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土地流转补偿相关政策十篇土地流转补偿相关政策十篇

土地流转补偿相关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6:18

土地流转补偿相关政策篇1

关键词 规划管制;土地发展受限;基本农田;经济补偿;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7-0102-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7.0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继续出台“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相关制度及措施。然而,在实施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分区规划政策及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却缺乏配套的补偿机制设计,或仅有间接的补偿政策,政策的不完全造成社会不公或滋生寻租行为,带来相关群体利益分配关系的扭曲。在土地用途管制及分区规划背景下,如何设计激励相容的基本农田经济补偿机制和移转制度,通过制度优化提高政府规划管制效率,实现限制发展区和非限制发展区相关利益群体福利均衡,以及区域间耕地保护责任共担、效益共享,不仅是政府亟待解决、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术界尚未解决的重要课题。如何从政策层面上探讨实现基本农田保护供给面由非均衡性向均衡性转变的补偿移转制度及举措,构建激励相容的利益分配机制,设计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管制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将强制性的政府行政管理手段与自发的要素配置流动的市场机制相结合,以满足基本农田保护的目标和促进农民增收现实需求的宏观调控机制需求。

1 研究现状

20世纪中期,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关注土地用途管制及分区规划给农田、森林、文化古迹、自然保护区、环境敏感地等土地发展受限地区相关权利群体所带来的福利损益效应,认识到土地用途管制及分区规划会导致不同利用分区利益群体间福利的非均衡,给发展受限地区相关群体带来福利损失。理论上,学者们普遍认为,土地发展受限时,如果没有得到相应补偿,会激发土地所有者的寻租行为及不正当动机的产生,造成土地利用的低效。实践方面,在发达国家,土地发展受限得到相应经济补偿已成明文规定及不争事实。例如,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地区,当地最高法院明文规定土地发展权被长期限制,必须给予相应补偿。20世纪60年代,为避免规划管制政策失效,消除因规划管制所带来的限制发展地区相关群体利益“暴损”(wipeouts),以及非受限土地的“暴利”(windfalls)的现象,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对利益受损者采用市场和政府相结合的福利补偿及转移政策,制定与此相应的具有经济诱因和具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和公共政策。这些政策工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土地发展权移转制度(transferofDevelopmentRights,tDRs)和针对环境敏感区等发展限制区制定的农业环境资助政策(agri-envimnmentaipolicies,aeps)。当前我国农地保护面临的政策困境与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时所处的政策环境极其相似。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城市化进程及耕地资源流失速度加快问题,我国政府采用土地用途管制及分区规划等相关制度措施强化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但在管制制度执行的同时,却缺乏考虑相应的补偿制度,或仅有间接的补偿政策(例如,对粮食主产区及环境敏感地区因保护农地生态环境而牺牲的发展机会成本,或承受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成本间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或财政转移政策倾斜等),政策的不完全造成社会不公或滋生寻租行为。然而,我国现行的农地保护制度多作为行政任务执行,农田保护给社会带来的粮食安全、环境保护效益为周边地区乃至全社会共享,保护的成本却由行为者承担,保护者或保护地区未得到相应的补偿,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或作用,存在“搭便车”和“政策失效”的现实困境。尤其,农地保护的利益分配机制存在缺陷,保护权责利关系不等,致使经济发展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环境敏感地区之间面临着生态环境与经济利益分配关系的扭曲,制约着农地保护的进程及地区间的和谐发展。农地保护难以实现经济效益,农业市县往往是贫困市县,保护农地意味着放弃发展机会的现实窘境,促使一些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规避农地保护责任,追逐短期经济效益。国土资源部2005年对全国16个城市进行卫星遥感监测,发现违法用地的宗数占到新建设用地的60%,面积占到50%,个别地方甚至达到90%;1999年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全国的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的统计,政府违法立案查处的政府违法的案件所占的比例大概将近20%,涉及的土地面积达60%。全国基本农田保护检查也发现,一些地方政府为规避占用基本农田报国务院审批的法律规定,频繁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或修改,影响基本农田保护的稳定性和严肃性。2001年以来,全国因城镇村非农建设用地调整基本农田面积28.36×104hm2,各类非农建设违法占用基本农田面积7.75×104hm2。

2 研究趋势

2.1研究视角的变化趋势

研究视角从土地用途管制及分区规划所带来的不同权利主体福利非均衡的经济诱因及制度缺陷分析,转向如何设计可操作的经济补偿或移转机制、实现权利主体利益均衡的探讨。规划管制给发展受限区相关权利群体带来的福利损益效应,在西方发达国家早有关注,认识到政府部门对于限制发展地区财产权进行的管制政策,会使得限制发展地区相关群体利益“暴损”,以及非受限土地的“暴利”现象。国内相关研究也认同国家采取禁止性或限制性强的保护区制度,严格限制或剥夺周围群众使用资源和空间的权利,且未提供任何形式的补偿和经济援助,影响到生态建设区和保护区内群众的利益,违背环境公平。为此,普遍认为土地发展受限,缺乏配套的补偿机制,会激发土地所有者的寻租行为及不正当动机产生。

国外学者认为引入市场机制,使限制发展地区土地权利人透过部分财产权交易,达到补偿目的及效率。此外,相关群体的利益趋向及公平性也引起关注。

2.2研究内容及重心的变化趋势

研究内容及重心从土地发展受限相关权利主体福利非均衡的补偿机理讨论,逐渐转向对农地外部性、选择价值、发展权定价及福利损失额度的测算,特别是对农地管制损失补偿及外部效益财产权界定的关注上,开始考虑产权代表之间的相互作用或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利益受损者采用市场和政府相结合的福利补偿及与此相应的具有经济诱因和具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和政策研究。研究人员从制度层面探讨规划失效的原因,广泛地认同管制制度失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失灵及财产权界定不明晰,且缺乏对受限地区相关利益群体提供给社会的外部效益进行量化和补偿。认为纠正管制失效、市场失灵,创建环境市场和执行地区财政转移是应对的关键措施。同时,研究证实农地产生重要的公共利益和外部效应,并通过CVm、i-ipm、tCm等评估技术进一步量化农地的选择价值和外部性,揭示出农业景观给消费者带来的社会福利,实现农地外部性内在化。实践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采用市场和政府相结合的政策工具对优质农地、环境敏感地和景观资源实行保护,代表性的属tDRs。据pruetz确定,美国30多个州采用tDRs,将近142个项目区;美国农地信托机构估计发展权移转制度已保护近90000英亩土地,并作为成功经验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墨西哥和印度等地推广和借鉴。国内关于土地发展受限所带来的福利损失及补偿研究始于台湾。台湾20世纪90年代末修订的“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将土地经营管理区分为“限制发展地区”和“可发展地区”,期望通过对“限制发展地区”的建设,将重要资源用地及环境敏感地适当保护起来;90年代为缓解政府征购公共设施用地的财政压力,颁布“古迹土地容积移转办法”和“都市计划容积移转实施办法”。理论方面,台湾学者林国庆、毛育刚等认为,限制发展地区以管制方式等强制手段加以管理,造成土地所有权人或关系人福利损失,存在缺失公平的争议;张泰煌、陈明灿、陈瑞主和吴佩瑛等认为农地财产权受限造成的损失应给予适当补偿,透过法律创设农地外部效益产权,进而制定相关的“补偿”措施,或允许产权交易。这些研究认同农地经济补偿的必要性,但未进一步探讨农地外部效益财产权的本质,及采取何种方式实现补偿。

2.3研究难点及实践经验的借鉴

从研究难点及实践经验来看,监控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是耕地保护制度弱化的潜在因素,契约设计受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困扰,设立完善的督管体系以及鼓励农户、社区、权益相关主体与地方政府的共同参与是制度成功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经济补偿激励农民签订契约参与保护农地,创造公共物品“准市场”。但契约设计由于信息不对称,受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困扰。早期的研究试图评估补偿政策的经济效应,应用监测和评估技术定义政策改善效应。近期研究应用委托理论研究补偿政策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认为监控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是制度弱化的潜在因素。明显证据表明契约设计的无效性,契约义务和责任关系不对等,会引发道德风险,诱惑农民不遵守契约。因此,决策者认识到需要设立完善的督管体系去抗击欺诈行为和保护公共资金,同时公众的参与能够消弱信息不对称。农户、社区、权益相关主体与地方政府的共同参与是成功的关键。

2.4研究方法的变化趋势

研究方法从对土地发展受限相关权利主体福利变化的定性判识转向各权利群体福利损益及政策实施绩效的定量测度,从静态分析转向静态、动态分析结合,注重动态过程和福利变化的长效影响。早期研究集中体现均质农地在同样的农地保护和发展政策下,农地发展受限引起的福利不均衡,或是土地发展受限出现的不同利益群体(地方政府、社区、农民)直接、间接可见、间接不可见损失上,甚至是制度的不完善而使得农户的福利受损。随后较多研究开始注重土地发展受限过程中农地外部性、选择价值、土地发展权及补偿移转量的测度。当前研究侧重关注补偿机制实施对不同利益群体的福利效应,尤其体现补偿政策对弱势群体福利的影响及消除贫困的积极作用。

2.5现实需求的紧迫程度

从现实需求来看,发达国家和地区基于土地用途管制采取的.iDRs政策工具有近30年的历史,如何结合我国政策背景和土地资源基本国情探索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迫在眉睫。tDRs的成效明显:①创建较为公平的利益分享机制,规避规划管制滋生的寻租行为;②较其他政策工具相比,管理和执行成本较低;③以市场为基础,具有制度弹性的益处,有助减少农地细碎化、抑制城市增长和保护开敞空间及历史古迹。自1961年付诸实践以来,tDRs在美国经历3代的成长。后期制度设计强调不同利益群体及相关成员的重要性,并将制度参与者及其倾向执行进第3代tDRs。国内针对土地利用受限对不同利益集团福利变化及损失补偿的探索正开始,发展性利益分配和权利归属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3 研究展望

土地流转补偿相关政策篇2

农村土地政策

【土改政策】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制定征收目录,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政策解读】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可是现实中某些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名征用农民集体土地,却将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建设等。而在对农民补偿方面,国家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土地安置补助费加起来,不超过土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30倍。如果按照农业种粮的用途进行补偿,按一亩平均毛收入1000元来算,每亩30倍才3万元,可被征收后建成楼房,一平米就要卖5000元!

