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贸易管理十篇经济贸易管理十篇

经济贸易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2:08

经济贸易管理篇1

加工贸易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壮大,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一直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涉及到我国绝大部分产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利用内外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加工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冲击了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加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和加工贸易带来的走私问题等都给国民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加工贸易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政府角度探讨了推进我国加工贸易尽快转型升级的方向。

关键词:加工贸易地位作用转型升级

一、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分工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生产国际化日益扩大,加工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

从广义上讲,加工贸易是外国的企业(通常是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以投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已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出东道国境外销售。这种跨越国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成为加工贸易的显著特征。加工贸易同国际投资及国际贸易紧密相连,体现了商品和资本交换的国际化。

从狭义上讲,加工贸易是部分国家对来料或进料加工采用海关保税监管的贸易。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多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为了扩大对外贸易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采取了对来料或进料方式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由海关实行保税监管的办法。狭义的加工贸易是一种比较新的现象,其特点是出口产品中所含有的进口成分比较高,出口国主要投入劳动力对进口零件进行组装。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外贸事业长足发展,成绩显著,外贸增长迅速,外贸增长率领先于国民经济增长率,按出口贸易额计算,已排到世界第11位,这和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日益壮大的加工贸易已经在我过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加工贸易在中国20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密切相关,是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1986年。在改革开放中率先产生的“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的贸易方式,是加工贸易的雏形。1980年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两者合计仅占4.4%,在整个对外贸易中比重有限。到1986年,进料加工的贸易方式开始崭露头角,与“三来一补”一起作为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的方式之一,二者占全国进出口额的15%,已经占据一席之地。

第二阶段:自1987年至1995年。1987年党的十三大以后,以鼓励“进料加工复出口”为主要内容,以海关进口料件保税监管为政策核心,发展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在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取得了成功。此后,加工贸易——作为这一贸易方式概括性很强的词汇,于20世纪90年代初应运而生并沿用至今。

第三阶段:自1996年至今。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巩固和发展加工贸易取得了巨大成果。加工贸易不仅在吸收外商投资、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和税收方面,而且在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促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中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力,加工贸易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2002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48.7%,仍然是最大的贸易方式。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5.3%,加工贸易进口占进口总额的41.4%。同时加工贸易出口额比进口额高出近580亿美元。这说明加工贸易在使用国内原材料、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增加出口值方面发生了显著而积极的变化。此外,在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达73%。

(二)目前加工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是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硕果。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外贸易进出口额,1986年为738.4亿美元,1995年达到2808.5亿美元,2003年更是达到6207.9亿美元,已占国民经济总量的49.62%。实践证明对外贸易在我国GDp中的地位日益增强。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对外开放的政策后,加工贸易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首次过半。1999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1.1%。加工贸易已占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并一直保持较高比例。自1996年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超过50%以后,1997年占52.2%,1998年占53.4%,1999年占51.1%。1999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达到1108.7亿美元和735.9亿美元,是1986年56.2亿美元和67.0亿美元的20倍和11倍。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3021.7亿美元,比同期增长25.2%,高出全国贸易总体增长速度3.4%,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8.7%。其中加工贸易出口1799.4亿美元,增长22%,进口1222.3亿美元,增长30.1%。累计实现贸易顺差577.1亿美元。(见表)

表:加工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比较

年份对外贸易进出总额(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口额(亿美元)比重(%)

1987826.5191.8523.2

19901154.4441.9138.2

19931957.1806.1741.2

19962899146550.6

19993606.51844.651.1

20026207.93021.648.7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2003年)》

(三)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近年来,加工贸易在开拓国际市场、利用海外需求带动国内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97年我国加工贸易拉动GDp增长约0.84个百分点,2000年1月至6月,加工贸易净出口194亿美元,占同期GDp增加值的4.1%。今后,加工贸易的稳定发展仍将会对即期的经济增长继续发挥与目前水平相近的拉动作用。

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和国内经济的发展,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环节不断拓展,仅用静态加工贸易增值系数作参考,增值系数就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1988至1990年间的16.1%提高到1997年的41.9%,2000年1至6月份则达45%,这表明加工贸易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大提高了。

2、推动了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

加工贸易带动了国民经济的配套发展。由于加工技术和国内原材料的限制,加工贸易最初涉及的国内加工装配业务,技术比较简单。外商投资企业通过追加投资开办产品配套厂或车间,实现产品配件和工艺的配套成龙。提高了产品本地化的程度和自产比例。以家电、办公设备加工贸易为例,其所用零部件有70%至80%属于境内加工贸易配套产品。

另外,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出口中,附加值高的产品比例大幅度提高,使其对国内配套需求的带动作用也明显增强。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出口一直大于进口,且出口与进口的差值逐年大幅度增加。进料加工进出口差额的增加直接反映了加工出口带动的内需量(包括国内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及除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外的其它生产消费)的迅速扩大。1990年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进口差额总计为6.27亿美元,到1995年为47.68亿美元,1999年的达188.78亿美元,是1990年的30倍。据初步计算,减去材料加工企业的利润和企业除原材料、零部件以外的其它生产消费,则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实际使用的国内配套原材料、零部件价值:1990年约为5.3亿美元,1995年约为40亿美元,1999年为160.46亿美元,是1990年的30倍。

3、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

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国际产业升级与转移步伐加快,发达国家正在将大量成熟的中间性技术乃至某些高新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政府审时度势,通过完善加工贸易政策,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大机遇,大大加快了我国总体产业升级以及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最初是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开始的,这适应了我国劳动力丰富的、就业压力大的状况。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部分,但与十几年前相比,产品的规格和品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工贸易出口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大大提高,这反映利用外资和加工贸易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随着我国制造业、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已从纺织、轻工制成品为主转变为以机电出口为主。

4、加工贸易是利用外资的重要内容

当前,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贸易和投资是连成一体、不可分割的。应当看到,我国加工贸易已不仅仅是一种贸易行为,更重要的是它与利用外资相联系,是我国参与国际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制定加工贸易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是正确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分析,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力军。1999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为45.39亿美元和526.73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总额的67.2%和71.6%。1999年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已占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得72.9%,比1998年增长8.32%。从总体上看,外资经营的加工贸易分别约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的90%,加工贸易的发展既是我国吸收外资取得重大成就的体现,也是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内容。

5、增加就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我国的加工贸易项目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商在我国开展加工贸易也正是看中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通过开展加工贸易,不仅使当地的大量劳动力得到安排,而且还从内地接收了许多劳动力,为增加就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开展加工贸易20多年,加工贸易企业为我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外向型管理人才和技术管理人员。通过加工贸易,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丰富了企业管理经验,尤其是通过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把原来的许多青年农民培养成了具备生产经营能力的工人,他们回乡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加工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一,加工贸易的发展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现状,致使我国外贸出口缺乏持续增长的潜力。

当前我国外贸依存度非常高,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传统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并且这种传统的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中,相当大的成分是由进出口数量扩张构成的,这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局面。在推进市场开放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过程中,中国经济以及出口本身很难承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而保持稳定增长。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绝对地位,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工贸易发展的优劣决定着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我国的加工贸易仍处于传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尤其是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导致我国整个对外贸易出口缺乏增长潜力,发展后劲不足。

第二,冲击了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传统加工贸易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因此传统加工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必然要大量进口原料,这给我国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受到阻碍。而一国的原材料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原材料工业的落后将最终损害整个工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

加工贸易是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台阶,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利用其波及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在我国加工贸易未能起到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我国传统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原材料与零部件从国际市场上来,产成品到国际市场上去,而在国内只进行简单的加工装配,产业链条短,因而使得加工贸易对国内其它产业缺乏前向和后向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对中上游产业,如原材料工业等基础产业的带动作用小。而在我国产业结构中,中上游产业一直是我国的瓶颈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因此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增长没有大规模地、有效地带动基础产业的改造和进步,产业结构没得到应有的优化和升级。

加工贸易是以外商投资企业为经营主体的格局,它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工贸易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但在加工贸易特别是来料加工中,外商投资企业完全掌握市场和销售渠道,严密控制关键技术,把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参与简单的加工装配环节。此外,还有些外商投资企业甚至将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的工业转移到我国生产,给我国的环境带来灾害性的后果。此外,加工贸易以外商投资企业而非国有企业为经营主体的格局,造成我国原有的大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也延滞了整个加工贸易的升级和国内配套程度的提高,从而延缓了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

第三,加剧国际间的贸易摩擦。

当前传统加工贸易的发展已成为造成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主要因素之一。这里面主要的原因是:按照国际原产地的统计原则,加工贸易中大量为其它国家和地区加工的产品再出口,扩大了统计上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增加了贸易摩擦,据海关统计,我国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和出口成品约70%是通过香港地区成交,由香港转口。我国出口货物在香港特区的增加值,也被美欧等国统计为从中国进口,势必扩大其来自中国的进口额和对我国的贸易逆差,加剧双边贸易摩擦。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数量过多且价格过低,导致最近几年外国对华反倾销案件明显增加。到2000年底,已经有29个国家(地区)对华输出产品提起反倾销,共达412起,金额达到数百亿美元。

