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家庭教育教案十篇小学生家庭教育教案十篇

小学生家庭教育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2:55

小学生家庭教育教案篇1

关键词: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155-03

家庭支持服务是指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提升家庭照料特殊儿童能力的一种服务形式。家庭支持服务意味着专业支持、资源、服务、财政补助以及其他形式的帮助。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残障人士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高校纷纷开办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同时相应的社会服务和专业实践也开展起来。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只限于特教学校、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教班或各级各类康复中心等几种形式的专业见习与实习,这极大地影响了特教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特教师范生择业和从业的竞争力。为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激烈的院校及专业竞争中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除传统的服务与实践形式外,将特殊儿童自然生活和生长的家庭作为师生双方见习、实习、科研的基地,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专业的支持,是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完善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选择。

一、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必要性

1是培养应用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需要

特殊教育是实践性、操作性相当强的专业,对于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地方性教学型大学的特殊教育专业而言,至少在本科和专科层次的人才教育方面都面临着培养操作型和实践型特教师资的问题。为了凸显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临床性,必须不断拓展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形式,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并将其作为优质的专业实践基地。

2是搭建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沟通桥梁的需要

家庭是每个人自然的成长及教育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影响是长久的和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在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品质的培养、人格的塑造等方面都有着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家庭教育具有自然性和浸润性等特点。从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的角度来审视特殊儿童家庭时,不难发现,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中涉及的早期干预、行为矫正、个别化教育、家校合作等理论都可以在其间找到鲜活的例证,所以特殊儿童家庭是沟通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桥梁。在开设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的高校所在的城市,一定活跃着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的身影。因此特殊儿童家庭相对于其他形式的专业实践基地而言,具有自然性、群众基础广泛等特点,这是将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作为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实践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和有利条件。

3是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拓展专业服务领域、提升社会服务品质的需要

一方面,目前国内高等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培养大多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模式,特教专业师生接触特殊儿童的机会很少,由此导致他们严重缺乏特殊教育临床教学和管理的相关经验;另一方面,目前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得到的社会支持相当有限,各种特教资源,尤其是公益性特教资源稀缺。在研究领域,研究者关于特教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方式与途径的探讨几乎都集中于特殊学校、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殊班级、残疾人联合会下属的康复机构或私立的康复训练机构等,关注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对特教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的研究尚不多见。但是随着“家校合作”“家庭支持”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高等特殊师范教育应进一步关注特殊儿童家庭,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特教专业服务。对于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但是没有属于自己的特殊儿童教学实践基地的高校来讲,更应采取多种措施,激励特教专业师生深入特殊儿童的家庭,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家庭支持,拓展专业服务领域,提升社会服务品质。

二、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1家庭支持服务的对象

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家庭支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6~12岁有多种特殊教育需求的各类有身心障碍的儿童及其家庭。特殊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心理及人生不同成长阶段的全人、全生涯的发展。因此,对于有足够师资力量和专业知识储备的高等院校来讲,可以把服务对象向两端延伸,将3~6岁处于早期干预阶段的特殊幼儿以及处于职业教育阶段的特殊青少年及其家庭作为家庭支持服务的对象。

2家庭支持服务的形式

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时,应尊重、遵循特殊儿童及其家庭自然生活及成长的社会生态环境,强调以个案儿童、个案家庭为中心。因此,“到宅服务”是比较理想的支持服务形式,即以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师生为主体的专业人员直接深入特殊儿童的家庭,利用高校丰富的诊断评估资源,教育康复的教材、教具和特殊儿童家庭的玩具、学具等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训练,对其家长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3家庭支持服务的内容

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开展家庭支持服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访谈

即特教专业的师生深入个案学生家庭,与其家长交流和沟通,以此了解某一时期该生在教育训练、人际互动、身心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了解家长此间的问题、困惑以及收获体会。在总结双方以往交流互动成败得失的基础上,拟订下一阶段的家庭支持服务计划。家庭访谈应贯穿于为家庭提供专业支持服务的始终。每次访谈都应作周密的安排,做到目的明确、内容针对性强,并作好记录和整理。

(2)家长咨询

家长咨询是指个案儿童的家长向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的师生提出问题、以求得到解决问题的服务方式。在咨询服务中,特殊儿童家长往往关心下列问题:教育特殊子女的方法、技能、态度;孩子的学习、康复状况;针对专业人员所设计的教育方案的问题与疑惑;寻求专业人员在理念和态度上的支持;等等。特殊教育专业的师生应尽力解决家长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教给他们教育特殊子女的正确方法和技能,为家长营造倾诉的环境,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家长咨询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书信和面谈等多种方式进行。

(3)家长培训

家长培训是指以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的师生为主体,对特殊儿童家长进行教养态度、教养理念和教养方法等方面的专门训练,以此提高他们的教养能力,增强家庭支持服务的效果。家长培训可以将若干个家庭集中起来,统一培训,也可以每个家庭逐一进行。培训课可既包括理论讲授、经验分享式的交流,也可以进行现场示范和观摩式的指导等。此外,在培训地点、时间的选择与安排等方面也应作详尽的规划。

(4)个训指导

个训指导是指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的师生深入个案儿童家庭,直接为其提供一对一的教育服务。在家庭支持服务的过程中,特殊儿童家长最关心、最关注的是其子女的成长与进步情况。但是受自身文化水平、时间、精力以及特殊儿童障碍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不能独立、科学地为其子女做有效的个别化教育训练。因此,以特教师生为主体的家庭介入式个训指导,在直接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是争取家长支持与信任及巩固和深化双方合作关系的切入点。

三、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步骤

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应树立“促进特殊儿童发展、提高家长教养能力、提升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质和打造特殊教育实践与研究平台”的观念。整个支持服务过程要经历组织动员、接案、诊断性评量、召开个案会议、拟订服务计划、执行支持计划和总结评量等步骤。

1组织动员,作好总体规划

在正式进入特殊儿童家庭以前,应作统筹规划,选派本专业的骨干教师作为家庭支持服务的直接负责人,由这些教师组织动员其他教师和同学,组建个案支持小组,并向他们解释家庭支持服务的背景、目的、意义、内容、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2确定个案家庭

家庭支持服务以各类特殊儿童自然成长和生活的家庭为基本单位。开展该项工作之初,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发放传单、开展调查、与其他特教机构联合举办家长会等途径,与本地区特殊儿童家长及家庭广泛接触,向他们宣讲家庭教育、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高等院校与家庭合作的意义、内容和具体方式等。在家长与个案小组师生充分沟通后,并在自愿提交申请书的基础上,经现场调研,再确定某一家庭为支持服务的个案家庭。

3评量特殊儿童个案及其家庭的多方面需求

家庭支持服务应以个案家庭的需求为突破口,只有真正了解了他们的需求,才能达到为其排忧解难的目的,家长和整个家庭才愿意长期合作,否则家庭支持服务往往会因为缺乏实质内容而流于形式,导致双方的合作关系不能坚持长久。为此,需要采用多种标准化或非标准化的方式,全面了解个案儿童及其家庭的教育、医疗、康复和经济等状况,尤其是要了解作为直接教养者的父母等人的需求。对个案家庭的评量应由特教专业师生组成的个案小组负责,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吸纳当地的医务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康复训练师等社会人士,共同组成诊断评估小组。同一小组内的不同成员对个案家庭需求的某一侧面作分评量,最后由小组负责人整理、统合评估结果,在此基础上,制订出较为科学合理的个别化家庭支持计划。

4召开个案家庭诊断研讨会议

评量结束后,为了整合多方面资料,全面透彻地了解个案儿童及其家庭的需求,个案小组负责人集本组成员、个案小孩的家庭成员、参与评估或后继服务的社会人士及相关的行政领导等,召开个案家庭社会支持需求研讨会,深入分析个案儿童及其家庭生活和生存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同时明确所需支持协助的种类、程度和各支持主体之间的协作方式,最终形成一份家庭需求诊断报告书。

5拟订个别化家庭支持计划

诊断研讨会议结束后,个案小组应着手拟订个别化家庭支持计划。其内容包括:个案儿童生理状态、心理表现、学业成就、社会适应等方面发展水平的简要描述;促进个案儿童身心发展的家庭资源及其利用方式;家庭支持服务的目标、程序和日期;家庭支持服务的种类、强度、频率和实施方式;各类支持的实施场所和环境要求;家庭支持服务的起始时间和限定期限;各支持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以及相互协作的方式;经全体人员确认并签字后,该计划方可实施。

