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合作社协议十篇农业合作社协议十篇

农业合作社协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6:49

农业合作社协议篇1

甲方(转让方):

乙方(受让方):

合作社,于年月日成立,由甲方与其它成员合资成立。注册资金为人民币万元,实际已投资人民币万元。甲方愿将其占合作社%的股权全部转让给乙方。现甲、乙双方经协商,就转让股权一事,达成协议如下:

一、从年月日起,甲方将原出资万元(占合作社注册资本的%)全部转让给乙方。

二、转让价款:乙方受让甲方转让合作社的股权,乙方需支付转让金万元给甲方。此款分两次支付。第一次:在合同生效后5天内,乙方支付定金万元。第二次:在乙方成为合作社正式成员,并办理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变更完毕后5日内一次性付清支付。

三、本合同生效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甲、乙双方应将合作社变更股东的事宜,报合作社理事会备案,并修改合作社章程,修改合作社成员资料,如需要召开成员大会,以成员大会决定为准。

四、在合作社理事会(或成员大会)通过修改合作社章程和会员资料后,由甲方协助乙方将上述材料交向政府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部门办理批准、变更登记手续。

五、甲方自转让合作社股权之日起,不再是合作社的成员,不得以合作社的名义对外从事任何活动,不再享有合作社权利或者义务,不享有合作社利润和承担风险及亏损。

六、甲方自转让股权后,同志不再担任合作社的负责人,新的法定代表人由乙方担任。本合同生效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甲方应协助乙方召开成员大会,决定乙方担任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并修改合作社章程。甲方应当协助乙方,在政府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部门办理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的变更登记手续。

七、在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转让有关的费用(如公证、审计、工商变更登记等),由乙方承担

八、双方特别约定:如本合同生效后,50个工作日内,乙方不能成为合作社成员,乙方可以解除本合同,甲方应当退还乙方支付金额。

九、违约责任

(1)如乙方不能按期支付转让价。每逾期一天,应支付逾期部分千分之一的逾期违约金。

(2)如本合同生效后,60个工作日内,因甲方原因,导致乙方不能成为合作社成员或者不能成为合作社法定代表人,乙方有权解除本合同,甲方承担违约责任,双倍退还定金。如因违约给乙方造成经济损失,违约金不能补偿的部分,还应支付赔偿金。

十、合同如发生纠纷,双方协商,协商不成时向乙方所在地人民法院。

十一、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政府主管部门、合作社各一份,四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十二、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乙方:

农业合作社协议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Bot模式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育和发展不但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而且对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重塑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

但是,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其发展模式也没有达成统一。王新利和李世武(2007)认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使得东中西部地区分别适合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能人牵头型和政府发起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王大庆等(2007)在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科技”与市场结合为“一体”的三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也即CiS模式。李永山(2009)在总结我国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合作组织+期货市场”的创新模式,并分析了该新模式的可行性。李恩和孙贺(2009)依据合作经济组织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最大化的原则,比较分析了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模式,认为应把“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作为主流模式推广和发展。杨小东(2009)从农产品与农资产品交易的角度,依据经营组织主体的差异把农业经营组织分为自生型组织和外来型组织,并分析了两类组织的演变过程和优缺点,并认为这两类组织可以互补,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农业投资和农地资源配置优化,减弱农地家庭承包经营的缺陷。王晓梅和翟娟娟(2010)总结了河南省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5种模式,即科技服务专业合作组织、各领域交织的合作组织、农业互助保险与信贷合作组织、政府或职能部门依托合作组织及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

一、专合组织发展Bot模式的重要意义

长宁县积极创新畜牧业发展模式,将Bot模式引入生猪养殖业,探索了“政府扶持引导+合作社运作+养殖户积极参与”的“母猪寄养”模式。“母猪寄养”是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适应养殖业发展新形式探索出的创新养殖模式,实施“母猪寄养”模式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母猪寄养”模式破解了农民养猪“三大难”。“母猪寄养”模式破解了养殖户饲养母猪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的难题,促进了养殖户与合作社之间的互补和对接。一是破解资金难。由合作社提供母猪,农民不管有钱无钱,只要有一定的养殖场所就可以发展生猪养殖;二是破解技术难。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主要是体力弱、文化低的老人和妇女,缺乏养殖技术;三是破解市场难。养殖户的生猪在销售有困难时,合作社可利用自身广阔的市场信息和较广的销售渠道,将养殖户的生猪组织起来进行销售。

(二)“母猪寄养”模式化解了农民养猪“两险”。疫病风险、市场风险历来被视为生猪养殖业的“两大杀手”。一是化解了疫病风险:“母猪寄养”模式构建起了一张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严密网络,通过集中免疫,大大降低了疫病风险。尤其是把大规模养殖的疫病风险分散到个体养殖户,可以有效避免重大疫病的传染泛滥;二是化解了市场风险:在市场价低迷疲软的时候,大规模养殖所需的饲料等养殖成本高,饲养难度大,个体养殖户可以采用传统的养殖办法来维持,饲养难度小,从而有效地保护了能繁母猪,加速养猪产业化进程。

(三)“母猪寄养”模式促进养殖科学化。首先是养猪实用技术和新技术得到了推广。合作社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上门指导、多媒体教学演示、组织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推广了养猪实用技术和新技术;其次是母猪人工授精技术得到了推广。自从惠农生猪养猪合作社成立以来,已在全县无偿推广母猪人工授精约12,000头(次),有效地促进了生猪品种改良,生猪优良品种面得到加大;最后是标准化猪舍建设得到推广。全县建成养殖小区11个,新建标准化育肥猪舍和母猪舍2.5万平方米。

(四)“母猪寄养”模式延伸了产业链。“母猪寄养”通过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利用丰富的猪粪资源,配套推行沼气开发,把养殖与种植结合起来,与改厨、改厕、改井结合起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减少养殖场、劳动力等方面投入的情况下,扩大了生产规模,带动了“家禽寄养”、“肉兔寄养”等类似模式的蓬勃发展,实现农户与合作社互利双赢,全县畜牧业发展方式得以较快转变,正向园区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良种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向不断迈进。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Bot模式运作机制

(一)Bot模式的运行流程。长宁县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探索和实践,健全完善了“母猪寄养”模式流程。“母猪寄养”模式的具体流程为:政府扶持引导合作社――合作社投资养殖母猪――养殖户书面申请――合作社对养殖户进行资格审查――按照合作社规定修(改)标准化圈舍――技术培训和实习――签订合同或协议――领养母猪――县畜牧局组织验收并拨付项目资金――参加保险――技术跟踪服务――返还仔猪――支付满6头后终止合同,母猪归农户所有――壮大生猪养殖产业――实现政府助农增收职能。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Bot模式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图1)

(二)Bot模式的主要参与方及其职责。政府引导是“母猪寄养”模式遵循Bot运作的支撑。政府将发展生猪养殖和助农增收的职能授予合作社,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或规章制度,调动龙头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自始至终享有对合作社的监督权。政府在母猪寄养期间将为寄养母猪提供一定的补贴和补助,这些补贴和补助归甲方(合作社)所有。

