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居委会民政工作总结十篇社区居委会民政工作总结十篇

社区居委会民政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8:28

社区居委会民政工作总结篇1

一、走访慰问工作

落实政府对社区贫困居民、残疾人、军烈属的关心,1是元月二十三日慰问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低保户45户,分别为他们每人发放现金170元,共计11900元;2是在20XX年春节来临之际,社区工作人员分批、分期走访、了解、看望了辖区低保户45户、残疾人56户、80岁老人39人、19户困难户;分别为19户困难户送去了米、油、腊肉、汤元等物质,共计1900元;分别为军属13户送去1桶油;分别为80岁老人39人送去白糖4斤,共计390元;3是二月初慰问特困户陈宸、高中良等5户,并每人送上现金200元,共计1000元;5是在5月份助残活动月慰问看望了特困残疾人6户并分别送上米和油,计150元,共计900元;6、7月份走访、慰问、看望了9户困难残疾低保户9户,为每人发放150元现金,共计1350元;8、8月至11月、每月慰问困难居民10户,为每人发放米、油计50元,共计1500元;全年走访残疾人率达到100%,慰问款达18940元。

二、切实为居民办实事

1、从20XX年11月至20XX年11月止为辖区18户,25人困难居民申请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4660元/月,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上半年为13位享受低保的残疾人申请困难救助金1350元;

2、为长期生病的低保户、残疾人、困难居民家庭申请到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款10050元;其中樊国建3200元、王俊杰450元、何萍1500元、张永凤2600元、邓华兵400元、夏光碧1200元、邹康容700元;

3、为长期生病的低保户、参战复员没有工作、烈属、重残、困难户等15户家庭申请到日常医疗救助(全年每人500元和600元);

4、从8月起社区每月为长期生病的困难居民和癌症病人、重残疾人员陈宸、陈世海、刘健、谢业琴、何兴顺、龚世和等10人申请爱心购物券每人一张金额50元(在石桥铺新世纪超市领取米、油等);

5、对在就业年龄段,有就业能力的低保户,鼓励他们自食其力,为政府分忧,积极为低保对象联系单位争取再就业;为实现再就业的低保对象实施低保渐退制度。在三个月的试用期中,本人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使低保对象免除了后顾之忧。20XX年11月止,我社区共有5个低保对象实现了再就业,减少低保金1527元/月,并为3户申请到再就业补助。

三、扶贫济困工作

社区居委会干部对辖区长期生病和特困户居民、残疾人3户执行“一帮一”服务、对辖区困难残疾人、生病的低保困难家庭3人,执行“二帮一”服务;在帮扶中主要是对辖区孤老、残疾和特困居民进行关心、慰问和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在生活中得到实惠,享受到政府的关怀。

四、扶贫助困工作

1、全年社区为劳教释放人员曾秀荣、侯正林、黄觊发放生活、医疗救助款500元;

2、5月份为跃华小区十四岁学生莫什哈布、莫什伟书俩兄弟农民工工家庭渡难关,送去现金200元;

五、社区廉租房保障工作

1.社区均对困难户无住房家庭进行了摸底、统计,并对3户符合申请廉租住房的家庭申请到了廉租房补助,建立廉租住房台帐,长期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六、民政活动工作

1、对特困户和急需帮助的居民通过社区“爱心屋”免费赠送日常生活用品和无偿租借家用工具;

2、5月组织居民为跃华小区的贫困儿童莫什哈布、莫什伟布捐款1421元;

七、老年工作

1.社区年初均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空巢”老人进行摸底、统计,建立台帐;

2、5月8日社区向空巢老人进行一次“交心会”,并对“交心会”后空巢老人开展服务的内容制定了相关措施。

八、双佣工作

1、社区20XX年11月止有军、烈属共计13人,现役军人共计13人,春节慰问军属计13人,送上油一桶;慰问烈属曾治庸现金及物质共380元;

2、7月31日社区王嘉陵、吴通元、渝蓉、张娟一行四人代表街道办事处,慰问辖区烈属曾治庸和军转干部李富仁,并每人送上慰问金200元。

3、为了关心辖区企业军转干人员的生活,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8月份街道领导与社区一起召开了军转干座谈会。会上街道领导非常关心军转干人员的生活,使他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不会.取非正常及非法的途径反映问题。

九、殡葬管理工作

1、社区均建立了殡葬管理台帐、死亡人员台帐,20XX年社区全年共死亡5人,并全部火化;

2、3月至4月,社区在辖区各楼栋张贴《重庆市殡葬管理条例》文件共30份,横幅共2幅。

社区居委会民政工作总结篇2

一、指导思想

全县第六届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居委会组织法》、《实施办法》、《选举办法》为依据;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实行“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真正把群体拥护、思想好、办事公道、有文化、会管理、真心实意为群体办实事的人选进居委会班子,确保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社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成立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组织机构

(一)成立社区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政府成立以主管领导为正、负组长,相关部门、镇党委、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换届选举工作,并下派工作指导组,协助居委会做好换届选举的各项具体工作。各镇人民政府要成立社区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小组,并履行以下职责:

1、宣传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2、制定本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方案;

3、指导和监督居民委员会选举依法开展工作;

4、培训换届选举工作人员;

5、负责向社区选举委员会推荐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

6、受理选举工作中的举报和来信来访,并查处选举中的违法行为;

7、检查验收和总结选举工作;

8、负责选举工作中的其它事务。

(二)成立社区居委会选举委员会。各社区成立选举委员会,主持居委会的选举工作。居民选举委员会要严格按照《选举办法》履行以下工作职责:

1、宣传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换届选举的目的、意义;

2、制定并实施本社区选举方案及方法;

3、组织培训选举工作人员;

4、组织推荐和确定社区居委会成员候选人,并公布候选人名单及相关情况;

5、组织推选新一届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代表,负责直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的选民登记;

6、确定选举日期、地点和程序;

7、主持召开选举大会和组织投票选举,公布选举结果,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8、受理群众来信来访;

9、整理、建立选举工作档案,总结上报选举工作情况;

10、办理选举工作中的其他事项。

社区选举委员会成员被确定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正式候选人的,应当退出社区选举委员会;空缺的社区选举委员会成员由居民代表会议推选增补。选举委员会履行职责期限自组成之日起至新一届社区居委会组成后10日内止。

三、选举步骤

全县第六届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统一在2006年11月1日开始,到11月30日结束。

(一)推选产生社区换届选举委员会。选举委员会成员由上一届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由5—9人组成,设主任1人,副主任1—2人,全面负责居委会选举工作。居民选举委员会成立后,向全体居民公告,并报镇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备案。社区选举委员会由上届社区委员会主持。

(二)培训换届选举工作人员。各镇和社区居委会要认真搞好选举前的培训。要对指导、组织换届选举的工作人员集中培训,组织他们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掌握换届选举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操作程序。

(三)选民登记。选举委员会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居民进行资格认定,并认真做好选民登记,选民名单在选举日20天公布。选民对公布的名单有异议的,在选举日前5天向选举委员会申诉,选举委员会在选举日前3天做出解释或答复。选民登记工作要严肃认真,做到不错登、不漏登、不重登。

(四)推选社区成员代表。社区成员代表由社区居民、居民小组或户派代表推选产生。每届任期3年。社区成员代表一般按每20—50户推选1名代表或每个居民小组推荐5—10名代表组成。代表总数一般应在50名左右(最低不能少于35名)。社区成员代表名单应在选举日前20天前张榜公布,居民如有异议,应在选举日前5天向社区选举委员会提出,社区选举委员会应在3日内依法做出解释或补正,社区成员代表以补正后为准。

(五)提名确定候选人。

1、本辖区年满18周岁的社区居民,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社区居委会候选人可采取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择优入围、民主选举”的办法进行。各镇要通过公开选拔的办法,注重从大中专毕业生、城镇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中选拔优秀人才。公开选拔工作由县委、政府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应试人员的笔试、面试、考核和资格审查结果应及时通知本人,被确定为社区居委会正式候选人的,要以书面形式在选举日的前5天向社区居民公开。

