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态环境工作制度十篇生态环境工作制度十篇

生态环境工作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47:03

生态环境工作制度篇1

2016年工作成效

保山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玉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顺利推进,腾冲、楚雄、瑞丽和剑川沙溪成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强化分类考核,促进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启动实施以“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七改三清”为主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一水两污”、燃气管网、城市公厕等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传统村落民居、民族特色村寨和历史文化名街、名村、名镇、名城保护力度加大.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深入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滇池等高原湖泊水质得到改善,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全面展开.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6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20平方公里,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36万亩.全面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启动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集中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违规行为,扎实开展非煤矿山专项整治.启动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

2017年工作重点

狠抓环境污染防治.坚决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发现问题的整改,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开展省级环保督察,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多污染源综合防控和多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长江、珠江等六大水系和滇池、洱海等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深入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示范工程,加大重金属污染治理,防控和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实现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低于98%,主要河流断面水质优良率不低于80%,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主要出境、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积极探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扎实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深入推进“森林云南”建设,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矿山生态修复力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强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公园等保护地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加快推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推进生态监测网络建设.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推进清洁生产,实施工业、建筑业等重点耗能领域能效提升计划,推动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和商业节能,支持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效综合提升示范.严格落实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持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对高污染排放重点行业的治理,实施工业园区、煤化工基地综合整治,实现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重点污染源减量排放.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着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扎实推进国家低碳试点省建设.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推动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推进部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快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

全文如下:

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1月16日在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省长阮成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省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三个定位”,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等严峻挑战,克难奋进、主动作为,抓早抓实、精准发力,采取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举措,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经国家统计局审定,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1%,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9.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年初出台稳增长开好局22条政策,实施促进投资、工业、消费、外贸增长等针对性措施.建立省政府常务会议听取州市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制度,强化稳增长督查激励和问责.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争取到895亿元国家专项建设基金、209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实施“十、百、千”项目投资计划,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盘活存量资金,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扎实开展“三去一降一补”,去生铁产能125万吨、粗钢产能376万吨、煤炭产能1896万吨,超额完成去产能任务.“僵尸企业”市场化退出稳妥推进.全年商品住宅待售面积预计下降6.4%,库存控制在合理区间.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直接融资比重不断提高,全国首个地方国企债转股项目落户云锡集团.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减税降费等降成本政策措施,为实体经济直接减负800亿元左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补短板工作得到加强.

生态环境工作制度篇2

【关键词】环境保护制度;现状;经验;政策建议

1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1生态环境破坏者违法成本低,警示效果难以提升

现阶段,环境法治制度难以完全适应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要求,没有对生态环境破坏者形成严重的打击,生态环境破坏者累教不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质量难以得到提高。缺乏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现行环境法律处罚力度偏轻,生态环境破坏者违法成本低,难以遏制他们的破坏行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体制、职能以及相应部分的管理制度在环境法律中并未得到明确的细化,由于违法惩罚力度偏轻,一些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就会在建设过程中进行环境评估报告,环境保护评估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也助长了部分企业违法环境保护制度气焰,部分企业污水排放并为达到排放标准,这对生态环境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司法手段并未与环境保护制度有效结合,环境民事赔偿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在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之后难以获得相应的赔偿,环境保护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1.2环境保护制度执行效率低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唯GDp的政绩考核机制普遍存在,资源消耗、环境损害以及生态效应尚未纳入到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还未形成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和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很多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感,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形同虚设,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质量低,另一方面,环境保护领域利用市场手段不足,难以体现生态服务和自然资源价值的市场机制和制度的重要组员,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难以解决,这导致很多企业对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了错误的意识,公民环境权益缺乏有效的保障。

2建立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的国内外经验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比较长,随着工业化进程环境保护问题逐步显现,西方国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并优化了环境保护制度,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在不同阶段通过制度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因此,我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须根据国家实际情况,借鉴西方国家优秀的生态环境保护经验。

2.1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

从西方国家生态环境问题制度经验可以看出,污染物控制是环境保护部门基础工作,也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核心手段,在生态环境制度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开展污染物控制工作,必须重视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的对应关系,将污染控制的各项制度与环境质量联系起来,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控制,进而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环境质量控制的全面改善。

2.2环境信息公开、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

西方国家环境保护工作中,对公众参与度极为重视,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公众意识觉醒和公众有效参与,充分展现公众的监督的重要作用,维护自身的环境和健康权益。通过信息公开,可以有效提高信息透明度,能够为公众环境知情权、环境监督权以及环境健康权提供充分的保障。将公众参与作为改善国家生态环境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核心,有效提高了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对解决环境问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建立我国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的政策性建议

3.1源头严防制度

首先,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环境保护目标体系、统计体系以及核算制度,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以及环境效益纳入到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加强国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联系,增强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其次,建立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对于一些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企业要及时叫停,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停产处理、淘汰和推出,修订完善的高耗能、高排放以及资源型企业市场准入条件,促使企业能够严格遵守环境保护制度,并按照相应标准进行生产,从而最大限度解决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最后,改革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社会风险民意沟通以及利益诉求机制,对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能够意识到破坏环境的社会风险,增强社会公众参与度,通过公众参与最大限度解决环境问题,在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工作过程中建立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3.2过程严管制度

第一,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绩效考核机制,增强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意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建立统一公平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企业生产排放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通过制度约束进一步减少污染物不合理培养对生态环境形成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监管以及行政执法制度,对工业源点排放的所有污染物进行统一监管,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以及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探索出符合标准的环境保护机制,推动建设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

3.3后果严惩制度

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刑事责任追究制,强化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追究,对于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企业和个人,必须加大违法违规成本,明确环境权益机制,准确确认环境污染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确保环境侵权受害人能够及时得到赔偿,使责任人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通过惩罚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将这种意识贯穿到生产生活,可以有效降低生态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的关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国家经济发展中关注的焦点,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严格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制度,规范社会生产行为,结合我国国情对环境保护制度不断改革和创新,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充分的保障,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永亮,俞海,夏光.等.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现状、经验与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

[2]卢现祥,许晶.不同环境保护制度的绩效比较研究――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J].贵州社会科学,2012(5).

[3]周迪.论环境行政法律关系的重构--以法国工业分类环境保护制度为例[C].//2013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2013.