第四,加工贸易走私给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加工贸易走私给我国外贸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一方面导致国家应征税款的大量流失,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扰乱了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秩序,冲击了国内市场,特别是敏感商品走私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供求平衡,直接冲击国内一些支柱行业和民族工业,造成极大危害。此外,加工贸易的走私现象还极易造成社会腐败的滋生。

三、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改变外贸依存度过高的现状,优化产业结构,需要对加工贸易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且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外部条件;我国在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中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也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内部条件。政府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探索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

(一)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努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目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跨国公司开始将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向外转移,国内企业可以加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不仅把加工贸易作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载体,更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要从引用外资为主转化为引用外资与对外投资齐头并进的新思路。政府要出台支持研发机构开展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和更加积极的出料加工产业引导政策,在承接境外高端产业转进的同时,将我国的饱和产业向境外转出,使加工贸易由单向转移向双向转移升级。

(二)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积极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一,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要通过对加工贸易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程度,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增强国内配套能力,释放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型企业。

第二,是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鼓励东部地区发展空间较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并辐射至西部地区,带动中西部的发展。政府在“梯次转移”中要体现区域间的政策落差,给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

第三,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引资量质并举的关系。吸引外资加快向有条件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加强加工贸易的产业分类评估,明确细化限制类、禁止类的商品目录,引入企业准入机制,通过政策上的落差,有效地将资金和资源引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政府在给予政策优惠之外,还可给予高新技术行业、高附加值加工贸易企业管理上的优惠,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式。

(三)主动突破传统监管理念,创新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传统监管理念认为,经营加工贸易的企业应当具备生产能力,否则不得开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应以有形物质为监管对象,无形知识产权的生产不能成为加工贸易监管对象。在这看似合理的理论基础上制定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已严重不适应当前产业垂直分工引起的产业链环节外包化的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如不加以调整必将严重制约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无论是高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产业链上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蕴涵的附加值最大,因此在国际分工中也是各国争夺的焦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要摆脱单纯制造业基地的不利境地,就必须调整加工贸易监管制度,创造一切条件使产业链“上伸下延”,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当企业的产业链有效延长,产业层级向高端推进的时候,政府部门管理职能必须及时从平面监管向立体监管跃升。

(四)重视社会责任标准,协调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目前,欧美国家正在积极强制推行Sa8000标准认证。这个被称为“社会责任认证”的标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跨国公司订单的附加条件中,如果企业没有取得认证或者存在违反标准要求的行为,就会被停单、撤单,它们的产品将无法进入欧美市场,这对我国广大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要求企业在加工贸易备案环节贯彻社会责任标准采取不同措施,也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五)提高加工增值含量,共同助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相应削薄,有的企业甚至已处在亏损边缘,加工贸易制造环节中的增值含量有不断降低的趋势。为此,政府要通过完善监管机制,抵御监管风险。如制定加工贸易准入规则,通过“控制增量”来“提高水平”,将不符合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逐步淘汰出局;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对企业出现加工增值含量降低的情况及时作出反应,进行客观分析;完善进出口金额“倒挂”手册保税料件的内销补税审价机制,防止国家税收流失。在对加工增值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出备的法律监管体系,指导海关、国税、外汇管理等部门加强对加工贸易的联合监管,促进守法企业转型升级,对心存侥幸的违规企业加大打击力度。

(六)发挥政府部门管理效能,着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近年来,加工贸易活动发生了很多新变化,对现行政策与监管体制提出了不少新要求。加工贸易管理,涉及到贸易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综合平衡,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利用外资、增加就业等。要做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及其监管工作,有赖于国务院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有赖于商会、行业协会、报关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与企业建立起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必须积极、有效、充分、合理地发挥综合协调的整体效能,实现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形成促进与监管的整体合力,使加工贸易与国内工业体系融为一体,着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真正把我国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制造业基地。

六、结论

20多年来,加工贸易作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长卷上描绘了绚丽多彩的篇章。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其它贸易方式不可替代的。同时,我国加工贸易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需要清醒的认识。事物在运动中前进,矛盾在解决过程中化为动力,认清加工贸易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步伐才能使之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曲建.从经济发展战略高度正确认识我国的加工贸易,特区经济,1999,[8],26—31

[2]对加工贸易的几点思考,中国商务报,2003

[3]洪滢.试论90年代前期我国的加工贸易,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4]胡峰.试论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青海师专学报,2002,[2],97-99

[5]汪五一.从经济全球化看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经济问题探,1999,[10]

经济贸易管理篇2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加剧了市场竞争,而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也不得不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避免沦落到被淘汰的境地,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贸易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企业日常运营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提高企业贸易经济效益,可以有效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并为整个社会带来更大的财富,满足人民大众不断增长的实际需要。而且,各个企业贸易经济效益的提高,还可以实现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对维持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想要提高企业贸易经济效益,首先需要做好管理工作。目前很多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加强管理刻不容缓。

 

一、提高管理者的综合水平

 

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整体水平至关重要。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存在管理理念落后,相关管理知识和能力水平较低等情况,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不理提高企业的贸易经济效益。因此,在加强管理,提高企业贸易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企业要积极的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水平。首先,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培训。企业可以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学习各种管理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其次,企业可以积极的邀请一些社会上的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开展讲座,为企业的管理者指点迷津。另外,企业还要注意通过实践来锻炼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促进其管理从经验上升为实践。还有,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企业也要注意做好监督和指导工作,定期检查管理者的管理工作效果,并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管理者的不断进步,从而实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粗即企业贸易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实施科学的管理措施

 

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施科学的管理措施必不可少。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可行的管理措施来,并予以实施。例如,海尔集团便清楚的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在提高企业贸易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提出“向管理要效益”的口号,海尔集团认为企业是斜坡上的球体,会受到来自外部市场竞争的压力,以及来自于员工内部惰性的压力。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一个止动力的话,企业这个球体只有下滑,而这个止动力就是海尔oeC管理模式。oeC管理模式中,“o”代表“overall”,即“全方位”;“e”表示“everyone”即“每人”,以及“everything”即“每件事”;“e”代表“everyday”即“每天”;“C”则代表“control”即“控制”以及“Clear”即“清理”。在该模式下,海尔坚持“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原则,开展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给每个人提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空间,在具体的管理措施方面,海尔采用是时“明星奖励制度”。任何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了发明或小的改进,公司都会积极的进行鼓励。对于那些发挥较大作用的,还会用该员工的名字进行命名。于是,在先进的管理措施下,海尔成功的克服了企业的压力,使得科技充分发挥力量,不断提高企业的贸易经济效益。

 

三、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必然方向。而在加强管理,提高企业贸易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要注意结合自身运营的实际情况,针对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和优化,以不断提高管理和生产的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具体来看,企业可以以信息化管理为契机,强化管理制度,优化业务流程,进一步优化和规范基础数据和业务处理流程,有效提高市场应对能力,促使业务与技术有效衔接,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控,减少能源和成本消耗。现如今,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的进行实践。例如长城汽车即紧扣信息时展前沿技术和管理模式,利用条码信息化管理,对生产线上的零配件打印生产日期和流水号,实现实时数据管理。在打印设备上,长城汽车采用了博思得G2000型号的条码打印机。长城汽车与博思得科技此次合作,正是条码信息化管理在汽车制造业应用领域的典范。通过实践证明,博思得基于条码信息化技术的汽车制造业解决方案简化了企业工作流程,成为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好助手。与此同时,汽车制造企业的售后服务整体水平也将得以大幅提升,这将为企业赢得更多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可以说,基于条码技术的汽车制造业系统解决方案,将为企业带来信息化发展的高效便利以及享受由此形成的差异化市场竞争力。

 

四、结束语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要在激烈经济市场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提高企业贸易经济效益。而实现这一目的,便需要依靠较高的企业管理水平。但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因此,加强管理以提高企业贸易经济效益刻不容缓。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也了解到,通过提高认识水平,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以及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等方式,可以实现企业贸易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从而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更好的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并积极的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经济贸易管理篇3

简单地说,电子商务就是利用全球化互联网络进行商业活动,它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代表了一次新的经济革命,预示着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由此可见电子商务环境的建立与发展为企业带来了创新发展机遇,其会日益重视基于国际网络开展的各项国际商业经营活动并借助网络直接收集分布于不同国家、区域分公司的编制报表、数据,利用报表系统于不同网点完成取数,同时一般企业也会借助网络完成国际间销售产品与采购物资活动。电子商务时代的更新发展令企业网络化贸易经济管理广泛受到重视,同时该类经济贸易管理的网络化、网格化需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经济贸易管理方式、手段应用中应不拘一格、摒弃传统模式、更新创新发展,否则便会淹没于知识经济下的电子商务发展大潮中。

