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供应链的特征十篇现代供应链的特征十篇

现代供应链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0:28

现代供应链的特征篇1

关键词:网络经济;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就必须具有能够对多变复杂的环境进行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对顾客多样化的需求进行精确分析的能力,也就是加强自身对市场的适应性。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供应链模式也要由传统模式向新型模式转变。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供应链管理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进行智能化管理。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要了解企业供应链的内涵,首先必须对供应链的概念有所了解。供应链是从扩大的生产这一概念中发展而来的。现代管理教育对供应链的定义是:围绕核心企业,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进行控制,然后使用销售网络将制造成功的中间产品和最终成品销售出去,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消费者联系起来的具有整体性的功能网链结构。

而企业供应链管理是针对单个公司的,它是对单个公司所提出的含有多种产品的供应链进行管理。在整个供应链中,该公司处于主导地位,拥有主导权。在这一供应链中,必须明确主导者的主导权及其具体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它是否能成为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统一的关键因素。如果主导权不够明确,那么一方面会对企业计划制定与实施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会使整个供应链的运转难以维系,更无法建立起强有力的管理组织。以企业供应链为基础的供应链管理,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合作,另一方面也要对企业多种产品的各个环节如原料采购、生产、分销、运输等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进行考虑。

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

在供应链管理中,核心是企业将各级供应商的资源如业务流程、技术、能力等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加强自身的竞争力。而在网络经济下,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来源于被整合过的价值链。价值链的具体流程是“原料采购―各级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这是一种价值附加传递的过程,而且它能够将原料和产品的再利用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而供应链管理就是将这一价值链中的所有组织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协同作业,也就是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制造―装配―运输―仓储―分销―最终用户”这一过程中的所有组织联系起来,使其进行协作,从而形成一个虚拟企业组织的网络业务模式。在供应链模式中,产品生产并不是由没有形成供应链之前时制造商的推广式业务模式决定的,而是由客户来推动的。在网络经济下,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企业与重要供应商在网络竞争环境中的协作关系。

三、供应链质量形成的产品结构特征

供应链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对各项资源进行控制,最后经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的具有整体性的功能网链结构。在这一模式中,产品质量具有特定的结构性特征,如信息不对称等。这些特征使得与企业内部控制相比,供应链质量管理更为复杂和艰难。具体来说,产品质量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系统相关性

供应链产品质量与原材料、零件生产、半成品加工、分销及物流等行业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它的形成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而在某一个具体的企业中,产品质量又受到设计、采购、生产、售后等所有部门的影响。再具体至某个部门,例如制造部门,负责产品的铸造、冲压、焊接、装配等各个环节。要保证产品质量,就必须在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控制质量。在这一包含众多企业、环节及部门的体系中,每个企业、部门及环节的质量都与其他企业、部门、环节的质量息息相关。因此不仅要保证供应链核心企业产品的质量,还要保证其他企业产品的质量。

(二)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供应商与采购者之间在商品质量方面信息不对称。产品质量具有非常明显的隐性特征,部分商品在购买之前能够进行质量检验,也就是“先验商品”,还有的商品购买之前则无法有效确定质量,即为“后验商品”。由于信息不对称,因此采购者在商品质量识别方面所花费的成本增加,且往往会出现质量比较、识别、检验及购买成本与产品质量之间不对等的现象。供应链中质量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结果有:一方面,在签订合同之前,由于制造商对原材料供应商所提供材料的性能并不确定,消费者对制造商多提品的质量也不能确定。因此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购买者会更倾向于使用相同且较低的价格购买商品,那么优质产品供应商就会因为利益受到损害而被迫进行改变,使得市场上的劣质商品增多,出现类似于金融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劣质驱逐良质”。另一方面,签订合同后,由于信息不对称,购买者无法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导致成本较小的供应者会降低产品质量,使得实际交易中的产品质量与合同中的质量不符,加剧供应链产品质量的恶化。

(三)双重边际性

双重边际性是指供应链系统中的采购者和供应者是独立核算的法人和实体,他们在进行决策时,对供应链中其他成员的利益并不关心,更多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并力求使利益达到最大。当利益在供应链成员之间进行分配时,当一方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就会对市场均衡和另一方的绩效产生影响。这一特性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供应链上不同主体之间存在利益不一致和分配不合理。这一特性作用于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会导致供应链产品质量的进一步下降。这一特性在供应链产品质量事件中的表现为,采购者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不断降低采购价格。而供应者面对较低的价格,必然会降低产品质量,最终出现产品价格及质量都较低的现象。

(四)合作关系不稳定

这是造成供应链中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供应链中的企业是受到利益的驱使而暂时进行合作,合作过程中对双方关系进行固化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合作成员的可替代性较高。这些特征导致成员之间的合作具有不稳定性,随时有瓦解的可能。在非长期合作的情况下,各个成员考虑的是自身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了整体利益的长期最大化。

四、供应链中出现问题的解决策略

由上述内容可知,受到自身结构特征的影响,在供应链模式下,产品将经常处于价格较低质量较差的状态,使得采购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因此要针对供应链的结构特征,采取一定的措施,从而保证采购者所购买到的商品质量有保证。

(一)建立质量信号传递机制

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采购者与供应商之间对商品信息和质量的了解是由差别的,很明显供应商对商品的了解要多于采购者。在很多情况下,这会对采购者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具体来说,可采用两种形式。一是质量保证金。供应商为了证明自身商品的质量,可先向采购者支付一定的质量保证金,采购者使用之后确认无质量问题后退还质量保证金。而质量较差的供应商自然不愿意支付质量保证金,这样就会淘汰质量差的商品;二是售后包退保修制度,这也是能够对质量较差的商品进行淘汰的方式。

(二)实行跨期支付

针对供应链中存在的合作关系不稳定导致的参与人短期利益最大化倾向,采用跨交易周期的支付机制能够有效将短期交易长期化。采购者并不是一次性付清全款,而是只支付一部分。在这种机制下,供应商的收入与产品质量直接挂钩。一旦出现假冒伪劣产品,会使购买者的购买意愿直线下降,从而使自身的利润锐减。因此供应商会对自身所提品的质量较为重视,而且这种方式对于想要提供假冒伪劣商品的供应商来说,都是非常有效的。

五、网络经济下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网络经济是一种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新兴的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形态。它不仅包括以计算机为依托的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还包括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更包括受到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的传统行业和部门的深刻变革和发展。因此,网络经济并不是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或者与之对立的虚拟的经济形态,而是一种以传统经济形态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在网络经济下,供应链管理也会具备网络经济的特征,朝着管理越来越简单智能、管理组织越来越精简、管理速度越来越快、管理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一)供应链管理时效越来越高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广泛,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采用了计算机技术。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库存、销售等都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导致管理的时间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具体来说,例如在原材料采购这一环节,采购商在了解了实际情况之后,可在网上下单,通过网银等形式先行支付部分货款;在商品生产环节,生产设备由机器人进行控制,实际上还是计算机控制,库存装包等也是使用全自动信息技术控制,大大提高了操作速度,缩短了操作时间,使得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管理的时间与速度都相应加快,从而在整体上缩短了管理的时间。

(二)供应链中产品质量与资产生产率越来越高

在供应链商品生产环节,无论是零部件加工,还是商品组装,都使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生产。由于计算机无论在操作速度还是效率方面,都远高于人,因此资产生产率与传统方式相比,也会大大提高。且在差错方面,计算机出差错的概率也远远小于人为因素导致的生产错误,这就能够使产品质量得到保证。由此可见,网络经济下,供应链中产品质量与资产的生产率都会越来越高。

(三)供应链组织越来越精简

由于计算机能够实现诸多功能,一台计算机在很多时候甚至能够同时取代好几倍人力的工作,并且在质量及效率方面也都有保证。因此在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随着计算机技术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计算机能够取代的人力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那么自然而然很多人力就会被淘汰,供应链组织中的人越来越少,组织也就越来越精简。组织精简能够使组织管理的成本降低,利润增加,但同时管理质量不会受到影响。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下,商品从原料采购到销售及售后的各个环节都对商品及服务质量有着一定影响。尤其是由于供应链模式存在种种弊端,导致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处于不平等地位,商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经济不断盛行,供应链管理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效率越来越高,供应链组织越来越精简,产品质量也会越来越高,最终促进供应链中各组织之间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潘云飞,付强.网络经济时代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9).

