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十篇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十篇

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3:54

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研究

一、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一)薄弱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在民营企业的日常运行中,企业创始人一般会对公司的管理直接进行管理,而其董事会的成员也大部分来自创始人家族内部,这就为董事会发挥其重要监督和控制作用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看,2008年发生的国美电器的控制权之争中,黄光继作为大股东在对回购公司股份时对股东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但是这一行为却没有遭到国美董事会、经理层以及监事会的揭露,这就表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在大股东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会大打折扣。

一个企业的工作效率高低主要由各层工作人员的责任担当情况决定,然而民营企业却普遍存在缺乏明确的岗位说明书等情况,这就造成了公司内部人员职责划分不明确以及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的产生。从表面看来一人多职这种情况似乎实现了人力成本的节约,但是实际上这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重大控制缺陷的表现,这种环境极易滋生侵占资产和财务舞弊等不法行为。而民营企业一般在用人机制上,往往存在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的问题,这些都是缺乏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而造成的。

(二)缺乏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和评估意识

民营在面对不同的风险因素时,往往都忽视了对科学风险评估方法的选用,也不对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和排序,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高层领导人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商讨进而决定策略的。面对当今金融市场上越来越严重的重大轻小、嫌贫爱富的融资歧视,很多民营企业面临着更加艰难的生存窘况。然而依靠高利息的民间借贷会带来巨大债务纠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由于民营企业家又缺乏与时俱进的风险控制思想和管理水平,他们处理风险的方法就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对企业进行扩张政策,在识别和规避风险能力上存在很大的缺陷,而一旦出现重大失误造成的后果必然是很严重的,往往会因外部环境的剧变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资不抵债等情况发生。

(三)控制活动执行不到位

1.控制形式化、缺乏营运分析控制能力

民营企业由于面对巨大的企业人员流失率,企业往往会为了节约成本而忽视对监管审核制度的重视,一人多职现象在很多民营是非常常见的,例如出纳员会顺带包揽会计处理的全部工作,这种现象带来的便是高发生率的侵占资产和财务舞弊等事件。

营运分析控制就是指企业的管理层对生产、筹资、投资以及财务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从而获得对营运情况的分析了解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原因查明并及时采取有效处理。在民营企业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中很少能见到透明的财务报表,很多关于业务方面的资料在传递过程中也十分不明确,由于缺乏规范的预算编制,企业就缺少根据外部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生产规模的能力,即使是多元化的扩张经营也不一定能成为企业实行成功转型升级的保证。

2.绩效考评控制随意化

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在考评制度上存在严重的缺失,缺乏公平公开的绩效考评制度,就算有考评制度也极大程度上的受到亲缘关系影响而不能使考评制度的作用最大地发挥出来。由于科学的考核标准和方法的缺失,使得每个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得不到定性的考核和定量测试,也影响了奖励和惩处的兑现实施,员工长期在这种工作环境下会缺乏归属感进而加剧企业的人员流动性大以及企业成本增加等问题。

二、健全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企业运行模式

(一)规范民营企业治理结构

民营企业能否最终实现对企业治理结构的规范化,主要取决于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但是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更有严重者,其法人治理结构实际上是有形无实的,很多情况下民营企业的董事长和经理由一人兼任。有效的约束机制能够成功的消除内部人员控制行为,对会计人员进行“越轨”行为的限制从制度和程序上来看都具有良好的相互制衡关系。各层次各组织各自拥有不同的权限,能够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被层层控制住,进而保证企业能够正确地进行决策和实施经营计划。

(二)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

在职者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对任何一项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人是企业实现治理和管理的基本要素,尤其是企业的决策者更是需要较高的素质才能引导企业走上正确的生存发展道路。民营企业中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而会计人员作为企业进行内控制度制定与实施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的政策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广大民营企业应当积极加强对员工的职业素质教育,改善和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为企业内控制度有效实施创造适合的环境。

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2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

我们党成立89周年、执政61年、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面临的世情、同情、党情、社情、舆情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两个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与科学执政迫切要求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重大历史使命。贯彻落实党的建设科学化,首要的思想前提是认识其基本内涵。

首先,什么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简言之,就是党的建设走上科学化轨道的状态与过程,它重在通过一系列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的运用,努力使党的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切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完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切实推进中同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提升党的建设水平、党的执政水平和党的领导水平,不断巩同党的执政地位与领导地位。“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涵是什么?就是要按照科学规律谋划党的建设,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进一步说,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执政党建设的经验和规律,推动党建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就要改进和完善党的各项制度,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就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如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提高党建工作效率,积极探索和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等来加强党的建设。

其次,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以认识和实践的科学性为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这里的“科学”,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的含义是一致的。科学,其本义,作为一种名词,指的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但作为一种形容词,引申开来,指的是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遵循健全合理的程序,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处理各项事务的精神和方式。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其实质,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想办法、干事情。

再次,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以体现党的执政和建设的规律性为本质要求。“科学”与“不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不是遵循和把握了规律。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实现。社会运动的规律是蕴涵在社会实践之中的,需要人们通过观察社会运动轨迹去发现、去认识,这是一个观察一分析一比较一推理的过程,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研究执政党建设实践,通过纵向的、横向的比较,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南表及里的工作,不断认识掩盖在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之后的事物本质,求得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要将党的建设提升到规律的高度来研究和把握,更加自觉地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具体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整个环节来看,科学理论要研究党的建设规律,从而指导党的建设;科学制度要从整体上体现党的建设规律,从而保障党的建设;科学方法要在实践过程中执行党的规律,从而推进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不断推动党的建设的创新,努力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途径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归根到底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其首要标志和首要任务就是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即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保证。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领导干部不重视和运用科学理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表现为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把学习理论当作装潢门面的工具和自我炫耀的资本,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只有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作指导,把科学理论贯彻到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时作为检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才能保证党的建设沿着科学化的大道前进。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做好科学理论武装工作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工作,不断结合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是理论建设的科学化的基本途径,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理论建设科学化的重要标尺。在现实的党建工作中,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深入研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认真总结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党建理论创新。

