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系统工程与理论十篇系统工程与理论十篇

系统工程与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6:00

系统工程与理论篇1

2.基于转换成本和两类用户的多市场竞争:以电力零售市场为例胡汉辉,吕魁,万兴,胡绪华,HUHan-hui,L(U)Kui,wanXing,HUXu-hua

3.我国股票市场连续性波动与跳跃性波动实证研究陈国进,王占海,CHenGuo-jin,wanGZhan-hai

4.操作风险整体评估方法:基于拓扑数据模型的影响图赵蕾,张庆洪,ZHaoLei,ZHanGQing-hong

5.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公共资本对私人资本的补偿机制孟卫东,王利明,熊维勤,menGwei-dong,wanGLi-ming,XionGwei-qin

6.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最优清算策略李梦,冯耕中,李毅学,汪寿阳,Limeng,FenGGeng-zhong,LiYi-xue,wanGShou-yang

7.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业资源保障及其政策模拟:以黑龙江省为例刘志强,陈渊,金剑,潘相文,LiUZhi-qiang,CHenYuan,JinJian,panXiang-wen

8.两个定性综合集成支持技术唐锡晋,tanGXi-jin

9.量子合作竞争演化与仿真张彤,顾庆良,ZHanGtong,GUQing-liang

10.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资源布局模型与算法张玲,黄钧,韩继业,ZHanGLing,HUanGJun,HanJi-ye

11.不确定环境下多阶段多目标决策模型蔡志强,孙树栋,司书宾,王宁,CaiZhi-qiang,SUnShu-dong,SiShu-bin,wanGning

12.不确定性下非合作博弈简单Berge均衡的存在性张会娟,张强,ZHanGHui-juan,ZHanGQiang

13.非对称信息下讨价还价的动态博弈:以三阶段讨价还价为例王刊良,王嵩,wanGKan-liang,wanGSong

14.缓冲算子的光滑性王正新,党耀国,裴玲玲,wanGZheng-xin,DanGYao-guo,peiLing-ling

15.线性时变参数离散灰色预测模型张可,刘思峰,ZHanGKe,LiUSi-feng

16.基于前景理论的灰色随机多准则决策方法王坚强,周玲,wanGJian-qiang,ZHoULing

17.基于DSm返工风险评价矩阵的项目优化与仿真杨青,吕杰峰,YanGQing,L(U)Jie-feng

18.基于赋时有色petri网的测试系统资源优化方法付新华,罗护,肖明清,FUXin-hua,LUoHu,Xiaoming-qing

19.基于信息量的序信息系统的属性约简马建敏,张文修,朱朝晖,maJian-min,ZHanGwen-xiu,ZHUChao-hui

20.改进分辨矩阵下的增量式条件属性约简算法谭旭,tanXu

21.航天测控调度模型及其上界求解算法康宁,武小悦,KanGning,wUXiao-yue

22.具有不同到达时间的差异工件批调度问题的蚁群聚类算法杜冰,陈华平,邵浩,许瑞,李小林,DUBing,CHenHua-ping,SHaoHao,XURui,LiXiao-lin

23.基于多元正态分布的货币性质模型与识别徐雪松,XUXue-song

24.城市道路网络功能匹配度分析模型张水潮,任刚,王炜,ZHanGShui-chao,RenGang,wanGwei

25.基于现实约束的集装箱配载优化及可视化靳志宏,兰辉,郭贝贝,JinZhi-hong,LanHui,GUoBei-bei

1.商务信用下的供应链协调策略及其测度刘涛,李帮义,公彦德,LiUtao,LiBang-yi,GonGYan-de

2.回收条例约束下的再制造供应链决策计国君,黄位旺,JiGuo-jun,HUanGwei-wang

3.基于影响因子的供应链协同预测方法舒彤,陈收,汪寿阳,赵修利,SHUtong,CHenShou,wanGShou-yang,CHaoXiu-li

4.再制造品最优定价及市场挤兑与市场增长效应分析但斌,丁雪峰,DanBin,DinGXue-feng

5.基于改进灰色预测模型的动态顾客需求分析王晓暾,熊伟,wanGXiao-tun,XionGwei

6.基于广义指数预报因子的石油价格预测模型秦鹏,缪柏其,Qinpeng,miaoBai-qi

7.基于公允价值的累积分红寿险负债估价模型徐楠楠,任若恩,郑海涛,XUnan-nan,RenRuo-en,ZHenGHai-tao

8.基于CVaR的RaRoC对我国开放式基金绩效评价唐振鹏,彭伟,tanGZhen-peng,penGwei

9.区域港口群多期投资优化决策模型匡海波,牛文元,KUanGHai-bo,niUwen-yuan

10.D-S证据理论合成规则及冲突问题李文立,郭凯红,Liwen-li,GUoKai-hong

11.基于级比优化的广义Gm(1,1)预测模型周伟,方志耕,刘思峰,ZHoUwei,FanGZhi-geng,LiUSi-feng

12.基于不同支付规则的mppSp及其模拟退火与禁忌搜索算法何正文,刘人境,徐渝,HeZheng-wen,LiURen-jing,XUYu

13.基于多交换邻域搜索的多维0/1背包问题竞争决策算法熊小华,宁爱兵,马良,XionGXiao-hua,ninGai-bing,maLiang

14.具有模糊联盟博弈的Shapley值的刻画孙红霞,张强,SUnHong-xia,ZHanGQiang

15.重尾指数估计中阈值k的简便优化估计刘维奇,邢红卫,LiUwei-qi,XinGHong-wei

16.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多旅行商问题优化周辉仁,唐万生,王海龙,ZHoUHui-ren,tanGwan-sheng,wanGHai-long

17.复杂系统可靠性增长试验评价的集成分析模型刘琦,武小悦,LiUQi,wUXiao-yue

18.基于直觉模糊熵的红外图像预处理方法孔韦韦,雷英杰,KonGwei-wei,LeiYing-jie

19.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武器装备系统综合周剑,朱耀琴,唐卫清,ZHoUJian,ZHUYao-qin,tanGwei-qing

20.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器输入主因素识别方法王晓路,刘健,卢建军,wanGXiao-lu,LiUJian,LUJian-jun

21.水驱高效开发注采策略优化张凯,姚军,张黎明,罗琴,潜欢欢,ZHanGKai,YaoJun,ZHanGLi-ming,LUoQin,QianHuan-huan

22.基于水资源节约的印染企业订单排序优化模型及应用孙丽,袁增伟,姜伟立,毕军,SUnLi,YUanZeng-wei,JianGwei-li,BiJun

23.中国电力系统长期演化模型韩金山,谭忠富,HanJin-shan,tanZhong-fu

24.基于航班模糊聚类的时隙分配均衡模型王飞,徐肖豪,张静,wanGFei,XUXiao-hao,ZHanGJing

1.基于产业集群的税收竞争模型吴斌,杨斯佳,尹佳利,wUBin,YanGSi-jia,YinJia-li

2.基于极值理论的高频条件VaR动态区间估计模型王春峰,张亚楠,房振明,刘峥然,wanGChun-feng,ZHanGYa-nan,FanGZhen-ming,LiUZheng-ran

3.在线住房租赁的竞争策略及其风险补偿模型张永,张卫国,徐维军,ZHanGYong,ZHanGwei-guo,XUwei-jun

4.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陈晓红,李喜华,曹裕,CHenXiao-hong,LiXi-hua,CaoYu

5.多属性密封拍卖模型及最优投标策略孙亚辉,冯玉强,SUnYa-hui,FenGYu-qiang

6.股票-债券投资模型实证研究余湄,杨洋,汪寿阳,YUmei,YanGYang,wanGShou-yang

7.基于aHp-模糊推理的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度实证分析周宾,陈兴鹏,吴士锋,ZHoUBin,CHenXing-peng,wUShi-feng

