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划生育的影响十篇计划生育的影响十篇

计划生育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3:20

计划生育的影响篇1

一、计划生育政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如上所述,计划生育政策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但是,与此同时,它的负面效应在这几十年中也在不断累积,并呈日益扩大化趋势。“一孩”以及“一孩半”政策对生育数量的控制,使我国生育率长期保持较低水平,形成了我国少儿人口比例逐渐减少,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问题。这也给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特别是农村家庭养老)提出了挑战———“两个孩子”至少要养活“四个老人”甚至更多,这将给孩子未来的生活造成很大负担。并且,在社会“男孩偏好”的影响下,生育率的控制,使社会出生性别比严重偏离正常波动范围。因而,计划生育政策严重影响了我国人口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的问题在于,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而性别结构的问题在于,出生性别比长期居高不下。无论是社会老龄化还是性别比上升,均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直接研究计划生育政策对经济影响的文献主要分析计划生育政策对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汪伟指出暂时没有发现老龄化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是,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现在处于老龄化初期,老龄化对于储蓄率和人均收入增长的影响的方向和大小还有待观察。一旦未来老龄化的负担效应超过寿命效应,并占据主导地位,老龄化很可能对经济增长和储蓄率产生负面影响[6]。周俊山和尹银通过面板数据分析,表明计划生育政策是居民储蓄率变化的重要原因。农村性别比失调,导致婚姻挤压,进而使家庭为儿子婚姻问题,储存比其他家庭更多的财富,最终导致竞争性储蓄。并且,这一结论与wei等的研究结论一致。这种储蓄动机本身,并不利于经济增长。比如竞争性储蓄下的消费行为,很可能表现为结婚时期的“井喷”消费[9-10]。

间接分析计划生育政策对经济影响的一类文献主要探讨了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储蓄、消费、劳动收入份额和经常账户余额等的影响。考察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和储蓄率关系的文献认为,老龄化不利于经济长期增长。其中,胡鞍钢等通过1995—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表明,老龄化将降低中国储蓄率,并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产生负面冲击[5]。马骁骁的研究表明,随着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升高,劳动人口比例连续下降,老龄化将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11]。范叙春和朱保华认为,个体年龄阶段不同,其收入、消费与储蓄行为不同。该研究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显著影响国民储蓄率。在考虑时间效应的情况下,少年人口抚养比上升将提高国民储蓄率。而老年人口赡养比上升,将减少国民储蓄率。在不考虑时间效率的情况下,少年人口抚养比和老年人口赡养比对储蓄率的影响方向恰好相反[12]。还有部分讨论年龄结构对消费影响的文献认为,人口年龄结构很有可能是消费下降的重要因素。李通屏和郭熙保考察了人口增长率与消费的关系,研究表明,人口增长率对消费率提高具有拉动作用[13]。张乐和雷良海认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是导致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少儿抚养比下降和老年抚养比上升,导致居民消费率下降[14]。李春琦和张杰平通过对1978—2007年中国宏观数据的研究表明,少儿抚养系数和老年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均有显著的负影响[15]。还有其他研究显示,老龄化有利于提高消费。如王宇鹏对2001—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显著影响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在控制其他因素条件下,老年人口抚养比越高,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越高[16]。此外,也有部分文献研究了年龄结构与劳动收入份额和经常账户的关系。如魏下海等研究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是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将影响个体储蓄行为,进而影响生产的资本集约程度;在资本与劳动替代的情况下,资本集约程度降低劳动收入份额[17]。汪伟的研究表明,人口结构变化是我国经常账户余额变动的重要原因,它可以解释近45%的账户余额变动[18]。

另一类研究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影响的文献主要探讨性别结构失衡对经济的影响。虽然,计划生育政策不是促使性别比上升的根本原因,但是它间接与性别比上升相关。性别比上升,不仅造成了大量男性终生未婚人口和逐年攀升的男性未婚人口比例,而且其影响已经涉及经济领域。相关研究显示,性别比影响储蓄率[9-10]。wei等的竞争性储蓄假说指出,性别比上升,促使男孩家庭为儿子在婚姻市场处于有利地位,通过提高家庭储蓄而相互竞争,进而解释中国高储蓄率现象。此外,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在性别比更高的地方,地区房价也更高[10]。李树茁和胡莹表明,男女在储蓄、消费、投资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在女性储蓄倾向高于男性的情况下,女性相对收入增长,使女性在家庭中的谈判力上升,从而有利于提高储蓄率。在性别结构失衡的地方,女性在婚姻市场有更高的谈判能力,而且在家庭消费和孩子投资方面,也享有较大的发言权[19]。因此,性别比上升有利于提高储蓄率。而这并不利于我国消费的提高。据以上大多数文献的分析,无论是计划生育政策本身,还是该政策引致的人口结构变化,均对我国经济长期增长、储蓄和消费等存在不利影响。从总体上看,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在短时期内迅速实现了从“高生育率、低死亡率”向“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转型。这有效地控制了我国的人口数量,使经济增长的成果没有被更多的人口“稀释”。然而,“低生育率”带来的人口结构问题日益突出,而且这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日益增多的不利影响。

二、关于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建议

(一)既有文献关于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建议

一般认为,“一孩”政策或“一孩半”政策无法应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难以解决未来更严重的社会老龄化问题、性别结构失衡问题和经济长期增长问题。因而,既有文献关于调整生育政策的建议基本集中在放宽生育数量方面[1、6、9]。他们认为适当放宽生育限制,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未来严重的社会老龄化问题。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长期内,人们生育孩子的意愿数量将进一步下降。生育政策可以限制人们生育数量,但无法在生育意愿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促使生育率上升。政府放宽生育数量限制,在短期内有效,但在长期中效果不确定(这是因为人们生育率呈下降趋势)。届时,通过放宽生育数量来解决人口结构问题则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为促进经济长期发展,应对人口结构引致的经济问题,政府除了适当放宽生育数量限制以外,还要有长期政策应对未来人口问题。这需要政府提高人们的教育程度和个体生产力,应对未来生育率的“自愿”下降。不少文献基本上主张运用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来平衡性别比。比如严格限制鉴定胎儿性别技术的应用范围,从而降低性别比[20]。总体上讲,这是通过提高性别选择成本,引导性别比恢复正常状态。当然,随着生育数量的放宽,人们性别选择的原动力将下降,性别比可能逐渐恢复正常状态。还有如王金营和赵贝宁主张通过其他公共政策(社区养老、公共福利养老、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与计划生育政策配合,应对目前社会老龄化和生育性别偏好问题[1]。显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相关人口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问题。因而,调整其他公共政策,使其与计划生育政策相互配合,对于缓解人口结构的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以上建议难以应对生育率自愿下降和“男孩偏好”同时并存的情况,也难以处理这种情况导致的人口结构问题及其造成的经济影响。

(二)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思考

计划生育的影响篇2

关键词:农村计划生育男性生殖健康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57-02

从1988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的健康生殖进行了研究,并且还部署了相应的生殖健康的概念,指的是人类和个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出现的机体机能、功能、以及行为等心理和生理的因素,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极促进人类的健康生殖和发展。我国又是一个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家,而且我国的人口很多,因此在医疗卫生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使得我国的男性生殖健康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国家计生委定下了健康生殖的目标,是现在未来几年我国的育龄夫妇要达到健康保健生殖的目标。

