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土地流转承包法十篇农村土地流转承包法十篇

农村土地流转承包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3:39

农村土地流转承包法篇1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尽管我国土地的总量不算少,但由于人口数量庞大,人均土地占有量却很少,加之我国的人口在继续增长,土地承受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如何充分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缓和高度紧张的人地关系,成为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和种类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指的是在农村土地承包中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条件下,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权属性质和主体种类与农村土地农业用途的基础上,原承包方依法将该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从该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的部分权能等具体民事权利转移给他人的行为。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其他方式主要指入股。该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其继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据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主要有: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继承等。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它是指转让方(原承包方)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在承包期限内依法将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受让方(新承包方)的行为。其结果是,转让方丧失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受让方依法取得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转让方与发包方之间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的承包关系终止,确立受让方与发包方之间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的承包关系,如转让方依法将全部承包地上物权性质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受让方,其承包方法律资格和原拥有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消灭。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它是指转包方(原承包方)在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在承包期内并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下依法将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债权性质农村承包地使用权转移给受转包方的行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属于转包方在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前提下,从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部分权能(包括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但不包括处分权)移转给受转包方,其结果,受转包方无法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只能取得债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9条),新确立转包方与受转包方之间的转包关系,且该转包的期限不得超过原承包期的剩余年限,一般较短,最长也不得超过20年。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它是指出租方(原承包方)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在承包期内并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下依法将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债权性质农村承包地使用权转移给承租方的行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属于出租方在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前提下,从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部分权能移转给承租方,其结果,承租方无法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只能取得债权性质农村承包地租赁权,同时,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新确立出租方与承租方之间的农村土地租赁关系,且该租赁的期限不得超过原承包期的剩余年限,最长不得超过20年。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它是指在存在两个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有效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前提下,并限于同一发包方的农村土地的两个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基础上,承包方之间依法互相调换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则发生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的流转,其结果,甲承包方丧失原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同时取得乙承包方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则反过来,乙承包方丧失原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同时取得甲承包方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

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它是指入股者(原承包方)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依法将农村承包地使用权入股而取得股权的行为。

6、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它是指承包方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在承包方最后一个家庭成员死亡和承包期内,由最后一个死亡的家庭成员的继承人依法继承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依据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依据,主要有两种:

1、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依据在《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中得以体现。《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第三十二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第三十四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第三十七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第四十一条规定“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的,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全部或者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该农户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承包方与发包方在该土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第四十二条规定“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可以自愿联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

《物权法》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荒地等农村土地,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入股、抵押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转”。

2、政策依据。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依据非常丰富。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民可以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转让、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1993年中共中央1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允许农民在土地承包期内流转土地,包括转包、出租、置换、转让、土地股份合作等五种流转的形式。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农户转让。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三、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几点法律思考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之法律规范欠具体,实践操作中会发生扭曲。首先,法律、中央政策和地方性法规以及地方性规章规定,转让、出租、转包、互换和入股等,须经发包方同意。往往发包方在同意时附加条件,但法律并未明确规定“经发包人同意”的标准,以及其在转让中可以行使的权力范围,在实践中往往造成发包方滥用权力,谋取私利,侵害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其次《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3条第1款第3项只规定:“土地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而对不同种类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没有作出流转期限的规定,按照法理分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或者出租,属于债权性质的民事权利转移,其流转的期限应符合债权法理论规定,最长不得超过20年。再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之间内涵外延界定不清,存在交叉重迭现象,《物权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列举的方式明确确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转让、互换、转包、出租、入股、抵押及继承、代耕等方式,代耕虽然对防止撂荒土地具有积极作用,但当事人之间实质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并不是市场流转行为。法律对上述几种方式界定不清,导致外延交叉重迭。

2、应依法建立适应各地实际情况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既然定性为物权,那么对于其流转,理应给权利人较大的处分自由,方能体现出法律的制定精神。国家应该允许各地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的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流转制度的地方性法规,赋予承包权人更加自由的流转处分权。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需被保障对象还比较多的情况下,农民对土地流转方式的多样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例如,可以制定相关的规定让非农人员规模化经营土地合法化。非农人员可以进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但并不改变土地的集体性质,因为规模化经营土地的企业股东中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里面仍然保留了集体性质,至多可以算是混合制企业,所以说非农人员规模经营土地而不改变土地的集体性质,在理论上是完全行得通的。法律、法规应该确认和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对象,相应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将进一步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顺利进行。

农村土地流转承包法篇2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如何解决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的矛盾,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2014年1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在市场经济条件,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一种要素,只有同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一样遵循效益原则进行流动,才能实现要素间的优化组合,实现土地的高效益利用。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仅有利于防止或者减少土地承包抛耕弃荒,而且有利于农民优化产业,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从我国总体情况来看,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存在许多问题,如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供应市场的国家垄断,对集体土地流转的严格限制等。迫切需要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土地流转法律制度。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充实、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制度。在此基础上,本文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探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在我国立法中,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并没有明确规定,理论界也没有统一的理解。有学者认为:所谓农村土地流转指的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向相关的经济组织或其他个体农户转让其土地经营权或使用权,也就是保留承包权的基础上只转让使用权”。也有学者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界定可采取区别定义的方式,即家庭承包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可界定为物权,其经营权流转是特指“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向他人转让经营权或转让部分经营权的行为;而其他承包方式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可界定为债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未改变承包合同的实质内容,也就是说承包人所转让的是全部或部分合同权利的行为。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概念的其他论述还有很多,侧重点各有不同,本研究所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用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下,以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途不变为原则,土地作为一种物以特殊的方式融入市场,合理流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合法自愿将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或部分权利从土地承包经营权中暂时或永久分离出来,通过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方式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

二、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经营权存在的问题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现阶段农地使用相关法律制度的重点,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为农村生活与实际生产带来了巨大变化。在农村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环境下,进一步暴露了“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一些不足,并且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现行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内容空泛、滞后,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自下向上的改革,在法律制度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于政府部分出台的相关措施、政策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政府的引导在其中是直接的动力。相反,在规范基层农村的改革与创新活动中,法律则显得被动许多,致使带有一定的滞后性。比如立法中就当前全国各地农地制度就缺乏系统的、规范性的规定。因而需要借助法律对各地的农地制度创新改革成果进行巩固、总结,并实现立法上的统一。

现行的法律制度中,也未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内容(即“农业经营”)给予实质性的详述。从字面理解,“农业”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农业”是指畜牧养殖、植被栽培等生产活动;广义“农业”则涵盖了畜牧业的牧和渔、林、农副产业等生产行业。广义上的“农业”在我国法律文本或相关的学术著作使用更为广泛;现实生活中,传统的理解也适用于广义的概念;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也接受并习惯运用广义的“农业”概念。由此可见,广义的概念更适应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格局,更加便于规范牧、林、渔、农副产业等农村生产行业、以及狭义“农业”在土地问题上的使用制度。