二、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贸易经济管理策略

(一)打造先进优质基础网络系统,完善建立安全经营管理机制

面对日益完善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企业经济管理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实现稳步发展首先就应构建优质、先进、完善的基础网络系统,引入网络管理控制设备于各个环节中实现企业经济贸易管理的一体化与网络化。完善的基础网络系统在配备了各项硬件网络设施外,我们还应构建在企业内外发挥综合管理作用的信息管理体系,即企业可依据其自身经营对象与行业特征适宜选择企业或行业管理系统,例如销售企业应建立包含销售、库存等数据信息管理系统,进而令其发挥统领企业内外各项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作用,切实提升企业经济贸易管理运作效率。在外部信息系统建设层面,我们应以网络系统为主体,利用其进行企业外部各项价值化信息的收集,并基于网络展开同行业机构、各单位的交流、沟通合作,进而为企业经济管理外部运作各项供应环节创设便利,完善基础准备工作。同时我们应健全建立企业安全经营管理机制,对企业内部从事经济贸易、电子商务管理操作人员设定严格职责权限,遵循分级管理原则,统筹管理企业内部用户密码账号,定期更新各类密码信息,进而有效杜绝由于密码泄露给企业管理系统带来不良安全隐患。企业日常经济贸易管理中,各类工作人员要想登录内部系统应通过必要的身份验证,预防冒用账号密码、非法占用现象发生。在完善构建安全管理体制基础上我们还应创设必要的企业系统维护安全日志,对各项安全性系统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详实记录,一旦发觉各类情况、问题可为查询、跟踪及检测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定期核查系统维护安全日志,便于尽早发现企业经济管理潜在安全威胁。另外我们还应对企业各类价值化经济贸易管理信息数据进行及时备份,并存放于相应系统数据库中,依据其重要性级别进行相应分级数据加密管理。

(二)基于电子商务管理平台推进企业科学化、标准化发展

电子商务管理平台是基于网络构建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开放性平台,基于该平台我们可进行高效交易,优化整体企业经济贸易管理各项工作。实践管理中我们可基于电子商务管理平台科学选择原材料,规范采购环节,基于企业资源价格空间与地理位置实现合理调配,并借助网络推广各类产品,降低经营管理成本。再者我们应基于该类电子商务管理平台收集完备的客户资料、展开顾客跟踪服务并形成企业客户群体。利用该平台优势我们应合理提升企业各环节经济贸易管理可操作与可控性,优化工作效率与资金投入性价比,进而实现企业整体利益高效性、最大化发展。再者我们应基于电子商务管理平台通过交流与磋商积极制定有利于行业规范运营与良性竞争的统一性操作标准,进而提升企业内部经济运行管理效率,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再者我们应完善构建企业培养人才机制,打造人才梯队,引进高素质科技人才、汲取科学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方式,推行eRp策略,完善开展合同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供应链、车间作业、成本、财务、质量与人事管理,打造有序、科学工作流程,推进一条龙规范化、自动化经济贸易管理,进而创设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经济贸易管理篇4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管理;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D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018-03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逐步走向对外开放,扩大贸易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入世后,中国服务贸易的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在世界服务贸易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但在开放过程中也产生了相当多的风险和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政府的适度管理。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当下,有必要在国际经济法视野下对开放与管理在服务贸易领域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一、我国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

(一)金融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开放的重点领域是银行、保险与非银行金融业务等。从银行业来说,自加入世贸组织之日起,我国就开始向外资银行开放对所有客户的外汇业务:逐步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从加入时的上海、深圳、天津、大连四个城市扩大到全国所有地区;逐步将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从外资企业和外国人逐步扩大到中国企业和中国居民。同时,逐步放松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限制:取消外资银行人民币负债不得超过外汇负债50%的比例;放宽对外资银行在境内吸收外汇存款的比例限制;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在承诺基础上逐步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根据我国的入世承诺,保险业是对外开放力度较大的行业之一。目前,除了外资在合资寿险公司中的股比不得超过50%、外资产险公司不得经营有关法定保险业务以及对外资保险经纪股比和业务等若干限制外,我国保险业已按照入世承诺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①从证券业来说,中国已全部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有关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承诺。我国证券服务业的开放主要体现为以下承诺:“入世”后3年内,外国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可参股合资经营中国证券经营机构(外资比例不超过33%),从事a股、B股和H股及政府债券的承销业务;3年后外资股份的上限可提高到49%,外资证券经营机构还可与中国证券经营机构合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②

(二)电信服务

由于电信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国的电信服务业开放较晚。国务院2000年9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2001年12月11日出台的《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明确了外商进入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具体条件:外商如果选择商业存在这种模式在我国境内提供电信服务业务,只能采用设立合资公司的形式,而且还对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注册资本作了限制;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外方投资者在企业中的出资比例最终不得超过49%,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方投资者在企业中的出资比例最终不得超过50%;允许外商投资基础电信业务,在广州、北京和上海设立中外合资企业的,外资比例不得超过25%。2008年9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修改的决定》,修改了原第5条“关于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注册资本”,并删去了第12条“设立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经营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增值电信业务,由中方主要投资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报送下列文件”的规定。③

(三)商业服务

商业服务主要包括批发、零售这两个部分,我国在这一领域已完成的开放承诺主要包括:在批发服务方面,取消地域或数量限制,允许外资持有控股权,同时允许其采取灵活的企业股权及经营形式。在零售服务方面:“入世”之初,允许在5个经济特区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郑州、武汉设立合资企业,在北京及上海,允许设立4家合资零售企业,其他地方可最多设立2家合资企业;3年后,逐步放宽地域、数量和股权比例限制,对于经营面积达2万平方米以上的百货商店、分店在30家以上的连锁店,允许外资持有50%以下的合资企业股权。

(四)旅游服务

旅游服务业的开放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是放开旅行社的经营权。入世以来,国家旅游局通过出台、修改一系列政策法规,逐步兑现了承诺。2003年6月,国家旅游局和商务部共同《设立外商控股、外商独资旅行社暂行规定》(第19号令),部分兑现了入世承诺。根据该规定,境外投资方年旅游经营总额4000万美元以上,可以设立外商控股旅行社;年旅游经营总额5亿美元以上,可以设立外商独资旅行社;设立外商控股或独资旅行社,注册资本不少于400万元人民币;境外投资方可在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5个城市设立控股或独资旅行社;外商独资或控股旅行社不得经营中国公民出国旅游以及中国其他地区的人赴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旅游的业务。2005年,国家旅游局和商务部联合第20号令,对《设立外商控股、外商独资旅行社暂行规定》作出修订,经营外商控股和独资旅行社注册资本降低为250万元,设立地区则不再限制于第20号令设定的范围。2009年修订的《旅行社条例》进一步从法律上确认了外商投资旅行社的注册资本、质量保证金、分社设立等方面的国民待遇,入世承诺兑现在法律上得到保障。例如在注册资本方面,外商控股和独资旅行社最低额度降到了30万元。其二是饭店饮食业的开放。2003年,我国首次使用国际通行的统一饭店会计制度进行统计,行业运营数据开始与国际接轨。同时,我国还于2004年取消了饭店管理公司审批和登记的有关规定,全面实行了国民待遇。截至目前,全球饭店管理公司50强中的48家均已进入中国,其中洲际集团将全球发展重点确定为大中华区,在中国管理的酒店已达148家。④

二、我国政府对服务贸易市场的管理

(一)在服务业市场准入方面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限制和禁止这三类。

属于鼓励投资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诸如铁路、公路路网、港口、民用机场、航空运输、海运、集装箱运输的建设、经营等),仓储,邮电通信业,一般商品的批发、零售、物流配送,公共设施服务业(如道路、地铁、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信息、咨询服务业(如会计、审计、卫生和体育业),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业等。属于限制外商投资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中的公路旅客、出入境汽车、水上运输、铁路货物运输公司等,电信公司,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中的图书、报纸、公司等,金融、保险业(包括银行、信托投资、证券公司、货币经济公司等),社会公共服务业(诸如大中城市燃气、热力和供排水管网的建设、经营),信息、咨询服务业(包括法律咨询和市场调查等),医药制造业等。属于禁止外商投资的服务业包括:空中交通管制公司,邮政公司,期货公司,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机构,图书、报纸、期刊的出版、总发行和进口业务,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制作、总发行和进口业务,新闻机构,广播电视节目的出版及播放公司等。

(二)在服务提供者的资格和条件方面

我国在相关服务业管理法规中都规定了服务提供者应该具有的资格和条件。这些条件在金融、电信领域显得尤为重要,是维护我国经济命脉的重要保证。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设立独资银行或者独资财务公司,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申请人为金融机构;申请人在中国境内已经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申请人提出设立申请前1年年末总资产不少于100亿美元;申请人所在国家或者地区有完善的金融监督管理制度,并且申请人受到所在国家或者地区有关主管当局的有效监管;申请人所在国家或者地区有关主管当局同意其申请;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三)在控制外资股权比例方面

