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金融体系十篇农村金融体系十篇

农村金融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9:22

农村金融体系篇1

【关键词】金融生态农村金融金融体系建设

金融生态由周小川提出,徐诺金等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补充,其主要观点是借鉴生态学的理念,将金融各要素与其发展环境视作一个动态平衡系统。该理论强调金融主体间的分工合作受金融生态环境的制约和影响,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是与金融生态环境动态适应的过程。金融体系的五个组成部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运行依赖于区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法治等基本环境要素,还涉及金融体系本身与金融生态的互相影响,可以说金融体系和金融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本文从金融生态的视角探讨通过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主体建设和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来提高农村金融效率的路径选择,以促进农村金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分析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已建立,但金融供给仍显不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已基本构建了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和合作社组成的机构体系,但其金融资源的供给明显不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受限于政策的限定,不能对农户贷款,其支农扶农的作用有所削弱。商业银行出于自身发展和利益驱动,逐步撤出了农村市场,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目前在农村布有网点的仅剩农业银行一家,但是其重心也已逐渐向城市转移。农村信用社实际上成为唯一为农村服务的金融机构,目前农村信用社在现有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有几乎垄断的地位。在商业化改革的趋势下,农信社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也将贷款投向收益率相对较高的城镇或非农部门,而真正需要贷款的农户却难以得到贷款。农村金融组织既是农村金融体系的核心也是生态主体,农村金融组织的缺位使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无法实现,导致农村金融生态主体间的联系和互动不畅,金融生态系统失衡。

金融工具单一,金融服务无法满足需求。农村经济的主体多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一方面是融资需求的多样化。农村融资主体有农户,农民,乡镇企业等,其对金融工具在融资规模、期限和融资方式上均有不同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业务种类多样性。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对证券、保险、租赁业务及结算、信用卡业务等中间业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从农村金融的供给来看,与上述的需求却有较大矛盾。

第一,融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供的小额农户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对抵押担保品要求较高、审批程序繁杂且流程较长,农户及乡镇企业往往难以适应。

第二,业务种类单一,仅仅能提供存贷业务和汇兑等简单的中间业务。

第三,金融服务较为落后,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不足,总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均有待提高。这种“单一的金融供给”对农村经济发展制约严重。金融工具在农村金融生态系统是资金流的载体,金融工具单一化导致投融资主体间的资源交换难以顺利进行,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中各主体间联系不畅。

政府支农力度较大,但未能发挥应有职能。农业和农村经济本身具有脆弱性和较高的风险,私人部门往往不愿意将资源投向农业和农村,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对农业产品的刚性需求又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进行扶持,因而政府通过财政资金以及政策性金融对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对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边界难以界定,导致政府“越界”现象频发,农村行政干预金融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行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久而久之失去应有的活力以及资源配置功能。同时农村少数干部利用权力向金融机构寻租,使农村信用环境进一步恶化。

农村金融环境恶化,信用体系仍不够健全。农村金融生态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为:一是农村政府角色定位模糊。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政府应该是金融生态环境的维护者、监督者、引导者,而不应该直接干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行。另外,乡村政府对农村金融对当地经济发展作用认识不足,基本都没设立与金融事务相关的专门机构或人员,金融信息平台搭建滞后,没能成为银企、银户对接的桥梁,造成农户和中小企业无法获取有效金融信息。二是农村金融法制建设落后。农村广大农民金融知识较贫乏,信用意识薄弱;农村金融债权保护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失信惩罚机制尚未建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三是信用体系建设落后。农村基本没有建立专门的征信机构,信息收集困难;乡、镇政府也没有建立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征信信息平台;乡镇各银行之间客户的信用等级及信用资料也没有实现共享,信息的处理带有随意性且没有持续性;政府各个主管部门之间了解到的信息也没有共享机制,协作沟通不畅。企业或个人为了从银行获得授信额度,可能刻意提供虚假信息或篡改信息,而基层金融机构又难以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鉴别,导致征信系统反映的信息失真。

金融生态视角下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金融体系的完善不应该仅仅是建立完善的机构体系,市场体系,金融工具体系和规范的政府行为,而应该将其放在在农村金融系统中,准确界定其在生态链中的地位和角色,并且打破各体系间的障碍,实现金融资源在各体系间的合理高效流动,从而促进农村金融体系功能的实现。

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强化非正规金融组织的作用。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多样化的途径在于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打破和消除垄断格局,建立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基础,以农村合作金融的农业信贷为主导,以政府农贷机构等政策性金融为辅助,以民间信用为补充的金融组织体系,真正形成市场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体系。

一是加大对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集中,刺激现有的正规金融机构扩大其在农村投放信贷和开展多样化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并且强调差异化发展,增强综合支农功能,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继续深化。

二是重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培育与发展。应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放开,给“地下金融”以合法化地位,让不合理的地下金融转为地上金融,并辅以政策支持,引导和鼓励民营的合作组织、私人钱庄、小额信贷组织等多种形式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健康发展。同时,应当加强引导、监督,使其经营公开化、规范化。

提供适应农村需要的多种金融工具,为金融资源配置提供足够载体。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中金融工具多为贷款类,包括小额贷款,互保、联保贷款,抵押贷款等,但这些金融工具已无法满足农村金融主体多元化的需要,因此应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供包括贷款、保险、基金、信托、租赁、农产品期货等在内的金融工具。

一是继续推广以“互助互督互保”为机制的农户联保贷款,并逐步向乡镇企业推广,尝试农业产业链贷款模式,即以一家核心企业作为借款平台,以与这家企业具有资本关系的多家中小乡镇企业作为用款企业,以这家企业的集团公司或专业担保机构作为担保平台,开展中小企业的统贷业务,运用产业集群的方式来为贷款企业增信。

二是积极引入农业保险,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共担和转嫁。保险公司应该根据农业和农民受险状况,开发设计符合农村实际的保险工具,比如在农村推广养殖险和种植险,逐步培育农户和乡镇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进而引入包括农业保险在内的产险和寿险等,同时,政府也通过保费补贴、向保险公司提供费用补贴以及税收优惠等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是逐步建立农业产业基金,发展农业信托,农资工具设备的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为农村金融体系提供更多金融工具和服务。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为农村金融生态建设保驾护航。从金融生态的角度来看,应厘清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边界,政府应当扮演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而非领导者,做到为农村金融体系创造较好的外部条件和构建公平的市场环境,保证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中的主体地位,确保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开展竞争,为农村金融供需双方搭架交流平台,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而在市场失灵较为严重的农村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和政府行为介入,建立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实现金融信息共享,促进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和谐共生。

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一是要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地方信用信息与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共享,加强信用信息公开,改善地方信用环境。二是推进乡镇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更新工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形成中小企业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全面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环境。三是多渠道征集农户信用信息,积极开展农户信用评价工作,通过借鉴“信用村”和“信用星级评定”等有效措施,实现对村镇贷款农户的信用捆绑,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户的信贷支持。

农村金融体系篇2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问题思考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已建立了以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基础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它们之间的功能既有重叠,又有空缺。因此,必须对它们进行革新、调整和补充,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一、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金融力度不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政策金融体现国家意向。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发行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一是作为政策性银行,其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长期以来资金拨付有限,且资金不能按时到位,有时不得不向央行借款,使筹资成本上升,制约了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二是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农业发展银行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三是业务单一。本来政府建立农发行的目的就是要给农村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但后来成了农副产品收购银行,仅在农产品的收购、储备、调销等纯政策性方面发挥作用。而农村很多需要政策性支持的事情,如农业的开发,农业科技的推广等方面作用较少。