生态环境工作制度篇3

[论文内容提要]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目前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必要尽快修改和完善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大气、水和土壤对农业生产来说,既是资源,又是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条件良好,农业生产就发展;生态环境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就停滞甚至遭到破坏。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耕地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目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首先是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平方公里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平方公里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

另外因为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

其次是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县域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与乡镇企业存在类似污染问题的是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的集约化畜禽养殖。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对其规模和布局进行有效控制,没有注重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且其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二、我国现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缺陷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生活。农业是“露天工厂”,一方面直接干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工业等部门的生产开发活动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因此,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我国政治经济全局中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但是,要使如此众多的农民及社会各界有组织有计划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单靠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来组织、领导和管理是难以实现的,还必须借助于法律手段。特别是当前的农业向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方面发展,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趋向多样化,农业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农业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显得愈加紧迫和重要。然现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存在不少缺陷:

第一,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但此体系中没有综合性的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法规或条例。《环境保护法》对农业环境保护虽有涉及,但很简单,而且未能将农业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统一起来;《农业法》仅对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保护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农业技术推广法》中涉及到了农业环境保护技术的内容;《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也有一些有关基本农田环境保护的规定。这些环境法律法规都涉及了农业环境保护,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未有直接涉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这就使得许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不能开展。

第二,诸多农业生态环境管理领域尚是法律真空。虽然我国制定了很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但是,在公众参与、行政指导、行政强制、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等方面,还存在法律空白,还没有法律调整。这样不利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共同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共同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

第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缺少必要的强制手段和措施。法律虽然不少,但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法律赋予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部门的强制性手段和措施太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也不足以预防和制止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的发生。

第四,制度的配套性差,且有制度,无程序。法律尽管设立了很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但是,制度与制度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制度间配套性差。同时,就单个制度来讲,缺少落实这个制度的必要的配套制度和措施,终致生态保护制度无法实施、无法完全落实,生态保护制度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有制度却没有相应的程序,又使得制度很难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例如限期治理这个制度,很多法律都做了规定,但是没有一部法律规定实施限期治理制度的程序。这给执法人员执行这个制度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和不便。又如生态恢复补偿制度,目前还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因为这个制度的设计还有一定缺陷,而且实施这个制度还没有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和措施。

第五,现行法律有关破坏生态环境的法律责任的规定亟需加强。许多法律有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禁止性规定但无对应的法律责任规定,即使有规定对有关生态功能保护的违法行为处罚亦偏轻。如对许多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行为仅以罚款了之,且罚款数额偏低。还有一些对社会危害性大的行为,破坏草原等生态环境的行为,仅追究行政责任,未设置相应的刑事责任条款因而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这些缺陷使得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既不足以震慑违法的当事人,也不能发挥以儆效尤的一般教育作用。

第六,执法主体被人为割裂。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涉及方方面面,涵盖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森林草原的养护、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土地的利用与保护、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防治等领域,伸展到天上、地下的几乎所有空间。无疑,这需要有一个权威部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然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都有相关职能,都是执法主体,而且地方的各个条例在相关执法主体的规定上亦不尽相同,使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陷入一个比较混乱的局面。又以即将施行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例,行动计划的推进机制是政府领导,环保牵头,各个部门共同推进,不同的部门都涉及到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领域,如农业部实施的沼气工程计划、水利卫生部门的改水、改厕计划等,多个部门共同实施,但现实农业环境保护状况常常是多头管理,结果是管理失灵,这样就极大地损害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完善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统一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

我国必须制定一部统一的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这既是依法行政的需要,也是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必须尽快列入国家立法计划,尽早制定实施。其中农业生态环境应该是指农业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各种天然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土壤、水体、大气、生物等。其立法思想应从传统的污染防治为主转化为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突出其生态保护功能。并且为使我国农业环境做到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中,须着重于对耕地的保护、水土流失的防治、乡镇工业对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以及农业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保护等作出规定。特别是在资源利用和开发方面,坚持使用和养护相结合,禁止掠夺性经营,规范农业生产活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此外,对基本农田区、农业环境综合整治区的设立、规划和管理要作出明确的规定。

(二)加快农业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步伐,填补法律空白,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法规是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准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也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我国应充分考虑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加速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如《耕地污染防治法》、《农业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等法律规范和标准。

(三)修改完善现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范

我国应对目前已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规进行适当修改完善。首先应赋予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部门以相应的强制性手段和措施,使其能够预防和制止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的发生;其次,应修改完善现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例如为全面落实生态恢复补偿制度,应开征生态环境税、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实施绿色GDp制度、完善相应的程序制度等。

(四)完善农业环境标准

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环境标准,包括农业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标准,主要有:《渔业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等。对于现有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保护农业环境需要的标准,应当及时进行修订。同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些新的标准,如《农田大气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此外,还应根据各地农业环境特点制定地方环境标准。

(五)明确农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农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缺少有力的法律责任的规定,从而造就了农业环境执法中“无法可依”的局面。因此,农业环境保护法必须对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并要求从重从严处理,这是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六)建立有序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应采用统一监督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辖区的农业环境实行监督管理,即具有对污染和破坏农业环境的单位或个人的现场检查权,农业领域内建设的项目、技术推广项目对农业环境评价报告的预审权,以及组织开展农业环境建设、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业环境规划等的义务。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工作制度篇4

今天,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市生态环保工作会议,主要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省环保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我市“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战略部署,全面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市的生态环保工作,研究分析当前我市生态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今年的工作。下面,根据我市生态环保工作实际,我主要讲三个方面:

一、全面总结“十一五”以来特别是“811”行动三年以来的工作,切实增强抓好生态环保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开展“811”行动的三年,是我市生态环保投入最大、组织动员面最广、政策措施最有力、群众生态环保意识最强、成效最明显的三年。三年来,我们在上级环保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同心同德,继往开来,攻坚克难,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生态与环保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生态市建设和环境整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政府部门目标责任制,纳入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每年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落实生态市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的各项任务。各镇乡、街道把生态环保工作摆上了重要工作日程,精心组织安排,做到了“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全市上下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区域协调、合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和环境整治的工作格局,全社会关注、参与、支持环保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生态环保工作力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三年来,我们以全面改善全市生态环境为中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创新了环境整治“六项制度”,成立了南江流域和*江流域2个环保分局,在全省开创了以流域划分环境保护管辖区域的先河;以南江流域“摘帽”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了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限期治理企业19家,关停重污染企业14家,关停砂场22家;以环保基础设施和环境监测监控设施为重点,全面加强了环境污染防治和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座,水质、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3家,安装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装置12套;以落实产业政策、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全面加强了建设项目新增污染控制工作。20*年共关闭落后生产线8条,淘汰落后产品20余个,关停了32家粘土砖瓦窑企业,否决了长江塑料有限公司等22个不符合审批原则的项目;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目的,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积极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解决了三单青石行业与嵊州市的跨界纠纷;以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环保专项行动,妥善处置了以环保为诱因的,全面加强了环保执法工作。20*年,我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扭转了连续几年上升的趋势,首次出现“双下降”。20*年,我市化学需氧量净削减315吨,下降幅度为5.02%(任务3.5%),列金华各县市第一名;二氧化硫净削减135吨,下降幅度为3.82%(任务3.6%),减排幅度列金华各县市前列。

