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艺术教育十篇小学生艺术教育十篇

小学生艺术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3:06

小学生艺术教育篇1

作为大都会城市,成都拥有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然而,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家长追捧的教育是趋利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幸福感。而社会发展,亟需人格健全、综合素质高的各类人才,学生的现实状况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一)中小学学生现状

2012—2014年,我们连续三年做了某校新生入学家庭情况调查,就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动机、习惯养成、心理状态等作出分析,其身心特点与现状基本如下:

1.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学生生活在单亲(或重组)家庭占20%;学生父母的教育程度大专以上文化在57%以内;家长打骂教育的15%左右,放任不管或完全无法沟通的19%,家长民主教育的26%;家庭月收入5000元以下56.8%。

2.缺乏自信心。该校学生在初中及小学阶段,由于学习成绩或是表现不佳,挫败感强烈,没有得到及时的鼓励,因而,学生严重缺乏自信。到了中小学学校,认为自己一切都不如别人,散漫或是比较放任自己。

3.缺乏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大多学生要么成绩较好,只有以考上重点中学为目标,而更多的在初中因数学和英语较差,要么无法参加中考、要么中考成绩较差,无可选择进入一般中学或职业学校,因此,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内心中缺乏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4.学习积极性较差。由于学生缺乏自信与职业认知,因此没有职业目标,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单纯学习技能和知识无法刺激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的表现是被动完成。而职业学校的课后任务是动手能力的训练,更多依靠学生自主练习,学习积极性不高,会严重影响学生专业发展,影响到就业或是进一步深造。

5.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中小学学生因行为习惯较差导致学习问题。例如,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沉溺网络、不听讲、下不完成作业、撒谎、逃课等等。

(二)社会对学生的高期许

将中学生培养为高素质大学预备力量和未来的技能型劳动者,服务经济建设,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面对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所发生的诸多问题,其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待提升,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将这些孩子培养成人成才,对于学校是极大的挑战。针对客观实际,学校建立“教育好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联动整个社会”的目标与途径。坚持“立德树人”的德育宗旨,最终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服务社会发展。因此,学校建立了“成人”必“育德”“,育德”先“尚美”的育人路径,通过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奠基。

二、构建专业的艺术教育机制,促进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艺术教育机制

学校以“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为教育理念,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致力于探究通过艺术教育激励与激发学生,使他们首先成为一个快乐的中小学生。学校成立了专门的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专门的制度。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德育副校长与学前专业部部长为副组长,具体工作由艺术教师、德育教师、心理学教师、课程专家等共同完成。学校制定了《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年度艺术活动计划》、《学校艺术教师培养计划》等,从制度上保证了艺术教育的有序发展。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学校对于艺术教师所组织的各项活动给予客观评价,激励性奖励优秀学生与指导教师,不断提高艺术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加强艺术教育过程管理

学校特别注重对艺术教育的过程管理,以此促进学校艺术教育科学发展。第一,艺术活动课程的管理。由德育处统一负责,有专门的评价体系,促进活动课程的有序开展。第二,艺术教育渗透学科。由教务处统一负责,通过对教师教案和课堂的监管,考核艺术教育的浸润与达成。第三,艺术社团的管理。由德育处与专业部共同进行,制定学年度社团训练计划,指定专任指导教师负责管理与指导社团,提高社团活动成效。第四,艺术教育专题活动。德育处与专业部负责,按照学校与上级的专题活动,做好统一安排,分步实施,根据各专业部特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特色开展艺术教育的活动周与活动月,营造良好艺术教育氛围。学校在艺术教育中,加强过程指导,提升艺术教育质量。学校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商讨、确定艺术教育发展方案与计划。在指导性、操作性强的计划中实施艺术教育活动,德育处会同各专业部,结合上级主题教育活动,固化了学校艺术节、专业部舞蹈大赛、歌唱比赛、美术比赛,更创新了插花、手工作品、网页制作等艺术与专业结合的各类比赛,深受学生喜爱,做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与艺术相伴,人人都能找到一项适合自己的艺术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艺术活动能力及素质,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极大程度提升学生从审美到创造美的能力。

三、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保障艺术教育质量

学校注重艺术师资队伍建设,首先从量上配足,再是质上提高,满足学校与学生对艺术教育师资的要求。目前学校专任教师160余人,其中艺术教师21人。学校还长期聘请四川音乐学院、战旗歌舞团等专家指导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特别是成都市教科院音乐教研室给予学校极大支持。专门制定了《学校艺术教师培养计划》,同时,艺术教师个人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制定了个人的提升计划。学校根据学校需要与个人要求,采用多元化培养方式,提升艺术师资的专业能力。方式一,学校经费积极跟进,保证为艺术教师提供高水准专业培训,近几年教师远赴澳大利亚、日本等参加培训,同时参加北京舞蹈学院等国内高规格培训,职业能力不断提升。方式二,以学生社团参加各级艺术比赛为契机,艺术教师训练学生同时,学校聘请高水平专家师带徒形式帮助艺术教师,手把手指导教师,参与训练全过程,教师在观摩、实践与反思的过程中,获得极大进步。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最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四、统筹规划与实践艺术活动课程,提升学生艺术修养

小学生艺术教育篇2

关键词:戏曲艺术教育;素质教育;艺术教学

戏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有戏曲300余种,它将唱念做打熔一炉,集诗画歌舞为一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然而曾令国人骄傲的戏曲,在当代青少年心中,常常是排不上号的。这不是说中国的戏曲不美,而是戏曲不亲近青少年。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中小学艺术教育忽略了戏曲知识的传播和对戏曲音乐、戏曲脸谱等方面的渗透。青少年无机会感受戏曲之美,他们不知道“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为何。对历代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知之甚微;对中国的剧作大师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佳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等缺乏了解。

一、戏曲艺术与学生素质之间的关系

艺术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舞蹈、音乐、美术、视觉,还包括戏曲,将戏曲艺术引入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戏曲素有“高台教化”的作用,绝大多剧目表现的是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团结互助、惩恶扬善等故事,教人做人立身。让戏曲进校园,使学生从小学习传统艺术和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首先,戏曲艺术与学校的美术教学、音乐教学要求是相通的,在教学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戏曲教学通过对传统戏曲直观的品味和理解,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操作活动,自觉地将美德作为人生追求的崇高目标。

其次,戏曲艺术擅长表现人们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戏曲教学使学生意识到传承文化的重任,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能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再者,戏曲艺术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及艺术素养的提高。戏曲教学要求学生在戏曲活动区内通过手脑并用,完成绘画脸谱、制作服装、表演动作等活动,在对传统文化继承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戏曲教学理论及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比格认为学习就是分析、概括、综合的过程。有序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吸收、加工、存储和提取。据此,我们得知戏曲教学应是系统性、科学性的,且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点,使之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都得到发展。这就要遵循以下三个教育理论:

(一)树立戏曲欣赏教学意识,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戏曲教学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基本素质发展服务的。它不仅能为全体学生所享受,且是一种融德、智、美为一体的教育,以知识传授、形体、情感态度和自然表现培养为一体的素质教育。教师要转变纯艺术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戏曲教学具有开发学生潜能和促进现代化素质发展的功用。

(二)强化教师戏曲欣赏教学技能

深化教学改革,渗透戏曲文化的责任在于教师。教师若是对我国的传统戏曲了解甚少,是不可能担负得起戏曲教学重任的。了解和学唱戏曲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首当其冲要解决的任务。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措施是:让部分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拜戏曲艺术家为师,感受外界戏曲艺术的魅力,开阔眼界,提高认知,增强戏曲欣赏教学的技能。

(三)提高戏曲欣赏教学质量

教师要处理好戏曲欣赏教学的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既强调过程也要重视结果,因为,戏曲教学是一项需要有成果支撑的艺术活动。

三、戏曲教学的具体实施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必须从感知――动作开始,让学生有机会亲自操作才能使外界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目标的戏曲教学,做到“形式为目标服务,目标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受兴趣的影响较多,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决定了兴趣在戏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方位传递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以语言表述揭示作品的个性及特色,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

1.认识脸谱与服饰

学生初次接触脸谱与服装时,老师可提出诸如“为什么脸谱有不同颜色?”等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之后可以告诉学生:脸谱颜色代表人物性格。例如:红色:象征忠烈正义,勇敢耿直和赤胆忠心;粉色:可表现忠勇之人年老后的血气渐衰。这种颜色表现性格的手法,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促使他们进行构思,创造新奇的艺术形象。

戏装是表现角色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风俗。可从具体的“官衣”“褶子”“茶衣”等戏服介绍服装的意义,也可让学生衣着戏服,戴上脸谱,尽展标志性服饰所能表现的人物神情和动作。教学的具体化、游戏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2.欣赏曲段与动作

戏曲教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教师通过欣赏戏曲片段,以单独判断、小组议论等形式,让学生区别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及其流传地区。如黄梅戏《天仙配》、河南豫剧《穆桂英挂帅》等。由此再引伸到传统艺术变革与创新的新事物――戏歌,并将《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戏歌作为重点曲目,引导学生感受戏歌在演唱、配器方面的创新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促使学生热爱戏曲,培养良好的情感

在教学中使学生目睹其情、耳闻其声,心感其情,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

1.体验情感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知戏曲的历史以及其地位。教师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渗透思想内容,激起学生对正面人物的热爱;其次,在认知基础上,让学生能听懂戏曲的唱段。例如: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等;体现除恶扬善精神的剧目《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等。将“剧情”通过“师情”来唤起“生情”,“三情”统一,激发学生对剧情人物及戏曲思想的热爱之情,提高其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

2.创设环境

环境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作用,可以设立专门的戏曲活动区域,并在其中设立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操作。例如:设计有关京剧脸谱的宣传板画,渲染出浓烈的弘扬戏曲文化资源的氛围。环境的创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物质影响因素,更重要的是能够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活跃于环境之中。

3.投入情感

培养学生的情感,要将“爱”作为纽带传递给学生。例如:教师向学生讲述剧本、评价人物性格时,须带有明确的情感倾向,褒贬态度分明,以求达到情感共鸣。戏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倾注爱心,让学生感到学习戏曲是一种快乐。

(三)加强戏曲教学与课程的融合

l.音乐课――音乐教学的作用是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思想,戏曲也是如此。例如京剧唱腔中,西皮旋律起伏变化,节奏紧凑;二簧凝重浓厚,伴奏粗犷,给人以力度与阳刚之美,能诱发学生的开朗豁达,培养感受美的能力。学唱京剧唱段,可给当下通俗音乐盛行的气氛,注入一股新鲜空气。通过欣赏和学唱,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及艺术素养,可以激发学生审美情感,树立高尚情操。

2.美术课――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也是视觉艺术。美术教育能从直观形象中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如学画京剧脸谱,体现了美术教学的选材原则,充分发扬我国民间艺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体育课――京剧艺术中的身段训练是形体美的极好教材。男角的动作造型充满阳刚气息,女角身段充分表现了人的自然美和技艺美。让学生学会一些京剧形体,能使其身体各部份匀称协调,动作端庄俊逸,从而焕发出美的神韵。

4.语文课――普及戏曲知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培养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意义。课程中的许多教学素材可通过戏曲教育来完成。如在语文课上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京剧折子戏表演,使教学人物化、形象化、立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另外,语文教学的精神与戏曲艺术教育是统一的。如在学习《苏武牧羊》同时,穿插这出京剧的影象,将视觉与情感体验相结合,使学生体验到这一伟人人格气质之美。

戏曲教育丰富充实音乐艺术教育,拓宽学生视野,促使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其全面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王蕴明著.当代戏剧审美论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12.31.

[2]吴同宾,周亚勋著.京剧知识词典[m].天津:天津人民出

版社,1990.10.1.

[3]杨世祥著.中国戏曲简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4]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

[5]姚思源著.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1999.

[6]沈达人著.戏曲的美学品格[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

1996.3.

[7]苏国荣著.戏曲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5.

[8]刘吉典著.京剧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2.

[9]李庆森著.京剧音乐欣赏漫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8.12.

[10]常静之著.中国近代戏曲音乐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

版社,2000.2.

[11]叶奕乾,祝蓓里主编.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4.5.

[1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9.6.

