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职业卫生检测十篇职业卫生检测十篇

职业卫生检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9:42

职业卫生检测篇1

关键词:职业卫生服务;检测;作用;措施

在从事的各类职业劳动过程中,职工的健康状况正是职业卫生研究的主要问题,这其中包括职业可能对劳动者带来的侵害,或所处的劳动环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为了有效保护和促进职工的健康,职业卫生服务应运而生,而职业卫生检测又是第一道关口,作为职业卫生检测可以为职业卫生服务提供更好的发展空g。

1当前职业卫生检测的现状

早在80年代,我国各省及直辖市已经建立了不同规模的职业病防治机构。大量检测人员为这一行业默默付出,并做了大量工作,已经为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提供了很多科学依据,特别是具体检测分析方法的实施方面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作为医疗卫生机构之一的职业病防治机构,计量认证在职业卫生检测实验室中普遍被忽视的方面。目前,我国尚未针对卫生检测工作的车间空气或生物材料等内容制定统一标准,仅给出推荐标准,或部分标准。这无疑对检测质量的提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大大削弱了我国处于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能力。在未来发展职业卫生检测工作过程中还会面临诸多问题。例如,专业技能较强的人员稀缺,职业卫生检测工作环境较差,检测结果失真或质量较低,收费偏低而耗材不断涨价,社会效益远高于经济效益,导致众多检测机构入不敷出。处于成本核算考虑,从业人员的经济效益受损,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留不住真正的技术骨干。此外,部分仪器价格不菲,利用率不高,收不回投入成本直接制约了机构的发展。

2职业卫生检测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呈现不断完善和加速发展的态势,各行各业都在积极与世界接轨。职业卫生检测也同样向世界标准看齐。我国的卫生体制也在不断完善和改革。当公共卫生实验室不再是唯一指定卫生检查机构后,职业卫生检测不得不面向市场竞争。而卫生实验室也需要经过相关部门审核才能具有卫生检测资格。很多国外先进的检测机构也顺势进入中国市场,这给我国的职业卫生检测机构带来重大的挑战和市场竞争压力,用户可以选择技术服务更为优越的机构从事服务。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的卫生检查机构正面临着威胁到生存与否的竞争压力。

3职业卫生检测工作的必要性

我国针对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出台过相关规定,凡是从事职业卫生健康方面的相关机构,都应当经过相关部门批准,待取得资质证书后,才可从事相关工作。资质证书的取得方式有专门固定,应当具备卫生检测机构,例如实验室、相关仪器设备或专业人员等。如果从业机构没有检测机构,则评审资格会被取消。由此可以看出,在预防医学领域,卫生检测的位置至关重要。预防职业病、诊断、治疗、研究或督导评价都在预防职业卫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针对卫生检测方面也出台过专门的独立规定,要求技术、操作及检验程序方面都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并且出具相应的检验报告。如果缺乏相关工作标准和具体要求,则很难将卫生检测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要想改变当下相对被动的卫生检测工作局面,势必要出台一个完整、规范的卫生检测新体制。

4职业卫生检测工作改进的措施

4.1注意征求意见,修改相关标准

综合前文所述,我们在改进工作时,首先应当广泛征求意见,并对职业卫生检测现状进行综合考察。明确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找出错误及时纠正。对于需要大量修改的内容,应当提前做好各项准备,方便相关机构平稳过度。

4.2加强检测方法的研究

在对职业卫生检测方法进行改进过程中,可以组织研究所或高校专业人员一同联合起来,商讨研究,并对新出台的检测方法进行核定。首先在行业内相互学习,加强经验交流,对于确实过时的检测方法要及时淘汰更新。对于检测中的难点问题,要通过研究制定新方法,提升科技含量,提高工作效率,适应新形势下对职业卫生检测的需求。

4.3做好采样过程控制工作

对于职业卫生检测工作来说,采样是首要环节,它是卫生检测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控制好采样工作,应当按照相关标准,寻找适合的检测方法,最终确定好采样的时间,确保样品达标,并将样品检测控制在最佳的范围内。对于容许浓度的有害物质,其采样时间应当控制在15分钟。如果采样时间不足15分钟时,可以进行第一次采样。对于最高浓度的有害物质,在采样过程中应当不超过15分钟。

4.4加强科研设备的投入和管理

为了实现职业卫生检测的科学化、规范化,应当从硬件上给予足够的支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满足实际需求,特别是当前职业卫生检测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众多瓶颈问题,可以通过硬件的更新,达到检测的相关标准。与此同时,在更新硬件设施后,还应当对从业人员做好设备使用的培训工作,使用记录、档案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也应当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当仪器设备较为贵重或大型器械,应当定期进行校准,并安排专业人员保管相应的记录,做好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如果仪器设备一旦发现问题,导致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时,应当聘请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并做好维修相关记录。

5结束语

在当前的环境下,职业卫生服务中的职业卫生检测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发展瓶颈,检测方法也已经落后于当前的形式,应当寻找更多应用范围广,工作效率高,并且检测效果好的方法。面对这样的问题,在职业卫生检测方面应当不断探索新措施,为今后职业卫生检测工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贺宁.现行煤炭职业卫生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2).

[2]罗江琳.现行职业卫生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09).

[3]韩孝坤.当代职业卫生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硅谷,2014(18).

[4]杨凤华,董爱军,张鹏.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职业卫生检测报告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3(01).

职业卫生检测篇2

关键词:职业卫生;气体检测;现场采样;质量控制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241

1研究ο

本文以我国西南地区某天然气净化厂为研究对象,该地区共有16家天然气净化厂。目前建成并投入生产的有11家,生产规模在25×104m3/d~680×104m3/d,本次研究的重点根据天然气净化厂的生产规模及作业场所有害物质的含量,选取两家具代表性的净化厂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该净化厂的生产装置属于持续运转状态,厂职工采取四班两运转制,每月一次换班,工作时间为:8:30~20:30或23:00~次日8:30。

2现场检测

2.1检测点的选择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取厂职工工作较长的区域或者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较高的地方作为检测点;在不影响设备运转及厂职工工作的前提下,空气收集器尽量靠近职工呼吸带;样品采集点设在工作点的下风口,尽量避开排风口。

2.2检测时间和频次

a研究对象检测时间:2015年7月11~13日,连续检测三天;B研究对象检测时间:2016年7月11~13日,连续检测三天;根据净化厂的运转状况,对同一个检测点要在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测,从而获取最大值。对每种化学物质的样品采集不得少于三个,根据国家对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对各个检测点的浓度进行计算,取最高值进行本次研究。

2.3检测方法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标准的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作点和时间段对空气中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厂区作业造成检测参照《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wS/t69-1996)、《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189.8-2007)进行检测。

2.3.1噪声测量

净化厂区工作场所的噪声测量分为两部分进行:(1)对2015年11月以前的噪声检测根据《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wS/t69-1996)进行,结合预测数据,对作业场所按照声级幅度或者变化规律进行声级分区,对每个分区至少选取三个以上点进行测量,传声器离地1.5米,测量仪器采用model33积分声级计,每次测量时间5~10min,按照登记表格要求着实记录。为了确保测量数据的精准率,分别于上午、下午进行测量,至少记取6个以上数据,取平均值作为最终获取的噪声值;(2)对2015年11月以后的噪声检测根据《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189.8-2007)标准进行测量,对于厂职工流动较大的岗位采用个体噪声剂量计,或者根据不同工作点分别测量,从而计算出等效声级。由于天然气净化厂作业岗位流动性强,需要厂职工频繁的巡检作业,可以通过为厂职工佩戴

HSS5628B型个体声级暴露计,传声器戴在耳部位置,通常单班职工人数较少,可以对全部人员进行采样,将所获取的等效声级值记录相应的表格,根据国家对职业接触限值标准的要求,必须计算40h以上的等效声级。

2.3.2硫化氢测量

对工作场所硫化氢的检测标准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硫化物的测定方法》(GBZ/t160.33-2004)进行检测,将两只分别装有10.0m1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管串联在一起置于采集点,结合QC-4采样器按照0.5L/min的流量,对空气样品采集15min,采样结束将吸收管的进出气口进行密封,放置清洁的容器中,送回实验室进行硫化氢含量的检测试验。

