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国有林场林长制工作总结十篇国有林场林长制工作总结十篇

国有林场林长制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5:18

国有林场林长制工作总结篇1

为了解当前森林经营人才建设情况,中国老科协林业分会与中国林业教育学会高教分会联合组织了调研组,从2010年2月开始,选择了北京市、江苏省、黑龙江省、新疆自治区、云南省和湖南省的林业厅、局及直属的国有林场、乡镇林业工作站等管理机构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调研。深入到22个市、县、区,20个国有林场和10个乡镇林业工作站现场考察,并到北京、南京、东北、西南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以及江苏句容农林职业学院进行教育方面的座谈讨论。同时,调研组还收集了714个国营林场、1429个基层林业工作站的基本情况,因此这次调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当前森林经营形势虽然趋好但仍不容乐观

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大力增加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hm2,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m3[2]。这是国家的诺言,也是赋予林业的新的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目标,一手要抓造林,另一手要大抓森林经营。

为了支持森林经营工作,2009年财政部安排5亿元人民币开展森林抚育补贴试点。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从2010年起提高中央财政对属集体林的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开展造林苗木、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中央财政对林木良种生产使用、中幼林和低产林抚育给予补贴。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启动森林经营工程,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林地综合产出能力。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同时,财政部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经费增加到20亿。

2010年初,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贾治邦局长再次强调:“着力强化森林经营,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一是抓紧编制全国森林经营规划。二是抓好森林经营试点。三是建立健全森林经营管理制度。四是积极参与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进程,引进和掌握可持续经营模式和技术,不断提高我国森林经营水平。”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开始重视森林经营工作,并且从政策上、资金投入和健全制度方面有新的措施。但总体看来形势仍不容乐观,各地普遍存在思想准备不足,表现在,认识不到位、技术支撑不力、基础工作滞后、人才严重短缺等方面,应引以高度重视。

2各层次人才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森林经营工作

的瓶颈森林经营人才包括林木种苗、森林栽培、森林抚育、森林保护、森林采伐更新以及森林资源调查设计等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开展具有现代意义的森林经营,关键是要有一批具有现代森林经营理念的管理人才和一线工作人员。目前无论是林业管理部门还是生产单位森林经营人员状况极不适应工作需要,表现在:

2.1各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森林经营人才相对缺乏

我们调查的情况看,6个厅局长,除了江苏省林业厅,其他5个厅局长是组织部门从地市书记或市长调来的。绝大多数地市林业局长是从县书记或县长调来,县林业局长是从乡镇书记或乡镇长调来的。他们具有较强的管理经验和协调能力,作为决策层的关键人,如果不经过一定专业培训,工作难免受到影响。6个林业厅、局公务员中林学专业占40%,管理专业占29%,其他专业占30%。市、县林业主管部门的林学专业人员比例更低。

2.2国营林场人才结构不适应工作需要森林经营一线人才严重短缺

年龄老化据六个省、市、区的741个国营林场调查:职工总数149748人,具有林学专业知识有25410人,仅占16%;具有本科学历有12473人,占8.3%;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仅占0.19%。林场管理人员17285人,林学专业有8063人,占46.6%;本科以上学历有5977人,占34.5%;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占0.41%。在森林经营生产一线的林场各分场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少,798个分场2159名管理人员中,林学专业只有259人,占12%;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占0.05%,中级占2.5%。从年龄结构看,国营林场的职工中50岁以上占30%,35~50岁占44%;管理人员中50岁以上占20%,35~50岁占52%。林业基层生产和管理部门真正能担负起森林经营专业的技术干部,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分配来的大专和中专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在生产一线担负主要角色。

2.3乡镇林业工作站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人员结构极不合理

乡镇林业工作站是林业工作的基层管理服务组织,是林业主管部门的“腿”和“触角”,是林业工作延伸到基层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国家有关林业的法律和法规、方针政策、各项林业工作(包括森林经营措施和技术),最终都要通过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员的工作,落实到农户、山头林间地块。乡镇林业工作站的人员素质、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到林业能否快速发展。国发[2006]30号《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对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有明确规定,至今4年过去了,各地普遍未能落实。

截止2009年底,全国乡镇林业站29778个,占全国乡镇总数的82%。这里有的是独立建站;有的合并在农业综合服务站;有的是县林业局派出机构;有的是乡镇直管。关于经费来源,国务院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基层林业工作机构建设,乡镇林业工作站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但各地执行不一,现仍有三种形式,一是财政全额拨款;二是财政差额拨款;三是自收自支。全国乡镇林业工作站有16万多职工,有的是事业人员编制,有的是长期工、临时工,有的是各种关系进来的(如局长司机、村干部)占编制不干活。总体看,面对林业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基层林业组织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地方该建的还没有建立起来,有些地方经费无保障,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人员素质不高,工作不适应形势要求。

这次调研搜集1429个乡镇林业工作站中,职工总人数为19062人,具有林学专业知识的有5305人,占职工总人数的27.83%;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有735人,占职工总人数的3.85%;具有高级职称的只占职工总数的1.6%,中级的占21%。

2.4基层实用人才进不来少数进来了留不住留下来的动手能力差培养的骨干流失严重

当前,无论是基层森林经营主体,还是管理、服务机构,现有森林经营技术人员普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基层急需补充新人。但是多年来,实用人才很难进得来,一方面受人员编制限制、招人制度规定,要有编制,由人事局统一录用,一般很难招聘到基层所需实用人才;另一方面林业基层单位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不少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还要靠自己创收维持生存,缺少发展空间,不但吸引不了人才,原有的人才流失严重。据统计,全国林科专业2009年大专以上毕业生总人数85365人,其中本科以上56918人,大专28447人。这些毕业生在行政事业就业的占1%,在企业就业的占72.7%,在其它就业的占26.3%。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只有31%,到林区基层就业的微乎其微。北京林业大学近年涉林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大体上是上研究生和出国的占1/3,在北京就业的占1/3,到各地就业的1/3。西南林业大学去年林学专业120名毕业生,在林业系统就业只有3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0%。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每年林学本科毕业生120~150人左右,到县市林业机构就业约占1/4,其中仅有5%的人到了基层林业站或林场。南京林业大学面向西部省、区招生25%,但毕业后多者不回西部,在苏南、上海、浙江等地游走打工择业。

2.5林业教育不适应需求

1998年教育改革以来,林业高等院校发展很快,专业数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原有林业教育体系发生了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也看到中专学校严重削减,形成高、中、低人才培养层次,从以往三角形,变成目前上下一般粗的形态。

1998年,全国高等林业院校10所,其他有林科专业的高等院校38所,在校林科本、专科学生数32924人;中等林业学校59所,其他有林科中等专业学校82所,在校林科中专学生数89073人。林业中专在校学生是本、专科在校生的2.4倍。

2009年,全国6所高等林业院校和340所其它有林科高校,在校本科学生数127736人、专科生83575人;34所中等林业职业学校和310所其它有林科的中等职生学校,在校学生数102986人,本科、专科、中专在校学生数大至相近,而本科、专科是中专在校生的2倍。

当前林业院校发展中出现的趋势与动向值得严重关注,突出表现在:

1)师生比。1998年全国普通高、中等林业院校教职工总数20051人,与在校学生之比为1∶4.8;2009年,教职工总数14036人,与在校学生之比为1∶11.1。教师人才结构不合理,中青年杰出人才匮乏,后备人才培养不够,学科梯队不完善,人才工作的约束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等。

2)涉林专业相对弱势。学校办学规模很大,但是作为森林经营主导专业的林学专业的教育不但没有发展,还相对萎缩。据调查统计,北京、东北、南京、西南、中南等5所高等林业院校,现有在校本科生7.80万人,教改前在校生为1.39万人,现为教改前的5.6倍。林业院校和其它高等院校林科教育共设置的专业有115个之多,但林科专业只有11个。林科专业在校生5.36万人,但是林学专业在校生只有6029人,只占在校生总数的4.7%,而教改前为17.3%,下降了12.6个百分点。

3)课程安排不合理。各院校的林学专业本科,全程必修课教学总学时2304个,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林木育种学、林木种苗学、森林有害生物控制、森林生态学、森林计测学和林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9门课程的学时360个,占总课时的15.6%。四年学制,三年学习,最后一年忙于找工作。

4)教学实习环节薄弱。由于多数院校没有教学实习林场,又受经费所限,影响了学生的实习和生产实践。基层林业部门反映,现在大学毕业生,专业实用技术水平不高,生产实践操作能力较差。

3加强当前森林经营及其人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我国建设现代林业,必然要走森林经营科学化、集约化之路,需要有一支强大的现代森林经营人才队伍。为此,必须认真贯彻和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做到思想、任务、项目、措施落实,把林业人才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如何做好当前森林经营工作及森林经营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基本对策和建议:

3.1扎扎实实做好森林抚育财政补助试点工作促使森林经营制度和政府补贴制度成为发展林业的长效机制

中央决定启动森林经营工程,实行森林抚育补助政策,意义深远。当前要抓好几项工作:

1)提高认识,扎实工作,快出成效,形成机制。森林经营是林业生产的人为活动,森林经营者对森林培育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与经营活动要形成制度。由于林业是一项周期长,风险大,经济效益低的事业,又具有改善生态的意义,国家对林业实行经济补贴,政策支持,是非常必要的。经过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成为发展林业的长效机制。

2)合理布局,保证重点,扩展对象,重在实效。优先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有条件的国营林场及南方九省等森林资源相对集中、中幼林比重大、立地条件好、短期内易见成效的林区开展试点。现行规定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重点在人工林,我们认为也可选择退化的天然次生林开展森林抚育试点。对天然次生林进行抚育采伐、适宜补植等措施,改善林分结构,培育健康稳定森林的效果很好,是天然林经营的好方式。其次,低产林改造也要适当列为试点范围。我们还认为对商品林抚育实行补贴更显必要,我国木材供需矛盾突出,木材安全问题严重,鼓励和支持商品林经营也需要有长效机制。把试点对象、范围扩展一些,通过认真实施,总结经验,为全面实行森林经营工程打好基础。

3)技术支撑,典型示范,政策保障,人才培训。科学经营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围绕着科学森林经营开展资源调查、编制经营方案、作业设计;修订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编制修订有关森林经营数表、软件。做好这些基础工作,才能保障森林经营水平提高。

总结已有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制定不同类型的森林经营模式,指导生产实践。根据我国的情况,可按自然分区、森林类型(树种)、经营目标编制森林经营技术规定。

选择不同类型森林经营主体,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区,探索总结我国科学森林经营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起到示范作用。

举全局之力,为森林经营做好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当前开展森林经营技术培训很有必要,采用分级办班的办法解决人才问题。

3.2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要成为各级林业部门的战略重任

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个根本,构建人才建设新高地,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工作规划中,健全林业人才管理机制,切实建立健全国家、地方和基层三级管理体系。要适应林业发展的要求,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真正为基层林业人才服务,办实事。改善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特别是改善偏远、落后地区林业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要加大林业部门的管理权力,各级财政应保证林业从业人员的工资和待遇。要制定有利于稳定边远贫困地区林业人才的优惠政策,包括工资、福利、艰苦地区从业人员的津贴、特殊岗位津贴、住房待遇、工作条件、进修学习、职务职称晋升等。

建议建立健全林业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国家林业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要抓紧编制人才发展规划,形成全国林业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在人才发展规划中,要突出森林经营人才的发展工作,调动各类林业资金向人才发展倾斜。

3.3完善基层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围绕现代森林经营的需要,基层森林经营人才要求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从我国林业专业技术人才实际出发,通过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加快培养现代森林经营人才快速、有效的途径。切实加强对林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把林业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培训组织和管理机构,把开展全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情况纳入单位负责人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大教育培训制度建设,健全培训网络。进一步完善规范各类培训制度,逐步建立培训与使用一体化的培训运行机制。加强培训队伍和现代化教育培训设施建设,不断创新培训手段,提高培训质量。增加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把教育培训经费列入部门的经费预算。针对基层森林经营人才严重短缺的状况,将基层森林经营人才的教育培训,摆到整个林业人才培训重中之重的位置之中。建议逐步实行森林经营注册工程师个人专业资质制度和准入制度。实施国家森林经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依托林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现有施教培训机构,建设一批部级林业继续教育基地。

3.4强化森林经营人才扶持机制优化基层森林经营人才配置机制创新森林经营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发展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为人才建设带来机遇,但又给林业等弱势行业人才建设造成极大冲击,工作条件差、待遇低,很难吸引人才。必须在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在森林经营人才中,开展“优秀森林经营人才”创评等活动,大力宣传报道森林经营人才典型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森林经营人才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同时给予森林经营人才必要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加大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配备密度。实行定向培养,对今后去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工作的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免收学费。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林业院校毕业生到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就业。制定大、中专林业院校毕业生到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创业就业扶持办法。实施林业行政公职人员到林业基层服务和锻炼的派遣和轮调办法,制定和试行森林经营技术特派员到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服务的政策措施。

建议国家参照“师范专业”相关政策、“村官”政策和支援西部建设政策,鼓励学生学林业专业,到林业基层工作、到林区工作、到边疆工作。鼓励森林经营专业技术人才向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流动,实行国家有关人才向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

3.5加强林业教育院校工作大力培养具有现代林业理念的经营人才

国有林场林长制工作总结篇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林业在学习前苏联林业开发建设经验基础上,经历了由传统林业逐步向现代林业转变的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在林业发展方式上有着不少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吸取。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了保障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建设重点国有林区,发展森林工业,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以木材为主的林产品,并为国家财政提供利税,积累建设资金。与此同时,遵照主席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并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防护林,建设农田林网,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抵御自然灾害,保护农牧业生产;在广大城乡开展了“四旁”植树和城镇绿化,美化环境。此外,在20世纪50、60年代,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也开始起步。这一时期,国家先后在生态区位重要的国有林区建立了一批森林禁伐区、禁猎区和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这些年来,我国森林工业和防护林建设、城乡绿化及生态保护等取得了重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及传统林业思想观念的影响,国有林区的森工企业、国有林场以及南方九省重点集体林区的乡村林场等,形成了“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经营”的林业发展方式。其它以营造林为主的国有林场,在荒山荒地造林和残次林改造任务完成后,将原来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改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迫使林场以伐木为生,进而也陷入了“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经营”的林业发展方式。

