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数字化管理十篇农业数字化管理十篇

农业数字化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3:12

农业数字化管理篇1

1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1.1是有效改善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纸质载体是农业科技档案的根本依据,但是避免不了局限性,存在着数量多、体积大、质量重,不易携带,不便查找,信息传递慢,无法检索等方面的不足。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从根本上克服这些弊端,即以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计算机网络平台,以建立好的各种档案信息库为资源,利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将数据库转变为知识库,以供需要者查询、搜索,并且信息资源的使用维护方便,安全保密性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达到资源信息的数字化、资源管理网络化和智能化。

1.2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大势所趋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的高效、快捷开发利用需要应用数字化技术。传统的查阅方法是到档案馆,采用人工捡索的办法查找所需的档案,费时、费力,查全率和查准率均不高。档案管理实行数字化后,全市农技推广机构通过互联网,进入市科技档案馆数字化信息中心,各单位的档案电子目录和开放档案数字信息均上传至市农业科技档案馆信息中心,方便全市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顺应档案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1.3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须在当今人们的时间意识越来越强,领导需要迅速、准确的决策;各职能部门工作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求档案部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来处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能力和利用效率,确保档案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

1.4是节约农业档案机构建设资金的举措库藏档案案卷数量的不断增加需要信息化来管理。以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该院下辖农作、水产、茶叶、蔬菜、畜牧、生物等多个科研所,截止2010年全院库藏档案820卷,资料12088册,其中相当部分档案分散在基层建档单位,如果对这些档案进行有效整合,采用数字化管理,可大大减轻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费用支出,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搜集更多的信息,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2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总体设计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利用为目的,充分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功能,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和数字化加工设备能力,保护农业科技档案原件完好,保证数字化农业科技档案真实准确,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是:档案数字化,工作标准化。档案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可以从管理、业务、技术等标准规范层面来研究制定。从简单的标准化向科学、精确的标准化过渡,从孤立的标准向体系化的标准推进。重要档案优先数字化。以利用需求为导向,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将年限较长、具有馆藏特色、最为珍贵以及利用频率高的档案优先数字化。各部门分工协作。档案数字化工作相当繁琐,涉及面广,必须坚持分工协作、整体配合、长期坚持、相互理解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单位各个部门和各类人员的作用,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真正做到各司其责,各施其能,协调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共同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模式。多方位快速高效检索。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应该建立多种满足档案利用者的检索方式,提高检索的自由度。完善的电子检索系统,能高效、快速、全面地从档案信息中检索出利用者所需的信息,并对档案利用进行快速统计。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应及时公布、更新、维护网站网页内容,提供服务范围、内容,便于档案利用者了解档案信息动态,及时查找所需信息。注重档案数字化人才培养。要建立和完善档案人才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储备,以超前的意识搞好人才建设,造就一批既熟悉档案工作管理、通晓档案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档案数字信息技术的新型档案工作人才队伍,确保档案数字化建设及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特别是建设初期软硬件配置投入较大,建成后也要保持一定的运行成本。因此,要按照成本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细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步骤。同时优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各种资源配置,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和数字化技术人员、计算机和扫描设备的合理配置,构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投入小收益大的新模式。具体步骤上: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据库。第一步,输入文件级目录。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可边输入边打印,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另一方面检验输入的正确性,从而确保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原文件信息数字化。二是加强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积累工作。电子文件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和电子文件显示、修改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组合,是未来数字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最主要的来源。为了确保所形成的电子文件不被丢失,保证电子文件是可存取、可利用和可理解,必须及时对所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收集积累。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不仅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还维护了它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也防止了存有信息内容的载体在个人手中发生丢失、损坏,从而保护电子文件的安全,为电子文件的归档打下基础。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范围,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用载体传递的电子文件,要按规定进行登记、签署,对更改处,要填写更改单,按更改审批手续进行,并存有备份件,防止出现差错。三是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及管理流程重组是一个管理思想不断变化的过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即是新技术和新理念相互融合的表现。数字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分开放与不开放两种,开放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即上互联网,建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资料网站,实施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