1男性健康生殖的重要性探讨

首先我们要清楚在我国男性始终在家庭之中担任了重要决定性的角色,而且在培育后一代男性占据着等同女性的地位,因此对男性生殖健康的关注,会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的传承。男性在社会中扮演着保护后代成长的主力军,而且他更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尤其是在很多的高危险的职业中,男性承受的压力要比女性大,不管是从生活还是精神上需要的承受能力上都是非常巨大。在生活中男性的生活质量比女性的生活质量低,而且进行健康的检查次数也很小,造成了男性在平均寿命偏低,在男性健康生殖方面也面临了严峻的考验,不育病症的发生率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因此男性健康生殖的现状亟待改善,为我国的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我国农村的男性在家庭之中更是承担了巨大的生活重担,而且农村的医疗保险措施不先进,很多对男性健康生殖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我国的男性生殖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但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国策,为了适应这一项基本国策我们要对农村的男性生殖健康的相关影响进行分析。切实的做好我国农村男性生殖健康建设工作,为我们不断实现男性生殖健康生殖的目标而努力。

2男性健康生殖发生改变的原因简析

2.1人类质量的改变。从美国的研究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他们将近60年的质量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但是根据世界范围内的变化,可以预计出质量可能在逐步的下降。随后根据23个国家的对育龄男性的抽查可以得出结果。在过去的将近20年的时间里面,人们研究出了大量的研究对动物和人类的生殖问题,尽管人类在质量的研究中出现了很多矛盾的结果,但是相对于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比较研究常常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人类在数量上出现的下降速度却是不能避免的,因此男性的质量直接成为了整个男性健康生殖的关键性因素。

2.2先天性的疾病导致男性生殖道的畸形。疾病是整个男性健康生殖的一个重要的阻碍,根据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对男性生殖道畸形原因的分析以及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得出产生的癌、隐睾等造成了男性生殖道畸形,已经被很多的国际研所承认,其也是一种对男性健康生殖的一个重要影响。

2.3男性生殖健康的生活习惯造成的影响探究。由于引起男性生殖健康的具体原因现在还不能具体的确定,但是我们能够想到的是它可能与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原因,比如说职业的不同、吸烟、酗酒等生活习惯对男性的健康生殖也会产生影响。由于男性的的生长与卵泡的刺激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认为在决定细胞数量的时候,雌性激素可以决定精细胞的数量。因此,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外源性的雌激素的刺激,并且已经证实在动物生殖功能中,所存在的各种损害的作用,所以会有人认为造成男性健康生殖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外源性的雌激素所造成的。

3加强建设我国农村男性健康生殖的措施分析

3.1揭示男性生殖细胞的奥秘概述。由于现在外界因素引起男性生殖健康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注意到生活习惯的问题,而且还要注意探究人类的生理结构,从科学的角度来揭示男性生殖细胞的奥秘,只有通过辨证医学的实施,才能够改变目前面临的男性健康生殖的现状,从医疗单位的实验展开整个男性健康生殖的奥秘工作。

3.2解决并制止性传播疾病的蔓延。首先国家出倡导遵守文明道德行为,采取相应的法律法规,减少我国吸毒现象,加强打击的力度,积极的加强我国的文明道德建设,研究出积极有效的措施。另外加强对aiDS的控制,值得高兴的是,我国对aiDS的治疗政策相当宽松,这些患者不用担心高额的医疗费用,国家已经指定了相关的政策对他们进行免费的治疗。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加强对其他疾病的治疗,为群众提供一个放心安全的治疗环境。

3.3男性避孕方法的途径拓展。我们要不断的拓展男性避孕的方法和种类,要从提高男性避孕的可行性以及满意程度出发,要从干扰生殖激素的平衡,以及抑制的形成、但是这一过程却不能够对人的正常身体造成伤害。在保障男性健康的同时,进行避孕途径的拓展。对于这些新型的避孕方法以及途径我们要倡导更多的人参与进行,然后对计划生育的政策进行思维模式的转变,不断加强管理的力度和服务的水平,使得男性的生殖健康获得很大的提高。

4总结语

我国计划生育的改革中,对待男性生殖健康的应该予以重视,从具体的科学研究,再到生活基本常识的教育上不断加强男性健康生殖建设,为我国计划生育的人性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积极的寻求多方位的解决措施,为我国的男性健康生殖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裴泓波.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权利的促进及其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2

计划生育的影响篇3

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经济;政治;调整

中国当今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而人口(包括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两个方面)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计划生育这个持续了几十年的人口政策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和未来。

1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对经济的正面影响

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也逐渐显现,虽然人口规模依然在扩大,但是人口增长速度开始放缓,经济开始有突飞猛进增长。这一时期经济增长既有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也有人口增速放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低出生率减慢了我国人口总数的增长,直接导致我国少生几亿人口,缓解了我国高速增长的庞大的人口基数对经济总量的压力,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基础上,极大的提升了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下降,出生人口的减少使家庭对下一代的投入减少,从而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使家庭的其他消费能力提升,家庭消费水平的提高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2)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一些方面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效应。第一,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而加快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就有消极的影响。第二,计划生育政策直接导致的“少子化”现象,导致出生婴儿变少,孕婴、生产保健的相关行业也就相对萎缩。第三,劳动人口的减少。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直接导致人口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适龄劳动人口增加速度的减少。

2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1)控制人口数量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

数据显示,进入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实施不久,出生人口性别比就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此之前一直表现为自然状态下,出生人口性别比较低,但是,在此之后,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增长。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是在103-107之间,李伯华、段纪宪(1986)提出我国在进入2000年以后出生性别比会过高,偏离正常范围。实际的数据也证了实这一预测,在200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就已经达到了116.9。

(2)控制人口数量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的影响下,只生一胎成为很多家庭的选择。不仅人口增长受到限制,在人口结构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青少年、中年、老年人的比例逐渐在变化。老年人比例逐渐增加,而青少年比重逐渐减小。控制人口数量的政策,在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作用很大。虽然人口老龄化是发展趋势,在不控制人口增长的情况下依然会向老龄化发展,但是控制人口数量的政策起到了加快速度的作用。

3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思路

(1)小步慢行式放宽生育政策,最终达到“二孩加间隔”的政策

生育政策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一旦放的过开也容易引起生育行为的波动,需要有的放矢,实行“二孩加间隔”的政策,逐步推进。事实上,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就在山西翼城、甘肃酒泉市、河北承德市和湖北恩施州实行“二孩子加间隔”即“晚、稀、少”政策试点。“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研究”课题组在2005~2007年对上述四个地区进行深入调研。

(2)完善其他相应的公共政策

我国正在逐步推进二胎生育,在此之前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培训和医疗卫生教育事业投入。放开二胎生育不仅仅是为了多生孩子,而是在适度增加人口的基础上延缓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但这对于解决老龄化问题还远远不够,因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到来。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完善相关的社会政策和制度。一是放开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制壁垒,促进城乡居民平等生育、安心养育孩子。二是健全完善我国当前的不成熟的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养老体系,从而释放两个孩子赡养四个老人的压力,也让老人没有后顾之忧。其根本之道还在于建立完善的、广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①放开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制壁垒,促进城乡居民平等生育、安心养育孩子。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改变传统观念以社会养老为基础,将家庭养老作为重要补充,其它养老方式并存的多层次养老体系。③加大文教卫体事业的财政投入,完善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增大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指数。所以,加快完善现行人口政策还远远不够,我们要积极对其他的社会公共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和实现人口的长期均衡稳定发展。

4结语

任何社会政策都有它的时效性,计划生育政策也不例外,是否与时俱进是检验一项政策成效的标准之一。存在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开始显现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包括加快人口老龄化、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等问题,所以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范叙春,朱保华.预期寿命增长,年龄结构改变与我国国民储蓄率[J].人口研筑,2012,(4).