[2]陈欢,马费成.国内学术电子期刊供应链上多元主体竞争合作关系探讨[J].情报杂志,2012(04).

[3]李伟伟.论网络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管理的变革[J].大观周刊,2012(46).

现代供应链的特征篇2

关键词:复杂网络;供应链管理;网络结构

一、引言

经济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使全球市场呈现扁平化的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企业与企业的联系日益紧密起来,为争夺相同市场发生的战争也越发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一个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地根据事件的变化而做出响应的供应链体系。供应链的整合功能使市场中的单个企业不再以个体形式参与市场,而是与其他企业组合成为一个整体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这样企业与企业的组合就是供应链的组合成分,使参与竞争的个体包括了供应链。供应链复杂网络中的节点是供应链中的企业,企业个体与个体之间来往的信息流、资金流等关系就是边,企业节点和关系流的边构成了复杂网络应该具有的基本要点。

二、供应链与复杂网络概述

复杂网络是指由大数量的节点及庞杂节点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具有复杂拓扑结构特征的网络。复杂网络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随机图模型(即eR模型)和小世界模型等的发现推动了国内外复杂网络研究的发展浪潮,如今复杂网络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以核心节点的形式存在于供应链复杂网络中,由此组成了供应链网络的顶端部分。例如,供应商中有着从一级供应商到末端负责材料来源的供应商,这些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又分别有自己的供应链分支,这样以企业为节点,他们之间的关系连线就形成了一个供应链网络。

(一)供应链网络的小世界特征

小世界网络模型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被提出的,它具有平均路径长度较小及聚集系数较高的特点。供应链网络具有小世界网络的这两个特点。

1.平均路径长度。在网络中,所有节点之间的距离的平均数就是平均路径长度,而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是指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包含的边数。供应链网络中产品的平均响应时间在供应链复杂网络中由平均路径长度表示。随着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及客户愿意忍受的响应时间越来越短,产品从新兴到衰亡的周期不断加快。企业提高自己竞争优势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缩短产品从形成客户需求到完成产品交付的响应时间。从供应链复杂网络的特征可以看出,平均路径长度越小供应链的供应性越有保障。

2.聚集系数。它是指如果某个节点与k个节点直接相连,那么它们形成的实际边数与这k个实际相连的节点之间可能存在的最大的边数的比,对网络中所有节点的聚集系数求得的平均值就是网络的聚集系数。企业与企业在供应链中互相交汇竞争和相互合作的程度可以由复杂网络中的平均聚集系数来表示。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企业与其他企业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最多次的信息交换,供应链网络的聚类系数因这些科技信息方法的介入而增加。

(二)供应链网络的无标度特征

大量的企业群组成了供应链的主干及分支,这些组成企业群的大部分企业个体只有少量的固定合作企业,即它们都拥有较小的度,而整个企业群中通常都存在占据整个供应链较高地位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在整个市场中具有龙头地位,在供应、生产、分销等方面与较多数量的其他节点企业有着密切联系,这样较少的龙头核心企业和大多数普通企业体现了无标度的特征。

三、供应链复杂网络的宏观研究

(一)对鲁棒性的分析

供应链网络的鲁棒性是指系统吸收不确定性,供应链保持较高的响应性和敏捷性的能力。当供应链网络受到干扰后,代表节点的企业发生生产延迟甚至倒闭等情况,这样这个企业就失去了与网络中其他节点的联系,在网络中体现为去点。

供应链的结构主要指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状况,发生突况后供应链网络受到影响,最大连通子图R发生变化,这可以反映出供应链结构的稳定性。

假设网络G受到影响,节点v1,…,vm(1≤m≤n)因为与其他节点的连接中断,网络G被拆分成若干个独立的连通子网络Gi,…,Gt(1≤t≤n),Ki为网络Gi的节点数,即网络大小,R=max{ki,i=1…,t},被定义为供应链网络受影响后的最大连通子图大小。供应链结构稳定性与R的值成正比。

对鲁棒性进行分析可以衡量供应链网络的响应性、敏捷性和稳定性,从而对供应链网络进行优化,从设计、管理等方面着手使供应链网络在结构上更稳定。

(二)对不确定性扩散问题的分析

有许多不确定性存在于一个供应链网络中,其中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原料工厂发生的意外事故、生产设备的故障及维修、运输过程中的滞后等,这些都会导致供应链网络不能顺利运行。上游企业发生问题会引起不确定性沿着供应链向四周扩散,因为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这种传播类似于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SiR模型和SiS模型就描述了复杂网络中的传染机制,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模型来分析不确定性在供应链中的传播。

利用逾渗理论可以得出任意度分布的SiR模型中疾病传播的阀值为

tc=

式中,k为节点的度,pk为度数为k的节点在网络中出现的概率,tc为疾病传播概率阀值。不确定性发生的概率表示为t,当t>tc时疾病爆发。在供应链中,对于采用不同产品设计战略、库存战略、提前期战略的节点企业,其供应链存在不同的临界值,当t>tc时,不确定性就会传染至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甚至导致整条供应链瘫痪。只有以临界值为准,使不确定性不断远离这条标杆,才能有效控制供应链的稳定性。度分布较大的节点受到的影响更大,这样供应链中掌握较高地位的企业受不确定性风险波及的概率较高,受到的影响较大。

四、供应链复杂网络的微观研究

(一)对供应链网络效率的分析

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发出的需求进行响应所需要的平均时间可以通过平均路径长度来表示。网络的效率可以衡量网络节点之间联系的程度。网络的全局效率与最短路径长度成反比,即

e(G)=dij(1)

其中,dij代表企业i与企业j关系之间的最短路径。平均最短路径是一个计算网络效率的有效参数。但是,贺磊、王直杰等人认为,在现实市场中一个面临突况的企业会先出现暂时的生产滞后,然后会出现订单减少、成本增加的情况,其后企业运营将越来越困难,最终走向衰亡,并不是立刻从市场中消失,即节点成为网络中的去点。对此,供应链的网络效率可以如下定义。

供应链网络的效率为网络中所有点对之间最短路径倒数与效率因子乘积的平均数,即

e(G)==(2)

其中,eij表示完全连通情况下两个节点企业之间的效率。在突况下,入变量效率因子wij(0≤wij≤1)作为企业连通效率参数。wij=1表示企业的经营生产并没有受到突发事件的介入依然有序进行,在突况发生后,wij将降低,0≤wij≤1。这样对于企业在发生意外事件对风险进行控制和抵御时能更真实地刻画出效率变化。

(二)利用复杂网络评价供应链网络中节点的重要性

从2001年的9.11事件到2012年7.30印度大面积停电事件,这些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不断提醒我们,如何预防攻击及蓄意攻击造成的技术网络瘫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所以,虽然在统计学上意外事故属于小概率事件,但是其影响之严重对企业与供应链管理将造成长久的负面后果,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中,应对节点度较大的节点进行重点监控和保护,因为对这些节点的攻击势必引起大面积的网络失效。对节点在整个供应链中的重要程度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来查找出起决定性作用的顶点,要对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进行升级就要对这些顶点所代表的企业重点保护加强防御。

利用式(1)、式(2)中网络效率的研究可以进行节点重要性的评价,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供应链网络中某节点的重要性指数表示在供应链网络的网络效率在发生突况后的变化值,即

i(i)=Δe=e(G)-e(G′)i=1,2…,n

其中e(G′)表示wij变化时的网络平均效率。根据网络效率变化的大小对网络中节点的重要性指数进行排序,在wij一定的情况下,具有较高重要性的节点在网络中的特点就体现在具有较大的网络效率变化值。

2.供应链网络中节点的重要性可以用网络效率在去除该节点后的变化量来表示,即

i(i)=Δe=e(G)-e(G-i)i=1,2…,n

最重要的节点是造成e(G)减少量最大的节点。

3.供应链网络中某节点的重要性指数用级联效应结束后网络效率与网络正常运转时的网络效率来表示,即

i(i)=1-ek/e0i=1,2…,n

其中,e0为网络运行没有遇到问题时的网络效率,ek为级联效应结束后网络效率。

五、结论与展望

现在供应链的研究大多数将注意力集中在单个企业或单条供应链上的管理问题上,立足于宏观角度的供应链网络研究则不多。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逐渐扁平向一体化的趋势发展,开放的市场使企业个体之间的距离拉近的同时也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不确定性也因发展趋势而放大,供应链个体逐渐相互连接形成更大的网络覆盖市场,其结构也日趋立体和复杂。而且在现实中,供应链之间的重叠关系常常会造成同一事件的交叉影响,导致一个决策可能使多条供应链受到影响。供应链的整体性质可以通过复杂网络理论做出完善的判定和分析。目前,关于不确定性在供应链中传播规模分布和不确定性发生概率、供应链内部成员之间的协调机制、怎样降低供应链节点脆弱性及随机去点与选择性攻击时网络结构发生的变化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复杂网络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探索供应链的复杂网络内在机理并以此实现供应链网络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袁裕辉.供应链核心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以复杂网络理论为视角[J].经济与管理,2012(07).