《刑法》在列举设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概念的界定时,也不够清晰。《民法通则》中第80条中第二款和第81条中第三款,对土地作为标的和以草原、滩涂、森林、水面、山岭、甚至荒地等自然资源作为标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了规定。然而,立法中未就耕地与草地都属于不同的土地自然形态进行规定,使其成为与土地不在同一层面的概念。以上列举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关系属于“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二者无法并列于立法条款中,否则便形成误解,以为二者为并列关系的法律权利。比如,一些学者将二者从概念上分离开,后者被界定为德、法两国《民法典》中的“用益权”。

虽然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土地流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需在下阶段工作中得以提高和完善。目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困难和问题。

(一)流转成片难,影响了土地经营的规模。

在土地流转的实施过程中,规模经营的适度性与个别农户非自愿地进行土地流转产生了突出的矛盾。农户承包田普遍存在面积小、分布不集中的特点,连片土地多为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农户承包所有;而经营大户一旦需要连片注入土地时,只要连片土地承包户中,有一户表现不愿流出土地,就无法形成规模化的经营,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整体耕作的效率,对经营大户的收益也产生了直接负面影响。

(二)流转的立法不规范,经常引起纠纷。

在农村进行土地流转多为“口头协议”,普遍为非官方流转,呈现极少签订合同或不经过组织流转的现象。即使签订了合同,也因内容不严谨、条款不明,导致无法对合同双方起到应有的法律约束作用。因此,流转普遍存在手续不全、经济纠纷频发的现象。

(三)涉及流转事务的服务机构不完善,流转存在盲区。

土地流转仍多为自发,大部分村镇并未构建行之有效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交易服务机构,各村镇未发挥出集体经济组织的优势,相应的中介服务机构也没有形成规模,导致土地流转的相应信息来源不畅,供求双方的信息无法及时成功对接,转出土地的找不到承包方,而转入需求又得不到满足。

(四)农民极少流出土地,客观上阻碍了流转发展的进度。

农民非自愿地流出土地,是阻碍流转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民视土地为生命的思想观念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大部分农民的收入结构中四分之三左右来自非农产业,稳定的收入和对务工经商万一亏本则无路可退的窘境产生恐惧,使农民更安于粗放经营的现状,宁愿抛荒承包地,亦不愿将其流转。这一点在我国取消农业税改为“种粮补贴”后更为突出。很多农民将之前私下转让的土地收了回来。而农民对征用土地的收益期望值偏高,害怕失去土地征用的补偿权益,也是导致土地较少流出的关键。

三、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经营权问题的几点建议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培育土地流转市场,规范流转行为,完善制度保障、政策扶持和组织领导体系,鼓励引导农户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现代农业主体发展规模经营,并根据农业部关于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保证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的通知我们主要应该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应抓土地承包以来的遗留问题,为有效土地流转打下基础。

应具体开展的工作:一是对土地承包的扫尾。组织力量扫尾,将承包经营权落实到户,并组织人员进行督查。二是应核发、变更、收回土地承包权证。对于没有下发权证的应督促及时发放到户;地证不相符的应加以变更;有证无地的应收回注销;遗失、污损、毁坏的应予以补办。在原有未完成的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应通过这次督查验收来解决合同签订和权证发放,变更多本权证。权证发放率和合同签订率至少应分别达99.7%和99.8%,为开展土地流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应抓土地流转情况调研,为开展流转摸清家底。

根据台农(2008)51号文件开展土地流转情况的调研的要求,应组织相关业务人员在上报调查表的基础上,实地去各市镇(街道)进行调研,分别按流转方法、流转对象、流转时间、流转形式、实行规模经营的面积等几方面进行重点调查,并应对流转典型规模经营的合作社、种养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流转情况等进行重点调查,询问流转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流转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形成调研报告。通过调研,总结出土地流转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这可以为以后开展流转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抓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的探索,为土地流转创建平台。

应该通过近年来对流转服务组织的探索,结合流转调研的结果,并组织相关人员到流转较好的地方流转服务中心考察取经。通过这些举措,土地流转工作可以从自发的无形市场向有序的有形市场的转变。可以促进土地流转向有序的方向发展。

(四)应该抓紧土地流转合同的规范,为土地流转提供实质上的保障。

针对以前由于自发流转为主造成合同不统一,不规范现象的普遍存在,和导致矛盾纠纷频繁出现,这些严重地影响了土地流转的正常开展,且损害了流入户的根本利益。因此,政府应统一制定并印发流转合同,免费下放到各镇(街道)提供服务。明确流入户和流出户的权利和义务,保护流入和流出户的权益,为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将会日益发挥。

(五)严格抓土地流转实施意见的制定,为土地流转提供政策的支持。

应该专门组织人员在调研的基础上,参照各地制定的实施意见,结合路桥自身特点,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并经上级农经部门指导和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出台实施意见条件基本成熟。因此,建议区政府在适当的时机以文件形式下发。

(六)抓土地承包纠纷的调处,为开展土地流转工扫清了障碍。

土地在流转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纠纷问题,纠纷及时有效的解决是促进土地正常流转的保障。按照“依法办事,公平处置”的原则,尽量使上访户怨愤而来,满意而归。下阶段打算进步建立和健全土地仲裁机构,及时有效地解决土地流转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保障土地流转稳定进行。

[参考文献]

[1]蒋月[等著].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6.

[2]韩学平著.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美)C.H.麦基文(CharlesHowardmciwan)著,翟小波译.古今[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4]申建平.对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范围的反思[J].比较法研究.2013(02).

[5]张东一.试论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法律规制欠缺与完善――以产权概念为视角[J].延边党校学报.2013(01).

农村土地流转承包法篇3

   论文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不足优化建议

   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规制现状

   当前我国主要是以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农村土地承包法》)为核心制定的一系列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律法规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法律依据。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l0条第2款对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仅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此外,2005年由农业部制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流转合同的签订、《农村土地承包法》中规定的流转方式等具体内容和法律效力起了补充说明作用,细化了《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部分的规定。我国2007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在用益物权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部分条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及其禁止性规定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的权利变动方式进行了规制,与《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的相关内容不无明显不同。2008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顶层制度设计上为规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了政策导向,是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定的大方向。

   从以上不同层级的法律、部门规章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可以看出,调整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规范经历了从简到繁,从原则性规范到具体性规范的过程。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法律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关系、基本原则、方式、程序、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争议纠纷解决途径等方面均做了相应规定,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

   二、现行规范在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的不足

   (一)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规范在适用上存在冲突《宪法》、《民法通则》、《物权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是当前我国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法律法规。由于颁布时间不同、政策背景不同,造成了这些法律规范之间存在矛盾和适用上的冲突。比如,关于如何界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性质,《物权法》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用益物权的一种,以物权的手段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保护。《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7条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予不完全的物权保护。而《农业法》第13条则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给予债权保护。又如:对于土地流转的是否受限的规定,同时存在自由流转和限制流转两种不同的法律条文。《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7条第1款规定:“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可以得出结论,“经发包方同意”受发包方的限制,而“报发包方备案”则相对不加限制。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3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此外,第34条同时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都作出了自由流转性质的规定。

