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十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十篇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8:14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篇1

[关键词]农业;经营制度;制度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7-0031-02

现代农业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作为现代生产方式,农业的技术装备和人力资源属于生产力范畴,而生产经营制度则集中反映着生产关系状况。现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有先进的、现代化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必然要求农业经营制度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关系的现代农业经营制度所反映的就是这些环节关系的制度设计,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生产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生产经营与社会市场之间的三个基本制度。

一、家庭农场经营制度

这是现代农业解决生产者与生产资料之间关系的基本制度。在农业生产领域,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制度是农业经营制度的核心。长期以来,经典理论一直认为家庭经营是小生产方式,是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相矛盾的。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家庭经营迟早要被资本主义的工厂化大农场或社会主义的集体化大生产所取代。然而,20世纪农业土地经营制度的发展并没有印证人们的预言。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来看,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高的条件下,农业的大部分仍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无论是人多地少的日本,还是人少地多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家庭农场都占了绝大多数。例如美国农业经营采用的是农场制度。美国的农场有三种类型:家庭农场、有几个家庭农场共同组织的联合农场、大公司经营的大农场(农业公司)。在这三类农场中,农业公司只占其中的14%,其余都属于家庭经营的农场。从社会主义阵营来看,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和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我国在内,在农业经营上都采用了高度集权的集体化经营体制,但这种农业集体化生产效果也不理想。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这些国家先后掀起了反集体化的浪潮,农业生产合作社纷纷解散,转为农户家庭经营。家庭经营是当代世界农业发展实践的大趋势。

农业为什么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主要是与农业这个产业自身的特殊规律有关。农业生产与别的产业不同,它是通过动植物的自然生产过程来生产产品的,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有机统一体。农业生产过程具有自然性、季节性、连续性、空间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一方面要求农业经营者必须随时准确地把握动植物本身的生长变化,及时作出有利于生产的决策。另一方面使得农业劳动效率质量的计量和监督非常困难,只能依靠劳动者的自觉性。怎样才能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实行家庭经营。通过家庭经营,把生产者付出的劳动与他的最终收益直接联系起来,使他形成强烈的主人意识,独立地对整个生产过程负责,自觉承担土地投入风险,充分利用自己的剩余劳动时间,这样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对我国来说,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还具有特别的社会政治意义。在中国,土地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又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这种土地家庭经营的终极发展并非停留在单家独户的分散家庭经营上,而是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发达国家农业的基本经营单位主要是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与农户经营相比明显不同。一是生产目的不同。家庭农场主要是为市场生产,为卖而产。农户经营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商品率很低。二是生产规模不同。家庭农场规模较大,投入产出效益较好,农户经营则反之。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一般都比较大,美国的家庭农场一般在3000-4000亩之间,英国一般在2500亩左右,法国、德国500亩上下,即使荷兰、日本、以色列这些土地资源奇缺国家的家庭农场规模也能够达到200亩以上。三是生产模式不同。家庭农场是专业化生产,而农户经营大多是“小而全”的分散性生产。目前我国的农业家庭经营依然是各家各户的分散经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需要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出让机制,积极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的农场式家庭经营。

二、农户合作经营制度

农户合作经营制度是解决生产者之间,即农户与农户之间关系的现代农业制度。家庭经营虽然在理论上适应现代农业产业特征和技术发展趋势,有利于保证社会的稳定,然而这种土地家庭经营制度所付出的制度成本也是高昂的,它的主要问题是家庭经营规模狭小,与社会化大生产不相适应。即使发达国家的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农场,由于是家庭专业化生产,也需要联合起来应对市场的各种挑战,于是合作制逐步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合作制的优越性主要在于:在不影响家庭财产权的前提下,能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组织起来,实现规模种植、专业化生产。

西方国家的农民有着上百年的合作历史,农民素质也高,其走过的基本路径首先是农户自愿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又办起了农产品加工厂或公司,逐步将合作社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经济组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力量。在美国,由合作社加工的农产品占农产品总量的80%,由合作社采购的化肥、石油占44%。在法国,由合作社营销的农产品达到50%-71%。在日本,市场销售的绝大部分农产品都是由农协提供的。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各家各户的承包土地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不利于集约经营,农户生产成本过高,进入市场困难,产业效益低下。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的农村家庭经营采取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想用村乡集体经济这个“统”的层次解决分散经营农户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目前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都是空壳,一些地方的农村有点集体经济,主要是为数不多的机动地或其他资产等,实力很小,还不够村里的日常花费。村集体经济组织无力来为农户家庭经营发展服务,集体经济有实力的只是极少数。要化解这个矛盾,更需要农民自己组织起来,以组织的形式共同闯市场。

当然,这种合作制度是一种新型的农民合作,与我们过去的“合作化”、“”是完全不同的。它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由农户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它是以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不是过去“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它不是过去的高度集中生产经营和管理,是围绕农民需要而构建的多种合作组织体系。它不侵犯农民的私有财产权、自主经营权和土地承包权。

三、产业化经营制度

这一制度主要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生产、加工、销售三大环节的连接问题,或者说农户家庭经营如何与社会市场对接问题。现代农业生产向广度深度发展,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在农业的产加销之间、地区之间、经营主体之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农业产业化经营自然而然地成为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

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是发达国家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创立并总结出来的,通称为“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我国在发展市场农业后逐渐接受并广泛推行这一新的一体化经营模式。虽然实践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其本质而言,核心是在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真正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就是两个:一种是企业带动型的产业化经营。另一种是市场带动型的产业化经营。对于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产业化经营社会上已经比较认同,但许多同志认为市场型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一体化方面过于松散,因此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疑问。笔者觉得这样认识问题是不全面的,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兴起的初衷是解决农民进入市场的问题。在当代农业科学技术微型化、多元化的今天,将鲜活的、高档次的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是最为有利的产业化经营方式。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经营模式创新

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以及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的状况是中国现代农业的严重制约因素。现代农业发展不得不把目光投诸于高效的管理上,寻求多样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科学的农业经营方式,以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业生产量。

一、现代农业主要的经营模式

1、农科工贸现代一体化经营

农科工贸现代一体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中的超高级形态,以产权和合约为纽带,实现“农、科、工、贸”一体化,避免衔接环节过多而产生的效率低下的情况,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其通常是由涉农的“农、科、工、贸”集团联合经营,以“强强联手”的形式垄断市场。

2、家庭业主经营型

家庭业主经营型主要包括家庭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农户承包小型的生产进行经营等几种形态,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初级形态。其将现代企业的经营制度运用于农业经营管理中,引入“法人”机制,以家庭成员业主为拟制法人,从而确保家庭生产团体间具有相对独立的各种权利能力。该种经营模式灵活性、自主性比较大,但家庭成员必须要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

3、联合协作经营型

联合协作经营型是现代型农业经营模式由初级形态向中级形态的过渡形态,其协作方式主要有“公司加农户”和“中介组织加农户”2种类型。协作双方以契约、合约为合作纽带,

如公司向农户提供一定的生产资料、技术,或中介组织向农户提供市场信息、销售网络等等,农户则直接作用于土地。该种经营模式以优势互补为前提,分工明确,各自获得相应的比较收益。

4、股份合作经营型

股份合作经营型是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的中级形态,被广泛的运用于农村的农业经营中。其采用投资者(农户)以入股的方式共同生产经营,除资金以外,土地、生产技术等生产要素也可以入股。该种经营模式真正地实现了农民当家作主,不仅能够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广泛地吸收外来技术和资本,提高生产效率。

5、现代股份公司经营型

现代股份公司经营型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高级形态,具有现代企业组织的典型特征,如企业法人化、独立经纪人地位等。该种经营模式更注重科学、高效的农业发展方式,以调

整农业结构、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培育新品种等手段来提高利润。

二、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

随着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近年来政府工作的重心。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经营是深化我国当今农业经营模式的主要目标。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扶持力度

现阶段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薄弱,单纯依靠农民现有力量是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从宏观层面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农产品质量、价格等各项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强农业区划与规划工作,当好现代农业发展的引导者、规划者和组织者,并通过法律、经济以及行政手段引导和督促农业生产者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为农业经营组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农业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和大量投入,如政府可设立农业研发和项目开发基金,建立农业规模经营风险基金制度,对农业规模经营实行特产税,发放低息贷款等,从财力与技术上给予支持,维护现代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市场导向的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配套的金融政策没有跟上来,从事现代农业的农户和涉农企业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难以满足。

2、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依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有效形式。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业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完善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在经营模式创新实践中的核心作用。鼓励进行多种生产经营模式探索,为经营模式的创新实践增添路径。