2.商业金融嫌贫爱富。农村商业银行,全国数量较少,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人们的认识尚不全面,具体的经营中表现为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足及所涉业务的自然脆弱性,使其经营发展天生具有局限性,商业金融要赚钱就必须考虑交易成本和风险。大部分农民需要小额、频繁、多样的贷款,交易成本相对高一些。风险管理方面,商业金融对农民担心较多。发展空间很大,但愿意投入的主体很少,对从事农业的资金投入缺乏政策、法律上的倾斜保护。

3.合作金融名存实亡。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农村信用社在发展中日益突显出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历史包袱沉重等一系列问题,已经逐渐失去了合作金融的特性,严重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和效益提高,逐步成为制约扶植“三农”发展的瓶颈。

4.民间金融缺乏规范。农村民间金融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体系,适应于农村传统的固有经济模式,再加之其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农村的金融体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农村经济融资的主要渠道。农村民间借贷在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扩大农户生产经营资金来源、促进农村个私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目前民间借贷来源主要是地下钱庄等。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其由于缺乏监管所容易引发的问题。首先,由于民间金融活动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适用的法律法规支持,民间借贷风险大,容易引发债务纠纷。而且民间借贷具有为追求高盈利而冒险或投机的一面,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和影响社会稳定。其次,民间借贷其利率比银行同期利率较高。一方面加重了农民和中小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国家利率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鉴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以上问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为切入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以实现农村金融又好又快发展。

1.在政策金融方面,拓宽政策性银行服务功能。针对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难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职能的局面,重新界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增加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首先,要根据国家农业政策在作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同时,资金的运用要支持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资力度。一是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支持农村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平衡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社会化、现代化建设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抓住重点企业项目进行支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四是全面支持贫困地区人口尽快脱贫解困。紧紧围绕稳定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重点支持有助于直接解决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其次,加大财政投入规模,使农业发展银行的资本金充足。最后,加快农业发展银行管理的各项立法,使各项金融政策能更好地贯彻落实。

2.在商业金融方面,把农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按照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基本方向和市场定位,商业银行要按照商业化原则不断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用一定比例的资金来支持农村,决不能把农村的资金抽到城市中去。农业银行可以成立专门的涉农贷款分支机构,利用自己熟悉农村市场、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传统优势,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行应设立更多的金融产品,扩充服务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控制农村县域金融的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商业化程度高、资金需求量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以上工商企业。鼓励农业银行在改革中,通过市场化手段,整合农业银行多余的机构和人员,或改制成农村信用社、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和农村保险机构。对农行剥离的扶贫贷款业务,国家采取招标方式由多家金融机构平等竞争贴息优惠。

农村金融体系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外部环境;福建

1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的政策环境

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离不开政策环境,农村金融政策环境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的配合至关重要。因此,只有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的政策环境,才能推动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完善,为我省农村金融的发展构筑良好的平台。

今年我省将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从财政政策扶持的角度,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具体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继续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农村合作银行逐步向农村商业银行过渡。晋江、石狮两家农村信用社联社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柘荣县农村信用社联社在全面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统一法人改革,争取年底前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扩大农村地区机构网点覆盖面,原则上不得减少原法人资格的农村信用社的服务网点。

(2)稳步实施农村地区新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试点。争取尽早列入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省份,鼓励在农村地区设立股份制村镇银行,鼓励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发起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鼓励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设立专营贷款公司,促进农村金融竞争。

(3)引导商业银行参与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农行分支机构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其他商业银行要稳定在县及县级以下地区的现有机构网点,适当增加贷款和汇兑服务。商业银行在大中城市增设支行或分理处,原则上应在农村地区同时增设1家服务网点。

(4)改进政策性银行支农功能。农发行省分行要全面推广农业小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等试点品种,积极尝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等新品种。国开行省分行将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县域资金投放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出口银行将选择部分重点农产品出口企业,支持农产品出口创汇,并支持有条件的涉农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此外,今年我省将组织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选择16个县(市)率先开展支农信贷综合试点。试点将按照“加大投入、积极创新、提高服务充分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着力解决当前影响农村金融服务有效性的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机制问题,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渠道创新,力争在改进我省银行业支农金融服务机制上有较大突破,在支农信贷投入方面实现较大增长。

2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三农”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担保上。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既可以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为他们提供相对公平的融资环境,解决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又能使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减少为农户和中小企业失信的担忧。然而,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特殊的融资群体,传统的融资方式不能改变他们贷款难的困境。为此,需要针对农村现实,引入动产抵押,创新信用担保方式,为我省“三农”的发展拓展一条新的融资渠道。

(1)增强企业守信意识,规范企业结算运作,构建良好的银企关系。同时要大力发展票据业务,引导企业采用规范的结算方式,改变大量使用欠条的习惯,扩大银行承兑汇票的覆盖面。积极推广商业承兑汇票,尽快建立和实行商业承兑汇票签证制度、商业承兑汇票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商业承兑汇票保证金制度,通过规范管理,积极引导,稳步扩大商业承兑汇票使用,从而为中小企业应收账款提供合法有效的物权凭证,为应收账款和存货等成为动产抵押的主力品种创造必要条件。

(2)激励金融机构创新,加强金融监管,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成立专门的动产抵押信贷部门,把动产抵押业务同其他信贷业务区分开来,配备专业人才,加强动产管理的研究,并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动产管理水平。同时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提高外部监管水平,强化监管力度内外配套,标本兼治,降低风险。

(3)尽快建立动产担保公示登记系统。可按政府主导、央行监管的模式建立统一的动产登记管理中介机构,统一动产审查的原则标准、公示方式、登记程序和手续,并由其担保公示信息,贯彻“一物一权”原则,建立信息平台和查询系统,向信贷人提供准确规范的查询和检索服务,通过动产公示,打上标记,交付留置权,防止多头重复抵押,切实保障信贷人权利。

(4)完善法制环境,加强司法保障。我国《物权法》的出台,填补了动产抵押的法律空白。随着法律制度的日益健全,地方政府和人民银行要加强对法院的协调,为保护信贷人权利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司法保障,人民法院应建立金融诉讼案件审理绿色通道,提高审判效率,加大执行力度,政府、司法等有关部门多方联动,为改善农村信贷融资提供良好的司法环境。

3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必须重视农村金融工作。在农村市场经济中,信用是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生命之源,因此我省必须加强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把创建农村信用工程作为完善我省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工作抓好,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1)广泛开展农村信用评级活动,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结合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大力开展以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用工程”活动,培养地方党政干部和广大农户信用观念,逐步在信用社和农户之间架起诚信桥梁,对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的农户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有限、手续简便、客户放宽、服务优先,推动更多的农户遵守信用,以确保信用社资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2)大力发展信用中介机构,促进征信业壮大。积极培育各类社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竞争方式提供完善的信用信息服务,使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信用中介主体到位。同时,规范中介机构行为,对蓄意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及审计报告、质量认证等的中介机构,要严格依法追究责任,直至取消其相关执业资格,严防中介机构与借款人合谋欺诈的情况发生。

(3)完善农村信用的征集、评估、与服务体系。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与工商、税务、公安等职能部门协同合作,建立农村企业和农户信用信息库,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完善逃废银行债务和恶意欠息个人和企业定期通报制度,使信用成为农村金融活动各参与主体的立身之本。