   (二)土地流转方式规定不明确我国《农村土法承包法》中法律明文列举的法定方式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法流转。但是,“其他方法”究竟还有哪些,法律并未对详细阐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加以确定的流转方式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符合有关法律和国家政策规定方式,除此之外还规定了入股的流转方式。但是,针对司法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如抵押、继承等流转方式,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土地流转方式的不确定势必会制约土地流转的效率。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公示制度有待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与流转采用了类似于意思主义的变动模式。该法第22条规定,“承包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该法第23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采用了公示(登记)生效要件主义。该法第38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采互换、转让方式流转,未经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可以得出其变动模式采用了公示对抗要件主义,其实质也是意思主义原则。这些规定表现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生效要件不统一,易引发司法纠纷和法律冲突。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地位不明确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初始发包方是土地所有权主体,一般由集体经济组织代为行使其权力,国有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由实际使用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代为行使发包权利,而承包方仅限于集体组织内部农户(‘四荒地’)除外。”然而,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领域,长期以来农民集体组织作用遭到了排斥和弱化。乡(镇)政府村委会实际上控制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其法律原因在于,我国《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在界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以及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时都较为概括。

   三、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立法建议

   (一)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适用方面,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规范之间存在大量适用上的冲突,立法机构应当对对现有法律加以整合统一,建立不同层级立体的、全方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体系。应当以《宪法》和《物权法》总括性的条文为基础,同时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土地管理法》中作具体规定,再辅以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法规为实施细则。首先,应当修订土地流转法律法规中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且相互冲突的内容,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制土地流转行为,与当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践相符合。其次,应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义务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关系的方式、程序、性质、管理办法以及权利救济做出明确、系统的规定,进而制定符合国情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在我国目前法律和政策已经许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背景下,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专门立法已经不存在障碍。尤其在当前城镇化改革初期,为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成为全国性的大趋势,在土地流转纠纷不可避免的现实情况下,制定一部以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特别法,可以有效规制土地流转行为,使城镇化进程得到全面的法律保障。

   (二)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我国主要以《物权法》和《土地承包法》中有关条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加以确认。主要方式包括了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对于实际中普遍存在的如抵押等流转方式并未加以明确,此外对“其他方法”缺乏具体解释。法律的缺失造成了不同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混乱,大量的流转方式缺少法律依据。如土地流转实践中经常运用的土地信托、土地抵押、赠与等方式。所以,关于“其他方式”的具体规定必须在《物权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加以明确。可以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法方式之一的附条件的抵押作为保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的途径。

农村土地流转承包法篇4

论文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社会保障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正迅速扩大成一个较之社会上已有的弱势群体如城市农民工、下岗失业工人、城市贫民处境更为艰难的新群体。因为当这些失地农民在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后,不仅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连作为普通公民理应享有的生存权、财产权、就业权等基本权益也受到了威胁。

1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土地流转的市场还不够健全,规范性有待加强

在新农村中,土地流转机构还没有建立完善。对于土地转让信息难以及时了解,主要通过认识的亲人朋友提供信息,这就必然导致土地转租不方便,土地流转交易缺少一个必要的平台。同时,土地流转还涉及如土地评估、谈判、签约、公证和登记等各个环节,而这些重要环节并不是农民和村组干部就能够完成的,它还需要各类中介服务组织的参与,才能使土地的流转行为更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目前农村在这些方面还没有专门的中介机构。在土地流转的规范性上,有些地方流转缺乏契约约束,农户间的自由流转大多为口头协议,缺少书面合同;私下流转大多不申请、不登记、不报告,集体经济组织也少加干预,流转无序。还有些地方依靠行政手段强行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而哪些是可以流转的,哪些又是不能流转的,怎么流转,要办哪些手续才能合法化,这都需要一定的规定和操作办法,目前这方面的规范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2土地流转方式与农民意愿不符且土地征用难以及时获得补偿

有的地方政府以加快城市工业化、调整农业产业化为由,以大大低于市场的价格硬行将农民的土地征收过来,再转手卖给开发商,用于经营,与农民争夺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对土地流转所得也没有公开透明,没有按标准补偿到位,村级擅自将资金滞留挪作它用,很多村民土地流转后的就业和养老问题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土地征用补偿费用归属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条“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村的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也即土地的所有权通过村委会直接行使,土地征用补偿费用实行的是层层下拨的体制,而不是款项一次发放到户,中问经过多级行政机关,克扣时常难免。

1.3土地流转的配套措施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民的医疗、劳保、丧葬、抚恤、退休金等社会保障制度已逐步建立起来,但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却远远落后。很多农村居民虽然在城市生活很久但依然无法根植于城市。农村的承包地宁愿抛荒也不放弃或流转,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土地的流转。

1.4农民维权意识较差

当前农村的整体素质偏低,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都很淡薄,缺乏依法自我保护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作为法律主体和市场主体的要求,也不利于村民自治制度的落实。不少农民把土地集体所有当成村委会所有,对村委会未按法定程序作的决定和安排都一一顺应,在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不能及时寻求行政或司法救助,助长了农村基层组织的违法行为。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1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被曲解、土地所有权残缺

对于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究竟应该是谁,许多人不清楚。一种意见认为,农村土地产权从根本上讲属于国家所有,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农民集体所有与农民所有不是同一概念,农民个体并不拥有按份分割农地所有权的权利。这正迎合政府官员用土地作文章,突显自己成绩等心理土地作为己用。人们把土地承包经营等同于其他各种形式的承包制,为各方面利益集团侵害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提供了便利。而所有权的的残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土地的用途上,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只能作为农业用地,对农民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表现在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征用,采取强制的行政手段,支付远远低于土地市场价格的补偿费,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变更为国有。

2_2社会保障体系法律、法规不健全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严重落后城镇。究其原因是我国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城市,而农村处在次要位置。对农民而言,他们主要有三大社会保障,即子女,土地和储蓄。而土地作为农民的“活命田”、“保险田”,是他们根本保障。当非农产业无法保障基本生活时,土地就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从立法现状来看,当前,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有《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行政法规有《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意见的通知》(国发[1995]7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中办发[1997]16号);部委规章有《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法律贯彻执行情况检查的通知》(农经发[200318号),此外,还有一些地方规章。这些法律或者规范性文件对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有重要意义,但还不完善。以《农村土地承包法》为例,它对土地流转的原则、程序和土地流转合同的重要条做出了概括性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只是适应新的要求做出的滞后性调整,而且过于抽象,对于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还相差甚远。

2.3对政府部门、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在我国农村土地仍属于集体所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处分在一定程度上受村集体的限制。同时,由于政府部门在其中又起指导作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又必然受到政府部门的制约。实际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受到政府部门、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人三方制约。政府部门的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限制本应无可厚非,但是,由于实践中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认识不清,对相关制度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认识不清,导致权力与权利及权利之间的界限模糊,造成在实际操作中的政府部门、村集体滥用权利,侵害农民利益。

2.4农民集中居住和宅基地流转过程中对农民权益的伤害

在这一过程中忽视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一是农民集中居住后节约出来的大量土地,依照《土地管理法》应该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民对宅基地拥有使用权。但在实际操作中,这部分土地的所有权性质难模糊不清。二是地方政府收走农民的宅基地,基本没有补偿或者补偿很少,这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三是加重了农民负担。拆迁农民房屋的补偿标准都低于安置房的价格,农民购买相同面积住房资金大大增加。四是减少了农民收入。对于城郊农民,房租收人曾经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支柱,即所谓“房东经济”,有的城郊几乎每个家庭都会以出租房屋补贴基本生活。集中居住后,这些农民的房租收益可能落空。五是这些土地用于工业和商业用地,必然大大升值,但是升值所得收入农民却难以得到.