2、提名产生候选人。社区居委会成员候选人的提出应采取有选举权的居民10人以上联名提名、户代表5人以上或居民小组推选的代表3人以上联合提出;也可由镇政府面向社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招聘推荐。推荐人数较多的,由社区选举委员会成员代表大会,对提名的或推荐的居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进行投票,以得票多的确定为正式候选人。选举委员会应在选举日前3天张榜公布选举时间、地点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正式候选人名单。社区选举委员会成员被确定为正式候选人的,应退出选举委员会,所缺名额由社区成员代表推选补齐。

3、提倡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交叉任职。社区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可以按照法定程序推选为社区居委会成员候选人,通过选举兼任社区居委会成员。提倡社区党支部书记和社区居委会主任经过民主选举可由一人担任。但是交叉兼职要建立尊重选民意愿、遵循民主选举程序的基础上,不搞“一刀切”。

(六)选举办法

1、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由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更换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

2、社区居委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3—9人组成。其成员一般按照每300户配备1名的比例确定,1500户以上的每增加500户,增配1名,但最少不能低于3人,最多不超过9人。具体人数由各镇根据社区规模、人口等实际情况确定。社区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其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3、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可召开社区居民大会直接选举居民委员会成员。实行直接选举的社区,应由全体18周岁以上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社区居民参加,规模较大或居住分散的社区可以同时设立中心投票站和分站,但不能设流动票箱。每个投票站必须有3名以上的监票人。

4、采取召开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的,应按照要求推选本届社区成员代表,组成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委员会要在确定的选举日、地点依法组成社区成员代表召开选举大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居民委员会成员时,只设一个投票箱。

5、组织投票选举前,选举委员会要提名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并经选举大会通过。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不得担任监票、唱票、计票等项工作。选民或代表对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也可以投反对票、弃权票或另选他人。选民或代表自己不能填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写作。

6、实行直选的社区,投票结束后,选举工作人员应当立即将投票箱集中到选举中心会场,统一当众开箱,公开唱票、计票;实行召开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的社区,应在投票结束后,当众开箱,公开唱票、计票。选举结果由选举委员会当场公布。

7、参加选举的选民过半数,社区居民代表超过三分之二,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参加选举的过半数赞成票的始得当选。如候选人票相等,不能确定当选欠时,应当就票数相等的候选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

8、当选人数少于应选人时,不足的名额应当在没有当选的候选人中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根据第一次选举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差额数确定候选人名单。选举中得票多的当选,但得票数不得少于选票的三分之一。

9、选举委员会确认选举有效后,当场公布选举结果,当选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各镇颁发《当选证书》,社区选举委员会将选举结果上报镇人民政府备案。

(七)罢免、辞职和补选。

1、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要定期向居民或居民代表报告工作,接受社区居民评议;对违纪违法和严重失职者,社区居民有权检举或者提出罢免意见。有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居民联名或有10名以上社区居民代表联名,可以要求罢免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各镇要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搞好社区工作,对工作滞后、群众不满意,特别是违纪违法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经社区成员或居民代表按规定提出建议后,各镇指导社区依法组织罢免。

2、罢免建议以书面形式向社区居民委员会或各镇政府提出,并写明理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召开社区成员或居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罢免全体社区居委会成员时,各镇可以召开社区成员或居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

3、社区成员、居民代表会议在审核罢免建议时,提出罢免建议者应当到会回答问题,被罢免者有权出席会议并进行申诉。

4、辞职与补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要求辞职的,应当书面向社区居民委员会提出,由社区成员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通过,并就缺额进行补选。同时,报镇政府备案。补选的成员任期到本届社区居民委员会任期届满为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不经法定程序,都不得任命、罢免、撤换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

(八)建章立制,总结验收。

1、健全和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的各项规章制度。新一届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产生后,要严格按照《居委会组织法》、《实施办法》的规定和宁党办[2006]36号及宁民发[2006]112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要及时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的各种组织和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协商共建等各项民主制度,促进居民自治健康协调发展。

2、做好社区新老社区居委会的交接工作。交接工作由各镇负责主持,原社区居委会干部应将公章、办公场所、办公用具、集体财物账目、固定资产、工作档案、债权债务及其它遗留问题等,及时移交给新一届社区居委会。

3、换届选举结束后,各镇要组织检查验收和总结。检查验收的具体内容是:①社区居委会是否依法选举产生;②选举程序是否规范、合法、有效;③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机构是否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完善,并符合实际;④是否制定了本社区办理公益事业的发展规划;⑤换届选举档案、表册是否健全和归档。

检查验收采取社区居民委员会自查、各镇初查、县全面检查验收的方法进行。

各镇要如实填写本《实施方案》后附的《居委会选举情况汇总表》(表一、表二),并将书面总结和汇总表一并上报县民政局。

社区居委会民政工作总结篇3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扩大和发展基层民主,保证社区党员和居民群众依法按规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等民利,不断提高党员和居民群众在社区事务中当家做主的能力,积极推进社区“两委”换届选举的制度化、规范化,真正把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有文化、遵纪守法、办事公道、真心实意为居民服务、群众拥护的人选进社区“两委”班子,为加强社区建设、更好服务群众、构建和谐社区提供组织保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社区换届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及时研究解决换届选举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社区居民正确行使民利。

2、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努力扩大基层民主,增强社区党员和居民群众的民主意识。要广泛听取党员和居民的意见,保证党员和居民群众能真实表达自己意愿,及时了解选举情况,努力提高参选率。

3、依法按规办事。在换届选举工作中,要以和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切实做到依法按规办事。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违背民意、违反程序和不按章依法办事等问题的发生。

二、时间安排和对象范围

全市社区党组织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统一换届选举工作,从2009年7月初开始到8月底结束。换届选举顺序,一般按照先社区党组织、后社区居委会的办法进行。此次换届选举的对象范围为城市社区和县城城关镇所辖社区。2008年以来已换届的社区,到2012年进行换届选举,其他社区全部纳入此次统一换届选举。

三、方法步骤

(一)社区党组织选举的方法和步骤

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全面推行“两推一选”(党员推荐、居民群众推荐、党内民主选举),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社区开展“两推直选”(党员推荐、居民群众推荐、党员大会直接选举)试点工作。具体分为6个阶段:

1、宣传发动。召开动员会并结合多种形式,宣传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做法,公布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职数和任职条件,动员广大党员和居民群众积极支持、参与这项工作。

2、述职评议。组织全体党员,对上届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工作进行民主评议。先由领导班子述职报告工作,然后由党员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民主评议。

3、民主推荐。在街道(城关镇)党(工)委领导下,由社区党组织组织党员和居民群众代表,在符合任职条件的人选中民主推荐新一届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初步候选人,重点是社区党组织书记初步候选人。要通过民主推荐,把年富力强、文化素质高、能带头奉献和带领党员为居民群众服务、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推荐出来。党员民主推荐可以结合总结评议上届党组织领导班子进行。

4、审核考察。街道(城关镇)党(工)委对民主推荐的过程进行审查,对民主推荐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按照候选人差额不少于应选人数20%的要求,原则上以推荐票多少为序,取足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初步人选。街道(城关镇)党(工)委要组织力量,对候选人初步人选进行考察,根据考察情况确定候选人预备人选。

5、民主选举。按照《中国共产程》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将考察确定的候选人预备人选提交党员大会酝酿,确定正式候选人后,以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方式选出新一届党组织领导班子。社区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召开党员大会确有困难的社区,经县市区委批准,也可以召开党员代表大会进行换届选举。

6、结果报批。换届选举结果报街道(城关镇)党(工)委审批后,进行张榜公布。

(二)社区居委会选举的方法和步骤

社区居委会选举方式可采取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直接选举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根据居民意见,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2至3人选举产生。具体分为3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主要包括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形式,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广泛宣传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重大意义,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组织选举阶段。主要包括推选社区选举委员会、选民登记、推选居民小组长、选举社区居民代表、提名确定候选人、竞选演讲、正式投票选举和公布选举结果等。社区居委会成员的选举原则上实行差额选举。