(二)坚持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用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制度是理念向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具有规范性、强制性、明确性以及稳定性等特征,因此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相比,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要成为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这是一个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目标,必须通过一系列制度来保证。历史经验表明,科学完善的制度能够调节好党内关系,指导好党内生活,规范好领导行为,保证党的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而制度缺失或不科学则会给党的建设带来重大损失,甚至引发灾难。只有解决了制度问题,才能切实保持党的正确领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切实把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使党内逐步

形成一个系统配套、行之有效的制度网络,形成一个自律与他律、自觉与规范相统一的机制链条。才能抓住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无论在制度研究方面,还是在制度制定和制度执行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制度贯彻落实不好,一些制度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这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但制度的科学化水平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不强,已有制度中存在制度缺位和制度漏洞,制度设计缺乏整体规划与协调配套,制度的落实力度、执行权威和监督效力不够等等。完善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础工作。强化制度的执行力是坚持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的关键。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是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的根本动力。概括地说,保障党的建设健康运行的科学制度,应该是体系健全的制度、是强大执行力的制度、是不断创新的制度。在现实的党建工作中,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严格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坚持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3

一、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要的任务是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理论上的先进性。党只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引领时展的潮流,才能发挥先锋队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时,就强调,“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是党的“很大的优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关键是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注重通过对党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把广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正如同志在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所说的,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关键因素。在90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因此,遵循科学理论,首先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对于实践又具有巨大的引领作用。我们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同时党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为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导。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创新和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党。党领导的伟大事业要以科学理论来指导,党的自身建设也必须以科学理论来推动。党自成立以来,尤其是执政以来所形成的党建理论,反映了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顺应了时展的进步潮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随着时展和执政环境的变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进一步完善科学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为党的建设新实践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指导。为此,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建设学习型政党作为执政党建设的首要任务提出来,强调“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就是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的重要体现。高度重视探索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总结运用并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经验和党建理论,也是使执政党建设不断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重要举措。

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制度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哲学角度讲,制度就是对人的实践行为作出的硬性的规范要求,它对保障执政党自身建设行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是我们党永葆自身生机活力的关键环节和治本之策。党的制度建设就是对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工作中和党内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和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党的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党内法规、条例和规则等党的制度。其作用在于调整党内关系,指导党内生活,规范领导行为,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顺利发展。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就必须把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党内制度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在党的领导工作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它的正确、稳定和有效;在党的思想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它的经常性和成效性;在党的组织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党内民主生活的正常化,保证党员队伍的高素质;在党的作风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持党内优良的作风,防止并克服不正之风。党的制度建设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情相结合,走具有中国共产党自身特色的建设道路,以制度育人,以制度带人,以制度提高人。以制度育人,就是把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相结合,努力提高全体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健全学习考核制度,把广大党员、干部的自学同有组织的教育结合起来。以制度带人,就是把制度建设同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保证党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能够统一行动的整体,要创新党组织活动的途径和方式,使党组织的活动更加贴近党员及其生活的实际。以制度提高人,就是把党的制度建设同作风建设相结合,以优良的党风塑造党的形象。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标准,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求用科学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党建;科学化;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186-02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阐明加强党建工作科学化的重大现实意义。党的十八报告在部署党建工作的部分,突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并明确部署了八项具体任务,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这些要求从根本上指明了党建工作“遵循科学规律、创新工作方式、推进新的发展”的新路径。各级党组织如何在实践中抓好落实,是当前党建设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一、加大理论创新力度,确保党建设工作始终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

我们党从建党的那一天起,始终没有停止党建理论创新的步伐。90多年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中,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地进行着党建理论的探索。通过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形成了思想;通过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通过改革开放的艰难探索,形成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邓小平理论;之后,又通过建立、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以及对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法宝”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通过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和探索,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党建思想,为实现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和发展的伟大事业,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实践证明,只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党才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

能够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必须是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理论。国内外正反两方面党建发展兴衰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是不断创新的理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以科学理论指导党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体系指导党的建设,深入研究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具体实践,进行党建工作的探索和创新,不断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通过这些探索和创新,推进党建理论的不断发展。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准确把握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的过程。回顾我们党领导工作的历史,不论是整个国家的工作,还是一个地区、一个系统、一个行业、一个单位的工作,我们对党建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在客观规律方面,认识得不深,研究得不够,把握得不准。有些时候,甚至是很长时期的方针政策存在很大的偏差,如“”的十年。这充分证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命题,尤其是科学的理论问题,是一个历史的、长期的命题,并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认识、把握、探索、创新,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和创新,努力探索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实践中,工作理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党建工作理念中,存在以下四个误区,影响着党建工作科学化的进程。一是脱离实际不务实,不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不关注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一味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使党建工作严重脱离实际。二是只唯上不唯实,把上级文件、上级指示作为不深入实际、不调查研究的“挡箭牌”,不考虑工作落实。三是经验主义不创新,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中,只凭以往的经验做决策、瞎指挥,不利于党的建设的创新和发展。四是依仗权威不亲民,靠着职位的权威发号施令,不注重领导干部个人人格魅力的发挥,有的甚至不以身作则,带头违反组织纪律,给党造成很坏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克服。要以适应时代、适应群众需要、适应发展需要的新理念指导党建工作。一是要强化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坚持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努力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坚持服务基层,服务党员,服务群众,创新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功能,努力建设适应市场的党组织和党员服务新平台。二是强化开门搞党建的意识。要树立开放新理念,请群众给党建工作提意见和建议,通过党务公开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的民主化进程。三是强化创新发展的意识,在继承和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通过机制、方法、形式、内容等多方面的创新,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加大制度创新力度,确保党建设工作得到科学的制度保障。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建设的重要保障。我们党的建设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从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党的民主集中制,从党的领导制度到党内民主生活,这些制度是党领导中国人民伟大事业不断胜利的重要保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在不折不扣地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选人用人、加强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面都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规定,特别是党的十以来制定了很多以廉政建设为主的新规定,党建工作制度化程序明显增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不少制度形同虚设,比如干部人事制度还不能有效防止“买官卖官”“拉选票贿选”等不正之风,严重违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党的十以后,党中央下达了“八项规定”的禁令,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案件仍时有发生,中纪委2014年8月份通报的全国违反“八项规定”的案件就达490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制度本身的缺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由此可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确保党建工作得到科学的制度保障,确实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方面,要着重加强建设和监督两方面的工作,这两方面工作要整体推进,不得偏颇。一是在系统上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要突出严密性和科学性,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和党建工作特点,既要加强实体性制度建设,也要加强程序性制度建设,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查漏补缺,真正实现“把制度关在笼子里”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执行制度的监督,在建立健全监督工作制度之后,要切实抓好纪检监察的“三转”(转职能、转作风、转方式)工作,落实好纪检监察机关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的监督责任。