小学生艺术教育篇3

论文摘要:从书法艺术的历史入手,继而从中小学生在书法艺术中的审美兴趣和想象力、创造热情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书法教育的艺术价值,并提出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艺术教育的具体策略。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和发展,在世界艺术之林享有盛誉。中小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教育,不仅仅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客观要求,同时具有相当重要的艺术价值。

一、对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行充分了解

书法艺术在长远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在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艺术教育的时候,就要对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行充分了解。因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写得一手好字,更重要的是了解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对其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及艺术情操、艺术修养的训练与培养。

书法艺术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文字的起源。中国文字的发展,从甲骨文到后来的小篆,经研究发现象形字的比例不断降低,会意字与形声字的比例则在不断提高。这个过程中,文字纯象形的成分正不断地减弱,而符号化的成分则不断地增强;文字的形体也在不停地进行演化,书写的工具也由最初的刀刻演变为用笔写。然而有一点却是始终不变的,同时也是汉字在整个古体字阶段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象形的特点从始至终都没有发生改变;并且,我们不同阶段的祖先在将汉字实用价值进行充分发挥的时候,也在对其使用的汉字不间断地加工、进一步美化,使其更加规范;且主动对其形体美感方面的效果加强,令之更加具备装饰性和艺术性,提高其在艺术欣赏方面的价值。www.133229.com

这是书法艺术在初期阶段的发展历史。研究中可以将不同历史时期下人们所使用的文字作对比,从中了解到汉字发展演变的历程,引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书法教育不仅是对汉字的书写结构、书写法度进行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对优秀作品的欣赏能力、以及优秀作品中精华的吸取。

二、培养中小学生书法艺术的审美兴趣,提高其艺术想象力

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艺术教育,体味书法艺术的深厚魅力,在培养中小学生艺术审美兴趣、提高艺术想象力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是培养其艺术情操和艺术修养的关键措施。

书法教育,指在教师的帮助下,使中小学生能够从整体上领略到各种书法艺术的样式美,即对书法线条的不同节奏和力度、质感及韵律、空间关系等美感进行整体性的把握与体验。对书法艺术而言,线条即是生命。因此,指导学生得到书法艺术中的线条具备的深厚内涵的体验,是书法教育的重要任务。

如同舞蹈艺术里的基本步法,以及音乐艺术里的基本音阶一般,书法艺术内的线条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线条力度的刚与柔;横竖的曲与伸;笔画间的异同;笔锋的隐与显;以及运笔的疾与徐;提按和轻与重;体态的动与静等等,皆会产生出不相同的韵律感与节奏。

由于线条本身所具备的质感,以及其对空间的分割所带来的节律,都能够使欣赏者产生不同的美感。比如:楷书书法中的线条使人产生庄重沉稳的感觉,欧书的特征是严谨险峻,颜书以敦厚雍容著称,赵书则具备流畅妩媚的特点;而隶书的则是强劲方正,有些是枯涩古朴,有些是秀美高雅;行草书里的线条以变化莫测为特征,万千的仪态将线条丰富的韵律感和节奏充分发挥表现出来。可以说,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其鲜明的节奏、无穷的意味,所表现出的艺术力并不低于一曲优美的音乐。

总而言之,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是由韵律和节奏两个方面所构成的,对中小学生实施书法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力,在指导下通过挥动其手中的笔墨,细致观察,将不同的线条加以对比,自由地理解和体验,最终达到体悟于心、提高艺术审美兴趣和艺术想象力的目的。

三、培养中小学生书法艺术的创造热情

在理解体验的基础上,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教育,能够培养其对书法艺术的创造热情。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而言,理解体验是继承,创造即是创新;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教育,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并在此过程中提高中小学生的艺术情操和艺术修养。

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艺术教育,首行要培养其对书法艺术创作的自信心,以及在书法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所能够获得的自由之感与趣味性,指导者要帮助中小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逐渐地掌握书法艺术的不同技法。

毛笔的灵活运用是书法艺术教育的关键,教育中需要使学生通过笔墨的自由挥动,充分领会各种不同笔法所表现出的不同效果,包括中锋、侧锋、铺毫及提按、顿挫、转折等;而运笔速度方面的差异,则可以带给学生以轻盈、快捷、沉重、缓滞等各种不同的感观。这些不同的审美体验,并不仅仅只局限于行草书等作品,而应当渗透进入各种不同书体的每一笔每一划,帮助学生们充分体验不同笔速下线条所表现出的力度、枯涩、苍润等不同质感。下一步则可以让中小学生体验在创作中灵活运用手指手腕的快乐感觉。书法艺术被誉为纸上的舞蹈,只有在对手指、手腕进行灵活运用的基础上,操作毛笔工具在纸面间翻转、顿挫,表现轻重、疾徐等不同特性,才能够创作出仪态万千、具有审美价值的书法艺术作品;而对腕力熟练的掌握运用,才能够使笔法更加灵活,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才会更加地自然生动,具备打动人心的魅力。当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体会到自由之感与趣味性,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自信心也随之越来越强,继而更加充满自信的挥运笔墨,体会到更深一步的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如今的书法是以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而存在的。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艺术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对其艺术修养和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进行单纯的技能训练。训练技能是培养艺术素质的一种措施,书法艺术教育要通过技能的训练,使中小学生获得审美兴趣,提高其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热情,才能真正体现其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狄德全.浅谈小学书法教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2]林婥琴.现代书法艺术教育的价值嬗变——以小学书法艺术教育为研究视阈[j].艺术探索,2007,(02).

[3]林兴锋.小学书法教育现状与对策[j].青少年书法,2009,(07).

小学生艺术教育篇4

论文摘要: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后进生的评价更是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后进生转化的效果,批评、表扬与鼓励等评价手段的正确运用不仅可以促进后进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面对班级中的后进生,多数教师对其评价是消极多于积极的,有些人甚至固执地认为没有好的成绩,其他任何优点都会黯然失色,而学习好则可以当班干部、参加评优;学习不好,不论有多努力、品质多好,总是“差生”,这种评价时的“马太效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对后进生的评价环节中,“我们应注重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发展性以及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照,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多次评价机会来促进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扬长补短,构建完满立体的人”。[1]

一、评价艺术的内涵

评价艺术从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是教育评价观念和途径的升华。教师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到评价艺术的形成,通过对学生个体的正确认识和准确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评价者的价值观作为评价标准,往往忽略学生主体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导致产生了重智轻德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不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有着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评价艺术本身要求教师从人本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人性的关怀,使所有价值判断都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服务,这是评价艺术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学生的爱和对个体差异的深刻理解是评价艺术的价值基础,是教师着眼于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长远发展的前提,教师会将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融会于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形成与其自身个性和教学风格相关的评价艺术,这些各具特色的评价方式都从不同角度阐释和实现着评价艺术的真谛。

二、小学低年级后进生的特点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儿童在入小学的前两年(低年级阶段)出现诸如入学适应不良、学习方法不当等现象,并由此引发学业上的挫败和心理发展中的失调,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所谓的“后进生”,而这一特殊的群体在行为和心理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一)行为特点

一般而言,小学低年级语文后进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做小动作;学习上缺乏上进心,智力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惰性;作业过程马虎,甚至不按时完成作业。而这些行为反过来又会阻碍学生的学习活动,形成恶性循环。几乎所有的后进生都是因为学业上的失败而“获此殊荣”的,然而不及格和倒数第一绝非与生俱来。由于某种历史原因,某个小学生在学业方面极其失利,于是引来了教师的数落、同伴的嘲笑,在一个把教师的话奉为圣旨、把同伴的评价当作镜子的低年级小学生看来,这绝对是一种最为残酷的否定。

