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十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十篇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3:44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篇1

小学数学如何做到“以学定教”?又如何“顺学而导”?现在结合实践,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以学定教”学什么?

笔者认为“以学定教”应该立足于学生学什么。

1.要学会创设现实的学习情境。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以生活实践为依托,提供现实的数学教学内容,这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学习内容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源泉。例如,在教学利息前,笔者让学生做了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即刻对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的时候,学生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地告诉笔者他们的发现。这样,既避免了利息教学的公式化,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如,笔者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先出示教学楼前面的圆柱形柱子,给这两根柱子涂油漆需要多少油漆,同学们说一说应知道什么条件?学生很快告诉笔者,要求这两根柱子的表面积。你能求出圆柱形的表面积吗?学生还未等笔者接着往下说,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圆柱形的表面积该如何求。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一种可视、可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学的基础上确定教什么,才是一种积极的教学、高效的课堂。

2.要学会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新课标提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让儿童调用、摄取已有的生活原型,激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来积极主动地构建对数学的理解。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笔者引导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

师:请找出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

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最大的,最小的是6。

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这里,我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样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提高学习效率。

二、“以学定教”教什么?

如何呈现这样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状态呢?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如下策略:

1.要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例如,笔者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时,出示一个三角形问学生,你怎么证明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有学生回答:“可以用拼的方法。”“那就拼拼看。”笔者把三角形交给这位学生,同时也给其他学生一些三角形,让他们拼一拼。结果发现很多学生没把三角形撕开,就用折叠的方法把三角形三个角拼在一条直线上。大量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表述的空间,他们就会给课堂带来精彩,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要凸显师生双主关系。笔者在执教《一个数乘分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1小时织的是多少?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表示小时织的部分是多少,再回到同位合作,表示出小时织的部分。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讨,并在生生、师生的一次次互动交流中,一次次质疑问难中自主感悟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再如,教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重叠问题”,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表格中出现的人数和实际人数不相符,使学生产生调整统计表的需求。调整统计表时,笔者要求学生在遵循调整统计表要求的同时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经历了“独立思考,形成见解――合作交流,启迪思维――达成共识,有所发现”这样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

3.要凸显活动性。活动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笔者在教室里做了一个小超市,让一部分学生卖商品,一部分学生买商品。学生在交易的实践活动中,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学会了在生活中使用人民币。又如,二年级《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教学,通过“认一认”“说一说”“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走一走”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与实践、实验与操作,能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这种经验恰恰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原动力。

三、“以学定教”练什么?

练习是一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节数学课中,练习是否有效,是决定这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方面。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学会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地设计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要遵循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原则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经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如,在解决分数应用题中,学生对于分率1/4和具体数量1/4吨有些难区分,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针对性的对比练习:(1)一堆煤有3吨,用去1/4吨,还剩多少吨?(2)一堆煤有3吨用去1/4,还剩多少吨?学生在对比练习中就能区分分率1/4和具体数量1/4吨,同时也能加深印象。又如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①半径是3厘米圆的周长是多少?②周长是18.84厘米的圆,半径是多少?③直径是10厘米的半圆周长是多少?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也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有收益。

2.学会进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开放性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题:请学生写出结果是40的算式,看谁写得多。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重叠问题”时,笔者通过深入挖掘例题设计练习:“三(1)班参加语文课外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9人,参加语文和数学课外小组的可能有多少人?从中发现什么规律?”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和个性化,又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巩固。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数学基础与他们对小学数学概念的掌握关系密切,学校老师对此一直予以高度重视。我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探究小学数学概念的影响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提高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最终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一)陈旧的教学方式,忽视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填鸭式、满堂灌,学生在下面认真听、拼命地记,没有互动和思考,更没有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学生课后死记硬背教学中的知识点,缺乏对知识点和概念的理解。所以,在实际应用时,只会按照背诵所记忆下来的公式去解题,碰到与课本例题不一样的他们就无从下手。这种教学模式下,消磨殆尽了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

(二)教师自身对数学概念教学理解不到位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正确理解。数学教师专业学科素养是基础,而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正确理解是灵魂,只有同时具备,才能完成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目标。然而,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能同时具备以上条件的教师很少,甚至教师自身对数学概念教学理解还不到位。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仅用一种单一情况作为模型,以偏概全过早地对小学生进行概念教学的构建,却忽视了对整体情况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小学生在学习中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开发。小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偏离了课程编写的目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成果不理想也不足为怪。

