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十篇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十篇

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3:36

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篇1

一.博物馆藏品是国家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博物馆开展工作和业务的基础和前提。1.借助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契机,我们完善了藏品管理,建立了专门的藏品管理制度,对库房文物藏品进行了调查、认定、登记。2.将馆藏实物、复制品、影印资料、标本账分建档,规范文物登记标准3.根据要求对藏品规范分类,调整遗留错误分类问题。比如雕塑造像类的木鸡、木牛登入木器账册中,雕塑造像类的人物俑、骆驼俑登入瓷器账册中等进行逐一更改4.核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名称的规范性,对文物的馆藏号、名称、原名、时代、类别、质地、级别、数量、质量、尺寸、来源、入馆时间及完残程度等信息根据藏品帐册填写内容逐项修改,对漏填的信息进行补充,保证文物数据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和名称的规范完整。5.建立纸质和电子文物档案,对文物信息进行补充、修改,对出现文物命名不规范、不准确、时代错误逐一更改。例如瓷盘和瓷碟叫法混乱、瓷炉和瓷灯易混淆、文物命名不加时代和质地、纹饰命名笼统等等。

二.可移动文物普查是对国家保存文物进行的一次全面梳理和统计,即我们所理解的"国宝大调查"。西夏博物馆库房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因空间有限,馆藏6915件文物都在此存放,未进行分类,大部分的文物在外面,质地不同的文物混合存放。文物库房占地面积相对近几年出土文物数量是远远不够的。新馆藏品库房应按照文物的质地划分类别分库存放摆架,易碎及贵重的文物放到囊匣中。完整的器物整理归架,小的瓷片应选出部分有代表性和比较典型的标本编号分类排架,不上架的单另存放。

三.现馆藏文物条件简陋,设备单一,不利于文物保护和利用,西夏博物馆的重新兴建,针对馆藏珍贵文物保存环境,我们做了《西夏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方案中要求建立较为完善的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对文物保存环境实施“稳定、洁簟钡骺兀为环境因素敏感的珍贵文物配置合理数量的储存柜架、无酸纸囊匣等,实现对文物库房、展厅和重点展柜等文物保护环境指令的及时感知,提升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

四.本馆主要以讲述西夏历史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馆藏文物以西夏时期为主。七十年代西夏陵六号陵和2000年三号陵的考古发掘极大丰富的西夏博物馆的库房藏品,工作中发现在文物整理中存在诸多出土地点编号不清、标记不祥现象。六号陵遗址出土的文物有些仅用英语或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代替,如非亲自发掘者进行查阅、整理这些文物标本时,会感到非常困难,有些拼音字母完全无从推测,有时即便是亲自参加发掘的人员,时间久了以后,也不能准确说出拼音字母所代表的含义。例如H.C.m8.C.B.H和H.C.m8.C.B.i,多次了解得知分别代表六号陵西碑亭出土西夏文残碑和汉文残碑,但今都搞不明白H.C.C.B.i和C.B.H代表什么意思,还有m8e1和m8e2,代表六号陵东碑亭出土大字和小字残碑,有的整理者用e代表东,有的用D代表东,很是混乱。我认为出土文物的整理标记应统一规范,要改变传统的仅用汉语拼音或英语代表头一个字母的做法,应用中文汉字遗址名称,这样即使在没有其它相关资料的情况下,也可以了解该文物的出土地点、遗址名称等信息。有利于进一步顺利地开展出土文物的整理工作,经过考古发掘人员的整理,出土文物一般都有器物卡片,这些属于藏品的原始的档案资料,在移交经过整理的出土的文物时,需要提供原始的档案资料,以便增强出土文物的资料性和科学性,也有利于藏品保管部人员对文物的认识和管理。

五.新发现文物要从建立基础档案做起,对原已登记在册的文物通过保存现状、特征的变化,不断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根据本馆性质及需要我们不断征集新的文物,及时聘请文博界专家学者进行鉴定,待手续齐全入库后,及时上帐,做到文物库房相关人员账目规范、透明化。在统计文物数据的基础上更好发挥文物的信息价值和作用,让久居深宫的藏品活起来,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

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篇2

【关键词】博物馆;馆藏文物;动态管理系统

博物馆馆藏文物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博物馆立足活字本,因此加强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和保护对于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大部分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工作中仅仅是通过传统的手工方式来对文物的信息进行纸质记录,并未对现代化的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应用,此种情况下,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工作难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而动态管理系统是一种可靠的运行方式,通过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促进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工作树立高效的展开。

一、博物馆馆藏文物动态管理系统结构

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集成的库房环境内,通过对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实现了对文物的智能化监控,有效的提高了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效率。博物馆馆藏文物动态管理系统能够准确的把握文物的出库、入库等动态信息,便于文物管理人员准确的把握文物的馆藏情况。总的来看,博物馆馆藏文物动态管理系统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硬件系统,二是软件系统。其中硬件系统主要包括不同类型的RFiD电视标签、手持盘点机以及管理一体机等;而软件系统则是指手持盘点机管理系统以及通道识别门管理系统。在馆藏文物动态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都有其各自的应用价值,通过二者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效的提高了馆藏文物动态管理效率,为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来可靠的基础。在馆藏文物动态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每一个文物都有其独特的电子标签,每个库房都配备相应的手持盘点机,每个通道处设有识别门和管理一体机,在无线网络覆盖下,通过各项设备的相互配合运行,实现了对文物的动态化管理。硬件系统中的RFUD电子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在对无线电讯号进行有效应用的基础上,能够对特定目标信息进行读写,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的恶劣环境,识别精准度较高,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具便捷性和可靠性。博物馆中的仓库较大,并且文库的数量也很多,因此为了能够提高手持盘点机和通道识别门的工作效率,因此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主要就是采用高超频的RFiD设备。在对文物安装电子标签的时候,需要将标签安装在文物身上不易被发现的地方,以免影响文物的展览。手持盘点机手持盘点机是电子标签的读取设备,在每一个库房中都配有,文物管理人员通过扫描文物上的电子标签,就能够通过无线网络传递到服务器上面,然后通过无线网络来下载服务器安排的各种任务。通道识别门安装在每个库房的门口,能够扫描每个通过门口的文物在每个门口都会配置大功率的天线,主要是通过馈线和固定读写器相连进行工作的。通道识别门工作功率较高,抗干扰能力很强,识别率也较高,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博物馆馆藏文物动态管理的软件系统主要有手持盘点机管理系统以及通道识别门管理系统,这两个系统的研发都是基于winCe系统进行研发的,进行编程的软件是microsoftVisualStudio2008,所使用的编程语言是C#语言。

二、博物馆馆藏文物动态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

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动态管理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文物的出库管理、入库管理以及盘点管理三个方面来实现管理和控制。

(一)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出库管理。在博物馆馆藏文物动态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当系统接收到相关文物的出展意向后,会从管理系统内挑选出相关问题,生成文物的出展清单。在系统内修改需要出库的文物的状态,标记为拣货状态,并在系统显示出文物的相关信息,以及负责拣货的文物管理人员,将馆藏文物的出库报表推送到管理一体机内。当通道管理部门接收到文物出库信息后,会将文物在系统内的状态信息修改为出库状态,进而将出库信息传动到点交室管理机门一体机,此时系统能够自主对文物的状态进行判断,并准确记录文物管理人员相关信息,最终生成文物的出库报表。待文物出库报表被点交室接收并确认后,出库文物全部点交完成后,即完成了文物出库整个流程。

(二)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入库管理。博物馆馆藏文物在完展后,需要对文物进行入库管理,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将需要入库的文物报表下传导盘点机,动态管理系统的服务器能够自动接收入库信息,并将系统内文物状态信息改为入库状态。当文物入库后,将动态管理系统的文物状态改为在库状态,服务器接收到信息后,会遵循动态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规范来对文物的具体状态进行准确的判断。在确认文物状态信息无误后,即完成了文物的入库操作。

三、博物馆馆藏文物动态管理系统的应用要点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动态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四、结束语

在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过程中,动态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通过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工作任务量,文物管理的准确率明显提升,在推进博物馆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篇3

[关健词]博物馆;藏品管理;动态化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一)藏品来源。藏品来源必须在出入库凭证和各种账目中明确记录。根据藏品来源的不同,在藏品账号方面有不同的编码规则。

(二)移交入馆。在确认来源后,藏品保管人员将依托藏品交接凭证进行入馆交接工作。仔细清点所有藏品,并将藏品的名称、来源、类别等最普通的属性记录在凭证上,最后将藏品运送至文物库房区。