有些国有企业借鉴国际上通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理念和体系,制定的文件化的《党建工作管理体系》的做法,值得推广。首先,将党建的工作领导机构和职责、组织分工、检查考核、管理改进等方面的制度汇总整理,明确了党建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素”和运行机制,形成了企业党建工作的“管理手册”。其次,将党建工作中的各项具体工作,按照“将你想做的工作如实地写下来”的原则,用规范的制度固定下来,如“”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创先争优制度、发展党员制度等,形成了企业党建工作的“制度手册”。这个制度手册,不仅规定了各项具体工作的原则、方法和要求,还明确了各项工作的程序,用严格的程序,保证党建工作的科学化。第三,按照“将你已经做过的工作记录下来”的原则,设计各种简单、适应的工作记录、信息传递表格、工作检查考核记录等,形成企业党建工作的“过程手册”。这三本“手册”非常适合国有企业规范管理的需要,将党建工作通过制度,融入了企业的经营管理。

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5

如何有效地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当前各级党组织特别是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迫切需要加深理解并在工作实践中认真探索的重大现实课题。就个人的理解和思考,我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工夫。

一、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理论化水平。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行动,才能在新情况、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前头脑清醒,行动科学正确。实践如果失去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就会迷失方向。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首要的标志和首要的任务就是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化水平,从而奠定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思想理论基础。

我们党成立88年来,之所以能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并自觉运用这些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使理论与实践不断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实现新的统一。反腐倡廉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同样得益于反腐倡廉科学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前夕“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到“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忧患意识,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高度自觉,到“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科学判断,从反腐败三项工作格局的确立,到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战略思想的形成,我们党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首要的就是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自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指南。要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反腐倡廉建设实践,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这是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最基本要求。

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必须注重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的理解和把握。同志曾指出“共产党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六个方面阐述和总结了我们党执政60年的基本经验,对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方向、主线、核心、动力和保证作了高度概括,这些规律性的总结和认识,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成果,就是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基本遵循。同时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必须注意经常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及时总结反腐倡廉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努力探索和把握反腐倡廉建设的客观规律。

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理论化水平,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反腐倡廉建设新的实践。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科学理论的发展也永无止境。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从不自我封闭,从不保守僵化,而是敢于和善于在开放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要把科学理论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任务,在实践创新基础上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倡廉理论,为反腐倡廉建设新的实践和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二、坚持科学判断形势,努力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时代化水平。形势即事物的发展阶段、表现形态和发展趋势。科学判断形势、正确把握形势,是制定科学决策的前提。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对反腐倡廉形势的科学判断,是我们必须始终认真对待的严肃问题,是增强针对性、体现时代性,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基本要件。

新中国成立伊始,针对党内可能出现腐败的风险,及时成立了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加强纪律教育,检查处理党员违纪的行为。改革开放以后,针对“双轨制”带来的腐败现象快速增多的形势,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积极开展以打击走私投机、贪污受贿等严重经济犯罪活动为重点的专项斗争。上世纪90年代,针对新旧体制转换加快,腐败现象蔓延较猛的形势,把查办案件和纠正不正之风作为反腐败主要突破口,侧重于“治标”和“遏制”。党的十五大以来,针对腐败现象总体上得到有效遏制,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的状况,在坚持惩治腐败为主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治本力度。党的十六大以来,针对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在短期内难以消除,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易发多发的新形势,提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正是由于党中央对反腐倡廉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才作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科学决策,保证了反腐倡廉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科学判断反腐倡廉形势,要用历史的眼光。要深刻分析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带给人们的利己主义、特权思想影响,充分认识腐败现象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根源。要充分认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现状,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完善的法治环境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对党员干部的侵蚀不可低估,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科学判断反腐倡廉形势,要坚持辩证思维,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成绩,也要看到问题;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悲观失望。当前的反腐倡廉形势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即成效显著,必须坚定信心;问题严峻,必须坚定决心。应当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力度不断加大,领域不断拓宽,特别是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整体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在查办大案要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和制度建设、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消极腐败现象得到进一步遏制,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保证。同时也要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导致腐败滋生的各方面因素将长期存在,社会上形形的腐朽落后思想对党员干部的侵蚀不可低估,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然易发多发,高中级领导干部腐败案件时有发生,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违纪违法案件频发,涉案金额巨大、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窝案、串案、案中案明显增多,利用职权为特定关系人牟取非法利益问题突出。这表明,当前反腐败斗争正处于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成效明显与问题突出并存的局面,反腐倡廉建设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科学判断反腐倡廉形势,要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反腐倡廉形势必须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中去认识和把握,必须放在党的建设全局中去认识和把握,使反腐倡廉建设与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相适应,与改革发展的重要步骤相一致,与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相配套。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反腐倡廉形势,正确把握不同发展阶段腐败现象的特点和规律,坚持把市场化改革作为防治腐败的基本途径,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解决滋生腐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创新思路寻求治本办法。