国有森工企业、国有林场和乡村集体林场都是林业生产经营单位。培育森林,发展木材生产,既是发挥森林固有功能的要求,也是林业生产经营单位应有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无可非议的。问题主要出在“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经营”的传统林业发展方式上。几十年来在这种传统发展方式的影响和制约下,导致许多国有、集体林业生产经营单位,为了给国家建设提供木材,向国家和地方财政上缴利润、税费和自筹生产事业经费,不得不从扩大木材生产上找出路、做文章,追求经济效益。乡村集体林场更是如此。因而,普遍忽视或无力顾及森林集约经营和持续发展,更谈不上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其结果造成森林资源过伐透支,经营粗放,质量功能效益下降。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林业发展方式,不仅危及林业可持续发展,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多样化的需求,还使许多林业生产经营单位红火一阵以后陷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生产生活难以为继的困境。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转变国有林区的这种有悖于林业全面发展、持续经营的发展方式,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建设方针,建立了培育森林资源的育林基金制度;作出了在国有林区实行“以场定居,以场轮伐”的规定;全面推行以实施森林经营方案为载体的森林经营制度,等等,力求实现总理对林业建设提出的“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目标要求。

后来,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政策措施,特别是受的干扰和影响,问题不仅未获解决,反而加重了对林业建设的破坏。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我国国情林情出发,相继提出了林业建设必须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明确了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提出了林业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建设优先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建设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的目标要求。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建设现代林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正确决策,指明了我国林业发展的方向。这对指导和推动我国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新时期林业发展战略,推动我国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坚持改革创新,采取有力措施,加速转变“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经营”的传统林业发展方式,构建以生态建设为主、优质高效多功能和可持续经营的现代林业发展方式,实现林业科学发展。这是我国林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转型发展。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林情和历史经验教训,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就是把过去“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经营”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生态建设为主,综合发展,集约经营,质量效益优先,推动绿色增长和可持续经营”的发展方式。

这种新型林业发展方式的思想内涵和目标要求主要是: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紧紧围绕林业“三大体系”建设,“调结构”(调整优化森林结构、调整完善产业结构),“变模式”(把粗放经营的林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经营的林业生产经营模式),“提质效”(全面提升森林质量、林地利用率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促发展”(促进绿色增长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打造森林覆盖率高、森林生长率高、林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高,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四高、一持续”的现代林业。这样的转型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现代林业、推动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林业发展方式的恰当选择。

2解决国计民生需求的根本出路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生态脆弱的发展中国家。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可用林地过少、森林总量不足和质量效益较差,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容量有限。经过这些年来开展大规模的造林绿化、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强化森林保护经营等多方面的努力,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0.36%,森林的数量质量和效益都有程度不同的提高。但是森林资源的现状与世界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hm2,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在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量10.151m3,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排在世界第122位。同时,由于过去长期实行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经营的传统林业发展方式,森林结构不合理、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主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乔木林多数质量较差,蓄积量生长量偏低。全国乔木林质量好的面积只有16.66%,中等和差的面积各占60.96%和22.38%。乔木林平均蓄积量和生长量分别为85.88m3/hm2和3.85m3/hm2,远远低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水平。

(2)乔木林林分过疏过密的情况较为普遍。全国中幼龄林过密的占1/3,中龄林和近成过熟林过疏的占近1/4。

(3)森林结构不合理。许多林区在乔木林构成中普遍存在“两多、两少、一失调”的状况,即:普通速生丰产用材林多,珍贵和大径级用材林少;纯林多,针阔叶混交林少。树龄结构比例失调严重,在乔木林中,中幼龄林面积所占比重高达67.25%,近、成过熟林面积只占32.75%,而且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西南、西北边远国有林区。

(4)一些地方森林健康存在不少问题,灾害仍然比较严重。全国乔木林每年遭受火灾、病虫鼠害、气候灾害(风、雪、水、旱)和其他灾害的面积达1761.74万hm2,占乔木林总面积的11.32%。由于森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导致森林功能效益不佳。根据调查测算,乔木林生态功能指数平均为0.54,处于中等水平,生态功能好的面积仅占11.31%;森林可采资源过少,特别是珍贵和大径级用材林资源锐减乃至枯竭。为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近5年平均每年要从国外进口木材(包括木质林产品)1.34亿m3。另一方面,我国能用于培植森林的宜林地十分有限。据调查统计,全国宜林地只有26329.47万hm2,仅占国土总面积的27.42%。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土地不能用来栽培乔木林。以上可以看出,我国森林资源的家底较为单薄,远不适应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和改善民生的要求。

根据我国上述国情林情,要解决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和民生需求,根本出路在于转变“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经营”的传统林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行“以生态建设为主,综合发展,集约经营,质量效益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经营”的现代林业发展方式,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唯有坚持这样的发展方式,才能卓有成效地拓展林业发展空间,挖掘林地生产潜力,增加森林总量,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功能和效益,也才能使有限的林地生产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林产品和森林文化产品,推动绿色发展,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的需求。

3国有林场率先施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巨资先后在全国建设了4507个国有林场,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0多个县(市、区)生态经济区位重要地带。国有林场是国家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基层生产事业单位,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经营面积已达6200万hm2,林业用地面积增至5000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4466.67万hm2,森林蓄积量22亿m3,分别占全国的23%和17%。同时,国有林场培育管理的森林,其质量和效益要比集体所有的森林高出很多。如今的国有林场业已成为国家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基地,在区域林业生态建设中起着重要的骨干、示范和带动作用。

目前,全国国有林场仍有宜林荒山荒地533.33万hm2;过疏过密的森林和需要改造更新的残次林在有林地面积中还占有较大比重;森林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从总体上看,我国国有林场森林质量、林木生长量和林地产出率仍然偏低,森林的功能效益同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以上情况表明,国有林场发展林业的空间和可供利用的林区资源潜力很大,基础条件较好。国有林场率先施行林业战略转型发展,不仅对国家林业和生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还是国有林场脱困振兴的希望所在。实行林业战略转型发展是林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涉及国有林场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管理体制、经营模式、政策措施等诸多方面的改革调整,事关林场改革发展的全局。鉴于国有林场的类型不同、森林资源和林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经营管理能力水平高低不一等情况,组织实施林业战略转型发展,一定要从国有林场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制定切实有效措施,扎实稳步推进。具体做法初步设想如下:

3.1明确指导思想,制定总体规划

林业战略转型发展是林业建设的长远战略任务,必须用科学发展的思想、方针与规划蓝图来组织指导和推动实施。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在2003年《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国有林场实施林业战略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优先的原则;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坚持集约经营,培育发展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坚持综合开发利用林区资源,挖掘生产潜力,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富有动力活力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全面提升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增长和满足国计民生需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施林业战略转型发展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的林业生产建设工程,要有一个全面和实用可行的发展规划和措施。因此,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当前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及经营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情况,本着以场施策的原则,采取上下结合的办法,组织编制转型发展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1)明确国有林场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确定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3)安排森林经营、产业开发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林业生产建设工程项目;(4)提出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要求和经济财政长效保障政策。同时,要把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类林场,各项保障政策措施也要力促落实到位,使规划真正起到指导推进转型发展的作用。

3.2坚持科学经营森林,夯实壮大林业发展的基础

森林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功能效益多样,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森林经营的根本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是增加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功能,提升森林效益,保障林业生产力稳定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能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森林经营的水平和力度。可以说,推行科学经营森林是实施林业战略转型发展的第一要务。首先,要按照培育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和可持续经营的要求,研究制定科学经营森林的规划设计,调整优化森林结构,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地搞好造林更新、抚育间伐、低效林改造及森林保护,不断推进林种、树种、树龄结构的合理配置,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功能和效益。第二,按照科学经营森林的要求,编制实施林场森林经营方案,明确科学经营森林的指导方针和目标任务,完善适应科学经营森林要求的法规制度、经营技术规程和指标体系等,逐步使科学经营森林走上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第三,建立科学经营森林的考核检查、监督管理、奖罚等制度,推动科学经营森林方案的贯彻实施。

3.3综合利用林区资源,开拓发展林业产业

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林产品和生态服务,是林业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任务,也是林业战略转型发展要实现的根本目标和要求。无论是商品经营型林场还是生态公益型林场,都要本着生态优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经营的原则,从综合开发利用林区资源、挖掘林地生产潜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出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发展各类产业,建设国家林产品、生态产品及森林文化产品的战略生产储备基地。国有林场林地广阔,可以用来发展产业的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要充分利用林区资源优势和林场的有利条件,采取多种经营形式和办法,积极发展木材产业、林下种植养殖产业、森林旅游产业、特色经济林产业、林木种苗花卉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等等,打造林业实体经济,不断提升林业生态、经济生产力水平,全面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开辟林业战略转型发展的新天地。各类国有林场,要根据自身资源状况和条件,确定产业开发项目,采取自己组建或引进生产加工和经销企业的办法发展产业,为社会创造财富,增加林场收入,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

3.4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

这是实现国有林场林业战略转型发展的根本保障。要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规定和要求,紧密结合各地区、各类型国有林场的实际,深化改革,建立国有林场适应转型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主要任务是:

第一,建立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发展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资产,巩固壮大转型发展的物质基础,要建立“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产权主体清晰、经营主体落实、权责利益明确、经营流转规范、监督服务到位”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同时,要制定资产经营管理法规制度,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机构,确保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资产的安全,实现保值增值和可持续经营。

第二,明确国有林场的性质定位,落实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主体。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业已成为国有林场的首要任务。这种功能和任务的重大发展变化,突显了新时期国有林场特有的生态公益属性。因此,国有林场的性质总体应当定为国家生态公益事业单位,以适应林场担负新功能、新任务的要求。这也是实施林业战略转型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根据国家《物权法》《森林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国家事业单位落实国有林场对其经营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应享有的占有、使用及相应的收益、处分等权利,充分发挥其资产经营主体的作用。

第三,按照森林分类经营、事企分开、管办分离、放开搞活的原则,调整完善林场内部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国有林场要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优质生态公益服务和林产品供给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全面搞好林业和生态建设。林场经营的商品林和其他场办产业,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制合作等多种经营形式(有的还可以拍卖转让,改制民营),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林场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双方签订的经营协议,建立监管制度,加强领导管理,并做好指导服务工作。第四,建立健全与国有林场性质和任务相适应的人事劳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以及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和奖罚制度,等等,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和富有成效的激励制约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国有林场的改革发展出力献策。

3.5实施科技兴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林业战略转型发展,涉及林业建设的方方面面,包含培育发展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合理开发利用林区资源,经营管理各类产业;严格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规划建设林业基础设施,配置使用先进生产管理技术装备,等等,是一项多领域的改革创新。从实质上讲,转型发展就是建设现代林业的科学发展。因此,要求国有林场必须采用林业先进科学技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组织保障。首先,要从发展现代林业出发,紧紧围绕建设“四高,一持续”的现代林场,研究制定科技兴林规划及实施办法,积极采用适用有效的林业先进科学技术装备和现代经营理念,广泛用于林木育种、造林经营、森林保护及发展产业、林场建设管理等,逐步实现林业科学化、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林业科技含量,支撑引领转型发展。其次,要根据国有林场的任务和职能,按照转型发展的要求,研究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措施,采取培养、招聘等办法,建设一支林场实用的技术管理人才队伍,特别要重点培养选用一批思想品德好、懂专业、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领导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林场转型发展的领军人物。为了能够吸引、留住人才,还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为人才成长、施展才干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实现转型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建立经济财政保障政策

林业建设周期长、风险高,具有连续性、社会性及生态公益性强的特点,需要长期经营,持续发展。实现林业战略转型发展是国有林场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建立稳定的长效经济财政保障政策制度,才能确保转型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

4.1林业建设要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国有林场培育发展森林资源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计划,主管森林资源资产的省级政府要作为林业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统一安排所需投资,进行建设和管理。

4.2事业经费实行财政补贴政策

国有林场从事林业生产建设管理工作、林场职工工资及社会保障等所需的事业经费,要列入主管政府财政预测计划,并根据林场财务收支状况,实行全额拨款或定额、差额补贴政策。

4.3完善发展商品林经济扶持政策

国有林场培育发展珍贵优质用材林、速生丰产林、特色经济林、生物质能源林、碳汇林以及开发森林旅游等,国家要在信贷、投资、税费等方面,实行优惠扶持政策。林场商品林建设,在林地所有权和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实行承包、股份合作、租赁等多种经营形式,从多方面吸纳社会资金,形成多元投资体制,促进林业发展。

4.4继续享受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

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生态公益林、天然林,要按照林业主管部门划定的实有面积,继续实行国家规定的财政经济补偿政策。

4.5建立生态公益林发展基金

要采取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出资并募集社会资金的办法,建立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发展基金,专门用于国有林场赎买或与乡村、社会团体合作培育或管护生态公益林,以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森林的能力与技术优势,提高生态公益林的经营水平,发展高质量高效益的生态公益林。

4.6减免金融债务

国有林场历史所欠的金融债务,凡属用于培育发展生态公益林和林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予以全额核销;用于培育发展商品林和多种经营生产的贷款予以减免,以助林场卸掉债务包袱,全力投入改革发展。

国有林场林长制工作总结篇3

1.1林业发展现状

据1999年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统计,全县国土面积278605公顷,其中林地面积192395公顷,占69.1%,荒山荒地5762公顷,占2.1%。林地面积中,森林面积167120公顷,占林地面积的86.9%,灌木林地18248公顷,占9.5%,疏林地2208公顷,占1.1%,无立木林地4785公顷,占2.5%。活立木总蓄积855.5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771.1万立方米。竹林面积20026公顷,总株数2760.8万株。森林覆盖率达66.7%。

