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退休职工调整工资方案十篇退休职工调整工资方案十篇

退休职工调整工资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5:16

退休职工调整工资方案篇1

根据北京市企业调整工资办公室《关于北京市国营企业1989年工资工作和离退休人员待遇问题安排意见的通知》(京企调办字〔1990〕1号文件)精神,现就若干具体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提高档案工资的范围

1.凡地方所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和执行企业工资制度的局级总公司机关及所属的学校、医院、科研等事业单位,均列入这次提高档案工资的范围。

2.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精神,凡属尚未明确性质的公司这次提高档案工资工作暂缓进行,待公司性质明确后,执行企业工资制度的,按有关企业工资工作安排意见和规定进行此项工作。

3.国营企业中1989年9月30日在册的正式职工(含劳动合同制工人,不含未定级人员、停薪留职人员),均列入这次提高档案工资的范围。

4.1989年度军队转业干部10月1日以后到企业报到工作的,也列入这次提高档案工资的范围。

二、提高档案工资的办法

1.这次提高档案工资前每个职工的现行档案工资,应按照市劳动局有关档案工资的规定确定。企业自定升级所增加的工资不列入档案工资。调动工作的职工,按照市劳动局的规定,由调入单位重新确定档案工资的,即以调入单位重新确定的档案工资作为本人现行档案工资。符合提高档案工资条件的职工,在本人现行档案工资的基础上提高一级档案工资。

2.提高档案工资的职工,凡本人现行档案工资已达到或超过本职务(岗位)最高一级工资标准的,干部按上一职务相应工资级别向上顺延增加一个级差的工资,工人按企业干部工资标准相应工资级别向上顺延增加一个级差的工资。

3.根据市劳动局京劳资发字〔1989〕232号文件精神,凡企业自行确定的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最低职务工资等级线高于市劳动局文件规定的最低职务工资等级线的,这次提高档案工资时,应在市劳动局规定的最低职务工资等级线的基础上予以提高。

4.凡1987年以来使用3%奖励晋级指标晋升过两级以上(含两级)档案工资的厂级以上领导干部,这次不再提高档案工资。

5.1989年9月30日以前调动工作的职工,由调入单位负责提高其档案工资;1989年10月1日以后调动工作的职工,由调出单位负责提高其档案工资。

三、提高档案工资的时间从1989年10月1日起执行。

四、关于提高离退休人员待遇

1.国务院国发〔1989〕83号文件第七条规定的适当提高部分离休人员的离休费及第八条关于计发离休人员相当本人一至两个月工资额的生活补贴基数的规定,同样适用于按劳动人事部劳人险〔1983〕3号文件《关于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工人退休待遇的通知》办理退休的人员。

2.属于1957年以来未升过级,也符合提高退休费最低保证数条件的退休人员,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增加退休费的办法,然后再按国务院国发〔1989〕83号文件有关普遍增发退休费的规定增加退休费。

3.1957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参加工作以后至退休前没有升过级的,也按照国务院国发〔1989〕83号文件第九条的规定增发退休费。

4.1957年以来已升过两个半级的离退休人员视为已经升过级的人员,不再按国务院国发〔1989〕83号文件第九条规定增发离休费、退休费。

5.给离休、退休人员增发离休费、退休费,必须查清本人有关调整工资的历史情况,看其是否升过级及其工资的具体数额,而后再按国务院国发〔1989〕83号文件有关政策规定增发离休费、退休费。有保留工资的,在此次增发离休费、退休费时不予冲销。

五、对于1989年10月1日以后至1990年4月30日以前符合退休条件办理了退休手续的人员,在这次增加档案工资时所增加的档案工资,百分之百计入退休费。

六、1989年9月30日前已经按个人工资总额计发离退休费的离退休人员,其离休费比按本人离休前档案工资为基数计算应发离休费增加不足一个级差的,退休费比按本人退休前档案工资为基数计算应发的退休费与困难补助之和增加不足一个级差的,应补足其差额;增加的离退休费达到或超过一个级差的,不再增发离退休费。1989年10月1日至1990年4月30日以前离退休的人员中,按个人工资总额计发离退休费的,也比照上述办法办理。

七、1989年10月1日以后死亡的离休、退休和按国务院规定按月发给生活费的退职人员,按国务院国发〔1989〕83号文件规定增加的离休费、退休费及退职生活费最低保证数,自1989年10月1日起补发到死亡之月。

八、按国务院国发〔1989〕83号文件规定,离休、退休人员增发离休费、退休费以后,不变动离休、退休前的工资级别。

九、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

1.提高档案工资的审批程序

每个企业都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提高档案工资的方案,征求企业工会的意见,并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后分别按以下程序报批:

(1)实行工资总额同效益挂钩的企业,提高档案工资的方案由区、县、局、总公司审批。

(2)实行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和不包不挂的企业(含实行提成工资制的企业和全员集体租赁的企业),提高档案工资的方案由区、县、局、总公司审核汇总后,报市劳动局批准。经批准后,提高档案工资增加的工资可列入成本。

(3)企业的干部提高档案工资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

2.提高离休、退休待遇和增发离休、退休费的审批程序。

(1)企业按照国务院国发〔1989〕83号文件规定给离休、退休人员提高离休、退休待遇,由企业负责填写《1989年北京市企业离退休人员提高待遇审批表》,离退休干部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工人由企业审批。

(2)企业负责填写《1989年北京市企业离退休人员提高待遇名册》报主管区、县、局、总公司备案。

退休职工调整工资方案篇2

1、离退休教职工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多数高校对离退休工作重视不够,认为离退休工作不是学校的重点工作,因此,在软、硬件投入及经费支持等方面不能受到足够的重视。更有人存在偏见,错误认为离退休教职工不能给单位直接创造经济效了,档案管理也就无足轻重,以至于离退休教职工档案的收集、整理及管理开发等工作困难重重,故相关部门确实应引起足够的的重视。

2“.多头”管理影响了离退休教职工档案管理质量

离退休教职工的工资待遇档案、任职档案、房产档案、在职及退休后档案都分别记录、保存在不同的部门,这种“多头”管理的现象在现实工作中较为普遍,显然,与档案新规要求实行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管理体制不相符,且易造成档案不完整,工作需要部门间配合时,也易出现互相推诿,影响工作开展。

3、技术手段滞后造成离退休教职工档案共享受限

由于对离退休人员的档案重视不够,“多头”管理存在档案不完整现象,部分还存针对档案的分类整理、快速检索、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较落后。且很多高校离退休人员信息管理系统无法融入学校整体自动化系统之中,各业务部门之间协作效率低下,造成档案资源不能共享。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挖潜离退休人员档案价值亟待提高,以便更好发挥离退休人员继续为社会服务的作用。

二、加强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档案信息化意识,强化信息观念

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档案信息化建设质量是衡量离退休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故须高度重视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档案的价值。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强化信息观念,用服务观念指导高校离退休人员档案信息化建设。

2、健全离退休教职工档案管理工作机制

首先要明确全校相关部门及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相关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其次规范离退休人员档案业务流程,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完善档案查阅、利用等相关制度,使高校离退休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依。

3、强化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档案标准

退休职工调整工资方案篇3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对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平稳有序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建立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整合管理服务资源,创新管理服务方式,确保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成果。

(二)工作目标

2020年年底前,集中力量将全县辖区内尚未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国有企业已退休人员移交所在地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实行社会化管理后,国有企业新办理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分离。国有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原则上一并移交,实行社会化管理。国有企业离休人员原则上保持现有管理方式不变。

(三)工作要求

1.明确责任,有序推进。县委和县政府承担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的主体责任和组织领导责任,县政府承担接收责任,企业承担移交责任。相关部门和企业要加强协调联动,优化工作流程,精简移交环节和手续,完善服务功能,做好移交工作。

2.整体移交,属地管理。按企业退休人员的户口所在地或常年居住地进行移交,由社管委分解到相关社区开展管理服务。户口所在地与常年居住地不一致的,尽量将户籍迁入居住地。县外户籍的退休人员移交到企业所在地社区。

