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政治制度十篇现代政治制度十篇

现代政治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8:47

现代政治制度篇1

【关键词】政治制度;现代化;政治遗产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054-01

一、时间界定

起点:清末。"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启动前面临什么样的政治遗产",在这一设问的语境中,我们不难发现,这边的"政治遗产"应该限定为对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有着关联或者形成影响的政治制度。即一是与中国现代化有关联,二是政治遗产形式应该是一种政治制度及其对现代化所带来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追溯到清末,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外强的侵入使得我国被迫走上了"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清末政治制度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从而解开了中国政治制度走向现代化的序幕。而在此之前的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改革与变迁纯粹是旧系统内的修修补补,是没有突破框架的自我救赎,未显露现代化因素。

终点:。作为当时中国日益崛起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发起的政治制度变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开端的标志。虽然只经历了一百零三天就流产,但它对于中国现代进程的推进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综上两点,以下所将涉及到的政治遗产是限定在清末与之间的政治制度。

二、政治遗产1——政治制度

裂变前,趋于完善的封建政治制度。清末早前有着一套达到封建社会顶峰的政治制度。下面主要介绍时期的社会基层组织和军事制度。首先,清末早期的社会基层组织走是两套路径。一套是官方控制体系,一套是非官方控制体系。在官方控制体系中,主要设有里社制,它是沿袭明代的制度设置,主要职能在于征赋税、调查田丁数即土地税和人头税。另外还设有保甲制,职能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治安。至于清末非官方控制体系,则主要设置于总过社会农村,负责管理教育、经济、小型水利等,由家族制、地方士绅构成。其中,地方士绅是官僚帝国制的后备役。官方控制体系与非官方控制体系两者的结合是我国"家国"思想的体现。当两者配合的完美,则社会能够得到相对有效的控制,反之,则容易造成混乱。而此时的政治制度(政治遗产)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拥有高度的中央集权的中央政府;二是有着一套复杂专业的科层化机构;三是有达到社会基层的制度设计;四是有完善的官僚选拔体系和军事制度。这些政治遗产一方面象征着中国封建制度体系达到高峰,一方面也成为未来制度设计变迁的阻碍。

内外冲击,裂变下的政治制度。鸦片战争以来,清末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境地。一方面,要对列强的入侵与殖民要做出应对措施。另一方面,面对国内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清政府也疲于应对。

三、政治遗产2——政治对政治现代化的影响

上文提到,裂变前的中国政治制度一方面是中国封建制度设计达到顶峰的标志,一方面也为将来的制度设计带来阻碍。主要是基于下面的考虑:建立现代化民族国家的两个核心条件,一是现代化需要的科层官僚体制,一是统一的中央集权。表面上看,清末裂变前的政治制度完全吻合这两个条件,但正因为中国所有的制度建设都是为了满足皇帝专权的需要而建立的,并不是建立在社会变迁与广泛的政治参与的基础上,导致中国迟迟转变不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延误了政治现代化时机。若要让中国从传统的官僚帝国制向现代民族国家过度,需要权力重新的聚散与组合,经历传统集权国家——地方分权——现代集权的过程。

那么官方控制系统与非官方控制系统相结合的社会基础组织对政治现代化又有什么影响?地方士绅作为非官方控制体系的一个部分,其实并不是那么牢靠的,是有前提条件的。一是中央政府强大,一是士绅家族利益并无被朝廷或其他力量过多侵占。反之,则将从官僚后备变成中央的敌对势力。这也就对清末王权的统治埋下了伏笔,带来了清末地方势力的崛起,权力的再次聚散与组合。这个短暂的聚散过程,为中国政治制度带来了有限的现代化因素。如洋务派的兴起等。在社会基础组织失控之下,太平天国运动也进一步对清末王权带来冲击,分散了权力,也带来部分现代化因子,比如《资政新篇》提出的政治理想等

政治制度的裂变是中国传统政体在西方影响下分化的产物。中国政治制度的裂变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中国政治制度适应现代化潮流的表现,是西方对中国政治发展带来的契机的表现,但一方面其带来了不利因素对中国现代化的阻碍也不容忽视。在西方列强下,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这从现代化角度看也却是反现代化的。就历史规律而言,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也是现代民族国家确立的过程。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换句话而言,独立是国家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然而,西方入侵让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国家,备受侵犯,这无疑不利于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进程。

四、总结

清末到年间,我们所面对的政治遗产是复杂的,不能一味的乐观。要分清哪些是单向、直接的获利,哪些是需要通过主观努力来还清的债务。正确地认识政治遗产,才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推进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建设。

现代政治制度篇2

「关键词现代公司制度;国家;市民社会;良性互动

诚然,人们最为关注现代公司制度的经济功能,然而,现代公司制度作为一种庞大的制度存在,在促进现代社会政治民主、制衡国家权力方面已经和正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关系的思维路径入手,对现代公司制度的政治功能进行一些初步探讨,以期对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实践有所裨益。

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利益分化为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两大相互独立的体系,整个社会分裂为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和政治国家两大领域。这种分裂在自由资本主义随着大量法人社团加盟市民社会而日趋明显。由于市民社会表现为一种经济的力量-这是一种最根本的力量。因此,市民社会本身即为对政治国家的一种控制。公司制度的普遍推行,建立了为数众多的个人力量无法比拟且意图成为社会自主代言人的新型私法主体-公司法人,直接壮大了市民社会的力量,强化了市民社会对政治国家的权利主张,为防止国家权力的异化和对市民社会私域的随意介入,严格界定政治国家的活动范围,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公司制度和现代民法典不仅划定了政治国家进入市民 社会的空间范围,而且划定了公司法人(市民)相互之间不得随意进入的空间,使主体意识,人格平等观念和私法自治观念深入人心。这也是公司法人作为经济人的必然逻辑。多元化的公司利益主体势必要求政治上的机会均等和政策上的平等待遇,反对政治国家给予个别市场主体以经济上的特权和政治上的优待,监督政府行为。换言之,“社团性利益集团是从事利益表达的专门机构,它们是为了表达某些特定集团的目标而专门建立起来的。”并且“它们相对具有公开表示目的和提出要求的合法性,它们整个集体代表广泛的利益,因而也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以至控制机构性集团和非正式小集团的比较隐蔽的行动。”[1] 进而要求政府行为的合法化和公开化。这种公司间基于关注自我利益而展开的“博弈”,对确保政府依法行政,廉洁奉公,公正执法,彻底消除身份等级观念,意义重大。