县林业机构比较健全。全县有国有林场6个,采育林场9个,毛竹林场1个,乡村林场224个,各类木竹加工企业75家(全民21家,集体24家,私营24家)。全县现有林管站18个,木材检查站5个,护林哨8个。林业职工总人数近7000人,其中局机关105人,林管站(哨)118人,林科所145人,营林林场3700余人,采育林场1333人,林业造纸厂465人等。

1.2取得的成绩

建国以来,在历任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县林业在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管理、林产工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森林资源培育成效显著

**县是全国南方六片商品材基地县之一,属全省重点林业县和产材大县。该县十分注重森林资源的培育,先后实施了部省联营商品材基地项目、林业贴息贷款项目、世行贷款吉湖工业原料林项目、世行贷款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等速生丰产林项目。建国以来,特别是“灭荒”以来,共完成人工造林210.2万亩,低产林改造51.89万亩,封山育林78.49万亩,其中累计完成速生丰产林营造44.8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年的44.5%上升至1999年的66.7%,平均每年增加2.2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由**年的653.1万立方米上升至1999年的855.5万立方米,平均每年增长20.2万立方米。

森林资源的不断扩大,不仅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为**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据统计,近5年来,每年营造林、木材生产需劳务工日约50万个,安排就业人数达3500人左右,其中长期解决林业职工就业约1500人,长期雇请民工2100人,每人每年劳务收入可达5000元左右。森林不仅仅可缓解农村就业矛盾,而且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保障。如,乡观下村1986年前由于山上植被甚少,水土流失严重,经常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导致全村水田只能勉强栽种一季,该村成为全乡最贫困的村。1987-**年垇上林场与该村联营造林6000多亩后,产生了四大变化:一是水土流失得到控制,二是该村平均每户累计获得劳务收入2.3万元,摆脱了贫困村的帽子,三是农民自发绿化了自留山、责任山2000多亩;四是全村水田均能栽种二季稻,亩产由原来的150公斤增加到450公斤,农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300元提高到现在的1600元左右。1974年前县东风水库(小二型水库)溢洪道长期无水,74年北华山林场造林2.5万亩,自89年开始该水库溢洪道遇下雨就有积水,从而可满足周边几个乡的农田用水需要,水稻亩产从500公斤增加到800公斤。

1.2.2森林资源管理卓有成效

造林保存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增加得益于林政资源规范化管理。⑴全县林政管理体制较健全,机构设置较合理,形成了源头管理、路上管理、林区治安三个环节一体化的林政资源管理体制,如主要路口都有木材检查站,主要林区出口处都有护林哨;⑵林政管理机制运转良好,林政、森林公安、木材检查、防火等部门能进行较好的合作,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地保护;⑶加强了采伐作业设计的审批,基层林业工作站源头管理较规范;⑷能紧紧围绕保护森林资源、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积极开展惩治林区犯罪活动,最近5年共查处各类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2万余件。

1.2.3森林工业得到稳步发展

建国以来,**县森林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森林采运、木竹加工、林化加工、造纸等多种类的森林工业体系。据统计,全县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361.1万立方米,商品竹1265.85万根,松香4.5万吨,木、竹胶板5.45万立方米等,累计创利税1.36亿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县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该县根据资源现状和产品市场前景,及时调整林产加工业发展思路,将市场开发与资源利用有机结合,在抓好竹胶合板厂和林化厂两个“龙头”企业的同时,加大了全县林办企业的改革力度。据统计,1999年林业工业总产值9048万元,比1998年增加17.7%,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8%,比1998年增加0.4个百分点,实际减亏241.4万元,实现税收100.23万元。

据统计,1999年林业社会总产值为1.53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7.1%;上交财政1001.23万元(不含集体部分),占县财政总收入的10.9%,比98年提高0.74个百分点,比97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二、**县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对林业的认识问题

对林业的主导功能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不少地方总是把林业作为经济部门和产业来看待,希望林业能成为经济支柱,采伐木竹能提供巨大的经济利益。事实上这不符合森林发展的自然规律。森林资源破坏容易恢复难,树木成材要几十年时间,而采伐一棵树只要几分钟、十几分钟。如果方方面面都来向森林索取,林业只能在短暂的辉煌之后陷入长期的困境而不能自拔。**县森林资源目前的状况就是证明。森林质量的降低除了经济效益不断萎缩外,更严重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各行各业的不利影响,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最近几年,国务院对改善生态环境高度重视,把林业作为生态公益事业,实行三大效益兼顾、生态优先的原则,符合我省包括**县的实际,应当坚决执行。

2.2森林资源培育问题

2.2.1林分质量不理想

⑴林地单位面积产出低。据统计,乔木林每亩蓄积仅3.5m3,用材林每亩蓄积也仅4.1m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9%。尤其是天然林和集体林的单位面积产量更低。89、94、99年三次森林资源清查表明,天然林单产蓄积均持续下降,分别为每亩3.9m3、3.2m3、3.1m3;集体乔木林面积占全县森林面积的54.4%,其蓄积量却占全县森林总蓄积的42.9%,且其单位面积蓄积仅为国有林的63.0%。毛竹林平均立竹株数为86株/亩,还不到全省平均水平,且大部分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均低于94、89年每亩立竹株数(94年为88株/亩,89年为109株/亩)。

⑵低产低效林较多。乔木林平均郁闭度为0.588,郁闭度0.3及其以下的林地面积仍有19294公顷,比1994年增加59.1%(94年为12130公顷)。由于不合理采伐(如“拔大毛”式采伐、超龄采伐),大多数天然林分变为稀疏残次林,其蓄积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全县毛竹林平均胸径为8-10cm,平均立竹度为86株/亩,与200株/亩、平均胸径12cm以上的集约经营要求相比,相差甚远。

⑶人工林生长不够理想。据统计,Ⅰ生长等级的人工林面积占人工林总面积的10.7%,Ⅱ等级占39.3%,Ⅲ等级占29.1%,Ⅳ等级占42.6%。可见,Ⅲ、Ⅳ等级的人工林面积已占人工林总面积的71.7%,与占70.6%的Ⅰ、Ⅱ肥力等级林地面积不相一致,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适地适树未把握好(人工林中杉木、湿地松占91%),二是抚育管理未跟上。

2.2.2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

⑴树种结构较单一,针叶化严重。99年森林分类区划结果表明,森林总面积中,针叶林占72.7%(杉木32.1%,松类40.6%),阔叶林仅占15.3%,毛竹占12.0%。用材林中,针、阔面积比为87.4:12.6,其中杉木占50.3%。人工林中,杉、马、湿、阔、竹的面积比为54.0:6.8:36.3:2.2:0.7。由于“灭荒”期间,大面积营造杉木和湿地松,致使杉木占绝对优势(其蓄积占森林总蓄积的53.2%),全县森林树种结构较单一,尤其是人工林中阔叶树种类少、面积小,易带来环境风险和市场风险。

⑵林种区划较合理,但需落实区划结果。据分类区划结果,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毛竹林、防护林、特用林的面积比例分别为46.0%、5.5%、0.4%、11.3%、33.3%和3.5%,即商品林:公益林=63.2:36.8。**县作为我省重点林业县,既要提高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又要强化其经济支撑能力,因此,此比例较适合**县情、林情,与全省的比例(55.6:44.4)较相一致。但在实际森林经营中,必须按确定的经营目标,逐小班落实经营措施。

⑶年龄结构极不合理,用材林可采资源少。据统计,乔木林总面积中,幼、中、近、成、过熟林的面积比为43.0:34.5:13.5:7.7:1.3。用材林中,各龄组面积比为34.4:38.5:16.0:9.5:1.6,即中幼林占72.9%,近成过熟林占27.1%,且近成过熟林总面积21925公顷中,还有35.4%的面积为“将可及”或“不可及”。可见,近十年内可采资源处于贫乏状态。

2.2.3组织管理不落实

作为**县森林资源培育骨干力量的国有林场,大多数由于冗员多、负担重、无法投入而处于维持现状甚至难以维持的状态。而作为经营山林主体的农民普遍对培育资源缺乏积极性,乡村对组织农民培育资源缺乏主动引导和有效组织。

2.2.4技术措施不到位

上百万亩的天然次生林处于被动封育状态,30万亩毛竹林多数没有进行低改,油茶林垦复质量不高,不少处于失管状态,每年需要进行的中幼林抚育间伐只能完成很小的一部分,森林结构的调整没有列入重要工作内容。这些必需的措施不到位,直接影响到森林质量的提高和森林数量的增长。

2.3森林资源管理问题

⑴采伐限额指标分配、使用不合理。如金信纸业有限公司计划使用部分采伐剩余物作原料,而实际使用的原料均为木材,且这部分耗材未计入采伐限额指标;北华山林场为解决目前经济困难,将抚育间伐材指标用于主伐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资源较多的溪坑林场、北华山林场未得到较多的指标份额。

⑵未严格执行“森林采伐规程”,如大多数林场出现超龄采伐现象,一些地方在抚育间伐和次生林择伐中采取“拔大毛”式采伐等。

⑶林政执法队伍尚需加强。一些木材检查站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等方面做得不够,如泰山乡护林哨对超载木材未按规定处罚,且出现打白条现象。

⑷经营管理水平不理想。各林场均未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也没有进行小班建档,必将给今后的森林经营带来一定的盲目性。如北华山林场正在采脂的湿地松面积达11000亩,采脂结束后湿地松的采伐安排、利用及迹地更新等问题,林场还没有进行系统考虑。

2.4林产加工问题

⑴小厂太多,资源浪费严重。据统计,全县现有各类木竹加工企业75家,其中绝大部分为规模小、竞争力弱、资源浪费严重的厂家。即使是林化公司、竹胶合板厂、林业纸厂、细木工板厂等四个主要的林产加工企业,离规模经营尚有一定的差距,其产品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没有形成支柱和骨干,且产业链很短,产业化程度低,经济兑现能力弱。大多数厂家原料利用率不高,如生产竹筷的原竹利用率仅27%;生产木地板的原木利用率不到50%。

⑵有些企业内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力度不大,改革步伐不快。

⑶一些企业由于负债、污染、流动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差等问题而面临停产、转产,甚至闲置资产。如江南造纸厂因污水得不到处理而被迫停产,转产印花纸又缺少流动资金而陷入困境;细木工板厂出租、兼并又一时找不到路子,其债务负担沉重。

⑷木竹生产税费负担过重,影响原料林经营者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原料供应的数量和质量。

2.5林业内部的问题

⑴职工多、负担重。据统计,国有林业系统现有职工近7000人,仅正常工资支出就需350余万。目前林业系统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效益低下,经济陷入困境,人员多已成为各单位持续发展的主要“包袱”。

⑵负债重。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林业系统债务总额达1.44亿元,其中欠银行贷款0.59亿元。沉重的债务已严重影响各单位正常的经营活动。

三、**县林业发展对策

3.1明确林业发展总体思路

要树立正确的林业工作指导思想。根据国家对林业工作的新的定位,结合全县实际,**县林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生态优先的原则,深化改革,实行森林分类经营,优化经营机制,着眼长远,兼顾当前,突出森林资源的培育,加强保护,合理利用,努力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行这样一个指导思想,要求不要把发展经济的重担放到林业身上。林业主要是国土保安、改善环境,为各行各业特别是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环境支持和屏障,发挥生态效益。从森林发挥经济效益方面来讲,不要过多地采取采伐木竹的办法,而是要发挥它的旅游作用、休闲健身作用,积极开发利用非林木资源和林木资源的非木质部分。

3.2以提高现有林质量为中心,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力度

森林资源的培育要坚持“以提高林地单位面积产量为目标,调动一切营林手段,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增加科技含量,调整结构,维护地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的思路。这个思路的具体内容是:

⑴一切营林工作都要围绕提高森林质量来开展,努力增加森林资源蓄积量和可采资源,增强森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环境的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⑵实施两个调整。一是调整树种结构,大力发展多种多样的阔叶树种,增强林地的自肥能力,增强森林防火、防止病虫害的功能,同时也是对木材市场的进一步适应。发展阔叶树可以多形式地进行,疏林补植、针叶林改造、防火线植树、防火林带的配置等都应考虑。造林和更新一律实行针阔混交,混交比应达到1:1。二是林龄结构调整,努力减少小片皆伐方式的使用,结合培育大径材工作,通过择伐方式,逐渐拉开龄级差距,培育多树种复层林,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来代替人工更新。

⑶灵活运用四项营林措施。一是封。充分利用**县良好的自然条件,对凡有封育成林希望的疏林、天然次生林、有天然下种母树的荒山荒地等都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次性封山,并适时进行抚育改造,调节林木生长的营养空间,促进其正常生长。二是改。下决心把低产竹林、油茶林、经济林和次生林改造成优质高产林,把针叶纯林改造成针阔混交林。三是补。就是疏林补植,果木林、油茶林等要补够合理的株数,用材林、生态林主要是补植阔叶树,改善林相。四是造。确实是荒山荒地的还是要造林,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植苗、直播、撒播一齐上。

⑷长短结合,各有侧重。在可采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要十分注重资源培育的分类指导和结构调整。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短周期的林种,尽可能地满足林产工业发展的需要。重点抓好30万亩毛竹林的垦复改造和油茶低改。在适宜的地方可发展拟赤扬等速生树种,加强湿地松的抚育管理,尤其要重视房前屋后、沟渠堤路等各类隙地的充分利用,大力发展樟树等树种。另一方面,要注重大径材的培育,凡是立地条件好的杉木林、天然林都要避免过早采伐,加强管理,通过提高质量来提高效益。要根据适地适树原则积极发展马尾松等乡土树种。