(4)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提高失信者的违约成本。强化对各种逃债、赖债、废债、骗债、恶意欠息等失信行为的经济制裁力度,对债务人的违约制定更加严厉的赔偿和惩罚规则,同时,完善刑法中对欺诈和非法侵占等恶意背信行为的有关规定,依法惩治此类犯罪,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4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农业是世界公认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最差的“弱质产业”,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自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试办农业保险以来,农业保险业务一度得到了快速平稳发展,但由于农业保险回报率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依据,加之保险公司实行商业化经营,业务重点也转向城市,农业保险业务日趋萎缩。因此,我省应从金融政策上支持农业保险的实施,以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三农”发展撑起一把保护伞。

2006年8月至9月,我省政府相继下发了《关于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补充通知》,决定围绕农村住房保险、森林火灾保险、水稻种植保险、渔工责任保险和渔船保险等五个险种开展农险的第一步试点工作,期限为3年,并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试点半年来,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试点险种承保面已达100%。这次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得益于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地市分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研究确定市、县两级财政补贴分担比例,并出台专门文件和方案,对试点工作进行部署,确保落实到位。

为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农业保险体系,2007年福建保监局继续加大培育农村保险市场的力度,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引导保险公司设立农村营销网点,延伸服务领域。截至目前,全省(不含厦门,下同)共设立县及县以下营销服务部1014家,其中2007年新增37家,农村保险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二是支持县级营销服务部升级,发挥其对乡镇的辐射作用,改进农村保险服务。2007年以来,全省新批开业县级支公司8家,批筹3家。三是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积极稳妥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截至3月末,全省有3家保险公司参与14县(市、区)新农合试点,参与农村总数2106个,参保农民接近360万人。

农村金融体系篇4

近年来,保定市响应中央政策,积极推动了农村改革的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农村金融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经形成了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还包括邮政储蓄银行、贷款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组成的正规农村金融体制。1993年10月成立了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2003年成立了涞水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创造性地开展了以“扶贫社+小额信贷+贫苦户”为主要形式的小额信贷开发式扶贫的实践。2010年初,保定辖区共有24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占河北省的44%,全部位于革命老区8县。2011年,经过保定市银监局等各相关部门的努力,消除了这些空白乡镇,并且成立了保定市第一家村镇银行———唐县汇泽村镇银行,已经于2011年11月30日正式开业,资产14479万元,存款8810万元,贷款4501万元,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二、保定市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数量相对较少,无法完全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由于农业的高风险、低收益等特点,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了农村市场;原本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主力的农业银行也调整发展战略,将业务重点向大中城市转移,大量撤并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大大削弱了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还处于尝试或探索阶段,还面临着盈利能力差、社会认知度低等缺点,业务规模也比较小。同时,虽然消除了金融空白乡镇,但是,在农村地区仍然是一个网点要辐射好多个村庄,给离网点相对较远的村民办理业务带来不便。此外,业务量大、工作人员效率低等会导致农民为办一笔业务需要花费大量等候时间,这些都有可能抑制他们的金融需求。

2.金融产品种类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农户的多样化需求。长期以来保定市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只办理存款、贷款等最基本的业务,贷款的种类也比较单一,主要是联保和小额贷款,消费信贷、理财产品等基本出于空白状态,近几年,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感召下,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生活的改善或者理财需求的出现,农村信用社还没有适应这些需求的产品。

3.资金外流比较严重,涉农资金投入比例较小。由于金融机构的商业化取向,为了追求高收益,农村现有的为数不多的金融机构也多把在农村吸收的存款投向城市,比如邮政储蓄,在农村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的保定市农村信用社由于存在经济规模小、贷款手续繁琐、员工素质较差的诸多缺陷,难以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支农作用有限。

三、完善保定市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

1.进一步引入新的农村金融组织,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多层次化。一方面,在前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如果唐县汇泽村镇银行能够顺利运营并得到农民的认可,那么可以考虑在其他地区增设新的村镇银行,以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规模小、时间急、频率高的特点。同时,可以合理疏导和利用民间资本,在当前这种农村金融需求无法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得以满足的情况下,民间金融必然会大量存在,与其一味的打击、取缔,不如因势利导,民间金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优势,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农村金融的有益补充作用,国家正在试图以温州为试点推行民间金融的改革,如果试点成功的话,我们也可以在实施细则的指引下尝试将民间金融正规化,发挥其了解当地情况、便利融资的优势,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2.完善金融服务,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全面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抓手,是新形势下缓解农村和农民“贷款难”的有效手段。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目前,保定市的农村金融服务种类比较单调,服务针对性不强,难以适应农村传统经济向高科技、高收益、高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农村经济转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推进,农民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各金融机构应该贴近农村实际,“量身定制”符合农村实际的新产品,探索适合我市农村实际情况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村种养业、个体私营加工、外出务工等多方资金需求。

3.农村信用社要完善自身业务,发挥支农的主体作用。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如何加强文明规范化服务建设,提升服务文化内涵,增强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农信社发展中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农村信用社具有得天独厚的网点优势,而且因为贴近农村,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拉拢农民成为自己稳固的客户群体。尽快推进信用社改革,吸引农户、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多种经济主体投资入股,增强信用社自身资金实力和营运能力,增强信用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拓宽服务领域和业务范围。

4.培养和引进金融人才。在某种程度上说,金融工作者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决定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水平。由于农村条件较差,很难吸引金融人才,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熟练业务操作能力的金融人才是非常短缺的,随着农民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农村金融机构不仅要办理为农民办理存贷款业务,还要充当他们的“理财顾问”,成为推广金融业务的宣传员,这就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可以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服务和建议,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农村金融体系篇5

一、深刻理解《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各民族人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1,《决定》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的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重大安排,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多种方式流转,现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再明确提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进行流转的问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有利于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充分实现农民对承包土地各项权益。对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具有正本归源的提导意义。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现,将有利于农村农民在资金融通活动中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意味着债权的保障程度得到提高,市场空间也得到拓展。

二、当前农村金融体系缺陷的探索

当前,农村的金融体系主要是以农信社为主及几大专业银行的业务网点构成,其主要的业务是以简单存取贷的资金流转及不动产抵押业务为主,金融工具单一,农业保险面窄小。其次,是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制度性缺陷,准入过严,现在金融机构网点至镇级居多,至社区和村相对比较少,要实现金融业务服务到社村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从主观上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社村一级经济总量相对较少,经济活动的形式相对单一,经济活动的频率也相对低。广东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情况相对比较好,内地及边远经济落后的地区的情况尤为明显,从现行的金融政策下,银行作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必然不愿意做“亏本”的买卖。

2,现在农村村民的投融资能力比较差。一方面受到政策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农民可抵押融资的条件贫乏。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多种方式流转,但不包括抵押。即使法律上允许农地可以抵押,相当一部分的农民是不愿意抵押的,因为他们怕失去了土地,而金融机构也要看抵押物能否处置、变现,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只能用作农业,不能改变用途,目前还难于处理变现,金融机构也就不愿意接受农地作为抵押物。

从客观上分析,目前农村的金融体系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1,农村经济和金融规模总量不足,金融工具单一,缺少必要的融资及相关的衍生产品和工具,农业的保险面狭窄。

2,国家对进入农村的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过高,过严,不切合农村的实际。对照现代商业性金融机构监管模式要求偏高。

3,当前国家对农村经济特别是被流转土地的农民切身利益的保护,农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及农村资产定价的公式(准则)等相关的法律不健全。

4,国家对商业性的金融机构支持农村金融业发展缺少必要的规定。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必然以自身经济利益为于归,必然会影响对农村金融业的投入和农村金融业的发展。

5,目前国家对农村的保险业监管不足,存在一定的不规范行为,未能很好地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有效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保险的范围、涉及的面相对较窄。