(三)库前整理及入库。在文物库房区,藏品保管人员将对藏品做进一步确认,并将藏品的详细属性数据录入有关账目,可分以下几项具体工作:定名及鉴定、技术处理及实测、记录影像资料、录入藏品账目及卡片。

(四)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五)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六)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及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一)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二)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三)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四)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五)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以往的博物馆展览陈列几乎都是以静态的展品为主体,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观众难以对展品全面了解,从而无法产生亲近感,使观众与博物馆渐行渐远。数字技术的引入,使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早期的大型博物馆开始了场景化、动感化、交互式的展览陈列尝试,引起了观众的好奇与兴趣,吸引了他们对博物馆的注意。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一)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二)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三)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四)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篇4

【关键词】博物馆;火灾;防火安全工作

1博物馆的火灾危险性

1.1耐火等级低、防火分隔差

博物馆有一部分是按现代防火要求建筑的,如西安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北京的科学技术馆等,这种新建的现代建筑多为耐火等级较高的一、二级建筑,防火分隔和消防设施比较合理,空间组织也能保证陈列的系统性、顺序性、灵活性和参观的可选择性,疏散通道畅通。但有些博物馆是利用古建筑局部或全部设立的,还有一部分是五、六十年代建造的。这些博物馆由于受当时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以及对火灾规律认识不足的局限,耐火等级低,防火分隔差。普遍采用木柱、木梁、木屋架,无处不用木材;而且由于时间长久,木材含水率低,质地疏松,极易失火,再加上古建筑均系大木柱支撑巨大的屋顶,形成“炉膛”这种特别良好的燃烧条件,闷顶内又极易发生轰燃,所以一旦失火,燃烧极为猛烈。古建筑常采用四合院和廊院这两种庭院布局,缺少防火墙,没有防火间距。有的古建筑各单体之间虽有一定的间隔,但是几百年、上千年的高大的苍松翠柏完全可能成为火势蔓延的“桥梁”。因此,容易出现“火烧连营”的局面。这类建筑普遍存在这一问题。最典型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馆,由于建筑本身就是文物,而古建筑又存在火灾荷载大、燃烧条件好,失火后消防施救困难重重,因此,此类博物馆是消防管理的重点。

还有一类博物馆是利用一般民用建筑建立的,一般规模较小,大多是利用著名人物的故居等建立,如梅兰芳纪念馆;也有一部分是民间私立的,其收藏、陈列的防火条件较差,周围情况也比较复杂,消防管理有一定困难。

1.2馆内藏、展品本身具有火灾危险性

博物馆的大部分藏品、展品本身也存在火灾危险性。如丝、麻、棉、毛纤维织品;古旧图书、文献资料、手稿、字画;以及竹、木、牙雕、漆雕等均为可燃物。金、银、铜、铁、玉器等,虽属不燃物或难燃材料,但珍藏和陈列时使用的箱、框、架、盒等以及作为包装衬垫材料的木丝、纸条、棉花等都是可燃物。因而这些文物、展品同样存在火灾危险性。除馆内藏品外,用于陈列馆藏品的陈列架、框、板等往往是木材、纤维等做成,也具有可燃性。

1.3着火源多

博物馆为保证良好的陈列、参观条件,安装有大量电气照明灯具,有的还设有音响设备、闭路电视及电动图表、模型沙盘;有的技术和设备用房内还采用计算机、复印机、缩微翻拍设备,大量的用电设备在使用和维修中发生故障可能引起火灾。

另外,在施工、维修文物的工作中,需要使用电、气焊作业,使用明火、电热器和纸张、塑料,以及丙酮、汽油、酒精等易燃易爆化学品,稍有不慎,即会引发火灾。

博物馆的特点是人员集中,流动性强,吸烟的人多,容易留下火种,若清扫不彻底,也会遗留下火灾隐患。

2博物馆的防火措施

2.1加强消防组织

博物馆应按照《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定》、构建社会单位消防安全“防火墙”及“四个能力”等规定建立由馆领导为主要负责人的防火安全组织,配备专职或兼职消防干部,组织群众性的义务消防队,明确消防保卫重点、要害部位,制定防火制度和灭火方案,配备灭火器具和报警设施,进行防火检查,加强对火源、电源的管理,消除火灾隐患。

重点要害部位通常指文物、展品的存放部位(如库房、展厅、修复室)和易失火部位(如化验室、配电室),对这些部位均应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要结合灭火方案,每半年组织一次全馆人员参加的灭火演练,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2.2根据博物馆建设布局和不同功能,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博物馆一般均由藏品库区、陈列区、技术及办公用房和观众服务设施等部分组成。不同规模的建筑内部各种用房的比例也不尽相同,以部分博物馆为例,藏品库房和陈列室作为主要空间,其面积之和与总面积的比例一般控制在:大型馆为50%~60%,中型馆为60%~70%,小型馆为70%一80%。

2.2.1藏品库房

藏品库房是文物、展览品、美术作品集中的场所,为确保安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建筑的耐火等级符合国家规定。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大、中型馆耐久年限不应少于100年,小型馆不应少于50年。库房的顶棚、墙面只能采用不燃性材料装修,地面应采用不低于难燃性的装修材料。

(2)防火隔离符合要求。藏品库区的防火分区面积,单层建筑不得大于1500平方米,多层建设不得大于1000平方米,同一防火分区内的隔间面积不得大于500平方米,并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小时的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分隔。电梯等封闭式竖井的围护结构应采用非燃烧体及丙级防火门。

(3)设置现代化的报警系统。大、中型馆的库房必须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珍品库房及大、中型馆内收藏纸质书画、纺织品等遇水即损藏品的库房应设置卤代烷、二氧化碳等气体灭火装置。大型馆内的普通藏品库房宜设置预作用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4)古建筑内不宜设文物库,如设置应采取严密的防火分隔措施,同其它可燃构件隔断。

(5)对电气线路和照明设备的敷设、使用、维修加强管理。库房内电气线路和照明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吊顶内或在古建筑内敷设的电气线路应采用铜芯线,穿金属管保护。接线盒、过线盒要封闭严密,有防火隔热措施。

②照明灯线路要分段分路控制,每段线路的用电总功率不得超过额定值,以防超负荷过热引起火灾;库房内严禁使用临时线路。

③不准使用碘钨灯和60瓦以上的白炽灯等高温灯具。灯具周围不得有可燃材料,要有防火隔热处理。灯尾线要套耐高温材料的套管进行保护。当使用日光灯等低温照明灯具和其他防燃型灯具,应当对镇流器采取隔热、散热措施。

④人员离开库房前必须切断电源。

(6)文物库、展览库、美术品库除应执行《仓库防火管理规则》还应做到:

①库房门窗应保持严密,框架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制作。

②库房内严禁进行文物修补作业和包装操作。

③安装有去湿机的库房应有专人负责,及时检修,保证安全运转。

④定期清扫、巡视藏品库,及时发现着火源,消灭火灾隐患。

(7)藏品库区的电梯和安全疏散楼梯应设在每层藏品库房的总门之外,疏散楼梯宜采用封闭楼梯间。

2.2.2陈列、展览厅

(1)陈列、展览厅的耐火等级也不应低于二级,陈列区的防火分区面积不得大于2500平方米,同一防火分区内的隔间面积不得大于1000平方米,并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小时的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分隔。电梯等封闭竖井的围护结构应用非燃烧材料及丙级防火门。

(2)供陈列用的台、柜、箱和墙架等应采用非燃烧体制作。如必须选用夹板等可燃材料时,应进行阻燃处理。忌水的文物和展品应放在既能防火又能防水的箱柜内,防止灭火时造成水渍损失。

(3)陈列、展览厅内展台、展柜、展板等以及其他展物的布置,应根据总面积,或采用环形布局,或采用单面布局,总的陈列、展览面积不宜超过陈列厅室总面积的1/3,需留出宽度不小于3米的通道。每一陈列主题的展线长度不宜大于300米,保证火灾时人员和物资的疏散。陈列厅的外门应里外均能开启,不得设置门槛。

(4)装修材料尽可能采用不燃性或难燃性的材料

部级、省级的博物馆进行室内装修时,顶棚应采用不燃性材料,墙面、地面、隔断、窗帘应采用难燃性材料,固定家具和其他装饰部位可采用可燃性材料。省级以下的建筑项棚、墙面应采用难燃材料,其他部位可以采用可燃性材料。陈列、展览厅应设有消防电源供电的火灾事故照明和灯光疏散指示标志。