三、坚持科学布局、统筹安排,努力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战略化水平。在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判断形势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战略思维方式,制定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对反腐倡廉任务作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布局和统筹安排,是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统筹全局的枢纽作用。

要科学制定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发展,党中央在继续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的同时,对如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从战略的角度继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确立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这是凝聚着我们党长期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腐倡廉的成功经验,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坚持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坚决惩治腐败与有效预防腐败的关系,围绕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将治标与治本、惩治与预防贯穿于反腐倡廉全过程,贯穿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做到治标与治本、惩治与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要围绕中心、科学谋划。反腐倡廉建设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反腐倡廉建设任务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谋划和部署;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按照党的建设总目标来谋划和部署。要通过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服务、保障和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要通过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保障和促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就当前来讲,就是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落实“三保”措施以及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强监督检查,提供有力保证;要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科学谋划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阶段性任务与战略性目标结合起来,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实现总体目标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布局反腐倡廉各项任务,努力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统筹协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加强制度建设、严肃查办大案要案与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廉政建设与勤政建设、加强对干部的监督与发挥干部主观能动性等各项工作,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效率和水平。

要整体部署、突出重点。要在整体部署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等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领域问题突出就重点加强什么领域的反腐倡廉工作,以重点工作和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全局工作的开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努力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政令畅通;二是扎实有效地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四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就山西来讲,就是要突出抓好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具有山西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四、坚持运用科学方法,努力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实效化水平。战略决策的落实需要科学的方法,不当的方法可能使工作成效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使正确的战略决策陷于失败。特别是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决定了反腐倡廉建设不可能仅靠简单机械的办法推进就能取得明显成效。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推进工作、破解难题,是增强反腐倡廉建设成效、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运用科学方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要学好用好哲学。同志一直强调哲学方法论的功能,他指出哲学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架子,不懂得这个架子,办事就要差一些,想问题就要差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它能够使我们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把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加强党的建设以及反腐倡廉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它能够使我们准确地抓住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善于抓住和解决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问题上,放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它能够使我们兼顾各方,综合平衡,既善于调动各方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重点突破,又注重整体推进,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运用科学方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要善于总结、与时俱进。要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不断完善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改进工作方法,做到打一仗进一步,不断提高驾驭工作全局、开拓工作局面的能力。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密切联系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依靠群众广泛参与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要坚持开放思维、发展思维,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善于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内容、形式、载体的创新,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工作实效。

运用科学方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要坚持和完善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反腐倡廉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必须坚持在党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要充分发挥纪委的组织协调作用,把握全局、研究政策、加强指导、强化督察;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把反腐倡廉各项任务贯穿于制定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政策的全过程,融入本部门本行业的实际工作中。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各方面协作配合、协调推进、共同参与的反腐倡廉工作格局。

五、坚持科学推进制度创新,努力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制度化水平。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既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战略重点,也是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保障。邓小平同志讲过:反腐败还是法制靠得住些。要抓住社会转型和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制度创新,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是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紧迫课题。

科学推进制度创新,要善于学习借鉴。要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先进成果,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推进创新。特别是一些发达的法制国家,由于在反腐败制度建设上起步较早,积累的经验比较丰富,这些成果同样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共同财富和文明结晶,我们更应当深入研究,大胆借鉴,在学习借鉴中探索总结制度建设的内在规律,更好地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要着力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由单项制度建设转向体系化制度建设,努力使各项制度彼此衔接、相互协调,形成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从而发挥制度整体效能。

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6

甄小英: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建设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20世纪头50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迅猛发展,在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国度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与俄国、中国等一系列国家成功解决了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在本国如何建设一个能够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紧密相联。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八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遇到严重挫折,是与这些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实践和理论不成熟紧密相联。我国在六七十年代经历了长达10年的“”动乱,也与未能解决“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这一问题相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对执政党建设进行了艰苦探索,形成一些有价值的思想理论观点,但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真正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还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30年来,这个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其进一步发展、完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记者:那么,第一阶段是从何开始的,具体探索情况如何?

甄小英: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这11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创立邓小平理论,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的问题,初步形成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邓小平不仅领导党和人民纠正了“”的错误,同时,科学地评价了和思想,而且解决了未能解决好或未曾遇到过的许多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新见解、形成新理论,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开创了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初步形成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体系。

记者:那么,邓小平关于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探索形成了哪些主要思路和观点?

甄小英:邓小平党建理论具有清晰的总体思路,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具有内在逻辑的理论体系。具体来说:

第一,回答了执政党是干什么的?即科学地确立了执政党的任务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指引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进。发展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包括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纲领、政治策略及领导制度等。

