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卫生环境检测十篇卫生环境检测十篇

卫生环境检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7:20

卫生环境检测篇1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B/S(Browser/Server)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019-02

1项目背景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卫生监测、检验出证、技术仲裁、预防医学研究的机构,开展实验室检测、分析、鉴定和评价。疾控中心检测与评价任务主要包括环境检测和卫生检验。环境卫生检测管理系统针对这两类业务,实现检测流程的自动化。

2业务流程分析

检验业务流程[1]主要分为三部分:(1)样品室的收样阶段,主要包括样品登记、分配检测任务。(2)实验室的样品检测阶段,主要包括检测项目确认、结果录入、将结果汇总成报告。(3)报告审核发放阶段,包括报告审核、报告签字、报告发放。

3应用程序架构设计

环境卫生检测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采用B/S(Browser/Server)模式,让每个终端机数据通过网络向指定服务器汇总。B/S(Browser/Server)模式将软件系统功能进行明确分割,分为三大层:表示层(presentation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Layer)和数据层(DataaccessLayer),如图1所示。这样简化了客户端软件,用户只需安装浏览器,就可以对数据库内容进行操作[2]。系统将功能的完成交给业务逻辑层[3]。数据访问层主要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

表示层(presentationLayer)将提供应用的用户接口部分即人机接口界面,负责显示信息和收集数据,并与业务逻辑层通信。此层主要面向最终用户,因此必须直观易操作。

业务逻辑层(BusinessLayer)接受来自表示层的数据请求后,利用服务器完成系统的应用功能,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包括与数据层的通信),并将处理结果发回表示层。

数据访问层(DataaccessLayer)根据业务逻辑层的请求独立地进行各种数据库数据处理,并将结果发回业务逻辑层。

各层之间的数据交换应尽可能的简洁,尽量减少在表示层与业务逻辑层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次数。

4三层应用程序架构的实现

环境卫生检测管理系统包括样品登记、样品通知、样品分配、任务分配、样品检测、报告编制、报告审核、报告签字、报告发放、报告查询10个模块。其中样品登记模块涉及的信息较多,操作和界面相对复杂。本文以样品登记模块为例,阐述三层应用程序架构的实现。

4.1样品登记模块操作界面

样品登记模块界面分为样品登记操作按钮框、检测类别目录框,样品查询框和样品列表框如图2所示。

样品室收样人员在登录样品登记模块时,系统调用样品检测类别表生成树形目录。选择目录中的检测类别,系统将数据信息赋值到样品检测申请/受理单中的样品类别框中,并与样品检测申请/受理单中的检测项目、检测依据相关联,弹出检测项目复选框,展现出该类别对应的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即相应的国家检测标准)。样品室收样人员在样品检测申请/受理单中填写样品信息,其中样品名称、样品性状、检测项目、检测报告议定日期为必填项目。确认样品信息后保存,可以在样品列表框中看到样品详细信息的记录。在提交前可以编辑修改样品检测申请/受理单。提交之后则不允许再修改检测申请/受理单。

4.2样品登记模块三层架构的实现

根据样品登记模块的业务流程和界面操作流程,将系统功能划分为三层,如图3所示。

表示层提供样品登记界面的显示和样品类别、样品记录的展现。根据用户在界面上的操作输入数据,业务逻辑层完成样品收样,获取页面传输过来的数据,对于数据是否合法进行判断,然后进行业务处理。数据层提供数据表与视图,与业务逻辑层进行交互,将检测申请/受理单中的数据信息存储到相应的数据表中。

样品登记模块三层结构具体功能实现过程如图4所示。初始化,用户在表示层输入样品登记信息后提交,逻辑层判断样品名称是否为空,如果为空则返回错误信息,如果不为空,则与数据层进行交互,打开数据库连接,将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如果数据保存时发生异常,则返回错误信息,如果数据保存正常,则返回正常信息,并在表示层中将结果展示出来。

5结语

本文以样品登记模块为例,阐述了环境卫生检测管理信息系统三层应用程序架构的实现。B/S(Browser/Server)模式的三层架构模式,大大简化了客户端软件,用户不用安装额外的客户端,只需要安装浏览器,就可以方便地对数据库内容进行浏览、新增和变更。因此只需要管理服务器,不需要维护客户端,这样系统的升级和维护也相应简单。

参考文献

[1]杨海鹰,,陆婉珍.LimS与实验室管理[J].现代科学仪器,2002(1):25-26.

[2]赵宏伟,秦昌明.基于B/S3层体系结构的软件设计方法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64-66.

卫生环境检测篇2

[关键词]卫生理化检验;质量管理;发展方向

卫生理化检验是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手段和环节,有利于查找和确定致病因子。通过检测不同环境媒介中的物理和化学指标,降低危险因素与机体接触机会,减少疾病发生机会,进而增进人群健康。所以,应加强卫生理化检验的质量管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根据。同时,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当扩大检验范围,使用先进检验仪器,为保障人群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笔者总结分析卫生理化检验的质量管理及其发展方向如下。

1实验室的科学管理

维护与保养仪器设备、采集和抽取样品、制备纯水与选购化学试剂、绘制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准曲线和实验室的工作环境条件等为实验室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1.1维修和保养仪器设备

要按照要求定期检定和校正实验室理化检验设备,要常规维护和保养所有设备,按照要求建立仪器设备检测、维修和保养档案。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要制定详细的大型设备操作规程,使用后要做好记录,专人定期不定期完成维护保养工作。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标识有缺陷或有怀疑的设备,要正常使用必须经过校准、鉴定或检测修复且满足要求。同时,要对此类设备以前检验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1.2采集和抽取样本

样本是实验室理化检验的载体,通过检验样品可有效评定产品质量。要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评价不同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应使用同台设备和同批号试剂重新检验保留的变异系数较小的样本(标样)。样本抽取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和产品是否可以流通的重要环节,抽样方案应依据产品标准确定。为保证抽取样本的代表性、完整性、唯一性和可追溯性,应采用随机抽样的基本原则,用条形码及其不同颜色标识其编号和所处状态。样本应按要求储存于安全、无腐蚀、清洁、干燥、通风的环境中,有特殊要求者应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并记录环境条件。为避免环境变化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应按照要求在短时间内检验采集的样本。

1.3制备纯水与选购化学试剂

蒸馏水、离子交换水和痕量分析用水是卫生理化检验所用水。一般的卫生理化检验使用蒸馏水即可,离子交换水适用于有特殊要求的卫生理化检验,痕量卫生理化检验对水的要求较高。应按规定级别或等级购买化学试剂。检验前必须按要求做空白实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4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准曲线的绘制

应有专人制备与标定标准溶液,进行复合实验,填写标签;按照规定期限定期对其进行校正复查,上述过程均需记录在册。为避免误差的产生,应按要求定期绘制标准曲线。

1.5实验室环境条件

实验室环境包括通风、光线、照明、温度、湿度等微小气候,应能确保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辅助设施和环境条件应能满足测试以及使用和维护仪器设备对环境的要求。

2操作和分析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卫生理化检验的操作和分析一定要严格细致,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才能得到保证。2.1操作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在配置过程中,称取试剂量必须准确,与实际需要量比较,其误差必须在1%以下。浓度标定应按照滴定方法来完成,按实际称量数和标定后浓度来计算其浓度;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否则应重新配制标准溶液。称量物品,应选择感量和称量范围适当的天平,按照检验标准要求来称量物品。为便于将称取样品完全转移至容量瓶或玻璃瓶中,应尽量避免用纸称量物品;为便于样品加热和快速溶解,可用小烧杯代替称量瓶来称取稳定不易挥发的物品。2.2分析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选择分析方法。分析过程中,应根据检验目的、实际条件选择检验标准中规定的或推荐的方法进行分析。常规质量管理。管理包括的内容主要包括:①空白试验。为确保获得准确可靠的卫生理化检验结果,将被测物质以外的因素影响组分分析的估计试验称为空白试验。②平行样品的测定。按照要求增加同一样本的检测次数,计算得到的平行样本检测结果的相对偏差应在最大允许值范围内,这可避免随机误差的增加。③测定加标回收率。同时测定样品以及将一定量标准物质与采集得到的样本混合物,观察加入的待测物质的回收率,要求其数值在95%~105%之间方满足要求。样品的滴定。滴定分析尤其在氧化还原和沉淀滴定分析时,应保证平行样间一致的滴定速度,速度不得过快或出现连滴现象。

3规范完整的质量管理

卫生理化检验是一种高度准确、细心、耐心的工作,关键在于具备规范的质量管理。

3.1一般质量管理措施

获得定量数据是卫生理化检验的最终目的,准确的定量方法是获得和出具可靠检验结果的关键,但除外除定性试验。实验室常用的定量方法是标准曲线,绘制标准曲线是通过预实验来完成的,样品检验定量数据与绘制标准曲线准确与否直接相关。样本以水代替,获得满足要求的标准曲线后,表明在现有条件下无干扰时检测此项目定量准确,再用样品做预实验,可产生的误差能估算并尽早排除和纠正。

3.2量值溯源管理

为确保获得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有效控制检定和校准仪器设备,保证仪器设备准确度和量值可溯源性。如要定期不定期用国标物质校正实验用基准物质。但是,不一定均用国标物质进行校正,也可采用能直接买到的已知量的标准物质。要采用恒重称量基准物来得到常规分析用标准溶液的准确浓度,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地与国标物质比较,保证量值的可溯源性,检测结果相对较为可靠准确。必要时在一定期间内检测某一项目,实验室或系列加标可取标准曲线的中间点,加标回收时检验质量可通过绘制质控图来进行控制。

3.3内部质量管理

分析质量的自我表现控制是通过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完成的。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是由测定方法的选定和质控试验两部分组成,全面量化管理了常规检验操作项目。在常规卫生理化检验中,要严格遵守相关内部质量管理规范。方法选定后,在每次实验中均自觉完成空白试验、绘制校准曲线、测定平行样品、测定加标回收率和绘制质控图,同时要完整、真实、客观记录原始资料。

4卫生理化检验的发展方向

减少误差提高质量是理化检验发展的根本,应做到:

4.1扩大检验范围

目前卫生理化检验主要包括营养成分检验和有害物质测定两方面。维生素、水分、蛋白质、常量和微量元素、脂肪和糖为营养成分主要检验内容,逐渐延伸到食品生产和开发领域。扩展环境有害物质检验。如食品必定进入无毒无污染无害时代,必须扩大理化检验范围,要严格检验食品本身,同时要检测食品原材料、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生产过程和动植物生长环境及其农药(兽药)残留,并将检测范围扩大到水质、生态环境和土壤等各种环境客体的检测;要检测国家标准中有限值规定的天然存在的的有害元素,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以及国家标准中没有规定的非法添加物等影响食品安全的因子。

4.2使用先进检验仪器

仪器设备是理化检验实验室开展检测工作的必需资源,也是保证检验质量,获取可靠数据的基础。先进仪器设备是卫生理化检验的重要工具,有利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卫生理化检验应超前应用先进仪器设备。在卫生理化检验中,越发广泛应用各种智能化和自动化分析仪器设备。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卫生理化检验使用了微机化智能化分析仪器设备,对传统的常规分析仪器实施了技术改造。在运用新技术提高检验效能的同时,对无法实现技术改造与升级的仪器设备,将工作重点放在精度的提高上。在卫生理化检验过程中,随着新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在要求提高检验效率的前提下,产生了大量的仪器设备联用技术,广泛应用于兴奋剂检测、花粉食品检测、蜂产品检测、水质检测、保健食品检测、食品添加剂、食品风险监测以及土壤检测等。在高科技发展的现今,先进检验仪器的发展仍然是卫生理化检验发展的推进器。我国必须加大研究力度,逐步用国产仪器替代进口仪器,实现旧分析设备的技术改进,突破卫生理化检验发展瓶颈,实现我国卫生理化检验事业的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卫生理化检验应保证操作的规范性,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数据,确保检验质量。实验室必须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良好的培训教育,用内外质控手段,全面提升质量水平。要科学对待误差,各种误差对理化检测结果准确性产生影响,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必须构建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卫生理化检验质量管理体系,要具有合格管理者、可靠分析仪器设备、适合检验环境条件、技能过硬的检验队伍,制定合理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与学习,提升卫生理化检验能力,充分发挥卫生理化检验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作者:刘吉霞单位:白城市卫生急救中心

[参考文献]

[1]金香玉.卫生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10):2140-2141.