要在上述四个方面真正取得进展,必须在动力机制上找到突破口,深化改革,使集体林业动起来,国有林业活起来。集体林业这一块,主要是要落实农民的经营责任和经营利益,切实做到谁经营、谁得利。形式要尊重农民意愿,凡是集体无力经营的,都要落实下去,可以个人承包、租赁,也可以实行股份制经营,尤其要鼓励山林向经营能手集中。国有林业这一块,主要是要解决冗员过多的问题,要在转制上下功夫,允许买断工龄,允许将部分森林折股给职工置换身份,将林场转为国有资产控股的股份制林场,可以拍卖青山尽快偿还债务或用作转制改革的成本。总之,要使林场摆脱沉重的负担,回到正常起点重新起步。

3.3以源头管理为中心,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

⑴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分类制定和控制采伐限额;根据各乡(场)资源状况合理分配采伐指标;切实抓好抚育间伐材指标的使用和管理,将此指标真正用到急需抚育间伐的中龄林上来;坚持凭证采伐,做到伐前有设计,伐后有验收。

⑵适应分类经营需要,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加强林地地籍管理,提高科学经营管理水平。以森林经营方案、小班资源档案为基础,将经营目标、措施落实到每个林班、小班;执行公益林、商品林林地地籍管理制度,按照固定小班经营作业,实现计算机管理。

⑶采取有效措施,疏通木竹材正常流通环境。林政执法部门要维护木竹材正常流通秩序,杜绝各种非法行政现象;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放宽木竹材一家收购的限制,允许农民自主销售木竹材,以调动农民经营林业的积极性;允许木竹材经营者根据市场行情进行出县销售。

⑷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和业务教育,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其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建设。

⑸严格执行森林采伐规程。必须狠抓源头管理,规范伐区设计、采伐、检查验收等各环节的管理。根据分类经营要求,对森林采伐管理实行分类指导,逐步做到“管死一块,管严一块,放活一块”,即对公益林严禁商业性采伐,对商品林允许在限额以内按批准的经营方案和市场行情实行自主采伐,及时更新。抚育间伐在选取砍伐木时必须坚持“砍小留大,砍劣留优,砍密留稀,照顾均匀”的原则,严禁拔大毛式采伐,间伐后郁闭度不应低于0.6。采伐迹地应按时更新,根据山场具体情况,提倡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3.4以提高整体效益为中心,调整林产工业布局,促进林产工业良性发展

⑴择优扶强,大力培育林产骨干企业,使其成为**县林业产业的主力军。下大力气把松香、造纸、竹材胶合板当作重点加以培育,并与相应的原料林基地建设相结合。“十五”规划中,应安排这些产业的发展进度,力争到2010年实现年造纸11160吨、松香10000吨、竹胶合板10000m3的规模,使全县林业产业、产品结构得到优化。

⑵加强全县林产工业行业管理,强化宏观调控。首先,对现有林产加工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整顿,保留产品质量好,原料利用率高,充分利用小径材,具备一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厂家,如竹胶板厂。对污染严重、资源浪费大、消耗天然阔叶材、规模小的林产加工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原则上保留10家左右。其次,对新上林产工业项目,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定程序审批,否则,不安排原料,不予放行,不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严格执行生产许可证、加工许可证和产品放行证制度。

⑶改革林业经济体制,组建林、工、贸一体化的林脂纸企业集团,并力争上市。林业纸厂应尽快加入全纸业集团,加快林业产业化步伐,并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作。改善所有制结构,因企实行产权制度的多元化。

国有林场林长制工作总结篇4

上半年,全市林业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林业厅的关心指导下,精心谋划、精准施策,扎实推进林长制改革工作和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林长制改革工作情况

(一)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体系。

根据行政区划、国有林场、生态功能区等资源分布状况,全市设立3212名林长,其中市级38名、县级94名、乡镇级901名、村级2179名,明确责任主体,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全市出台林长制工作方案1200个,出台会议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60个,竖立公示牌1808个、公布监督电话3655个,林长制工作群9个,落实专职工作人员46人,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办公场所、有办公经费,来安县已安排专项工作经费71万元,南谯区安排了20万元,琅琊区安排了10万元。

(二)营造全员关心重视林业发展氛围。

全省林长制改革工作推进以来,XX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行林长制改革等决策部署,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市委书记张祥安先后就林长制改革工作作出12次重要批示。6月13日,张祥安书记亲赴皇甫山国有林场督察调研林长制改革工作,明确提出“林长要履职,履职要见效,效果要显著”。市县级林长多次调研指导林长制改革,为林业发展解决实际困难。市县电视台先后12次报道林长制工作。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网、央视《朝闻天下》栏目、《中国绿色时报》、《安徽日报》、凤凰网、省林长制简报多次报道我市林长制改革工作。

(三)各级林长履职取得初步成效。

建立旬调度、月通报、季督察等机制,市县两级累计督察调度30余次,各级林长深入责任区调研指导120余次,协调解决遗留问题82个。南谯区通过林长制,投入3.2亿元,建设皇庆湖湿地公园28.2平方公里;自筹3.1亿元,对沿滁河左岸进行景观绿化、水利工程、亮化工程等公共设施进行配套,建设滁河风光带17.5公里。

二、造林绿化和创森情况

(一)营造林实绩。

全市完成造林20.99万亩,其中成片造林10.58万亩,占省计划9万亩的118%;四旁植树折合10.41万亩。全市完成营林67.52万亩,其中完成封山育林6.1万亩,占省计划6.1万亩的100%;完成退化林修复2.34万亩,占省计划2.3万亩的102%;完成森林抚育59.07万亩。

(二)森林创建。

我市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1个(定远县),占省计划1个的100%;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3个,占省计划4个的325%;创建省级森林村庄75个,占省计划40个的188%,各项创建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建成森林长廊工程示范段50.8公里,占省下达计划40公里的127%,折合面积0.55万亩。

(三)深化林业改革工作。

一是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发展。XX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国有林场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明确发展目标,“干部干事、职工干活”内在激励机制基本形成,改革工作得到国家和省厅的肯定。4月16-18日,全国国有林场年会、全国国有林场改革发展工作座谈会在XX召开,三界国有林场获全国十佳林场称号。二是做好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工作。扎实开展南谯区陈王村,明光市嘉山村集体林权“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试点,改革成效得到省林业厅肯定。6月25日-26日,全省集体林权“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联系点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南谯区召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着力发展林业规模经营。全市累计流转林地面积62.13万亩,流转金额超5亿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427个,创成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6个,市级18个。带动农民就业11万人,工资性年收入7.6亿元。

三、林业生态扶贫工作

以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为主要抓手,坚持以问题导向,不断构建完善林业扶贫政策技术体系,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扶贫和林业产业扶贫。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10000亩,封山育林37000亩;天然林停伐12500亩,其中国有6100亩,集体和个人6400亩;通过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带动贫困户就业59人,占任务27人的219%。全市选聘生态护林员137人。全市建成薄壳山核桃等各类基地28个,47家林业经营主体,流转贫困户土地1197亩,共带动1277个贫困户就业,人均年增收达5000元以上。

四、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一)严格林地审批。

完成2021年度项目征占用林地多批次审核、上报及森林植被恢复费催缴工作。目前永久使用林地项目已审核转报9件,总面积47.25公顷;临时用地审核转报2件,总面积1.4337公顷;市属国有林场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设施使用林地审批3件,面积3.8329公顷。

(二)严格公益林管理。

完成XX市公益林区划落界;开展全市公益林与林地“一张图”数据衔接暨重点林业资源(天然林、国有林场、苗圃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落界工作;完成公益林落界设备采购工作。

(三)加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全市发生区完成病区清理枯死松树41087亩,病改皆伐1424亩,皆伐485亩,均占任务的100%。

(四)加强野生动物保护。

先后开展“飓风1号行动”、“春雷2021行动”等活动。出警2890人次,检查巡护重点区域165处,放生鸟类500只,收缴捕鸟网9张、不锈钢管27根,开展爱护野生动物法规宣传62次,有效打击和震慑了破坏野生鸟类资源违法犯罪活动。

(五)扎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上半年全市一般性森林火灾2起,过火面积0.98公顷,无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事件,森林火灾发生率和受害率均在0.5‰以下。

五、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局党组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不断深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全面推进机关党风廉政建设。一是把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学深悟透做实上下足功夫。二是把意识形态建设特别是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作为全年工作的要中之要,在近做远谋慎行上下足功夫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责任。三是把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作为全年党建工作的实中之实,在完善巩固提高上下足功夫。四是把党建促创建工作作为当前林业系统党建工作的急中之急,在争创文明城市工作上下足功夫。五是全面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在从严从实抓廉政上下足功夫。

六、下半年工作安排

全面贯彻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迅速传达学习并坚决贯彻落实张书记督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大胆创新、打造亮点,真抓实干、推深做实林长制,奋力把我市打造成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绿色发展样板区。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生态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谋划百村万亩特色经济林扶贫基地建设项目。选择有意愿、立地条件合适的100个贫困村,支持每个村发展“三树一苗”100亩,建成“带不走、可持续的”绿色银行。

(二)聚焦创森创模,促进乡村振兴。

着力实施林业七大增绿行动,聚力发展林业七大产业,重点培育“三树一苗”。印发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对照创森指标,细化分解创建任务,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全面启动创森工作。积极向省绿化委员会争取创建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力争2022年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城市。

(三)聚焦智慧林业,筑牢生态屏障。

结合国家森林火险二期、森林资源信息系统等项目,运用“互联网+”、“无人机”技术,充分利用XX学院地理信息建设成果,加快推进智慧林业及全市林业信息化建设,确保年底前林业信息指挥中心平台投入使用,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四)聚焦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积极做好国有林场改革验收前期准备工作。加快推进皇甫山特色小镇、老嘉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和林业碳汇交易,打造集旅游康养、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新亮点。谋划建设国家战略储备林和林区道路通达工程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融资建设国家战略储备林10万亩,争取欧投行项目8.8万亩,申请贷款资金1.3亿元

;争取将市属6个国有林场471公里林区道路纳入地方路网和林业部门专用道路建设规划,用2到3年时间,实现林区路网通畅、景区路网升格,建成皇甫山特色旅游康养小镇。

国有林场林长制工作总结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主线,坚持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并举方针,以区分情况,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积极稳妥为总体要求,以政策、法规等舆论宣传为先导,以主动交回、依法清收和严厉打击为基本形式,确保三年之内,基本完成所有流失林地清收任务,并恢复造林。

二、清收对象

对历年来全县毁林开荒和侵占蚕食的林地进行全面清理、回收,遏制林地流失势头,坚决打击毁林开垦和侵占蚕食林地行为,严厉查处一批大案要案。

(一)查处毁林开荒、蚕食林地等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违法行为。

主要包括:

1、擅自扩大地边、拱地头等蚕食林地行为;

2、毁林开荒种地、乱垦乱占林地行为;

3、退耕还林后毁林复耕行为;

4、以其它非林业用地名义,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等行为。

(二)查处各项建设工程未批先占、少批多占、不批乱占、强行侵占等违法占用、使用林地行为。

主要包括:

1、建设鱼塘、养殖场以及非法挖沙取土等侵占林地行为;

2、临时占用林地项目超期使用不还,不按时限和标准恢复植被,擅自改变用途等违法违规使用林地行为。

三、主要目标

1、教育全县干部群众增强依法保护林地资源的社会责任感,对非法侵占林地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

2、全面查清各乡镇、村、组及国营林场、苗圃林地资源现状,依法规范林地管护秩序,形成长效机制;

3、用三年时间,依法收回全部被非法侵占的林地,力争全部实现植被恢复。

四、方法步骤

清理非法侵占林地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今年为第一年,主要完成思想发动、调查摸底和部分清收任务。

(一)宣传发动阶段(4月2日至4月5日)

利用广播宣传、电视讲话、发放公开信(宣传单)、悬挂过街横幅、召开各种会议等多种形式,对清理非法侵占林地集中统一行动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同时宣传《森林法》、《刑法》、《森林法实施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林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宣传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若干政策的意见》,营造强大的宣传声势和舆论氛围,解读、阐释林地资源受法律保护的法定严肃性,增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涉林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把握,强化对林地资源不容侵犯的深刻理解,唤起全县公民依法保护林地资源的社会责任感,赢得全社会对清收林地行动的理解和支持,对非法侵占林地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

(二)调查摸底阶段(4月6日至4月10日)

在县委、县政府统一调度指挥下,在乡镇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以村和林场、苗圃为单位,由乡镇指派的包保责任人负总责,村、场圃主要领导具体负责,在乡镇林业站和场圃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合下,对辖区内林地进行全面清查核实。

1、对照森林资源档案、林相图、小班卡片、土地承包台帐,深入现场,逐年度、逐林班、逐地块、逐小班对林地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踏查核对。

2、全面摸清集体林地和国有森林经营单位林地被毁林开荒、侵占蚕食、挖沙取土以及建设工程违法违规使用林地的时间、面积。

3、被耕种的林地是否纳入二轮土地承包范围,是否享受国家粮食直补,同时还要查清侵占形式、侵占责任人等相关情况。

4、对侵占、占用性质,违规、违法用地类型进行认真梳理分类,分析非法用地原因和特点,并分别登记造册。核查取证,为开展清理活动做好准备工作。

5、对性质严重的毁林行为,要对林地的坐落位置、当时状况、损毁面积、损毁原因、损毁时间、林地权属、责任人、目前情况等相关情况提取必要的证据材料。

6、以村为单位进行统计、汇总,形成详实的非法侵占林地调查资料,建立清理侵占林地档案,做到图、表、卡、册齐全,为清收、查处和还林做好准备。

(三)清收和案件查处阶段(4月11日至4月20日)

总体原则是:

1、思想攻势为主,依法强收为辅;

2、着眼于积极稳妥,有利于和谐稳定;

3、分层推进,先易后难;

4、急事先办,特事特办;

