当前发展的现状,向学生介绍从事本专业的优秀人才及成果,从而诱发学生为美好前途而发奋学习的雄心壮志。首先,从国家政策入手,向学生讲明水土保持监测既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又是国家评价所实施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通过监测掌握水土流失动态,认识水土流失规律,评价水土保持和生态工程的防治成效,建立土壤侵蚀模型,预报土壤流失量。以甘肃省案例来说明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性,如舟曲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缺少水土保持监测方面的资料,导致舟曲人民损失惨重。生活中的实例最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明白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就是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实现山川秀美的生态梦而服务。

2.多媒体互动教学法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是一门研究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具有鲜明的生产实践性,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的发展,监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监测方法不断更新,这对该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授课过程,采用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授课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利用挂图、视频、实景图片和案例结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收较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气象要素监测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目前常用的气候和水文观测方法、观测仪器、数据处理方法等,重点讲解气候和水文要素的观测步骤和观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分析各种观测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各种观测仪器的适用范围。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了解校园内的各种气候和水文观测设施,并做成ppt,在下节课讲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每节课结束时,安排4~5个学生在课后搜集一些水土保持监测的新进展和新方法,也可以选取自己家乡的某个小范围为监测区域,介绍如何用所学的知识对当地水土流失进行监测,并做成ppt在课上展示给大家,让同学们提出意见和看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010年,学校和学院投资50余万元,建成了土壤分析实验室,学生可以从监测土壤理化性质中了解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水保系老师结合各自课程需要,安装了水土流失径流监测固定小区、移动式微型径流小区,人工模拟降雨系统、GiS图像处理实验室等监测实验设施,购置了侵蚀因子监测仪器设备,包括自动气象站、降雨、蒸发、风速、温湿度等监测仪器,购买了风蚀监测的风蚀自动监测仪,基本满足了校内实验教学的需要。同时,学校还建立了腾格里沙漠南缘马路滩林场和定西安家沟流域水土保持野外教学基地,开展综合实习。学院目前正在积极和甘肃省治沙所协调,准备建立风蚀监测野外实习基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带学生去甘肃省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西果园示范区进行考察,了解常规监测、调查监测及生态效益监测的方法及实验设施。同时,部分学生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了解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常规监测和航空、遥感监测技术。

(四)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以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考核方式多以最终一次的考核成绩为准,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水平。为了全面、准确、客观地考察学生学习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效果,应优化考核标准,重点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并以平时的学习表现及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等为参考。以此为标准,确定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考核比例:平时成绩占15%,实习实验成绩占20%,监测报告占5%,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种考核标准综合考察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全程表现,较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考试制度方面,课程实行了考卷责任制度,由任课教师出题(按照教学大纲命题,实行a、B卷制度),系主任检查签字,主管教学领导批准。考试由学校教务处考试办公室统一组织,监考人员由学院教学工作人员安排在职教师监考,同时教务处和学院派教师巡考。这样的考核方式杜绝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作弊的现象,体现了客观、公平的原则,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

四、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通过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改革,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