纵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企业改革的历程,分明体现了一个从计划企业到公司化、从强调公有到推动民营、“小政府,大社会”模式的发展轨迹。就是说,在经济改革的促动下发达起来的中国企业(尤其是私营股份制企业)正越来越多地谋求解脱它们只为国家服务的社会功能、解脱与国家的行政联系。由于它们获得了相对于国家而言的自主性,经济经营组织越来越多地在没有官僚行政渠道的垂直性居间调停下进行相互间的交换往来。这样,市民社会基面的整合在经济领域得到了促进而且市民社会开始与国家相分离。由这种分离所形成的社会二元结构,乃是实现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的前提条件。“如果说计划经济是以政治国家取代市民社会,把经济活动当作政治活动,把私人当作公民, 则实行市场经济,就是把经济与政治相分离,把民法中的公民回复为市民法中的私人(市民,包括法人),允许牟利,不要求交易行为是政治行为或慈善行为,把民事活动从国家过多过细的干预中解放出来,概言之,就是建立中国的市民社会。”[2]

在任何一个现代公司里,应首先确立公司法人财产的独立性即公司的财产所有权主体资格,这是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首要条件,是公司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公司作为市场生存和发展主体的必要条件;其次,公司的出资者,无论是谁,不具有身份的外在性和特殊性,只不过是公司的内部成员而已。其具体内涵是:出资者(股东)一旦将其所有的资产投入到公司后,便丧失了对其投入到公司中的资产的所有权,而换回了仅以其投资额对公司负责的有限责任特权和合法控制公司的制度纽带-股权(包括自益权和公益权);而公司却形成了对众多股东投入其中的资产的法人所有权。这种以公司法人财产所有权和股东股权相契合的财产权结构是公司作为团体人格主体的必然逻辑。这说明,无论出资者的外在身份是什么,它们在公司面前或公司内部均被赋予平等的股东角色,从而享有股东权(股权)。而股权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则具有非所有权化的天然秉性。因此,股东控制或“干预”公司的唯一合法的手段便是股权而非所有权。这个意义上讲,诚如扬振山教授所指出的:“公司之外无国家”[3].即国家作为事民主体向公司投资,随之取得的是与其他普通投资者一样的股东身份。这时,国家已进入公司内部,在公司之内起作用,而不是在公司外部起作用,从而割断了国家行政机关的超经济性与公司非超经济性的脐带联系,这是使公司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企业的理论前提和制度要求。换言之,国家要在公司面前明确界定和区分其作为主权者(管理者或裁判员)与投资者(股东)的双重角色身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与公司间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公司法人财产权结构模式的创设,使人们找到了解决“两权”分离真正实现的中介,澄清了人们处于矛盾状态的认识,在公司法理上具有重大的意义[4].

由以上结论可知,公司法人财产权结构模式,对合理界定作为投资者的国家与公司的法律关系,实现国家与公司间的良性互动以及推进政治国家经济管理的民主化进程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于我国传统体制下国家职能与所有权职能融为一体,国家所有权充满超经济强制性,政企不分,企业根本没有所有权,企业之间也无所谓产权界区。因此,在这种体制下根本不可能发展商品经济。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必须把国家的主权者职能与所有者职能分开,国家以主权者身份对整个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而以所有者身份掌握国有财产,并且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使企业真正享有排他性的所有权,以形成市场交易的界区。适应这种需求的最佳选择无疑是把国有企业公司化,以股权与公司所有权的财产权结构改造国有企业。然而在我国一些国家控股的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中,却出现了“国家股权的实际所有权化”等问题,政企无法真正分开,从而使股份制改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旨亦无法真正实现。可以说,如何合理建构国家股权的具体实现形式,如何明确界定国家股权的人格化代表,将是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败的关键所在。这取决于相关法规的实施和宏观体制的改革。概言之,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公司化,公司化就意味着要采取股权与公司所有权相结合的财产权结构,正确定位国家股东的角色身份。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国家权力和公司权利的平衡配置,从而顺利推进社会的经济民主化和政治法治化进程。

现代公司的一举一动不仅攸关其臣民(股东)和债权人的得失,而且影响着顾客、供应商、职工及社区公众的利益。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代公司的活动和方式。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公司本身是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机构,因为在这些公司内部,就象在一个正常的民主环境下所可能做到的那样,人们相互服从于共同的目标;此外,从公司经常地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国家政治活动而言,公司已具有政治意义,公司所做的一切,例如其作出设立或关闭工厂的决策,其经营的成功或失败,具有政府所不可忽视的后果,政府必须努力去促成或限制这种后果。……在各种大机构中,股份公司是仅次于国家本身的机构。在国际事务中,公司已经能够挑拔任何一个政府反对别的政府,并取得相当大的自主权。”[5] 此话虽有夸张,但却说明公司在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已不可忽视。

与古典企业不同,现代公司是多种利益主体、产权多元的有机统一体。多元化的权益主体势必要求公司权力的分工与制约,这就需要有特别的法律制度来明示和规范所有者(出资者)、经营决策者、管理者、监督者、生产者(职工)的相互权力、利益、义务和责任,从而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受益、决策、监督、激励、风险分配等问题。与此同时,尽管世界各国的公司立法从内容到体例各有不同,但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设置方面,却都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理事会部长级会议已于1998年4月制订了一套公司治理结构原则。该原则提供了一个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性基准。其基本框架是在公司主要是股份公司中都设有权力机关(股东大会或股东会)、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或执行董事)、监督机构(监事会或监事)。这种“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式的公司内部管理系统对于公司适应市场经济的复杂局面,确保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当然,这种分权制衡式的管理机制的成熟和完善决非偶然,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从某种角度讲,公司治理结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分权制衡之政体在微观社会经济组织中的投射。简言之,公司治理以国家政体为圭臬。

二战以来,尽管现代公司董事会权力有增强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股东大会已经不属于公司的权力机关。实际的情况是,一方面,董事会成员仍然由股东大会以表决方式选举与撤换,另一方面,董事会的管理行为或公司管理业务的意思决定权仍然应遵从股东大会的决议。因此,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仍然存在最终上下控制关系,股东大会仍可对董事会实施一定的制衡权力。如果说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分权制衡体现了“控制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的话,那么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分权制衡则体现出“经营管理权与监督权相分离”的特点,这种既授予经营者较优的利益激励机制,又注重对权力监控、制衡的巧妙设计,是公司资产社会化运营和产权明晰的必然要求,是公司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组织保证,也是企业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重要分野。在我国,一些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的股份有限公司还形成了一种“新三会”(即常态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和“老三会”(即传统企业民主管理模式中的党委会、职代会和工会)并存的公司内部民主管理体制,从而形成“六马驾车”之势。应该说,在改革试验阶段保留新旧两种机制具有降低风险和改制成本的优点,但由于新老“三会”在组织构造、价值取向、权力定位和行为目标定位等方面有着重大差别,故而,按公司权力“分立── 制衡”模式完善公司机关构造,逐渐排除旧体制的消极因素,是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课题。这必将是公法权力结构实现重构的艰辛历程,也是自下而上地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和中介环节。

