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十篇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十篇

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7:53

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篇1

教育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水平,也是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以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前社会的影响下,其不断进行改革。学校教育现在越来越被社会关注,发现并解决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小学教育的进步,也是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综合水平的体现。我国的小学教育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教育部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减轻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但是在我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主要机制,目前这一机制明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要求,从而导致对教育的管理达不到理想效果,依然存在小学作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用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的现象。

(二)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区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也各不相同。就我国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来说,两个地区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相同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存在的差异也是比较大的。这些原因都导致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和教学水平存在不合理性。

(三)师资人群存在的问题

目前已有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小学教师的职业综合水平的合格率仅仅只有10%。虽然这一数据也在不断变化,但是确实能够证明当前我国的小学教师的职业水平非常低,总体状况不佳。

(四)学校观念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小学依然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用这一固定的形式来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用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很明显存在着不公平。但是对于学校来说这也是判断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在各种压力的作用下,学校不得不看重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的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发展。

(五)教育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学校的整体教学管理工作,没有形成一种清晰的思路和长远的眼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学校的相关制度也是朝令夕改,缺乏固定性和统一性。对于学校的教学课程来说,不存在整体目标。学校也存在偏科的现象,普遍的把语、数、外当成管理的重点,对社会、自然和体育等学科的管理不够重视。这样的管理观念直接影响教师对一些科目的忽视,对这些科目的教学目标缺乏计划性的安排。小学学校的一些工作存在不协调和无序性,也是由于管理的不足引起的。

二、如何解决小学教育管理中的问题

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第一点措施是对我国小学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前提是对我国目前的小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情况,落实以人为本,从根本上消除应试教育的局限性,使小学生减轻负担,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点措施是:对农村以及山区等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的教育提起重视,重点进行扶持和改革,由于农村和山区的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农村孩子受教育情况不能落到实处,农村学生在全国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所以农村的小学教育应该作为重点改革对象;第三点措施是:提高对小学教师的要求,小学教育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最快的阶段,小学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科学知识的义务,还具有培养孩子正确价值观的责任,这就要求小学教师也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

三、结论

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篇2

一、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资金不足、机构少、条件差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学前教育是奠基性的教育,是关乎到国家的发展与未来,为国家义务教育提供支撑的基础性教育。目前,学前教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农村,学前教育依然存在资金不足、机构少、条件差等突出问题。尤其是在偏远欠发达的农村,这类问题尤其突出。很多农村只有乡镇有幼儿园、没有村幼儿园。很多地方学前班为小学附设。相比较城市而言,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完全不能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园或者适龄入园的需求,其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施也完全和城市没法相比。

2.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相比较城市而言,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很多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学历较低,且未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在幼儿的管理、教育和心理健康引导上缺乏经验,基本功不?蛟?实,道德感和责任心有待提高。这些,都是目前绝大部分农村学前教育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有几大原因。例如:农村幼儿园待遇差,很多有经验和资历的教师不愿意留在农村;其次,农村幼儿园条件差,在大城市经历过正规教育的教师,更愿意留在城市而不是农村。总之,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变化的一大障碍。

3.农村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空白的一大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有些家长甚至没有让自己的孩子进行学前教育的打算。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农村适龄儿童没有能够及时入园接受学前教育。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和农村家长的经济负担能力有关,另一方面则是思想观念问题。

4.学前教学小学化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目前幼儿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城市学前教育还是农村,都有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直接教孩子学习本应小学阶段才该学习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直接丧失了学前教育的实际意义。国家教学体制改革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学前教育小学化是不符合国家素质教育要求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忽略了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求,增加幼儿的学习负担,容易影响幼儿未来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村幼儿硬件设施不足,没有相应的游乐设施,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教学生识字,算术,别无他法;其次,农村幼儿教师资质不足,缺乏幼儿教育的资历。

二、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的措施

1.完善农村学前教育要有明确的思路

如何完善农村学前教育?怎样完善农村学前教育?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有明确的思路。在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把握这个契机,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让农村孩子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是各级政府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国家正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政府主管部门更应该抓住这个机会,结合农村人口现状,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政府在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体制上,应当采取多元化的发展策略,可以政府出资建立公立幼儿园,在政府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也可以引进民间资本,加快推进幼儿园建设。对于民间资本设立的幼儿园,政府的监管不可缺位。

2.完善学前教育可采用多元化的发展策略

前面我们谈到,目前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在于学前教育机构少,条件差,资金不足。存在重要的问题,一方面和国家的教育资金拨付有关,另一方面和政府的管理体制有关。就城市来讲,无论公立幼儿园是否足够,适龄儿童均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城市的民办幼儿园数量多,条件好。因此,农村学前教育也可以采用城市教育方式,政府应当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建立幼儿园,采用多方筹措资金的方式,来完事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政府对于民间资本参与的幼儿园应当重点扶持,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大力发展。

3.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是阻碍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首先需要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第一,严格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准入机制。近年来国家在人才选拔上均采取凡进必考的制度,这对于严格人才准入是比较有用的。因此,对于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选拔,国家也应采取凡进必考的人才选拔机制,通过层层筛选,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其次,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考核培训。在职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前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可以聘请专家对教师开设讲座,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也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采用交流培训的机制,让教师到其他优秀的幼儿园交流学习,以获取其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思路,为推进幼儿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村家长的思想观念

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篇3

尊敬的李主任、王副市长,各位领导:

根据调研安排,现将禄劝教育事业补短板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一、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41所,其中幼儿园53所,小学170所,初中14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全县在校学生55278人,其中幼儿园在园幼儿8812人(含民办幼儿园6659人);小学在校学生25596人,初中在校学生14130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5787人,职业高级中学在校学生953人。教职工3955人,其中公办教师3427人,民办教师528人。

二、学前教育

(一)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及存在问题

1.普及程度。现有幼儿园53所,在园学前幼儿8812名,其中,公办幼儿园6所,民办幼儿园47所,学前入园(班)率达到86%。到2017年,计划建设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24所。

2.存在问题: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及办园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优质农村学前资源;农村公办幼儿园没有幼儿教师编制,挤占小学教师编制,没有专业的幼儿教师。

3.建议:设立民办教师发展基金,鼓励民办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晋升及专业学习,促进民办教师专业化发展,对达到一定标准的民办教师,可以为其购买五险一金(或其他奖励);请上级部门协助解决幼儿教师编制问题,使更多的专业教师进入农村学前教师队伍。

(二)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缺口和补充的途径与方法

1.现状:我县到2017年,将建设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24所,预计招收5040多名幼儿入园,按照师生比1:7的比例计算,乡镇差幼儿教师编制720名。目前我县只有县幼儿园有幼儿教师编制,且编制是1998年人事局核定的52人,远远无法满足教学需求。随着教师年龄增加,教师差编现象将日趋严重,到2017年,我县一共差幼儿教师编制800多名。

2.存在问题:没有幼儿教师编制,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好也无法投入使用,无法满足乡镇幼儿入园要求;目前全县教师编制都比较紧张,现有的5所乡镇公办幼儿园一直在使用乡镇中心校教师编制,对中心校教育教学工作造成影响。

3.建议:申请省市人民政府尽快出台幼儿教师编制的相关政策;独立核定幼儿教师编制,并能根据幼儿园招生规模核定编制。

(三)学前教育经费保障程度和幼儿资助水平及需求

1.学前经费保障现状:目前没有学前教育公用经费,只有每年100万的民办教育发展经费。

2.幼儿资助水平现状:2015年下拨困难资金25.02万元,834名幼儿受助,受助金额为300元∕生∕年,受助幼儿与在园幼儿比例为10.41﹪。

3.存在问题:由于公办幼儿园没有学前教育公用经费,幼儿园的主要经费主要来自于保教费,除去幼儿的一般正常开支外,保教费主要用来开支庞大的外聘教师工资,剩下不多的还要进行幼儿园的设施设备的添置和修缮等,教师培训及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存在困难。幼儿补助金额较少,难以解决家长的实际困难。

4.建议:参照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在园生幼儿数划拨生均公用经费;加大资助比例,按在园调查贫困人数来核算贫困比例;增加幼儿资助经额,建议资助金额提高到800-1200元∕生.年。

(四)学前教育现行管理体制及改革需求

1.现状:目前公立幼儿园一部分属于教育局直属幼儿园,由教育局直管(县幼儿园属于教育局直属幼儿园),一部分隶属于乡镇中心校,由中心校负责管理,幼儿园内部管理属于园长负责制。