二、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因素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效果取决两大因素,即教学指导(老师)和学习的主体(学生):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小学生如不能克服过去填鸭式教育所带来的固定思维弊端,对所学的知识总是用过去已有的概念去理解,缺乏创新思考的话,就很难做到真正理解所学到的知识点,更遑论对知识点内涵和延伸的思考与理解了。小学生特殊的年龄、心里、生理,他们对原有概念理解的越深刻、掌握的越丰富,学习新概念的质量就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就越强。小学数学新旧知识的衔接是非常紧密的,老师要善于从生活中观察和发现类似的数学概念模型,帮助学生实F新旧知识的衔接与对接。

(二)教师的因素

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也是影响数学概念教学效果的关键。部分数学教师教学观点和方式较陈旧,仍然停留在让小学生“背概念”与“读概念”的阶段,忽略了对学生理解概念的思考,影响了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效果,压抑了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部分数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灵活性不够,不能很好地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积极性不高,影响小学生数学的学习效果;部分数学教师对数学概念理解不足,教学能力和水平有限,因而导致小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数学新概念上也存在着重重困难;另外,教师发放的学习资料其数量、质量、组织和陈述等也都会影响对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学习。

三、提升小学数学概念高效教学的策略

(一)从培养学习兴趣到改变思维方式

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成效,需要从培养小学生数学科学习兴趣入手,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应积极引导小学生树立乐于学习的观念。接着,老师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将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生活化、形象化,借助小学生以往生活经验,举出具体事例,激活学生数学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和今后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概念。

(二)践行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新课改下,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优化和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革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以适应新时代下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概念教育中,教师首先对概念教育的理念有着明确深刻的理解,重视小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所在,认真研究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设计,建立教学综合评价体系,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概念学习,创新和改善教学方式。

(三)进一步优化、整合外部条件

高效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师还要进一步优化、整合所能利用到的外部条件。比如小学数学学习资料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的特点。一方面,如果学习材料过于复杂,会增加小学生学习的难度。缺少了梯度,会让小学生无法适应;如果学习材料脱离实际,会让小学生难以从以往经验中获取帮助。另一方面,学习材料中概念陈述要清晰准确、逻辑严密,既有专业学科术语,又能符合学生的特点。只有贴近小学生的认知,才能有效帮助小学生对数学概念地理解和掌握,从而增进小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仍存在诸如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如何革新教学观念、如何合理利用外部资源等问题,这些都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的课题与方向。但我相信:经过我们教师的不懈的探究与完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将会迎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田兵,韩志茹.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1,(20).

[2]徐美荣.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定位[J].小学数学参考,2012,(06).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问题认知理论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28

认知教学理论对学习系统的剖析和研究,充分探讨了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出发点,以及其学习行为全过程。认知教学理论对学习者知识的获取,提出了智力活动说理论。学生依靠其智力,智能选择、组建其自身的知识逻辑和系统。数学是一门抽象的承载符号信息的学科。小学数学的学习,就是学生首次系统地接触数学观,对有关的基础的数学概念、定义以及公式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参照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充分研究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基础,将会带领其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以此培养和提升其数学素养。

一、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主动性

学生主动性,对于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是重要的。没有主动性,何谈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主动性的激发,除课堂导入和兴趣调动、教学手段的有效维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将学生与数学学习本身充分联系起来。数学问题解决的前提,是学生对数学观念、解决过程以及途径方法有一定的学习和掌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建构起正确的数学观,以此为基准,进而发散扩充相关的数学知识,以及培养数学学习的信心。相关的科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性质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他们将数学等同于数字,对于与数学符号内在信息联系缺乏本质上的认识。当然,这种现象的发生,也应该是由学生认知水平、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小学生对于所解决的数学问题,认为就是计算数字,就是在根据数字来做数学题。小学生这种心理的出现,足以说明其对数学的理解程度尚处于低级阶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数学问题的界定逐步清晰化、明确化。让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性质有正确的把握,才能够确保学生不是在生硬的解题,而是以一种探索的态度去观察数学现象,从而提高学生智力层级。调整学生的数学观,才能保证学生越与数学充分接触,越有兴趣、越积极。也只有这样,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才能吸收理解到更多的知识,也才能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应用联系起来。在小学阶段,随着学生学习的逐步提高,要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才能让学生对于数学问题解决的多样化途径有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运转,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实现思维的转化和多元。