(二)心理特点

由于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较差,教师对其长期的消极态度导致后进生较低的自我评价,他们在班级中处于劣势地位,自卑心理明显,情绪消沉,性格孤僻,常处于压抑、孤寂、苦闷等消极的状态之中,不敢大胆与别人交往,也容易受到周围同学的嘲笑、指责和欺负。他们缺乏学习动机,认为失败就意味着低能,而在学习上的不努力恰恰可以表明自己并非是无能之辈,这些学生常常以冷漠和无所谓的态度来掩盖对失败的恐惧。他们远离老师,但又极其渴望老师的注意与认可,他们疏远同学,但却比任何人都需要友情的关怀,他们表面上不关心集体事务,但在内心深处却对班集体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教师期待、同伴评价和自我定位的消极性,使得后进生往往不敢亲近教师,也没有信心参与集体事务,这是后进生避免被讽刺和嘲笑的正常心理反应。

三、评价艺术在后进生教育中的运用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涉及语言符号和操作技能的使用,还受到情绪状态和学习态度及价值观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绪唤起水平与智能操作水平呈抛物线关系,即过低和过高的情绪唤起水平均不利于提高个体的智能操作水平,只有中等适度的情绪唤起程度才会使个体达到最佳智能操作状态。[2]因此,不论是正面评价,还是反面评价,教师都应考虑到学生的情绪状态,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自尊和自信。

(一)批评

“儿童会把学习上的每一次失败当作一种痛苦的屈辱,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3]在许多教师看来,温和的提醒对后进生来说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教师对他们长期持强硬态度,后进生对不疼不痒的批评根本无动于衷,相反,具有讽刺或侮辱意味的话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他们安静下来。然而,在安静的背后,教师一次次的批评让学生感到难为情,同学的嘲笑让他们无地自容,强烈的刺激使原本并不差的“后进生”一步步远离前行的队伍,最终变成了刀枪不入、软硬不吃的“金刚”。转贴于 小学低年级儿童自制能力差,尤其在课堂中经常会因为外界刺激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在所难免。在后进生的教育过程中,指出学生的落后并不是教师对其评价的最终目的,而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他们愿意接受学习上的帮助,并将自己的努力付诸行动。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扬长补短,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批评自觉自愿地改正错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小错误可以温和提醒,如:注意力分散,随便和周围同学说话,上课看漫画书等,教师只需要用一些眼神或肢体语言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即可,涉及比较严重的问题时,如:不按时完成作业、与同学发生争吵等,则要问清事情经过,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式的全盘否定。另外,教师要注意在批评中就事论事,尽量不将问题升级至道德水平的范畴。教师的爱心、耐心和恰当的方式会使批评成为转变后进生的一剂良药。

(二)表扬与鼓励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在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并不能完全理解学习对自身的重要性,他们只是为了避免责备、得到赞许而努力学习,在哪门学科中活动积极鼓励和肯定性评价多,他们就对哪门课程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哪个环境中受到尊重,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他们就更愿意留在哪个环境中。因此,教师的正面评价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语言是一种信号,一种刺激,它很起作用,对心理对生理都很起作用……不要随便说他们笨,不要打击他们,先进的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鼓励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由落后生变为一般生,甚至成为优等生。[4]

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有些教师喜欢用“你真棒”、“太棒了”等空洞的语言作为评语,但是不分情况、频繁地使用类似的语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没有诚意。尤其是对后进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取更容易被接受的点头赞许、微笑鼓励,使他们逐渐树立自信,之后再公开表扬。

此外,表扬学生的具体行为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作业认真、字迹工整等,这样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明确的方向感,即以后应该更好地发扬这些优点,避免了骄傲之后的茫然。后进生起初受到表扬时,会精神振奋,积极性高涨,但一段时间以后,如简单的作业完成较好,成绩趋于稳定,那么此时对简单行为的表扬就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对他们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让其保持自信的同时克服自满情绪,面对新的挑战。

每个儿童都有获得肯定评价、信任、尊严与友谊理解的需要,当儿童被爱心理和归属心理得到满足的时候,这种情感将会成为相对独立于生理内驱力的心理动力,驱动学生追求学习成功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对后进生进行评价时,要克服主观偏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唤起后进生的自信,激发他们进一步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热情。“某些教师常常给学生创设一种特殊的成功情境,使他们产生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跃跃欲试的心境去积极参加接踵而来的学习和活动。”[5]小学低年级教师要特别重视为儿童创造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机会,使他们在早期生活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成功体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让其展现自己的优势来体验成功的欣慰。当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不足、需要和学习目标时,那么他就有可能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这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教师认为学生能够学得好,学生自己就会充满信心,成绩就会慢慢上升,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在了解后进生兴趣需要、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有助于消除后进生同教师和班集体之间的心理紧张状态,促进他们在学习上和校园生活中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处处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喜爱和信任。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不同之处,同样每个后进生也并非在任何方面都表现欠佳,即使对于同一门学科,后进生在学习各部分内容时仍有优劣之分。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快速的成长变化期,作为他们身边的主要教育者,教师的评价对其影响非同一般。老师的鼓励如同三月春雨,能够滋润心灵,催得春光灿烂;而冷漠或伤害却似六月飞雪,冰冷彻骨,让心灵变得霜寒雪冷。但愿教师能够用心去关注那些并不“可爱”的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与肯定。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04.

[2]朱小曼.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94.

小学生艺术教育篇5

关键词: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教育也必须发生深刻的变革。作为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最重要内容和最主要途径,因此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正是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在中小学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教育教师;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编写具有一定质量的、适合地方特色的中小学艺术教材等,中小学艺术教育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今后如何发展,艺术教育的路在哪里?也引起所有艺术教育者的认真思考。

目前,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科学、不全面,常把艺术技能的掌握作为教育的主要重点,忽视审美修养的培养;其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待艺术教育的重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真正投入去做的较少,多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做表面化的工作。并且中小学里专业的艺术师资较缺乏,部分学校多数存在由略懂唱歌、画画的非专业教师来任职艺术课程的教学,这样必然导致艺术课程教学水平不高,开课没有质量的保障;再次,在中小学中艺术课程开课率较低,在个别地方的学校中仍然存在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艺术课程为数理化等主要升学考试课程让路的教学情况。在此,作为艺术教育者,我们必须清楚认识:普通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的基础素质教育,而不是针对少数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技巧的职业培训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实践的向前推进,以往许多违背素质教育思想的艺术教育观念和行为都必须引起我们艺术教育者应该积极思考并更新我们的艺术教育观念。