8.基于不等概率抽样的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复杂网络抗毁性模型吴俊,谭跃进,邓宏钟,李勇,刘斌,wUJun,tanYue-jin,DenGHong-zhong,LiYong,LiUBin

9.大规模突发事件中伤员救助的救护车分配优化模型杨文国,黄钧,郭田德,YanGwen-guo,HUanGJun,GUotian-de

10.评测指标权重确定的结构熵权法程启月,CHenGQi-yue

11.基于2-可加模糊测度的多准则决策方法武建章,张强,wUJian-zhang,ZHanGQiang

12.基于摄动的模糊聚类算法最优模糊等价矩阵相关性质分析赵卫中,何清,史忠植,ZHaowei-zhong,HeQing,SHiZhong-zhi

13.不确定模糊系统具有指定衰减率的鲁棒保成本控制陈珺,刘飞,CHenJun,LiUFei

14.灰色关联聚类在面板数据中的扩展及应用张可,刘思峰,ZHanGKe,LiUSi-feng

15.基于灰关联分析的谱聚类郭昆,张岐山,GUoKun,ZHanGQi-shan

16.基于Fν-SVm的机械故障诊断方法吴奇,武书彦,刘静,wUQi,wUShu-yan,LiUJing

17.基于DSpn的多阶段任务系统测试性需求建模与分析苏永定,刘冠军,邱静,SUYong-ding,LiUGuan-jun,QiUJing

18.基于步进加速退化试验的电子产品可靠性评估技术贾占强,蔡金燕,梁玉英,韩春辉,JiaZhan-qiang,CaiJin-yan,LianGYu-ying,HanChun-hui

19.基于网格划分及信息扩散的化工园区安全风险评价技术王洪德,郑玉钱,wanGHong-de,ZHenGYu-qian

20.区域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能值分析方法吕翠美,吴泽宁,L(U)Cui-mei,wUZe-ning

21.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的信用风险评估鲁仕宝,黄强,王义民,高凡,LUShi-bao,HUanGQiang,wanGYi-min,GaoFan

22.基于用户访问序列聚类的网站导航系统王有为,许博,卫学启,凌鸿,wanGYou-wei,XUBo,weiXue-qi,LinGHong

23.基于mDa的GBDSS决策服务组合平台模型与运作机制王煜,陈学广,洪流,陈琛,wanGYu,CHenXue-guang,HonGLiu,CHenChen

24.基于数据挖掘的交通流预测模型闫伟,刘云岗,王桂华,高琦,Yanwei,LiUYun-gang,wanGGui-hua,GaoQi

25.基于多前车位置及速度差信息的车辆跟驰模型孙棣华,李永福,田川,SUnDi-hua,LiYong-fu,tianChuan

系统工程与理论篇2

关键词: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目标;层次性;系统;思想性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某大型建筑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20万m2,46层、高132m,其中有两层地下室,负一层高3.75m,负二层高3.8m,这两层地下室设停车场和消防池及战时避难所,裙楼有两层,首层设功能房及幼儿园,二层是高级会所和技术夹层,上面是43层的塔楼,全部为高端住宅楼和写字楼。这是我公司迄今为止承接的最高大、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工程,因此,我公司不仅在技术上进行充分论证与准备,而且在项目管理上下足功夫,在决策思想上和行动上将本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定义为:不仅是实现具体的目标(质量、工期、成本),也要做到项目建设与环境、社会的协调,更要为今后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提供示范;绝不能出现管理上的失误、失策、失控,希望通过本工程的实践管理为日后的项目管理工作带来宝贵的经验,并逐步完善和推广应用。

2、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层次性

传统建设项目目标管理的核心是经典的三大目标管理:成本、时间、质量管理,而现代建设项目更强调在资源保障的基础上,从整体、全局出发,进行建设项目目标管理。建设项目目标系统结构至少有如下三个层次:(1)系统目标这是对项目总体概念的确定,由项目的上层系统决定,对整个工程项目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影响。项目实施期间系统目标通常可以分为:进度目标,成本目标,质量目标;(2)子目标系统目标需要由子目标来支持或补充,它仅适用项目某一方面,是对某一个子系统的限制;(3)可执行目标子目标可再分解为可执行的目标,它们决定了项目的详细构成。可执行目标以及更细的目标因素的分解,一般在施工前通过技术设计和计划中形成、扩展、解释、定量化,逐渐转变为实施相关的任务。本文通过工程管理的研究应用方法,从技术、管理、系统以及哲理角度对建设项目的目标层次进行了划分。其中技术目标是基础的、具体的,要达到各方面满意必须实现技术目标,管理是实现各个层次目标的基本方法,属保障目标,按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划分其子目标,项目相关方满意、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全寿命周期管理构成了系统目标的子目标,而和谐则是建设工程的哲理目标。

本工程的项目管理目标不限定在工期、质量、成本目标内对工程项目进行规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实现项目预定目标;更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进行了综合考虑和管理,并采用适当方法进行全面管理。如为了保护环境,出场的车辆一律经我项目部清洁工冲洗干净后才可出场;为了保护路边一棵大树,我们将原来规划好的进出口改到了其他位置;为了不污染空气,场内设有垃圾堆场;为了不污染湘江流域水源,专设有污水处理池和排污管道。本工程的项目管理内容,除了具体的技术性方法,还向前期与后期(维修使用)、前方(施工现场)与后方的评价延伸管理,考虑到可持续、协调发展多方面,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工程项目管理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上不同层次的特性。

3、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思想

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思想主要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以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工程项目管理及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以系统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工程项目管理及工程问题;三是以系统的管理理论来管理工程建设项目。

系统思想不仅是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也是项目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之一。系统思想的科学基础是系统论,哲学基础是事物的整体观。在很大程度上,“项目”与“系统”是一致的,例如二者都有明确的目标、一定限制条件、需要制定计划实现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进行控制与协调等。“系统工程学是为了研究多个子系统构成的整体系统所具有的多种不同目标的相互协调,以及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组成部分的能力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根据这些特性,我们在本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将“系统”改为“项目”,将“系统功能”改为“项目目标”。

将本工程项目自身作为一个系统来管理,也就是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通过信息反馈与调控,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综合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实现项目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成本目标、环境目标以及安全文明施工目标等。项目管理的过程和关键工序。现以本工程基坑的支护及基坑土方的开挖为例对系统思想性进行分析与总结。

完成本工程共分三阶段:一期工程已竣工并交付使用;二三期工程的监理工作由我公司承担,二期工程已交付使用正处于质量保修期。三期工程在建,它的整个地下室呈一个标准的扇形状,与二期工程合拢呈一个标准圆形。该期工程的地下室面积约九千平方米,设计开挖深度7.8m(3.75+3.8+0.25m),土石方开挖量约七万立方米。此基坑开挖超过5m,属深基坑开挖工程。通过地质勘探资料分析,本工程原为湘江的部分河床地段,后用泥砂进行回填,南临湘江,地下水丰富。工程基坑的支护及基坑土方的开挖分项工程无论从重点和难点方面都被列为整个管理系统的关键子系统。为了解决好基坑开控的问题,首先要考虑好基坑支护方案。而这个支护方案在系统中又牵涉其它子系统。如基坑的稳定与安全、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对日后基础工程施工与材料运输的影响、对总进度的影响及售楼的影响等。通过功能分析,本基坑支护重在维护基坑的稳定与安全,同时要重点考虑止水功能,特别是临湘江面的止水与安全问题。这就产生了两种方案,一是地下连续墙,二是现浇砼搅拌桩。通过力学测算两者都可行,前者偏于安全和保守,后者偏于经济和激进。经过多次的研讨和论证最终选择现浇砼搅拌桩。这主要是为业主节约成本,使售房价较低,更有市场竞争力,为社会节约资源。施工完现浇砼搅拌桩后,通过检测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就开始分区分层进行开挖,历时45天提前完了任务。后因建设单位原因,基坑暴露时间超过预计时间,通过监测支护结构稳定性达到安全要求。基础施工阶段基坑支护结构不仅起到支护作用,而且形成水帷幕,使施工作业环境处于干燥状态。这不仅改善了作业环境。而且使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及防水施工得以顺利完成,这为总进度的提前创造了条件。该方案设计及施工的成功充分体现了系统管理思想性为实现目标和效益及项目增值的重要性。