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也做出了规定,目的是限制外资在合资企业中的控股权,防止外资全面控制我国的一些关键产业,进而危及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根本利益。例如,《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明确规定,经营基础电信业务(无线寻呼业务除外)的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外方投资者在企业中的出资比例,最终不得超过49%;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包括基础电信业务中的无线寻呼业务)的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外方投资者在企业中的出资比例,最终不得超过50%。《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还规定,寿险保险公司的外资比例不超过50%,证券公司(限于从事a股承销、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的外资比例不超过1/3,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比例不超过49%。⑤

三、正确处理开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开放与管理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管理是开放的需要和体现,开放的发展必须以管理为保障。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开放进程的平衡发展,规避和化解开放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困难。但管理不等于全面的保护,一方面管理不能阻碍开放的总体进程,另一方面管理不能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阻碍。因此,在处理开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一)基本原则

1.有重点、有选择地逐步推动开放进程

这是因为在现实中,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会实行完全的贸易自由化。那些总体上倾向于实行自由贸易-投资政策的国家,在某些特殊部门也会实行一定的保护政策;那些总体上实行保护政策的国家,在某些部门也会实行自由化政策。而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国贸易和投资政策的选择也有不同的侧重。因此,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政策的最终趋向应当是一种总体上倾向于自由化的政策,并在其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和考虑,做出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在时间上有所差异,在部门上有所侧重的调整。

2.在开放过程中坚持“风险”管理

所谓的“风险”管理,是指一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面临风险和困难时所采取的必要的管理和救济措施。这些措施既包括制度性的常规管理措施,也包括具有紧急性、临时性的贸易救济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风险”管理不应成为保护的借口,而是应具备合理的决策、评估和监督机制,并在法制的框架下实施。

3.在开放过程中坚持“战略”管理

这里的“战略”管理主要是指扶持重点产业。扶持重点产业与贸易自由化并不矛盾。因为扶持的总体背景是开放和自由化,扶持的关键并不在于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和外资政策。也就是说,扶持的重点不在于直接、简单的资金补贴,而是在于人力资本和研发的投入,同时针对重点扶持的产业和企业,还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价、反馈和约束机制。

(二)具体措施

1.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服务贸易政策

就现阶段来说,是要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这是因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开放和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面对外国企业的强势冲击,我们不可能毫不保留地开放所有服务部门,必须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以保障国内服务贸易业及国际贸易服务的发展。当然,还是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自由、半自由、全自由这三类不同保护的政策:对于涉及国家、国家安全和国家机密的极少数部门或项目,应采取明令禁止的政策,不开放,不允许外资进入;对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人民生活安定的重要部门或项目,允许开放,允许外资进入,但不允许外商独资或控股,要规定股比的最高界限;除此之外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基本要做到完全开放,实行自由化的政策,但也应在坚持国民待遇的原则下,采用适宜的国内政策加以规范。

2.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一方面,要明确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范围。例如,我国商务部作为服务业政策的归口管理部门,其宏观管理职能主要是规划进出口发展战略,制定或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关系,并落实“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另一方面,要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因为服务贸易往往会涉及到诸多部门,故有必要成立全国性的服务贸易管理组织,负责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立法、对外谈判和政策协调等事宜。

3.巩固和加强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建设

按照wto的规则,进行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只可以采取立法和法规的手段加以调节控制。这样一来,各国在国际服务贸易过程中,就不可能像货物贸易那样采取关税等边境措施加以统一管理和调整,只能将国内相关法律的制定、完善和执行等作为强化管理服务贸易的重要手段。但我国目前服务贸易的相关立法工作还很落后,服务业中许多部门都没有配套的专项法律法规。因此,为保证我国的服务贸易市场能沿着高速、健康、可持续的轨道向前发展,笔者认为应进一步深入对Gatt、GatS、wto有关原则和条款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准则的法律、法规,尽快将服务贸易市场的准入规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最终使我国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和管理真正实现制度化、规范化。⑥

注释:

①郭兴仁.论保险市场转型过程中的营销创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0).

②黄建忠.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6-158.

③谭会萍,罗鹏.国际经济组织[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79.

④郑言文.履行世贸规则深化入世效应,入世十年我国旅游业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n].中国旅游报,2011-12-09(8).

经济贸易管理篇5

近年来,随着整顿经济秩序、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斗争的深入开展,金融领域一些违法、违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目前,使用假单证通过进口形式套购外汇和转移资金活动又有所抬头,大案、要案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国家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

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4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坚决打击骗取出口退税严厉惩治金融和财税领域违法乱纪行为的决定》精神及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关于加强反骗汇工作的通知》(银发〔1997〕557号)要求,为更有效地打击套购外汇行为,现就有关问题重申并通知如下:

一、各地、各公司要继续认真贯彻国务院国发(1996)4号文件精神,严格执行国务院六部委《关于加强反骗汇工作的通知》规定。要加强对进出口业务,特别是对进口业务的管理,要建立、健全对进口购汇、付汇的内部审核制度。

二、进口业务必须由单位签订进口合同、办理制单、购汇、付汇及报关手续,并对所办单据的真实性负责,坚决禁止“四自三不见”的现象(即自带客户、自带货源、自带汇票、自行报关;不见进口产品、不见供货货主、不见外商)。对不执行本规定,无证购汇、参与以假单证向银行申请购汇或者套购外汇的进口单位的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要由其行政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予以记过直至撤职或开除公职的处分。

三、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事业单位无证购汇或从事、参与以假单证向银行申请购汇或违法套购外汇,一经发现,除按上述第二条规定给予当事人行政处罚外,由外汇管理部门通知外汇指定银行停止对其办理售汇和付汇;由国家外经贸主管部门给予其暂停进口经营权3个月以上的处罚。期满后由外汇管理部门将其列入“由外汇局审核真实性的企业名单”,经外汇局审核其购汇真实性后方可到银行办理购汇。

四、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参与以假单证向银行申请购汇或违法套购外汇,累计金额超过500万美元的,无证购汇累计金融超过100万美元的,由国家外经贸主管部门撤销其进口经营权。

五、对上述违法套汇行为除由行政主管部门和外经贸主管部门依法对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外,外汇局还应根据外汇管理规定对其进行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各外(工)贸总公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特区外经贸厅(委、局)接到本通知后,应于7月15日前将本通知和通知回执(见附件)转发所属每一家外(工)贸公司,并于7月30日前收集齐所有经公司签收的回执。该回执同时抄送当地同级外汇局。

请各外汇管理分局将本通知转发所辖各外汇指定银行。

七、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没有进出口权。各外汇指定银行不得为其办理结汇、售汇和付汇业务。

八、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和外汇局要相互配合,互通信息,对违法套购外汇行为予以坚决打击。

附:回执中国人民银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打击套购外汇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8]302号文已于  年  月  日收悉。

我公司保证认真执行该文件规定,并严格遵守国家外汇管理法规,规范进口购付汇业务,对购付汇单据的真实性负责。

法定代表人:                财务负责人:

经济贸易管理篇6

[关键词]贸易摩擦管理贸易贸易政策

当今世界需要自由的贸易环境,而不是保护贸易。我国一直是自由贸易的积极倡导者,但是,现实却是一些国家打着自由贸易的幌子,实际上则进行的是保护贸易。目前我国虽是贸易大国却还不是贸易强国,完全进行自由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势必会产生消极影响,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我国还应该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制定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贸易政策,既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还不招致他国的打击报复。

一、管理贸易综述

1.管理贸易理论的内涵

对管理贸易内容的研究,国内外不同学者也是有不同的侧重点。国外学者主要从三方面理解管理贸易:一种解释为,管理贸易是受非关税壁垒控制的贸易,等同于“公平贸易”范畴,采取管理贸易的部门是那些生产能力过剩的部门;而有的学者提出了较为清晰的解释,即管理贸易是政府为管理本国经济,以及国家之间经济而有意识对贸易与投资的直接干预;也有的学者认为,管理贸易是受政府政策控制的贸易。国内学者对于管理贸易的研究虽然也都有不同的侧重方面。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认为管理贸易具有政府干预性质。

“管理贸易不同于自由贸易,它既要遵守战后贸易自由化规则,又要采取特别保护的措施。”所以,本文对“管理贸易”的理解是这样的:指世界上各贸易主体在最大化由国际分工引致的比较利益这种偏好的过程中,为有效解决合作中的冲突,以及实现相互合作的潜在利益,所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将该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政策。

2.管理贸易理论的特点

(1)博弈性。管理贸易理论是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博弈的结果。一国由于生产技术、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要素禀赋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一个国家贸易政策的结果或偏自由贸易,或偏保护贸易,偏向程度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性就体现在双方博弈的结果上。因此,管理贸易的运行总是贯穿着博弈,具有博弈性。