2.3.3二氧化硫测量

对工作场所二氧化硫的检测标准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硫化物的测定方法》(GBZ/t160.33-2004)进行检测。同样,将装有10.0m1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管一支置于采集点,结合QC-4采样器按照0.5L/min的流量,对空气样品采集15min,采样结束将吸收管的进出气口进行密封,放置清洁的容器中,送回实验室利用甲醛缓冲液对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进行检测。

2.3.4粉尘测量

对工作场所的粉尘测量根据《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S748-85)标准进行,采用HFC-3Bt粉尘采样器对工作场所进行采样,以40L/min的流量进行采集,20min后可获取800L含粉尘的混合空气,根据滤膜的增量,计算出空气中的粉尘含量。同一采集点至少采集2个以上的空气样品,从而计算出twa值。

2.3.5一氧化碳测量

对工作场所一氧化碳含量的测量采用pGm-54型多组分气体测定仪直接进行测定,该仪器上的直接读数就是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

3检测结果

职业卫生检测篇3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

中图分类号:R97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为了防止劳动生产环境中不利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人们必须对劳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因素进行识别、检测与评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条关于“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应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2、职业病的危害及其危害因素

职业病的危害就是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因素(如有机溶剂类毒物,铅、锰等金属毒物,粉尘等)、物理因素(如噪声、高频、微波、紫外线、X射线等)、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还包括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氯、氨、氯乙烯、乙炔、氯化氢等毒物和粉尘、噪声等危害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对象及其流程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的设定和检测周期的确定应符合《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等规范要求,所有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每年至少检测一次,高毒物质至少每季度检测三次。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由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部(科)、检测人员和被检测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共同确定。

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主要包括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粉尘、噪声、热辐射和电离辐射等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其流程为:检测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防护用品,环保卫生监测站和委托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根据检测结果,比对国家有关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做出符合性判定和评价并出具《监测报告》,并根据检测周期向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部报告,由安全部门填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结果告知书》,向公司通报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公示。

检测前的准备,职业健康安全部(科)应根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需要提供本单位的基本信息、职业病危害基本情况、往年检测、评价资料等,并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签订检测合同。

业务联系小组受理用人单位(工厂)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监测业务委托,填写业务受理登记表。然后委托方委托我院进行职业卫生环境监测,递交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委托书。后由业务联系小组接受委托单位监测业务委托,安排现场调查时间,成立监测小组,指定项目负责人。我们在用人单位有关人员的陪同下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收集的资料包括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生产的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及其化学成分等。工作流程包括原料投入方式、生产工艺、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数量等。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包括劳动者数、在工作地点停留时间、工作方式、接触有害物质的频度及持续时间等。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估计浓度等。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设施及其使用情况、个人防护设施及使用状况等。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析,明确检测范围,列出具体的职业危害识别及分布状况。最后,项目负责人根据现场调查情况,结合《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的要求制订监测方案。由科室技术负责人审阅监测方案,提出审核意见;任务负责人根据审核意见修改确定方案。

检测结果的报告与公布,职业健康安全部(科)接到检测报告后,应在三日内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报告,并将检测报告结果在车间内公布。

如果检测中发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卫生标准时的处理,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超过国家标准,职业健康安全部(科)负责协调相关部门、车间查找原因,限期治理,联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重新检测。

同时,公司各单位应对检测结果异常的作业场所进行整改。对跑、冒、滴、漏引起的现场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必须采取有力的防护措施,责成专人处理,及时消除,杜绝事故的发生。对暂时不能整改或整改后不能达标的作业场所,所属单位应专题报告公司立项进行整改。

安全部门在公司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监督公司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级管理,每年委托具备法定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保存检测结果,存入职业病卫生档案。质检部门负责对已确认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项目与监测点每月进行依稀检测,根据国家标准对检测的结果进行分级,同时将检测结果在公告栏公布。

4、职业病危害因素管理控制的常见问题

4.1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和评价不充分

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与其它危险源进行一起识别,常用LeD法进行风险评价。一是识别出来的职业危害因素少,风险值低,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描述不准确。二是物理危害因素没有按照国家《工业企业卫生设计标准》及其相关附录的要求进行识别、检测和评价。

4.2缺少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依据及相关控制措施

用LeD法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评价不够详细,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致害途径、危害大小、产生的后果等辨识不清楚,评价出来的结果也不能指导企业进一步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的管理和控制。

4.3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不到位

由于对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不清楚,导致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的目标不明确。为员工进行健康检查时对医疗机构的选择随意性大,没有严格选择有国家许可的职业健康监护资质的医疗机构。没有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为员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为了规范企业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避免以上系列问题的出现,必须要对企业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充分辨识和评价。笔者结合多年在烟草基层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经验,参照“LeC”风险评价法并加以改进,建立一套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评价方法,为加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针对以上,我们要建立员工身体健康监护档案,选择固定的有健康监护资质的医疗机构为员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建立员工身体健康监护档案,为企业在职业病防治和合理用工方面提供依据。企业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内容应包括职业健康监护委托书;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和评价报告;职业病报告卡;对职业病患者、职业禁忌症者和已出现职业相关健康损害劳动者的处理和安置记录;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其它资料等。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要指定部门和专人统一管理和保存。

5、结语

职业卫生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加强对员工身体健康的关注,是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的体现,是企业长期和谐健康发展的根本。同时职业卫生管理做好了公司职业病危害检测工作,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危害,切实保障员工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7

[3]《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

职业卫生检测篇4

摘要:目的了解某市使用有机溶剂的职业危害现状,为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职业病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对54家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进行职业危害因素调查,同时对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毒物浓度进行检测,对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将资料汇总并进行综合。结果工作场所空气中苯检测点超标率7.1%;甲苯检测点超标率14.2%;二甲苯检测点超标率4.4%;正己烷检测点超标率7.7%。接触有机溶剂组工人的各种临床症状头晕头痛、乏力、恶心、食欲不振、失眠、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有机溶剂;工作场所;职业危害

Surveyofoccupationalharmfulnessoforganicsolventsin54enterprisesinacity.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statusofoccupationalharmfulnessoforganicsolventsandprovidescientificbasisforoccupationalhygienicmanagementandmakingpreventiveandcontrolmeasures.methodsSurveyofoccupationalharmfulnessoforganicsolventsin54enterpriseswasmadeandtheresultswerecomprehensivelyanalyzed.Resultsexceedingstandardratesofconcentrationofbenzene,toluene,xyleneandhexaneintheairofworkingplaceswere7.1%,14.2%,4.4%,7.7%,respec-tively.themainsymptomsofworkersexposedtoorganicsolvents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dizziness,headache,weakness,lossofappetite,insomnia,chronicrhinitisandpharyngitisshowingsignificantdifferenceascomparedwiththatofcontrolgroup(p

Keywords:organicsolvents;workingplace;occupationalharmfulness

随着化学的,有机溶剂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其引起的职业卫生已引起人们的关注[1,2]。为了解某市企业有机溶剂职业危害现状,为今后开展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2004年我们对54家使用有机溶剂企业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对54家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调查包括企业使用有机溶剂的基本情况,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溶剂浓度的检测,并对1532名接触工人(接触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其中男性726人(47.39%),女性806人(52.61%),平均年龄29.6岁,平均工龄2.8年。选择本次调查企业中年龄、工龄相似的833名非接触工人作为对照组。

1.2方法

1.2.1工作场所检测按《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的要求,采用活性碳管采集空气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溶剂浓度,用气相色谱法(GC-14C气相色谱仪)进行样品分析。按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1.2.2职业健康检查按卫生部《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要求,对两组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内科常规检查、外科、五官科、心电图、血常规、肝功能、尿常规等。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被调查的54家使用有机溶剂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三资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企业等,以印刷业、制鞋业、、化工、家具行业为主,使用有机溶剂种类主要有三苯(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环己烷、丙酮等。调查54家企业中,只有4家企业实施职业病危害评价,大多数企业存在车间布局不够合理,防护设备简陋,企业经营者职业卫生意识缺乏,工人防护意识差。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工人多为青年人,女职工占多数,以手工、半机械化操作为主。

2.2工作场所检测对使用有机溶剂的54家企业共检测738个作业点,检出超标点共60个,超标率为8.1%,其中甲苯检测点的超标率最高(14.2%),苯的最高超标倍数为86.9倍,见表1。不同行业工作场所有机溶剂检测结果,见表2。表1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溶剂检测结果(略),表2不同行业空气中有机溶剂检测结果(略)