合作社是“母猪寄养”模式遵循Bot运作的平台。合作社提供优质母猪给养殖户喂养,养殖户1头母猪每产1窝仔猪均按1头仔猪(50斤体重的市场价格)的标准以现金方式支付合作社母猪成本费。协议期为支付满3~6头仔猪的费用后(注:寄养1头30~50斤优质母猪提取3头仔猪,寄养1头50~100斤优质母猪提取4头仔猪,寄养1头100以上优质母猪提取5头仔猪,寄养1头妊娠优质母猪提取6头仔猪)母猪无偿归养殖户所有。在寄养期间,合作社为寄养户提供圈舍的修建、改造,配种,科学饲养管理,疫病预防等技术服务,寄养户的母猪、仔猪和育肥猪出现疫病后,合作社提供免费诊疗服务,寄养户自己承担药物成本。如果母猪因病死亡,合作社承担责任,寄养户不再支付合作社的母猪成本费。当仔猪和肥猪销售有困难或者价格偏低时,合作社有义务统一组织对外销售,以保证养殖户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农民参与是“母猪寄养”模式遵循Bot运作的关键。合作社(龙头企业)在获取政府授予的特许权后,吸收养殖户农民为会员,并按照母猪寄养模式协议约定,延伸了畜牧产业链条,最终实现了政府、合作社、养殖户三方共赢的局面。养殖户必须按照合作社的要求修改母猪圈舍,达到标准化程度后才能寄养母猪。养殖户必须诚实守信,认真履行协议约定,采用标准化的养殖技术,用科学的饲养方法饲养母猪,严禁使用违禁药物,若养殖户不按要求饲养母猪,合作社有权随时收回寄养母猪。除了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外,养殖户不得以其他理由退回寄养母猪。

(三)Bot模式的“五统一”经营方案。为了更好地实施生猪无公害化、经营品牌化、销售一体化和管理一致化,为了更好地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系列化服务,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对养殖户实行“五统一”的经营方案。

1、统一供种。本着自愿、自主的原则,合作社可为农户统一提供优良母猪品种,各养殖户提前约定需要购买的母猪数量和品种规格等,价格一般都会低于当地市场价格。养殖户可以在合作社进行“母猪寄养”,也可以自行购买种猪,但必须是合作社统一的品种(二杂母猪)。合作社统一组织在会员中购买育肥仔猪,品种为三杂仔猪。

2、统一供应饲料。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根据饲料厂的质量、价格及售后服务等,选择安全性好、物美价廉的饲料实行统一配送。

3、统一饲养管理规程。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对会员农户的母猪和育肥仔猪实行统一的饲养管理技术要求。产前免费实行生猪人工授精技术运用和推广,产中免费提供“三针”仔猪保健技术和药物。主要包括圈舍修建的标准化、母猪和仔猪品种的标准化、饲料和饮水的标准化、疫病防治标准化、饲养管理标准化和技术人员包户目标责任制。

4、统一生猪防疫。生猪免疫由合作社指定专人负责,并且对会员实行免费。主要的免费疫苗包括猪瘟、三联苗、口蹄疫、蓝耳病、细小、伪狂犬、喘气苗等,并根据养殖场或农户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

5、肥猪统一销售。在仔猪和商品猪销售有困难时,惠农生猪养殖合作社与相关的食品公司联合,对养殖户的育肥猪组织对外销售,其价格比当时市场可高出每斤0.1~0.2元。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Bot模式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短缺,难形成规模经营。长宁县畜牧业发展的“母猪寄养”模式整个项目政府补贴资金预计7万元,其中圈舍修建改造补助4.9万元,疫病诊疗、防疫药品及技术指导服务费补助1.05万元,培训和实习费用补助1.05万元。这7万元的补助资金主要发放给了70个贫困户,分配到每一个农户家庭中的补助资金为1,000元。具体使用为饮水设施100元/户,圈舍地面处理400元/户,保育设施200元/户,疫病诊疗、防疫药品及技术跟踪服务费用补助150元/户,合作社对寄养户的培训和实习(一周)补助150元/户。补助资金的严重短缺一方面影响了农户和合作社的积极性,农户务工补助平均一天不足20元,还不及农民外出务工工资的1/5(目前农民工的日工资大概在120元左右),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当然不高;另一方面政府补贴资金不足,农户也不愿意花更多的资金来修建圈舍和其他基本设施,养殖规模难以扩大。合作社要为每一个母猪寄养户提供优质品种的能繁母猪,贫困户一般寄养1~3头能繁母猪,一般农户寄养2~5头能繁母猪,所以合作社至少要有100头以上的能繁母猪才能满足养殖户的寄养需求,平均喂养一头能繁母猪的成本大约为1,200~1,800元左右(能繁母猪饲养成本一般要高于一般育肥猪的饲养成本),合作社所有的能繁母猪成本加上圈舍修建成本等总额高达20万左右,再加上合作社场地设施建设以及日常管理费用,总的成本支出是一笔高额投资,资金的短缺阻碍了合作社的规模发展。

(二)缺少相应的合同或协议书。长宁县畜牧业Bot模式运行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相应的合同或协议要么缺失、要么设计过于简单。同时,长宁县畜牧业Bot发展模式相关的专门法律依据几乎是一片空白,目前仅有的就是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母猪寄养协议书。政府部门给合作社的特许权协议,农户和合作社时间的肥猪代销协议,农户和肥猪收购方的长期供销协议等都基本没有,很多都只是一些口头上的承诺或协议,没有书面的正式的合同或协议书。因此,一旦发生纠纷后,解决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合同问题将严重影响着该模式的运行和发展。

(三)专业技术人才缺失。长宁县畜牧业Bot模式的“母猪寄养”项目主管部门为长宁县畜牧局,成立了“母猪寄养”产业发展协调小组。项目承担单位为长宁县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的技术负责人为长宁县畜牧局品改站站长。现有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都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缺乏Bot模式的专业知识,不熟悉Bot模式的基本规则。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管理和组织实施,才能保证Bot项目的顺利完成。

四、完善Bot模式对策建议

首先,应通过招商引资、向上争取、申请贷款,扩宽项目资金来源。参与项目的政府部门及专业合作社应首先充分认识招商引资在Bot项目运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细化工作方案,硬化工作措施,优化工作环境,积极转变招商理念,调整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除此之外,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还可以由政府担保,向农村信用社、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其次,应完善各种配套的合同和协议。目前,长宁县畜牧业Bot发展模式仅有的合同或协议是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签订的“母猪寄养”协议书,因而长宁县畜牧业的发展需要着力完善的合同主要包括:长宁县畜牧局授权惠民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Bot项目建设和经营的特许协议、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农村金融机构签订的融资协议、生猪养殖合作社与项目参与农户之间签订的母猪寄养合同、生猪养殖合作社与相关项目审计单位签订的“母猪项目”审计合同、生猪养殖合作社和项目参与农户与商业保险公司之间签订的保险合同等。

最后,应建立先进的人才引进机制。一方面应探索建立重点专业人才保障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重点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并深入发展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引进、人才稳定、人才培养相关的人才服务体系,重点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应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专业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专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打破专业人才的部门、地区、所有制壁垒来促进相关专业人才的交流;政府部门应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制度,研究制定统一的人才市场信息标准体系。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新利,李世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3.