3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的对策思考

3.1建立保障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长效机制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问题最危险的问题是忽视甚至不承认农民对于集体土地的终极所有权,这是导致农民土地权益长期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根本性原因。因此,从制度和体制上确立农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建立农民土地权益长效保障机制的最首要问题…。

首先,必须进一步确立农民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土地法规都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户在承包期内拥有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和处置权”。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权法》对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物权法》对土地权利的规定,既有对现行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的肯定和继承,更补充了不足的方面。它完善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构建了以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为主要内容的土地物权体系。要纠正只强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忽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的倾向。有人认为,农民集体的概念鉴定不完善,不能将其具体到个人。实际上依据有关的土地法规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或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所有。据此,农民集体的边界非常明确、具体。其次,以股份合作制形式把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明晰到村全体成员,从体制上理顺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土地财产关系,这就为解决保护农民正当土地权益提供了依据。再次,建立体现农民所有权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即将全部集体土地量化到农户,建立以组或村为基本框架的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从制度上保障农民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如制订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章程。在建立农民集中居住区和撤村并村过程中,确立起农民对集体土地的永久所有权,严格实行“并村不并社”。

3.2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要尽快制定出台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增强这部法律的可操作性同时,要适应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土地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法律进行修订建议在立法时对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下列问题加以明确:1.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目前,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仍然是人民公社时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构架,产权不够明晰,鉴于绝大多数集体土地的所有权由村民小组行使,为防止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侵害农民的土地权益,建议在法律上统一规定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一律归小组所有,并依法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2.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照法律规定,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权利,并基于土地承包经营权享有取得征地补偿收益的相关权利;3.关于土地调整。对属于自然灾害严重毁损等特殊情况、允许农户承包耕地作适当调整的,应作出特殊情形的具体界定,以便操作。除此之外,不得再以任何理由调整土地;4.关于国家征地。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征用必须符合公共利益,必须征得同意后才能使用。但是,实际上非公共目的的征用还是存在的。因此应在法律上对公共目的和非公共目的进行区分,并相应执行不同的土地征用补偿办法。对于公共目的的征用,应调整补偿办法,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对于房地产开发等非公共目的的征用,要运用市场机制形成征地价格,保护农民的土地收益权。

3.3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失业与基本生活保障的长效机制

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为此,要对失地农民进行公正补偿,即安置补助费的项目、金额应当能够保障失业农民在生产、生活、教育等方面的必要支出,在保障原来水平的基础上更高于原来水平。

完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一是提高征地的安置补助费,二是改变“以土地换保障”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失地农民的失业保障基金和再就业、创业资金可以是其全部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作为。而不必担心再就业资金问题。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应主要来源于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和用地单位提供的资金。

创新土地征收安置模式。允许采取“留用地”办法,将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一定面积的建设用地安排给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发展和壮大村组经济。建立各种物业设施,并以股份的形式把资产量化给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使被征地较多的村和失地农民获得长期得益的保障机制。

3。4对政府部门、村集体和承包人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角色进行科学定位

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政府部门、村集体之所以侵害承包人的利益,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三者对于分工没有进行科学的安排。具体而言,三者的分工应是:①对于承包经营权人,除转让需经发包方同意外,其他方式的流转由其自己决定,并作为签订流转合同的主体与对方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协商。②对于集体经济组织,如村民小组,一是要直接对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进行监督,发现有违法现象,提出改正建议,若其成员不同意改正,则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二是向其成员传达有关流转信息;三是对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流转状况进行备案。③对于政府,其职责如下:一是乡镇政府对村集体、县级以上的政府对其下级政府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行为进行监督,认真受理农民对违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法规行为的检举和控告,及时纠正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二是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合同范本;三是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库,及时流转供求信息,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提供交易场所和提供由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制定的合同示范文本,无偿开展流转业务指导和咨询服务。

农村土地流转承包法篇5

摘要:简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内涵,分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物权法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为学术界甚至“三农”问题关注的热点。当下农村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民的土地权利意识增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呈多发趋势。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内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业经营者在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范围内在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的由集体经济组织长期使用的土地上进行耕作、养殖或畜牧并获得收益的权利。土地流转,即土地的转让和流通。按照其作用和性质的不同,土地流转可划分为土地权利的流转和土地功能的流转(土地用途的改变)两部分,但在法律上是指土地权利的流转。

现行《物权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都未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各种方式性质作出界定,目前学术界和实践中对其认识不一致,差异较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内涵的界定,目前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宽泛的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所有权主体的改变,如从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最为典型的就是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二是使用权主体的变化,《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了集体土地的转包、出租、互换、转让以及其它流转方式;同时还规定了“四荒”土地的入股、抵押,这些方式的流转都是对使用权主体的变化而言的。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章“家庭承包”第五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第三章“其他方式的承包”的规定,并结合物权法理论,是使用权主体的变化所产生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即在不改变农村农用土地所有权权属和农用土地之用途基础上,在有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前提条件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农村土地使用权移转给他人的行为。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不彻底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物权属性已是不争事实,目前学术界通说认为该项权利是一种物权,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上属于物权,属于物权中的他物权,属于他物权中的用益物权,且是一种新型的用益物权”;但是,就目前现状而言,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立法实践上,都存在未将其彻底物权化的问题。浓厚的债权色彩,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农民权利无法切实保障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明确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明确的缺陷。各利益主体行为不规范,利益分配也不合理,土地制度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这种模糊不清的产权关系不利于土地使用权的交易,从而直接阻碍了农村集体土地的合理流转。“农民集体”的概念不是法律上的“组织”,而是全体农民的集合,是一个抽象的、没有法律人格的意义的集合群体,这样一个无法律人格、不能具体行使对土地有效监督和管理的集合群体作为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必然造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虚置。

(三)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过多限制

相关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施加了过多的限制,如:《土地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以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事先向发包方提出转让申请。”把发包方同意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前提;根据《土地承包法》第四十九条和《流转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仅限于“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土地。法律法规对流转方式的过多限制造成流转障碍,弊端是非常明显的。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完善