2.存在问题:隶属中心校的幼儿园管理及财务都没有自主权,园长对幼儿园发展及建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制约幼儿园的发展。

3.建议:乡镇公立幼儿园设立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坚持和完善园长负责制,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考核制度,在园内形成竞争、激励机制,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促进幼儿园健康发展。

(五)学前教育当地群众的期望及满意程度

1.现状:通过各种家长问卷及每年的民主行风评议反馈,群众对学前教育师资、师德、服务态度等方面满意度都比较高;群众期望幼儿都能进入公立幼儿园就读。教育局已规划在城区建设3所公立幼儿园(但建设用地难以解决)。

2.存在问题:目前城区只有一所公立幼儿园,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现有的城区公立幼儿园资源无法满足群众的要求和期望。

3.建议:建设及项目资金适当对禄劝倾斜;设置幼儿园教师编制。

三、义务教育

(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对策

1.现状:2016年4月、5月,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市级复核和省级督导评估。

2.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对策:为解决云龙水库移民子女就学和县城学校大班额问题,进一步充实县域义务教育资源,减小县域内校际间均衡个别差异系数,县人民政府投资14390.5万元,新建思源实验学校,缺口资金5800万元。恳请上级帮助解决。

(二)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1.现状:禄劝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校170所,在校生25596人;初中14所,在校生14130人,分布在全县13个乡镇。经过乡镇撤并、学校布局调整以及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后,目前校点布局趋于较为合理,校园环境及教学设备逐步得到改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2.存在问题:初中、小学均存在教师年龄偏大、教师编制不足,尤其是音乐、体育专业教师不足,影响学校课程正常开设,严重制约山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3.建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时为薄弱学校补充新教师;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按需施训,做到有效培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大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激发教师扎根山区的工作热情。

(三)边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及“控辍保学”存在的问题难点及对策措施

1.现状:禄劝是一个集高寒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为一体的民族自治县。我县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控辍保学”工作,教育局制定了“控辍保学”实施方案,各义务教育学校成立有“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控辍保学”工作管理责任书,校辖区适龄儿童少年“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已成为学校校长、教师的共识,“控辍保学”工作成绩显著提高。

2.存在问题:单亲家庭、留守学生性格孤独、怪癖而导致辍学;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力度不够,执法不严。

3.对策:依照法律法规,严格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积极动员失学学生返校;依法建立“控辍保学”责任制;)强化学校自身管理和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积极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为控辍保学创造良好条件。

(四)推进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经验及对策

1.现状:随着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禄劝建成农村标准化中小学校38所(初中13所,小学25所),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育教学环境及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受到百姓的良好评价。

2.存在问题:

城区三所初中学生数占全县学生数的47%,四所小学学生数占全县学生数的29%,小学标准化学校学生数占全县学生数的85%。

(1)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

(2)极少数边远山区学生和苗族学生难以适应集中办学环境;

(3)随着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学校和村级小学学生数逐年减少,原

建教学设施不断闲置,城区学校学生数继续猛增,造成城区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不足。

3.对策:一是加大县城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的规划与建设,以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求;二是继续完善少数民族特别是苗族集居校点的建设,以满足苗族子女就近入学。

(五)农村义务教育重大工程项目

1.“两免一补”:

(1)实施情况:“两免一补”中书费由云南省统一采购发放,学杂费从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寄宿生生活补助实行全覆盖,补助标准为:小学1000元/生.年,初中1250元/生.年。2015春季学期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25578人,秋季学期25025人;补助资金共2821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410.5万元,市级资金1128.4万元,县级资金282.1万元。

(2)存在问题:初中学校按照现有的物价标准或学校食堂标准计算,每位住校学生还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费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难以负担不足部分,造成资助资金缺口。

(3)建议:禄劝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小学生2349人,初中生1269人,按照小学生每人每月补助100元,初中生每人每月补助200元(一年10个月)的标准计算,所需补助资金为488.7万元,其中,小学234.9万元,初中253.8万元。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生生活资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积极争取扶贫挂钩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以组织募捐或成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扶教帮困工作。

2.营养改善计划

(1)实施情况:一是严把食源安全关,大宗食品统一供应。禄劝所有学校食堂的大米、菜籽油实行定点供应、统一配送。二是健全监督机制,保障“计划”公开透明运行。学校设立膳食管理委员会,具体行使食堂的监督、检查等职能;设立营养改善计划公示栏,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2)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全县食堂从业人员597人的工资问题;二是解决食堂改造及设施设备购置资金5000多万元。

3.全面改薄

(1)项目进展情况:2016年“全面改薄”项目计划下达我县资金16316.46万元,其中运动场建设资金及校舍建设资金11290.06万元、设备购置5026.4万元。现已竣工43所65个单体工程,按单体工程计算,竣工率为30.66%;开工建设43所153个单体工程,开工率为72.17%。项目完成时限分三期:新建篮球、排球场等运动场地项目于2016年4月底开工,2016年7月底全部完工;新建环形跑道运动场项目计划于2016年6月底前动工,2016年

8月底完工;校舍建设计划于2016年7月底前动工,相继于2016年12月底完工。

(2)项目存在的问题:县级财政除要承担项目安排的配套资金外,还需承担征地、“三通一平”、勘察、设计、监理等前期费用,特别是部分项目的征地资金甚至超过项目安排的总资金,县级财政难以筹措。

4.特岗教师

(1)现状:禄劝从2006年至2015年底,10年间有6年共招收特岗教师736人,共留用586人,留用率79.6%。“特岗计划”实施几年来,有效缓解了乡镇中小学专业教师短缺的现状,为偏僻的乡村学校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2)存在问题:招聘的非师范专业特岗教师专业性不强,教育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3)建议:从师范院校招聘特岗教师。

(六)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的问题与建议

1.现状:本着以1所办学规模较大、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管理较为规范的优质学校为中心,辐射带动一批薄弱学校快速发展为原则,依托片区教研基地,将小学、初中分别划分为3个学区。学区内中小学生不受乡镇、户籍的制约,打破乡(镇)界限,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可跨乡(镇)选择就近的学校就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2.问题:在实施学区制改革过程中,由于我县受地域的制约,对于山区面积广、学校分布多、交通不便利的广大农村地区来说,要严格实行管理标准统一、教师配置统一、课程计划统一、集体备课统一、教师待遇统一等,具有很大难度。

3.对策:针对我县山区大、面积广、交通状况不便的实际,以每个乡(镇)为单位,设中心学校对所辖学校进行管理更符合地域实际,严格实行学区化管理不适用于我县实际。

(七)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诉求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情况

1.现状:县人民政府通过招聘特岗教师、普岗教师、从县外选调优秀教师等多渠道补充新教师,全县现有3427名公办教师。

2.存在问题:一是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尤其是村级小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和计算机等学科教师严重紧缺。二是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不高,骨干教师数量不足。三是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突出。据统计,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为40.3岁,50岁以上的占小学教师总数的21%。四是教师工作压力大,健康状况堪忧。

3.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情况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2016年1月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禄劝将

按国家、省、市的支持计划要求,落实好每一个步骤,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乡村教师专业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二是完善乡村教师培养制度和编制管理;三是建立以城带乡帮扶机制。推动学校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引导城镇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向乡村流动,帮扶乡村教师成长进步。

(八)跨境外籍学生就读现状及学校建设需求。

禄劝现有中小学校中,目前暂无跨国籍的外国学生就读。

(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

1.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是由于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增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薄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未受过专业训练,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

2.对策: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其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关爱特殊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十)民办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1.现状:目前我县没有民办基础教育。

2.建议:提供针对贫困地区民办基础教育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优质民办基础教育进入禄劝。

(十一)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1.现状:禄劝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少数民族自治县,由于特殊的地理和经济条件,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我县留守儿童数量多、分布广的现状。据统计,2015年我县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数已达7337人,占在校生数18.47%,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问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缺乏亲情温暖;部分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道德品质、人身安全、厌学辍学等方面问题凸显。

3.对策:加大城市公办学校建设,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公办学校就读;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让在民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发展本地特色产业,为更多劳动力提供本地就业机会;政府主导,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形成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联动机制。

(十二)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对策

1.现状:我县严格遵守、执行上级部关于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相关规定,实行“依据户口和实际居住地,以实际居住地为主,免试、免费、就近或相对就近报名入学”的办法招生。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与当地居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