5、首案必办,重拳出击。

根据清查分类结果和案件性质,确定今年清收的一般对象和查处的重点案件。

1、一般清收对象,由所在村、场圃负责;村级清收有一定难度的;由所在乡镇负责清收;应急或年内必办的大型案件,由县指挥部协调公、检、法及相关部门联合清收。

2、对主动交回侵占林地或主动投案自首的,视情节可免于责任追究;免于处罚或依法从轻处罚;对于非法强占、性质恶劣、拒不交回、影响极坏的,要从重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林地收回后,由林权所有者负责恢复植被。土地二轮承包时已纳入承包范围的林地,要限期还林;确有困难暂时无法退还的,要签订林地使用、偿还合同。土地二轮承包后非法占用的林地,要无条件收回,并责令还林。

4、村集体收回的林地,要采取公开招标等适当方式,落实造林和经营主体;国有森林经营单位收回的林地,要做好还林规划,及时组织造林,并加强管护,防止发生反弹。

四、阶段性总结验收(5月10日至5月30日)

春季造林结束后,在乡镇自检基础上,县里将按今年乡镇应清收任务和林业工作岗位责任制的相关款项,对各乡镇阶段性清收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总结经验教训,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林业产权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林地资源的管理措施和管理目标,建立健全林地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成立清理非法侵占林地集中统一行动指挥部,负责对全县清收林地行动的统一指挥调度。

总指挥:县委副书记、县长

副总指挥:县委副书记

县政府副县长

县长助理、县公安局局长

县检察院检察长

县法院院长

成员:县林业局局长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县纪检委副书记、县监察局局长

县农经总站站长

县财政局局长

县国土局局长

县广电中心主任

县局局长

县司法局局长

县委县政府督查室主任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分别由县公、检、法、司、农经总站、国土局、局、林业局一名相关的副职领导组成,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值班电话。

各乡镇、村、场圃也要成立由主要领导负总责的集中统一行动领导机构,制定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各区域、各岗位工作职责和阶段性目标。

(二)政策支持

(1)县委、县政府鼓励和支持乡镇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因地制宜制定有利于清收林地的倾斜性政策措施。

(2)对清收林地成果显著的乡镇和个人,按县政府乡镇林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的相关条款,给予单独表彰和奖励。

国有林场林长制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营林生产;问题;对策

1.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总体滞后。主要表现在种子园的建设类型单一、母树林的更替不及时及经营管理水平低等方面。由于种子园建设类型较为单一,母树林没有得到及时更替,加之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不足等原因,导致林木良种基地的总体建设滞后。

第二、苗圃管理及育苗生产形式跟不上企业进入市场经济的步伐,种苗急需以产品的角色进入市场。更新造林中存在数量与质量失衡,苗木投入量超过设计作业量,苗木成本在造林总投入中所占比例过高;树种的结构比例失调,适地适树不到位;在良种与壮苗的选育、引种、推广及优良天然苗木的利用等方面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工作上的失误。在更新造林过程中,其数量与质量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苗木的整体投入量超过了最初设计的作业量。相比营林生产中的总投入资金,苗木成本所占的比例太高;树种结构比例失调;在选取良种、推广和利用天然苗木等方面,企业和工作人员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第三、人工林的营造与市场需要失调。人工林缺乏定向培育的长远打算,造林与使用结合不紧密,在营造上缺乏商业考虑,林产工业的木材原料供应将面临危机。集约经营丰产林、“幼培丰产林”及部分常规造林小班在经营管理措施上表现为短期行为,集约化管理措施不到位。

2.营林生产的对策

2.1加强种苗基地建设

必须要树立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理念,提升农业高产量的发展状态,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选用良种,林业生产必须选择较为优良的育种,林木良种培养基地要将良种有效的培育,比如我国很多林业局运用的红松种子在植入到土地之前必须要在养殖基地或者育种基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孵化期”。从长远发展利益考虑,我国营林建设,木材深加工必须要重视对不同树木的分析,要对母体树林的结构有所掌握和了解,要及时的调整好木材的种植数量,要根据现有政策加大母体树林的种植规模,尽快发挥出母体树林的积极作用与价值,可以用现有基本符合母树林条件的中龄林或近熟林逐步更替已老龄化的天然母树林,有计划地培育和发展珍贵针阔叶母树林基地,既可以改善母树林的结构,又可以增加经济效益,达到林木良种化的目的。

2.2搞活苗圃运营机制

营林生产与营林未来规划应推进苗圃走向市场进程,对苗圃实行竞争机制及多种经营机制,可以采取适当的承包形式或私人经营方式,搞活苗圃。为保证造林用苗,企业可以采取签回收合同的形式,制定相应奖惩措施,按苗木等级制定苗木单价,做到以质论价。为保证苗木质量及造林质量,降低育苗及造林成本,激活苗圃竞争机制,可将苗圃作为种苗市场,在保证造林质量的前提下林场按造林设计要求在苗圃中有权自由选择其所需苗木。营林种植企业可以在苗圃培育满足需要的条件下,将企业外的客户进行分类,把苗圃基地的一些具体商业培养建议与方案进行细化,采取市场机制的育苗发展理念,苗圃基地对林苗的培育必须要注重绿化面积,对经济植物与野生植物的驯化与培育等细节问题,对闲置的苗圃基地进行开发种植,提高了员工经济收益,也改善了生态环境。

2.3加强更新造林管理、降低生产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森工企业在营林生产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更新造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稳步上升。而造林初植株数仍保留 10 年前以加大初植株数来保“两率”验收的传统做法,造林单位面积保存树木过多,既浪费了苗木,又加大了造林、抚育等工作量。此外,对林冠下造林必须要注重适量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天然苗木,降低人工苗木的投入量。对近几年可能回头采伐作业的择伐林,应采取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式,以免回头作业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及浪费。第二、降低造林成本关键在于降低苗木成本。一方面,降低单位面积造林的苗木成本,通过合理降低造林苗木的投入量来实现;另一方面,降低苗木单株成本,可以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的成苗产量及缩短苗木的培育周期来实现。第三、更新造林用苗应打破仅靠苗圃培育人工苗木的局限,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天然苗,如大青杨、椴树、核桃楸、水曲柳、黄菠萝等天然苗在自然环境生长环境中,具有良好的遗传及抗逆特性,可以就地就近进行移植,既符合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又可以降低造林投入。第四、真正将适地适树落到实处,改变同一造林小班只造一个树种的错误做法。

2.4以市场为导向选择造林树种

在更新造林的树种培育上,尤其是集约经营丰产林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树种,积极培育高价值用材林分或短周期速生的小径纤维材林分,做到造林时就设计好林木产品的销售方向,对用材林分,要对用材林资源的树种质量从林产工业现在发展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林产工业的产品已向深加工层次发展,由实木利用到单板型人造板的制造,再到非单板型人造板的市场开拓。要研究林产工业的产品结构、布局、规模等,首先考虑原料的供应。所谓的木材资源质量差、数量不足,主要针对实木或单板型人造板而言,如锯材、胶合板等对树种、材质、径级、长度都有特定的要求,原料缺陷决定着产品等级和出材率。若考虑非单板型人造板,数量与质量问题就得重新认识,这类产品对树种、径级、长度、木材缺陷无严格要求,有原料供应的广泛性和便利性。

根据林产工业对木材原料需求的变化,应对现有的杨树丰产林营造措施进行及时调整,以迅速发展短周期小径材人工林。本着培育小径材丰产林的原则,杨树在幼龄期对土壤的肥力、土壤的水分及土壤的通透性要求比较强烈。对杨树造林地每年至少施肥两次,以施生物有机肥为佳,结合除草同时进行全面松土,争取做到“涝排旱灌”,造林地内绝对不允许积水,在杨树高生长期,根据杨树对水分的需求,有条件的地块可以进行适时灌溉,同时要做好杨树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从杨树病虫害角度来讲不易重茬作业,根据对木材原料需要及杨树的生长情况,可逐步进行株间、行间或带状间伐,然后采取林粮或林药间作对其进行土壤改良,形成短周期小径材速生丰产林,或者间伐后直接引入针叶树或其它珍贵阔叶树将其培育成复层混交林。 [科]

【参考文献】

[1]孔繁文,高岚,刘东生,吕永来,周亚非.营林产值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与分析.林业经济.2008.03:30-33.

[2]宋春东.浅谈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120-122.

国有林场林长制工作总结篇7

林业作为绿色湖南建设的重要力量,在2014年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一是增添了绿色。自2013年冬季至今,林业部门在常规的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之外,重点突出了绿化“裸露山地”歼灭战、绿色通道、秀美村庄建设,启动了森林禁伐限伐工作。可以说,林业部门在增添绿色方面,是多做少说,扎扎实实地推进。二是健全了机制。首先,森林防火形成了以防为主,专群结合,群防群控的工作机制。2014年,省森防指、省武警总队、省财政厅三家联合建立了一支专业的武警森林灭火救援队伍。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省森林防火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机制,包括怎么把群众调动起来,怎么把专业队伍利用起来,怎么把现代的科技成果应用到森林防火的监测、预警、扑救等方面。其次,林业特色产业园建设已经起步。根据家毫省长的指示,全省要创建1000个现代农业特色示范园,当然包含现代林业示范园。今天,我们在此为第一批湖南省现代林业特色产业园进行了授牌,这说明创建什么样的示范园、怎么创建示范园,已经是学有榜样、行有示范了。这说明林业系统落实省长的指示,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是很富有成效的。再者,引导工商企业投资林业建设机制得到完善。2014年,省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支持工商企业转型投资林业建设的意见》,这在全国是为数不多的。三是增强了能力。2014年,全国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场会在湖南召开,说明我们的生物防治技术在全国是领先的,尤其是松材线虫病防治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在林业科技方面,光皮树、生物质燃料的研究与开发,特种苗木的培育,尤其是油茶产业的发展,都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在当前新常态下,要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农业包括林业的转型发展,必须靠科技、靠人才,林业部门在这方面是遥遥领先的。四是推进了改革。首先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中部林权交易中心,这是利民富民的改革成果。再者是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2014年已经选了一批林场进行了改革试点,积累了经验,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政策措施。当然,林业系统还涌现了很多先进的典型,包括林业的文化建设也很出色。

总的来讲,去年一年很不平常,很多事情都来之不易,都要付出很多劳动和汗水。对于林业工作,省委、省政府相当重视,守盛书记、家毫省长、金龙副书记都多次就林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此,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第一是要顺势而为,推动国有林场改革。为什么将这项工作排在第一?因为这项工作是总书记、总理、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这也是政府在生态建设方面可以控制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历时3年,今年6月份要完成。今天在此重点强调,就是要求各级林业部门按照省政府下发意见的要求把这项工作做到位。要落实好总书记的要求,第一就是要明确改革的目标。目标是什么?就是要保护好生态,通过改革,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的生态功能,明确生态功能定位。第二,要明确改革任务。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到位、一个确保”,即国有林场性质界定到位,国有林场资源保护到位,职工社会保障落实到位,用人制度改革到位,社会职能剥离到位,经营机制转换到位,确保国有林场和谐稳定。在推动改革中,必须要把握好两条:一是生态要保护好,不能改来改去,将生态的作用削弱了;二是林场职工的权益要保障好,要是越改越差,还不如不改。改革的资金有限,但生态功能只能增强不能削弱,林场职工的权益也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在此基础上,要抓好林业的其它配套改革。

第二是要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林业产业发展就是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做好绿化工作。“裸露山地”的复绿工程,这一仗只能打赢,不能打输。从政治上讲,这是省长工程,是人大通过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是老百姓的期盼。关于“裸露山地”的复绿,省林业厅已经多次部署,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省长、金龙副书记都进行了强调,政府的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求了,因此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2011年,我去永州,看到当地一些露裸山地上栽了树。到现在,我又到永州去看了,那些树也没长多高。事非经过不知难。可见,紫色页岩地区种树,难度很大。要是容易,早就栽完了。这项工作,林业部门的同志一定要向政府分管的领导报告,要整合相关部门的资金,需在栽植中做到大坑、大土、大苗、大水。另外,要做好通道的绿化。新农村建设有很多指标,但关键是三个指标。第一是把树栽好。现在很多地方都具备建设新农村的条件,在进行“穿衣戴帽”之前,要先把树栽上。第二是干净整洁。第三是解决喝水的问题。另外,我们要继续做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其次是要推进林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包括林业,要转型发展,必须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就林业而言,就是要把造林和林产品加工,林业经济、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等结合起来,并与信息化融合。省林业厅开通微信公众帐号,这就是公众参与,是扩大林业的宣传。微信公众帐号是把双刃剑,我们要把它用好,要用它加强林业政策宣传、工作成效宣传。再者要解决好林业资金问题。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工商企业转型投资林业建设的意见》,大家要认真学习好,领会透,政策要用够。希望大家解决好资金投入的问题,通过改革做好林权抵押的工作。一要通过政策支持让工商资本投入到林业,二要帮助林农将其所有的林地的承包经营权、林木资源走向市场。

国有林场林长制工作总结篇8

摘要:任何经济结构重构都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地域环境中进行的,新时期国有林区的经济结构重构也不例外,林业新定位决定了经济结构重构的主要方向和宏观条件;国有林区则决定经济结构重构的特点和微观基础。

关键词:国有林区生产力布局重构

任何经济结构重构都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地域环境中进行的,新时期国有林区的经济结构重构也不例外,林业新定位决定了经济结构重构的主要方向和宏观条件;国有林区则决定经济结构重构的特点和微观基础。由于国有林区基本都是集中连片的,天然地形成了区域性。虽然大部林区都是横跨几个行政县(市),但由于国有林区只与省政府(或州政府)存在隶属关系,同时隶属于国家林业局,在森工林区内部,实行行业管理,因此国有林区在行政上也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具有了区域性。

一、国有林区生产力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体制上的原因,国有林区普遍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问题,重复建设