[2]王大庆,闫永庆,王宏燕.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及CiS模式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

农业合作社协议篇3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全省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下同)的整体功能,整合资金优势,拓宽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投放渠道,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经济杠杆作用,更好地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银团贷款暂行办法》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社团贷款指引》等,结合我省农村信用社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社团贷款是指由省或设区市辖内多家县(市、区)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简称成员社)组成团体,采用同一贷款合同,按统一商定的期限、利率等条件,向同一借款人发放的贷款。

第三条社团贷款投向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地方发展规划、各成员社经营管理能力确定,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企业流动资金贷款;

(二)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技术更新改造、设备租赁等中期贷款;

(三)现金流量充足、能够按期还本付息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

第四条社团贷款最长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五年。

第五条社团贷款的组织协调,由省联社办事处(市联社)或省联社负责。

组织协调者的主要职责有:

(一)审查社团贷款的投向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

(二)审查参与社团贷款的各成员社,是否符合社团贷款的贷款人条件;

(三)负责接受社团贷款成员社的咨询;

(四)负责做好社团贷款咨询项目的审查咨询工作;

(五)组织协调各成员社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六条社团贷款的成员社必须有较为充裕的信贷资金,其发放社团贷款后的存贷比例、最大一户和最大十户贷款比例等必须符合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第七条参与发放社团贷款的各成员社,必须重合同、守信用,遵循自愿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并按出资比例或社团贷款协议的约定享受权益和承担风险。

第八条社团贷款中的成员社分为牵头社和一般成员社。贷款项目所在地的县(市、区)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为牵头社。其他接受邀请自愿参加社团贷款的县(市、区)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为一般成员社。

第九条社团贷款实行“谁营销、谁牵头、谁评审”的运行模式。

第二章社团贷款的借款人和贷款人

第十条社团贷款的借款人、贷款人,必须符合《贷款通则》中规定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第十一条社团贷款的借款人必须是农村信用社的优质客户,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借款人在牵头社开立了基本存款账户或一般存款账户;

(二)贷款用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生产经营正常,经营业绩良好,具备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三)信用良好,无不良贷款记录;

(四)能够提供充足、有效的担保;

(五)贷款人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二条牵头社和一般成员社均是平等的民事权利和义务主体。

第十三条牵头社的权利是:

(一)接受借款申请,负责贷前调查,拟定社团贷款总额及贷款种类;

(二)负责向办事处(市联社)或省联社咨询社团贷款项目;

(三)负责社团筹组工作,发送组团邀请及有关社团贷款材料等;

(四)负责社团贷款协议的协商、起草和办理担保手续等;

(五)组织召开社团会议,协商确定社团贷款有关事宜;

(六)负责社团贷款协议签订后的组织与实施;

(七)负责社团贷款的日常监督管理;

(八)发生借款合同纠纷时,作为社团贷款成员社的诉讼代表人参与诉讼。

第十四条牵头社负有以下义务:

(一)严格执行社团贷款协议,保证各成员社之间的利益,不得利用牵头社地位和便利损害一般成员社的合法权益;

(二)严格按照社团贷款协议的有关规定,做好协议项下贷款的发放和贷款本息的收回;

(三)设立社团贷款专户,将借款人支付的利息和归还的本金存入专户,并按比例及时划归各成员社;

(四)实施对社团贷款的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跟踪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及时向一般成员社通报和反馈有关情况;

(五)办理一般成员社委托办理的有关社团贷款的其它事项。

第十五条一般成员社的权利:

(一)有权要求牵头社向其提供贷款评估、审查、审批、咨询的有关材料;

(二)在贷款限额内自愿认定社团贷款额度;

(三)按社团贷款协议规定,通过牵头社收回贷款本息;

(四)及时获取借款人经营情况和贷款使用情况;

(五)配合牵头社做好贷后管理,发现借款人有违约行为的,有权向牵头社反映情况,并通过牵头社提前收回贷款本息。

第十六条一般成员社的义务是:

(一)按社团贷款协议规定及时提供贷款;

(二)不得违规提前收回贷款;

(三)办理社团贷款协议中规定的社团贷款其他事宜。

第三章社团贷款操作流程

第十七条社团贷款的发放采取委托方式,牵头社为社,一般成员社为委托社。

第十八条组织发放社团贷款按以下程序操作:受理申请、调查、审查、审批、咨询、社团贷款的筹备、社团贷款发放、社团贷款管理、社团贷款收回。

第十九条社团贷款的受理申请、调查、审查、审批、咨询由牵头社(社)负责,具体操作按照《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贷款操作规程(试行)》(冀信联发[2006]41号)、《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审批办法(试行)》(冀信联发[2006]46号)和《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咨询办法(试行)》(冀信联发[2006]84号)等文件执行。

第二十条社团贷款筹备

(一)牵头社(社)对贷款项目经审批、咨询同意后,向其认为有联合承贷意愿的有关联社发出社团贷款组团邀请函(见附件一)及有关借款材料,规定反馈期限,并收集其反馈意见。

(二)起草社团贷款协议。

(三)组织召开社团会议,协商确定社团贷款有关成员及社团贷款有关事宜。

(四)签订社团贷款协议(见附件二)。

第二十一条社团贷款发放

由牵头社(社)牵头、一般成员社参加,社团贷款各成员社共同与借款人签订社团借款合同、与担保人签订社团担保合同。各成员社分别开立借款借据,并将款项划至牵头社(社)指定的专用账户。牵头社(社)按照合同约定,统一将贷款资金划到借款人在牵头社(社)开立的存款账户上。

第二十二条社团贷款管理

牵头社(社)是社团贷款的管理人,全面负责社团贷款的贷后管理事务,具体履行下列基本职责:

(一)严格执行社团贷款协议,保障社团利益,公平地对待社团各参与社,不得利用牵头社(社)的地位损害其他成员社的合法权益;

(二)开立专门账户管理社团贷款资金,统一为借款人划拨贷款资金;

(三)建立社团贷款台账,对贷款本息的发放及收回进行逐笔登记,完善社团贷款档案;

(四)向借款人派驻专门客户经理(信贷人员),统一负责贷后管理,对社团贷款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落实各项措施,核实借款人财务状况、还款能力、还款意愿等有关事项,定期收集并及时、全面、真实地向成员社通报社团贷款的使用和管理情况,接受各成员社的咨询与核查;

(五)计算、划收贷款利息和费用,回收贷款本金,并按协议约定划转到各成员社指定账户;

(六)对贷款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向成员社进行通报,必要时,提议召开社团会议共同提出解决措施;

(七)根据社团会议决定,管理、清收或处置所形成的不良贷款,积极协助成员社采取保全措施,督促借款人偿还贷款本息;

(八)办理成员社委托办理的有关社团贷款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三条社团贷款收回

借款人直接向牵头社(社)归还贷款本息。牵头社(社)收到借款人归还的各期贷款本息后,应严格执行协议约定,在规定时限内,按照各成员社承担的贷款比例及时将资金划付各成员社账户。牵头社(社)不得擅自截留或挪用借款人归还的社团贷款资金。

第二十四条一般成员社对社团贷款的审批权限不受上级核定审批额度的限制,审批部门为县级联社信贷业务审批委员会,不必上报办事处(市联社)、省联社咨询。

第二十五条社团贷款协议应具备以下主要条款:

(一)对协议定用语的含义进行界定和解释;

(二)与信贷合同有关的约定,包括借款种类、用途、金额、期限、利率、还款方式、还款资金来源、担保条款等;

(三)各成员社承诺的贷款额度及贷款划拨的时间;

(四)各成员社的权利和义务;

(五)社团会议的召集和社团会议做出的约定;

(六)违约责任;

(七)当事人认为应该约定的条款。

第二十六条组成社团的各成员社均为平等民事主体,任何成员社均有权提议召开社团会议。社团会议对贷款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主要包括:

(一)定期或不定期对社进行尽职评估;

(二)社团贷款合同重要条款的变更;

(三)借款人、担保人或社团成员社出现的重大违约事件;

(四)不良社团贷款的管理和处置方案。

第二十七条社团贷款采取“总额认定、成员分担”的办法,各成员社对社团贷款的分担金额,按照“自愿认贷、协商确定”的原则确定。

第二十八条社团贷款成员社要严格按照社团贷款协议规定,及时足额划拨贷款款项,按照社团贷款协议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第二十九条社团贷款应在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范围内,认真执行约定利率和利息计收办法。社团贷款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支出,由牵头社先行垫付,由成员社按照贷款承担比例分担;