3.以人为本,平稳过渡。相关部门及企业要加强联络协调,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服务保障,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依法保障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相关待遇及合法权益,确保有序移交、平稳过渡,增进社会和谐。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管理服务功能。各社区要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多渠道、多方式为国有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会化服务。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础信息台账和数据库,通过发放联系卡和建立通信群等方式,畅通与企业退休人员联系联络渠道。组织退休人员开展党建、文体娱乐、政策宣传、社会公益等活动。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推进老年供餐、社区日间照料、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项目实施,做好对特困、高龄、鳏寡、重病、残疾退休人员走访慰问、社会救助。配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好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和退休人员重症慢性病申报等工作。协助亡故退休人员家属申请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组织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健康档案建立、健康体检、慢性病防治和大病人员的跟踪随访工作,协助开展办理异地就医手续等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等。

(二)做好退休人员管理关系交接。国有企业移交退休人员时,要整理退休人员基本信息,做好调查摸底、档案整理、登记造册等基础性工作,积极与县人社局开展对接,确保按期签订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移交协议。县人社局负责核实所接管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信息,按社区分解落实退休人员接收任务,确保退休人员管理服务职能接收到位。对整体移交后新退休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及程序由企业协助办理相关手续。

(三)做好党员组织关系转移接收。国有企业退休人员中党员的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党组织。国有企业党组织要与所在地社区党组织密切衔接,跟进做好党组织关系接转和有关服务工作,并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前负有管理责任。移交组织关系前,国有企业党组织应督促党员交清应交党费。社区要加强党组织建设,及时将国有企业退休人员中的党员编入党支部,开展党的组织活动。鼓励采取党建共建、活动联办、场所共用等多种形式,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与所在地社区党组织的联系对接。

(四)人事档案实行属地集中管理。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的人事档案由人社部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移交前,由国有企业对档案进行规范整理,按档案管理要求进行移交。档案移交后,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应按有关规定认真做好档案提供利用工作,并实现档案服务数字化、便捷化。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移交后新形成或变更的档案材料,由负责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社区按照规定移交人社部门。

(五)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有效衔接。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后,各类社会保障待遇要按时足额支付。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国有企业退休人员按规定继续享受相应待遇,基本医疗保险未纳入属地管理的国有企业退休人员,企业要和医保部门协商做好其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原享受的补充医疗保险、医疗互助帮困等相关待遇仍按原渠道解决,确保待遇水平不降低。

(六)分类处理统筹外费用。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统筹兼顾、逐步消化的原则,妥善解决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问题。国有企业要对退休人员现有统筹外费用进行认真清理、分类处理,不再新增统筹外项目,原则上不再提高发放标准。已实施企业年金的企业,不再发放统筹外费用。对符合有关规定的现有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国有企业根据退休人员实有人数逐年计提,由企业按现有方式发放。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企业经与退休人员协商一致,也可参考所在城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一次性支付。对企业自行发放的现有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由企业按现行途径妥善处理。国有企业要采取一定过渡期办法,在加强对职工工资福利统一规范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减少新办理退休人员的统筹外费用,过渡期原则上不超过3年。过渡期满后办理退休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应享受的待遇,由企业一次性支付,企业不再发放统筹外费用。国有企业计提或支付的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按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处理。

(七)妥善安置企业管理服务人员。为保证退休人员移交后管理服务工作不断档,国有企业移交退休人员时,人社部门应根据接收退休人员数量,与国有企业协商确定接收一定数量的企业退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企业移交到地方的退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薪酬待遇享受接收地社区工作人员同等待遇,费用由县财政承担。仍留在国有企业的职工,由国有企业妥善安置,经与职工协商一致实行内部退养、解除劳动合同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八)实施资产无偿划转。国有企业位于社区或职工家属区的专用于退休人员的服务场所、活动场所、设备设施等资产,经国有企业审核批准后,无偿划转给社区。位于企业厂区或办公区的资产,退休人员移交后,社区办公场所、活动场所难以满足需要的,可采取过渡期的办法,由社区与企业协商,签订协议,由社区无偿使用,社区服务场所及设备设施完备后解除协议。国有企业没有专用于退休人员服务活动场所的,社区不应要求国有企业新建或提供新建所需资金。多元股东的国有企业应当经董事会或股东会同意后,按照持有股权的比例核减国有股东所有者权益。划转后的资产由社区负责管理维护并向社会开放,继续用于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优先开展养老服务项目。资产划转涉及测绘、过户等工作由接收方具体组织,移交方配合,费用由企业承担,证照、图纸等相关资料一并移交。国有企业因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对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的,可在考核时予以适当考虑。

三、分工安排

(一)城市社区管委会。将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纳入社区日常工作中,加强远离城市独立工矿区和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居住集中区的社会管理职能建设。按照职责任务配备工作力量,做好经费保障,提高社区管理服务能力。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行首问负责、一窗受理、全程代办、服务承诺等制度,为国有企业退休人员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按照相关规定做好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兼职(任职)、因私出国(境)等事项审批服务工作。

(二)县直有关部门。县财政局负责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督促指导监管企业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将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由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争取并统筹使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县委组织部负责指导做好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党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县人社局负责养老保险政策宣传解释,指导做好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及调整,根据社区提供的认证结果进行养老金停发补发,做好亡故退休人员家属申请丧葬补助金、抚恤金和个人账户余额继承发放工作。县人社局、县民政局、县住建局、县医保局负责指导做好社会保障、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等相关工作衔接,推进社区治理,推动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县卫生健康局负责指导做好退休人员相关健康服务,配合县民政局等相关部门落实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三)国有企业。承担企业退休人员符合政策规定的统筹外费用。加强与社区的协调沟通,协助做好退休人员的慰问、殡葬服务等工作。企业建立的补充医疗保险,移交地方管理的退休人员继续按原渠道享受。对已经办理退休手续的工伤人员,其退休后工伤保险待遇仍由原企业向参保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申报。企业退休人员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原企业向社会保险主管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涉及企业退休人员与企业利益纠纷及相关等事项,由企业负责解决。

四、时间安排

(一)工作准备阶段(2020年5月15日前)

集中开展调查摸底,制定工作方案并报市政府备案,各国有企业制定的方案报县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0年8月底前)

签订移交协议,完成退休人员管理关系、人事档案、党组织关系、管理服务人员移交、资产划转等工作。

(三)总结评估阶段(2020年9月底前)

对全县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上报市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成立县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民政局、县住建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医保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抓好政策对接和工作衔接,确保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顺利完成。

(二)落实资金保障。县财政局要将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由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并做好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争取工作。

退休职工调整工资方案篇4

关键词:提前退休;养老保险基金;正常的提前退休;违规的提前退休

一、引言

提前退休是指在职职工在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之前,从长期从事的职位离开,进而提前养老的行为。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随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压力的增加,呈增长态势的提前退休行为,将会给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提前退休是如何影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部分关于提前退休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接着论述我国提前退休现状,将提前退休行为细分为正常的提前退休和违规的提前退休两种。系统总结了违规提前退休行为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国际上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起便出现了提前退休现象,因此研究的时间比我国早,研究的程度也更加深入。在对劳动者退休行为的研究中,Gruber(1998)通过分析11个oCeD国家劳动参与率降低的原因后发现,退休政策会影响劳动者退休年龄的选择,并且弹性退休政策和退休奖惩机制会影响人们的退休选择。在对劳动者提前退休因素分析中,moorthy(2012)研究发现年龄、个人家庭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等会影响劳动者退休年龄的选择。(二)国内文献综述。随着提前退休问题日益凸显,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压力随之加大,国内的学者也开始对这个领域关注起来。国内学者关于如何应对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基金带来的风险的观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调整退休年龄的讨论。李昂、申曙光(2017)采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指出我国女性劳动者更倾向延迟退休,在逐步延迟退休年龄的过程中,女性的调整幅度应大于男性。2、提前退休政策走向的讨论。有些学者对提前退休的态度较为温和。薛慧元、王帆(2016)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选取养老金净投入额、投入产出比、投资回收期三个指标构建模型进行测算,提出严格控制提前退休行为的观点。李齐、李松玉(2015)根据中国新常态和德国的经验,认为中国应灵活渐进地实行延迟退休政策,并严格控制提前退休。(三)国内外文献评述。从国内外文献对比可以看出,国外学者更倾向于对提前退休行为发生机制的研究,国内学者更倾向于对提前退休应对方法的研究。但国内学者对提前退休的界定很笼统,在我国提前退休可分为正常的提前退休和违规的提前退休,另外特殊工种作为提前退休行为的主体,也很少有学者去分析研究。本文认为对于正常的提前退休行为应维持现状,对于违规的提前退休行为加以取缔。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我国提前退休现状分析