[2]叶笛.基于复杂网络视角的供应链网络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08).

[3]newmanmeJ.thestructureandfunctionofcomplexnetworks[J].SiamReview,2003(02).

[4]胡一竑,朱冰心.复杂网络理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07(09).

[5]李彬,季建华,陈娟等.基于复杂网络视角的供应链脆弱性预防和应对策略[J].上海管理科学,2012(03).

[6]张纪会,徐军芹.适应性供应链的复杂网络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02).

[7]刘小峰,陈国华.基于复杂网络的供应链鲁棒性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

[8]范旭,马军海,修妍.复杂供应链网络中的不确定性分析[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09).

[9]贺磊,王直杰.基于复杂网络的供应链网络效率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2(08).

现代供应链的特征篇3

关键词:模糊C均值;特征片段;系统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2-5220-03

1概述

自从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来,探索Dna一级结构的工作就广泛开展。根据模糊C均值算法可以较准确的对Dna序列的集合进行分类。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分类Dna指的是根据模糊聚类的方法,利用特征矩阵的数值,将数个Dna序列分为两类,系统可以显示出分类后的Dna序列所对应的序列号,以及聚类后的分布图像。

本系统主要研究了Dna链碱基序列分析、多个Dna链特征矩阵提取、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分类Dna等三大部分。

2运行软件和运行环境

2.1运行软件

本系统使用matlab7.0或以上版本作为运行库,它所具有的非常低的硬件要求和多平台支持,确保Dna序列分析系统系统各预定功能的实现。

2.2运行环境

在pii400/64m以上的各种pC机上运行,可运行于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Xp,windows7等操作系统,能打印a3纸张和a4纸张的打印机。

3系统分析设计

3.1功能需求分析

根据Dna序列分析的具体情况,软件需具备以下四大功能:

1)Dna链碱基序列分析

Dna链碱基序列分析指的是对于给定的某个Dna链,对某个功能片段出现的特征做简单的分析。首先测量出Dna序列的总长度和功能序列的长度,然后利用一维数组确定功能片段在Dna序列中的位置特征,系统可以提供出现的次数以及每一个功能序列出现时前后的碱基,并利用图像更加直观的表达。

2)多个Dna链特征矩阵提取

多个Dna链特征矩阵提取指的是对于给出的数个Dna链,找到序列之间的特征,统计出每个序列的(a,t,C,G)碱基密度,得到一个特征矩阵,为模糊聚类分析方法提供数据来源。

3)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分类Dna指的是根据模糊聚类的方法,利用特征矩阵的数值,将数个Dna序列分为两类,系统可以显示出分类后的Dna序列所对应的序列号,以及聚类后的分布图像。

本系统应用数学分析软件matLaB的字符串处理功能,容易地达到功能片段分析的目的,同时通过分析Dna序列链之间的关联程度,构造出特征矩阵,根据模糊C均值算法较准确的对Dna序列的集合进行了分类,主要研究了Dna链碱基序列分析、多个Dna链特征矩阵提取、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分类Dna等三大部分。

系统同时也提供了图像属性分析功能,图像表示是应用在Dna序列分析方面的强有力的可视化工具,它能够揭示蕴藏在Dna序列中的结构和功能的生物信息。本系统提供有Dna链碱基序列位置分布图像分析和Dna序列组模糊聚类图像分析两大部分,快捷有效地提取出需要的数据结果。

3.2作业流程分析

现有的作业流程从导入数据到打印结果共有5个步骤,基本上每一步都要手动干预,最终将数据保存到移动设备中。

3.3系统框架结构设计

本系统提供良好的用户界面,实现简洁的操作流程,快捷有效地为生物基因工作者提供基因数据筛选的便利,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界面采用传统的菜单栏方式,从界面选项菜单可以看出主要有四大部分,“新建”、“打开”、“打印”、“帮助”,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打开新建页面、保存、打印以及查看有关软件资料等功能。界面正中间采用单调简约的黑白背景设置,直观大方,给用户良好的使用视觉环境。

4关键技术的实现

4.1聚类分析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分类Dna指的是根据模糊聚类的方法,利用特征矩阵的数值,将数个Dna序列分为两类,系统可以显示出分类后的Dna序列所对应的序列号,以及聚类后的分布图像。下面是Dna聚类分析的核心代码:

4.2图像显示

本系统利用matlab软件很好地实现了数据筛选结果可观化,利用不同类型的图像表示结果的不同变化特点。

5系统设计的主要创新点

5.1海量数据操控

数据对比是相对于图表而言。在图表中,有时不能突出显示系统菜单选项的数据栏是主要针对数据进行的操作,添加数据指的是对于源数据的导入一般是直接导入,不需要手动输入的。所以如果遇到有遗漏某个数据的时候,可以进行直接添加,再次运行筛选。数据分析主要是给出筛选结果的理由,就是根据什么来筛选代表Dna,这个时候就需要把筛选过程中主要的数值根据显示出来,比如说分类结果,所以这个功能可以帮助用户找到他想要看到的聚类之后的Dna。

6结束语

针对基因数据庞大,处理繁琐,筛选过程复杂等特点,系统应用模糊C均值聚类思想,利用简单直观的界面,帮助用户实现海量基因数据筛选的操作。利用matlab软件特有的图像编辑功能,将筛选的数据属性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经过多次尝试,系统处理基因数据方便快捷,结果直观可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将根据用户的反馈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孙吉贵,刘杰,赵连宇.聚类算法研究[J].软件学报,2008,19(1):48-61.

[2]刘靖明,韩丽川,侯立文.一种新的聚类算法――粒子群聚类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20).

[3]朱颢东,李红婵.基于互信息和粗糙集理论的特征选择[J].计算机工程,2011(15).

现代供应链的特征篇4

关键词: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竞争合作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企业难以靠个体的力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一群公司或企业以地理接近性为必要条件,依赖互动的关系来增进各自的生产效率或竞争力[1],从而形成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具有网络化特征的一种空间产业组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经济组织形式之一,产业集群理论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笔者从产业集群研究的发展趋势发现了其新的研究视角-供应链管理,分析了供应链与产业集群在几个方面的互补性,指出实施供应链管理对产业集群具有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在进行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研究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供应链管理是产业集群研究的必然趋势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研究都倍受学者们的关注。近年来,产业集群研究主要显现出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一)强调“合作中的竞争”

随着产业集群理论的深入研究,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尝试通过培育产业集群的合作网络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由于资源有限和产品的较高同质性,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是必然的,甚至相当激烈的,但他们又必须加强合作关系,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共享资源以及提高整体竞争优势。spinosa和quandt强调了合作的作用,认为创新群和合作网络是促进区域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优势,缩小空间和社会不均衡的主要工具[2]。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cookepn,2002)教授提出的区域创新系统中包含了许多合作的思想,他指出,许多企业通过相互分包或加强和大型企业的联系等方式,建立密切的生产网络,并将其作为主要的竞争战略[3]。stamer提出,应通过企业合作来营造创新环境,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4]。从“合作中的竞争”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在竞争中寻求合作的思路和方法,已逐渐成为产业集群理论的一个研究热点。

(二)产业集群的动态研究

产业集群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产业集群网络内的各个行为主体之间随时存在生产要素的流动、信息的交换以及关系的变化。此外,也会不断有新的产业加入产业集群,以及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退出或者消亡,表现为网络节点不断变更的动态性。

(三)从网络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

一个组织想要在竞争中保持发展优势,就必须与周围的组织互相联系,以争取更多的信息和控制优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组成互相依存和促进的网络关系。近年来,许多学者将产业集群看作一种网络组织,用网络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gordon和mccann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考虑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的获取[5]。