计划生育的影响篇4

关键词:卓越计划;材料专业;就业适应性

一、“卓越计划”的实施背景和主要内容

卓越工程师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进而能够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服务。

“卓越计划。培养的标准体系包括通用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学校标准三个层面。

首先,要掌握扎实的工科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能够对生产工艺、设备与制造、包装、工厂或工程进行设计,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相关行业政策、法律和法规。其次,应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及实践能力,即能敏感地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发现潜在问题,通过分析和思考,熟练运用各种知识、经验、专业技能,最终解决现实问题。

二、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适应性的因素

就业适应性也叫职业适应性,是指一个人对从事一种职业或特定工作时所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总和,是其内在因素和成长环境共同作用而造就和形成的。就业适应性包括诸多方面,可因职业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影响学生就业适应性的因素有学校和学生两方面。

2.1学校方面的因素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工科类本科生教育多以知识传授为主,往往将此做法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而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多方面都可以看出,高校的教育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习惯被动、消极与盲从地接受老师知识的灌输,不愿意动脑筋,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况且,老师也可能在某些知识方面存有不足,如果一些学生不假思索地接受知识,就容易受教师主观臆断的影响。

2.2学生方面的因素

许多高校大学生虽然选择了现在所学的专业,但实际并不了解自己学的专业具体是做什么,对专业学习的意义也认识不足,加之易受社会浮躁和功利思想的影响,缺乏职业规划。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习惯考前“突击”,而忽视平时有关工程基本功的训练。还有的学生将精力过多地沉浸在各种课外活动或个人生活中,难以系统地学到专业知识,更谈不上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其结果,几年下来,学生对所学知识往往知之甚少,甚至道不出个所以然来,毕业后难以胜任工作的需求,进而导致学生就业适应性差。

三、“卓越计划”对材料专业毕业生就业适应性的促进作用

实施“卓越计划”的目标是克服我国目前严重的工科类教育与产业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改革现有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实现学校学习与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真正使工科类本科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能够有机协调地发展,从而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3.1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根据上述的分析,企业尚没有深入参与到教学中,具体表现在没有提供给学校足够的行业信息,很多学生没能到企业顶岗实习,很多教师也没有在企业任职的经历。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就业适应性差的原因。对此,“卓越计划”提倡企业深度参与到教学中,让企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来,企业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并参与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为老师提供任职轮岗的机会等等。实践表明,企业深入参与到教学中,必定会给高校的教学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周期。

计划生育的影响篇5

近些年来,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受到档案管理手段滞后、档案管理意识薄弱、档案管理人员的缺乏等方面的影响,使得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也受到一定的阻碍,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解决当前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1.当前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困境

1.1档案管理手段滞后

一直以来,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手段对档案管理水平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之下,需要对档案管理手段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完善,这样才能满足当今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发展[1]。但是,就当今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手段来分析,依旧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管理手段过于陈旧,不利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进行,尤其是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下,传统的管理手段已无法满足当今的发展需求。

1.2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当前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中,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很多档案管理人员未能有效的认识到档案管理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2]。另外,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对计划生育的档案管理工作过于形式化,缺乏实际性的管理,整体管理意识薄弱。

1.3档案管理人员的缺乏

计划生育实施档案管理需要有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作为支持,但是,当前管理人员市场人才极为缺乏,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是专业技术过硬,而管理观念却薄弱,而且,从事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人员大多数都是大龄女同事来承担,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更缺乏提升自身素质的思想观念,从而影响到计划生育的档案管理水平。

2.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困境的几点改进措施

2.1改进和完善档案管理手段

通过以上对当前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困境分析,档案管理手段的滞后直接影响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对此,作者建议应对档案管理手段进行改进和完善[3]。首先,应对当前档案管理手段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并不断的提升档案管理技术水平,改进传统档案管理存在的缺陷。其次,加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快速发展之下,应充分的引入计算机技术,将计算机作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全面提升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另外,应定期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硬件设备进行更新升级,提升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效率,将计算机技术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更好的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服务。

2.2强化人员管理意识

思想观念对人的意识影响极大,正如以上所提到的,在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也使得人员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缺乏重视性,对此,应不断的强化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4]。首先,应加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不仅要让相关领导对档案管理重视起来,更要提升员工的管理意识,转变思想观念,打破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加强计划生育的档案管理工作。其次,要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可以通过采取奖罚措施,对档案管理工作处理较好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工作处理误差较大的工作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惩罚,不仅对员工的管理工作起到约束的作用,更能提高员工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对档案管理的重视,从而有效的提升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质量。

2.3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

针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应对在岗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展开定期的培训,不仅要给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学习机会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更要培养他们自主的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才能确保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其次,定期开展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交流会议,交流主题主要以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以及未来档案管理的发展等内容为主,并加强管理人员之间素质交流,促进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更有利于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起到互补学习的作用。再次,为管理人员的自学给予大力的支持,例如,购置一些教学书籍、视频等相关资料,并将其发放给管理人员,鼓励人员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自我深造,为提高计划生育档案管理质量而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档案管理水平和技能。

计划生育的影响篇6

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收入不平等;基尼系数;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C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7)01-0116-08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701012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6-05-15;修订日期:2016-09-20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梁超,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英)DoesFamilyplanningDecreaseincomeequality?:evidencefromCFpS

(英)作者姓名LianGChao

(英)作者单位(CenterforeconomicResearch,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

abstract:(英)摘要:thispaperinvestigatestherelationshipbetweenfamilyplanningpolicyandchildren’sincomeinequalityandfindsthatthepolicydecreasedtheinequalityofchildren’sincome.empiricalstudyshowsthatthepolicy’seffectisdifferentbetweeneducationlevels’group.Lowhumancapitalfamilyandfamilyfromremoteareasufferedmoreinfluencebecauseofstricterbudgetconstraint.thisstudyprovidesusnewperspectiveforresearchaboutfamily

planning.inthefuturewecouldputmoreattentiontothestructuraleffectofthefamilyplanning.

Keywords:(英)关键词:familyplanning;incomeinequality;Gini;humancapital

一、引言

收入不平等的产生和治理是经济学家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大量文献从各个角度寻求收入不平等的产生机制。皮凯蒂(piketty)在《21世纪资本论》中指出在缓慢增长的经济体中,人口增长停滞或减少会造成社会阶层的固化,从而加剧社会收入不平等程度[1]。很多文献从家庭生育率视角研究收入不平等问题,他们从贝克尔的家庭生育子女数量质量替论出发,大都认为不同收入阶层的生育水平不同,高人力资本家庭生育较少,人力资本投资较多,相反的,低收入阶层生育较多而人力资本投资较少,人力资本的差异进一步固化了阶层间的收入不平等[2-6]。皮凯蒂强调遗产物质资本的作用[1],贝克尔(Becker)等人则强调人力资本的作用[2],但二者都认为生育水平在阶层收入分配演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研究使用我国数据发现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提高了子女的人力资本水平,但兄弟姐妹数量减少导致的社会资本下降抵消了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的正面作用,计划生育并没有带给子女更高的收入水平[7]。既然生育水平在社会收入分配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我国30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收入不平等有怎样的影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宣布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与此同时,国内对计划生育政策效果的评估仍主要集中在宏观视角上,微观家庭视角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对生育政策异质性影响关注不多。实际上,对生育政策变迁影响的评估,不仅需要宏观层面上人口结构、人口红利视角的分析,也需要从微观家庭视角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廖佩菊研究独生子女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了政策放松可能带来的异质性影响,分析发现政策放松对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影响不同,具体的,他认为放松政策会导致低技能水平阶层收入下降,而高技能水平a层收入增加[8],这提示我们计划生育政策对不同阶层可能存在着异质性作用,但他并未使用数据进行检验。

基于文献的梳理,本文初步发现,不同阶层面临的收入约束不同,而数量质量替代在不同阶层间存在明显的差异[9],低收入阶层面临更严格的收入约束,所以计划生育政策可能对低收入阶层作用更大;此外,数量质量替代也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10-11],发达地区的公共教育系统比较完善,而对于偏远的落后地区,生育政策对于子女人力资本的提高作用更大。生育政策在这两方面的异质性作用,可能会降低子代收入的不平等程度。

二、更进一步的文献分析与理论分析

关于子女人力资本投资和收入不平等的文献可以追溯到贝克尔和托姆斯(tomes),他们发现家庭在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如果面临着收入约束和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子女的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工资收入[12]。在此基础上,达汉(Dahan)等人开始考虑不同阶层的生育选择,模型分析发现,初始贫穷的家庭和富裕的家庭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不同,贫穷阶层因其较高的生育水平在总人口中占比越来越多,导致更大的子代收入不平等[13]。加勒(Galor)等从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出发,认为由于不同收入阶层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力不同,他们的长期收入最终收敛到不同的均衡水平上[14]。克莱默(Kremer)和陈熙恩使用跨国数据研究发现不同收入阶层间生育水平显著不同,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的国家不同阶层间生育水平差异越大[4-5]。不存在生育政策干预时,家庭自主的选择可能导致不同阶层收入差距的扩大,那么计划生育政策是否会影响收入不平等呢?