(2)具有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双重性。管理贸易是有组织的自由和协调的保护,具有双重性。当全球贸易协调与合作得到较大发展及认同时,管理贸易就更体现出自由贸易的特性;当全球贸易协调不足或各国保护过分时,管理贸易就会体现出保护贸易的特性。

(3)管理贸易在形式上的多样性,以及实施的复杂性。管理贸易总是在不断地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根据各国所实施贸易行为的预期而博弈着,同时由于具有自由与保护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它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及实施的复杂性。

(4)“国家权力”国际化。当一国加入某一国际经济协调性组织时,总会丧失一部分国家的权力。这是一种“国家权力”国际化的体现。“国家权力”国际化是管理贸易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我国应该实施管理贸易政策

我国现在处于贸易摩擦的高峰期(见下表),贸易摩擦的存在给我国贸易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损失了一部分本该属于自己的利益。面对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潮流,我国首先应该顺应这个历史潮流。但是完全的贸易自由化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在某些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那么,我国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合理的解决贸易摩擦,贸易政策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条件及环境下,我国解决贸易摩擦的最佳手段就是实施管理贸易政策。

从国际角度来看,我国可以实施管理贸易政策,这主要是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以及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极大动摇,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世界各国产业间、产业内贸易与投资的增加;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和相互协调的加强,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强化。

从我国自身的角度出发,我国应该实施管理贸易政策。一方面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能与世界通行的贸易制度相接轨的自由贸易制度。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过渡的时期,在追求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不可能牺牲自身的国家利益。因为贸易自由化作为一种建立在全球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理想目标,不可能在一国得到实现。如果某一国自行实施门户完全洞开,必然会严重损害本国的产业和贸易利益。

数据来源:根据wto秘书处公布的反倾销数据加以整理。

三、我国采用管理贸易政策的绩效研究

1.我国从管理贸易政策中所能获得的好处

第一,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完善和加强会促进我国贸易的发展。管理贸易是要在自由贸易原则基础上,协调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均分贸易利益,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各国间的贸易关系将在多种wto协议或协定的约束基础上有协调地展开自由竞争。

第二,中国将受到管理贸易传导作用的影响。对外贸易具有传导作用。中国在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也将会受到国际管理贸易传导作用的影响。

第三,中国企业的贸易机会增加。管理贸易是以协调为重要内容的贸易体制。这种体制尽管不是纯粹的自由贸易,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自由化,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管理贸易也为世界各国的企业提供了有协定或协议保护的贸易机会和市场,为这些企业竞争的合理性、合法性提供了保证。因此,那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销售渠道畅通,信息灵通,拥有全球战略的企业因竞争能力强而能更好地利用贸易机会、开拓市场。

第四,促使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升级。近二十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进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成为一个国家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是世界各国实施管理贸易的重点,另一方面该产业领域中的“大多数公司都是全球游戏者,它们在大范围内进行销售、生产,甚至连科技研究也分散在世界各地。它们通过战略同盟网和合资等方式与外国竞争者的联系愈益增多。”于是导致的结构是,管理贸易的干预使得高新技术源头国家投资研发,而技术外溢性又导致成果的外化。由此,我国可以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外溢促进本国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并以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换代,突破传统加工制造业和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受到制约的障碍,促进科技与生产的一体化,从而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出口创汇能力,真正实现“科技兴贸”战略,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第五,促使中国尽快完善外贸法规体系。中国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目前还不完善。管理贸易要求各国政府对贸易的干预建立在相互协调、监督与合作的基础上,这也就要求中国的外贸法规要尽快的完善,尽快实现与国际公约、国际惯例的接轨,以利用国际市场际遇,保障对外经贸交往,维护贸易正当权益。

2.管理贸易政策的实施给我国贸易发展带来的阻碍影响

首先,中国也会受到管理贸易负面传导作用的影响。发达国家连续不断出现经济危机,以及经济“滞胀期”导致的经济衰退和波动势必对希望平稳发展经济的中国产生负向传导作用。尤其是在1997年发生的东亚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竞争与抑制作用。对中国经济与贸易的“制裁”与报复行为将会从原先的一国扩及到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所有成员国。这大大增加了我国与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协商和谈判难度。

再次,管理贸易对中国的中小企业构成威胁。管理贸易在对各国企业提供贸易机会的同时,也会使那些只重贸易,不重生产经营方式与观念落后的企业丧失许多贸易机会。对中国来说,那些不完全具备国际经营条件的中、小型企业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美):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宫占奎朱彤等著:国际贸易趋势与中国政策选择[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3]王厚双:贸易战离中国有多远[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4]崔日明王厚双王韶玲:入世与中国外经贸发展战略调整[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经济贸易管理篇7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2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对办学的定位进行重新确定,形成了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和教育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校人才进行培养,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确定以及具体的培养措施和方法的确定。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加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很多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教育部实施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很多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在教育过程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以及学校的综合实力逐渐加强的重要措施。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对该类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专业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教育改革。本文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的相关问题进行探析。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培养的人才方向包括两个方向,一是国际经济贸易的管理人才,二是国际经济贸易的商务人才。对于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人才,其具备的能力有一定的差别。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主要是从事各种对外贸易的管理以及国民经济综合部门的管理工作,也会涉及一些商业部分以及涉外公司的对外贸易管理,在此基础上,对该类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概括出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管理基础知识,能够对国际贸易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同时能够对经济和贸易活动进行高效的管理。第二,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即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专业知识,以便能够对各种贸易政策和相关的组织规定进行解读,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三,应该具备一定的市场知识,以便在经济贸易活动中进行准确的市场预测,为商业部分以及涉外公司提出经营管理的建议和意见。第四,要对国际经济贸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解和掌握,以便能够对各种经济活动和业务进行管理。第五,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和语言能力,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管理能力,为日常的贸易和经济管理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能够用多种语言与国外贸易对象进行交流,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一般是对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商贸活动进行管理的人才,比如从事国际结算、国际运输、进出口报关、报检、业务跟单等。根据从事的工作内容以及性质可以概括出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一样,应该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管理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便于在工作中能够对一些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对各种贸易政策和相关的组织规定进行解读,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内容积极推进。第二,应该具备商品知识和市场知识。能够对商品进行独立拓展,在国际市场中寻找相关的客户,建立客户群等。第三,应该要熟悉国际商务活动的相关形式,具备填制各种外贸单证的能力;第四,对国际贸易的惯例以及相关的经济法规要进行了解和掌握,具备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洽谈的能力。第四,要掌握一定的会计核算知识和商品报价能力,对进出口报关、清关知识和程序进行了解,具备报关、清关的能力。第五,要具备一定的报检基本技能,掌握有国际国务运输和保险的相关知识内容,具备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的能力。第六,掌握一定的国际贸易结算知识和能力,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以及网络、语言能力,便于在商务活动中进行流畅的交流、处理各种技术问题。第七,应该具备一定的电子商务知识,适应国际商务活动发展的要求。

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准确的定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最关键的是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当前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要为开放型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这个目标与实际的教育过程相结合,专业的定位应该要与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需求相匹配,因此在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办学过程中,整体上地方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以及地方和区域经济开放对国际化经营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对人才的应用能力进行综合培养。确定人才培养的定位之后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人才培养工作。

当前很多高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是以经济社会的需求为重要导向的,为企业的发展培养高级的应用型人才。这个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特点。

第一,体现了为地方和区域对外开放服务的理念。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考虑了地方以及区域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逐渐加深,从发展战略来看,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对外发展的需求而设置的,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而设置的。

第二,体现了为对外贸易企业培养专业性人才的特点。国际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市场经济中的涉外企业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数企业的规模都属于中小规模性质,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为涉外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专业型人才,丰富人才队伍。

第三,体现了重视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不仅坚持以经济社会的需求为导向,而且以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在培养过程中突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训练,促使人才更加适宜未来的国际经济贸易需求。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以及实践能力强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三、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1.对理论课程体系进行构建

无论是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还是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都需要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全新的构建,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对理论课程进行构建,包括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一,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优化设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经济贸易就业市场对于人才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比如要求人才具备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管理水平等,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更强,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不仅要满足专业培养的需求以及人才能力的需求,还应该要与国外的一些院校加强合作,进行经验交流,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第二,对专业必修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该要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研究,使其能够符合教育规律和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第三,要与国际经济贸易市场进行接轨,在专业课程以及相应的选修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应该要合理地分配比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应该要与市场接轨,引导学生弄清楚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和课程的实践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各种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加强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硬件以及软件投入

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加大学校的各种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的课程实训的实施,对于软件投入的依赖程度更深,比如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进行学习之后,还要在国际贸易相关课程教学中进行相应的管理岗位的实践训练,学校要根据管理岗位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措施,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对各种管理制度以及措施进行讨论。而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的实训培养过程中,对于硬件投入的力度更大,比如组建相应的模拟实验室,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基础。当前很多高校都重视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的建设。加强专业实习是促进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措施,专业性实习一般是到各种实习基地进行,因此需要学校加强实习基地以及创业园的建设,同时要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挑选一批高素质的实习指导教师,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

3.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中的流畅的交流是促进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了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具有更高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进行双语教学,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以专业课程为主,由易到难。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实务性的课程主要有国际经济法、国际惯例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各种专业术语进行规范,采用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国际贸易管理和从事商务活动的过程中熟悉各种管理和商务流程。双语教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可以配备双语课件、采用英文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合使用等模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以及对各种专业课程的应用能力。

4.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学生的实习活动是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和应用的过程,也是学生角色转变的一个必要过程。安排学生进行实习,首先要对实习方案进行科学的设置,安排学生到适宜的岗位上进行实践。认知实习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常用的一种实习方式,认识实习是通过将学生分配到实习基地、海关、商检、海运码头、保税区、企业等进行实习的一种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社会的情况为学生推荐相应的实习机会,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实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的引导,加强实习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力度,让学生在各种实习活动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

5.教学过程中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理念的有机结合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理念的有机结合,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和合作的力度,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地方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该要对国外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进行引进,构筑学校与国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的力度,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四、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与贸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外贸易的加强对相关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很多院校都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对外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专业化应用型人才。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对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再次基础上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国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纺织教育,2008(10).