合作、动态与网络性都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征,因此产业集群的研究趋势必然需要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三、供应链与产业集群的互补性

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来研究产业集群的理论根据之一是两者之间密切联系,具有种种互补性。

(一)横向和纵向特征的互补

随着信息成本与交易成本的降低,生产沿着技术环节的结点不断的外部化,企业群在垂直与水平两个方向上分解,关联产业在空间上聚集,引起中小企业的“扎堆”,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因此,产业集群相当于企业群垂直分解的空间结果,具有以横向规模化的特征。供应链具有和产业集群类似的空间网络结构,但它也可以有单链式供应链的简单形式,它主要强调的是上下游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纵向整合的特征。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的横向和纵向特征互补,正好能从纵横两个方面为提高区域竞争力提供了全面的分析。

(二)地域集中带来的廉价交流和信息技术提供的快速交流之间的互补

产业集群是一种具有地域集中性的本地网络,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由于地理上的接近而降低成本。供应链网络则通常是跨地域的、分散的,主要通过edi技术和互联网等途径来实现快速信息传递。前者的低成本沟通和后者的快速响应形成有利的互补,两者的结合能更好的实现信息共享的目的。

(三)生产灵活性与反应灵活性的互补

piore和sabel认为产业集群是以生产灵活和专业化为特征的“弹性专精”的区域[6]。产业集群中生产常常采取“量体裁衣”、“量身定做”的方式,弹性生产和小批量生产代替了刚性生产和大批量的生产方式,使得企业面对市场变化能够实现产品的快速转换,并在短时间内调节产量。而供应链管理借助物流标准化和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将弹性反应引入生产系统,使得不同生产环节之间实现了无缝连接。这种反应灵活性恰是产业集群生产灵活性的互补。

(四)竞争与合作的互补

产业集群中,企业多从事相同或相近的产业,生产较高同质化的产品。因此,质量、技术、人才的竞争均较外部竞争更激烈,并且越具活力的产业集群其内部竞争越激烈,因为这些竞争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创新潜能的发挥。而供应链网络上同一条单链供应链的主体为网络上分工明确的技术节点,链内竞争压力较小,其内部则以合作为主,企业主要受到来自链外的竞争压力,主要体现为链间竞争。于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主导性和供应链的合作主导性形成了有利的互补,使竞争和合作共同存在、互相转换、协调发展,增强企业的活力。

四、供应链管理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

供应链与产业集群具有互补的作用,因而进行供应链管理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提高其竞争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缓解产业集群内的恶性竞争

由于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横向联系特征,内部信息传递成本低,产品相似度高,企业竞争十分激烈,如果不进行供应链管理,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容易产生产品同质化、无差异的倾向,从而导致恶性竞争的发生。供应链管理的纵向整合特征恰好弥补了产业集群的这一缺点,促使产业集群的节点企业专注于其核心领域竞争力,实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并以供应链网络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来获取更大的规模效应。

(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进程

供应链管理强调企业的专业分工,促进产业集群企业产品的异质化,使分工进一步深化,并且对合作伙伴的筛选十分严格,极大地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合作竞争意识和创新的步伐。因此,供应链管理带动着产业集群由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

(三)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为产业集群引入了基于信息共享的敏捷反应机制,使得生产和流通中的风险和库存大大减少,降低了产业集群运作中的不确定性,使产业集群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用更少的成本,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在供应链全局协调下,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明确,整合内外部资源,增强了整个产业集群网络的核心竞争力,使产业集群在本区域乃至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得以提升。

五、供应链管理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鉴于以上分析,产业集群迫切需要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形成更强的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协调竞争与合作关系,解决搭便车思想和效率低下问题

供应链管理注重合作,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调来达到降低交易费用、减少库存、提升竞争力、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这种特点容易导致非核心企业产生“搭便车”的思想,降低了供应链的创新活力。产业集群强调竞争多于合作的,容易导致集群内部企业恶性竞争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效率低下。因此,首要的是解决竞争与合作的协调问题。

(二)发挥政府的指引作用

政府部门往往在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的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处于世界范围的经济系统之中,当地政府需要破除封闭思想的禁锢,为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提供有利的平台和良好的创新环境。首先,在制度上,应制定并贯彻实施有利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行为,鼓励在一定程度上的竞争,引导企业间的合作。其次,应积极建设产业集群供应链内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再次,建立良好的创新平台,鼓励产业集群供应链与相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引导创新研究项目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应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协同和双赢的商业运作模式,达到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商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使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合作伙伴组成的网络链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整体。

(四)坚持系统思想的指导

系统性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特征之一,产业集群也具有不同成员之间相互冲突的目标的平衡,信息共享,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问题,这就需要采用系统思想的指导和系统方法的综合运用。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成是这个整体的有机组合的要素,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也就是说,需要把产业集群的各企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出发,来寻求成员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andersong.industryclusteringforeconomicdevelopment[j].economicdevelopmentreview,1994,12(2):26-32.

[2]spinosalm,quandtc.anit-basedframeworkforknowledgemanagementinnetworkedorganizations[j].e-businessandvirtualenterprises,2000:371-380

[3]cookepn.regionalinnovationsystems:generalfindingsandsomenewevidencefrombiotechnologyclusters[j].journaloftechnologytransfer,2002,27:133-145

[4]stamermj.clusteringandthecreationofaninnovation-orientedenvironmentforindustrialcompetitiveness:bewareofoverlyoptimisticexpectations[a].reviseddraftpaper,2002

[5]gordonir,mccannp.industrialclusters:complexes,agglomerationand/orsocialnetworks?[j].urbanstudies,2000,37:513-532

[6]piorem,sabelc.thesecondindustrialdivide:possibilitiesforprosperity[m].newyork:basicbooks,1984

现代供应链的特征篇5

[关键词]供应链;绩效评价;平衡分析法;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1-37-3

performanceanalysisofSupplyChainBasedonStability

wangDandanLiuGaoxi

(HenanVocationalCollegeofChemicaltechnology,Zhengzhou,Henan450042)

abstract:Fromthediscussionoftheoverallperformanceevaluationsystem,thispaperstudiestheoverallsupplychainperformance,combinesthesupplychainandenterpriseperformanceevaluationindex,andconstructsthesupplychainperformanceevaluationindex.onthebasisofthis,thenecessityofstrengtheningthesupplychainstabilityisanalyzedindetail,tryingtounderstandtheinfluencesofthestablesupplychainperformanceontheenterpriseindepth.

Keywords:Supplychain;performanceevaluation;theBalancedScorecard;thestability

供应链平衡计分法作为一种有效的绩效评价的理论,在应用到供应链绩效评价领域之后,依然表现出了其明显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的各种绩效评价系统的不足之处[1],但是,从来没有绩效评价理论,将供应链的稳定性这一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基础纳入其中。在绩效评价的工作中,加入供应链稳定性方面的评价指标,将会使供应链的稳定性有前瞻性和量化性的保证。本文从供应链稳定性这一角度出发,结合基于平衡计分法的供应链,着重讨论在整体绩效评价体系中,企业评价体系的建立。

1供应链整体绩效

1.1供应链的特征

随着企业的变化,供应链形成了由大量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销售中心和零售商组成的复杂网络。为了有效作业,供应链中的各种功能单元必须协调一致,紧密合作。但企业内部和外部市场的动态变化使它面临许多困难:产品生命周期更短,交易量波动,客户突然更改或取消订单等。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问题不能自行解决,需要几个部门或几个不同的企业协商解决,以满足客户要求。开放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是现代供应链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是开展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

1.2供应链绩效评价主要原则

在实际操作上,为了建立能有效评价供应链绩效的指标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是重点分析关键绩效指标;二是绩效指标体系能够反映供应链业务流程;三是评价指标能够反映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情况;四是绩效评价方法应采用实时分析与评价的方法;五是绩效评价指标应能反映供应商、制造商与用户之间关系。

2供应链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

2.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

从平衡计分法的思想出发,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财务绩效变量指标设置。常用的财务指标包括:现金流量,各项回报率,税后净利润净现值等[2]。

2.1.2客户绩效变量指标设置。客户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产品退货率,顾客获利率等。