【土改政策】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明确入市范围途径。

【政策解读】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靠“卖地”,可是土地资源终归是有限的。有一些城市在扩张过程中需要并入一些周边的农村,这就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需求之一。把类似于村办企业、工厂等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立入市制度,并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农民可以利用出让、租赁、入股等多种方式,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保值和增值!

【土改政策】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宅基地,改革宅基地审批制度。

【政策解读】试点宅基地改革,基本原则是一户一宅,未来针对历史原因形成的一户多宅或宅基地闲置,国家可能采取的措施会“很简单很暴力”——征税,超过标准、面积过大的宅基地也要征税!对人均耕地少,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原则上或不再进行单宗分散的宅基地分配,而是通过集中建设农村公寓、农民住宅小区落实一户一宅。而对于那些在城镇落户的农民,他们村里的宅基地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有偿退出,由村集体出资购买。河南省已经出台政策,要求各地市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资金库,对自愿退出宅基地且不再申请新宅基地的农民,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

农村土地相关阅读

明年,内地“新土改”系列政策有望“破冰”,相关部门或将密集推出一系列“新土改”政策措施,包括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和《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等,未来大规模大范围的“土地流转”试点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所谓“新土改”即以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主的新一轮土地改革。

新华社旗下《经济参考报》引述多位业内人士预测,明年相关部门或将密集推出一系列新土改政策措施。除了修订《土地管理法》,颁布《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关于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还可能部署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报道指有消息称,相关政策有望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的有偿出让、交易方式、收益分配方式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定,“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称要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夯实土地权能是基础,完善征地制度是关键。

多个中央级别的会议也对未来土地制度改革做出了明确的规划,要求“试点先行”。地方政府方面,逐渐放开了对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限制,经过确权后,那些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的村民,既不用再关心土地,可以放心外出打工,还可以获得“流转”后的稳定增值收益。

但目前土地流转改革试点在各地处于“各摸各的石头、各过各的河”,但“资本入村”过程中农民失地“出局”风险也引发关注。

比如,流转中出现“以租”苗头,农民存在失地风险;“打包租地、搭车征地”,需求不足导致的流转率“虚高”;甚至出现农民在违背自己意愿的情况下被迫离开自己土地。其他方面的隐患还有:将非经营性建设用地强行转化为经营性建设用地,强制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甚至占用农民耕地等乱象在各地时有发生。用地失控现象屡见不鲜,侵害了农民自身的权益。

土地流转用途缺乏更细化的管理规定,“资本入地”也缺乏相应的退出机制。有些试点地区,农村土地经营权过度集中在村委会手中,村干部与农民信息严重不对称,农民缺乏话语权和决策权。究其根源是目前土地流转进入门槛不严,从而对进入的工商资本缺乏有效监管和制约。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谈到“新土改”时曾明确指出,土地改革有3条底线不能突破:第一,不能改变土地所有制,就是农民集体所有;第二,不能改变土地的用途,农地必须农用;第三,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

在业内看来,未来大规模大范围的“土地流转”试点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当前亟待建立和完善的是,鼓励土地流转和保障农民权益的双向配套机制。

2017农村土地赔偿最新政策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人民建设更美好安宁的家园,方便交通,充分发挥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用时间缩小边远地区的距离,实现城乡一体化,希望广大人民群众支持配合,特制定本条例。

(一)征地补偿

1、征收耕地补偿标准

旱田平均每亩补偿5.3万元。

水田平均每亩补偿9万元。

菜田平均每亩补偿15万元。

2、征收基本农田补偿标准

旱田平均每亩补偿5.8万元。

水田平均每亩补偿9.9万元。

菜田平均每亩补偿15.6万元。

3、征收林地及其他农用地平均每亩补偿13.8万元。

4、征收工矿建设用地、村民住宅、道路等集体建设用地平均每亩补偿13.6万元。

5、征收空闲地、荒山、荒地、荒滩、荒沟和未利用地平均每亩补偿2.1万元。

(二)其他税费

1、耕地占用税,按每平方米2元计算。

2、商品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按每亩1万元计算。

3、征地管理费,按征地总费用的3%计算。由国土资源部门严格按有关规定使用。

4、耕地占补平衡造地费,平均每亩4000元,统筹调剂使用,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监督验收。

(三)征地工作程序

1、告知征地情况。

2、确认征地调查结果。

3、组织征地听证。

4、签订征地补偿协议。

5、公开征地批准事项!

6、支付征地补偿安置费。

(四)房屋地上物补偿标准

1、房屋补偿标准

楼房(二层以上)每平方米补偿3300元。

捣(预)制砖砼结构房屋每平方米补偿2800元。

砖瓦房每平方米补偿2400元。

平(草)房每平方米补偿1900元。

2、其他地上(下)附着物补偿标准

仓房每平方米补偿920元。

室外水泥地坪每平方米补偿165元。

沼气池每个补偿4600元。

厕所每平方米补偿190—300元。

猪鸡舍每平方米补偿150—260元。

塑料大棚每平方米补偿165—280元。

菜窖每平方米补偿180—330元。

砖石墙每延长米补偿190元。

格栅(含工艺格栅栏)每延长米补偿450元。

大门楼每个补偿2400元。

饮用水井(含压水设备)每眼补偿1000元。

农家排灌水井(含泵水设备)每眼补偿15000元。

排灌大井(含设备)每眼补偿3万元。

排水管(塑料管、铸铁)每延长米补偿80—150元。

电话移机补助费每户200元。

有线电视迁移补助费每户300元。

坟每座补偿5000元。

3、异地安置补助费(包括宅地、配套设施、租房费等)每户2万元。

(五)征占林木补偿标准

1、林木补偿标准

⑴杨、柳、榆、槐树林木补偿费

1—3年平均每亩补偿6000元;

4—13年平均每亩补偿12000—36000元;

14—20年平均每亩补偿60000-80000元;

21年以上平均每亩补偿32000元。

⑵柞树林木补偿费

1—3年平均每亩补偿12000元;

4—20年平均每亩补偿18000—30000元;

21—50年平均每亩补偿44000—60000元;

51年以上平均每亩补偿24000元。

⑶红松林木补偿费

1—3年平均每亩补偿12000元;

4—20年平均每亩补偿20000—31000元;

21—40年平均每亩补偿56000—62000元;

41—70年平均每亩补偿168000元;

71年以上平均每亩补偿126000元。

⑷落叶松林木补偿费

1—3年平均每亩补偿150000元;

4—20年平均每亩补偿180000—250000元;

21—50年平均每亩补偿60000—130000元;

51年以上平均每亩补偿110000元。

2、村民房前屋后林木补偿标准

一般林木(杨柳榆槐等)

幼龄林(1—10年生)平均每株补偿35-65元;

中龄林(11—20年生)平均每株补偿220—300元;

成熟林(21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350元。

3、森林植被恢复费

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苗圃地每亩120000元;

未成林每亩86600元;

防护林、特种用途林每亩63360元、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每亩76670元;

疏林地、灌木林地每亩50000元;

宜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每亩43340元。

4、林业设计费按林地、林木和森林植被恢复费总和的3%收取.

(六)果树补偿标准

1、苹果树

培育期(1-5年)平均每株补偿150-220元;

初果期(6-8年)平均每株补偿300-450元;

盛果期(9-25年)平均每株补偿600-180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900元。

2、梨树

培育期(1-5年)平均每株补偿45-120元;

初果期(6-8年)平均每株补偿150-300元;

盛果期(9-25年)平均每株补偿1900-220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1200元。

3、桃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45-90元;

初果期(4-8年)平均每株补偿150-280元;

盛果期(9-20年)平均每株补偿350-680元;

衰果期21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280元。

4、葡萄树

培育期(1-2年)平均每株补偿30-55元;

初果期(3-5年)平均每株补偿40-150元;

盛果期(6-11年)平均每株补偿150-330元;

衰果期12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190元。

5、枣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30-80元;

初果期(4-8年)平均每株补偿50-120元;

盛果期(9-30年)平均每株补偿520-130元;

衰果期31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680元。

6杏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45-185元;

初果期(4-7年)平均每株补偿200-310元;

盛果期(8-35年)平均每株补偿500-1600元;

衰果期3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980元

7、板栗

培育期(1-4年)平均每株补偿45-95元;

初果期(5-7年)平均每株补偿190-210元;

盛果期(8-35年)平均每株补偿50-1600元;

衰果期3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860元。

8杂果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25-50元;

初果期(4-10年)平均每株补偿80-130元;

盛果期(11-25年)平均每株补偿130-28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140元。

(七)电力设施动迁补偿标准

1、低压线路改移(0.4kv)每公里补偿30000元;线路加高木杆平均每根1000元,砼杆平均每根1500元(含金具、线、占地、税金等费用)。

2、高压线路改移(10kv)每公里补偿47000元;线路加高砼单杆平均每根6000元,砼h杆平均每基8000元(含金具、线、占地、税金等费用)。

3、高压线路加高(66kv):砼单杆平均每根5500元,砼h杆平均每基8000元,砼a杆平均每基10000元,铁塔平均每基10万元(含金具、线、占地、税金等费用)。

4、高压线路加高(220kv以上):砼双杆平均每基2万元,铁塔平均每基20万元(含金具、线、占地、税金等费用)。

(八)邮电通讯设施动迁补偿标准

1、电话线路

木杆平均每根(含话线横担瓷瓶等)1000-2000元;

砼杆平均每根(含话线横担瓷瓶等)1500-3000元。

2、架空光(电)缆

木杆平均每根500元;

砼杆平均每根1000元;

光(电)缆每米50-150元。

3、地下电缆

电缆、光缆每米100-200元。

(九)农田灌溉水利设施动迁补偿标准

采取工程修复和补偿相结合的原则,按成本价适当补偿。

1、农村小型水库

水库水面(灌溉与养殖兼用)每亩补偿19000元;