[2]贾芸.卫生理化检验质量控制方法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1):116-117.

[3]熊雪峰.泸县疾控中心水质检验能力现状与发展对策[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5,21(5):77-79.

[4]余林成,成文.浅析食品卫生理化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6(2):44.

卫生环境检测篇3

关键词:卫生检验初探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253-02

乌审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是本中心开展疾病控制、卫生防疫业务提供检测技术支持的部门,工作范围涉及疾病预防、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劳动与职业卫生、水质及涉水产品、医疗卫生用品及健康相关产品、卫生突发事件等的检验检测。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我们整合了各检验检测实验室成立了“嘉兴市卫生检验检测中心”,2003年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我们将按照“公正、科学、准确、满意”的质量方针,以向社会大众与各企事业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检验技术服务。

1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与服务宗旨

1.1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持续有效运行,以期达到国内同类实验室先进水平。

1.2坚持质量第一,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操作,检验工作中恪守客观、独立、公正、诚实的原则,确保量值统一,数据准确,杜绝数据、结论性差错,其它差错率低于1%。

1.3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贯彻执行“客户第一,质量第一、科学公正、准确可靠、方便客户、优质高效”的方针,客户满意率达98%以上。

2服务承诺

2.1行为公正:本中心检验人员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对所有客户一视同仁,检验过程和检验质量不受任何来自商业、财政等方面的干扰及其它内部、外部的行政干预,确保检验行为的公正性。

2.2方法科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按标准、规范、规程检测,选用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确保检测的科学性。

2.3结果准确:严格遵守检验操作规程,精心操作,认真记录,严格审核,杜绝数据及结论性差错,最低限度减少其它差错,确保结果准确,报告无误。

2.4报告及时:严格按照本中心规定的时限,保证在规定的时限内发出报告。特殊情况,双方协商确定。

2.5收费合理:严格执行收费标准,作到收费规范合理,对有附加要求的检测项目,与客户协商收费。

2.6客户满意:以热情的态度,文明的形象,向社会各界提供科学公正的优质服务,对出具的检验结果负责,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证检测结果的公正性、可靠性。因检验质量给客户造成损失的,承担责责任。对客户的投诉及时受理,认真调查,客观分析,明确责任,严格处理,并在5日内作出令客户满意的答复。

3主要职能

3.1开展食品、药品、生活饮用水及涉水产品、劳动卫生相关产品、化妆品、消杀灭产品、农药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及实验动物产品的监测检验。

3.2开展职业危害因素、居住生活环境、公共场所及洁净环境等环境监测。

3.3开展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场所卫生学评价及健康相关产品卫生学评价工作。

3.4开展对营养性疾病、职业病、放射病、学生常见病、人畜共患病、小动物疾病等的防治。

3.5组织实施对食物中毒、环境污染、核辐射伤害、职业性中毒、人畜共患病等突发事件的处理。

3.6参与制定相关卫生法规、规划及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

3.7全省技术指导、业务培训。

4投标要求

投标资格要求为本次项目投标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投标人必须满足投标资格要求中的所有条款,并按照相关规定递交资格证明文件,未按要求递交的投标人,其投标将被拒绝。

4.1投标人应具备《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条件。

4.2在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4.3企业须具备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医药、轻工、电子行业专业设计甲级资质和建筑装饰设计专项甲级资质。

4.4近3年内承担过类似洁净实验室的业绩至少2个(含2个),提供合同和用户反馈意见。

4.5企业拟派设计负责人须具备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证书。

4.6注册资金不少于人民币400万元,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体系。

5检测服务范围

5.1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水及涉水产品、化妆品、消毒剂、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及洁净厂房(室)、灭鼠杀虫产品等的卫生学检测、安全性毒理学试验及功能学试验。

5.2公共场所、居住环境、作业环境的卫生监测、公共场所及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

5.3预防性健康检查。

5.4卫生突发事件的原因调查。

5.5传染病检测、HiV确认实验。

以上详见认可的检测能力范围。

6受理服务科室

6.1质量控制科:直接受理健康相关产品(食品、化妆品、消毒产品、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等)、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及洁净厂房(室)、生物媒介等检测及卫生学评价,公共场所、饮食店及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监测和评价。

6.2预防医学门诊部:受理预防性健康检查。

卫生环境检测篇4

卫生检验学是针对国家公共卫生工作的需要,检验、测试和监测食品、饮用水、环境、人体和相关物品中致病因索和相关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建立在现化分析、微生物检验和毒理学等学科基础上的交叉与应用的学科,它集各种现代测试、检查仪器设备以及新技术、新方法于一体,融合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各类健康相关产品和生物材料等诸多对象。卫生检验学是预防控制疾病、保护人类健康、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环节。卫生检验学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卫生法规和标准的建立、贯彻提供重要依据,为社会需求提供检测服务,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研究提供支撑。

近10年来,随着我省各级政府对卫生检验及相关工作的重视和经费投入的增加,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日益注重,公共卫生领域监管力度加大,我省卫生检验学科得到了快速、全面的发展,仪器设备和办公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专业人员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业务技术培训力度明显加大,卫生检验网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各级疾控机构的检验能力和质量控制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但卫生检验工作涉及现代各种科学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保证和可靠而稳定的经费来源及支持力度,要真正确保本学科持续发展和更好地为广大群众人人享有健康服务,还任重道远。

本文从卫生理化检验、卫生微生物检验、卫生毒理学检验与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质量控制四个方面报告如下。

1卫生理化检验

1.1概述

卫生理化检验是运用物理与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现代分析仪器技术手段,针对食品、水以及生物与环境材料等对象,对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因素所进行的分析与测试。

1.2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非典”之后,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了卫生检验能力建设,开展了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规范了检验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卫生检验网络,充实了卫生检验人员,通过各种技术培训,提高了卫生检验专业人员技术水平,更新和购置了仪器设备,使得卫生检验工作条件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明显缩短,标准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2003年,国家颁发了新版《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2006年颁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新标准及检验方法的出台,为食品和饮水安全提供了检验技术支撑。

1.2.1食品营养与卫生的理化检验

1953年,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开始设立卫生组(科),随后其它市县亦成立卫生科(股),开展理化检测。省内高校陆续开设预防医学、分析化学、食品分析等课程,为我省培养了卫生检验人才。分光光度法和薄层色谱法退出微量和痕量分析舞台,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等在地市级机构得到广泛应用,色谱光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加速溶剂萃取法、凝胶渗透色谱法和免疫亲和色谱法在省级机构得到了应用。eLiSa等方法被用于兽药残留、真菌毒素等的快速筛查。2003年,卫生防疫机构改革,全省各地成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0年开始,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前身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参加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的工作,并开展治理“矮桌”污染,建设“食品药品放心工程”。自2010年来,按照食品安全法对卫生部门的职责要求,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全省九地市及相关监测县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的常规监测和专项监测工作,对18大类食品样品中的有害元素、有机污染物、真菌毒素、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质和禁用物质进行监测,监测项目近百个,基本覆盖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逐步建立了覆盖全省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系统。全省历年监测任务的完成率和数据准确率均位居全国前列。针对我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开展了养殖鱼孔雀石绿、硝基呋喃代谢物和氯霉素类药物等专题研究,加强了仝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专业队伍能力建设,提高了业务能力。201C年来,完成淡水鱼孔雀石绿、肉制品瘦肉精等食品安全监督检测,对奶粉三聚氰胺、食品中塑化剂、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事件、长乐市食用鲎食物中毒事故、福州北冬虫草食物中毒开展应急检测。完成氰化物、毒鼠强、氟乙酰胺和溴敌隆等二十几起鼠药中毒事故的应急检测。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全国首批保健食品评价机构,开展保健食品中芦荟甙、角鲨烯和皂甙等31种功效成分的检测,开展了原花青素、虫草素、腺苷和洛伐他汀等功效成分的方法研究。开展30余项食物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承担福建省食物营养成分表的研究与制订工作,并参加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组织的重点项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工作。

省疾控中心作为全省疾控系统卫生检验工作的技术核心,发挥着业务指导作用,是全省唯一具有保健食品、涉水产品检测评价资质的机构,在食品安全、保健食品营养与功能、环境健康监测和检测等的某些方面居国内先进水平。专业人员围绕氯丙醇、丙烯酰胺、有机锡、多氯联苯、真菌毒素、贝类毒素、氯丙酯、氯霉素、重金属、洛伐他汀等污染物、非食用物质和保健食品功效因子进行科研立项,针对检测技术等开展研究,已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级和厅级课题15项,合作开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20余项。20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10篇。食品中氯丙醇及其脂肪酸酯污染的检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典型食品中氯丙醇污染的检测、评估和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福建医学科技奖,《二嗯英、多氯联苯和氯丙醇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的研究》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福建省食物营养成分表》等7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食品中瘦肉精检测技术等约20个项目获得地市级科技奖励。修订了食品中三氯杀螨醇、维生素B1、n-亚硝胺、氯丙醇、黄曲霉毒素和1,3一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酯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约20项,制订了鱼露、蜂蜜等卫生标准或卫生规范7项。合作出版《色谱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等著作10部。全省疾控系统每年举办各类理化检测技术培训班、研讨会8~10次,以加强检验监测专业队伍能力建设。

1.2.2水质与环境理化检验

水质理化检验是了解水质卫生状况的主要手段之一,全省各级疾控机构已长期开展饮用水水质监测、突发饮用水污染事故调查和应急监测等工作。饮用水安全是关系到人民健康、社会安定的民生大事。近10年来,随着理化检验技术和分析仪器的进步,以及对水中化学致病因子危害认识的不断深入,wHo和世界各国修订了水质标准。自2012年7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按照此标准,饮用水监测指标由原来的35项增加到106项,这对全省疾控机构的水质检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自2004年开始,开展农村饮用水监测,以掌握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水质卫生状况,调查表明我省农村水质安全问题突出,水质合格率偏低,其主要原因是水厂的消毒设施或措施不完善,导致微生物指标的合格率较低。在水质监测的能力方面,省级和部分设区市疾控机构的实验室水质检测能力较强,检测项目达到九十几项,省级疾控中心的检测能力在全国居前列,在2012年卫生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举办的首届全国卫生监督技能大赛的水质检测能力比赛中,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综合成绩排第五名;在CnaS多次能力验证如水中铅、镉和水中无机盐(四项)等项目检测中,测定结果接均值,处于全国最好水平之列;在2010年紫金矿业水污染物事故的应急检测中,水质检测项目(20余项)与国家疾控中心结果完全一致,为事件的处理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然而。县级疾控中心的检测能力较弱。在42项水质常规检验项目中,平均每个县仅能开展27项(占64.6%)。在仪器配备方面,按全国爱卫办要求调查的27类仪器设备统计,平均每个县仅购置12类,购置率为43.3%。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万分之一天平、恒温干燥箱和酸度计平均每个县仅有一台以上。但其它仪器则不足一台。在被调查的38个县中,只有2个县配置火焰原子吸收仪等较为先进的仪器,县级均未配置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离子体质谱仪、流动注射分析仪和低本底αβ放射性测定仪。部分县级机构质控工作待加强,全省38个监测点所在疾控机构中,通过计量认证的仅占81.6%(31/38),未开展计量认证的占18.4%;在砷、氟化物和氯化物盲样考核中,指标全部合格的机构占80.7%。

2010年起,全省全面开展城市饮用水监测工作,疾控机构根据水质卫生监测方案,对市县城区市政水厂与自建水厂的出厂水、管网末梢水、二次供水和城市学校自备供水进行监测。省级机构还开展涉水产品卫生学检验与评价工作。