[2]李洪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多层次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03).

[3]戴瑾.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江汉大学学报,2004(09).

[4]韩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商,2013(05).

经济贸易管理篇8

电子商务能够有效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国际经济贸易的环境以及形式均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且对传统的贸易形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确保我国经济贸易能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是未来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向人们普及电子商务促进国际经贸发展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想电子商务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提高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我国的繁荣富强。政府部门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大力普及电子商务促进国际经贸发展的观念,以实现我国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并研究相关技术

电子商务是建立在各种信息之间的传递上。因此,信息技术设施的完善程度决定了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水平,进而决定了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水平。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国家对设施的建设工作的投入不够大,使得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比如在网络的建设上、在光缆的铺设上以及对电脑硬件的普及上的设施投入力度均明显表现的不足,必将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由此可见,为确保电子商务能够充分发挥出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就必须完善相关信息基础设施,并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力度,从各个方面支持电子商务,从而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目标。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因此通过不断强化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力度,确保党电子商务在发展途中出现各种问题时,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解决好,不至于对国际经济贸易造成影响。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并研究相关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电子商务的促进效率,使得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此外,对于与国际经济贸易有关的行业,如外汇保险、银行、税务等,应做好相关保密和安全管理工作[3]。这些行业的顺利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协调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电子商务的作用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国际之间应加大合作力度

电子商务具有全球性特点,打破了传统贸易的时间以及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目标。然而电子商务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及同一商业代码等的问题。需要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并适当开展有关国际经济贸易的正常交流大会,以解决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效率。各个国家通过加大合作力度,努力为自身国家的经济贸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以扎实的电子商务技能作为经济贸易发展的坚实的后盾。

四、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均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电子商务充分发挥出其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在国际经济贸易过程中加大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力度,使得国家经济贸易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由此可见,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能够确保电子商务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安全可靠性,使得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加强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管理工作

努力探究电子商务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有效策略,是时代的发展需求,是未来促进祖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加强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管理工作,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工作:第一,采用电子招标来对出口商品进行配额。出口的商品在经过电子招标后,能够缩短国家各个部门对企业的投标资格的确定时间。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的各种产品进行及时的跟踪、反馈、调查和调整,确保国际经济贸易的管理效率能够达到较高水平。在对招标商品进行配额时可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以解决配额使用不均等的问题。此外,还可通过在网上进行对产品的抽查工作,确保能够及时取消违规企业的投标竞标资格。应用电子方式能够有效净化国际经济贸易的环境,并规范相关经济贸易的秩序,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健康蓬勃发展。第二,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应用电子商务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简化进出口许可证的各个步骤,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整个操作过程具有极高的透明度,避免了个人因素的干扰。还减少了某些不必要的费用,如进出口许可证的申请发放费等。第三,通过加强对电子报以及海关的电子化管理工作,防止出现各种偷税漏税的现象。海关是国际之间进行经济贸易的主要途径,在海关工作中加强对电子商务的应用,从而使得国际经济贸易得到快速发展。第四,企业通过加强对全过程的电子化管理力度,使得电子商务能够充分发挥出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电子商务主要被用于实现对各种商务的交易管理,在交易双方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使得书暗访实现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打破了交易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易双方借助电子信息平台实现对货物的运输以及款项收付等工作,使得企业实现对交易以及经营管理的动态化管理。第五,通过将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管理与电子商务管理进行有效结合,使得电子商务能够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做好对进出口商品的检验管理工作,使得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电子商务的灵活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检验检疫的效率,从而提升了检验检疫的信息化水平。

六、结语

经济贸易管理篇9

一、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与现实

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交替发展的历史。一国不同时期采用的贸易政策,往往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政府的政策目标:当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增长,贸易交换的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并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时,就会倡导自由贸易政策;而当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及其利益与工业化发展之间出现矛盾时,必然转向保护贸易。

自由贸易政策主要基于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并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不断深化发展和层次上的变化而产生了新的理论基础。如从需求角度解释贸易发生的重叠需求理论,从供给角度的规模经济、差异产品和不完全竞争来阐述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等。而保护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首先取决于政府要保护的目的,其理论基础包括早期的重商主义、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凯恩斯的超贸易保护观点,以及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等。其次,根据政策目标选择适当的政策措施。由于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对各国实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明显抑制作用,当前新的贸易政策措施层出不穷,并成为实现政府政策目标的工具。最后,这些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是否达到了政府的政策目标,从而成为继续或将来实施的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对外贸易经历了由国家统一经营、国家管理经营到放开经营的过程,贸易开放程度和自由化程度在以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不断深化,但是,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却在自由化进程中更加激烈。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和地位的提升,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拉动了经济的总需求;另一方面与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凸显出来,而这一变化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和采取的政策调整分不开的。在我国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之时,因贸易的迅速增长而引起的贸易冲突加剧,势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当前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必须注意保留贸易平衡政策运用的空间。

二、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阶段发展及其效果评析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离不开我国改革开放总体经济发展的背景,同时又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与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息息相关。

(一)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初,我国在沿袭建国后进口替展战略的同时,提出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主要采取的是“奖出限Jk"的政策,这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和对外开放面临的外部环境是相适应的,也符合国际贸易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中心一”理论的观点。实施促进国内工业发展的贸易保护政策措施主要是关税,以及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商品分类经营和国营贸易等较严格的、传统的贸易措施。伴随着我国外贸体制实践中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开展工贸结合、取消财政补贴等改革进程,采取了放宽外汇管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为外贸企业自主经营创造了外部环境,为对外贸易的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该阶段采取了动态的、有条件的贸易保护措施,倡导的是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结果促进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鼓励和扶持了一批出口型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大批工业项目建立了我国的出口生产体系,形成了我国明显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进口的贸易结构,体现了比较优势行业和产品贸易的发展。但是由于政策实施上的不平衡,我国东西部贸易发展差距较大,外资政策与外贸政策的不配套,冲击了一般贸易下的设备进口,甚至造就了一些假合资企业。同时设备的引进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较先进的设备闲置,浪费了宝贵的外汇。

(二)贸易自由化倾向的过渡型贸易政策

进入90年代到我国人世前,是我国对外贸易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该时期我国经济提出了“外向型”发展和“国际大循环”战略,为此国家外经贸部提出“大经贸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该时期对进口管制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进口方面,1992年开始按照HS编码协调制度对225个税目进口税率下调,减少和取消配额和进口限制等非关税壁垒,以及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在出口方面继续实行出口退税制度,成立中国进出口银行专门扶持企业的对外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等。特别是1994年外汇并轨制为代表的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贸企业实行统一的结汇制、减少进出口数量限制、鼓励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加强出口退税制度等,理顺了连接国内市场价格体系与国际市场价格体系的通道,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到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5097.68亿美元,大约是改革开放初期1987年(206.4亿美元)的24.6倍,是1992年(1655.3亿美元)的三倍。确立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以及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为我国成为国际贸易大国奠定了基础。

该阶段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取向,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倾向于贸易自由化的过渡型贸易保护政策。尽管政府实施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与开放之初的政策目的有所不同,但仍然受古典重商主义观点的影响,重点鼓励出口创汇,甚至不遗余力地从事亏损出口创汇。结果长期的、越来越大的贸易顺差在给中国带来发展经济、引进技术所需的雄厚外汇资金的同时,“中国制造”的优势也给中国“制造”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此外还存在出口贸易方式和结构的不平衡。加工贸易、代工贸易比重和出口中外资所有制比重上升的结构,实质上是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的全球生产链的转移,中国处于全球低端生产环节,固化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低端

产品的比较优势;刚性的出口收汇任务与国家资源收购方法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外贸经营者之间对国内货源的争夺;优惠政策倾斜的目的与实施对象的矛盾。由于国家鼓励多创汇,原有专业外贸公司或国营外贸企业实力强,仍是受惠主力,与优惠政策扶植我国私营和民营等外贸新生力量的初衷相悖。