(三)生态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生态宣传力度日益加大。通过各种媒体的大力宣传动员,使创建工作进一步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二是村庄整治工作富有成效。全市共拆除旧房面积19万平方米,新增村内硬化道路75公里,新增绿化面积35.32万平方米,新增公厕26座,新安装路灯3243盏,消除露天粪坑204个,开展污水处理的村庄25个,221个原行政村基本完成整治,第一轮村庄整治的目标基本达到。三是农村生态建设稳中求进。全市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面积18.3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7.8%;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完成了23家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完成“清水河道”整治115公里。四是生态家园全面推进。完成了《生态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生态镇村建设进展较快,建成省级生态镇1个,金华市级生态镇5个、金华市级生态村30个,*市级生态村114家。

在回顾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着力予以解决。一是我市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与环境容量相对不足的矛盾,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将会更加突出;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进展滞后与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硬任务的矛盾,在今后工作中将会更加突出;三是环境质量现状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存在较大的矛盾,因环境问题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

二、认清形势,提高生态环保工作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贡献力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坚持“兴工强市、一主多元”的发展战略,这意味着我市的经济将在前几年的基础上,将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意味着我市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总量将进一步快速增加;也意味着全市新增污染的压力会加大。但是,环境保护又必须做到多还老帐,不欠新帐。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准备吃更多的苦,承受更大的压力,想方设法提高生态环保工作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贡献力。

(一)科学发展,确立生态环保优先理念

当前,生态环保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确立生态环保优先理念,进一步增强做好生态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把生态环保优先真正落到实处。

坚持生态环保优先,是新一轮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中央提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到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全国环保会议提出加快环境保护“三个转变”,到中央宏观调控进一步提高技术和环保门槛,都透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新一轮的发展,环境保护的地位和作用必将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期,加之环保历史欠帐仍未还清,可以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仍比较突出,环境状况与老百姓的愿望和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这就更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坚持环境准入条件,又要搞好项目服务;既要扶持多上项目,又要加大治污力度。

坚持生态环保优先,是建设生态市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好生态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生态市的建设重点和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落实好生态环保优先的方针,不断提升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全面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环境水准。

坚持生态环保优先,是满足群众愿望、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的生态观念和环境意识也在进一步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集中在“两江”流域水质污染等问题上。为此,我们要从切实关注民生的高度,下大力气解决好环境问题,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周边和区域环境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努力打造一片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紧扣中心,进一步提升生态环保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成为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五年内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把“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作为今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把“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作为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今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的重要内容;把“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为顺利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信贷、财政、税收和贸易政策,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开始在战略上走向融合,政策形成合力,助推生态环保工作全面提速。具体体现在四方面:一是信贷政策收紧,遏制污染项目盲目扩张。国家加强了行业信贷政策与国家环保产业政策的衔接,将环境执法信息纳入银行征信管理系统,加强了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经济制约和监督。对企业信贷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二是财政政策倾斜,大力推进环境治理。20*年,中央财政共安排235亿元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同时,我省也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安排23亿元资金,加大对污染减排监管体系、重点流域整治及企业技术改造等建设项目的支持。三是调整税收政策,扶持环保型产业。对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项目及专用设备投资实行定期减免或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抵扣,完善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税费优惠政策,完善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等。利用税收杠杆的调控作用,推进环境治理。四是贸易政策转向,抑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生产。调整外贸政策,取消“两高一资”商品的出口退税,对煤炭、燃料油等资源能源类产品征收出口关税,提高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产品的出口成本。

对我市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节能减排工作摆到突出位置,落实执行好上级政策,打好节能减排的攻坚战。要积极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科学合理利用环境容量,努力把污染减排落实到重点行业的结构调整中,要把总量控制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新建项目在不突破总量控制指标基础上严格按比例进行替代。新改扩建项目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对违法建设的项目,坚决依法停建、停产。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科学包装治理项目。要进一步完善环保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加注重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为全市污染物减排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要积极主动为企业发展服务,将执法融于指导服务企业中,为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三、明确任务,奋力开创我市生态环保工作新局面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开展新一轮“811”环境整治行动的开局之年,我们必须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任务,抓住工作重点,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今年生态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突出“创业富民、创新强市”主题,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为主导,以生态市建设为主线,以开展环境污染整治、强化污染减排为抓手,坚持务实创新,强化环境法治,促进公众参与,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

今年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目标有三个:一是污染物总量减排及污染源普查工作目标: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继续下降,完成比例占“十一五”计划总任务的60%以上。其中完成化学需氧量削减3.5%以上;二氧化硫削减3.6%以上。全面完成全国第一次环境污染源普查工作任务。二是生态市建设目标:创建部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金华市级生态乡镇4个;金华市级生态村6个。建成*市级生态村30个。三是水、空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完成新“811”环境整治——*江流域水环境整治年度任务,确保水质有明显改善与提高。南江、*江流域水质达标率(三类内)达4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50%以上,处理达标率达80%以上。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目标,今年具体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市必须在2010年以前完成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为此,一是要不断完善创建模式。加快推进生态示范工程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环保网络,努力促进生态经济、生态景观、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体系建设。二是积极促进循环经济。在今后三年内,对规模以上污染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改造,对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生产企业将限制其发展,对化工、印染、电镀企业,则根据清洁生产法的强制性要求其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特别是对化工制药企业,将通过政策扶持,大力鼓励企业采用绿色化学合成技术,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三是着力建设生态园区。以完善集中治理污水和集中处置危险固废为抓手,以实施企业清洁生产为重点,全面推进全市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着力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四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要引导干部确立正确政绩观,自觉履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职责。深入开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全民行动,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基本理念。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突出重点,强化整治,全面提高“两江”流域水环境质量

1、全面启动*江流域环境整治。*江流域是省政府新三年环境整治的重要区域,必须早做部署,稳步推进。要以铁的纪律,用铁的手腕,采取坚强有力的科学措施,推进既定目标任务的完成。当前,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一要严格执行《*江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制订切实可行的环境污染整治分步实施方案,制定水质控制目标,倒排时间,制订计划,落实措施,实施关停搬迁及治理、整治工作,杜绝渗漏排放,减少排污总量,实现*江水质的治理目标。二要重点抓好城区集中截污工程和污水处理厂的技改工作。城区江南、江北的截污工程要加快进度,努力提高城镇生活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提高污水处理效果。三要加快流域重点企业和产品的结构调整步伐。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关停、淘汰、改造、限期治理等措施,加快对现有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四要大力推进*江综合治理管道工程和歌山人工湿地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加快*江综合治理管道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人工湿地治理污染的效果,力争今年5月底前建成投入试运行。