总之,现代公司以现代国家为缩影,而现代国家又以现代公司为依托。现代公司制度的普遍确立和公司法人的大量出现,奠定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社会二元结构良性互动的历史前提和现代格局,为推动现代人类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业已或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注释:

[1]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06-207页。

[2] 徐国栋:《市民社会与市民法-民法的调整对象研究》,载《法学研究》1994年第四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企业办社会”或“克服企业办社会的弊病”与建设中国的市民社会是两个根本不同的问题。

[3] 转引自梅慎实著:《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现代政治制度篇3

【金题点睛】

示例1(2012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历史第9题)1793年初,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革命高潮中被送上断头台。与这一事件相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此法国废除了君主制

B.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结束

C.这一事件为拿破仑上台创造了条件

D.君主制的幽灵并未因此在法国消失

答案:D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本题所涉及的时间,这时的法国革命并未结束,而正处于高潮阶段,选项B不正确。而选项a说法太绝对,在这之后,出现了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还有波旁王朝的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帝国。选项C也是不正确的,法国督政府软弱腐败,对内不能稳定政局,对外不能抵抗反法联盟的干涉,从而失去法国大多数人的支持,这才为拿破仑上台创造了条件。综上分析比较可知,选项D最符合本题主旨。

变式练习1649年初,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革命高潮中被送上断头台。与这一事件相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此英国废除了君主制

B.这一事件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C.这一事件为英国政党形成创造了条件

D.君主制并未因此在英国消失

答案:D

解题技巧: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练习,同样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本题所涉及的时间,这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未结束,正处在革命的高潮时期,选项B不正确。而选项a说法太绝对,在这之后,还出现了查理二世复辟、詹姆士二世继位等,选项a是错误的。选项C也是不正确的,查理二世复辟后,反攻倒算,激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政治斗争日益尖锐,从而促使英国政坛发生分化,政党开始形成。综上分析比较可知,选项D最符合本题主旨。

示例2(2012年高考四川文综卷第20题)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在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对“平等”原则的落实。这种落实的一个典型表现是

a.高度认同政党政治

B.不惜牺牲部分自由以保证平等

C.定期召开三级会议

D.通过三权分立以确立制衡原则

答案:B

解题技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解答时,要注重对“平等”原则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分析。然后确定时间范围,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选项C发生在大革命前,其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有封建等级的含义,排除C项。大革命期间,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和热月党人先后执政,但其不是政党政治,可排除a项。启蒙主义者虽主张三权分立,但在整个大革命期间没有落实,因此也可排除D项。法国大革命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大革命时期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就是《人权宣言》,主张天赋人权,确立了自由与平等的原则,以确保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保障这些权利,之后宪法的制定都以此为目标与任务。巴黎人民三次起义,就是为了确保自己平等、自由的权利得到落实,反对侵犯私有财产,否定封建专制统治,落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由以上分析可知,选项B是正确的。

变式练习(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20题)法国大革命初期一首流行歌谣唱道:“把高个儿截短,把矮个儿拉长……”这种呼声化为图景就成了上图所示漫画,它表达的政治理念是

a.平等B.自由

C.人权D.博爱

答案:a

解题技巧:本题是示例2的变式练习,同样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本题所涉及的材料“把高个儿截短,把矮个儿拉长”,这表明要实现平等。据此可知,选项a是正确的。

示例3(2012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15题)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答案:a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本题要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涵。此宪法规定,总统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即先由各州议会选出选举人,然后再由选举人选举总统,这表明选项D错误,排除;其规定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三权之间没有高低之分,排除选项B;其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排除选项C。最高法院执掌司法最高仲裁权,拥有最高司法权以及解释权,也就是拥有司法终审权。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材料充分体现了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

变式练习2006年11月16日南希·佩洛西就任美国众议院议长后,引用前美国总统华盛顿告别演说的名言“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来告诫布什政府。这一名言强调的是

a.民主性原则B.司法独立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D.自由平等原则

答案:C

解题技巧:本题是示例3的变式练习,同样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本题同样要注意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涵,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

示例4(2012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21题)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B.干预立法

C.招募军队D.任命大臣

现代政治制度篇4

目前,高校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各自分散,如高校团委领着大学生“三下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与学工处带着学生“四进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二者基本上是各自唱“独角戏”。校内各部门之间、政府和高校之间之所以尚未形成互助协作的关系,主要原因是:缺乏统筹规划,没有规范和理顺关系。校内外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体与高校和政府、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隶属关系混乱不清,二者缺乏统一组织领导而导致各占阵线、各自为政。而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则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局面。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来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形成规范、有序的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体关系。划分政府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的责任与权力范围,促进二者下放管理权限、转变管理职能,建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系统,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制度建设,强力推进高校与社会团体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有效地协调合作机制等等,以此来克服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各唱“独角戏”的难题。为此,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组织领导。即各高校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宣传部门和文明办、教育部门和共青团等组织要明确分工,形成统一的、强有力的领导组织机构;要建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定期检查和督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情况等,形成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其次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高校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要指标。以此来督促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识,积极主动地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形成社会关注、各界支持、自我革新的发展合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高效展开。

二、完善结构、整合资源

目前,校外主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分散以外,校内主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主体庞杂――既有学校宣传部、组织部、武装部、学工处,又有校团委、各系部党团委、社科部、后勤处的领导参与。这些没有隶属关系的平行行政部门,因无统一的领导、合理的分工,而存在前文所说的各唱“独角戏”的局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改革。如可以较快地理顺校内各部门的关系,厘清各部门权责,正确处理好学术、行政和党委的关系,处理好决策、行政与监督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校、院、系三级管理的责、权、利等关系,形成高效合理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参与、民主管理”的领导制度和管理体制。人们知道,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任务繁重的系统工程,它既不是仅仅是高校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也不单单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社科部组织和个人的事,而是需要校内各部门、各单位和高每个人的齐心协力、共同参与。那么,就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努力:第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构,统一部署和协调各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学工部、团委、教务处、宣传部、思政部、各院(系)党团委等部门。由各部门主要领导领头,对学校党委负责,形成层层负责、层层领导机制。第二,使各部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责、权、利。学校党委统一部署,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出发,科学规定高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该享有的权利等。以此来克服因各部门互相推矮,相互扯皮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盲区的顽疾。第三,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不定期地、随机地督查各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公布、表扬和奖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好的部门和教师,批评、警告乃至撤掉敷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门工作人员和教师个人。以赏罚明确的激励机制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各部门、每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三、践行理念、提高实效