3.1精细管理

精细管理所追求的是每一个具体环节的工作质量的高标准和工作效率的高效性,应树立以优质工作确保整个工程质量和工程本质安全;以高效的工作来确保工程的总目标进度的管理理念;以工作的优质与高效来确保工程项目的总目标及项目投资综合效益最大化。

3.2系统思想与精细管理的辩证关系

科学的系统性思想,可使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在其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及矛盾体中,梳理思路、分清主要矛盾、指出其管控方向,使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层次分明突出重点。细节决定成败,要使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立于不败之地的话,其各个环节的工作必须追求工作的优质与高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靠完整而精细的细节管理。

系统思想与精细管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互为互补,相辅相成,因为系统思想需要精细的分解与盘点,不能遗漏任何一个细小环节,这需要“精细”;同样,精细管理也离不开系统思想方法,因为精细管理所追求的是各环节工作的优质与高效,这需要寻求最佳的处理方法与途径,然而这完全离不开系统思想方法。

3.3工程项目管理要立于不败之地,唯有精细管理

精细管理在本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3.1、每项工作首先要盘点依据,第二要梳理程序,第三要拟定方法(方案),第四要掌握标准,第五要留下痕迹。

3.3.2、明细监理在质量、安全、进度、投资方面的控制要点,做到监理工作有针对性。尤其在质量方面,要求各专业应在充分总结以往其它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本工程、本专业特点,认真分析其本专业的施工要点、重点及难点,以此作为本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使其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把控工程施工质量(尤其是对照以往工程案例来针对性地管理工程质量)。

3.3.3、“条件清单闭环”:很大程度上出于对本工程项目的风险预控考虑,即,对各单位工程开工、重大施工项目作业、重要工序交接、重大关键节点到达、设备及系统试运前,严格实行条件清单闭环制:事前详细盘点其条件清单(环境条件、系统条件及安全条件),针对清单项目拟定计划——落实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规定其完成时间,待清单项目逐项完成并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作。尤其是对重大施工方案,事前召开方案评审会(如有必要召开专家评审会),对其风险因素及风险源进行认真分析,从而拟定预控措施,把风险预控做细、做实、做到位。

3.3.4、“过程台账跟踪”:为了满足本工程施工过程中资料的可追溯性、及时性与规范性要求,作为监理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及时、规范地将监理过程中相关的台账做好(重点在于提高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要求各专业在监理实施细则中,详细盘点本工程本专业所需的台账清单,过程中强调其及时性、真实性与规范化)。

3.3.5、针对本工程重大施工项目严格坚持五个到位:一是方案编制到位,要求施工单位各级管理人员高度重视,认真负责,以提高方案编制质量;二是监理组织方案评审到位(重大方案必要时组织专家评审),认真分析方案中可能存在的过程风险,并作好相应风险预控,并盘点其“条件清单”;三是作业前技术、安全交底到位,使具体操作人员各尽其责,心中有数;四是作业前安全、技术措施落实、检查到位,严格执行“条件清单闭环制”;五是作业过程中指挥、检查体系到位,使整个过程秩序井然,并严格按已批准的方案实施。

3.3.6、针对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召开的各类工程例会中所需协调、落实解决的问题,必须严格执行《例会问题闭环清单》,将其每项问题具体落实到责任单位、责任人及闭环时间,并跟踪其执行情况。

3.3.7、系统总结本工程各分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使“成功的经验”得以及时沉淀和升华,使“教训”在今后的其它工程中得以杜绝和借鉴。

3.3.8、对于设计变更,首先应分析设计变更的原因,其次是应分析设计变更的措施和方案,然后跟踪其执行后的效果;

⑴对于设备缺陷,应分析其原因,针对原因拟定其处理方案,并跟踪其处理效果;

⑵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应分析原因,研究今后其它工程如何避免;

⑶对于试运中存在的设备及系统问题,应分析原因,研究其处理方案,并跟踪其处理效果;

⑷分析本工程在工程管控(“四控、两管、一协调”)上比较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正面与反面)。

3.3.9、强化管控的执行力,切实提高项目管控能力:

⑴开展“四查”监督:查责任制落实、查计划任务落实、查整改项目落实、查协调问题落实;

⑵做到“四快”管理:想法反应快、问题回复快、任务执行快、文件处理快;

⑶坚持“三严”控制工程质量:条件检查严、过程控制严、验收标准严;以“四查”监督、“四快”管理、“三严”控制,实现项目的“三不”目标:不甩项目、不留缺陷、不留尾工,高标准达标投产。

4、结论

本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主要是从目标层次性和系统思想性两个方面下功夫,经实践证明本工程项目管理是成功的。对项目管理的特性进行研究和探索一定会使工程项目管理变得丰富多彩,并成为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愿工程项目管理能为工程项目创造更多更大的效益与效应,为建设节能型社会和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系统工程与理论篇3

1.1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概述

在我国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对产品生产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管理、监督、控制、检测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我国新测绘法中相关规定,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指的是对从测绘工程单位承接测绘任务开始,一直到产品交付过程,实施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在测绘工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质量第一、统一控制的原则,同时注重测绘工程的整体经济性,加强对测绘过程的监管,保证测绘工程的质量满足工程具体的目标。质量管理是测绘工程发挥功能效益的保障,所以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对测绘工程质量宣传,提高测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并加强测绘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测绘水平。

1.2测绘工程系统控制概述

测绘工程系统控制主要是在工程范围内,建立协调、统一的监控网络,对测绘工作各个环节实行统一调配以及质量监控,保证测绘精度与均匀性。在实际测绘工程中,可以选择与城市控制网、国家控制网进行联网,建立统一的系统控制网络,同时根据测绘区域地理特征、高程等确定合理的投影长度。测绘工程系统控制必须联系实际,避免系统控制网与实际测绘工程不符的情况。

1.3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重要性分析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对测绘工程整体质量与安全,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科学性,是我国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同时,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能够不断的提升测绘工作水平,对促进我国测绘工程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现状分析

现阶段,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现阶段测绘工程单位测绘工作绝大多数都是自测自用,外界的监督力度较弱,因此逐渐形成较为松散的行业习惯;(2)一些测绘工程单位虽然也建立了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体系,但由于体系不够完善,使得测绘工程各个环节工作不能有效的协调与统一;甚至一些测绘工程单位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机构流于形式,不能履行部门的义务;(3)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部门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对测绘工程工作质量与效率造成很大的影响.