2、着力巩固南江流域整治成果。要继续抓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对老污染源实行总量削减措施,严格淘汰污染较重的原料药产品,有关车间必须按南江整治要求停止生产。要全面启动横店镇区排污管网的铺设,使横店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尽快投入使用,进一步提高南江的水质。要做好关停企业拆除、搬迁工作。在南江整治过程中被关停的企业、项目,必须尽快做好拆除、搬迁工作,认真执行环境整治、生态恢复方案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彻底消除区域性、结构性污染根源,为区域功能的转换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深入探索长效管理措施。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执法力度,巩固、深化南江环境整治成果,实现南江长效治理,确保南江水质的稳定与进一步好转。

3、进一步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动员各方面力量,注重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率和处理率,确保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加快建设城乡生活垃圾中转及处置设施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8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要达到70%以上;要加快推进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利用和处置工作。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利用处置率达到75%以上、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7.5%。同时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三)全面实施四大工程,大力推进生态环保工作

1、污染减排工程。要加强减排重点工程建设,重点要做到“五个必须坚持”:一是必须坚持依靠优化发展降低总量。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将环保标准作为项目核准的强制性门槛之一。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深入实施环保规划,优化产业布局。二是必须坚持依靠环保工程削减总量。要大力实施流域污染治理和重点区域的环境整治工作,以推进*江、南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为抓手落实各项目标任务。三是必须坚持依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总量。进一步加大强制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严格实施建设项目新增污染总量替代制度,优化行政审批,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四是必须坚持依靠强化污染源监管控制总量。抓好重点企业的现场监管,强化企业减排责任,提高达标率和排放标准。实行工商、环保联动的排污许可证年检制度,禁止超总量排污和无证排污。五是必须坚持依靠节能降耗减少排放总量。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从生产、消费、流通全过程解决环境问题。鼓励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消除污染隐患。

2、农村环保小康工程。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实施范围要覆盖35%以上行政村。一是进一步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通过综合利用,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建设生态养殖小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建设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害示范区。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要大力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率(按金华考核要求比上年度要提高5%以上)。进一步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建立长效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三是积极推进农村生态创建示范工程。结合全省生态创建“十百千模范工程”,积极创建各类生态示范单位。要把具体创建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镇乡街道和有关部门,形成全市上下生态创建齐头并进的工作局面。

3、环保执行力建设工程。要进一步强化执法主体和执法责任,提高环保执行力,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要持续深入开展各类环保专项行动,充分调动环保执法工作的积极性,采取错时执法、强化督察、重点督办等多种执法形式,加密日常监察频次。二是完善应急处置体系,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完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机制,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健全应急处置机构,优化应急监测装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装备建设,强化队伍能力,建设一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环保队伍。三是切实解决环境纠纷,确保社会稳定。要充分认识环境形势的严峻性,高度重视环境矛盾纠纷的调处,把群众关心的矛盾纠纷问题摆在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位置,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防止矛盾激化,确保社会稳定。

生态环境工作制度篇5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民众;环保意识;培养途径

   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如水土污染、气候变暖、湿地萎缩、草地退化、物种灭绝以及土壤沙漠化等等。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近几年的洪涝灾害以及“非典”、“h1n1流感”等异常病毒的产生,就是最好的例证。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传统工业所采用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必然引起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而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必将影响或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幸福。因此,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唯一出路,而生态工业园是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最佳选择。所谓生态工业园是指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对物质能源的使用采取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即3r原则),从而实现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废物的零排放或少排放,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由于生态工业园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现已成为传统工业园区改造和完善的方向。因此,作为生态工业园区中的民众,参与环保就显得更具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工业园区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

   环保是一项全民性的公益事业,除依靠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力量之外,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中国环保形势严峻,公众参与程度低是要因。公众作为世界环保事业的最初推动力,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没有公众的参与,环保事业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国外经验表明,公众参与不仅是环境质量得以长久维持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监督政府和企业履行环境管理与保护义务的庞大社会力量。在生态工业园区中,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弥补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执行

   环境保护是一项耗资巨大、历程漫长的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只能由政府来担任主要管理者,负责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以及宣传和教育等各项环保事务。这种政府主导型环保制度往往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强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从事环保、干预环保,政府几乎要承担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全部责任。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或抑制了公众对环保的参与,公众的环保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如果在生态工业园区中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环保,形成浓厚的环保氛围,那么整个园区的生产与排污将会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双重监督,园区生活环境也会时刻受到民众的关注和爱护,从而弥补了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促使制造污染的企业、集体或个人走人环保轨道。与此同时,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意味着对环保的理解、重视和支持,进而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与执行。

   (二)园区民众全员环保树立榜样,有利于扩大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

   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其优越性是以往任何工业园区所无法比拟的,已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工业园的“发展终结”。在这样的园区里,民众整体素质高,环境质量要求高,环保意识强,能够为周边城区的居民树立环保榜样,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和熏陶周边居民,坚定他们参与环保的意志和信心,提高他们参与环保的兴趣和速度,进而促使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得到不断扩大,同时也有助于加快环保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三)民众自觉环保养成环保习惯,有利于提升园区形象和节约资源

   社会不断的发展会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生态工业园中,民众的自觉环保行为,也是园区高度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和园区成熟的标志之一。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新事物,它要经历从产生到发展、成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因素、各种力量的不断作用和影响,才能日趋完善。同样。民众环保习惯的养成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宣传引导和时间的沉淀。然而,一旦民众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自觉参与环保,形成环保风气与时尚,那么整个园区的形象必将得到质的提升,园区的竞

争力和社会资源的节约也必将得到明显的加强。

   二、在生态工业园区培养民众环保意识的途径

   生态工业园作为工业园向前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保护环境是它的必备功能,也是生态工业园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而环境保护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综合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学术机构、社区以及家庭和个人等各种层面的力量,才能实现全方位的环保。在此,笔者结合国内外已取得的环保经验,对生态工业园区民众环保意识的培养途径作初步探讨。