(5)限制参观人数,便于安全疏散

要限制参观人数,防止因人员过多阻碍火灾时的疏散。

(6)电气线路及照明设备的消防安全管理参照“藏品库房”的要求。

(7)完善火灾预警系统。大、中型馆的陈列、展览厅必须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配备灭火器具。大型馆内的陈列室宜设置预作用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2.2.3技术及办公用房

博物馆的技术及办公用房通常由鉴定编目室、摄影室、熏蒸室、实验室、修复室、文物复制室、标本制作室、研究阅览室、行政管理办公及其库房等部分组成。这些部位有使用电源、明火的,有使用易燃易爆液体的,因此火灾危险性较大,应做为消防管理的重点。

(1)熏蒸室、理化试验室

由于藏品易被虫卵霉菌感染,因此必须经常熏蒸杀虫灭菌,而许多杀虫药剂都是易燃易爆的化学危险物品,如敌百虫、甲基对硫磷等,火灾危险性较大,所以这些部位与其他部门应有防火墙防火门进行分隔。作业时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配备相应的移动式灭火器材。

(2)修复、复制、标本制作室

文物修复、复制和标本制作过程中常使用明火、电热器,而且木材、纸张、漆类、塑料以及有机溶剂等可燃物和易燃物较多。因此,应严格控制可燃、易燃、易爆物的量,加强用火、用电管理,单独设出入口,与藏品库区和陈列、展览区有良好的防火分隔。

(3)报告厅

大、中型馆宜设置报告厅,作为人员密集场所,报告厅的门应对内对外开放,安全出口不应小于两个,其厅内疏散走道宽度、疏散门宽度,以及座位的布置均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2.3电源、火源管理

博物馆应有禁烟标志,禁止工作及参观人员吸烟、使用明火取暖,尽量减少火灾隐患。

在建筑施工、维修或文物修复或展柜、架维修需使用电、气焊作业时,应在无外来人员参观时进行,并办理动火证,清理现场可燃物,指定专人监护。现场备好消防器材,以确保安全。

综上所述,博物馆的防火安全工作应慎之又慎,丝毫放松不得,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谨记“防消结合、预防为主”的消防工作方针,更要记住“安全来自于长期警惕、事故来源于瞬间麻痹”,警钟长鸣,确保博物馆的消防安全。

参考文献

[1]《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

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篇5

【关键词】文物;库房保管;重要性

一、文物库房保管工作的重要性

对库藏文物的保管,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多年来,曾多次颁布有关库藏文物保管的法规,这些法规涉及保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博物馆和文物部门保管库藏文物和标本必须遵守的原则。

文物库房保管工作的对象是文物,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将文物保管好,以便更好的教育人们,尤其是针对新一代青少年的教育,可见文物保管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文物是历史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更是浓缩集结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和智慧,同时也反应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进程,它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以及其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可见馆藏文物是博物馆的灵魂所在。博物馆为我国文物的科研、宣教及收藏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新时期博物馆的发展进步关乎历史文物的前程命运,关乎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更是关乎人类智慧结晶的存亡。所以做好新时期博物馆文物库房保管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库藏文物的保管工作绝不仅是保证文物标本的安全和提借方便等。文物从出土之时起,就面临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损害。确保文物安全,做到不被盗、不丢失、不遭受水、火的破坏和不发生移动中摔伤、摔碎的损坏,只是避免了文物标本入库后的人为损害,然而,文物的自然损坏,如铜器的有害锈、墓葬壁画的褪色剥落、铁器的锈蚀酥化、纺织品的脆化、彩绘陶器色彩图案剥落、木器变形、错位和开裂等,在文物入库后仍在继续,要想延长文物标本的寿命,把自然损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就必须加强库藏文物标本的保护,特别是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科学保护。

二、提高文物库房保管工作的措施

(一)做好库房的建设

目前,大家深深感到足够的库房和保存设施的至关重要。各个馆都绞尽脑汁尽可能地在馆内外寻找可利用的地带建造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库房。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地下文物库房;北京自然博物馆引进外资筹建的文物标本库房,等等,都是博物馆为改善库房条件所做出的积极努力。

在文物库房建设上,笔者始终主张库房应建在馆内,向馆外拓张的做法实不可取,即便现有文物库房不足,要在它处增建,也应在其周围找地方。对于新馆库房来说,有三点应值得注意。(1)要充分考虑今后藏品的极限(最高额),存放文物的库房应力求大一些,留下收藏的储备余地。(2)安全设备和保管设施要配套和坚固,以杜绝日后任意地改造,破坏原来的整体格局。比如:消防器材的安置和通道、门窗的防盗报警性能、光控监视仪、库内温度测试仪、特殊柜架的制作,等等。(3)文物库房力争与陈列室的邻近。最好设置几条线路通达展厅(电梯)。之所以强调文物库房如此地接近展室,主要出于文物使用的便利和安全运输这一因素彼此之间的距离越近越有利于文物的安全,越有助于陈列展览的提取,布展工作的进行。以往一些建造较早的博物馆,纪念馆对此显然注意不够,致使文物在搬运过程中造成人为的损坏(断、裂、丢失)。大家应引以为诫。

(二)提高库房管理工作者的素质

库管工作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1)严格遵守文物库房基本管理制度,对馆藏的各个时期各个类型文物,具备最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建立健全馆藏文物基本档案及文物数据库档案。(2)能熟悉库藏文物特别是上级文物的基本数据、基本特征和具体存放位置,上级部门检查时能准确及时提取各类上等级文物。(3)具备对文物进行拓片和文物修复的基本能力。(4)建立各类图书借阅登记簿,做好每年度各类文件的登记收集和管理,及时完成每年度文件档案的装订归档入柜工作。(5)除完成本岗位工作职责外,须完成办公室安排的临时性工作和其它工作。每个职工将视其工作态度及平时所安排工作的完成情况,通过平时周报和月报计入年终绩效考核。

(三)做好藏品的排列工作,方便查检

查检方便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便于检查藏品的安全,二是便于藏品的提取、使用。从博物馆藏品的场地来看,主要是库房和陈列室。在库房中的藏品关键是“排架”,使藏品都能既合理又整齐地存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也就是对藏品的“定位”。一般的馆在“排架”的顺序上是采用流水号,为了考虑到藏品的安全,可以把小件放在上面,大件放在下面。如果条件好的话,可单设大件室,以便单摆独放,至于藏品之间的距离,要松紧适宜,以免取用时相互碰撞,造成损失。

藏品在库房“排架”定位之后,要把它所在的库别、柜架层的编号用笔标在总账和卡片上,只有标记了准确存放位置才能便于查检、提取,外用退还时才能准确归放原位置。此外,保管员为了掌握库房全面情况,还可绘制库房内部柜架平、立面图,并注明每层柜架存放藏品的编号,这样保管人员不进库就可以对库内藏品的位置了如指掌,同时也能尽快地掌握藏品存放位的置情况。这也是藏品保管员必须具备业务条件之一,熟悉馆藏文物。

(四)制定明确的提取、交接制度

陈列中文物的提取,应严格按文物库房的规章制度执行。应按要求设计正规的文物出库提借单据,单据栏目包括文物名称、编号、时代、完整程度、提借和归还日期、备注等,还要有馆领导、部门领导、提借人的签名。文物提借单必须一式两份,由借入部门和借出部门各持一份单据逐件、逐项,经清点、检验后再提取。

陈列部门提取文物布展结束后,对陈列中文物的交接必须规范化,可借鉴文物出库交接制度和提借单据,设计文物交接单,逐件、逐项编写。文物交接单应根据展厅文物管理部门来填写份数,交接双方或几方现场逐件、逐项检查文物状况,清点文物数目后再交接。