2.3职业健康检查接触组中未检出慢性职业中毒者。但接触组中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临床症状发生率较高,头晕头痛(31.2%)、乏力(28.2%)、恶心(17.6%)、食欲不振(18.9%)、失眠(19.9%)、慢性鼻炎(26.9%)、慢性咽炎(26.9%)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

(60/1532),也显著高于对照组2.0%(17/833)(p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54家企业中存在的有机溶剂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环己烷、丙酮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溶剂浓度检测点的超标率为8.1%,其中甲苯检测点的超标率为14.2%,苯的最高超标倍数为86.9倍。有机溶剂危害较大的行业为印刷业、制鞋业、电子制造业、化工行业、家具行业和其它行业,以印刷业、制鞋业、家具行业的企业数较多,接触人数最多,有机溶剂检测点超标率较高。因此,这类企业应为卫生部门监督、监测工作的重点。

职业卫生检测篇5

 

一、检查内容

(一)用人单位职业卫生随机监督抽查。包括煤矿和非煤矿山的专项检查和其他用人单位监督抽查。主要检查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管理组织和措施建立情况,职业卫生培训情况,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开展情况,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情况,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评价开展情况,职业病危害告知和警示标识设置情况,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配备、使用、管理情况,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职业病病人、疑似职业病病人处置情况。

(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随机监督抽查。主要检查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条件符合情况,依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情况,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情况。

二、工作要求

(一)各地自行确定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双随机抽查比例,其中煤矿和非煤矿山应当全覆盖检查。抽查底数依据2020年摸底数据,参考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系统库数据。各地监督抽查的用人单位数量应当不低于2020年的监督检查数量;辖区内注册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全覆盖检查。在对用人单位监督检查过程中,对有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进行延伸检查。

(二)各地要切实加强对上报数据信息的审核,按照抽查工作计划表及监督信息报告卡要求填报监督检查和案件查处数据信息,于2021年11月20日前完成本省(区、市)职业卫生监督抽查信息报送工作,所有数据以信息报告系统填报数据为准,不需另外报送纸质报表。请各地于11月30日前将工作总结报送省总队,省总队于12月5日前将工作总结(含附表)书面报送我委。

综合监管处联系人:

林锐  028-86139290  

省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总队联系人:

李鹏  028-65277094 2523928635@qq.com

 

附表:1.用人单位职业卫生随机监督抽查计划表

2.用人单位职业卫生随机监督抽查汇总表       

3.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随机监督抽查计划表

4.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随机监督抽查汇总表

 

 

附表1

2021年用人单位职业卫生随机监督抽查计划表

监督检查对象

抽查任务

重点检查内容

用人单位

抽查用人单位数量不低于2020年监督检查数量。其中煤矿和非煤矿山全覆盖。

1.职业病防治管理组织和措施

1.是否按规定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2.是否建立、落实及公布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2.职业卫生培训

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劳动者是否按规定的周期接受职业卫生培训,培训内容、时间是否符合要求。

3.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

是否落实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是否按程序开展评审及存档、公示。

4.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

是否如实、及时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

5.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

1.是否按规定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检测、评价,是否进行检测结果的报告和公布;

2.是否按规定配置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并及时维护、保养,是否按规定发放、管理职业病防护用品并督促劳动者佩戴使用。

6.职业病危害警示和告知

是否按规定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告知职业病危害及危害后果。

7.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

是否按规定开展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

8.职业病病人和疑似职业病病人处置

1.是否按规定处置职业病人、疑似职业病人;

2.是否为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提供健康损害与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关系等相关资料。

 

附表2

2021年用人单位职业卫生随机监督抽查汇总表

用人单位类别

辖区单位数

抽查单位数

不合格单位数

不合格情况

责令限期改正单位数

行政处罚单位

行政处罚情况

职业病防治管理组织和措施

职业卫生培训

建设项目“三同时”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

职业病危害警示和告知

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

职业病病人和疑似职业病病人处置

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不合格单位数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合格单位数

职业卫生培训不合格单位数

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不合格单位数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不合格单位数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检测、评价不合格单位数

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防护用品不合格单位数

职业病危害警示和告知不合格单位数

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不合格单位数

职业病病人、疑似职业病病人处置不合格单位数

未为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提供健康损害与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关系等相关资料单位数

警告单位数

罚款(万元)

责令停止作业单位数

提请关闭单位数

煤矿

 

 

 

 

 

 

 

 

 

 

 

 

 

 

 

 

 

 

 

 

非煤

矿山

 

 

 

 

 

 

 

 

 

 

 

 

 

 

 

 

 

 

 

 

其他用人单位

 

 

 

 

 

 

 

 

 

 

 

 

 

 

 

 

 

 

 

 

合计

 

 

 

 

 

 

 

 

 

 

 

 

 

 

 

 

 

 

 

 

填报单位:                             填报人:                                联系电话:

附表3

2021年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随机监督抽查计划表

监督检查对象

抽查任务

重点检查内容

职业卫生技术

服务机构

(甲、乙级)

辖区内注册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全覆盖检查

1.资质证书

1.是否未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认可擅自从事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技术服务;

2.是否有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情形。

2.资质条件

已经取得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是否继续符合规定的资质条件;

3.业务范围及出具证明

1.是否超出资质认可范围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

2.是否出具虚假或者失实的职业卫生技术报告或其他虚假证明文件。

4.技术服务相关工作要求

1.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开展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现场采样、现场检测、样品管理、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及应用、危害程度评价、防护措施及其效果评价、技术报告编制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

2.是否存在具备自行检测条件而委托其他机构检测的情形,是否存在委托检测的机构不具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和相应检测能力的情形,是否存在委托其他机构实施样品现场采集和检测结果分析及应用等工作的情形;

3.是否以书面形式与用人单位明确技术服务内容、范围以及双方的责任;

4.是否转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项目;

5.是否擅自更改、简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程序和相关内容;

6.是否按规定在网上公开职业卫生技术报告相关信息。

5.专业技术人员管理

1.是否使用非本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的;

2.是否安排未达到技术评审考核评估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

3.是否在职业卫生技术报告或者有关原始记录上代替他人签字;

4.是否未参与相应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事项而在技术报告或者有关原始记录上签字。

附表4

2021年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随机监督抽查汇总表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类别

辖区单位数

抽查单位数

不合格单位数

不合格情况

行政处罚情况

资质证书

资质条件

技术服务规范性

案件

查处数

警告

单位数

罚款

(万元)

没收

违法

所得

(万元)

无资质擅自从事检测、评价服务单位数

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资质证书单位数

已经取得资质的机构不再继续符合资质条件单位数

超出资质认可范围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单位数

出具虚假证明文件单位数

不符合技术服务相关工作要求单位数

不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要求单位数

甲级

 

 

 

 

 

 

 

 

 

 

 

 

 

 

乙级

 

 

 

 

 

 

 

 

 

 

 

 

 

 

合计

 

 

 

 

 

 

 

 

 

 

 

 

 

 

填报单位:                             填报人:                              联系电话:

 

职业卫生检测篇6

关键词:化工;职业病危害;粉尘;毒物;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X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12803

1引言

为了解珠三角地区涂料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现状,为预防职业病提供依据。笔者于2016年6月至8月对佛山市某涂料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检测与分析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某涂料化工企业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

2.2方法和依据

(1)采样方法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依据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16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测定》、GBZ/t18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19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检测结果按照GBZ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进行评价。所用检测、检验仪器均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计量部门检定、校准。在设备基本满负荷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正常运转的状态下,选择工人经常操作或定时停留的地点,连续3d进行采样。

(2)检测方法实验室检测采用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原子火焰吸收光谱法和焦磷酸法等进行检测。所使用的仪器均经过计量认证检定。

(3)职业卫生学调查主要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已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

(4)职业健康检查检查项目按GBZ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要求。

3结果与分析

3.1职业卫生学调查

某涂料化工企业成立于1996年6月,目前大约年生产销售聚酯树脂清漆500t,聚酯树脂绝缘漆150t,聚氨酯漆稀释剂2000t,水性涂料500t。本次调查范围为:①水性单元,包括:一车间、化验室一;②油性单元,包括:二车间、三车间和化验室二;③辅助单元,包括甲类仓库、丙类仓库、配电房和辅助卫生用室等。三种主要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为:水性乳胶漆生产场所为一车间,生产工艺:投料混合分散配色过滤检测分装包装;聚酯树脂清漆生产场所为二车间,聚酯树脂绝缘漆生产场所为三车间,生产工艺:投料混合分散研磨过滤检测分装包装。主要原料和辅料为醇酸树脂、聚酯树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二甲苯、乳液、钛白粉和滑石粉等。主要生产设备有高速分散釜(3台)、高速分散机(4台)、防爆分散机(6台)、砂磨机(5台)、灌装机(4台)和空压机(4台)等。