(三)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政策

加入wto以后至2007年,我国面临着加入wto后如何推进外贸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和内外贸一体化的变化,为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及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变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经济安全成为新时期中国外贸战略理念的核心。对外贸易政策目标以构造有利于经济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在适度内外均衡基础之上高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由静态比较优势向动态比较优势转移为重点。尤其是wto非歧视原则下的国民待遇、公平竞争与贸易、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等,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我国贸易政策的基本取向。因此,我国采取的基本是相对较低的保护与温和的出口鼓励政策相结合的措施,即运用关税、反倾销、反补贴、反垄断、保障、政府采购等措施对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实行动态的、以扩张出口为目标的保护;运用低估汇率、调整出口退税和补贴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出口鼓励措施。人世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地位急剧上升,2004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1547.4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短短四年后,即使在金融危机开始影响下的2008年,全国进出口总额达25616.3亿美元,是人世时(2001年)的五倍,是改革开放时(1987年)的一百二十多倍。

该阶段“人世”的要求决定了我国贸易政策的基本取向,要体现社会经济形态向现代市场体制转变的发展要求,具体体现在贸易政策重心的转移,即政府从侧重宏观外贸战略向侧重微观主体发展方向转移,实施有管理的自由化贸易政策。而现实中我国与贸易国的摩擦却并没有因为入世后自由化进程加快而有所减少,相反我国遭遇了更为频繁的贸易纠纷,在我国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之时,因贸易的快速增长而引起贸易冲突的加剧,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必然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调整现行贸易政策、保持贸易的平衡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形势下面临的长期问题。

三、新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导向与对策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加入wto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加入wto的机会熟悉运用其中的规则,保护和发展本国产品的对外贸易能力和自己的民族工业,而不是单纯强调对wto承诺的兑现。wto赖以建立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比较利益理论是有利于世界贸易发展的,但是其有效实现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参与贸易的各国面对的竞争条件应是平等、公正的。而现实中的国际体系和国际分工,存在着强权政治和霸权体系,国际关系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在这种体系中,国家实力和地位始终是本国、本民族最大经济利益的可靠保证。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坚实的工业基础,不但不能使国家变得强大,而且很难保持政治统一和国家权力的独立地位。从国际贸易政策理论的发展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实践来看,在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无不利用了重商主义学派的观点,也为像中国这样的还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政策取向。

(一)贸易政策中性化趋势中的适度保护政策

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和经济地位的提升,引发了发达国家与我国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我国出口额的增长率自2005年至2008年不断下降,但2009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出口总额首次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受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影响,世界贸易保护更加严重。根据世界银行监测统计,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2月,各国政府提出的与贸易相关的提案有78例,其中66例涉及到贸易保护,高达84.6%,而在66例与贸易保护相关的提案中,已有47例被执行。其中发达国家在最终执行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措施上的比例高于发展中国家。面对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升级,我国与贸易对象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加剧,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关系,决定了我国应在中性化趋势中进行适度保护的政策取向。

我国面对贸易争端如果采取简单的贸易报复措施,引发贸易战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但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对本国幼稚产业实施保护,是有充足的理论依据的。因为一国贸易政策是倾向于保护或开放还是中性,根本上取决于一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我国人世后的贸易自由化道路的选择以及实施开放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定了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强调促进结构的转变、进出口政策作用力的相互抵消,使总体的贸易制度走向中性化。但是一个国家的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必须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市场机制和国际环境的有效作用,货币、贸易政策以及其他经济手段是达到这种目的的工具。但问题是对“幼稚产业”的选择和判断应避免出现最终演变为保护落后产业的失误。因此,采取的保护政策必须注意以下的问题:一是扶持的范围必须是具有未来发展潜能的,达到保护是为了日后不需再保护的几个行业,因此所选定的行业必须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提高,并且存在显著的关联效应、学习效应和动态外部效应;二是应该明确保护或扶持的时间,对被保护的企业和行业规定限期;三是扶持目标,定位于能成为国际市场最主要的竞争者的这些产业,通过整合的方式提高大企业间高强度的竞争,以竞争促发展;四是政策手段不强调贸易保护,而主要是通过国内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等加以规范、诱导和扶持。例如,可以考虑把汽车、半导体、数控机床和飞机工业列为幼稚产业,扶持时间定为今后的“XX个五年计划”,并对扶持目标和任务进行详细分解。

(二)扩大内需、以进促出,保持经济可持续和稳定发展

2007年我国GDp总量(按当时价格计算)为2.49万亿元,经济规模居世界前列,预计到2010年,我国GDp总量将比2000年翻一番,届时我国大国经济体的特征将进一步显现,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考虑到经济发展潜力、人口规模、市场规模,我国的经济增长比较趋近于大国的经济模式,应更加强调内需的作用。同时,面对当前对外贸易不确定性因素,合理化解高外贸依存度带来的潜在风险,提高本国经济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承受力和消化力,也需要依靠扩大内需来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

续发展。

有关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可借鉴我国主要贸易市场的经验。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中,是在通过税收政策基本解决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并且创造了“中产阶级”以后,才达到提高“内需”的目的,而这种“内需”又推动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美国在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时,就是依靠巨大的“内需”使美国经济长期繁荣,直到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为止。相比之下,中国没有利用对中国投资的外商通过征收大量税金来缩小外商与中国平民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甚至也没有对中国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及其管理人员征收大量税收,以解决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问题。如果中国能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帮助大量相对贫穷的消费者提高收入,尤其是帮助中国消费者减少在“医疗、住房、教育”三方面的巨大支出,中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

另外,我国经济增长应依靠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这些要素的加强有赖于我国的进口结构和质量,因为进口中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战略资源,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作用,但将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从而提高GDp增长率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利用充足的外汇储备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并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增强本国产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可以“以进促出”,保持适度的国际贸易收支顺差作为促进中国外贸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支撑条件。

(三)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减少贸易摩擦

面对经济危机每个国家都在寻找各自的出路。美国强烈要求中国减少外汇储备,改变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实施进出口平衡政策。而这一政策却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陷入两难:一方面实施进出口平衡政策,会造成出口受阻、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从而引发银行出现大量的呆账坏账;使国内的总供给能力大于总需求,从而产生与经济危机类似的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不实施进出口平衡政策,“4万亿计划”又可能引发通胀问题,从而加剧被美国套住和承受外汇储备大幅贬值的可能。因此,应当转变当前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进行进出口平衡,减少贸易摩擦。

从贸易结构来看,应逐步改善商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的现状,加大研发投资的力度和重视程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调整和完善出口税收、加工贸易等政策,改变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大部分处于低附加值、价值链低端的局面;我国对外贸易区域的结构性问题恐怕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变,要想减少贸易市场过分集中带来的威胁,需要加强内需,扩大国内市场来分散风险;针对长期以来大多出口产品采用贴牌的生产方式,鼓励企业品牌发展战略;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对环保节能型产品的出口给予优惠政策;规范出口竞争秩序和行业自律,稳步推进对外贸易秩序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建设外贸信用体系。同时应协调利用外资政策,调整外商的投资结构,减少外商低端制造业的投资,限制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的外资项目,提高外商投资的质量;取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缩小民族产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差距和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流失,增加政府调控资源配置的能力。

另外,政策措施应注意加强针对性。例如,美国轮胎特保案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存在国家干预不当问题。对于在国际上容易引起纠纷的传统优势产业,出口退税只要达到使出口产品以不含国内间接税的公平价格参与国际竞争即可,避免出口企业以退税作为压低报价的“优惠鼓励政策”,从而避免国外进行反倾销的可能。二是上述提到的国内外市场不统一,存在国家干预的缺位问题。目前出口市场的信用体系畅通,而国内市场信用体系相对滞后,交易成本高、风险大,导致对内销售的报价偏高。三国内商品流通出现阻滞的物流系统建设滞后,存在中央政府干预缺位,而地方政府干预不当的问题。因此,需要由中央政府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改革高速公路收费体系,发展铁路交通。

(四)建立开放经济下的内外统一的贸易综合管理体系

我国人世后虽然将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管理体系融合,但仍存在外经贸管理措施的单一性、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做法的差异性、市场化的措施和金融融资方式依然“内外有别”等问题。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为内外经济融通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体系。政府在管理形式上,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等间接管理手段为主,为我国企业平等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创造条件;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国内外商品流通;培育我国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包括生产商、贸易商、零售商,让中国企业更愿意在国内市场做生意,脚踏实地立足国内市场积累经验的同时参与国际跨国经营,形成具有世界“品牌”的生产型跨国公司、贸易型综合商社和跨国流通企业,这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更具有丰富的现实、政治和社会意义。