(五)实施库管文物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知识时代。新的时代对博物馆事业,也对文物库房保管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在文物库房保管工作中,要对文物信息进行科学化管理,就必须克服以往在藏品信息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充分利用信息时代计算机管理技术所在英语教学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大学生信奉心理原因及矫正策略浅谈药品检验实训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及解决办法钦佩与信任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家居配色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化教学方法国内外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差异分析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研究历史预习型作业形式的设计及实施策略品味教学札记做“事后诸葛亮”言传身教立德树人旅游英语机器翻译中年代信息的分类基于形态学的邮编手写数字单个字符提取方法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问题与对策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吹挠攀疲共仄沸畔⒌墓芾硎视κ贝⒄沟某绷鳌G刭覆┪锕荨⑸虾2┪锕莸瓤梢运凳钦庖怀绷髦械呐倍墙岷媳竟莸氖导使ぷ鳎ü惴荷钊氲男畔⑼诰颍群罂⒊鍪屎媳竟莸募扑慊奈锊仄沸畔⒐芾硐低常诓┪锕葜薪形奈锊仄沸畔⒌目蒲Ч芾泶吵鲆惶跣碌穆纷印6杂谖奈锊仄沸畔⒌目蒲Ч芾恚刭腹莸目蒲腥嗽痹谡夥矫嬉沧隽舜罅抗ぷ鳌t谙低车目⒐讨校浞挚悸堑郊扑慊嗝教寮际鹾褪菘饧际踉谛畔⒋矸矫嫠赜械挠攀疲捎眉扑慊J绞侗鸺际踅奈锊仄氛掌刖咛逦奈锒杂ζ鹄矗沟每梢酝ü奈锏恼掌焖偌焖鞒鑫奈锏牟仄沸畔煌ü扑慊乩硇畔⒌赝枷低常慊魑奈镄畔⒌赝忌系奈奈锞涂杉焖鞒龈梦奈锏牟仄沸畔徊捎贸9娴募焖靼旆ǎü奈锏淖艿羌呛拧⒚啤⑹贝⒓侗稹⒅实氐燃焖魑奈锏牟仄沸畔谛畔⒓焖髦锌梢圆捎米既凡檠湍:檠际醵晕奈锊仄方卸嘟嵌取⑷轿坏牟檠月阊芯抗ぷ鞯男枰mü晕奈锊仄沸畔⒔懈畈愦蔚耐诰颍奈锊仄沸畔⒌目蒲Щ芾泶丛炝擞欣跫

参考文献:

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篇6

[关键词]信息化;博物馆;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8-0064-02

文物是祖先为后代留下的珍贵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因此,我们必须珍惜、保护文物。现阶段,文物的保护工作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呈现出共享性的特点,世界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为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信息化形势下,如何做好博物馆文物的保护工作,是每一个博物馆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博物馆文物信息化保护概述

(一)博物馆文物信息化的含义

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是博物馆保护文物的主要目的,文物的保护还可以为自然界与人类的发展演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博物馆是向全社会公众开放的,是一种非盈利性的机构,它可以将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传播到更广泛的范围。遗产保存、学术研究、传播文化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文物信息化正是为这三个功能服务的。具体来说,文物信息化就是利用键盘录入、扫描、照相、摄像等技术获取博物馆实物藏品的影像资料,再将这些数字化的资料存入系统中,方便需求者检索与使用。文物信息化包括文物本身的数据化与对文物的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和通用网络平台的建设)。实现博物馆信息化和建立虚拟博物馆的基础就是文物信息化。

(二)现代博物馆文物信息化保护技术

1.RFiD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无线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此技术识别目标对象、获取相关数据的方法主要利用射频信号,不需要人工进行识别工作,射频标签与阅读器是其组成部分。我国对文物的全流程管理主要是利用RFiD、GiS、GpS等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及软件技术。首先RFiD物联网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硬件环境的搭建要在进行库房建设时展开,然后利用博物馆RFiD藏品管理系统,系统化操作藏品登录、库房管理、文物修复、影像管理、藏品使用、藏品跟踪、巡检盘点、安全门禁、智能监控、查询统计、报表打印等工作,全程跟踪管理藏品的整个管理流程。为了实现全过程计算机管理,藏品的数字化录入、藏品接收、整理编目、藏品利用及藏品移交等工作,要建立馆藏文物信息数据库。

2.文物藏品信息化技术管理系统

藏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含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物保护、展览辅助系统也由此衍生出来。此系统也是博物馆网站虚拟文物展示的基础。现阶段,功能单一是国内博物馆采用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不足,此系统只能管理信息化的藏品,实物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不能实现,如以internet技术与JaVa平台为基础的i-muse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仅仅实现了博物馆基础的流程化与规范化管理。软件部署主要采用B/S方式进行,是藏品全流程管理系统主体的要求,藏品信息管理中藏品管理、检索统计、影像管理、流通管理、智能监控、修复保护、系统管理的功能也不断增加,其中,藏品管理是最核心功能,主要包括征集鉴定、藏品登录、藏品入柜、藏品出入库管理、藏品盘核、藏品注销、账册管理。保存的藏品信息主要由藏品的基本信息、研究记录、提供记录、鉴定信息、损坏记录、底账记录等组成。其中,创新之处是保存底账功能。

二、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现阶段,博物馆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滞后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经费不足等因素限制了博物馆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博物馆库房面积往往比较小,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博物馆,库房乱摆、乱放文物现象突出,导致文物在无形中被损坏。第二,防潮防湿设备、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的缺乏,使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过程中的应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第三,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登录账户专有、科学的字段搜索及对内统合所有服务器、对外建立应用服务等的要求,与一些软件系统的应用要求不相适应,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长远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软件系统缺乏安全性与适应性的影响。

(二)专业服务系统不健全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保证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顺利的基础系统是专业的服务系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的发展,为了加强与公众交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许多博物馆也注册了官方微博、微信帐号。随着人们不断追求较高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博物馆为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不断提升建设专业服务系统的能力。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信息化进程中受到数据库系统不完善、宣传管理系统缺失等现象的影响。

(三)人才队伍素质水平相对低下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智力支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管理人员除了要具备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还必须熟悉掌握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但是现阶段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创新化发展受到工作人员专业知识陈旧、网络运用不娴熟等的影响与限制。

三、信息化形势下博物馆文物的保护策略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物保护水平

第一,从政策与财政角度,国家政府必须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博物馆的库房条件必须投入资金进行改善,以最大限度降低文物的无形损伤,保证文物藏品的保存时间更加长久。第二,依据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必须采用相应的现代化设备开展工作,将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第三,博物馆软件系统的安全性和适应性需要技术力量的帮助进行提高,或根据不同类别文物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软件系统,防止软件系统会因硬件设施优化升级出现风险。比如为了防患于未然,建立文博信息专用网,从而使文物管理人员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对能力得到提高。

(二)建立专业服务系统,优化文物保护方式

第一,建立、完善数据库系统,藏品数据库、研究资料数据库和业务资料数据库等数据库子系统,尤其注重建设基础数据库――藏品数据库。第二,构建藏品资料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库完成由数据管理到服务现实的转变。第三,构建展览管理系统和宣教管理系统,有效统计博物馆内陈列和展览的所有文物、展厅中放置的文物安全及参观的人流量,并根据不同文物实际情况,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文物保护方式的创新和优化升级。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丰富文物保护内容

第一,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准入机制必须严格提高,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工作人员采用公开招聘、考试考核、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择,树立正确的用人思想,做到不仅仅将学历、资历作为选择标准,更加注重按能力选择,使博物馆文物保护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第二,由于专业性极强是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特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必须不断加强,如派工作人员去文物鉴定班及文物保管培训班进行学习深造。并定期评估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实现人才利用的最大化。最后,采取多种激励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员工福利的适时、适当提高,针对工作突出的员工给予提供深造机会等,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升,促使工作人员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从而保证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文物保护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开展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时,必须充分把握、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并根据现阶段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现实要求,结合适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博物馆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注重建立专业服务系统,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使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保护水平与文物的保护方式得到改善与优化,文物保护内容得到丰富,切实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俊峰.博物馆信息化及RFiD技术在馆藏管理中的应用设想[J].苏州文博论丛,2012,(3).