该企业现有员工46人,实行每天8h、每周6d工作制。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人38人,占82.6%。设置了职业卫生管理小组,已制定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配发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高效过滤式(单罐型)防毒半面罩、301-XK防尘口罩、3m1100型耳塞、防护手套等。对工人进行了职业卫生知识培训,以及应急救援演练。在工作场所内均设置了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和告知卡,建立了职业卫生档案资料。

3.2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通过对该企业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调查,根据企业提供的mSDS,结合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辅材料等,确定其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其他粉尘)、化学毒物(苯、甲苯、二甲苯、乙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环己酮、丙烯酸、甲苯二异氰酸酯、甲醛),噪声和工频电场等。

3.3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检测结果

(1)粉尘浓度检测结果对于其他粉尘的检测,设置2名个体采样对象和2个定点采样点。检测结果显示,2名个体采样对象接触的总尘浓度(Ctwa)和2个定点采样点的总尘浓度(CSteL)为0.7~7.3mg/m3,全部在职业接触限值范围内,见表1。

(2)化学毒物浓度检测结果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环己酮、丙烯酸、甲苯二异氰酸酯、甲醛等10种化学毒物浓度96个点,其浓度均在职业接触限值范围内,见表2和表3。

(3)噪声强度检测结果工作场所设置7名个体噪声检测对象和5个定点检测点,噪声检测结果显示,该企业工作场所或作业岗位的噪声强度均低于85dB(a),在相关职业接触限值以下(一车间、二车间和三车间和化验室一的各个岗位的噪声强度超过了80dB(a),属噪声作业),见表4。

(4)工频电场检测结果工频电场检测配电室1个点,结果显示,电场强度为1~2kV/m,均在职业接触限值范围内。

3.4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调查与检测

(1)防护设施调查①防尘设施:一车间在每个分散岗位都设置了一个上吸罩,共9个。②防毒设施:二车间、三车间和实验室二共设置12个局部通风装置。③防噪设施:采用低噪声设备,对产生噪较大的工序采取隔声措施。④防高温设施:在生产车间内设置了电风扇,以加快车间内空气的流动,有利于人体的排汗。⑤防工频电场:配电室高压设备设置围栏和区域划分,对高压线和电柜进行屏蔽处理。

(2)防护设施检测检测22个局部通风防尘设施的罩口风速,检测结果显示,该企业所设置的排风罩罩口风速能够达到设计要求[1],可以有效的将有害物质排出,检测结果见表5。

3.5健康检查

职业健康检查该企业2016年在岗期间职业健康体检,应检46人,实检46人,在岗期间的体检率为100%,委托体检的机构具有相应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格。用人单位已将两例有粉尘职业禁忌证的工人调离原工作岗位,从事不接触粉尘的工作。对于另外两例苯系物项目待复查的作业人员,用人单位已按相关要求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安排进行复查。体检结果中发现两例粉尘职业禁忌证,没有发现职业病和职业中毒患者以及疑似职业病患者的记录。

3.6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1)粉尘危害控制效果该企业设置了粉尘防护设施并运行正常,经现场检测4个点总粉尘浓度全部合格。接尘工人未发现疑似尘肺病。

(2)化学毒物危害控制效果设置了化学毒物防护设施,设施运行正常,现场检测10种化学毒物共96个点浓度全部合格。接触毒物工人未发现疑似职业病。

(3)噪声危害控制效果对噪声源采取的降噪设施,现场测量噪声强度12个点全部合格。噪声作业岗位工人未发现疑似职业病。

4讨论

涂料化工行业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已有报道[2~5],但其现状调查报告较少。本文调查的某涂料化工企业目前主要生产销售聚酯树脂清漆、聚酯树脂绝缘漆、聚氨酯漆稀释剂和水性涂料等产品,原辅料主要为醇酸树脂、聚酯树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二甲苯、乳液、钛白粉和滑石粉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其他粉尘)、化学毒物(甲苯、二甲苯、乙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甲醛),噪声和工频电场等。作业工人长期接触上述职业病危害因素,倘不注意做好防护工作,可发生尘肺病、职业性慢性苯中毒[6]、职业性噪声聋[7]、职业性中暑等,严重时会危害作业工人的健康。

本文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某涂料化工企业的现状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较好[8,9]。设置了各种职业病防护设施,从源头上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在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序或岗位设置了防毒、防尘、防噪声、防高温和防工频电场的防护设施并运行正常。所检测4个点总粉尘浓度、96个点(10种)化学毒物浓度、12个点的噪声强度和1个点工频电场强度均全部合格,受检查的接触化学毒物和噪声的工人均未发现疑似职业病,说明防毒、防噪声和防工频电场的防护设施控制效果良好。不过二车间投料操作位的其他粉尘短时间接触浓度较高,最高值为7.3mg/m3,接近8mg/m3的职业卫生限值。说明粉尘危害控制效果欠佳。需进一步完善通风除尘措施和对应岗位作业人员的个人防护工作。

投料操作位其他粉尘短时间接触浓度较高的原因是由于投料口是敞开式,工人在进行投滑石粉过程中整包迅速倒进投料缸,从而短时间产生粉尘飞扬。在投料过程中工人应轻拿轻放,慢倒,尽量在倒料过程中粉尘袋口伸进缸里,防止物料飞扬。同时应降低上吸罩与污染源的距离,更有效地排除毒物与粉尘。调查显示,该企业各岗位作业人员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和使用情况较好,相关管理人员仍应注意防护用品的失效与更换周期,尤其对于一车间操作工防尘口罩和二、三车间各岗位防毒半面罩的使用,务必确保防护用品的有效和正确使用,避免或减少粉尘、化学毒物和噪声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彭洁,刘莉.中小化工企业职业卫生检测与职业卫生安全问题浅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2):1788~1789.

[3]轩飞飞.天津市某涂料厂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4,30(17):2369~2371.

[4]平庆玲.某化工有限公司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1):1341~1343.

[5]周杰,蒋立新,张雪,等.深圳市福田区企业工作场所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测定[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6,34(5):412~414.

[6]王国彬,李南春.慢性苯中毒研究概况[J].职业与健康,2010,26(15):1767~1769.

[7]王国彬,李南春.职业性听力损伤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1,27(2):196~198.

职业卫生检测篇7

以中航飞机汉中飞机分公司为例,2015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为加强公司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明确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真正维护员工的健康权,减少职业病的发生,实现公司职业卫生的有效管理,公司开展了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为此,公司制定了具体的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方案,并且组建了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开展及考评小组,健全了职业卫生基础建设责任制度和管理体系,建立试点单位并进行试点工作,为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

一、职业卫生基础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公司制度

企业是落实职业卫生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做好职业卫生工作,首先要制定完善的制度,为明确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公司起草下发了《中航飞机股份有限公司汉中飞机分公司职业病防治责任实施细则》,为加强职业卫生的管理,2014年按照中航飞机规章制度管理要求,修订完善了C级制度《职业卫生管理办法》Q/10a-GL3403-2014,D级制度《劳动能力鉴定实施细则》Q/10a-GL340303-2014、《职业病防治实施细则》Q/10a-GL340301-2014、《职业健康监护实施细则》Q/10a-GL340302-2014等。补充、修订职业卫生管理程序性文件、制度和记录等,并及时。《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实施细则》、《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实施细则》等文件已陆续套标颁布实施。

(二)加强企业领导和管理

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是整个工作的关键。公司应在建厂初期就建立厂级安全生产委员会,设定独立的机构对全厂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进行监督和检查。中航飞机汉中飞机分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为职业卫生主管机构,技安环保处为职业卫生专业管理部门,共有职业卫生专职管理人员6人,各单位兼职管理人员68人。公司还成立了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由各单位行政领导人担任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小组的组长,主管此项业务分工的领导,担任副组长,分配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下属基层单位均配备兼职职业卫生管理员,提高机构管理体系的实效性及全面性。