6实施家庭支持计划,做好总结评量

个别化家庭支持采用循环推进、长期追踪的方式实施。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和相关社会人士首先分别介入个案家庭,为其提供个别化的支持服务;学生2―3人一组介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针对家长的教育咨询与辅导、针对个案儿童的评估、拟订个别化教育计划、设计并实施教学等活动;随后教师和相关人员逐步撤出该个案,由学生小组独立承担相关的教育服务;特教教师选择第二个家庭并为其提供服务;第二组学生介入,教师指导他们逐步参与各项服务活动,教师和相关人员逐步撤出此个案,由第二组学生独立承担相关的支持服务……由于特教专业的招生规模一般都较小,学生人数很少,如此循环几轮后,所有的学生都可被分配到相应的个案家庭了。至此,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便由点及面地真正开展起来了。对于教师而言,还需要定期巡回指导各学生小组和个案家庭,了解他们彼此间的问题与困惑,即时给予分析和解答,对家庭支持的成效进行及时评量与总结。

四、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盈利与公益问题

针对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究竟要不要或应不应该向家长收取一定费用的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应该秉持公益、义务的原则开展服务。向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支持服务,受益的并非只是服务的接受者,作为服务提供者的特教师生,在此过程中也会在专业情感、专业理论、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获益,这种收获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初衷是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为特教专业的发展搭建一个平台,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2家庭支持服务与其他专业实践形式之间的关系

家庭支持服务只是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师生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而已,它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但绝不能取代特教学校、康复训练机构等其他途径的实践形式,它们是互为补充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应将校内、校外、家庭、和康复机构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

3支持主体的角色定位

作为支持服务主体的特教师生,在提供专业支持、与特殊儿童及其家长互动的过程中是服务的提供者,是家庭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切忌抱一种居高临下的“专家”姿态对其指手画脚,应该在充分尊重其原有生活和生存状态的前提下,积极倾听他们的意见,理解并尊重其文化习俗,通过对话解决彼此的矛盾和分歧,构建若干他们所需、自己可为的自然和社会支持系统,发挥好自己在特殊儿童与家庭、特殊家庭与学校、特殊家庭与社会互动中的纽带作用。同时应处理好与家庭其他支持主体的关系。

小学生家庭教育教案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母角色互补性

influenceofFamilyeducationLegislationontheRoleofChineseparents

CHenwei

(SandunprimarySchool,Hangzhou,Zhejiang310030)

abstractFamilyeducationisthesubjectofmuchconcernatalltimesandinallcountries.especiallyinthelastfewyears,Chinaispreparingtoputitintolegislation.itreflectstheimportanceofthedevelopmentoffamilyeducationonthegrowthofchildrenandthestate.accordingtotherelevantproblemsoffamilyeducationinChina,Chineseparentsshouldchangetheirideasabouttheirrolesinfamily,combinedwiththeformulationofnationalpolicydirectionandtheexistingacademicliterature,itisimportantfortheparentstoawaretheimportanceoftheirrolesinfamilyeducation.

Keywordsfamilyeducation;parents'role;complementarity

1传统中国家庭的父母角色

在《试论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的转变》一文中作者提到传统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保姆、主宰、冷漠的旁观者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类型的局限性。中国有母凭子贵、养儿防老等根深蒂固的思想,这些传统思想决定了父母将孩子作为自己未来的依靠,把自己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因此很少关注孩子的天性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孩子只是一个个任父母摆布的木偶,一旦需要独自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很容易就逃避现实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这是与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日新月异的生存环境不相适应的。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成熟有担当又有学习能力的现代人。

2家庭教育失衡下的中国未成年人生长状态

不久前曾发生的这样一起震惊全国的惨案:2013年6月21日9时许,南京市江甯区麒麟派出所社区民警王平元上门走访辖区居民乐某(女,22岁)时,发现家中无人应答,乐某手机处于关机状态。王平元觉得事有蹊跷,便叫来锁匠将门打开,发现两名一个在门边,一个在床边,均已没有呼吸,她们正是乐某3岁和1岁的女儿。2013年2月份,孩子的父亲李文斌因为吸毒被抓,2013年8月底就可以出狱了。2013年9月18日,据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官方微博消息,备受关注的南京市江宁区“饿死女童案”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被告人乐燕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这一事件与目前我国所渴望建立的和谐社会是相违背的,人们迫切希望这样的事件永远不要再发生在无辜幼小的儿童身上,人们期待国家层面的干预能有效引导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和建花介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把促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当做政府的责任和义务,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或成立“家庭教育问题委员会”等形式,建立了完备的家庭教育体系,如果父母被指控对孩子“严重忽视”,则等同于虐待罪将受严惩。

上面的案例也许人们会觉得是因为父母没有能力教育子女才造成未成年人成长的悲剧,但是中国还有许多有条件有能力的父母也同样在家庭教育方面败下阵来,他们的孩子也会走上危害社会的道路:2013年2月19日,北京市海淀分局接到一女事主报警称,2月17日晚,其在海淀区一酒吧内与李等人喝酒后;戳一宾馆内。13年3月7日,李等人因涉嫌已被依法哦。吭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对李等人涉嫌一案向砬嗣穹ㄔ禾崞鸸摺?013年8月28日上午9时30分,李等人涉嫌一案在矸ㄔ旱?7法庭正式开庭审理。2013年11月27日9点,李案Z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趋中法庭依法剐蟛枚ú祷厣纤呷松纤撸衷小?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还有许多,这样的家庭教育背景是与我国渴望建立的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影响深远,更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人们呼唤家庭教育得到更广泛和全面的重视。

3中国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的理想状态

《试论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的转变》的作者认为现在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是孩子终身的学习者和引导者;父母应该做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还应做孩子的学生,向他们学习;父母更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同时父母角色要有互补性。如此,更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构建我们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任老师。朝阳示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管理系王磊在其《浅谈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必备的素质》中提出家长要提高文化素养;家长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家长必须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他认为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任务是艰巨而神圣的,为了使孩子能够成才,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家长就应该责无旁贷的肩负起这份责任,而且要认真的去完成,用科学的艺术的方法解决教育中的问题,走进孩子的心灵,给孩子营造一个清新健康的成长环境,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长对孩子即进行了教育,同时也共同享受了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共同关注家庭教育,努力提高家长的素质。

妇女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林建军指出,对家庭教育进行国家干预,不是要控制家庭,而是要立足于为家庭提供系统专业科学的指导和全面充分多元的保障,一方面为家庭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等特殊家庭提供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支持,一方面用法律手段规范家庭和教育服务机构的行为。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父亲和母亲都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在整个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朝着教育好孩子的共同目标前进着,他们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母亲的温柔善良、父亲的英勇刚强,都能让孩子终身受益。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就体现在家庭以其血缘关系产生着潜移默化而又根深蒂固的影响。

4中国家庭教育立法的意义

在《家庭教育需要立法》一文中,作者王素蕾提出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心理问题与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增多,以立法的形式来引导和规范家庭教育,提升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仅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需要,也是确保其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对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家长只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物质需求,家长还要积极地引导孩子、培养孩子,使他们有机会有兴趣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还要使他们热爱生活,更健康更快乐。

立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更严厉地惩罚父母,而是提醒父母是时候将精力的重心放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在家庭这个小环境里,父母要对孩子施以理性的教育,给予正确的爱。在中国的一些保守和传统的家庭中,父母是时候抛弃一直以来所坚持的错误教育理念和思想了,家庭教育的立法正是为父母如何教育子女提供合法依据,这对父母和孩子都能起到帮助和保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立法年内将出建议稿.新京报,2014.6.3.

[2]谢发斌.浅谈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策略与方法成才之路.2010(25).

[3]刘梅兰.浅谈新时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新阳小学,2013.4.12.

[4]王磊.浅谈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必备的素质成功(教育版),2010(4).