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统筹兼顾,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所持有的治校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的关系、质量与数量的关系,促进办学规模与教学结构相协调,教学速度与教学质量、教学效益相挂钩的良性发展循环,走内涵与外延相结合,质量、数量―同兼顾、但质量优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所现代大学,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成就,共同缔造了高校的声誉与质量。能够站在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的角度来设计和规范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评判各高校是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标准和原则。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所在。

现代政治制度篇5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国家政治现代化正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深刻阐述了制度建设对中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性,并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存在问题和改革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国家政治现代化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阐明了必须对国务院领导成员进行调整的原因,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明了改革的基本原则及基本方法,总结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经验和‘文革’十年动乱教训。提出了改革的重大任务,是指导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思想,具有高度务实性、预见性,必将对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产生深远影响。

一、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不改变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前提下,对国家政权组织、政权组织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机制调整和完善。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样,国家政治现代化包括国家政治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政治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政治治理体系现代化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

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社会各方面的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合理,社会各项事务的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主要包括领导体制、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是对国家政治制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1.党政分开,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按邓小平的话“我们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

党应主要负责制定国家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监督保障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行,其他的都应该交给政府,不能单纯地让政府接受党的命令。党和政府的职能必须划分,明确各自职能权限,并逐步走向制度化。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遍存在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现象。这种现象对提高党的政治领导水平具有制约作用。比如,党委包揽分钱分物,批项目这类政府部门的日常事务,并直接出面干预。不仅没有发挥政府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党作为领导者,应该充分发挥领导者作用,做好领导者应该做的工作;同时,“党要管党”,党政不分使党无暇顾及自身建设,党应该把自身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不能因为一些繁杂事务荒废了自身建设。繁杂事务应充分发挥政府、人大、社会组织和各类群众团体作用;以党代政也不能有效发挥党“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党作为领导者,要做好总揽全局工作,社会成员是一个有机联系整体,他们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存在一定矛盾。

这些矛盾政府会处理,但也需要党协调;以党代政也不能真正履行党的监督职能。—党包揽政府工作,使自己既是领导者,也是执行者,自己不能监督自己。在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使自己经受住实践的考验和人民的检验。

2.简政放权,解决好中央和地方关系

邓小平指出:“我们历史上多次过分强调党的集中统一,过分强调反对分散主义、闹独立性,很少强调必要的分权和自主权,很少反对个人过分集权。过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过几次权,但每次都没有涉及党同政府、经济组织、群众团体等之间如何划分职权范围的问题”。邓小平强调必要的分权和自主权,在现在的政治体制改革中,也应明确这一点。邓小平说过,机构臃肿必然促成官僚主义发展。为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大力精简机构。实行权力下放,保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逐步划清中央和地方职责。中央主要负责提出大政方针,进行监督,而地方主要处理自己的事务。权力下放并不意味着地方可以为所欲为,也不意味着中央失去对地方的领导权。权力下放必须把握好一定尺度,既让地方有充分的自主权,也要保证中央的监管权。

3.完善干部制度,改革人事制度

邓小平强调:“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制度,让制度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让人接受制度的管理,有助于实现人的现代化。邓小平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不同情况,做出适当明确的规定”。邓小平亲自带头,领导层实行退休制就是最好的表率。本文认为对干部谈不上什么弹劾,但对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和考核过程必须透明化、公开化,让群众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干部至少要有接受群众考验和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邓小平还强调:“任何领导干部的任职都不能是无限期的”。

领导干部任职不能无限期,应该把更多优秀、有责任心的年轻人提拔起来,让他们来为国家发展做出应有贡献。邓小平作为中央高层领导亲自带头实行领导干部退休制,实现了领导职务不再终身制的转身。他提出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作为过渡形式,逐步解决高级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他出任第一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即意在从他做起开退休先例。这在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有助于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邓小平是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里程碑,他把退休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把退休作为一种制度提高到国家改革高度。30多年来,我国干部制度和人事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但对干部的考核水平还有待提高。不能总是等到问题出现后才发现干部有问题,才去解决问题。干部应经得起实践锻炼,经得起人民检验,经得起时间考验。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邓小平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

解放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法制不健全,是源于传统社会遗留的弊病。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都是人治,对制度的构建比较欠缺。例如,毛泽东时期单纯的把官僚主义看做作风问题,只是通过整党整风、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及对党员干部进行意识形态及理想信念教育来解决官僚主义问题,并没有把成功经验以制度或法律法规形式固定下来,没有找到官僚主义产生的体制根源。而邓小平较早意识到“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的问题更重要。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是光靠改革就能解决的,还需要不断创新,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民主和法制必须配套进行,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只有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才能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以国家政治现代化为视角,解读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国家政治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强调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即领导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要以法律制度为依据管理国家事务;二是强调从独自治理向共同治理转变,即在国家政治活动中,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和个人等行为主体,都可参与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务的管理中来,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和公共利益最大化,是一种多元式的发展。站在国家政治现代化角度来看,当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存在以下问题:

1.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有效监管

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政治权力问题。邓小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过去苏联模式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总病根”是权力过分集中。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进一步指出“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产生官僚主义”。由于权力过分集中,造成了权力结构畸形、权力运行紊乱、权力监督失效。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人管制度,而不是制度管人,许多领导之所以会腐败,根源就在于制度建设不到位,没有制度的约束,个人权力无限地膨胀。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比如,建设领域潜规则泛滥,开发商、转包商、寻租掮客绳聚左右,以及各种官场潜规则的耳濡目染之下,人性脆弱的底线往往容易被突破。

2.“四风”问题

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兼职过多,工作难以深入,特别是妨碍选拔更多更适当的同志担任领导工作。副职过多,效率难以提高,容易助长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者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遇事不负责任,只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主观主义地瞎指挥等;形式主义则表现为弄虚作假,不求实效、作表面文章,以赢得上级肯定和领导满意。在市场经济的诱惑下,党和国家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严重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比如,思想空虚、精神萎靡、贪图安逸、不思进取,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挥霍公款、骄奢淫逸、腐化堕落。

3.公共权力缺乏约束,滋生形形色色特权现象

特权现象是指权力不受法律和制度约束。特权思想是政治和经济上超越法律制度之外的权利行为欲望。凡是手握公权者都有产生特权欲望的可能。我国现有的权力结构和权力配置的重大缺陷,就是不适当地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集于一身,必然会造成对权力垄断,形成权力的“巨无霸”,更利于特权者把法律赋予的公共权力私有化、经济化、关系化。随着国家加大反腐力度,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大老虎相继落马,可人们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并没有随之提高,腐败仍在高位区。