3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有效措施

基于现阶段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现状,笔者根据多年的测绘工作经验,现提出以下几点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有效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

(1)做好测绘工作前期准备。

在测绘工程具体工作开展前,需要对工程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材料的设备。根据现场勘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具体的测绘工程发难,对相关技术要求进行认真研究,确保方案与计划与行业标准相符,加强对测绘工程方案的审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另外,需要根据具体的测绘任务,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制度,落实具体工作责任制。

(2)完善测绘相关的法律法规。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国家加大了对测绘质量的重视程度,先后颁布了计量法、质量法、测绘法等一系列法律,同时在此基础上有颁布了包括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管理办法、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但是目前测绘工程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还不够完善,同时其可行性有待提升,给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国家不断的完善相关法律,强化法律对测绘工程的监督与约束,为测绘行业提供行业规范与标准。

(3)不断的完善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机制。

测绘人员在我国各个经济建设部门中都有涉及,各具特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只有完善的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机制,包括检查机制、制约机制、激励机制等,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提供有力的依据。另外,还需要加强测绘工程单位年检,将绩效考评、统验结果作为年检的重要依据,及时了解测绘工程行业动态,制定合理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统计表;完善测绘质量抽查制度,扩大抽查的密度、范围等,同时抽查标准,并将结果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

(4)加强测绘工程系统控制管理工作。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不仅可以很好地为社会提供测绘工程产品的管理与服务,而且可以进一步规范完善测绘工程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具有科学、公正、独立、服务与管理等特征,是保证测绘工程的顺利达标的保障。为了保证整个测绘工程顺利推进,必须通过对测绘工程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掌握测绘工程产品生产的具体过程,可以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以便及时提出可行措施加以解决落实。为了保障测绘工程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要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为依据,逐步规范测绘工程管理控制运作行为,健全完善测绘工程管理的相关制度。而且要善于向国内外先进的测绘单位学习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和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形成完善独立的管理控制体系。

4总结

系统工程与理论篇4

【关键词】控制工程概念应用

一、控制工程的定义及目标

控制工程是处理自动控制系统各种工程实现问题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包括对自动控制系统提出要求、进行设计、构造、运行、分析、检验等过程。它是在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控制工程普遍使用频域法和状态空间法。其理论和处理方法涉及许多方面,从线性控制到非线性控制,从单变量控制到多变量控制,从连续控制到采样控制,控制工程从定常控制到随机控制,从一般的反馈控制到自适应控制等。通常,电子计算机是实现大型控制工程的核心。控制工程的应用范围早期主要是工业生产过程和武器系统,后来扩展到企业管理、城市规划、交通管制、生物控制、社会经济的计划和控制等领域。

培养从事设备制造及生产,工程施工,经济社会系统运行中的控制系统设备、控制装置的设计、研发、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要求掌握现代控制领域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从事实际控制系统、设备或装置的开发设计能力、工艺设计和实施能力及使用维护等能力。更重要的应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能解决工程实际中出现实际问题,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顺利阅读本工程领域的科技资料及文献。

二、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产生及发展

控制理论作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学科,其产生起源可上溯至十八世纪发生在英国的技术革命中,瓦特在蒸汽机的发明之后,将离心式非锤调速器的相关控制原理应用于蒸汽机转速的控制中,开创出以蒸汽作为原动力的机械化格局,而之后的工程界逐渐的将控制理论应用于调速系统稳定性的研究中,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电气工程师们不断的研究出更为科学全面的控制系统分析方法,实现了控制系统的条件稳定性及开环不稳定性的分析研究,而控制理论的创始人于1948年所发表的控制理论的相关著作,就控制理论的相关方法所进行得阐述,推动反馈概念的应用并为控制理论的形成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在科技的不断生产发展中,基于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控制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推动之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拥有着更深入的发展。就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整体发展历程而言,可大体上划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20世纪的40至60年代,是古典控制理论的形成及发展时期,主要进行单输入及单输出问题的解决,多采用以频率特性、传递函数及根轨迹等作为基础的频域分析法进行系统的研究,而主要进行研究的系统是线性的定长系统,进行非线性系统分析的过程中所选用的相平面法要求变量不能超出两个,该控制理论可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多种单输入单输出类问题的有效解决。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该阶段已经步入空间技术时期,控制工程也向性能更高的方向上发展,数字计算机的配合应用,实现了分析设计及实施控制,但时变、多输出多输入及非线性等较为复杂的系统控制内容使古典控制理论呈现出局限性,而最优控制方法在该阶段中提出,使现代控制理论更为完善。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到目前为止的大系统控制理论及智能控制理论时期,其中大系统控制理论是控制理论就广度上的扩展,利用控制及信息的相关观点进行大系统其结构方案及总体设计,进行的是分解方法及协调处理的相关基础性技术理论的研究;智能控制理论是控制理论就深度上的扩展,进行人类智能化活动、控制信息传递的规律等的研究,并就仿智能化的工程控制系统及信息处理系统等进行研制。

三、控制工程及工程应用

在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控制技术为典型代表的it产业的发展及普及中,核心是计算机技术,关键是通信技术,而基础是控制技术,使得控制学科逐渐的发展成为基础性的科学,控制系统与控制工程中的系统结构、系统稳定、反馈调节及智能系统的相关思想及理论,在自然学科下的多种科学领域获取广泛应用的同时,在人文等学科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体现,基于该现象,某些专家甚至指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已不再是单纯的学科,已逐渐的发展成为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世界观、方法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所具有的显著特点是,某些基本的概念同时具有普适性及独特性。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应用中,两个概念是应用的关键及核心,首先是系统概念的应用,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系统问题已变得非常重要和突出,尤其是全社会范围内所进行的复杂性系统及复杂性科学课题的研究及应用,这是控制理论在现代科学中应用的必然发展,应用控制理论不仅要进行结构及性质的分析,还要进行系统运行状态的调控;其次是反馈概念的应用,这是控制理论区别于其他的学科及控制理论的应用区别于其他的理论应用的关键,反馈使得控制系统在较大的程度上具备人类智能的诸多特点,可以实现控制系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结构、参数及扰动等因素的不确定性给控制系统造成的影响,例如远距离通讯设备、进行隧道扫描的显微镜等具体的工程设备。

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公工程的应用中,最优控制是现代化的控制理论非常核心的内容,利用最优控制所进行的研究是在满足相应的约束条件时,就最优控制策略进行寻求,进而取得性能指标的极大值或者是极小值,最终使控制系统在性能指标上可取得最优化效果所必须采用的基本条件及综合方法,即就受控的运动过程或动力学系统,从多个可选择的控制方案中寻求最佳的方案,从而使系统在运动状态由初始状态变为指定的目标状态时可以取得性能指标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系统工程与理论篇5

传统工程管理体系建立在项目管理基础上的,注重项目合同实施与合同管理配套,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管理体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在当今大型的工程中,其项目管理合同非常复杂,传统的工程管理体系无法适应。本文通过研究大型工程项目中合同管理的复杂性,并阐述建立大型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体系的作用,基于综合集成的方法论上,建立与当今大型工程项目配套的工程项目合同集成管理体系。

关键词:

综合集成;复杂项目合同;工程管理;体系分析

工程管理体系是具备工程项目管理功能的系统,它是把理论与实践连接的桥梁。一方面工程建设管理体系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另一方面,工程管理体系要对实践过程中工程具体的操作进行一些规定。促使工程建设在实践中更加高效,充分体现理论对工程实践建设的优化效果。

1综合集成的方法论

由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们提出了综合集成的方法论,并且不断的研究完善,是具有东方哲学智慧的方法论,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钱学森将系统主要划分为了两大类,一类是简单系统,另一类是巨系统,而对巨系统也有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分析表明如果子系统的种类繁多并且具有一定的分类,但是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有很复杂,那么这就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再进一步的研究说,如果这个巨系统是开放的,那么这个系统就称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比如,人体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地理系统等,这些都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然而我们研究这种复杂的开放巨系统,就需要利用综合集成的方法论。而之后,钱学森又不断的研究分析,又进一步提出了与综合集成方法论相对应的实践形式,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体现。综合集成方法论主要运用于组织、分析和管理复杂工程管理系统时,为此,我们也需要进行科学的定性定量。而盛昭瀚等通过对工程管理与相综合集成方法论的融合,又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大型的复杂工程建设管理中综合集成管理的应用概念,并探索研究了其基本范式与原理。现代工程是人类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在一定的技术支持下,通过整合资源,以造物为核心的工程。而工程系统是指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它是通过人类知识协助以及劳动的产物。它的形成过程是不断的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和资源、能量的交换。从这些方面看,工程系统是典型的复杂巨系统,而复杂巨系统的工程管理就需要利用综合集成的方法论,综合集成的方法论是复杂工程系统管理的一盏明灯。