2.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城市的生产中来。县城现有的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本地居民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

3.对策:加快推进在建的思源实验学校建设;在县城新建一所初级中学。

三、普通高中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

我县有普通高中两所,在校学生5787人。2015年全县高中招生2159人,毛入学率达67%;2016年市县下达的计划招生数是2500人,毛入学率将达到85%。

(二)高中建设及发展情况

现有的两所高中均为二级乙等普通高中,计划禄劝一中2016年争创一级学校。

(三)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问题及建议

1.禄劝第一中学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1)现状:禄劝一中结合学校实际,把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定为学校特色,将足球运动的开展纳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6年,建设足球场,拟写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案,完善的足球教育管理制度。2017年,建立年级足球队和学校足球队,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局面。

(2)存在问题:禄劝县为部级贫困县,学校经费紧缺,无法满足场地建设、师资培养、队员训练等需求。

2.禄劝民族实验中学特色化发展情况

(1)音体美方面做特色:禄劝民族实验中学是昆明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和“云南艺术培训基地”学校,学校在音体美方面具有多方面优势。

(2)学生社团成特色:禄劝民族实验中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现已组建了篮球队、肆舞堂、文墨阁、书轩文学社、摄影社、指尖angle手工制作、棋魂阁、健身操和动漫社团9个学生社团。

(3)民族教育显特色:学校现有5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934人,有14种少数民族,占学生总数的33℅。通过组织开展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民族学生特点,创新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四)普通高中经费保障问题

1.存在问题:一是普通高中收费标准相对偏低。目前,禄劝县两所普通高中均为二级乙等学校,收费项目主要包括学费、住宿费,学费收费标准为800元/生.年,住宿费收费标准160元/生.年。相比其他地区,收费标准偏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普通高中扩招,以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教学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巨大变化,致使教育教学支出项目不断增加,办学成本不断提高,而无论是事业支出还是资本性支出,大部分均要依靠学校的事业收入,因受学校收费标准偏低的因素制约,造成了事业收入在下降,办学成本却在大幅增长的状况。二是政府投入不足,政府财政

预算内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占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比例较低。禄劝县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除县级财政每年按一定的生均标准预算外,没有其他的保障经费。

2.建议:为改变高中教育经费短缺的现状,提高我县普通高中学校经费保障水平,推动高中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建议能够尽快建立并完善以公共财政拨款为主的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加大高中教育保障机制的经费投入,以满足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需求。

四、中等职业教育

(一)现状:禄劝现有一所职业高级中学,学校占地140亩,建筑面积1476(5)68平方米,现有学生953人,27个教学班,有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71人。学校现有计算机200台,四间多功能计算机室,41间多媒体教室,一间教师电子备课室。

2.问题:一是规模较小。按照云南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学校规模不低于4000人,目前学校在校生953人。二是基础设施不达标。按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要求,急需建盖23714.4平方米的学生宿舍,11012平方米教学楼,5400平方米学生食堂,15000平方米的科技楼,4000平方米的学生活动中心及1672.4平方米的教学辅助用房,建设标准的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环形跑道等运动场地。

3.建议: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及资金支持,在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实训场地等方面给予禄劝职业高级中学以帮助,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是加大对中职学生资助力度。职业高中学生现享受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补助2000元/生.年。为实施精准扶贫,实现职业教育“兜底”教育,建议所有在校学生实行全免费教育,还需补助教科书费、杂费(住宿费)及生活费5000元/生.年。其中教科书及杂费:1000元/生.年,学生生活费补助:4000元/生.年。

六、特殊教育

1.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现状:2015年,我县6—11周岁持证和未办证残疾儿童有152人,12—14周岁持证和未办证残疾的少年有56人,持证在校就读的小学、初中残疾学生共62人,持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2.54%。我县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将残疾儿童少年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凡能适应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均以随班就读的形式安排在普通学校就学,对其生活上给予特别关照,在各类资助上给予特别倾斜。

2.存在问题:因建设资金缺乏,全县没有独立建制的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仅能接收具备一定学习生活能力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部分家庭经济困难且残疾程度较重的适龄人群不具备到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条件。

3.对策: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凡人口超过30万的县区均要建设1所特殊教育学校,以满足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需求。针对我县财政困难的实际,争取中央、省、市资金支持,在县城新建1所规模不低于130人规模的特殊教育学校,在边远乡(镇)残疾儿童少年超过10人以上的学校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为残疾学生提供良好的集教育和基础康复为一体的就学环境,促进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

七、综合性问题

(一)教育精准扶贫和对口帮扶问题

1.教育扶贫工作推进情况

(1)推进情况: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全力实施“六个一批”工程,切实做好我县教育扶贫工作,教育局制定《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教育扶贫实施方案》。明确2016——2018年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2016年,实现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1所公办幼儿园,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85%以上,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5%以上;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并通过国家验收;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以上;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改扩建职业高级中学;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无因贫辍学学生,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能顺利完成学业。

为圆满完成2016年教育扶贫工作目标,教育局还制定《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教育局2016年“脱贫摘帽”发展教育作战书》,明确各项工作的完成时限和责任领导、责任人,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目前,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已通过省级复评,其他各项工作正按时限要求有序推进。

(2)问题:由于县财政困难,县级配套资金无法落实,新建项目征地及前期费用无资金来源;思源实验学校建设项目缺口资金5800万元。

2.帮扶项目推进情况

积极争取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现已争取到以下帮扶项目。

(1)驻昆高校帮扶项目

①云南师范大学2016-2020年每年定向禄劝招收60名免费师范生。

②昆明学院定向禄劝招收40名免费师范生。

(2)省教育督导团帮扶禄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工作经费880万元。

为帮助禄劝2016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市、省、国家督导评估验收,云南省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专门为禄劝下拨88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工作经费。

(3)学校结对帮扶项目

①北京市朝阳区优质学校结对帮扶禄劝10所中小学、幼儿园。

②盘龙区优质学校结对帮扶禄劝12所中小学、幼儿园。

盘龙区教育局与禄劝教育局5月13日正式签订《盘龙区教育局与禄劝教育局“结对帮扶”合作协议书》,盘龙区教育局安排12所优质学校结对帮扶禄劝12所中小学、幼儿园。

双方明确从学校管理、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校园文化、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进行帮扶。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问题

1.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现状:我县本着从最边远、最艰苦、最困难、最急需的学校做起,重点放在自然条件恶劣、地理交通不便的乡镇,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在“十二五”期间进行规划上报。并在“十二五”期间上报了两批共13所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3300平方米,共380套,计划总投资1900万元),已得到市级立项批复。目前已完成招投标,正在开工建设。

在“十三五”期间,根据省、市要求,重新对我县辖区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我县还需新建及修缮教师周转宿舍总建设面积35350平方米,其中新建829套,计划总建设面积29015平方米,计划投资5803万元;修缮181套,计划投资905万元,计划总建设面积6335平方米。

2.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存在的问题:一是在进行可研报告审批时,只是批复了主体工程项目,建设相关前期费用未纳入批复文件给予补助。二是根据禄劝抗震设防烈度,所有建筑均为框架结构,造价也随之提高。从2014年起,全县主体工程造价应为1800元-2000元/㎡;三是项目批复时,主体建筑单价仅为1200元/㎡,明显低于当前造价;四是两所学校地处边远山区,建筑材料运价高,加之从2015年起,云南省预算定额人工费提高,主体工程造价应为2000元-2200元/㎡,否则项目招标将产生项目资金缺口,实施后必然产生政府性债务。

(三)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发展问题

1.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

近年来,禄劝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是采用融资租赁的形式,由县财政于2012年一次性投资6136.47万元,实施教育信息化项目。教育信息化项目于2013年7月竣工验收。二是通过实施“薄改”项目,配备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目前,我县中小学信息化发展具体情况是:

(1)宽带网络校校通:我县除了4个班以下的教学点外,完全小学(标准化学校)25所、初级中学14所、高中3所(含1所职高)、教师进修学校1所、县幼儿园1所全部开通了10-100m的宽带网络(光纤到校)。

(2)优质资源班班通:截止2014年12月,我县共计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1178套,其中教育信息化项目配备了835套,“薄改”项目配备了343套。全县99%的班级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基本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