第三十条借款人必须按照社团贷款协议规定合理使用贷款。

第三十一条借款人如只能归还部分贷款本息时,牵头社(社)应按照社团贷款协议规定,根据成员社的贷款份额按比例分别汇至各成员社。借款人阶段性贷款结息、逾期罚息及零星还本付息的,牵头社(社)代收后按照社团贷款协议规定汇到各成员社。

第三十二条社团贷款必须实行担保。当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时,社团贷款成员社有权按照法律规定以抵(质)押物的折价、拍卖、变卖价款优先受偿,或由保证人按照社团贷款协议的规定履行连带保证责任。

第三十三条社团贷款本息收回后,一般成员社按实收利息的一定比例支付牵头社(社)贷款管理手续费,具体比例由牵头社(社)和成员社协商确定,原则上不超过实收利息10%。支付方式可采取按季结算,也可采取一次性结算。

第三十四条借款人出现违约行为,牵头社(社)应迅速提议召开社团会议,议定对借款人的处理意见,对其采取停止贷款、提前收回贷款、实行联合制裁、向人民法院提讼等措施。

第三十五条社团贷款的风险分类档次由牵头社(社)统一确定并告知各成员社。各成员社根据贷款风险形态,按自己承担的贷款金额自行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

第三十六条当牵头社(社)未按协议严格履行职责、损害了社团其他成员社的合法权益时,其他成员社应提议及时召开社团会议,督促牵头社(社)立即停止不当行为,并按照社团贷款协议进行处理。牵头社(社)拒不执行社团会议达成的整改意见,其他成员社可以请求上一级管理机构处理或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提起法律诉讼。

第三十七条除牵头社(社)进行社团贷款的管理外,其他成员社也可依据实际情况,对每笔社团贷款进行定期的检查及监控,如发现贷款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通报牵头社(社),要求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贷款出现风险。

第四章不良社团贷款的处置

第三十八条社团贷款成为不良贷款,或目前虽未成为不良贷款,但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极有可能影响贷款本息偿还时,牵头社(社)应迅速组织召开社团会议。社团会议确定管理和处置方案,并委托牵头社(社)实施。

第三十九条社团一般成员社的债权如到期无法得到借款人部分或全部清偿,应首先通过牵头社(社)向借款人、担保人进行追索,除非得到牵头社(社)授权不得直接向借款人、担保人追索。

第四十条在借款合同规定的借款期限内,借款人被宣布破产并被清算,各成员社按债权比例受偿。

第四十一条当借款人逾期还本付息时,归还的款项不足以清偿所欠贷款本息的,各成员社按其在社团贷款中所占比例受偿。

第五章违约处理

第四十二条对于借款人的违约行为,牵头社(社)负责召开社团会议对其做出处罚决定,并将该决定以书面形式通知借款人及其担保人。

第四十三条各成员社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构成违约行为:

(一)成员社签署社团贷款协议后,未按协议规定划拨款项;

(二)成员社违规提前收回贷款的;

(三)成员社其他违反《贷款通则》、社团贷款协议、《借款合同》的行为。

第四十四条牵头社(社)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构成违约行为:

(一)收到一般成员社划来贷款款项不及时转到借款人存款账户;

(二)借款人归还社团贷款本息,而牵头社(社)未按规定及时划付给一般成员社;

(三)发现借款人的违约行为不及时提出警告或采取措施;

(四)对到、逾期贷款不按时发出到期通知书、催收通知书;

(五)出现不利于贷款安全收回的异常情况,未及时通报一般成员社;

(六)牵头社(社)违反社团贷款协议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五条对于牵头社(社)违反本办法的,作为协调者的上级组织可协同其他成员社按下列办法处理:

(一)批评教育;

(二)全辖通报;

(三)责令赔偿经济损失(具体赔偿比例由成员社约定);

(四)责令限期整改;

(五)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六章社团贷款收费

第四十六条社团贷款收费是指社团成员接受借款人委托,为借款人提供财务顾问、贷款筹集、信用保证、法律咨询等融资服务而收取的相关中间业务费用,纳入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管理。

第四十七条社团贷款收费应按照“自愿协商、公平合理、质价相符”的原则由社团成员和借款人协商确定。

第四十八条社团贷款收费的具体项目可包括安排费、承诺费、费等。社团费用仅限为借款人提供相应服务的社团贷款成员享有。

安排费一般按社团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一次性支付;承诺费一般按未用余额的一定比例每年按社团贷款协议约定方式收取;费可根据社的工作量按年支付。

第四十九条社团贷款的收费应遵循“谁借款、谁付费”的原则,由借款人支付。其费用种类和金额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不得在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

第五十条牵头社(社)不得向社团贷款成员附加任何不合理条件,不得借筹组社团贷款向社团贷款成员和借款人搭售其他金融产品或收取其他费用。

第七章附则

农业合作社协议篇4

(一)选题准确。这次资政会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选题,充分体现了政协工作中心意识、大局意识。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已有一段时日,十镇百村试点工作也开展了两个多月,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实践中也有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通过组织政协委员到基层调研,有助于我们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推进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

(二)调研比较充分。虽然我没有听各位常委的大会发言,但认真我阅读了所有的调研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大家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入基层、走访群众,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大量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束后,认真梳理,既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又提出比较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成效比较明显。22篇调研报告份量重,含金量高,有现象、有建议,突出重点,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可贵品质,也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客观依据。总结这次的调研报告,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全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主等各个方面,22篇调研报告都有涉及,并体现了由点及面、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特点。由点及面:这次的调研报告分成多个专题,这些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由近及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非常丰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现在做的只是第一个阶段。大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报告中充分体现了由近及远的内容,不仅仅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规划设计、村容村貌整治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医疗、教育等社会发展方面比较长远的内容。由表及里: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要靠广大农民群众。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的主体。有多篇报告提及农民的素质问题,并对如何提高农民素质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二是深刻。调研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分析比较透彻,尤其是对存在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市直有关部门将要认真吸纳,并将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三是有效。调研报告没有停留在表面上,对解决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是既号脉诊断,又开方抓药。

总之,这次调研的成果对××的新农村建设将起到较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代表市委对各位同志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市委、市政府将会充分吸纳这次资政会的调研成果,进一步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二、大力推进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市有一个很好的基础,那就是农村综合改革。年初,国务院提出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如果没有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很难见成效。我市农村综合改革起步早,基础较好,可以说,是抢占了制高点。

下面一些数据,有助于大家全面了解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我市的农村综合改革先是一个县试点,然后向三县一区推行。农村综合改革有以下几个环节:(1)调胖规模。全市乡镇总数由原来的101个调到70个,乡镇规模增大,平均人口上升到6.12万人,国土面积124.80平方公里。(2)调瘦机构。乡镇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0多个改为三大块: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业办公室,领导职数核定为9人之内,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党政领导实现了交叉任职。(3)深化改革。乡镇职能重新认定,公益事业进一步加强,是政府管理的回归政府,该推向市场的推向市场。事业单位实现了全员聘用,工资与技术和绩效相挂钩。通过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全市乡镇事业单位编制数由原来的4991名精简为3237名,减幅达28%;机构总数由原来的634个精简为336个,减幅达47%。庐江县乡镇事业机构数由原来的140个减少到84个,减少了40%,编制数由1149名减少到818名,减幅达28.8%;无为县由原来的237个减少到98个,减少了58.6%,编制数由1338名减少到867名,减幅达35.2%。(4)扩大村级规模。全市村级总数由1755个减少到1007个(包括城镇社区),减少了43%;平均人口由2597人增加到4526人,增加了74.28%。并村带来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村干部素质能力更高更强了,一大批年富力强、学历较高的村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2)小村并大村,激活了基层的动力,增强了基层的活力。并大村后的农村转移支付基本上可以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并有一定节余,这就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下一步,农村综合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主要是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上下功夫。