2复杂工程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工程系统的复杂,直接导致了管理体系的复杂性,因此,对于复杂工程的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工程不管是从建设过程还是从物化产物都是一个巨大的系统。而现代的大型复杂工程又具有开放性强的特点,一方面现代工程系统对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也与自然环境也有着良好的协调关系,两者具有统一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工程的复杂性来越来越强,而它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环境具有开放性。

在当今开放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工程干系之间的利用也就不同,有些甚至引发冲突矛盾,而自然环境方面,工程的开放性也导致增加了工程的施工难度,从而增加了工程的复杂性,因此不仅仅需要先进的管理技术,还需要有先进的、完善的、开放的管理系统。

(2)工程价值具有多元化。

大型的工程的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契机,是国家宝贵的战略资源,具有很大的战略作用,可以通过大型工程建设培养企业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形成重要的技术成果,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大型工程的多元化,也决定了工程建设的主体属于多个利益群体。这时工程建设的需求就容易与不同的利益群体发生冲突,当自己的群体受到利益侵犯时,大多数人会首先考虑自己的群体利益,而为了确保自己的群体利益,就会造成与最初目标的冲突,因此就使工程的实施更加复杂。

(3)对初始值的敏感性。

工程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各个环节之间联系密切,出现一些偶然的小事件时,就会引发一个巨大的工程建设故障,并且通过相互的影响使工程建设中的故障不断的被放大。

3工程管理体系设计

3.1三维宏观体系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基于综合集成的工程管理体系主要由立体的三方面组成,有组织维、业务维、阶段维。组织维是要使各个参与组织协调,各自明确自己的责任,树立全局观念。阶段维的作用是系统的协调各个阶段,从而使工程周期调理化。而业务维可以让每个环节项目都落实具体化。所以组织维、业务维、阶段维三维立体结合,才能全面系统的完成工程,从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去处理。

3.2三层微观体系

三维宏观体系最终要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微观中去,其主要落实在业务维的单项管理中。基于综合集成的方法论去划分业务维,主要分为基础层、控制层和管理层。基于综合集成微观管理中,更加强调了各个层次之间的和谐关系。他们各个层之间相互配合又独立分工,基础层可以稳固工程内部环境,管理层可以提供充足的社会资源,指导工程各个环节的实施,控制层又可以控制各个环节的调理与和谐,协调运作,推动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4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型工程越来越多,大型工程管理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管理体系应对当今这些大型工程也越来越不适应,本文提出了以综合集成方法论为指导的管理体系,从宏观上与微观上全面的分析当今工程管理,提出了包括组织维、业务维和阶段维的三维宏观管理体系,以及从业务维上分析出具体的基础层、控制层、管理层的三层微观管理体系,从而形成全面、科学、系统的复杂工程管理体系,是对于大型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理论指导,是一次初步性的尝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唐夷超单位: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参考文献:

[1]梁茹,盛昭瀚.基于综合集成的重大工程复杂问题决策模式[J].中国软科学,2015,(11).

[2]雷丽彩,周晶,何洁.大型工程项目决策复杂性分析与决策过程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1,(1).

系统工程与理论篇6

论文关键词: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突出能力本位,开发设计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是各高职院校推进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程。笔者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的视野,对高职印刷技术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主要经历了四个较为明显的阶段:一是“三段式”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主要是借鉴国内本专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模式并进行压缩复制,此时虽然已经明确了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理念,但仍沿用学科本位的形式。二是理论与实践分立的“二元”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在完善理论课程体系的同时,以廓清技能体系为特征,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尤其是集中实训环节,但课程体系的变革仍停留在简单的课程组合,没有实现能力本位的深层重构,学科本位痕迹依然很重。三是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设计课程,实施能力本位的课程方案,即在课程设计方法上,从以学科为起点的课程转换为以职业为起点的课程。这次课改可以说真正显示了高职课程从学科本位课程突围的姿态,但由于没能形成成熟的课程开发模式与技术,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流于形式,在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上,一些专业课程甚至出现“两张皮”现象。四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以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分析为特征,课程设计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课程的能力本位,目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然而,由于急于摆脱知识本位的束缚,对“能力”这一泊来概念的理解不免矫枉过正,很多情况下将“能力”单纯地理解为“岗位能力”,即满足学生当下就业需要的能力,以此作为课程建设的唯一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通过系统化、整体性思维观照,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对高职课程能力本位的独特理解。

对知识的重新审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认为,高职课程反对复制知识,但不等于消灭知识、不要知识,而是重构知识。“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对“学科知识系统化”进行“有距离观察”,以解放与扩展传统的知识序列课程的视野,寻求知识关联与分离的路线,确立新的课程内容定位与支点。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通过知识解构与重构,高度融合知识与技能,从知识与技能如何互动的角度更高层次地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对技术的理性认识不可否认,正是技术的独立性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也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独特品格和形态。但当把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推向极致时,就可能走向“技术主义”,变成“物的技术”,人成为技术的“奴隶”和职业的“工具”。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借助“人的技术”将“物的技术”转换为对社会财富过程的系统把握,以强调技术与技能的不可分性,寻求工作中“物的技术”与“人的技术”的关联。工作过程系统化是过程性技术,即以个体自身经验和策略等形式存在的技术——技能或所谓“人的技术”。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关注技术存在向技术价值的转换,从技术与技能如何转换的角度更高层次地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对职业发展的人性关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反对复制技能,反对单纯技能训练,强调综合,强调思维训练,以避免单纯通过拷贝工作步骤进行课程设计的弊病,寻求职业工作的变动与应对的策略。一是通过对现实具体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设计,把握具备具体职业特征的工作过程六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进而掌握指导完成工作过程的思维过程的六步骤,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训练,也就是从具体的个性去获取普适的共性。二是通过对完整的思维过程的掌握与迁移,去应对未来变化了的具体工作过程。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通过同一范畴载体的设计,在“重复”中掌握“同”的工作程序,在“类比”中习得“异”的工作特质,从行动与思维如何跃迁的角度更高层次地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开辟了高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新途径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在继承和创新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能力本位”的基础上,其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对“职业行动”这一复杂活动进行系统化分析,克服了职业能力系统化分析抽象、虚化的弊端,开辟了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新途径:一是通过对知识与技能、技术与技能、行动与思维等高职课程重要概念的厘清与界定,实现了高职课程知识观、能力观、教学观、质量观等课程观在高职课程理论上的内在统一,并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与程序,具化为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实现高职课程理论与高职课程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二是通过对实际工作过程的分析,确立课程的职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模式,在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将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职业学习领域,再进行学习情境的具体化设计,实现课程体系与具体课程的内在统一。三是通过系统化的课程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情境等课程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四是通过仿真或真实工作情境的整体化、体验式设计,解决行动导向教学中学生主体性、评价多元化问题。可以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一次“颠覆性革命”。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在印刷技术专业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一)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构建

工作过程系统化作为高职课程设计总的思路与方法,具体到某一门课程,主要应考虑三方面的层次与逻辑:一是根据课程性质选择课程模式,如学习情境课程、项目化课程、任务型课程、案例课程等;二是根据课程内容结构之间的关系确定学习情境(或项目、任务、案例等)之间的组合关系,如并行式、包容式、递进式等;三是根据技能与知识的有效整合方式组织和序化学习情境(或项目、任务、案例等)内容。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印刷技术专业可设计多种多样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下面以印刷技术专业部分主干课程为例,探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模式选择与内容设计。