水库水面(灌溉)每亩补偿16000元;

水库荒滩每亩补偿300元。

2、农田灌溉水利设施

小型闸门(砼结构)每个补偿15000-20000元;

排灌干渠堤坝每延长米补偿80元。

(十)厂矿企事业单位动迁补偿标准

国有和集体所有制的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动迁,考虑实际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办公用房参照民房动迁标准;厂房等生产设施按重置折旧计算,适当考虑停工搬迁损失费用。

(十一)施工运输道路补偿标准

凡工程施工指定的乡村运输道路,施工期间由施工单位负责维修养护,工程竣工后按补偿标准由各市组织修复。乡村道路(沥青路面)视取料难易、路面宽度情况,每公里补偿20-35万元。

乡村道路(砂石路面)每公里补偿9万元。

乡村道路(土路面)每公里补偿4万元

(十二)乡村道路和田间作业道补偿标准

考虑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确需修建的乡村道路连接线和田间作业道,按补偿标准由各市组织实施。

村道路连接线(砂石路面)每公里补偿12万元(含征地费用、简易构造物)。

乡村道路连接线、田间作业道每公里补偿8万元

(十三)征地及动迁不可预见费

按签订的征地和动迁补偿投资协议中所核定总费用的5%计算。不可预见费由建设单位负责使用,主要用于因工程设计变更引发的扩大征地和地上附着物动迁的补偿;

工程设计时没有发现,征地动迁协议中没有列入的不可预见的地下构造物动迁补偿;因国家政策性调整及不可抗拒的地震灾害等不可预见项目的补偿。涉及征地的不可预见项目,由省交通厅和省国土资源厅共同核定。

(十四)各市动迁办公室管理费

按省市签订的动迁补偿投资协议中所核定的总费用的3%计提。

各市动迁办公室为临时性机构,主要负责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拆迁地上、地下附着物和地方协调工作。市动迁办公室应严格按有关规定包干使用,不得超支。

(十五)高速公路占地赔偿——林地补偿费计算方法

一苗圃地补偿费计算方法

苗圃地补偿费=该苗圃前三年年平均产值(公顷)苗圃地面积(公顷)补偿倍数

注:补偿系数=临时占地(指占用期二年以下,下同)为每年2.5--5倍;永久占用(指占用期三年以上,下同)为10--25倍。

二国有其它林地补偿费计算方法(不含苗圃地)

其他林地补偿费=所在乡(镇)农田地前三年年平均产值(公顷)林地面积?a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target="_blank">种植钩ハ凳?/p>

三集体其它林地永久占地补偿费计算方法(不含苗圃地)

集体其他林地永久占地补偿费=所在乡(镇)旱田地前三年年平均产值(公顷)林地面积补偿倍数(6至10)

四集体其它林地临时占地补偿费计算方法(不含苗圃地)

集体其他林地临时占地补偿费=所在乡(镇)旱田地前三年年平均产值(公顷)林地面积补偿倍数(占用期一年为1.5-3倍,

占用期二年为5倍)

(十六)对拆迁特困户和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的房屋,由拆迁人按以下规定给予照顾:

1、对拆迁持有有效《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的住户,其拆迁货币补偿款低于5.5万元的,按5.5万元给予货币补偿。

2、对拆迁持有有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的住户中的残疾人,其持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标明残疾标准

程度为一级、二级的听力、语言、肢体残疾的和标明视力、智力、精神残疾的,在第一条的基础上,再给予补助1万元照顾。

(十七)对于特殊情况参照有关规定,依照现行当地物价市场,由省市主管部门举行听证会,与业主协商处理。

(十八)经济建设是民生工程,要征得人民理解与支持,掀起全民建设家园的氛围,不得强制进行,若有对群众有威胁,恐吓甚者暴力行为,直接追究负责官员责任。

看了2017最新农村土地政策还看:

1.2017年土地改革政策

2.2017年新农村建设政策解读

3.2017宅基地改革政策

土地流转补偿相关政策篇3

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损害,引起农民的一些不满。下面从一些土地利用不规范不合理的内容来对问题进行详细地说明。

第一,集体经济的质量不够高,土地利用率比较低。根据我国的《宪法》和《土地管理法》中有关于农村土地归属权的相关规定,其中说明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是属于集体的。而集体是一个较为复合的概念,它使得土地是归农民所共用的,但农民又不能自主地决定土地的使用,也不能对土地进行随意地处置。在农村实施了税费改革等制度后,集体的经济模式使得农民的收入较之前有一些降低,很多农民在土地上得到的收入也仅仅是靠农作物来实现,这些收入勉强只够他们的基本生活而并不能使其生活质量有很好的改善,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不高。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土地承包给他人而自己选择外出打工或者做生意。还有一些地方有土地外包的情况,即从农民那里以便宜的价格承包土地之后再将其进行高价的转让,从中谋取暴利。这些都使得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损害。

第二,土地过户流程还有一些问题需要优化。根据目前的相关流程,土地在流转的过程中农民很难通过正常的途径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农民在土地经营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国家政策的引导,集体经济的环境使得在土地承包合同中农民的权益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因此在目前,农村很多的土地管理干部会利用这一点将大笔的土地转让金收入自己的腰包,而农民只得到很少的一部分,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失。这也是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重点问题。

第三,在征地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农村的土地征用程序要按照相关的政策来执行,但很多的农村干部并不遵从相关的规定来进行,反而克扣农民的土地征收所得款。农民对于这一现象有很大的不满,希望这一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2.我国现在的土地管理法存在的一些问题

之前论述的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我国的土地管理法都没有具体的规范,这也使得这一问题解决起来较为困难,很难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目前土地管理法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对权力的规定缺乏相应的说明。比如土地法中规定财产在进行分配的时候要按照所有人的利益来进行分配,这一规定是为了解决土地权力中存在的限制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我国的土地使用权是集体使用权,集体土地的最终处置权是属于国家的。这就剥夺了农民集体土地的出让权,使得农民集体所应享受的收益不能得到落实,全部流入国库。第二,根据《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当国家为了公共利益而需要对土地进行征用的时候给予一定的补偿。但是在法律中却并没有对“公共利益”进行明确的说明。这就使得只要取得了土地征收的批文,无论其用途是什么,均认为是符合“公共利益”的,这一法律条款被滥用。《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中规定的征收土地的补偿是十分少的,一旦农民的土地被征收,补偿款完全不能保障农民的生活,再加上一些部门既是权利部门又是土地征收方,这使得其根本不会考虑农民的利益,而一味地去钻法律的空子,减少对农民土地的补偿,使得土地被征收的农民的权益被大大的损害。第三是对集体土地被征收的农民相关的救济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在法律中规定了如果土地的被征收者对于补偿的标准有争议可以经由县级人民政府协调,如果协调不成功可以由人民政府进行裁决,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县级的人民政府根本没有依法设立协调机构来专门解决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争议的案例。因此这项条款就形同虚设,并没有起到保护土地被征收者的权益。

3.改变农村土地管理中问题的相关对策

3.1依法行政,落实政策

土地管理法的中相关权利能否得到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群关系是否紧密。因此要加强对农村干部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提升其政治觉悟,使其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依法行政,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为百姓的利益和人民的富裕尽自己的一份力。政策的落实可以使得广大农民的权益得到保障。

3.2努力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

要在农村地区普及土地承包法的相关规定,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使农民了解土地承包经营管理的制度,从而使得他们对国家的土地政策更加了解,更好地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明确自己的义务。对农村的干部要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提升其法律的意识,使其工作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这样就可以使其转变工作的思想,端正作风,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利益。对于土地承包,要以稳定和健全的承包关系为前提,做到有偿、自愿并且依法进行土地承包,并不断地探索新的机制,使得土地的流转更加顺畅同时使农民的土地利益更加有保障。

3.3做到保护耕地和发展经济两手抓

现在,我国越来越意识到农村土地管理的重要性,加大了土地管理的力度。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要努力做到既保护耕地又发展经济,转变原有的传统思想,与时俱进来给农民创造更多的利益,使其生活更加有保障。要积极地开发新的耕地,并加大对旧城以及老村的改造力度,将闲置的基地充分地利用起来,努力使得农村土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3.4提高土地补偿的标准

目前征收农村的土地补偿标准太低,并且土地增值分配非常的不合理,这使得广大的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引起极大的不满。同时土地补偿标准太低也导致现在大量的耕地被人以极低的代价征用,造成耕地的大量减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尽快提高土地补偿标准,出台一些政策给予农民合理的补偿。在对土地补偿标准进行计算时,除了要考虑到征地前几年粮食作物的价值外还要考虑到土地这一重要资源的市场价值。将补偿的分配机制进行适当的改革,使得集体和农民个人所享有的补偿比例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内。对于农民应该享有的补偿费要直接分到农民的手里,避免层层分拨层层被克扣的情况发生。对于耕地征收要采用慎重的态度,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能仅仅为了招商而大量地征收土地导致农民失业,生活失去保障。

土地流转补偿相关政策篇4

关键词:农村;权属调查;试点

一、引言

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土地调查内容包括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我国农村土地普遍存在权利主体不明、权属紊乱、界线模糊等问题。因而,了解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现状,探索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做好农村土地确权,不仅能科学指导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更能为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产权体系奠定基础。本项目是根据“关于印发《2007年国地资源大调查项目计划》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164号)”和“关于部署开展2007年度土地权属状况调查试点示范工作的函(国土院函[2007]86号)”文件要求,四川省作为2007年度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调查试点而开展此项工作。成都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阆中市是农村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试点市,因此,四川省选定成都市和阆中市作为重点调查地点。本文以阆中市土地权属调查为对象研究。

二、阆中市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现状

(一)阆中市及试点镇概况

1、行政区划及地理位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阆中,位于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北纬31°22′―31°51′、东经105°41′―106°24′。全市幅员面积1876.24平方公里,总人口877349人,其中农业人口681034人,辖4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47个行政村。