贝克尔和刘易斯(Lewis)开创性地提出家庭生育的数量质量替论[2],这也是我国实施计划生育的理论基础:通过减少家庭生育子女数量,提高子女的质量。李宏彬等人使用双重差分的方法证明了独生子女政策对于我国生育水平下降的显著作用[15]。然而,近年来关于数量质量替论存在着一些争议。安格里斯特(angrist)等人在使用多个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后,并没有发现生育子女较多的负面效应[9];布莱克(Black)等发现在控制子女出生的顺序后,并未发现数量与质量之间显著的替代关系[16];

楠筠(nancy)等使用中国数据发现,拥有第二个子女会提高第一个子女的入学率,她认为这是子女抚养上的规模效应所形成的[17];谢伊(Shea)使用美国数据发现父母的财富状况与子女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关系[18]。但是,李宏彬等和罗森茨维格(Rosenzweig)、张俊森使用中国数据发现子女数量多会显著降低他们的人力资本积累,而在公共教育系统落后的区域这种效应更为显著[10-11]。

莫斯塔德(mogstad)和维斯瓦(wiswall)研究发现数量质量替论存在着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对于较小规模家庭和较大规模家庭存在更为显著的数量质量替代关系[19]。这些文献之所以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用样本分别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类国家中家庭面临的收入约束远远不同[20],因此数量质量替代的效应是不同的。在一个国家内,不同阶层的收入约束显著不同,那么计划生育政策对不同阶层的影响是否会如上述研究那样存在显著的差异呢?廖佩菊通过理论模型分析发现如果放松独生子女政策则会有利于高人力资本阶层,他们的生育水平和工资水平不会受到显著的影响,而低人力资本阶层的福利则会因生育水平的上升而下降[8],这从理论上说明了生育政策影响的异质性。

理论上,在收入水平较低且资本市场不完善的前提下,生育政策通过减少子女数量提高了子女的人力资本。高收入阶层家庭,本就更偏好子女的质量而非数量,相比低收入阶层,他们受到生育政策的影响更小,强制性生育政策的存在,使得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家庭生育子女的数量趋向一致,子代的人力资本水平差异也会因此而缩小,进而降低了子代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根据以上的文献和理论分析,本文使用CFpS2010年数据,基于村居间差异的生育政策规定,首先验证生育政策是否通过影响子代人力资本降低了他们的收入不平等程度,然后对具体微观机制进行验证,考察生育政策对不同阶层家庭和不同地区家庭子女人力资本和收入水平的异质性作用。

三、生育政策与村居内收入不平等

本文关注的生育政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部分刻画了村居层面上受到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的群体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与该村居实施的生育政策之间的关系。所用数据为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数据。该调查数据包括个体、家庭、村居层面,调查数据覆盖635个村居(其中城镇308个,农村327个),村居问卷中有两个问题是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一是“您村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个家庭允许生几胎?”,另一个是“您村如果一户人家中没有儿子的话,最多允许生育几个孩子?”,根据这两个问题识别出来当地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标准,而且,村居层面上的调查也准确地反映了村居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力度,避免了以往仅仅使用省市层面政策研究的弊端。

对于第一个问题“按照计划生育规定每个家庭允许生育的子女个数”,有“1、15、2、3及以上”四个选项(不适合和不知道设置为缺省),将生育政策规定的允许生育子女数量作为解释变量。从村居层面考察政策与村居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关系,采用如下的线性回归模型:

Yj=β0+β1fer_planj+β2X+ξj(1)

被解释变量Y为村居收入不平等程度,即村居收入基尼系数,主要解释变量ferplan为生育政策规定允许生育的子女数量,假设其影响是线性的

这样设置是为了避免使用过多的虚拟变量组,因为回答15和3以上的村居(村庄)太少。。控制变量X包括可能影响到村居收入的自然地理、社会等因素,包括:是否自然灾害频发区、是否矿产资源区等。

为保证机制识别的准确性,使用受到生育政策影响的个体样本,仅选取1980年之后的出生样本,此外为防止移民样本带来的噪声,限定样本户籍必须在本区县,计算出每个村居成年样本的收入基尼系数,以此作为村居内收入不平等的衡量[21],考察村居基尼系数与计划生育政策之间的相关关系和逻辑机制。

子代的差异可能来自父母辈的差异,因此也计算出父亲、母亲受教育水平的基尼系数,放到控制变量X中。

因为家庭生育数量和子代的人力资本积累是生育政策作用影响子代收入水平的重要机制,这里也考察生育政策对这两个变量基尼系数的影响,以验证该机制。回答生育政策规定的村居共有395个。表1报告了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2报告了回归结果。

表2中,回归1、2、3展示生育政策对家庭生育子女数量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回归1显示,控制了父母教育

基尼系数、城乡以及衡量村居发展水平的人均收入及其平方项等变量后,发现生育政策与村居教育不平等之间有显著的关系,

政策生育数量越多的村居,村居内个体受教育基尼系数越大,也即教育不平等程度越高。回归2

控制平均子女数量后,生育政策的系数值不再显著,这说明生育控制是通过影响家庭生育子女数量影响到子女的人力资本水平的。回归3则展示了这种关系,即生育控制越宽松的村居,家庭生育子女数量越多,结合回归1可以看出,不同的生育政策形成了村居内教育不平等程度的差异,生育控制越宽松,村居内子代人力资本水平不平等程度越高。回归4、5、6展示本文的主要结论――生育政策和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回归4控制住其他可能影响村居内收入不平等的因素后,村居内教育不平等对收入不平等有着显著的解释能力,这源于人力资本对个体收入至关重要的作用。回归5显示,生育政策越是宽松,村居内的收入不平等越严重,控制住父母受教育

水平不平等程度时,正相关的关系依然显著存在。回归6控制村居内教育不平等时,生育政策的作用不再显著。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判断宽松的生育政策下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生育子女数量在选

择上分化更大,造成子代之间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进一步导致子代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上升。

四、机制考察:基于异质性的分析

计划生育政策有助于降低村居内部的收入不平等,但具体的机制是否如前面文献分析所提到――不同阶层受到政策影响的作用存在差异?本文从个体层面考察不同阶层其子代的人力资本和收入水平如何受到政策影响。这里主要针对两个维度进行考察:父亲、母亲人力资本对子代的影响如何随政策

变化而不同,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如何面对个体因差异的生育政策而表现出异质性,这里以当地距省

会的距离来衡量其发达程度。回归中使用交叉项考察异质性作用,模型设定如下:

Yijl=β0+β1fer_planj+θ(fer_planjZijl)+β2X+∑λlcountyl+ξijl

(2)