小学生家庭教育教案篇3

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工作的

实施方案

为保证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县成立由文教局、财政局、纪检委组成的资助贫困生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筹措资助资金;确定学校受资助名额和具体资助形式;保证专项资金及时支付;建立贫困生档案库;组织有关学校进行申报工作等。

2、有关学校在校长领导下,由专人负责资助贫困生工作,并成立由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负责贫困生的申请和初审,研究拟定受资助学生名单和资助形式。

二、资助对象及方式

1、资助对象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未入学或已辍学的学生。符合下列情况,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优先资助:

1)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

2)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孤儿学生仍按有关规定执行。

3)经民政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或农村特困救助范围的家庭子女;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子女。

4)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等。

2、资助贫困生的方式主要包括免杂费(包括免贫困寄宿生住宿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等。具体资助方式按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选择全部或部分项目进行资助。

三、资助申报、审批程序

1、贫困生每年核定一次。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每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居)委会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2、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的学生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后,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在学校和学生家庭所在村(居委会)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公示无异议后,学校将受资助名单、资助形式和评审公示情况上报县资助小组审核确定。

3、县资助小组根据财力、本地地域之间差异和各学校上报贫困生情况,制定全县资助贫困生的实施方案,并确定资助名单、资助方式和补助标准,同时通知有关学校。

4、学校通知受助学生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领取表》,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和班主任签字确认,学校凭资助金领取表到县资助小组报帐,县于10日内将资助资金划拨到受资助学校。

5、县资助小组要对全县资助贫困生情况进行逐人登记造册,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同时建立文本和电子档案报市资助小组,市资助小组将全市情况汇总建立电子档案后报省资助小组备案。

四、帐户与资金管理

1、资助资金实行专帐、专人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截留和挪用。

2、免杂费、免费提供教材的资金原则上不发给学生本人。用于免杂费的资金由学校集中使用,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用于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资金要集中掌握,用于购买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原则上由学校集中掌握,也可分月发给学生。

五、监督和检查

1、受资助学生名单、资助项目和金额应在学校校务公开栏公布,全县受资助学生应在县教育局政务公开栏和有关媒体上予以公布。建立受资助学生电子档案,并报省、市教育、财政部门备案。

2、县资助小组要建立贫困生档案库,按年度实行动态管理,对贫困生学习生活、家庭经济情况等进行定期巡查,建立跟踪问效机制。

小学生家庭教育教案篇4

关健词:“双差生”“问题儿”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

二十一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儿童事业关注程度的不断提升,我校学生的生存、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但是随着社会上离异现象增多、交通事故意外死亡率上升以及家庭成员身患绝症病故等现象的增多,孤儿、单亲以及特困等特殊家庭学生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

一、现状、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习状况不容乐观。据调查结果显示,有32%左右的特殊家庭学生成绩很差,倒数几名的有一半左右是特殊家庭的学生,而且,他们的成绩波动较大。大多数教师认为,特殊家庭的学生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学习能力比较差,学习成绩低,学习上缺乏自信,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有些学生甚至有厌学倾向。

2.行为习惯令人担忧。从调查中得知,特殊家庭学生的行为问题比较多,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慌,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花钱大手大脚,有的沉迷于电视、录像、游戏,由于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比较差,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无人管教,很容易陷入犯罪或者被坏人利用的境地。

3.心理出现偏差。心理问题是特殊家庭学生当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由于缺少父母关心、家庭条件困难、受到部分学生歧视,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创伤。他们有的心理封闭、孤僻、自卑、畏怯,有的任性专横、自私冷漠、处事武断偏激。特殊家庭学生大多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自制力不够强,遇到不称心的事容易发脾气,有的甚至存在叛逆、怨恨情绪。少数学生产生了寻求替代满足型、冲动报复型和寻求地位型等倾向,一旦形成以上情况,就造成难以转化的局面。一些单亲家庭学生还比较早熟。

二、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首先,在客观上,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经济条件差、学习环境等方面的限制以及缺少家长的督促,很多特殊家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有些特殊家庭学生随祖父母生活,老人体弱年迈,只能勉强给孩子温饱,根本无法给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提供正常成长的环境与条件。

其次,在主观上,一些家长家庭教育观念落伍,由于家庭生活的变迁,对子女要么溺爱、放任;要么高压、粗暴,对子女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进行及时正确地引导、疏通。

第三,在特殊家庭学生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家校沟通困难等问题。如单亲家庭找不到家长,很难与家长沟通;特困家庭则主要是家长素质太低,有的甚至不识字,有的家庭则缺少通信工具,无法与外界经常联系。因此,家校沟通困难造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一致性,甚至与学校教育相悖,也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

三、建议与对策

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当家庭这一“避风港”已无力为特殊家庭的学生成长全程护航的时候,作为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如何为他们健,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问题。特殊家庭学生较正常家庭的学生在物质、心理等方面承受了更多的压力,为了让“特殊家庭”的子女不再成为“特殊学生”,使他们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只有依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从物质、心理、精神等全方面对他们进行关怀和鼓励。

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护体系。学校在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特殊家庭的学生则更需要来自学校方面的精神上的关爱、呵护和尊重,需要班集体更多的关怀和亲情的温暖。作为学校,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学校舆论,不歧视特殊家庭的学生。做好此项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四、对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首先,别把心理问题当做品德问题来看待,而始终要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其次,要特别重视把学校的教育与对其家庭教育方面的引导充分结合起来,别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当做是解决特殊学生心理问题的唯一主体和唯一途径,而加以无限夸大。

五、班主任应把一种更炽热的“爱”贯穿于整个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过程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应切实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平等对待特殊学生,充分承认和了解他们的差异性,以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详细地了解每位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成因,而孩子也因此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功课,长期下来,这些特殊家庭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学习成绩下降。

2.不能过早地“盖棺定论”,应以诚相见,循循善诱。采用“等一等”、“看一看”、“帮一帮”的态度,辩证地施治,促使其转化,不可急于求成,因为一两次的个别谈话,不可能使后进生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那种认为转化工作已大功告成而鸣金收兵,使还不够稳定的学生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只可能前功尽弃。

六、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措施

1.建立班级档案制度,积极规范管理。为了使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在全面了解特殊学生(家庭情况、个性特点、特殊经历、兴趣爱好、理想追求、社会交往等)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特殊学生的档案是必要的。它可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又能使工作有案可查,并为以后的工作总结出经验,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就能“对症下药”,成效巨大。

小学生家庭教育教案篇5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课程实施;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7-015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7.144

2015年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给孩子适宜的爱”,旨在通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宣传,让家长认识儿童,关注儿童的行为并理解儿童,与儿童一起成长。

一、家庭教育课程开展的现状

(一)家长重视幼儿园教育多于重视家庭教育

从“学区价值”看,家长幼儿园关注的点大到办园水平、园所发展趋势,小到班级保教人员的业务水平。大多数家长重视学校教育,且年轻化的家长更趋向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从教师对未入学幼儿进行入学前家访看,行为习惯养成、生活自理能力水平等出现比较大的差異,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的幼儿行为习惯比较好,生活自理能力强,入园后对班级规则适应比较快,集体活动及游戏中表现的专注力、细心、自信心等良好学习品质比较突出。

(二)“被动式”家园合作现状为日常

虽说家长是教育的参与者、合伙人,但对于家庭教育这个问题,教师没有责任与义务来承担,家长应该告别“只要是教育就应该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这种错误观念。家园合作的口号呼喊多年,还是呈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学校使劲拉扯,家长被动接受。例如,幼儿园开展丰富的活动指导家庭教育、密切家园合作,有专家讲座培训、亲子游戏、观摩活动等,部分家长不参加或请人替代,甚至参与过程中也表现出不积极的被动状,平时教养幼儿以老人完全替代的不在少数。

(三)“问题”幼儿数量增多,家园教育有断层

从入园现状的调查情况来看,由于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利导致的幼儿行为问题呈逐步上升趋势,就拿特殊癖好来说,某一个小班有36个幼儿,开学初要带小被子、玩偶上学且不离手的孩子有4个,吃饭、上课、游戏、睡觉、外出活动都不肯放下,一旦离开便不安且哭闹不止。从家长处了解,几乎都是孩子从小养成的习惯,家长认为不要紧,长大了自然就会好的。这些“特殊行为”的背后往往是家长陪伴的缺失,幼儿对这些物品的依赖取代了对亲情的依赖。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亲子互动不断形成亲子依恋关系的时刻,家长却以避免哭闹为目的,用物品加以安抚,久而久之,便形成特殊问题,再想试图切断孩子对物品的依恋,则须花上更多时间与精力干预与矫正。