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包括以下内容:(1)为民服务全程机制。每个乡镇设立一厅一室两个窗口,即一个服务大厅、一个室、一个办理窗口、一个窗口,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全权服务。(2)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村务管理做到指标化、制度化、正常化,并建立健全新的考核机制。(3)以钱养事服务农民机制。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真正确立以钱养事、利民便民的服务制度。(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机制。这个机制是4个机制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也是最难办的,它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的211个专业合作组织很多是松散型的,大多组织化程度不高,功能也不够完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鼓励和推进。当前211个组织中还有87个没注册。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翻一番,达到400个完善的组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我们已经先行了一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标志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并以此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农业合作社协议篇5

湖南省农业厅巡视员、省农技协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青先国代表第一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湖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自成立以来,已拥有团体会员199个,个人会员119人,带领全省5 500多个基层农技协组织,联系会员农户280万,平均每年开展技术培训8 425次,培训人数58 041人次,辐射带动农户9 830户,辐射带动农户每户增收11 300元,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报告强调,今后五年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推动农技协组织建设和发展;二是科学指导,统筹规划,提高农技协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强化能人,拓展交流,增强农技协的向心力和创造力。

李彦捷介绍了我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现状,充分肯定了湖南省农技协近年来的工作。他强调,湖南要紧抓国家大力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好机遇,以这次换届大会为契机,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用改革和开拓性的精神来建设协会,谋划协会发展,使农技协发展真正成为有活力、有强大凝聚力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社团组织,为湖南省乃至全国的农村农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邹志强在讲话中指出,全省各级科协和农技协要从湖南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全局高度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农技协工作的重要性;要把推动农技协事业发展作为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重要抓手,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农技协工作健康发展;要加强领导,营造农技协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常立宪希望全省各级农技协加强内部管理,扎实为“三农”工作服务;省农技协联合会第一届常务理事李世才作了《关于修改湖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章程的说明》,大会表决通过了《湖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章程修改草案》和《湖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关于修订会费标准的议案》,大会决定授予罗桂求为名誉理事长,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青先国当选为理事长,方元久、邓益平、刘欢生、孙小武、严其顺、李娜娜、罗济民、赵成瑜、夏喜衡、章继业、傅海军当选为副理事长,邓益平当选为秘书长。

农业合作社协议篇6

   (一)美国社会中介组织的类型。

   在美国,起社会中介作用的主要是利益集团。美国的利益集团十分发达,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也多。据不完全统计,至2003年,全国有19000多个这样的集团组织。各社会阶层、各经济领域都有自己的全国性和地方性利益集团。此外还有不少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解决特定问题而成立的单一集团组织。

   在美国起社会中介组织作用的利益集团大致划分为六种类型,即企业家和劳工利益集团、职业及行业利益集团、传统的单一问题集团、公共利益集团、意识形态及宗教利益集团和按公法建立的政治实体利益集团。前三种类型是在19世纪就已形成的,而后三种类型大多是在近三四十年内,在扩大社会福利和公民参政议政过程中形成的。在此,我们把与政府经济管理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典型的社会中介组织利益集团作一简单描述。

   (1)企业家集团。企业家集团主要包括美国商会、全国制造商协会、企业圆桌会议及小企业和独立企业协会理事会等。(2)劳工集团组织。由106个不同行业性工会组成的、拥有1400万会员的劳联——产联是美国唯一的全国性、综合性劳工集团组织。(3)农业集团组织。农业集团组织主要包括美国农业社联合会和全国农场主联合会。美国农业社联合会是美国最大的农业集团组织,代表美国农业各行业的利益。(4)外国利益集团。外国政府和企业常常聘用美国机构或美国人为它们从事院外活动,这样形成了外国利益集团组织。(5)消费者保护协会。消费者保护协会主要包括纳德组织和美国消费者联合会。纳德组织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消费者保护协会。

   (二)美国社会中介组织的特点。

   1.社会中介组织结构的分散性。

   在美国,不仅全国性的组织少,而且只把一小部分潜在的成员组织在自己的组织中。例如,美国工会成员只占到全部就业职工的20%。美国的工商组织也占全部工商业的同样比例。美国社会中介组织的结构呈分散性的原因是:(1)从历史上看,在美国没有存在过作为今天社会中介组织前身的封建行会,缺少封建社会具有的社会互助传统;(2)从经济体制政策看,美国建国以来一直推行自由主义经济体制,强调在没有国家干预的市场中自由竞争,而不强调合作。因此,美国缺少促使国家推行经济干预和与企业合作的外部动力,企业不需要联合要求政府采取关税保护措施;(3)从社会结构和发展看,美国工人运动的力量一直不是很强大,而且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和多民族的国家,种族和民族的隔离阻碍了社会组织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2.社会中介组织更多地显示出“压力”集团的性质。

   在美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国会的院外活动上和对行政部门的人事和行政立法方面。这种影响方式的透明度较小,而且,似乎国家对社会中介组织的影响小于社会中介组织对国家的影响,国家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协调、协商、合作少,社会中介组织对国会和行政部门施加的压力大。这些社会利益集团更多地显示了“压力”集团的性质,而较少地显示了“中介”组织的功能。

   3.在美国,对社会中介组织加强控制的努力主要集中在控制院外活动上。

   1946年国会针对院外集团和议员之间的各种受贿活动制定了一个《联邦院外活动管理法》。最高法院对此作了解释:(1)它只适用于那些以影响国会立法为主要目的的个人和组织;(2)它只包括替别人进行院外活动而索取、募集或接受金钱和其他馈赠的院外活动人员;(3)院外活动只是指为了影响协议中的立法而直接同议员交往的活动。但是,这个规定和最高法院的解释存在许多漏洞,院外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不断发生,国会只能加强调查。20世纪70年代的两届国会所进行的制定新法律的努力都遭失败。但在选举、竞选和公职人员的道德准则等方面陆续制定了一些新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院外活动的管理。

   二、德国的社会中介组织。

   (一)德国社会中介组织的类型。

   德国起社会中介作用的社会组织中,有不少早在19世纪德国还处于诸侯割据状况下,随着工商自由政策的实施和工业化的进程,已逐步形成了它们相对统一的前身组织。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德国遇到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加强了国家干预,当时的大联合政府又重新发现了各种社会协会组织的社会中介作用,主张推行包括目前社会协会和政府一起参与的“集中行动”,推行政府和社会合作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在“新凯恩斯学派”

   影响经济行政管理模式的今天,德国更是注重发挥这些社会协会组织的社会中介作用。目前德国大约有30多万个协会,而在德国国会登记的协会大约在1000个左右。但并不是所有的协会都有同样的影响力。这些协会组织主要分布在5大领域,即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学和区域行政领域内。

   (1)企业家协会。德国的企业家协会主要由德国工商大会、德国联邦雇主协会、德国联邦工业联合会、德国工商经济共同委员会和德国手工业协会等构成。(2)劳工集团。劳工集团主要包括德国工会联合会、德国职员工会和职业协会等社会协会组织。(3)农业团体。德国虽然是一个工业国家,但是也有农业社会团体,这就是德国农民联合会。它代表了大约70万农业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参与在制定、执行和促进农林牧副渔方面的经济、税收、社会和教育政策过程中的活动,对这些领域内的各种问题提出建议,发表看法。(4)消费者保护协会。消费者保护协会主要由消费者协会联合会和商品检验基金会构成。