公司通过园区网进行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工作的宣传,各单位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职业卫生主管、在职人员应通过班前会以及班组安全活动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以及培训工作。要求各单位成立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推进小组,完善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网络体系。为保证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推进活动的有效开展,考虑到生产任务繁重的因素,技安环保处组织专家到各单位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现场培训,并展开初始现状摸底调查,各部门按阶段分步实施。

(三)开展项目试点工作

公司制定了《中航飞机股份有限公司汉中飞机分公司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推进方案》,推进方案包括指导思想、总体目标、组织领导、实施步骤以及工作要求等内容。为保证公司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的顺利进行,公司选择航空电缆电器厂作为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推行试点单位,进行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制度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设立、职业病危害因素摸底调查、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建立档案等一系列活动的模拟。

(四)落实法规、源头控制,严格做好职业卫生管理“三同时”工作

公司不管是在建厂初期还是后期的改扩建项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生产和使用必须同时进行。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在其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在其竣工验收前应进行职业病危害效果评价。各项工作都要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应进行。在建厂初期选型时也要考虑工艺对环境的影响,劳动强度的大小,作业环境优劣,对人员健康的危害程度,从根本做好预防控制工作。

对于各种类型的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委托资质单位开展职业危害预评价。将预评价结论及建议引入到初步设计中。项目竣工后,委托资质单位进行职业病控制效果的评价,促使职业病预防设施发挥其作用。

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管理和检测

各部门对公司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研究,确定其监测代表点,建立危险、有害作业场所清单与作业环境与职业健康分布台账。按规定进行了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陕西永安科技研发检测有限公司于2013年进行了职业危害现状评价、2014年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以及2015年委托陕西浩德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进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共支出评价及检测费约39.8万元。

(一)群众监督以及职业危害告知

2014年,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公司工会听取和收集公司各单位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共28条,并召集主管部门对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逐一解答,改进了公司职业健康的相关工作。公司对部分车间车辆通道制作并张贴了限高、限宽标识,对各单位危险场所补充了5916块安全警示标识和236个职业危害告知卡。

2015年,发放职业危害告知卡共94个,其中南区25个,北区69个;在醒目位置设置了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事故应急处理措施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对产生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在醒目位置设置了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在职业卫生公示栏、告知卡进行了告知。并将定期检测、评价结果存入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档案,向员工公布并向当地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人力资源部修订完善了职工劳动合同,将其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一并补充到职工劳动合同补充协议当中。

(二)配备防护设施设置

公司建立健全了职业病防护设施明细记录表,补充配置了重点部位防护设施,如洗眼器等。对表面处理及危险化学品作业现场补充配备了11套洗眼器装置;对辐射装置、工业探伤等使用强辐射源的工作场所配备了8个个人计量检测仪。公司花费27万余元购置配备了部分职业卫生检测仪器如照度计、酸度计、分光光度计、噪声仪等职业卫生监测仪器进行日常监测。建立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定期进行检查与维修。

(三)个人防护用品配备

由技安环保处根据各生产单位职业病防护个人劳保用品需求提出计划需求,报送至综合计划部,由综合计划部向采购供应部下达个人防护用品采购计划。技安环保处参照配备标准《个人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针对不同作业岗位制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制定《职工劳保用品发放标准》(司安字〔2004〕131号)。个人防护用品要求供应商提供个人防护用品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和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以及产品说明书。发放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时,要求管理人员填写《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使用记录》,领用人要签字。定期对工人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对工人违规现象进行纠正。

(四)职业病管理以及应急救援与管理

公司设置了职业病管理机构-技安环保处,配备了专人-工卫医师来负责职业病防治工作,制定完善了《职业病鉴定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完善了职业病防治台账。

针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公司制订了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演练。定期维护应急救援设施,保证其完好。对可能产生急性职业损伤的作业场所补充了急救箱10个,并对急救箱内缺失的急救药品进行了采购补充。

(五)进行宣传教育培训

2014至2015年,职业卫生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参加了中航工业举办的职业卫生培训班,并取得了培训合格证书。

2015年,结合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标准,公司对834厂进行了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摸底调查,并已下发相关表单。对试点单位834厂进行职业卫生基础建设知识宣贯、培训、收集基础资料等工作。8月份公司组织专家到各单位进行现场培训,并进行初始现状摸底调查、分阶段分部门实施,参培单位共35个部门,参训人员1500余人次,并进行了签到。

(六)实施劳动者健康监护及制定档案

2014年,公司组织职业健康岗前体检119人,岗中体检1309人,岗后体检27人,体检率达到100%。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1309份。2015年,组织职业健康岗前体检70人,岗后体检22人,岗中体检正在进行,经过第三方监测公司对公司进行职业卫生现状调查及工程分析,进行职业危害岗位、涉害因素及人员的确定。实行一人一档管理,并实行纸质档案和数据库并行的管理模式。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含了从业人员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危害接触史;相应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等从业人员的健康资料。

结语

职业卫生检测篇8

【关键词】职业卫生;职业病危害因素;水泥厂;调查

为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摸清水泥厂生产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笔者对周口市2010年某合资水泥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指企业的基本概况,主要工艺流程,主要原料、配料及产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

1.2检测项目主要有粉尘(包括水泥尘、熟料尘、石膏粉尘等):作业工人接触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关键控制点定点粉尘浓度以及噪声强度(a声级)等。

1.3检测方法粉尘的检测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采样规范》(GBZ159-2004)和《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192.1-2007)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噪声检测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189.8-2007)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1.4分析评价依据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一部分》,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二部分》。

1.5采样检测仪器主要仪器有DFC-3Bt型粉尘采样器,aKFC-92G型个体粉尘采样器,HS6288噪声分析仪和ae240型分析天平,采样、检测仪器在使用前经计量部门校准。

1.6检测时间及频次根据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变化情况等因素确定检测时间和频次。粉尘个体采样:每日一次(一个工作班),每次采样应为8h,工作场所粉尘浓度过高时,可更换滤膜、进行1次以上采样,连续采样3个工作日,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粉尘定点采样:即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采样,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一个工作日内空气中粉尘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每次采样时间为15min,连续采样3个工作日。噪声检测:工作场所声场分布均匀选择3个测点,每个测点测量3次,取平均值;工作场所声场分布不均匀时应将其划分若干声级区,每个区域选择2个测点,每个测点测量3次,取平均值;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应使用个人噪声剂量计进行测量。

2结果

2.1一般情况某合资水泥厂是国家大型二档企业,年产水泥400万吨。公司现有员工194人,其中生产人员95人。

2.2主要原、配料及产品主要原、配料为熟料、石膏、粉煤灰和炉渣。主要产品为散水泥和袋装水泥。

2.3主要工艺流程原料粉碎原料输送皮带配料混合料输送皮带磨机出磨均化库存包装或散水泥出厂。

2.4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噪声等。主要分布在熟料库、磨机房、水泥库及包装等10余个岗位。

2.5运行人员生产活动工时调查皮带巡检工、石膏石破碎工、磨机巡检工、成品包装工实行三班二运转制度,时间段划分为8:00~20:00,20:00~8:00,在现场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平均为8h。主要看皮带运行情况,根据中控室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上料速度。

2.6粉尘检测结果粉尘检测结果见表1。检测结果显示,包装机包装工、包装机机修工、库底皮带巡检工、磨机巡检工接触粉尘总尘浓度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标准。磨机皮带巡检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标准。

2.7噪声检测结果本次在该厂工作场所内12个工段,44个岗位进行噪声检测,最大声强110dB(a),最小声强58.6dB(a),其中23个岗位不合格,合格率52.3%。噪声超标大的岗位主要有3号磨机房、粉磨工段北电机、2号库、3号库、4号库、5号库和6号库。

3建议

某合资水泥厂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和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生产性粉尘和噪声为主,应给予重点治理。

3.1粉尘的控制措施

3.1.1产生粉尘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加强对设备跑、冒、漏尘的地方管理及维修。

3.1.2石膏石破碎机、水泥球磨机、辊压机等产生粉尘的设备应每班清扫,事故性粉尘散落应及时清理,减少二次扬尘。

3.1.3染尘的工作场所应当设置密闭的防尘工人值班室,每班打扫卫生,保持值班室干净整洁,如应设置专门的石膏石破碎工、皮带巡检工值班室。

3.1.4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粉尘个人防护用品(防尘帽、防尘口罩等),并确保工人经常佩戴、正确佩戴。特别要重视水泥成品包装工的个人防护,防尘口罩滤膜必须定期更换。