第二,确立了执政党的任务和政治路线后,接着就要回答,为完成执政党的任务,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执政党应该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也就是紧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执政党建设的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同时也着手进行党建目标上的拨乱反正。在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要大家思考“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目标:“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为执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并找到了正确途径,为执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三,明确了执政党建设的目标,解决了执政党应该“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接着就要解决“如何建设党”的问题。这方面的主要观点有:(1)要提高党的执政水平、领导水平,把党建设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党的领导的理论。邓小平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由共产党来领导。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仅要改善党的组织状况、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方法问题,而且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特别是要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和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不能主要靠政策、靠人治来领导。邓小平讲,人治的主要特征是把领导人的话当成法,领导人的思想或领导人变了,法也就改变了。改善党的领导还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加强和改善党对群众团体的领导等。(2)要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还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执政主体的素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党自身建设的理论,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理论。在思想建设方面:领导我们党重新确立、恢复和深化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纠正了“”的错误;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又科学评价了同志和思想,捍卫了思想的指导地位;并创立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丰富发展了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克服党内错误思想的理论;在反对错误思想的内容方面提出要肃清封建主义思想影响;提出实事求是地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正确处理党内矛盾,不采用搞政治运动的方式解决党内问题,原则上不再使用“路线斗争”的提法。在组织建设方面:提出加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的建设,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并实现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化问题。确立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此外,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解决一部分党员不合格的问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斗堡垒。在作风建设方面:提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和国家的性质和面貌,他很赞成陈云同志讲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明确了党风建设的实质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问题,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发扬优良传统作风,坚决惩治腐败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内容;纠正不正之风;通过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人事制度,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特权思想、人身依附关系等问题,通过完善监督,加强法治,从严治党,加强教育管理等综合治理措施,开创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路子。在党的制度建设方面:提出加强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党的制度建设的内容,提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等;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探索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在党政分开、下放权力、精简机构、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采取了若干改革措施;阐述了制度建设的作用以及与党自身建设其它方面的关系,比如他提出,制度好,可以使好人充分做好事,使坏人无法任意干坏事;制度不好,不仅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也可以变坏。因此,必须把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巩固组织建设的成果,促进和保证组织建设的健康进行。(3)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为了完成执政党的政治任务,除了做好国内的事情外,还要处理好党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解决这一问题中,发展了党际关系理论。他提出“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这是处理党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

记者:那么,第二阶段我们关于执政党理论建设方面又形成了哪些主要观点?

甄小英:从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这13年,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进程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推向了21世纪,丰富和发展了党建理论的内容。这一阶段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成果,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面对21世纪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在准确判定党的历史方位基础上,对“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的问题,在第二代领导集体作出回答的基础上,所作的进一步回答;也是对21世纪加强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其核心是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主题,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本世纪头20年我国面临难得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国际大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党长期执政,面对大量新情况新问题的情况下,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永远充满生机活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如何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和新理论。如:在党建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方面,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用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重点是要把握好党的历史方位,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党的领导方面,提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思想。在党的性质方面,提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思想。强调在阶级阶层关系深刻变化条件下,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提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概念,提出“其他社会阶层”中符合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也可以入党等。在坚持党的宗旨方面,提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强调把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组织建设方面,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及发展党内民主的总体思路。提出加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大力培养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等思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在作风建设方面,提出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要加强改进党的作风,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逐步加大治本力度。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治,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推向了21世纪。

记者: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作出了怎样的探索?

甄小英:从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到现在的6年,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向前进,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党建理论体系。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不仅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而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党建理论体系,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

第一,丰富发展了党的政治建设内容。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第二,围绕党的任务,进一步发展了党的建设的总体目标。提出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根据党的建设目标,完善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提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把反腐败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分出来,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的独立部分,形成了“一条主线,五大建设”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记者:能否具体谈一谈“一条主线,五大建设”的内容?

甄小英:“一条主线”就是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执政能力建设是在提出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和探索执政新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含了提高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从而提高党正确处理党与国家公共权力的关系、党与派的关系、党与社会的关系、党自身的内部关系,以及正确处理国际关系、党际关系的能力,以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根据党现阶段“四位一体”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要着重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五大能力。先进性建设是在探索执政规律,深刻认识执政党的特点,总结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目的是通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员队伍、基层组织建设,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充满生机活力。这两大建设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和前提,都要贯穿于党的思想理论、组织、制度、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对“五大建设”起统领作用,五大建设要落实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保持党的先进性上。执政能力建设已经超出了狭义的党的自身建设的内容,向着广义党建,即“大党建”发展,即向着包含着党的领导、执政理论方向发展,拓宽了党建研究领域。而且提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不是孤立地讲执政能力和先进性,而是贯穿于党的五大建设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自身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联系的认识,体现出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参政党 理论建设

思想建设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核心,而理论建设是思想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才能思想上稳定,行动上步调一致。尤其是在当前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充分认识参政党理论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这项制度载人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这充分表明了这项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这更加完善地表述了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地位。 

既然民主党派是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参政党,肩负着“一个参加、三个参与”的重任,履行着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那么就有必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党建理论。因为:一个政党要行动、要实践,就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南,指明前进的方向;也要依靠正确的理论,来引导成员明辨是非,凝聚力量,更好地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所以,理论对于行动来讲至关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建理论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同时,作为多党合作格局中的参政党,要与中共风雨同舟,就要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这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把民主党派建设成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与进俱进、奋发有为的参政党,推动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具有共同的使命,共同的责任,就是要努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事业的核心力量,而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需要协助共产党做好理顺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参政党要履行好职能,发挥好作用,就必须重视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参政能力。 

2.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是坚持我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面对西方政党制度和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各民主党派要从巩固和发展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战略高度,自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政治意识、价值观念的渗透,牢固树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要坚定改革发展的信心,切实解决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些都给民主党派成员在思想上行动上提出了新的考验,也迫切需要民主党派必须加强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论研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工作实践,为多党合作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加强参政党的理论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这是民主党派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要破解这个课题,首先要十分重视理论研究工作,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参政党建设水平的提高,既取决于政党实践的创新和发展,又取决于理论研究所能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因此,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迫切需要对加强自身建设一些问题的研究。例如:如何正确认识参政党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与中共合作共事能力;如何发挥界别的特色和优势,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如何把握成员思想动态和工作特点,不断提升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如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力。这些都要通过理论研究作出正确回答。 