1明确艺术教育并非培养艺术尖子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是普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与要求。普通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为主要目的素质教育。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是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作为应试教育“受害者”的艺术教育,理应成为这项“转轨工程”的排头兵。然而,被认为最能促进艺术教育工作的一项得力措施――艺术特长生在升学考试中能获得加分的褒奖,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之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普通中小学艺术教育面向个别尖子生培养的错误做法。艺术教育一旦与升学考试搅在一起,那么,我们交给学生的将极有可能不是艺术本身,而是如何应付艺术考试的方法。我们且不谈这样的艺术教育因此会冷落了多少同样有权利并渴望享受艺术教育的学生,单看那些“从中受益”的艺术骄子,他们接受的是真正的艺术教育吗?恐怕他们接受的只不过是一种与艺术教育的理想背道而驰的艺术技能技艺训的练罢了。死记硬背和机械运用所掌握的枯燥乏味的理性知识和技能技巧,而不是通过赏心悦目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出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和欣赏水平。因此,对于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者必须明确艺术教育的本质,注重全体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欣赏能力的培养。

2强调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以此发挥辅德、益智功能

我们今天强调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和作用,是有现实背景和针对性的。长期以来,我们总习惯于从德和智的角度去规范艺术教育目的,去评判艺术教育的成败,去争取艺术教育的地位,而忽视了艺术教育最本质、最独特的审美功能。强调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并不是否定艺术教育的德、益智功能,恰恰相反,艺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功能的发挥必须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环节才能发挥这方面的作用。艺术教育只有使自身真正成为审美教育,并在审美育人功能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其辅德、益智功能。也就是说,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所具有的辅德、益智功能是艺术教育审美功能发挥的必然产物。这些功能的实现方式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而非显性的、立竿见影的。因此,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如果只片面追求德育、智育等方面作用,那么不仅艺术教育的审美育人功能不能实现,而且其他方面所具有的功能也不可能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强调艺术教育功能的审美功能,同样是在强调发挥艺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功能。

3明确艺术教育本质,强调课堂教学的学生的参与性

在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中,很多教师往往在不经意中把艺术课上成了缺乏艺术性的纯知识传授的技能训练课,把学生无形中当成了没有少年儿童特点的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使艺术知识技能教学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并不是反对向中小学生施行必要的、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教学,但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应比学习知识技能更为重要。只有在学生对艺术有了兴趣的时候,知识技能的教学才可能获得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作为艺术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和目标来加以强调,同时兼顾一定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才可能真正实现我们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价值。

此外,针对艺术的教学特殊性,传统的“听讲”式知识教学模式,以及专业艺术教育的模仿式技能训练模式,远远不能体现出艺术教育的本色。在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浪潮中,我们提出中小学艺术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艺术教学就可能是名不副实的。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并不是矛盾的,相反,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只有教师遵循艺术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设计,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才有可能启发和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艺术教学活动中,真正体验到艺术教育的魅力,创造出具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总之,中小学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艺术教育,提高和完善艺术教育水平是我们每个艺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的问题。艺术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在中小学教育中应该使其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我们只有遵循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艺术审美规律,确保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独立地位,才可能真正发挥艺术教育所特有的审美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小学生艺术教育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现状对策

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呼吁关注艺术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问题。农村小学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艺术教育非常薄弱,艺术教育现状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得不到重视,给农村学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阻力。农村艺术教育得不到普及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就得不到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下面就相关文献对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状况进行综述。

一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的现状

1.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

不少学校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艺术课可上可不上,随便对待,简单应付。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艺术课,但形同虚设,随意性较强,经常被主课占用,一学期没有上过几节艺术课,使学生不能接受应有的艺术教育,造成大多数的农村孩子缺乏艺术知识和技能,学生的艺术素养低。

2.专业师资队伍紧缺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质量,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艺术课程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是造成现状的原因之一。农村小学,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的教师为数甚少,很多艺术课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对音乐、美术等专业知识了解甚少。有的学校艺术课教学基本上是由非艺术学科老师兼任,由于教师水平有限,严重制约了小学艺术课程的发展,使得艺术教育发展不平衡。没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又怎能实现艺术教育的正常化?

3.条件制约,教学设备短缺

全国政协委员于海曾这样感慨:“我国有5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校,1.4亿多中小学生,80%以上的学校没有艺术课的专用教室,因为没有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所以根本没有能力添置艺术教育器材。”学校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少,艺术教学设备简陋、配置不足,有的学校能有电子琴、画夹、颜料等教学用具就不错了,更不用说能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有的学校管理不善、使用不当,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严重阻碍农村艺术教育的开展,更谈不上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二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的对策

针对上述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我认为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效果较好。

1.转变观念,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

学校艺术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坚定信念,建立起正确对待艺术教育的思想,从思想认识上到位,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尊重艺术,尊重艺术教育,爱护艺术人才,形成良好氛围。

2.保证经费投入,加强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

器材的配置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顺利实施艺术教育的物质基础。多渠道争取艺术教育投入,加大器材设备的配备力度,改善教学条件,为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保障。学校可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自制一些适合自身

教学特点的艺术教学用品,补充教学设备的不足,为农村孩子也能走入高雅的艺术殿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配好艺术教育师资,建立相对稳定的、合格的艺术师资队伍。一方面是针对现有艺术教师,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使教师尽快适应学校艺术教育的长远需要;另一方面录用教师时以专业技能为标准,同时兼顾录用人的综合素质。采用多渠道培养方式,壮大艺术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有敬业精神、有较强业务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4.深化改革,狠抓艺术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依然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要求开足艺术课程,经常检查督导,保证艺术教学落到实处。教师应认真钻研《艺术课程标准》,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艺术学科的教学目的,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加强艺术教学研究,积极开展艺术教研活动,相互交流经验,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构建生动活泼的艺术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学科教学质量。

5.活跃校园文化活动,为艺术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需要学校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是有效的途径。学校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相应基础、特长和爱好自愿参加,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定期举行校园艺术节,开展歌唱、舞蹈、绘画、工艺制作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为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此外,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特长,学生的音乐素质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高。

6.利用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艺术教育

农村的自然环境是宝贵的艺术教育资源,学校应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环境所蕴含的艺术功能,切合当地实际,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考虑学生的本体特性,从他们熟悉的艺术形式入手开展有效的艺术教育活动。如:结合当地的风景等进行素描活动。平时可向社会和家长展示艺术教育的成果,宣传艺术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为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农村艺术教育的起点较低,决定了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之路更艰难。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营造良好氛围,着力特长师资队伍的建设,让农村小学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艺术的熏陶,享受优质教育,走在同一起跑线上,让艺术之花开遍农村小学校园。