6,国家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扶持政策还不足够。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这些虽然都有助于农村金融改革获得实质性加快,但仍然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的支持。

三、构筑农村金融体系,建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

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关系到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要以创新的思维,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国家政策推动与市场力量相组合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要继续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业务限制和监管。调整现行法律法规,继续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如:农村项目发展基金等私人资本进入农业信贷领域,参与市场竟争。调整监管方式,按不同资本进入状态不同,分层次建立监管机制。

2,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把村级经济的闲置资金或资本与民间资本相结合,组建村级信贷机构或银行,按投资比较分享收益及承担风险,定向借贷给农民发展农业。这个机构由所在的村民委员会共同监管,按照商业金融机构模式进行营运,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村级经济资产的升值,免盲目投资,造成资产的流失。如:塘厦镇大坪社区,出售土地的收益,除按国家规定改善社区的人居环境外,在扩大集体和发展经济方面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市场经济风云变幻,投资经营性项目,风险较大,难以保证资产的增值和补值,只好建厂房搞租赁经济,在金融海啸下,也显得鲢危机重重。另一方面,同属区域内的农民发展项目,其经济实力,个人诚信等诸方面都会比较清楚,存在的风险也相对较低。同时也缓解农民发展项目融资难的矛盾。

3,通过发挥财政、税收的杠杆政策,把增大农村的金融供给,拓宽农村融资渠道与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发展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紧密结合起来,吸取美国早期圈印第安人土地的教训,防止出现政府过分动员“城市资本下农村”,让土地的流转遵循经济规律,让农民自已自然流转。

4,国家要尽快制定土地流转的规则,价格定制的准则,规范土地流转的行为,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持土地被流转农民的切身利益,防止出现新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5,建立电子化农民信用档案和信用评级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倡导诚信,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罚”的奖惩机制,为推进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和风险定价等发

挥作用,促进农村金融业的健康发展。6,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出台后,明确了提速农村金融业的发展,致力于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从目前情况来看,政府还应在以下几方面增加配套的政策:

(1),农村小企业贷款指导性意见;

(2),农民小额贷款指导性意见或规定;

(3),允许村镇银行、信贷机构及农村互助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银行或金融机构进行融资;

(4),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对于构建农村主导产业项目给予资金上的补贴;

(5),减免农村小额金融信贷机构的营业税;

(6),扩大国家对农业保险的补贴面。

(7),允许村镇经济合作组织对农业发展专项发行债券。

农村金融体系篇6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体系;交易成本;产权改革

从2007年3月1日第一家村镇银行在四川开业拉开村镇银行试点的序幕发展至今,村镇银行体系已初具规模。我国村镇银行是在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借鉴国外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伴随农村商业银行,小额农贷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试点而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的村镇银行是带着政策的光环诞生的,是政策的产物。

1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现状及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含两个层次,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各种正规金融组织和民间金融组织。就正规金融体系而言,这样一个以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组织为主体的框架,基本涵盖了大部分的农村地区。

1.1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支农功能弱化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的是总分行制,省以下分支机构的缺位使得它的资产运营目标难以得到至上而下的贯彻,不得不将大量业务委托农业银行,一方面农业银行的营利性特征让它有足够的动力来挪用这部分资金甚至直接占为己有;另一方面,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过分局限于粮棉收购,对于亟待政策资金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乎漠视。

1.2农业银行的撤离造成农村商业金融安排空位

自1979年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以后,中国农业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主导农村金融。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类银行业务的交叉使农业银行不再固守农村金融这一传统领域,而逐步将眼光转向农村金融以外的业务领域。在商业化的思路指引下,农业银行更明显的以一个商业银行的姿态参与同其他商业银行的竞争,营利性成为其首要目标,并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洗脚上岸”式的战略调整,大量拆并县及其以下的分支机构,业务中心开始向大中城市转移,农业银行的撤离,必然造成农村金融主体的缺失,直接在原有金融体系中打开缺口,造成商业性金融机构部分产生供给空白。

1.3农村信用社存在诸多问题

1.3.1产权归属不清

信用社发展到如今,信用社的产权关系却变得越来越模糊:一些农村信用社的员工并没有将信用社当成是农民的,而把他当成是商业银行看待,为农意识淡薄;一些农民也不把信用社当成是自己的,而是把他当成是国家的或是商业的银行。

1.3.2不良贷款比重高,资产质量差

农业生产的低效益性和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农信社的农业贷款面临较大的损失风险。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近些年,农信社的资产质量有所提高,但从绝对比重来看,其比率依然很高。过高的不良资产比率使农信社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而不得不审慎对待农村贷款,限制其农村业务的开展。

2设立村镇银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2.1培育了新的农村金融主体,弥补商业性金融机构“空位”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必不可少。所谓“交易成本”是指利用经济制度的成本。即交易成本=签约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成本+成本。

交易方式或交易机构的选择取决于实现交易成本的最低。在交易层次比较低的时候,民间金融和合作金融的优势比较明显,而当交易层次提高以后,伴随资金交易的扩大,商业金融的规模效应就会体现出来。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暴露出来,相应的弥补资金风险的信息成本会增加,这些通过大额资金借贷的高利率体现出来。但对于商业性金融机构来说,现有的安全评估成本会因为资金规模的增加而降低其单位水平,同时单位签约成本也会因此而降低,如图1所示。

图1

所以为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不同的金融机构应有自己不同的市场定位,民间金融和合作机构应着力于分散性、小额性的资金需求,而对于集中性、大额性和共性化的市场需求,则安排商业性的金融机构能使交易成本最低。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中本来包含有商业金融的安排,但是,农业银行的“洗脚上岸”已经在事实上打破了原有的“三足鼎立”的局面,直接形成商业金融的缺位,导致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交易成本的非最优化。我国村镇银行是按照公司制新组建起来的企业法人,或是其他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从性质上来说,它属于商业银行,按照商业性的原则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它的设立弥补了农行撤离所留下的农村商业金融空位,也缓和了这种空位下的交易成本问题,从而保持了原有体系的完整。

2.2创造竞争环境,推动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建不应该只单纯依靠设立几家新的金融机构,对原有金融机构组织的改革同样重要,对于农信社来说,改革的核心在于重塑合作制。

另一个关键在于竞争机制的培养。村镇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入住农村,从业务来看,它和农信社存在很大的交叉领域;从水平上来看,农信社属土生的金融,管理技术和水平远不如下乡的这些村镇银行。

2.3带来协整效应,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供给

农村金融体系篇7

【关键词】金融功能;金融体系;新农村

一、引言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发挥其进行有效资金配置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功能,资金的外流、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在借鉴国内外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同时,引入与之相适应的合作性金融组织及其他民间金融形式,并在此基础之上明确农村金融体系中各机构功能定位。

只有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寻找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模式才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二、金融功能与金融体系结构

金融功能论认为,金融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聚集和分配资金的功能、管理风险的功能。三个功能中资金配置功能最重要:资金配置好,下期生产中的剩余就多、资金回报率就高,从而可动员的资金就多;同时,把资金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风险就小。“功能观”的提出突破了传统“机构观”在既定金融组织条件下进行研究的局限,揭示了金融功能的客观性、稳定性和内生性特征,从而为审视与思考质性和量性相统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以及以此为目标的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更为优越和准确的视角。

由于不同金融组织结构在发挥各自金融功能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及体现出的优势与劣势,所以存在最适的金融组织结构,即最适金融组织结构是由金融功能决定的。首先,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即随着时间推移和区域的变化,金融功能的变化要小于金融机构的变化;其次,金融功能优于组织结构,即金融机构的功能比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更重要,只有机构不断创新和竞争才能最终导致金融体系具有更强的功能和更高的效率。从功能观点看,首先要确定金融体系应具备哪些经济功能,然后据此来设置或建立可以最好地行使这些功能的机构。