2.1.3内部业务流程绩效变量指标设置[3]。内部业务流程主要指标:制造效率,管理环境,安全性,设计能力,资源获得与整合能力等。

2.1.4学习与成长变量衡量指标设置[4]。其中,信息系统相关指标有信息覆盖率,信息系统灵敏度等;员工相关指标包括员工满意度,员工流动性,员工生产力等。

2.2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2.2.1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特征。根据供应链的特征和现代绩效评价的原则,优秀的供应链评价指标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准确及时、定量、前后一致、易于理解、适度的成本和指标的激励性特征[5]。

2.2.2指标的确定。以客户导向角度,指标可以设置为:供应链订单完成的总周期、客户保有率、客户对供应链柔性响应的认同、客户价值率等。

第一,供应链内部运作角度。有如下几个指标:供应链有效提前期,供应链生产时间柔性,供应链持有成本,供应链目标成本达到比率。

第二,未来发展角度。相关指标包括:新产品开发循环期、新产品销售比率、流程改进效率,产品最终组装点,组织之间的共享数据占总数据量的比重等等。

第三,财务价值角度。其主要的指标可以设置为,供应链资本收益率,现金周转率,供应链的库存天数,客户销售增长以及利润。

3增强供应链稳定性的必要性

3.1供应链稳定性分析

在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时,应当在绩效评价工作中反映出影响供应链稳定性的因素,从而根据相应的状况,对供应链结构实现主动变动,以保证供应链的相对稳定,即供应链的运营稳定。

3.2增强稳定性的绩效评价体系

基于供应链的平衡性考虑,应当在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增加衡量供应链相应变量的相关指标,而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中,增加衡量内部企业相应变量的相应指标[6]。

3.2.1供应链变量衡量指标设置。作为供应链中的一部分,而且是供应链的组成要素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组成因素,企业的绩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所处供应链的运营状况。供应链内企业应当存在为共同的供应链战略目标共同努力而遵循的秩序。供应链维度的相关指标可设置为,企业与供应链战略契合度,供应链目标实现程度,上下游企业满意度,增值目标实现水平等。

3.2.2内部企业角度。供应链的组成从组织结构的角度而言,是由处于不同位置的节点企业组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价值最大化与收益最大化,从而实现各个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与收益最大化。内部企业维度的评价指标可以设置为,供应链战略与企业战略契合度,供应链运营带来的成本降低或收益增加率,供应链结构稳定性等。

4绩效评价指标动态调整

4.1供应链指标动态调整

4.1.1外部驱动因素影响分析。其一,行业特征:在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从侧重于采购过程及物料管理,并将其作为一个基本战略。而在仓储零售业,供应链管理则偏重于运输和物流管理。其二,竞争者: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为供应链在竞争过程中保持独有的竞争优势。竞争者的技术优势、产品以及流程的创新、人力资源的整合都成为影响供应链绩效的长期驱动力。其三,技术:技术的作用主要是在产品、服务以及信息流上对供应链的绩效产生影响。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息集成也将信息的滞后和扭曲问题降低到最小。其四,客户:客户作为供应链市场导向和利润来源,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主要驱动因素。客户不断变化的个性化要求、不断降价的要求和消费的偏好,都增加了供应链在运作成本和生产周期上的压力,同时产品的质量、计划的柔性不能有丝毫的下降。其五,经济以及社会环境:它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经济前景和政治环境。经济压力通常会迫使供应链降低成本以而对世界范围的竞争,而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帮助降低成本。

4.1.2内部动态因素影响分析。其一,供应链战略变化:平衡计分法的特点之一是平衡了长期与短期目标,将战略具体化[7],因此当供应链的长期战略发生变化时,各种具体指标以及在绩效评价工作中各指标的权重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战略的改变,让供应链的运作不致于和新的战略相左。其二,内部成员变化:供应链的特点是多企业之间的特殊竞争与合作关系,合作与竞争上的冲突都可能导致包括核心企业在内的任意企业的退出,或者是供应链以外企业的进入。当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退出时,供应链必然命运是崩溃,而非核心企业的退出则必然引来新的企业的进入,这种情况和单纯的企业进入一样,各企业在内部关系的处理上增加了相应的工作。完成对新企业的关系处理的速度是供应链恢复稳定能力的主要标志。

4.1.3确定性指标与可变性指标框架。在供应链这一动态联盟发生各种变化时,毫无疑问将要对评价指标做不同的变化,具体指标将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程度上的增减以及权重上的变化,但是某些指标如财务,将会是确定性的指标,无论供应链动态联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不会删减,只是在不同的时期相应的权重作出变化而已[8]。其一,确定性指标:作为供应链绩效评价中,不可避免的部分,一部分指标是不能随意进行删减的,如客户满意率,这一部分指标无论供应链的发展状况如何,无论供应链所面临的市场如何变化,都对绩效评价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供应链的运营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这一部分的指标包括,订单完成总周期,客户价值率;供应链持有成本,供应链目标成本达到比率;现金周转率,利润;内部企业维度。其二,可变性指标:当面临市场变化、行业政策变化、供应链自身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变化时,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才能准确地反映出供应链的经营状况[9]。可变化的这一部分指标中,变化的方式将会有两种,即增加新的指标或者删减原有指标,以及对指标在权重上进行调整。

4.2企业相关动态调整

在外界环境,所在行业,以及供应链结构等各方面发生变化时,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必须根据相应的状况进行调整,只有制定与经营状况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才能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现状,才能对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4.2.1企业指标调整。企业绩效评价的载体就是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当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生变化时,只有改变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结构,使其与相应的状况相适应,才能准确而全面地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在对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调整时,必须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一是谨慎性: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调整必须保持谨慎,宁可少做变动,切忌胡乱调整。二是开放性:在增加新的评价指标时,所应该依据的应当是企业所面临的变化,因此可以引入新的评价指标,而不应该仅仅拘泥于原有的指标[10]。三是适应性:作为供应链内的企业,其绩效评价必须与所在供应链相适应。为保证供应链的稳定性、保证企业与供应链的经营方向的一致性,企业所作出的指标调整必须与供应链相适应。

4.2.2内部评价体系调整。一是内部企业的增减:当供应链内成员企业的数量出现增减时,处于某一个层次的企业数量就会出现相应的变化,相应地,供应链内其他企业的直接间接相关性就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如上所述,企业的直接间接对象会出现变化,与各个企业的关联性程度也会发生改变,所以,必须改变相应的权重。二是内部企业位置的调整:供应链变化的另一种可能则是,供应链内的企业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供应链内所承担的任务,所处的位置却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如供应链内核心企业的变更。在这种情况下,内部评价所应该做出的调整则相对简单,只需要根据供应链结构的变化做出权重上的调整即可。三是运营模式变化:当供应链的结构保持不变,而运营的模式发生变化时,如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化时,供应链内企业之间相互评价体系也应当随之做出相应的改变。这时的调整更多地表现在评价的指标上和指标所占的权重上,更多地会影响确定企业在供应链内的贡献值。

5结语

本文针对供应链的稳定性特性,增加了供应链平衡计分法中的内部企业维度,从战略相适应性等各方面,对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体系的相适应性做出评价,从而保证整个供应链基于战略角度的长期稳定性。同时,对内部企业进行详细且全面的评价,确定供应链内的企业问题能随时被发现。在这样的基础上,能减少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对于供应链最优化的影响。并且能为供应链内企业的增减和替换提供充足的依据和警示性。在这个基础上,供应链可能不会一直维持着最初的企业结构,但是却能保证供应链内企业的健康,从而保证供应链长期运营的健康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蓝必华.试论平衡计分法在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南方论刊,2009(4):39-40.

[2]石新丹.基于平衡计分法的企业供应链评价指标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08(21):119-120.

[3]杨燕.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指标权重的确定――层次分析法的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0):116-117.

[4]陈华,孙会.平衡计分卡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8(35):84-85.

[5]聂召,周国华.考虑不确定性的供应链战略绩效评价体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6):132.

[6]马士华,李华焰,林勇.平衡记分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4):5-8.

[7]张根保,张淑慧,陈国华,等.供应链质量绩效动态评价平衡记分卡模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6):2181-2182.

[8]孟亮,张电电,李向林.供应商平衡记分卡: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模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4):104-105.