(3)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由于设备、师资、专

业人才缺乏等原因,全县只有约35%的教师有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还没有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4)平台的建设情况:我县已经建成了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由于建设之初缺乏统筹规划,采购了浙大网新的管理平台和资源平台软件,这两个平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实用价值不高,与现有的管理平台不能有效整合,数字教学资源与我县使用的教材脱节,以致于造成利用率低的现状。

2.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两平台”的应用还需加强。由于没有和省、市相应平台对接,造成“校校通”管理平台实用性不强,应用频率不高,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教育资源平台虽已搭建,但是资源较少,实用性不强,无法满足教师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我县本土化的资源库建设才起步,本土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需要加强。

(2)经费投入不足。由于我县是部级贫困县,县级财政困难,政府竭尽全力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但是融资建设一次性投入后,后续4年只能偿还融资租赁款,无力再继续投入后续建设和维护。

(3)设备不足,维护困难。教师备课电脑按师机比5:1配备,无法满足教师备课的需求;校园监控摄像头不够,存在较大盲区;优质资源缺乏;录播教室不够。由于融资租赁方美联信公司常驻禄劝的维护人员较少,造成设备出故障后维修维护服务有时跟不上,影响设备使用。

(四)中小学安全教育问题

1.存在问题:一是我县宿管教师全部由学校科任教师担任兼职宿管员,采取轮流值班的办法管理住宿学生,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负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全县学校共需配备专职保安535名,专职保安工资县级财政无力承担。

2.建议:一是全县公办学校共需要宿管人员350名,建议解决全县宿管人员350人和保安人员535人的工资问题。

(五)中小学德育问题

1.存在问题:学生参与德育实践的机会太少,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压力太大,以至于许多社会实践活动难于开展。

2.建议: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培训。)改革学生评价。中小学校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工作,将学生道德品质列入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六)其他问题

1.教育负债问题:

目前教育局政府性债务余额为21469.53万元,具体情况如下: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建设资金缺口20537万元,教育信息化项目欠债余额767.06万元,禄劝一中基础设施欠债余额130万元,禄劝幼儿园建设项目欠债余额35.47万元。

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小学安全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5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21-02

尽管社会对小学安全教育关注度及安全教育的意识在不断提高,并且相p教育部门采取了相关的安全措施来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甚至有些学校也开展了安全教育课进行安全教育,但安全事故还是经常发生,笔者通过走访一些城市及农村小学发现安全教育效果仍不理想。

一、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安全教育重视度不够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各类学校的教育还是把文化教育放在第一,追求名校效应,使得学校管理者、学校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将学习成绩放在首位,教师整天忙于灌输文化课程,学生疲于学习,学校忽视了包括生命安全、心理健康等安全问题,学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目前,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小孩整天在老师眼皮底下,安全应该没问题,认为安全教育可有可无,家长对安全教育认识度严重不到位。其实在我们国家已经出台了不少安全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但多数学校宣传不到位,使得很多青少年成为“法盲”。学校安全教育涉及到的工作量相比文化课程涉及的工作量大,通过走访些学校,与学校负责人及教育工作者的访谈中发现,不少学校领导及教师存在同样的困惑,其次安全教育需要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同时要经费及设备保障,学校要开展安全教育略显吃力。

(二)缺乏导向,模式单一

随着计算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出现,给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只靠班主任的口头安全教育模式显得单薄无力,枯燥、过时,传统的安全及教育模式及安全教育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且无法适合新时期发展的安全教育导向。老的安全教育模式及安全教育内容无法系统地、深入地把安全教育开展到位,很多学校也没有把安全教育纳入到考核体制。通过对农村及城区的教师问卷发现,对安全教育工开展满意的比例只有7.2%,而而不满意的比例占了49.7,一般的占了43.1%,如表1所示。

在走访调查中还发现,城区的很多小学只是利用板报、宣传栏进行宣传安全教育,而农村小学,特别是村小甚至连板报、宣传栏也没有。城区的很多学校安全教育只是停留在班主任的口头警告,将安全教育变成了安全管理,学生只能走过场的听一听,而通过播放影音资料、邀请专家实例讲解在教学计划中没有体现。在对学生进行走访调查、调查问卷和访谈时发现,学生认为通过影音进行安全教育远远超过老师机械式的说教安全教育。在学生卷中,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开展的评价度依然不高,选择不满意的学生高达70.3%,而选择满意的学生只有7.8%,详见表2:

(三)教师队伍不专业

教师队伍上,在开展了安全教育课的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基本是由班主任通过班会课来完成,绝大多数班主任没有经过正规的安全知识学习和规范安全训练,属于半路出家,因此很难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工作,而在农村小学这种情况更加凸显。师资队伍一直是制约我国安全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从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中发现,有些学校只是偶偶聘请相关部门专业人员临时给学生讲解安全知识,有的专业人员讲授能力薄弱或太过专业,导致学生对内容无法理解。

(四)校园周边的环境差

校园周边环境差是很多城区学校和乡镇小学犯愁的事情,虽然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会不定时联合相关部门进行整治,但小摊小贩为了获取小利益一直伴随在学校的周围,给学校的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小摊小贩饮料食品卫生不达标以及学校周围不可抗拒的突发事故等因素严重威胁着小学生的安全。

(五)学校设施不达标,陈旧设备缺乏维修保养

学校设施不达标,尤其是在农村小学显得更加突出,比如校园危房现状突出,校舍电线老化、缺少应有的护栏,门窗玻璃不牢固,体育器材陈旧、不牢固,消防设施不到位、消防通道堵塞等,这些问题给学校安全带来诸多安全隐患。

二、小学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与当前社会治安脱节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治安总体上稳定有序,但学生的生活场所具有活动性,加上目前犯罪形式的多样化与新颖化使得安全教育工作更加复杂。当前,不管是城区小学还是农村小学关注社会治安变化,但还是存在目标不确定现象,在日常的安全教育活动没有对当前社会形势的变化设置针对性的教育内容。

(二)健全机制缺乏

安全教育机制是学校安全教育的指导思想,强制有力的政策会增强执行力度,只有强有力的政策才能使工作高效顺利的开展。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政策,因此安全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缺少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即使是涉及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也不是专门为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制定的,也只是分散在不同的规章制度中。目前安全教育存在无法可依状况,机制不健全,使得安全教育缺乏活力,成为空口号。

(三)学校、家庭缺乏合作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各自的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父母为生计奔波,很多父母根本无法顾及小孩子的发展,大多数家长特别是农村小孩的家长完全不去过问小孩对安全的认识,认为安全教育是学校教师及管理者的事情,忽视了自己的作用。平时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关心小孩的身心健康,即使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很多家长配合不积极或者根本不配合。

(四)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课题组成员在进行调究中发现教育资金缺乏是农村学校较为普遍的现象。各级政府虽然为促进教育均衡,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积极调整教育部局,整合教育资源,送教下乡等,这些做法使农村小学教学质量获得明显改善,但在送安全教育活动下乡这种做法很少听到。有些城区学校虽然开展了安全教育课,但安全教育实践的器材缺乏。农村学校安全教育实践活动明显少于城市的学校,受条件限制,很多安全教育课程只是停留在书本或画册上,在对农村小学进行实地调研时,很多学校没有门卫,经走访发现没实践器材和门卫都是都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造成的。

三、结语

安全教育问题近些年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小学的安全教育,为促进小学安全教育的发展,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收效有限,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及家庭共同努力把安全教育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葛冬冬.全人发展0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北京教育,2008,01.