二、不可忽视教师指导的重要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还较为陌生。笔者针对小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认识开展问卷调查,最终统计结果表明,一部分学生认为混合运算就是用混合的数学开展数学计算。一些同学认为学会混合运算,就是要会做课本中的、试题中的相关数学题,而对于混合运算于生活实践的价值没有明_的认识。而且,不光针对混合运算,不少学生都认为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由此看来,小学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正是由于学生对待数学问题、数学的应用还有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所以教师还需从旁协助和指点。积极转变学生的态度和认识,有效地将数学问题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大价值。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要予以充分的指导。小学生对问题的题干所包含的关键信息还不会有效使用,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抓取题干中的主要信息。在答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不同类型的数学应用题的答题规范步骤。小学生在做数学题时,由于在低端时接触到的数学问题的答案一般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所以导致学生的思维造成定式。在中高段的数学学习时,对于一题多解的数学问题非常困惑,缺乏多解的思考维度。教师针对此种情况,要去掉学生数学思维中的唯一化,通过具体的数学问题的讲解,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多解的奥秘,激发其用不同的方法解题的主动尝试。以上种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所致,另一方面,亦可能是教师教学的潜在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科学有效的组织教学,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提升。

三、降低心理因素对解题造成的消极影响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篇4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概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的进步,现代小学教育的很多教学内容都要依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才能更高效地完成。微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且迅速发展,对教育领域的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微课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教学理念、方法与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概念教学往往是最难的部分,因为概念一般来说都比较难以理解,小学生由于数学功底较差,对于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准确,容易出现偏差,对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老师也无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导致一些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课堂学习的节奏。而微课模式的推广正好能够解决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透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课下通过微课反复学习数学概念,以确保跟上课堂学习的进度。

一、微课促使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更加直观

引入微课教学不仅能对课堂教学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不足进行补充,同时也能够对传统教学的其他方面进行完善。小学数学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微课教学这一形式,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进一步具体化,通过联系与概念相关的现实中的事物,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利用这种方式使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比如在讲述角的概念时,角在小学范围内分为直角、锐角、钝角和平角四种类型,学生对每一种角的概念不甚理解,无法做到一一对应。那么在微课视频中,老师就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讲解角的具体分类,在现实生活中与哪些事物的特征一一对应。通过播放房屋的画面,告诉学生墙角所成的角就是直角;通过播放坡道的面,告诉学生坡道与平面成的角就是钝角,以此类推,加深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如果实在记不住每种角的度数,就可以通过联想对应的事物进行判断。

二、利用微课的优势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以小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要想准确地厘清数学教学中的概念非常困难。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班级教学的进度,不可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因此,老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更要做精心的准备,根据工作经验判断学生可能会误解的知识点,做足充分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学的效率,尽量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无误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对于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欠缺的学生,就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微课来学习数学概念。在课下的时间,这些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反复地学习数学概念,加深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老师在制作有关数学概念的微课时,要综合多种情况,选择比较丰富的表达形式确保小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通过微课形式更加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在此过程中,可以结合多种生动的案例和一些比较吸引小学生的素材来进行微课的制作。

三、微课教学更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因材施教

微课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在改变固有的学习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数学概念的讲解,也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对数学概念进行补充讲解。而对于学生来说,能力水平各有差异。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的数学概念,学习能力好、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听起来比较容易,学得比较快,但是对于上述能力都比较差的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无法领会概念的精髓,需要在课下花费时间去复习概念知识。这时候微课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通过微课预习下一阶段的知识,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利用微课在课下复习数学的概念知识。可见,微课的应用更能满足现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微课教育模式对于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教学效率,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微课也正在悄悄改变着现代教育中老师的教育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丰富着教育的内涵,也对教育改革的方向产生了比较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篇5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题型中的重要题型,其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能力,向来是众多数学教育者探究的教学课题之一。本文从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践取得教学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对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根据教育者自身存在的问题与教育对象(小学生)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教育者突破定式思维运用多种应用题解题方法和齐抓共管多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与综合分析能力以破解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以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问题;对策

1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分析

1.1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教学成果:

素质教育背景下,近年来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一些数学教师开始探索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了一题多解的应用题解题方法、应用题解题方法比较选择法等成果,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1]