三、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定位及异化问题

1.政策性金融组织及其存在的问题

政策性金融是由政府组织或发起的,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为农业提供特别贷款、配合政府农业政策或者贯彻宏观调控意图,支持和保护农业生产,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农民收入称定增长的一种特殊性的资金融通活动。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目前的功能状况,与农业政策性金融所应该具有的功能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极不相称,出现了政策性金融难以支持农业发展的现象。这是当前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的最大的缺陷。一方面,目前政策性银行的筹资功能弱化,资金来源过度依赖于中央银行再贷款。受限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时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特别是无法获得发放农业生产方面所需的中长期资金。另一方面,财政补贴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企业因为没有必要的利益补偿而无力执行按保护价收购政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价格支持功能也将难以发挥。

2.商业性金融功能及其存在的问题

商业性金融指各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金融形式。包括中国农业银行等各类型商业银行以及邮政储蓄、民间金融、农业保险等组织。农行等机构职能是吸收存款,负责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及粮棉油经营企业附营业务贷款、农、林、牧、渔及农产品加工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商业贷款及农村基础设施贷款。邮政储蓄在吸收存款的基础上,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实现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民间金融组织作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提供农户间、农村企业间、农户与农村企业间的小额信贷。保险组织则提供农业保险、农村人身保险、农村证券经纪业务、农村信托租赁业务、农村企业财务顾问和咨询业务。

对于商业银行,由于农村金融业务稀少单一,成本高收益低,各商业银行不愿在农村投入资金,而集中于城市开展业务,支农力度减弱。同时,商业银行对农村资金的“倒吸”,更使大量资金由农村流向城市。民间金融方面,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缺陷,使得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又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民间金融大都是私人放贷,其投放资金的目的是追求资金的高时间价值,因而引发了“高利贷”的出现,使得农村的融资成本高,农民承担不起。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使得民间金融并不能很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

3.合作性金融功能及其存在的问题

合作金融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按照合作原则,即自愿、互利原则所组成的金融互助组织,信贷活动不具有竞争性,不以营利为唯一和主要目的,带有扶弱功能。当前我国农村合作性金融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合作社,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合作银行主要业务包括传统的存款、放款、汇兑等,主要发放农户生活性、生产性小额贷款,对农村微观经济组织提供资金支持。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合作性金融已经失去了其合作的性质。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型为农村银行,实行商业化管理,致使大量资金外流,由于非农化倾向不断加强,农户间互助合作的性质不断减弱。另外我国合作性金融信贷资金实力弱,只能为农民生产提供日常的流动资金,在农业发展中充当拾遗补漏的角色,难以满足“三农”发展的信贷需求。

四、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异化原因分析

政策性金融体系、商业性金融体系、合作性金融体系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构成并没有发挥降低农业投资风险,提高农业资金有效配置的功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金融投资风险收益不对称

首先农民信誉问题导致农村金融投资风险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信用观念淡薄,加之金融机构没有健全的客户信用体制,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巨大,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承受着巨大的不良资产的压力,发展非常困难,无法提供充足的信贷支持。

另外农业边际收益低导致金融收益无法提高。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受天气等外在因素影响较大,农业这种较低的边际收益使得金融产品的成本无法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我国各大金融机构的改制,各经济主体均以追求经济利润为最终目标,使得农业自身积累的资金很大部分通过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渠道流向工业领域和城市,出现所谓的“抽水机效应”。

2.国家长期倾向的工业化政策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本国经济、加快工业化进度是提升本国竞争力的核心。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农业对工业给予的资金支持。尽管目前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长期的工业化政策已使农业及农村付出很大的代价。国家的这种长期政策性倾向造成了农村金融匮乏,资金支持严重不足的历史烙印。

3.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服务方面的缺陷

农村金融机构一直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承担着支农任务,但在服务功能、服务手段、管理机制、人员素质等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远落后于城市金融机构。受人才、交通、通讯、技术、资金等因素制约,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无法适应农村特有的金融环境。

五、基于功能观的金融体系重构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金融机构不愿涉足农业,各大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与支持农业发展冲突,使得新农村建设举步维艰。因此要通过体系重构来加强农业金融业务的利益性,同时开展各种担保来降低农业风险,从而真正发挥出农村金融的支农作用。

1.加强金融体系间的功能整合以提高盈利能力

要加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体系功能整合。首先要创新贷款方式。根据农业政策性金融生产扶持功能的内在要求,考虑逐步实行与商业银行联合贷款的办法,即政策性银行通过对投资项目发放基础性贷款,使之符合商业银行的贷款条件,诱导商业性金融的进入。其次创新担保机制,动员商业银行及其它社会资金流入。担保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其它金融机构所发放的符合政策意图的贷款给予偿还保证。

2.创新“银企”合作方式促进金融体系功能实现

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开展商业性信贷业务,稳步推进农村城镇化和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部分金融业务通过外包形式给非金融企业,如将信贷营销职能转包给信贷经纪公司等,探索“银企”间的金融合作方式。

3.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保障金融体系功能运行

利用地方政府拥有信息网络等资源优势,建立农村村民信用体系与信用评估,以期降低农村贷款风险。大力加强信用教育,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完善诚信体系构建,促进农村金融环境的良性循环。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通过完善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商业银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通过制定由人民银行将其他金融机构寻找出路的资金以再贷款的形式直接批发给农村金融机构等措施,扩大其资金来源,提高其资金运作能力。

4.引导民间金融渗入弥补功能不足

民间借贷具有制度优势、信息优势、成本优势、速度优势。民间借贷中的当事人彼此比较了解,与融资相关的信息极易获得且高度透明,相对低的信息搜寻成本和管理成本使得民间借贷交易过程快捷,融资效率高。建立多样化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不仅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而且能在多种金融组织的自由竞争中提高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水平与效率,同时也会促使民间金融走向规范化道路。

5.开辟直接融资渠道,引导农业走产业化、资本化道路

在现有的农村金融体制下,当银行信贷为主要的资金支持功能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时,就需要建立以资本市场和票据市场融资为辅的融资方式。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扶持农业产业中龙头企业走集团化、证券化道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金,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地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向产业化、高科技化转变,最终建立多种融资模式,使信贷市场和资本融资市场等多种融资市场并存,使得新农村建设的融资渠道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汇丰―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R].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何广文.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困境与路径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

[3]李树生,施慧洪.论金融本质与农村金融创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

[4]万宝瑞.创新体制,应对四大挑战[J].农业经济问题,2009.

[5]闫先东,魏晓丽.在新形势下我国发展现代农村经济政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

[6]马九杰等.农村信贷约束与农村金融体系创新[J].中国农村金融,2010.

[7]李仁尚.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对策[J],2010.