2、社会经济状况。阆中是农业大县,先后被确定为商品粮、瘦肉型商品猪、蚕桑、油桐和速生林生产基地,动植物及各种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历史悠久,已形成食品加工、轻工纺织、医药化工、水电能源四大行业为支柱,机械、丝绸、皮革、包装、能源、化工、工艺美术七大行业为重点的工业结构。2008年,阆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32元,地方总产值74.49亿元。

3、阆中市土地利用现状(见表1)。

4、选取的典型乡镇概况。第一,洪山镇。洪山镇位于阆中市东南28公里,幅员面积38.59平方公里,总人口22615人,其中农业人口19876人,耕地面积32976.25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红苕及各种豆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水果、蔬菜、蚕桑;工副业生产主要以食品加工,建筑建材和各类修理及服务业为主。近三年全镇年平均国民生产总值1.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00元。第二,老观镇。老观镇位于阆中市东北部45公里处,总人口为25385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2649人,幅员面积64.49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为37649.55亩。经济结构重点以泰国大米、老观生姜、种草养兔、油菜、药材、茶叶、蔬菜和竹编工艺、外出务工、运输、加工、建筑等形成特色产业,近三年全镇年均国民生产总值1.8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

(二)集体土地权属概况

1、土地权属争议情况。(1)土地权属争议的类型。阆中市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内容主要有国有土地使用者与集体土地所有者之间、集体土地所有者和集体土地使用者之间及集体土地使用者之间三种情况。(2)试点镇土地权属争议解决的方式主要包括:一是协商。这是当事人自行解决争议的最基本的方式。二是政府处理。经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提出处理申请,也可以依照《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规定的管辖权限,向有关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查处理。三是诉讼。对有关权属争议的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向人民法院。

2、集体土地利益情况。(1)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确定。以户口为依据,同时还要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履行农民的义务,政策有明确规定的(如现役军人、大、中专学生)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接受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方可视为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2)集体土地收益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的分配主要实行平均分配,或谁受损失补偿给谁。

三、集体土地登记发证

(一)集体土地使用权发证

阆中市于20世纪90年代初,对集体土地使用权进行了登记发证。共颁发集体土地使用证22万宗(发证率达98%以上),由乡(镇、街道办事处)、片区国土资源管理所及市国土资源局分别进行了保存归档。在此基础上进行动态管理,对初次登记后发生使用权变化情况做到随时更新。

(二)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

根据国家安排,阆中市在四川省首先试点开展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利用已调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资料,按照《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将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标准分幅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采用截距法、直角坐标法、交绘法等方法逐社进行了外业调绘,共调查了6000多个合作社、7300多宗宗地、立卷归档625册。由于受当时工作底图(比例尺为1:10000)的影响,个别地方精度还达不到要求,阆中市只进行了确权登记,未颁发证书。

(三)第二次土地调查

阆中市二次土地调查完成市域1876.24平方公里的外业调查,形成调查原图104幅。内业工作已完成农村建库、基本农田上图、专项用地调查、图件编制、成果汇总等工作。阆中市的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充分运用了原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成果,在工作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也为下一步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四)集体土地权属调查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1、问题。(1)权属争议问题:包括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利益冲突、情感纷争等。(2)技术问题:工作底图的制作、调查区和调查单元的划分、宗地图制作及面积量算。存在图面与实际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3)工作流程与协调问题:信息注意初始端,与接收者间存在信息流失导致不一致产生问题与矛盾。

2、解决办法。(1)权属方面:尊重历史,面对现实,调解为主,公平公正公道。(2)技术方面:内部人员加强学习培训,控制性节点采用专业外包加验收确保质量。(3)流程与协调方面:以信息接受方为工作关注点,提高工作效率效果。

四、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情况

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主要为农业用地流转和非农建设用地流转两种。目前由于法律界定、政策及市场发育的具体情况,以农业用地流转为主要类型(即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尚在探索中。

(一)试点镇承包土地情况

1、承包土地类型。根据相关法律,耕地承包期为30年;草地承包期为30-50年;林地承包期为30-70年,承包期届满,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

2、土地承包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政策调整使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凸现。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并加以扶持,使农村土地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农民对土地倍加重视,由此引发土地纷争和农民上访明显上升。(2)政策缺失或难以操作。由于土地在总量上的刚性供给,造成困境,关于调入调出方面:新生儿、征地、新落户所需要的土地难以调入;外嫁女、村民升学、死亡、外出落户的土地没有政策,难以调出。(3)承包过程中,由于山区地形地势条件不一,土地承包远、近、好、孬不好搭配。(4)土地承包后,外出务工、死绝户等承包地荒芜严重,政府难以管理。(5)征用土地和调整土地难度大,征地农转非安置途径单一。

3、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的措施。(1)自行协商。对新生儿、新落户协商外出户以及升学或婚嫁户多余的土地,有的采用有偿、有的采用无偿方式自行解决。(2)征地补偿。征地中涉及土地承包的,采用征地补偿费一次性经承包户进行补偿。(3)实物或货币补偿。农村基础设施或水利建设中涉及土地问题,主要采取调剂全迁户、死亡户以及原集体剩余的土地来进行补给或采用按年产值生产队逐年给农户进行补偿,资金来源从提取的公益金进行。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本情况。洪山镇土地流转面积超过2000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14%,涉及13个村67个组1900余户4200余人。全镇从事土地承包经营的业主共有15个,业主共投资120余万元,年人均增收25元。土地流转的年限一般为30年,短的2、3年,最长的达到50年(主要是荒山、荒坡)。老观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共2675.9亩(占耕地总面积7.1%),其中自行流转1600亩(占总流转59.79%),合同流转1075.9亩(占总流转40.17%),主要用于种养植业,流转收益近32.28万元。

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第一,转包。经村社同意,在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承包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以不超过剩余年限转包给第三方,自己仍保留承包权,转入方拥有使用权,双方签订契约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而承包方与发包方仍按原承包合同履行双方的权利、义务。这种方式目前较为普遍,约占流转面积的15%。第二,租赁。集体经济组织或承包农户,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社外的业主从事农业开发,并与之签订相应的土地租赁协议,由业主向农户或集体支付租金。当地农民不但可以直接从土地上得到租金,还可在该业主处务工。如老观镇的生姜种植基地、沙参种植基地等,该种流转方式约占流转面积的60%。第三,借用。承包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无偿借给他人使用,借用人无需向出借人支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使用费。如试点镇外出务工人员将土地赠予其他农户耕种,这种情况约占流转面积的20%。第四,互换。农户为方便耕种或流转,与集体或其他农户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对各自的土地经营权进行交换。约占流转面积的5%。

(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

1、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基本情况。(1)本集体经济组成员根据法律规定,可使用法定土地面积修建住房。(2)因乡(镇)村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征用个人集体建设用地。(3)乡(镇)场镇建设用地直接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管理范畴。

2、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的措施。第一,阆中市仅对集体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权进行流转试行,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第二,相关规定:必须以符合规划为前提;对集体土地的使用不得用于商品房开发和工业用地;在保持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使用权有偿、有限期流转;对用地单位或个人审查用地项目的可行性;国土资源局负责管理和监督工作。第三,实施程序:对有意向取得某地块集体建设土地的单位或个人,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提出申请,通过阆中市国土局审查后向该地块上所属镇、村、社发出公告,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村民表决通过后将意见反馈市国土局,市国土局全程参与到该用地事宜中去。

五、土地征用情况

(一)阆中市农村集体土地权利的实现方式及利益分配关系

被征收土地的分类面积以有土地勘测资格的单位提供的依据为准,人均耕地面积以征地时上年度统计年报数为依据。被征地人员的年龄,以政府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之日为基准日,以户籍管理部门登记的年龄为准。

1、征地补偿。(1)征地补偿补助费的计算,按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青苗及附着物相关补偿补助标准计算。(2)征收土地补偿费用的拨付:一是青苗及附着物补偿费。由市统征办直接支付给所有者。二是土地补偿费。一律拨付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支状况向组织成员公布,接受监督。三是安置补助费。首先用于缴纳被征地安置人员的社会保险资金,多余部分一律拨付给被征地集体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管理和使用。四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被全部征用,农业人口全部安置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全部用于人员安置。

2、人员安置。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实施征地的按城镇人口安置;在城镇规划区外单独选址项目征地的,可在尊重被征地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农业安置,实施农业安置的对象应纳入农村社会保障范围,对征地后人均耕地资源少的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应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范围。

(二)征地情况

1、土地。2008年为新区建设调整土地1905.6亩,为新区协议征地495.74亩,为城镇建设协议征用土地310.607亩,支付补偿费1400余万元。完成对试点镇和零星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协议征地工作较好地满足了城镇发展的用地需求。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先后为七里新区建设、金银台航电、红岩子电站淹没、滨江路西段建设及西南川中油气矿仪三井的开采等做了大量的征、用地协调工作。2008年共协调用地400余亩,较好地保证了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之需。

2、安置补偿。按国家和省、市要求对征用农民集体土地补偿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对零星人员、统征社农转非人员、2008年以后享受过渡安置办法的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进行了货币补偿、社保安置等。

(三)存在的问题

第一,征地难。一是被征地农民所提要求与现行补偿标准差距大,而现行征地又必须要70%以上农民同意。二是对抢种、抢栽的行为缺乏必要的措施。第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落实情况与现行政策要求有一定差距。第三,对小城镇的征地管理有缺陷,目前各级(重)试点小城镇拖欠农民的征地补偿费情况较严重。第四,目前很多土地已经拍卖,但农民的征地补偿未到位,拆迁未进行,一方面业主强烈要求用地,另一方面与农民的补偿协议难以签订。第五,小城镇建设征地补偿挪用情况严重,且补偿费的收缴、管理和使用不规范。

(四)建议

第一,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率,促进耕地资源最佳配置,建议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坚持所有权、放活使用权、规范经营权。第二,修订征地补偿标准,制定适应地方经济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以打破征地难的局面。第三,多渠道探索征地安置补偿的新思路,开展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切实落实失地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第四,着力解决好以前征地中的遗留问题,做好征地后的协调工作,确保被征地集体农民利益和各类建设顺利进行。第五,加大对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的管理、使用和监督力度,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利益。第六,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土地资本化。第七,通过征地,以土地整理为契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通知[Z].国土调查办发〔2007〕3号,2007.