   (一)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园区民众环保意识

   关于环保的宣传教育。《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指出:“各国应通过广泛提供资料来鼓励公众的认识和参与”。然而,“2007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表明: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42.1分,环保行为得分为36.6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44.7分,三项指标均不及格,这说明中国公众对环保的认识水平和参与程度很不理想,迫切需要加强与提高。目前,在培养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行为方面,政府主导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新闻媒体传播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具体到生态工业园中,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各级管理者和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宣讲生态工业的有关理论和操作技能。其次要加强生态工业园区的信息交流及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网站、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宣传生态工业及园区环境建设的标准与要求、环保知识与操作。最后还要精心制作和发放环保资料,组织各项环保专题活动,让公众充分认识环保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系列宣传与教育,园区民众的环保意识将会得到显着提高。

   (二)充分发挥园区环保组织作用,提高民众环保参与程度

   从2005年至2008年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可以看出:公众普遍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的职责,在环境意识上具有强烈的依赖政府倾向。然而,客观要求表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保事业除依靠政府行为之外,还需要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才能取得满意的成效,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环保组织的作用。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环保组织是联系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的信息桥梁,是环境的爱护者、监督者和保卫者,也是政府环境治理的重要补充。环保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如德国政府常常因为环保组织的抗议而不得不放弃修建高速公路的计划。国内也有许多高污染项目因环保组织的反对而被迫停止或迁移。因此,在生态工业园里有必要成立各种形式的环保组织或环保团队,并赋予相应的职责和权限,让其高效的服务于政府和大众。环保组织提倡保护环境、抵制污染和防止破坏生态平衡,其组织的功能和目标有利于获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往往能够影响和团结公众、凝聚公众力量,并加以引导和带动,进而提高公众环保参与程度。

   (三)引进环保设施与设备,为民众养成环保习惯创造条件

   客观因素对环保意识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各类环保设备的配置可以有效促进环保意识的形成。例如在公共场所安装的环保设施和设备,会给路过的人群产生视觉“冲击”,触发环保感性认识。进而形成潜意识里的环保观念。当然,生态工业园区的环保质量和水平也首先反映在环保硬件上,环保硬件为园区民众实施环保行为提供便利,为民众养成环保习惯创造条件和机会。可以说。环保设施与设备的引进,不仅是提高园区民众环保意识的有效方式,更是民众养成环保习惯的物质保障。在发达国家的环保体系中,环保设施的建设得到普遍重视。如德国政府不但注重公共环保设施的投入。而且还采取措施鼓励家庭购置环保用具。现在每个德国家庭里通常有五个环保桶。分别用来存放包装物、废纸、玻璃、植物和不能回收的垃圾。通过对垃圾的分类和环保工具的使用,德国人的环保意识变得根深蒂固。

   (四)加强园区生态文化建设,催生和巩固民众环保意识

   关于生态文化的概念,中国社科院余谋昌教授在着作《生态文化论》中阐明: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和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也就是说。生态文化所倡导的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这与构建环保型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在生态工业园中,生态文化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导向。加强园区生态

文化建设,就是要树立文明的生态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式以及倡导绿色的生活行为。由此可见,通过园区生态文化建设。能够树立公众的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培养公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的消费理念,实现“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转变。然而,从意识的形成过程来看,由于受到园区生态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公众的环保意识也会逐渐的被动的产生,井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加强和巩固。如日本政府利用生态文化理念促进国人环保意识,使得民众环保意识大大加强。

   (五)制定园区环保制度与奖惩机制,强化民众环保行为

   环境污染来自各行各业,环境保护也因此困难重重。为实现生态工业园区环保工作的有序和高效,需要制定各种环保制度,以便规范各级管理者和公众的环保行为。园区环保制度通常包括环保机构制度、环保组织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环境状况公布制度、环境纠纷处理制度、环境问题论坛制度以及环保监督与决策制度等。环保制度是实现园区环保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园区民众在环保制度的制约下,环保意识会不断提高。环保行为也会不断规范。此外,由于环保奖惩机制的缺失,导致我国公众环保参与面窄、积极性差、形式单一。所以还要建立园区环保奖惩机制,以便调动民众环保积极性、强化环保行为。在日本,环保奖惩机制的运用显得比较普遍和成功

日本政府规定:扔垃圾要付费,且不能超过规定重量。如超重就要被罚款,超重越多罚款越多;反之,垃圾越少则奖励越多。此举使得日本国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大增。环保行为得到明显强化。

生态环境工作制度篇6

按照《关于及时报送2013年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任务报表的通知》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为加快推进我镇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切实解决矿山生态环境综合问题,现根据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指导原则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逐步建立我镇非煤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目标任务

加大宣传力度,落实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主体为矿山企业主,提高其做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自觉性。同时完善相关的各种治理工程措施及植被恢复工作,将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组织机构

镇政府成立“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矿管所全体干部

下设办公室主任:

负责活动期间的综合协调、指导、督查工作。

工作内容

(一)时间:从2013年3月——2013年12月。

(二)主要内容:

1、深刻认识当前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现状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社会事业,需要社会的重视和投入,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也是一样,可是一些矿山开采者只顾自己开矿得利,把生态环境保持和治理的投入推向社会和政府,相当一部分矿点生态环境治理保持工程投入很少,甚至没有投入。

2、制定我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任务分解表

按照《关于及时报送2013年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任务报表的通知》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我镇将下达的具体任务数分解到各矿山,要求各矿山认真抓好落实,做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确保按期完成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任务。并于每月20日交生态环境治理进度表至镇矿管办。

3、加大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

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投入机制。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规划、监督和重点工程治理,企业则要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方针,加大对治理的投入。要求企业按文件的部署和要求进行治理,对矿山企业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责任,我镇将及时报新罗区矿管办进行查处。以确保矿山土地复垦及生态恢复、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等工作落在实处。

4、加大行政监管和执法力度

领导小组要明确职责,督促指导非煤矿山企业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按照企业的分解任务,加强监管和检查,防止矿山地质坏境破坏。

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切实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成立“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各非煤矿山企业主要担负第一责任人认真组织好“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力戒走过场,务求取得实效,强化对治理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生态环境工作制度篇7

建立了以勐撒撒马坝为重点的生态农业示范区,为推动全县的生态农业建设树立了样榜工程。基本农田建设进展顺利,生态农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加大。生态建设与保护步伐加快。通过实施了以工代赈造林、农业综合开发造林、飞播造林、绿色扶贫工程造林等工程项目,森林覆盖率达到46.1%,活木蓄积为1330万m3,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双增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就。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完成了国控企业的3家糖厂、1家酒精厂、1家造纸厂废水在线监测,减缓了污染加剧和资源浪费的趋势。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厂已建成使用,为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奠定了基础。环境法制建设逐步完善。环境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不断加强。环保、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加大了环境违法的查处力度。