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教育经费支出审计问题建议

审计产生的动因主要为受托管理责任,对委托人或者授权者所交付的经营使用的公共资源,受托责任者应该注意承担安全、完整以及高效的责任,这就是审计存在的根本之所在。教育经费支出审计是教育系统审计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主要是对各中小学校的各项财务收支状况、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等进行合理地监督与评价。在教育管理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各个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审计对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本文主要对全市各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进行审计,深入剖析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提出具体的审计建议或意见,其目的在于为各学校开展科学的教育经费支出审计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当前时期下教育经费支出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育经费挪用情况突出

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教育经费主要是财政全额进行拨付,而且对经费的使用途径、方式以及教育项目等均存在非常严格的规定。这种严格的规定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1)为学校科学制定经费支出计划提供保障;

(2)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经费的不合理、不合法、不合规使用。然而,实际上各个学校的开支非常复杂,现行的教育经费使用办法中并未涉及全面,所以有一部分学校为了可以使得各种教育项目得到充分地运行,常常会不合规甚至不合法地对教育经费加以挪用。首先,教育经费的不合理挪用会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相关规定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作用,各种规定的确定及实施需要经过十分严格地论证,对确保教育经费的实施具有非常大的保障性作用,教育经费一旦出现挪用的情况,那么原有的教育经费使用制度的权威性则受到了非常大的损害;其次,教育经费被挪用会对教育经费本来的运行项目产生不良影响,国家根据教育项目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对每一项教育经费的使用均存在与之相对应的标准,教育经费一旦发生挪用,必然会使得原有的教育项目资金被挤占,无法确保教育项目的有效实施;再次,教育经费挪用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破坏性,教育经费无法根据相应的秩序,按照正常的渠道进行使用,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极具下降,那么也就使得教育经费的使用无任何价值可言。这就是学校教育经费审计中存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问题。

1.2某些部门还存在向中小学摊派情况

对于某些教育部门而言,还存在诸如向学校摊派报刊杂志费用、收取学校以及教师的招商引资押金等。按照国民教育的实际需求,国家应该积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尤其应该注重增加义务教育的投入量。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全部由中央财政拨付使用尚无法实现,根据我国财政体制,对中小学教育事业的投入主要是由地方财政拨付,然而目前地方财政“吃紧”,财力非常有限,地方财政对中小学校的教育投入量非常少,对学校的财政预算存在较大的缺口,从而致使中小学校教职工的待遇较差,教师流动性较大,往往存在缺员的情况。据调查发现,某些学校班级学生超过了60人,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此外,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迫切需要,导致中小学校债务累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校向银行或者个人均进行了一定数额的贷款,有些学校贷款数额非常大,已经远远超过了学校自身的偿还能力,使得很多中小学校举步维艰。由于目前很多学校存在如上问题及缺陷,导致学校财力变得雪上加霜。此外,目前国家已经对私立学校完全放开,在政策上、制度上以及财力上,私立学校都要优于公立学校,从而直接导致公立学校生源低下的问题,那么对公立学校的长期生存与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教育部门及各个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关注。

1.3其他方面的问题

当前时期下,教育经费支出过程中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滥发津补贴,如值周津贴以及教研组组长津贴等;

(2)学校课桌以及办公用品的购置均未完全纳入至政府采购之中;

(3)某些学校没有仔细地对支出明细进行记录,还有的甚至未设置银行存款科目,现金与银行存款完全混在了一起进行核算,从而导致账证不符以及账表不符等方面的问题。

2、当前时期下强化教育经费支出审计的具体建议

基于上述教育经费支出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下面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审计建议:

2.1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部门应该对教育经费支出审计工作给予高度地关注与重视,根据“领导有方,保障有力”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切实注重对教育经费支出审计工作的领导。具体而言,应该从如下几个着手:

(1)应该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宣传,积极营造理解审计、尊重审计以及支持审计的良好氛围与环节,逐渐形成领导关心、社会关注以及被审学校理解的良好环境,使得教育经费支出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与开展。

(2)将教育经费支出审计工作列入至重要的工作计划之中,并对审计工作进行定期研究、探讨、落实等,积极听取审计工作汇报,及时对黏度审计工作计划以及审计报告进行审批,并敦促审计意见以及审计决定的实施。

(3)应该积极完善教育经费支出审计工作制度,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具备审计的权限与职责,积极支持审计工作人员依法履行审计职责,使他们能够独立执行客观、公正的审计职能,以最大程度地维护审计权威性,对审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协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与对策。

2.2规范常规审计

审计工作人员应该注重加强对教育经费支出的常规审计,每年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各个学校的财务支出情况以及经济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严密地审计。应该注重做好教育基础经费投入审计调查,摸清家底、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等,预防教育经费出现“跑冒滴漏”的现象,注意充分地发挥审计监督以及服务职能,以有效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具体而言,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应该按照年度部门预算计划,对预算编制及调整的符合性进行合理地审查,对政府采购流程的规范性进行仔细检查,从源头上遏制教育经费支出的随意性,进一步将预算编制进行细化,注重加强政府采购的规范性建设以及提升教育经费财务管理水准。

(2)对各个学校各项收入的来源以及实际内容加以审计,学校的教育经费支出是否符合审计规定,对学校的各项收入是否按照全额上缴财政,是否纳入学校的财务核算,是否存在截留以及挪用等方面的情况存在;重点对各个学校的公用经费支出的真实度以及合法性进行重点审计,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意是否存在损失浪费等行为、是否将人员经费列入至学校公用经费开支之中。学校各项专款的使用情况,是否完全符合专款专用的相关规定,使用是否及时以及是否存在赤字等现象。

(3)对学校教育经费管理情况进行审计,货币资金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办理收付手续,是否按照一定的流程办理材料物资与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领取以及变卖等方面的手续,固定资产是否能够做到账户与账户之间相符合、账户与物体之间知否保持一致。此外,还应该注意对应收款项的清理情况。

(4)其他方面的审计工作。对学校是否设立“小金库”以及是否存在公款私用的情况进行彻查;学校的各项收费是否合理、合法,收费总额与支出总额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对二者进行仔细核算;学校场地出租情况;学校食堂以及小卖部等的承包与经营状况等。

2.3增强纪律观念、严控费用支出

除了上述两条建议外,还应该增强纪律观念、严控费用的支出,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客观地对教育经费的收支情况的真实性进行反映,将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作为根本参考依据,如实地反映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2)增强财政纪律观念,加强纳税意识,保证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

(3)严格控制费用支出,节约教育成本,以有效规避开支标准无形被提高;

(4)政府应该注意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基础设施,迫切需要解决学校教师以及寝室紧张等方面的问题,以最大程度地缓解资金筹措方面存在的问题。

3、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时期下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之中存在了诸多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教育经费支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对此应该采取强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注重审计工作的全面开展,为学校教育经费的支出提供合法依据。

参考文献:

[1]赖娟,谢英亮.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改进[J].改革与开放,2011(10).

[2]李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

[3]王洪成.关于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法律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5(10).

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方法;思路创新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体育课不重视

新课改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各门学科上都表现显著。但是对于体育教学来说还是差强人意。基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学校对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更加重视,而广大高中生还要面临高考的压力,这就使他们更倾向于文化课的学习,体育课近乎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这是大多人目前的观念。只注重智力的发展而忽视身体素质的健全,对于体育教学的发展十分不利,对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不注重体育课的观念甚至会成为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的短板,对其未来的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

(二)学生基础差异大

高中生是从初中生中选的,不同地区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差异,身体素质也各不相同,更明显的是男生和女生之分。这就导致了在体育课上,由于学生体能不同而造成的教学困难。对于体能较好的学生来说相关的体育项目不能满足其需求,而对于体能较差的学生来说会造成负荷超重、力不从心的现象,这两种情况都会给体育教学的质量带来不良的影响,导致学生体育课学习积极度下降等,在这种情况下,寻求新的思路,增加创新思维就显得十分迫切了。

(三)项目器材的选取

在新课改下体育教育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在高中生体育课的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体育项目[1],在自主选择项目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会从一而终单一的选择某个项目,而有些学生会进行项目的更换,选择多种项目进行全面的锻炼。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学生之间的水平,不能使其全面发展,给教师在日后组织其他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上文说到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对项目的选取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项目训练对于体育课的进行十分重要,但目前普遍存在体育训练模式单一,项目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对其身心健康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2]。

(四)心理问题忽视

高中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发育阶段,对其的正确引导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身体与心理的发育是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中的重要内容[3],但目前大多授课中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度并不高,这就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体育老师在进行相关教学的过程中对体育精神的贯彻也不够具体,不能用体育精神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对体育精神也是一知半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身体素质,但在心里健康方面还有所欠缺。

(五)学生兴趣不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如今学生普遍对体育课学习热情不高,这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是一种考验。体育教材比较注重专门的动作,其中缺乏活泼的因素,不能够使学生对其提起兴趣,导致体育课上的训练都是草草了事,对于学生养成自主锻炼能力十分不利。

二、体育教学新思路

(一)加强课程重视度

虽说体育不在高考所考察的项目中,但其对学生的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体育课不重视的问题,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体育教师起进行重点的推进。首先,体育教师应对体育教学高度重视,深刻明确体育教学对高中生成长的重要性;其次,自上而下的对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由校长在升旗讲话时对全体师生进行思想动员,使全体师生对体育课的作用做一个深刻的了解,从而促进其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使体育教学能够更好更有效的进行。