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上世纪90年代,省级疾控机构开展居民血、尿、头发和胃液等人体生物样品中有害物的监测和暴露评估,完成了《福建人群体内有害物质蓄积水平的动态》、《五氯酚对环境污染及人体健康影响》、《胃癌高发现场化学病因——微量元素与胃癌病因关系》、《福建省正常人群血清、头发微量元素正常值》、《福州市正常人群血中铅、镉含量监测》、《福州地区儿童血铅水平监测》和《连城铅锌矿镉污染与人群影响研究》等省部级课题研究。

1.2.3公共场所和室内环境理化监测

公共场所卫生涉及环境卫生学的许多领域,包括大气、饮用水、室内空气以及噪声、采暖、采光、照明、公共用品污染等卫生问题。通过监测,可制订与实施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评估有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并确定相关措施的有效性,以达到预防与控制疾病、保障公众健康的目的。公共场所监测包括作业场所、实验动物环境及洁净区等场所的46项指标。省级疾控机构每年监测10家省级单位的公共场所卫生,项目有甲醛和微生物等8项。还开展医院手术部、保健品厂、饮料厂清洁车间的洁净度监测工作,监测21个理化项目。设区市和县级疾控机构也开展公共场所的卫生检验、卫生学评价。近10年来,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居室装修热的兴起,装饰材料、烹调和吸烟成为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尤其建筑结构密闭性能的改善,空调的普遍使用,使室内空气质量恶化,因此,省疾控机构和部分疾控中心开展了新装修住宅室内空气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工作。

1.3卫生理化检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严峻、食品安全问题凸显,滥用非食用物质、食品掺杂掺假现象还未得到根本遏制,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风险监测和突发事故应急检验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全省卫生理化检验仪器设备和检验能力与先进省份尚有一定差距,一些关键检测仪器仍然不足,前处理自动化水平不高,非食用物质排查和不明原因食物中毒快速检测能力不足,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的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展。随着仪器精密度和检出能力的提高,消费者对生物与环境介质中健康安全指标严控的渴求,国与国之间贸易保护的增加,导致食品中很多指标的检测限由mg/kg降低到ug/kg乃至ng/kg的浓度水平,这导致检测过程复杂。除了丙烯酰胺、多环芳烃和真菌毒素等传统食品化学污染物问题外,当前我国禁用化学物质滥用情况尤为突出,这给我省食品理化检验带来较大压力。

水质检验方面,专用检测仪器设备普遍偏少,分析自动化水平不高,检验项目离国家的规划尚有差距,尤其是一些县级实验室。水质污染事故应急检测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全省水质安全和检验技术方面的科研项目开展较少,在水质检测标准研制上的投入不大。随着涉水产品种类不断增多,新的卫生学问题不断出现。个人生活用品和药物的广泛使用,造成对水环境的污染。这些新的挑战都要求疾控机构开发多残留、超痕量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平台,进一步做好科研技术储备。

目前公共场所监测的有关法律法规缺乏、不完善,法规、标准和检验方法之间不够配套,甚至时有错误。某些卫生指标可操作性不强。全省从事公共场所监测的技术人才偏少、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经费投入少,监测设备偏少,购置、更新和维修困难。这些因素影响监测质量和速度,在基层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1.4卫生理化检验趋势与展望

食品卫生检验学科将从食品安全与营养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监控技术人手,配合国家和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规划的要求,瞄准和跟踪国内外先进检测监测技术手段,大力加强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有害因素、功效成分的检测技术—与方法研究,加强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与评估技术研究,提高检测方法的通量、精确度和灵敏度等,继续加强快速筛查方法的研究应用,建立符合省情的食品安全保障技术支撑体系。

2012年7月1日起,我国新版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GB5749-2006全面实施,该标准大幅度增加了检测指标,由35项增加至106项,新增71项指标,而且一些对健康危害较大的铅、镉、砷、四氯化碳、硝酸盐氮等指标限值更加严格。检验方法国家标准GB/t5750-2006的要求也更高,对仪器投人、自动化和试验消耗品等都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国家对饮用水保障工作的重视,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实验设施和检测设备的改善,人员技能和队伍素质的提高,饮用水检测工作将明显得到提升,检测质量再上新台阶,为饮水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今后主要工作: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对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工作的重视,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做到监测仪器数量合理、人员操作熟练、维护管理科学。要增加监测人员的数量,加强培训,提高人员能力与素质。配合实施《国家健康行动计划》,开展对居民生活区以及公共场所pm2.5的监测。加快研制现场实时监测仪器,建立规范、快速的监测方法,完善和提高现场实时检测技术,适应现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求。开展空气有机污染物的系统监测和研究,开展室内环境和公共场所污染来源、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建立污染监测和预警系统。

2卫生微生物检验

2.1概述

卫生微生物检验通过对食品、水、环境、物品及人体等载体中有益和有害微生物进行规范的检验和监测,微生物检验既集成了各种现代分析技术,也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和手段,从而形成从外部到内部、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指标到综合评价的完整的检验方法技术体系。

2.2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我省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微生物检验分别南原省卫生研究所、劳动卫生研究所承担,环境卫生微生物后由省环境卫生监测站承担,1983年,这两项检验工作合并到原省卫生防疫站。各地市防疫站也组建相关科室承担该工作。1976年.1984年间,检验人员在工作环境相对简陋和信息相对闭塞的条件下,初步建立起一套适合我眢情况的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对霉菌和真菌毒素检验研究较为深入。1984年,我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公布后,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学科得到重视,人员和设备等投入明显增加,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检测的自动化、仪器化程度越来越高,检验工作呈现出全面、快速、定量的发展趋势。

1984年以来,我省微生物检验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如完成1985年永安冷饮沙门氏菌中毒、1994年某大宾馆群体细菌中毒和1996年某中专学校数百人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等数次食物中毒的应急检验。2000年前后,各地检验机构在人员、环境条件、仪器设备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特别自2000年省疾控中心加入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以来,我省微生物检验能力得到全国同行认可;现代检测设备也有所配备,如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细菌生化快速筛选仪。各地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全省食品中菌落总数检测能力验证通过率超过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开始,多次举办了影响力大的全国性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班,包括乳品抗生素残留、维生素、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肠道致病菌、饮用天然矿泉水和香港海鸥菌等的检测。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方面贡献较大,制订了GB4789.4—2010、GB/t4789.7-2008、GB/t4789.29-2008和GB/t4789.30-2010等标准,研制了蜂蜜中嗜渗酵母菌的检测方法。这说明我省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能力处于全国中上水平。

自2009年后,随着《食品安全法》对卫生部门职能的调整,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需求有所减少,环境卫生微生物检验的需求逐年上升。全省举办了生活饮用水、化妆品、饮用天然矿泉水、公共场所、空气洁净度等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班,对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和《化妆品卫生规范》进行了宣贯,基层机构环境微生物检验能力得到了规范。在满足环境微生物检验需求外,在沙溪口蓝藻污染事件、天然矿泉水微生物检验方法等饮用水污染事件中。我省也体现出较高的技术水平,所发表的文章被引用率较高。省级单位在全国能力验证考核中获得满意结果。开展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柜的监测工作,2010年省级机构获得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清洗、监测评价资质,可开展集中空调清洗效果的卫生监测。

2.3微生物检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全省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比较低,主要原因是水未经消毒出现的微生物问题,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仅为50%,县级机构微生物检验能力和质控水平亟待加强。虽然卫生微生物检验是基层卫生检验机构普遍开展的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的投入偏少,仪器设备配置不足,自动化程度低且更新维修难度大,与国家规划配置要求差距不小。检验人员较少、部分为兼职且业务素质不够高;基层技术人员教育培训不够多,奖励机制不灵活、待遇较低,工作量较大,重复性工作多,开展更高层次研究的机会小,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这些都造成基层单位检验能力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对不断发生的突发事故应急检测技术储备不足,一些机构疲于应付,食源性或水源性疾病病因查明率低。

2.4卫生微生物检验发展趋势与展望

卫生微生物检验是保障食品、水等健康相关产品安全和公共场所卫生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卫生微生物检验的作用,运用和开发各类检测新技术,满足食品等健康相关产品行业发展的需求。卫生微生物检验正朝着简便快速、实时在线、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通量、自动化、标准化和无损检测的方向发展,以指示菌代表致病菌及其毒素存在的方法已被直接检出致病菌或其毒素的方法所代替。发展绿色检验技术,研制新型检验仪器和方法已成潮流。食品微生物学重点运用基因分型技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新型检验技术,提高致病菌Dna溯源能力,应用免疫学方法拓展生物毒素的研究领域。配合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及时跟踪国际国内检验技术的发展潮流。推广应用核酸技术,发展实时在线的快速检验技术,研究病原菌的精确定量和溯源技术,为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和食物中毒的诊断服务。食源性疾病监控研究的重点是建立起多部门、多层次和从食品生产到销售多环节的全省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在研究食品中危害因素与暴露水平的基础上上,找出食源性致病菌作用的阈值。

3卫生毒理学检验与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

3.1概述

卫生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保健食品功能学是研究保健食品中活性(功能)组分与机体相互作用,并阐明其作用规律和机制的学科。

3.2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我省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工作与国内先进省份一样,起步较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未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能够开展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第一、二阶段全部以及第三阶段部分项目的评价工作。我省食品毒理学学科发展偏向应用性,目前,全省仅省疾控中心从事食品毒理学检验,检验工作朝着更加严谨、规范的方向迈进。省疾控中心多次参加实验窒能力验证.均获得优秀的成绩。与应用毒理学所取得成绩相比,我省在食品毒理学科研、跟踪国内外最新进展方面,略有不足。

健康相关产品的毒理学评价包括化妆品、消杀产品及涉水产品的毒理学检验与评价。我省消杀产品的毒理学检验与评价发展多年来一直稳步发展,常开展的项目有急性经口毒性、经皮毒性、皮肤刺激、眼刺激、阴道粘膜刺激和皮肤变态等试验。化妆品和涉水产品卫生毒理学检测项目开展较为齐全,但社会委托样品较少。

我省依山靠海,突发公共卫生的应急毒理学检测有其特殊性,有毒动植物和微生物毒素中毒在食物中毒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近年来海洋生物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尤为常见,毒素种类和中毒事故数量呈增加趋势。常见生物毒素有河豚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雪卡毒素和毒蕈毒素等,中毒食物品种有河豚鱼、织纹螺、贻贝和毒蘑菇等。目前全省开展海洋生物毒素毒理检测的机构仅少数几家,但在检测的规范化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我省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卫生部认定的全国首批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机构,能开展免疫力增强功能、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和抗氧化等2l项功能学的检验与评价。

我省近年来加大了对卫生毒理学、保健食品功能学科研工作的重视,在全国保健食品功能检验方法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做出不少贡献。参加了国家863项目《功能性食品安全性评价与功能因子关键检测技术》子课题、国家药监局《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功能》、《辅助降血糖功能》等多项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方法改进等科研工作。注重关键毒理学技术的攻关,开展了肺癌胃癌分子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癌症早期筛查生物标识技术、致癌化学物的筛查方法和遗传毒性等方面的研究,申报了致癌物筛查评价技术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其中《p53、GaDD45a基因表达水平在评价食品化学物致癌性中的应用》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二丁基锡对人羊膜上皮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获得省卫生厅青年科研项目资助。在《CellBiologyandtoxicology》、《卫生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SCi论文约10篇。

3.3卫生毒理学检验与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存在问题

目前全国疾控机构卫生毒理学工作无归口管理和技术指导部门,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和工作会议,缺乏沟通渠道和组织协调,培训交流少,业务技术提高慢。全省从事卫生毒理学与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的人员不足,学科发展不快。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不明确。卫生毒理学检验除少量突发中毒事故应急检测外,大部分工作都是社会第三方委托检测,属于市场调节行为,而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全部为委托检测服务,以一类公益性机构从事第三方检测存在一定困难。中毒事件应急检测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检测工作不够规范。部分实验动物和有证毒素标准品难以获得。应用毒理学技术发展缓慢,未能跟上世界范围内毒理学学科前沿的迅速发展,毒理学检验分支学科的科研工作受到制约。2010年开始,国家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机构资质审批机构与检测机构行政主管机构属于两个部门,导致协调沟通难度加大,对检测工作产生不少影响。