(一)我国提前退休现状。根据我国提前退休政策,可以将现阶段的提前退休分为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正常的提前退休行为;第二种形式是违规的提前退休行为。1、正常的提前退休行为。正常提前退休顾名思义,是指劳动者满足国家提前退休政策的条件,并按照相关规定申请提前退休,退出工作岗位的情形。目前来看,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从事特殊工种的劳动者正逐步迈入提前退休的门槛。根据邯郸市2015年、2016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情况统计表,2015年邯郸市办理提前退休(含病退,特殊工种和提前退休)的人数占该年新增退休人数的13.36%,而2016年这个比例更是增加到了15.44%。从全国范围内看,提前退休比重也有上升趋势。2、违规的提前退休行为。相较于正常的提前退休行为,违规的提前退休行为则是指劳动者在不满足国家提前退休政策的条件下,通过违规手段申请提前退休,退出工作岗位的情形。(二)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1、加重养老保险支付压力。对于提前退休来说,因为“提前”意味着职工和企业少缴纳数年的养老保险,同时也意味着职工多领取了数年的养老保险。我国其实早就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但为了保证当期养老金的支付,社会统筹基金正在从正在劳动年龄的劳动者的个人账户透支资金,也就是说,如果社会统筹基金不能满足当期支付,那么个人账户基金就会被全部用来支付当期退休职工的养老金,那么个人账户就会成为空账,并未形成实际的基金积累。2、减少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提前退休的人员大部分并不是真正退休,而是“退而不休”的一种状态。这是因为一方面提前退休人员年龄不算很大,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管理技能,仍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工作,所以大部分提前退休人员乐意一边领着养老金一边工作挣外快;另一方面企业雇佣提前退休人员不用为他们支付五险一金,并且他们比刚入职新员工经验丰富,企业更愿意雇佣这样的和实习生工资水平相当的廉价劳动力。而这一现实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提前退休会使在职劳动力数量减少,意味着缴纳社保的人数减少,更糟糕的是提前退休人员跟年轻劳动力以及下岗再就业劳动力竞争就业岗位,退而不休行为会使应缴纳社保的在职劳动者失业,这务必会加大就业压力,而在实际操作中更是出现了许多的违规提前退休行为,养老保险基金更是入不敷出。3、不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升值。养老保险基金并不是一直存放在基金池里的,考虑到通货膨胀以及基金增值等因素,世界上一些国家会将养老保险基金里的一部分资金拿出来进行投资,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行业中,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提前退休,一方面使在职劳动力数量减少,因此缴纳的养老保险金缩减;另一方面退休人数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加。

四、结论及建议

根据上文,其实可以将违规提前退休归结于三个行为主体身上,即职工、企业以及政府。接下来针对不同的行为主体的行为从法律和制度层面给出解决措施。(一)对职工来说,要加大审核力度。根据调研,职工违规提前退休主要有虚报年龄、伪造工龄、伪造特殊工种档案等形式。对于虚报年龄和工龄的行为,公安部门应做好居民信息录入工作,对居民的身份信息进行仔细核查,确保居民年龄的准确真实。同时,社保局的材料审核人员应仔细审核,发现年龄有误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对虚报年龄和工龄的职工进行批评教育。对于伪造特殊工种档案的行为,要区分该档案是企业伪造还是职工自己伪造。对职工自己伪造特殊工种档案的行为,社保局要加大审核力度,进行信息对照工作,将职工提交档案与数据库档案进行一一对照,及时查处伪造的档案,并对当事人做出相应的处罚,建立相应的处罚制度,例如剥夺该职工提前退休的权利,只能正常退休。同时,对于社会上的职工,政府和法律部门要加强关于如何合规提前退休以及违规提前退休如何惩罚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按制度规定退休的社会风气。职工也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水平,将违规提前退休、骗取养老保险基金视为可耻的行为。(二)对于企业来说,要加强处罚力度。企业的违规行为主要是在当年转型期的背景之下大量出现的。企业为了适应转型要求,淘汰大量“冗员”,降低人力成本,尽可能降低冲突,将一大批下岗职工档案改写成特殊工种,以提前退休来和下岗职工做交易。许多下岗职工其实是被“提前退休”的。对于这种情况,相关政府部门要对涉事企业进行立案调查,审核部门要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损失进行计算核实。对亏损的养老保险基金要对涉事企业展开追缴,若企业不能按时补齐亏空,政府部门可以对该企业进行社会公示,加入失信企业黑名单。(三)对于政府来说,要建立问责机制。在经济转型期,一些政府部门为了政绩、妥善处理下岗职工、拉动GDp,对企业和个人伪造特殊工种的档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不作为,间接导致现在愈演愈烈的违规提前退休现象。针对历史遗留问题,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审核办理提前退休。借助有力的法律武器为后盾,防范和遏制违规行为的发生,切实保护好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四)规范正常提前退休行为。提前退休中占很大比例的是特殊工种的提前退休,对于正常合规的特殊工种提前退休行为,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审批工作的监督管理,并建立具体的特殊工种审批管理制度,建立特殊工种信息数据库,对什么是特殊工种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做好备案工作,对本辖区内的企业以及特殊工种从业人员登记上传,及时对信息库进行更新维护,对特殊工种从业人员岗位变动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对本辖区内设有特殊工种企业以及特殊工种从业人员的管理。要建立年检制度,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对企业所报送的从事特殊工种职工的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抽查核实。避免养老保险基金的浪费,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有权利享受这份待遇的退休职工身上,减少养老保险基金的浪费。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士斌.退休政策调整的国际经验和历史借鉴———基于提前或延迟退休的视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2]杨珺,赵永生.违规提前退休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2009(05).

[3]杨俊,宋媛.养老保险制度对提前退休影响的性别差异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07).

[4]杜金向.对国有企业职工提前退休弊端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0(11).

[5]李昂,申曙光.社会养老保险与退休年龄选择———基于CFpS2010的微观经验证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09).

[6]崔国东,张剑,李精精.员工提前退休的发生机制研究综述[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10).

[7]刘盼,王欣雨.预期寿命、年金市场与经济行为[J].财经研究,2019(02).

[8]孙鹃娟.老年人再就业和二次人口红利[J].人民论坛,2019(04).

[9]刘云.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制度,应该取消吗?[J].人力资源,2015(16).

[10]张仲涛,程志.我国基础养老金计算方法的优化路径———基于传统计算方法和分段计算方法之比较[J].江海学刊,2012(05).

[11]阳义南.职工为什么选择提前退休:养老金、职工特征与体制内外福利差异[C].第六届2011中国保险教育论坛,2011-01-01.

[12]王积全.养老金发放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分析[C].2005年养老基金管理与生活质量国际论坛,2005.

[13]石济海,刘厚兵.退养、退休人员收入如何缴个税[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1(04).

[14]封进,胡岩.中国城镇劳动力提前退休行为的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04).

[15]郭席四.我国转型期提前退休行为的危害及其控制[J].统计与决策,2005(23).

[16]刘文,焦佩.国际视野中的延迟退休演进[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17]戴卫东,顾梦洁.德国退休年龄政策改革、讨论及启示[J].德国研究,2013(02).