3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3.1提高认识,统筹规划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意义。在当今信息公开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农业科技档案的文化性质和社会性质逐步强化,利用的范围和对象将逐步扩大,只有当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时,农业科技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充分地全面地展现出来。其次,做好统筹规划。将大量的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做好馆藏情况的调查,包括档案的类型、载体形态与状态、馆藏数量、档案信息利用等基本情况。根据馆藏情况,制订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的科学规划,包括服务器、电脑、扫描设备等硬件的购置计划和数字化处理规划。最后,要保障档案整理过程的完整性。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是一项费时较长的工程,在大规模、流程化的数字化过程中,所有档案原件都需从档案库房分批大量取出,一定要保障档案原件的完整,不允许出现损毁和遗失的现象。

农业数字化管理篇2

论文摘要阐述数字农业的概念及其作用,指出数字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能力不强、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并对数字农业的建设进行了展望和设想。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部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

农业数字化管理篇3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部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农业数字化管理篇4

1规范操作原则在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纸质载体数字化,还是接受电子文件,都必须制定和实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实现依据标准化、程序规范化,尽可能避免在保管和使用中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提高数字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2安全管理原则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矛盾的结合体,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虽然比传统的管理模式有较大优势,但同时也对农业科技档案的保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在进行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充分保证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安全性。3效益优先原则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因此,必须以利用需求为导向,将年限较长、具有馆(室)藏特色、最为珍贵以及利用频率高的农业科技档案优先数字化,达到效益最大化。4分工协作原则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相当繁琐,涉及面广,必须坚持分工协作、整体配合、长期坚持、相互理解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单位各个部门和各类人员的作用,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施其能,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

二、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1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采集和存储平台根据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要求,健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采集平台。一是,建立电子档案目录和电子档案录入接收工作室(即电子文件备份站),配备计算机设备,实现目录数据和电子文件的采集工作;二是,建立扫描工作室,配备普通平板扫描仪、高速扫描仪、专用照片扫描仪、缩微胶卷转换仪等设备,实现科技档案由传统介质向电子信息的转换;三是,建立安全可靠的科技档案信息存储平台。数据存储采取磁盘阵列柜、磁带机、光盘库等设备,进行磁盘阵列自动备份、光盘刻录备份、磁带备份、异地备份,实现档案信息的安全存储。2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配合数字化档案的建设目标,逐步建立动态更新的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综合档案室内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检索数据库,在室外建立与农业科技相关的电子文件归档系统,并实现接口统一,动态及时归档。3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库完善资源库建设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点,主要有两个不同层次:一是,农业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根据专业标准科学选定农业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将室藏农业科技档案的案卷级目录和卷内目录全部输入微机,建立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并加强机读目录数据库的质量控制,规范着录标引,包括着录格式的标准化、着录数据的完整性和着录数据的标准化;二是,农业科技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利用数码相机、扫描仪等技术将馆(室)藏纸质载体的农业科技档案原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将扫描件与机读目录对应挂接,实现全文检索。4建设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包括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网站建设、内部局域网建设等,与市政务网、公众网联网,建立上至国家科技档案馆,下联农业部门和农业科研单位,形成四通八达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高速公路”,向广大科技人员提供农业科技档案各类信息的服务,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作用。