二、家庭教育课程面临的挑战

(一)家长理念固化,受自己童年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后,家长群体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均呈现多样化趋势,初生家长与二孩家长年龄相差几岁到十几岁的比较多,甚至有差二十岁以上的,就家庭教育课程的实施推广来说会面临比较大的障碍,年龄偏大的家长思想固化,往往会受自身童年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当下社会变革、教育改革大背景下还沿用祖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思想,普遍认为“孩子是父母的私有物品”,这样的权威性亲子关系是常态。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理性对待孩子的犯错,而是使用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其次,家长群体中,这些年龄大的家长很多有两个孩子,“大宝照书养、二宝当猪养”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放任式的教育导致的一些弊病显而易见。

(二)代际教育影响,一定程度上干扰正常的家庭教育模式

代际教育问题是家庭教育问题中比较常见的干扰。这一代孩子的父母自身是独生子女的很多,祖辈对他们的教育比较娇宠。而且很多家庭因为孩子父母的工作原因,完全由祖辈在承担幼儿的家庭教育,虽说有一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养祖辈有比较高的觉悟,但绝大多数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在隔代教育问题上暴露出比较多的问题:毫无原则地宠溺骄纵;与孩子互动方式简单;关注生活方面远远多于关注个体发展……如此循环往复,难以改变现状。

(三)缺少强制性,模式较模糊,推广有难度

一个家庭中,家庭教育是否发生、是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发生频率及效果无法计算,也无法用某种量化标准来界定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合理,只有当某个孩子出现一些比较明显的个性问题、习惯问题等时,才考虑到是否因家庭教育问题而产生。社会层面目前也无法通过强制行为,为准家长们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

三、家庭教育的创新模式

(一)建立家庭教育宣教机制

学校机构建立家庭教育宣教机制,通过新生家长会、家长学校、学校网站、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形式,将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方法等进行宣教,更多是将优秀家庭教育案例进行推广。

(二)成立“家庭教育工作室”

学校机构建立一支专业指导团队,由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家长工作骨干教师、家长志愿者等成员组成。明确工作室的基本职能和基本分工,通过问卷、量化分析等手段每学期排查各班家庭教育现状,依据排查结果或主动寻求指导的家庭进行家庭定制矫正方案,按计划给予辅导,做好个案跟踪,灵活调整矫正计划。

(三)社会保障家庭教育管理机制

设想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将家庭教育纳入终身学习,须定期进行学习,不同时期完成不同的学习内容,如可分为0-1岁新生儿家庭教育课程、1-3岁低幼儿童家庭教育课程、3-6岁儿童家庭教育课程、义务教育(小学)家庭教育课程、义务教育(中学)家庭教育课程、青春期家庭教育课程……内容有必修课、选修课,将家长的学分与个人信用、保障机制挂钩。社区开设“家庭教育门诊”,主要针对0-3岁婴幼儿家长提供专业指导,通过发放宣教手册、新手家长上路指南等进行宣教,必要时通过入户指导、案例指导等进行干预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郭瑞仙.试论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J].东西南北(教育),2017(2). 

小学生家庭教育教案篇6

【关键词】“林森浩”案;生命教育;家庭教育;法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12月11日,注定不会是一个让人铭记的日子,但却因一个人――“林森浩”而成为一个悲剧符号。那一天林森浩因琐事杀害室友犯故意杀人罪被依法执行死刑。“朱令案”、“马加爵案”,都是相似的案件,不同的名字,还有毒保姆杀人案,数起弑师案,这种种恶性案件,但都在传递着一个事实:“生命、尊重、教育、责任、法律”,本应在教育的全过程中互相关联,但在实际环境下,他们却毫无关系,形同陌路。一起起案件的起因,看起来都那么微不足道,但却成为杀害他人的动机。谁该负起这个责任?谁人能够负起这个责任?只有杀人者是凶手吗?还是人人都是凶手,最终人人都是受害者呢?

一、重视家庭教育

人人都说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表明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任何时期的教育所不能取代的。因为家庭教育是一贯的,也是影响最深的。“林森浩案”的发生,是因同寝室内日积月累的生活琐事,大家没有互相包容,也没有互相沟通,所以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悲剧发生。在本应纯洁无瑕的象牙塔内,为什么这种恶性事件会频繁出现。这首先要从家庭教育方面找原因,我们需要竖立一种观念:即家庭教育的重心不是教育实然性的基本技能,而是要教育应然性的简单道理。

1、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林森浩在即将行刑的前几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言:“人生命只有一次,时间不能倒流……从小就该告诉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的确如此,人生是自己,路也是自己走出来的,人的未来不是任由他人安排的,更不是任人宰割的,无论好坏都是自己的选择,也都要由自己来承担。从小教育孩子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道理易讲,实践难行。在一叶障目的只重分数,不重德,只重四肢,不重心理的社会环境下,对生活负责的重点都只在那清晰可见的分数上。仿佛分数可以决定一切,致使我们只记住了知识的价,却没有领悟与践行知识的值。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只培养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就导致了我们忽视了生活本身,漠视了生活本身不是能由分数来决定的。生之以命,命之以生,有命才能继续生活。生命是生活的载体,没有生命,何来生活,从小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生命的价值就能更好的体现。

2、培养健全的人格

重视家庭教育,除了不重分数外,就要从小培养起孩子们健全的人格。人生活的家庭环境有优有劣,衣食富足有差有等,但唯有家庭教育无轻无重。当家庭环境差强人意之际时,该如何教育孩子,放下所谓不必要的自尊,以平常心来对待;当他人掣襟露肘时,该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当他人苦中作乐时,该如何教育孩子,能想人之所难,助人之所急。家庭教育应该教会孩子面子与里子都应如一,不可面里失和;应该教会孩子要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心境,遇事不钻牛角尖。当今社会压力巨大,杀人事件、自杀事件层出不穷,无论害人还是损己都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而这不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几年能够改变的,所以重视家庭对生命教育的持续灌输,以家教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乃是当务之急。

二、重视法律教育

“林森浩案”中被告人因生活琐事残忍杀害室友,既是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也是对法律的罔顾。在家庭教育中,很少会讲到法律,更多的是谈论到行德遵礼。如果说家庭教育对生命教育的价值在于基础性,那么学校教育对生命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要竖立起法律的信仰。人是万物的尺度,更是生命的尺度,但唯独不是法律的尺度。而尺度是否合规,只在法律的框架下才能有所展现。重视自己与他人生命,就要像《芈月传》中所强调的商鞅之法“杀商鞅,而行商鞅之法”一样,除了家教教育的以一贯之,更要竖立起对法律的信仰与敬畏。

1、树立法律信仰

除了“林森浩案”,还有“毒保姆杀人案”与“弑师案”,银川公交车纵火案“1.05”,这些案件背景都与罔顾法律相关,是对法律信仰的破坏,造成他人生命的丧失。如果说这些案件的判决只是成为犯罪人罪有应得的结果,而没有形成一个让人们改变的契机的话,那么再多的判决也将无济于事。如果没有对法律的信仰,更别谈对生命的敬畏了。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就竖立了对法律的绝对信仰:他被人诬陷,被判死罪。本有机会从监狱中逃走,但他拒绝采取这种方式。这是因为他认为,如果他逃走将罔顾国家法律,就将导致法律的尊严荡然无存,所以他选择了英勇就义,服从法律,牺牲自己。这是苏格拉底舍生取义的做法,于己不利,但于法却是最大的价值,树立了法律的绝对权威。