1.2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主要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应用题解题方法单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当前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归纳为教育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教育对象(学生)存在问题两大类,来对其进行分析。第一,教育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教育者,[2]这些教龄高的老教育者一方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了多种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方法体系,另一方面其思想又受多年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制约,致使其教学实践中缺乏积极性,[1]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这是由于教师长期从事教育行业而普遍产生的职业病。有些教龄较高的数学教育者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在给小学生讲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往往会为了省事而只给小学生讲解一种解题方法,这既不是因为其教学能力不足,也不是因为其已有的应用太解题方法少,而是因为其在思想上的懈怠所产生的教学问题。此外,对于刚刚踏入教学岗位的新任小学数学教师,其满怀激情投入数学教学中,但由于其缺乏教学经验,很多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方法不够完善,其需要花费大量的备课时间去整理这些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没有丰富的解题教学经验必将会影响到学生选着解决应用题方法的简便、技巧性。第二,教育对象(小学生)存在的问题。数学应用题是一种数字、图形、文字相结合的题型,这就决定了小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看图、识字能力、句意理解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发现考试中有些小学生其他数学题型分值很高,但惟独在应用题这个题型的分值很低,究其原因发现这些小学生的语文水平稍差些。这说明学生自身的语文水平即阅读理解能力是影响其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原因。此外,数学应用题也是一种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题型。教育对象(小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的差别也是导致其解决应用题千差万别的原因。

2破解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2.1教育者突破定式思维运用多种应用题解题方法:

方法犹如工具,好的方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解题效果,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解决问题的速度与质量。那么,数学教育者在讲解应用题中所教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做题质量,乃至速度。简言之“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在通往罗马的众多道路中存在一条最为便捷的道路。[4]因此,那些新上岗的小学数学教育者要多向教龄高的教育者学习其教学经验,经常听其讲课。并且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需要发扬不怕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教学精神,需要在不断的比较探索中探究出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好的、简单适用的解题方法教授给小学生。并把“笨的解题方法”对“简便的解题方法”在比较的过程中均传授给小学生,既可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可教会其简单适用的解题方法。教龄较高的教育者要突破多年的定式教学思维的限制,相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充分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开展解决应用题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2.2齐抓共管多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与综合分析能力:

针对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稍差的小学生,数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与小学生的家长及时沟通,为家长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以提高小学生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告知家长要注意增强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家长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喜好,选购其喜欢的阅读书,以增强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数学教育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多设置一些稍微复杂的问题,引导小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多种要素解决分析问题。

3结语

本文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破解对策”的论述临近尾声,但在学术界与教育界对此课题的探究与教学实践并未就此结束。本文对“小学生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破解对策”这个实践课题的研究,由于作者的教学经验、研究水平等有限,本文对小学生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破解对策这个课题的研究或许缺乏深度,期待国内外从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教育者及研究者,共同携手推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的探究及教学方法运用实践的推广,丰富小学数学教育者的应用题教学方法,教授给小学生多种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引导其在多种解题方法的比较中选择较简便的解题方法。

作者:董丹丹单位:德惠市大房身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陈加怡.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1(35):170-170.

[2]高小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08.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方法数学概念

引言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对于科教兴国和培养我国各级人才具有先导性的作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加强对基础教育各方面的改革,尤其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对于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学要获得较好的发展,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的创新和改革,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1.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理解整个数学内容的前提条件。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数学相关概念的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主要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1]。一切教学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最好方法,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数学教师在讲解概念时,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动手实践中,通过相关的动手操作,获取对概念理解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数学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辩证分析,从而获得对概念的理性认识。比如,在讲解“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将画好的圆做一个划分,平均分成4份、8份等,学生再相应地按照这些比例将圆剪切下来,最后拼成相应的平行四边形。通过这样的拼凑,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到圆面积的转化,可以通过计算自己拼凑出来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得到对圆的面积,从而加深对圆面积概念的理解。

2.生活与数学教学相结合

数学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就是为了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够离开现实的生活,要结合现实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做好相应的备课工作,将实际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例子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以代替枯燥的教学内容[2]。比如,在讲解“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有关植树活动的情境。教师应当先将指数路线和小组分好,小组可以分成三组,由小组长来植树;然后让得优的5名女生站成一排,并相应地颁发小红花;另外得优的6名男生站在第二排,并相应地颁发小红旗。最后,教师就可以明确地问学生总共有多少名学生得优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教学通过生活化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从中获得乐趣,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3.使用情景图进行数学教学