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篇7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管文物保管员素质

博物馆的任何一件藏品都能体现国家、民族的文化魅力,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但同时文物也很脆弱,非常容易损坏。如果我们看到文物损坏一定是非常痛心的,每一件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这就意味着和文物直接接触的保管员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文物所具有的特性使得从事保管工作的人员要有很高的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素质方面,熟悉文物管理的基本程序;了解有关文物的政策法规;具有熟练的文物保护、保养的专业技能;深厚的文物修复与复制等专业知识与操作能力。人格品质方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工作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的负责精神,以及能够实现本岗位职责的健康的身体素质。而如何保管好馆藏文物,需要专业人员的努力与支撑,从博物馆的人员管理角度而言,文物保管员的岗位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保管员不能轻易流动,除了某些特殊情况。[1]一旦文物保管员稳定下来,对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利的,不仅可以使藏品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还能使文物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保养,尤其是在藏品保护和保养上,由于保管员在稳定工作的基础上,对各类文物的管理工作相对熟悉,同时又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而保管工作可以做得比较好。简而言之,保管员的素质关系着博物馆文物是否能够完好长存。

一、保管工作的现状

第一,从当前我国博物馆的文物保管工作现状看,部分中小型博物馆只是重视少数陈列展出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对大部分存放在文物库房内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此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由于资金问题导致部分中小型博物馆无恒温恒湿设备、消毒设备等文物保护设施设备,导致存放在库房内的文物,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文物受损,加之部分博物馆保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与文物的管理工作不相适应,在保管工作当中就造成一些工作上的失误。

第二,博物馆文物保管员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保管工作是一项专业的技术工作,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保管工作也逐渐从以前的把文物看管不丢,发展为对文物的科学管理工作。但由于部分保管员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也没有适当地进行专业培训,使得保管员在具体的保管工作当中面临一些困难,最后呈现的结果是保管员的工作不能很好地进行,进而制约了博物馆的整体管理工作,这些情况都是博物馆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博物馆保管员的工作素质的几点要求

(一)做好文物的日常管理工作

博物馆并不是每天都有文物藏品要入库,保管员在没有任务的时候,不能忽视对文物的保护管理,否则就不能及时地知道文物的具体情况,文物何时需要养护等。然而,这些都是保管员应当认识到的问题,保管员要坚持做到对文物的日常管理,对不同质地的文物进行科学分类和保养,坚持填写库房日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而减少文物所产生的不良变化,如发霉、干裂、褪色等。[2]

(二)做好文物的保密工作

博物馆是向公众开放的,开放的目的是让参观者对某一文化进行学习和受到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物藏品可以任意向公众开放,某部分文物在某些方面需要保管员进行保密工作。例如,藏品库房的位置、库房中有什么藏品、文物藏品存放的具置等事项,都不能随意告诉他人。保管员进行保密工作的原因在于对文物藏品进行保护,确保文物的安全,使得文物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

(三)做好文物信息的了解工作,掌握文物情况

博物馆保管员应该了解每一件所保管文物的基本信息,掌握文物完残情况,并做好相应的记录,为文物的提供、利用及研究工作做准备。

(四)做好文物藏品出入库各项手续登记工作

在文物保管工作中,各项手续完善有利于文物的保护管理,同时在出现问题时,有据可查。因此,在涉及提取、利用文物时,保管员的工作就要确保文物在被提取、利用时候的安全。一旦涉及提用文物,必须要依据相关法规,经领导批准同意,各项手续完备后,做好文物的提取、退回、查阅、拍摄、修复、复制等工作,并做好文物提用前后的拍照、登记工作。坚持实行出入库人员登记手续,认真填写库房日志,填写藏品入库登记表,对新征集文物及时整理、入库,对出库文物每次都做到手续完备,认真检查、核对。在保护管理好文物的同时,保护好保管员自身。

(五)做好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学习工作

博物馆文物保管员一定要熟知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对违反规定的文物提用和修复,一定要坚持原则,坚决予以制止。

以上是对博物馆保管员的工作素质的几点具体的要求。

三、博物馆文物保管员对保管工作的影响

(一)博物馆文物保管员的素质对保管工作起着技术支持的作用

在博物馆文物保管中,起着技术支持作用的关键,在于保管员具有丰富而又专业的文物保护和管理的专业知识。例如,在我国抗美援朝时期的兵器类文物保管当中,保管员要涉及知识层面非常多。首先,保管员要全面了解抗美援朝战争史,进而明白对抗美援朝时期的兵器陈列展示和保管的意义所在。抗美援朝时期文物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馆藏手枪、步枪、冲锋枪等,可以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某些战役的战况。其次,是保管员对兵器类文物保管的注意事项和保管知识的实际应用,如保管员要对兵器性能进行全面了解。此外,还要考虑到兵器类文物的质地和兵器类文物所适应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等问题,在不影响文物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保管。

在对兵器类文物的实际保护管理工作中,在平时,枪支应统一存放在枪架上,处于保管状态,做到勤擦拭上油、勤检查;做到不碰摔、不锈蚀、不损坏。

总之,在对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中,保管员要做到对各类文物进行科学保养,及时维护,全面了解各类文物的保护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延长文物的使用寿命,从而更好地发挥文物的作用。

(二)复合型文物保管员是博物馆发展的主推力

当前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分布在全国各地,细心观察可以发现许多博物馆建得非常有特色,但是博物馆的真正内涵是体现在馆藏文物上面的。而馆藏文物的长存与完好,则要依靠文物保管员较高的整体素质,如果没有一批优秀的文物保管员,博物馆的存在就会逊色很多。从文物保管员的工作内容看,涉及到的细节非常多,工作甚至是比较复杂繁琐的。例如,从藏品的接收入库、整理、分类、排架、利用、库房的调整、藏品的装箱、运输、日常的养护和管理等都离不开保管员的亲自动手参加。[3]因此,博物馆的保管工作并非易事,保管员的素质显得十分重要,这直接会影响到博物馆的整个管理工作,要保证博物馆正常和顺利地运行,培养一批专业有素的保管员队伍是势在必行的。

如今,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博物馆的文物保管也已经在逐渐利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先进的科技与文物保管技术相结合,使得保管员的工作更加安全便利,当然前提是保管员能够熟练的应用科学技术,实现对文物的有效保管。复合型文物保管员就是能够将当代的信息技术与文物保管的相关知识技能等相结合,对文物进行有效的保管和保护。目前,国家正在进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对全部馆藏文物信息进行信息化管理,保管员应合理地运用信息库,对馆藏文物的使用及保管状况进行及时录入,对文物进行科学管理,做到查用方便,并确保文物安全。

另外,文物保管员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其中包括工作的责任感与认真的态度等,因为保管员的工作态度也是素质组成部分之一,对文物的保管工作也有影响。在具体的保管工作当中,每个流程都需要小心谨慎。例如,在瓷器等易碎品文物的保管工作中,需要保管人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操作中细致认真,轻拿轻放。

文物保管员还应具备相应的鉴定知识、考古知识、文物保护知识等,这是保管人员在职业素质中,需要具有的一部分。保管人员需要了解各类文物的历史及相关情况,了解文物保护的方式方法,并把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而当文物保管员具备以上所提到的素质条件和要求时,将会成为博物馆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四、保证文物保管员素质的措施

上述的博物馆保管员的素质对文物的保管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保管员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也比较繁琐,对保管员的要求可能也比较苛刻,但是作为文物保管员,也知道文物损失一件就无法找回的道理。同时,保管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对文物进行保管和保护,是非常值得赞扬的。由此,为建立一批优秀的保管员团队,博物馆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一)严格把关文物保管人员的聘用

文物保管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文物的安全。因此,博物馆需要制定严格的文物保管员聘用条件,制定文物保管员岗位职责,并严格按照聘用条件及岗位职责要求聘用保管员,确保文物保管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保管员的稳定性。

(二)加强文物保管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

知识技能的培训学习内容要广泛。例如,学习如何对文物进行鉴定、管理、保护、保养等,或者安排保管员到其他的博物馆交流学习。实践证明,任何单位要做好工作都需要一支优秀精锐的团队,博物馆的工作也同样需要一批优秀的工作团队。博物馆可以提供非常好、非常先进的硬件设施设备,但是没有专业的工作团队,一样会使得博物馆文物的保管工作难以进行,可见文物保管员的专业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博物馆要做好保管员素质培养工作,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不能流于形式,并且让文物保管员能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升文物保管员工作所需要的素质。

五、结语

博物馆的工作看似简单安静,实际上,博物馆的管理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文物保管员需要专业的技能、渊博的学识、先进的思想等,如果文物保管员都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就意味着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和管理工作会受到限制,影响到博物馆的其他各项工作的质量。同时,由于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性质不同,需要的文物保管员就更需要相对的稳定性,需要保管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文物保管员自身也应当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确立自己事业的目标,充分发挥作为文物保管员的作用。

(作者单位为抗美援朝纪念馆保管科)

[作者简介:齐红(1968―),女,辽宁丹东人,大学学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文物保管。]

参考文献

[1]陈娟.博物馆文物保管员的素质对保管工作的影响[a].博物馆藏品保管学术论文集[C].2004:7.