3、总结验收阶段。主要包括工作交接、整理归档、统计汇总、组织验收、上岗培训等。

四、有关工作要求

(一)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要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摸清社区“两委”换届基本情况。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对换届选举工作骨干进行培训,尤其要注意对基层选举骨干的培训,提高他们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能力。各地要注意解决换届选举工作所需经费等有关问题,确保选举健康顺利进行。

(二)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要通过召开座谈会、分析会和交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对统一换届选举的意见建议,尤其要了解掌握不同类型社区党员、居民群众的意愿,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条件成熟的地方可开展社区居委会直选试点工作。

(三)明确社区“两委”班子选配要求。要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好配强社区领导班子。社区“两委”成员职数由县市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确定。提倡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与居民委员会中的党员成员交叉任职,提倡社区党组织书记与居民委员会主任经过民主选举由一人担任,提倡党员通过法定程序当选为居民小组长和居民代表。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由一人担任的,社区党组织要配备一名专职副书记。社区“两委”成员至少要有一名女同志,并适当提高社区“两委”班子正职女干部的比例。

五、加强组织领导

社区居委会民政工作总结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目标,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探索建立社区干部“考试入围、面试确定、选举产生”机制,高标准、高质量依法选好、配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班子,不断完善社区自治功能,全面提高社区工作的整体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务。

二、时间安排及工作步骤

根据全省统一届期的要求,全市第三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从现在开始,到2009年6月底结束。各县、区根据时间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安排具体选举时间。凡未与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同步进行的居委会都纳入此次换届选举范畴。整个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选举准备阶段(5月1日—5月10日)。

1.教育培训。各级要分级分批对选举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是市、县区、开发区、街道办事处、乡镇参与居委会换届的工作人员和居委会直接参加选举工作的有关人员。通过培训,要使每个参加培训的人员熟悉并掌握选举操作规程,把思想统一到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来,增强认真贯彻《居委会组织法》、省《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自觉性,提高其组织指导换届选举工作及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确保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

2.宣传动员。各县、区和街道办事处要分别召开换届选举动员会,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换届选举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社区公示栏、信息板等多种媒体和载体,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换届选举宣传教育活动,让社区居民深入了解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目的、意义、步骤、投票方法,确保社区居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确保居民参选率达到法定数量。

3.制定工作方案。要采取走访、座谈、发放调查表等形式,深入调查了解基层组织现状、问题、干群思想动态等情况,认真研究分析,并根据调查情况合理分类。对那些情况复杂、管理薄弱的社区,要加大工作力度,进行重点指导,认真排查问题,积极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确保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要在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周密细致、切实可行的选举工作方案,做到指导思想明确、方法步骤清晰、安排部署妥当、措施办法具体。各县区、开发区选举工作方案要在选举前报市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4.提倡社区两委交叉任职。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4〕25号)精神,社区党组织成员和社区成员可以交叉任职。社区党组织成员可以按照法定程序推选为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候选人,依法选举为社区居委会成员。提倡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区居委会主任经过民主选举由1人担任。积极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

(二)依法选举阶段(5月11日—6月10日)。

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具有极强的程序性、法律性,每一个环节都应发扬民主,依法办事,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科学核定社区居委会干部职数。按照《居委会组织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汴办〔2007〕52号)规定,社区居委会的成员一般由3—7人组成,1500户以下配3人,1501—2000户配5人,2001—3000户配7人;超过3001户以上的,每超过500户增加1人,但总数不能超过9人。社区居委会干部45岁以下者应占60%以上,其中,至少有2名大专以上学历。

2.推选好社区选举委员会。各社区必须成立社区换届选举委员会,负责社区居委会选举事宜。推选工作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指导,由上届社区居委会主持。社区选举委员会由居民代表会议推举主任、副主任、委员5-7人(单数)组成。

3.确定选举方式。社区居委会的选举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1)由本社区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2)由本社区户代表选举产生;(3)由本社区居民代表选举产生。社区选举委员会应提前召开居民代表会议,研究确定本社区的选举方式。要积极扩大直选的比例,进一步发扬基层民主,各街道办事处(乡镇)实施居民直选的社区所占比例应不少于20%,实施户代表选举的社区所占比例不少于20%。

4.搞好选民登记。选民登记与选举方式应保持一致。凡是采取全体选民参选的,应当登记公布全体选民名单;采取户代表参选的,登记公布户代表名单;采取居民代表参选的,登记公布居民代表名单,需同时公布选民名单。对人户分离的城镇居民,原则上要在经常居住地进行登记,对愿意参加户口所在地选举的,要尊重其自主选择的权利,但不得重复行使选举权利。对选派到社区工作的机关干部、复退军人和大学生,也要在尊重其意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登记。对居住在本社区一年以上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应认真听取其意见,尊重其意愿,凡愿意参加本社区选举的人员,并经社区选举委员会同意,应予以登记。对自愿放弃选民权利的社区居民,可不计算在本届选民数内。选民名单在选举日20日以前张榜公布,对已公布的选民名单有异议的,可向社区选举委员会提出,该委员会应当在选举日的3日以前做出解释或调整;距离选举日不足3日的,必须在选举日以前做出解释或调整。

5.开展选民自愿登记试点。全市确定顺河回族区为市第三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选民自愿登记试点区,其它区也要确定1—2个街道办事处(乡镇)开展居民自愿登记、自愿参选试点。开展选民自愿登记试点的区、街道办事处,社区选民基数以规定时间内自愿、主动到社区选举委员会进行登记的选民为准,非自愿、未主动登记的居民可不计入选民基数,不列入选民名单。实行选民自愿登记试点的社区,自愿登记选民应不少于社区内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居民总数的30%。

6.确定社区居委会成员候选人。社区居委会成员候选人,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文化水平,廉洁奉公,作风民主,办事公正,身体健康,能热心为居民服务。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可以由社区党组织推荐、居民自荐、居民小组推荐、10人以上选民联合提名等四种方式产生。对候选人只有一次提名权,且提出的候选人数不得超过应选人数。

初步候选人产生后,社区选举委员会应及时召开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根据候选人提名情况,以投票预选的方式确定出正式候选人。正式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名额,并在正式选举日的5日以前,按姓名笔划排序向居民张榜公布。

有条件的社区可以组织候选人与社区居民见面,向社区居民介绍自己的情况及社区治理方案,组织候选人开展有序竞争。

7.召开选举大会。选举可设中心会场和分会场,投票站附近应当设立秘密写票处,在选举期间外出的选民、文盲或因残不能填写选票的选民,由本人申请,经社区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书面形式委托除候选人以外的其他选民代为填写选票,但不得违背委托人的意愿;接受委托的选民不得超过3票。因行动不便不能到投票站投票的,每个社区可设1-2个流动投票箱进行投票,每个投票箱需配3名监票人。要积极维护大会的现场秩序,按照选举程序组织投票,禁止任何人扰乱选举现场秩序、影响选民投票。要严肃选举工作纪律,当众发票、唱票、计票,当场宣布选举结果。选举结果由社区选举委员会确认有效后,应在选举日正式张榜公布,并于3日内形成书面的选举报告,上报街道办事处(乡镇)和县、区人民政府备案;选票由县、区人民政府保管,期限3年。各县、区民政部门应在收到选举报告的15日内,向当选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颁发全省统一印制的《当选证书》。

(三)工作移交和建章立制阶段(6月11日—6月20日)。

新一届居委会产生后,上届居委会要在街道办事处(乡镇)和社区选举委员会的指导监督下,及时办理工作交接手续,并把公章、财务账目、办公设备、服务设施等一并移交。要及时推选居民代表和居民小组长(楼、栋、院长),社区居民代表一般按每30—50户推选1名或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2—3人的比例产生,驻社区单位可按每单位1—2名的比例产生,代表总数不得少于50名。居民小组长(楼、栋、院长)的设置数量由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居民公约,规范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完善议事协商、共驻共建等制度,推动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四)检查验收阶段(6月21日—6月30日)。