农业数字化管理篇5

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

虽然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由于管理体制、经营理念、人员素养、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足,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仍面临着较大的风险。第一类风险:机构转型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信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客户主体以小微居多,区域属性明显,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必须同时推进机构的数字化转型,由转型引发的战略调整、组织变革、文化融合和技术融合均存在潜在的风险。一是战略调整风险。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战略和思维的转型,要将机构的发展战略与数字化转型的步骤有机结合起来,从资金投向、人员素质、激励机制、组织协调、治理结构等方面作出规划,制定“一盘棋”战略。然而,当前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是“为转型而转型”,没有真正以客户体验为驱动,在战略上的转型安排并不到位。二是组织变革风险。从部门设置看,农村金融机构现有的组织架构多数是对公业务、零售业务与网上银行部、信息科技部并行的架构,部门间几乎都是各自为政。从人才结构看,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占比不高,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对数字化产品的适应能力较差。以农商行来看,目前柜面业务的线上服务替代率已达到了90%以上,但人员的数字化水平和线上营销等能力不足加剧了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风险;同时由于对科技人才缺乏独立的引人、用人、晋升机制,存在“引不进、留不住”的人才困境。三是文化冲突风险。在既有的管理体制下,农村金融机构往往形成了相对保守、僵化、厌恶风险的企业文化,对新事物接受度不高,业务发展缺少创新意识,不愿也不敢跨界合作。数字化转型需要更多的共享、协作,这与农村金融机构既有的文化形成了冲突。四是技术融合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势必要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这些新技术在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提供便利性的同时,在与既有的系统、产品、流程融合过程中也会带来新的风险。第二类风险:机构展业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利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移动终端以及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受限于认知理念、研发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面临较大展业风险。一是认知理念风险。农村金融机构的数字化不等同于渠道数字化,数字化产品也不等同于产品数字化,流程数字化也并非简单地设立专门部门,对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认知理念上的任何偏差都会带来风险。例如,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将数字化转型理解为做一个手机app、开通微信银行或将传统的产品放到信息共享不足、交互不够、没有形成闭环等问题,加大了展业风险。六是场景缺失风险。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必须将金融业务嵌入到适当的场景中去才能有效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然而,适合农村金融机构应用数字技术展业的场景仍十分有限。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必要的业务场景与数字技术对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则无从谈起。然而,一哄而上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很可能会因为场景缺失而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七是数据缺失风险。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自有的客户数据大多分散于各类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仓库尚处于搭建阶段,不能实现数据的全面共享;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客户更多的数据分散在县域各级政府部门,形成了一个个有待深度挖掘的“数据孤岛”。数据缺失、数据不完整导致基于数字技术的分析工具和模型结果有偏,从而增加了展业风险。第三类风险:机构环境风险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对客户素养、行业生态和监管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时可能面临三个方面的环境风险。首先,客户素养不足。一方面,农村客户多为老人、妇女等弱势群体,其教育水平和金融素养较低,对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的使用不多,在观念上对基于数字技术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接受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水平仍较低,农村小微企业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字化水平更低,加大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风险。其次,行业生态不佳。近年来,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甚至农村金融机构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变相收取高额利息或违规发售理财产品,严重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对整个数字金融行业生态产生了“污名化效应”,成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隐性负担”。最后,监管能力不足。在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过程中,尤其是面对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的融合创新,金融监管也面临着能力不足的巨大挑战。例如,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模型进行风险控制时,县域金融监管部门要么采用传统的监管方法进行监管,但效果显然不好,要么简单粗暴地予以禁止,均不利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进一步强化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风险治理的建议

农业数字化管理篇6

大力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

着力推进民生领域信息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库及共享服务平台。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教学科研设施共享,推广基于共享服务平台的每人“一空间、一终端”的学习模式。加快建设各级政府卫生信息平台、医院信息平台和社区卫生信息平台,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完善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直报和疾控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大医保”信息系统建设,全力构建以个人健康信息为中心的卫生智能化体系。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全省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立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积极推动各类民生信息服务向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延伸。完善面向农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以及面向残障人士的信息无障碍服务。加快惠民“一卡通”等便民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全面共享的民生服务体系。

全面统筹推进城乡信息化建设,提升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抓住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的机遇,大力推进城乡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涉农信息技术与产品开发,加快涉农信息资源整合,深化和普及农民、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健全农业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实施农村信息化民生服务工程,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动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和综合营造林管理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设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着力推动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大力鼓励支持建设数字社区、数字家庭。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推进空间、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宏观经济基础信息资源库和资源管理中心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和办公服务平台。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多渠道服务社区居民。建设面向家庭的电子社区网络,开展电子政务、网上购物、网上教育等各类便民信息服务,建设智慧家居。

大力推进数字文化大发展

农业数字化管理篇7

袁占亭,1961年9月生,陕西扶风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1979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系学习;1983年7月在甘肃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任教;1986年9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学习;1989年4月在甘肃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任教;1992年3月任甘肃工业大学计算机工程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1996年3月任甘肃工业大学电信系主任、计算中心主任;1998年9月任甘肃工业大学校长助理;1999年5月任甘肃工业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2002年9月任兰州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05年1月任白银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05年2月任中共白银市委副书记、白银市市长。