以任务为载体的印刷工艺类课程印前工艺、平版印刷工艺、包装印刷工艺、印后加工等印刷工艺类课程是印刷技术专业综合性较强的核心课程。该类课程可根据印刷工艺的明确印刷任务、印刷准备、实施印刷、印刷质量检验等实际工作来选择和编排课程内容。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精品课程《平版印刷工艺》,以“精装书印刷”单个典型任务为载体,采用任务递进方式,并结合国家平版印刷工职业资格标准,将知识解构与重构,实现了技能与知识在工作过程系统化基础上的高度融合。

以项目为载体的印刷综合实训类课程如印前综合实训、印刷机操作综合等实训课程。该类课程可以选择印刷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按照项目类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课程内容安排,学生经过具体项目的反复学习训练,即可较全面地掌握图像制作与处理、菲林输出、印版制作、印刷品印刷、印刷品质量检验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模块组合为主的印刷机结构与调节课程印刷机结构与调节这门课,可以说既是印刷工艺等综合类课程的基础课,其自身又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该课程可以印刷机的典型构造为基础,按照印刷机结构组成序列、难易程度、操作顺序等综合考虑,系统提取学习模块,使学生在学完各模块后整体把握印刷机结构,并能结合印刷工艺等课程的学习,掌握印刷机调节的步骤、方法和技巧。

以问题为中心的印刷故障排除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涉及印刷质量故障和印刷设备故障两个类别。如印刷质量检验与控制,可根据故障性质、类别,以一个或几个故障问题为主线设置学习情境,将课程实施演变为一个连贯的实务操作过程。每个学习情境以解决、处理一个或一类故障为目标,学生完成所有学习情境的学习训练后,获得印刷质量检验与控制的系统化能力。

以案例为载体的印刷业务与管理类课程如印刷成本核算、印刷企业管理等课程。该类课程在开发设计中可根据实际工作类别、工作环节等设置教学单元,以典型案例贯穿单元内容,并且在每个教学单元后安排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供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课程实施建议进行小组或团队教学,将个人能力与团队精神培养相结合。

(二)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应注意“系统化适度”系统化是一个组织构造范畴的概念,本身含有科学化、合理化、优质化、高效化等价值取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目的并不是要想方设法减少专业课程数量,而是在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原则下进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优化。如果不考虑课程之间的有机关系、技能与知识间的结合方式,把理论和实践的概念过于通俗化,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包容一切基础理论,如将印刷材料、印刷设备、印刷色彩等全部整合进印刷工艺,就将导致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系统化泛化”,这样的课程设计实际上也是无法进行的。

系统工程与理论篇7

〔论文摘要〕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是依托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充分运用过程理论和网络方法,将杂乱无章的日常工作,进行有序的科学化整理、分类、调度与处理。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必须不断地学习社会科学和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学会科学管理,使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轨道,最终从根本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工作则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保证这一工作具有科学的运行机制,不仅是我们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高校教学管理理论工作者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学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许多因素发生着不可避免的联系,从而使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教学活动本身与20年前相比,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来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它的一切活动都与社会环境发生着很多的联系,这些复杂情况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所无法回避的。因此,要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认识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理论依据,深刻理解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形成过程及作用。

一、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理论依据

当前,我们可以根据系统的要素、功能、结构、相互联系方式、历史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把教学管理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通过对这些子系统的综合考察、分析和研究,推导出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及其规律。既然我们可以把教学管理工作用系统的理论加以抽象化,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理论,对系统内的信息加以科学化处理。

一般来说,在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中,必然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与信息流。这些信息的出现、传递、交换、流动与反馈,必然会全面地反映出教学管理整个系统的活动特点及其规律。如果我们能科学地获取这些信息,整理、分析和利用这些信息,就有可能科学地认识到教学活动中的规律,从而为控制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提供保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依托控制理论对教学管理系统进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另外,教学管理是一个可以构成闭环的控制系统,要想认识这种闭环的控制系统,我们就应该从“过程论”的理论出发,基于系统化理论,将教学管理系统视为一个可被分解、可被划分和可以控制的多维空间。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有许多有序的节点,这些节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与教学管理的各类环节,而环节与环节之间,即节点与节点之间,可以用某些链连接成为一个主体的空间网络。总之,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基础就是:依托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充分运用过程理论和网络方法,将我们平时所遇到的杂乱无章的日常工作,进行有序的科学化整理、分类、调度与处理。

二、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主要内容

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主要内容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以教学管理基本原则为指导,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方法,建立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控制系统,进而实现对教学管理全过程动态的有效管理。

(一)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核心。整个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是依靠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来指挥的。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教学管理决策是指参与教学领导工作的管理者,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选择目标和行动方案的活动。由于教学管理所依据的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交流、加工和制造的过程,因而教学信息的管理又成为教学管理决策系统的基础。此外,在有一个科学的教学管理决策系统作指导、畅通的教学管理信息为基础之后,还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教学管理控制系统作为保障,才能使整个教学管理系统合理运行。

(二)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前提。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可靠的信息,而可靠的信息必须经过畅通的信息网络来获取并进行加工和合理流动。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要及时得到灵敏、准确和有利的信息,从而使教学管理决策指挥部门在拥有足够信息量的前提下,保证系统的顺利运行。而信息反馈系统的科学化管理则更加重要,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搜捕术、浓缩术、筛选术、提取反馈术四个方面。(三)教学过程控制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关键。教学过程控制系统是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各类教学检查为手段,以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环节为重点而形成的。教学过程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学风评估制度、教学检查制度、作业抽查制度、试卷抽查制度等。通过将这些制度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不仅使我们有效地控制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关键点,而且使人才培养全过程得到优化,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形成过程及作用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人们对事物内在规律的认识过程应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往返过程,但这种往返并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复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们首先通过实践,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才可能上升为理性思维。然而,当理性思维形成以后,我们又会发现原来初始实践中的某些缺陷,这就形成了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从而使我们的实际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过程,也符合这种认识规律。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一个有效的决策系统,通过一定的理论总结与分析,充分认识教学管理决策系统建立的意义与作用。但是在理论分析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要建立一个闭环的有效决策系统,还必须对相应的环节进行完善。这就促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对某些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分析和归纳,并把这些认识成果补充到原来的理性认识之中,使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逐渐得以完善。这种在科学化理论指导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以下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轨道。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主要由前面所述三大系统构成。因此,高校应该围绕这三大系统,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科学制定教学规章制度,加强各项教学工作规范化建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系统工程与理论篇8

【关键词】系统;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发展阶段;系统工程理论基础;应用

1.系统的含义及古代朴素系统工程理论

“系统”(system)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语中,是一种“共同”和“给以位置”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系统有两个意思,一是“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二是“有条理的”。目前在科学领域中,系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含义,例如以下五种说法:

(a)有组织的吆喝杯组织化的全体。

(b)结合着的全体所赖以形成的诸概念和诸原理的复合体。

(c)以规则的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的形式结合着的对象的集合。

(d)多数构成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者。

(e)系统是为按计划完成特定目标而实际的结构因素安排序列。

可以说,系统是一个集合的概念。而系统工程学科就是建立在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古代的时候由于人们缺乏观测和实验手段,科学技术理论也是很贫乏,所以对外界许多事物只能看到一些轮廓和表面现象,而由此从整体出发总结出一些规律。比如说中国古代便有道家的混沌之说,“混沌生两仪,两仪生四向,四向生八卦,八卦生万物”,我国著名的古书《周易》就是以这种将万物归结到两仪八卦的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一些现象,实际上来说,这就是一种朴素的系统工程理论。还有中国古代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东汉时期的张衡的“浑天说”。同样的还有西方的“空气、土、火、水”四元素理论。无论是国内抑或是外国的人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不知不觉就用上了系统的分析方法。