换届选举结束后,各县区、开发区要认真组织自查总结,写出书面报告,连同选举结果一并报市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6月下旬,市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将在各县区、开发区自查的基础上,统一组织检查、验收。检查验收的标准是:选举程序规范合法,社区居民比较满意;换届后呈现团结稳定,构建和谐社区的新局面;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机构健全,制度规范。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本次换届选举时间紧、任务重,各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及街道办事处(乡镇)要提高对换届选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其作为社区建设工作的一件大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切实抓紧抓好。全市要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市社区建设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有关成员单位参加的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换届选举日常工作指导,形成党委领导、人大和政协监督、政府实施、有关部门配合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各级组织、民政等部门要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做好换届选举的组织指导工作,认真调查研究,精心制定方案,稳妥组织实施;财政部门要保障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经费;宣传、司法、公安、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密切配合。

各县区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要成立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工作指导,具体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各社区要在街道办事处(乡镇)的指导下,具体组织实施选举工作。

各县区、街道办事处(乡镇)要及时研究解决换届选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换届选举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要及时纠正;对指导不力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对破坏选举的,要依法严肃查处。要建立工作信息报送制度,随时向各级党委、政府及市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选举工作进展情况和工作信息。要认真研究探索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新经验。

社区居委会民政工作总结篇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逐渐向多元化转变。城市基层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原来居民自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原来主要依靠行政资源作为主要推动力的社区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化城市管理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居民自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居民自治管理体制,形成党政和政社分开、居民积极参与、兼职与专职工作相结合的新局面。这样的背景下,街道按照市委市府的社区工作总体要求,于年月在所辖的34个居委区进行了居委会干部的换届选举。此次选举颠覆了以往的传统居委干部选举模式,新一届的居委干部都是由本小区的居民自行投票产生,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民主的选举精神。通过此次换届选举,构建了各居民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居民委员会为主要组织载体,以社区工作站作为联系政府和居委会的桥梁,实现了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工作模式。通过近一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大多数的居委会都能够按照这样全新的运作模式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社区工作,充分发挥自治组织的三自”管理作用,居委干部们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为社区居民做了大量的实事和好事,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此,代表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对近一年来各居委主任和委员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主要讲三方面的意见:回顾近一年来的居委会工作。

确立居委会在小区中的主人翁地位。

一.迅速转变思想(或者统一思想认识)积极投入。

都是由本小区的居民自行投票产生的因此这就改变了以往部分居委会当家人不是民选或者不住在社区内,这次产生的新一届居委主任和委员都是生活在各小区的居民。与居民关系不密切,不能很好代表居民利益的局面。但也正是由于这些居委干部都是民选的部分新当选的居委干部在之前从未接触过居委会工作,不清楚作为居民自治组织应当履行和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再加上受到原本的居委会运作模式的影响,因此一些居委主任在刚开展工作时经历过一段迷茫和备感压力的时期。但是很快的通过参加区以及街道组织的两级培训,通过阅读一系列指导和明确居委会工作的文件和书籍,大家对居委会的定位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明确了居委会作为居民自治的一级组织,使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利的合法组织,居委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在居民区党支部的领导下,理顺与社区工作站的关系,本着“有事共同商量、全力解决”原则,按照三自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社区工作。

各居委干部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社区工作,有了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大家以居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精力“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真正实现了居民委会居民办,办好居委会为居民”居民自治组织的积极作用,以自己的所作所为更加坚实的确立了居民委员会在小区中的主人翁地位。

明确工作机制,二.建立规章制度。努力发挥好自治组织的管理作用。

制度建设是保证各项工作有序、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同样,众所周知。社区居委会工作也要讲究制度化和规范化,要使社区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居委会的管理水平,才能将小区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各居委会主任郑市充分认识到规章制度建设的总要性,几乎每个居委会都结合自己本小区的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的工作制度,包括《会议制度》工作汇报制度》居委会值班制度》学习制度》居委会联系群众制度》听取党支部意见制度》等。各居委会都能够严格按照各项制度的规定开展工作,并且还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充实完善制度的内容和要求,真正将社区建设纳入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也在积极探索一套适合新时期居委会运转的工作机制,委会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部分居委会经常连同党支部、社工站、业委会、小区物业公司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针对小区中普遍存在问题,分析研究小区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通过这样的联系会议,将居委会的自治管理与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管理、物业公司的专业管理有机的结合了起来,逐步探索形成了责权利明确、协调配合、互相制约、管理到位的新型社区管理机制。

凝聚社区民心,

三.坚持以民为本。全方位提升小区建设水平。

作为社区居委会而言,胡同志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论述中揭示出科学发展的本质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落实贯彻“以人为本”理论实质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从服从和服务于居民的意志和利益出发,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优质的生活环境。

始终坚持“以真心换民心,新一届的居委会班子成立以后。以耐心聚民心,以爱心得民心,以创新树民心”工作理念,及时了解掌握社情民意,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坚持始终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恪守为民之责,善谋为民之事,多办利民实事,密切了居委和社区居民的关系,融合了社区人群氛围,提高了社区文化、生活质量,营造了和谐的社区环境,更好的为党和政府架起了联系群众的桥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各小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与各居委主任和委员的辛勤付出是密不可分的主要体现在

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好居民群众的贴心人。

一)工作任劳任怨。

大部分都是社区中的离退休党员,这一次新一届的民选居委干部中。而且有些同志已近耄耋之年,本该是家中安度晚年的但是面对着小区居民对他信任和鼓励,毅然放弃了家中清闲的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涨的干劲投入到社区工作之中,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传统,工作中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尽管我民选居委干部都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每一位居委干部工作的热情,大家都充分发扬了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不以报酬和回报作为工作认真负责的动力,而是始终将居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大家以自己的证明了个人的价值所在现在小区中的居民遇到生活或思想上的问题都愿意向居委干部倾诉,因为他甚至居委干部都是居民的贴心人,居委会一定会最好的代表群众的权益。

关心居民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密切联系群众。热心为民排忧解难。

关心群众生活,作为军的自治组织。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一直以来都是社区工作的重点。通过近一年来的居委实际工作,清晰地看到每个居委会在为民排忧解难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人力,遵循“让居民喜多一点、怒少一点、哀淡一点、乐浓一点”原则,以居民的安居乐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养老、扶幼、济贫、解困、助残为工作重点,实实在为社区居民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尤其在今年开展的为民地图绘制工作中,居委干部们每天都不辞辛劳的挨家挨户的向居民征求信息,信息调查的过程中,使这些新上任的居委干部们与居民进行了面对面地接触和交流,解到第一手的居民信息,并且针对居民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运用困难快速反应解决机制的有效途径,第一时间内为许多居民解决了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使居民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往往都能够主动地与居民沟通了解情况,许多居委会在平时的工作中还十分关注存在于居民群众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研究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为广大人民群中谋取更多的合法利益。例如,宝钢一村的居委会主任陆文瑜老师,已是69岁高龄的老人,但自从他上任起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为民办实事,为小区变样作出贡献。宝钢一村是旧式小区,道路高低不平,绿化种植不规范,中心小花园年久失修,给居民的日常带来了诸多不便,居民们对此意见很大。居委会针对这一情况,小区党支部和工作站的配合下,多次与宝房集团公司、有宜物业公司商量协调,支持下,对宝钢一村的外环境、道路、下水道、绿化以及中心小花园进行了全面改造,使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极大的优化了居民的居住环境。

多方面丰富社区居民的物质、精神生活,

三)解居民需求。提升了社区服务的层次和质量。

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为首要目标,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工作。而社区居民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涉及到居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传统的便民利民服务,还包含了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居民的民主政治参与提供服务等等。

每个居委会基本都设立了治保、调解、卫生、计生、民政、宣传、妇女工作等一系列的专业委员会,各居委会在开展工作中十分注重对于居民全方位需求的满足。并安排专人负责,与街道社工站的同志共同做好小区服务的各项工作。但各居委会并非只简单停留于满足居民群众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各居委会还会根据本小区及小区居民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因地制宜的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满足社区内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一是通过小区黑板报、宣传橱窗、座谈会、读书会等形式,提升居民的道德水准,二是举办各类居民作品展示,培养居民广泛的兴趣爱好;三是开展大众体育活动,召开小区运动会、迎春长跑和常年不断的中老年甩手操、扇子舞等比赛活动,赛出居民们团结,赛出小区浓浓的集体荣誉感;四是通过举办小区纳凉晚会、老少同乐公民道德文艺宣传”等文化活动,形成讲文明、树新风、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抵制的良好社区氛围。