一般情况下,小学数学新教材上都会有丰富多彩的图画、有趣的故事和卡通人物,为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实际上就是教学教材编著者所设置的一些情景材料,是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教学工作开展的[3]。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都代表了编著者对于人生和现实的看法,是由抽象的东西转化成具体的表象。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要学会看图、分析图,并借助具体的实物讲解数学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讲解“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可以选择两个学生演绎青蛙,较高较胖的学生就演大的,稍微瘦小的就演小的。然后,大青蛙与小青蛙进行有关害虫捕食数量的对话,从而分析得出两者所吃青蛙的数量和不同。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学习,就能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爱护小动物和环保方面的知识,从而在另一方面学习到新的知识,最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

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要始终确立创造性的教学理念,处理好教材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让教学走上生活,并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同时,还应当转变原有的教学思想,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学校应当不断地完善相应的教学设施,提供相应的教学场所和物质条件,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桂香,赵丽香,何美萍.《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03).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篇7

关键词:数形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数学和图形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一种高效形象的教学方法。在它的具体运用中,包含两种方法:一是在数字(数量)上构建图形,“以形思数”;二是在图形中寻找数字(数量),“以数想形”。数学知识教学和学习离不开数字和图形,数字对于小学生比较抽象,借助图形或实物来理解数字概念,学生就容易接受,而对图形的认识观察又能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就能使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灵动起来。

一、数形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数字和图形是数学学习的两个重要方面,数字和图形看似不相关,其实它们存在紧密关系。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如果教师只是向学生介绍枯燥抽象的概念或公式,学生就很难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的具体意义,也就谈不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思路和方法,把枯燥的数字与形象的图形结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更易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负数”这部分内容时,如果简单地讲解数字关系或负数的概念,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其含义。如果把负数的教学结合数轴位置来进行教学,用数轴来表示负数的含义,学生就知其正负,而且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二、数形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1.通过数形结合,启发学生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一开始接触数学就是从看图认识数字开始的。小学数学的课标要求也是要把数字认识与图形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能用数字表示图形数量。通过把图形与数字进行一一对应,就能使学生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运用这种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启发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对于经典数学题“鸡兔同笼”,用常用方法解答比较难,如果用画图的方法解答就比较容易解决,可以用一个圆表示动物的头、用竖线表示动物的脚,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画的多了或少了可以随时修改,通过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对“鸡兔同笼”中的“几个头、几只脚”有了基本认识,提高了解题的兴趣,也能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

2.通过数形结合,比较数量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数的大小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如果采用画图的办法来进行数字大小的比较就容易解决,同时这种方法还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印象和理解。例如,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把数轴应用到数字或数量关系的比较中,可以轻松解决问题。如,比较4和-4.6的大小时,将这两个数字画在数轴上,学生就能直观地体会这些数字的大小。又如,在小学阶段分数的比较也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用单纯的数学比较学生不易理解,如果用圆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就方便多了,可将圆分成相同的等份,再按照分数的要求涂上颜色,用这样的图形方法解答此种类型的习题就非常直观、非常容易理解。

3.通过数形结合,简化解题过程

数形结合的方法运用在解答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问题简化,提高解题速度。比如,在解答面积、体积和应用题时,运用数形结合可以使复杂的解题过程一目了然,解题效果比较理想。在学习统计图表时,通过画统计图,能让学生从图形中找出题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又如,学生运用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显示出数量关系的多少,而如果运用拆线图,可以直观表示各种数量的变化情况,运用扇形图可以充分显示各种数量所占的比例大小。运用图形能减少思考时间,快速找到解题方法。例如,在让学生解答:“把2个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1个长方形,计算其周长是多少?”学生很快答出是:“64厘米。”对于这样的题,学生只靠想象很难考虑周全。此时,教师提醒学生用画图方法来计算,学生才发现计算错了。

4.通过数形结合,提高解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线段图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它能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直观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能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提高其分析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特别是在解答应用题时用图形能提高解题效率。例如,解答这样的应用题:小明家养了12只鸡,养有鸭子是鸡的3倍,计算小明家养的鸡和鸭的总数是多少?对于这样的题,受画线段图方式启发,可以用“12×3+12”这样的方法,也可用“12×(3+1)”这种方法解决。

总之,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应多加运用。

参考文献: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概念;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概念教学的目标就是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并用所学的概念学会解决问题。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影响其对具体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对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深入分析和研究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不仅能使小学生形成概念内涵的丰富认识,还能得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等。本文聚焦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入手,探究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概念的引入方式