3、加快农地流转,积极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

引导农民自发联合,将分散的土地集聚起来,由农业专业大户带领农户经营,通过统一布局、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形式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1+1>2”的效果,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鼓励农民开展生产联合,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到合作生产中来,如向合作社提供一定的生产技术、有效的市场信息等,通过分红利的方式分发农民的既得利益。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业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不仅能够增强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还能够形成优势产业,带动整个乡镇的发展。在确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农业企业化,充分地挖掘其经济效益。以完善市场机制为目标,建立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传递机制,从而拓宽农产信息渠道,实现农业向高度商品化转变。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进而打破了以家庭为组织单位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生产的效益,还可以有效地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科技意识。

4、强化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

引进现代管理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手段,适当借鉴国外的耕作制度和经营理念,以寻求最有效的生产经营方式,如澳大利亚的轮耕套作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的肥力;美国高度发达的机械化农业等等。以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点,促进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市场化。国家要注重培养农业人才,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下农村。要在农村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活动,提升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结语

构建生态型、增收型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目标。从家庭业主经营模式到农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现代农业经营形态趋向专业化、规模化,逐渐走向成熟。农业技术参与到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资金的管理中,使得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生产要素间的流动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篇3

[关键词]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体系和建设美丽乡村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农村产业兴旺的目标能否得以实现,关键点就在于现代农业体系能否构建。

1现代农业体系的内涵

现代农业体系主要由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部分构成,其中个产业体系侧重于农业产业种类及其结构,包括养殖业、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其比例;生产体系侧重于技术装备、信息化、标准化等方面的作用;经营体系侧重于规模经营,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对于三大体系的关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与产业体系、生产体系是现代化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的核心是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而经营体系的关键在于完善农业生产关系、创新农业经营模式。[1]在很多人的眼中,农业仅指的是单纯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实际上,现代农业绝非单纯的种养殖业,它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体系,涵盖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涵盖了从生产加工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从农资(化肥、种子)的供应运输,到种养殖阶段的劳动和田间技术指导,到工厂的食品加工阶段,最后进入消费者的餐桌。现代农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两种养殖业只是这一巨大链条里边的一部分,所以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直接决定了农业能否迈入现代化,或者说构建农业现代化体系就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是产业振兴的目的所在。只有实现了农业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农村集体和农民的收入才能提高,农村才能实现自我造血,美丽乡村建设才能有充足的资金来源。

2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与现代农业体系的关系

从产业振兴的内涵上看。产业振兴,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前提就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和综合保障,如果没有了产业振兴的基础作用,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农村生活、农民富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产业振兴与现代农业体系的内涵来看,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是属于产业振兴的核心内容和核心要意,两者密不可分,产业振兴的实质就是通过农业现代化,实现整个农村经济文化的振兴。现代农业不仅仅指第一产业,而且更强调第二、三产业的融合,所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实质就是产业振兴。

3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注重传统农业即种养殖业的发展,而在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方面还存在空白和不足,例如农产品深加工业有待发展,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有限,缺乏与需求市场有效对接的途径,例如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存在空白。第二,农业科技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不足,农业科技的投资不足,缺乏对先进科技水平的引进。第三,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还存在一些问题,小农户数量众多比例过大,融入现代农业的数量较少、途径较少。第四,产业体系信息不通畅。一方面,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者需要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价格走势、供求关系变化,否则便会出现供求关系失衡的问题,严重的情况下,会引起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内部也缺乏信息沟通,实际上农产品生产的各部门间是一个分工协作相互影响的,例如生猪的养殖离不开饲料,而动物饲料的生产又离不开豆粕,豆粕是大豆压榨过程中产生的,所以生猪的养殖和大豆的价格密切相关。

4如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体系

第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也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首要任务。它关系着十四亿中国人的生存,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第二,就是要扭转改变农业仅仅是传统养殖业、种植业的狭隘认识,打破农业发展仅仅依靠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的单一经济增长格局,促进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努力发展农产品高科技加工业、农业服务业,并设法实现农产品消费市场和供应端的无缝对接。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自然禀赋,培育符合市场需求、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特色知名农产品品牌。

4.1建设完备的现代农业体系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

根据2017年我国的人口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大概有5.9亿人,经营面积在30亩以下的农户有2亿多户,占全体承包户的90%,农业分散化经营,大部分是传统的经营农户,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稀少,比如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全国新型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上只有几百万户,约占到全国农户数量的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便于在农业生产中执行统一的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真正有利于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对接;有利于引导现代农业向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链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建立面向市场随市场供求关系而发生变化的农产品生产体系、销售体系。所以应该着力培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骨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重点,普通联产承包户为基础,各类社会主体共存共荣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2努力实现生产手段科技化,实现产业经营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绝非传统同业,科学技术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科学技术不能是空中楼阁,而是首先立足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上游的技术来源是农业科研院校、农业技术企业、农业专门科技人才,通过这些技术支持,农业的智能化、机械化、信息化得以实现,5G农业物联网技术、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等,广泛应用到现代农业全过程中,最终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的全程数字化,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三大领域全领域融合、共生、发展。

4.3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科学推进土地流转

党中央对适度规模经营高度重视,于2014年11月20号出台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防止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的倾向。土地流转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自然禀赋、人口、气候、文化等因素,循序渐进地推进土地流转,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随意下指标,缚住滥用权力之手,要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成为三权分置改革积极参与者,土地流转的真正受益者,避免走弯路”。“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发挥家庭经营的基础性作用,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土地经营权属于农民家庭,土地是否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应由承包户自主决定。所以根据各地实际,利用本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科学推进土地流转,适合大面积经营就搞大规模流转,适合中小规模经营就搞中小规模流转。解决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非粮化倾向问题。党的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其目的就是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这也是由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国情决定的,稳定承包关系,意味着虽然我们强调规模经营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这也是对农民财产权利的保护。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确实存在个别非粮化倾向,一部分承包地流入户将流转的土地用于发展非粮食经济作物,还有些经营大户选择种植苗木花卉、烟草或者挖地建池,注水养鱼。甚至还有极个别打着土地流转旗号,套取国家补助资金,盖起了厂房、仓库,违反了国家的相关土地政策。

4.4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是重要举措。农村土地流转的基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项制度确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赋予农民承包经营的自主权,同时又防止了土地兼并,从而避免引起贫富悬殊,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小农户不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相反,其有许多优势,小农户具有精耕细作的优势,是我国粮食产量“十三连增”的基础,但是小农户的经营模式存在不少弊端,不能一成不变地沿用原来的经营方式,小农户必须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但是又不能放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性地位,而有机衔接的关键节点就是土地流转,就是党的报告中所强调的“适度规模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适应了现代农业的要求和我国农村的实际,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保证。

4.5加快农业信息产业发展,增强产业信息沟通能力

在农业信息产业领域,要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量子计算等信息产业,加快区域性的农业信息网路服务平台建设,建设集提供农产品生产信息、加工信息、需求信息、销售信息为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汇集,特别是能够及时把握农产品消费端的信息,使农业生产者及时把握市场行情,及时做出调整,达到供需的动态平衡。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篇4

1.1联合协作经营型

联合协作经营型是现代型农业经营模式由初级形态向中级形态的过渡形态,其协作方式主要有“公司加农户”和“中介组织加农户”2种类型。协作双方以契约、合约为合作纽带,如公司向农户提供一定的生产资料、技术,或中介组织向农户提供市场信息、销售网络等等,农户则直接作用于土地。该种经营模式以优势互补为前提,分工明确,各自获得相应的比较收益。

1.2股份合作经营

股份合作经营型是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的中级形态,被广泛的运用于农村的农业经营中。其采用投资者(农户)以入股的方式共同生产经营,除资金以外,土地、生产技术等生产要素也可以入股。该种经营模式真正地实现了农民当家作主,不仅能够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广泛地吸收外来技术和资本,提高生产效率。

1.3现代股份公司经营型

现代股份公司经营型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高级形态,具有现代企业组织的典型特征,如企业法人化、独立经纪人地位等等。该种经营模式更注重科学、高效的农业发展方式,以调整农业结构、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培育新品种等手段来提高利润。

1.4农科工贸现代一体化经营

农科工贸现代一体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中的超高级形态,以产权和合约为纽带,实现“农、科、工、贸”一体化,避免衔接环节过多而产生的效率低下的情况,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其通常是由涉农的“农、科、工、贸”集团联合经营,以“强强联手”的形式垄断市场。

2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

自土地承包制实施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随着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近年来政府工作的重心。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经营是深化我国当今农业经营模式的主要目标。

2.1加快农地流转,积极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

引导农民自发联合,将分散的土地集聚起来,由农业专业大户带领农户经营,通过统一布局、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形式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1+1>2”的效果,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鼓励农民开展生产联合,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到合作生产中来,如向合作社提供一定的生产技术、有效的市场信息等,通过分红利的方式分发农民的既得利益。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业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不仅能够增强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还能够形成优势产业,带动整个乡镇的发展。在确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农业企业化,充分地挖掘其经济效益。以完善市场机制为目标,建立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传递机制,从而拓宽农产信息渠道,实现农业向高度商品化转变。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进而打破了以家庭为组织单位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生产的效益,还可以有效地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科技意识。