(二)综合情况,分组授课

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体育老师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思想。针对学生身体状况不同这一问题,体育教师应采取分组的形式进行授课[4]。

在新课标中,教学的主体应当是学生。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应遵循这一理念,以学生为主。综合学生的各方面身体条件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每一个组内选择一个小组长对组员进行管理。由老师统一下达学习任务,小组长监督落实,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学生水平不同的问题,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也是有益的。

(三)精心设计项目,增加学习兴趣

时代的发展使高中生的思想也逐渐成熟起来,对于事物的认识也有了更多自己的看法,在体育教育中体育项目和器材的选择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进行选取。

首先,体育教师可以抽出一些时间来对学生进行调查,看学生更倾向于哪种运动项目,为节省时间体育老师可以将这一任务交由小组长完成;其次,在了解学生更倾向于哪种项目的前提下,老师对此项目进行创新,增加一些类似游戏的内容,使课程更加活跃,例如足球项目,可以组织同学间的比赛接力等,与此同时,体育老师还可以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进行相关项目的构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施,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积极性提高身体得到锻炼,还能够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一举两得。

(四)以学生为主心理重视

在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其心理教育。通过其日常在课程上的表现和跟小组长之间的交流,观察其是否存在心理上的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身心综合发展。在具体的实施上可以通过与小组长的交流来了解各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例如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发现某位同学对项目锻炼出现懈怠或者出现无精打采的状况,这时候就要对这位同学进行相关的询问,在确定其有思想负担或其他问题的时候,结合具体情况与班主任和家长取得联系,从而使这问同学的问题得到解决,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语

通过创新来使体育教学充满活力,给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坚持使用创新思维,坚持党的领导方针,不断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郑锦英.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之友,2010(06):149.

[2]李华.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06):47-47.

[3]李春波.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探析[J].新教育时代,2017(01):228.

[4]卢峰.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策探微[J].体育时空,2015(12):173.

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小学体育;问题;对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不仅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学生的身体健康,让他们以健康的体魄参与到各科学习中。而小学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小学体育教学。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并不理想,虽然近年来小学体育教学的地位有所提升,但与其他学科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且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单一、体育设施不健全等。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呢?下面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存在问题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教学理念陈旧,认识不到位

当前,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仅把体育课当成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甚至任由其他课程挤占体育课的时间,导致体育课形同虚设。另外,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依然以“传授体育技能”为主,忽视了学生体育意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二)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

现阶段,体育教学内容单一是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和阻碍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小学体育教学大都是在室外进行,尽管有专门的教材,但很少有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在体育课上多是让学生进行一些队列训练、跑步练习、竞技运动项目学习,这些内容比较枯燥乏味,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体育设施不健全,制约了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在教学中需要特殊的场地和不同的器材。但现阶段小学中运动场地、体育器材短缺的问题普遍存在。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运动场地,直接在操场上让学生进行各项运动,体育设施也很陈旧,并很少进行维护和更新,甚至有的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才配备了简单的设施,这严重制约了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四)教学方法落后,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今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但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并未达到这一要求,大部分学校还是以传统的体育测试项目为引导,以体育测试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来进行教学,且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搞“一刀切”,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解决对策

虽然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但只要我们因地制宜地实施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充分挖掘小学体育教育课程资源,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就能够把体育教育事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

要想促进小学体育教学发展,学校、教师必须先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小学体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一方面,学校要认识到体育教学在强健学生体魄、增强学生意志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做好体育课程的设置工作,坚决杜绝其他课程挤占体育课的时间,确保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落实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同时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优化教学内容,创建特色体育项目

教学内容有无吸引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当前体育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的问题,教师必须结合教学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增添与删减。具体做法:一是对竞技运动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造,剔除竞技运动单纯追求运动成绩的弊端,发挥竞技运动对人的激励作用,回归竞技运动的本质功能,比如可将跑步练习改为接力跑、障碍跑等;二是突破竞技运动结构的约束,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体育项目,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轮滑等,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三是根据地域性的特点,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毽球等,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三)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小学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的不足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很大的改善,学校、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渠道解决实际困难,确保让体育教学正常开展。具体做法:一是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体育器材的采购,同时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及使用的管理制度;二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些适用的简易器材,比如自制沙袋、接力棒、毽子、铁环、陀螺等,这既有效补充了教学设施的不足,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活跃体育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由过去的“跟着练”变为“自主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与锻炼中。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坚决杜绝简单的“一刀切”和“强制命令”。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法,做到因材施教,以确保每一位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与锻炼都能有所收获。又如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作者:张平单位:甘肃省临泽县新华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黄若涧.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12):151-152.

[2]纪旭明.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4):174-175.

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篇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及其全方位应用,不仅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措施。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历经10多年的探求与发展,已取得显著进步和丰硕成果。但从总体发展进程和水平上看,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引起各方的关注,并努力创造条件加以逐步解决。

一、在指导思想上:有所认识但观念落后

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制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在对教育信息化的意义、作用和本质的认识上还存在诸多忽视和误解。

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面临系统庞大、功能复杂、投资巨大、实施周期长、见效慢等困难,加之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无法体验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变革,这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正确认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所占有的战略地位必须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共识。没有这样的一个共识,恐怕要推进这件事情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一些地方政府未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手段;在某些学校,为学生配备计算机成了个别领导的“面子工程”,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应景之做。

目前,许多中小学校虽然在教学中较多地运用了信息技术,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未得到任何改变,教师依然是知识的灌输机,学生则成为僵化知识的奴隶,没有充分体现教育信息化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没有认清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和深刻内涵,将教育信息化简单地等同于实现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未能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旨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和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方式,以培养创新人才,未能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不只关注教育手段的改变,它更为关注通过教育手段的改变来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结果是在传统灌输教学之上又增加了电灌和机器灌,信息技术成了强化传统教育的有力工具。

二、在基础建设上:进展较快但利用率低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信息基础设施落后,计算机普及率低,网络设施不健全,传输速度太慢,宽带、多媒体、电信网等教育教学信息传输质量和稳定性不高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据统计,目前中小学的学生与计算机比例为27:1,每10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的百分比仅为37.3%;全国中小学师机比为11:1。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是每5名学生一台计算机,所有中学全部连接互联网。我国68万所中小学中仅有不到4%的中小学能够登录互联网,而且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和西部的一些大中城市,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不足3000万人。这意味着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仍然无法感受信息时代的气息,全国近2亿中小学生中的大多数仍然和信息化无缘。

教育教学资源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势、构建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开发了一批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素材库和社会急需的网络课程与教学课件。但是,教育资源建设仍存在瓶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资源库的整合问题。目前的教育应用软件往往从单一学科、单一功能角度进行设计,各学科、各功能之间不能相互结合,导致操作困难以及资源互不兼容。其二是资源的可用性问题。目前大部分厂商仍将目光放在“收集更多资源”上,将数据容量大作为卖点,资源内容与教学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造成资源的可用性不强。其三是资源的更新问题。由于目前的教育应用软件采用固化的方式,当教学大纲和教材改变时,原有的资源库结构会变得不适用。其四是缺乏成功的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可视化的教学,只有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融合的资源才是成功的资源。目前,为传统教学模式服务的教育软件多,适合学生主体化学习的工具软件严重缺乏,真正能够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适合网络特点的优质资源更是严重匮乏。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化环境建设问题,更重要的是应用问题,只有通过应用才能出效益。判断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应用,看使用者应用的程度以及应用背后所支撑的教育理念。调查表明,在已建多媒体教室的学校中,半数以上甚至60%以上的中小学基本没有使用或较少使用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的使用率更低,目前已建成的校园网络50%以上不能完全连接,80%以上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许多中小学校,投资几十万、上百万的校园网工程只是一道接待“贵宾”的风景,“校校通”几乎成了摆设。对于只建不用的不良现象,不少人士尖锐地指出:“花了几十亿,建设一个‘博物馆',只建不用,不如不建。”基础设施、教育资源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水平不高严重制约着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在师资建设上:坚持培训但质、量堪忧