3.1.5工厂车间外空地上应安装自动喷水控制器并要经常使用,保证水源通畅,避免工厂内粉尘随风飞扬。

3.2噪声的控制措施

3.2.1工作场所操作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声8h,噪声声级卫生限值为85dB(a)。对于操作人员每天接触噪声不足8h的场合,可根据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按接触时间减半,噪声声级卫生限值增加3dB(a)的原则,确定其噪声声级限值,但最高限值不得超过115dB(a)。

3.2.2工作地点生产性噪声声级超过卫生限值,而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治理手段仍无法达到卫生限值时,可采用防噪耳塞、耳罩等有效个人防护用品。如石膏石破碎工、磨房巡检工、包装工必须戴防噪耳塞、耳罩。

职业卫生检测篇9

卫生检验学(HealthLaboratorytechnology,HLt)是预防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包括卫生化学检验和卫生微生物学检验两大部分。通过日常的监测检验,以查明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可能危害,为卫生防疫工作的正确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从而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保障人群健康的目的[1]。按照目前的发展情况,至少卫生毒理学检验应该包括在卫生检验学科内,成为其第三大部分。作者认为,卫生检验学应定义为: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毒理学和预防医学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研究与人体健康相关的产品和环境中理化、生物和毒物因子检测的理论和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卫生检验技术,是指应用于检测与人体健康相关因素(产品中卫生指标和环境中的危害因素)量值的技术。主要包括理化、微生物、寄生虫、临床和毒理学检验技术等。卫生检验,即我们常说的卫生检验工作,主要是指卫生检验技术工作,通常叫做卫生检验或卫检。它包含具体的检验技术工作和对检验技术的管理工作。卫生检验事业,是指把涉及到卫生检验的学科、专业、组织、技术和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当成一个完整的事业来看待,来研究。本文简要地总结了60年来新中国卫生检验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其现状。展望了卫生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人才和卫生检验学科和专业的未来。

1国家卫生经费投入已大幅度增加,中央新政策再添新保证

国家卫生经费投入已大幅度增加。我国政府预算卫生支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有大幅度的提高,如2006年为1778.9亿元,是1980年51.9亿元的34倍多[2]。其中投入到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费用无疑也在大幅度地增加,如,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址的投资2002年通过评估就达17亿元[3]。又如,2004年,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经省发改委批复立项,总投资为5.06亿元[4]。中央新政策再添新保证。2009年4月6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3月17日)明确指出:今后三年中,“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并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主要的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之一,政府全额经费的保障将极大地提升政府经费的投入,将进一步推动卫生检验技术的提升和卫生检验工作的开展。

2从事卫生检验技术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机构在增多,覆盖了全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的所有地区

卫生检验机构广泛分布于不同部门。目前,我国从事卫生检验技术工作的部门主要分布在国务院的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环保部和教育部等几大部门的下属机构,尚不包括中央军委的总后卫生部的军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如国家卫生部直属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以及全国各地的CDC,国家质检总局的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生物制品研究院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及其相应的全国各口岸卫生检验检疫机构和各地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国家环境保护部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各地环境测机构,水厂,制药,各大学医学院校、研究所等。卫生检验机构覆盖了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地区。就各地CDC而言,都加挂了“卫生检验中心”的牌子,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模式,足见卫生部对卫生检验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建国60年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称卫生防疫站)由1949年的1个,到1950年的61个,1980年的3105个,1990年的3618个,2000年的3741个[2]。到2008年末的3534个,其中:省级31个、市地级390个、县(区、县级市)级2708个。尚不包括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310个等其他从事卫生检验工作的机构(此数据尚不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5]。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共有3226个:省级34个(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地级333个(50个地区(州、盟)和地级市283个);县级2859个(1635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县级市368个和856个市辖区)[6]。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全覆盖了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区。

3从事卫生检验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人员数量在不断增加、素质在持续提高

从事卫生检验和研究工作的人力资源是卫生检验技术工作得以保证的关键。卫生检验人员数量急剧增加。就卫生检验人员数量而言,建国60年来,我国卫生检验技术人员由1949年的东北原中长铁路管理局卫生防疫站的很少,到1952年底全国已建立卫生防疫站147个,各类专科防治所(站)188个,卫技人员19750人[7]。到198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数3105个,人员103592人,卫生技术人员80874人。已经发生质变。到2007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数3585个,人员197209人,卫生技术人员148512人[8],再上了一个新台阶。关于卫生检验人员占CDC人员总数的比例,1999年就有报道,北京市市级卫生防疫站卫检人员占总职工数的比例为24.74%[9]。2002年也有报道广西103家县级以上卫生防疫机构的卫生检验人员占防疫人员的13.76%[10]。2002年还有报道深圳市区防疫站卫生检验人员占总职工数的比例为17.12%,该结果尚未包括从事毒理学检验和体检中从事临床检验的人员[11]。因此,若按照卫生检验人员占CDC人员总数的20%~30%的比例来看,目前在CDC的卫生检验人员估计在5万左右。若加上卫生部门的其他专科防治机构如慢性病防治中心、职业病防治院等公共卫生领域的机构,以及其他部门从事卫生检验、检疫工作的机构,估计实际从事卫生检验技术工作的人员大致应在10万左右。但与2008年全国取得检验师(士)(主要在医院、卫生院等医疗机构的临床检验师、士)资格的人数为30.5万[8]的人数相比,还差很远。卫生检验人员素质在不断提高。就卫生检验人员素质而言,从全国来看,有资料表明,2005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检验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总计100.0。按性别分,男38.4,女61.6;按年龄分,25岁以下4.1,25~34岁31.7,35~44岁35.8,45~54岁25.4,55~59岁2.6,60岁及以上0.4;按工作年限分,5年以下10.3,5~9年15.4,10~19年32.4,20~29年27.8;30年及以上14.2;按学历分,博士0.1,硕士1.5,大学本科17.4,大专36.5,中专36.5,高中6.0,初中及以下2.0;按专业技术资格分,正高1.5,副高6.4,中级38.2,师级/助理36.2,士级11.9,其他5.8;按聘任技术职务分,正高0.8,副高5.8,中级36.8,师级/助理38.4,士级12.5,待聘5.6[12]。可以看出,卫生检验人员女性明显多于男性,44岁及以下中青年占主要(71.6%),受过高等教育的大专以上人员超过五成(55.5%),师级以上专业资格达到八成以上(81.9%)。与3年前的2002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检验人员学历和职称构成(%)相比,人员素质和质量有明显改善。如学历构成(%)变化为,硕士由0.9提高为1.5,大学本科由14.2提高为17.4,大专由35.1提高为36.5。专业技术资格构成(%)变化为,正高由0.9提高为1.5,副高由5.6提高为6.4,中级由36.8提高为38.2[12]。此外,国家CDC的5位院士中,有4位是直接从事卫生检验技术并取得成就的。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卫生检验人员的数量从很少量到几万至10万之众,由没有接受多少专业教育到超过半数的人受过高等教育,且有一定数量的硕士和博士,中级职称近半数,数量和质量都有质的飞跃。但我们也应看到,目前卫生检验人员的数量仍然不足,素质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p#分页标题#e#

4设施设备得到很大改善,卫生检验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国家CDC和主要省市CDC的水平处于国际先进行列,能够为处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新发传染病提供技术保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卫生检验技术水平基本可以反映全国卫生检验技术水平的总体情况。国家CDC和全国主要省市CDC的卫生检验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行列。尤其是通过2002年底和2003年上半年抗击SaRS的洗礼,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防大疫的磨练,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的卫生检测技术水平得到显著地提高。今年我国在面临全球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严峻形势下,到目前为止,最大限度地、最有效的控制了甲型H1n1流感在我国的传播,受到wHo的高度赞扬,这完全有赖于目前我国CDC系统的高水平的卫生检验能力,同时也是我国卫生检验技术水平的最好明证。国家加大了对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投入,疾控系统整体技术,尤其是卫生检验技术得到快速提升。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aCDC),其人力资源,中国CDC有5位院士,7位首席专家。中心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达39%;高级工以上人员比例达65%以上,是部直属单位中高级人员结构比例最高的一个单位。其基础设施投资,如新址,总体建筑规模19万平方米,总投资17亿元。其业务机构,涉及检验技术的独立法人有:传染病所、病毒病所、寄生虫病所、性艾中心、慢病中心、营养食品所、环境所、职业卫生所、辐射安全所、改水中心和妇幼中心等11个研究所或中心;非法人独立单位有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中心和公共卫生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等3个中心;挂靠单位有地方病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和鼠疫布氏菌病预防控制基地等8个中心或基地。这些研究所和中心的技术水平基本代表我国卫生检验的最高水平。其工作经费,疾病预防控制经费大量迅速增加。如2007年,全年工作经费合计达16亿元,是2003年的2.6倍。其科研实力,全年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仍然保持良好地增长势头。全中心列入科研计划管理的总课题数达到213项,实际获得科研经费约1亿元。2007年度获准课题80项,经费约1.5亿元。中心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奖获奖5项,中华预防医学会奖20项。中心发表科研论文数量较往年有了明显增加,共1089篇,其中中文925篇,英文164篇(SCi收录139篇);出版专著35本,获准专利7项[3]。这些都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卫生检验的最高水平。