家庭代际传递中,生育政策通过干预父母的生育决策,进而影响到子代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不同阶层家庭面对生育政策的反应不同,从而对子女的人力资本和收入产生了差异性的影响。这里的被解释变量Y包括子女层面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前者以受教育年限衡量,后者采用月收入的对数值。主要的解释变量是ferplan与Z的交叉项包括父母教育和政策生育数量的交叉项、与省会距离的对数值和政策生育数量交叉项,分别放入回归进行考察。其他控制变量X有个体以及父母的相关人口学特征,包括个体性别、城乡、民族等。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人们的生育选择和人力资本水平,尤其后者会受到义务教育政策的影响,所以控制住子女出生年份虚拟变量,避免此类不可观测因素的干扰。地区虚拟变量控制到县级而不是省级层面,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省内地区间公共教育资源差异较大,控制省级哑变量可能没法将省内区域差异的影响排除掉。二是因为基本的初等教育资源供给由区县财政负责[17],高中及以上的教育通过中考决定,全县内面临同样的竞争关系。三是没有理由和文献说明在一个区县内基本教育资源的分布会因村居生育政策执行力度的差异而有所差别。汉纳姆和帕克(Hannum&park)发现人均教育支出在县区之间的变化较大,但在县区内部人群间差异很小,控制到区县可以消除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带来的偏误影响[22]。最后,考虑到村居内不同个体随机扰动项之间的相关性[23],这里的回归都将标准误聚类到村居层面。

与前面相同,严格的生育政策只影响到1980年后出生的人群,这里使用的样本数据符合此要求。此外,

限制样本户籍都在本区h。使用受教育年限衡量人力资本水平,目前仍未完成学业的样本也予以删除,这样最终有效样本量为2485,其描述性统计见表3。

关于异质性的数量质量替论文献主要包括两类,一种是数量质量替代效应在不同收入阶层间是有差异的[9],另一种是数量质量替代效应在公共教育供给水平不同的地区间表现不同[10-11]。这里分别对两种机制进行考察:一是生育政策对不同教育阶层子女人力资本和收入的影响,二是生育政策在不同地区家庭的影响。

1.对子女人力资本的异质影响考察

受教育水映的人力资本对个体收入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24],表4中回归1到回归3考察了子女人力资本受到的影响。回归1父亲教育与政策生育数量的交叉项系数为0118,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父亲教育对子女人力资本的影响作用随着生育政策差异而变化,政策越宽松,代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越大。反之,生育政策限制越严格,代际之间的影响越小,子代的人力资本差异会更小,从而促进人力资本平等。回归2母亲教育与政策的交叉项也显著为正,与回归1的结果类似。回归3省会距离与政策的交叉项显著为负值,说明生育政策越是严格,越有利于不同地区间的人力资本倾向于平衡。以上说明了计划生育政策对不同阶层和地区的异质性作用,该政策对于低人力资本阶层和地区的作用更大。主要原因可能是不同家庭面临的收入约束不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约束较大,生育子女的数量质量替代效应更强[9],同样的生育政策对他们的子女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作用更大。

2.对子女收入的异质影响考察

回归4到回归6考察了不同阶层、地区的子女收入水平如何受到政策的异质影响,以子女的月收入对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回归4中,父亲教育与政策生育数量交叉项的系数为005,在10%水平上显著,说明父亲教育水平对子代收入水平的提高作用随着政策执行力度变化而有所差异。生育政策执行越是严格,父亲对子女收入的正向影响越弱,说明子代的收入水平随着严格的生育控制而有所收敛。同样的,回归5中母亲教育与政策的交叉项也是显著为正,与回归4同样说明生育政策有利于缩小子代的收入差距,推动子代收入收敛。回归6中,到省会距离和政策的交叉项系数显著为负值,意味着计划生育政策有利于缩小不同发展程度地区子代的收入水平差距。在偏远落后地区,生育政策对于子女数量的减少和子女质量的提高作用更大,这与现有文献结论是一致的,因为落后地区的公共教育供给资源更少,这些地区的数量质量替代效应更大[10-11],从而使得计划生育作用更为明显。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与过去专注于生育政策宏观影响的文献不同[25-27],本文首次使用微观调查的CFpS个体和村居层面数据,对计划生育政策和子代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以问卷中不同村居的差异生育政策度量当地计划生育执行力度,客观评价了生育政策带来的经济效果。研究发现,生育政策通过限制

家庭生育的数量选择,使得不同阶层和地区家庭的生育子女数量趋向一致,降低了子代的人力资本不平等程度,进而抑制了他们的收入不平等。对具体机制的讨论证实了生育政策在不同人力资本家庭和不同发展程度地区间的异质性作用:父母教育水平越高,他们的人力资本对子女教育和收入水平的正向作用会随着更严厉的生育政策限制而有所减弱。同时,在越是远离省会的偏远落后地区,生育政策对子代人力资本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作用越是明显。

基于以上的讨论,本文认为应拓展关于计划生育政策效应的相关研究。在过去人口年龄结构或人口性别结构视角的基础上,从微观视角上拓展对生育政策作用评估的研究,尤其是客观评估计划生育政策对不同收入阶层、发展地区以及城乡间的社会家庭个体选择的短期影响,并进一步从一般均衡的视角研究政策对宏观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影响和结构性影响。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已经做出了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重要决定,关于生育政策进一步的放松或者废立以及如何调整,是否应实行有差异的调整路径,都应建立在更加全面的研究基础上。在从

微观视角进行政策效果评估,关注政策整体影响的同时,也应关注政策的结构性和异质性影响,这是未来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研究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内容[1]piKettYt.Capitalinthetwentyfirstcentury[m].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2014:185.

[2]BeCKeRGS,LewiSHG.economicsofthefamily:marriage,children,andhumancapital[m].Chicago:UniversrtyofChicagopress,1974:81-90.

[3]DaViDL.thedynamicsofpopulationgrowth,differentialfertility,andinequality[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6(4),1103-1116.

[4]miCHaeLK,DanieLC.incomedistributiondynamicswithendogenousfertility[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9(1),155-160.

[5]miCHaeLK,DanieLC.incomedistributiondynamicswithendogenousfertility[J].JournalofeconomicGrowth,2002,7(3):227-258.

[6]DaViDDLC,DoepKem.inequalityandgrowth:whydifferentialfertilitymatters[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3,93(4):1091-1113.

[7]⑿「耄魏建.计划生育是否提高了子代收入?[J].人口与经济,2016(1):117-125.

[8]LiaopJ.theonechildpolicy:amacroeconomicanalysis[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13,101:49-62.

[9]anGRiStJ,ViCtoRL,anaLiaS.multipleexperimentsforthecausallinkbetweenthequantityandqualityofchildren[J].JournalofLaboreconomics,2010,28(4):773-824.

[10]LiHongbin,ZHanGJunsen,ZHUYi.thequantityqualitytradeoffofchildreninadevelopingcountry:identificationusingChinesetwins[J].Demography,2008,45(1):223-243.

[11]RoSenZweiGmR,ZHanGJunsen.Dopopulationcontrolpoliciesinducemorehumancapitalinvestment?twins,birthweightandChina’s“onechild”policy[J].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2009,76(3):1149-1174.

[12]BeCKeRGS,tomeSn.anequilibriumtheoryofthedistributionofincomeandintergenerationalmobility[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9,16:1153-1189.

[13]DaHanm,DanieLt.Demographictransition,incomedistribution,andeconomicGrowth[J].JournalofeconomicGrowth,1998(3):29-52.

[14]GaLoRo,JoSepHZ.incomedistributionandmacroeconomics[J].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93,60(1):35-52.