作者简介:

农村金融体系篇8

内容摘要:构建普惠性的农村金融体系,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的乡镇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方向。但由于农户金融需求的层次和金融机构的性质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农户进行细分,并明晰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下各个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和业务重点,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各金融机构的竞争优势,满足不同类型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关键词:普惠性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农户细分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一直被寄予厚望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杜晓山、温铁军、光、孙少妍等学者也都从建立的必要性、实施的主要障碍等多方面对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以宏观环境建设的探讨居多,涉及微观层次的较少。并且,虽然各项研究的结果都倾向于肯定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有利于改善农村经济状况,但各个金融机构在整个体系中的定位、服务对象以及业务重点仍然是亟待厘清的问题。

农户的细分

普惠性金融体系的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其核心是顾客,无论是金融机构的选择还是金融业务的确定都是围绕目标顾客展开的。由于农户的金融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首先必须以农户金融需求的性质为变量对所有农户进行细分。

(一)农户细分的变量

1.借款的用途。一般地,农户借款可分为投资性借款、生活性借款和应急性借款三类。其中,投资性借款在转化为投资后,通常意味着利润的获取和资金的回流,从而预期收益率较高;而生活性借款和应急性借款是为了维持农户的正常生活和应付突然的风险,预期收益率较低甚至为零。现有研究表明,农户人均纯收入越高,借款用于生产用途的比例也就越高;反之,中低收入农户借款的用途主要是非生产性的,可以推断其预期收益率较低,借款的偿付能力较弱。

2.借款的规模。农户借款规模随用途不同而有所差异,从整体来看,投资性借款的规模要大于生活性借款的规模。在投资性借款方面,随着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农业生产大规模、集约化的特征凸显,也要求农户在育种、农田水利建设、机械设备购置、农田管理等方面有更大的支出,激发了农户投资性借款需求,不仅要求扩大借款规模,还要求延长借款周期。另外,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使得农户利用信贷渠道解除消费预算约束的倾向日益明显。目前农户家庭基本都有电视机、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对其他大型电器和交通工具的需求也在增大。而这些商品价格相对较高,从而催生出相应的消费性金融需求。并且由于消费水平存在“棘轮效应”,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这种消费性金融需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不断扩大。

3.能否提供合格的抵押品。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各要素流动不畅,信息采集成本较高,因此对农户贷款具有较大的道德风险。再加上农村基本上还没有形成健全的贷款担保体系,抵押就成了金融机构贷款的重要信用保证方式。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房屋和土地符合金融机构抵押条件,但由于农户的家庭规模较大,以房屋或土地为抵押要经过全家上下的一致同意,难度较高。而中低收入的农户财富累计有限,根本无法提供土地和房屋之外的合乎规定的抵押品。

(二)农户的类型

根据以上农户金融需求性质的不同,可以把农户分为三类:富裕型农户、维持型农户和贫困型农户。富裕型农户的收入相对较高,其收入除满足一般性生活消费之外,还有部分结余,其借款主要是用于生产性投资。在个人财产方面,富裕型农户有一定的积累,可以应对数量较小的贷款抵押要求。维持性农户是指刚能达到温饱状态的农村中低收入者,他们收入的不确定性大,有时需要借款来维持生产和平滑消费。维持性农户拥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和较强的信用意识,还款概率较大,但没有合格的贷款抵押物。贫困型农户挣扎在温饱线上,几乎没有生产能力和还款能力,更不用说拥有合格的抵押品。但为了维持生存,贫困型农户也有借款的需要。目前的调查和研究都表明,维持型农户在农户中的比例最高,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结构。

金融机构业务对象的确定

经过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系列改革,我国农村逐步形成了一个政策、商业和合作搭配的正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但仍然存在着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空白区域,催生出了形式多样的微型金融机构。在这样一个不断演进、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下,各金融机构只有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针对其金融需求开展金融服务,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一)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是农村网点最多、“三农”业务辐射范围最广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自1995年起,县级以下中国农业银行网点在盈利目标驱动下,迅速收缩和撤并,信贷经营目标从农村转向城市、从中小企业转向大企业。但在2008年国务院明确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原则后,农业银行又加强了对农业金融的专业化管理。2009年,农业银行以2048个县级支行和22个二级分行营业部为依托建立“三农金融部”;2010年农业银行又以新核算报告系统(iFaR)和新财务管理系统(FmiS)为依托,以细化“三农金融部”县域核算单位为重点,重构了“三农金融部”的核算体系,使其更适应“三农”业务的特殊性要求。尽管中国农业银行在内部管理上做了很多调整,但其规模大、决策层次多、运营和管理成本高、信息搜集困难的特点依然存在。由于金融机构的各项成本、费用和风险升水都必须从利率中得到补偿,农业银行可以接受的利率水平相对较高,在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有引入抵押品,才能有效降低道德风险和监督成本,提高还款概率,从而使农业银行能够接受的利率水平下调。因此,中国农业银行在发展业务时,应将提供合格抵押品的富裕型农户作为主要的业务客户。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

农信社的分支机构几乎遍及所有的乡镇,是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但在创立伊始,农信社的产权就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其经营权事实上由国家控制。在商业化改革中,农信社“合作”的性质不断弱化,经营也更加强调贷款质量和回报,向农村经济活动提供的贷款规模也在不断压缩。农信社虽然在资金规模、人员配备、结算手段等方面都与中国农业银行有着不小的差距,但由于农信社利率水平浮动区间比商业银行宽,通过利率的差异化定价,农信社可以将更多的农户纳入自己的服务范围。对于提供抵押品的富裕型农户,农信社可以提供与商业银行利率水平接近的贷款;对于不愿提供抵押的富裕型农户和无合格抵押品的维持型农户,可以提供利率较高的贷款。除了商业性信贷服务以外,农信社还可以通过发放带有扶贫性质的小额信贷来为维持型和贫困型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因为国家对扶贫小额信贷的贴息将降低单笔贷款的成本水平,但这并非农信社的主要业务。

(三)微型金融机构

国际上一般把为微型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称为微型金融机构。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首先引进了“村镇银行”这一微型金融机构发展模式,在河北省的易县、河南省的虞城县和南召县以及陕西省的丹凤县建立了小额信贷扶贫社。此后,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仅在2008年9月2日至10月7日短短1个多月时间内,就有多达7家中外资银行通过成立村镇银行或者贷款公司的方式,抢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进驻农村金融市场。在运营实践中,微型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其规模小、信息搜集成本低、准确度高的优势,开展金融工具创新,推出无需抵押品的小组联保贷款、分期还款等多种新型金融合约方式,有效地降低了放款风险。还款概率的增大、监督成本的下降使得微型金融机构愿意接受的利率水平低于传统金融机构,从而将生产能力和还款能力稍弱的维持型农户也纳入贷款范围。而不愿向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抵押品的富裕型农户也可以从微型金融机构获得规模相对较小的资金支持。虽然微型金融机构瞄准的是收入较低的农村人口,但它毕竟是通过市场机制来持续地运作下去,这就要求其必须实行严格的甄别机制,把真正赤贫的人口排除在外。

(四)农业发展银行

从农业发展银行来看,作为我国惟一的农村政策性银行,它目前的业务格局是“一体两翼”,即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中长期贷款为两翼,并不与农户发生直接的信贷业务关系,也无力延伸到最基层去满足农户的基本金融需求。

综上所述,传统金融机构既可以向富裕型农户发放抵押贷款,也可以以提高利率为条件向富裕型农户和维持型农户提供无抵押的贷款,微型金融机构则可以向维持型农户提供小额资金支持,而真正处于赤贫状态的农户,其生存需要资金只能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来满足。由于维持型农户所占比重较大,所能接受的利率水平也相对较低,具有运营成本优势的微型金融机构应该是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相应的,商业化运营的无需抵押品的小额信贷是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方式。而在2009年至2011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规划中,银监会扩大了不少省份上报的微型金融机构发展规模,特别是将农业大省河南省30-40家的规模提高到122家,也充分体现了以微型金融机构为主力军进行农村金融布局的意图。

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拓展的重点

由于农户社会经济活动引发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客观上决定了农户存在储蓄、信贷、转账等基本金融服务需求。但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农户对于保险、期货、证券等金融服务的需求是有明显差异的。不同金融机构应该充分考虑到自身目标农户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