(一)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流转机制

根据物权法定原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法定化。确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的存续期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之享有和公示方式法定化;侵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责任法定化在承包权法定化以后,如果发包方侵害承包人利益,承包权人有权根据物权法的规定行使物上请求权,特别是当发包人以外的第三人侵害承包方权利时,能有效地以物上请求权对抗第三人;通过物权方式解决纠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应享有物上请求权和自力救济权。如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到侵害时,承包方有权根据法律规定要求侵权行为人停止侵害、返还农用地、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物权方式进行救济。物权立法不仅应对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予以确认规范,使之有章可循,而且应在未来土地立法中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形式规定一个弹性条款,使法律具有前瞻性和灵活性。

农村土地流转承包法篇6

一、诱发土地承包纠纷矛盾的主要成因

从调查情况分析,诱发土地承包纠纷矛盾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承包关系不稳定的纠纷。据统计,实行免征农业税等政策后,市农经部门共接待因土地承包纠纷而上访的农民52人次,此类件创历史新高。土地承包纠纷案例虽多,但归纳起来为3种矛盾纠纷。

(1)重新要田要地的农民与村里的矛盾纠纷。由于二轮土地承包时,农民负担重、农产品价格低,种田收益低下,二轮土地承包中留下了许多后遗症。一些农民外出打工,口头承诺不要承包地,村里为了不让承包地负担的税费落空,就将其承包地发包给其他农户。现在,这部分打工人员跑回来要田要地。一些农户二轮土地承包时书面申请不要承包地,现在也找村里要田要地。

(2)耕地被占压的农户与村里的矛盾纠纷。

2、土地流转不规范的纠纷。随着国家对“三农”优惠政策的出台,农村土地越来越重要。由于以前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政策不完备、不配套,土地流转行为极不规范,引发了一些土地流转的矛盾纠纷。

3、机动地出租方与承租方之间的纠纷。

二、解决土地承包纠纷矛盾的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土地出现的纠纷和矛盾,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山东省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农村实际,特提出如下解决对策,供商榷。

(一)因势利导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二轮土地承包时,经营土地收入低,延包工作不完善。现在种地收入高了,有利于完善二轮土地承包工作,我们要因势利导,把调解土地纠纷与完善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结合起来,把调解土地纠纷与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结合起来,做到调解一例纠纷,完善一批农户的二轮土地承包手续和土地流转合同。

1、对人多地少的农户与村里的矛盾纠纷处理:二轮土地承包比较完善的地方,要稳定原承包关系不变。个别农户人多地少要田要地的,如有机动地,适当调剂耕地让其经营。

2、对耕地被占压的农户与村里矛盾处理:一是被占压耕地的各项补偿费全额发到了农户,村又无机动地的,村里可以不调剂土地给这些农户,但对于无地农民,国家应考虑解决其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二是村内公益事业(如建校、挖塘建库)占压承包户的土地的,村组应适当调剂土地给占压户;三是采取有偿转让的办法,解决无地农民的土地。

(二)客观公正地调解农村土地流转矛盾纠纷

农村土地流转矛盾纠纷千差万别,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一进行处理,先解决纠纷,后完善流转手续。

1、对转包转让型纠纷处理:一是要稳定二轮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护原承包户的权利;二是看流转合同是否合规合法,符合法规的,围绕原流转合同条款做好工作,进行调解;三是对不规范的土地流转要及时做好矛盾双方的工作,以自愿为原则协商解决,并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四是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凡违背这一原则的流转合同都是无效合同。土地流转主体是农户,要确保原承包户得到相应的流转收益。五是要规范流转行为,引导流转双方经过平等协商,订立土地流转合同,明确流转的时间、流转的用途、流转的补偿金额等。

2、对代耕代种型纠纷处理:明确二轮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护原承包户的土地承包权利。农户二轮土地承包中获得的承包地,其承包经营权不变。代耕代种农户应将土地返还给原承包户,集体收回的要无条件返还给原承包户。

(三)尊重历史,妥善处理机动地出租方与承包方的矛盾纠纷

此类纠纷的矛盾焦点有二个,一是减征农业税后,承租户要求少交或减免交租赁费;二是“粮食直补”后,种粮农户要求得“直补款”。我们认为一要履行原租赁合同,维护合同严肃性。因为租赁承包不同于家庭承包,此类承包是少数农民占有较多土地资源。如果不交租赁费,明显不合理。至于租赁费的额度,矛盾双方可以协商,或经乡镇调解解决。二要落实好“直补”政策。

(四)稳定承包,实事求是地解决机动地发包方与承包方的矛盾纠纷

一要稳定原承包关系。此类承包属专业承包,有的还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承包的,只要原承包合同合法,发包、承包双方必须遵守合同。二要实事求是地解决纠纷。鉴于农业税减免、特产税取消后,其他农户负担减轻的情况,发包、承包双方可以通过平等协商,适当降低承包标的,降标额度不大于原农业税亩平负担额度,并签订补充协议,完善发包、承包手续,解决矛盾纠纷。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贯彻落实力度

《农村土地承包法》虽然出台了一年多,但宣传落实不够,相当一部分街镇、村干部还不了解《农村土地承包法》,下步要把《农村土地承包法》列入普法内容,加大培训力度。

(二)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进行全面执法检查,坚决纠正农村土地承包工作中侵犯农民权益的违规违法行为

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经管部门要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建立土地流转合同的订立、鉴证、登记制度,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机制,确保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议省市主管部门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的“游戏规则”。

(三)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流转日常管理机构

任何单位任何人占压农村耕地的,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要与承包农户签订协议,履行合法的征占用手续,提高补偿标准。政府公益性建设占用土地也要依法办事,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经营性项目建设占用土地,要按市场化操作,大幅提高补偿标准,并办理合法的征占用土地手续。

(四)加强领导,切实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领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二轮延包政策,及时提出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具体措施。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和村组要切实承担起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责任。经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抓好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加大土地承包纠纷的调处力度。要高度重视土地承包纠纷的上访接待工作,消除对立情绪,及时调解纠纷,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当地,消化在基层。

农村土地流转承包法篇7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农村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的依法由农村集体使用的土地,通过土地承包合同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流转的权利。对农业用地等自然资源的承包经营权具有物权性质,属于用益物权,具有流转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保留(土地)承包权、转移土地使用权(土地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拥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土地经营权人在保留(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权(土地经营权)转移给第三人的行为。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关系着农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依法、慎重进行。

1法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在我国相关法律上得到充分的肯定。《土地管理法》第2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物权法》第128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物权法》没有区分不同类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章“家庭承包”第五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第32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这里的流转方式主要针对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每一个农户家庭全体成员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作为承包人承包农民集体的耕地、林地、草地等农业用地。《担保法》第34条规定,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但对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土地使用权则严格限制,不允许抵押。