[15]LiHongbin,ZHanGJunsen,ZHUYi.theeffectoftheonechildpolicyonfertilityinChina:identificationbasedonthedifferencesindifferences[R].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discussionpapers,2005.

[16]BLaCKSe,paULJD,KJeLLGS.themorethemerrier?theeffectoffamilysizeandbirthorder

onchildren’seducation[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005(3):669-700.

[17]nanCYQ.Quantityqualityandtheonechildpolicy:theonlychilddisadvantageinschoolenrollmentinruralChina[R].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no.w14973,2009.

[18]SHeaJ.Doesparents’moneymatter?[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2000,77(2):155-184.

[19]moGStaDm,wiSwaLLm.Linearityininstrumentalvariablesestimation:problemsandsolutions[R].ForschungsinstitutzurZukunftderarbeit,discussionpaperseries,no.5216,2010.

[20]LiUHaoming.thequalityquantitytradeoff:evidencefromtherelaxationofChina’sonechildpolicy[J].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2014,27(2):565-602.

[21]SHenYan,YaoYang.DoesgrassrootsdemocracyreduceincomeinequalityinChina?[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2008,92(10):2182-2198.

[22]HannUme,paRKa.educationandreforminChina[m].British:Routledgepress,2007:89-91.

[23]anGRiStJD,JrnSteffenpischke.mostlyharmlesseconometrics:anempiricist’scompanion[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8:178-179.

[24]DUFLoe.Schoolingandlabormarketconsequencesofschoolconstructioninindonesia:evidencefromanunusualpolicyexperiment[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1,91(4):795-813.

[25]蔡p.人口D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4):4-13.

计划生育的影响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计划生育;直观重要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17-01

虽然自建国以来计划生育就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回顾起来实施的时间并不长,但这项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跟每个中国家庭息息相关的。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实施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在合理范围之内的最重要且直接有效的政策,这是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手段,涉及到每个国人最为重视的人口数量的问题。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不同的国家管理活动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计划生育工作当中更能够调动基层人们群众的积极性,作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工作是行之有效的,且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现状

建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人口结构是不科学的,主要表现在男女比例失调,人口过快增长造成人口压力过大,人口总量排名世界第一,但是人口质量却落后于发达国家很多。长期以来,人口问题时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而计划生育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诞生的,在实施之初就深刻影响到我国每个家庭,自实施之日起至今已经走过了几十年,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成为直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国策之一,而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一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

分开来讲,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分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所谓思想工作就是人们的思维模式的教育,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部分,思想工作部分是要将计划生育的内容传送给人民群众,如重要性,深远影响等等,整体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能够让人民群众能够积极主动配合的重要工作。政治工作说的是这项工作的整体定位,政治工作是严肃的,这样定性计划生育说明了我国对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政治工作是指导而思想工作是内容,缺一不可。

整个计划生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于计划生育对象在思想上的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党和国家对于我国人口形势政策的正式传达,这关系到每个国人的切身利益,与每个国人息息相关。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又被细化为微观思想政治工作和宏观政治思想工作,前者更为具体,可以体现在某个单位或部门的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做通本单位或部门内部个人在计划生育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单位中的个人对于计划生育的态度能够影响到一个家庭,也就能影响到计划生育的效果,这样以点带面能够更好的实施工作。而宏观工作就是国家对于一项工作的总体方针与态度,是针对宏观全局的指导性工作,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我国已经将计划生育定位基本国策,在政治上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在全社会的工作当中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宏观指导,微观实施,这样才能够保证计划生育工作彻底而有效的实施。

三、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一项工作的重要与否直接取决于这项工作是否对于人民切身利益产生影响,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保持在高速的增长中,经济的增长势必带来很多好处,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也会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如经济的发展使计划生育工作开展起来更加困难,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改革,针对我国当前国情对原有的计划生育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这样一来新时期的计划生育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广大干部在工作当中认真宣传计划生育思想,让计划生育工作真正能够深入人心,取得能够令人满意的效果,只有合理的人口结构和较高的整体人口素质才能保持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样一来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才能够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国各项工作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真正的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这是一项艰巨而又长远的任务,需要统一思想,团结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完成这项任务。从这个角度来说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各项工作的核心环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才能真正能够实现,计划生育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意义更为重大,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如何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

计划生育工作的特性决定了其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难度较大,因为在传统的思想中多子多财,养儿防老等等陈旧观念牢牢占据着许多人的头脑,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计划生育工作这要结合实际,以专业的生育知识及心理沟通能力对工作对象进行说服劝解。

有人说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已跟不上时代了,其实不然,无论在革命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都有助于我们统一思想,更好的开展工作,实践和时间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刻也不能放松的,这种意识要深入到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中,在计划生育工作当中更要积极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用正确的生育理念引导人民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重视计划生育,积极配合开展工作,做到真正的优生优育。

计划生育的影响篇8

关键词:计划生育手术;异位妊娠;相关性

异位妊娠(ectopicpregnancy,ep)在妇科较为常见,是因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之外部位着床引起的异常妊娠现象,近年来,国内异位妊娠率不断上升,其中多为接受过计划生育手术节育的妇女,提示计划生育手术会对生殖健康造成影响[1]。本次研究为了解计划生育手术与妇女异位妊娠之间的关系,对80例异位妊娠患者行手术检查和治疗,并分析了患者计划生育手术史。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站近年来跟踪诊治的80例异位妊娠患者,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27.9±1.8)岁;孕周23~35w,平均孕周(29.1±0.7)w;初产妇69例,经产妇11例。80例患者均无手术禁忌症,接受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治疗、查找异位妊娠原因及类型。

1.2方法分析患者临床资料,选择腹腔镜手术或者开腹手术治疗、查找异位妊娠原因及类型[2]。

1.3数据处理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

2结果

2.180例患者计划生育手术史80例异位妊娠患者中有计划生育手术史的占82.5%,证实计划生育手术与异位妊娠有直接关联。见表1。

2.2异位妊娠检查结果80例患者健侧输卵管通液检查显示输卵管通畅出现问题的有85.0%,输卵管通畅异常患者居多(p

2.3异位妊娠病理类型80例患者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治疗过程中行快速病理检查,发现90.0%的患者为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及宫角妊娠检出率为8.8%、1.3%,输卵管妊娠是常见异位妊娠类型(p

3讨论

国内通过计划生育手术节育的妇女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妇科临床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妇女异位妊娠发生率也在不断攀升,与40年前国内妇科临床数据相比,近几年国内妇女异位妊娠率上升了3倍之多[3],而异位妊娠是导致妊娠早期妇女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因异位妊娠死亡的妇女中绝大多数与妊囊破裂诱发的腔内大出血有关。而对异位妊娠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异位妊娠妇女都有计划生育手术节育的经历,提示计划生育手术可能是诱发异位妊娠的主要原因[4]。本次研究选取了我站近年来跟踪诊治的80例异位妊娠病例,对80例异位妊娠患者行手术检查和治疗,并分析了患者计划生育手术史。

3.1计划生育手术和异位妊娠的相关性发现本组82.5%的异位妊娠患者曾接受计划生育手术节育,明显高于没有计划生育手术史的异位妊娠患者占比,证实计划生育手术确实可诱发异位妊娠。健康女性的输卵管平滑肌、粘膜细胞纤毛摆动功能正常,此种情况下的输卵管可正常完成运输,雄性激素会在排卵后产生作用,促进双侧输卵管更有力地收缩,黏膜细胞纤毛的摆动促使伞端卵子向壶腹部移动,排出的卵子在24h内遇到,即可受精,若女性体内存在阻碍卵子与结合、阻碍受精卵向子宫运动或受精卵受某种因素影响过快运动,都可能导致异位妊娠。尽管妇科临床研究已证实了异位妊娠与人工流产没有直接关联,但计划生育手术操作会刺激女性生殖系统,手术过程若没有执行严格无菌操作或术者技术不强、素质不高、术后辅助治疗及护理不到位,都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炎、输卵管慢性炎症病变或输卵管缺损,影响正常的输卵管平滑肌蠕动功能、阻碍卵子及受精卵正常运动,进而诱发异位妊娠、危害女性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次研究的80例异位妊娠患者中,90.0%的患者为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及宫角妊娠检出率为8.8%、1.3%,输卵管妊娠是常见异位妊娠类型(p