参考文献

[1]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波、胡冬芳.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探索[j].岱宗学刊,2005(1)

小学生艺术教育篇7

【关键词】艺术教育;贫困山区;中小学

艺术教育是普通学校实施美育的手段和途径,在文化课学习之余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开展审美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建立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国家在九年制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艺术教育,旨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艺术素质。但是,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却因高考而“乱了脚步”。高考是教育过程中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用来招贤纳才的工具,“一考定终身”成为全面检验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如此思维模式下,分数为中心,智育为重心,文化成绩为一元核心,美育、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等内容势必“靠边站”,艺术教育的相关新课程难以推进。笔者调研发现,在应试教育最终指向高考,而高考又处于强势地位的前提下,许多中小学在实施艺术教育时出现功利化倾向。中小学不少教师甚至校长认为,实施艺术教育最佳途径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自费培训班,培训目的是特长加分,最佳成果是提高学校升学率。许多家长更是曲解艺术教育的本质,认为中小学艺术教育是一门需要花费财力物力的“多余课”,认为艺术教育是“有艺术天分的学生才需接受的专业教育”,这显然与国家在中小学实施艺术教育的初衷相背离。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出台了不少关于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政策,推动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但由于这些文件是针对全国性的宏观指导,还没有具体到省市、乡镇的细则落实。至于贫困山区的中小学艺术教育需求,更是无法有效获得政策支持。鉴于此,本文结合实际调研对贫困山区艺术教育提出以下对策。

一、探索“文化成绩+”模式,实现“智育+美育”人才选拔

随着艺术人才培养战略主题的确立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在美育建设方面加强了力度,教育主管部门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精神形成文件贯彻落实。学校将艺术教育放在全新的课程设置中并制定相应政策、组织各类艺术活动,主流媒体将艺术教育放在历史新的起点上正面引导、大力宣传。艺术教育在如此氛围中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困山区因为地理位置的偏远和信息资源的不通畅等因素,其艺术教育无法与城市相比,以至于在实际工作落实过程中,贫困山区的艺术教育问题被“善意忽视”——很多山区中小学不重视艺术的教育教学,绝大多数的山区中小学不能够达到艺术教育改革所要达到的要求,甚至于有很多贫困山区的学校并不设立艺术教育教学。而当地的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艺术教学也没有考核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贫困山区中小学生得不到符合要求的艺术教育成为常态。诚然,经济不平衡是客观原因,但是抛却客观因素,主观原因却更不容忽视,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高考分数至上),缺乏规范的管理(让步语数外主课),课程计划空洞模糊(只为应付上级检查)。这些问题在贫困山区中小学中普遍存在,阻碍了山区学生素质风貌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教育公平发展的步伐。贫困山区的艺术教育在中国整个基础教育中是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根据调查问卷显示,贫困山区学校的艺术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政府教育资金不到位,学校解释政策模糊,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学生家长认知不足,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等。但是笔者在问卷调查中发现,个别重点帮扶的贫困山区中小学即使开展了艺术教育课程,却与艺术教育本质内涵南辕北辙:这些中小学将艺术教育改为应试教育“加分单元”,成为少数培训机构帮助学生择区、择校的跳板。这些机构打着发展地区艺术教育的政策招牌,培训学生具备某些特招生所需要的考试技能,极大影响了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当下,我国教育部门对九年制中小学艺术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政策法规,但在高考及各类唯分数论的影响下,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技能技术与审美内涵背离、政策研究与教育实践错位失衡等问题。当下社会大环境对教育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升学率,升学率直接决定学校的社会影响和办学质量,升学率成为家长选择学校的唯一标准。而所有的升学率的最终节点都指向了一个位置——高考。为此,笔者呼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更新教育认知观念,探索高考“文化成绩+”改革模式,实现“智育+美育”优质人才选拔途径。唯有如此,才能在根本上解决艺术教育功利化的问题。

二、均衡配置艺术教育师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受到经济文化影响,优秀的艺术教师队伍极易流向相对发达的城市,贫困山区中小学艺术师资明显落后。若想切实解决我国山区中小学艺术教师的来源问题,务必大力推行倾斜性政策,对山区中小学艺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优待;若想切实解决山区中小学艺术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务必进一步完善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政策①。笔者结合实际调研发现,个别贫困山区实行的“轮岗制度”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实行“帮扶+进修”政策,凡在城、乡连续任教六年以上或者在艺术领域有突出成果的艺术教师均具有资格参加。具体做法是:城市艺术教师到定点山区支教,乡村(山区)艺术教师到定点城市进修,时间均在1至2年。同时,对轮岗的艺术教师给予一定薪级补贴和晋升渠道。轮岗制度保证了山区艺术教师艺术素养的提高,促进城乡间艺术教育的均衡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让城市中的艺术教育家、艺术教研员走进贫困山区,深入山区中小学基础教育第一线,及时了解基础艺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掌握基础艺术教育的新动向,展开积极的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前形势下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艺术教师队伍存在较大的问题。中小学必须进一步整合艺术教师的力量,对学校进行最大限度的调整,完全可以聘请著名的艺术家来学校给学生上艺术课,进一步改革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招生制度。面向最为基础的教育,培养出复合式的新型艺术教师,不断强化艺术教师对艺术课教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②。轮岗制度可以使优秀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发挥,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化,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如何才能全面提升艺术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艺术教育问题,还要从提升山区艺术师资队伍素质入手。因此,为了使艺术教师尽快领悟新的课程理念、适应新的课程状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最为长远的计划便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艺术教师专业素养。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问题,要切实解决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师资问题必须从资金角度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救援范畴的相关制度,进一步强化艺术教师的专业培训③。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大艺术教师培训的力度,运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提升艺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同时,鼓励有条件的贫困山区中小学与当地大学建立起教学合作关系——定期把贫困山区中小学艺术教师送到大学接受培训,提升专业技能。贫困山区的中小学艺术教师培训结业后,管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育部门要根据教育实际情况,为艺术教师交流研讨搭建平台,开展如培训教师互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形成良好的专业和竞争氛围,提高贫困山区中小学教师的自信心和艺术课堂驾驭能力。