小学阶段是学生对数学认识的基础阶段,学生数学方面的知识积淀绝大部分都来源于这个时期,所以,数学概念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概念的学习中,概念引入是特别关键的一环。良好的课堂引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概念的引入方法得当,学生理解和掌握得就较好,也会节省教师讲授新知识的时间,易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小学数学教材中,根据小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数学概念采取了不同的呈现形式,具体来说有图画式、描述式、定义式三中。数学概念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概念的引入要做到“对症下药”。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概念引入方法有设置疑问和创设情境法,简单概念直接引入法,直观概念观察引入法,复杂概念剖析引入法,易混淆概念类比引入,抽象概念图解引入法,规律概念归纳引入法等。好的概念引入发能在学生开始接触这门学科的时候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

二、根据小学数学概念的不同呈现形式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虽然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不同,不同阶段概念的特点也各异,但是数学概念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概念明确。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概念的不同呈现形式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图画式的小学数学概念内涵为例,其揭示策略就要根据图画式概念的特点及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挖掘图画的深层涵义,揭示概念的本质。在学生能够理解图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念的定义,并引导学生尽量使用数学语言中的名词、术语。以圆的概念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将圆的表象抽象成数学语言。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用语要规范、贴切;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数学概念,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三、加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把握概念的本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离不开生活。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增加直观操作的比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辅以教具、学具,让学生感知概念表象、理解概念内涵。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录像机、模型、实物等各种直观教具,以及运用观察、比较、触摸、演示、测量等直观方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模型,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得以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把握概念的内涵。例如,在教学概念“米、分米、厘米”时,教师可将提前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1米、1分米、1厘米的若干小棒分发给各小组,每个小组都有3种长度不同的小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不同小棒的实际长度,再让学生用1分米的小棒量一量1米包含几个1分米,用1厘米的小棒量一量1分米包含几个1厘米。在教学“毫米”时,直接利用直尺上的刻度,数一数1厘米包含几个1毫米。同样,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教学“千米”,教师可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走一走1千米到底是多长的距离。这样手、脚、眼、脑并用,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概念,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了概念的原型,有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

四、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有许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运用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商场购物的生活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学校文艺汇演需要购买服装,老师到商场里了解到一件上衣65元,一条裤子35元,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买这样的6套衣服需要多少元?在学生独立解答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学生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一种是先求出6件上衣的钱数和6条裤子的钱数,再用6件上衣的钱数加6条裤子的钱数求出总数,算式是65×6+35×6;另一种是先求出1套衣服的钱数,再求出6套衣服一共的钱数,算式是(65+35)×6。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由于这两个算式都是求6套衣服共花费的总数,所以它们是相等的,即(65+35)×6=65×6+35×6。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就很容易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五、注重学生对概念知识的“内化”,强化学以致用,促进概念知识的升华

将概念知识融合在例题的讲解与分析中,是教师惯用的教学方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往往过分注重学生对于例题的表面理解,而忽略了他们运用概念知识解题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小学生对数学概念不擅长从记忆储备中提取知识并应用于实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对概念知识的“内化”,常常利用变式解题、解题竞赛、互动解题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教学语言与互动、丰富的独立体验及感知、亲的实践和应用中充分掌握概念,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强化概念知识与解题应用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知识应用与转化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概念知识的升华。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基础课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概念是前人在大量生命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的归纳、概括抽象而形成的智慧结晶,其本身具有高度抽象概括的特点,加之小学生年龄偏小,思维发展不成熟,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展开,让小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做到有效教学。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篇9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自推行新课程标准以来,在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素质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人们对小学数学教育亦有了新认识,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但我们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要对其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仍存在教师为课堂中心的现象

受“尊师重道”这一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教师在教学中常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因讲解的知识点略有难度,教师虽有部分引导,但师生间依旧开展的是“乒乓球式”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知识探究时,教师也不能结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培养小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没有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没有营造出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缺乏师生互动,使小学生缺少学习兴趣。譬如,在解决数学应用题问题时,部分教师常代替学生完成解题,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2.仍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