我国妇女常通过放置宫内节育器(iUD)达到节育目的。近几年,国内越来越多地出现带环妊娠、取环后异位妊娠现象,广大妇女对宫内节育器的可靠性产生怀疑。我国妇女所用的宫内节育器很多为金属材质,此种节育器的放置可促使宫腔出现无菌性炎症、干扰子宫内膜正常发育,从而对正常免疫反应产生影响,带尾丝的宫内节育器尤其容易诱发细菌上行感染[5],引发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及输卵管炎。很多妇女选择输卵管结扎术节育,这虽然是较简单的手术,但术后盆腔粘连发生率较高,可同时诱发输卵管炎症,若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手术操作、术后清洁保养不到位,异位妊娠率更高[6]。

3.2异位妊娠预防建议本次研究表明,计划生育手术会诱发异位妊娠,规范计划生育手术操作、强化手术人员素质和技能培养、引导广大妇女掌握计划生育手术与异位妊娠相关健康知识,是降低异位妊娠率的关键。从本次研究结果和近年来的相关报道资料可以看出,妇女接受人工流产术容易诱发输卵管炎症,宫内节育器置入、输卵管结扎术和刮宫都会增加妇女术后出现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及输卵管炎的几率。

医务工作人员及广大妇女都应正视计划生育手术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危害,必要时理性选择正规的、合适的节育方式,将计划生育手术对女性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提升医务工作者技能和综合素质,严格无菌条件下规范开展计划生育手术,避免手术操作诱发感染和炎症;强化宫内节育器防治患者健康指导,引导患者定期复查、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宫腔内操作要严格、规范,避免引发感染和炎症;计划生育术后要耐心开展生殖健康宣教,明确告知妇女宫腔操作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指导妇女正确、健康避孕,降低剖宫产及流产率,健康受孕、自然分娩,避免异位妊娠影响女性健康[7]。

参考文献:

[1]齐向营,苏士利,董白桦,等.异位妊娠期待治疗成功的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15):1165-1167.

[2]杨鸿君.60例计划生育手术与异位妊娠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24):101-102.

[3]包桂兰,冯炜,孔利春,等.连续妊娠继发手术并发症及异位妊娠2例报告[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7):436.

[4]王丽红.临床分析计划生育手术与异位妊娠相关因素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2):255-256.

[5]张晓蓉.异位妊娠的相关因素及与计划生育手术的关系探讨[J].健康之路,2013,12(5):154-154.

计划生育的影响篇9

【关键词】医院计划生育管理对策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率不断加快,同时人口的快速增长加速了自然资源的快速效果,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医院作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关键环节,其在指导和落实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医院计划生育管理有效性值得深入探究。

1更新计生观念,重视计划生育

长期以来,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一直是医院工作的薄弱环节,计划生育宣传效果不理想。鉴于医院工作繁杂,无法有效地统一全体医护人员来进行计划生育方面的教育培训,以至于影响了计划生育宣传。特别是当前我国医院领导以及全体计生管理人员均没有意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这极大地影响了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因此,为了确保医院计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必须要更新医院全体领导以及计生管理人员的计生观念,使他们充分意识到计划生育管理的重要性,否则如果医院领导在计划生育管理方面不提供支持,那么就无法有效地约束医院工作人员,所以医院领导和计划生育管理者需要定期沟通和交流本院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以便加强医院领导在计划生育管理方面的投入力度,同时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另外,医院领导以及计划生育管理人员需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切实按照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来落实计划生育工作,否则如果医院领导没有做好计划生育工作,那么就无法形成模范带动作用,影响后续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建设计生队伍,提升服务水平

计生队伍作为医院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主体,他们的素质直接关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质量。但是由于计生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新时期剩余管理工作发生的新变化,依旧采用传统的强制观念来开展制裁性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这严重和我国生育法的权威性相违背,影响了管理服务水平。因此,为了充分满足新时期医院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需求,必须要注意加强计生队伍建设,提升他们的服务水平。首先,医院要为全体计划生育管理人员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新时期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来。其次,要加强计划生育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他们开展各种有关计划生育管理的教育培训会议来提升他们的计生管理素质。再次,要注意转变计划生育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思想意识,尤其是要使他们形成完善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意识,使他们可以积极、自主地投入到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来,不断强化他们的计生管理服务意识。最后,主要加强计划生育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培训,使他们可以充分掌握基本的计划生育管理知识,同时还要积极学习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等方面的计生管理知识,从而可以在实际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为医院员工提供高质量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另外,要充分借助医院内的宣传册、电子滚动屏、板报和局域网等多种宣传方式来宣传我国有关计划生育管理方面的法律条例及其他相关知识,比如严谨医院职工私自采用超声技术或者其他技术来对胎儿性别进行医学鉴定。

3创新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

虽然随着二孩政策的推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其却依旧是当前我国医院计划生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医院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为了提升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注意转变医院计生管理模式,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切实将医院员工利益作为医院计生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还要注意有机集合医院计生管理服务和管理人员的利益,从而充分借助先进的计生管理模式来提升计生管理有效性。实际上,计划生育作为我国民生建设基本政策,在提升人口素质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二孩政策的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难度有所增加,有必要创新管理模式。首先,要先彻底摒弃传统“制裁式”计生管理模式,注意将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贯穿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来,同时还要健全医院计生管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定期组织他们开展计生管理工作。其次,要将服务意识贯彻到医院计生管理工作中来,具体包括及时调查和了解员工的个人信息情况,并要将其信息合理引入到计划生育管理数据库中,以便可以对员工的个人生育情况进行及时跟踪调查。最后,医院要注意定期组织全体职工开展生育健康讲座、生殖健康检察等计生工作,且需要为他们发放一些计生用品来更好地进行计生管理工作。另外,要加快建立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具体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成了专门的医院计生办公室,派遣专门人员来负责计生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的构建;制定孕妇超声检查管理制度等各项计生管理制度,确保各项计生管理工作可以有据可依;要严格按照国家计生政策,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制定请假制度,从而全面确保计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总之,民是国强之根本,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其直接关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为了有效地提升医院计生管理有效性,需要使全体医院计生管理人员明确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意加强计生队伍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计生管理技能,最后需要创新计生管理模式,切实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原则,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医院计生管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吕秀红.医院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5):199-200.