退休职工调整工资方案篇5

一、以改革的精神做好人员定岗工作

县乡机关人员定编定岗是这次机构改革的重点,是建设高素质党政干部队伍的关键。做好人员选配定岗工作,必须坚持党管理干部和依法办事的原则,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标准,按照“工作需要、群众参与、综合考评、组织决定”和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要求,大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运用竞争上岗的方式,推行轮岗和双向选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一)积极运用竞争上岗方式做好人员定岗工作。

认真贯彻省委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实施意见》(鄂发[2000]24号)关于“大力推进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精神,按照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党政机关竞争上岗的实施办法》(组通字[1999]33号)和《湖北省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实施办法(试行)》(鄂组发[1999]12号)的规定,做好人员定岗工作。

1、科学制定人员竞争上岗的实施方案。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出人员竞争上岗的具体工作方案。工作方案要明确规定竞争上岗的范围对象、岗位职数、资格条件、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方案应交群众讨论,尊重绝大多数群众的意见。方案报经县市区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同意后实施。方案一经公布,必须严格执行,切实防止工作中的随意性。涉及到由人大依法任命干部单位的竞争上岗工作方案,按有关程序办理。

2、明确竞争上岗的对象和范围。县乡机关中层职位,原则上都要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确定任职人选。一般职位也应引入竞争机制,采取竞争上岗与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办法确定人选。竞争上岗一般在本单位现有同级职务人员中进行,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允许符合晋升(包括破格晋升)条件的下一级职务人员参与竞争。在“三放活”期间做出突出成绩、符合条件的人员,优先竞争上岗。

(二)严格执行轮岗、回避、公示等制度。

在竞争上岗的同时,要注意做好机关工作人员的轮岗和回避等工作。对本单位中层干部中担任同一职务五年以上的人员,原则上要轮岗。对从事人、财、物管理,负责证、照、牌核发以及项目、经费审批的公务员,凡符合轮岗条件的都要进行轮岗。对《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的应回避对象,必须实行回避。竞争上一级职务的人员,按照规定,实行任前公示制度。

(三)切实加强领导职数和公务员职位管理。

1、认真编制职位说明书。要在“三定”方案的编制限额内,按照工作性质、责任轻重、工作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为依据,调整或重新设立职位,编制职位说明书,明确各个职位的任职条件,以此作为人员定编定岗工作的主要依据。编制职位说明书,要科学合理、权责明确,简便易行,便于操作。

2、加强领导职数和非领导职数的管理。县乡机关在这次机构改革中要严格按照“三定”方案设置的领导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按照《国家公务员非领导职数设置办法》(国发[1993]78号)和中组部《关于印发〈关于地方各级党政机关非领导职数设置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组通字[1997]17号)的有关规定,重新核定非领导职务的职数。不得突破机构规格、职数限额或放宽任职条件设置、配备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因机构调整等原因出现的超领导职数和非领导职数问题,要制定措施,限定时间,消化解决。

3、注意做好职级、职务名称的规范工作。县乡机关公务员和工作人员的职务名称,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不得自行改变名称或随意设置职位。

二、积极稳妥地做好人员分流安排工作

人员分流安排工作,是这次县乡机关机构改革的关键和难点。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精兵简政、提高效率、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减轻财政负担、发挥各类人员的潜能和优势、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鼓励机关富余人员走出机关,创办经济实体和社会中介组织,自谋职业;支持年轻同志培训学习,充实加强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县乡机关要广开分流安排渠道,精心组织,保证三年内完成人员分流安排任务。

(一)人员分流安排的途径和办法

县乡机关在这次机构改革人员定编定岗之后,要采多种途径和办法,妥善安排分流人员。

1、对机关中比较年轻的分流对象,经本人申请,可选派参加学习或培训。科级及以下的干部,年龄在30岁以下的,学历为高中(中专)的均应离岗学习,参加本科、专科学历教育。

2、严格执行退休制度。按照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文件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对已达到退休年龄(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或丧失工作能力的,应及时办理退休手续。因病或因公致残,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退休或退职手续。

3、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4、**年底以前达到退休年龄的,可实行离岗退养。

5、对年龄较大、身体较差的现任正科或副科级领导职务人员,改任非领导职务。具体年龄界限,各县市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上述改任非领导职务且符合退休条件的人员,如本人申请,可以离岗退养,也可提前退休。

6、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科员、办事员,可转到工勤岗位,没有工勤岗位的另行分流。

7、对符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有关规定应予辞退的人员,要坚决辞退。

8、鼓励机关人员辞去公职,自谋职业。

9、选拔、推荐优秀中青年干部充实基层,加强农村、企业和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和管理人员队伍。

10、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已改行的科技、农业、教育、医药等专业技术人员回到专业技术岗位工作。

11、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的应回避对象,先行分流。

12、凡因个人原因,在近五年年度考核中有一次考核不称职或两次基本称职的人员,原则上应进行分流。

(二)人员分流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1、经组织安排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的分流人员,学习期间(3年内)享受国家规定的在职同类人员的工资待遇,工龄可连续计算。学费由单位或个人共同承担。学习结业以后,由原单位推荐安排,或进入人才市场。在空编的情况下,可优先录用,或参与单位竞争上岗。

2、对提前退休人员,从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的下月起,适当上调职务工资档次;提前1至2年的,上调1档职务工资;提前3至4年的,上调2档职务工资;提前5年及以上的,上调3档职务工资。符合相应条件的,还可同时增加1级级别工资。但级别工资最多只能增加1级,职务工资上调最多不能超过3档。并计入离退休费的基数。提前退休人员,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可按国家法定退休年龄计算的工龄计发退休费。

3、离岗退养人员,退养期间享受本单位在职同类人员的工资待遇,工龄可连续计算。如遇国家统一调整工资,可按在职人员参加调整。

4、按照上述规定,凡在这次机构改革期间,提前退休和离岗退养人员,其退休费和工资待遇开支渠道按原经费来源不变。

5、对现任副科级及以下职务已满10年,达到提前退休或离岗退养条件的干部,并符合提拔担任上一级非领导职务条件,本人申请离岗退养或提前退休的,按规定程序和干部管理权限审批,可先提拔担任上一级非领导职务,然后办理离岗退养或提前退休手续。所提职务可不占单位非领导职数。

6、在本次机构改革期间,对自愿辞去公职自谋职业的人员,可发给适当的辞职补助金。其发放标准是:在一次性发给本人三年基本工资的基础上,连续工龄不满10年的,每满1年另发一个半月的基本工资;满10年以上不满20年的,每满1年另发2个月的基本工资;满20年以上的,每满1年另发2个半月的基本工资。辞职补助金最高不得超过本人10年的基本工资。辞职人员如被重新录用,应将辞职补助金全额上交给接收单位,其辞职前后的工龄方可连续计算。

7、对选调充实基层或加强企业的人员可保留原职级、身份、户籍和原分配的住房不变。

8、对分流到企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从事专业技术或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可比照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聘。具有评定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可享受首次评定职务资格的优惠政策,免试外语和计算机,原在机关从事技术工作的年限,可与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原在机关已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予以承认。

9、选调到企业任职的人员,三年内基本工资由原单位发给,补贴由企业负担;选调到村工作的人员,基本工资由原单位发给,补贴由村负担。在村兼职人员,经费供给可按渠道不变。

10、分流人员建基地、办实体,到农村基层、企业工作,表现优秀、贡献突出的,如遇晋职晋级、评优表彰,享有优先权。在机构改革后机关空编补员时,经本人申请且符合相关职位条件的,可免试录用。

11、分流人员待岗期间,工资待遇3年内照发。三年后进入人才市场自谋职业。3年内找到工作,与原单位脱离关系后,不再发放工资。对拒不服从组织安排的分流人员,第一年发基本工资的80%,第二年发50%,第三年发基本生活费。

12、分流人员纳入社会养成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统筹。分流到企业的,执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分流到事业单位的,执行事业养老保险制度。但其在机关的工龄符合一定工作年限规定的,退休时按机关社会保障办法予以补偿。关于分流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的具体政策按国家出台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人员定岗分流的组织领导和纪律

1、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做好人员定岗分流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各级组织、人事、编制部门要密切配合,注意做好指导和协调工作。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并有一名领导同志分工抓这项工作,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确保人员分流工作顺利实施。

2、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广泛开展交心谈心活动,消除疑虑,化解矛盾,切实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机关工作人员要顾全大局,服从安排。对不服从安排,经批评教育无效的,依据有关规定予以辞退。确保机构改革期间,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