   (二)德国社会中介组织的特点。

   1.社会中介组织结构的集中性。

   德国的社会中介组织具有集中性、统一性和覆盖面广的特点。如德国联邦雇主协会成员占全部雇主的80%,德国工业联盟成员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0%,而工会成员占全部就业职工的39%。德国社会中介组织之所以呈现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1)从历史上看,德国有相当多的社会中介组织的前身是当时君主立宪时期由国家强制推行的,而且这种封建行会具有社会互助的传统。(2)从经济体制政策看,德国是一个欧洲后起的工业国家,从一开始就面临国家竞争。所以,企业有联合的需要以及具有与政府合作和支持的要求。而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刚起步时期的君主立宪政府推行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强调与企业进行合作。(3)从社会结构和发展看,德国的工人运动十分发达,而且德国不存在美国所面临的种族和民族问题,从而有利于社会组织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2.社会中介组织更多地显示出“中介”组织的功能。

   在德国,由于基本法强调议员不受任何组织指示的规定和选举法关于议员候选人提名程序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社会中介组织通过院外活动去影响议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使得它们对议会的影响方式、透明度提高了。因此,社会中介组织的影响主要集中到行政部门。而且,这种对行政部门的影响方式也在较大的程度上机构化和法律化。各社会组织都在法定的机构和程序中进行公开的协商、谈判、咨询、协调、听证及建议,争取取得各有关方面的共识。因此,德国的社会中介组织更加显示了“中介”的功能。

   3.行业协会是最重要的社会中介组织。

   在德国的社会中介组织中,最为活跃的当属以德国工商大会和德国联邦雇主协会为主要代表的各种行业性管理组织——行业协会。二战后,德国在尚未摆脱盟军占领的情况下,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这些具有高度统一性、自治性及组织能力较强的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在德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及科学领域内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德国的行业协会是既游离在政府之外,又与政府有一定联系,并且同广大法人、自然人密切相关、利益共存的社会中介组织。德国众多的行业协会各自的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不同,都各具特点,它们在政府与企业、社会与个人、企业与企业之间起到了政府、企业所无法起到的沟通、桥梁、纽带作用。因此,行业协会可以说是德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不可缺少和难以获取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德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重要补充。

   三、日本的社会中介组织。

   (一)日本社会中介组织的类型。

   日本的社会中介组织很健全,数量也很多,这与日本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高有很大关系。按照所属的不同性质可把它划分为三类:一是以官方为主的市场中介组织。在日本官办的中介组织中,最典型的是审议会。审议会是政府部门咨询机构,同欧美国家政府部门中的各类委员会及顾问委员会一样,都是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服务的。日本的审议会都是根据有关法律设立的,如日本的《国家行政组织法》,且其成员构成上具有较大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成员主要是从有经济活动经验的企业家、知识阶层和政府官员中选拔的,所以比较能够反映和协调各方面的意见。二是以民间为主的市场中介组织。日本民间有5万多个团体和行业组织,几乎所有的行业、企业都参加了某一个民间经济团体或协会。这些民间性质的中介组织,以强调和保护本团体、本行业的利益为主开展多种多样的经济活动,如搜集情报。在成员间交换情报,调整成员间利害关系等。特别是这些组织同政府保持着密切联系,因而既可以团体或协会的名义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促使政府部门采取对本团体、本行业有利的产业政策,又可代行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在政府部门的“行政指导”下,贯彻政府的经济发展计划。三是完全中立的市场中介组织。这类市场中介组织有市场公平交易委员会、会计事务所、仲裁机构和公证人委员会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及企业之外,在国家立法的保证和约束之下开展活动。其作用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挥着维护市场竞争环境,加快交易活动顺畅,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以及保证合法权益等重要作用。

农业合作社协议篇7

1.村组干部和相关农户积极支持和拥护是合作社的基础红安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在3个专业大户(承包了本村农户8公顷多土地)在土地流转协议的基础上,镇农经部门与村干部会商,研究相关事宜后,向承包人和所涉农户约法三章:一是原土地流转期限和农业用途不变;二是有偿转让标准和其他条款不变;三是农户承包经营权不变。另外,在入股协议中附加一条承包人和农户的权利:凡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优惠政策均按规定享受。村委会通过广播、座谈、登门等形式宣传沟通后,一周内就有71户主动与村签订了“土地入股协议”,为合作社的顺利创建奠定了基础。

2.建立土地流转市场离不开政府相关涉农事业单位的“加盟”红安村3个专业大户承包土地(特别是外村2个有经验的高效设施农业种植大户)都是预先(提前半年)将土地需求信息和地租预期告知镇农技部门,由镇农技部门为中介,与村沟通,牵线搭桥。村与大户达成租地意向后,村再与农户反复协商、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然后,村再与专业大户签订相关合同协议,连同土地流转合同由镇农经部门见证备案。农技、林业、畜牧兽医、渔业等部门由于平时与专业大户服务接触较多,在土地流转市场中,他们的作用不可替代。

3.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是土地股份合作的初始模式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党的农村政策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全民创业工作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是不可避免的,这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式经营,对土地的需求量大,而且不会改变土地的用途性质,能够就地就近对农民以现实的科技示范,有利于促进农民学习科技、增加收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当达到一定规模和条件时,可以及时引导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成为规模经营的主要载体,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4.有偿流转标准要能够使农户和专业大户双方所接受引导适度规模经营、扶持鼓励土地流转,扶持引导要并重,有偿流转要为农户、专业大户双方着想,只顾一头不行,必须市场化动作才能做到双赢,才能形成流转形式多样化、牵头主体多元化,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

农业合作社协议篇8

为贯彻落实《省土地征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精神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征收集体土地工作,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

土地征收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进一步加强土地征收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推进依法行政、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执行力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落实责任,加强协作,确保土地征收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二、明确职责分工

市政府是土地征收工作的实施主体。市国土资源局是土地征收工作的组织主体,负责征地调查、组织报批工作。市财政局负责社保资金和征地补偿费拨付工作,并参与征地调查及签订《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协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并参与征地调查及签订《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协议》;各镇、各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田横岛旅游度假区(以下统称各镇)负责做好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户等其他权利人的组织协调工作,并监督村庄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市发改、公安、民政、城乡建设、农业、水利、林业、审计、监察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做好土地征收的有关工作。

三、严格征地程序

土地征收工作遵循程序合法、公开透明、足额补偿、妥善安置的原则,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土地征收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市政府预征地公告。拟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市政府在被征收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市人民政府拟征收土地公告》。

(二)现场勘测、确认。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勘测定界工作,会同市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等部门及相关镇,与被征收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户对拟征收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地面附着物的权属、种类、数量等进行现场调查、清点、核实,填写《土地征收勘测调查清单》,并由参与的各方共同签字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调查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场提出,当场予以复核。

(三)拟定安置补偿方案。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市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镇自勘测调查结束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拟定《市国土资源局关于XXX村拟征收土地补偿安置方案》,并在被征收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

(四)听证、裁决。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申请听证的,由被征收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或者其他权利人在公示结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书面向市国土资源局提出,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听证;不申请听证的,由被征收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具《放弃听证证明》。

对补偿标准有异议、达不成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协议的,由市政府进行协调;协调不成的,报省政府裁决。

(五)签订补偿安置协议。《市国土资源局关于XXX村拟征收土地补偿安置方案》公示没有异议后,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被征收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协议》。

(六)拨付社会保障资金和制定社会保障方案。征收土地报批前,市财政局将政府社会保障补贴资金一次性划入市社会保障资金专户,并向市国土资源局提供资金到位证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相关镇与被征收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有关规定制定社会保障方案并公示,办理村(居)民入保事宜。

(七)报批。市国土资源局编制《城市(镇)批次/项目建设用地方案》,连同《建设用地呈批申请书》等有关材料报有批准权限的政府审批。

(八)市政府征地批复公告。自收到土地征收批准文件后,市政府在被征收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征收土地公告》。