总的来说,这些学说虽然目前还无法找到确切的科学依据,但他们与生活实际保持直接联系和一定的理性因素,他们虽然没有深入的向抽象、分析、推理的纯思维方向进行,也没有向观察、归纳、实验等等纯经验方向发展。但他们充分的发掘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横向相互关系没,同时联系整体进行开拓,由功能发展到结构,按功能的接近或类似,把许多不同的事物安排在一个系统形式同,并从中抽出一定规律来尽量理性的把握所有事物。应该就是在当时科学发展条件下的一种系统工程理论的雏形。

2.现代系统工程的含义及其产生与发展

现代的系统工程理论涉及很广,通常上是以研究复杂的系统为对象,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此也是众说纷纭,但大多是从“对象”、“方法”、“目的”、“内容”等方面来定义。比较著名的主要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系统工程是祖师管理系统得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使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此外还有美国著名学者H.Chestnut提出的“系统工程认为虽然每个系统都是由许多不同的特殊功能部分所组成,而这些功能部分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关系,但是每一个系统都是完整的整体,每一个系统都要求有一个或若干这目标。系统工程则是按照各个目标进行权衡,全面求得最优解的方法,并使各个组成部分能最大限度地相互适应。”此外还较常见日本工业标准JiS规定的“系统工程是为了更好地答道系统目标,而对系统得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和控制机制等进行分析与设计的技术”。

我国学者张兆基等编著的《系统工程》一书定义“系统工程是综合运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成果去研究和解决工程发展中系统性问题的一门社会——技术学科”〔旧指明了系统工程的学科性质为“社会——技术学科”〕目前,这一认识已得到普退认可。

现代以科学为依据的系统工程产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近些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其它同类事物相同,到目前为止,系统工程经历了“萌芽”、“发展”、“形成规模且继续发展”三个阶段。

2.1萌芽阶段

1940年,美国Bell电话试验室,第一次提出系统工程的名称。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系统接近法”,按时间顺序将工作分成“规划、研究、发展、工程应用研究和通用工程”五个部分,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

二战时期,英国为了设计雷达研究德国的飞机降落排队问题,提出了“排队论”以及“线性规划”、“搜索论”等具有系统工程思想的方法。

美国由于采用了系统工程的理论,在短短五六年的时间里研制原子弹成功。

1950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开设了系统工程方法和课程,运用数学方法搞管理,取得了一定效果。

总的来说,这一段时间出现了“系统工程学科”但由于刚刚出现,还没有广泛引起重视,只是为数不多的人进行研究并简单的运用的实际解决问题中,属于起步阶段。

2.2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人们已经开始自觉的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因此该理论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有以下几个:

195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歌德和麦克霍尔合著了第一本以“系统工程”为名的书,对系统工程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1962年,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提出了“ppBS”系统(即规划、计划、预算系统),提出了三军联合起来统一预算,并成立系统分析部,大力推行系统工程,七年间节约了数百亿美元。

1963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设立了系统工程系,其它大学也开设这方面馆专业或课程。与其同时,美国电工电子工程师学会在科学与电子部分,设立了系统工程学科委员会,从1964年起,美国每年都要举行系统工程年会,出版专利。

2.3形成一定规模且继续发展阶段

1965年,美国出版了《系统工程手册》,“手册”中阐述了系统工程理论、系统技术、系统数学、系统环境和系统元件等,基本概括了系统工程各个方面的内容,这是系统工程理论基本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十世纪其实年代以来,系统工程的应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工程的概念,从大型工程的应用进入到解决各种负载的社会——技术系统乃至社会——经济系统得最优规划、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可以说,系统工程科学正在逐渐渗入我们的生活。同时也说明系统工程科学已经基本成熟并且继续发展着。

3.系统工程科学的理论基础

系统工程理论并不是现代的“空中楼阁”,一般上来说,系统工程科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一般系统论、大系统理论、经济控制论、运筹学等等,多门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发展,共同支撑起来的。下面对这几种理论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1)一般系统论:通过对各种不同系统进行科学理论研究而形成的关于使用一切种类系统的学说。

(2)大系统理论:研究大系统的结构方案,稳定性、最优化、建立模型的模型简化等问题称为大系统理论。

(3)经济控制论:经济控制论是应用现代控制论的科学方法分析经济过程的学科。

(4)运筹学:他是应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人、财、物等有限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有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最有效地管理。

【参考文献】

[1]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志亮,李忠良.系统工程方法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3]乔菲,沈荣芳,吴启迪.系统理论、系统方法、系统工程发展及展望.系统工程,1996,09.

系统工程与理论篇9

关键词:教学 改革 系统工程 教学理念

1、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大幅度迈进,全世界越来越表现出系统化趋势,当今世界已经处于系统工程时代。系统工程作为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本课程通过教授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及一些常用的模型,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系统思维,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全面考虑,协调解决工程实际中的管理问题。如何在正常课时内,让学生掌握系统工程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从系统工程课程的特点出发,分析了目前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用伙伴合作教学的课程教学理念,最后提出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系统工程课程特点

2.1开放性

系统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运筹学、系统论、控制论、数学、生物学、计算机等学科,其研究运用到了系统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因此系统工程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通过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吸取营养来更好地解决复杂系统问题。

2.2应用广泛性

现代社会的系统化、复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系统工程跨越多学科,可以综合运用系统方法来解决工程、自然、社会、经济、管理等各种复杂系统问题,因此,系统工程是一门应用广泛的课程。

2.3知识连贯性

系统工程课程主要介绍开发、运行各类复杂系统(尤其是社会经济管理系统)所需要的思想方法、工作程序和分析手段,其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思想的发展简介和系统理论、系统工程的方法论、系统模型与模型化、系统工程应用实例等,内容连贯,构成了整个系统工程课程的知识体系。

3、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学生找不到课程学习重点

由于系统工程具有开放性,跨越多个学科,系统工程的内容比较综合且丰富。但这对学生来说,就像是在自己面前放了众多的珍馐,不知该选择哪一种,找不到学习的重点。另外,有些老师认为应注重基础理论的教授,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有些老师看到系统工程的应用广泛性而更注重系统工程中模型的应用,从而把教学重点放在模型的解释和算法上。学生因老师的态度而迷惑,不知道课程重点究竟是什么。

3.2有些理论并不成熟,部分学生陷入疑惑

尽管系统工程知识连贯,但毕竟系统工程是在20世纪中期才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有些理论并不成熟。比如,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理论能够很好地解决化学中的一些自组织问题,能否应用于一般系统还有待研究;目前还不能提出一种对所有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普遍适用的处理方法,因此自组织理论有待继续构建。一些学生在学习并应用系统工程时,发现课程中的理论和模型并不能完全应用于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就会陷入疑惑,甚至对系统工程的科学性产生怀疑。

3.3学生对系统工程课程不够重视

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多认为自己是工科学生,应更多的学习一些工程知识,管理方面学习管理学、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经济学这些课程就可以了,没必要再学习系统工程,对系统工程在工程管理实践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另外,在目前物质极大丰富,信息急剧膨胀的现代生活中,部分大学生缺乏目标,沉迷于网络,对自己的前途比较迷茫,很容易在学习上表现出得过且过的状态。这种特点也是这些学生对系统工程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的因素之一。

3.4学生对系统工程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教学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系统工程课程的教学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此外,系统工程中的系统思想类似于哲学中的系统思想,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有的模型,如主成分分析法,算法比较复杂,学生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有的学生因觉得无聊而没有兴趣听课,有的学生因为内容难以理解而无奈、困惑,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系统工程课程的积极性。

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中的上述问题,需要对系统工程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4、伙伴合作教学的课程教学理念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就是一个复杂系统,应该系统地、全面地考虑其教学改革措施。结合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建议采用伙伴合作教学的课程教学理念。

伙伴――强调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中国传统思想中讲究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强调对老师的尊重,却也无形中使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隔阂,学生与老师之间不能完全坦诚相告,不能知无不言,这也就使得两者之间互相不理解,有时出现老师认为学生不努力,而学生认为老师过于苛刻,最终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朋友式的伙伴关系,就会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双方在平等的关系中放松地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共同探讨学习问题。