全国各地CDC的设施设备也得到很大改善,卫生检验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如华南的广东省CDC,其人力资源,现有人员321人,其士12人,硕士50人,获得高级技术职称资格人员103人,约占1/3。其基础设施投资,2004年,广东省CDC迁建项目批复立项,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总投资5.06亿元。其仪器与设备,原价值约1.37亿元,10万元以上的230余件,其中包括: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电感藕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毛细管电泳、离子色谱仪、iCp光谱仪、多组分气体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车载式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仪、遗传分析仪、全自动病理切片系统、全自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80万倍电子显微镜、超速离心机、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等。其检验能力,2002年就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评审认定。目前获认可项目有食品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和日化品、公共场所监测、防病检材等13大类共826项。获卫生部、农业部等认定或认可为: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机构、化妆品卫生安全性检验机构、卫生杀虫剂毒理学试验机构、农药登记药效试验机构(卫生杀虫剂)、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检验机构、BSL3(p3)实验室、HiV确认实验室、脊髓灰质炎监测实验室等;获省科委、省卫生厅认定或认可为SpF动物实验室、消毒产品检验机构等[4]。还有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的深圳市CDC,其人力资源,现有人员264人,其士10人,硕士42人,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8名,高级职称80人,也约占1/3。其基础设施投资,一个建筑面积4.15万平方米,概算投资2.7亿元的深圳市CDC新址正在建设之中,预计至2009年底完工搬迁。其业务科室,有18个:疾病预防控制4个;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5个;实验室分析与研究6个:理化检验中心、微生物检验中心、毒理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转基因研究室、二噁英研究室;服务部门3个:门诊部、检验检测服务部、消毒杀虫服务部。其检验能力,二噁英研究室是国家卫生部二噁英检测专业实验室,投入近千万元;卫生毒理研究室的学科带头人是中国毒理学会理事长和亚洲毒理学会理事,有800多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分子生物研究室率先由卫生部认定为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艾滋病研究室拥有卫生部艾滋病确认实验室;转基因研究室是全国疾病控制系统少有能从事转基因检测和研究的机构,投入800多万元,荣获“转基因检测”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微生物参比实验室拥有p2及p3级生物防护实验室,千余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荣获“食物中毒快速检测”等国家发明专利;理化检测实验室配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iCp-mS、气质联用仪等大型精密分析仪器二十余件,集日常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开发为一体,已开展苏丹红、孔雀绿、丙烯酰胺等400余项检测项目。中心2000年在全国卫生系统率先通过了“实验室国家认可”。其科研实力,仅仅2002~2005年,中心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十五项目重大项目2项,国家863课题1项[13]。又如西部的四川省CDC,其人力资源,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36人。其业务机构,有16个专业机构。其仪器与设备,拥有Dna测序仪、iCp—mS(等离子质谱仪)、pCR定量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GC—mC(气相色谱质谱仪)、全自动氨基酸分析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微生物生物鉴定及分析仪、γ能谱仪等高精仪器设备。

其检验能力,有生物医学材料安全性评价和检测实验室等3个省重点实验室,取得了卫生部和农业部确认的保健食品功能学检测实验室等8项资质。其科研实力,建有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等3个省重点学科,设有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基地、全国艾滋病防治区域培训四川基地、全球基金四川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培训中心等6个培训基地。主办有部级和省级期刊3种,其中,《预防医学情报杂志》和《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杂志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美国化学文摘(Cn)收录[14]。再如华北的北京市CDC,其人力资源,有专业技术人员400余人,其中高、中级人员占总数的61.8%,博士、硕士70多人。其基础设施投资,总部建筑面积4.3万m2。其仪器与设备,现有大型仪器设备800余台,价值7000余万元;实验室用房6480m2;其检验能力,目前已成为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认证的检测实验室;卫生部、市卫生局认定的保健食品、化妆品、涉水产品、消毒产品、食品添加剂、化学品毒性鉴定(甲级)检测机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甲级)单位;农业部认定的农药登记卫生杀虫剂药效试验单位;质量技术监督局首批向社会公告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单位;联合国全球监测系统放射性核素监测站;世界卫生组织流感病毒监测项目在北京地区设立的实验室以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认证的北京市艾滋病确认实验室,是向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水平和检测质量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与公认[15]。再如华东的上海市CDC,是全国率先组建成立了第一个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实施市政府卫生防病职能的公共卫生核心专业机构,集疾病预防控制与应急、监测检验与评价、应用科研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综合防治与健康促进为一体,旨在预防和控制危险因素、疾病、伤害和失能,提高全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其业务机构,按预防医学专业设置传染病防治部、慢性病防治部、环境职业卫生部以及下属的25个专业科室[16]。再如华中的湖北省CDC,其人力资源,现有人员672人,在职职工468人,副高以上职称140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46人,占10.4%,其士生3人。有14人为硕士生导师,1人为博士生导师。其基础设施投资,占地面积约19万平方米,是全国专业设置最全、占地面积最大的省级疾病控制机构。其仪器与设备,现装备有荧光定量pCR、CD4细胞检测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等先进仪器设备近200台件,价值达2000多万元。其检验能力,建立了紧急疫情与重大传染病防控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室体系和以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和化学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主体的应急监测检验防护实验室体系,拥有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保健食品功能学实验室”、“艾滋病确认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以及国家科技部批准的“湖北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站”[17]。全国卫生检验技术水平存在地区不平衡。就检验能力来看,如广东省疾控机构卫生检验能力,有报道,2001~2003年共有241个(次)单位参加理化检验比对试验,全部项目合格单位占72.2%;有245个(次)单位参加细菌检验比对试验,考核成绩80~100分的占84.1%;有132个(次)单位参加病毒检测比对试验,考核成绩80~100分的占97.o%。表明广东省卫生防病检验能力总体水平较高,但分布不均匀,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质量的控制与管理[18]。当然,中西部CDC的卫生检验能力总体上肯定要滞后于东南沿海的CDC。因此,2006年有人指出,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无论从硬件建设、到技术力量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强。#p#分页标题#e#

许多省市CDC有能力开展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菌、病毒、霉菌及其他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生物恐怖、中毒事件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食品、水、空气、涉水产品、化妆品等的检测,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健康相关物品检测,寄生虫病中间宿主的种群鉴定和密度测定,寄生虫病中间宿主和虫媒的抗药性测定,作业场所、公共场所、生活居住环境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食品、化妆品、涉水产品的安全性检测,消杀产品和卫生产品卫生质量分析,健康相关物品材料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分析,大型医用设备应用质量检测,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事件毒物分析,化学污染事件因素检测分析,核恐怖、放射污染事件因素检测分析,急性、亚急性、亚慢性与慢性毒性试验,刺激性与过敏性试验、致癌与致畸毒性试验,营养与保健食品功能试验与评价,化妆品功能试验与评价,其他健康相关物品有关功能试验与评价[19]。