2实践中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分析

2.1转包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受让方依照转包合同规定的条件对转包方负责。转包方是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受让方是承受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的农户。受让方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使用的权利,获取承包土地的收益,并向转包方支付转包费。转包无需经发包方许可,但转包合同需向发包方备案。根据《物权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双方根据当时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签订转包合同,以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目前转包这一种流转方式采取口头方式进行的平均达到60%以上,即使有书面协议,协议的条款不规范、不齐全、不具体的情况也很普遍。加上流转期限比较短且不稳定,大多数转包合同关系可能随时终止。这种状况极易引发纠纷,而且一旦发生纠纷往往又难以解决,受让方在土地上的投入和造成的损失无法收回、得不到补偿,受让方利益的保护不能充分保护,从而给农村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2.2出租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包括个人、集体、企业或其他组织)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出租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承租方按出租时约定的条件对承包方负责。农民出租土地承包经营权无需经发包方许可,但出租合同需向发包方备案。通常情况下,承租方要向出租方支付租金。如北京市有农民向笔者进行法律咨询:在耕地性质的建设设施农业大棚,建设完之后在租赁期内,出租方停止租赁或遇到拆迁占地,出租期限到期是否可以续租?续租的权利和义务?耕地性质的建设设施农业大棚是可以流转的。遇到拆迁,合同解除,应当补偿承租方。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业部2005年第47号令)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或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依照同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合同管理的指导。采取出租方式流转的,租赁合同期限要遵照《合同法》的规定,不得超过20年。租赁期间届满,当事人可续订租赁合同,但约定的租赁期限自续订之日起仍不得超过20年。北京市2010年5月出台《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意见》,规定流转期限超过5年的,应建价格调整机制,明确调整时限和幅度,分时段确定流转价格。转租期限到期后再续签《土地流转合同》,续租的权利和义务依照合同规定。

2.3互换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作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互换根据组织者的不同,主要有2种形式:1)由村组集体出面促成的互换。某些乡(镇)村进行土地整理,统筹规划产业带,农户通过换地,从事自己愿意的种植方式。2)农户自发组织的互换。承包方之间为各自需要或者方便耕种管理,通过自愿平等协商,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互换的流转方式可以占到流转总面积65%以上。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只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改变,不是土地用途和承包义务的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后,受让方依然按照承包方承包时确定的土地的用途使用土地,履行承包义务。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当事人双方同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必须具有农业经营能力。互换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采取互换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当事人申请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的,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或农村经营管理)主管部门应当予以受理,并依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未经登记的,不可对抗善意第三人。互换方式灵活,互换双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沟通,可以对不等值部分进行适当实物和现金补偿。

2.4转让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该农户履行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近城郊区和厂矿工业区附近,原承包方在有了稳定的来自二、三产业的非农收入后,不必再依赖土地来维持生存,按程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农户,原承包方的土地经营权随之终止。这一流转方式占到实际流转总面积的不到10%。在农村税费改革及免除农业税之前,个别农户因耕地收益少,或是有其他收入来源,不愿耕作土地。为避免土地撂荒和上缴税费,经村委会协调,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了其他农户。近年来,随着惠农政策实施和土地收益增加,以此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趋势是不断减少。

2.5代耕举家外出或主要劳力外出务工的农户,又不愿意放弃土地,委托给他人代为耕种,原有的承包关系不改变,收益分配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这种方式实践中操作简便,手续简单,一些精明的农民,通过股份制、联办或独办等方式购买农机具组建农机代耕队,走村串户揽业务,把联系方式印成名片发送给缺少劳力的农户,农户预先和农机代耕队签订委托耕种合同,代耕队承担保质保量完成耕作的义务,并根据收割、犁地、播种等农活的轻重收取费用。这种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推出,受到众多外出务工或劳力不足的农户的欢迎。北京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意见》规定,除代耕期不足1年不需签订书面流转合同外,所有农村土地流转都须依法签订书面合同。以前没签订合同的需补签。集体经济组织流转确权土地的,须经民主讨论决定并进行公示。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发展

土地流转涉及数亿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又有了新的变化。

3.1土地流转方式更加多样化各地不断提高的土地流转发生率,表明了经济环境条件变化对新制度安排的强烈需求,也是农村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以土地为代表的农业生产要素要求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紧迫性。但是法定的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只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不能入股、抵押。这样的规定跟不上农村改革的实际发展,也限制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法律应当进行适时的修改,增加流转方式。

3.1.1入股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入股应在承包方间进行,主体只限于农户,是农户之间自愿联合。1)登记注册。有条件的村民组到工商管理部门注册农村土地专业合作社,成立董事会、监事会,制订有关章程和制度等。2)作价入股。承包农户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加入农村土地专业合作社。入股后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股份合作终止时,入股土地应退回原承包农户。3)签订协议。合作社与入股农户户主签订入股协议,确定保底分红。协议一式四份,合作社、入股农户、发包方及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各执一份。4)统一发包。由合作社将入股土地调整集中连片后,对外统一发包,发展高效农业。同时,合作社每年年底进行年终结算,实行二次分红。

3.1.2抵押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可以转让的用益物权,作为农户的主要财产,应当允许其依抵押方式流转。当前资金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瓶颈。扩大融资渠道,获得足够的资金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大要务。应以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指导,坚持市场化运作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在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情况下,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户、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或涉农企业在不改变土地占有和农业用途的条件下,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进行融资。抵押当事人按照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评估价值或双方认可的价值签订抵押合同和贷款合同,办理抵押登记手续,金融机构据此发放贷款。

农村土地流转承包法篇8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一、新时期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关于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下一个比较贴切的定义,学术界存在着不同观点,大多认为是一种债权即从土地承包合同角度来认识,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确切含义在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的表述。根据比较权威的论述,我们可以给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下这样一个定义: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者其他单位、个人依法以家庭承包或其他方式承包取得的,用于农、林、牧、渔等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期限限制的集体土地使用权。[1]

二、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始于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经历了从政策不允许到允许,从流转模式单一化到多样化,从流转期限短期化到长期化等方面的转变,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农民合法权益得到较好保护。尽管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大都因地制宜采取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各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比例相差较大,主要体现在省份之间的差距和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西部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比例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截至2008年8月底,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1.06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8.7%。[2]

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来看,当前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相对滞缓,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地方政府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问题

根据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官员还是学者,首要的问题就是担心某些地方政府以发展规模经营、打造现代农业的名义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而造成农民失地,继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完善。土地是农民的最后生活保障,如果基层政府或农村基层组织以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方式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短时间内造成大量农民失地,又无法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就极易造成大规模的,影响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2.非法改变流转土地用途的问题

某些地方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改变流转土地用途,出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城市政府和房地产企业分享了土地用途转换的丰厚收入,土地原来的所有者──农民集体却被排除在收益分享着指望。[3]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禁止改变流转土地的农业用途,只能继续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有些地方出现违反法律规定的大规模开发建设等活动。以流转名义搞开发或囤积土地。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初衷背道而驰,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同时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出现流转不规范引发的纠纷问题。多由流转双方对一些权利义务未明确规定或存在明显不公平的情况引起。

3.各地存在的多种流转模式之间优劣的问题

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各地都采取了不同的流转模式,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时,采用何种模式将成为流转成功与否的关键。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不清晰的问题。

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暴露出来一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不清晰的问题,导致无法进行土地流转。同时由于各农户分别享有对自己土地的使用收益权,有时会出现绝大多数农户同意流转而仅因一小部分农户不同意流转就造成土地流转难以实现的局面,这样就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偏小,土地集中成片流转困难且成本较高。