2.2强化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

引进现代管理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手段,适当借鉴国外的耕作制度和经营理念,以寻求最有效的生产经营方式,如澳大利亚的轮耕套作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的肥力;美国高度发达的机械化农业等等。以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点,促进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市场化。国家要注重培养农业人才,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下农村。要在农村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活动,提升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结束语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篇5

关键词:家庭经营;现代农业;公司式农业;农户;经营主体

中图分类号:F325.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6-0075-006

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称家庭承包制),确立了我国农业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较长时期内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进行组织结构创新的逻辑起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往往绕不开如何对待农户家庭经营的问题。道理很简单,农户家庭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能否相容,或者说当前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户家庭经营,能否随着农业发展及其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效转变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要考虑家庭经营作为农业微观组织载体的适宜性问题。

一、农户家庭经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流行观点及其质疑

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家庭经营适应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水平,既适应传统农业,又适应现代农业。如李谷成、李崇光(2012)基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质和家庭经营的特殊优势,论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包容不同的生产力水平。[1]他们认为,农业在本质上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结合,这与其他产业是单纯经济再生产相比有本质差别。由此导致农业存在监督和计量的先天性困难,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失真及委托-问题。家庭内部的利他主义和成员的互惠性质,也为家庭作为农业经营单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朱信凯(2011)提出,农村家庭经营能够包容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相比于公司式规模化农业经营,建立在农村家庭经营基础上的适度规模经营更适合我国国情,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为我国人多地少,土地既具生产功能,又有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既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单元,又是社会稳定器。他还认为,应以集约经营作为提高家庭经营效率的主要途径,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通过渐进的制度变迁逐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2]44

对于上述流行观点的一种质疑,是将家庭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对立起来,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法人农业经营或公司式农业经营(CorporateFarming)代替农户家庭经营。这种观点在国内外理论界像一股潜伏而又汹涌的暗流,在许多国家乃至我国地方政府的政策抉择中也很有市场。如在美国,公司式农业经营的倡导者认为,与家庭式农业经营相比,公司式农业经营更有效率,并会形成更能负担得起的食品供给,因而已经对古老的农业经营结构形成挑战。当然,公司式农业经营的反对者认为,公司式农业经营与家庭农业经营的效率差异,并不能证明它对农村生活方式的损害是正当的。[3]在印度,有些省开始允许农商企业(agribusinessfirms)购买和经营大量土地用于研究和开发,以及出口导向的生产目的。旁遮普等邦为了鼓励大规模农业经营,以增强农业自我发展能力,甚至准备提高土地持有上限。代表大农场主的农民组织和政党,也在游说以争取取消或放松土地持有上限法案。该邦法人机构(corporateagencies)还在寻求较为长期地(20~30年)租借农民的土地,用于公司式农业经营。有的省已颁布法案,通过按长期(20年)租借方式提供大片(多的达到2000英亩)荒地给农商企业,允许其在政府的荒地上进行公司式农业经营。[4]6-7

将家庭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对立起来的观点,在我国,很大程度上源自将当前农户家庭经营面临的问题,等同于农户家庭经营的本质局限。这种观点在地方政府决策行为上的表现,则是强迫农民搞土地流转,强力支持龙头企业到农村大规模转入土地并经营农业;或通过下指标、定任务的方式,要求通过租赁、股份制等途径,吸引城乡资本到农村大面积经营农业,借此加快农业规模经营。

但是,国内外大量研究并不支持将农户家庭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对立起来的观点,更不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法人农业经营或公司式农业经营代替农户家庭经营。如荷兰经济学家L·道欧、J·鲍雅朴(2003)提出,“不仅在荷兰,而且在西欧、北欧乃至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家庭农场都是农业的主导形式”。其主要原因,通常的解释是农业规模相对较小、家庭和企业有密切的交织关系等。他还将家庭农场成为农业的主导形式归因于三个方面。第一是社会心理影响着家庭农场的生存能力。在荷兰,“一代又一代的人不仅把农业看作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来源,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第二是政策或反映在政策中的社会观念。长期以来,家庭农场在西欧、北欧都被视为社会可靠的稳定器、就业者的来源,以及消除农村贫困的保障。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农业使用劳动力的代价。由于农业生产过程的季节性,使用家庭内劳动力的组织成本和交易费用较低,也导致与工业、服务业相比,农业的规模经济很有限。因此,非农企业往往难以进入农业初级生产领域。[5]110-112有些研究认为,除经济原因外,社会原因、生态原因和农业的多功能性,也可以部分解释农户家庭经营的合理性。如从国内外经验看,实行农户家庭经营的体制,有利于维护农作物品种的多样性。还有研究者提出,农业生产作为自然再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其所处空间的广袤性、气候环境的多变性,特别是农业的劳动对象属于生命有机体,由此导致了农业的工序分工很难像工业那样发达,农业的多数工序很难由一个单位常年从事规模化经营。这是家庭经营,而非公司式经营,成为农业经营主导形态的重要原因。

世界银行的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以农业促进发展》对于家庭经营作为农业发展的主导形式,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的解释:小农耕作又称家庭耕作,是农户雇佣有限劳力经营的小规模农场,目前仍是农业生产组织的普遍形式,其优越性引人注目,有史可鉴。许多国家认为小农耕作效率低而落后,且反对变革,据此力图倡导大农场,结果往往并不如意,甚至给农业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导致难以持续;较之于大农场,小农耕作能够更有效地使用资源。因此,有些国外研究者直言,在发展中要给小农经济以平等的话语权,不能让他们成为规模农业的牺牲品[6]90-92。

Strohl(1985),JohnsonandRuttun(1994)的研究发现,在许多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公司式农业经营不成功,往往是由于农商企业内部的问题。如缺乏相关经验导致的管理失误等。在委内瑞拉、加纳、巴西和菲律宾等,尽管根据有补贴的投入(如土地等)、低利率信贷和税收、关税利益等,存在显著的外部规模经济,大规模的公司农场仍然失败了[7][8]。SukhpalSingh(2006)对印度的研究表明,规模经济的重要性不在农业生产层面,而在农产品加工阶段;而农产品加工阶段的规模经济,可以通过合同式农业经营或合作社加工安排获得;公司式农业经营的合理性弱。为出口而生产的农商企业喜欢种植出口导向的非食品作物,因此容易侵蚀本地的食品生产系统,并形成对农民的剥削。而本地食品生产系统对本地乃至全国的食品安全,往往具有关键作用。印度和国际范围的证据,并不支持在农业中实行公司式经营。[4]6-10nathanwittmaack(2006)通过对美国的研究发现,相对于家庭经营,公司式农业经营的投入往往来自集中化和标准化的批发商,这与家庭农场有很大不同,因而容易在农村地区形成较高的失业率和贫困率。公司式农业经营不仅容易对农村文化和环境形成负面影响,还容易加剧权力集中,减少家庭农场进入市场的机会,并增加其进入市场的风险。[3]45-48

虽然农业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农业发展方式的“美国化”,考虑到中美两国国情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更是如此。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对于预测我国农业组织创新的方向,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农业高度发达的美国,2007年,家庭农场和个人农场仍占农场总数的86.5%,合伙农场、公司农场分别仅占农场总数的7.9%和4.4%,合作农场等其他农场占1.3%。在农场经营的土地面积中,由家庭农场和个人农场经营的占62.3%,由合伙农场、公司农场、其他农场经营的分别占17.5%、13.6%和6.6%。尽管公司农场和合伙农场的平均经营面积分别达到家庭农场的4.3倍和3.1倍,但大部分公司农场和合伙农场是由家庭农场演化而来的,甚至部分合伙农场就是以家庭为基础的。2007年,在美国公司农场总数及其经营的土地面积中,分别有89.3%和91.2%由家庭公司拥有,分别仅有10.7%的农场数和8.8%的土地面积为非家庭公司拥有。而在家庭拥有的公司农场中,分别有2.1%和97.6%由10个以上股东、10个及以下股东拥有。(1)考虑到美国人均耕地面积远远大于我国,据此也可以看出,农户家庭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形式,在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更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二、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

从前文分析可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挖掘家庭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不宜过分高估农户家庭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矛盾。如在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方面,不只是扩大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土地经营规模这一条路。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内涵型发展。通过引导区域专业化分工,发展专业化的优势农业产业带或产业区,推进区域规模经营,实现农户外部规模经济,也是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甚至是更为重要的途径。

当然,随着农业发展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家庭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容性,抑或家庭经营相对于公司式农业经营的优劣势,可能面临相应调整。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与公司式农业经营相比,情况更是如此。如世界银行(2008)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农耕作和大农场之间的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随着技术对农业推动作用的加强,随着农产品加工者和超市成为农产品和消费者的中介渠道,规模经济对小农户生产提出了重大挑战。这些不同机制可能导致小农生产的优势发生逆转,进而导致家庭耕作的下降。可见,随着运行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农业产业链消费者的强化,农户家庭经营相对于公司式农业经营的优势,在某些维度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农户家庭经营需要适应运行环境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变化,努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改造提升。[6]91