3、严肃组织人事纪律。

在机构改革人员定岗期间,除国家指令性计划安置外,严禁县乡机关新增人员。并按照黄办发《关于全面清退县乡党政机关非在编人员的通知》([1999]20号)的文件要求,坚决清退非在编人员、临时工和借用人员。

退休职工调整工资方案篇6

关键词:退休人员服务;档案管理

一、做好企业退休人员服务的重要意义

尊老爱幼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尊敬老人更是重中之重,很多老年人可谓是从年轻时代就呕心沥血投身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的大潮中来,一直勤勤恳恳直到白发苍苍,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尤其是那些退休的工作人员更是值得我们尊敬。最近这几年随着城镇人口的相对增多,老龄化的不断提前,使得我国退休人员越来越多,很多单位和企业都在进一步的改革退休年龄的问题,进而使得退休老人的档案和一系列的服务业渐渐被忽略,随着他们的退休他们的档案和服务也越来越得不到重视。当我们一味的呵护祖国的希望、未来的花朵的同时,更不能忘记我们的退休人员,他们都曾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过很大的贡献,是党和国家的一支不容忽视的专业力量更是国家的“国宝”,因此,这期间以企业的退休人员最为突出,他们档案的管理和后续服务工作更是十分值得我们重视的。

二、做好钢铁企业特殊工种人员的提前退休管理工作

我在钢铁企业从事劳资工作。我所在的单位主要是生产焦炭供炼铁使用,还有回收煤气用做副产品的煤精车间,所以就涉及到很多特殊工种,比如高温岗位的推焦车司机,调火工,炼焦工等;有毒有害的岗位比如蒸馏工,副产泵工,煤气净化工等。我们厂的老职工有些是自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在高温和有毒有害的特殊岗位上做工作,干了一辈子的特殊工种,按照《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中的规定办理提前退休:①从事高空和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工作累计满10年的;②从事井下高温工作累计满9年的;③从事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累计满8年的,男职工可以55岁办理正式退休,女职工45岁可以办理正式退休,对符合条件的职工来说这也是一种能得到些许补偿的好方法。单位办理职工提前退休,均是按职工个人意愿自己先写提前退休申请书,经车间主任签字同意后交由劳资人员办理,劳资员仔细严格的核查职工档案,对到达退休年龄也符合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的职工组织填表签字按手印,退休审批表要按规定要求填写清楚、全面,对个人携带档案及退休审批表填写不清、不全的,一律不予审批。

三、新时期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完善性分析

(一)建立健全的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体制

现代企业应建立一个专门的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机构部门,要想确保各项档案管理工作顺利的开展进行,离不开科学、完善的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机制,专门负责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工作。

(二)建立现代化的档案目录以及档案检索

进一步加快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是现代档案管理的重点行动目标,现代企业退休人员的档案管理应该一改以往传统的手动记录管理的模式,应该建立健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不断提高退休人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管理程度,以统一的文字、图形等方式将退休人员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更为严格的统一管理,直接输入电脑系统中,逐渐形成一个标准、规范、严格的系统管理模式、输入到电脑中保存应在退休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中不断引入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退休人员档案利用效率。

(三)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措施

在退休人员档案管理过程中,现代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以及退休人员的管理情况建立较为科学、完善的退休人员管理制度,同时应以一定的技术管理控制,进而使退休人员的档案管理起到一定的有效性,应时时遵循归类处理原则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的针对性。对于社会化管理而言,企业及相关经办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档案管理措施,提高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服务水平。

退休职工调整工资方案篇7

0引言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5年8月,由6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在2014年年底又合并3所中专学校,截至2015年年底有在职教职工1018人,离退休人员452人,其中离退休人员有专业技术职务的242人,占全体离退休人员的54%,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由这些离退休人员的发展变动形成的档案资料成为了学院发展的一项宝贵资源。尤其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学院的离退休人员数量也在不断上升,相应的档案资料的管理和利用也成为了学院档案工作人员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做好离退休人员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工作,更好的为离退休人员服务,使其充分发挥余热,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离退休人员档案管理内容

高职院校离退休人员的档案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其个人基本情况以及在校工作期间各种行为动态的变动记录。按类型来说,离退休人员档案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事档案。人事档案是教职工进入学校工作时建立的,记录教职工在职期间所有相关的资料,包括党团情况、职务任免、奖惩、工资、考核记录、科研成果等在内的多项内容。对于离退休职工来说,其人事档案资料除了上述基本内容之外,还要包括退休人员退休履历表、标注好退休时的归属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保医保资料登记表,以便学校及相关部门后期更好的为离退休人员服务。学校档案管理部门一定要在详细查访之后对这些资料进行仔细登记,保证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方便后期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

第二,健康档案。在教职工离退休之后,学院会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其中一些身体好、有能力的老同志开展一些社科活动,发挥其余热为年轻的教职工或学生传授经验和知识,离退休职工的健康档案就是一项重要参考。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为离退休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其中记录着离退休人员定期检查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于患有特殊病症的离退休人员要建立特种病定期检查记载档,以确保各人员身体健康状况资料完整详细,为离退休职工活动的组织安排提供参考。

第三,专业技术档案。专业技术档案也是高职院校离退休人员档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当中,所有的离退休人员当中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占到了一半以上,足以说明加强专业技术档案管理的必要性。离退休人员当中有许多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老专家的专业特长为学校的未来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学校有必要利用专业技术档案做好人才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档案部门要注意加强对离退休人员在职期间参加过的科研活动、技术职称报告、各类证书资料等进行搜集整理,并将其作为学校的宝贵财富进行归档,以便后人查阅利用。

2加强高职院校离退休人员档案管理与利用的途径

2.1加强高职院校离退休人员档案信息化管理

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加强高职院校离退休人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2.1.1建立离退休人员档案数据库

随着学校离退休人员数量不断扩大,档案管理工作也变得越发复杂,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为了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也为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提供便利,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都必须依靠数据库的构建。学院要根据自身离退休人员的具体情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引进符合实际的档案数据库,这会为学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获得离退休人员的全面信息扫清障碍,方便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进而推进离退休人员档案社会化进程的发展。

2.1.2明确离退休人员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标准

在离退休人员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明确相关规范标准,依靠相关的政策指导档案信息化建设,确保低成本、高效率地建成符合学校离退休人员档案管理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如果条件允许,学校还可以建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全权负责监督、考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执行情况,确保各项标准、政策落实到位,切实建立起满足发展需求的离退休人员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2.1.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工作技能

为了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离退休人员档案信息化管理,除了要建立必要的数据库之外,还要配备专业工作人员。要求离退休人员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除了要具备档案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掌握计算机相关的操作技能,熟悉档案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具备信息化意识,能够理解离退休人员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意义,进而积极投身到档案管理工作当中,使档案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开发。

2.2提高高职院校离退休人员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

2.2.1规范离退休人员档案管理与利用流程

加强高职院校离退休人员档案管理与利用的一个必然要求就是要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明确各项管理流程和标准。与其他人员的档案管理不同,高职院校在开展离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时还要建立专门的离退休初始档案,除了要对其基本情况的人事档案进行搜集整理和落实之外,还要由档案人员对离退休人员进行家访,了解其离退休前后的具体情况,包括退休归属单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并对相关信息逐一记录归档,录入数据库。以便后期更好地为离退休人员提供服务。

2.2.2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

为了提升高职院校离退休人员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学校还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首先,学校的管理层要及时转变观念,意识到离退休人员档案的重要性,明确离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流程和标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改变过去落后的档案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信息化环境下档案管理系统的优势,严格按照离退休人员档案管理相关的制度政策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学校还要意识到离退休人员档案的价值,明确档案资源查询、借阅、使用的具体流程,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从而在确保离退休人员档案完整、真实的前提下发挥档案资源的价值。