2、树立正义观

在2016新年贺词中提到要“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教育中,我们对道德践行的积极强调,却映衬了对法律的简单守法,即不做违法之事即可,但能否秉承正义呢?英国法学家丁尼生的名言:“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诚然林森浩伏法彰显了法律的权威,然而接二连三的沉冤得雪案,都在向人们诠释着这样一种理念: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有人说,迟到的正义弥足珍贵,迟到总比没到强。但这种伤害却是巨大的,毁灭性的,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迟到怎可随意、被反复用于之法律之上呢,如果随意反复就意味着法治的混乱。如此一来,法律的权威何在,正义何在。同样屡次三番发生的挟尸要价案,在道德上来说不会是正义的,但在法律上却存在模糊之处,空留数白。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依法治国的时代,就必须崇尚要以法律来治理国家,人人都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事。只有这样,才能有法治社会的良好践行。在大学校园内,教育要强调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让学子们知法、守法,更要行法。法律不是死的,它有活的一方面,这需要大家积极维护法律的信仰,要竖立法律的正义观念。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林森浩说过:“人年轻时,肯定做了不少傻事”。当然在人的一生中,会做错很多事。然而有些错好像只关乎我们自己,与他人无关,这可能会让我们的内心有瞬间的稍许放松;仿佛别人会看不到,会让我们的内心有些小庆幸。然而随着阅历的增长与内心的矛盾,这些错会层层重新重压在你的心上,以翻江倒海之势,足以让你悔恨终生,痛苦不已,肝肠寸断。所以无论人多傻都不要紧,做过错事也不要紧,重要的是你还有机会能改正。然而生活中是有些事情你一旦做了,你就没有机会可以去悔改了。例如林森浩,谁人也无法感受到林森浩在最后的日子是如何度过的?他为什么会走出那致命的一步?他当时的心理状况如何?他是否也害怕自己生命倒计时的来临?是否曾真心悔过?或许这一切都如他所说,说什么也没有用了?生理病易现,心理病难查,所以我们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生命教育来说,家庭教育是第一扇门,大学教育是最后一道屏障。

1、重视解惑

林森浩曾言:死刑对他来说意味着偿债。或许他以为以命抵命就算偿债,但实际上却不是如此。因为物债好还,人债难还。林森浩为什么会选择这么一条死路,日常生活琐事发生矛盾,本很好解决,为什么会演变成一场恶性案件。或者因家贫而少自尊,或者因家富而多骄纵。这两类人都无平常心,也都更易受到刺激。他当时的困惑在哪里?哪点看不开,非要采取如此极端之手段伤害他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传道给予的是立身之本,授业给予学生的是立业之本。然而道德易讲,授业易教,解惑却难之又难。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确如此,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更别提困惑之事了。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困惑,最大的困惑在于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他人不符合自己标准的都是错误的,不能接受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也不能接受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走不出自己的困境。对于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对于他们自身问题的解惑要远远比授业重要的多。

2、尊重生命

林森浩谈到他自己曾说:他缺乏对生命应有的敬畏。任何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不能重来,尊重他人生命是最基本的教育要求。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在育人过程中,谈尊重他人的能有多少,更别说谈论尊重他人生命的,好像这是一个被人忽视的话题,没有人进入的禁地。更多的时候,我们强调的是个人的自尊与尊严,而忽略谈到生命。通常我们习惯于消费他人的自尊,自然也会招致他人的恶,因为尊重是相互的。频繁发生的“挟尸要价案”更是把生命置于无地之处,尊重生命在那里变得一文不值。社会大环境下的恶与阴暗暴露的一览无遗,却把尊重与温暖置于无声之处。

林森浩: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的确,类似事件的反复发生,而且还发生在教书育人的学校范围内,不得不让人深思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前有车才能后有辙,不能总是等到事情发生后才引起一时的重视吧。生命教育应是当务之急,

然而在我们的教育里缺乏这样的教育,有时候连最基础的道德教育我们都没有做到位,所以就有无数起地铁吐鸡爪事件,随地吐痰事件。关于基础道德,我们没有做到学以致用,也没有做到深入浅出,强调地不多,实践地更少。更别说生命教育了,但血淋淋地事实摆在我们眼前,生命教育理应成为全社会的教育主题。

愿我们的生命教育不走过场,不会时过境迁,不会物是人非,希望生命教育能掀起轩然大波的巨浪,不愿它是现实生活中的小事一桩,最后回归风平浪静,没有掀起一点涟漪,只空留受害人家属阵阵无声的悲痛。愿我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与坚持,能做到“无远弗届”,不管多远之处,没有不到的;能做到丝丝入微,扣人心弦;能做到雷声大,雨亦大;能做到爱之深,责之重,则行之勤。这是因为我们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他人的行为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亲爱的你,值得拥有更美好的世界”新京报,2016.1.1.

[2]“林森浩:死刑对我来说意味着偿债”.大河报,2015.12.12.

小学生家庭教育教案篇7

〔关键词〕心理辅导;个案研究;教育契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12-0014-04

一、问题的提出

本人先后在小学、中学担任心理教师,常常面对一些班主任或家长转介过来的学生,这类学生大都并不是纯粹的心理方面存在不可调节的问题,而是行为习惯不良,他们都有这样的特点:一是主动诉求改变的需求不强,有些甚至是觉得班主任或家长“逼”他来找心理老师的,所以不愿意配合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二是对父母和老师的戒备心很强,不但不领会父母和老师的教育,而且经常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的借口就是父母和老师的不妥的教育措施;三是自律心和自控力很差,稍微没有外界的监控和引导就会“犯错”,因此,这类儿童通常是家长和教师的“头痛孩子”。面对这样的学生,单是运用各种心理咨询的技巧与他进行有计划的面谈,是很难收到改变效果的。因此,本人在困惑许久的同时一直在实践怎样的辅导方法能够对此类学生的辅导有成效。

后来尝试了“教育契约”法,发现即使对此类儿童的改变艰难,但比其他方法确实行之有效。因此本文试图结合本人所实践的两个案例――一名小学生和一名中学生,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希望能给众多跟本人遇到同样问题的心理教师一些启发。

二、对“教育契约”的认识

说起“教育契约”,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它的法律意义:契约涉及双方平等主体――各级各类学校,作为教育服务的供应方;家庭,作为教育服务的需求方。有关“学校校长与家长签署了一个‘教育契约书’,在教育领域引进合同方式”的报道常见于各种报刊及教育刊物中,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评论和争议。还有可能会联想到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学生与家长签订“亲子合约”“母子公约”或“父子公约”,一些专家认为,此“家庭契约”会忽视家庭教育所需要的气氛和两代人之间所慕求的和谐,令孩子感到父母只是在履行契约的职责,而不是付出真正的关爱。

本人在此运用的“教育契约”与上述学校、家庭之间的契约有相通性,但本文并不是企图去解决上述存在的争议,而是思考“教育契约”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的运用,探讨“教育契约”在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对改变青少年不良的行为所产生的相互作用。本人认为,“契约法”也是和“代币制”是一样属于教育心理辅导的方法,“代币制”是平时老师和家长都惯用的方法,“契约法”一直为老师和家长所忽视,因为操作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家长、老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融合。因此我设计这样的一个“教育契约”,希望通过这个“教育契约”来规范行为偏差学生的某些不良的行为,发展其积极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就是呈现笔者在这方面探索的具体操作和思考。

三、研究个案

个案1:三年级学生小烨

小烨的家长经常为接到老师和其他家长们的“投诉”而伤神,小烨的不良行为表现为:经常跳上跳下忽左忽右,甚至不知道危险的动作,不能自我控制好自己的行为,有时会对班上同学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危险性的攻击行为。他的班主任每一次对他的行为纠正、再纠正,讲道理、树规范、竖起“大拇指”和写表扬信等方法都用过,但是收效甚微;他的家长也配合老师的教育,经常到校和老师一起探讨辅导孩子的对策。本人经过一年多的了解,跟他面谈多次,与他一起对他的行为和心理作认知分析,并没有起很大的作用。

个案2:初一学生小夕

小夕并非生性多疑,但最近总怀疑周围的同学有意找她茬儿。爱吃零食,到处借钱,日积月累,借了那个还了这个,总是欠债,班上好多同学都是她的债主,最后发现她多次偷窃。并且不爱干净,刚上初一住校时被同学发现不刷牙不洗澡,因此遭到很多同学取外号讥笑,跟同学的关系渐渐处理不好。学习上经常不做作业,老师检查作业时说忘了做,爸爸在家问起作业就说老师没布置。本人多次跟她面谈,感觉每次面谈效果非常好,她很配合我对她的分析并进行反思,但是回到她的生活中还是一切照旧。而且面谈时,她都会提到她单亲的爸爸会用很粗暴的方式惩罚她,比如动手打她,或是让她跑三千米等,然后就簌簌落泪,让人感觉这孩子又是不幸婚姻的牺牲品,不良行为的产生是不负责任的家长造成的。

四、“教育契约”应用于心理辅导的实践

面对以上两位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和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我都尝试了自行设计的“教育契约”的方法,因为年龄、心智、环境等因素不同,所以对他们采取的辅导方案也有所不同,以下将具体阐述“教育契约”辅导方法的操作。

(一)辅导方案的设计

个案1:四年级学生小烨的辅导方案

首先,本人设计“小烨健康成长计划”合约,融合老师、妈妈、爸爸和他本人的承诺;其次,结合了“代币制”的方法设计了“小烨的超级积分卡”,分为“校园版”和“家庭版”,因为这只是一次辅导计划,不可能把小烨的不良行为全部纳入计划进行纠正,因此只是针对他在校和在家各四项最需纠正的不良行为入手。

“小烨健康成长计划”合约

老师们承诺:

1.小烨每做好一件“超级积分卡上”的事,都会竖起“大拇指”给他。

2.每天在放学的时候,检查小烨的“校园超级积分卡”,一天中如果小烨做好积分卡上的事,就给一颗红星星;小烨没做好“超级积分卡”的事,就给蓝星星。

3.老师每周会把“校园超级积分卡”拿给妈妈,让爸爸妈妈来签名。

4.老师相信并鼓励小烨每天都可以自己做好“校园超级积分卡”,做到“我能行!我最棒!”