三、以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政治现代化

邓小平深刻指出“要克服党和国家各项具体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根本的问题是改革制度”。并明确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范围之广,触及利益之多,敏感程度之深。以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政治现代化要注重制度设计、政治体系完善和策略推进。

1.健全和完善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

一是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公开权力的使用流程,让权力的使用公开化、透明化。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二是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规范权力运行的流程。实行权力清单制度可有效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权力运行体系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国家治理的过程就是社会权力运行的过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按照现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要求,建立起配置合理的权力架构,规范社会权力运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

2.健全和完善权力运用的法规体系

国家政治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权力明确、能力有限的政府。政治治理的主体是政府,它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做为支撑。一是要完善权力结构,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侵权,通过法律规范清晰明确权力运行的轨迹,可以大大减少个别人或者少数几个人“拍脑袋”决策导致的权力滥用;二是强化反腐的法规威慑,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措施严厉、下场可悲,使领导干部畏惧战栗,“不敢腐”;三是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法规体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3.健全和完善权力运用的监督体系

我国现行权力监督体系,就专门机构来看,在执政党有纪律检查委员会系统,在国家有检察和反贪系统,在政府有监察系统。一是强化内部监督。通过党内法规、政府权力治理法规,形成预防监督、过程监督和结果监督的完善的监督体系;二是强化外部监督对权力的制约,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等全方位监督,让权力运行的每一个过程清晰可见;三是完善政绩考核体系,以民众满意度作为选拔官员基本标准,以重塑领导干部的权力观、价值观,真正实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总之,国家政治现代化为政治体制改革现代化指明了方向,而政治体制改革的现代化为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不管政治体制怎样改革,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体制改革牵涉的利益群体多,十分敏感,要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有步骤地进行,继续坚持渐进式的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莫志斌.论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对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的重大价值: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J].观察与思考,2014(8):3-8.

[3]姚红.论政治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4(3):23-25.

现代政治制度篇6

摘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想要进行优秀企业的建立,国有能源服务企业就要积极的展开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国有能源服务企业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而在此基础之上,则对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能源服务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引言: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能源服务企业的政治优势。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想与文化将对职工的思想造成影响。所以,国有能源服务企业想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更好的发展,就要结合新理念和新方法展开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从而满足新时期对国有能源服务企业的新的要求。

一、国有能源服务企业加强职工思政工作的重要性

=国有能源服务企业担负着为国民供汽供暖和提供一系列能源附加服务的重要任务,是重要的服务型企业。而想要保证企业的服务质量,使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就要进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巩固。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能源服务企业的职工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已经变得多元化,从而阻碍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1]。因此,国有能源服务企业需要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使企业整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落实,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凝聚力,为国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好的能源基础服务。

二、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研究

(一)遵循“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国有能源服务企业想要进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还要遵循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因为,企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建立在职工的付出之上的。所以,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国有能源服务企业理应在尊重职工和关心职工的条件下,展开职工的思政工作。一方面,企业在进行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尊重员工的个性差异,采取适当的对策展开供汽供热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企业要做好职工的思想引导工作,而并非是一味对职工进行理论上的教育。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奖励政策和给予职工人文关怀来进行积极的正能量激励。而这样一来,企业职工就能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从而不断地进行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2]。

(二)保持职工思政工作的先进性

国有能源服务企业想要保证思政工作的有效性,还要先保证职工思政工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在开展职工的思政工作时,企业要遵循着与时俱进的原则,使思政工作围绕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来展开,从而提升思政工作的说服力。一方面,企业要将传统的不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政工作方式方法摒除,采用主动积极的态度深入到职工中去,从而了解基层职工所关注的思想问题和工作问题。而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根据职工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开展思政工作的方法。另一方面,企业的思政工作应该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国有能源服务企业可以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网格化”建设,并采取具有时代特征的网络宣传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宣传。

(三)完善职工思政工作体制

国有能源服务企业想要进行职工思政工作的加强,还要进行职工思政工作体制的完善。一方面,职工思政工作管理制度应该为职工提供思想和工作上的支持。所以,思政工作管理制度应该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符合的同时,重视职工提出的建议,从而使思政工作符合现代职工的思想需要[3]。另一方面,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职工思政工作管理制度的细则。而细则中不仅要包括管理范围,还要明确管理的内容,从而使职工思政工作体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四)加强思政实践工作

为了使国有能源服务企业的职工思政工作得到加强,企业应该加强思政实践工作,从而使思政工作得到具体落实。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要做到以身作则,发挥出应有的带头作用。同时,企业领导也需要深入到职工中间进行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冲突的矛盾解决,从而引导职工进行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企业要切实在职工间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使企业文化与思政工作相结合,进而使思政教育落实到现实工作中。

结论:总之,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国有能源服务企业才能获得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从而取得更好的发展。而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国有能源服务企业想要进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就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展开思政工作,从而加强工作的有效性。同时,企业需要保持职工思政工作的先进性,并进行职工思政工作体制的完善,进而使企业的思政工作与实际联合起来。此外,企业还要加强思政实践工作,从而真正落实思政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韩松林.做好新形势下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J].学理论,2014.32(1):293-294.

现代政治制度篇7

(一)国体的形成

大革命之前,小农经济在法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一直扮演重要角色。资产阶级和穷苦大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产阶级要想从封建贵族手中夺取国家政权,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1789年大革命爆发之后,资产阶级成功夺取政权,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在之后的政体演变中,由于阶级力量发展不平衡,政体演变频繁。但总的来说,资产阶级专政的国体基本稳定。

(二)政体的演变

1791年法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是法国从传统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阶级矛盾导致1792年革命的爆发。随后,法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雅各宾派上台之后,颁布了1793年宪法,激进的专制制度导致1794年的热月政变,随后,法国人民推翻了雅各宾派政府。上台的热月党人鼓吹要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政治制度,拿破仑上台之后,虽表面上保留了共和政体,但实质上实行的是个人独裁。1814年路易十八上台以后颁布新宪法,法国又退回到君主立宪。查理十世一度宣布解散议会,导致七月革命爆发。七月王朝不肯做出任何让步,1848年爆发二月革命。上台的路易―波拿巴在1852年成立法兰西第二帝国,第二帝国吸取前车之鉴,注重普选权。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人民群情激愤,导致巴黎革命爆发,继而第三共和国取代第二帝国。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至此,共和制最终以宪法形式固定下来。