从国内外经验看,农户家庭经营往往具有高度的异质性,由此也会对农户家庭经营的运行绩效及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形成重要影响。要使家庭经营更好地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在政策选择上,必须高度重视农户家庭经营的异质性。考虑到农户家庭经营的社会影响,情况更是如此。如世界银行(2008)提出,有些小农户以市场为导向,还有一些小农户则经营糊口农业;“面对小农户的异质性,农业政策应该区别对待不同农户,但绝不能厚此薄彼”,应在促进糊口农业转向市场导向型农业的同时,照顾到所有农户的利益。[6]92L·道欧、J·鲍雅朴(2003)研究的荷兰家庭农场,同我国当前“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实际上有很大不同。荷兰的家庭农场处于高度发达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多数农场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变为适应发展现代农业要求的企业家。而我国当前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在总体上面临分工协作水平低得多的发展环境,农户的主要经营者与发展现代农业的企业家相距更远。按照美国农业部1974年以来采取的统计口径,农场是在调查年度内农产品生产和销售额达到或超过1000美元的地方。美国农场运行企业化、经营市场化的特征,远强于我国当前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

需要重视的是,从国内外经验看,在农户家庭经营中,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的问题,抑或小农户的劣势往往更为突出。世界银行(2008)指出,大农场往往使用更多的肥料,或投入规模更大,因而大农场的作物产量通常也较高;不完全的信贷和保险市场,使小农户难以采纳更具生产效益的资本密集型技术或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从而导致小农场和大农场之间的收益差距;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将有利于土地向大农场集中[6]90-92。L·道欧、J·鲍雅朴(2003)提出,在荷兰及其他欧盟国家,为了保留尽可能多的家庭农场及其就业模式,必然妨碍靠大农场来提高效率。他的分析实际上暗含一个结论性判断:即使在农业发达的荷兰,以家庭经营作为农业的主导形式,也可能以部分牺牲公司式农业的效率为代价,换取实现其就业、环保等社会和生态目标。[5]112-113

当前在我国,就总体而言,农户家庭经营不仅规模小,而且呈现分工协作严重滞后的发展状态,形成农户家庭经营“小而全、小而散”的格局,由此在相当程度上妨碍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制约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这种“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往往导致农产品成本提高较快,加剧农业经营效益低、竞争力弱的问题;也增加了动植物疫病防治的困难,不利于实现农业的优质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经营,妨碍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有效运行。此外,这种“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还难以利用分工协作的优势,增进农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促进农业的节本增效和降低风险。况且,当前我国农户家庭经营“小而全、小而散”的问题突出,是与农业劳动力老弱化和农业经营副业化并行发生的,由此进一步加剧了农业产业组织竞争力不强和竞争能力弱化的问题。随着农业对外开放的扩大和跨国公司对农业进入程度的提高,由此还容易导致“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面临严重的“外弱内虚”问题。[9]10-12

可见,当前在我国,农户家庭经营面临的问题,与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小有密切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的一般局限,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大背景下衍生和放大的结果。当前我国农户家庭经营“小而全、小而散”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不能实行农户家庭经营。它只是说明,在我国,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对于当前农户家庭经营“小而全、小而散”的局限性,科学的态度不是无视它,更不是掩耳盗铃地否定它,而是正视它,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它。要增进我国农户家庭经营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的适应性,迫切需要“三管齐下”、协同推进:一是引导和支持农业劳动力转移,鼓励农户家庭经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因多子家庭分家,或农村人口增加等,导致农户经营规模进一步细碎化。(2)二是加快改造“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积极引导其由“小而全、小而散”,加快转向“小而专、专而协”,积极实现农户家庭经营的改造提升。通过引导家庭经营的分工协作,更好地促进农业及其产业链的分工协作,提高农业效益、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适应农业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创新。

当前,在我国部分地区,地方政府过度青睐公司大面积投资经营农业生产,甚至不惜为此变相逼迫农户退出农业经营,由此虽然可能在较短时期内打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现代农业“面子工程”,也容易“速成”若干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样板”,但也容易加剧农产品供求结构的矛盾,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前文国外学者对国际经验的研究,间接证明了这一点。从国内来看,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向龙头企业或各类公司的土地流转过快,导致农业“非粮化”加剧,增加了侵蚀粮食安全的隐患。如到2012年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已达2.7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合同)总面积的21.5%。同期,全国流入工商企业的耕地面积已达2800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0.3%;2010—2012年3年间年均递增29%以上。工商企业租地往往租期长、面积大,且非粮化特征显著,并容易改变农村社会结构,形成农村社会治理的隐患。(3)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流转不尊重农民意愿,增加了形成的风险,甚至潜伏着因公司经营不善导致公司毁约、老板“跑路”,区域性、群体性农民土地流转收益难以兑现的风险。借鉴国际经验(4),在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要用公司式农业经营大面积替代农户家庭经营,往往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沉重的代价。尽管在我国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甚至部分畜牧业中,公司式农业经营的加快发展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在与粮、油、棉等大宗农产品供给关系密切的领域,在较长时期内,公司式农业经营还不宜大面积替代农户家庭经营,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

三、进一步讨论

结合当前我国农户家庭经营的运行现状,我们认为,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要使农户家庭经营更好地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有效转变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还需注意:

第一,顺应经济社会加快转型的趋势,突出解决发展现代农业“谁来带头”的问题。随着青壮年农民的大量进城,甚至举家进城农民的大量增加,在多数地方,“留守农民”素质下降的问题日趋突出,发展现代农业缺乏带头人的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地方优先支持公司、企业转入土地,或多或少地是因为这些公司、企业很有可能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开路先锋”。

第二,对农户家庭经营的改造提升,应同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农户家庭经营的改造提升,要注意促进其同现代农业的产品市场、要素市场更好地对接起来,更好地同农业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协调起来。这些方面都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组织创新息息相关。前文分析家庭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就农业生产环节而言的。但如将分析视角从农业生产环节拓展到整个农业产业链,如何促进农户家庭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效对接,诸如此类的问题就会迅速凸显起来。如如何促进农户家庭经营之间的联合和协作,如何促进农户家庭经营与现代农产品价值链或产业链的有效对接,这些方面更需要基于家庭经营而又超脱家庭经营的农业组织创新。SukhpalSingh(2006)对印度的研究发现,让土地租借市场更有效率地运转,或通过把土地整合到某些合作社企业之下,通过集体购买投入和销售产品等方式,仍然可以把土地经营扩大到让农业更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经营状态;需要审视合同农业的选项,因为它可以满足公司式农商经营和小生产者两方面的需求;在更广泛和更具持续性的实践中,合同农业相对于公司式农业经营的优越性是明显的。近年来我国的发展实践,正在不断证明这一点[4]9、10。

第三,要在继续重视农户家庭经营的同时,加强对国内外公司式农业经营加快发展的趋势性研究。nathanwittmaack(2006)认为,技术变化增加了公司进入农业经营的可行性,为公司提供了在农业中扩张和更有效率地生产的能力。(5)在受天气影响较小的牲畜生产中,公司式农业经营的机会往往大于受天气影响较大的谷物生产。通过公司进行的垂直一体化,是获得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利益的最好且最有效率的方式。在稳定市场和营销产品方面,特别是在适应全球经济的挑战方面,公司式农业经营也具优势。[3]53-55L·道欧、J·鲍雅朴(2003)提出,“如果生产过程的季节性可以克服,不同任务可以进行专业化分工,那么农场经营的家庭纽带就会减弱,相应地更大规模的农场就会出现”。如近年来在荷兰,可以全年收获的温室园艺业向更大规模发展的步伐非常之快。集约型畜牧业、水产养殖场等,都有演变成工业化农场的倾向,导致在这些领域家庭农场的比较优势不再成立。生物技术和其他技术成果,可能加速这个过程。[5]110-112从国际经验来看,尽管在较长时期内,公司式农业经营的发展难以根本“撼动”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公司式农业经营加快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在农业高度发达的美国,近年来,公司式农业经营尽管不是农业经营的主导形式,但其加快发展的趋势却是明显的。1997—2007年间,美国家庭农场和个人农场由1922590个减少到1906335个,合伙农场由185607个减少到174247个,公司农场则由90432个增加到96074个,合作农场等其他农场由17247个增加到18236个。同期,家庭农场和个人农场、合伙农场占农场总数的比重分别较1997年下降0.3个、0.5个百分点,但公司农场、其他农场占农场总数的比重却分别增加了0.3个和0.5个百分点。(6)从经营的土地面积和农产品销售额来看,公司式农业经营加快发展的趋势更为鲜明。以美国2007年为例,公司农场占农场土地面积的比重已经达到13.6%,占农场农产品销售总额的28.3%。而且,越是在规模较大的农场等级中,公司农场的比重越高。如在经营土地面积为1000~1999亩的农场总数中,家庭农场和个人农场占71.6%,合伙农场占14.8%,公司农场占12.2%,公司农场占农场总数的比重高出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在农产品销售额超过50万美元不足100万美元的农场中,公司农场分别占农场总数的11.3%和农场土地经营面积总数的20.4%,分别较美国农场总体的平均水平高6.9个和6.8个百分点。这些公司农场往往主要集中在专业化程度较高、季节性较弱、市场和劳动力需求稳定的农产品经营领域[10],如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等。甚至美国最大型农场大多从事那些不受天气影响的,现代科学技术可以控制的农业生产,如牛奶、肉牛、家禽及其他不受耕地限制的农作物。[11]由于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我国公司式农业经营的发展及其影响,在较长时期内,还不可能,也不应该达到美国现在的状态,但对此加强研究,科学识别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公司式农业经营的比较优势和适宜领域所在,有利于拓宽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农业组织创新的视野,避免因长期消极应付而陷入被动。