白银市地处甘肃省中部,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甘肃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书写过辉煌一笔。当信息化大潮滚涌而至,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工作方式。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白银必须敏锐地捕捉信息化带来的历史机遇,以巨大的勇气追赶潮头,以争先的精神筹划和建设“数字白银”,实现在更大范围宣传白银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介绍白银招商引资的诚意、政策、优势和项目,推动全市的外开放,让白银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白银。

“数字白银”就其广义上讲,就是白银信息化,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和利用全市信息技术和资源;通过网络化信息共享,建成以数字化为根本特征的政务、行业、社会、经济等领域运营、管理与服务模式的信息体系,逐步实现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以“数字白银”建设推动

政府自身建设

白银提出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打造“阳光政府”,通过建设政府综合门户网站,实现政务公开信息的网上、办事指南的在线查询等网上服务,逐步开展网上办事和网上办公,让人民群众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快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的构建,建立党政办公资源业务网,实现市、县(区)两级政务网络的互连互通,在政府间、政府部门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电子法规政策、电子公文、电子财务管理、电子办公等系统,不断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通过电子网络系统,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地为企业提供电子税务、电子证照办理、信息咨询等各种服务,为公民提供教育培训、就业、交通管理、社会保险网络、信息、证件等服务。逐步整合、建设重大业务系统,逐步推进基础数据库、公共数据库建设。利用网络知识容量大、知识门类全的优势,引导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建设学习型社会。

以“数字白银”建设加快

传统产业改造

“数字白银”建设的目标就是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工业是白银经济的支撑,但以资源开发的传统工业占有很大比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任务紧迫而艰巨。目前一些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基础,今后要进一步开展以管理信息化为重点的企业信息化改造,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先进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艺、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先进信息技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特别要把信息技术应用与高新技术应用结合起来,在有色金属、化工等支柱产业上做好资源深加工文章,减少资源消耗,发展新型材料,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和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和附加值高、有竞争力的产品。白银商业行业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低,通过建设“数字白银”,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管理方式,在购销等环节全面开展计算机辅助管理,及时、全面、准确地提供市场信息。

以“数字白银”建设提升

城市服务功能

以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心、思路、方式加强数字城市建设。着重抓好城市综合管理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推进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劳动保障、国民教育、文化娱乐、应急服务以及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的信息化。大力推进宽带技术的各种应用,加速地理信息系统在电力、交通、通信、城市建设、环境评估、公共设施及社会资源管理、能源等部门的应用。完善金融机构的计算机系统建设,实现金融“一卡通”,开展全方位数字金融服务,并为企业电子商务、公众网上购物提供数字保障。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加速城域宽带网络和数字电视、数字广播建设。积极推进数字社区建设,把数字社区建设成为政府与居民相互沟通、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窗口,社区居民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救助及综合服务的应用平台。

以“数字白银”建设提升

园区发展水平

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和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是白银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园区发展速度加快,发展形势喜人,入驻企业发展越来越需要信息化支持。在一园一区,要以优化园区环境为立足点,改善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应用环境,整合区内信息资源,搭建产品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与技术支撑平台,为企业提品、技术、市场、人才等各方面的信息,提高园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园区档次,促进园区招商引资。

以“数字白银”建设破解

“三农”问题

农业数字化管理篇8

[关键词]农村广播电视:对策

中图分类号:tn9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270-01

数字广播电视是当今时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信息资源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稳定向前推进。但目前数字广播电视在农村基层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特别是在农村更是步履艰难。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制约它的发展呢

1农村数字广播电视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1.1长期形成“免费”看电视的思想观念是农村数字广播电视推广发展的巨大障碍

从广播的发展到电视的普及近50年的历程,国家一直以公益性质利用广播和电视媒体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从不向收听收视人群收取费用。广播电视成了一个特殊的行业,被称之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广播电视免费收视成为惯例。十余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推广。在城市,每个有线用户支付一定费用可以看到几十套电视节目,无线开路发射电视节目则完全不收取费用,且也能收多套节目。而在农村人们的思想意识,没有达到付费收视的意识层面,这是影响农村数字广播电视健康发展的主要思想根源。