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篇8

(西柏坡纪念馆,石家庄050411)

(XibaipomemorialHall,Shijiazhuang050411,China)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目前我国博物馆油画藏品保存修复面临的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对油画的稳定产生危害。这些影响因素时时刻刻的存在,如不采取限制消除它们,最终会使油画毁坏,达到无法修复的程度。详细论述博物馆要怎样永久性保存修复好油画的方法。要求博物馆对油画作品精心保管,避免因为意外事故和人为的原因而遭到毁坏,通过对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以减慢和推迟老化的进程,使藏品寿命得以延长。

abstract:thispaperbrieflydiscussestheunfavorablefactorsofChina′smuseumoilpaintingpreservationandrestorationcurrently,whichaffectthestabilityoftheoilpaintings.itnotwelltreated,theoilpaintingswillbedestroyedandcannotberestoredatlast.thisarticleexpoundsthemethodsformuseumtoprotectandrestoretheoilpaintingspermanently.itrequiresthemuseumtoprotectthepaintingscarefullyandavoiddamagescausedbyaccidentsorhumanfactor.Byusingmaterialandskills,theagingprocessofoilpaintingscanbesloweddownandthelifeofthecollectionscanbeexpanded.

关键词:博物馆;油画藏品;保存;修复;湿度

Keywords:museum;oilpaintingcollection;save;repair;humidity

中图分类号:G2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8-0224-03

作者简介:郭文乾(1981-),男,河北石家庄人,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文博。

0引言

油画作为西方绘画的重要画种,后经“油画之父”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JanVaneyck),(1385年-1441年)对绘画材料等加以改良后发扬光大。在明代由传教士传入中国,到了近代油画多用亚麻油调和颜料,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画,因为油画颜料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得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绘画产生立体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油画在中国在中国艺术市场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2013年我国的博物馆数量多达到四千多家,随着社会对油画艺术品的青睐,各个博物馆也热衷于油画的收藏,但随着油画藏品的不断增加,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果不加以重视对油画的保存和修复将使我们馆藏油画作品遭到无法挽回的损失。对油画作品保护这一项研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如果油画有污垢或破损,不仅仅只就会影响视觉审美,它经济价值也会打折扣,也就无法留传后世。

1博物馆馆藏油画面临的问题

致使油画老化和损坏的因素包括温湿度、尘污、昆虫、微生物、紫外线等等,这些都会对油画的稳定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缓慢而持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如果不采取限制措施来消除它们,它们会慢慢的逐步累积,最终使油画毁坏,达到无法修复的程度。博物馆要使一幅油画永久性保存也不是不可能的。通过对材料的选择、技法的运用正确,以减慢和推迟老化的进程,使油画作品的寿命得以延长。这就要求博物馆对油画作品精心保管,避免因为意外事故和人为的原因而遭到毁坏。一幅油画作品面貌能够被世代传承,这就要博物馆管理者和修复者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危及馆藏油画保存安全的因素和解决的方法:

①博物馆应建立专门的油画库房来保存油画作品。但是我国四千多家博物馆中仅有极少数建有油画库房。油画库房安装恒温恒湿系统,温度保持在20±2℃,相对湿度控制在50±5%为宜,昼夜的温差不能超过2-5℃,相对湿度差不能超过3-5%。调节温湿度时,风速应和缓、均匀,不能太强,更不能直接吹向油画,防止避免库房整体空间温湿度不符合要求,油画表面出现过干或过湿的情况。

油画保存环境湿度的剧烈变化,会导致藏品画面膨胀或收缩,由于油画各部分受膨胀系数不同,吸水性较强的麻布、木板、纸板等基底,对干、湿的反应比较敏感,油画底子和色彩层反应则比较缓慢。麻布、木板、纸板等基底受潮后会膨胀,在湿度降低时会收缩,此时油画画布背面的张力就会增加,而正面的色彩层张力的变化不明显。基底的缩胀,和底子、颜料层对画布的缩胀现象的限制,会往形成两种不平衡的力,底子和色彩层因此脱离基底发生部分隆起,反应到画面上会产生龟裂和油彩的翘起和剥离。

木板油画同样也受湿度变化的影响。在湿度较大时,对油画画面的色彩层有一定的阻隔作用,此时湿气会从木板的背面进入画体,在对湿度降低时水分同样会从背面蒸发,其后果使木板油画的背面膨胀系数远远大于正面的膨胀系数,导致油画基底凹凸变形,色彩层为了适应这种变形就会产生破裂。

博物馆馆藏油画在制约油画保存的各种因素里,潮湿的破坏性是最大。不但可以引起物体膨胀,还会使光线产生破坏作用,使颜色变化,引起画面褪色,加速锌、镉、铁、铜、锶、钛、铅等油画颜料的氧化。使颜料中的油介材料发黄变白的现象。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霉菌,霉菌生存的最佳湿度为80%~90%。因此油画库房相对湿度不要能超过65%。[1]

温度和湿度对油画藏品的保存起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作用。在密闭的库房中中,温度越高,湿度会越高,温度越低,湿度会越低。为了使油画长期保存好,避免温湿度巨变,给油画藏品带来损坏,有条件的博物馆必须建立设有恒温恒湿系统的在库房。

②油画在陈展时,展厅的温湿度应该和库房保持一致,光照度为50勒克司[2]这样才不会对油画造成损伤。展厅的温湿度达不到库房的要求,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重要的作品,应放在专用的恒温恒湿展柜里。在布展或撤展运送作品过程中,对库房和展厅之间的路程和时间,要足够重视。使运送过程温湿度与库房、展厅保持一致,如果温湿相差悬殊,则应对油画进行必要的包裹或采取其他方法,以尽量避免因温湿度的聚变给油画带来的损害。

馆藏的油画作品如需外出展览,不管是远近,都要先了解当地气温和展厅具被备的条件。展厅的温湿度也要要做出具体的要求,假如展厅不具备恒温恒湿的环境,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油画作品的展出安全。从国内的天气情况来看,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南方的地区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上。展览时间应当选择在此地一年中气候稳定,温湿度适中的时间段展出。

③人为的疏忽遭成油画作品的毁坏。也有一些博物馆馆藏油画的损坏是由于工作人员疏忽和缺乏科学保存知识所造成。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工作人员有责任心、有科学知识。在管理上要科学化、规章化,杜绝人为因素对油画作品造成毁坏。

2预防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修复

油画从传入中国已经历几百年的发展并于当下成为收藏界的宠儿,我国的博物馆油画藏品在馆藏数量绝对占有重要位置。中央美院美术馆的油画收藏历史自始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馆藏油画作品大约有2000多幅藏品,主要为近代作品。馆长王璜生说,算起来油画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其实几百年,但由于其间材料工业和保存技术比较于西方都远远落后,时至今日,各美术馆面临的修复问题已经令专业人士感到焦虑。[3]这种状况下必然使我们对油画的保护做出慎重的思考——在“消费”和享受油画作品给我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视觉愉悦的同时,是否想过,怎样来科学地保护这些油画艺术作品。

预防性保护是对油画作品进行主动性、积极性的保护行为,此概念最早是在1930年在罗马的国际文物保护会议上提出。泛指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控制,特别是对温湿度的控制。值得庆幸的是如今这一概念越来越被重视,已延伸至管理者的宏观决策、保护资金投入、博物馆位置的选址、保护和陈展材料介质上的选择、博物馆库房和展厅缓冲地带的建设,以及藏品保存环境、陈展环境的恒温恒湿、照明、防尘、防虫害等方面。并且还包括对油画藏品的出库的提取、运输工具、包装材料、安保设施、对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等。

油画藏品应紧扣预防性保护原则这一宗旨。对油画藏品保存环境、陈展环境运用有效的、科学的监管方法,消除各种环境因素对油画藏品的损坏,使藏品时刻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尽力做到阻止和延缓作品的物理性与化学性“病变”乃至最终劣化,最终达到油画作品长久保护、保存的目的。

在博物馆藏品保护与修复领域内,油画的保护与修复并不是新鲜话题,它们是紧密相连的因果关系。修复是指利用技术和设备进行必要的修理和挽救,消除不利因素对油画造成的损害,例如油画作品材料的自然老化,工作人员管理上的疏忽和人为损坏以及的存放环境引起的种种原因。修复并不是保护油画最好的方法,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不得不采取这种方法。最好的方法是能够提前消除隐患,为油画藏品提供一个良好保存作品的环境,这便是预防性保护的核心。