现代供应链的特征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分析

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internet的普及应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作为商业贸易领域中一种先进的交易方式已风靡全球。同时消费者的需求特征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整个世界的经济活动也出现了经济一体化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的飞速膨胀;客户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这些变化对企业参与竞争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管理思想和运作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要求,强烈的冲击着原有经济管理模式深刻的变革。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深刻认识到21世纪的竞争并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供应链管理正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新型的管理模式。因此,供应链管理将成为企业在新世纪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切入点和立足点。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的新特点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现代供应链运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及时、有效信息的传递,实时把握市场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来确立相应的生产、经营和物流运作,因此电子商务为推动信息的有效传递和管理、发展电子物流乃至供应链管理奠定了基础。www.lw881.com为此,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呈如下新的特点:

1.管理信息化

当今市场在急剧变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取得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掌握用户需求的变化和在竞争中知己知彼。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度、及时性和流动速度,被认为是提高供应链绩效的必要措施。

2.横向一体化与网络化

“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

3.生产经营的敏捷柔性化

全球性市场竞争的加剧,单个企业已经难以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敏捷制造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采用可以快速重构的生产单元构成的扁平组织结构,以充分自治的、分布式的协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变企业之间的生死竞争关系为“共赢”关系,强调信息的开放和共享、集成虚拟企业,而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实现敏捷制造提供了可能。

4.物流系统化、专业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上升为企业经营中重要的一环,其经营的绩效直接决定整体交易的完成和服务的水准,尤其是物流信息对于企业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和商品的流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物流活动必须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化管理。

总之,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管理的不足,它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管理是多层次、多目标的系统工程,随着供应链赖以生存的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任务也在不断变化。在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时代,供应链管理有如下几点优势。

1.有利于保持现有的客户关系

电子商务使竞争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直接加强了供应链中企业与客户间的联系,并且在开放的公共网络上,企业可以与最终消费者进行直接对话,从而有利于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保留住现有客户。

2.有利于促进现有业务增长

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各相关企业对产品和业务进行电子化、网络化的信息管理。同时,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对供应链中各企业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管理,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供应链管理达到更高的水平。

3.有利于开拓新的客户和新的业务

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无论是企业还是客户都会从中获得利益,企业产生新的业务增值,成本降低,实现“双赢”目标。

4.有利于提高营运绩效

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不仅能使供应链的各相关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缩短需求响应时间和适应市场变化的时间,还能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使客户能够获得最好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实现最大增值。

5.有利于分享需要的信息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交易涉及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供应链中的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交易,从而有利于各企业掌握跨越整个供应链的各种有用信息,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及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同时也便于顾客网上订货并跟踪订货情况。

6.有利于快速反映顾客的反馈信息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全天候的工作,及时了解顾客的反馈信息,不仅提高了为顾客服务的时间效力,而且还提高了为顾客服务的忠诚度。

三、对未来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的展望

电子商务对于制造和分销的重要性无疑是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如果以高速和低成本与客户和供应商进行交流和协作是有效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那么完全电子化的供应链(e-chain)就是对未来的展望。而支持未来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将是erp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建华.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比较[j].商场现代化2006,(457):147-149.

现代供应链的特征篇7

在供应链系统中,物流管理自始至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是区别于传统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供应链和物流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显得愈来愈重要,人们关注联想、诺基亚、丰田等这些影响力较大的企业是由于这些企业拥有先进的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领先的物流技术以及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这些企业是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倡导者和推动者,通过供应链物流管理可直接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供应链和供应链系统

(一)供应链的概念及特征

1.供应链概念

供应链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美国供应链协会认为:“供应链包括了涉及生产与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全部过程,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一般说来,所谓的供应链就是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的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所组成的一种供需网络。供应链本身不只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更是一条增值链(见图1)。

2.供应链的特征

供应链是一个巨大的物流体系,呈网络式的结构。在供应链中,一个企业就是一个节点,每个节点之间存在着需求和供应的关系,供应链有一些鲜明的特征:

(1)复杂性。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往往由很多种类型的企业构成,所以供应链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的模式更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

(2)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它是以整体目标为中心,是一种很强的合作和竞争的模式,并不是单单由采购、制造、销售等活动构建的分离模式。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是不可分割的,是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

(3)具有动态性和交叉性。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和企业战略变化,供应链上节点企业需要不断地寻求改变。节点企业作为供应链的主要成员,它本身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如此反复下去,就会形成交叉的复杂结构,管理的难度也会加大。

(4)它是一条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和增值链。生产企业产品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都能在供应链上反应出来。同时它又能使所有参与者共同受益,物流在供应链上经过一系列过程增加了产品的价值,可以给相关企业带来增值收益。

(二)供应链系统

1.供应链系统的含义

供应链系统就是指为终端客户提供商品和服务,在供应链上,从最初的原料供应商一直到最终产品用户这一过程中,企业主要业务流程和关系的集成。美国着名管理学家Douglasm.lambertde在对实施供应链管理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系统模型(见图2)。

2.供应链系统的特征

供应链本身就是由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供应链系统特征主要有:

(1)供应链的整体功能。整体功能是供应链中任何一个节点企业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它是供应链合伙企业所具有的不同功能集合。整体功能主要表现在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上,它是任何单个供应链企业成员所不具有的。

(2)供应链系统的目的性。供应链系统有着较强的目的性,那就是在激烈竞争环境中,通过低成本、快速度、高质量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供应链各成员企业都有这种目的。

(3)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供应链中主体之间具有较强的供需关系,这种关系是共同合作的利益关系,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都是一个整体利益相关体。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企业应该积极与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使每个企业都能发挥各自优势,从而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

(4)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当今企业要面对的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买方市场,用户对时间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不仅要求企业要按时交货,还要缩短交货期。这要求企业能够对变化的市场迅速作出反应,通过开发新产品来占领市场,赢得竞争。

(5)层次性。节点企业、业务单位、流程、环境、供应链系统组成了不同层次上的主体,每个主体具有各自的目标、经营战略、人员机构。相对于传统的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而言,供应链管理是一种企业总体的管理模式。

二、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物流管理水平在技术和管理上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尚处于成长期。长期以来,我国物流在运作过程中效率十分低下,很多企业物流职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根深蒂固,影响企业物流效率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依然保持着产供销一体化和仓储、运输一条龙的经营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来完成,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没有进行充分整合,不利于社会化专业分工,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效益难以显现出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顾客对物流的要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我国很多企业在制定物流服务标准时,往往会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平均分配,这就影响到物流服务绩效以及顾客满意度。企业物流服务管理仅由物流部门单独进行,企业管理部门对物流服务的实施情况不能及时了解,影响了物流服务的效果。

(二)供应链企业的物流基础设备陈旧落后,信息化程度低

我国企业物流设备陈旧,信息化程度低,功能单一,效率比较低,难以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由于基础设备比较落后,缺乏标准规范,使得物品在运输、储备等环节中难以实现整体性、全过程的流动。当前,我国物流领域内信息技术发展不均衡,企业难以实现与用户间的网络对接和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技术在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没能得到很好运用,物流作业自动化水平较低。在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中,缺少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大量的物流信息流被阻隔在不同职能部门中,这不仅影响每一个节点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导致大量资源占用不能充分利用,物流成本增加,而且直接影响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

(三)供应链企业的物流管理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在传统的物流管理中就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会导致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出现故障,使得企业产生物流管理的风险。在供应链系统下,每个节点企业都是相互联系的,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容易被放大。供应链节点上的供应者、生产者和客户,节点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都存在不确定性,就会导致供应链上物流管理的不确定性。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供应链中物流和信息流的有效流动,而供应链上各种不确定因素会给物流管理带来极大的麻烦。导致供应链物流的不确定性因素存在于各个节点上,致使整个供应链上的每个部分都会存在风险。

(四)缺乏优秀的物流人才

由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急需精通外语、进出口贸易、电子商务和采购制度的多方面复合型物流人才。然而我国物流教育和物流人才的培养还比较滞后,高校物流课程不系统,物流人才技能单一,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物流管理的需求。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也难以提高。很多企业忽视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没有给现有物流人才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导致很多物流人员无法满足企业现代化的物流管理需要,从而制约着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提升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措施

目前,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而是通过有效的物流网络活动,改善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保证供应链企业之间合理有效运作,增强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物流管理

企业应该将供应链物流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供应链物流管理不只是企业眼前的管理发展,而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未来的企业竞争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供应链物流管理,积极与其他企业形成物流战略联盟。物流战略联盟的企业能够有效利用组织和市场双重优势,通过合作成为长期稳定战略伙伴,充分发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同时实现互惠互利。