2.3强化离退休人员档案的开发利用

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离退休职工往往看不到自身的价值,存在严重的消极情绪,认为自己离开了工作岗位就不会创造什么价值了,因而也就缺乏参与各种科学研究、学术讨论等活动的积极性,再加上这些教职人员退休之后居住相对分散,难以集中起来开展活动,离退休人员的价值就难以被真正发挥出来,这就给高职院校离退休人员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这种局面,高职院校要树立必要的档案意识,加强离退休人员档案的管理,完善离退休人员的个人信息,并保持动态更新,以离退休人员的需求为根本提供必要的服务,体现出组织对他们的关怀,尤其是要加强对那些有特殊困难的人员的扶持帮助。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对档案资料的分析发现离退休教职工中尚可发挥余热的人员,挖掘离退休人员中的能量,为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比如,学校可以聘请身体状况良好、专业经验丰富的离退休人员成立科研协会,指导在职教师、在校学生的科研工作;还可以邀请曾经担任管理者的离退休人员参与学校的党团工作当中,为组织的建设发展出谋划策,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在新时期更快更好地发展。由此可见,通过对离退休人员档案进行开发利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还为他们发挥余热提供了舞台,对于学校和离退休人员来说实现了双赢,值得提倡和推广。

退休职工调整工资方案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区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会议精神为依据,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社区教育中心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通过改革实现用人上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适应社区教育中心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中心各级领导要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加强领导、深入宣传,营造有利于人事制度改革顺利进行的良好氛围。为保障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圆满完成中心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中心成立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㈠成立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主要职责:领导中心全面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对重大问题做出决策,最终决定岗位设定、岗位待遇,并对改革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确定中心机关科长、学校校长的聘任,审批中心机关副科长、学校副校长等工作。

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中心办公室):

主任:**

成员:******************

主要职责:制定中心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及相关制度,制订聘用合同书,确定中心科长和各直属学校校长的岗位设定、岗位职责,督察人事制度改革进展,收集各种意见和建议,调解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中出现的争议等。

㈡中心机关要成立由主任任组长,电大分校、一职学校要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小组(5-7人组成)。

主要职责:领导本部门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负责制定本部门聘任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本部门内部机构及岗位设定,负责本部门岗位职责、任职条件的制定;确定本部门职责范围内人员的聘任,聘任方案报领导小组审核,人员的聘任情况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负责本部门的人事争议调解工作。

三、基本原则

㈠公开、平等的原则。聘用双方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

㈡合理高效原则。各部门根据本单位编制,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进行聘用。

㈢竞争择优原则。从工作实际出发全面考察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健康状况,竞争上岗,择优聘用。

㈣稳中求进原则。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认真准备,周密策划,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工作与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保证人事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四、改革范围和对象本方案适用的范围是:社区教育中心系统在区人事局备案的国家正式机构,各事业单位的国家正式教职工。

五、改革的实施步骤

㈠制订改革方案(1月8日——7月4日)社区教育中心领导小组提出改革方案征求教职工意见,经社区教育中心领导小组集体讨论通过后,报区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审核备案。

㈡实施阶段(7月5日——7月30日)

⒈宣传动员阶段

召开动员大会,学习、宣传中心改革方案,把文件精神传达到每一位教职工,教育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改革。

⒉竞聘阶段

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分步实施改革。

⒊签订聘用合同

本着聘用双方自愿的原则,按管理权限分别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签订《北京市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书》,合同有效期3年;与内部退休和离岗待退人员签订《##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内部退休协议书》和《##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岗待退协议书》。做好聘用合同鉴证服务工作。

⒋妥善安置未聘人员根据区安置未聘人员的有关政策,妥善做好未聘人员安置工作。

㈢总结备案阶段(7月31日——8月底)

对聘用合同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自检自查,写出工作总结,报##区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备案,同时做好人员职务、岗位变动和档案工资调整手续;做好文件、材料、合同文本的归档工作。

㈣深化改革阶段(9月1日以后)

社区教育中心领导小组继续抓好人事制度的深化改革,完善与之相配套的人员录用、考核、奖励、工资分配等方案;对聘后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和管理等,确保中心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实效。

六、机构及岗位设置

㈠中心系统机构设置

中心系统设有法人单位8个,分别是##区社区教育中心(编制18人)、##区社区教育中心教学研究室(编制5人)、北京市##区自学考试办公室(编制2人)、##区第一职业学校(编制95人)、北京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区分校(编制6人)、北京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区分校(编制6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分校(编制3人)、##区成人教育学校(编制26人)。

㈡岗位设置

各单位根据中心核定的编制,结合本单位实际,科学合理的设置岗位。岗位分三类,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

⒈管理岗位的设置

根据(京编办〔2000〕2号)文件标准,按照中心规定的职数设置,严格控制。

⒉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

凡属可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岗位均属于专业技术岗位(技工岗除外)。实行岗位总量控制与专业职务结构比例控制相结合,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与岗位聘任的统一。

⒊工勤岗位的设置

从事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岗位属工勤岗位。对于职能相近相似,工作量不足的要精简合并。可以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工勤岗位,要逐步实现社会化管理。中心系统机构、岗位及职数见下表:机构岗位及职数(现有)##区社区教育中心中心办公室主任1名、副主任1名、科员4名社区教育科科长1名、副科长1名、科员2名学校管理科科长1名、科员1名教育需求调研科科长1名、科员1名##区社区教育中心教学研究室副主任1名、科员4名北京市##区自学考试办公室主任1名、科员1名##区第一职业学校(北京市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区分校)校长1名,副校长3名(其中电专校长1名),科室主任、科员及教师、工勤人员108名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区分校校长1名、副校长1名、教师9名##区成人教育学校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分校校长1名,副校长2名,科室主任、科员及教师、工勤人员42名

七、聘任办法

㈠严格执行竞争上岗的办法。

㈡聘任程序:先聘管理人员,再聘专业技术人员,最后聘工勤人员。在参加竞争后,由法人代表聘任,并签订《北京市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书》,报中心备案。

㈢聘任中可以打破原有干部工人身份、专业技术职务等限制,依据德、能、勤、绩,按岗位需要选聘人才。

㈣校长、科长参加竞聘后,领导小组确定校长、科长岗位人选,社区教育中心签发干部聘任书。

㈤学校副校长、中层干部、机关副科长及科员参加竞聘后,由领导小组审批,校长、科长再行聘任。

㈥中心系统聘用人员实行回避制度。受聘人员凡与聘用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的,不得被聘用从事该单位人事、财务、审计、纪检监察岗位的工作,也不得在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工作。

㈦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书,并明确违约责任(一式二份,甲、乙方各一份)。

㈧劳动合同制职工,改签聘用合同,社会保险不能间断。

㈨法人代表公布聘用结果,受聘人正式上岗。实行聘用制后,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军队转业干部、随军家属和复退军人,不因编制名额和岗位限制影响聘用,首次聘用时间原则上在3年以上(含3年)。

㈩按设置的岗位和条件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签订聘用合同,约定1年试用期,实行试用期工资,1年期满用人单位考核合格的办理转正定级手续,考核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由本人与区人才服务中心签订存档协议,中心为其提供人事服务。从外埠引进毕业生,双方应签订5年聘用合同,并明确违约责任。

八、干部聘任

㈠实行任前谈话制度。领导小组对聘任前的学校副校级以上、机关副科长以上干部实行任前谈话制度。

㈡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合理流动机制各学校、机关科室在职干部凡达到以下规定离岗年龄履行职务任免。

⒈校长、机关科长男57岁,女53岁一般不再继续任实职,改任调研员职务。

⒉副校长、机关副科长,男55岁、女52岁不再继续任实职,改任副调研员职务。

九、工资分配办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建立和实施岗位工资制度,依据按劳分配、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按实际聘用岗位核定教职工档案工资。研究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成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

十、未聘人员安置

㈠未聘人员的安置原则

未聘人员原则上由单位内部安排,不得擅自将未聘人员推向社会。各单位可根据未聘人员的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予以妥善安置。

㈡未聘人员的安置办法

⒈转岗安置

各聘任单位对因工作能力、业务水平、身体状况等条件限制,未能竞聘上岗人员,要坚持内部安置为主的原则,合理调整单位内部岗位设置。对未能上岗人员转岗安置,转岗安置人员享受转岗后的待遇。