(九)履行征地补偿协议。市财政局自依法批准土地征收之日起3个月内,将征地补偿费按照规定程序足额拨付被征收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其他权利人,相关镇在兑现过程中予以配合,并协调被征收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相关权利人按照协议约定清理地上附着物,交付土地。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建立市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合共管的工作责任机制。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市征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国土资源局分管领导担任。有关部门确定一名工作人员作为办公室组成人员,具体负责土地征收相关环节的工作。

农业合作社协议篇9

关键词:发展壮大;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近年来,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各级各部门的精心组织和大力扶持下,呈发展壮大之势。为认真总结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所取得的经验,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寻求更加有效的发展途径,我们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目前,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农民根据《章程》规定,以出资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实行分散经营,成员根据合作社的要求自主生产,合作社为会员提供技术、培训、信息等服务,目前大通县以这种形式居多。二是农民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对资源进行整合,实行统一生产、统一经营。三是合作社实行统、分结合的经营形式,对合作社的共有资产实行统一经营,对农牧民成员实行在合作社指导下的分散经营模式。

据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统计显示,全县2010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227个,比2009年末的152个新增75个,增长了49.34%,入社农户总数686户,比2009年增加98户,增长了16.67%,是历年来发展最快的一年。从业人员3090人,全县培育农民经纪人5187人,带动农民25.4万人,培训农民190人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的产业涵盖种植业、养殖业、蔬菜销售、农机与科技服务、农畜产品加工、粮储和土地流转。2009年合作销售农畜产品总量为5万吨,农民成员纯收入达1.2万元。全县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从小到大,由慢到快,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有龙头企业3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资产总额达5.1亿元,产品种类多达98个,年销售收入达2.1亿元,带动农户2.8万户,户均增收1000元。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重点培养农民经纪人293人,带动农户46232户,其中从事农产品经销、加工户19户,年经销和加工农产品43812万公斤;畜产品经销、加工户84户,年经销和加工牛、羊等畜产品7045头(只),年人均纯收入2096元左右。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不规范,缺乏农民广泛参与。目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乡镇部门牵头,机关干部领办,以不同方式挂靠政府部门,运作过程中政府部门干预过多,致使合作经济组织偏离了民营化轨道,难于培育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了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能力建设薄弱,缺乏系统扶持政策。一是资金缺乏,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合作社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大多数协会只是在意向性地按理事会、监事会的规程职责运行,其财务、会议、监审等制度落不到实处,服务性质和法人主体不明确。

第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协会与会员之间利益分配、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协会管理和产品销售费用来源有限,市场风险基金尚未建立,协会建立容易但可持续发展难,协会的发展难以得到农民的有力支持,农民的利益难以受到协会有力保障。

第五,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行政主管部门是农牧局,农村经营管理总站是具体指导服务机构。而县农牧、林业、工商、供销联社等部门各自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职责,由于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合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格局还未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步伐缓慢。

三、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与建议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从大通县农村的实情出发。大通县44.9万多人口,35.6万为农民,农民约占全县人口的79.3%。这是大通县最大的县情。全县各乡镇间发展极不平衡,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43.83元,全县20个乡镇中仅有桥头镇、黄家寨镇和长宁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这一水平,其余17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未达这一水平,况且东峡、青林、极乐、石山、宝库、斜沟、向化、青山这八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低于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3703.14元,其乡村人口88819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24.9%,致使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另外,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数量较大。

2、根据大通县县情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现阶段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在巩固试点成果和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地办好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作用,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实事求是地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1、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释放出明确的政策信号,就是要围绕示范社建设行动,以示范社为标杆,以示范社为方向,以示范社为抓手,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又好又快发展。这就意味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关系到大通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问题。各部门应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创新思路,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快发展壮大。当前,要抓住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应突出创新这个主题。从实际出发,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淡化“官办”或“半官半民”的行政色彩,防止走“政企合一”的老路。二是在发展中应本着“三个有利于”原则。只要有利于农业科技进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开拓市场和农民增收,就多支持、多实践、先发展、少争论,创造平等竞争的内外部环境,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3、坚持民办公助,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一是围绕地方优势资源特别是特色优势产品、产业来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以优质蚕豆、马铃薯、油菜、牛羊、中药材等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采取资本联合、劳动联合、科技联合、销售联合等方式,创办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模式上,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合作组织+农户”、“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兴办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龙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三是按照各乡镇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的要求,从农民合作要求和市场消费需求出发,以产品为纽带,体现地方特色,积极培育和创建各类专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是充分发挥供销联社在农产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五是围绕主导产业、名牌产品和绿色产品,建立服务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为其提供原材料、运输、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专业化、系列化服务。六是实行标准化生产。把产品标准化生产作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环节,引导标准化生产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能力和发展水平。

4、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能力建设。一是硬件设施。二是政府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合作组织培养管理人才,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5、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一是健全机构设置。除社(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外,还应设立监事会,负责监督组织章程和社员代表大会决议的执行及经营业务、财务管理情况,建立组织内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二是建立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包括入社(会)审批制度、组织活动制度、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风险保障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工作人员岗位考核制度等,以保障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三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凡对社员生产的产品实行收购、销售的专业合作社,均应制订一套完善的利益分配办法,以确保社员合理稳定的收入和合作社的发展。四是积极在实行产品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推行股权设置。即入社社员必须认购股金,但股权设置要以调动投资者和生产者两个积极性为原则。

6、明确法律地位,规范运作程序。县直涉农部门、业务管理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原则,正确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正确的方向,按照合作制原则发展,帮助其建立和完善内部制度,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步、健康发展。

7、健全机制,加强部门协作。一是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确定领导同志具体分管。二是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将新农村建设项目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机结合,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重要指标列入考核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内容,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的作用,确定专门人员、落实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工作经费。

8、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可以用“以奖代补”形式,解决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启动资金。二是要落实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扶持。三是涉农部门积极主动与金融部门协调,争取农行、信用社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资金贷款,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四是逐步探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进行综合授信,并对其给予适当优惠。五是培育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增加新农村建设资金供给,实现农村金融的多元化。

9、突出重点,积极发展经纪人。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育力度,建立一些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成长的良好氛围。在着力培养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的同时,乡镇、村两级要善于联系和挖掘那些在农村新型产业发展和农产品市场开发等方面有巨大潜力的能人,培养他们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并适时成立中介组织机构,规范管理,长期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长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分配制度研究[J].法学杂志,2006(5).

2、李君.小议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2).

农业合作社协议篇10

一、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有了较快发展和提高。

(一)发展步伐加快,带动能力增强

截至2010年底,赤峰市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2661家,合作社数量占全区总数的24%。其中,服务功能和带动能力相对较强,运行质量相对较好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674家,占全市总数的25.3%。全市加入到合作社的农牧户达13.6万户,占全区入社农牧户总数的37%,占全市农牧户的比重达到了15%,高出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直接带动农牧户33万户,间接带动农牧户31万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年均纯收入比一般农牧户高出20%以上。

(二)合作模式多样,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领办模式,可分为龙头企业领办型、部门领办型、能人大户领办型、农牧民自发型为合作模式的合作组织4类,分别占合作社总数的15%、34%、39%、12%。全市的合作经济组织涉及农牧业各个领域;其中养殖业1437家、种植业946家、生产加工业171家、服务业97家。覆盖生猪、肉牛、家禽的养殖和销售,杂粮、土豆、蔬菜、西瓜、中药材的种植和销售,以及特种养殖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覆盖农村牧区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专业合作组织网络。