二、民建加强理论建设工作的主动性 

一个政党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建立了自己的理论,理论建设是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早在1949年8月24日,针对美国政府发表的美国与中国关系的白皮书,民建发表了《加强内部团结和警惕,答告美帝好梦做不成》的声明,当时,毛泽东主席两次写信给民建领导人黄炎培先生,指出“民建此次声明不但是对白皮书的,而且说清了民族资产阶级所以存在、发展的道理,即建立了理论,因此建立了民建的主动性,极有利于今后的合作。” 

民建作为我国多党合作事业政治格局中的参政党,建立、完善和发展自身的政治理论,意义重大。民建中央名誉主席孙起孟指出:“理论认识的一致性,是政治一致性的基础,是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根本保证。”成思危主席在民建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的建党理论目标,他强调:理论是指南针,理论是主心骨,理论是粘合剂,它使全体成员形成共同的政治理念,更好地发挥参政党的整体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民建中央制订下发了《关于加强会的理论建设工作的意见》,成立了理论研究委员会,加强组织领导,并发动各省级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工作,每年明确重点课题,开展理论研究成果表彰,这些都激励着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为实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组织上巩固、制度上健全、充满活力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目标而努力奋斗。 

2002年以来,民建江苏省委认真落实民建中央有关理论建设的要求,明确提出了“面对实际、面对基层、面对发展”的工作方针和“出成果、出人才、出经验”的工作目标,注重发挥“以专委会为主、市级组织为辅、课题组参与”的整体作用,通过整合会内优势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每年理论研究的成果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既有重点又有特点。6年多来,我会共收集理论研究文章138篇,其中:有18篇获民建中央表彰的优秀理论研究成果一、二等奖,占获奖论文的11.3%,有44篇获民建省委表彰,为新时期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会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五个一”的工作特点: 

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党的建设基本经验理论贡献价值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370-02

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得来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也始终在不断的总结党的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在总结中前进,在总结中提高,在总结中进步,在总结中灵活运用,也正是这种不断总结和提高才使得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国际地位日渐上升,才能不断克服在新时期所遇到的执政风险,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从而不断完善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先进性建设、意识形态建设等,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更彰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善于总结国内外党的建设的有益成果的结果。

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理论贡献是党的建设基本经验之源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推进、不断加强的历史过程,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宝贵经验。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建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并创造了从组织上、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的新经验,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各方面建设的首位,并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党建思想,为今后进行和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支持。以邓小平为领导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的建党思想,鉴于苏联等共产国际和国内的沉痛教训,在党的建设方面着重从制度上进行建党,强调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高度的重视,使党的建设向更高层次更成熟的方向发展。以为领导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时展要求,把握时展的脉搏,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强调党的建设要认真解决两大历史课题:即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提出党要具备提高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行政和总揽全局的五种能力建设等新时期党的建设要求,客观上总结了党的建设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以为领导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认真总结建国以来和建党近90年来的经验,在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中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六条经验,即“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进行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这些经验或者说“六个坚持”将作为在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和行动指南。历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理论对于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党的各方面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是党的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的理论源泉。新一代领导人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在全党特别是党员干部中积极推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生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思想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

加强思想建设,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中国共产党人近90年党的建设最深刻的体会,是一条最基本经验。早在1939年,同志在《发刊词》一文中就指出: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并列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邓小平也是极为关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问题,提出在全党范围内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理解思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针对对党所造成的破坏,强调要讲政治,要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也在1995年的一次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这些年来大量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干部或党员蜕化变质,往往是从思想上的蜕化变质开始的。因此,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广大干部和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防止和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有效地进行反腐败斗争还是极为重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有机统一的三个方面,对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提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是新时期党的建设中从思想上建党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党的建设中之所以强调加强从思想上建党,主要是因为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建设的基础,只有思想认识上的真正统一,才会有组织上的真正统一,才能够真正使党的组织始终保持高度的纯洁,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得以贯彻执行,才能真正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党的生命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在思想建设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党建思想教育全党,纠正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充分发挥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号召力、影响力,牢固树立坚定的、正确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党员真正能够做到从思想上入党。加强党的建设是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党所肩负的一切历史使命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加强思想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加强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三、加强制度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党的建设中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先进性建设等都离不开制度建设,建国以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说明,没有一个好的制度为依托,没有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就容易使党的建设偏离方向,建立和健全党的制度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决定性因素。邓小平指出:“制度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为题也解决不了”“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的经典论述深刻地揭示出制度建设的客观重要性,也为新时期加强的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要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组织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党的组织机构的设置,党员的接收和管理,干部的选拔、使用和培养,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规章和办法。二是领导制度建设。包括党内上下级组织关系、党委内部关系、党委与党委职能部门之间关系、党员与党的组织之间关系的规定。还包括党与政府、军队、群众团体的关系以及党在企业、事业单位中活动的规定。三是工作制度建设。包括党的日常工作的规定。四是生活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党内选举、党内生活等规则要求,讨论和决定党内重大问题,学习和贯彻党的决议等规则要求。五是监督制度建设。包括党组织对党员的监督,党员对党的领导干部及党组织的监督,党的上下级组织相互之间的监督,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及党组织的监督,以及党外群众、群众团体、其他党派对党的监督的规定。从而使党的制度建设更加完善,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党的建设历史表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度,切实把民主集中制度贯彻和运用到党的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使党内生活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和健全一整套党规制度,克服在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增加可操作性。邓小平说:“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难以保障”。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也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要保证制定的各项法规制度行得通、做得到……使各项法规制度彼此衔接,环环相扣,真正发挥法规制度的整体合力。可见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当然,加强制度建设还必须:“一是加强制度本身保障性条文建设……二是制定严密的实施保障性措施,特别是一些原则性、指导性的基本制度公布后,执行机关要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三是要建立健全至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制度体系,通过上下级的相互监督保证制度真正贯彻执行”。不难看出,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党先进性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共产国际运动的实际表明,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2005年11月,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命题,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认识提升到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层面。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紧紧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提出了关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键是要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以及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思想,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思想。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的先进性建设符合时展和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因为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取得执政资格。我们党从成立时的50多个党员,发展到现在的8500多万党员,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和壮大起来主要有三条:第一,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是中国先进无产阶级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第二,也正是由于具有先进性,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说到底就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三,正是由于具有先进性,才能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建国6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迅速从各时期的挫折中走出,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其次,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巩固执政地位。建国6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时间,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在领导改革发展中也曾经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目前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已经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自信”正在成为新时期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的政治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状况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不仅是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总结党自身发展的规律,不断总结在自身发展中的经验,及时吸取教训,并能正确分析与总结各种经验的历史地位,认清其价值意义,才能更好地指导党的建设,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大众,真正做好一个人民满意的服务型的党领导的人民政府,使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得到加强,从而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我们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和运用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实践文摘,2009年第10期。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8页。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9