注释:

(1)资料来源agcensus.usda.gov/publications/2007/Full_Report/usv1.pdf。1997—2007年间,美国家庭农场和个人农场由1922590个减少到1906335个,合伙农场由185607个减少到174247个,公司农场则由90432个增加到96074个。同期,家庭农场和个人农场、合伙农场、公司农场占农场总数的比重分别较1997年下降0.61个、0.3个、0.5个百分点和增加0.3个百分点。

(2)L·道欧、J·鲍雅朴(2003,第112、113页)提出,在荷兰及其他欧盟国家,政策的目标总是要达到或保持家庭农场的规模,使它至少能保证一个(最好是更多)完全劳动力的就业;政府通常鼓励农场主把农场经营当作全职工作来做,并不提高支持到农场外兼业、增加收入来保护家庭农场。鉴于当前我国农户家庭经营已经呈现严重的“小而全”、“小而散”状态,改造提升农户家庭经营更应注意这一点。

(3)参见“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解读中央1号文件”,载于《农民日报》2013年2月4日。

(4)从国际上看,世界上许多国家一般只允许公司、企业进入农业产前、产后领域和产中的若干环节从事经营活动,而对公司、企业进入农业的直接生产领域,多有严格限制。更为甚者,拉美国家由于长期放松对跨国公司投资农业的限制,甚至鼓励这些跨国公司投资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却也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如导致农业被跨国公司支配、农业结构单一化、环境破坏和劳动力失业等。参见吕立才、熊启泉:《拉丁美洲农业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实践及启示》,《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第2期。

(5)按照nathanwittmaack(2006)的观点,技术进步实际上是把“双刃剑”,它往往导致农民可以用同样的投入得到更多的产出。由于供求规律,更多的产出往往意味着单位产出的收入更少。为弥补单位产出的收入减少,必须降低生产成本。而降低单位产出生产成本的最好办法是获得规模经济。在某些农业部门,公司式农业经营的发展,适宜更好地处理与此相关的市场问题。

(6)资料来源agcensus.usda.gov/publications/2007/Full_Report/usv1.pdf。

参考文献:

[1]李谷成,李崇光.十字路口的农户家庭经营:何去何从[J].经济学家,2012,(1):55、56.

[2]朱信凯.农村家庭经营适合我国国情[J].理论学习,2011,(6):44.

[3]nathanwittmaack.ShouldCorporateFarmingbeLimitedintheUnitedStates?:aneconomicperspective,majorthemesineconomics[J].Spring,2006:45-58.

[4]SukhpalSingh,CorporateFarminginindia:isitmustforagricultureDevelopmeng[R].inDianinStitUtionoFmanaGementaHmeDaBaD-380015,inDia,w.p.no.2006-11-06:3-23.

[5]L·道欧,J·鲍雅朴.荷兰农业的勃兴——农业发展的背景和前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世界银行.以农业促进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0-92.

[7]Strohl,R.Farmingfailures:thefateoflarge-scaleagribusinessiniran[J].agribusinessworldwide,1980,1(3):12-24.

[8]Johnson,nL,VwRuttun.whyareFarmsSoSmall?[J].worldDevelopment,1994,22(5):691-706.

[9]姜长云.转型发展:中国“三农”新主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10-12.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篇6

[关键词]农业集约化经营现代农业必由之路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6-0026-02

农业集约化经营是指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化、生产标准化。是指在一定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力、资金和技术,在减少单位产品劳动消耗的基础上,以其获得较多的单位面积产量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集约化经营有利于高新科技的普及和利用、有利于大型机械的推广、有利于产业化调整。集约化经营不仅相对减少投入,而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农业集约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三化同步”即“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要求和历史任务。可见,积极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一、集约化经营是农业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目前,农村的现状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有的几亩地,有的几十亩。农民自由耕种,可谓人多地少,闲多忙少,出现了“两个月种田、一个月过年、九个月干闲”的局面。大多数青年人都外出务工,都意识到“小富即安不得安、走出家门财路宽”。土地留给中老年人耕种。由于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低下,有的甚至出现撂荒现象。如此下去,再过几年,几十年,老年人种不了地,年轻人不愿意种地,也不会种地,谁来种地?已成为农业持续发展的严峻课题。因此,必须尽快通过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培养出一大批热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专业大户,率先组成专业合作社,实施规模化经营,才能实现农业持续发展。

二、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现代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现代物资装备、现代科技、现代经营形式、新型农民、机械化、信息化等因素。在这诸多因素中,前提是集约化经营,主体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没有集约化经营、没有新型农民,现代物资装备、现代科技就无法使用,现展理念、现代经营形式就无法引入,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就无从谈起。可见,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三、集约化经营是产业化调整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

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生产经营者,而目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严重制约了产业化发展,造成市场主体缺位,无法与市场经济接轨。造成产业化链条脱节,只有形成经营化种植,形成专业种植大户,或者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才能加盟农业产业化链条,才能促进产业化调整。培育和发展能够开拓市场,为农民提供生产资料供应、生产技术指导和商品销售等服务的龙头企业或组织是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

四、集约化经营的好处分析

实施农业集约化经营,不仅是未来农业发展方向,而且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又一次改革,它必将给人类和社会带来诸多效益。

1.实现集约化经营,可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通过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农民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比较稳定的有偿转让收入,况且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还能获得一定报酬,可谓一举两得。由于大型机械的推广,加大了先进技术的普及率和到田率。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调整,增加了农业整体收入,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实现农业集约化,更新了农民观念、提高了农民素质。集约化经营后,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先进技术和市场意识对当地农民起到了潜移默化作用,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生产观念,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3.实现集约化经营,可以推进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的形成,可以促进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从而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4.实现集约化经营,从根本上解决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由于集约化可以充分整合农村劳动力资源,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土地由种植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组来托管种植。并采取机械化、综合新技术集约化种植。

5.实现农业集约化,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新农村建设搭建了平台、开辟了新路。由于实施集约化,大型的农用机械得以施展利用,宽窄行、大垄双行等免耕技术得以推广。有利于秸秆还田,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由于实施小城镇规划,居民住房进一步改善,统一规划上楼、统一供水、供暖。大量房屋折价拆迁,让出的土地由经营者统一规划,实施规模化种植,或搞产业化调整或兴办牧业小区。使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市民化生产方式转变。集约化使生产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收入和效益增加了,人居环境改善了,居民幸福指数提高了。

五、对集约化经营的几点思考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和思想认识。通过召开乡、村、社三级干部大会,大力宣传《农村土地经营权管理办法》以及中央关于“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土地经营等相关法律法规,解除农民疑虑,积极探索,大胆试验,结合实际。制度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制度,通过县里专家讲课和借鉴小宽镇双亮合作社的成功经验,使农民真正认识到,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的重大意义。

2.完善机制,确保群众的长期利益。实现集约化前提是土地流转,而在土地流转经营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参与户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而且要制定完善风险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过程中工作流程。严格各项程序,流转主体审核,集约化规模核实,资产合同鉴证、收益评估、服务承诺等项目。

3.实行集约化经营,必须建立一批有领导、经营能力的专业队伍或者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实行“四统一、一分散”的经营模式。即统一生产资料、统一耕作模式、统一播种、统一田间管理。收获时可以以农户为单位分散进行,也可以多户联合用大型机械统一收获。减少劳动强度,提高耕作效率。

4.实行集约化经营要做到综合规划、统筹兼顾。在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过程中,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农民要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土地是否流转的自和土地流转的收益权。建立和完善城乡平等就业的劳动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篇7

关键词:农业经营体系;土地承包;集体所有权;家庭经营

党的十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全《决定》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并根据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有力举措,对于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分析当前我国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必须把握的几个方面的重要问题。