2、四川省土地权属状况调查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Z].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2007(12).

3、阆中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Z].阆中市国土局,2009.

土地流转补偿相关政策篇5

关键词: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塔里木盆地

作者简介:蒲春玲(1961-),女,陕西省霍州市人,新疆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区域经济等。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4-0005-04

塔里木盆地处于干旱、脆弱、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是我国最大的封闭性内陆盆地。这里属于典型的干旱盆地生态环境脆弱带,在景观上属高大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既有绿洲与沙漠的交错,又有农牧的交错,在水平地带变化的基础上叠加的垂直地带变化,自然环境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区域的独特性造就了其生态维系上的重要性。加之该区域又是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区,宗教习俗的特定性、生活习惯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些少数民族具有不可移民性,更突出了区域经济本身维系以及区域生态环境补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塔里木盆地土地资源利用生态补偿现状

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将加强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启动了一系列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并在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及推行资源的有偿使用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适时制定并颁布实施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用地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开征了水资源费,实施了排污收费制度等。目前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初见成效,但在建立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方面仍存在不少障碍。

二、塔里木盆地建立土地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障碍

(一)立法障碍

我国目前制定的有关对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缺陷,给在塔里木盆地资源开发利用中进行补偿实施带来障碍。例如:《环境保护法》偏重于污染防治,却没有考虑对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所带来的正外部性进行补偿。此外,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够,其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并未体现资源生态效益价值;有些资源保护法未将维护生态平衡作为其立法目的;资源保护法律的有些规定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等。

(二)技术障碍

对塔里木盆地资源与环境的补偿目前难以做到准确量化,这主要源于在技术实施层面存在很大难度。例如:征收生态补偿税需要准确确定税率,发放补贴需要确定补贴率,而税率和补贴率的确定都面临技术难题。生态补偿数额的确定应以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量和生态建设或恢复的效益量为标准,而目前我国生态损益的数量化技术、生态影响的定量评估技术等均尚未充分开发、建立和普及。

(三)观念障碍

环塔里木盆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众的环境意识还比较差,“资源无价”的错误观念还未根除,广大民众对生态补偿知之甚少,给塔里木盆地生态补偿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阻力。生态补偿是一项社会性工作,应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并制定相关的制度作为依据和保障。

(四)管理体制障碍

在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下,针对资源与环境补偿,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等由环保部门执行,矿产资源补偿费、土地损失补偿费等由各个产业部门收取管理,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资源税及其他有益于环境的财政税收政策由综合管理部门执行。计划、经贸、财政、林业、国土、银行等部门对生态补偿都有自己的一套程序和方法,各部门各行其是,难以达成共识,这样会妨碍在塔里木盆地实行土地资源利用补偿的集中管理,难以取得显著与长远成效。

(五)融资障碍

当前阻碍塔里木盆地生态建设金融资金投入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环塔里木盆地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储蓄率低,缺乏健全的内在“造血”功能;二是由于资金的逐利性和制度缺陷,大量资金流向东部,且城市“抽血”农村现象突出;三是该地区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投融资体制严重扭曲,环保型企业、生态产业难以获得融资支持。

三、塔里木盆地土地资源利用生态补偿体系的构建

为了有效保护塔里木盆地及周边耗竭性资源及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必要统筹规划,从资源、流域、产业(部门)、区域等不同角度、各个方面来构建塔里木盆地土地资源利用生态补偿体系(具体见图1)。

四、塔里木盆地土地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有关法律法规

在已有法律条款基础上,针对矿产资源开采、利用过程中所造成的矿区环境污染、矿区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矿产资源的浪费等问题,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以法律的手段明确和规范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执法力度,并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强制,切实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提供可靠保证。

(二)建立资源开发补偿和资源开发补偿保证金制度

一是科学确定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标准。国家应综合运用宏观调控体系,结合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适时将以前制定的各种标准如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采矿权使用费等的征收标准予以提高,使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获得更多的补偿资金。

二是明确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资金的筹措方式。要广开渠道,积极筹措稳定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资金。第一,国家财政专项支出是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在编制国家年度预算时,在国家和地方财政预算中要建立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财政资金。国家可通过国债资金的带动作用来引导生态补偿资金的增加,执行科学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第二,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产资源税的征收也是生态补偿资金的重要来源。适当调整这些专项征收税费的标准,将之主要应用于矿产资源的生态补偿,可以使补偿资金更加充裕。第三,建立和实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金制度。矿山企业进行矿产资源开采可以实行复垦抵押金制度,未能完成复垦计划的,其押金将被用于资助第三方进行复垦。第四,建立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基金。生态补偿基金应该由政府拨出一笔专项资金,除优化原有支出项目和新增财力充实以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资助及援助,逐步构建以政府财政为主导,社会捐助、市场运作为辅助的生态补偿基金来源。

三是整合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方式。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应该建立政府、地方区域和行业多层次的补偿系统,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多样化生态补偿方式。首先,应该强化国家财政的生态补偿方式。在国家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中,可以适当增加生态补偿项目,特别是对西部矿产资源生态退化严重区域的恢复等,并且积极建立激励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财政补贴制度。其次,要建立矿产资源生态的区际补偿方式。确立生态的区际补偿可以解决区际间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各个地域的协调发展。第三,要完善矿产资源生态的市场补偿方式。积极运用市场化运作,探索资源交易、生态建设配额交易等生态补偿方式。

(三)完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建立市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首先,应科学评估塔里木盆地的土地资源尤其是油气、金属矿产、煤炭等资源的价值,这既是把土地资源作为一种要素投入到生产中、参与生产时界定土地资源价值的重要依据,又是土地所有者根据所投入的资源参与利润分配、承担资源补偿份额的重要依据。

其次,当土地作为一种投资进入到生产中参与利益分配时,土地使用产生的相关后果应由土地提供者和使用者共同承担。把提供者和使用者捆绑成一个整体,把各种外部的问题内部化,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补偿。

再次,就塔里木盆地土地资源尤其是油气、金属矿产、煤炭等资源的提供者而言,需要外来的资金和技术开发利用资源。这就使得资源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不是同一个主体,并且资源提供者对拥有资金和技术的资源使用者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在这场可以使双方的情况都变得更好的交易中,显然资源提供者处于相对弱势,国家应该利用各种政策确保土地提供者的切实利益,维护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四)完善并创新财税政策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为了维护资源不可再生的矿业社会再生产的连续进行,政府应对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勘查、危机矿山找矿以及煤矿安全生产等实施补偿性援助。同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科学、公平、合理、完整的矿产资源产业税费体系。

其次,完善财税等配套政策。要调整资源税政策,提高资源税征收标准,保证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的合理收益。研究将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或者改为按占有资源量征收。要利用税收政策,合理控制我国资源产品的出口。要提高各种涉及环境保护的税、费征收标准,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择机出台燃油税,促进节约用油,体现多使用者多交税的原则。

第三,国家应抓紧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资源税,解决生态环境保护效益无偿使用的现状。建议在现有税收基础上增设生态专项税种。除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外,建议采取一定形式,建立由社会各界、受益各方参加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投融资体系。

(五)构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第一,建立激励生态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目前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中增设生态补偿科目,支持生态保护补助、生态保护能力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公益林补助、生态移民安置等。同时,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常性预算科目,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顺畅的支付渠道和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

第二,将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中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列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支持对象。塔河上游、源头地区的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全国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应成为国家财政进行生态补偿的重点地区。

第三,建立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流域是天然的区域单元,水环境保护是流域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塔里木河流域上下游保护与受益脱节的现象日益凸现,仅依靠水环境功能区划,难以体现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公平,需要采取必要的补偿机制。建立流域水权交易政策,通过界定水资源的使用权,引入水权交易政策来调节水的使用,使水资源富裕的地区由于向其它地方输送符合一定标准的水而得到经济补偿,从而能为水资源的保护筹集资金。

第四,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根据塔里木盆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①提高补偿标准;②分级分类补偿,制定生态公益林的质量等级评估办法和重要性分析办法,对不同等级不同重要程度的生态公益林制定不同的补贴标准;③简化管理程序,降低管理成本,可以在生态公益林的总预算方案中留出一定的管理费比例,严格控制补偿经费截留的行为,将补偿费用按照合同直接付给合同责任人,并进行严格的监督;④筹措资金,逐步将重要生态公益林林区收归国有等。

第五,增加耕地资源保护和补贴力度。耕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除了生物供养之外,还承担着调蓄地表径流、削减面源污染、促进水体净化和美化景观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保护耕地不仅仅是保护粮食安全,也是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举措,目前耕地占用补偿标准过低,应该得到支持和补偿。

第六,建立和完善塔里木盆地自然保护区建设补偿制度。政府牵头成立统一的管理委员会,协调各地方政府和林业、国土、水利、环保等部门,将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和科研工作纳入保护区工作经费预算,从财政资金中予以保障,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对保护区内原居民进行补偿,筹集经费对原居民的集体林场、山野、园地、农田等进行租赁或收购,用经济手段改变保护区内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之适应保护区工作的需要。鼓励保护区和旅游部门或公司合作,将旅游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补偿等。

(六)尽快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制度,揭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价值基础

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效益的量化、货币化核算直接关系到“绿色GDp核算”制度的可行性、操作性,是实施生态补偿的核心技术,国家应该加快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效益的量化技术、货币化技术的科学研究。“绿色GDp”就是从传统意义上的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即生产活动给环境资源造成损失的那部分成本。这种新的核算体系,可以使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经济性得到显现,能够更确切地说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数量与质量的对应关系,从而有助于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提高全国,特别是上游和源头地区的环保意识和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蒲春玲.新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2]蒲春玲等主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土地流转补偿相关政策篇6