3.4卫生毒理学与保健食品功能学发展趋势与展望

毒理学试验方法朝着人源细胞、特定器官替代法方向发展,研究更灵敏可靠的评价方法、指标以及筛选敏感动物、器官和组织已成主流。保健食品功能学试验方法将向指标客观、定量、更加注重人体试验方向发展。卫生毒理学发展趋势是分化与综合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从整体动物实验到替代试验、从传统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从环境基因组学到环境表观基因组学、从描述毒理学到预测毒理学。我省卫生毒理学科研究新方向包括开展病理常规指标量化、化学毒物联合毒作用研究,建立毒性病理学的标准检查程序和诊断方法,提高检验结果的可比性,研究人源细胞、特定器官替代法的毒理学新方法。

保健食品功能学发展在立足于科学试验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以满足群众保健需求、增进人体健康为目的。功能的定位将更加注重调节机体功能,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因素,针对特定人群,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功能的设立更注重科学性、适用性、针对性。功能评价方法和判断标准将更加科学、公认、可行。我省将重点开展药食同源植物安全性毒理学研究、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毒理学研究,推广应用GLp规范,研究新型吸入染毒装置,开展实验动物生理生化正常值范围的研究。开展人体试食试验规范化、动物试验条件控制、样品前处理的科学性及规范化、生物毒素毒力检测方法的国产化和规范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检验经验探索及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等研究,开展对我省影响较大的公共卫生危险因素的风险评估工作。引进基因芯片、基因测序、基因扩增、分子杂交、单细胞凝胶电泳、图谱图像分析、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

4质量控制

4.1概述

卫生检验机构为卫生执法、疾病控制和健康相关产品服务,因此卫生检测的生命在于检测的质量和可靠性。随着社会各界法律意识的增强,检验机构间竞争的加剧,社会对检验结果的公正性、准确性、服务效率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实施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近年来得到很大重视。通过对人员、环境、设备、物资、信息等技术资源加以管理和控制,使抽样、样品保存、前处理、检测和数据处理等检测的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确保最终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并持续改进,使检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2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全省卫生检验实验室共91家,61家获得实验窒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厦门、南平、泉州和三明等9家机构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原省卫生防疫站于1994年成立了质管办,负责计量认证等质量管理工作,1996年获得省级计量认证,2005年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2010年通过部级计量认证,2012年获得食品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至2011年底,省疾控中心共参加CnaS的35次能力验证活动,涉及食品、化妆品、水及涉水产品等,参数80多项,满意率为96.3%。还参加国家药监局、中国疾控中心等机构组织的质控考核。食品中黄曲霉毒素(4种)、氯丙醇、氯丙醇脂肪酸酯和氯霉素的国际比对考核,均获得“满意”的结果;省疾控中心多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认监委和中国疾控中心食源性致病菌质控考核和能力验证,参加美国eRa水中菌落总数国际比对,结果为“满意”。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得到提升,已被各地卫生行政部门摆上重要议程。为提高卫生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省疾控中心多次举办疾控系统质量管理培训班,同时组织开展实验室间水质和食品检测的比对工作,包括铅、铁、锰、氟、亚硝酸盐氮、二氧化硫、菌落总数、霉菌、酵母、致病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项目。省疾控中心组织了全省食品检验机构的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考核。2011年起作为微生物领域能力验证提供者单位,组织全省108家食品检验机构(疾控、质检、农检、药检等系统)参加了菌落总数实验窒间比对。厦门、龙岩、三明等部分地市疾控机构针对辖区内机构开展了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实验室除了外部质量控制活动,每年均制定内部质控计划,在理化检验中采用加标回收率、平行试验、空白对照、实验室间比对复测、阳性样品重复测试等多种方式;在微生物检验中通过培养基质控、关键试剂验收、阴阳对照等多种方式确保检测结果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配合国家制定了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质量控制方案。

4.3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①开展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和内部质量控制等质控工作的经费缺乏来源。②检验人员质量意识还不够强,质量控制工作不够规范,未能充分考虑从采样到检验以及报告出具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质控措施的针对胜不够强。③体系文件规定与实际检验操作协调性不够强,甚至脱节。④与质控工作相关的有关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够畅通,物资保障不及时。⑤缺乏激励机制,检验部门和人员参加外部质量控制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隋绪。⑥质量控制活动覆盖的项目不够广,未覆盖到子领域,公共场所监测、有机污染物的能力验证活动少。⑦对能力验证结果的分析总结不够,尤其是出现可疑或不满意结果时,对原因分析的深度不够。⑧年度质控计划落实不彻底,质量监督员和内审员在本部门检验质控中发挥的作用不够。

4.4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当前质量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无论是较之实验室质量保证的需求、政府对实验室监督管理的需求、还是对于新领域检测技术的需求都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如引进智能化纠错程序。利用统计技术对检验过程进行连续监控,对输出质量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对过程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等。针对重要的、薄弱的检测项目,有计划地组织、参加国内外的检测比对和能力验证,选择性参加国际性比对活动。能力验证的产品将由单一的食品、水质扩大到卫生检验的各个领域,如公共场所、室内环境和集中空调清洗相关卫生指标或者标志物。注重实验室日常规范化的管理和开展内部质量控制活动,把外部质控所用的技术措施应用于日常检测,减少质控给检验带来的风险。努力提高实验室质量控制水平,根据工作需要定期组织开展全省性实验室能力验证与比对活动,鼓励参加国际性质控比对活动和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推动县级实验室通过计量认证。规范检验检测工作,规范检验人员行为,提高检测质量,保证各项检验出证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i生。促进质量控制考核工作标准化、常规化,以平常的心态同等对待质控考核和日常检测工作,对于能力验证结果不满意时,应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学习质量控制先进技术,建立适合我省卫生检验实验室间比对样品制备的管理体系,满足质控考核需求。要注重采样、样品流转、前处理、样品检验、数据处理、数据审核、检验报告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5福建省卫生检验学科面临的挑战

5.1经费投入少、仪器设备不足

政府对卫生检验实验室的投入明显不如其它系统同类检测机构,公共卫生经费中用于卫生检验的比例也较低,缺少专项工作经费。检验收费标准滞后,有偿检测服务收入低,不少项目是赔本检验。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各级疾控机构开展检验技术储备、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等工作均有困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仪器设备是开展卫生检验的重要保障,全省各级疾控中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仪器设备老化、不足和缺乏的现象,省级机构虽然接近国家基本的设备配置要求,但近一半市县级机构达不到国家要求,这已成为阻碍和制约全省卫生检验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气相色谱仪、蛋白质分析仪和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等仪器使用时间长、老化现象严重。旋转蒸发仪、冷冻高速离心机和超低温冰箱等常用前处理设备数量不足,使实验室难于应付日益繁重的常规检测和突发事件应急检测。省级疾控中心缺乏低本底α、β测量仪、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快速检测设备(Filta-maxxpress)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仪等必要的仪器设备,使得水质全分析检测能力达不到106项的要求。用于非法添加物检验检测的高端仪器设备仍为空白。

5.2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检验人员数量不够、结构不尽合理、培训机会少,人员业务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检验市场需求和国家对检验工作的要求。人员在开展新项目和掌握新设备方面面临困难。人员年龄比例不够合理,有的机构高龄职工比例较高,而有的机构则青年人员比例偏高。学科带头人、高水平领军人物少;团队协作意识不强,论文水平和质量待加强。对检测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挖掘不够。

5.3对卫生检验学科认识不够

现代卫生检验对仪器设备、物资和人员投入要求越来越高。卫生检验工作如未科学合理安排和管理,将可能是投入多、产出少,这影响到决策层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的再投入。实验室建设上,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和管理,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管理不到位,部门间条块分割严重,资源共享利用难。部分设备利用率偏低,甚至长期闲置,产出低下,进而影响到设备的维修与更新。设备维修更新经费不足,大型仪器设备投入后,缺乏后期维修经费来源。在检测能力建设上缺乏统一规划,未充分考虑地区和需求的差异,应建设区域性实验室,分工发展各自优势的检测领域和项目。

5.4学科发展不平衡,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不够

检验人员多满足于简单按照国家检验规范或标准进行检验,方法验证等研究工作开展少,对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使用不够。食品卫生检验研究较多,而公共场所监测、饮用水检测等方面的技术研究较少。卫生检验人员科研创新精神与大学、研究所等机构相比有较大差距,科研立项少,论文深度不够,卫生检验学科建设重视不够。

综上所述,就我省卫生检验总体能力而言,不论是仪器设备、质量控制水平、检验项目,还是专业技术队伍,都难以满足我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6福建省卫生检验学科的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

要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工作方针,以人为本,服务于疾控工作的大局,全力满足社会需求。深化改革,实现疾控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与利用,建立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服务便捷高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省内一流、全国先进的卫生检测机构和工作机制,为全省人民的健康服务,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保驾护航。发展思路要正确定位、机制要创新,卫生检验部门本质上还是检验服务机构,在业务开展、服务、管理等方面应考虑社会第三方中介组织的特点,实现检测的公正、准确、及时、科学、高效。多探索多研究,逐步形成适合卫生检验机构持续发展的制度和工作模式。

6.1增加投入、改善仪器设备和设施条件

当今检测水平和效率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先进可靠的仪器设备,各级疾控机构卫检经费都存在较大缺口,仪器设备更新、维修费用不足,基层食品安全检验工作下滑严重。政府部门要落实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增加投入,提高检验人员待遇,改善仪器装备和设施条件。

6.2加强检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卫生检验工作的技术性较强,人才是卫生检验学发展的关键。要培养和建设一支学历层次高、检验技术过硬、管理能力强,具有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职业道德高尚的检验队伍是保证学科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要提早做好检验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重点着眼于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培养,鼓励在岗学习,强化学科带头人作用和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要立足于已有人才队伍,同时有重点地培养领军人物,鼓励课题研究和科研协作。争取优惠政策和提高优厚待遇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从事卫检工作。

6.3研究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公共卫生风险监测与评估亟需检验技术

积极开展食品安全、饮用水关键指标检测方法研究,应用先进检测技术,做好技术储备,为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饮用水监测和突发中毒事故应急检验服务。针对我省典型公共卫生问题,开展自主检测技术的开发,如贝类毒素、蘑菇毒素、剧毒鼠药和易被误用的剧毒中药材和野生植物的检测技术。开发适合于现场快速检测的便携式仪器或技术,满足卫生监管监测工作的需要。加强对农药与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环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生物毒素、违禁化学品和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与溯源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6.4开展标准制(修)订,为卫生执法服务

积极参加国家、行业和地方食品安全、饮用水等标准的制(修)订,使已有成熟、较为先进的技术转化为国家标准,牵头制(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卫生规范。鼓励参加其他机构的标准制订活动,通过方法验证、比对等形式,来做好先进实用技术的储备工作,走出加快检验能力建设的新路。

6.5加强技术交流,促进机构间的合作协作

加强与其他行业、部门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强与先进实验室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实验室资源向社会开放。扩大国际间学术技术交流与合作,选派优秀人才出国进修培训。

卫生环境检测篇5

1.1监督环节多

中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业务流程通常为:接受客户委托收集资料,现场调查制定方案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出具检测报告出具评价报告,与通常的实验室检测业务相比,多了现场调查、制定方案、现场采样和出具评价报告等流程。为了使工作质量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质量监督工作必须覆盖所有领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质量监督员对其进行充分地监督。无论在哪个流程,一旦发现不符合或潜在的不符合,质量监督员即可采取适当的处置方式,有权或直接纠正,或报告科室负责人甚至质量负责人以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1.2对监督员能力要求高