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林业企业在建设上各自为政,使林区建设缺乏系统性、全局性,生产力布局分散,形不成合力,缺乏核心竞争力。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抗风险能力差。由于单个企业资源的有限性、生产能力的有限性和占有信息量的有限性,使它很难对市场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其次是规模效益差。近年来受制于木材调减产量的压力,“主财源”减少,产业结构重构又没有迅速跟上,经济上比较困难;某些产品虽然可以打开市场,但形不成规模效益,市场份额的占有量小,由于同类产品的出现,很容易被挤出市场。第三是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区域分工效益差,自我重构能力差。国有林区各林业企业在生产经营上是相互独立的,森工总局(或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调控能力差,在生产上基本没有统一的规划,上一级主管机关主要是控制各项生产指标的完成情况,具体的生产力布局情况没有实质上的调控能力。第四是重复建设、重复投资、重复生产,造成资源和生产能力的浪费闲置,内耗大。由于国有林区各林业企业的资源具有相似性,导致其产品也具有相似性,加之产业结构上雷同,因此存在相互争夺市场、资源的情况,往往造成恶性竞争.相互压价、拼资源,搞的两败俱伤,使彼此的市场环境都变得更加恶劣。

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国有林区的生产力布局结构不合理,宏观调控能力弱,没有建立起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

二、国有林区生产力重新布局的对策

生产力重新布局的主要依据是解决重复建设,企业“大而全,小而全”问题,逐步建立起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原则,形成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素资源能在各部门、各行业间自由流动的新的企业网络结构。同时增强集团公司的调控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为各专业公司提供信息、技术、政策等各项服务和保障的平台。

1、各专业公司的形成

(1)对那些规模经济要求显著的行业,通过企业间多种改组,如联合,兼并、股分化等,形成规模经济。主要手段是,由总局(集团总公司)提纯各林业企业优良资产,以原来某一个或某几个企业为基础,组建新的公司,由总局(集团总公司)直属,进行经营。三要在规模上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二要在原料上予以保证,以市场价格优先获得各林业局提供的原料供应;三要整合过去的产品品牌,形成统一的品牌,创名牌,向外开拓市场。各林业局原则上不允许搞类似产品的生产,也不允许上马类似的项目。如果上了类似项目一旦产品成型后,在市场上有了竞争力,能够以更大的规模进行生产时,总局(集团总公司)就有权接手进行经营(这里所说的更大的规模是指,产品在需求的要求下,具有成长机会,而这种成长机会所需的规模大于林业局这样的企业),把它整合到总局(集团总公司)所属的企业中去。

(2)对那些规模经济要求不显著的行业,主要进行专业化改组,克服“小而全”现象。推进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素质。选择那些资源比较好、技术相对比较先进、产品质量比较高的企业为基本构成,把区域范围内的优良资产都集中在这个企业,改组成新的公司。对于公司的选址,可设在区域内,以方便各局的原料供应为宜;也可设在产品销售地,如家具公司、地板块公司等,这样可以方便公司密切与消费者的联系,了解消费者和市场竞争对手的情况,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2、国有林区生产力重新布局的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使新的生产力布局结构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强调市场主导是因为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因此在进行生产力重新布局时,必须依靠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资源转移到高效的领域。

(2)以科技为支撑,使生产力布局实现最优化和科学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作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进行生产力布局结构重构的重要保证。在生产力的重新布局中,必须充分考虑新技术对经济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作用,切实使科技进步成为重要技术基础,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新的公司的组建因为没有社会负担,又多是优良资产,可以轻装上阵,完全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

(4)符合培植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要求。主要资源的自产性始终是国有林区的最大优势,因此应该以此为依托,培育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主导产业是指对一个产业结构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它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或扩散效应:能够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并能够迅速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创造较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多的附加价值。支柱产业主要是指那些在产业结构系统的产出中能占据较大比重的产业。而特色经济主要指林业所特有的或者对林业而言具有发展优势的。

国有林场林长制工作总结篇9

1森林资源调查

1.1调查方法笔者采用陈永顺等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如何适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抽样调查与小班补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技术标准严格执行《山西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定》的各项相关标准。

1.1.1抽样调查根据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的要求,林场森林资源蓄积量是以太谷县为总体进行总体蓄积量抽样控制,总体抽样控制精度为90%.太谷县之前资料估算蓄积量的变动系数为63.7%,要求用95%的可靠性进行估计,采用公式为:n=t2×c2/e2.式中:n———计算的样地数,个;t———可靠性指数;c———变动系数;e———相对误差。当可靠性指标为95%时,t=1.96,计算样本单元数,则计算的样地数为156个。在太谷县1∶5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公里网格上进行布点,共布设样地187个,经现地调查确认落在有林地、疏林地内的有效样地156个(其它落在县界外或落在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地及其它地类中的样地,按无效样地对待)。

1.1.2小班补充调查1)调查内容。凡小班范围有变化或小班范围无变化但小班某种性质发生变化的均应填写小班调查记录卡,并根据补充调查记录统计修正森林资源统计表。补充调查内容主要有地类、林种、小班面积、树种起源、林龄、权属及小班变化原因。对因地类变化而使林分蓄积量增加的小班还应测定树高、胸径、株数、蓄积、郁闭度等因子。2)调查方法。利用1∶10000卫片和1∶10000地形图,采用对坡观察勾绘小班界限,然后深入小班调查核实小班的变化状况,需要实地测量林分蓄积量的采用角规测树和样地调查2种方法。

1.2调查精度分析通过对调查地156个样地的蓄积量精度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样地调查的单位蓄积量为36.0124m3/hm2,而全场角规目测的小班总蓄积量为265860.86m3,全场有林地面积为7165.60hm2,目测单位蓄积量为37.1021m3/hm2.样地调查的单位蓄积量与小班目测的单位蓄积量之差为1.0897m3/hm2,小于±1倍标准误,符合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的精度要求,可以以各小班汇总的蓄积量作为全场总蓄积量。

2森林资源动态分析

2.1各地类面积变化太谷县国营林场经营区总面积比前期增加1662.4hm2,其中:非林地面积增加122.8hm2,有林地面积增加2011.9hm2,灌木林地面积增加343.0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增加91.3hm2,疏林地面积增加68.4hm2,森林覆盖率增加10.2%,详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太谷林场2000年至2010年土地面积变化呈现以下特点:1)2010年林业用地比2000年增加1662.4hm2,年均增加166.24hm2.各项封山育林工程的实施,使林业用地面积增加,为造林工程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2)2010年有林地比2000年增加2011.9hm2,年均增加201.19hm2.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等各项措施的落实,森林管护力度不断加大,使部分无立木林地、未成林地、疏林地转化为有林地。3)2010年疏林地比2000年增加68.4hm2,年均增加6.84hm2.一些幼龄林转化为疏林地,使得疏林地面积相应增加。4)2010年灌木林地比2000年增加343.0hm2,年均增加34.30hm2.对土层贫瘠的无立木林地进行造林,首选灌木树种,从而扩大造林面积。5)2010年未成林造林地比2000年增加91.3hm2,年均增加9.13hm2.人工造林规模加大,使未成林造林地在一定时期内不断增加。6)2010年无立木林地比2000年减少1032.1hm2,年均减少103.21hm2.通过近几年林业主管部门人工造林工程的大力实施,部分无立木林地转变成为有林地、宜林地、疏林地。7)2000年至2010年森林覆盖率的比值上升了约10.3%,乔灌木的郁闭度、盖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

2.2蓄积量变化太谷县国营林场活立木总蓄积量增加78044.3m3,林分蓄积量增加72428.5m3,疏林地蓄积量增加5616.0m3。活立木蓄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有林地面积增加和林分自然增长所致;疏林地蓄积增加表明一些幼龄林逐渐成为近熟林和成熟林,使其蓄积增加。太谷县国营林场森林防火意识比较强,在实施天保及封山育林工程后,加强了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使天然林资源的恢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3林分结构变化太谷县国营林场林分面积增加2011.9hm2,蓄积量增加72428.5m3.其中,混交林面积增加1064.8hm2,纯林面积增加947.1hm2,详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太谷县国营林场各林分面积均有增加,但纯林增加幅度较混交林小。这是由于森林火灾的影响或其它多种原因,大量营造人工林,在原来油松的基础上混杂了杨树和少量栎类树种造成的。

2.4乔木林龄组结构变化太谷县国营林场乔木林各林龄组面积和蓄积量的变化见第14页表5.由表5可知,太谷县国营林场乔木林面积增加2011.9hm2,蓄积增加72428.5m3.其中,幼龄林面积增加542.1hm2,蓄积增加16937.2m3;中龄林面积增加1541.4hm2,蓄积增加55491.6m3;无近熟林和成过熟林。2000年幼龄林和中龄林的面积比为1.2∶2.5,蓄积比为1.1∶2.6;2010年幼龄林和中龄林面积比为2.1∶5.0,蓄积比为4.3∶10.1.造成该林场林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幼林抚育和植苗造林,使幼龄林面积增加;现有的幼龄林木生长进入中龄林,使中龄林面积和蓄积也相应增加。

3小结与讨论

3.1小结1)森林面积持续增加,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2)森林年龄结构不合理。3)近、成、过熟林急剧下降,可使用的用材林资源缺乏。4)幼、中龄林资源大幅度增加,后备资源极其丰富。

国有林场林长制工作总结篇10

“十一五”时期,是林业发展最快、成就最明显、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深入开展了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积极实施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大力推进了林业产业发展,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资源出现了明显增长,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林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作出了新贡献。

(一)主要成就

1、林业改革全面推进,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全面铺开了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改革中集体林地分山到户率达到94.28%,发放林地使用权证75万本,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2007年4月,总理在考察武宁林改时指出“要宣传、宣传武宁,就像宣传当年的小岗村一样”,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由此掀起高潮。同时,以金融服务林业、财政支持林业、林权交易流转、林木采伐管理和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全面推进。2008-2009年,主动加压,对市属6家森工企业实行捆绑改制,全面完成改制工作,实现平稳过渡。国有场圃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

2、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森林覆盖率由50.4%提高到54.92%,森林蓄积量3118万立方米增加到4454.6万立方米。全市造林绿化工作以项目为载体带动社会造林,总造林面积达185.9万亩,其中国家林业重点营造林工程项目88.97万亩,而企业和林农造林占总造林面积的80%以上。2008年以来,以通道绿化、城镇绿化、园区绿化、村庄绿化为重点的“一大四小”工程全面推进,2008—2010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47.6万亩,初步建成“十里香樟走廊,百里昌九绿带,千里绿色通道,万亩精品园林”,全市生态环境尤其是平原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提升。2007年,在全省首次开展机关干部植树团拜活动,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参与,并连续4年成功具体组织。“十一五”期间,全市参加义务植树1000万人次,植树5000万株,面积83.3万亩,尽责率达80%以上。

3、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农民增收成效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累计达42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其中2010年达123亿元。金太阳林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阳光集团、立信园艺制品有限公司、省久木木业有限公司、艺邦木业有限公司等较大型林业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发挥了较好的牵引和带动作用,东正木业公司、飞尚林业产业公司等公司起步良好,阎家渡木材市场、七里湖木材市场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全市现有木竹加工企业632家,在“十一五”期间,整顿淘汰了128家落后小企业,兴建年产能力10万立方米以上的加工企业1家,年产能力1-5万立方米的加工企业8家。“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林工贸一体化”产业经营模式初步形成。农民从林业产业发展得到了更多实惠,亩均林地产值从“十一五”初的402元增加到“十一五”期末的791元,林业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

4、资源保护措施不断强化,保障体系显著健全。认真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全市纳入国家和省补偿范围的公益林总面积从287.55万亩增加到627.28万亩,补偿标准提高到10元/亩,并实行财政“一卡通”发放。开展了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调整了人工林采伐政策,全面实施了天然阔叶林禁伐,清理关闭消耗阔叶树木材加工企业35家,部分乡(镇、场)全面实施了封山育林。全面推开林木采伐证、木材运输证网上办证;边境木材检查站安装了电子监控设施;开展了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对新形势下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全市森林公安机关每年适时开展专项严打整治行动,有力保障了全市林区的总体稳定。森林防火体系不断完善,森林消防队伍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庐山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全市建设生物防火林带长度2429公里。近五年,全市年均发生森林火灾(含火警)24.4起,受害森林面积131.5公顷,分别比“十五”期间下降69.2%和79.3%,同时,全市连续五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庐山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连续六年保持零火警。全市初步建立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体系,防控基础建设和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建成了2个部级测报点、11个省级测报点和13个检疫检查站,有效控制了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在我市的扩散蔓延,区县级松材线虫病疫点和部分乡级疫点被成功拔除。“十一五”期间,我市林地征占用管理进一步规范,五年来,全市共依法办理林地征占用手续822宗,面积56790亩,上缴植被恢复费18104万元。

5、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顺利,生态质量显著进位。全市林业自然保护区增加到44处,其中部级2处、省级4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79.44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5%。各类型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和90%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全市现有森林公园总数为17个,比“十五”期末增加了7个,其中部级7个,省级10个,总经营面积70.82万亩。全市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0处,国家湿地公园3个。鄱阳湖部级自然保护区、南矶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修河国家湿地公园先后加入了wwF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全市已建立省级以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10处,其中部级监测站1处,省级监测站9处;市县级监测点30余处,其中环鄱阳湖区有监测点24处。“十五”期间,全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实现了“零”疫情。全市建立了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对约80%的建档古树名木进行了挂牌。