农民转户有些啥子好处

一、转户居民退出承包地,可以按照本轮土地承包期内剩余年限和同类土地的年平均流转收益标准得到相应补偿。

二、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的,将获得三笔补偿资金。一是参照同时期区县(自治县)征地政策对农村住房及其构筑物、附着物给予的一次性补偿;二是参照地票价款分配政策给予的一次性宅基地使用权补偿;三是参照地票价款分配政策给予的一次性购房补助。

三、在住房方面,可申请公租房居住,条件成熟时,还可以转为购买。同时,符合条件的可纳入廉租住房保障。

四、在养老方面,可参加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到年龄后可领取城市居民养老金。

五、在医疗方面,可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享受相应医疗保障。

六、在教育方面,转户居民子女可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就读城市学校,享受与现有城镇学生的同等待遇。

七、在就业方面,劳动年龄段的转户居民可以享受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自主创业可以享受城镇创业扶持政策,就业困难人员还可以享受“一对一”的就业帮扶,以及公益性岗位的托底安置政策。

八、在社会救助方面,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可按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哪些人可以转户

一、若进入主城九区,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转户:

(一)购买商品住房。

(二)务工经商五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三)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十万元或一年纳税五万元以上的,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二、若进入远郊31个区县城,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转户:

(一)购买商品住房。

(二)务工经商三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三)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五万元或一年纳税两万元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三、若进入乡镇,本乡镇农村居民本着自愿原则,可就近就地转户。

四、其他规定。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转户:

(一)农村籍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夫妻投靠、年老父母投靠子女。

(二)农村籍成年子女自愿投靠城镇身边无子女的年老父母。

(三)本市高等学校、中职技校学生可迁入学校集体户或就地转为城镇居民。

(四)优秀农民工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

(五)农村籍五保对象。

(六)农村籍义务兵和服役期未满十周年的士官退役。

农民转户需要哪些材料

一、必备材料:

(一)入户申请书。

(二)本人及随迁人员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其他证明材料:

(一)务工经商证明。

(二)住房证明。

(三)结婚证及亲属关系证明。

(四)被投靠人员户口簿。

(五)纳税额度证明。

(六)就学证明。

(七)优秀农民工证明。

(八)农村集中供养五保对象证明。

(九)农村退役士兵证明。

(十)其他需要提供的证明材料。

农民转户如何办理

一、农民转户要向入户地派出所农转城窗口提出书面转户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二、派出所在受理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并通知农村居民到入户地派出所农转城窗口办理转户手续。

宅基地如何补偿

一、整户转为城镇居民的,可在三年内继续保留宅基地;部分家庭成员转户的,其家庭承包土地可继续保留。

二、转户后退出宅基地及房屋的,参照退出时区县(自治县)征地政策对农村住房及其构筑物、附着物给予一次性补偿,并参照地票价款分配政策一次性给予宅基地使用权补偿及购房补助。今后征地时不再享有补偿权利。

三、家庭部分成员转为城镇居民,保留其在以后整户退出时获得宅基地及建(构)筑物的相应补偿的权利,不再享有取得宅基地的权利,待家庭成员整户转为城镇居民时,退出宅基地及建(构)筑物并按整户退出时的标准补偿。

四、农村五保对象转为城镇居民,转户后由民政部门统一安排集中供养的,由农村土地整治机构建立专户、专账管理,所取得的土地利用增值收益按有关规定支付给民政部门,专项用于农村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

五、符合城镇保障性住房准入条件的转户农村居民,转户进城后可纳入保障性住房的保障范围。另外,具备条件的区县(自治县)政府可在城镇规划区内统一规划建设转户居民集中居住点,转户居民可按区县(自治县)的规定申请购买。

承包地如何处置

一、整户登记为城镇居民的,可在三年内继续保留承包地;部分家庭成员转户的,其家庭承包土地可继续保留。

二、转户后退出承包地的,补偿标准按照本轮承包期的剩余承包年限和同类土地的年平均流转收益确定,退出的承包地面积以承包经营权证上登记的面积为准,由收回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出资补偿。集体经济组织确实不能出资的,可按程序审核后由农村土地整治流转中心支付补偿,具体标准和办法由各区县政府制定。

三、退出的承包地,无论由谁出资补偿,其土地的所有权和用途都不能改变,仍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用于农业生产。

土地流转补偿相关政策篇7

关键词:土地使用权;产权;交易费用;拆迁补偿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01

新制度经济学,正如科斯所说,就是用主流的经济学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盛洪用两句话对此作了简要概述:产权,即受制度保护的利益,产权制度既涉及对产权的界定,又涉及对产权的保护;交易费用,即指达成契约和保证契约执行费用。[1]

一、新制度经济学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家对产权的理解各不相同,一般认为产权是种权利,体现一种社会关系,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同时它也是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的权利束。产权可以在其界定清晰的基础上进行市场交易,此外它还是一套激励约束机制,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所以对国有土地使用权产权的界定,将提高交易效率,更好地对国有土地进行配置使用。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交易费用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和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综上,明确的产权界定提供了人们进行一切交易活动的基础,能有效减少交易成本,这很符合理性人的经济要求。

二、我国房屋拆迁现状及其制度经济学分析

1.拆迁及涉及的土地问题

从表象看,拆迁指向似乎仅是房屋,但本质上是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在公权力干预下平等主体之间土地使用权的产权交易,以实现对该土地的再开发和再利用。在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是公民最核心的私有财产权。土地使用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私有独立产权,是不完全物权,权利人直接和不特定多数人发生法律关系,可以独立行使物权请求以保护自己合法权利,受国家法律保护。

2.土地使用权产权界定不明及其所致补偿制度弊病的分析

在我国土地使用权被宪法确定为一项私有产权,在涉及对其征收、征用、拆迁时,应当考虑补偿。城镇国有土地上附着着各种不同所有权的房屋,这些房屋因拥有土地使用权而存在,所以被拆迁人的财产价值构成不仅涵盖房产,更应体现土地价值。法律对房屋所有权做了明确规定,因此对其拆迁补偿也是确定的。而对土地使用权,立法政策上的空白导致的“以房屋补偿掩盖了土地”或是“在处置房屋财产权时将土地含入其中,土地财产权本身又单独重复处置”[2]。

从现有产权制度看,我国已具备相对完善的房屋产权制度。房屋产权证就是房屋所有者享有房屋所有权的权属证明,但对于房屋所依附的土地使用权产权归属较为模糊。其中主要的问题包括:第一、公民是否享有土地使用权并不明确;第二、房、地补偿的界定不清。[3]而依据土地使用权的独立产权性质,应使用有偿转让制度,房地产开发及拆迁行为应依法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城镇拆迁费等相关费用。

由于上述原因,目前我国拆迁补偿制度最大缺陷就在于,只对房屋补偿不对土地补偿。

3.房屋拆迁中交易成本的分析

按照科斯定理,若交易费用为零,无论初始权利如何界定,资源配置都是有效率的。而事实上参与拆迁工作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拆迁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甚至很高,如不对初始权利即土地使用权产权界定,会导致效率更加低下和资源大量浪费。本文所分析的拆迁交易成本上升主要涉及其中的议价成本和因无法达成合同而产生的诉讼赔偿等方面的成本支出。

由于拆迁方付的是不完全赔偿责任(仅包括房屋所有权补偿),且一旦做出对某块地的征收拆迁决定,拆迁程序就无法逆转,政府和开发商会不惜一切成本完成拆迁工作,因此被拆迁方若提出过高补偿要求,政府和开发商会承受很大的有形交易成本。并且当拆迁双方就补偿标准进行议价谈判陷入僵局而无法达成拆迁协议契约,甚至引起双方法律纠纷时,将无法估计从中产生的无形交易成本。

三、相关政策建议

1.建立健全产权制度

“稀缺性是人们建立产权或对资源设置权力安排的基本前提”[4]。对于国家而言土地是稀缺资源,因此国家需要建立相应的产权制度以维系土地资源的良性使用和流转,拆迁立法和监督执行部门要加快建立起将土地、房屋共同界定为私人独立产权的公民产权制度,促进房屋拆迁安置工作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2.完善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

首先确立依市场价格给予公平补偿的补偿原则。补偿原则的明确是房屋拆迁中公民私有财产权能得到切实保护的前提,对公民被拆迁房屋财产的补偿应符合拆迁时的市场价格,公民所得拆迁补偿数额最起码不低于因拆迁造成的财产损失。[5]其次扩大城市房屋拆迁补偿范围,将土地使用权、预期收益和其他相关无形利益的补偿纳入补偿范围,以避免因拆迁补偿范围过小对被拆迁人私人财产权的损害。再次完善房屋价值评估机制。强调房屋评估机构的中立性,以确保评估机构的独立公正性。

3.准确政府身份定位、严格规范政府行为

在房屋拆迁和土地管理中,政府既是土地所有权人又是行政管理者。要想有效推进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土地使用权产权有偿转让制度,政府必须理顺这双重身份的关系,尤其要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努力协调好关系、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信息等服务工作,更倾向于使用道德人理性而非经济人理性。

参考文献:

[1]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李蕊.房屋拆迁补偿与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护[J].河北法学,2004.

[2]刘祥元.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经济学思考[J].东岳丛论,2007.