妈妈承诺:

1.每天给小烨四个“一定”:一定检查辅导小烨的功课,一定让小烨学会做一件家务,一定陪小烨练二十分钟的书法,一定检查小烨的衣服和书包整不整洁。

2.每天晚上睡觉前,检查小烨的“家庭超级积分卡”,如果小烨做好积分卡上的事,就给一颗红星星;小烨没做好“家庭超级积分卡”的事,就给蓝星星。

3.妈妈每周把“家庭超级积分卡”拿给老师,让老师来签名。

4.妈妈相信并鼓励小烨每天都可以自己做好“家庭超级积分卡”,做到“我能行!我最棒!”

爸爸的承诺:

1.一周记录一次小烨的“超级无敌积分卡”,把“校园积分卡”和“家庭积分卡”里的红星星记录到“超级无敌积分卡”上。

2.一个月内总算一次小烨的“超级无敌积分卡”,卡里的红星星超过一定数目时,颁发一次“神秘”小礼品给小烨,鼓励小烨。

3.一定相信,并鼓励小烨每天都可以自己做到“我能行!我最棒!”

小烨承诺:

1.每天做到“家庭超级积分卡”和“校园超级积分卡”的事,做到“我能行!我最棒!”

2.假如自己不小心没做到,给班集体、给同学、给自己造成伤害时,愿意接受来自老师和爸爸妈妈的适当惩罚,并扣掉积分卡上的红星星,换成蓝星星。

爸爸妈妈、老师、小烨都不得反悔自己承诺的事情!!

签约:日期:

超级积分卡――我是小烨,我能行!!!我最棒!!!(校园版)

1.我能做到每节课堂都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不干扰老师、同学上课。

2.我能做到不随便借同学的东西,我会礼貌地问他们,他们同意后,我才拿来玩。

3.我能做到不和同学打架,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我会请求老师帮忙解决。

4.我能做到不随便爬栏杆,爬窗台,爬柜子,那是很危险的。

超级积分卡――我是小烨,我能行!!!我最棒!!!(家庭版)

1.我能做到在学校不随便爬栏杆、爬窗台、爬柜子,那是很危险的,会让爸爸妈妈担心的。

2.我能做到在学校收拾好自己的书本和不弄脏自己的衣服,每天很整洁。

3.我能做到不和同学打架,不让爸爸妈妈伤心。

4.我能做到每天很乐意跟妈妈讲学校的故事,而且能耐心地听爸爸妈妈、老师们的话。

个案2:小夕的辅导方案

对于初中生小夕,“代币”的积分卡已经吸引不了她了,合约书也让她有“一种被监视,被哄着来改变”的幼稚感觉,她没有答应签订书面的合约,但是答应我、她的爸爸和她三方现场握手为誓。考虑到心理辅导首先是尊重辅导对象的意见为前提,我没有设计类似于小烨的积分卡和合约书,我约了她的爸爸和她在一起进行了家庭咨询,口头约定我们的计划大致如下:

1.小夕会努力地去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爸爸也会努力地控制自己的脾气。

2.小夕准备一本家校联系本,平时用来登记作业,每周五放学,老师会在本子上写评语,记录小夕在校一周的表现,周末爸爸也在本子上写评语记录小夕在家的表现,一起为小夕加油。

3.小夕不会再发生偷窃的行为,这是不道德的,会让爸爸担心和操心。

4.爸爸答应不体罚小夕,因为这是对小夕成长不利的方法。

5.小夕会学着规划自己的零用钱,每周不得超支,不经常买零食。

6.每周一回校时爸爸只给一周的伙食费和零用钱,爸爸有权通过老师到饭堂查询小夕的饭卡消费记录。

7.小夕每周末把作业登记本上的作业完成后,爸爸必须抽出时间来检查,并且签名。

8.老师和爸爸承诺家校联系本不是交流小夕的“犯错”,而是鼓励小夕能自己修正自己的行为。

(二)辅导过程

虽然辅导过程中充满变数,充满细节问题的泛化,或是突发问题的干扰,但本人对这两个学生的辅导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1.以心理辅导老师的名义发出家长意见征询书,征得家长的同意才实行以上计划。

2.分别和家长、学生、班主任三方各自进行面谈,并告知辅导方案,征询辅导方案的修改意见。

3.和老师、家长、学生、班主任进行集体面谈,明确此次辅导的目的、方案和过程的注意事项,兼顾孩子的心理感受,本人将这次会谈命名为“爱的承诺”,而且这次会话的立场偏向学生。

4.定期检查学生的积分卡,了解家长、老师、学生三方有没有履行各自的承诺,并观察学生的行为有没有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良好,学生的认识是否有了初步的进步。

5.与班主任交流辅导方案实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6.跟家长交流学生的情况。

7.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总结、反思、评估辅导的成效。

(三)辅导成效的评估与跟踪

1.对个案辅导成效的评估

总的来说,比起之前只是和学生进行的多次面谈辅导来说,这种辅导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小烨对“合约”表现出空前的兴趣和恪守承诺的“斗志”,在刚开始进行辅导的那段时间,某些不良行为确实得到显著改善,比如,不再爬栏杆,上课不干扰老师和其他同学,不随便拿人家东西等。小夕不洗澡、不刷牙、爱吃零食等生活上的不良习惯也得到改善。遗憾的是在之前设计辅导方案时没有设想到对个案进行前后心理测量,通过数据来观察他们的心理道德素质的改善情况。现只能通过对个案的行为观察和与班主任、家长的交流来感受。

2.后续跟踪

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个人认为这不算很成功的辅导。小烨最终还是没能摆脱“问题孩子”的标签,后来因本人的工作单位变更,没有继续跟踪。小夕在表现好了一段时间后,不知是外界因素的干扰,还是她在脱离辅导方案后回归原样,之后又发生了说谎、盗窃行为。说起这件事,成为我心中永远的遗憾,那段时间老师和家长们都发现她进步时,我也送给她一支原子笔,不久就听闻她疑似再次发生盗窃行为,我为表示辅导的权威和严肃,收回原子笔,理由是她并没有真的进步,继续犯这种她最不能犯的错。也许这件事是导致她后来疏远我的“祸首”,她接下来不再信任我,见到我就躲,这是我从事心理辅导工作以来感到最挫败的一件事。

五、“教育契约”应用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思考

(一)经验

1.“教育契约”是可以应用到心理辅导工作中的,由于结合了行为治疗技术,因此能够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个案的辅导可计划、可观察、可追踪、可监控。

2.“教育契约”在处理品德行为不良青少年的问题上有其特有的优势,尤其适合用在小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因为小学生对来自教师、家长的“平等式”的承诺比较信服,特别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个案中的小烨听到跟爸爸妈妈、老师签订“合约”,非常兴奋,每天关注他得了多少颗红星星,看到蓝星星贴上的时候,总是一副很不服气的样子。小夕每周五回校时准时拿她的家校联系本给我,等我写完评语后,总是很着急地拿过去看,而且愿意跟我交流她家庭更多的事情。

3.区别于其他只是和个案进行面谈咨询的辅导技术,“教育契约”的辅导是全方位的辅导,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做到对问题学生的辅导,而且还和家长和老师一起进行多次的沟通和思考,共同探讨对策,能对家庭教育和师生关系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优化问题学生的教育环境。这一点在两个个案辅导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4.“教育契约”法通过师生、亲子、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承诺,让学生从他律状态过渡到自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律性和自控性。对于那些班主任或家长转介过来的,不是主动求助的学生来说,这个方法只要取得他的认同,也会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