6、强基固本取得实效,林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致力学习型机关建设,已连续8年坚持周五机关集体学习、每月一次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全体林业人共同历练出了“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林业精神,成为林业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基本完成林业志修编工作,如实记录了建国后林业发展史,填补了林业无专门史志资料的空白。完成全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第一次以“种质”为内涵对全市林木种质资源做了系统调查,初步查清了我市主要树种种质资源的分布、生长和保存状况。先后实施推广林业科技项目6项,获得林业科技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大力推进林业标准化建设,我市在林业生产中各项林业标准贯彻落实率近60%以上。“十一五”期间,争资争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共争取中央和省财政对林业的投入11.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64倍。全市各级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全部纳入财政统发,结束了长期靠林业规费供养的历史。进一步加强了市级林业组织机构建设。市编办先后批准成立了市林业局法规科(行政许可服务科)、市林业行政执法支队等机构,市森工局被列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市防火办升格为副处级单位,市森林公安局内部科室全部升格为正科级,各县(市、区、山)森林公安机构全面升格。不断改善基础设施设备条件。市木材检查站经市编办批准更名为木材流通监督管理局并增挂市木材运输流动巡查执法支队牌子,各县(市)也以木材检查站为基础成立了木材运输流动巡查执法大队。全市林业视频会议系统、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建成使用,市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大楼、市森林公安局办公大楼、大桥木材检查站办公大楼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十一五”期间,开展了森林公安“三基”工程建设,无房、危房、派出所问题全部解决;全市新建林业工作站站房18个、改建站房37个;国家林业局共批准我市一级木材检查站项目8个,新建木材检查站9个。

7、林业工作社会影响逐年增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通过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林业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林业工作反响越来越好,林业部门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全国木材运输管理工作现场会、全省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现场会、全省森林公安“三基”工程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十一五”期间,我局年年位居全省林业综合目标考核和市直单位绩效考评前列。2007年,更是一举获得全省林业综合目标考核第1名、市直单位绩效考评第1名、全省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第1名、全省林业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第1名的好成绩。同时,在各单项工作中也不断争先进位,其中纪检监察工作连续3年被评为市先进,综合治理工作连续5年被评为市先进,老干部工作连续8年被评为市先进,行政服务中心林业窗口连续8年被评为市先进,还被评为全国林业系统文明窗口。我市连续4年位居全省森林防火工作考核前3名。森林公安、木材检查工作一直领跑全国、全省林业系统,全国、全省的许多行业政策均来源于我市相关工作经验。我局还连续被评为2006—2007年度、2008—2009年度市级文明单位。林业干部队伍实现长足发展。五年来,仅市林业局就有9名干部走向副处以上领导岗位,42名干部走向正副科级领导岗位。同时,有1名技术人员获得正高职称,10人获得副高职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十一五”期间全市林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有许多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特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森林经营理念还有偏差。从森林经营的全过程来看,各地普遍较为重视“种”和“砍”这一头一尾两个环节,但处于中间的“管”的环节却不理想,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等工作严重滞后,与之相关联的林业科技推广、林业技术指导、林业科学研究也未能跟进,这是我市森林质量长期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2、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林业专业技术人才断层现象较为明显,林业技术队伍平均年龄超过45岁,年轻技术力量难以跟进。同时,新形势下急需的林产加工、林化加工、林业投融资、林业碳汇和信息技术等方面人才匮乏,林业创新动力不足。

3、基层基础依然薄弱。基层林业站所基础设施虽有所改善,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相比,仍然十分落后。尤其是基层站所人员年龄偏大,整体素质不高,管理力量和技术力量都很薄弱,与现代林业建设的素质要求相比差距较大。

4、林业产业竞争力不强。林业产值总量在国民经济中比例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较小,2010年林业总产值为123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为29.14︰15.19︰55.67。林产品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科技含量低,质量不高;林产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没有形成集群优势,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和精深加工产品少,木竹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同时,林产品供给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林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完善林业产业管理体系、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效益、推动林业产业大幅进位势在必行。

5、林业特别是林改深层次问题解决的不够深透。当前,林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深层次问题,特别是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中许多问题解决的不够深透,如林地流转不规范,林业贷款不到位,采伐限额管理不适应新形势,公共服务职能未能真正履行,需要我们正确面对和切实解决。

二、林业“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强工兴城和发展现代林业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生态建设为主体,以林业改革为动力,以科学经营为主线,以重点工程为载体,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着力构建现代林业发展体系,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尊重自然与经济规律,将生态保护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科学经营;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兴林、人才强林;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碳汇五大功能的最优化。

——坚持协调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和文化三大体系相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政府主导生态、文化建设,市场配置产业发展。

——坚持和谐发展。全市动员、全民搞绿化、全社会办林业;把兴林富民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宗旨,着力改善林区民生,创优人居环境。

——坚持创新发展。深化改革释放林业生产力,构建屏障提高生态承载力,振兴产业增强林业发展后劲,扩大开放拓宽发展新平台。

——坚持特色发展。立足市情、林情,大力开发利用特色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林农收入,实现“生态受保护、林农得实惠、林业大发展”。

——坚持依法发展。大力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起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促进林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进一步弘扬“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林业精神,立足林业工作实际,策应强工兴城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努力构建更加科学有序的现代林业生态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能力,争得林业应有地位。

1、“十二五”林业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关键五年。紧紧围绕新时期林业的新地位、新使命和新任务,突出改革创新,突出重点工程建设,努力实现森林资源“双增长”,林分质量显著提高,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林业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具体目标为:

——森林覆盖率达到56%,活立木总蓄积量达5000万立方米;

——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数量达50处,总面积达390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81%;

——森林公园数量达22个,总经营面积80万亩;湿地公园总数达到5个,总面积9.2万亩;

——全市城市林木绿化率达到4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2平方米以上;

——全市森林灾害率为2.8%,其中,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0.07‰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

——基地供种率达到90%,良种使用率达到70%;

——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

——林业年总产值达到180亿元。

2、林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2016~2020年,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攻坚阶段,通过全面实施森林分类经营,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在全市基本构建现代林业体系,重点难点生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态状况整体步入良性循环,林业综合实力开始走在全省前列。到2020年,具体目标为:

——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6%以上,活立木总蓄积量达6000万立方米;

——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数量达60处,总面积400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2%;

——森林公园数量达30个,总面积100万亩;湿地公园总数达到8个,总面积12.2万亩;

——全市城市林木绿化率达到46%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5平方米以上。

——全市森林灾害率为2.0%,其中,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0.05‰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以下;

——基地供种率达到100%,良种使用率达到80%;

——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

——林业年总产值达到280亿元。

三、“十二五”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是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关键5年,是我市生态环境状况整体改善的重要5年。全市林业“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为: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深化林业三项改革,构建现代林业生态五大体系,为我市林业迈入新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深化林业三项改革

以巩固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为基础,以创新林业发展制度为动力,以优化林业发展环境为手段,以建立健全加快林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和森工企业改制,逐步构建起管理高效、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的新型林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继续深化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六项建设”:一是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政策。继续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建立涉林贷款发放激励机制,力争2015年全市林权抵押贷款金额达到5亿元。二是大力推进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加快推进商品林政策性保险,引入竞争机制,增加投保公司数量,积极推行综合自然灾害险,建立和完善森林保险巨灾赔付机制和奖励机制,力争到2013年基本实现全市森林保险全覆盖。三是加强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开展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强化林权登记、政策咨询、资产评估、抵押贷款、担保、科技推广等服务项目,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队伍建设。四是加强林权发证和档案管理。着手建立全市林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健全档案查询系统,提升林权管理水平。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监管,妥善处理集体林权流转的历史遗留问题。五是稳妥推进全市森林采伐管理改革工作,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林木采伐公示制,逐步建立科学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全面开展编制县级森林经营利用方案,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管严、管住生态公益林,放开放活商品林,努力实现商品林自主经营,确保经营者的林木处置权和收益权,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造林护林育林的积极性。六是鼓励和引导林农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为纽带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股份制林场、“三防”协会等林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引导林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与林农建立新型合作关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大力开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试点示范工作,扶持建立20个中央财政扶持的林业专业合作社试点示范单位。

2、大力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抓住国务院启动国有林场改革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全市国有林场改革,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改革任务。一是全面整合重组。整合现有国有林场,准确界定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实行分类管理。二是转换经营方式。参照林改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做法,把商品林承包给职工经营;也可以采取“分股不分山”的方式,把股权量化给职工,实行股权与经营权分离,职工按股分红;还可以在落实职工股权的基础上,实行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国有林场改革,做大做强国有林场。三是完善社会保障。认真落实国有林场职工经济补偿金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各项政策。四是剥离社会职能。将原由国有林场所办的学校、医疗单位等社会管理职能,实行属地管理。

3、全面完善国有森工企业改制

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全市国有森工企业改革,力争用一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改制工作。采取下放、重组、破产等方式改革现有森工企业,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妥善安置职工,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有效化解企业债务,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开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维护国家木材安全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等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二)构建现代林业生态五大体系

——构建现代林业生态环境体系。“十二五”期间,以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全面加快国土绿化步伐,强化森林科学经营,重点建设好“七大生态工程”,构建现代林业生态环境体系。

1、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

“十二五”期间,深入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通道绿化水平,开展“森林十创”,进一步巩固工程建设成效。同时,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提升通道绿化水平。在前期通道绿化基础上,围绕提高通道绿化率,提高造林成活率,提高树木生长率,提高局部绿化等级率,提高两侧可视范围山地绿化率,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通过新造重造、补植补造、加强经营管护等措施,提升通道绿化水平。到2015年,已建和新建高速公路、国道、铁路宜林路段全面绿化,建成高标准、高品位的通道绿化带;省道干线绿化率达到100%;提高县乡公路绿化水平。

开展“森林十创”。围绕提升城乡绿化水平,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目标,创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舒适宜居的人居环境,创建“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园区”、“森林社区”、“森林街道”、“森林单位”、“森林小区”、“森林校园”、“森林营区”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通道绿化率达90%以上,森林乡(镇)村庄达10%。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十二五”期间,对全市古树名木(包括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内)进行全面普查,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实行挂牌保护,对2008年遭受冰冻雨雪灾害的以及出现树体倾斜、树干中空、根基不稳、病虫害严重等的古树名木,采取复壮保护、落实管护责任等措施。

2、生态公益林及天然阔叶林保护工程

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公益林管护机制,使修河源头及两岸、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湖泊和大中型水库周边等重点区域的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管护。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全面实施封山育林和天然阔叶林禁伐。三是力争将全市已区划但尚未纳入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的188万亩公益林全部纳入补偿范围,并逐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四是积极探索从水电、旅游、矿山、水利等行业的受益单位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建立面向社会的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补偿机制。五是建立生态公益林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探索生态效益综合评价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六是采取封山育林、造林补植、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等措施,提高生态公益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十二五”期间,完成封山育林80万亩。

加强木材流通加工执法检查,进一步规范因自然灾害、征占用林地、毛竹低改、公益林抚育更新等采伐阔叶树的审批工作。鼓励营造人工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不断提高阔叶树木材供给能力。

3、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

按照“生态优先、因害设防、先急后缓”的建设原则,以江河源头、鄱阳湖周边和主要交通干线两侧为治理单元,实施“封、改、造”,扩大森林面积,调整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遏制水土流失,增强森林综合防护功能。建设范围为全市11个县(市、区)。“十二五”期间,完成长防林工程建设20万亩,其中,宜林荒山荒地造林8万亩、低效林改造2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

开展环鄱阳湖防护林带建设。根据鄱阳湖平原以及修河下游平原及低丘地区自然地理情况,对沿鄱阳湖湖岸线邻水区域,以最高水位线为界线,向陆地延伸3公里区域范围内,按照护湖林带建设要求,营造以杨树、泡桐等树种为主的鄱阳湖滨湖防护林带20万亩。

推进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按照控制传染源为主的林业血防原则,依据国家有关规程、标准,结合其他血防工程建设,在疫区的江滩、洲滩、湖滩等钉螺孳生地,大力营造抑螺防病林。“十二五”期间,在鄱阳湖滨湖平原地区营造血防林30万亩。

4、退耕还林工程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和省政府实施意见,加强林木后期管理,及时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保存率,杜绝毁林复耕现象发生,维护退耕户和造林者的合法权益,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同时,依据国家有关政策,继续实施退耕地还林工程。

“十二五”期间,对2002~2006年度工程实施的造林地补植补造30万亩,加强完善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等退耕还林政策,重点发展油茶、毛竹、茶叶和森林药材等后续产业。力争完成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30万亩。

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在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森林生态地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天然林区、重要湿地区域以及修河及其主要支流源头等重点生态地区,选择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使全市的国家、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天然湿地和天然阔叶林得到有效保护。到2015年,全市林业自然保护区数量达50处,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4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0处,市县级36处;总面积达到39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3.81%。争取启动并实施中华秋沙鸭、红豆杉等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工程。

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已有的2个部级监测站和9个省级监测站建设,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网络体系。“十二五”期间,新建部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2个,省级监测站点2个,监测点12处。

6、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建设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重要湿地为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实施湿地恢复、污染控制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遏制天然湿地面积减少。同时,建设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加强湿地生态监测、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使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进入有序的良性循环。

到2015年,重点完成建设鄱阳湖、修河流域及重要水库等区域范围的6个湿地自然保护区、3个湿地公园,恢复各类湿地面积8万亩,建设湿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区3个;建设29处湿地监测站点。

7、森林经营工程

加强森林中幼林抚育。以科学经营为指导,以森林资源“双增长”为目标,通过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森林卫生状况,增强抗灾能力,改善林木品质,不断增强木材、林产品和生态服务的供给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市实施中幼林抚育60万亩。

——构建现代林业生态安全体系。“十二五”期间,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灾害防控与应急能力,抓好湿地和候鸟保护工作,构建现代林业生态安全体系。

1、加强资源保护管理

“十二五”期间,不断建立完善新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建立与分类经营体制相适应的森林资源行政管理和监督检查体系。全面推进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和监督机构队伍建设,改善林政管理和林政执法条件;加强森林资源监督和林政稽查,建立起森林资源监督检查体系。

严格开展商品材限额采伐工作,加强森林资源源头管理,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林木采伐公示制。全面开展编制县级森林经营利用方案,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管严、管住生态公益林,放开放活商品林,继续实施禁伐天然阔叶林。开展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完善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提高征占用林地审核率;建立征占用林地预审机制和专家评审制度,加大对违法占地行为的查处力度。