农业银行主要服务对象是富裕型农户,因此其业务扩展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合理设置抵押品的价值,加大向富裕型农户发放抵押贷款的力度;二是推出各种产品组合方案,将贷款、银行卡、存款、保险、基金、网上银行等多种产品灵活组合进行推广,更好的满足富裕型农户的理财需求。除此之外,农业银行还应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电子技术在金融业务处理和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实现业务网络化运作,加强管理决策信息系统建设,从而强化其在软硬件方面的优势,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包括富裕型农户和维持型农户,但二者的还款能力是有较大差异的。因此,农信社应充分利用其区域合作性金融机构所具有的信息采集优势,完善农户的信用档案,使其能够涵盖农户的经济来源、人均收入、经营项目和历史借贷记录等内容,为农信社有效的甄别和过滤客户提供条件。这样农信社就不需要利用利率覆盖风险升水,可以根据农户和项目类型制订差别利率,进而提高金融服务的竞争力。

微型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维持型农户,业务以小额信贷为主。目前微型金融机构的运作还处在探索阶段,规模也相对较小,因此其业务拓展的重点是紧密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加快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争夺目标客户。金融工具的创新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体现为信贷担保方式和还款模式的改进。目前已经得到肯定的有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公务员担保、按季还款和最高额循环贷款等几种模式。由于我国的金融法律框架主要由“六法一条例一决定”构成,没有专门针对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法律法规,反而在客观上给微型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冰.基于博弈论的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浙江金融,2010(10)

农村金融体系篇9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发展战略

一引言

当前中央对农村金融改革工作高度重视,提出要加快构建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以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问题,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重大改革。2008年10月,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对农村金融改革提出了方向性要求,该决定指出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人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在这里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建立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的要求,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已经非常清晰。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要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抓紧制定鼓励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考核机制。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人资金,对农村金融改革又做了明确说明。

农村金融市场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新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过程已经开始,农村信用社作为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垄断者或准垄断者的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农村信用社在新型农村金融体系中如何生存发展,如何正确定位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历程经验出发,结合农村信用社发展实际状况,提出当前农村信用社应正视历史,尊重农村信用社从未有过真正合作制,期间又多次试图恢复合作制而未如愿以偿的现实,不再坚持合作制发展路径,采取股份化、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实行财务可持续原则,逐步发展为农村市场上管理先进、服务优良的现代金融企业,并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战略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二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战略定位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和改革思路上的多次分歧,农村信用社没有真正地实行过合作制,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与国有银行基本类似,农村信用社将贷款贷给谁、贷多少、抵押担保程序等均由信用社管理层以及行政管理部门所决定,事实上农民从来不认为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互助合作金融组织,而视同政府部门或国家银行的某类附属机构,导致农村信用社处于农民不承认信用社是自己的组织,政府不承认它是官办的金融组织,信用社职工也不承认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造成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处于一种“准官办”状态的尴尬境地。

在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在四大国有银行纷纷撤离农村金融市场,国家对民营银行长期以来实行禁人政策的情况下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正规金融机构,承担了大量政策性支农业务。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定位始终在商业化和政策性之间徘徊,对信用社的管理始终处于信贷软约束状态,结果是没有人对信贷资产的质量和经营效果真正负起责任,无法对农村信用社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进行清晰的责任划分,导致道德风险居高不下。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早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制组织,必须承认历史,尊重现实,按照市场原则,坚持股份制方向,围绕管理体制、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等三个关键环节,把农村信用社分期分批办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

本文认为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实际的发展现状,已经不能也没有必要继续坚持合作制,应该按照市场化、商业化、股份化的方向进行改革,将农村信用社改造为独具特色的农村社区(县域社区)银行机构。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应该是农村金融领域最大的社区金融机构,以服务农村领域的各类经济主体为目标,努力成为农村市场上网络覆盖最全面,以零售金融业务为特色,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同时,对于国家政策性、扶贫性农村金融业务,可以利用农村信用社网络优势进行全面,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渠道作用。

三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抢抓机遇,尽快发展壮大

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和发展期,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农村信用社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农村信用社应该把握住当前改革发展的有利形势,充分把握农村金融处在重要转折期这一历史机遇。从总体上看,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农信社基本确立了在县域金融市场上的主体地位,未来一段时间内,网点优势仍将使我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新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刚刚起步,尚未完善。农业银行刚刚股改完成,在短时间内难以抽出足够的精力顾及农村。邮政储蓄银行尚未真正建立起服务农村的信贷管理体系。农村信用社应该在这个历史机遇中深入进行产权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改革构建新的业务流程,尽快转换经营机制,抓紧发展,做大、做强。

(二)充分利用农村机构网点多的优势

这是农村信用社最具差别化的竞争优势,要利用长期积累的人缘优势,网点、人力资源规模优势,打造社区性金融服务品牌,建立更加密切的客户关系,努力成为县域内规模最大、辐射最广、业务最全、服务最好的金融机构。

(三)应发挥好农信社的经营灵活优势

农信社自主经营空间大、信贷权限大、利率定价灵活,这是其他金融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只要在依法合规经营、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抓住经营灵活的优势,提高效率,保持对其他商业银行的服务便捷、反应灵活的比较优势,就能巩同和扩大优质客户群体。

(四)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县域社区第一零售银行

核心竞争力就是具有价值的优越性、独一无二性、延展性、不可模仿性、不可交易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性。放到银行层面,就是指商业银行不易被模仿的、具有异质性的独特能力,是符项优势的整合体。当前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普遍把个人金融业务作为其重点发展领域,围绕个人金融业务,在金融产品开发、机构及人力资源配备、资金投人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个人金融业务的优势在于:一是个人金融业务对全行利润贡献度较高;二是个人金融贷款业务的不良率最低;三是通过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可以较好解决机构网点整合所带来的员工相对富余的问题。

(五)细分客户资源,不断开发营销优质客户

农村信用社在县域内有许多潜在优质客户,关键是农信社能不能开发出来,开发出来能不能实行差别化服务,使客户感到满意,建立密切、稳定的关系。主要应该体现在:

1.大力开发居住在乡村的农户客户群。开发农户客户群,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信用户的评定和信用村镇的建设上,做到“三个依靠、两个结合、坚持一个原则”,即县联社要依靠县委、县政府号召推动,信用社要依靠乡镇党委、政府逐村安排推动,信用社客户经理要依靠村党支部、村委会具体扎实地实施评定工作;信用工程建设要与农村产业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结合起来,要与新农村建设(文明生态村建设)结合起来;要坚持农村信用社最终决策的原则。为调动和发挥基层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线业务营销团队的作用,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增强市场营销的主动性,必须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营销、贷后管理和收回放在信用社基层机构,县级联社做好风险控制、风险监测、评价和后台服务保障工作。

2.对县域城郊接合部的私营企业、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开展授信业务。这部分客户群体因为多数是通过农村信用社支持成长起来的,与农村信用社有深厚感情,并且在县域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农村信用社应从中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质客户,采取灵活便捷的服务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尽快使其做大做强。对已经进城的客户,我们应当采取跟踪服务的方式,县域的信用社要主动与城郊接合部的农村信用社机构沟通联系,以社团贷款方式共同做好服务。

3.开发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从目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特别是按揭贷款情况看,其收益比较稳定,贷款不良率最低,而且占用资本资源比较少,个人消费贷款一定程度上也分散了贷款集中度风险。