1.2机制的缺陷制约了农村数字广播电视的健康发展

广播电视行业长期作为国家新闻宣传“喉舌”,隶属国家事业单位,靠财政拨款维持运行,没有其他行业进入与其竞争。行业主管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养尊处优,缺乏活力。投资靠政府,发展缓慢,由于缺少市场机制激励体制,束缚了农村数字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电视更是难以做大做强。改革开放近十年来,全国广播电视行业在先进电子技术促进下才取得今天差强人意的成绩,农村数字广播电视却没有没有实质性进展。

1.3文化落后,经济欠发达,服务质量差,也是制约农村数字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农村无论是稍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占中国人口80%的农村,多数电视用户不掌握基本简单的广播电视技术处理常识,无法做到自我服务。由于农村人均纯收入较低,限制了他们的有效消费,这样的现实决定了农村对电视娱乐的消费心理基本是被动的和普及型的,人们不愿意支付更多的收视费用。其次,农村地理交通环境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国家技术人员由于地域宽广而无法逐一遍及。前几年国家补贴发放所用的“村村通”“户户通”机顶盒“故障”频发,供需双方无法有效衔接,技术问题更是无法自行处理,“村村通”设备已停止供货和维修,最终还是用户受到损害。直接影响了农村数字广播电视的普及与发展。

1.4广播电视行业企事混合,经营与管理分片,没有形成统一的主体,不利于农村数字广播电视的发展。

广播电视行业主要是由前端电台和终端网络两块组成,电视台的收入一靠政府二靠广告,效益可观,而终端网络服务则是一片空白。且农村业务技术人员良莠不齐,企业与事业混合造成属地管理与经营主体的矛盾,严重束缚着农村数字广播电视发展。

以上我们分析了广播电视特别是农村广播电视用户消费观念,管理体制的缺陷,服务质量差劣,没有形成一个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这几方面原因就造成了农村数字化广播电视发展步伐缓慢现状,也是数字电视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2在新形势下推进数字电视平移工作健康协调发展的对策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首先解放思想、紧跟形势的发展。提高农村基层服务服务意识,以用户需求为多方合作目标,才能促成多方共赢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涵盖物质和文化两方面。数字广播电视发展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值得研究和探讨。它不但具有一般产业的任意产业链上产品的共性。而且还具有物流流向形态的双重性,也就是说它具有从实物形式出现的硬件设备与技术管理软件,同时以内容的形式出现的节目和服务,它具有两类商品的特点,一个是运送节目的载体,另一个商品是信息技术服务。依据物流原理而言,在并行交织的两条商品流中,信息大于载体本身,它最终销售给用户的商品是节目内容和客户服务。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体制看来,这两个商品流的争议不大,但在我国的制度看来,信息本身还有它的特殊性,这就是要有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样就形成了数字广播电视产业在我们国家的特殊性。

(2)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让人民这个“上帝”认可我们的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使广大收视用户感到既经济又实惠,使用方便快捷这才是发展的根本原动力。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数字电视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服务系统工程。单靠一家独大和地方部门保护是不可能做好并得到完善的。

(3)要重视农村数字广播电视的发展。政府部门、事业团体企业要成为农村数字广播电视网络信息的发展主体,摒弃唯利是图思想。在为政府部门服务时要确保管理部门与企业公司的合作,才能做到互利双盈,人民才能得到实惠。农村数字广播电视网络要以“质”优价廉的服务去扩大用户。才能促进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

农业数字化管理篇9

[关键词]数字农家书屋现状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5-0237-01

一、引言

数字农家书屋建设的高潮也带动了学术研究的繁荣。目前在学术界已有对贵州省数字农家书屋的一些专业性研究,例如温箐笛[1]采用基于eep的文本分类算法对海量数字图书资源进行分类,准确率达80%以上。张宁[2]对数字农家书屋中的农业书目资源进行了网络化研究。贾永[3]采用基于本体的思想建构了数字农家书屋的自动应答模块。随着数字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农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各行政村对于数字农家书屋的认知,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化表现。为了后续新建数字农家书屋项目的实施及现有数字化平台的后期维护更新,贵州财经大学数字农家书屋项目组对各行政村进行了电话回访。针对当前贵州在数字农家书屋项目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整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