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纯洁性联系群众联系实践

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保持党的纯洁性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纯洁性建设,十修正案把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一道,作为党的建设主线和根本任务,这既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一贯要求,也是党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严峻挑战的现实需要。

一、通过深化理论武装加强党性修养

重视思想建设,既是党成立以来的优良传统,也是纯洁党的性质和提高凝聚力的根本措施。要突出理论武装这个根本,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这些科学理论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支撑,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按照理论武装、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培训形式,组织领导干部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并通过他们的学习成效,带动和推进广大党员干部学党史、明事理,进一步继承好党的优良传统,掌握好中国特色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养,坚定理想信念,确保思想常新、理想永存。脚踏实地,在其位谋其政,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说空话、假话、大话,对已经锁定的目标要狠抓落实,不断推进直到成功。要讲党性,讲人品,讲修养,讲胸怀,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老老实实做事,不能浮躁、肤浅、浮夸。

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制度建设规范化、程序化。一是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着力提高制度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权威性,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真正树立制度面前无特权、制度约束无例外的观念。二是健全民主集中制。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展党内民主,积极稳妥推进党务公开,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内事务听政咨询制度、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察制度。三是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既要重视基本法规和专项法规,又要重视具体法规以及实施细则、办法,使之相互衔接,形成整体合力。

三、合理收入差距,营造良好经济氛围

是强化宏观调控,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如提高国家财政调节能力,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管理,完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各种税制,严惩偷税漏税、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非法行为,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构建科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为困难党员服务的长效机制。通过多种措施,使地区、行业、部门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逐渐消除因收入差距拉大而产生的心理失衡。完善制度,加强监督,铲除腐败。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如完善党员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建立党员干部廉政档案,切实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礼品登记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离任审计制度等;开设廉政账户,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组织得力人员进行明查暗访,等等。通过完善制度,充分发挥监督这一反腐利器的重要作用,逐步消除因腐败造成的收入差距现象,才能为稳步推进党的纯洁性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四、要以执政为民为基本理念

我们党反复强调,党最大的优势是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的十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和信念,并作出了“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的重要部署。为民、务实、清廉,包含了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内容,贯穿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实践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进行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形式。我们要认真投入这一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不断探索和创新思想建设的形式"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不但要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和创新思想建设的形式,使党的思想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达到有机统一。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全体党员的党性和政治觉悟,增强他们实践党的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王永凤.新形势下党的纯洁性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3(5).

[2]吕余生.加强五个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当代广西,2013(2).

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探索创新

“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1]好党的前提是好的运作机制,好的运作机制的前提是有好的制度。实践证明,我们党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党的制度是党的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有着6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党的制度设计是否科学与完善,事关党的事业成败得失,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党一贯重视制度建设。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努力探索,开拓创新,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全过程,把党的制度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党的制度建设的历史回顾

党的制度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党内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我们党在党的制度建设上曾走了许多弯路,陈独秀在党内搞家长制,王明在党内搞宗派,在长征途中严重破坏党的纪律搞分裂等,都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党内制度不健全。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以为首的党中央,开始逐步克服和纠正党的建设方面的缺点和错误,着眼于思想建党,也注重党的制度建设。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避免再发生事情。为使党内关系走上正轨……还必须制定一种较详细的党内法规,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2]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创造性地把民主集中制同群众路线联系起来,认为民主和集中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党内生活的运用。此后一直到党的,一直比较注重党的制度建设,党中央实行集体领导,较好地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有效地保证了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及贯彻执行,保证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发展。

注重制度建设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3]邓小平多次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完善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邓小平指出:“要明确哪些问题应当由集体讨论,哪些问题应当由个人负责。重大问题一定要由集体讨论和决定。决定时,要严格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一人一票,每个书记只有一票的权利,不能由第一书记说了算。集体决定了的事情,就要分头去办,各负其责,决不能互相推诿。失职者要追究责任。”[4]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制度,1980年恢复了中央书记处,党的十二大设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加强了集体领导和对权力的监督;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干部能上能下,德才兼备的思想。主张废除干部终身制,实行公务员制度。在干部的录用、考核、晋升等方面初步建立了相应的机制;邓小平最早提出党是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的党政分开观点。党的十三大文件正式做出了实行党政分开的决策;邓小平高度重视民主集中制建设,1962年,他代表中央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精辟地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最根本的制度,也是我们传统的制度”[5],“事实确是这样,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而这个集中,总是要在民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正确地实现。”[6]

从着重思想上建党到邓小平的注重制度上建党,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它说明,我们党已不把党和国家的命运寄托于一个没有失误的领导人,而是寄希望于一个科学的、严密的反映党的活动的内在规律,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得力的制度体系。

二、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党的制度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发展