三、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全面发挥“人”的价值

美国艺术理论家沃尔夫认为:“艺术惠泽于人,而对它我们会毫无隐瞒地展现真正的自我。我们生活的质量、价值观的深刻和理想的远大及其独特性,甚至作为一种文明我们生存的可能性,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取决于艺术在生活、爱和美等方面都给了我们什么。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艺术在人与人之间和我们本身这两方面教给了我们什么。”④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实现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全人”价值。鉴于艺术教育实现“全人”的特殊和重要功能,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教育法规保障艺术教育改革及新课程的地位。新课程在原来的音乐美术的基础上增加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内容,拓展了艺术教育的范围。同时增加艺术课程的课时量,可以保证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贫困山区中小学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足、开好艺术课程。同时,也要根据贫困山区实际,因地制宜,促进课程与地方优秀艺术资源的融合。以云南金平县贫困山区调查为例,云南的民族舞蹈历史悠久,贫困山区少数民族更是通过舞蹈向世人传递着民族特色文化。但是,由于金平县山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和思想观念的陈旧,少数民族戏剧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始终未得到应有重视。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可将民族民间戏剧舞蹈结合到中小学艺术课堂教学中,由专业教师和相关机构进行统一的编辑并制定出相应的课时计划。并针对各民族不同的风格特点给予指导训练和发掘,让学生自编自演自导,多感官参与,将技术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而学生通过教师课堂丰富立体的知识讲授,深层次地认识民族戏剧舞蹈的内涵,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种将地方优秀的艺术特色融入到艺术课程的实践,走山区艺术教育的特色之路,对学生、对地方艺术来说是“双赢”。

结语

山区在我国有极大的比重,加强贫困山区的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实现新发展的必然路径。而加强贫困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路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笔者在此希望广大有识之士加入到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为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出一份力。

注释:

①许中伟.缓解农村中小学艺术师资紧缺矛盾之我见[J].艺术教育,2007(2):36

②李大庆.对当前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6(1):89

③郭小利.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之忧思[J].中国教师,2005(2):66.

小学生艺术教育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现状对策 

 

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呼吁关注艺术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问题。农村小学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艺术教育非常薄弱,艺术教育现状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得不到重视,给农村学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阻力。农村艺术教育得不到普及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就得不到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下面就相关文献对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状况进行综述。 

一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的现状 

1.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 

不少学校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艺术课可上可不上,随便对待,简单应付。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艺术课,但形同虚设,随意性较强,经常被主课占用,一学期没有上过几节艺术课,使学生不能接受应有的艺术教育,造成大多数的农村孩子缺乏艺术知识和技能,学生的艺术素养低。 

2.专业师资队伍紧缺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质量,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艺术课程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是造成现状的原因之一。农村小学,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的教师为数甚少,很多艺术课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对音乐、美术等专业知识了解甚少。有的学校艺术课教学基本上是由非艺术学科老师兼任,由于教师水平有限,严重制约了小学艺术课程的发展,使得艺术教育发展不平衡。没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又怎能实现艺术教育的正常化? 

3.条件制约,教学设备短缺 

全国政协委员于海曾这样感慨:“我国有5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校,1.4亿多中小学生,80%以上的学校没有艺术课的专用教室,因为没有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所以根本没有能力添置艺术教育器材。”学校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少,艺术教学设备简陋、配置不足,有的学校能有电子琴、画夹、颜料等教学用具就不错了,更不用说能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有的学校管理不善、使用不当,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严重阻碍农村艺术教育的开展,更谈不上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二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的对策 

针对上述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我认为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效果较好。 

1.转变观念,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 

学校艺术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坚定信念,建立起正确对待艺术教育的思想,从思想认识上到位,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尊重艺术,尊重艺术教育,爱护艺术人才,形成良好氛围。

2.保证经费投入,加强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 

器材的配置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顺利实施艺术教育的物质基础。多渠道争取艺术教育投入,加大器材设备的配备力度,改善教学条件,为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保障。学校可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自制一些适合自身教学特点的艺术教学用品,补充教学设备的不足,为农村孩子也能走入高雅的艺术殿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配好艺术教育师资,建立相对稳定的、合格的艺术师资队伍。一方面是针对现有艺术教师,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使教师尽快适应学校艺术教育的长远需要;另一方面录用教师时以专业技能为标准,同时兼顾录用人的综合素质。采用多渠道培养方式,壮大艺术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有敬业精神、有较强业务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4.深化改革,狠抓艺术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依然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要求开足艺术课程,经常检查督导,保证艺术教学落到实处。教师应认真钻研《艺术课程标准》,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艺术学科的教学目的,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加强艺术教学研究,积极开展艺术教研活动,相互交流经验,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构建生动活泼的艺术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

[1] [2] 

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学科教学质量。 

5.活跃校园文化活动,为艺术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需要学校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是有效的途径。学校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相应基础、特长和爱好自愿参加,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定期举行校园艺术节,开展歌唱、舞蹈、绘画、工艺制作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为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此外,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特长,学生的音乐素质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高。 

6.利用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艺术教育 

农村的自然环境是宝贵的艺术教育资源,学校应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环境所蕴含的艺术功能,切合当地实际,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考虑学生的本体特性,从他们熟悉的艺术形式入手开展有效的艺术教育活动。如:结合当地的风景等进行素描活动。平时可向社会和家长展示艺术教育的成果,宣传艺术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为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小学生艺术教育篇9

【摘要】本文简要的回顾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历史过程和阶段性成果,并且提出了该体系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各级学校艺术教育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改革思路和探索与前景展望。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各级学校之间紧密衔接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对于提高国民人文素质和培养新世纪知识人才的作用举足轻重。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全国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团结协作、锐意创新、勇于探索,必将会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体系,开创艺术教育美好的未来!

一、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提出与发展成果

(一)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提出

经过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在总结了有关经验教训后,国家教委于1989年11月正式颁发了我国第一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建立由幼儿园、小学、初中、中等学校、高中、高等学校组成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思路。1997年5月20日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落实有关《总体规划》的有关工作基础上,再次强调了关于“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有关理论。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教育的跨世纪发展鸿图的纲领性文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各级学校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1、在历次颁发的教学大纲中都明确规定了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强调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教学大纲、《总体规划》等文件法规的实施,全国中小学的音乐课程开课率大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国中小学音乐课开课率已经达到80%以上,其中大中城市中小学开课率达到100%。

2、中等学校、高级中学中的艺术教育工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高中音乐课程开课率达到30%,部分省市达到70%以上。高中阶段对于学生加强的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在通知精神的指导下,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开始积极推动交响音乐在全国高等学校的开展,并责成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于2000年、2001年、2002年开办了三期《全国高等学校交响乐欣赏课教师培训班》,累计培训师资千余人。在短短的几年内,交响乐课程在全国高等学校得到了普遍的开展,成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级学校艺术教育各自为政,尚未形成体系