(三)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品牌意识逐渐增强

通过开展创建示范社建设行动,一些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章程,健全各项制度,建立规范运作机制,坚持互惠互赢原则,正逐步走向规范。全市已经创建部级示范性合作社7家,自治区级示范性合作社13家。许多合作社围绕当地的特色主导产业,实施农牧业标准化生产,进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创建名优品牌,不断提高产业档次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有156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产品通过了农产品质量认证,有20个种类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通过鉴定,931家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

二、赤峰市推进专业合作社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搭建良好服务平台

建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由农牧业、发改委、科技、工商、财政、金融、商务、税务、质监、银监、司法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合作社联席会议领导组织。负责研究制定指导、扶持和服务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协调解决推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指导、督促、检查各地推动合作社发展的各项工作等。通过政府统筹、主管部门指导、相关部门协作,加大沟通协调力度,为合作社快速发展搭建了良好的服务平台。

(二)项目和资金倾斜,支持发展

一是资金扶持。对国家投入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农牧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建设项目优先安排给有条件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目前,有7家合作社作为示范社获得国家投资扶持。二是项目扶持。通过整合农牧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等项目资金,选择具备条件的合作社承担涉农项目。三是在信贷上予以帮助,多方筹措。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信贷模式,简化了贷款审批手续,解决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需求。2010年,市本级和旗县区财政各筹500万元作担保资金,可从金融机构获得5―10倍的贷款,对全市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给予信贷支持。

(三)规范发展,完善机制

针对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初期存在的合作制度不完善,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对专业合作组织加强了业务指导,包括合作社组织机构、章程制度、运行机制、利益联结等方面,做到了“边发展、边指导、边规范”。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对重点推进的每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规范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性质、宗旨、成员权利与义务、组织机构、合作内容、运作方式、分配制度等方面提出具体规定和要求。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完善机构,强化财务监督,促使其沿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四)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合作水平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和新闻媒体、互联网以及通过制作光盘、印发资料、悬挂横幅、设立宣传点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政策法规和典型经验。不断创新培训模式。一些旗县区农牧业部门依托当地职业教育学校现有的资源,组建合作社辅导培训机构,以苏木乡镇、嘎查村干部和合作社领办人、农牧民经纪人等为主要对象开展培训,“宁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中心”、“林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学校”等相继挂牌成立。近几年,全市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30多期,培训相关人员2400多人次。实行合作社辅导员制度。合作社辅导员深入基层宣传指导,有效地促进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水平和运营能力。

三、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主要作用

赤峰市的实践证明,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利于优化配置农牧区资源和生产要素,促进农牧业结构和农牧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提高农牧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一)提高了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强化了农牧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合作社的发展,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同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问题,改变了农牧民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在农牧民社员内部统一生产品种,优化配置土地、资金、劳力、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把过去一家一户既搞生产,又搞销售转变为分工协作,共同应对农牧业市场化的挑战。林西县大营子乡东升村2005年开始种植蔬菜,2009年大田蔬菜面积达到5600亩,前几年因盲目种植出现了销售难问题。2009年由村民毕树强牵头,成立了东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四统一"经营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客商压质压价、销售难的现象。

(二)推动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集约化、规模化属性推动了土地快速流转,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松山区太平地镇金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承租、农牧民土地入股、合作社代管代营等方式流转土地5300亩,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45%左右,实现了土地经营规模化、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利灌溉自动化、生产技术标准化。

(三)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开拓了农牧民增收空间

合作社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农牧民收入水平。同时,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了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培育农牧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开拓了空间。喀喇沁旗锦山养鸡合作社,成立前养鸡户各自为战,购料、购雏价格高、费用大。合作社成立后,实行统一购进鸡雏、统一购进饲料、统一防疫鸡传染病、统一销售鸡蛋、统一销售下架鸡的“五统一”方式。统一购进饲料,因规模大,厂家实行优惠价、免费送货,每吨饲料节省200元,每只鸡节约成本0.80元;统一购雏,每只鸡采购成本降低0.20元,通过一系列措施,户均增收2500元。

(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密切了基层干群关系

在合作社建设过程中,组织部门根据合作社的生产规模、地域分布,因地制宜、因社制宜,将党建工作和合作社生产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全力推进“村支部+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户”的“1+3”发展模式,根据党员人数,指导建立党支部,把党组织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上,有力提升了村级党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扩大了党在基层和群众中的影响,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四、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看,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水平、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专业社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对专业合作社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合作经济知识

由于宣传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够,少数干部和农牧民对合作社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思考不多、行动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许多基层干部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了解,甚至连概念都觉得陌生。部分农民习惯于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协作意识比较淡薄,对合作经营不放心、不积极。

(二)服务层次较低,合作空间较窄

目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服务功能较弱、合作层次不高、合作基础不牢固、合作空间较窄的问题,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合作社数量不多。大多数合作社主要提供信息、技术、培训或农产品销售中介等层次的服务,对于以合作社自身的经济实体开展储运、加工、营销合作的较少。一些合作社与农民的联系不够紧密,有的农牧民只接受服务,不服从管理。合作社间也缺乏联合与协作,市场开拓能力有限,抵御大的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三)内部运作和管理还不规范,合作机制脆弱

一是大多数合作社没有完善的章程,内部组织机构不健全,成员加入、退出没有严格的手续;二是合作社运作不规范,社员积极参与、民主管理的程度低,互助合作的宗旨体现不充分,甚至带有较浓的行政色彩;三是合作社无必要的经费来源和资产作为继续发展壮大的后盾,并且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人才,内部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弱,活动开展和自身发展举步维艰甚至陷入困境;四是部分合作社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领办或者是由集体组织牵头兴办,行政组织与经济组织不分,民主氛围不浓,群众入社积极性不高;五是合作社与农牧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对己有利就合,对己无利就散,遇风险就垮,农户、企业、合作社相互毁约的事情时有发生。

(四)资金投入不足,融资难度较大

合作社普遍感到资金不足,贷款难、融资难,资金匮乏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农牧业信贷风险较大,绝大多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集体资产规模小,通常注册资金只有几万到几十万元,自身实力较弱,缺少有效抵押,财务管理不规范,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动性不高;政策性银行虽然同意给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但真正落实起来也比较困难;信用联社的贷款政策相对较为宽松,但贷款周期短、授信额度低、利率较高,难以满足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需求。

五、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今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现有合作社和农牧民协会的建议

进一步加强对合作社发展的领导。明确发展方向,细化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协调制度和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加强部门协作,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逐步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加快发展联合社。在纵向联合上,逐步由以农牧林业生产服务型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转变。在横向联合上,通过“合并同类项”等方式,将现有的小而散的合作社逐步发展联合为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运作规范的农牧民专业联合社或合作联盟。

(二)关于优化合作社管理,搭建服务平台的建议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重要性。研究制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业务指导操作规程,从注册登记、章程制度、组织机构、股金设置、财务管理、盈余分配、变更解散、清算注销等方面,加强规范管理。各相关部门要积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是搭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专业网站,做好产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及时为合作社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二是搭建购销服务平台。引导、鼓励、支持合作社实施品牌战略,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鼓励合作社实施农超对接,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流通企业建立产销关系,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三是搭建经营管理服务平台。鼓励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吸纳先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提高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

(三)关于制定和出台鼓励、扶持性的政策措施的建议

目前,全国许多省份都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配套实施办法,浙江、湖北、陕西、北京、江苏、黑龙江、湖南、辽宁、山东、安徽等10省(市)相继修订或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配套实施办法。建议自治区根据我区特点,尽快制定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配套的法律法规,为全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建议自治区财政、发改部门及农口各部门,尽快设立我区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支持项目。通过项目支持,使我区现有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尽快壮大实力,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更好的为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服务。

(四)对解决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民专业协会融投资难问题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