土地流转补偿相关政策篇8

摘要:我国现行宅基地管理制度一方面严格限制了宅基地的市场化流转,另一方面又缺失宅基地退出机制,导致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镇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双增现象,加剧了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用地供给紧张与耕地保护的双重压力。为此探索宅基地流转与退出机制对于实现农村宅基地资产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城镇化发展、促进村民集中居住、推进城乡统筹具有积极意义。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建立应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符合相关条件的农民主动放弃现有的宅基地或宅基地申请要求,从而实现我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目标。

关键词:城乡统筹;宅基地;有偿使用;退出机制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31-02

我国现行的宅基地分配使用是建立在计划经济时代下,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管理制度,对于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无偿的、无期限的使用本村的一处宅基地,宅基地的获得是农民基于集体成员身份而享有的福利保障。然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农村宅基地的流转有严格的条件限制:《担保法》第37条规定:“下列财产不得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物权法》第162条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经本集体同意,可以将建造的住房转让给本集体内符合宅基地使用权分配条件的农户;住宅转让时,宅基地使用权一并转让。”《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规定: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规定:农村住宅用地只能分配给本村村民,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租用、占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搞房地产开发。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加大了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在大中城市周边郊区的人口密度,使得城郊农宅的流转意愿空前活跃。

我国现行宅基地管理制度一方面严格限制了宅基地的市场化流转,另一方面又缺失宅基地退出机制,使得目前我国农村宅基地利用普通存在规模大、面积超标、一户多宅、闲置低效利用及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城镇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双增现象,加剧了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用地供给紧张与耕地保护的双重压力。为此探索宅基地流转与退出机制对于实现农村宅基地资产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城镇化发展、促进村民集中居住、推进城乡统筹具有积极意义。

1宅基地流转的主要驱动类型

1.1政府强制征用型

政府强制征用型是指出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利益或者城镇规划发展需要,对所需宅基地实行强制拆迁征收,并给予相应的补偿安置。这是我国目前宅基主要的合法流转形式之一。

1.2城镇发展带动型

城镇发展带动型是由于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外来人口向城市转移。一方面,城郊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造成了城乡结合部大量农民住宅的空闲。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关于流动人口住房制度的短缺,在城市高房价的压力下,城郊结合部的农民住宅自然成为城市低收入外来务工人员的首选。

1.3土地综合整治驱动型

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广度与深度的扩张,“拆院并院”、城乡土地统筹与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等政策的实施,以及“老宅基地换新住房、换就业、换社保”等做法的推广,极大地推动了宅基地流转与退出。

1.4乡村旅游发展型

随着各地观光、休闲、体验的都市农业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乡情、闲适的生活环境激发了更多的城镇居民到农村投资购房、置业养老。

2影响宅基地退出的主要因素分析

2.1管理制度的缺失

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与政策主要是对新增宅基地的审批管理,而对闲置宅基地的退出缺乏实施细则;对于宅基地流转的产权主体、流转方式、利益分配等也缺乏系统的制度规范;对于农村宅基地的闲置、一户多宅及超面积宅基地没有强有力的处置方式;目前正大力实施的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的资金筹措、监管等缺乏配套措施。

2.2农民传统观念严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传承祖业、保留基业、建新不拆旧的观念严重,大量的宅基地在此观念影响下被闲置。年久失修和无人居住以后便形成空心村,这种旧房未拆,新房又不断涌现的状况,使得农村建设用地规模日益扩张,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制约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3宅基地退出市场机制的不健全

宅基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基本社会保障,具有社会福利的性质,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宅基地实行无偿无期限使用,这在客观上助长了多占地、占好地的趋势。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宅基地退出奖励和惩罚的市场机制,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建新不拆旧的现象。

2.4宅基地建设的监督管理乏力

大量的农村地区长期以来没有编制村镇规划,农民建房选址随意性大,村落布局零乱、分散。此外,对宅基地的审批管理只重形式要件审查,而轻后后续的管理,加上基层国土所工作人员人手不够、执法手段薄弱,对未批先建、少报多建、私自扩建、随意调换建设地点等违法行为难以做到及时发现和查处。

3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建立

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就是要通过政策引导让符合相关条件的农民主动放弃现有的宅基地或宅基地申请要求,从而实现我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目标。宅基地退出的对象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面积超标、违法占用及一户多宅的宅基地退出;二是已在城镇就业并定居的原农户占用的闲置宅基地或农户主动放弃现有合法宅基地退出;三是农户主动放弃宅基地的合法申请。

3.1面积超标、违法占用及一户多宅的宅基地退出制度

此类宅基地的退出可通过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方式推进。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可增加超面积宅基、违法占用或其他多占宅基地保有环节的税费负担,使得持有宅基地的成本高于收益,促使其主动退出宅基地。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应合理确定有偿使用费的标准。有偿使用费标准过低难以对当事人形成有效的经济压力,有偿使用费标准过高则可能会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而引起不必要的社会不安定。另外,考虑到宅基地制度的社会福利性质,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应当与补贴制度的建立相配合,分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宅基地有偿使用费标准与补贴标准。

一方面,对于合法取得、面积符合标准并符合宅基地取得主体资格的农户,应当采用比较低的宅基地使用费标准,同时按法定最高面积进行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使用费标准。面积没有达到法定标准的农户可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减少这些农户新申请宅基地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占有非法获得的宅基地(包括合法取得但面积超过法定标准的部分或一户多宅)的农户,采用惩罚性质的高额有偿使用费标准,通过经济压力迫使其主动退出非法占用的宅基地。

3.2已在城镇就业并定居的原农户占用的闲置宅基地或农户主动放弃现有合法宅基地的退出制度

对于已在城镇就业并定居的原农户,可建立宅基地收回补偿机制,对放弃宅基地的土地使用者可按照规定的置换标准无偿换取小城镇中的一套住宅,迁入小城镇居住;如果在城镇已有住房的农户,可以按换房的市场价格进行补偿,地上附着物按照当地集体土地征拆的征购标准给予补偿。如果宅基地流转能够开放,则可直接以市场价格作为补偿标准。

建立农村宅基地收回补偿制度是以当事人取得宅基地的合法与否为前提(包括因继承、转让等合法途径取得的多处宅基地),对于取得不合法的,原则上应当无偿收回。补偿制度建立的核心是制定国家、村集体、农户三方均认同的补偿标准及补偿方式。同时,从激励农户主动退出宅基地及农户长远生计考虑,还需从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出台政策,将置换农户统一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3.3农户主动放弃宅基地合法申请的宅基地退出制度

凡是符合宅基地审批条件的农村居民,如果主动放弃宅基地合法申请,可自愿申请到城镇进行集中安置,其相应的宅基地指标由政府统一审批、收储,村集体组织不再分散审批宅基地,收储后的宅基地指标用于置换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选择集中安置的居民在缴纳相应的建设成本和税费后,即可获得小城镇中的一套住宅。对缴纳建房造价款有困难,符合低保条件和危房救助条件的居民户,参照各地危房救助的标准进行补贴。对确实不能缴纳建房造价的特困户,政府将危房救助资金转作廉租住房基金,为其安置廉租住房。

在实施宅基地退出机制的过程中,应与城乡增减挂钩制度相结合,加大农村集体组织和各级地方政府开展村庄整治和宅基地整理复垦的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相应的经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功能和行政手段予以调节。可以把农村土地综合整理中节约的指标挂钩到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中,从城市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维修、物业管理补助等,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章波,唐健等.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1):34-38.

[2]胡峰.农村宅基地流转驱动力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9):39-40.

[3]张德江.关于建立健全宅基地退出机制的探讨[J].浙江国土资源,2009,(10):35-37.

[4]刘双良.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与退出机制[J].重庆社会科学,2010,(6):25-29.

[5]欧阳安蛟,蔡锋铭等.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建立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9,(10):26-30.

土地流转补偿相关政策篇9

关键词:“土地换保”;土地流转;农民养老保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土地的经营权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因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和“小而全”的传统生产方式,限制了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张。同时也制约了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难以适应当前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村以各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是对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补充与深化。家庭承包制是“分”土地,土地流转是“合”土地。土地流转把农村土地从“分”往“合”方面引导,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发展。随着土地流转的不断深化,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土地流转促进养老保障,养老保障的完善也促进土地流转,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虽然国家没有统一的政策,但是在很多地方,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逐渐改变过去对农村失去土地后单纯进行货币安置的做法,开始探索社会保障安置的方式,即“土地换保”。“土地换保”是伴随着土地征用的扩大而产生的一种制度创新,即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土地被流转后,得到的经济补偿不再是货币,而是以这些经济补偿为基金建立的社会保险,其中最主要的是农民养老保障。

一、土地流转政策下“土地换保”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以“土地换保”可以作为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征用使用和农民养老保险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它的实行将有力地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并将对农村未来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以“土地换保”将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

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分割成小块由家庭分散经营。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农村土地有不断细分化的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2005年中国农村户数已达到2.5亿,平均每户拥有耕地仅0.52hm2。分散经营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村收入的增长等方面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如农户市场参与能力差,许多农产品缺乏竞争力,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与需求变化。这使得农村土地更多地发挥土地保障功能,而不是发挥充当生产资料的经济发展功能。农村人口过多,在土地供给刚性的条件下,过多的农村劳动力会排斥资本和技术对农业的投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难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也就无法增加,由此造成农业发展缓慢,农村增收困难,三农问题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减少农村人口,改变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局面,发展规模经营的道路。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始终进展缓慢。农民之所以不愿转让土地,就是不愿失去土地保障和放弃土地的自身产出。虽然有些地方已经对农民转让土地给予地租性的补偿,但由于这种补偿尚不足以提供农民养老保险,因而农民仍不愿因转让土地而失去土地保障。以“土地换保”把对转让土地的经济补偿同养老保险结合起来,就能明显提高保障度,更全面地符合转让土地农民的利益。因此,有理由认为,以“土地换保”能够有效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使更多的农村老年人口、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人口、进入小城镇落户的人口转让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从而有效推进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

(二)以“土地换保”将促进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1992年民政部颁布了《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原则,标志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随即这项制度在中国农村逐步推行开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中国大部分农村经济不发达,集体无力或不愿意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部分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结果使“个人缴纳为主”变成了“完全由个人缴纳”。导致农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逐年下降,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的参保率也不高。据有关资料显示:1999年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口为8000万,而在2004年则下降为5389万,下降率32.6%,农村养老保险在200多个县出现整体消亡。目前,全国领先的北京市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仅为25.5%。

二、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换保”制度的设计

随着农业规模经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将会出租或转让自己的土地。如何设计好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养老保险,关系到农民的利益和农民是否愿意转让自己的土地,最终将影响土地的规模经营。