二、法国社会文化对现代政治体制变迁的影响

(一)重权轻法

大革命之前,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但是法国在历次政体演变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法律的作用,一共颁布了12部宪法。这种传统与法国的民族性格有很大关系。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提到:“它在行动中如此充满对立,如此爱走极端,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感情摆布……;它的性情桀骜不驯,有时却适应君主的专横甚至强暴的统治权,而不适应主要公民的正规自由的政府”①。

(二)主权在民

19世纪大革命爆发,法国形成了传统自由民主制和激进民主制。这两种传统是在主权在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两者的差异也恰恰在于对主权在民的不同理解。前者是一种代议制,主张全体人民要通过选举代表来行使国家权力;后者是一种直接民主制,主张人民权利至高无上。这种差别反映在立法方面就是,前者主张立法机关为两院制议会,最大程度上保障立法的公平;后者强调全体公民一致同意,主张由一院制立法机关表达人民的公意。

(三)崇尚平等

法国十分崇尚平等,而且这种平等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平等。从大革命之后的历次政体演变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法国人民对平等的追求高于对自由的狂热。在历次政体演变过程中,法国人民的激进性和理想性表现得十分突出,这与法国人民崇尚绝对平等是分不开的。

(四)精英文化

在法国的政治体制演变过程中,革命精英往往扮演着革命的组织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旧势力未完全消除,革命精英为与旧势力斗争会对儿童进行革命教育。但革命精英倾注精力更多的是成人教育,因为成人身上带有旧的观念和思想。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报刊、戏剧、爱国节日等进行革命宣传,提高民众的政治自觉性。

(五)政治公开性

政治公开性是受封建专制压迫的人民为追求更多的政治参与权所坚持的政治民主和自由的原则。拒绝党派政治、议会要对民众开放等做法大大促进了政治公开性。法国政治公开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反党派政治,各个党派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统,因而通过互相倾轧等方式来剥夺其他党派的权利。这会产生两种结果:一党专政或超越党派的个人独裁。

三、对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启示

(一)重视法治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宪法规定法国成立宪法监督委员会。随着制度日渐完善,法国真正成为一个宪政国家。在我国,宪法监督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与法国不同,我国宪法监督主要采用事后审查制度,而且对事后审查程序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我们要加大宪法的程序性设计,加大事前预测性审查,细化事后审查的具体步骤。法国宪法明确规定,议员必须是专业人士,即法律专业出身,而我国的人大代表出身法律专业的很少。这就启示我们,要建设法治国家,必须要在立法机关和监督机关人员的法律水平,尽快实现人大代表职业化。

(二)政治竞争

中国要实现政治民主化,必须采取政治竞争。我国当前实行的是“党管干部”。干部一般只对上级负责,“跑官要官”现象普遍。这是一种畸形的政治竞争,一定程度上会扰乱合理的选人用人的秩序。因此要进行公开选举和公平竞争,听取广大群众的呼声,大力发展生产力,奠定物质基础。

(三)发展市场经济

法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引发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分化与重构,人们崇尚民主、平等的政治权利,从而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我们要继续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中培育社会民主,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

(四)公民教育和大众传媒

在法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公民教育和大众传媒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这就提醒我们,必须要有效的发挥教育和大众传媒在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的作用,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提高大众的民主观念,利用大众传媒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等优势,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积极的政治参与氛围。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现代政治制度篇8

 

关键词:宪政制度 宪政意识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今天,其最根本的成果就是以宪政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或者说宪政制度是当代政治文明的根本标志。宪政制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在于社会全体成员对它的接受和信仰,也即宪政意识的支持。可以说,如果脱离了宪政意识在全社会成员中的植根、认同和普及,政治文明的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认识和把握宪政意识与政治文明的这种内在关系,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不可或缺的思想认识前提和理论基础。

   一、政治文明的核心在于宪政制度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在政治活动、政治过程、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上的逐步开化和前进的程度。近代以来政治文明的发展主要是和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形成相联系。在同封建专制集权长期斗争的过程中,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发展出了以民主政治为核心的诸多政治文明理念,如人民主权、权力制约、法治、人权、责任政府等,这些政治文明理念被载入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根本的一整套政治法律制度,即宪政制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而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制共和国。这不仅是近代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标志,更重要的是它还推动了政治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近代政治文明发展的目标途径在于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存在和运行则通过宪政制度得到保障。因此,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集中体现为宪政制度。首先,作为同封建专制集权斗争的产物和结果,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国家政治文明的诸多理念是通过以宪法为基础的一整套政治法律制度得以确认、落实和贯彻的。也即宪政制度是对近代政治文明以法律制度形式做出的确认,是近代政治文明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宪政制度的诞生为人类的政治活动从腥风血雨的野蛮和暴力下解放出来,进而走向文明、有序的政治提供了最好的制度保障,并成为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追求和选择。其次,宪政制度又是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并规定了民主国家政治文明的基本走向和基本原则。政治文明的诸多理念集中体现在民主政治中,它们要求民主政治的基本方向应当是实现政治权力运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治权力的分配、政治制度的设计、政治权力的实现。宪政制度就是在现代民主国家中以其特有的制度功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民主政治的要求,同时对可能的针对民主政治的破坏进行预防和限制,引导和保证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再次,宪政制度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一个成熟的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政治文明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政治只是少数奴隶主和封建贵族享有的特权,他们通过对国家权力的专制垄断实现对其他社会成员的人身占有和对全社会的财富占有。即使在古希腊奴隶制的民主制度下,享有民主权利的成年公民也不过仅占人口的百分之十。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以后,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动的民主化逐步成为政治文明发展的主要方向。民主、自由、人权的基本理念,代议制度、政党政治等政治体制逐步成为政治文明发展的主要内容。这些发展成果最终通过以宪法为基础的一系列政治法律制度得以确认和加强。可以说,宪政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今天的最高表现。

现代政治制度篇9

关键词:政治素质;政治现代化;现状;提高途径

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1(c)-0012-02

现代化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过多关注抽象的制度建设,忽视国民素质的现代化。只有培养具有现代民主、自由意识的公民,发挥人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活动力作用,才能保证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顺利进行。本文旨在从国民政治素质的角度谈中国的政治现代化的推进。