⒉合理流动

各单位鼓励、引导未聘人员在本系统内跨单位流动。

⒊内部退休

至聘用合同签订之月,工龄满30年或距离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且连续工龄满20年以上的人员,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单位同意后,领导小组批准,可以实行内部退休,双方签订《内部退休协议书》,办理内部退休手续。其待遇按照办理内部退休手续当年的退休费标准核定本人退休费凡遇每二年晋升一档职务工资,国家调整工资标准和在职人员增加职务补贴时,按在职人员标准相应调整,重新核定退休费。内部退休期间的工龄连续计算,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由单位办理正式退休手续。其它待遇及管理办法与本单位退休人员相同。

⒋离岗待退

至聘用合同签订之月,参加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10年以内又不符合内部退休条件的未被聘用上岗的人员,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单位同意后,经领导小组批准,可以保留与单位的人事关系,实行离岗待退,签订《离岗待退协议书》报中心办公室备案。离岗待退期间的待遇执行本市规定的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凡遇每两年晋升一档职务工资、国家调整工资标准和在职人员增加职务补贴时,只按在职人员标准相应调整档案工资,不再重新核定离岗待退工资。离岗待退期间的工龄连续计算,至符合内部退休条件时,按内部退休办理。待其办理正式退休手续时,按档案工资计发退休费,其它待遇及管理办法与本单位退休人员相同。

⒌待岗择业

对于未聘上岗又未能按照上述办法安置的教职工,单位要给以半年的待岗择业期,并安排适当工作,待岗期间工资待遇为本市规定的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待岗期满仍未上岗人员,单位给予不低于《##区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试行办法》(顺政办发〔2003〕76号)中规定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金,中心将其档案转至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介绍中心或区人事局人才服务中心。按照本市规定办理有关的社会保险手续。其养老保险办理的办法按照##区《关于建立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办法》(顺政办发〔2003〕75号)中规定执行。档案关系存放在当地劳动保险经办机构的人员享受养老、失业、医疗等项保险。在没有新的接收单位前,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由本人全部缴纳。

⒍病退

经区级及以上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人员,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工龄满10年的,个人提出申请,单位同意,经领导小组批准后可办理病退手续。

㈢相关规定

⒈内部退休、离岗待退人员,仍然占原单位编制,参加原单位考核,不参加单位职称评定;无违纪、违法、违规记录的年度考核给予称职等次。

⒉内部退休、离岗待退人员,工龄连续计算。

⒊凡符合聘用条件但又拒绝岗位竞聘的人员,按自动离职处理。

十一、不辞而别、超期不归人员改革办法

㈠中心系统中不辞而别、超期不归人员,各法人单位应通知其参加中心的人事制度改革。

㈡通知不到本人的,应通知其同住成年亲属;直接送达通知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通知,以挂号查询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通知日;在受送达通知职工下落不明,或者用上述送达通知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可通过新闻媒介公告通知。自公告之日起30日后,即视为送达。

退休职工调整工资方案篇9

一、总体思路

不改变拟安置人员原企业人员身份及非在职现状,按照拟安置人员原在机关事业单位时的不同身份,区分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对未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发放“特定生活补贴”,对已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发放“附加生活补贴”。强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社会化养老,同时参加医疗保险,实现病有所医。

二、安置范围

此次安置人员的范围为:*年12月31日以前经组织研究决定安排到市属企业工作的原事业单位一般干部和原机关事业单位工人,且安置人员原所在单位为财政全额拨款,原所在单位按照最后一次下企业前的最后一个所在机关或事业单位确定。具体范围的界定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会议记录有记载的;

2、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有相应干部任免文件的;

3、有从原工作的机关事业单位调转到下派企业的《干部调动呈报表》、《干部介绍信》或《干部介绍信存根》,工人有《工人商调表》、《工人调动介绍信》或《工人调动介绍信存根》的;

4、部分经济主管部门转制为经济实体,有文件依据的;

5、部分行政主管部门撤消,职能和人员并入所属相关企业,有文件依据的;

6、1992年全市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分流人员,有文件依据的。

三、安置办法

(一)对未达到退休年龄人员发放“特定生活补贴”。

1、一般干部“特定生活补贴”基数的核定。由人事部门一次性按2009年底事业单位同等条件一般干部退休金标准核定,今后除物价上涨等因素外,不再做调整。

2、工人“特定生活补贴”基数的核定。由人事部门一次性按2009年底事业单位同等条件普通工人退休金标准核定,今后除物价上涨等因素外,不再做调整。

(二)对达到退休年龄人员发放“附加生活补贴”。

达到退休年龄后,上述人员全部进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开始从劳动保障部门领取基本养老金。如出现原事业单位一般干部在劳动保障部门办理退休后领取的基本养老金标准,低于事业单位同等条件一般干部退休金标准的,或原机关事业单位工人在劳动保障部门办理退休后领取的基本养老金标准,低于事业单位同等条件普通工人退休金标准的,可发放“附加生活补贴”。

1、一般干部“附加生活补贴”的核定。

(1)已办理退休手续人员“附加生活补贴”的核定。由人事部门按照其本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事业单位同等条件一般干部退休金标准,加上本人退休后国家历年增加的退休金,减去上述人员在劳动保障部门领取的养老金的差额予以核定。即某人实际获得的“附加生活补贴”加上在劳动保障部门领取的养老金之和,与其本人退休时事业单位同等条件一般干部领取的退休金相同。今后除国家规定的对事业单位一般干部退休金标准进行调整外,不再做调整。

(2)今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人员“附加生活补贴”的核定。今后凡是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由人事部门按照届时事业单位同等条件一般干部退休金标准,为其核定“附加生活补贴”。“附加生活补贴”基数应等于届时事业单位同等条件一般干部退休金标准减去在劳动保障部门领取的基本养老金的差额。今后除国家规定的对事业单位一般干部退休金标准进行调整外,不再做调整。

2、工人“附加生活补贴”基数的核定。

(1)已办理退休手续人员“附加生活补贴”的核定。由人事部门按照其本人退休时事业单位同等条件普通工人退休金标准,加上本人退休后国家历年增加的退休金,减去上述人员在劳动保障部门领取的养老金的差额核定。即某人实际获得的“附加生活补贴”加上在劳动保障部门领取的养老金之和,与其本人退休时事业单位同等条件普通工人领取的退休金相同。今后除国家规定的对事业单位普通工人退休金标准进行调整外,不再做调整。

(2)今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人员“附加生活补贴”的核定。今后凡是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工人,由人事部门按照届时事业单位同等条件普通工人退休金标准,为其核定“附加生活补贴”。“附加生活补贴”基数应等于届时事业单位同等条件普通工人退休金标准减去在劳动保障部门领取的基本养老金的差额。今后除国家规定的对事业单位普通工人退休金标准进行调整外,不再做调整。

(三)“特定生活补贴”和“附加生活补贴”的发放。

财政部门根据人事部门核定的数额,将“特定生活补贴”、“附加生活补贴”拨付给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局,并由其负责发放。

(四)下企业人员属于企业身份,除享受“特定生活补贴”和“附加生活补贴”外,不享受机关事业单位的其他任何待遇。

(五)拟安置人员必须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1、对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情况的处理。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未缴纳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由个人按照我市历年个体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的100%一次性补缴从*年至2009年底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由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向上争取,想办法将其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人员管理,其所欠养老保险费,由本人按照我市历年个体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的100%一次性补缴,并补办基本养老保险退休手续。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已达到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未参加我市医疗保险的人员,可依据《*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由本人按照本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一次性补足10年的医疗保险费后,享受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20*年12月31日以前应退未退人员,必须将养老保险补缴至2005年1月,方可办理退休手续。

2、对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情况的处理。

截至2009年12月31日,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未缴纳基本养老保险人员,由个人按照我市历年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100%,一次性补缴从*年至2009年底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从2010年1月1日起,按照我市个体养老保险的参保方式参保,缴费基数统一为每年黑龙江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00%。

截至2009年12月31日,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未参加我市医疗保险的人员,可根据《*市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3、对虽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有欠费情况的处理。

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由个人按照我市历年个体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100%,一次性补缴至2009年底,从2010年1月1日起按照我市个体养老保险的参保方式参保,缴费基数统一为每年黑龙江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00%;欠缴医疗保险费的,由个人按照《*市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补缴医疗保险费,并按规定继续缴费。