县级人大、政协对各级政府环境执法实施有效监督,坚持开展环境执法检查。通过加强执法和执法监督活动,维护了环境法律尊严,有力地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森林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当地农民没有良好的传统耕作经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许多有害有毒的物质进入生态系统,进一步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使得土质肥力下降,病虫害不断发生,作物产量也逐渐下降。水土流失形势严峻,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根据1999年卫星遥感测试,全县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333km2,占全县面积的34.74%,这也是县域经济发展至今导致的结果。随着公路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区域开发建设等速度加快,新的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还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农业生态逐渐恶化,自然生态规律被打乱。根据有关部门2011年调查,平均每亩耕地每年使用农药3.5kg,平均每公斤粮食需用农药0.017kg;每亩耕地每年用各种化肥41.2kg,平均每公斤粮食需化肥0.1kg;平均每亩耕地使用地膜0.16kg。农药的大量无节制使用,无疑对整个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破坏。土地对化学肥料的过度依赖,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降低、肥力下降,农作物的品质受到影响。同时大量有机肥、畜禽粪便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被排入水体造成江河水系污染。农膜长期累集残留在土壤中,自然条件下无法分解从而破坏了耕作层,土壤中微生物等活动受到限制,最终使土地退化。由于过度垦荒,农业生态环境已全面受到多个外来物种的干扰和破坏,损失及危害极为严重,严重打乱了自然生态规律,破坏了物种间的能量平衡与传递,最终使整个生态系统失衡。

加强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列入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确保计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编制全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是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度、承载度分析,制定出符合生态平衡规律,满足经济、人口、资源协调发展要求的战略方案,使各项决策和开发建设符合规划的总体要求。

遵循生态自身组织规律,实现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在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时,应遵循生态层次组织规律:上层即高山地区,不宜多开垦土地,应尽量安排有利于保水保土维持山顶能量的产业,如林果业、畜牧业等;中层位次以农、林、牧业为主,粮食自求自给;下层位次即平坝、山脚,应充分利用上层补给的有利条件及光照、水肥充足的优势,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水利资源,发展粮食、水产、多种经济作物等。经过分层管理、分层开发,实现生态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拓宽资金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转移支付的力度。生态环境建设受益的是全民,要争取国家提高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并保证投资渠道明确、稳定。加大吸引外资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继续利用和更多地引进国际金融组织的多种贷款和直接使用非债务外资,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和环保产业。

引入市场机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随着国家扶贫方式的转变———从资源开发型扶贫到复合型生态扶贫,全面启动了生态功能修复、重建工程。耿马县的生态环境保护遇上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但是,由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公众、开发者、管理者,因此,引入市场机制、明晰产权、改革投资体制、建立收益分配机制非常必要。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评估指标体系。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森林覆盖率作为生态环境好坏的唯一评价标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误区。作为全面评价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好坏的指标体系应该是:该地区主要河流干湿两季径流量的变化;河流中泥沙含量;生态系统中拥有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主要生态功能群体的丰富度;森林体系中不同林层的组成及优势种的均匀度;养分和能量的流动、分解率和生产率;水土流失率等。只有建立起合理的生态环境评估体系,才能正确指导人们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工作制度篇8

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按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有关要求,通过对照检查、举一反三,现将我街道生态环境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要求

总体按照“属地监管与行业监管相结合”、“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谁决策,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谁污染,谁负责”等原则,进一步理顺责任体系及问责制度。

二、具体工作

(一)强化责任,全面落实。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各村及社区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制度,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配合了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第一轮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第二轮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第一时间办理处置重点生态环境污染案件。

(二)健全机制,全面治理。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我街道重点工作之一,常研究、常安排、常督导,每周具体督办、每月联合检查、每季综合调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汇报。调整充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适时完善《夏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散煤生物质燃烧及露天焚烧管控办法》等制度性文件,相应在一年四季、24小时各领域各时段组建监管队伍监,扎实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三)细化措施,全面管控。一是细化水源治理。结合乡村振兴建设,更新完善村庄生活污水排污管网,定期清掏排污管网,强力管控乱排乱放污水,坚决制止黑臭水体形成。定期排查治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周边环境卫生,杜绝水体源头环境污染。定期开展河道“清四乱”,坚持巡河制度。二是细化土壤治理。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压茬推进农业新技术推广使用,进一步宣传引导群众合理适量施肥作业。每年实施造绿工程,进一步实施北坡坡面治理、渭河滩涂治理防治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失调现象。深入推广固体废物分类收集理念,××小区建设为垃圾分类示范点,我街道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三是细化大气治理。动态摸排清理燃煤锅炉、售煤户等情况。深化实施“双替代”,及时补贴清洁能源使用群众,加强源头治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全时段巡查力度,加大处罚力度。切实监管建筑工地及扬尘治理。加强工业企业废气排放监管,对工业废气污染源实行包抓责任全方位监管。对“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严防死灰复燃及污染转移。

三、风险控制

1.健全生态环境污染应急救援机制,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逐步建立生态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和损失。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领域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风险,依法妥善处置因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及侵害人民群众合法环境权益引发的聚集维权、群体性事件。

2.加深产业政策引导,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严格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准入关,依法取缔或者提请相关部门责令停业、关闭严重生态环境违法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及其他生产经营者。组织开展打击生产、经营、建设等领域的各种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活动。

3.逐步建立健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在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建立健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协调机制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生态环境工作制度篇9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市第九次党代会及市委九届二次、三次全会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紧紧抓住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围绕天津生态城市建设这一主线,以推进滨海新区又好又快发展、中新生态城建设为重点,以污染减排、改善环境质量为基本目标,以巩固创模成果和20项民心工程等重大举措为载体,以协办奥运会、举办达沃斯论坛为契机,坚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坚持严格依法行政,坚持高标准高效能管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乘势而上,把天津环境保护推向新水平。

工作目标: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较上年度各削减1%。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保持稳定,二级和优于二级天数达到83%以上,奥运会期间力争达到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大于96%,地表水功能区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逐步消灭黑臭水体,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保持稳定。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声级保持在56分贝以下,交通噪声平均声级稳定保持在70分贝以下。污染源普查,污染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二、重点工作