一、国民政治素质与政治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所谓政治现代化,是指传统政治(专制政治或浅表型民主政治)转化为现代政治(高度民主政治)的社会变迁过程,是现代人类根据一定的目标自觉进行政治变革和推进发展的活动。它使政治管理职能及治理能力和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得到明显的改进、提升,更具有合理性、规范性和能动性。其中,政治民主化是政治现代化的灵魂和主旋律。政治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政治民主化,因为政治民主化是政治现代化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政治现代化最集中的体现,是一个国家实现政治进步和政治文明的标志。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实质就是政治民主化的过程。那么,什么叫做现代化的国民政治素质呢?所谓政治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它是一个人的政治思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仰的综合表现。在我国,政治素质集中地体现为一个人对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意识形态、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我国政治过程的认识、态度和参与情况。国民政治素质的提高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首先,民主政治制度为国民政治素质提供制度保证。民主政治的实现与国民政治素质的提高是一致的。民主政治制度具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运作规则,它具有公平、正义的特性。这一制度为国民崇尚法律的权威性,具有明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提供了保障。因而,国民运用法律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以充分体现国民的主人翁地位。其次,国民政治素质为政治民主化提供主体性支撑。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民主精神的弘扬,国民政治自由、权利的实施,最终都要依靠人来完成,人是整个社会变革过程中主置的确定不移的占有者和承担者。只有极大地激活了国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国民的内在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使其能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政治知识,运用合理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使国民素质达到现代化的程度,才能推进政治的现代化。因此,一方面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有赖于国民政治素质的改善,另一方面国民政治素质的提高又迫切需要新的社会政治民主制度体系的建立,二者统一于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之中。

二、我国国民政治素质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国民整体的政治素质与政治体系基本是协调的,但也存在着局部不协调的现象。正确分析我国人的政治素质的现状是提出解决人的政治素质存在问题的前提。

1、政治参与心理多元性,利益性参与动机明显。新时期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由于参与主体的复杂性,使得不同层次的公民有着不同的参与动机要求。大部分参与政治的动机是具有政治取向的,以期通过政治参与来反对、腐败和社会不公现象,以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但与之相对立,在当前也有一部分人的政治参与动机是利益取向的。参与动机的冲突和不协调也造成了某种程度上政策遭抵制和政局不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政治主体意识薄弱,忽视自己的政治权利。主体意识是公民意识的基本形态。由于封建政治文化的遗毒依然存在,一些公民“官本位”意识浓厚,等级观念强烈,习惯于权大于法的政治运作方式。更有一些人不同程度的存在官贵民贱、民不与官斗的传统政治心理,明知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默认了。更多的人明知有人在搞腐败,但碍于权势不予揭发,使得违法腐败分子屡屡得手。正是由于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不强,对监督权行使的不够,使得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的原则无法落实,阻碍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3、政治参与渴求有所高涨,政治冷漠依然存在。就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逐步走向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成倍提高,公民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有了大的改进,民主和法制意识稳定提高,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普遍高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成长,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到经济利益上,而对政治的热情明显降低。据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做的抽样调查,发现被访者中表示关心政治的人较10多年前大幅下降了21.4%,关心度仅为65.1%[3]。农民对政治的淡漠尤为突出。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比较低,大都缺乏基本的政治知识,对政治的评价也很消极。

三、努力提高国民政治素质以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

国民政治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它与政治现代化具有互动的关系,并统一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之中。国民政治素质提高会极大的推动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本文认为,提高国民政治素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强化公民政治意识在意识形态构建工程中的地位,提高公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认识和认同。人的政治素质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完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具有全民性,并服务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因此,社会主义公民政治意识的合理性、合法性价值追求,必然成为这一信仰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国民的政治素质与社会主义制度内在本质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社会主义要求人们树立自主观念、平等竞争观念、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等,但在一些人头脑中,权本位观念、依附观念、特权观念、等级观念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些问题启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公民政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把公民政治价值观培养列入其意识形态的修补工程,借此来巩固其社会制度,缓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主义秩序的稳定性。从而有效地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在社会成员中的合理性、合法性内化和认同,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公民政治素质才能良好的发挥。2、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中国特色公民文化构建的最深厚的物质基础必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交换形式,要求市场主体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契约意识。这些正是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构建所需要的。当前中国社会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其最大的人文精神意义就是确立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以独立人格取代权威人格。使人们能够具有并表现出独立的意志,在政治生活中由过去被当作单纯的客体转变为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影响的政治主体。确立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很大程度上可以促使他们摆脱政治冷漠心理,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3、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鼓励民众表达自己的意愿。党和政府鼓励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工、青、妇组织以及各派、民主人士参政议政,这在表达民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使民意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还应鼓励普通民众积极参政议政,鼓励各类社团把民众的想法传达到政治体系。鼓励旨在影响政策的政治参与,不仅可以使政府得到足够的政治信息资源,还可以对公民进行民主政治训练。为了确保人民依法行使民利,公共权力和行使权力的干部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近年来,我国在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民主监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有了干部评议制度,党员群众有了民主评议干部的权利和机会。在党的系统设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在行政系统设立了监察部,专门负责受理对党员千部和一般干部的违纪检查工作。这两大系统的建立为沟通人民群众民主监督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的渠道起到了很好作用。建立民主监督制度,重点是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防止践踏人民民利的行为发生。通过上述一些让民众参政、议政的政治活动,可以使民众在其中学参政、议政的知识,经受民主政治实践锻炼,培育现代人的民主精神,从而达到提到人的民主素质的目的。一个国家政治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有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但仅停留于制度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制度的设计和运作还在于人,因而必须将民主的价值融合进公民的人格系统,转化为公民内在认知、情感和态度,以国民政治素质的形态出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以,国民政治素质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不仅毫不逊色于民主制度的确立,而且对政治现代化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蔡定剑:《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北京人社会政治心态的调查述评》,《民主与科学》,1998.1

现代政治制度篇10

关键词:宪政制度宪政意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今天,其最根本的成果就是以宪政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或者说宪政制度是当代政治文明的根本标志。宪政制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在于社会全体成员对它的接受和信仰,也即宪政意识的支持。可以说,如果脱离了宪政意识在全社会成员中的植根、认同和普及,政治文明的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认识和把握宪政意识与政治文明的这种内在关系,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不可或缺的思想认识前提和理论基础。