纵观各级学校的音乐大纲和教材,由于缺乏紧密的衔接和参照,小学与中学、中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经常出现重复的现象。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而且使音乐教育体系失去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有悖于我国现行教育方针,不利于艺术教育体系的形成。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在许多方面尚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1、中小学艺术基础教育不注重基础培养的问题。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教材均有程度偏难、内容偏多、求大求全的倾向。中小学音乐教育过分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教学方法、形式上不注意音乐学科的特点,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高年级开课率低使得艺术教育课程衔接产生断层的问题。高中增开音乐欣赏课程以后虽然结束了中小学和大学阶段之间长期存在着艺术教育断层的问题,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受到升学的压力,高中阶段开设艺术类课程往往无法取到预期的效果。艺术教育的断层现象不仅无法完成阶段性的教学任务,还会破坏各级学校教育之间的连续性,对高一级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带来隐患。

3、各地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仍然很不平衡。由于艺术教育设施投入和师资数量等问题,很多地区的学校艺术教育仍然很落后,这一点在农村学校尤为严重。

(三)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给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带来困难。由于各地基础艺术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与落实情况的问题,造成高等学校入学学生艺术教育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影响了艺术课程开设的统一性。

2、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开没缺乏统筹规戈。由于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开展的较晚,时间也长短不一,使得一些开展较早的学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艺术理论课程与艺术实践程结合、各个艺术门类综合的艺术教育课程结构。对于一些起步较晚、师资缺少的学校,最多只能开设国家教委规定的交响乐欣赏课程。

三、今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建设的改革探索

(一)切实落实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

1、彻底扭转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匾乏、教学设施落后的局面。中国85%的学校在农村,70%的学生在农村,但是表村艺术教育却是整个国民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可见,解决农村艺术教育中的困难不仅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迫切的问题。

2、解决中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开课率低的情况,端正学生家长乃至学校的艺术教育观念,使学校、家长、老师、学生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对于人终身素质的培养的重要性。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加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工作。

3、认真贯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方针。将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修改有关重技术、轻审美的教学内容,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切实将素质教育的基础工作做实。

(二)规范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阶段的艺术教育虽然是艺术素质教育的延续,但决不应该是基础教育的机械重复。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完成了学生人学阶段的衔接教育之后,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前提下,加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使人全面和谐的发展,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及身心素质等全面素质,从而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知识人才。

(三)建立全国各级学校艺术教育交流机制

1、作为艺术教育的指导机构,各级教委和艺术教育委员会应该统筹规划各级学校的大纲、教材标准,对于教学内容消除重复、分散难度。

2、加强小学、中学与大学艺术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经常举办跨区域的各级学校综合的艺术教育交流研讨会,交叉探讨、积累经验、总结成果,及时沟通教学信息、通报教学动向,更新、调整教学内容。

小学生艺术教育篇10

关键词:中小学艺术教育;人文审美;结合策略

引言

美术作为人类历史最悠久的主要文化传承媒体,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美术技能,促使美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既能够潜移默化培养人们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还能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打造丰富多彩的美术课程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中小学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与人文审美进行有效融合,能够解决传统审美被逐渐弱化的问题。

1人文审美本质与特色

在当代人文审美发展中,将人文审美与人文审美进行有机融合,艺术也成为了现实生活中最广泛的审美心理需要,而人文审美还能够充分体现出理性的思维,使传统审美中的精神转变为理想承担。艺术活动可以打破虚无的审美意识,并且反映出社会真实的需求,与人们内心的潜意识相结合,展示出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当代艺术教育与人为审美相结合,能够为现代艺术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转变中小学艺术教育与人文审美之间的关系,人们审美与艺术变革互动,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对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人为审美也已经逐渐传统的原始化、原生态转变为现阶段的信息审美建构,人们审美变化对艺术变革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对景观和界面的欣赏,能够打破现实生活中的压抑,释放异化的人性,艺术表现出人文审美,对现实生活中的反映,保证艺术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使艺术价值与人们的生存需要相结合。

2人为审美为中小学艺术教育提供重要参考

在人文审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能够对美术艺术与生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机融合,美学对事物的认定也可以感受到思想境界,特定的审美观念,对艺术进行创作,深入表现自己的审美观和精神世界。人文审美还能够对美学进行深入思考,全面提高美学融合的一体性。人文审美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可以对艺术教育发展起到导向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对艺术产生强烈的向往,为中小学艺术教育提供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受到科技创新发展的影响,人为审美也发生了显著变革,促进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改革水平,艺术教育能够推动人文审美的需要。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也更偏向于现代人们审美的特征,能够真实反映出社会人们的实际需求,中小学艺术教育可以极大促进人类文明审美的进步。中小学艺术教育还能够让学生从小树立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先锋艺术、装置艺术的理念,推动人们的审美观念变化,真实反映出人的实际需求,促进人文审美的快速发展。中小学艺术教育为人文审美提供重要载体。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能够对个人艺术实践进行探索,增强学生的艺术感知素养。例如:在中小学教学中,将对生活的感悟转变为具體的艺术形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哲学思维,将人文审美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审美品质的超越。

3中小学艺术教育与人文审美结合的主要途径

3.1削弱应试教育的成分

由于人文审美,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艺术教育中,要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局限,避免功利色彩,不应该与应试教育有过多关联,实现开放式的艺术培养模式,例如在学生接受教育之后,需要学生提交一幅艺术作品,使艺术作品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点。在美术专业考核时,不应该排斥雕塑手工作品等,真正展现出学生的美术功底,强化艺术教育的科学评判效果。

3.2对媒体和艺术材料充分依托

在新的环境下,中小学艺术教育与人文审美有机结合,需要对媒体进行充分依托,而艺术教育与媒体的观点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对艺术材料的变革也可以全面推动艺术教育的转型升级。中小学艺术教育需要对偶发艺术和行为艺术进行深入研究,保证艺术教育具有即时性、参与性、互动性体验、艺术材料的革新。可以保证艺术教育,能够涉及最前沿的艺术材料,推动装置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例如,我校在班级活动课程中,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开展了绘画、书法、歌舞、弹奏、粘贴等活动课程;在校级活动课程中开设了乒乓球、篮球、排球和足球,电子琴、刮刮画、歌咏、国画、科技制作等课程,不仅让学生活动了起来,而且让学生兴趣和特长得到有针对性的发展和培养。

3.3重视中小学艺术教育,对人文审美的实践性

中小学艺术教育,能够为艺术的研究创造出更完善的教学方法,而从长远来看,在艺术教育发展中,积极鼓励学生将方法与观念充分结合,提高艺术教育的审美质量。全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也能够为艺术教育带来启发,在艺术教育中需要打破传统艺术学科的局限,是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真正展现出自己的人文审美特点。加强教学领导,艺术教育与审美结合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