(一)开拓创新,全面提高滨海新区环保工作水平

1、全面推动新区生态区建设规划的落实。编制好中新生态城指标体系及汉沽污水库治理方案,积极配合做好中新生态城规划,全力支持中新生态城建设各项工作,中新生态城指标体系及规划建设要在生态市建设中起到示范作用。按照2010年滨海新区核心区要率先建成生态区的目标,组织实施《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开展滨海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协调、促进大沽排污河、蓟运河综合治理,加快各项生态建设工程进度,使生态建设实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为新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循环经济试点、汉沽北疆电厂循环经济产业区等循环经济园区和循环产业链建设,力争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通过国家验收考核。

2、严把环保准入关。做好以新20项重点工业项目为重点的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探索建立新区环保项目审批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推动开展新区发展战略环评,继续做好临空产业区等4个产业功能区的规划环评。开展新区环境标准体系研究,着眼于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完善提高新建项目准入机制。对违法排污企业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

3、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区环保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制定并实施《天津滨海新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体制机制工作实施方案(20*-2010年)》。建立新区环保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生态型新城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完成滨海新区环境监测预警中心的主体建设,初步形成监测预警能力。配合有关部门探索新区排污权交易工作。

(二)全力以赴,确保完成污染减排阶段性任务

4、制定全年减排工作方案并确保落实。市、区县要进一步加强对污染减排工作的领导,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一把手负总责,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加大推动和协调工作力度,抓住工作重点,完善污染减排工作制度;继续配合市监察、督查部门加大对区县、部门和有关企业减排工作的检查和督查力度,完善污染减排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减排目标考核。

5、重点抓好化学需氧量减排各项工作。全面推动实施《天津市“十一五”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抓好工程减排、结构性减排和监督管理性减排项目和措施的落实。推动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按设计能力扩大收水范围和收水量;推动所有区县、城镇、新城、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按计划建成并投入运营。挖掘减排潜力,积极推动清洁生产,依法查处超标排放企业;结合污染减排深入开展排污(水)许可证的发放及水污染源管理各项工作。

6、推动二氧化硫减排措施的落实。全面实施电厂烟气脱硫工程,7月1日前完成天津冠达实业总公司、军粮城发电公司、国华盘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共7个机组烟气脱硫项目;7月15日前力争完成2000蒸吨10吨/时以上燃煤锅炉高效脱硫除尘技术改造;对重点烟气脱硫治理项目进行日常性监督检查,确保脱硫设施正常运行。

7、全面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落实国务院污染源普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在全面完成对污染源普查单位清查的基础上,建立污染源基础数据库。组织好普查人员的培训等各项基础性工作。做好对普查数据的核查、汇总及分析,确保各类普查数据全面、准确、客观、及时,完成年度普查任务。

(三)全市动员,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8、全面实施《天津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完成《20*-2010年天津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的编制并推动实施,提出对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率先建成生态城区的指导性意见;推动生态市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加快进度,按计划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制定生态市建设宣传培训方案,加大对社会各层面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认知度、支持度、参与度,大力弘扬生态文明。

9、加快推动生态区县建设。上半年,所有区县都要完成生态区县建设规划的编制、论证和报审工作并开始实施;鼓励起步早的区县加快建设进度,起到带头作用。开展第二批100家市控重点污染源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继续推动创建部级环境友好企业、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继续开展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工作和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推动加快生态区县建设步伐。

10、建立完善生态市建设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生态市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层层分解、细化建设工作任务,切实落实目标责任;与市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统一高效、运转协调的生态市建设推动机制;加强对生态区县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服务。对照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建立生态市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及时调整和补充生态市建设重点项目工程库。

(四)落实责任,确保创模指标全部达到国家考核新标准

11、全面落实《天津市2006年至20*年巩固提高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果三年工作实施方案》,把巩固提高创模成果与污染减排、生态市建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以及全市20项民心工程、奥运环境保障工程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12、继续实施好蓝天工程。在确保完成二氧化硫减排任务的基础上,加大对扬尘和机动车尾气的监管,进一步强化有关部门和区县政府环保执法责任制。严格实施我市迎奥运环境保障工作方案,重点对电力、冶金、石化等行业控制污染物排放实施综合治理和强制减排措施;5月1日前全市所有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必须按标准要求完成油气回收治理工程和密闭管理工作。做好淘汰全氯氟烃(CFCS)和哈龙、二恶英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等履约工作。

13、深入推动碧水工程。以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带动以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的地表水污染防治,推动规划中的污水处理厂建设;颁布实施《天津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推动各区县实施河道综合治理,逐步消灭黑臭水体;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项目;做好饮用水源和景观水体的监测保护工作,汛期对饮用水体和海河加密监测;加强对入河、入海排污企业的监控和监测,减少入海排污量,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

14、推动创模遗留问题彻底解决。创模遗留问题直接影响国家对我市创模复查结果,责任单位和部门要加大协调推动力度,确保创模复查前完成双口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治理,启动并实施污水处理厂污泥和铬渣无害化处理等创模遗留问题的解决。

15、对照国家新的创模考核指标,年底前做好国家复查前的指标检查、复核工作,确保各项指标达到考核要求。

(五)依法行政,不断增强环保执法能力

16、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群众身体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异味、公交车冒黑烟、水污染、电磁环境污染等环境违法行为作为重点,集中力量,严肃查处。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并落实环境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水平。强化12369环保举报中心职能,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认真办理好建议提案。完善环境办理机制,集体访、进京访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加大对环境违法企业的监管力度。扩大生态监察试点,继续深入开展生态监察工作。

17、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坚持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报告制度;加强对全市各工业园的环境稽查和监察,对未按计划落实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实行区域限批。加强对环评审批后“三同时”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加大对试生产项目的环保监管力度。督促有关规划编制部门依法做好规划环评工作。

18、严格辐射环境管理。严格《辐射安全许可证》管理,加大辐射现场监管力度,规范监管程序和行为。认真落实国家环保总局《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实施方案》,做好国控点和市辐射环境监测网的监测工作。加强放射性废物管理。做好奥运期间邮路反恐和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工作。

三、工作措施

19、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自觉以党的十七大和市委九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武装全系统干部队伍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积极参加“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科学发展”大讨论,培养新作风,树立新形象。在20项民心工程、污染减排、生态市建设等重点工作中,锻炼、考察、选拔优秀干部。每个干部都要熟悉环保技术、法规、标准和政策,力争成为业务领域的专家。全面加强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完善干部考核激励机制,造就敢抓善管、勇于负责、敢于碰硬、真抓实干、勤政廉洁的高素质环保干部队伍。

20、完善环保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强化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环保政绩考核,推动把环保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及主要领导干部的任期责任制,定期公布各区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和环境质量状况。积极协调、配合行政监察部门对各区县和各部门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等环保工作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考核机制。依据《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对环境违法违纪行为实行责任追究。依法认真做好环保行政处罚的听证、复议和诉讼工作。