一、政治文明的核心在于宪政制度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在政治活动、政治过程、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上的逐步开化和前进的程度。近代以来政治文明的发展主要是和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形成相联系。在同封建专制集权长期斗争的过程中,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发展出了以民主政治为核心的诸多政治文明理念,如人民主权、权力制约、法治、人权、责任政府等,这些政治文明理念被载入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根本的一整套政治法律制度,即宪政制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而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制共和国。www.133229.com这不仅是近代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标志,更重要的是它还推动了政治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近代政治文明发展的目标途径在于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存在和运行则通过宪政制度得到保障。因此,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集中体现为宪政制度。首先,作为同封建专制集权斗争的产物和结果,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国家政治文明的诸多理念是通过以宪法为基础的一整套政治法律制度得以确认、落实和贯彻的。也即宪政制度是对近代政治文明以法律制度形式做出的确认,是近代政治文明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宪政制度的诞生为人类的政治活动从腥风血雨的野蛮和暴力下解放出来,进而走向文明、有序的政治提供了最好的制度保障,并成为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追求和选择。其次,宪政制度又是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并规定了民主国家政治文明的基本走向和基本原则。政治文明的诸多理念集中体现在民主政治中,它们要求民主政治的基本方向应当是实现政治权力运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治权力的分配、政治制度的设计、政治权力的实现。宪政制度就是在现代民主国家中以其特有的制度功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民主政治的要求,同时对可能的针对民主政治的破坏进行预防和限制,引导和保证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再次,宪政制度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一个成熟的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政治文明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政治只是少数奴隶主和封建贵族享有的特权,他们通过对国家权力的专制垄断实现对其他社会成员的人身占有和对全社会的财富占有。即使在古希腊奴隶制的民主制度下,享有民主权利的成年公民也不过仅占人口的百分之十。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以后,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动的民主化逐步成为政治文明发展的主要方向。民主、自由、人权的基本理念,代议制度、政党政治等政治体制逐步成为政治文明发展的主要内容。这些发展成果最终通过以宪法为基础的一系列政治法律制度得以确认和加强。可以说,宪政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今天的最高表现。

二、宪政意识是宪政制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宪政制度的产生、实施、贯彻不仅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场影响深远的制度革命,要求和实现宪政首先更是一场深刻的政治观念的革命。追溯政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时代的政治活动总是内含着特定的政治观念。这种政治观念为一定的政治体制的建立、存在和发展提供着强大的道义和精神支持资源。一方面它使生活在该政治体制内的不同的种族、民族、宗教和其它社会群体保持了政治认同目标的一致性,并排斥任何可能导致背离该政治观念的政治行为。另一方面,这种高度的政治认同使得政治体制从中获得共同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使政治体制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政治体制的过程和目标才能得以畅通无阻和贯彻实施。作为现代政治体制根本的宪政制度的存在及其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同

样也离不开一定的宪政意识的支持。

宪政意识是现代社会成员对建立在宪法和以宪法为核心的政治法律制度基础上的现代国家的政治活动的本质、特点、规律的认识和反映。与古代封建专制政治制度下的政治活动相比,现代社会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特点在于政治权力的民主化,即政治权力产生、构成、更迭来必须自于公民的选举,必须得到人民真实的授予;政治权力的运做过程和决策目的必须保障和实现公民的依照宪法享有的权利和自由。这意味着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首先必须建立在社会成员的认同基础之上,必须体现出社会成员普遍追求的价值观。这种普遍的认同和价值观反映在现代法律政治制度上就是宪政制度。宪政意识对宪政制度的意义概括地讲主要体现在:

首先,宪政制度是宪政意识作用于政治活动的结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告诉我们,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即有意识的活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正是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活动得以实现。正如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m[};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如此,人们的社会政治活动亦不能例外。19世纪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的政治制度时指出,美国取得成功的因素有三个:“第一是上帝赐予美国人的特殊和偶然的状况。第二是他们的法律。第三是他们的习惯和习俗。”在这三个要素中,“最具有生命力的是第三个要素—人民的精神、感情、信念,开宪政意识的产生,宪政意识则是宪政制度建立的精神之母。

其次,宪政制度的完善依赖于宪政意识的不断培育和提高。如前所述,宪政制度是宪政意识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因此宪政制度必然地要体现出宪政意识的要求和价值取向,并以此作为制度设计的目的及其功能实现的基础。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宪政意识,就必然有什么样的宪政制度,宪政制度不能脱离宪政意识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宪政制度不仅是以宪政意识作为自己的起点,以制度的形式满足宪政意识的要求和价值取向,同时宪政制度又是以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宪政意识作为自己强大的精神动力,维持和保障着现代政治文明。

再次,宪政意识的普及是宪政制度得以贯彻实施的保障。宪政制度的作用在于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和实现公民依照宪法所享有的权利和自由。但宪政制度本身只不过是一种制度选择,是一种工具,其作用的贯彻和实施从根本上必须依靠具有宪政意识的社会民众的参与。如果只有制度的建立,而缺乏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识与毫无异议地接受,它也不会真正得以实现并持续长久的。这正如哈耶克在《走向现代化》中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因此,宪政制度的实现除了需要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相应完备的政治法律体系外,还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力培育社会成员的宪政意识,以此来保证宪政制度真正的得以贯彻和实施。

三、宪政意识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人类政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相联系,并最先在资产阶级国家以制度的形式获得实现。它体现出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和革命的作用。也正因如此,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到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把资本主义社会称之为文明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文明只能属于资产阶级,只能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专利品。恰恰相反,政治文明首先是对以往整个人类丰富的政治生活经验的历史总结,它所蕴涵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已经超越了个别的阶级和个别的政治体制而对于整个人类政治生活及其进步和发展都具有一种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它是属于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的财富,也是当今不同政治体制可以共同享有的价值资源。

如本文开始所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今天,其最根本的核心成果就是宪政制度。因此,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必然要求首先选择宪政建设,要在全社会树立起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的观念,并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真实的体现和保证宪法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基准和法律体系中最高规范的地位,不允许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存在。这也是今后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我国政治文明程度的关键和方向性保证。有鉴于此,当前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面临的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社会成员宪政意识的淡薄

。这里既有中国文化传统的历时性继承因素,同时也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宪法功能实际上的不到位的现时性因素密切相关。

从文化传统上看,中国封建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在于民对君(其产生不是来自竞争性的制度程序,而是传统关系的合法性和纯粹的魅力)的单向发生的义务和服从。在这种义务服从本位观念下,君主统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可改变,体现的是一种忠孝文化。这种在中国历久难衰,影响至今的文化严重地扼杀和阻碍着为宪政需要的个人自由、个人权利的实现和保障,并以此为基础选择和限制统治者及其权力提供认同和发生条件。近现代以来的清朝宪政改革和国民党时期的《中华民国宪法》的失败都与此相关。而宪政从根本上讲是追求个人自由的结果。对自由的热爱和追求、为实现自由而衍生的一些基本权利要求、及为实现自由而参与、斗争和制衡,这是宪政得以生成的强大动力。同时,从现代民主国家宪法发展历史的轨迹来看,个人权利作为生活的核心所在,从来就是宪法史的主线。没有这种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信仰和追求,缺乏对个体的关怀,宪政是不可能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