一、必须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村生产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从农业的生产力状况来看,我国农村的现状是人多地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而且土地肥力薄弱,这就造成农民不会把过多的资金投入到在土地上,而主要靠投入更多地活劳动来实现对土地的有效经营。在相当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这种传统落后的生产状况还将继续维持。不同于工业生产线上的流水线产品(短期投入可以产生快速效益),土地的生产效能决定于土地的质量、经营者对土地的投入和管理、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等因素。这就决定了对土地投入的回报有着滞后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如果频繁变动地块的承包期,就会造成农民心理上有对土地的不稳定感。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从他们的意愿来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广大农民为改善生活现状和塑造美好前景的实践活动。只有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农民才可以有更加稳定的预期,他们才能够无后顾之忧的大量投入人力、物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努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从历史经验来看,家庭承包经营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农民生活水平都得到极大的改进和和提高,是对过去、一大二公式的集体统一经营关系的一次根本性的调整,显示出了极大的历史和现实作用。“它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而且也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重大命题,这是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键。

二、必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

1982年宪法第10条规定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农村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必须明确以下几点:第一,要以法律形式明晰健全集体土地权能。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强化土地权利救济和法律服务,切实维护农民土地合法财产权益。在用途保障方面,严格规定公共利益的具体内涵和外延,以保证国家政府部门规范征地;除此之外,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侵害农民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的正当利益,不能以任何理由非法转让土地所有权、改变农用地用途。第二,要以法律形式明确集体土地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集体土地所有者的权利有对承包土地有初始分配权、部分收益权、使用监督权和违约处置权,期满后享有重新处置权;而对于荒地、机动地等,可以有更大的权限,如拍卖等。集体土地所有者的义务主要有维护农民集体利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强化集体土地所有权,抵制土地违法行为,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户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推进农业产业化等。第三,建立合理有序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在法律中明确赋予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权利,在符合相关规划前提下,允许农民通过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租赁、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生产经营建设。第四,规范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要采取与集体签订承包合同的形式,通过合同载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由于农民在签定合同中的弱势地位,为防止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应以法律形式统一规范土地承包合同,明确合同的实质性内容。如承包期限、承包人的基本权能,发包方基本义务、等。

三、必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

从世界农业发展历史看,世界大多数国家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方式是家庭经营。自从有农业生产的历史以来,家庭经营已经历了近三千年的历史。在现代化之前,农业领域的家庭经营是一种最常见最有效的家庭经营形式。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来看,家庭经营也没有改变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美国在50年代就初实现农业现代化,但无论是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还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之后,始终是以家庭经营(家庭农场)作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日本直到今天70%的耕地和草地仍然是由小规模农户经营,其中,土地经营规模在一公顷以下的农户占69%。从农业生产的独特特征来看,家庭经营具有的天然优势。农业生产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而且要遵循自然规律,家庭经营的独特优点,有利于弥补自然条件带来的诸多不便。按吴敬琏的说法,家庭经营可以实现家庭内部劳动力的优化组合与优势互补;决策成本很低,具有快速、灵活、方便、权威、随机的优点;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强;节省分配的成本;管理成本比较低。从农业生产忙、闲、断、续的客观实际出发,依据可利用的经济资源,通过合理安排生产经营项目,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居于基础性地位,集中体现在农民家庭是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的法定主体。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这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根本,也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根本。

四、积极稳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并不是要排斥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经营方式。从长远看,家庭规模的土地经营,相对于大部分地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而言,还是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的。第一,小规模经营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由于经营规模狭小,经营耕地的收入扣除来年的生产费用和家庭生活费用之后,余量很小,一般都打不到扩大再生产的资本量,致使农民的投资能力不足;第二,小规模经营不利于原有农业基础设施规模效益的发挥。分散经营破坏了农业生产的协调性,造成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低下,农业生产的有机成本提高;第三,农户分散经营点多面广、田小户多,加上农户素质参差不齐等加大了农业技术推广运用的难度和效益;第四,小规模经营不利于改善种粮农户的收入状况和劳动生产率状况,农业生产成本高。可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几乎都伴随着农户(农场)数量的减少和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和户均耕地面积在世界上属于超小规模。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比较效益和竞争力的提高都很困难,农业保险、金融服务等因为成本太高也很难办。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土地股份合作经营越来越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纷纷出现。因此,要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顺势而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并以此为龙头,推动各种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集聚。当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小规模农户仍会是主体,要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解决好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在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中,既要看到方向的必然性、明确性,积极引导、做好服务;也要看到过程的渐进性、长期性,不能操之过急。要试点先行、总结推广、水到渠成。

五、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加快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现行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3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农村改革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表明,农村土地经营体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出现不协调、不适应,因此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完善和创新,这样才能使其长期保持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邓小平同志说过:“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如今,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农民家庭越来越多,土地承包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发生分离,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这中新趋势、新特点对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农民在实践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新形式,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些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起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专业化生产,经营规模和组织化程度较高,可以更好的运用各种农业生产先进要素,符合农业发展的现代方向。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实践中必须把握以下原则:第一,从各地实践看,各种经营主体、各种经营形式,各有特色、各具优势,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环节都有各自的适应性和发展空间,不能只追求一个模式。要根据各地实际,根据不同农产品生产特点,让农民自主选择他们满意的经营形式。第二,要以不变应万变,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不变,来适应土地经营权流转、农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推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加充满持久的制度活力。第三,要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要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第四,必须稳妥推进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不管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产量改下去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要加强管理和服务,推动产权流转公平、公正、公开、规范运行。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任大军.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必须长期稳定[J].农村经济,1999(3).

[3]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篇8

山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既是经济发展一般规律要求,也符合山区地域特色及其所决定的技术和生态环境要求,更是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基本政策要求,“十二五”时期湖南山地农业发展成效和不足都已充分证明。培育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促进农地流转发展、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科技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农业经营环境是实现和保障山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

关键词

湖南山区;山地农业;基本逻辑;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路径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武陵山区为例”(2012FJY003);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资助项目“农地流转与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关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宏观政策和理论研究的基本逻辑和价值取向,主要是基于传统农业背景下家庭承包经营所致农业经营规模过于细化分散、农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客观现实,从而主张通过引导农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这种价值取向对于转变农业经营理念、加快农地流转、保障农民承包权益、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等方面都已发挥积极作用。但也正是这种价值取向和基本逻辑约束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这种约束首先表现为农业规模经营内涵的界定模糊,以至于形成农地流转越多越快越好、经营规模越大越全越好等认识误区;其次,这种约束还表现为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培育的轻视和对农业经营地域差异的忽视,以至于形成只有或只要加快农地流转就能实现规模经营的模糊认识。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①这显然是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张通过农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理论逻辑和价值取向的矫正。正如李总理在参加山东代表团讨论时所指出的“要多种形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②这种既保障承包农户权益又注重持续发展的基本逻辑和价值取向为我国特别是我省山地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也是本文研究的要旨和意义之所在。

一、湖南山区的特点及山地农业发展成效与不足

(一)湖南山区的特点

第一,湖南山区面积广泛。按照我国地理划分习惯,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之为山区,全国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另外,根据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江晓波在《中国山地范围界定的初步意见》一文中提出的山地计算标准,即“300—1000m之间的,相对高差≥300m,属于山地;1000—1500m之间的,相对高差≥300m或坡度≥5°,属于山地;1500—2500m之间的,坡度≥2°,属于山地”。以此推算,湖南省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两者合计占总面积66.62%,其中山地(含山原)占51.22%、丘陵占15.40%①。湖南地貌东西向由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南北向由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山区大体可分为湘西北山原山地区、湘西山地区、湘南丘山区、湘东山丘区和湘中丘陵区五大区域。第二,湖南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由于历史人文和自然地理原因,湖南山区普遍地理交通条件相对滞后,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加之耕地资源总量不足、分布零散,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相对落后。第三,湖南山区承载生态涵养社会责任。湖南山区主要分布在湘、资、沅、澧等大江大河上中游,承载着沿江沿河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涵养等社会责任,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既不能像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也不能像洞庭湖平原地区发展集约化现代种养植经营。因此,研究山地农业发展既是研究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二)湖南山地农业发展的成效