二、贵州数字农家书屋发展现状

1.调研内容及方式

对农家书屋和数字农家书屋的认知,现有图书资源及数字农家书屋网站设计的建议。关于数字农家书屋的管理现状,统计汇总以便后期项目的实施和维护。掌握各行政村对数字农家书屋的使用情况及对培训的需求分析。了解农民群众对数字农家书屋未来发展的建议。更新当地图书资源,处理现场技术问题,为数字农家书屋项目进行现场技术服务。根据调研结果,总结并分析现状的原因,提出后期项目实施的思路。基于以上调研内容对各行政村的数字农家书屋项目负责人进行电话回访。

2.电话回访数字农家书屋项目统计汇总

2.1电话调查问卷回收率分布

此次电话调查问卷回访总计500份,回收问卷269份,回收率53.8%。部分问卷未收回的主要原因是电话停机或者空号;被采访人拒接或者忙碌;被采访人不知详情或者已调离岗位,均以在问卷原稿中分别列出未回收的原因,以下汇总分布均基于所回收的269份问卷。

2.2数字农家书屋设置地点分布

本次调查发现,数字农家书屋大部分设置于村委会办公室和村文化活动中心,其中位于村委会办公室80.3%,农家书屋房价内4.5%,学校内3.3%,村干部家中2.2%,其他地点9.7%。

2.3数字农家书屋基本条件统计

电脑和打印机均配置的占到受访总数的81.4%。电脑为数字农家书屋专用的占到受访总数的76.8%,其余情况用作远程教育和日常办公。数字农家书屋能保证上网的占到受访总数的62.3%。上网经费属于村自筹经费的占到受访总数的72.4%,其余为文化局,乡政府承担。数字农家书屋管理人员人数为1至2人的占到受访总数的93.8%,其中有62.2%的人经过培训。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分布为,初中占31.90%,高中占48.20%,大学及以上占16.00%。

2.4数字农家书屋使用情况

本村居民可以自由使用数字农家书屋的占到受访总数的73.6%,其余在使用上条件受限。使用频率高的书屋占8.40%,频率中等的占17.60%,频率低的69.90%。知道在线和离线阅读方式的占到受访总数的51.2%。知道本地有1万册图书的占到受访总数的20.1%。了解数字农家书屋网站的占到受访总数的18.5%。数字农家书屋有管理措施的占到受访总数的87.7%。数字农家书屋有专人上门安装软件的占到受访总数的47.8%。

本次调研汇总了受访者反映的开放性建议有多增加养殖,种植,财经,机械类的图书;改善网络条件,增加电脑,打印机;对于电脑的使用技能的培训应当增加;应通过电视等的渠道加大推广数字农家书屋,或做个讲座等;增加报纸杂志等资源的投放;图书的内容应当加以更新。

三、贵州省数字农家书屋的问题及对策

1.数字农家书屋的现存问题

电子图书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没有充分结合当地农民的差异化需求,且实时更新较差。部分书屋的管理人员缺乏图书情报知识,对于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平台使用不够熟练,欠缺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缺少对管理人员的专项报酬。部分地区的数字农家书屋专用机无法保证专机专用,缺少配套的打印机。缺乏长效机制保证上网经费的投入,地方资金投入不足。很多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读者多为老人和小孩,缺乏足够的读书兴趣。

农家书屋数字化平台缺乏针对每位读者的个性化推荐服务,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不足,缺少基于移动通信网环境下应用的阅读平台。一些偏远村落架设有线光缆的难度和成本都较大,难以保证多媒体数字资源的使用带宽。

2.数字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根据受访者反馈的信息,建议加大书屋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书屋管理者对于数字农家书屋充分发挥效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除了提升自身的基本检索之外,更要有工作的激情,管理的思维,宣传的手段,做好农民群众书屋的导读员。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专项财政支持,经费是数字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血液,可用于后续图书的购置、管理、系统升级维护,同时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加大数字农家书屋的宣传力度,提升读者兴趣。