5.群众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思想障碍的问题。

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积极性不高,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不了解。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比较高,流转意愿不强,往往不愿流转、被动流转,不能有效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另外由于农业生产周期性较长,利润率较低,农业保险制度尚不健全,也难以调动企业等经济实体的投资热情。目前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数量少、资质低,土地流转市场发育还不健全,存在有地无市、有市无序等局面,转让方和受让方信息沟通不对称,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缺乏统一认识,往往造成流转不畅。

三、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对策研究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遵循的原则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为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维护流转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4]应遵循以下原则:

1.平等协商、自愿、有偿原则

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方和受让方的民事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双方的民事行为是自愿行为。通常情况下这是一种有偿行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收益归承包人所有。

2.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原则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其集体所有权性质并未改变,只是由受让人继续享有土地的占用、使用、收益等权利。流转后的土地只能继续用于农业生产活动,如种植农作物、栽种花草林木、畜牧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

3.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原则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一般为30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期限只能等于或小于原承包方承包期限的剩余期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签订的转包年限长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剩余年限的,超过部分无效。

4.受让方需有农业经营能力原则

流转后的土地只能继续用于农业生产活动,那么需要受让方具有农业经营能力。没有农业经营能力的组织或个人是不能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活动的。这一原则有效保证了流转后土地的农业用途。

(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路径分析

新时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指引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工作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改善党的领导,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当前,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原则,广泛宣传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密切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衷心拥护党的领导。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全力支持农村改革事业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目标要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指导思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二元户籍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农民的非农化转移,不利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5]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职能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既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又要适当修改法律法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机制,确保农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要改变政府多部门管理、权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弊端。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违法行为。政府要加强指导宣传,引导农民依法自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注重政策的制定和行政执行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政府要合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进行管理,把非强制性的诱导手段和强制性手段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和管理者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使人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和谐的去行动。[6]发挥好政策的指导作用。长期以来,农村土地一直承载着农民的生活保障功能,土地是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政府应拓宽安置渠道,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等问题,根据农民的职业、拥有的财产以及面临风险的不同,分门别类地将他们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7]土地管理部门要做好土地流转登记工作,根据物权法等法律规定严格审批,明确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归属,依法保护农民物权。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纠纷仲裁制度,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要积极创新,勇于开拓,一心一意谋发展。

3.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培育流转中介组织

长期以来,不仅是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发育迟滞,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及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挥的作用也相当有限,广大农民实际上处于凭经验种粮的初级种植模式。政府要指导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平台,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引导农民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要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改变土地流转信息不通畅的局面,继续发挥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上的重要作用。

4.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闲置土地资源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要盘活现有土地资源,加强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和管理。鼓励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统一规划建设,节约集约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府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农村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进行流转是我国适应城市化、经济全球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全国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情况来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利于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农民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或改善了居住条件。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过程中,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加强制度建设,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走出一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路子,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只要我们坚持党和政府在农村中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关心农民群众的利益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就一定能够取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编辑委员会.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修订版(第一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47.

[2]丁关良,童日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72.

[3]林家彬.“城市经营”热透视[J].红旗文稿,2004(5):6-7.

[4]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R].2005-3-1.

[5]杜朝晖,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J].当代经济研究,2010(2):52.

农村土地流转承包法篇9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通过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目前广为热议的土地流转方式,是我们所指的狭义的土地流转。将近十年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程不断加快,各种动因加速其流转,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政策演进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而出现,其发展经历了如下的政策演进:

1984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社员在承包期内,因无力耕种或转营他业而要求不包或少包土地的,可以将土地交由集体统一安排,也可以由社员自找对象协商转包”。自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逐步开放。

1993年7月2日原《农业法》第13条第2款规定“在承包期内,经发包方同意,承包方可以转包所承包的土地、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也可以将农业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转让给第三者”。

1995年,国务院在国发[1995]7号文件中提出:“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经发包方同意,允许承包方在承包期内,对承包土地依法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2001年,中央18号文件对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主体、原则进行了更严格的规定,明确提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在2002年出台《农村土地承包法》之前,农村土地流转一直使用的是“使用权”的流转,之后,农村的土地流转才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2002年制定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给予长期而有保障的法律保护,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作了较全面的规定。明确规定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

2005年1月农业部颁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流转方式、流转合同、流转管理、当事人的权利等进行了可操作性规定,从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入规范和法律轨道。

2008年中发[2008]1号文件,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进行了更系统的规范。提出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2009年6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为公正、及时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农村土地承包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两法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法可依,为加快其进程保驾护航。

二、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动因分析

(一)农村部分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

一方面,农业的机械化和科技化程度提高,农村涌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民到城市就业的机会增加,大量的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剩下妇幼和老人留守农村,在无力耕种土地的情况下,农户之间土地的自发流转自然增多。

(二)规模经营带来更高收入

经济学的规模经济告诉我们,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平均生产成本,还可附带产生有益的外部效应。对受让方来说接受流转的土地形成规模经营,使利润增加。对承包方来说,通过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不但可以获得租金或转包收入,而且可以使劳动力得到解放从而到二、三产业获得更高收入。

(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一直以农业大国著称,农业是第一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小农经营的农业逐渐向现代化农业发展。传统的小农经营的特点是土地比较分散,机械化程度低。而现代农业则更多的是机械化、科技化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目前在分散的土地上进行机械化作业成本高,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把土地进行集中经营是规模化经营的第一步,这就要通过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来实现。

三、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不明晰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仍以农户自发间的流转为主。自发流转一般面积较小,时间较短,随意性大,农户之间的约束仅以口头协议为主。口头协议没有法律效力,一旦产生纠纷就会因缺乏证据使相关部门难以处理,损害的仍是流转双方的利益。

(二)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缺失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自发流转现状,究其原因主观方面在于农民自身,客观方面很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的缺失,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应该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引导和支持,在政策、法律等方面提供一个咨询的平台。

(三)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低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交易对象的一种交易。拥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是供给方,其他想要进行规模经营的农户或企业是需方。供需双方要顺利地达成交易,首先要信息畅通,所以就要有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作为沟通桥梁。而现实的情况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不畅,市场化程度低,供需双方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交易,这样的交易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进程,同时也使得这种流转缺少效率和效益。

(四)土地流转动力不足

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决定动因,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主要是到城镇或城市二、三产业就业,从而形成了我国目前比较庞大、特殊的群体一农民工。但他们的工作大多是临时性的,这种临时性不能给他们安全感和必要的保障。所以在他们的就业形成稳定的预期之前,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之前,土地仍是他们的生存保障,他们不愿也不敢放弃土地。从而导致土地流转动力不足。

(五)土地流转缺乏项目带动

我国农村人均、户均耕地面积少,且承包地都是由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分散的小块土地组成,这就造成了在地里位置上不利于土地流转。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自发、短期流转为主,且多是小农经济的复制,这种流转不仅缺乏效率和效益,而且延缓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进程。要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必须有相应的项目带动,把那些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经营,提高流转效益,加速流转进程。

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政府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