世界科学修复理论奠基者、意大利著名学者切萨莱·布兰迪(CesareBrandi)1963年撰写出版了《修复理论》,在此书中提出了现在被文物修复界公认的的三原则:修复理论中材料的三个特性可逆性、兼容性、可辨识性。“可逆性”要求在修复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可以逆施的,可使作品恢复至修复前的状态,也称作可去除性原则;“兼容性”指的是对材料的选择一定要与原作材料能够匹配,尽可能相似,避免因材料间的差异而带来新的问题;“可辨识性”是针对缺失部分的补全修复提出的,补全部分应当与原作整体保持和谐,色调保持一致,但也应注意要区别于原作。[4]国内从事油画修复工作人员在修复过程中都会遵守着这此原则,这种复理论也得到了业内的认可。

抢救性修复能起到够缓解、延长油画作品寿命的作用。主要是运用修复技术和材料对作品进行修复,修复流程如图1所示。

抢救性修复对损伤迫在眉睫的油画藏品确实起到了缓解、延长藏品寿命的作用,但是修复带来的一些不利后果及修复自身身的因素都承担着极大的风险。任何一项修复活动都有可能对藏品原状造成破坏性的保护,或者酿成千古遗憾,使得艺术品面目全非,或者是严重地偏离原作的气象,貌合而神离。

国内油画修复人才匮乏,从事修复工作人员少之甚少。现在国内博物馆在油画修复领域仍是空白的不在少数,越是成立时间早的博物馆在此方面设置越滞后,越是成立时间晚的博物馆,越是采用现代化标准来打造,在设置方面更合理。我们把油画修复设为一门独立科研也就是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事情,据可查询到的资料显示:1999年,广东美术学院才成立了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2001年中央美院建立中国油画修复与保护研究中心;2010年,央美美术馆成立修复工作室。除了我们自己培养的修复人员外,还有一些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个人成立工作室。这些人对国内早期油画作品的修复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他们的努力挽救了不少珍贵的油画作品。如2005年,李福长主持抢救性修复安徽省博物馆馆藏著名旅法女画家潘玉良众的油画,历时近7个月,对108幅油画进行修复、矫正和更换内框。[5]

3结语

当下我国博物馆应当重视油画藏品预防性保护,因为修复的最终目的还是了保护。而目前国的文博保护修复行业的从业员配备少之甚少,无论在精力,还是在业务水平上还是不能胜任的。藏品需要修复的工作还是要找外援,这种状况也不可能马上改变,只能是加速培养从业者,从简单容易的事情慢慢做起。我们的博物馆应当选择自己的侧重点和主攻方向,这样就会形成各自的专长。通过行业内的资源整合,使我国博物馆油画修复的面貌就会有一很大的提升。油画保护和修复的意义和重要性一定会受到关注、重视。当然“油画保护与修复”研究发展一定同学校、科研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协作完成,这就需要我们同心协力,共同同改变现在面临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周理坤,彭祥凤.馆藏文物霉菌综合治理方法[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

[2][英]S.t.赫德逊,a.m.马斯登主编.灯与照明[m].轻工业出版社.

[3]曾焱.油画修复的秘密[J].三联生活周刊,2011(49).

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篇9

抓住试点契机积累普查经验

2011年12月,国家文物局确定陕西为全国唯一的省级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省份,2012年2月17日“陕西省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启动动员大会暨第一期培训班”在西安举办,西安博物院有幸成为“陕西省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单位。西安博物院提出要以承接“陕西省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单位为契机,全面彻底摸清盘点馆藏文物家底,不仅要为文物遗产保护提供一份满意答卷,也要为全国范围开展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树立示范,积累经验。西安博物院将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列为2012年全院年度重点工作,院领导亲自挂帅指挥,召开文物普查全院动员工作会议,明确了相关牵头部门,制定详细的普查方案,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

西安博物院馆藏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西安博物院馆藏文物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账,由于年代久远,账面信息与新规定的文物信息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十余万件一般文物信息在质量、尺寸、照片等方面极不完备。虽然2008年至2011年,西安博物院在陕西省“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中完成了珍贵文物和部分一般文物共计3.5万件文物信息的采集,但是仍有7万余件文物信息缺少详细的备案信息。受历史原因、保护技术、库房展馆场地面积等限制,长期以来很多文物“养在深闺人未识”,不仅无法一一展出,甚至无法开箱整理、修复、保养,各类藏品保存和备案状况各异,普查工作压力很大。

为了确保文物普查工作高效开展,西安博物院对2008年至2011年开展的“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工作方法进行了回顾总结,创新提炼出了“文物普查六步走”:第一步,学习普查规则。组织普查人员认真学习普查规则,围绕普查手册,掌握采集文物数据的各项要求及详细的注意事项,对先期开展文物信息采集和照片修改工作参与人员,进行文物安全制度、安全操作、照片修改要求的讲解、演示培训。第二步,制定普查流程。对普查表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操作性、专业性将普查具体工作划分为文物信息采集、文物形态特描述和数据录入完成普查表三部分,在具体操作中根据人员、设备、采集数据的难易程度等将工作分步有先有后地依次展开;将人员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确保文物提取、登记、搬运、核对、测量、拍照、归位的安全有序进行以及照片修改命名的准确无误。第三步,严控普查进度。实行库管负责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将工作量计划到天,工作量每日汇报,按日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发现问题、立刻解决,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依照计划保质、保量每日推进工作。第四步,多方位查校。借助文物的多角度照片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完成文物形态特征描述,对已完成的文物形态描述采取同类型抽查、不同类型逐一检查、本库查校、换库查校等方式对文物形态特征描述进行查校,确保文物信息的准确性。第五步,普查信息数据化。普查表格的填写与电脑科技公司合作,在签署协议明确责权的前提下,由数据公司将采集到的一般文物信息录入电脑并完成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表,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推进普查进度。第六步,开展级别文物普查,由库管员参照“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数据库的内容填写级别文物普查表,在填写过程中同时对数据进行校对,即保证了普查的质量又做到了珍贵文物信息的保密。

虽然此次试点普查步骤较多,头绪繁杂、参与人员众多,工作要求高,但是由于西安博物院创新的推出了“文物普查六步走”,实践中符合西安博物院文物馆藏实际,流程科学规范,加之工作中领导和员工能够及时交流沟通,发现问题现场立即解决,大家群策群力、不怕困难,不避麻烦,团结一心,加班加点,普查试点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截至2012年9月底,西安博物院如期完成普查工作,普查文物103572件。

持续深入开展普查全面盘点摸清家底

2012年10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从2012年10月到2016年10月,对我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全部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文物进行全面普查登记。2013年8月,省文物局举办了“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培训班”。

西安博物院可移动文物普查正式工作也随之正式启动。由于前期试点已经完成10万余件文物的普查,所以此次普查工作的重点主要包括两大项:第一项是对西安博物院2012年普查试点结束到2014年新接收的7000余件文物进行普查,这批文物中有西安博物院征集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铜器、玻璃器,有社会有识之士捐赠的精美铜器,还有考古单位移交的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墓葬出土文物。有了试点经验,新接收文物的登记、测量、描述、拍照、填普查表工作进展的十分顺利。第二项任务是按照正式普查表要求对试点期间整理出的普查表进行重新修改。此次正式普查表在试点普查表14项基本指标项的基础上增加了11类附录信息以及照片影像资料,且在部分文物基本指标项栏目填写要求上进行了修改,对文物照片的命名格式做了新要求,几乎是对试点文物普查表全面重新的修改补充。用一年时间按正式普查要求修改补充10万余张试点普查资料和重新命名30万张文物照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西安博物院普查人员制定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将工作任务分解,由专人负责,将工作量计划到天。在本院普查员满负荷的情况下,聘请高校博物馆、历史专业人员协助工作,确保普查人力充足保证普查进度。普查进展进行日报、周报、月报,普查员定期开会讨论并解决遇到问题、查校完成的普查表,将普查进度和出现的问题控制在计划范围内。整个修改补充工作枯燥单调,普查人员冒着严寒酷暑,每天、每周甚至连续几个月都是在面对计算机操作键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终于在2014年10月如期圆满完成了普查任务。2015年6月开始普查数据审验阶段,积极配合省普查办数据质量审核工作对数据进行查校,2016年6月完成全部数据审验工作。