4、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的代扣代缴。

为防止出现新的欠费情况,确保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按时足额缴纳,对该部分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险的缴费实行统一管理,由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局在发放“特定生活补贴”或“附加生活补贴”时代扣代缴。

5、对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特别困难情况的处理。

对于本人特别困难,不能一次性补缴的,由劳动保障部门按一次性补缴的数额,协调给予借款,其本金由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局在其“附加生活补贴”和“特定生活补贴”中,按月以一定比例扣缴。

6、缴费基数统一确定为每年黑龙江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00%。即使出现擅自降低缴费基数的情形,计算“附加生活补贴”时,也仍按缴费基数为每年黑龙江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00%的标准,计算差额部分。

7、如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即使达到退休年龄,也不发放“附加生活补贴”;如不参加医疗保险,因疾病发生的费用由个人承担。

(六)操作程序

1、已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人事部门依据本人档案及劳动保障部门提交的《黑龙江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退休审批表》核定其“附加生活补贴”。

2、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未参保的人员,携带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本人档案、一寸照片1张,到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业务大厅办理参保缴费手续,并携带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出具的缴费证明到人事部门核定“特定生活补贴”。由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局将相关审批手续送交财政部门并装入本人档案,财政部门依据人事部门审批额度将资金拨付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局,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局按月发放“特定生活补贴”。

3、今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及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后,在劳动保障部门办理企业职工退休手续,核定基本养老保险金数额,并携带退休审批表到人事部门核定“附加生活补贴”基数,由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局将相关审批手续送交财政部门并装入本人档案。财政部门按照人事部门核定的“附加生活补贴”总额按月向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局拨付,由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局按照人事部门核定的“附加生活补贴”标准发放。如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不及时办理退休手续,由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局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时间起,停发其“特定生活补贴”。

4、“附加生活补贴”调资办法:随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退休金政策和企业基本养老金政策的调整而相应调整。如企业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事业单位退休金标准未提高,从“附加生活补贴”中调减企业基本养老金提高部分,“附加生活补贴”额降低;如企业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事业单位退休金标准同时提高,“附加生活补贴”提高部分为事业单位退休金标准增加额减去企业基本养老金标准增加额;如事业单位退休金标准提高,企业基本养老金标准未提高,“附加生活补贴”提高部分为事业单位退休金标准增加额。

5、安置后的下企业人员档案保管、调资等管理工作由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局负责。如:下企业人员需调资时,由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局负责到相关部门为下企业人员办理调资相关手续等事宜。

6、采取联合审档的办法,审定下企业人员档案基本信息。即由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组织人员共同审核档案,明确该部分人员的出生日期、参加工作时间等信息,并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以后凡涉及该部分人员的审批事项,均按联合审档的审核意见办理,不得擅自更改。同时,鉴于该部分人员属企业身份,出生日期的审核确定按照劳动保障部门的文件执行。

7、未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员,需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户口原件及复印件、二寸照片三张到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办理参保缴费手续。办理企业退休手续后,携带退休审批表到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办理医疗保险的退休手续,再按照规定补缴应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后,方可享受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待遇。

四、组织实施

(一)本意见由人事部门牵头落实,劳动、财政部门配合。

(二)此次安置不包括原差额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下派到企业的工作人员。

(三)根据本意见及操作办法确定的受理范围,今后如有再提出申请的人员,可由人事部门审核,符合条件的报请市党政主要领导同意后,按本意见规定办理。

退休职工调整工资方案篇10

【关键词】企业;退休待遇;办理

企业职工退休待遇是指企业职工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符合法定退休条件时由国家发放养老金,维系职工老年生活经济来源的福利待遇。对预退休职工档案信息的审查以及对退休待遇的办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范畴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此项工作若办理效率不高或出现失误,则将严重影响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导致职工出现不满情绪,甚至会对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内部员工队伍的和谐稳定产生影响。因此,重视对企业职工退休待遇办理相关问题的思考,在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职工退休待遇办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职工档案资料不齐全。例如在企业机构调整以及人员变动的过程当中,一些可以用于计算职工连续工龄的原始凭证与手续已经大量缺失,无法计算。出现这一问题,将会导致受影响职工背上严重的思想包袱,对企业也会产生强烈不满,造成企业形象大打折扣。

2.档案信息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企业职工在办理退休待遇时发现档案名与现用名完全不符。二是有的职工档案年龄和身份证或是户口本年龄不一致,其中多为以前为了满足招工条件而把年龄写的或大或小者居多,有的与实际年龄相差5岁之多。三是有的职工为了早退休或是为了晚退休,而把档案年龄进行涂改,改的档案前后不一,相当杂乱。以上种种情形都给职工顺利退休职工手续造成了障碍。

二、加快企业职工退休待遇办理的对策

1.加大对社保政策的宣传力度,让职工能够“心中有底”。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安排大量时间到基层范围广的社区、单位举办有关社保政策的座谈会、政策法规培训班,与企业职工进行面对面的讲解交流,以更好的宣讲社保政策的有关规定。同时,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与特点,编制社保工作办事指南,发放至基层职工,让他们能够对各种事项的办理方法与流程有一个更好的认识。除此以外,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在单位网站上建立社保政策专题网页,实时显示与社保政策相关的最新知识,扩大社保政策的宣传面,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工具”,最大限度的提高社保政策的宣传时效性,让企业职工对社保政策能够做到“心中有底”。

2.提前完成档案预审工作。企业方面需要加强与当地人社部门以及社保管理服务机构的沟通及协调工作,最大限度的为企业职工争取社保政策以及审批时限支持,同时还需要强化与企业内部当年预退休人员的档案审核工作。为了提高档案审核的效率,可对审核流程进行改进,即各个部门以月度为单位提前完成对预退休人员的档案审核工作,及时发现预退休职工档案中存在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以确保档案通过率的提高,同时对缓解职工工资成本压力也有重要意义。

3.依法执行社保政策。企业须严格按照人社部门的政策规定及文件精神,严格执行社保相关政策,杜绝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走样”的问题,杜绝不缴少缴社会保险问题的发生,并且还需要对政策执行程序进行规范,该公示告知职工的必须公示。针对企业职工档案中存在的记录年龄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同一职工档案中录用表、招工表记录出生时间不一致,以及缺档漏档等问题现象进行及时发现与处理。

4.增强对退休审批工作的透明度。企业职工退休待遇办理中对退休审批环节透明度、公平性、公正性、以及公开性均有严格要求。在退休审批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针对职工档案中对出生时间记录不一致的问题,需按照录用表、招工表等批准该名员工参加工作正式表格上所记录出生日期作为审批依据;若职工档案中出生日期信息有涂改,可辨认涂改前信息时以原记载数据为标准,若无法辨认,则需要进入组织查证环节,核实后共同确定。人社部门和企业对相应的人员名单需要提前在企业内部进行公示,公示期间若其他人员对信息有疑问则可以直接反应并重新调查,直至公示数据无异议为准。

5.最大限度争取并维护职工切身利益。在为企业职工办理退休待遇相关事项时,需要引入包括责任追究制度、首问负责制度、以及限时办结制等在内的制度规范,以提高对预退休人员档案审批工作的速度与服务质量。以往企业直接将退休人员档案送至相关部门进行审核,速度慢且效率低。现阶段已倾向于由企业内部组织专门人员构建档案预审工作小组,提前对各个部门预退休人员档案信息进行审查,以便能够提前发现员工档案中存在的错误或有争议信息,及时采取措施补救,以避免员工在退休待遇方面的切身利益受到影响。

三、结束语

企业职工退休待遇办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与企业退休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企业职工对退休待遇的享受不受影响,提高此项工作的办理效率,本文中提出了包括加大对社保政策的宣传力度,提前完成档案预审工作等在内的五项措施,希望能够在提高档案预审工作效率的基础之上,切实维护企业职工切身利益,真正意义上的做到让企业职工“高高兴兴、满满意意”的退休。

参考文献:

[1]武娟.企业职工退休办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131-13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