自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起步以来,我国开展了多次以教师信息素养为核心的师资培训,并取得了喜人成绩。然而,信息技术人才短缺和教师信息素养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这直接制约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中小学面临信息技术师资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据统计,全国中小学约有专兼职计算机教师近7万名,教师数量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任课教师地位低,待遇差,职称评定受限制,并且大都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其他学科改行的,有的是自学钻研的,还有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仅以上海为例,2001年随机对上海的70名信息技术课教师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仅占15.7%,且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余均为转行。他们当中平均62.2%以上者没学过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有50%以上的人没接触过多媒体,有高达74.3%以上的教师还没接触过网络,其中,还有一部分没有经过培训就匆匆上岗。在上海这样发达的地区师资短缺现象尚且如此严重,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师资匮乏问题则更为触目惊心。

目前,我国中小学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中小学校,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为数不多,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能够胜任校园网和城域网网管的人才更是风毛麟角。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教育资源的应用水平,大大削弱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积极作用,影响着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四、在技术使用上:能力提高但与教学整合不够

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是通过与中小学教育诸要素相整合来完成的。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的整合水平是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所谓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革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等。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设施主要用于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用于支持各学科教学还不普遍,尤其缺乏具有革新意义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传统的课程模式、评价制度、课堂教学结构给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造成了许多实际困难。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前不久共同实施了一次全国性的教育信息化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每周使用计算机在2h以上的占85%,而每周使用6h以上的占50%。从使用的方式看,前三项分别是“在网上检索各种电子教学资源”、“利用计算机演示文档”和“自己制作课件”。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已经能够较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功能来促进教学,能够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资源来支持教学。但是目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主要的方式仍然是检索资源、制作课件(主要是演示类),对于“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综合性利用仍然比较少。

五、在区域环节上:均有投入但“三件”不协调、区域不均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硬轻软忘了潜”的现象,即对硬件建设比较重视,对软件建设不太重视,对潜件建设则有所忽视。有些学校在投入上不讲科学,盲目进行设备设施建设投入,搞大跃进;而教育资源建设及人员培训严重滞后,设备设施未能发挥应有作用,这违背了教育部提出的“培训在先,建库在先,建网在后”的原则。许多学校投巨资购置了视频展示台、计算机和投影机,但在教学中这些设备基本上只是用来代替板书和挂图,多媒体教学实质上是用“机灌”代替“人灌”。“三件”建设的不协调,使得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后既没有引发教学模式的改变,又未能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实质上造成了有限投入的隐性浪费。

由于各地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及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等诸多方面的不平衡,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呈现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态势。目前,只有少数发达省份或条件相对较好的重点学校能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目前,全国中小学拥有计算机的人均配比大约是3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乡镇以下农村中小学拥有计算机的人均配比则远不如全国的平均水平,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和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西部农村乡镇以下的许多学校几乎没有计算机。城市中小学的校园网建成率最高,达到86.2%,而农村中小学的校园网建成率不到城市中小学的一半(41.8%);77.8%的城市中小学已建成了网站,而农村中小学只有51.0%;在拥有光盘数量方面,城乡中小学之间同样也存在较大差别,农村中小学没有或仅有10套光盘的为55.0%,远高于城市中小学13.3%的百分比;从中小学教师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时间看,城市教师使用计算机时间长的比率略高于农村教师,城市教师每周平均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大约在10h左右,农村教师则低于7h。这些情况都说明了城乡中小学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差距。二是东南部和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均衡。据2001年底统计,北京和上海分别为14.87名学生和16.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在云南省、贵州省和甘肃省,分别为186、118和93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我国东南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也远比中西部高,这必将导致东南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要快于中西部。

六、在管理体系上:政府重视但缺乏规范,保障不周

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绩效;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绩效;农远工程;“三种模式”;对策

目前,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逐渐形成了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三种建设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三种模式”的成功推广和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推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等问题凸显出来,而且将会越来越突出。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绩效的对策势在必行。

一、绩效的定义

绩效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在不同情况下,绩效有不同的含义。从其字面上来看:“绩”是指业绩,即结果;“效”是指效率,即过程。

绩效的概念包含行为和价值两个方面。目前存在一种典型的认识误区是将绩效等同于行为,有些人习惯于把工作忙(行为)与贡献大(价值)直接挂钩。关于“绩效”的研究对象,吉尔伯特提出:人们易于将人的行为作为对象来研究,但实际上绩效技术对改变人的行为本身并无兴趣,它关注的焦点是行为所产生的有价值的“输出”,即工作业绩。建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绩效的评估标准,有利于及时了解“农远工程”在我国农村中小学的实施状况,及时解决存在的资源建设、教师培训、管理、资源应用等方面问题,达到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绩效的目的。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绩效评估的相关内容。

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效益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

研究成本效益问题是农村远程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绩效的基础。因此,建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效益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是

必要的。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效益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中的成本问题研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效益及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经济学体系研究等。

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绩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在这些学校,教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与我国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还存在着巨大差距。项目工程在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远程设备和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硬件设备不足、现有设备利用率低

在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资金投入过程中,由于后续资金往往得不到保障,使得大部分地区的远程教育设备投入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现代远程教育要求。

2、有效资源供给不足

近年来,虽然我国教育资源的总体数量不断增多,容量不断增大,但教学一线的教师仍对此感到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如下:一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较大,新教材、新版本不断在教学中投入应用,使得已有资源与新教材与新版本不配套的问题突出;二是企业开发的教育资源针对性不强,不少教师感到它们不好用;三是教师缺乏对资源进行整合和二次开发的能力;四是少数民族语言类教育资源数量少。

(二)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培训缺乏激励政策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教师培训缺乏激励政策。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给教师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及升学率上,没有把教师培训当作主要的工作去对待。而且“农远工程”技术含量较高,教师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去学习,另外由于目前没有把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技能和水平与教师的岗位聘任、评优晋级、职称评定等联系起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参与情绪。

2、教师培训缺乏持续性、多样性、针对性

在农村远程教育培训中,教师培训缺乏可持续性,有些学校的教师只参加过一次培训,培训时间短,内容讲解快,培训没有系统性;培训的内容形式单一,仅局限于某一知识点或知识面,大部分只是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没有教学方法与技术整合方面的培训;另外,当前教师培训没有针对性,有些教师经过培训后,由于当地的设备资源缺乏,或者与所培训的内容不符合,而不能施展其才能,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农远工程”后期发展的资金得不到保障

目前“农远工程”经费的主要来源是项目投资和学校自筹。由于项目建设经费中不含配套设施建设费,各项目学校所需的计算机桌椅、安全设施和软件资料柜等配套设施的经费一般由各项目县(市、区)自筹。由于部分项目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学校普遍缺乏项目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也就无力承担远程教育的管理、运行、维护、维修等方面的开支。

(四)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有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绩效的研究还不够完备及深入。国内外学者绝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远程教育的成本分析上,而将“成本”与“效益”结合起来,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效益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

四、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绩效的对策

(一)加强资源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应用效益

教学资源的提供是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部分。因此,加强教育设备及教学资源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是确保农远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1、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即硬件资源的建设

硬件资源建设是衡量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例如在各项目学校实施的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三种建设模式,每种模式都需要配套的硬件设施,否则,农远工程在各项目学校的实施只能是句空话。

2、开发教育资源,为“农远工程”建设搭建资源应用平台

3、开展教学应用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本校或本地的应用模式及教学资源的开发,提高设备与资源的应用效益。

同时,各校还要考虑到各自的地理位置环境,充分利用传统的教学资源,探索出适合本校或本地的应用模式、教学媒体资源,努力提高设备和资源的应用效益。

(二)加强教师培训的工作力度及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加强教师培训的广度与力度,提高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应用水平及教育技术能力。农村教师数量大,分布广,培训任务重。一方面便于教师分别教学、分类指导,另一方面也确保了学员通过培训都能获得不同层次的提高。建立考核制度,从考勤、作业、笔试、实践、应用等方面对学员进行综合考评。把培训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先进评选、职称晋级等挂钩,通过多重评价体制督促教师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

鼓励教师通过自我学习、校本教研、同伴互助等办法开展互相交流、互相观摩、自制课件等多种活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与应用能力。

五、健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绩效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制具有监督和促进作用,是“农远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要以“成本效益观”为基础,从硬件设施的使用情况、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三种模式”的应用效益等方面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健全成本分析核算、综合效益、可持续发展、管理应用等方面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对工程进行有效的评估监督。在此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两个评价结合起来既可以考虑到项目后期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以检查项目最后的进展情况。