经济贸易管理篇10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一、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自2007年8月全面爆发以来,对国际经济秩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通过对金融、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影响,迅速地从美国传遍世界各地,不可避免地也对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数年过去,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相对缓和,全球经济进入了后危机时代。后危机时代指的就是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渐缓和,经济发展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但是原本的危机并没有完全消失,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稳定、不确定的状态,这一时期是平缓与波动并存的时期。目前,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仍旧面对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整体来看,在我国服务贸易行业中,机遇大于挑战。

近些年来,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发展很好,发展较为稳健。在1982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43.4亿美元,就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国际收支情况来看,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47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出口1905亿美元,同比增长4.6%;进口2801亿美元,同比增长18.2%。传统服务运输和旅游在服务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达58.8%,比上年增加2.2个百分点。旅游进出口总额首破1500亿美元,居各类服务之首,同比增长25.6%;运输进出口总额达1248亿美元,位居第二,同比增长7.5%。高附加值服务中的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出口快速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17.8%、18.6%、18.2%、122.5%、40.1%;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服务、通信服务进口增势显著,增幅分别为20.7%、158.4%、38.6%。服务贸易逆差规模扩大,全年服务贸易逆差为897亿美元,同比增长1.6倍。逆差主要集中在运输服务、旅游以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领域等;而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服务、咨询等行业则顺差数额较大。

分析以上数据,近些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增长非常显著,但是仍旧不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技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还需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服务贸易缺乏国际竞争力

我国服务贸易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落后、不规范而且管理落后,缺乏竞争优势,也没有建立国际品牌和良好的营销渠道,这些企业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我国金融、信息等知识密集型行业出口有所增加,但是最主要的技术还都被外商掌控着,我国主要还是靠引进技术和加工来发展这些新兴行业的服务贸易,处于很被动的地位,难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太合理,同时缺乏行业复合型人才,这些原因都制约着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发展。

表1是2001~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本文选用RCa、Ca两种指数,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其中我国2001~20010年各年的RCa指数均小于0.8,而Ca指数均小于0,分析结果均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二)我国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服务贸易领域,我国目前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专利法》、《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有一定的约束管制和保护作用,但是在其他行业如互联网通讯、电子商务等,其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存在,我国缺乏一个健全完善的有关服务贸易法律体系,现存规定与国际经贸规则还有一定的差距,自身法律法规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矛盾,还存在着执法不严的情况,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虽然一定程度上已经有法可循,但保护效果仍然不佳。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原因造成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障碍,在法律上无依无靠,让外商钻了我国法律的漏洞,让我国很多服务贸易行业仍处于没有法律保护的裸奔状态,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我国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我国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种类多,服务企业数量多且一般规模较小,还有不断出现的新型服务种类,这都使得我国对服务贸易的统计工作很难进行,进而对服务贸易的协调管理也不畅。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落后,中央和地方关于服务贸易的政策方针和规章制度都不一致,不利于服务贸易管理的有效进行。特别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我国对服务贸易的管理局面混乱、力量分散,行业管理职能难以发挥,各行业各地方不能统一规则、集中管理,导致很多不规范不合理的贸易和竞争行为出现,我国急需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管理部门对整个服务贸易领域进行管理,使各行业服务贸易有效规范进行。另外,我国现有的服务贸易政策不够清晰,存在漏洞,使得管理部门管理不合理、不规范、不负责任,也造成了某些行业对市场的垄断。随着我国服务贸易的高速发展,现有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前进的需要,如不进行改革将整体影响我国的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更不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

(四)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较低

我国服务业跟制造业相比整体开放程度较低,许多服务业都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外开放试点,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开放度为5.7%,我国《服务贸易总协定》承诺的服务项目已达到107个,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对于我国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新闻媒体等行业,都保持着极为严苛的市场准入标准,一般企业想要进入基本不可能,其他一些稍微开放的行业对外资的投入限制也十分苛刻。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下,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与apeC的一些成员相比,服务贸易自由化也较低,在市场准入、透明度等方面差距明显,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面临着巨大的形势压力和市场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竞争机制的引进,减缓了贸易自由化进程,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前进速度。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

(一)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步入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提升我国服务贸易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必然的选择。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在进出口两方面都比较弱,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足以大力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也不足以带动经济高速发展。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向发达国家服务贸易水平靠拢,拉动我国经济发展,重点是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服务业主体竞争力,积极进行服务业科技研发及自主创新,重视对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积极改革我国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对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服务部门,要使其行业能力更上一层楼,充分调动和利用其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发挥其国际竞争力。同时,要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兴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服务贸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国服务贸易水平。

其次,要重视我国服务业知识和技术创新。在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逐步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心依靠技术和知识,只有努力进行科技研发及自主创新才能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应以市场为主导,强化服务部门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资,积极带动自主创新,努力开拓新兴服务类和具有高新技术的项目,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建设我国服务贸易的标准和特色服务项目。

最后,注重引进服务业人才,努力培养服务业人才。为促进服务业发展,应加快培养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满足我国服务贸易管理、营销、技术、知识等方面的需求。必须将引进和开发的先进技术与人力资本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最大效力,才能充分发挥我国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具体步骤为:一是针对现有服务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熟悉《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内容,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二是依据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分布状况,调整高等院校及职业类院校相应专业设置,让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大量培养掌握国际服务贸易专业知识、语言、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继续扩大我国服务贸易人才队伍。三是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优秀的服务专业人才,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制定和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缺陷,制定和完善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不违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法律体系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当务之事。我国政府应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加快进行服务贸易立法工作,以《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和《服务贸易总协定》为依据,结合我国入世的承诺,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制定服务贸易的相关规则,对服务贸易市场的主体进行行为规范,保证我国服务贸易安全有序发展。

另外,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后,贸易救济政策制定方面,应受到中国政府的更多重视。

首先,从国内经济和就提高就业出发,制定有利于能源、环境、信息、金融、保险、交通物流等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以增强这些服务部门的竞争优势。

其次,改善现有服务贸易预警机制,应对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一是针对主要的行业风险分布的服务贸易,及时了解国外的政策变化,密切关注国外的一些中国知识产权调查行业,快速预警信息,实现由商务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平稳过渡的预警信息,同时实现预警信息从中央政府的方向有效反馈。二是国外服务业在中国是不合理的,在贸易救济调查不公平的做法,中国的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应积极利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三是中国政府应积极争取国际谈判中的主动性和要求取消国外歧视性的要求对外服务贸易保护措施。同时,对国内不具有竞争优势敏感业制定相关保护性质的法律规定。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为了保证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的有序进行,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系统。首先,我们应该建立一套核心管理服务贸易管理体质。建立我国专门的协调管理部门,由该部门统筹、规划及调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结合我国服务贸易政策,协调和管理服务的贸易关系,进行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秩序的监管,形成一套完善高效的服务贸易管理制度,以确保中国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管理质量,更好的适应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贸易行业面临的环境。其次,为了管理和监督服务贸易政策更好的实施,要明确各行业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彻底改变服务贸易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如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的混乱局面,使服务贸易管理能够更加有力和高效的进行。

(四)扩大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

服务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一步到位地开放了服务业,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彻底地开放所有服务行业。中国服务业只有少数行业如建筑、运输、旅游等开放程度较为突出,其余大部分行业尚未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我国应顺应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扩大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首先,准备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之前,如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服务业管理,制度等,以确保开放的力量。

其次,对于不同服务业部门的开放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第一,积极开放传统服务业,保持传统服务业贸易固有的优势,努力扩大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贸易出口。我国要提升传统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传统服务行业的营销手段,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其他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也要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提升我国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地位。

第二,分层次、有重点地开放,一些新兴技术,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加大支持力度,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限制,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国际领先的标准,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完善行业的竞争机制和管理体制,提高其面对市场接受挑战灵活应变的能力。但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为了充分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必须适度进行开放。服务业控制着大量资金、技术、信息的流动,影响着国内市场的稳定,过快开放可能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所以要控制开放速度,坚持逐步开放、循序渐进的原则,关系国家和经济安全的部门要严禁开放。

第三,对发展尚未成熟的一些服务,如金融,电信等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仍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应进行适度保护的原则,采取适当的限制。

四、结语

随着我国逐步兑现加入wto时的承诺,服务贸易将越来越多地进入国际市场。进入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全面开放已势不可挡,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只有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机制,我国服务贸易,为解决我国在服务贸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了更好的顺应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中国的服务贸易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惠珠.金融危机条件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8).

[2]董展眉.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贸易救济制度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0,(2).

[3]温怀德.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5).

[4]张军,候瑞华.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发展形势及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10(7).

[5]孙伟.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与对策[J].商业经济评论,2010,(8).

[6]邱璐轶.后危机时代离岸服务外包发展趋势及策略[J].江苏商论,2011,(3).

[7]孙立行.探讨“后危机时代”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策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1,(6).

[8]梁文化.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9]王洪.后危机时代对外贸易发展态势[J].商业时代,2012,(23).

[10]翟羽,吴显亮.浅谈后危机时代我国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J].经济研究,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