要求质量监督员“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的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担任,因此必须具备高于一般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由于多学科交叉融汇的工作性质对质量监督员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素质要求更高,主要体现在熟悉职业卫生各项方法标准和技术依据,熟悉标准的适用范围、目的、原理;熟悉现场调查、样品采集、检测步骤和熟悉结果计算、分析和评价等。其次,质量监督又是一项管理工作,要求监督员必须熟悉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并具有一定的管理、协调和沟通能力。只有两者都具备,质量监督员才能在其各自授权的范围内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1.3监督难度大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很大一部分是在现场完成的,因此,现场的质量监督至关重要,是技术服务工作能否准确高效、公正科学的关键一环。对检测实验室内部的质量监督已经有了许多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对脱离实验室控制的外部现场的质量监督工作,由于现场环境复杂多变,容易受各种人为因素影响,不确定因素较多,监督难度大大提高,相关文献也比较少见。因此,质量监督员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因地制宜地确定质量监督的依据、内容和结论。

2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的计划与实施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是中心的主要业务之一,与其它业务一起被纳入到中心的质量体系进行统一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因此其质量监督的计划与实施流程依照中心的规定有序进行。

2.1编制体系文件

规范完整的体系文件能够明确职责与权限,使各项质量活动有章可循且按要求规范进行,以此满足客户和自身的需要。中心质量手册4.1中对质量监督员的岗位职责做了细致的描述:

(1)协助技术负责人实施专业检验/评价工作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2)监督所管辖人员的关键性操作,对本科所采用检验/评价方法、标准、规程等的合法性和现行有效性进行经常检查,确保正确使用有效的技术标准、指导性文件;

(3)监督检验/评价环境条件和仪器设备,对仪器设备状态、实验环境和标准品、试剂的来源和有效期限等进行必要的了解、检查并记录,保证检验/评价活动在符合规定的状态下进行;

(4)独立行使监督职权,有权停止不符合规定检验/评价项目和检验/评价报告的发出;

(5)负责管辖区域内不符合工作的发现、识别及纠正措施的追踪、验证、记录等。中心质量手册中根据质量监督员的要求对其任职资格做了详细的规定,要求质量监督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从事检测/评价工作3年以上,对质量管理体系及检测/评价各过程的工作较熟悉,能全面了解所监督范围内的工作内容、方法及技术,具备正确检查检测/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能力。质量监督员由各科室负责人提名,质量负责人审核,中心最高管理者任命,目前中心共有7名质量监督员,覆盖了涉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各个科室。同时,一套适宜、符合的质量监督程序是质量保证的前提,是实验室结果科学、客观、公正的重要保证,同时更是质量监督员的工作依据和准则,因此中心还制定了《监督管理程序》,对质量监督的目的、方法、职责和要求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规定。

2.2制定质量监督计划

质量监督是有计划的质量管理活动。为了更有效地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每个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在监督定位、质量、数量、时间、实效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行为规范。中心每年年初都会由质量监督员协助质管科制定年度质量监督计划,主要是按照《实验室认可准则》的要素、以往年的质量监督情况作为参考,针对某些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对检测结果影响大的关键环节、新项目和新方法的开拓等方面,统筹安排年度质量监督的内容、项目、对象、频次和要求等,确保质量监督计划能够覆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更具有可操作性。中心要求每位质量监督员定期监督抽查,至少每月1次。

2.3设计质量监督记录表

质量监督笔录是实验室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也是内审、管理评审、实验室监督评审和复评审的重要参数。中心质量监督记录表的格式比较开放化,监督员可按某个监督要素填写单项监督内容,也可根据一整套工作流程涵盖多项监督内容,但原则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和可再现性。监督记录最基本的内容包括被监督科室、被监督人、被监督事实的描述。同时,需填写监督结果评价和不符合工作处理意见。

2.4实施质量监督

质量监督员根据监督计划的要求,对重要的检测业务、采样/检测过程的关键点、薄弱环节,如在培人员、某些易出现不符合工作的技术操作或质量活动进行重点监督。当发现问题时及时予以纠正和制止,并责令其改正。同时,加强与被监督人员的沟通,确保质量监督工作到位、持续和有效。

2.5编制质量监督报告

《实验室认可准则》4.15管理评审要素中明确了质量监督报告是管理评审的主要输入之一,因此,中心质量监督员每年都会形成质量监督工作总结报告,分析年度质量监督的工作情况,提交管理评审会议进行审核。同时,质管科也会每季度收集、检查和指导监督员的日常监督记录,使质量监督员工作同样受到管理和控制,以便随时发现监督员工作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和提高。

3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的内容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的内容很广,各相关科室质量监督员应从本科室实际出发,监督影响最终结果正确性和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员、设施与环境、检测方法及确认、测量溯源性、采样、样品处置、试剂和消耗材料、仪器设备等方面。只有形成由质量负责人、质管科、各职能部门、检测部门和评价部门的质量监督员组成的周密质量监督网络,全面铺开监督,才能确保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质量满足各方要求。而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需要被监督的各项因素中,需要被重点关注的内容主要有:

3.1人员《实验室认可准则》和《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都对质量监督有条款要求。《实验室认可准则》第4.1.5条规定:“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的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校准人员包括在培员工,进行充分的监督”;第5.2.1条规定:“当使用在培员工时,应对其安排适当的监督”;第5.2.3条规定:“在使用签约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是胜任的且受到监督”。《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第4.1.10条规定:“实验室应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或)校准地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第5.1.1条规定“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且受到监督,并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工作”;第5.1.4条规定“使用培训中的人员时,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督”。由此可见,人员整体素质是保证检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人员的监督是质量监督工作的核心和重中之重。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现场检测/采样人员、实验室检测人员和评价人员按规定都必须经过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格培训和考试。对他们应重点监督现场检测/采样人员是否了解相关有害因素的特点;是否熟练掌握和应用相关有害因素现场采样、检测的规范,是否熟练掌握现场采样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是否熟悉职业接触限值;实验室检测人员是否熟练掌握和应用化学有害因素实验室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是否熟练掌握实验室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操作;评价人员是否能全面准确地识别与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否能科学地评价危害程度和健康影响;是否能准确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是否能提出有效可行且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建议等。新上岗人员和在培人员,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容易出现失误,也是需要被重点监督的对象。

3.2仪器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仪器”包括采样仪器、现场监测仪器和实验室检测仪器及相关的辅助设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评价的项目不同,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就不同,因此使用的仪器设备也不同。对仪器设备监督的重点主要有:是否选用合适的经过计量检定合格或校准的仪器设备,是否使用前后对其功能进行了严格检查以确保处于最佳使用状态,是否建立了仪器设备台帐;是否健全了责任人制度、维护保养制度、安全使用制度和期间核查制度等。对于长时间样品的采集,采样人员是否在样品采集前后分别进行流量校正;在采样过程中流量调节是否准确;现场使用的设备由于脱离了实验室控制,其领用和返回中心时是否均进行了功能性检查,质量监督员也应给予重点关注。

3.3材料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材料”主要有标准物质、化学试剂和采样吸收液等。质量监督重点检查是否采用有证标准物质并严格检查验收和正确合理使用;是否建立了管理台帐,进行标准物质和试剂材料的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严格管理;吸收液是否随用随配以保证其有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等。

3.4法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法”是指在实际工作中依据的各种技术标准,包括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以及相关作业指导书等。对技术标准监督的基本要求是必须为现行有效的版本并受控,相关人员能正确地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操作。当标准方法变更或开展新项目时,应进行必要的确认或验证。如果使用非标方法或产生偏离,应经过客户同意和技术确认等。

3.5环境

影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对环境设施的监督主要分二方面,一是对现场采样、检测的环境进行监督,是否满足采样仪器和现场检测仪器正常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二是对实验室内务管理、环境设施的配置、运行和记录情况等进行检查。相邻检测区域之间存在不利影响时,是否采取了有效隔离措施,也是监督的基本内容之一。

3.6采样

在职业卫生服务过程中,现场采样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它是技术服务工作能否准确高效、公正科学、诚实守信、优质服务的关键一环。采样方案的正确制定要考虑很多因素,如生产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杂质及理化性质等,原料投入方式、生产工艺、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方式和设备完好程度等,工作地点空气中职业病危害化学物质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估计浓度等,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工作地点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防护设施及使用、个人防护设施及使用状况等。因此要保证样品采集的代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必须监督好每一个关键点;包括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是否充分,是否调查了项目位置、项目范围、劳动定员和工作制度、岗位设置和定员、产品名称及相应的年产量、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和辅料、生产过程中产生中间产品和副产品、生产设备的名称用途和布局、化学室试剂和年使用量、建设项目工艺流程和职业病防护情况等内容;采样对象是否包括不同工作岗位的、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采样点是否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能反映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真实浓度的地点,是否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地点,是否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侧,采样高度是否尽可能靠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采样时段是否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重点采样季节是否控制在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季节,是否选择在作业场所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和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采样时间是否根据评价目的不同而定,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最高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时,采样的时间都有不同要求;样品的数量及频次是否满足检测和评价要求等。质量监督员的监督依据为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该规范涵盖了有毒物质和粉尘检测的采样方法,规定了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方法和技术要求。由于职业卫生样品的特殊性和检测条件的严格性,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必须正确采样,对空白对照和采样效率等也要进行质量监督。

3.7样品管理

职业卫生样品由于不可能复测,因此在运输、接收、处置、存储、保留和前处理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也至关重要,可以防止样品被污染或样品中待测物的损失而导致的检测结果失真。核查样品在流转过程中的唯一性标识,样品保存条件和运输工具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现场采集样品的编号和记录是否相符等。

3.8检测/评价报告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的最终产品包括检测报告和评价报告,它们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客户的利益,是企业降低职业风险、提高建设项目本质安全,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依据,需要被重点监督。检测报告的质量监督主要包括:数据是否完整准确,是否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使用实验室资质认定(Cma章)和实验室认可(CnaS章)是否符合规定,报告信息是否齐全,报告是否有唯一性标识,分包项目是否注明等。评价报告对建设单位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的意义重大,需要认真细致的监督,以防止有问题的报告出现。监督员应重点监督建设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的齐全性、企业工艺流程描述的准确性、评价报告中现场调查记录的真实性以及对企业提出建议的合理性等方面。

4结论

卫生环境检测篇6

卫生检验学(HealthLaboratorytechnology,HLt)是预防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包括卫生化学检验和卫生微生物学检验两大部分。通过日常的监测检验,以查明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可能危害,为卫生防疫工作的正确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从而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保障人群健康的目的[1]。按照目前的发展情况,至少卫生毒理学检验应该包括在卫生检验学科内,成为其第三大部分。作者认为,卫生检验学应定义为: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毒理学和预防医学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研究与人体健康相关的产品和环境中理化、生物和毒物因子检测的理论和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卫生检验技术,是指应用于检测与人体健康相关因素(产品中卫生指标和环境中的危害因素)量值的技术。主要包括理化、微生物、寄生虫、临床和毒理学检验技术等。卫生检验,即我们常说的卫生检验工作,主要是指卫生检验技术工作,通常叫做卫生检验或卫检。它包含具体的检验技术工作和对检验技术的管理工作。卫生检验事业,是指把涉及到卫生检验的学科、专业、组织、技术和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当成一个完整的事业来看待,来研究。本文简要地总结了60年来新中国卫生检验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其现状。展望了卫生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人才和卫生检验学科和专业的未来。

1国家卫生经费投入已大幅度增加,中央新政策再添新保证

国家卫生经费投入已大幅度增加。我国政府预算卫生支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有大幅度的提高,如2006年为1778.9亿元,是1980年51.9亿元的34倍多[2]。其中投入到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费用无疑也在大幅度地增加,如,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址的投资2002年通过评估就达17亿元[3]。又如,2004年,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经省发改委批复立项,总投资为5.06亿元[4]。中央新政策再添新保证。2009年4月6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3月17日)明确指出:今后三年中,“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并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主要的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之一,政府全额经费的保障将极大地提升政府经费的投入,将进一步推动卫生检验技术的提升和卫生检验工作的开展。

2从事卫生检验技术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机构在增多,覆盖了全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的所有地区