一方面丰富了小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各个小区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增强了社区居民的交流沟通,带动了社区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小区的精神文明创建不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拓宽了社区服务的领域,提升了服务的层次和质量。

街道的社区居委工作能够取得今年这样的成绩,当然。光靠居委会一方的努力是远远达不到这其中还包含着街道各科室、居民区党支部和社工站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为了将社区各项工作开展得更好更具特色,街道机关各科室、条线在每布置一项任务时总是给予居委党支部、居委会以及社工站最详尽充分的指导和支持,工作开展中总是会主动的给予关心,对于发生的困难总是会及时地给予帮助和解决,这些都为居委会更好的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后方保障。另外,居民区党支部、社工站也十分关心和配合居委会的工作,大部分小区的党支部都为居委干部配备了办公桌椅和文具,带领居委会和社工站有序的开展各项社区工作;社工站作为街道的派出机构,做好自身行政工作的同时,也能够按照规定主动地与党支部和居委会汇报工作情况和进展,自觉地接受居委会和居民的监督。街道的社区建设正是依靠在座各位的辛勤付出,才会有今天取得的各项成绩和荣誉。

大多数居委会已经适应了现有的社区管理模式,通过这一年来居民区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居委干部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总结出了许多独具风格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经验,这些都是社区建设中宝贵的财富。但是目前在社区管理中,仍然还存在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个别小区居委会干部的工作主动性还不够强,总是局限于“党支部吩咐干啥才干啥”状态,缺乏工作的冲劲,没有能够最好的发挥作为社区自治组织的主人翁作用;另外,还有些居委会还没有理顺与小区党支部和工作站的关系,工作中不能够相互配合,影响了小区整体的管理水平。

年社区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新的形势下。牢固树立“居民满意是工作之手”思想,围绕居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坚持核心,探索创新,把社区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拓展服务项目,

一.自我服务。进一步增强社区工作的亲和力。

进一步拓展公益、便民利民服务、咨询服务、中介服务等项目,要时刻以群众的利益为重。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帮助居民提高对社区的认同感、信任感、责任感,激发居民热爱社区、当家作主的热情。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理念,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使社区服务在有效、实效和高效上不断提升。

提升小区建设水平,

二.自我教育。进一步增强社区工作的生命力。

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区正气,各小区要在原有开展文体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塑造居民的美好心灵,个小区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另外,按照“居民所需、政府所能”原则,加快社区实事建设,居委会要力尽所能,为改善公共设施和居民居住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努力。

完善运行机制,

三.自我管理。进一步增强社区工作的创新力。

提高社区居民自治意识,健全完善党(总)支部、居委会、工作站、业委会等各项工作制度。发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四爱三做一保”主题活动。进一步完善《社区自治章程》和“三会”制度,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引导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工作。

积极参政议政,

社区居委会民政工作总结篇6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管理和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在如何挖掘代表和委员资源,对社区建设的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科学管理、共同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主动作用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代表和委员参与社区管理创新的基础还不够牢固。

(一)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参与度低

本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沈阳市区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服务社区,参与社区管理的情况不容乐观。90%的社区居民表示对本社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数量和基本情况了解很少,甚至高达93%的社区工作人员选择了此答案。85%的社区居民认为代表和委员只有在选举前才走访社区和居民,选择这一答案的工作人员竟也高达57%,剩下的43%认为代表和委员在节日里会走访社区和居民。对于代表和委员对社区建设的物资投入和发挥职业优势为社区建设服务的调查,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工作人员,选择“很少”和“从来没有”的比例都高达80%以上。75%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社区的代表和委员没有和居民结成帮扶对子,也没能根据需要解决问题,对此认同的社区居民的比例高达97%。70%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本社区的代表和委员在帮助社区建设和关注居民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较差,90%的社区居民认为没发挥任何作用。代表和委员与辖区选民并不熟悉,很难成为基层民意的代表,直接影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基层社会管理的参与度。

(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情况缺乏深入了解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来自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只有极少部分是从事社会管理工作的,对社区的功能和要求了解的并不深入,对社区居民民生情况的了解不够全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在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社区管理创新上发挥作用。本次问卷调查显示,30%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对代表和委员的培训力度不够,使其不了解社区的功能和需求是造成代表和委员服务社区热情不高,不能定期和长期参与的主要原因之一,42%的社区工作者认为未能形成社区与代表、委员的对接机制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缺少管理监督和宣传

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多数代表和委员也有服务社区的优势和意愿,但90%的社区居民和40%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代表、委员没有参与社区建设及帮助居民的热情,调研及走访走过场。可见,虽然人大和政协在街道和社区建立了相关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但由于对代表和委员在社区社会管理的履职情况缺少管理监督跟进,流于形式,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调查结果也显示,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对代表和委员参与社区建设的了解情况不一样,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目前对代表和委员参与社区活动的宣传不到位,存在信息壁垒。一般的宣传往往过于重视社会效应,而忽视了内部信息的传达,即报纸、电台刊登了,但实际上本社区的居民并没接收到,不了解情况。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普遍希望能够创造条件,人大、政协能够形成制度,让他们有机会真正参与所在社区或所联系辖区的管理服务工作,了解“身边的”、“基层的”的社情民意,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社区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系统,其面对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社区自身构成了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文化区,但是其所处的环境———社区之外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如果出自于社区,对社区会有情感上的认同,工作时没有文化等方面的障碍。相反,来自于社区之外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实际进入社区,参与社区管理工作时就会很容易出现上述问题。

二、几点建议

(一)完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与社区的对接机制

调研发现,社区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有殷切期望和迫切需求,代表和委员也有服务社区的特色资源优势和强烈意愿,但实际上并未形成良好态势。调查显示,32%的社区工作者认为未能形成社区与代表、委员的对接机制是主要原因之一。建立社区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对接机制也是代表和委员们最希望的解决方案之一,排在了定期与居民见面、一对一帮扶、加大培训力度和建立评价机制之前。因此,如何有效的对接成为其中的关键。人大和政协应该肩负起责任来,建立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社区的对接机制。1.要建立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应该包括辖区内代表和委员的基本信息、资源优势、为社区服务的意向等。数据库应设定一定的权限,社区可查询,方便社区根据需要和委员特色联系合适的代表和委员。2.要允许社区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双向选择。社区的社会管理创新不可能凭空而起,总要依据社区的发展历史和现有条件,并体现自身的特色发展。人大和政协应避免形式化的“拉郎配”,允许社区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申请适合本社区历史和发展特色需要的代表和委员参与本社区的建设,并帮助做好对接工作,让真正有优势、有特色、有能力的代表和委员进入到适合的社区,才能为他们创造适合的条件,使他们真正发挥作用,代表和委员对社区的作用才能具有活力和生命力。3.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项目应与自身优势特色相匹配。纳入社区管理体系的代表和委员应根据社区工作项目的需要选派,避免出现一人多项,一人多管,疲于出场,将精力浪费在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项目的现象。不应该限于人数,社区可以根据项目需要进行专项或专门人才申请,使进入社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是最了解社区情况,也是社区发展最需要的。如此才能充分挖掘本社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资源优势,找到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结合点和突破点,促进“一社区一特色”的特色社区建设。比如本社区的人大代表是教育专家,拥有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则在社区教育方面寻找突破口,争取在社区教育方面打造出社区的特色。沈河区大南街道多福社区则是充分利用冯述委员自身的才华和在文化方面的资源优势,全面规划实施了社区“福”文化,实现了社区文化特色的创建,成效显著。