第二,评价体系要科学,操作性要强。不同的项目学校情况都不相同,评价体系是否科学至关重要。

第三,评价的实施过程要严格,防止虚报数据。评价人员要严格按照评价标准和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核对,评价过程做到公平、公正,防止虚假数据。

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篇10

调研了皖西地区部分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包括教育基础设施、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学生生源情况和乡村教育观念等。针对该地区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开展分析研究,指出了问题的产生背景与原因。从持续改善该地区农村地区小学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培养、加强农村地区社会教育风气整顿等多角度对进一步改进皖西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给予反思和建议。

关键词:

皖西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基础设施;师资队伍

我国是有着众多农村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关系着农村地区的持续发展[1,2]。近年来,国家对农村中小学的财政投入逐渐加大,农村小学的基础教育状况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3,4],但不能忽视的是,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和农村传统观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会长期存在[5]。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一些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这些传统问题和新的矛盾点不断的显现,从根本上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导致其背离了国家在新世纪倡导的城乡均衡教育发展规划[6,7]。皖西地区作为经济社会相对欠发达的老区,其广大农村的小学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一、皖西农村小学的现状分析

皖西地区地处大别山老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落后。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皖西地区的基础教育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老问题的持续存在以及新问题的不断涌现,使得农村基础教育改进之路艰巨而漫长,该地区农村小学主要涉及教育基础设施规划问题、师资队伍培养问题、生源问题以及不良社会教育风气问题等。

(一)基础设施问题调查发现,皖西地区多数农村小学的校园建设规划不科学,办学条件不达标。2005年以前普遍实行属地管理,办学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受地方财力薄弱的限制,在小学校园建设上投入很少而且规划不合理,不利于教育专项资金的高效利用和小学校园的长远规划。2005年以后,农村中小学建设划归县一级财政统筹,专项资金投入逐渐加大,先后通过全面危改、校安工程、中西部初中项目、抗震加固、营养计划食堂改造等系列项目建设规划,投入了大量资金以促进基础教育设施改善。通过不断努力,校园建设和办学条件均得到较快发展和较好的改善。但是,在这些基础建设过程中,受专项资金分批投入的限制,很多资金只能用于解决学校迫切需要改善的办学条件等,仍然存在很多基础建设没有能够严格按照科学规划实施,出现频繁变更的现象。而且随着皖西农村地区小学合并情况的不断出现,大量堆积的基础设施面临着弃用的局面,这对宝贵的教育资金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浪费[8-9]。另外,由于教育资金的相对短缺,校园建设的单调乏味,而且多数学校校舍功能单一,缺乏现代化教学所必须的专用教室和多功能教室,在新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为了能够实现城乡教育发展同步,这些已有的基础设施依旧面临着新的改造或重建。表1为皖西地区15所农村小学教育设施配置情况

(二)师资队伍问题皖西地区的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同样存在诸多问题。一直以来,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编制师生比是1比23,并且是按中心小学为编制单位进行核算的。由于适龄就读儿童数量的逐渐减少,目前皖西山区农村村级小学和教学点的学生人数往往都在100以内,部分偏远小学甚至不足40人。虽然学校规模较小,但年级跨度却较大,依照以往编制所审批确认的教师人数则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这一现状在近年来愈发突出,生源的逐年短缺使教职工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同时,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也较为严重。由于缺少学科专业老师,导致教非所学、学科教师不匹配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多数小学里,美术、音乐、体育、地理、自然、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非常缺乏。其课程多由语文、数学老师兼任,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表2为皖西地区6所农村小学学科专业教师配比情况统计。虽然目前有很多教师培训计划,通过多角度的培训锻炼来促进农村教师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升,但从总体的实施情况来看,由于诸多客观条件和原因所限制,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相对薄弱。在皖西地区部分偏远农村学校里,教学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少,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流失情况严重,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相对于城区教师,农村教师较少有外出交流培训机会,部分年长的教师陆续出现知识老化、教学思维方法陈旧等问题,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致使很多新课程的理念和内容难以落到实处,尤其是涉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等难以实施。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迫在眉睫。

(三)生源与社会风气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资金投入力度,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从多方面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按时完成学业,杜绝了贫困家庭子女因贫辍学的现象。但目前农村生源流失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剧,这一现象在皖西地区农村小学中十分常见。目前皖西多数农村小学的生源人数越来越少,部分偏远山区甚至出现濒临倒闭的情况,例如,皖西地区某县部分小学的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所有的乡村小学学生均不足50人,部分学校甚至出现个位数。这种情况使得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差距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这种现象是由以下因素所导致的。首先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这是越来越多的农村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城乡教育差距造成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设法将孩子送进城区小学就读,普通条件的家庭往往也将孩子送进县镇所属小学,家庭条件确实困难的孩子才会留在乡村小学就读,这是目前部分农村家庭孩子的择校现状。其次,随着国家逐渐加大了对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关注,在政策上给予多方面关照,使得更多农村孩子有机会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城市里就读,这也是近年来生源流失的一个因素。表3为皖西地区15所农村小学2015年度生源情况统计。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农村小学教育的一大因素。当前,农村家庭对教育的认识缺少正确的价值导向。很多父母坚持的是“学而优则仕”,唯分数论,希望孩子通过教育升学将来找一份好的工作,走出乡村,光宗耀祖,教育投入的功利性很强。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则趋向于读书无用论,认为孩子只要能摆脱文盲的身份,出去打工挣钱即可。这些价值导向对于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引导十分不利。同时,许多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缺少一个好的标准。例如,在农村少子家庭,普遍存在对孩子的溺爱问题,在很多隔代照顾的留守儿童身上就更加明显。爷爷奶奶对于孩子的照顾往往只是关注于吃穿,对孩子的任何物质要求都会竭尽所能予以满足。而父母也会因为不在孩子身边而十分愧疚,往往设法在金钱和物质方面给予弥补,而对孩子的许多过错,往往没有很好的教育方式,通常是以打骂等粗暴方式来处理。调查发现,当前的社会不良风气对农村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下,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也有一定的市场,这一现象,在父母外出务工农村较多的皖西地区尤其明显。当今的乡村已经卷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爱慕虚荣攀比、追赶时尚潮流、崇拜金钱物质、逐名角利不择手段等不良思潮开始侵入农村社会,对传统价值观有极大的摧毁作用。

二、问题反思与改进措施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这就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努力方向。相应地,地方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资金的投入比例、优配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完善农村教师入职流程、交流活动、职称评定、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政策制度,破解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瓶颈,稳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学生的文明道德教育,特别是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对辖区学校进行重新规划和布局调整。撤并一些生源数量很小的小学,成立综合性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教育投入上不再全面开花、撒胡椒面,重点建设农村规模超过100人的村级小学,并尽力做到建一所成一所,完善好附属设施、校园环境和相关美化等基本配套建设。其次,在师资建设上,着力加强农村教师的校本培训,培养其爱岗敬业、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重视农村教师的职称提升、交流培训等工作,不断提升教师整体素养。在教师待遇上,学校应通过绩效考评和绩效工资,平衡工作量,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地区财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将待遇向偏远山区在岗教师倾斜。采用多种措施,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既要待遇留人,也要感情留人。在学生管理教育方面,通过课堂教育、早操、集体活动、国旗下教育、班会和班级主题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加强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矫正不良行为。努力培养其文明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简单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从而积极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强化政治教育,严肃校规校纪,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及时矫正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对于目前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留守儿童,要给予关心爱护。针对留守儿童常年与父母分离、缺失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自信心,学习成绩差、厌学倾向严重或性格内向不愿意与同学们一起玩等诸多问题,教师应该把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倾注到他们身上: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的细节,如提醒他们注意路上安全;观察他们的心理,多与不爱说话的孩子沟通;对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多给予辅导;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班级的集体活动,多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培养活泼开朗的心态。另外,加强家校联动,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经常联系,教师也定期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家校互动,共同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君全.农村学校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初探[J].科学咨询,2010(34):47.

[2]段成荣,杨萠.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5.

[3]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39-43.

[4]黄颖,叶敬忠.农村基础教育中村级社区的作用发挥———基于留守儿童支持活动的调査和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9):101-103.

[5]何光洁.留守儿童学校管理策略浅析[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2):55-59.

[6]贺小华,张建育,梅小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管理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09(3):81-83.

[7]陈思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8]杜启明,江芳.优化学校教育管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科技资讯,2009(32):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