卫生检验机构广泛分布于不同部门。目前,我国从事卫生检验技术工作的部门主要分布在国务院的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环保部和教育部等几大部门的下属机构,尚不包括中央军委的总后卫生部的军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如国家卫生部直属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以及全国各地的CDC,国家质检总局的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生物制品研究院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及其相应的全国各口岸卫生检验检疫机构和各地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国家环境保护部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各地环境测机构,水厂,制药,各大学医学院校、研究所等。卫生检验机构覆盖了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地区。就各地CDC而言,都加挂了“卫生检验中心”的牌子,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模式,足见卫生部对卫生检验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建国60年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称卫生防疫站)由1949年的1个,到1950年的61个,1980年的3105个,1990年的3618个,2000年的3741个[2]。到2008年末的3534个,其中:省级31个、市地级390个、县(区、县级市)级2708个。尚不包括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310个等其他从事卫生检验工作的机构(此数据尚不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5]。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共有3226个:省级34个(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地级333个(50个地区(州、盟)和地级市283个);县级2859个(1635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县级市368个和856个市辖区)[6]。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全覆盖了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区。

3从事卫生检验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人员数量在不断增加、素质在持续提高

从事卫生检验和研究工作的人力资源是卫生检验技术工作得以保证的关键。卫生检验人员数量急剧增加。就卫生检验人员数量而言,建国60年来,我国卫生检验技术人员由1949年的东北原中长铁路管理局卫生防疫站的很少,到1952年底全国已建立卫生防疫站147个,各类专科防治所(站)188个,卫技人员19750人[7]。到198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数3105个,人员103592人,卫生技术人员80874人。已经发生质变。到2007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数3585个,人员197209人,卫生技术人员148512人[8],再上了一个新台阶。关于卫生检验人员占CDC人员总数的比例,1999年就有报道,北京市市级卫生防疫站卫检人员占总职工数的比例为24.74%[9]。2002年也有报道广西103家县级以上卫生防疫机构的卫生检验人员占防疫人员的13.76%[10]。2002年还有报道深圳市区防疫站卫生检验人员占总职工数的比例为17.12%,该结果尚未包括从事毒理学检验和体检中从事临床检验的人员[11]。因此,若按照卫生检验人员占CDC人员总数的20%~30%的比例来看,目前在CDC的卫生检验人员估计在5万左右。若加上卫生部门的其他专科防治机构如慢性病防治中心、职业病防治院等公共卫生领域的机构,以及其他部门从事卫生检验、检疫工作的机构,估计实际从事卫生检验技术工作的人员大致应在10万左右。但与2008年全国取得检验师(士)(主要在医院、卫生院等医疗机构的临床检验师、士)资格的人数为30.5万[8]的人数相比,还差很远。卫生检验人员素质在不断提高。就卫生检验人员素质而言,从全国来看,有资料表明,2005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检验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总计100.0。按性别分,男38.4,女61.6;按年龄分,25岁以下4.1,25~34岁31.7,35~44岁35.8,45~54岁25.4,55~59岁2.6,60岁及以上0.4;按工作年限分,5年以下10.3,5~9年15.4,10~19年32.4,20~29年27.8;30年及以上14.2;按学历分,博士0.1,硕士1.5,大学本科17.4,大专36.5,中专36.5,高中6.0,初中及以下2.0;按专业技术资格分,正高1.5,副高6.4,中级38.2,师级/助理36.2,士级11.9,其他5.8;按聘任技术职务分,正高0.8,副高5.8,中级36.8,师级/助理38.4,士级12.5,待聘5.6[12]。可以看出,卫生检验人员女性明显多于男性,44岁及以下中青年占主要(71.6%),受过高等教育的大专以上人员超过五成(55.5%),师级以上专业资格达到八成以上(81.9%)。与3年前的2002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检验人员学历和职称构成(%)相比,人员素质和质量有明显改善。如学历构成(%)变化为,硕士由0.9提高为1.5,大学本科由14.2提高为17.4,大专由35.1提高为36.5。专业技术资格构成(%)变化为,正高由0.9提高为1.5,副高由5.6提高为6.4,中级由36.8提高为38.2[12]。此外,国家CDC的5位院士中,有4位是直接从事卫生检验技术并取得成就的。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卫生检验人员的数量从很少量到几万至10万之众,由没有接受多少专业教育到超过半数的人受过高等教育,且有一定数量的硕士和博士,中级职称近半数,数量和质量都有质的飞跃。但我们也应看到,目前卫生检验人员的数量仍然不足,素质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p#分页标题#e#

4设施设备得到很大改善,卫生检验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国家CDC和主要省市CDC的水平处于国际先进行列,能够为处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新发传染病提供技术保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卫生检验技术水平基本可以反映全国卫生检验技术水平的总体情况。国家CDC和全国主要省市CDC的卫生检验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行列。尤其是通过2002年底和2003年上半年抗击SaRS的洗礼,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防大疫的磨练,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的卫生检测技术水平得到显著地提高。今年我国在面临全球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严峻形势下,到目前为止,最大限度地、最有效的控制了甲型H1n1流感在我国的传播,受到wHo的高度赞扬,这完全有赖于目前我国CDC系统的高水平的卫生检验能力,同时也是我国卫生检验技术水平的最好明证。国家加大了对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投入,疾控系统整体技术,尤其是卫生检验技术得到快速提升。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aCDC),其人力资源,中国CDC有5位院士,7位首席专家。中心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达39%;高级工以上人员比例达65%以上,是部直属单位中高级人员结构比例最高的一个单位。其基础设施投资,如新址,总体建筑规模19万平方米,总投资17亿元。其业务机构,涉及检验技术的独立法人有:传染病所、病毒病所、寄生虫病所、性艾中心、慢病中心、营养食品所、环境所、职业卫生所、辐射安全所、改水中心和妇幼中心等11个研究所或中心;非法人独立单位有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中心和公共卫生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等3个中心;挂靠单位有地方病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和鼠疫布氏菌病预防控制基地等8个中心或基地。这些研究所和中心的技术水平基本代表我国卫生检验的最高水平。其工作经费,疾病预防控制经费大量迅速增加。如2007年,全年工作经费合计达16亿元,是2003年的2.6倍。其科研实力,全年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仍然保持良好地增长势头。全中心列入科研计划管理的总课题数达到213项,实际获得科研经费约1亿元。2007年度获准课题80项,经费约1.5亿元。中心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奖获奖5项,中华预防医学会奖20项。中心发表科研论文数量较往年有了明显增加,共1089篇,其中中文925篇,英文164篇(SCi收录139篇);出版专著35本,获准专利7项[3]。这些都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卫生检验的最高水平。

全国各地CDC的设施设备也得到很大改善,卫生检验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如华南的广东省CDC,其人力资源,现有人员321人,其士12人,硕士50人,获得高级技术职称资格人员103人,约占1/3。其基础设施投资,2004年,广东省CDC迁建项目批复立项,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总投资5.06亿元。其仪器与设备,原价值约1.37亿元,10万元以上的230余件,其中包括: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电感藕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毛细管电泳、离子色谱仪、iCp光谱仪、多组分气体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车载式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仪、遗传分析仪、全自动病理切片系统、全自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80万倍电子显微镜、超速离心机、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等。其检验能力,2002年就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评审认定。目前获认可项目有食品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和日化品、公共场所监测、防病检材等13大类共826项。获卫生部、农业部等认定或认可为: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机构、化妆品卫生安全性检验机构、卫生杀虫剂毒理学试验机构、农药登记药效试验机构(卫生杀虫剂)、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检验机构、BSL3(p3)实验室、HiV确认实验室、脊髓灰质炎监测实验室等;获省科委、省卫生厅认定或认可为SpF动物实验室、消毒产品检验机构等[4]。还有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的深圳市CDC,其人力资源,现有人员264人,其士10人,硕士42人,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8名,高级职称80人,也约占1/3。其基础设施投资,一个建筑面积4.15万平方米,概算投资2.7亿元的深圳市CDC新址正在建设之中,预计至2009年底完工搬迁。其业务科室,有18个:疾病预防控制4个;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5个;实验室分析与研究6个:理化检验中心、微生物检验中心、毒理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转基因研究室、二噁英研究室;服务部门3个:门诊部、检验检测服务部、消毒杀虫服务部。其检验能力,二噁英研究室是国家卫生部二噁英检测专业实验室,投入近千万元;卫生毒理研究室的学科带头人是中国毒理学会理事长和亚洲毒理学会理事,有800多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分子生物研究室率先由卫生部认定为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艾滋病研究室拥有卫生部艾滋病确认实验室;转基因研究室是全国疾病控制系统少有能从事转基因检测和研究的机构,投入800多万元,荣获“转基因检测”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微生物参比实验室拥有p2及p3级生物防护实验室,千余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荣获“食物中毒快速检测”等国家发明专利;理化检测实验室配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iCp-mS、气质联用仪等大型精密分析仪器二十余件,集日常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开发为一体,已开展苏丹红、孔雀绿、丙烯酰胺等400余项检测项目。中心2000年在全国卫生系统率先通过了“实验室国家认可”。其科研实力,仅仅2002~2005年,中心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十五项目重大项目2项,国家863课题1项[13]。又如西部的四川省CDC,其人力资源,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36人。其业务机构,有16个专业机构。其仪器与设备,拥有Dna测序仪、iCp—mS(等离子质谱仪)、pCR定量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GC—mC(气相色谱质谱仪)、全自动氨基酸分析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微生物生物鉴定及分析仪、γ能谱仪等高精仪器设备。

其检验能力,有生物医学材料安全性评价和检测实验室等3个省重点实验室,取得了卫生部和农业部确认的保健食品功能学检测实验室等8项资质。其科研实力,建有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等3个省重点学科,设有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基地、全国艾滋病防治区域培训四川基地、全球基金四川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培训中心等6个培训基地。主办有部级和省级期刊3种,其中,《预防医学情报杂志》和《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杂志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美国化学文摘(Cn)收录[14]。再如华北的北京市CDC,其人力资源,有专业技术人员400余人,其中高、中级人员占总数的61.8%,博士、硕士70多人。其基础设施投资,总部建筑面积4.3万m2。其仪器与设备,现有大型仪器设备800余台,价值7000余万元;实验室用房6480m2;其检验能力,目前已成为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认证的检测实验室;卫生部、市卫生局认定的保健食品、化妆品、涉水产品、消毒产品、食品添加剂、化学品毒性鉴定(甲级)检测机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甲级)单位;农业部认定的农药登记卫生杀虫剂药效试验单位;质量技术监督局首批向社会公告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单位;联合国全球监测系统放射性核素监测站;世界卫生组织流感病毒监测项目在北京地区设立的实验室以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认证的北京市艾滋病确认实验室,是向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水平和检测质量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与公认[15]。再如华东的上海市CDC,是全国率先组建成立了第一个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实施市政府卫生防病职能的公共卫生核心专业机构,集疾病预防控制与应急、监测检验与评价、应用科研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综合防治与健康促进为一体,旨在预防和控制危险因素、疾病、伤害和失能,提高全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其业务机构,按预防医学专业设置传染病防治部、慢性病防治部、环境职业卫生部以及下属的25个专业科室[16]。再如华中的湖北省CDC,其人力资源,现有人员672人,在职职工468人,副高以上职称140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46人,占10.4%,其士生3人。有14人为硕士生导师,1人为博士生导师。其基础设施投资,占地面积约19万平方米,是全国专业设置最全、占地面积最大的省级疾病控制机构。其仪器与设备,现装备有荧光定量pCR、CD4细胞检测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等先进仪器设备近200台件,价值达2000多万元。其检验能力,建立了紧急疫情与重大传染病防控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室体系和以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和化学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主体的应急监测检验防护实验室体系,拥有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保健食品功能学实验室”、“艾滋病确认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以及国家科技部批准的“湖北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站”[17]。全国卫生检验技术水平存在地区不平衡。就检验能力来看,如广东省疾控机构卫生检验能力,有报道,2001~2003年共有241个(次)单位参加理化检验比对试验,全部项目合格单位占72.2%;有245个(次)单位参加细菌检验比对试验,考核成绩80~100分的占84.1%;有132个(次)单位参加病毒检测比对试验,考核成绩80~100分的占97.o%。表明广东省卫生防病检验能力总体水平较高,但分布不均匀,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质量的控制与管理[18]。当然,中西部CDC的卫生检验能力总体上肯定要滞后于东南沿海的CDC。因此,2006年有人指出,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无论从硬件建设、到技术力量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强。#p#分页标题#e#