(二)搭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平台

为使广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更广泛地联系居民,履行代表职责,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社区建设做贡献,应积极打造代表活动的平台。利用街道、社区现有办公场所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之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接待站”是一种有效的形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作站是代表的“活动之家”、“议政之所”,为代表在闭会期间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服务于民,更好地参政议政提供方便。各级人大和政协组织也应为那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名代表”、“名委员”建立个人工作室,允许其领衔成立为更好地履行代表委员职责的自己的工作团队,以期发挥更多的效能。同时,应制定常规活动方案,推进代表、委员参与社区事务,定期组织调研,开展行风评议,组织“代表、委员接待社会学与思想教育日”活动,开展助困帮扶及共驻共建等活动。同时,应将代表的单位、职务、联系方式,活动开展情况向选区的选民公布,拓宽代表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增强代表与社区居民的联系,为代表和委员进社区提供活动保障。

(三)形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

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约束力。为保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常规化和制度化,各级人大常委会和政协应制定相关制度和活动方案,将代表履职和推进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如上文提到的沈河区凯旋社区率先示范的“全社会调解法”,就应该以制度的形式加以推广和发展。

(四)建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评价体系

调查结果看,对造成代表委员没有参与社区建设及帮助居民的热情的原因,绝大多数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选择了“缺少对代表和委员的评价机制”。如果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行职务的积极性就很难提高。目前,个别代表和委员只看到了职务而忽视了职责。大部分的代表和委员因为没有一个完善的考核措施,自己履行职务的好坏得不到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和肯定,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不好一个样。基于这种认识,也就不积极主动地去履行职务。从此次调查结果看,认为建立相应评价机制能够避免缺少参与热情及走过场现象的代表和委员的比例也高达17%,高达85.3%的代表和委员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在年底对社区选民进行述职,接受社区及选民的测评。因此,要激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社区,服务社区,参与社区特色建设与述职评议、评优评先相结合,组织代表、委员开展述职评议活动,将自己的履职情况向选民进行定期汇报,自觉接受选民的评议和监督,对在开展进社区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代表和委员予以表彰和奖励,做到“群众满意者上,群众不满意者下”,进一步调动广大代表、委员为社区建设和发展献计出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开展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应需培训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来自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只有极少部分是从事社会管理工作的,对社区的功能和要求了解的并不深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在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社区社会管理创新上发挥作用。本次问卷调查显示,23%的代表和委员认为加大培训力度,介绍社区功能有利于帮助解决该问题。因此,应加大培训力度,夯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一是要开展区情、街道情况、社区基本情况的专项培训。二是要进行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服务理念培训,帮助代表和委员准确把握当前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特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正确的服务导向。三是加强团队合作培训,使之适应当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管理模式。应需培训可以有力地帮助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熟悉社区机构设置和社区管理模式,了解当前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动态和社区管理的新需求,促进代表和委员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畅通民意、表达社情,更好地发挥促进公众参与和代言、桥梁、引领作用,使其工作更能体现人民意志,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要求,更加具有权威和实效。

(六)及时总结推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经验

社区居委会民政工作总结篇7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全会精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和谐文明社区为落脚点,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夯实服务平台,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乡社区建设水平,着力把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充满活力、作用明显、群众满意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将全市100%的城市社区和90%的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区基本实现社居组织全覆盖;社区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干部队伍结构持续优化,管理及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设施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基本服务要求,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社区建设的氛围进一步浓厚。

三、工作举措

(一)适度调整城区社区规模。本着利于管理服务和居民自治的原则,根据我市城区建设发展现状、地域特点以及居民认同感,结合“村改居”工作,合理调整社区规模。社区调整主要依据管辖人口、户数、地域面积来确定,原则上每个社区管辖3000户、8000人左右,并以道路、河流等地理现状自然划界。(社区调整的具体方案另行制订)

(二)强化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职能作用。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的主要职责:一是依法组织社区居民开展自治活动;二是协助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社会事务性工作,推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覆盖到全社区;三是依法依规组织开展有关监督活动,指导和监督社区内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工作,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各街道(乡镇)要采取措施,着力提高社区工作整体水平,强化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坚持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改进社区居委会建设的工作新方法,创新工作新机制。

(三)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按照“先行试点、总结完善、逐步推开”的原则,结合“美丽和谐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全覆盖工程,全力建设省农村社区实验市。自年起,每年在30%的村(组)推行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农村社区服务,着力构建社区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互助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相衔接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立足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合理确定农村社区设置模式、功能定位、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途径。

(四)加强社区“一站式”窗口建设。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配置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相关标准,原则上按照每百人5㎡的标准配置。社区办公与服务用房要求同在一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统一标识,实现社区干部办公空间最小化、居民活动空间最大化和使用效益最优化。大力推行“社区下楼”工程,鼓励采取产权置换或异地重建方式,将社区办公与服务用房下移到一楼,并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优质服务。

(五)加强社区规范管理。进一步健全管理网络,建立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社会居民自治组织、民间组织、中介组织、驻区有关单位参加的社区管理协调机构,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高度重视城乡结合部、新建小区的管理缺位问题,形成有效覆盖和全面到位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居委会、居民会议及其他居民自治制度建设,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注重推行现代信息技术在社区管理中的运用,探索实施网络化管理模式,不断扩大管理工作覆盖面,提升社区管理水平。

(六)扩大社区公共服务覆盖面。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社区救助服务,加强对失业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城乡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做到应助尽助。积极开展医疗救助服务,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加强对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指导和扶持,新建和改扩建社区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和农村敬老院,努力提高城市“空巢”老人的照顾率和农村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率。推进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建立健全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推进社区文化教育服务,加快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推进社区安全服务,依托居(村)委会加强社区警务室和司法行政工作室建设,构建严密的群防群治网络。推进社区法制传教育和法律服务,加强社区综合减灾体系建设,建立传染病、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机制。

(七)拓展社区市场化服务领域。鼓励和支持社区商业服务,积极兴办城乡社区购物、餐饮、家政、中介等家庭服务业,努力实现社区服务模式创新。对开办商业性社区服务项目的,依法简化审批手续,并予以税收等政策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养老机构,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采取独资、合资、合作、民办公助等形式兴办社区老年人、残疾人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并在规划、建设、用地、经营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新举措。鼓励辖区单位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按照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原则,积极引导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内部食堂、浴池、文体和科教设施等向社区居民开放,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学校、培训机构等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八)大力开展社区义务服务。积极开展“你我互相帮、邻里一家人、楼院一家亲”活动,形成邻里互助新格局。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积极动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培育和引导社区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提倡党政领导干部、社会知名人士在社区参加义工活动。开展城乡社区结对帮扶服务,整合城乡服务资源,将城市社区便民服务与农村社区惠民服务有机结合,搭建互动平台,探索建立城乡互动服务新机制。

(九)推进社区党组织建设。坚持以“三有一化”为重点,不断夯实社区党建工作基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建工作。根据社区规模,按照便于党员教育管理、党组织活动开展、党员作用发挥的原则,进一步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积极探索在中介组织、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不断扩大社区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整合社区党建资源,创新开展社区大党委建设,着力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继续推进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充分发挥活动场所教育服务党员的“阵地”作用。深入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充分发挥个人专长,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在服务社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建立由乡、镇、街道党(工)委领导、社区党组织牵头、驻区单位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议事协调机构,研究解决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十)推进社区居委会民主建设。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班子,加强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行社区居委会成员直接选举,激活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居务公开等制度,推进居民自治层次化、实体化进程,努力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工作目标。加强社区公务、财务公开制度建设,及时公布居民群众普遍关注和涉及居民利益的办事制度、办事程序等,接受居民群众监督,保障居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民政部门组织协调、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构建全社会共同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明确街道(乡镇)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街道(乡镇)党工委书记要认真履行社区建设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发展改革、教育体育、公安、司法、财政、人社、环保、住建、文化广播、卫生、计生、工商等部门要围绕工作职责,进一步促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慈善、科协等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工作。

(二)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对全市社区居委会“直选”工作的领导与指导,严格把好社区干部“进入关”。鼓励市直党政机构离岗、退休干部参与社区居委会成员选举,选调新录用公务员及财政供给人员带编到社区工作。采取公开选拔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军队转业退伍人员到社区工作,改善社区干部队伍结构,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水平。逐步建立社区民政、计生、劳动保障、综治等专管员队伍。合理配置社区工作人员职数,原则上按照社区实际居民(含流动人口)每600户配置1名的要求配备。加强社区工作人员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逐步推行社区工作人员资格认证制度。规范社区干部工资报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三位一体”保障标准。(具体办法另行制订)