(二)创新物流服务理念

现代企业物流服务理念,就是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这就要求企业改变过去经营理念,建立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多样化要求的物流服务。可以通过创新物流服务内容和物流服务方式来实现。

1.物流服务内容创新

为了更好地达到顾客期望,物流管理必须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在物流管理的各环节上,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物流服务,从而更好地获得顾客满意度。

第一,由基本物流服务向物流增值服务转变。现代物流服务必须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扩展服务类型,增加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树立物流增值服务理念,以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展现出与市场竞争者独特优势。以客户满意度为服务宗旨,以服务质量立足市场。

第二,由功能服务向物流管理服务拓展。物流服务不是在客户的管理下完成多个物流功能,而是通过参与客户的物流管理,将各个物流功能有机衔接起来,实现物流系统的高效运作,帮助客户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控制能力。企业在开发新的物流服务项目时,一定要创新物流管理服务内容,包括客户物流系统优化、业务流程再造、库存管理、供应管理、客户服务等,从而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方便客户。

第三,由实物服务向信息流、资金流服务延伸。信息是物流管理的基础,企业用信息流来控制实物流,这样会更有效率。因而企业在提供实物服务的同时也要提供信息流服务,企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物流管理者。企业要主动与客户形成战略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客户的供应链管理,从而实现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协同效应。

现代供应链的特征篇8

产品创新是一项最具挑战的工作,一个企业的新产品如何以最快速度面市,如何降低开发成本,如何最大程度满足顾客的需求,直接关系到产品创新的成败。因此,减少新产品创新成本,缩短新产品创新时间和提高新产品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就成为每一个企业关心的焦点。

有研究表明,企业要达到缩短新产品的创新周期、提高新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降低新产品的创新费用的目标,原材料供应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有效地运用供应商的经验和专门知识,可以帮助企业改进设计思路以及减少质量问题,也就是说新产品创新成功与否与供应链性能直接相关。因此,如何来评价供应链性能是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我国学者张军从定性层面研究了产品的品质与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整个产品创新过程中,产品历经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因而,评价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的性能,有利于评价产品的品质,为提高产品创新的绩效,提出了供应链的改进措施。他对产品品质与供应链管理关系的定性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但没有给出供应链性能评价指标和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数学依据。

马建军在评价和分析供应链性能时,通过对单一性能指标的讨论,结合评价指标的包容性、一般性、可测性和一致性原则,提出了基于企业战略目标的供应链资源、输出和柔性的一般性指标体系。利用这一指标评价体系,供应链模型可以更完全地突出供应链系统的特征并产生重新配置的效果,从而使供应链模型的发展更完全、更准确、更有效。这研究局限于从战略目标的角度来评价供应链性能,即从结果上来评价供应链的性能,因而是不全面的,本研究拟定从供应链的特征上来建立供应链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肖智等运用物元模型对研究企业竞争力做了综合评价,此方法是以事物、特征及事物关于该特征量值三者所组成的三元组,能够直观反映综合评价的质与量的内容关系,采用关联函数进行定量计算,使得综合评价简单易行。本研究准备建立供应链性能评价物元模型,对供应链性能的评价方法将是重大改进。

本文在分析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之上,找出评价供应链性能的指标体系,构建供应链性能评价物元模型,并提出提高供应链性能的改进措施和途径,为企业评价供应链的性能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二、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性能评价体系

1.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内涵。供应链是指将产品或服务供给至最终消费者所涉及到的所有环节构成的上、下游产业一体化体系。在经济活动中,供应链以“链”的形式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客户和物流方(广义的供需双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不可分割、能共享技术和资源的业务流程,是描述商品需—产—供过程中各实体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动态变化的网络。各结点企业力图通过增加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价值、减少成本来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各结点企业的经济利益。而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强调的是供应链进行合作产品创新的能力,强调整个供应链的技术领先性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其供应商的选择标准、供应链的结构、供应链的组建方式都与其它供应链有着很大的不同。

面向产品创新供应链具有以下特点:

(1)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是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供应链。在构建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企业充当发起者,成为供应链的核心。该核心企业既是供应链的信息交换中心,通过信息的收集与传输,便于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共享,又是供应链上的“技术创新中心”,其他企业为核心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各种技术在核心企业进行交流和综合。核心企业通过对其他企业的吸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供应链。

(2)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是一个敏捷的、动态的供应链。竞争使各种产品与服务变得越来越软体化、无常化。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数飞速膨胀,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缩短产品的开发、生产周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满足用户要求,已成为当今企业管理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所以,供应链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供应链的结构也必须便于重组和调整,即随着动态联盟的组成和解散能够快速地完成系统的重构。

(3)供应链的创新能力是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的核心评价标准。产品创新能力是企业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将整个供应链的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作为供应链性能评价的核心标准。强调整条供应链的总体利益,即每个成员企业的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体现了现代企业“共生”“共赢”的思想。因此,为了保住其在整个供应链中的成员企业地位,必须将供应链整体利益摆在第一位,把供应链的创新能力作为评价供应链性能的核心评价标准。

(4)顾客是面向产品创新供应链的一部分。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也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最好的产品不是企业为用户设计,而是企业与用户一起设计,让顾客通过各种途径对产品提出具体要求,参与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动,成为创新小组的一员,真正实现“我的产品我设计”,使顾客成为供应链的一部分。

2.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性能评价指标。

(1)影响供应链性能的相关因素分析。

①市场与产品因素。供应链结点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影响着它们在市场中的作用,市场关联性越大的企业之间竞争的可能性就越大,合作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小。市场关联性构造了合作创新的成功率和可能性的矛盾统一体,成为合作与竞争的杠杆。

供应链结点企业之间是以产品或服务相互关联的,产品的相关性越紧密,供应链网络的结构就越紧凑。因此,产品创新网络主要围绕核心企业的产品这个中心,以产品作为连接产品创新网络结点企业的纽带。

②渠道的畅通性因素。供应链结点企业之间渠道的畅通性直接制约着企业产品创新的效率,制约着产品创新成果的先进性。一方面要考虑供应链企业间沟通渠道硬件设施的现代化程度,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供应与需求管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设计与制造管理,企业间资金流管理,基于internet的硬件建设;另一方面要考虑供应链每个环节之间的信息畅通水平,建立在供应链基础上的产品创新网络,不仅需要保持物流的畅通,而且更需要保持信息流、资金流和知识流的畅通,在产品创新网络中,信息的流动速度反映了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

③供应链协同因素。对企业而言,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高,使得整个供应链生成的价值最大化,而供应链结点企业协同性的优劣直接影响供应链的性能,供应链的稳健性和运营能力是衡量供应链性能的重要指标。

当前,企业供应链最重要的就是要确定协同性的供应链战略。使得在整个价值链上,新产品研发、生产营运、市场营销、分销物流、客户服务等各个业务部门,还有很多的支持部门,如财务、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能够协同一致,在满足客户需求、加快反应速度和降低运作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协同需要供应链上的客户端和供应端及链上的每个结点加强沟通并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协同的目标不仅仅是提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而是通过供应链管理,使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协同工作,从而建立崭新的共同受益的商业流程。协同问题也是今天供应链中最大的问题。

④企业的组织因素。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许多企业为适应形势的转变,自觉对其组织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目标是使其成为有利于员工相互交流与沟通,有利于释放员工个性与创造力的扁平化结构或网络化结构,从而促进产品创新业务流程的高效运作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文化强调寻找短期的、绩效好的企业,而这种文化与能够让价值链中的所有贡献者都获利的供应链管理目标相冲突。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依赖于信任和沟通,信任体系的完善和沟通机制的健全,使得供应链结点企业向着良性的合作态势发展。

⑤顾客因素。产品创新供应链结点的各个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并有所发展,必须时刻关注顾客,一心为顾客提供价值。因此,企业如何从顾客角度去衡量供应链的性能,已成为管理层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顾客层面的性能评价指标应包括三个方面: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份额和客户利润率。

(2)面向产品创新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在众多影响供应链性能和效用的因素中,针对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主要是评价其产品创新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指标的设计也就要从产品创新能力着手,重点考虑涉及产品创新能力的一些相关因素,在进行各指标权重设计时,也要向创新能力及相关因素倾斜。根据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的功能要求,本文设计了以下评价指标体系。

三、面向产品创新供应链性能评价物元模型

1.确定经典域。设供应链性能评价的定性指标有m个,即为c1,c2,…,cm以这部分指标为基础,将供应链性能定量地分为n个等级。

四、小结

供应链是描述商品需—产—供过程中各实体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动态变化的网络,在产品创新的特定条件下,具有不一般的性质和特点,而其性能的优劣对产品创新的成功与否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来评价供应链性能是产品创新活动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引用物元分析法,对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性能评价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此方法采用关联函数进行定量计算,使得评价简介可行,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优越性。至于在评价工作中,如何全面地设立评价指标,如何更合理地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如何更合理地确定各指标定量化数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军等.供应链管理(scm)的协同品质评价的研究.机械制造与研究,2004,(11).