1.保险对象。农村养老保险的对象包括失地农民和实施土地流转的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在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趋势下,拥有土地的并且土地被流转使用的拥有农村户口的居民更容易被笔者所说的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1)明确补偿标准。不论是以“公共利益”还是以“规模经营“为目的取得农村土地的,均应以市场价格对转让土地的农村进行补偿;对农村的房屋等私产的征用补偿也应确定计算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公正地保障转让土地农民的利益。(2)建立中介组织,分化村委会职能。中国《宪法》规定,农村集体土地属于“村民集体所有”,村委会干部则是对土地拥有所有权的“村民集体”的“人”。这意味着日益频繁的土地流转必然会增加乡村干部实现权力的机会。乡村干部,特别是市、县级的土地管理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控制着土地调整比例权、反租倒包过程中的土地价格差额权、土地股份投资红利分配权,成为土地流转收益的主要分享者。近年来的各种因土地权益转换所引发的纠纷表明,以村委会作为集体产权人的正规制度安排已经开始不适应生产者对于土地利用的新需求。因此,建立规范化运作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梳理目前价位混乱的土地流转市场信息,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在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培育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出台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条例,规范土地流转中介的功能与职责;将中国土地流转评估资格认证、土地流转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和收费标准、土地流转价格评估的基本原则和程序与操作方法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

2.资金来源。对于土地被租用、征用的农民来说,其养老金账户资金由个人、承租方(租用方)、政府三方缴纳。对于土地不适合大规模耕种(养殖等)地区的农民或者实施改革前土地就被低价征用、长期租用的农民,其养老金账户的资金来源是个人和政府。有条件的地区,集体也应当为养老金账户缴纳一部分资金。

3.基金运作。养老金账户基金运作的目标就是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即以参保农民的参保证为抵押,向他们发放小额农村信贷。这样既能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又能将农民资金留在农村,解决农村生产生活中对短期资金的需求。当然,基金也可以进行投资,购买股票和债券,从中获利。

三、土地流转政策下“土地换保”制度实施的配套措施

在土地流转政策下,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如集体土地产权不明晰、法律不健全、信息不流畅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缺失等问题,导致土地流转困难。“土地换保”激活了土地生产发展功能,弱化了土地保障功能,为农民养老保障提供了机遇。“土地换保”需要有以下配套措施:

(一)需要在全国建立起健全的养老保险体系

国家需要为农村建立个人账户养老金,即使农民由于工作的变动,企业和国家为其缴纳的保险金可以随着工作的变动而带走,在失业期间只要足额存储养老保险基金,还是可以保证制度的正常运行。即使农民暂时失业,只要给自己账户按期缴纳养老保险基金,还是可以保障制度的实施。

(二)积极发展农地使用权流转和农地承包权流转

农地流转的本质是农地使用权的流转。这些年农地流转的最主要形式即为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其发展较快,农村各地在实践中涌现了多种具体的使用权流转方式,但流转速度慢、流转程序不规范、阻力很大。今后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有偿原则,建立规范化的农地经营管理制度,为农地使用权流转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农地使用权的流转是较低层次的流转,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如苏南,应该逐渐进行农地承包权流转,以减轻那些已经较稳定进入非农产业的农户家庭的负担,其将随着农村经济条件日益改善成为农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三)国家要给予政策支持

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的职能便是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即通过税收、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政策手段,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财政补贴农民养老保险便是一个很好的调节收入分配的手段。因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国家要为农村提供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要利用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到农村投资,如税收减免等。第二,国家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补贴力度。随着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社会化,适应于现阶段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责任分担机制逐渐开始形成:主要是个人的积累账户,由集体和国家补助的部分构成统筹基金,统一进行统筹。新颁布的《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国家补贴应作为重点。

参考文献:

[1]尚长风,张瀚文.土地流转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3):78-82.

土地流转补偿相关政策篇10

关键词:“土地换保”;土地流转;农民养老保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土地的经营权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因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和“小而全”的传统生产方式,限制了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张。同时也制约了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难以适应当前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村以各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是对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补充与深化。家庭承包制是“分”土地,土地流转是“合”土地。土地流转把农村土地从“分”往“合”方面引导,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发展。随着土地流转的不断深化,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土地流转促进养老保障,养老保障的完善也促进土地流转,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虽然国家没有统一的政策,但是在很多地方,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逐渐改变过去对农村失去土地后单纯进行货币安置的做法,开始探索社会保障安置的方式,即“土地换保”。“土地换保”是伴随着土地征用的扩大而产生的一种制度创新,即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土地被流转后,得到的经济补偿不再是货币,而是以这些经济补偿为基金建立的社会保险,其中最主要的是农民养老保障。

一、土地流转政策下“土地换保”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以“土地换保”可以作为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征用使用和农民养老保险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它的实行将有力地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并将对农村未来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以“土地换保”将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

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分割成小块由家庭分散经营。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农村土地有不断细分化的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2005年中国农村户数已达到2.5亿,平均每户拥有耕地仅0.52hm2。分散经营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村收入的增长等方面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如农户市场参与能力差,许多农产品缺乏竞争力,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与需求变化。这使得农村土地更多地发挥土地保障功能,而不是发挥充当生产资料的经济发展功能。农村人口过多,在土地供给刚性的条件下,过多的农村劳动力会排斥资本和技术对农业的投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难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也就无法增加,由此造成农业发展缓慢,农村增收困难,三农问题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减少农村人口,改变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局面,发展规模经营的道路。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始终进展缓慢。农民之所以不愿转让土地,就是不愿失去土地保障和放弃土地的自身产出。虽然有些地方已经对农民转让土地给予地租性的补偿,但由于这种补偿尚不足以提供农民养老保险,因而农民仍不愿因转让土地而失去土地保障。以“土地换保”把对转让土地的经济补偿同养老保险结合起来,就能明显提高保障度,更全面地符合转让土地农民的利益。因此,有理由认为,以“土地换保”能够有效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使更多的农村老年人口、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人口、进入小城镇落户的人口转让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从而有效推进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

(二)以“土地换保”将促进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1992年民政部颁布了《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原则,标志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随即这项制度在中国农村逐步推行开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中国大部分农村经济不发达,集体无力或不愿意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部分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结果使“个人缴纳为主”变成了“完全由个人缴纳”。导致农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逐年下降,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的参保率也不高。据有关资料显示:1999年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口为8000万,而在2004年则下降为5389万,下降率32.6%,农村养老保险在200多个县出现整体消亡。目前,全国领先的北京市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仅为25.5%。

二、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换保”制度的设计

随着农业规模经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将会出租或转让自己的土地。如何设计好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养老保险,关系到农民的利益和农民是否愿意转让自己的土地,最终将影响土地的规模经营。

1.保险对象。农村养老保险的对象包括失地农民和实施土地流转的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在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趋势下,拥有土地的并且土地被流转使用的拥有农村户口的居民更容易被笔者所说的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1)明确补偿标准。不论是以“公共利益”还是以“规模经营“为目的取得农村土地的,均应以市场价格对转让土地的农村进行补偿;对农村的房屋等私产的征用补偿也应确定计算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公正地保障转让土地农民的利益。(2)建立中介组织,分化村委会职能。中国《宪法》规定,农村集体土地属于“村民集体所有”,村委会干部则是对土地拥有所有权的“村民集体”的“人”。这意味着日益频繁的土地流转必然会增加乡村干部实现权力的机会。乡村干部,特别是市、县级的土地管理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控制着土地调整比例权、反租倒包过程中的土地价格差额权、土地股份投资红利分配权,成为土地流转收益的主要分享者。近年来的各种因土地权益转换所引发的纠纷表明,以村委会作为集体产权人的正规制度安排已经开始不适应生产者对于土地利用的新需求。因此,建立规范化运作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梳理目前价位混乱的土地流转市场信息,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在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培育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出台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条例,规范土地流转中介的功能与职责;将中国土地流转评估资格认证、土地流转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和收费标准、土地流转价格评估的基本原则和程序与操作方法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

转贴于

2.资金来源。对于土地被租用、征用的农民来说,其养老金账户资金由个人、承租方(租用方)、政府三方缴纳。对于土地不适合大规模耕种(养殖等)地区的农民或者实施改革前土地就被低价征用、长期租用的农民,其养老金账户的资金来源是个人和政府。有条件的地区,集体也应当为养老金账户缴纳一部分资金。

3.基金运作。养老金账户基金运作的目标就是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即以参保农民的参保证为抵押,向他们发放小额农村信贷。这样既能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又能将农民资金留在农村,解决农村生产生活中对短期资金的需求。当然,基金也可以进行投资,购买股票和债券,从中获利。

三、土地流转政策下“土地换保”制度实施的配套措施

在土地流转政策下,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如集体土地产权不明晰、法律不健全、信息不流畅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缺失等问题,导致土地流转困难。“土地换保”激活了土地生产发展功能,弱化了土地保障功能,为农民养老保障提供了机遇。“土地换保”需要有以下配套措施:

(一)需要在全国建立起健全的养老保险体系

国家需要为农村建立个人账户养老金,即使农民由于工作的变动,企业和国家为其缴纳的保险金可以随着工作的变动而带走,在失业期间只要足额存储养老保险基金,还是可以保证制度的正常运行。即使农民暂时失业,只要给自己账户按期缴纳养老保险基金,还是可以保障制度的实施。

(二)积极发展农地使用权流转和农地承包权流转

农地流转的本质是农地使用权的流转。这些年农地流转的最主要形式即为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其发展较快,农村各地在实践中涌现了多种具体的使用权流转方式,但流转速度慢、流转程序不规范、阻力很大。今后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有偿原则,建立规范化的农地经营管理制度,为农地使用权流转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农地使用权的流转是较低层次的流转,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如苏南,应该逐渐进行农地承包权流转,以减轻那些已经较稳定进入非农产业的农户家庭的负担,其将随着农村经济条件日益改善成为农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三)国家要给予政策支持

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的职能便是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即通过税收、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政策手段,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财政补贴农民养老保险便是一个很好的调节收入分配的手段。因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国家要为农村提供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要利用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到农村投资,如税收减免等。第二,国家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补贴力度。随着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社会化,适应于现阶段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责任分担机制逐渐开始形成:主要是个人的积累账户,由集体和国家补助的部分构成统筹基金,统一进行统筹。新颁布的《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国家补贴应作为重点。

参考文献

[1]尚长风,张瀚文.土地流转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3):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