(三)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坚持“几个一点”的投入原则,整合社区建设资源,加大社区建设投入。从2012年起,市财政投入社区资金按照今年社区建设专项资金与补助资金总额的10%比例逐年增长。有关街道(乡镇)按每个社区不低于3万元/年的标准予以配套补助。认真落实“费随事转”工作机制,凡需社区协助完成的公共管理与服务工作,必须向社区提供“费随事转”工资经费。认真落实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与社区规模相适应的居委会办公用房的有关规定。原则上开发建房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以上房地产开发项目按配置标准提供社区用房,开发建房总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下的一律按照实际开发面积,提供3‰的社区用房资金,由市住建委负责足额征收,并交至市财政社区建设资金专户(具体办法另行制订)。规划部门要会同民政部门做好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前置审批”。由市住建委牵头,组织开展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社区用房专项清理,将清收的社区用房移交至所在乡、镇、街道使用,并纳入市国有资产统一管理,资金缴入市财政社区建设资金专户。(具体清理方案另行制订)。此外,要加大对上项目争取,吸引社会资本捐助,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社区居委会民政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香港业主立案法团;居民组织;社区建设;业主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216-02

香港回归祖国使“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从理论变为现实,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地区,回归以后,其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保持不变,体现了港英政府时代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政治制度特点。在基层居民组织方面,香港特区政府继续借助业主立案法团和互助委员会来加强对基层居民的管理,维持管治秩序。香港的业主立案法团(以下简称法团)是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推动成立的以自治为主、行政为辅的基层居民组织,是私人大厦业主根据《建筑物管理条例》(香港法例第344章)成立的法人团体,具有若干法律权力管理大厦。作为具备独立法人地位的法团及由业主居民选举产生的法团管委会在加强私人物业管理、维护业益及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香港的地区行政和基层居民组织概况

从学者和香港特区政府提供的资料分析,目前香港政府在18个行政区域(其中,新界有九个行政区)没有设立独立的区域性地方政府,而是由政务司下辖的民政事务局及其执行部门民政事务总署来处理地区行政事务,并建立了控制与延伸的管理机制,由民政事务总署所辖的18区民政事务处及专员代表政府处理具体地区行政事务。在地区设立咨询机构和地区行政机构和居民组织方面,特区政府于1982年实施“地方行政计划”,在全港各区设立一个区议会及一个地区管理委员会。该项计划旨在更有效地协调政府在地区层面提供的服务及设施,以确保对地区的需要及问题作出回应,并鼓励市民参与地区事务。在地区行政方面,每个地方行政区设立三层架构,具体是:

第一层架构是设立地区管理委员会,由民政事务专员担任主席。该会是一个官方委员会,成员包括区内各主要部门的代表。地区管理委员会为各部门提供讨论的场合,以探讨和解决区内的问题。委员会对区议会的建议及要求进行回应,并在每次区议会会议中,就其工作提交详尽的书面报告。

第二层架构是设立分区委员会。分区委员会是地区民政事务处邀请一些对社区事务感兴趣的人参加的兼具自治和行政双重功能的社区服务组织。分区委员会最初于1972年成立,当时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民参与“清洁香港运动”及“扑灭暴力罪行运动”,现时全港共有63个分区委员会。一般来说,每个分区委员会所服务的范围有居民及流动人口约7至13万人。

第三层架构是业主立案法团和互助委员会。香港政府为加强对物业的管理,促进居民的联系,维护社区的稳定,在居民居住区推动成立互助委员会和业主立案法团等居民组织,其性质是由政府主导和策划,居民选举产生的,以自治为主、行政为辅的居民组织。其中,互助委员会是由大厦住客组成的志愿组织。互助委员会计划最初以私人多层大厦为推广对象,其后迅速扩展至公共屋、工厂大厦、临时房屋区及寮屋区。截至2010年8月底,全港共有2663个互助委员会,遍布港九新界各区。[1]业主立案法团是私人大厦业主根据《建筑物管理条例》(香港法例第344章)成立的法人团体。法团是法定团体,具有若干法律权力管理大厦。截至2010年10月底,全港共有9162个法团,其中7250个是在各区民政事务处协助下成立的。[2]

二、法团的结构和运作概况

1、法团的结构

香港法团的主要结构共有二层,一是业主大会:如公司的股东大会,成员是该大厦(建筑物)的全部业主(业权人),按个别业主占大厦公契的份数,在大会上有投票权。二是管理委员会:如公司的董事局,成员由以上的立案法团业主大会投票选出,委员会成员也是业主,他们在委员会会议中决策日常大厦管理事务。管理委员会是业主立案法团的代表机构,以法团的名义履行其权利和义务。一般而言,管委会委员的任期约为两年。

2、法团的运作特点

(1)法团代表业主管理物业。香港特区政府认为,管理私人大厦是业主应尽的责任。政府在大厦管理方面的政策,一直是鼓励和协助业主成立业主立案法团,以便他们有效地管理大厦。法团成立后,业主所具有的与建筑物公用部分有关的权利、权力、特权、职责,须由法团而非业主行使及执行;而业主所负有的与建筑物公用部分有关的法律责任,除条例条文另有规定外,亦须针对法团而非针对业主执行。

(2)法团的日常事务由管理委员会处理。法团的日常事务主要交由管理委员会办理。在一般情况下,条例授予法团的权力及委以的职责,须由管委会代表法团行使及执行。大厦的所有业主都是法团的一员,可以由业主大会通过的决议,委任他们认为适合的业主担任管委会委员。管委会可决定是否聘请受薪员工、物业管理公司或其它专业机构或员工,协助或由其代表法团执行法团根据条例或公契而拥有的职责和权力。管委会的成员包括主席、副主席(部分法团不设立)、秘书、会计、委员等职位,各有分工、各司其职。

(3)法团及管委会的成立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条例》是法团成立和运作法律纲领,对法团的成立和运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条例》规定,为了委出管委会和成立法团,业主可根据条例召开业主会议。这种成立法团前的业主会议可由总共拥有不少于5%业权份数的业主委任的一名业主召开。业主会议先委出管委会,条件是过半数通过,以及获得不少于30%业权份数的业主支持。由新委出的管委会在业主会议结束后28天内,以政府指定的表格,在土地注册处“立案”,申请注册法团,领得注册证书后,全体业主便组织成为一个法团。香港业主法团登记册载有法团名称、法团印章(非业主委员会印章)、法团在香港的注册办事处地址,管委会成员的姓名地址等。[3]法团的成立日期为土地注册处发出注册证书当日。

(4)业主具有参与和监察管委会的权力。首先,业主有权利参与法团事务,既可以参选成为管委会的委员,也可以根据其拥有的业权份数,亲身或授权代表就法团会议的决议投票,可以投票罢免管委会委员;其次,业主对法团的事务,尤其是法团及管委会的会议程序及帐目安排有知情权;第三是申诉权,如果业主对委管会的工作不满,可以进行申诉,甚至还可以采取法律途径解决纠纷问题,通过律师进行诉讼,但如果输了官司,业主需要承担法律费用。

三、法团对内地社区建设的启示

笔者认为,研究“一国两制”下香港基层社区的主要居民组织法团在社区中的作用,了解香港成熟公民社会中的法团组织的运作模式,对处于中国城市发展的急速转型期以居委会为单一中心的社区权力秩序如何重构,如何促使广大业主通过民主选举、协商自治的管理方式对社区政治生活实现有序参与,培养民主习惯和自治能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进程,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基层执政能力,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方面的借鉴价值可以从三方面去考虑:

1、借鉴香港对法团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法制建设与行政主导体制相互配合,完备的法制系统和民众的法治观念,使得香港长期保持较为平稳的发展,其社会繁荣程度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毫不逊色。[4]在社区物业管理方面,由于香港政府不断加强对《建筑物管理条例》的实践和重新修订,加上政府部门大力宣传,市民对法规较了解,业主对参与法团会议的积极性较高,加上法律赋予法团法人资格,使法院和律师能够直接处理与法团有关的诉讼案件,有效处理社区物业管理方面的纠纷,操作性十分强。香港的社区虽然存在权力斗争,但并没有出现居民针对政府部门的维权事件或类似内地的所谓“群体性”事件,一切纠纷都能够通过法律加以解决。