来自易观国际的最新报告显示,android因为其开源的特性,市场占有率持续强劲增长[4],亟待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农家书屋个性化推荐,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在移动个性化推荐技术中,融入上下文信息的协同过滤可以有效的提高推荐精度。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未来4G牌照的发放,将会有更多满足数字农家书屋的多媒体资源的投放。

四、总结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平台的发展显得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平台中电子图书的更新缓慢,不能充分迎合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阅读需求,经费投入不足,缺乏长效培训机制,管理水平落后,未能充分挖掘读者兴趣。鉴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调研后的政策性和技术性的建议,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大限度的发挥数字农家书屋的文化传播效用,努力消除城乡数字鸿沟。

参考文献

农业数字化管理篇10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农产品流通渠道也由过去的单一型转变为多元化,形成了多渠道的流通体系及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制度的变迁极大的激发了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积极性,但是市场机制下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增加使制度变迁的边际收益处于递减状态。

农产品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是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宏观制度环境的变化必然推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不断变化,当前农产品流通体制构架的形成正是宏观制度环境与微观主体行为相结合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倾斜战略”,以及包括价格、财政、金融和科学技术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这一体系主要通过农产品的统购制度和“剪刀差”为工业发展强行提供原始资金积累,使农业、农村、农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上农产品供大于求和供需平衡的局面逐渐取代供不应求,经济发展由卖方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产品市场的买方特征日益明显,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上种植名、特、优、新产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到90年代后期,一般性农产品普遍供不应求的状况基本结束,农产品流通领域制度“瓶颈”的约束日趋明显。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是典型的制度变迁过程,其目标是用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替代原有制度。对潜在利润的追求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但是制度变迁能否发生、如何发生却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路径依赖就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农产品流通体制特别是粮食流通体制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计划与市场取向之间的反复,也证明了体制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问题的存在。

中国数字农村网构建农产

品大流通格局是必然趋势

“十一五”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贸易增长最快、市场最为繁荣活跃的5年。同时,也是外贸规模实现新跨越,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的5年。

中国数字农村网倡导“强农惠农”政策,建立健全适应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既顺应了全党、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现货集中交易场所,对于平衡供求、形成价格、指导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中心环节,经营的对象是商品交易活动提供服务,包括有形和无形商品的服务,并通过对商品交易活动的服务取得利益。农批市场以大批量交易为主要特征,其交易额越大,所发挥的辐射范围就越广,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

因此,中国数字农村网以以下方式构建“大市场、大流通”新格局:

一、降低买卖双方的市场交易成本,促进农产品流通经营风险的化解

中国数字农村网网上交易平台实行集中公开交易方式,供求双方汇集在一起,大大降低了寻找潜在交易对象的搜索成本,减少了获取相关信息的成本,提高了市场运行效率,也有效规避了产品滞压的风险。

二、促进农产品基础价格的形成

中国数字农村网是一个大规模的网上批发交易市场,市场的竞争是相对充分的,单个交易主体无法左右市场价格,从而有利于形成农产品的基础价格。

三、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国数字农村网批发市场集散功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汇集了大量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信息,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了有效依据。

四、促进农产品社会化大流通的发展

中国数字农村网网上批发市场销售外省的蔬菜约占成交量的50%以上,外销地区达30多个省、直辖市。这种全国范围的大流通格局,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性、集中性和农产品消费普遍性、分散性的矛盾。

五、为政府调控农产品流通提供最佳切入点

中国数字农村网大规模、批量化的农产品集散,为政府进行调控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政府调控的最佳切入点。

精细化管理让农批市场日臻完善

中国数字农村网以组建和经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线,着眼于大市场与大流通的“大而专”的经营目标,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很多企业在快速的扩展步伐背后,在日益庞大的网络体系下,跟随的多是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这在市场启动期尤为显见。启动时期面临的激烈竞争,让市场无暇顾及管理,不仅针对内部员工,还包括广大的外部客户。

而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成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