“十二五”时期以来,湖南全面推进实施“四化两型战略”,湖南山地农业快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并基本形成自身发展特点。第一,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增加,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近年来,政府对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特别是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山地农业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发利用,山地农业比较效益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投资魅力显著增强,加之,国家惠农政策推动和农业科技创新驱动,非国有资本投资农业比率快速提高。据湖南省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湖南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非国有投资额为673.40亿元,占农业投资额的78.40%②。湖南山地农业发展投资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工商企业、种植大户和新型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化生产经营和投资格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发展,衍生了“互联网+农业”等新型业态,赋予了新型职业农民内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自身技术、资金、装备以及市场等优势,结合区域特色,加快了山地农业产业链群发展,促进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户和农业生产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带动了周边农户乃至区域一体化发展,增强了山地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第二,产业要素融合逐步增强,产业结构多样化发展。近年来,湖南各级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村一品”工程推进更加务实,产业扶贫战略落实更加到位,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全省深度推进“四化两型战略”,山地农业生产要素融合加强,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粮棉油为主的单一种植业产业结构向粮棉油保持领先,淡水养殖、特色畜牧、经济作物快速发展的多样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从农业内部产业部门看,农、林、牧、副、渔多业齐头并进,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日趋均衡,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从农、林、牧、副、渔各产业内部看,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越来越普及,产业链日益完善,产业横向融合和纵向深化明显加强,技术贡献率逐步提高;从农业与外部产业看,产业协作、产业融合、产业渗透更加深入,农业生产多元化经营的同时,产业链逐步延伸,产业分工深化细化,产业集群快速形成,规模贡献率逐步显现。据《湖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显示,2014年,湖南省农业总产值3148.8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1.6%,经济贡献率为5.3%③。第三,现代经营理念渗透加快,生产经营集约化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工商资本注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扩张投入、返乡创业农民和农村经营能手规模投入,湖南山地农业发展投资规模快速增加,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经营理念逐步渗透到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山地农地流转加快,农业产业分工细化深化,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山地农业发展越来越依赖资金投入、装备动力、技术水平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各要素因农地流转速度加快和流转规模扩张而越来越聚合紧密。农业生产也因新兴业态出现、新型经营模式形成、新型技术应用而出现分化和聚合,规模化要素投入集中聚合推动山地农业集约化发展,高品质、高技术含量的生态有机作物种植、畜牧水产养殖成为山地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第四,因地制宜决策更为理性,主导产业特色化发展。2013年11月到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时,强调做实三件事,首先就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近年来,湖南省根据山区农业资源特色特点,结合精准扶贫要求,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省山区农业主导产业特色化发展取得成效。尽管现代产业发展越来越弱化了资源要素禀赋约束,但由于农业生物性、周期性经营特点先天受到土地、气候、生物物种等自然要素约束,现代生产要素与农业融合发展时,同样因地域差异而呈现出地域分工格局,区域产业特色化已成为湖南山地农业实现集约化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第五,山地农业发展引导更加务实,政府治理项目化发展。在山地农业发展进程中,支农惠农强农富农是我省现行农业发展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在政府职能特别是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各级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支持服务基本完成从农业生产具体项目的直接干预向农业生产经营项目的引导示范转变,项目化管理成为我省治理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农业项目投资建设,已逐步成为推动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扩大规模比较效益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据湖南省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湖南农业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7.54亿元,比2010年增长4.5倍,占农业投资额比重为44.0%①。

(三)湖南山地农业发展的不足

近年来,湖南山地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自然条件先天不足、产业发展基础脆弱、国民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山地农业发展特别是规模经营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突出表现在经营主体、经营设施和经营机制三个方面。首先,经营主体的问题。经营主体问题是现代农业发展制约最明显、最深层次问题。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传统山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思想僵化保守,小农思想观念影响深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难以适应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发展;二是新生代农民因教育体系完善和教育程度提高,就业渠道拓宽,价值理念发生根本转变,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意愿不强;三是现代工商企业家参与农地流转,租赁承包农村土地后,受利益驱动,“非农化”“非粮化”投资倾向明显;四是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导致农业生产经营劳动力老年化、妇女化,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需要;五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投资能力有限,带动和辐射能力不强。其次,经营设施的问题。经营设施问题实质上是山地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问题。一是山区大多远离中心城市,自然条件比较差,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增加了农产品运输成本,削弱了农产品竞争力;二是农田水利等公共设施过度使用,老化严重,建设投资不足,产权界定不清,制约了山地农业集约化经营;三是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且难以推广,能源动力稀缺等影响了农业生产力发展。再次,经营机制的问题。一是现有山地农业经营模式仍以家庭经营为主,小农经营模式占主导地位,农业经营规模小,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低,不利于山地农业持续发展;二是农地流转机制不顺,农民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农地集成度不高,约束了山地农业规模经营发展;三是山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特别是流转农民就业渠道、长远发展保障机制缺失,难以调动山区农户参与农地流转和参与山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湖南山地农业发展的基本逻辑:适度规模经营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企业生产经营达到一定规模后会出现和形成规模效益,并在一定范围内伴随着经营规模的持续扩大而呈现规模效益递增。很显然,适度规模理论要求现代产业发展首先必须形成一定规模,规模效益才会显现并有可能达到最优水平;同时也昭示,现代产业发展并不是规模越大经济效益就一定越好,关键在于规模适度问题。湖南山地农业近年发展成效和不足同样告诉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山区农业资源和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同时,也告诉我们,山地农业规模化经营不只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应该是适度规模经营,是生产要素最优配置下的规模经营,并具有自身特殊含义。首先,山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经济”意义上的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规模经济客观存在和资本利益扩张内在需求的交互作用,促使山地农业经营主体或经营组织需按照市场规律要求,通过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另一方面,因技术升级改造所致沉没成本增加和规模扩张所致组织成本攀升,又使得山地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和组织并不会无限制扩大经营规模。正是两者的相互作用,促使山地农业生产经营实现规模均衡和适度规模经营。其次,山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地域”意义上的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的先天特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始终是制约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要素,并因为土地地域分布及其地貌特点而影响农业经营组织方式并呈现出生物性、季节性特点。换言之,无论山地农业以何种组织形式经营都无法摆脱特定地域土地固定性及其相应自然条件约束。尽管山地设施农业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日新月异,经营模式不断创新,但山地农业规模经营必须也必然要反映地域特点,深受区域特色约束而呈现区域规模经营特点。据河南省统计局地调队统计,在农地集中连片的华北平原,土地最佳经营规模为200亩①;显然,在农地分布零散、地势起伏不平、地理交通不便的湖南山区,其经营规模可能还要小些。再次,山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政策”意义上的适度规模经营。即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前提下,加快农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农地资源对现阶段承包农民而言,仍然具有基本生活来源和就业渠道双重保障功能,仍然是承包农户根本权益之所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反映这一基本制度要求,才可能得到农户的支持,特别是对于山区农民而言,因其承包土地规模小,更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山地农业发展,既要体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设计预期目标,更要妥善解决流转农民的就业出路和长远发展需要。当前山区农户大多对政府推动的农地流转仍持观望、犹豫甚至怀疑态度,这既有传统“恋地”“惜地”观念因素影响,更关键的是现行农地流转模式特别是农地流转过程中及后续经营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模式还难以满足农民利益特别是长期利益需求,大部分农户不得不选择“抛耕撂荒”。第四,山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技术”意义上的适度规模经营。山地农业发展更多的是要依靠农业技术发展,其规模经营和发展必须以农业技术创新为支撑。农业技术是山地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农业技术水平、推广应用广度深度以及技术生命周期直接影响农业规模经营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山区可直接利用农业资源稀缺、地域位置优势不足、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更需要加快农业现代技术发展予以支撑和保障,而适度规模经营方式正是实现农业现代技术与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组织方式和有效载体。第五,山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生态”意义上的适度规模经营。无论是从湖南山区地理位置的客观要求,还是从山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还是从现阶段人们消费需求来看,山地农业还必须走生态化规模经营道路。从地理位置看,湖南山区大多位于湘、资、沅、澧四水上中游,肩负着生态涵养和水土保持的社会责任;从山地农业持续发展看,特种经济作物种植、特色畜牧业是山地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产业环境质量要求高;从现阶段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看,有机生态、环保低碳、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已成为城乡居民的基本消费偏好。

三、湖南山地农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径选择

推进湖南山地农业发展,实现山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关键是要解决好土地集中适度、经营主体优化、经营方式转变、经营环境改善等问题。

第一,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不变,严格土地登记确权,按照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模式,加快完善农地流转交易平台和农民利益保障机制,积极引导承包农户参与农地流转,实现农地经营权相对集中,为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基础和土地供给。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要求,做好农户承包土地登记确权工作,在坚持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支持鼓励农户通过出租、转包、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扩大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供给;支持鼓励农村种田能手和经营大户集中承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工商企业规模租赁经营等方式参与农地流转,扩大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需求;通过完善农地流转平台和加强农地流转市场监管,加大流转农民利益保障,加快农地规模适度集中,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和基础。

第二,加大山地农业经营新型主体培育,加强农业规模经营管理,提高规模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通过政策激励、制度规范引导和支持城市工商资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从事山地农业规模经营;通过加大新型农业技术和经营方式培训,提高职业农民素质,重点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完善山地农业规模经营劳动者支撑;通过规范工商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管理行为,恪守农地流转三条底线,切实保障现代农业和规模经营健康有序发展;通过提高企业家管理水平和企业家精神培养,改善涉农企业治理模式结构,增强涉农企业自我经营发展能力。①