5卫生检验学学科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关于理论体系和专门的研究方法。卫生检验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主要以预防医学、分析化学、卫生微生物学、卫生毒理学和卫生统计学等作为专业基础,采用现代分析检测技术,通过检测与人体健康相关因素(产品和环境等)的量值,从而阐述这些因素与人体健康的相关性。目前基本已经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专门的研究方法。关于人才队伍。目前,全国有一支从事卫生检验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10万之众的庞大专业队伍。从学历来看,仅华西卫生检验专业已经培养了30多名博士,130多名硕士,1500多名本科生,培养各种专业检验人才1500多名;从职称来看,全国有5000名左右的副高职称资格以上的高级人才;有博士导师10余名,硕士导师20多名;有从事卫生检验技术并做出突出成就的院士4名。关于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研究与实践的机构有国家、各省和市县CDC疾控系统以及其他机构,全国省级及以下CDC加挂“卫生检验中心”突显卫生检验的重要性;全国有卫生检验学专业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中专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开设卫生检验专业的大学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经有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20余所院校开设了此专业;国家、各省和大部分市有卫生检验人员交流技术心得的专业学会。关于教材、专著和杂志。国家有完善的卫生检验学专业课程体系和相应的教材,如上世纪80年代鲁长豪教授所主编的《食品检验》、《生物材料检验》、《卫生学与卫生检验技术》和《食品理化检验学》成为该专业长期使用的经典教材,目前全国高等学校卫生检验专业规划教材有《食品理化检验》、《生物材料检验》、《免疫学检验》、《分析化学》、《病毒学检验》、《细菌学检验》、《水质理化检验》、《空气理化检验》、《临床与职业卫生检验》、《卫生检验检疫》等10余种;还有《现代卫生检验》等大型专著;也有能刊登卫生检验人员技术工作经验和学术成果的《中国卫生检验杂志》。因此,目前卫生检验学学科的发展正在以一种良好的态势快步向前。

6我国原创的卫生检验专业正蓬勃发展

卫生检验专业得到国家批准列入专业目录。1958年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原四川医学院)开始招收全国第一个3年制卫生检验专科班,招收40名学生。1974年该校正式创办了卫生检验专业(专科),1977年改为本科,1981年国家教委批准,卫生检验列入高等学校专业目录。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卫生检验学(先为卫生化学)为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华西医大、哈医大等先后获得卫生检验硕士授予权。1990年华西医科大学获得卫生检验学博士授予权[20,21]。举办卫生检验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在不断增多。从35年前(1974年)的1所大学增加到全国目前约有20多所高等院校。举办卫生检验专业的院校的重要性在不断曾强。如全国重点大学已有: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仅硕士)等4所。还有地方著名的大学10多所:哈尔滨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南华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济宁医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大理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等。此外,专业培养目标更加清晰,专业课程体系更加完善,专业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得到加强,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更加多元化。

7卫生检验学会得到壮大,学术交流活跃

全国学会已产生四届。至1988年12月成立了第一届全国卫生检验学会以来,到目前已经是第四届了。其中,第一届鲁长豪教授担任主任委员,第二届主任委员为郁庆福教授,第三届主任委员为陈昌杰研究员。学会下设卫生化学教育、卫生微生物教育、食品理化检验等9个学组。第四届主任委员刘秀梅研究员。四届委员会构成充分体现了队伍年轻化、素质高、跨行业、跨部门的特点。举办16次全国学术交流会。学会交流活动频繁,已经举办16次全国学术交流会。有的省级学会学术交流更活跃,如广东省卫生检验学会每年都举办一次学术交流会,今年将举办第20次学术交流会和省学会成立20周年庆典。

8《中国卫生检验杂志》发展良好,已经成为月刊

稿源在增加,周期在缩短,栏目在增多,质量在提高。该刊稿源在不断增加,该刊1991年鲁长豪教授等创刊时为季刊,1992年起改为双月刊,2005年起改为月刊直到现在;定位更加清晰,主要栏目不断增加;读者群体在不断扩大,刊文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论著:1993,3(2)期刊登了10篇,1999,9(6)期只刊登了2篇,而2006,16(2)期刊登了14篇,而2009,19(4)期刊登了19篇。因此,该刊的影响和地位不断提高,已被列入“科技类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源期刊等检索工具。9卫生检验的未来一是卫生检验技术将向着高通量、更灵敏、更准确、更快速、更简便和高智能化方向发展。由于公共卫生越来越受到公众和政府的关注,卫生检验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是检验的种类和项目在不断增多,如二噁英、联苯、杀虫剂、重金属、毒鼠强、三聚氰胺、苏丹红、水消毒副产物、多溴联苯和氯丙醇等。二是检测对象的量越来越微量,如有些检出限要求已经达到ng、pg乃至fg级。三是要求检出的时间越来越短,如最近使全球卫生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检测,2h就可以出报告了[22]。四是法律法规越来越健全,处罚更加严酷。在国际贸易中,若检验发现违禁超标的微量污染物,将面临国际声誉受损和巨额的经济损失。因此,政府对卫生检验机构的重视程度将会进一步加强,投入必将进一步增加。分析检验的手段将会不断增多,技术将会不断更新。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定的操作将向着更加安全清洁、更加环保绿色、更加简便快捷、更加微量准确的方向发展。#p#分页标题#e#

首先,样品前处理将采用各种新技术,如采用固相微量萃取、加压液相萃取、亚临界水萃取和微波消解技术等。其次,仪器联用将变得平常。用于复杂体系中多成分的测定,可大大地提高仪器的分离检测综合效能,如气一质联用仪(GC-mS)、同位素比率质谱仪(iR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液一质联用仪(LC-mS)等,对于各种环境化合物的检测限可达lng~lfg/L。再次,分析仪器高通量、高速度、小型化和智能化是检验技术发展的必然,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氨基酸全自动分析仪、血球全自动分析仪、全自动菌落分析仪、全自动蛋白质分析仪、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全自动核酸分析仪和Dna测序/基因分析仪等;全自动毛细管核酸分析系统,3~10min内即可分析12个样本,一次性可自动完成多至96个样本的上样与分析,样本进样量只需不到0.1μl,检测下限低至0.1ng/μl,检测分辨率最高可达2bp。软件使用简单、人性化,可实现多种格式的数据输出。毛细管电泳(Capillaryelectrophoresis,Ce)能在20min之内分离长至几个kb的Dn段,对于外显子大小的Dn段,其分辨率可达到1bp。最后,多学科交叉技术的融合将是未来检验分析系统追求的新目标,如微全分析系统(miniaturizedtotalanalysissys-tems,或micrototalanalysissystems,microtaS,μtaS)目的是通过化学分析设备的微型化与集成化,最大限度地把分析实验室的功能转移到便携的分析设备中,甚至集成到方寸大小的芯片上,也被称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LoC)。实现分析实验室的“个人化”、“家用化”,如基因芯片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用于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chips)是μtaS中当前热点。未来检测仪器向着“手表化”、“钢笔化”、“手机化”、“数字化”和“组合化”等方向发展是一种趋势。

职业卫生检测篇10

【关键词】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上海闵行某包装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注册资金:1.6亿元人民币。公司以生产塑料防盗盖为主,年产值3.5亿元,公司存在的有害因素主要有噪音、丙酮。为了解该厂职业病危害现状,进一步改善作业场所,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2011年4月我们对该厂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

1资料与方法

1.1本次检测根据现场调查和查阅资料,采样按GBZ159-2004采样规范的要求进行了现场布点,选择定点采样作为此次采样方法,并结合工作写实进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与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的推算。选择工人白班工作期间作为此次采样时间段。采样日期为2010年04月13日,采样期间生产设备、人员运行基本正常,设备生产率为92%。员工出勤率为100%。通风设施正常开启,周围环境、气候正常,工人操作正常,未发生泄露等不正常生产情况。

1.2生产工艺流程

2结果

2.1现场有害因素检测方式及依据[1],见表1。

2.2现场有害因素检测结果情况[2],见表2。

3结论

通过对该公司4个车间,共15个检测点的丙酮、噪声进行现场检测,发现除了印刷车间2号、5号印刷机清洗的丙酮浓度和搅拌车间搅拌区环境的噪声强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外,其余检测点均超标[3]。

4建议

4.1公司应强化企业职业卫生各种管理制度的落实,并做好有害因素接触人员的岗位培训,使职工掌握相应的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4.2加强压盖车间、无菌车间、印刷车间操作工的个人防护,使其正确佩戴好耳塞,并做好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与配戴情况的管理工作。

4.3加强对机械抽风排毒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保持其与生产设备同时开启。

4.4定期做好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检测工作。一旦发现超标,应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其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4.5应在生产车间入口处设置噪声警示标示。提醒进入生产车间必须佩戴好耳塞。并根据GBZ158等规范要求,在印刷车间印刷机清洗处,设置黄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等。

4.6做好接触有害因素的作业人员上岗前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工作,避免患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从事该作业;建立接触有害因素职工的健康档案,做好职工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

参考文献

[1]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