中国自古以来推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教育思想。此类教学模式亦沿用到了当前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仍采用“复习、学习”的循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掌握知识,使得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部分教师以为学生只要能解答出问题就是已经掌握了所学知识,即使部分问题是要求学生总结曾经记忆过的内容或要求学生在书中找出问题答案。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要求学生记住公式定理,却不重视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结论的解释,致使原本有趣生动的数学学习变为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背诵公式定理过程,导致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薄弱,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教学理念落后

小学数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重要学科之一,可促进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提升,达到小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与我国素质教育紧密相关。然而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形式,教学理念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教师常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发散性思维、拓展性思维的培养等。譬如,部分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只是单纯地讲解此节课程的知识点,很少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拓展,致使学生学到的只是死板的书本知识,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特点,传统教学中,数学是任何考试中必须要考查的科目。加上部分学校领导及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致使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许多小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形成恶性循环。另外,由于部分教师追求整齐划一,缺乏对不同学生个性差异的了解,导致数学基础差的小学生同受过早期教育的小学生相比差距日益显著。教师在课堂上希望学生能与自己的思路相一致,忽略了学生自我感受。数学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记忆过程,更是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理解、运用的过程,教学方式的单一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成长。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策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不得不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改革。在现实教育实践中,我们教师应遵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总结和创新,以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理论。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可以真正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小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并对这些反馈进行及时地总结和分析,同时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和修正,合理分配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另外,在课堂中要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尝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提升学习兴趣,实现自主性学习。

2.转变教学观念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并最终为生活服务的学科,数学教学改革的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心需转移到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上,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小学生不能单纯地对数学学习和教学活动进行模拟,更不能依赖教师讲解和习题模拟,在新课改背景下,应提倡小学生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用数学思维观察周围的实物,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将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式

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性、年龄特点和需求,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式,摒弃应试教育中对知识理论的过度强化,增强数学教学的探究性、趣味性和现实性,注重因材施教。教师可采用数学小组讨论式的学习,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针对重难点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另外,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参与教学互动中,乐于听课。比如,在学习年、月、日等数学知识时,笔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日历和年历,增加学生的数学学习乐趣和实践能力,使之乐学。

4.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课程设计

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不同,小学数学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来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因个体差异,遇到意想不到的误解,严重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单纯为了遵守教案,按照预定的计划来执行,应结合实际情况,立即解决。同时,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曾经学过的知识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修正。譬如,在课堂中练习阶段,教师可多出几道针对性强的题目,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层理解和巩固。久而久之,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学习兴趣也就自然提高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在整个数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探求新方法,及时更新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学策略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学的难点。现阶段,很多小学数学老师在应用题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不能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解题方法模式化和套路化等问题,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效率较低。为此,要根据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1、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水平的综合反映,完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很多数学教师在教授应用题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应用题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等方面。对此,必须认真分析和总结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对当前应用题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呆板,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数学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无法从“听”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无法通过教师的“讲”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以至逐渐丧失对数学应用题的学习兴趣;二是不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的一种知识,也必须应用于实践。但是,很多数学教师在讲解应用题的过程中,不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导致理论脱离实践,使应用题教学缺乏活跃性与开放性,学生不能感受到应用题的实践价值;三是很多数学教师运用类比和对比的解题思想,将应用题划分为几个部分,对应用题进行分步骤、分题型、分层次的讲解,这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应用题教学的模式化、套路化问题,固定的题型与解题方法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能够达到教学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数学教师没有对课程标准进行综合、全面的理解,没有认识到课程标准的应用价值与意义,不能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原则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对此,数学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引领之下,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

2.1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很多数学知识的理论性太强,学生感到很抽象,难以理解。数学应用题是来源于实践的,也能够指导实践,教师可以在讲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充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题的实用性。为此,数学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一定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相关解题方法。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要选择小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或曾经体验过的生活情境,拉近应用题教学和学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兴趣,更深刻地理解和接受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2.2提高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之前,学生需要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类型,根据题目结构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题目结构进行简要介绍,通过具体题目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法,找到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某种联系,在认真审题、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条件的基础上,揭示出题目的隐含条件,将隐含条件与已知条件相结合,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最终顺利解答出相关问题。

2.3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策略。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思维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能顺利地解答一些应用题。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转换自己的思考方向和思维角度,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在应用题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树立整体思想,在学生陷人“死胡同”时能够让学生能够转换思维方式,从整体的角度去审视题目,整体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与特点,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2.4安排丰富的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设置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到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来,使其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2.5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数学应用题教学需要遵循的基本理念。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了解学生接受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规律,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