各地方政府要针对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规范的情况加强管理,引导农民使用流转合同,并建立相应的流转档案。针对服务体系缺失的情况,逐步建立体系完善的服务组织,为土地流转无偿提供信息、合同鉴证、鉴定,政策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网,使供需双方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土地需求信息。

(二)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需要建立一定的中介组织。中间组织应该包括:①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的组织机构,对买卖双方的供需信息进行统计,起到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的“红娘”作用。②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的土地价值评价机构,对土地权益进行合理估计,提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透明度。信贷支持服务,使农民有资金受让流转的土地,实现规模经营。

(三)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现阶段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等,其中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处于试点推广阶段,大部分的农民对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未形成稳定的预期,他们仍然把土地当做生存保障,所以即使在土地收益不高或在外打工的情况下,他们仍不愿不敢放弃土地。只有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会响应号召,使土地进入流转市场。

农村土地流转承包法篇10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利益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农民利益受损的主要表现

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土地是农民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起到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重要作用,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流转收益便自然地成为农民生活的最后保障,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农民利益受损、流失的现象却时有发生。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强制流转违背了农民意愿。地方政府的适度参与对于流转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贯彻宏观调控政策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机制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条件。但是,实践中部分地方政府在多种利益目标的诱导下,对土地流转的参与性过强,在流转中扮演着十分强势的角色。如有的乡村组织不尊重农民的意愿,直接充当土地流转的主体,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搞强制性的土地流转;有的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为增加乡村收入的手段,或者作为突出地方政绩的形象工程,下指标、限时间、限面积,强迫农民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湖北省2006年对9个县(市)的40个村200户农户实地调查资料显示,19.7%的农户反映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服从村里的安排[1]。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利益分配不合理。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缺乏合理的价格机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价格一般是由集体组织与农民个人或其他经营主体协商达成的。但由于各地流转市场的发育程度不同,在流转市场发育较完善的地区,市场已经具有根据供需自发形成价格的能力,但在交易案例少、土地市场不发达的地区,价格的随意性就很大。加之客观上农民受教育程度有限,对其所拥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缺乏科学的认知,在流转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低价流转或漫天要价的极端情况。二是农民的流转收益缺乏增长机制。在流转合同的约定上,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一般按每年一定数额现金的方式予以确定,由于没有考虑物价上涨等因素,可能会损害农户利益。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农村土地被擅自改变用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入方从农民手中拿到土地后,由于缺乏科学论证,业主经营不善,导致项目搁置,土地抛荒,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有的经流转得到土地的农户,为了达到短期内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改变土地用途,用于办厂、造鱼塘、修圈舍等,对土地进行掠夺性经营,土地用途改变后短期内很难恢复原貌。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农民的后续生计问题凸显。一是面临失业的风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农民到城里打工,打工收入称为他们的主要收入。由于农民工文化素质低、就业技能差,他们多集中于第二、三产业中技术要求不高、就业门槛较低、人员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一方面,这些行业因进入门槛低而竞争激烈;另一方面,随着资本有机构成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用工相对减少。二是在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会出现许多问题:首先,基本的生活费用的明显增加。转换身份进入社区生活的失地农民,需交纳取暖费、物业管理费、卫生费、燃气费等,根据不同地区生活水平的不同,年户均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前多支出千元到几千元不等。其次,其子女教育支出增大,部分农民不堪重负。虽然现在中小学收费实行“一费制”,学生减免了学费,但伙食费、住宿费、补课费等却相应地提高了,总支出没有实质性变化,农户中有子女在上大学的,每年家庭开支至少在万元以上,这对大多数农民工家庭来说是很重的负担[2]。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农民利益受到损害的原因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体系不健全。目前,虽然土地承包法和土地管理法以及物权法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大体方向上的规定,但具体到细节问题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对于强制流转和擅自改变农村土地用途的现象,各地也只是用行政性指导意见的方式予以禁止,这就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农民利益受损埋下了隐患。另外,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造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缺乏法律支撑,登记体系不完善,流转主体不清等问题制约了流转工作的开展。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监督机制不完善。自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后,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后,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在减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现放任自流,流转行为无人监管的趋势,个别经管站鉴证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仍存在诸多问题,从而留下了许多导致土地流转纠纷产生的隐患。虽然各地纷纷出台规定,禁止强制流转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变土地用途,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巡查力度的不够或者监管的不到位,违反农民意愿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机制不健全。如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包括市场主体、客体及场所还未形成和完善起来,特别是缺乏正规的中介组织[3]和土地产能的评估机构,不能对土地价值进行合理的定价,使农民无法及时获得准确、权威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使土地被低价流转或在长期流转中出现明显的薄利现象,影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供求互动,降低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成功率。

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化的压力以及现实条件的限制,绝对数量庞大的农民一直处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正因为如此,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和保障功能非同一般。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实施,土地进一步流向农村中的少数人,而脱离了农业劳动、尚未摆脱农民身份的这部分人(如农民工)在失去土地之后,为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风险必然要求农村社会保障有新的内容和新的制度。同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阻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很多农民即使在非农产业中已经得到了一份比较固定的职业,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土地,视土地为在外经营的一条生活退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小农经营,阻碍了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而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保护农民利益的建议

1.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体系。第一,尽快出台《土地流转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机构、管理程序、操作规范、合同签订、违约责任等问题。规范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行为,杜绝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和擅自改变农村土地基本用途情况的出现,依法保护农民和涉农企业的利益。第二,完善各地行政法规和指导性意见,做好有益补充。对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新出现的、法律条文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现象和行为,及时给予指导意见,以对其进行规范或禁止。

2.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监督机制。第一,加大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力度。不仅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而且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的教育。第二,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建立有效的动态机制进行监管。有关政府部门可在村级层面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员队伍,及时反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改变土地用途、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等违法行为。

3.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机制。第一,通过法律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价格机制进行规定,促使其形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市场化,例如可规定按每亩一定数量稻谷的当地政府收购指导价来计算流转价款。第二,设置土地产能的评估机构,使农民及时获得准确、权威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第三,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形市场,这个有形市场不仅要有具体的交易场所,而且要有三个完善机制:一是价格形成机制,二是谈判机制,三是规范的管理机制。第四,建立公正合理的调价机制。可对流转期限超过五年的,建立价格调整机制,明确约定调整时限和幅度,分时段确定流转价格。

4.完善政府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第一,采取措施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将未就业的失地农民纳入再就业服务体系,依托现有技工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失地农民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政策咨询、用工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他们参加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援助和创业指导。第二,在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逐步完善村一级的社会保障,要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入方来负担一部分本村集体成员的保障基金。第三,积极宣传和鼓励农民参加农村社会新型养老保险。筹备阶段要积极组建办事机构、完善配套措施、对业务人员展开培训;宣传动员阶段可以借助动员大会广泛开展宣传,同时要开展资料准备和人员信息的收集工作;具体实施阶段,要全面展开新农保的参保工作,并注意进行阶段性总结。

参考文献:

[1]王春超,李兆能.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困境:来自湖北的农户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7):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