细数家珍明缺漏共享宝藏挖价值

西安博物院2012年到2016年历时5年的大规模文物普查工作虽历经艰辛,但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对馆内珍藏的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的珍贵藏品(重要古籍、文献资料等藏品)的文物普查,硕果累累,共计完成110742件组文物普查任务:金银器427件、玉器759件、青铜器12449件、陶器24326件、瓷器976件、石器1147件、字画碑拓34860件、古籍8920件、钱币21289件、杂器5589件,其中一级文物199件、二级文物149件、三级文物10392件,一般文物100002件,真正摸清了西安博物院馆藏文化遗产家底,为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及传统文化弘扬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历史文化研究、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西安博物院在普查中还发现了许多历史遗漏藏品。如:2007年至2011年间有151件上账文物未入库,有2件长期在外展出,其余149件修复后未能及时回到库房;另有572件2007年以前接收的文物由于管理人员变更导致遗漏未整理登帐;同时还有2012年前后接收的社会移交、捐赠等来源文物390件真伪存疑未能上账。正是普查发现了文物管理上的遗漏,通过普查对遗漏文物进行整理、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并登帐普查,推进藏品管理的规范化,进一步丰富了馆藏文物。

通过普查,西安博物院不仅及时改进了藏品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还整理出一批珍贵古籍文献。在全面清点、梳理馆藏文物帐物记录时发现,过去的藏品管理中存在文物总登记号重复、文物分类不规范、断代不准确、计量单位不规范、重复登记等问题,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馆藏文物的实际数量和规模,博物院立即边普查边修正,确保每一个文物都有一个准确的“身份证”。西安博物院馆藏古籍总数有十余万册,普查发现,虽然过去进行过整理、造册、上账,但不严格,还有登错、乱放现象,并且在库房的移交搬迁过程中,出现了搬运造成的次序混乱现象,如:(清)李元祺编辑《佩文广韵汇编》五卷、(清)林则徐撰《林文忠公政书》三十七卷1函6册等十余套古籍原账登记为两书,实为一书。西安博物院在普查中按照书名、著者、年代、函册、出版者、尺寸、完残情况等相关信息,对馆藏古籍全面m行编目整理,将一般的古籍书分为了经、史、子、集四大类,每一类的编号顺序又基本按照古籍的刊刻年代,先清代后民国,依次上账。其中最多的一套民国年间铅印的《四部备要》单册多达2495册。除清代和民国的古籍外,也不乏一些有代表性善本,如汲古阁刻的《三国志》《后汉书》等。共整理编目各类古籍8920部,彻底摸清了馆藏古籍的家底,是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取得的一项重要收获。

西安博物院借助普查对馆藏文物的保护现状同步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梳理。西安博物院各类文物藏品11万余件,这些文物在出土、流传、保存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人为和环境的损腐。普查不仅是文物清点的过程也是文物安全检查过程,经过普查,西安博物院对馆藏文物的保存现状、保存环境有了全面认识,为下一步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和方案提供依据。

博物馆收藏的目的是展览和研究,通过普查明确了各类文物的收藏情况,对存放库房已久的文物再次审视,使得一些具有珍贵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重新被发现,拓展了陈列展览和文物研究的思路。西安博物院2015年参展的赴美国“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展、2016年博物馆日举办的“环肥燕瘦”展、参加首都博物馆的“大元三都”展以及目前正在筹备的“十年”展等展览中,部分展品来自于平时很少选用的一般文物,正是文物普查过程中对文物全面的再认识,丰富了文物选展的思路,让尘封已久的切合展览主题的文物发挥自己的价值,丰富了展品内容,充分发挥文物社会教育展示作用。

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篇10

【关键词】系统构成信息化安全保护

途径和措施

在社会向信息时代迈进的时候,信息化技术既给博物馆的科学管理工作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使博物馆的体系结构与馆职能的运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给博物馆带来了信息安全问题的挑战。

一、博物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

博物馆的信息系统与一般企业的信息系统在硬件构成上没有多大区别,在信息安全防范技术上也有共同之处,所以,在应用于保护信息上有一定的共性。但由于博物馆信息化的应用软件有所不同,所以博物馆的信息系统在信息安全方面有着其特殊的一面。信息系统都是由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操作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组成。现在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使得信息系统越来越依赖网络化环境,所以应用软件的选择和运行构成了网络化环境为了保证网络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要想使信息系统不受计算机病毒及黑客的破坏。就必须在网络系统中接入防火墙、防病毒软件、入侵检测系统等与网络安全相关的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这些成为博物馆网络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发挥信息安全的系数,博物馆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加强相关的硬件技术,可以通过综合线进行系统集成将服务器、计算机、交换机等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博物馆内部局域网,在这样的基础上再通过防火墙、防病毒墙、入侵检测设备等网络安全设备接入互联网,使信息主要应用适合博物馆的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软件建设。

二、博物馆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途径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共享信息资源成为可能,网络化给博物馆工作带来了便利,但由于博物馆的信息系统基本是internet/intranet网络环境下,intenet所具有的开放性使得信息系统更易受到病毒破坏、黑客入侵。所以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博物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上会涉及到那些问题呢?

1.文物藏品信息系统安保途径

博物馆的文物藏品信息系统主要是以文物藏品档案为内容,通过建立数据库将文物藏品的各类信息存档进行管理。文物藏品档案会有相关的文物的照片、铭文拓片及绘图等类图像文件,还会有相关的文字说明,甚至是有关文物的摄像文件等。文物藏品信息系统基本上都是以大型关系型数据库平台下采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程工具开发的运行体系。为了充分保护文物藏品信息,使博物馆的科研工作安全进行,必须要设置文物藏品信息管理人员和一般研究人员设置不同的数据库访问权限,这样可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所以文物藏品信息的安全问题,主要在于管理员对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与维护和必要的备份。

2.博物馆门户网站安保途径

博物馆门户网站系统是博物馆向外界打开的一扇窗,其主要目的是要推行博物馆的文物和展品背景,其保护工作可根据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的现状进行考虑采用自建机房运营、主机托管、和租用虚拟主机三种形式。虚拟主机是指采用特殊的软硬件技术,把一台真正的主机分为若干台主机对外提供服务;主机托管是博物馆方将制作好门户网站的软件系统安装到自己购买的服务器上,委托给提供商利用其机房的设施、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服务器的维护;自建机房需要有防护墙、交换器、防病毒系统、入侵检测系统、长延时的UpS电源等设施,并需要网络技术人员管理维护。一般博物馆常采用这些安全措施会避免主机上某一个网站存在漏洞而带来整个服务器上网站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博物馆网站系统包括程序数据库、图像、视频、音频等的备份也是网站安全管理中所不可缺少的。

3.财务信息系统的安保途径

一般博物馆的财务信息系统所处的局域网与博物馆网络系统会采用物理隔离,或通过安全技术措施(如防火墙)接入互联网。采用物理隔离手段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其他人从博物馆内部网络以非法手段访问财务系统数据库,可以避免系统遭到内部攻击和来自互联网上的黑客入侵。但是这种方法会使财务系统局域网不能接入互联网,在防范计算机病毒上较为麻烦。反之,采用接人互联网通过防火墙防范升级病毒库较容易,但来自外网的入侵有可能发生。所以,针对于财务信息安全管理要根据博物馆的具体情况采用有效的防范措施。

三、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现在,国际标准对计算机安全的定义是: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用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所以,建立博物馆网络的安全保护措施目的就是确保经过网络数据不会发生修改、丢失和泄露。

1.计算机病毒的安全防范措施

计算机病毒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能够实现自身复制且借助一定的载体存在的具有潜伏性、传染性和破坏性的程序,可对计算机系统安全造成危害。计算机病毒占用磁盘,抢占系统,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对数据信息有着直接破坏作用。网络信息系统在信息安全保护上基本采用安装杀毒软件的方式,博物馆的网络系统中安装网络杀毒软件可以很好的防范病毒,保证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

2.黑客入侵的安全防范措施

黑客入侵是指个别人利用计算机高科技手段,盗取密码侵入计算机网络,非法获得信息的行为。对待这一入侵行为“防火墙”的设置是绝对有效的,在用于防止网络环境中非法访问上起着的安全的设备保障。防火墙的工作原理主要是按照定义的访问规则对通过防火墙的通信。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在internet与内网之间部署防火墙,其中www、e-mail、Ftp服务器连接在防火墙的DmZ区,与内外网间进行隔离。这样,通过互联网进来的外网用户只能访问到对外公开的一些服务,可以保护内网资源不被入侵,还阻止了内部用户对外部不良资源的使用,并能够对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跟踪和审计。

3.人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