4.加快发展公司类优质客户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应当把县域内每个优质骨干企业作为信贷业务营销开发的重点对象,要力争成为县域优质骨干企业资金供应的主渠道。

5.适度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评估,对财力基础较好的县,可以支持政府平台公司对城乡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贷款,开办中长期贷款。

(六)构建良好的客户经理队伍

银行客户经理制,已被西方商业银行证明是能够带来巨大管理效应的金融创新,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有效地控制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建立一支“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客户经理队伍是保证各项业务发展的基础。我国在1997年就开始引入银行客户经理制,农村信用社应该积极探索实行客户经理制的可行做法,切实发挥客户经理在向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和防范信贷风险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农村金融体系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监管金融创新。

1、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建立了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1.1农村金融机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由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共同组成。从2006年以来,我国开始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改革进程中,村镇银行、农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截至2010年末,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509家,其中开业395家。全国新设立“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2451家。

1.2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现状。

近几年来,各涉农金融机构大力的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例如:大力推行创新贷款,通过开办创业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贷款业务,切实解决农业贷款难的问题。从资本市场方面来看,重点之处是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股票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实现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等直接融资产品,进一步拓宽了涉农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来源。至2010年6月末,共有14家涉农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实现了上市融资,合计募集资金118.8亿元;共有31家涉农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604亿元,中期票据179亿元,合计募集资金783亿元。

1.3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这些新要求相比,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其表现有:

1.3.1农村金融机构和业务萎缩。

目前,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大量从农村地区撤离,如2008年末,河北省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9958个,比2005年减少766个,保留下来的分支机构也不再有独立的贷款权限,变成了单纯的“吸储机器”,在农村地区的存贷差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在贷款方面只对少数农户发放贷款,而抵押品种十分有限,起不到真正为农村弱势群体服务的目的。农信社的改革也使业务不断偏离“三农”,大量资金被投入到了乡镇企业,农业贷款比重不断下降。

1.3.2农村金融机构间的分工不合理且效率低下。

农村金融服务主体间缺乏竞争性,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几乎处于垄断的地位,垄断必然带来低效,损害了农村需求者的利益。另外,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农村商业性金融结合的不好,农村政策性导向的力度不大,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提供的适合的金融服务明显不足。

1.3.3农村资金缺口大且大量外流。

现阶段,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机构大量外流到城市或非农产业的现象仍存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大量缩减,剩余的部分分支机构也不再有独立的贷款审批权,只具有资金组织权、贷款调查权和回收权,成为了“吸储机器”。邮政储蓄银行利用网点多,结算畅通的优势,大量吸收农村存款,吸收的存款主要上缴总局,用来同业存放和证券投资,没有使资金真正回笼到农村地区。

1.3.4组织管理体系混乱,缺乏与农村金融相匹配的配套设施及保障。

目前,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社会信用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中介服务不规范,致使难以控制农村贷款的风险。另外,许多商业银行农村分支机构和信用社的管理人员,只考虑仕途升迁和个人利益,忽视经营管理和农户的金融需求。农业保险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较窄,信用担保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缺乏等现象,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1.3.5金融创新不足。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目前农村金融产品品种单一。农村金融主要以传统贷款为主,贷款种类较少,缺乏票据融资、项目理财、投资顾问等新的金融服务,无法满足一些优质客户的金融产品需求,而流失一批优势客源。并且,金融服务手段落后,受人才、技术等条件影响,金融业务办理时间较长、效率低,且低风险、高收益的中间业务缺乏。

2、国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启示。

农村金融是一个国家处于二元经济时期所特有的金融现象,各国在此过程中都多少遇到了一些问题,因此,我们从发达国家农村金融体系中,找出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2.1国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

2.1.1美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美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较晚,在20世纪初期大多数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才开始建立,为了实现农村金融体系的迅速完善,美国政府最初采取了先由政府创设,后积极培育农民力量,政府干预在逐渐淡出的策略。美国根据《农业信贷发》建立了一个分工合理、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美国对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实行了税收优惠、利率补贴等措施。在美国,商业银行在农村市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美国的农业实行农场主经营的特色,能满足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因此,商业银行支农意愿强烈。

2.1.2日本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日本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经济实力较强,以合作金融为依托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农业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和农业信用保证机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主要是日本政府根据《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设立的。农业在日本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其它几个国家相比,日本政府干预农村金融力度最高,日本政府通过向农协组合增拨财政资金来扶持农村金融机构。

2.1.3印度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印度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人均耕地较少,正处于工业化和传统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经济相对落后,主要依靠大银行来带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印度颁布了《印度储备银行法》来保障农村金融对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城市开设了31家分支机构,同时在边远地区开设了2-3家分支机构,并且规定了必须将全部贷款的18%投向农业及农业相关产业。在扶持农村金融机构方面,印度对农村金融机构采取了利率补贴计划,并且规定了商业银行农村信贷的差别利率。印度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宽松优惠的贷款条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颁布的《地区农村银行法》明确规定,地区农村银行的经营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农村地区到目前为止受到忽略的那部分人的专门需要”。

2.2国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借鉴与启示。

2.2.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与完善需要政府的扶持。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产业,但同时也是一个弱质产业,追求高利润的农村金融机构,会从收益较低的农业和农村流向工业和大城市,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失灵需要政府的介入加以纠正。各国政府一般都会制定一套扶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措施。

2.2.2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规范农村金融体系的有效运作,避免人为因素的干预,以更好的保障农业发展。我国目前尚未建立针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法律法规,因此,我国应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规范农村金融体系的行为。

2.2.3优化农村金融环境。

各国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法律制度,建立各种管理、协调、服务性机构,设立担保基金,发展农业保险等措施来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农村金融环境的不断优化,使愿意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商业性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服务主体逐渐实现多元化,推动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2.2.4商行支农力度的加大。

国外的经验表明,政府无权强迫商业银行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但可通过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自愿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政府也可以要求商业银行将存款增长按一定比例用于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的购买,对于支持政府农业政策的商业银行贷款给予利差补贴等。

3、借鉴国外经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选择。

3.1规范农村金融机构及业务。

依照透支主体多元化,坚持产权关系清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动农业正常发展。同时放宽保留下来的金融分支机构的独立贷款权限,增加对农村地区的贷款额度,加大对乡镇企业资金注入。此外,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保险模式,国家可以给予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免除保费收入的一切税费,加大保险组织自身积累功能,保障农业正常发展。

3.2对农村金融机构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

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在充分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首先,农信社要经营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其次,农业银行要立足农村金融、发挥出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的作用。再次,农业发展银行要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把建全市场机制、提高市场效率、繁荣农村金融市场作为长期目标。除此以外,支持发展其他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引导其他金融体系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

3.3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建立资金均衡机制,首先,建立金融机构考评制度,监督金融机构履行农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财政资金补充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的转化为农村投资。其次,结合金融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把其他金融机构推入或引入农业领域,规定县及县以下的金融机构,在农业上的贷款必须达到吸收存款额度一定比例,以减少农村资金外流。

3.4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更新金融发展理念。首先,大力推行创新贷款,通过开办创业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贷款业务,切实解决农业贷款难、农村发展慢、农户收入少的问题。其次,建立完善利率定价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再次,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以适应经营者对结算、票据流通、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的更高要求。最后,发展农业保险业务,在农村建立多层次体系、多经营主体的农村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1]祝志民,张莉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调查与分析。乡镇经济,2007(12):017.

[2]陈时兴。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国外经验及启示。中共浙江省党委校学报,2006(2):008.

[3]李巧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9):033.

[4]梁春艳。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路径研究:[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5]王威。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协调发展研究:[学位论文],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