5.“教育契约”辅导方法需与其他辅导方法相结合,如:在小烨的个案中运用了“代币制”辅导技术;在小夕的辅导中,引导小夕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设计自己的零用钱规划,用日记本记录自己的成长喜悦等认知辅导家庭作业,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6.“教育契约”辅导方法并不能纯粹地在亲子或师生之间强调“契约”的承诺和责任。采用“教育契约”方式辅导孩子,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宜过分夸大。家长、教师应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解、理解孩子上,把握孩子的思想脉搏和行为轨迹,从孩子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出发,及时沟通和引导,才是教育的高境界。

(二)不足

1.“教育契约”的辅导涉及的关系较广,较难控制操作的过程。因为这种辅导除涉及到基本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家校关系外,还涉及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但这些心理辅导工作者都不可能随时关注和干涉,因此,辅导过程较难掌控。

2.由于“教育契约”的辅导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将“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寄希望于学生、老师或家长在遵守承诺的基础上发生改变,因此,对于辅导过程中的儿童情感变化,心理辅导老师的关注和及时的引导都显得很被动。

小学生家庭教育教案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素质合作培训评价成长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实施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石。

新课程实施以来,基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但是在我们所面对的部分学生中,其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却在逐步丧失,甚至是极大地阻遏着学校教育的有效实施,这些学生,便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这种情况在我们学校尤其突出,我所在的学校兰州民族中学是一所省会城市的民族中学,在初中学生中有37.02%来自于周边地州市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其中大部分为回、东乡等少数民族,可以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为此,我校于2011年5月成立《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课程化研究》课题小组,拟将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纳入校本课程规划,而针对我校初中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现状,我们对此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课题规范下深入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化组合的途径和方法。在《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课程化研究》课题调查问卷中,我们突出了对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和了解,同时对部分学生家庭进行家访,掌握了我校初中学生——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并从中归纳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首先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大多为租赁住房,居住稳定性差,学生转学较为频繁;其次,很多家庭基于经济条件限制,居住面积较小,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另外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对学生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还有就是许多家长工作劳动强度较大、时间不固定,很少再有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这些都使得其家庭教育有心无力,处于缺失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完全要靠自己。长此以往,一些孩子和家长及家庭教育之间产生了“距离”,甚至是爱的缺失,这种距离与缺失使孩子的成长易出现性格孤僻、不善沟通、缺乏自信、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力差等问题,极大地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成果。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我们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分析,并作为初中学生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化组合,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针对进我校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地域涉及面广、民族成分复杂等特点,建立家庭档案,采集相应信息,包括家长籍贯、民族、学历、工作性质、租住地址、居住面积、家庭成员等信息,对每个家庭编辑电子档案,建立班级、家庭相互了解的长效机制。然后分门别类,选择不同层次的家长成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以家长委员会作为沟通学校、家庭的桥梁,既可以让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加强家校合作,又可以让学校更加有效地了解家长的需求,保障家校相互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学校、班级、家庭的三维网络管理体系。

二、立足于我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分学校、年级、班级三个层面开办家长学校,要求班主任结合家长会,每学期两次对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培训,学校和年级组每学期对家长开办一次讲座,就家长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同时展开家长联片帮扶机制,在班内按区域划分若干个家长小组,选聘家庭教育较好的家长担任小组长,以强带弱,加强小组内家长的相互沟通和辅导,并做好家长间家庭教育成果的展示。

三、促进学生家庭教育,家校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家长及时知道学生在校的表现,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学生家庭学习的要求和评价反馈,同样,班主任、任课教师也要即使知道学生在家的学习表现。因此,针对家长——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工作忙、在家时间不确定等因素,要求各班借助电脑网络和校讯通,建立家长电脑(手机)联系网络,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将学生每天的学习状况告知家长,并收取学生家庭教育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分阶段确立重点观察对象,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于转学频繁、缺乏地域的归属感,加上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自我控制力不强,心理波动较大,因此在班里表现出适应力差,自我排斥性较强。如果一旦再出现家庭教育的空缺,就容易出现缺乏自信、性格孤僻、不善沟通、学习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力差等问题。为此,学校在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班级、学校文体活动,调动家长积极参与,搭建师生、生生、父(母)子之间沟通的平台,纾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同时,加大心理咨询工作,由心理教师定期开办心理辅导讲座、咨询会,对家长、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的相关心理辅导,并针对部分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心理波动较大的学生建立家庭心理辅导档案。

小学生家庭教育教案篇9

一、当前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要特点

据调查,我市现有在校学生67413人,20__年20__年全市查获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分别占抓获案犯总数的9.7%和7.8%,20__年1-6月占8.1%。从侦破的案件看,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违法犯罪年龄呈低龄化。20__年和20__年不满16周岁的分别占违法犯罪学生总数的63%和51%,且大部分为初中毕业生和初高中在读生。

二是违法犯罪行为大都为侵财型。从近几年查获的案件看,敲诈、盗窃、抢夺等侵财型违法犯罪占总数的71.8%,不少案件虽然敲诈、抢夺数量金额不大,但性质都比较严重,主要为高年级向低年级、校外生向校内生进行威胁和暴力实施,标的物从金钱到物品,甚至为食品。

三是作案方式具有团体性。有的是几名甚至多名学生结成团伙,互相壮胆,共同作案;有的是一人为首作案,其余人员跟从;有的是从起先的随从发展到帮忙,最后演变为共同作案,从而升级为犯罪团伙。

四是作案动机呈多样化。从查处的案件归类分析,大部分违法犯罪案件其动机是为了挥霍,有的是为了吃喝玩乐,他们沉迷于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酒吧等,并涉足地下色情场舍,有的是为了寻求刺激,模仿行使恐怖片中的黑社会“老大”及其成员角色,显“英雄”本色,为非作歹,横行一方,其犯罪动机五花八门。

五是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在校学生基于识别、辩析能力较低,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感染,他们不计后果,重复作案且不断升级,使受害者和其他学生蒙上心理阴影,给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和社会家庭带来严重影响,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二、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剖析

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是内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学生自身主观方面问题,又有学校、家庭、社会等客观方面因素,综合主要有以下原因:

1、自身脆弱失控的内在因素。在当今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期间,由于受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幸福观发生了严重的扭曲,致使他们逐步滑向违法犯罪。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内在的精神支柱,一部分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在一些腐朽思想的侵蚀下,丧志,精神颓废,失去理想,游戏人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二是黑白颠倒的是非观,违法犯罪学生大多数从小都有养尊处优,从而渐渐形成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个性品行,凡事都以是否满足个人私欲、对他利弊作为判断是非标准,以致混淆和颠倒了是与非、美与丑、荣誉与耻辱的标准,以我为主,无所欲为;三是缺乏基础文明和道德修养,违法犯罪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抽烟、酗酒、破坏公私财物、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无视自身条件,不择手段追求物质高消费和超前消费,并把它看成是人身最大幸福,从而透发了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四是称王称霸的“英雄”观,这些违法犯罪学生在以我为中心的畸形心态支配下,拼命追求自己在同伙中的地位和所谓面子,以哥儿江湖义气为基准,拉帮结伙,共同作案,并以打架斗殴为乐事,以获取不义之财为“本事”,以>,!