许多省市CDC有能力开展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菌、病毒、霉菌及其他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生物恐怖、中毒事件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食品、水、空气、涉水产品、化妆品等的检测,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健康相关物品检测,寄生虫病中间宿主的种群鉴定和密度测定,寄生虫病中间宿主和虫媒的抗药性测定,作业场所、公共场所、生活居住环境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食品、化妆品、涉水产品的安全性检测,消杀产品和卫生产品卫生质量分析,健康相关物品材料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分析,大型医用设备应用质量检测,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事件毒物分析,化学污染事件因素检测分析,核恐怖、放射污染事件因素检测分析,急性、亚急性、亚慢性与慢性毒性试验,刺激性与过敏性试验、致癌与致畸毒性试验,营养与保健食品功能试验与评价,化妆品功能试验与评价,其他健康相关物品有关功能试验与评价[19]。

5卫生检验学学科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关于理论体系和专门的研究方法。卫生检验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主要以预防医学、分析化学、卫生微生物学、卫生毒理学和卫生统计学等作为专业基础,采用现代分析检测技术,通过检测与人体健康相关因素(产品和环境等)的量值,从而阐述这些因素与人体健康的相关性。目前基本已经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专门的研究方法。关于人才队伍。目前,全国有一支从事卫生检验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10万之众的庞大专业队伍。从学历来看,仅华西卫生检验专业已经培养了30多名博士,130多名硕士,1500多名本科生,培养各种专业检验人才1500多名;从职称来看,全国有5000名左右的副高职称资格以上的高级人才;有博士导师10余名,硕士导师20多名;有从事卫生检验技术并做出突出成就的院士4名。关于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研究与实践的机构有国家、各省和市县CDC疾控系统以及其他机构,全国省级及以下CDC加挂“卫生检验中心”突显卫生检验的重要性;全国有卫生检验学专业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中专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开设卫生检验专业的大学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经有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20余所院校开设了此专业;国家、各省和大部分市有卫生检验人员交流技术心得的专业学会。关于教材、专著和杂志。国家有完善的卫生检验学专业课程体系和相应的教材,如上世纪80年代鲁长豪教授所主编的《食品检验》、《生物材料检验》、《卫生学与卫生检验技术》和《食品理化检验学》成为该专业长期使用的经典教材,目前全国高等学校卫生检验专业规划教材有《食品理化检验》、《生物材料检验》、《免疫学检验》、《分析化学》、《病毒学检验》、《细菌学检验》、《水质理化检验》、《空气理化检验》、《临床与职业卫生检验》、《卫生检验检疫》等10余种;还有《现代卫生检验》等大型专著;也有能刊登卫生检验人员技术工作经验和学术成果的《中国卫生检验杂志》。因此,目前卫生检验学学科的发展正在以一种良好的态势快步向前。

6我国原创的卫生检验专业正蓬勃发展

卫生检验专业得到国家批准列入专业目录。1958年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原四川医学院)开始招收全国第一个3年制卫生检验专科班,招收40名学生。1974年该校正式创办了卫生检验专业(专科),1977年改为本科,1981年国家教委批准,卫生检验列入高等学校专业目录。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卫生检验学(先为卫生化学)为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华西医大、哈医大等先后获得卫生检验硕士授予权。1990年华西医科大学获得卫生检验学博士授予权[20,21]。举办卫生检验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在不断增多。从35年前(1974年)的1所大学增加到全国目前约有20多所高等院校。举办卫生检验专业的院校的重要性在不断曾强。如全国重点大学已有: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仅硕士)等4所。还有地方著名的大学10多所:哈尔滨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南华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济宁医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大理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等。此外,专业培养目标更加清晰,专业课程体系更加完善,专业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得到加强,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更加多元化。

7卫生检验学会得到壮大,学术交流活跃

全国学会已产生四届。至1988年12月成立了第一届全国卫生检验学会以来,到目前已经是第四届了。其中,第一届鲁长豪教授担任主任委员,第二届主任委员为郁庆福教授,第三届主任委员为陈昌杰研究员。学会下设卫生化学教育、卫生微生物教育、食品理化检验等9个学组。第四届主任委员刘秀梅研究员。四届委员会构成充分体现了队伍年轻化、素质高、跨行业、跨部门的特点。举办16次全国学术交流会。学会交流活动频繁,已经举办16次全国学术交流会。有的省级学会学术交流更活跃,如广东省卫生检验学会每年都举办一次学术交流会,今年将举办第20次学术交流会和省学会成立20周年庆典。

8《中国卫生检验杂志》发展良好,已经成为月刊

稿源在增加,周期在缩短,栏目在增多,质量在提高。该刊稿源在不断增加,该刊1991年鲁长豪教授等创刊时为季刊,1992年起改为双月刊,2005年起改为月刊直到现在;定位更加清晰,主要栏目不断增加;读者群体在不断扩大,刊文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论著:1993,3(2)期刊登了10篇,1999,9(6)期只刊登了2篇,而2006,16(2)期刊登了14篇,而2009,19(4)期刊登了19篇。因此,该刊的影响和地位不断提高,已被列入“科技类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源期刊等检索工具。9卫生检验的未来一是卫生检验技术将向着高通量、更灵敏、更准确、更快速、更简便和高智能化方向发展。由于公共卫生越来越受到公众和政府的关注,卫生检验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是检验的种类和项目在不断增多,如二噁英、联苯、杀虫剂、重金属、毒鼠强、三聚氰胺、苏丹红、水消毒副产物、多溴联苯和氯丙醇等。二是检测对象的量越来越微量,如有些检出限要求已经达到ng、pg乃至fg级。三是要求检出的时间越来越短,如最近使全球卫生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检测,2h就可以出报告了[22]。四是法律法规越来越健全,处罚更加严酷。在国际贸易中,若检验发现违禁超标的微量污染物,将面临国际声誉受损和巨额的经济损失。因此,政府对卫生检验机构的重视程度将会进一步加强,投入必将进一步增加。分析检验的手段将会不断增多,技术将会不断更新。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定的操作将向着更加安全清洁、更加环保绿色、更加简便快捷、更加微量准确的方向发展。#p#分页标题#e#

首先,样品前处理将采用各种新技术,如采用固相微量萃取、加压液相萃取、亚临界水萃取和微波消解技术等。其次,仪器联用将变得平常。用于复杂体系中多成分的测定,可大大地提高仪器的分离检测综合效能,如气一质联用仪(GC-mS)、同位素比率质谱仪(iR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液一质联用仪(LC-mS)等,对于各种环境化合物的检测限可达lng~lfg/L。再次,分析仪器高通量、高速度、小型化和智能化是检验技术发展的必然,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氨基酸全自动分析仪、血球全自动分析仪、全自动菌落分析仪、全自动蛋白质分析仪、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全自动核酸分析仪和Dna测序/基因分析仪等;全自动毛细管核酸分析系统,3~10min内即可分析12个样本,一次性可自动完成多至96个样本的上样与分析,样本进样量只需不到0.1μl,检测下限低至0.1ng/μl,检测分辨率最高可达2bp。软件使用简单、人性化,可实现多种格式的数据输出。毛细管电泳(Capillaryelectrophoresis,Ce)能在20min之内分离长至几个kb的Dn段,对于外显子大小的Dn段,其分辨率可达到1bp。最后,多学科交叉技术的融合将是未来检验分析系统追求的新目标,如微全分析系统(miniaturizedtotalanalysissys-tems,或micrototalanalysissystems,microtaS,μtaS)目的是通过化学分析设备的微型化与集成化,最大限度地把分析实验室的功能转移到便携的分析设备中,甚至集成到方寸大小的芯片上,也被称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LoC)。实现分析实验室的“个人化”、“家用化”,如基因芯片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用于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chips)是μtaS中当前热点。未来检测仪器向着“手表化”、“钢笔化”、“手机化”、“数字化”和“组合化”等方向发展是一种趋势。

卫生环境检测篇7

关键词:福田【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找出公共场所存在的,为制定公共场所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按《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测方法》进行采样,空气检测主要是仪器法,饮具和公共用品用涂抹法。结果公共场所空气的合格率为97.5%,茶具的合格率为100%,公共用品的合格率为99.7%。结论福田区公共场所卫生情况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要继续加大监督检测力度,力争创建一个安全卫生的公共场所。

【关键词】环境卫生;公共场所;卫生检测

HygienicstatusanalysisofpublicplacesinShenzhenFutiandistrict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hygienicstatusofpublicplacesinShenzhenFutiandistrict,findproblemsandtakeprecautionarymeasurestopublicplaces.methodswetesttheatmospherebytheinstrumentandthepublicthingbydaub,accordingtothestandardexaminationmethodsforpublicplaces.Resultspublicplaces’atmospheremeasureup97.5%,teaset100%,articleforuse99.7%.ConclusionrearesomeproblemsinpublicplacesofFutiandistrict,wemustintensifyintendancetosetupcleanlypublicplaces.

【Keywords】environmenthealth;publicplaces;sanitationexamination

公共场所是供公众从事生活活动的各种场所,其卫生状况与健康息息相关。为了解福田区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制定公共场所卫生预防措施提供依据,以保障群众的健康,我们对2005年上半年公共场所的卫生检测情况进行了。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检测的公共场所289家,其中美容美发212家,旅店64家,文化娱乐场所6家,商场7家。

1.2按照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及《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测方法》的要求对辖区内有卫生许可证的旅店业、美容美发业、文化娱乐场所及商场中的空气、饮具和公共用品进行了检测。空气主要检测微小气候、Co、Co2、甲醛、照度、噪声、可吸入颗粒物和空气细菌总数;饮具和公共用品主要检测用品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

1.3方法按照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及《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测方法》的要求进行,空气主要用仪器进行现场检测(空气细菌总数用撞击法),仪器见表1,采样仪器均经广东省计量院校准。饮具和公共用品主要用涂抹法,将采样后的棉签放进装有生理盐水的试管内立即带回实验室检测。

表1空气检测仪器一览表(略)

表2福田区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情况(略)

从表2可以看出,旅店业的检测项目为2933,合格项目为2907,合格率99.1%,美容美发检测项目为3964,合格项目为3919,合格率98.9%,文化娱乐场所检测项目为380,合格项目为380,合格率100%,商场的检测项目为120,合格项目为115,合格率95.8%,差异有显著性(χ2=16.273,p

3讨论

3.1旅店业旅店的国家标准分为三种,有普通招待所,1~2星级的宾馆和3~5星级的宾馆三种,我们主要检测普通招待所,另外还有一部分星级宾馆。旅店的空气不合格项目主要是可吸入颗粒物、Co2以及照度。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旅店当时选址不好,附近风尘较多,一些旅店床头灯和台面灯功率过小,有些照明灯损坏了又不及时更换。

3.2美容美发主要的问题是Co2的浓度过高,尤其是美发行业,有些美发店本来工作面积就小,才十多平方米,但里面的工作人员和顾客就有二十几人,加上里面开了空调,门窗关闭,所以Co2的浓度就非常高,有的甚至是国家标准的5、6倍。人在那里呆久了,就会感觉累,嗜睡等“Co2麻醉”症状。另外一些美发店细菌总数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也超过了国家标准,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是日光不足、通风不良和环境卫生条件差等。

3.3文化娱乐场所文化娱乐场所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但是也存在问题,文化娱乐场所的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一般都是初中毕业,有些还是小学毕业,而管理者对他们卫生方面的培训也做的不够,卫生意识比较淡薄。

3.4商场商场主要是噪声方面的问题,商场的噪声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出售音响设备的柜台噪声≤85dB(a),普通的柜台噪声≤60dB(a),大多数商场营业时都有播放,有些商场的音乐音量太大,超过国家标准。