计划生育的影响篇10

竞技体育的高度竞争性和挑战使得早期专项化训练成为很多运动项目的必然要求,运动员往往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相当早的接触并参与体育活动,社会环境对体育活动的态度产生影响,研究表明60%的运动员在进入专业运动生涯之前得到家庭朋友支持和肯定,毕竟高水平竞技运动和作为休闲娱乐和业余爱好的体育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大多数运动员在他们开始接触和参与体育活动时都得到了积极或较为积极的社会支持。竞技体育要求运动员要从小远离父母,在运动队进行艰苦、枯燥的训练生活,运动员不仅要损失宝贵的学习时光,而且还要面临比常人更大的再就业风险。而现在的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拥有文化知识、掌握一门实用技能。访谈也发现60%的运动员不支持自己孩子再选择竞技体育这条道路,这项访谈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现阶段运动员对社会发展中对自身就业问题的一种看法。竞技运动生涯开始之前的主要冲突的因素分析表明,处在15岁左右年龄段的个体正在接受学校教育,运动员开始体育活动生涯前与学校教育存在较为普遍的冲突,特别是体育活动与学业之间的冲突,调查参与者主要从哪里得到帮助,这些帮助对冲突的解决是否有效进行调查,运动生涯开始前解决参与专业体育活动和个体发展其他方面之间冲突的主要帮助来源有家庭(n=71,51.1%),教练(n=62,44.6%)和朋友(n=28,20.1%),14%感觉得不到帮助,教练和朋友在这一阶段的帮助冲突解决中有较为明显的主观效果,虽然家庭被认为为最普通的帮助来源,但在冲突解决的效果上却不甚显著。总体而言,84.6%的调查参与者认为在其运动生涯开始前所遇到的冲突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运动生涯对职业转换影响的心理分析

从运动生涯向退役后生涯转型过程,将受到专业运动生涯过程本身发展特征的影响,在运动生涯过程中,个体发展及其社会环境将深刻影响职业转型,竞技体育环境可以被看作一种与一般社会环境不同的“亚文化”系统,具有不同的价值体系,这一环境中的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运动生涯的发展和变迁,从整体发展和关键生活事件的理论观点出发,就其中的几个因素进行剖析。

1.进入专业运动生涯的计划性因素:对进入专业运动生涯问题时的计划性调查发现,近40%的参与者在开始专业运动生涯时没有较好的发展计划性,37%认为规划性很一般,23%的运动员有很好的生涯规划,Spearman相关检验表明,进入时的年龄和社会关系对进入事件的态度等因素都与计划性无显著相关(分别为r=0.05,p=0.61,r=0.10,p=0.26)。

2.专业运动生涯期间的个人发展环境因素:为更好的理解运动生涯对其后职业生涯发展和适应过程的影响,调查参与者对其专业运动生涯进行主观认识和评价(见表1)。对专业运动生涯间的主要冲突报告百分比进行z检验,表明运动生涯之前和运动生涯期间在运动与学业教育、家庭和其他方面的冲突没有显著性差异,与职业因素冲突明显增多,研究也表明在运动生涯过程中不存在冲突的频率明显低于运动生涯开始之前。当运动员面临上述冲突时,他们是否得到过帮助?这些帮助的主要来源是什么?他们认为这些帮助来源对于冲突的解决效果如何?运动生涯期间解决冲突的主要帮助源及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教练员和朋友是最普遍帮助来源。但这些帮助来源对于冲突解决的效果的主观评价中并不显著。运动员在面临冲突时可能更多地是依靠个人自身的力量解决,运动员在其运动生涯期间很少有空间(时间、机会、许可等等)在学业或职业等方面发展自己(见表2)。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和来自心理、教育以及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干预,这些冲突将很难得到解决。Chi-Square检验方法对上表中各项目的报告频率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专业运动生涯期间运动员个人发展环境在运动有关问题上的自由决策空间、运动以外问题上的自由决策空间、个人自由支配时间有显著差异,大多数调查者在运动有关和无关的问题上都没有充分的决策空间,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很少,但是在个人限制问题上报告“很大”和“比较大”的人数与报告“很小”和“比较小”人数没有显著性差异;由运动导致的个人限制没有差异。运动员个人对其专业运动生涯的认识和态度对于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主观(发展)行为背景是相当必要的。除了在私人对运动项目的支持(主要指企业赞助行为)和俱乐部/运动队的经济状态等少数问题之外,大多数参与本次调查的退役运动员对其专业运动生涯具有较高的主观满意感,满意因素最多的是教练员(88.9%),满意人数最少的是私人对运动项目的支持和赞助(38.7%)。使用anoVa检验个体发展环境诸因素对这些主观满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运动有关问题上的决策空间、运动以外问题上的决策空间、个人自己支配的时间和运动导致的个人限制这四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调查参与者的专业运动生涯整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F=2.011,p=0.028)。

2.运动生涯对个人健康、社会生活的影响:专业运动生涯对个人健康状况、社会生活有影响,大多数调查者认为其专业运动生涯对社会生活(如家庭朋友等)具有“比较积极”的影响。本研究对专业运动生涯中的最大挫折及其影响专业运动生涯中所经历的最重要的失败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不能实现运动(生涯)目标”和“运动损伤/痛疼/疲劳”是被报告频率最高、运动生涯重要失败经验,有趣的是,一些运动员认为“跟能力太差的教练员训练”是他们最重要的失败,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在专业运动生涯过程中在运动有关问题上运动员的决策空间受到的限制。也有一些运动员认为他们最重要的失败经验来自“运动生涯中的自我放纵”。这些失败经验对运动生涯内外的影响见表3。结果可见,74%的运动员认为这些失败对他们有比较积极甚至非常积极的影响,20%的运动员认为这些失败对他们有比较消极的影响,6%的运动员认为这些失败对他们运动生涯有非常消极的影响。此外,对运动生涯内外的影响之间也存在显著性相关(r=0.511,p=0.000,n=101)

3.专业运动生涯期间的未来发展计划分析

运动员专业运动生涯期间个体如何计划自己的未来发展呢?计划的程度如何呢?这些计划最终又实现的如何呢?研究表明67%的运动员能实现未来发展计划,33%的运动生涯结束后没能有效实现有关计划。spearman相关检验表明,计划内容与个人事物的,职业的,其他的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而“没有未来计划”与前两项计划内容,即个人计划和职业计划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分页标题#e#

运动员退役后职业角色转换分析

对于运动员退役后生涯而言,进一步接受教育或获得一份合适的工作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运动生涯退役和一般工作领域的退休最显著的区别之一,专业运动生涯结束后是否有满意的、上升的教育和职业机会是其职业转型和退役后生涯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和指标。专业运动员通常可以在运动生涯期间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是在竞技体育系统内部进行的,与普通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从图1中可知,大多数被调查的退役运动员都没有继续或重新寻求学校教育或职业教育,而是开始投入及谋求新的工作岗位和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运动员退役心理干预应为运动员提供一些问题处理的策略,注重计划性和阶段性特征,运动员的退役教育应切实为运动员提供一些具体的服务,通过帮助解决运动员生活问题来缓解退役过程中的焦虑反应。注重增加运动员退役的意识,通过对退役过程的解释,让运动员了解退役的自然性和必然性,如果运动员的退役意识增加,有了心理准备,那么在退役过渡期就能很好地处理情绪的反应。

运动员退役后的自我社会角色认可分析

运动员退役后对专业运动生涯的评价,90%的调查者满意于目前的家庭生活,10%的人则是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运动生涯结束若干年后,如何评价他们的竞技运动生涯呢?调查结果表明58%运动员高兴走了竞技体育这条路,认为对他们的生活有积极的影响,19%运动员认为对他们的生活的其他领域有消极的影响,19%运动员感觉稍感遗憾从事竞技体育这条路,因为他们必须放弃一些自己喜爱的东西;11%运动员承认若能再选一次,不希望再走竞技体育这条路。本研究考察了一些退役过程中的因素对这一问题的影响,专业运动生涯作为自己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对其后经历的影响如何(表4)?研究也表明结束/过渡期间新职业的准备情况,对于个体而言专业运动生涯对自身个人发展的影响作用是非常显著的,退役/过渡期间主要的准备、辅导工作应围绕新职业的安置/寻找与新职业的适应,这些工作对退役运动员先前的竞技运动事业的看法有较为直接的影响,接受调查的退役运动员中有很多运动员对其自身的退役准备工作不满意,也反映出运动员的专业运动生涯期间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与职业辅导的必要性。专业运动生涯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其专业运动生涯的评价,80%的调查者认为专业运动生涯对个人发展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也有20%的人认为专业运动生涯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是消极的。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