建立健全木材流通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木材检查执法能力建设,重点加强木检站的电子监控系统、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木材检查站标准建站工作,建设市级木材流动巡查机构,强化木材经营加工监督。

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监管,抓好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全力推进林业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加快农村“三防”协会、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建设,发挥民间组织保护资源的作用。加强木竹交易市场管理。

2、提高森林灾害防控与应急能力

⑴森林防火

以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为载体,全面提高森林防火装备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预警、监测、应急处置和扑救能力,实现火灾防控现代化、管理工作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扑救工作科学化。

“十二五”期间,全市营造生物防火林带1.3万公里,密度达到13米/公顷;设置12个森林火险要素监测站和6个可燃物因子采集站;建设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9套,重点区域视频监控覆盖面达到80%;每个林区县建立1支不少于30人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

⑵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防控体系、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开展重点区域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工作,控制松材线虫、加拿大一枝黄花等疫情蔓延;实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降低萧氏松茎象、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竹蝗等灾害损失;制定检疫、测报、防治技术方案和行业标准,开展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研究,提高综合防控能力。

“十二五”期间,建设和完善13个县级防控服务设施,建立321个基层监测点,组建13个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业队伍;更新完善2个部级中心测报站设施设备,建设1个市级测报站和13个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建设庐山区域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建设1个市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控调度中心,建设1个区域性药剂药械库,组建13个森防救治专业队;建设森林健康示范林0.75万亩。

3、湿地和候鸟保护

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对鄱阳湖湿地和候鸟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关注,争取财政专项资金保障,在重点地区申报划建专门保护区,保持候鸟员队伍的稳定,加大专项整治工作力度,保护好湿地和候鸟资源。

——构建现代林业生态产业体系。坚持生态优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重点培育新兴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社会对林业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重点发展“六大林业产业”:

1、工业原料林培植业

在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林纸一体化、林板一体化、林化一体化”的产业发展原则,以大中型林产加工企业为龙头,建设一批原料林基地,形成资源培育与加工利用相结合的林业产业带。通过新造和改造方式,大力发展杨树、湿地松等树种。到2015年,新造速生丰产林基地50万亩,其中杉木、松类、毛竹等20万亩,杨树等30万亩。

2、油茶产业和生物质能源产业

充分发挥全市油茶资源优势,通过改良培育和集约经营措施,推广使用油茶优良无性系造林,建设油茶丰产林基地,提高油茶产量。重点扶持一批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开展茶油及其副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实施品牌化战略,提高油茶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依托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利用科技支撑手段,建设一批集高产种植基地、育苗基地、科研基地、综合加工基地、生态旅游基地“五位一体”的高标准油茶科技示范园。到2015年,建设高产油茶基地30万亩,其中,新造高产油茶林23万亩,低产油茶林改造7万亩;打造3个油茶产业科技园;实现年茶油产量1万吨,年产值4亿元。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林地和“四旁”土地资源,大力发展以光皮树、油桐等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基地,重点推动高热值、高含油且环境适应性强的能源树种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建设“绿色油库”,生产清洁能源,实现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到2015年,新造生物质能源林5万亩,依托基地建设一批生物质能源加工企业和生物发电厂,培育林业生物质能源生产大型企业,实现产业年总产值5亿元。

3、木材加工及林化产业

重点引导扶持规模大、档次高、资源利用率高的人造板企业,引导企业建立原料林基地,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开展木质建筑装饰材料、室外园艺品、工艺品等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创建优质品牌。

结合工业原料林的分布,调整林化企业布局,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松香、松节油、林产香料、木竹纸浆等优势产品,提高林化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同时,引导林化企业投资营造原料林,扩大“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经营规模。

到2015年,生产人造板25万立方米,胶合板8万立方米,各类地板产品20万平方米,木、竹家具16万件;生产松香等林化产品1万吨;基本形成家具制造、林化产品加工和木竹纸浆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林产工业企业达到5户(其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达到1户);实现年产值35亿元。

4、生态旅游业

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湿地资源、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野生动植物等旅游资源,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在有效保护现有资源基础上,加大内引外联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建设森林旅游区,开发森林旅游产品,设计精品线路,重点打造庐山、鄱阳湖、庐山西海等重点旅游区,培育良好的森林旅游市场,做大做强森林旅游产业。

5、苗木花卉和森林食品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品牌为重点,完善信息流通体系为支撑,注重优良野生观赏品种的引种开发为突破,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建设苗木花卉基地,重点发展观赏枫香新品种、珍稀观赏竹、名贵山茶、红叶石楠、樟树及桂花绿化大苗、红花檵木、金边瑞香、虎舌红、红豆杉等苗木花卉。加快花卉苗木基地发展,重点扶持连片规模5000亩以上的花卉苗木企业、大户,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苗木花卉信息、物流等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好花木交易市场。到2015年,建成花卉苗木基地8万亩,重点扶持30户企业,实现花卉苗木产业总产值8亿元。

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和优越的森林环境,大力发展森林蔬菜、森林药材和其他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满足市场对无公害绿色食品和中药材的需求。扶持绿色野生淀粉、绿色山野菜、竹类食品、中药材加工等龙头企业发展,鼓励企业自办基地,带动林农建设基地。到2015年,新建森林食品、森林药材基地1万亩;建设其他特色经济林2万亩;扶持建设大中型龙头企业3个,实现年产值10亿元。

6、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

按照“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育、合理开发利用”的要求,鼓励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人工驯养繁育和开发利用,大力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为农村种养经济提供新品种,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缓解市场需求对野生资源的保护压力,切实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根据全市野生动植物资源特点,重点发展梅花鹿、雁鸭类、虎纹蛙、野猪、环颈雉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适度发展野生动物狩猎业;加大对兰花、樟树、木兰科植物等观赏类野生植物的人工培育以及红豆杉培育加工等产业发展。到2015年,建设野生动植物利用企业35家,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35家以上,实现企业年总产值3亿元。

——构建现代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十二五”期间,针对生态文化建设薄弱环节,重点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挖掘生态文化资源潜力,加大宣传生态文化力度,培育生态文化产业,增强全社会生态意识,积极构建全市现代化、网络化、产业化发展的生态文化体系。

1、加强建设生态文化载体

利用现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科普基地等载体,积极建设面向社会的生态文化教育和示范基地。通过推进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掘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植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花文化等的美学价值、游憩价值和教育价值,为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探索自然提供场所和条件。

2、加大主题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举办观鸟节、山水歌会、花博会等各种主题活动,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和社会喜闻乐见的专栏、专题报道以及戏剧、电影、文学作品等形式,传播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引导教育人们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消费观等。

3、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生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一项市场广阔、前途光明的朝阳产业。充分利用林业生态文化资源,做大做强山水文化、湿地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树文化、花文化、药文化、野生动植物文化等物质文化产业,并努力发展生态文化影视、音乐、书画等精神文化产业。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发展森林和湿地旅游休闲、野生动植物观光等生态文化产业。

——构建现代林业生态支撑体系。“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人才培养,增强创新能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加快推进林业信息化进程,健全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努力构建现代林业生态支撑体系。

1、加快林业信息化

建设完成市、县、乡三级联网的林业政务内网体系,实现全市乡镇基层站网络覆盖;以全市林业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整合林业行政许可网上审批、产权交易、远程监控、网上办公、应急指挥、资源监测监管等各项林业应用,建设完备的林业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实现我市林业数字化、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同时,加强计算机基本知识应用和信息化从业人员技能教育培训,切实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2、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现代林业,人才支撑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加强林业人才培养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人才强林发展战略。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林业人才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加快林业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引进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产权交易、林业投融资、木竹精深加工、林业生物质产业以及森林碳汇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逐步造就一批市内的学科、学术带头人,为全市林业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建立完善现代林业教育培训体系,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加强对全省林业系统各类人员教育培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盘活现有人才,储备林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结合重大林业项目、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研项目,突出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和基层实用人才培养和引进。

3、建立林业综合监测与评价体系

加强森林资源监测机构能力建设,提升人员素质,提高装备水平,建立健全森林资源,开展林地、林木资源、野生动植物、湿地、沙化土地、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森林碳汇、综合效益等方面的定期监测,重点对生态公益林进行定位监测,建立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预警机制。

加强森林资源调查技术方法研究,推广应用“3S”技术,全面提高调查精度和调查效率。进一步规范造林成效核查、采伐限额核查、征占用林地核查、火灾损失调查等专项调查。建立森林、湿地资源数据库和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4、强化林业基础服务

⑴森林公安

进一步健全全市森林公安机构,重点加强“三基”工程建设、业务办公用房建设、信息化建设、档案设备、刑事勘查取证器材、武器警械、防护器材等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全市森林公安软硬环境,提升全市森林公安的战斗力和工作效率。

“十二五”期间,设立共青城、云居山—柘林湖管委会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森林公安机构,全市增设4个鄱阳湖湿地森林公安派出所,增设3个林区森林公安派出所,增加森林公安政法编制120个。建立市局和12个县区森林公安指挥中心大楼,全面解决县区森林公安机关无独立办公用房和改善型办公用房的问题。配齐配强森林公安装备,提高森林公安装备建设的科技含量。建立全市森林公安刑事技术侦查和刑事技术鉴定体系,设立市森林公安刑事技术鉴定室,设立8个县、区森林公安刑事技术鉴定分支机构。依托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南方森林公安培训中心,建立全市森林公安培训基地,承担全市森林公安民警政治教育和专业培训任务。

⑵林业工作站

全面加强林业工作站建设,充分发挥其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作用;开展新一轮标准化林业工作站建设,着力解决无站房和站房不达标问题,改善林业工作站交通、信息、监测、办证、档案等设施条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工作和执法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教育培育培训,推行基层站长考核持证上岗制度。

到2015年,完成全市重点县乡镇林业工作站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新建林业站站房30处、改建站房20处。

⑶林业科技支撑与推广服务

切实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与林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科技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林业科研所的扶持,加快林业实用生产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抓好各项林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建设一批科技富民示范工程,发挥科技示范辐射作用。

启动林业科技推广站标准化建设,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科技推广机构,稳定基层林业科技推广队伍,提高基层推广站社会化服务能力。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技术培训、科学技术普及等工作,努力提高林业技术应用水平。实施林业科技帮扶工程,重点推广油茶、毛竹和杨树培育技术,着力培养和扶持一批林业开发示范大户。

“十二五”期间,建立县级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站4个;建设一批油茶、毛竹、花卉苗木以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科技富民示范工程。

⑷林木种苗基地

加强各级林木种苗管理机构能力建设,加大种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林木种苗标准化工作,加大种源管理和良种培育、推广的扶持力度,增强苗木生产的技术指导和市场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的种苗市场流通体系,构建全市林木种苗信息网络平台,保障种苗供应;积极扶持一批种苗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实行“林苗一体化”经营模式,建设南方苗木输出基地。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良种苗木繁育基地3万亩,年育苗面积达到8万亩,年生产苗木3.3亿株。完成市本级和80%的县种苗质量监督检验站标准化建设。加强珍贵、稀有、濒危树种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全市建立1个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建设规模500亩。

⑸林区基础设施

加强国有林场和集体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林区发展基础。在国家项目支持下,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全面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加大国有林场和集体林区的公路、饮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十二五”期间,在全市国有林场改造危旧房6085户(折合面积33.47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林区道路880公里,养护林区公路938公里;解决近4万人的安全饮水和用电问题。

⑹林业统计

切实把统计工作作为准确把握林业发展趋势,提高决策能力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加强与统计部门的沟通联系,结合绿色GDp体系建设,切实规范林业统计口径,全面真实反映全市林业建设的成果和贡献,特别是全市林权制度改革、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成效。加强统计成果的分析运用,善于运用统计成果来指导工作。要严肃统计工作纪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统计数据既不能虚报,也不能瞒报,确保统计资料的真实性,维护统计工作的法律性和权威性。

⑺林业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

建立和完善林业产权交易机构,为森林资源流转提供平台;扶持速丰林、人造板、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等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林业咨询、规划设计、林业工程监理、森林资产评估、森林认证、林业司法鉴定等中介机构的建立和运转,发挥中介机构在林业“三大体系”建设中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加强监督检查

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林业行政机构建设,完善林业管理体系,强化林业管理职能。各地各部门加强协调,密切配合,认真履行职责,共同做好工作,支持林业发展。实行县级政府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将林业建设列为县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

县级政府对本地区的林业工作全面负责,政府主要领导是林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林业建设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并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执行。林业建设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二)创新投入机制,争取政府支持

建立多元化林业投入机制。加大对公益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监测等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并优先安排。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中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各级政府必须按要求予以落实;继续贯彻“谁造谁有、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承包、租赁、兼并、收购、出售等经营方式,建立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参与林业建设的社会投入机制;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加大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商直接投资和无偿援助。

加快林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建立以政府政策为引导、市场融资为主渠道、非公有制投资为主体的资金投入模式。完善林权证抵押贷款相关政策和担保机制,推进林权证抵押贷款;推广林业政策性保险,扩大涉林险种;积极引进市外、省外、境外、国外资金,加快营造林、森林旅游、林产加工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全面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在项目准入、资金扶持、税费和资源利用政策等方面,给予各种所有制林业经营主体平等待遇,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资金、机制等方面的优势,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促进国内外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在市场资源配置中流向林业。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商品林,采取承包、拍卖、租赁等方式搞活经营,让多种经济成份平等竞争,进入商品林建设领域。公益林建设和管护,引入民营机制,实行公有民营,民办公助,提高经营效率。各类林业投资向非公有制林业倾斜,积极扶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促进山区资源开发向纵深发展。

争取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政府与非政府国际组织援助资金,重点支持林业生态保护体系和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争取国家在有关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支持区域内生态工程建设,推进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大对政策性林业险种财税支持力度,扩大专业保险品种。

(三)加强法规教育,实行依法治林

严格依法行政,维护林业生产秩序。全面加强林木种子生产经营、林木采伐、木材加工经营、林地征占用、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加强森林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林业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和林业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为依法治林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社会办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