21、提升环境管理能力。组织实施《天津市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努力争取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加快市和区县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工作,不断提升环境监测、监察装备水平。进一步加强环境信息网络建设。按计划完成全市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和联网运行,建设天津市污染源监控中心以及各区县污染源监控室。深入推进国际环境合作项目的实施,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环保技术与管理经验,促进环保监管水平有明显提高。

22、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认真落实《关于印发天津市联合审批办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规定,提高审批效率;增强服务意识,全面做好重大建设项目的支持、服务工作。进一步改进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精简会议文件,做到勤政、廉洁、高效。

23、发挥科技对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深入落实局《关于加强环保科技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依靠科技创新解决污染减排、生态市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中新生态城建设中的环境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和我市重大科技项目和市科委、市财政的投入,深化与中科院、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的科技合作,建设生态环境观测与保护、水环境技术、环境政策标准、危险废物处置等创新基地,提高科研成果的水平和服务管理决策的能力。加强环境标准管理和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推动清洁生产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

生态环境工作制度篇10

“生态XX”建设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首先,对各位领导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我区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刚才大家观看的这个专题片,主要反映的是近些年来XX区在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去年12月份,创建工作已经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验收,得到较高评价。可以说,建设“生态XX”,我们有着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区上下正在认真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在下一阶段的XX区社会经济发展中,我区将按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坚持把“生态XX”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资源、重大特色,认真规划好,并切实落实在各项工作中。下面,我向大家简要汇报建设“生态XX”的初步想法。归纳起来,五个方面:一、高起点制定环保相关规划我们在巩固创建生态示范区成果的基础上,把新市?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快编制、完善“生态XX”规划体系。重点做好《XX区“十一五”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XX区创建全国生态区建设规划》以及《XX区城市建设环保规划》、《XX区生态湿地保护规划》、《XX区旅游业发展环保规划》、《XX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指导作用,严格按照规划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引导人口、资金、技术、环境资源等要素集聚和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时空分布,带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二、高强度投入环保建设资金未来几年,全区环保投入将随着经济增长保持逐年增加,逐步达到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以上。我们的投入,重点倾向于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到“十一五”末,实现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以上;重点建设片区污水处理厂、片区污水处理厂。XX年底开工建设区污水处理厂,主要承纳地区、?桥经济区等污水处理任务;XX年计划开工建设泰山片区污水处理厂,主要承纳桥北地区污水处理任务。同时,我们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股份制、Bot等不同形式参与并投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以促进我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发展,确保“生态XX”的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三、高质量实施环保建设工程我们将重点实施“五大”工程:1、碧水工程。一方面是实施污水治理工程,主要是两大片区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并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筹建重点镇及旅游景点的污水处理系统。另一方面是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到XX年底,争取完成全区主要通江河道的清淤、护砌等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所有中心沟渠的清淤整治。2、蓝天工程。(1)清洁能源改造工程:改进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全面开展天然气入户(置换)工作。(2)利用垃圾场沼气发电项目:到“十一五”期末,建设4台1100Kw/台机组,利用垃圾场沼气发电。(3)垃圾综合利用生产碳粒项目:计划到XX年底,建成用生活垃圾生产碳粒项目,年产碳粒12万吨。3、绿色工程。(1)绿化工程。到XX年,全区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重点布置北部沿南钢生态防护带,规划宽度为公里;南部沿长江三桥生态防护带,规划宽度为公里。国道、高速公路两侧绿带规划宽度为米;铁路沿线两侧绿带规划宽度为米。生产防护绿地主要布局在工业园区周边。(2)矿山土地恢复和综合利用工程。争取到XX年底使得矿山土地的复垦率达到%,在“十一五”期末争取达到%。(3)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建设工程。到XX年底建成一批有机茶、有机水产品、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4、宜居工程。(1)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从现在起,按照新市区组团式发展要求,全面实施新市区城市三年综合整治,集中精力打造“两线两片百点”:今年的开局战,重点是“桥北一线、浦珠一线,泰山片、珠江片,以及珍珠泉和各镇街多点的改造、整治、出新”;明年重点是“沿山一线、滨江一线,桥林片、汤泉片以及区、镇(街)、村(居)三级百点”的改造提升;以XX年底为时间节点,通过三年努力,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内涵。(2)加大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力度。巩固、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成果并不断提升质量,在“十一五”期间,桥林、珠江两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汤泉镇力争完成部级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3)加大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力度。按照“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工作要求,实施改圈、改厕、清理垃圾的“两改一清”工程,推行农村村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做到日产日清,无暴露垃圾,无露天粪池,无畜禽散养。5、管理工程。一是积极鼓励企业及开发园区进行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0认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大力推广以农业企业和农户沼气池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十一五”期间,农业养殖业建成大中型沼气池个,农户用小型沼气池个;二是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生态区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对全区的生态环境进行长效管理。四、高标准建立环保考核体系认真做到“两统一”:1、考核干部、落实领导责任与环保、生态建设相统一。关键是落实五项制度:一是“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制度。定期听取环保工作汇报,专题研究环保问题。二是环保目标管理考核奖惩制度。认真实施行政领导环保目标责任制,镇长(主任)对本地区的环境质量、生态资源贮量负责;各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对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的环保工作负责,实行评先选优环保工作一票否决制,对未完成环保目标的,不得参与先进的评选与表彰。三是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问题或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将追究有关领导责任。四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计划部门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把环保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年度计划。各有关部门在规划时,必须征求环保部门意见,编制的文本必须有专门的环保内容。比如,所有工业园区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五是建设项目环保评审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预审制度的意见》,认真落实“三同时”制度。2、环保部门发挥职能作用与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相统一。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管理力度和环境执法力度,形成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的优势和合力。五、高效能营造环保社会氛围首先抓好领导层、决策层的环境宣传教育,强化环保国策意识。继续在党校干部培训班中开设环保课程。其次面向全社会宣传、普及环保知识,进行环保基本国策教育。努力提高全区群众保护环境、珍惜环境的文明素质。每年公众对环境保护参与率都要逐年上升,让“生态XX”深入人心。第三,继续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做好环保新闻宣传,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与监督作用。对有法不依、造成严重污染事故和不文明的损坏环境现象,坚决在媒体上批评、曝光,促进各项环保法律法规的实施。第四,抓好学校的环保教育。从小抓起,从学生抓起,推进我区“绿色校园”的创建工作。我们决心,通过一段时间全区上下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到XX年底,我区达到创建全国生态区36项指标要求,XX年通过全国生态区的考核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