合作――强调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了解。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老师讲解知识,学生听讲,但这忽视了两点不足:一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很难有效的沟通,并难于随时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仍存在的疑惑,使老师及时调整讲课的方式和教学进度;二是老师和学生不能互相了解各自的心理特点和行为风格,而双方互相了解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好处,比如,如果老师能意识到一些学生认为系统工程无关紧要就产生了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就可以悉心和他们交流谈心,使他们意识到系统工程课程的重要性,改变自己的态度和想法。

教学――强调的是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互相学习。历来都认为是老师“教”,学生“学”,不过这只是教学的一个方面。老师也有不知其然的时候,需要向学生学习一些新的思想、新的思路,也许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双方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学习且互相学习,形成一种互教互学的良好关系,共同探讨都感兴趣的学术问题,如系统工程中的自组织理论等,在这种学习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达到双赢的理想目标。

伙伴、合作、教学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平等的伙伴关系基础上,才能真诚交流,进而互相信任和了解,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共同学习,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5、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5.1转变对教师角色的理解

按照伙伴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转变对自己角色的理解,教师不应只是作为一个长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从朋友的角度出发,在平等的基础上真诚地与学生沟通,避免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另外,教师通过转变对自己角色的理解,引导学生从朋友的角度出发,通过换位思考体谅老师严格要求自己的苦心,这样既可以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又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情

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5.2教师与学生合作研究系统工程有关内容

系统工程有些理论尚不完善,以及有些内容不易理解,对于学生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是在有限的课时内,又不可能完全讲解这些内容。因此,需要老师和学生通过合作共同研究有关问题。这可以是以系统工程课程的教师为主组建一个学习团队,吸纳那些有兴趣和老师一起探索的学生,各自以参与者的身份平等地进行研究。这样一是可以共同探讨系统工程中的知识,接触学生的疑惑,且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各抒己见,从而碰撞出新的灵感;二是在学生的探索和思考中,使其产生学习系统工程的动力和兴趣;三是可以在老师的带动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学生进一步自学系统工程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5.3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翻

系统工程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复杂系统中将大有作为,但要能将所学的系统工程知识应用于实际,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及运用系统通常时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能根据实际系统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但是目前大学生创新意识依然不强,根源在于老师的创新意识不强,因为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只有老师营造出一个创新教育的环境,并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新观点、新看法要鼓励、支持、引导他们去探索,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5.4教师要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老师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整个教学内容,需要合理调整系统工程的教学内容。系统工程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论部分和模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适当把握理论和模型的讲授比例及难易程度,在课堂的第一节课上就应该告诉学生系统工程的内容体系,以及以后的课程学习中的重点及难点,让学生易于把握课程重点,并且可以结合重难点在课下挑选适合的读物加强理解或扩充知识。

5.5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

系统工程中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只有开放,系统才能增强其功能。系统工程本身具有开放性,其课程教学这个系统的功能也应受到开放的刺激。这种开放式教学方法是要引入新变量,以此来完善系统功能。在教学中引入的新变量可以促使师生自身某些方面的能力的增强或者减弱。比如师生到外地参观考察,就给教学系统引入了新的变量,有利于教学系统更新。

系统工程与理论篇10

关键词: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开发

在当前阶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在管理信息系统中运用软件工程思想会产生重要影响,但对其了解认识的层面还不够较深。开发者在构建系统框架时如果不能很好地将软件工程思想运用到管理系统开发中而仅仅通过运用信息系统管理理论则很有可能框架会有些呆板,不能成为一个较好的用户界面以及不能满足与用户的需求。因此在现阶段中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应学会将工程理念很好的运用到管理信息系统中。

1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过于重视理论化,模型较为呆板

在传统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比较注重理论知识,没有将软件工程思想的运用摆在一个总要的位置,而重理论轻思想往往会开发出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甚至是不适用于用户的系统,具有失败性。如果模型变得呆板,则界面也会随之而变得呆板,这样的系统一定不会被用户所认可。

1.2无法用结构化分析较为复杂的管理问题与技术

在开发系统中可通过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将过程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为系统分析,第二环节为系统设计,第三环节为系统实施。在第一环节中,采用的系统理论往往为结构化分析,在阐述结构时一般需要使用数据词典与相关流图来完成。这种方法的使用虽然可以将需求分析变得相对简单一些,系统逻辑更加变得标准性,但会加长系统的开发周期,在整体中将开发过程变得较为复杂化。此外结构化分析会加强系统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当环境有所改变时,软件无法使用的几率较大。

1.3系统管理不到位,质量评估难以准确

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如果未将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运用到开发系统中,就会出现难以评估软件质量的问题。由于不能对软件质量进行很好的度量,工作人员就不能详细的安排系统的任务,无法做到合理评价系统软件的可行程度,也更不能很好的估量开发所需的资金,最终很有可能在评估整个系统质量的过程中出现失误与差错。

1.4一些开发人员不能合理听取意见

在一些系统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开发者更倾向于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在相关的环节和工作中对他人的意见和看法带有排斥,常常出现将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工作任务。此外,大多数在开发软件之时会选择从零出发,不参考之前有关的成功案例或经验。由于这种闭门造成的思想的难以改变,导致很多系统的开发周期变得更长。

2可以解决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措施

2.1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运用软件工程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属于一种相对较复杂的软件工程,因此要想开发结果获得成功就需要把软件工程的相关理论贯彻落实到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此外,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科学、严谨、规范的原则,然后选择合理恰当的时机将软件工程方法运用到开发中。通过遵循这两种原则与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性与适用性。

2.2加大对面向对象分析法的运用力度

在现阶段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已开始大范围的运用面对对象分析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使其上升到了较为有效运用的阶段。因此在开发中可加大对该方法的利用度,使面对对象分析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与影响。比如在建立非结构模型的过程中可引入对象这一概念,对实体进行具体地分类描述,通过结合数据传递图、类图等对非结构信息进行描述,从而使模型建立的更为合理。在一定的情况中,开发人员可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引入形式化方法的内容,通过使用严谨的语言定义客户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开发人员就可以通过图形和语言详细合理的分析用户的需求,进一步使开发出的系统达到用户的满意。

2.3进一步对项目工作加强管理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项目管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主要进行的工作为:制定整体计划、分配相关任务、通过工程进度对任务进行成本、质量、风险上的管理,最终帮助软件工程取得成果。由此可见,软件开发的过程在很大方面都受到了来自工程管理方面的影响。在现阶段软件工程虽已形成有关项目管理的理论,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尚且不太健全,因此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要加强项目管理工作的完善,使其对任务的成本、质量、风险进行更好地管理。

2.4利用软件原型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

在软件工程开发的过程中,开发者可以通过对原有软件的原型加以利用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用户对工程产品的满意程度。软件的原型可以将产品进行实化,属于一种具有明显效果的技术。由于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用户产生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会造成开发人员对各种功能的开发产生疑惑与困难。而原型的建立可以很好地纠正软件系统开发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工程人员对软件的认识与理解。

2.5通过利用构件技术以避免重复开发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想要保证具有质量的同时还有较高的效率,不仅需要所的需求保持高质量的同时还需运用重复开发技术以支持软件系统开发的进行。通过将构件与建模思想引入进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可看出构件起到成为生产预制板的模子,将构件组在一起可拼成一座高楼,达到构造应用软件的目的。

3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在建立与运用的过程中都具有较为复杂的特点,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都需要投入较大地数量,由此可见,想要在相关软件系统开发的过程中获的成果是一间不简单的事情。因此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要加大软件工程思想的引用与应用到开发阶段中,弥补与改善其中出现的不足之处,构建科学完善的相关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薇.软件工程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运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1:71-72.

[2]高学军.浅谈软件工程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4,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