2、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大量涌现,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有重要影响的不良文化、不良人环境普遍存在,如图书、杂志、影视、音像品等大众传播媒体中的暴力、颓废、色情和其他低级不健康的内容,对于正处在文化需求高峰期的青少年学生直接或简接地起着诱导犯罪的社会效应。一些公共娱乐场所业主丧失职业道德,违规把青少年学生作为主要客源,诱惑他们频频光顾,步入泥潭。有的在校学生经常旷课逃学,整天沉迷于游戏机、网吧,不仅荒废了学业,有的还为此而偷盗、抢劫等,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学校的偏面教育和管教不力。一个时期以来,各级学校都倾向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失之偏颇,注重学生成“才”,忽视育“人”,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道德建设”,重文化教育,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等,造成很多学生法律知识匮乏,法制观念淡薄,有的几近法盲。在教育对象上失之偏差和管理措施上不力,学校往往以学习成绩来评定学生的优差,并“重优轻差”、“爱优厌差”,甚至“抓优弃差”,重学生的学业管理,轻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以致于部分学生特别是一些“差生”主观消极,自暴自弃,出现旷课逃学、吸烟酗酒、打架斗殴、抢劫偷盗等,在不知不觉中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4、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不良环境和父母对子女管教不当,是导致在校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家长娇宠袒护子女,目前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户,父母及双方老人对孩子娇生惯养过份溺爱,使子女养成乱花钱、好吃懒做、唯我独尊和任性自私的性格习惯,这些人一旦金钱和其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便萌发偷、盗、抢邪念,从家里偷到学校,从学校偷到社会,从小偷到盗窃,直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二是家长教育子女方法不当,有些父母专横霸道,经常采取打骂体罚等方式管教孩子,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走上邪路;三是家长对子女放任不管,任其自由成长,特别是一些离异家庭、残缺家庭、有问题家庭,孩子从小心灵受到创伤,蒙上阴影,在社会上遭到冷落、歧视,从而形成孤僻、自卑、冷漠、无情的畸形心理,在成长中偏离方向,步入歧途,这类家庭的子女犯罪率占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总数的60%以上。

三、预防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对策措施

引起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因素很多,预防和减少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领导,多措并举,学校、家庭、社会各部门必须齐抓共管,紧密配合,综合治理,努力消除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不断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使预防在校学生违法犯罪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

1、优化校园环境,强化法制道德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要全面优化教育内容,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首先要强化德育教育,制定明确的德育教育规范,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教师要为人师表,充分体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模范作用,不仅要授课,更要育人;其次要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要做到法制教育“计划、课时、师资、内容”四落实,扎实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并通过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旁听法院审判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要配齐配强中小学兼职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协助、指导学校开展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协助解决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环境问题。第三要认真做好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双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要及时排摸有不良行为学生名单,组成帮教小组,明确职责,落实措施,扎实有效地开展帮教工作,对他们做到不歧视、不放弃,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杜绝在校学生违法犯罪。同时学校要与政法部门、相关团体、学生家庭建立联合网络,一旦发现学生有异常表现,即启动学校、家庭、社会帮护体系,做好相应工作。象我市由关工委牵头的退休干部关爱团,通过结对帮护,就取得了可喜成效。

2、提高家长素质,发挥家庭教育的前沿阵地作用。家庭是社会细胞,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个性成长具有第一影响力,同时,家庭也是预防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防线,发挥着前沿阵地作用,因此,必须抓好家庭教育关。首先,要通过各级各部门开办“家长学校”等开展家长教育,编发相关家庭教育参考资料,努力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家教水平,做到尽心尽责,把握教育孩子的良好机遇。其次,家庭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适时掌握孩子的言行举止,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区别对待,要重于疏导,既不能溺爱,也不能处处以家长自居,动辄指责、打骂,伤害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经常通过心理沟通,平等对话,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自理能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三,家长要为孩子做好榜样,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保持家庭和睦,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第四,家庭教育要与学校、社会加强联系,做到紧密配合,互通情况,协同教育,从而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小学生家庭教育教案篇10

一、分层构建家长课程――家长必修课

我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定期、分层进行家长课程,如:一年级的“如何做一名好家长”课程,二年级的“好习惯养成”课程,三年级的“良好亲子关系建立”课程,四年级的“情绪管理”课程,五年级的“青春期课程”、六年级的“毕业指导”课程。让每个年级的家长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得。

二、分项目构建项目课程―家长选修课

每一学期,学校邀请根据家长的需要了儿童教育专家、生理卫生、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授课,或聘请“太平好家长”现生说法等等。通过身边真实、生动的案例总结出家庭教育的好办法,让家长会受益匪浅。学校将根据家长学习情况进行“太平好家长”评价。

三、入户家访――家长私人定制课程

家访是了解学生情况,帮助学生成长,加强家校合作的有效手段,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家访仍有其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我校开展“家访周”活动已经将近10年时间,十年来组织全校教师到近5000名学生家中进行入户家访,通过家访,老师们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宣传学校教育理念,传播班级育人文化,对家长进行“一对一”的家庭教育指导。肖容平老师在家访中成为了学生眼里的“妈妈”;谢雅芝老师带领“小老师”、“好搭档”走进学生家庭进行“集体家访”;谢雅芝老师让孩子走进她的家进行“逆向家访”。家访的形式多样,受到太平家长的一致好评。

案例一:家访让他有了“妈妈”

2014年9月年肖容平老师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班上一个叫洋洋的孩子引起了肖老师的注意,衣服总是脏兮兮的,作业常常不完成,最令肖老师担心的每天孩子的家长要8、9点才能到学校接孩子,孩子每天得饿着肚子在学校里写作业。当得知孩子的情况以后,肖老师立即跟孩子的父亲联系,到洋洋家进行家访,在与父亲的谈话中得知原来洋洋是单亲家庭,跟着爸爸生活,父亲在外打工,每天工作到很晚,自己也对此无能为力。肖老师马上意识到:孩子缺乏母爱,父亲没文化不会管教孩子。在了解了情况以后,肖老师便开始像妈妈一样关心洋洋,教孩子洗澡,洗头,给孩子买书、买文具。下午总是带孩子去办公室辅导作业,遇到洋洋不懂的地方总是耐心地给洋洋讲解。每到过节,洋洋也总会得到一份肖老师特意为他准备的礼物,比如:书包、新衣服等。在肖老师的关爱下,洋洋身上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作业越来越整洁了,衣服也越来越干净了,以前爱发怒的他也能和同学们快乐相处了。在大家的眼里,洋洋真的变了!

案例二:发现

走进东拐西拐的小巷,来到一间充满灰尘的厂房里,和波波妈妈的交流中得知:波波姐姐是大学生、聪明。波波怀在肚子的时候为了躲避计划生育,家人东躲,提心吊胆过日子,波波受到惊吓,胆子特别小。于是,我找到了:波波――目光呆滞、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原因。

积水很深的小路,乱搭建的农家小院,堆满破的房子,昏暗的白炽灯挂着。一个胖胖的女孩,坐在简陋窄小的灶台边,蜷缩着身子,歪歪斜斜地写着,她就是我的学生――锐锐。

案例三:“逆向”家访

谢雅芝老师在家访实践过程中创新出一种全新的家访模式―“逆向家访”,她每次去家访之前都会先确定家访名单,然后在班级“招募”家访小伙伴,暨招募家访对象的好朋友、好搭档、小老师一起去家访,并每人准备一份讲话内容作为家访时的交流。这样的轻松愉悦的家访形式消除了老师与家长见面时的生疏与尴尬,同时也能让家长全方位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情况。不仅如此,她还邀请班级进步大的孩子到她的家里进行家访,这样的活动不仅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同时也增进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案例四:你是上帝的礼物

我们班上有一个特别的孩子,她叫李XX,她天生没有右手,是个残疾人。

记得一年级刚进入学校的她,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容,那时,我并没有发现,这个瘦弱的女孩,竟然是一个残疾人。直到我让孩子们收拾东西,准备离开的时候,我惊讶地看到,她的左胳膊以下,没有手掌。开始我认为像她这样的孩子会学习很差、性格古怪,生活方面需要大家特别是老师的照顾,我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于是一年级家访的时候,她出现在我第一批要去家访的学生名单中。

记得是一个下午,我和副班来到她家。一进屋,一股霉味扑面而来,昏暗的小屋子里,她的父母显得很拘束。他们热情地招待我们,但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一个我们可以坐的地方,我赶紧转移话题,问孩子读书的地方在哪里,妈妈指着房间里一块小阳台说在那里。通过了解,这个孩子天生没有右手,父母为了她竟然不再要孩子,他们全心全意地爱着这个女儿,他们满怀希冀的眼神,深深地震撼了我!

在家访过程中,老师会给家长推荐一些有关家庭教育方法的优秀经验的书籍、文章,或者直接告诉家长一些典型的故事、案例等,通过这样的方式,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纠正家长简单粗暴的错误教育,使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对老师的配合力度。

四、亲子活动――家庭教育的活动课程

我校以篮球教育为特色,学校以此为契机,每学期进行班级家长篮球联赛,家长们在赛场上的拼搏向上、不怕困难的的精神,影响着每一个孩子,以身示范的作用远远强于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