3.5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1)室内燃烧或加热,主要是各种燃料的燃烧。(2)室内人的活动。(3)建筑材料和装饰物品,包括各种家具、地毯等,主要产生甲醛和氡。(4)来自室外[1]。从上半年的检测情况来看,我区环境卫生的问题是在于空气的质量上,主要是室内人的活动和室外的污染引起的。一些公共场所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低,卫生意识不够,加上从业人员上下岗比较频繁,消毒操作不规范等。改善措施笔者认为要加强卫生法规,卫生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卫生知识水平。另外要加强通风,[2]报道,室外较为清洁的空气(新风)进入室内是减少空气污染的重要卫生措施,因此加强通风非常必要。公共场所是人民生活工作的必用场所,其特点是人群密集,易传播疾病;流动性大,易混杂各种污染源;设备及物品供公众重复使用,易造成玷污;健康与非健康个体混杂,易造成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传播。公共场所与人民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关系到广大市民的健康。我们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要继续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监督检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区公共场所的卫生质量,让市民大众能够真正享受一个安全卫生的公共场所环境。

【文献】

卫生环境检测篇8

【关键词】豆制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1032-02

目的:为掌握长白山保护开发区豆制品的食品安全卫生状况、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为风险评估、安全标准制定以及其他相关监管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豆制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在碱性条件下,样品利用硫酸锌去除基体干扰,水溶液提取,提取液经酸化后乙醚提取,浓缩后乙醇定容,用气相色谱进行分离测定。

结果:长白山池北区共采集非发酵豆制品样品50份,共检测食品品种三类:分别为水豆腐、干豆腐和腐竹。监测项目为苯甲酸、山梨酸、柠檬黄、日落黄,样品总数为50份。其中苯甲酸超标16份(检出限LoD:0.0013g/kg);山梨酸超标11份(检出限LoD:0.0001g/kg);柠檬黄超标12份(检出限LoD:0.00016g/kg);日落黄超标1份(检出限LoD:0.00028g/kg)。

在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1)中,对各类食品添加剂的最大使用量及使用范围均有明确规定。但有些生产厂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对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与损害。因此,我们对长白山池北区内非发酵豆制品进行抽检,现对其中添加剂的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样品来源2012年5月9日在长白山池北区对具有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及健康证的商店或大型超市、餐饮店、零售加工店、批发市场进行采样,共抽检样品50份。其中水豆腐28份,干豆腐20份,腐竹2份。由于采样时充分考虑了居民消费量的分布,因此主要是在消费量大的环节和场所进行采样。抽检样品每份重500g,均为散装即食样品。样品经确认无误后,由抽样人员与被抽查单位在抽样单上签字、盖章,当场封存样品,并加贴封条,封条上应有抽样人员签名、抽样单位盖章及抽样日期,并立即分装在冷藏箱中。

1.2检测项目山梨酸,苯甲酸,柠檬黄,日落黄。

1.3检测方法山梨酸检测环境(温度20-25℃,湿度50-56%)苯甲酸检测环境(温度20-25℃,湿度30-50%)柠檬黄检测环境(温度20-25℃,湿度30-50%)日落黄检测环境(温度20-25℃,湿度30-50%)。检验依据:2012版《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工作手册》。所使用的仪器名称: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LC-10atVp。

2检测结果

在50份样品中,苯甲酸检出16份,检出率为32%;山梨酸检出11份,检出率22%;柠檬黄检出12份,检出率24%;日落黄检出1份,检出率2%。无超标样。结果详见表1。

3结论

3.1苯甲酸、山梨酸属于防腐剂,柠檬黄、日落黄属于着色剂在非发酵豆制品中,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豆制品中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保藏等过程中所加入的定量的天然或合成的物质,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感官性状,强化营养、防止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藏期。但从表1、2看出,水豆腐中山梨酸检出率最高,为39.28%;干豆腐中苯甲酸的检出率最高,为65%,腐竹中柠檬黄检出率最高,为50%;三者中日落黄检出率最低。

3.2食品添加剂超标与人体健康的安全苯甲酸、山梨酸、柠檬黄和日落黄都属食品防腐剂中的化学合成物质,苯甲酸等是被企业用来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但长期食用过多的苯甲酸可能导致人体肠胃功能、血液酸碱度失调。但此次监测结果发现,部分非发酵豆制品的食品添加剂超标非常严重,一些不诚信的生产者为防止产品变质,不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3.3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示在对50份长白山池北区内的非发酵豆制品监测结果表明,我们地区的非发酵豆制品存在着主要卫生问题有:①从业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从业人员及业主文化水平低,卫生知识缺乏,对卫生管理政策认识严重不足;②卫生监督管理不到位,豆制品加工工艺技术简单,以分散的小作坊为主要生产方式,对生产单位进行卫生管理困难较多;③豆制品属大众化食品,但消费者对其卫生质量和食品卫生知识缺乏,促使了不合格产品的流通。

卫生环境检测篇9

对111台自动售水机进行水质检查,110台自动售水机水质检测情况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处理器卫生安全与功能评价规范———反渗透处理装置》的要求,检测合格率为99.1%。其中,现场检测浊度和从调查和检测结果来看,自动售水机周围环境卫生状况、卫生防护、卫生许可信息公示、水质检测合格率,较之2011年均有所提升,自动售水机周围环境卫生状况和卫生防护情况的提升对水质的提升有一定作用。但在日常维护信息公示和水质自检信息公示合格率方面较之2011年均有所下降,分别为94.6%和81.1%。自动售水机经营单位自身管理不到位,水质自检制度、日常维护巡查制度未能真正落实,成为影响自动售水机卫生安全的重要因素。因为,自动售水机内部装有水处理材料,用于自来水的深度净化,但其使用寿命有限,超过其使用寿命,水中残留下来的杂质会堵塞过滤孔,造成净化效率下降,甚至失去净化能力[3]。

当水处理设备净化滤料的吸附能力达到饱和程度时,某些原来附着于滤料上的有害物质会被水中其他共存物质取代而释放出来,造成出水水质污染[4]。可见不及时对水处理材料进行更换和维护就可能对水质产生影响。经营单位应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现制现售饮用水、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管理规定、标准和规范,加强自律管理,负责其设置的自动售水机的日常卫生管理工作[5],认真落实设备日常维护和水质自检工作,并将相关信息及时予以公示。企业自律是确保现制现售水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经营单位自身管理能力是影响现制现售水卫生的重要因素,必须进一步强化经营单位自律,提高经营单位的自身管理能力[6]。

自动售水机随意移动,维护人员未取得健康证明等直接或间接影响自动售水机水质的关键问题均无明确处理依据[7]。卫生行政部门在对现制现售水自动售水机进行日常监督中,对于未按相关规定公示许可、水质自检及日常维护等信息的情况,只能通过《卫生监督意见书》的形式告诫和提醒,起不到真正的威慑作用,使得一些经营单位屡教屡犯。为此建议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时,增加对存在以上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相关条款。

卫生环境检测篇10

关键词:室内;环境;检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许多居民的居室以及办公场所的装修也越来越豪华,由于装修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也较为普遍,而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及自身健康意识的日益提高,家庭以及一些公共场所(如幼儿同、医院等)装修后室内空气的质量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现阶段,我国对室内环境污染检测的主要依据

一是《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根据工程常见污染物的种类提出室内环境质量验收时,空气中的氡、甲醛、氨、苯、tVoC等均应符合限量要求,其明确规定了室内环境质量验收不合格的民用建筑工程严禁投入使用,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工程,其检测项目为5项,分别是甲醛、氨、氡、苯、tVoC(VoCS),而除空气中的氡浓度以外的检测结果均以室内检测浓度值与室外上风日处检测浓度值的差值表示。用来控制该工程所引起的室内环境污染,并对工程设计、所用材料作了相关要求;二是《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其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臭氧等19个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放射性项目提出了质量标准,它适用于住宅和办公建筑物,检测项目有近20项。结果评价根据不同的检测对象分别以年平均、日平均、8h平均或1h平均值等表示。

2室内环境检测的管理现状

我国政府从关心人民的健康出发,卫生部颁布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对室内空气中风速、温度、新风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氨气、细菌总数等要求进行检测,随后又颁布了室内空气中甲醛、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卫生标准,这就让室内空气监测与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为了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使室内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更加完善与规范,国家环境所、建设部、卫生部等部门又制定了一系列规范与制度,这些都为我国开展室内环境监测,制定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提供了技术平台,而经过几年的探索,在国务院领导的关注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一部符合国情、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颁布了,这是由国家质检局、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颁布,经多次讨论修改,公认的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的一部法典,是我国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的科学依据。

3规范室内环境检测的措施

一是加强政府管理力度,要争取政府早日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物价及其他部门应出台固定的收费依据,以抵制不良竞争,价格定位大致可分为工程验收、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报告、出具普通检测报告、简易检测4种费用;二是建立市场分级管理机制。一个正规的从事室内环境检测验收并出具检测报告的机构,就应该有符合检测要求的实验室、设备及相关技术人员,还应建立起相应的检测程序和质控体系,要有建设管理部门颁发的正规资质,并通过质量技术监督机构Cma认证,但由于目前市场发展刚刚起步,可以实现分级管理体制,对具有资质并取得Cma认证的单位,可以批准其进行室内环境工程验收和室内装饰装修检测,并能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以此作为解决法律纠纷、居民维权和政府工程验收的依据;而对大多数居民进行室内检测环境,只作为治理或评价参考的.可以由部分资质不深或未取得Cma认证的机构进行检测,降低成本;三是要重视室内环境检测治理的技术研发。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充分重视室内环境检测治理企业内部的相关科学技术的研发,而对研发出的监测治理技术,也要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并适当的向研发企业拨助款项,以此来鼓励企业对于室内环境监测治理的技术自主研发,还要努力提高全国的室内环境监测治理水平,以保证我国的室内环境质量能够达到人体健康标准;四是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我们要加强对室内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与室内环境健康意识,加大室内环境污染危害及污染源头的宣传,进而使人们充分认识室内环境监测的内容、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污染控制与预防,我们可利用新闻媒体对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及室内污染预防与控制的新经验、新进展等进行报道,营造环境保护的舆论氛围,还可以在全民中开展环境科普教育,让公众对环境有知情权,提高公众的环保自觉性,同时还可通过环保信息机制的建立,让权威的专家学者参加环境知识普及,以避免误导公众的现象发生;五是要培训室内环境监测治理人员。室内环境监测治理的效果与开展室内环境监测治理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联系极为密切,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对于室内环境监测治理企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以保证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室内环境监测治理的知识和技术,合理开展日常工作;另外一方面,我们还应当出台和完善规范室内环境监测治理从业人员的准入和资格认定标准,以保证从业人员在认知国家相关技术规定的前提下,进而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

4室内环境检测的未来发展趋势

室内环境检测是朝阳行业,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离不开与我们朝夕相伴的空气,但是工业化时代不能保证我们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居环境,而装修装饰的不当又加重了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提高建筑、建材、装饰业的水平,以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卫生、建筑、环保等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也逐步提高,国家对室内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国民经济产业,近年来家装业发展迅速,不规范的家装带来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而目前建材市场的混乱,造成非环保、低劣质的家装材料进入家居,在有害气体别是甲醛的污染十分突出,目前室内环境污染四大毒气甲醛、苯系物、氨、氡的检测是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的主要项目,室内空气污染物也以这四大毒气为主,而室内环境监测及相关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发展速度也十分惊人,据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的报道,在近两年内国内已发展有多家分中心,专业从事室内环境监测,它们与环保、卫生、建筑、装饰、质检部门一起为我国室内环境事业而奋斗,因此室内环境监测业务的开展在我国尚有很大空间,这项事业的研究与发展需要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同时还须依靠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室内环境、环保、建筑建材及相关行业的重视,对这些行业的监管力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室内环境监测及相关行业,如:民用建筑、建材涂料检测的业务空间更大,这项事业的发展对解决我国室内环境污染问题,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家装、建材、涂料行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无疑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