党的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只有不断地坚持和完善,才能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经过50多年的执政实践,我党逐步形成了加强自身建设的一系列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其中的精华,已成为宝贵财富,被继承和弘扬,但是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变化,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实践也给党的制度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一方面继承了、邓小平的制度建设思想,另一方面遵照邓小平“这个党该抓了”的政治嘱托,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实践上积极探索,制定了许多规则、条例,进一步推进了党的制度建设。

1、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最高境界――政治文明。在多种场合强调政治文明问题,在“5・31”讲话中又一次提出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目标,政治文明的关键是实现政治运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仅靠教育是不够的,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整个国家政治运行中的执政地位,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成为加强党的各方面制度建设,实现制度文明的最高境界和不懈追求。

2、丰富了党的制度建设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维系党的生命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的制度建设的关键是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我们党就是按照这一原则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发展史上,列宁首次把“民主集中制原则”写入党的决议。、邓小平不断地完善党内民主制。进一步把民主集中制概括为十六个字:“集中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按照这个方针,进一步完善了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使得各级党委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党的十四大通过的《》这个党内根本法规中,总纲中突出增加了民主集中制的内容,并把坚持民主集中制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四项基本要求之一。

3、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强、约束力强、操作性强的法规、条例,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如1990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明确提出“党内法规”这一概念。十四大以后,党加快了制度建设的步伐,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关于重申和健全党内监督五项制度的实施办法》、《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关于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等制度。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召开,对党的全面建设包括党的制度建设做出了新的部署。

4、加强和完善了党内各项制度。加强党的制度建设,需要从多层面着手,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和建设党的制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在三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深化干部选任制度改革,完善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实际原则的干部选任制度。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党的事业关键在党的干部,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中央视干部人事制度建设为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2000年6月,颁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同年7月,中组部召开全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的新阶段。2002年7月9日,中央正式颁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标志着领导干部选拔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迈进了一大步。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真正把人民的意愿贯彻到一切干部选任过程中去,逐步扩大“民选”的广度和深度,以健全的制度体系实现“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二是深化组织领导制度改革,完善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原则的决策机制。十六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发展党内民主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了健全党内民主制度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凡属党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都应力求组织广大党员讨论,充分听取各种意见。通过建立有效机制,保证基层党员和下层党组织的意见能及时反映到上级党组织中来。”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关键在于改革党内体制,要旨在于根据现代管理科学的要求构造一个合理的公权约束体制,对全体党员进行约束,保证执政党执政行为制度化。执政行为都是在决策的指导下进行的,决策机制的科学化、合理化是制度建设追求的目标。十六大报告中,党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单独提出来。“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三是深化权力运作制度改革,完善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在党的整个制度建设体系中,保证执政行为合理性、保障制度的权威性需要有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指出:“当前要严格执行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对有章不循的要严肃批评,限期纠正,情节严重的要执行纪律。”[7]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2周年、执政54周年的时候,党中央制定了第一部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这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党内法规层面上对党内监督做出的制度化规范,是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严明纪律和维护党的团结的行动指南,是由权力反腐到制度反腐的里程碑。这是推进制度建设的最基本的要求。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使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志在权力运行中真正发挥作用,把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置于严格的有效监督之下,以健全的制度和体制时刻警示和促进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执政为民,防止和消除腐败现象的滋生。

5、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党的十六大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思想建设方面,对党员和干部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的教育,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取得预期的效果。各级党委建立健全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领导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和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等;在组织建设方面,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也需要不断完善党的组织制度。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一系列有关组织建设的文件、条例陆续出台,如颁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制度;在作风建设方面,无论党的优良作风的继承和发扬,还是不良作风的克服和纠正,除了思想教育,更有赖于党内制度的健全。把作风建设同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新时期作风建设的一大特点,从十五大开始出台的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达2000多件。这些制度都有力地推进了党的建设。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8]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党的制度建设方面,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这种创新勇气和制度建设的经验及成果都将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新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特点

1、着眼大局、实事求是。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出发点、着眼点和立足点的问题,制度建设同样如此。由于制度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这使得制度建设的出发点、着眼点和立足点问题尤为重要。为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第三代领导集体在进行党的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过程中,着眼党的建设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从党的建设的现状出发,条件成熟、确实可行的制度马上建立并付诸实施,不打折扣;根据不充分的不定,暂时办不到的不定,条件不具备,有待探索的制度决不仓促上阵,保证了党的制度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2、突出重点,抓住要害。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党的各项工作的诸多环节。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抓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既注意全面系统,各方面配套,又突出重点,抓住要害。党内民主问题,历来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9]发扬党内民主,关键是完善党内民主制度。面对执政兴国的伟大使命,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把不断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作为重心,以此来推进党的各项制度建设。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了新时期健全党内民主制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要以保障党员民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

3、具体明确,便于操作。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健全和完善党的制度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各项制度的明确要求和制度具体实施的可操作性。该怎么办的,不允许怎么办的,规定得清清楚楚,能够“对号入座”,无漏洞可钻,不受人为因素干扰,使得党的制度建设体现出了明确、具体和通俗易懂的特点。比如关于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指出:“任何党员无论职位高低,都不能个人决定重大问题。”“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二者不可偏废。”[10]这一结论既避免了把细小问题商来议去,浪费大量时光,造成决策缓慢,又能切实避免个人专断和无人负责的情况发生,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制度的要求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我们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的提高需要有系统的制度体系作强有力支撑和保障。这些年来,党的制度建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显著进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实践上不断总结、反复探索、不断创新。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客观环境、时代要求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要建立一整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需要的制度,还有待于全党通过新的实践去完善和发展。

注释:

[1][5][6]邓小平文选(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8,312,304.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R].1957.2.27.

[3][4]邓小平文选(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341.

[7].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R].1996.1.26.

[8].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