第三,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村居民到小城镇落户发展,合理规划和解决农民就业渠道和基本生活保障来源,夯实家庭承包经营方式退出保障基础。通过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统筹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创业区,按照自愿原则引导山区农民入住集中居住区开展就业创业,妥善解决流转农民就业渠道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通过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加大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就业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通过土地入股、土地租赁等资本化农地流转,规范农地流转后行为,完善山地集约农业发展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农户承包权益。

第四,适应新技术条件下商业模式创新要求,加大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快“互联网+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增强山地农业持续发展能力和规模经营能力。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技术快速推动我国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智慧产业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全面实施,要求山地农业突出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快速适应新技术背景下新型商业模式发展,实现生产要素、组织方式和商业流程的信息化集成,加快推进“互联网+山地农业”发展,提高山地农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山地农业规模化集约发展。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篇9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塑造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而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要塑造出有利于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突破“小而全”生产经营方式、具有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内在激勋、进行专业化和商品化生产经营的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指出,家庭经营要向采取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因此,必须在小规模经营农户基础上,塑造出现代化微观经营主体。笔者认为,从我国实际出发.必须在逻辑上继起、时间和空间上并存的3个层面上塑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现代化微观经营主体。

一 大力发展企业化经营农户

小规模农户在我国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中占绝大比重,没有这些小规模农户的企业化,我国农业企业化无从谈起。但在短时期内把2.45亿小规模农户改造为企业组织并实现农户组织形式企业化绝无可能,而推行农户经营行为的企业化却具有较大可能性。通过推行农户经营行为企业化,使传统经营农户转化为企业化经营农户。

我国的实践表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在农户现有生产要素规模和水平基础上将小规模农户纳入到大规模生产经营体系中来。使农户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进行专业化、商品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因而是培育企业化经营农户的有效途径。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要完善和规范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推行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实现农户和市场的有效对接,而小规模农户自身难以完全实现这种对接,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中介组织,形成以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实践中,探索出了“市场+龙头企业+农户”、“市场+农民合作社+农户”、“零售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市场+农业科研院所+农户”、“市场+农民科技协会或研究会”、“市场+政府技术服务部门+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其中,真正能实现农户和市场对接的,是“市场+龙头企业+农户”、“市场+农民合作社+农户”、“零售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等形式。因此,应重点推行“市场+龙头企业+农户”,“市场+农民合作社+农户”、“零售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等产业化组织形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以加快提升农户的企业化经营水平-二是要在产业化各个主体之间建立起科学的联结形式。要以契约关系和参股关系为主要方式在公司和农户之间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组织连接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凡具备条件的应鼓励通过参股方式,建立起紧密型“公司+农户”经营组织,并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政府有关部门应在税收、信贷、进出口等方面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给予引导与扶持。

二 大力发展农业准企业

所谓农业准企业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企业经营行为和组织特征的农业微观经营组织。主要包括:①农业大户。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村“能人”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生产要素积累和集中,形成农业生产、加工、购销以及涉农服务等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经营能力的农户;②农户联合经营和合作经营组织。前者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分离,实行多个农户共同作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以及涉农服务的经营联合体。后者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入股,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以及涉农服务的经营联合体,③紧密型“公司+农户”组织。这种紧密型经营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企业的组织和行为特征,属于准企业性质的经济组织,④农民合作社。在国外尤其发达国家,一般把农民合作社界定为企业范畴,如美国农业部农村商业和合作社发展中心给合作社下的定义是:合作社是一种用户所有、用户控制和用户受益的公司型企业。从我国实践来看,大多数合作社规模不大,组织形式不规范,功能不健全,因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企业性质的经济组织。

大力发展农业准企业.除了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紧密型“公司+农户”经营组织外,还要大力发展农业大户、农户联合和合作经营组织以及农民合作社等。

首先,大力发展农业大户、农户联合和合作经营组织,并促进其进一步创新。(1)对具备一定条件的农业大户、农户联合和合作经营组织.通过登记注册,使其具备法人资格,在享受一般农业企业优惠政策基础上,给其更优惠的政策,(2)通过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引导农业大户、农户联合和合作经营组织扩大经营规模,引入现代生产要素;(3)有关部门应在市场信息收集、市场进入和开拓、技术创新等方面,为农业大户、农户联合和合作经营组织提供服务,(4)要引导农业大户打破血缘关系,形成以契约关系为纽带的内部组织方式,改进经营管理方式,发展成家庭农场或农业公司。要引导农户联合和合作经营组织通过合伙制、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等形式,进行规范化改造,发展成联户型家庭农场或农业公司。

其次,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并加以规范。(1)加强政策扶持,多种形式发展合作社。要突破地域界限,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发展各种类型的合作社。政府部门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并在技术和信息提供、人才培养、合作社间合作等方面为其提供服务;(2)引导合作社建立健全内部机制。要建立明晰的产权机制、科学的管理机制及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4)促进有条件的合作社进行联合。通过政策引导与扶持。促进一些内部组织与管理比较规范、功能比较完善、规模比较大的合作社走联合的道路。

三 大力发展各类农业企业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篇10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状分析措施建议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一、现在农业的内涵界定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其基本特征是:

1.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2.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如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

3.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

4.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如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达,“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所代替,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产生了农工商一体化;

5.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广管理方法显著改进。

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重大变化。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土地制度、农村体制和长期的改革发展,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现代农业是规模化的农业。目前我国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利于规模经营。分田到户制度始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分配过程中,一块完整的土地常常被分割成几块,本来相对完整的土地变得阡陌纵横、支离破碎,同时也降低了农业经营规模。现代农业是经营企业化,在这个产业体系中,农业生产环节只是一体化经营链的一个车间。我们目前以农户为单位的经营方式与其相比差距甚远。

2.标准化生产缺乏,科技创新不足。

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不少地方小农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人力加畜力的水平上,绝大多数的农活是靠牛拉犁、肩挑担、锄松土、手插秧、镰收割来完成的,科技含量少,生产效率低。同时,小农经济不是建立在科学的工艺流程基础上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它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变化无常的气候条件,很难保证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3.农民间和地区间社会化分工程度低。

现代农业是分工精细的农业。现阶段农业生产领域几乎无分工可言。农民是生产者、销售者、管理者,也是技术员、运输员、保管员,还是雇工、帮工、老板。这种分工模式阻滞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此外,各个地区间没有科学完整的规划,盲目耕种一时效益好的作物却忽略地区间的生产分工,不能形成地区特色农业发展。

4.农村教育落后,农业科研人才短缺。

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低,8亿多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其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造成农民技能单一,粗放经营,这些都制约着生产方式和观念更新。同时,由于工作条件艰苦,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都起重要作用的农业科研人才大量短缺,成为农业技术研发和农业竞争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建议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和长期规划,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1.更新农业经营理念

在农产品生产社会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从事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和营销的农户,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以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需要为其产品的销售提供完整、准确、迅速的市场信息,需要有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质量检验检测机制。他们希望自己的产品能打出品牌,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此,要用工业化、市场化理念经营农业。要有相应的制度变革和组织创新、培育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和契约联结方式,在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生产条件的提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首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拖入与建设力度,改善农村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能力。其次,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一方面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进一步转变乡镇职能,发挥乡镇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主题作用,尤其是要发挥乡镇农技推广方面的作用。再次,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经营规模大小决定着农业商品化率、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农民增收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程度。

3.明确分工,发展特色产业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诸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都是在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不同外部环境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各地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农业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我国是一个地域广大的农业大国,各地农业自然资源、生产力水平、文化传统、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在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劳动者素质、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实现形式也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作出不同的选择。从整体上看,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协调城乡关系、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只有选择合理的适合本地区发展特点的现代农业模式,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4.提高农民素质和组织化程度

农民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现代农业作为一种技术密集型产业,要求农业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技术素质,并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必须经常参加有关技术培训和科技知识的学习;而农业劳动者文化技术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其开阔眼界和树立开放意识、了解农业经营和市场信息、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推动市场型、外向型、生态型、多功能型等现代农业的发展。此外,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支持和帮助建立各种有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程度。由于目前我国普遍采取以家庭为基础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农业主要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状态,单个农民是市场谈判与竞争的弱者,农民只有联合起来和结成组织才能提高在市场中的地位。同样,在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户与龙头企业形成农业产业化组织,相互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使其地位提高、利益得到保障,合作组织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

5.加大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首先,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从财政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成立专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如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等。其次,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如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通过财政贴息及补贴等手段支持农业技术创新,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等。再次,加大金融资金的扶持力度。研制金融资金扶持办法,包括专项贷款、小额信贷、扶贫贴息贷款、利率优惠、信用担保等。农村信用社等更要发挥好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全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要尽快启动农村乡镇银行和村级信用社的设立试点工作。最后,加大农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以更优惠的政策和服务吸引外资进入农业领域。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通过更新经营理念、改善生产条件、明确分工、提高农民素质及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等措施,引导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建设,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曹俊杰:《我国东部地区集中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及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09年第1期。.

董吾苟,杨光,巫锦华:《试论我国现代农业之现代与发展策略》,《农业装备技术》,200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