2、进一步理顺社区居民组织的关系和各自权责。在内地的城市社区,社会治理结构和基层居民组织既包括传统的居民委员会,又有随着房屋产权私有化程度的不断扩大和新型住宅小区出现的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在实际运行中,这些基层组织却时常发生碰撞,甚至爆发激烈的冲突,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住宅小区的自治主导权。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理顺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及居民之间的关系。建议参照学习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处管理法团的职能配置,对居委会的行政职能予以调整和充实,进一步明确规定以改变现在的半官半民的性质,促进居委会主动指导、帮助业主委员会工作,指导并监督物业管理公司为业主服务。

3、借鉴政府部门对法团组织的有效支援。香港政府重视加强大厦管理工作和有效支持法团工作,特区政府下辖的民政事务总署于2001年6月在总部成立大厦管理科,以统筹大厦管理事务。在地区层面,18区民政事务处也成立了地区大厦管理联络小组(联络小组)。联络小组由联络主任组成,为区内居民提供全面的大厦管理服务。民政事务处协助业主组建法团,妥善管理物业;经常派员参加当区的法团会议,在会议中解释法例条文,协助会议在正确的程序中进行,监证会议的投票结果。其它政府部门对法团的支持工作虽然不如民政事务处具体直接,但也发挥很大的政府部门职能作用。如警务处、消防处、廉政公署、水务署和机电工程署、食物环境卫生署、劳工处等等都有内设专门部门对法团提供援助。其具体工作不作详细的介绍,通过香港的政府部门网站,可以详细了解相关情况。

社区居委会民政工作总结篇9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维护和发展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为主旨,不断创新和完善社区民主监督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推进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监督有力、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二、工作目标

计划2013年6月底前,力争在5月底前,在全市城市社区中全面建立居务监督委员会,初步形成组织完善、队伍齐整、衔接配套、运转有序的社区民主监督机制。在此基础上,按照责权明晰、运行规范、监督有力、群众满意的目标,不断深化居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巩固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成果。

三、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准备阶段(4月30日前)

各地成立居务监督委员会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居务监督委员会筹建工作的领导。组织开展工作调研,掌握各地各部门对居务监督委员会建立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阶段:宣传发动阶段(5月15日前)

制定居务监督委员会实施方案,分级召开动员会议,部署居务监督委员会工作。

第三阶段:建设实施阶段(5月30日前)

出台全市居务监督委员会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对居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的指导。各地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推选实施方案,完成推选。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阶段(6月30日前)

组成检查组赴各地检查验收,纠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提炼好的工作做法和成效。

第五阶段:集中培训阶段(7月30日前)

各地分级分层次开展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和成员业务培训工作。

第六阶段:巩固提高阶段(11月30日前)

市、县两级在前期推进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

第七阶段:考核评议阶段(12月30日前)

各地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采取年中督查和年底专项考核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对居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四、组建要求

1、选好配强班子。居务监督委员会一般由3至5人组成,其中主任1名。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候选人一般从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或党员中产生,优先考虑不与居委会交叉任职的社区党组织副书记或委员;或现有的居委会监督小组、公开小组中的党员;也可推荐一些身体健康、党性原则强、群众威信高、工作经验丰富的退休党员。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选举产生后,不是社区党组织副书记的,可由组织任命为社区党组织副书记。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由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一般与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同期进行,任期与居民委员会相同。根据实际需要,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下设居务公开、民主理财、民意收集等小组,原有监督性质的组织机构纳入居务监督委员会。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实行回避制度,除兼任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的党组织成员外,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和社区财务人员不得担任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

2、明确工作职责。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独立行使监督权,对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主要职责是:①对社区居民委员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执行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有关决议情况进行监督。②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开展居民自治活动进行监督,重点对实行重要事项民主决策、社区资金资产使用、推行居务财务公开、办理社区居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等情况进行监督。③对居民委员会协助街道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等情况进行监督,对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公共服务站等社区服务机构为居民群众提供服务情况进行监督。④收集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及时向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反映;主持或参与组织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对居民委员会成员、社区专职工作者履职情况的民主评议。⑤配合协助社区“两委”开展工作,负责办理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授权的其他事项。

3、强化工作保障。要按照“对外有牌子、办公有场所、工作有制度、监审有印章、活动有记录、经费有保障”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在工作保障上做到“六统一”,即统一工作牌子、统一监审印章、统一监督制度、统一工作记录、统一监督举报箱和统一居务监督栏。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工作报酬,居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由退休人员担任的,报酬可采取每月发放适当补贴的形式;由其他人员担任的,原则上其报酬不低于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基本报酬标准的70%,其他待遇视同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居务监督委员会其它成员可以按照工作时间给予工作补贴。

4、建立工作机制。要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制定细化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办法,明确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的具体职责、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监督模式。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的工作例会、学习培训、工作报告、工作台账、申诉救助、保障奖励、工作考评、责任追究等制度,使社区居务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确保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五、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地要把推进居务监督委员会建设作为深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提上重要工作日程。党政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居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

2.统筹推进,齐抓共管。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省里的部署要求,统筹谋划、相互配合、合力推进。纪委、组织部、宣传部、民政局、财政局、农业局等单位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搞好组织协调、政策把关、业务指导、服务保障和监督检查等工作,着力解决居务监督委员会建设中的难点问题,确保各项任务按期完成。各级纪委要加强对这项工作推进情况的督查,把居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情况作为今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效落实。

社区居委会民政工作总结篇10

20__年,区民政局基层政权科、区划地名科、民间组织科、老龄办按照区民政局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了基层政权建设、区划地名等项工作,圆满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现把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一、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顺利完成了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自20__年1月开始到3月底基本结束,全区26个村委会全部完成了换届选举,换届率达100%;此次选举共选出村委会成员84名,其中党员55名,占65.5%。从总体上看,这次换届选举工作领导高度重视,群众积极参与,程序严格依法,选举平稳有序,结果公正公开,社会反响良好。换届结束后,各村基本建立了村委会下属的各工作委员会,对村委会成员进行了专门培训,并开展了换届选举“回头看”和“重点村”、“难点村”矛盾排查化解工作。

(二)城市社区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不断推广社区民主选举,规范社区运行机制,全区到期换届的26个社区居委会,全部一次性选举成功。共选出居委会成员108人,其中党员28人,占25.9%。年龄结构比例如下:30岁以下的6人,占5.5%;31-39岁的12人,占11.1%;40-49岁的28人,占25.9%;50-59岁的42人,占38.9%;60岁以上的20人,占18.5%。大专以上文化的12人,占11.1%;高中文化的44人,占40.7%;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的52人,占48.1%。在普遍建立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居民代表大会、议事协商委员会、共建委员会等五个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楼道-居民”四级组织管理网络。将原有居民小组重新进行整合,建立了居民小组议事协商分会,有效地推进了社区居民自治。

(三)社区共建氛围浓厚,服务功能不断扩展。辖区各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活动,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社区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达到了社区常住居民人数的8%,社区民间组织得到了较好发展,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3家,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的服务。全面推行了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工作,全区有9个街道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了社区服务内涵,丰富了居民的活动内容和空间。社区服务中心现有加盟的家政公司13家,可提供保姆、钟点工和家政、维修等服务。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路,进一步加大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力度

(一)扎实做好民间组织的管理。配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依法行政工作,严格按照程序,简化手续,把好登记关,进一步规范民间组织的行为,推动了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目前,全区共有各类社团组织44个,其中今年新报批的社团组织2个。

(二)深入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积极做好城市地名标志设置维护工作,加强地名数据库建设。今年4月份,我局根据上级统一布署开展了市区边界联检勘界工作,分别与泉山区和铜山县签署了平安边界建设协议,进一步确认了边界范围,为边界平安稳定做出了积极工作。制作了九里区行政区域轮廓图,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