2.马建军,张长根.基于供应链战略目标的性能检测指标研究.物流技术,2003,(1).

3.肖智,钟波,李有慧.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物元模型与可拓评价方法.运筹与管理,2002,11(2).

4.焦志莹,张文彬,焦志敏.供应链成员竞争合作关系研究.现代物流,2005,(2).

5.陈思云.基于系统论的供应链管理绩效分析.武6.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25(6).

7.刘丽文.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管理科学学报,2003,6(2):81-88.

8.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1-45.

现代供应链的特征篇9

论文关键词:彩信查询图像检索对象识别图像分析

论文摘要:墓于对象的彩信图像检索系统是继图像检索和彩信检索结合的新一代信息检索技术,介绍了目前热门的墓于对象的图像检索系统的概念,以及应用到彩信检索领域的工作原理。在基于对象的图像检索墓础上,加入了对图像中区域对象的识别过程,并将识别结果存入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然后在检索过程中根据用户输入的对象查询请求,到数据库里进行检索,最终将检索结果返回给彩信用户。

0引言

随着彩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编码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数字化图像资源日益丰富,并在彩信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面对如此庞大的图像数据资源,如何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图像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在图像检索过程中,图像中的对象(如图像的主体和背景)往往才是人们感兴趣的检索内容。因此,基于对象的图像检索成为了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针对彩信图像中主体对象的识别问题进行了一项有益的尝试。

本研究在图像分析和彩信图像文本提取的基础上,实现一种利用图像对象的视觉特征和知识库来识别对象(图像中的主要区域)的方法,并将图像对象名、对象的视觉特征等存人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中,实现基于对象语义的图像检索。

1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技术

传统的图像检索技术,主要是通过图像进行人工分析,对图像特征进行文字标注,也称为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tbir(textbasedimageretrieval)。这种检索方式是用关键词和描述性的文本的检索,是先对图像文件建立相应的关键词或描述字段,并对图像的存储标识和关键词对应起来,以结构化的查询语言或超链接方式进行检[1]。

这种传统的图像检索技术在图像信息飞速增长的今天有很大的局限性:

l)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不能充分揭示和描述图像有代表性的特征;

2)主观性大,由于个人的感知差异,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图像有不同的理解;

3)处理速度慢,不能快速提出检索的相关结果;

4)漏检,检索中不能充分利用各种特征,容易忽略事先没有注意到的特征。由于这种检索技术根据图像的文本等一些与图像相关的因素来确定图像的内容,而不是抽取图像本身的外部特征或从更高的语义层次来获取图像的内容,由此确定的图像内容可能与图像实际内容存在着偏差,从而直接影响图像检索结果的可靠性。

2基于对象的图像检索系统

2.1cbir的概念

为了解决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存在的问题,基于对象的图像检索cbir(eontentbasedlm路eretrieval)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这种技术由机器自动提取包含图像内容的可视特征:颜色、纹理、形状、对象的位置和相互关系等,对数据库中图像和查询样本图像在特征空间进行相似匹配,检索出与样本相似的图像[2]。

2.2cbir的检索方法

其主要的cbir的检索方法有:基于颜色特征、纹理特征、轮廓特征、形状特征、空间特征、时间关系及时空关系、语义特征等特征的检索[3]。

3墓于对象的彩信图像检索系统

基于对象的彩信图像检索系统使用visualc++6.0作为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体系结构,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后台数据库系统采用microsoftacces2000,访问方法为ado访问。该系统的功能是:用对象识别系统将图像分析和对象识别的结果存入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根据用户输人的检索要求,检索系统利用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进行检索,根据相似度由大到小排列检索结果,然后将检索结果信息(包括图像的缩微图)发送到彩信群发器,再发送到用户。

3.1系统设计思想

3.1.1图像数据库组成

图像数据库系统是在传统数据库、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技术。图像数据库技术一直致力于解决海量数字图像的有效存储和管理问题。图像数据库的产生拓展了传统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又为图像处理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4]。

3.1.2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建设

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中存放着从彩信页中获得的所有图像及其属性,以供用户查询使用。

3.1.3动态链接库(dll)中执行函数的实现

在试验平台imagehuntplatform中特征生成和图像检索函数的实现,采用了动态链接库(dll)中的执行函数。动态链接库(dll)是用作共享函数库的可执行文件。dll中的代码在运行时动态加载。

visualc++中的类库mfc以3种不同的方式支持dll的开发,即:

l)与mfc静态链接的常规dll与mfc动态链接的常规dll及与mfc动态链接的扩展dll。

2)与mfc动态链接的常规dll与mfc动态链接的常规dll也是内部使用mfc的dll,dll中的导出函数可以被mfc和非mfc可执行程序调用。与前者的区别是,这种类型的dll在建立时使用的是mfc动态链接库。导出函数使用的也是标准c接口,但必须使用宏afx_manage_state兀来设置mfc模块状态[5]。

3)与mfc动态链接的扩展dll与mfc动态链接的扩展dll是从已有的mfc来派生新的可再用类的dll。扩展dll在建立时使用的是mfc动态链接库。扩展dll中的导出函数只能由动态链接mfc的mfc应用程序调用。使用扩展dll,可以从mfc派生新的自定义类,然后提供mfc扩展版给调用dll的应用程序。

在试验平台中,要求特征生成和图像检索函数作为dll库的导出函数。特征生成函数的原型为voidgeneratechar(),无参数。图像检索函数的原型为b00lcolorhuni(cstringust*positivepath,cstringust*nagetivepath,cobarray*fsimi-lararray),其中positivepath为正例图像的路径链表,nagetive-path为反例图像的路径链表,fsimilararray为返回结果的对象链表(包括检索图像的id、检索图像的路径和示例图像的相适度)。动态链接库的方式可采用与mfc动态链接的常规dll或与mfc动态链接的扩展dll。以图像检索函数为例,在试验平台中动态加载dll库的主要代码如下:

hinstancehdll;

ypedefbool(callback·myproc)(cstringliat*,cstringlist*,cobarray*);

myprocdllproc;

hdll=loadlibrrary(“dll所在路径”); //可与从windows注册表中动态取得

if(hdll!=null)

{dllproc=(myproc)cetprocaddress(hdll,funname);

if(dllproc==null){afxmessagebox(“输入检索图像的函数名称有错误!”);return;}

dllproc(…,…,…);

}

3.2系统工作流程

其主要的工作流程为: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输人所孺要的图像模型;将对象的轮廓区域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分析、提取并识别对象区域的视觉特征(颇色、形状、纹理、位置、大小、方向等),建立数据参数或语义级的文字描述;根据对象视觉特征知识库和相关文本(彩信中的相关对象名和对象特征关键词)识别对象,建立概念级的图像对象文本标注;利用对象的文本标注和视觉特征描述,实现基本对象的图像检索;将检索到的图像通过彩信群发器发送出去。具体工作流程如图l所示。

现代供应链的特征篇10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快速反应;有效客户反应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9-0089-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供应链管理战略理解的深入,伴随着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供应链管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新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不断出现。快速反应(QR)与有效客户反应(eCR)战略在供应链内部整合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和改善合作伙伴关系重组供应链流程,使订货提前期和成本极小化,进入到针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实施供应链流程再造的阶段,进而发展到整个企业供应链网络的集成。

一、快速反应(QR)产生的背景及含义

快速反应(QR)是美国纺织与服装行业发展起来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策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纺织行业出现了大幅度萎缩的趋势,纺织品进口大幅度上升,到80年代,进口产品几乎占据美国纺织品市场的40%。

1984年美国84家大型企业结成“爱国货运动协会”,该协会在积极宣传美国产品的同时,委托托克・特萨尔蒙公司调查研究提升美国纤维产业竞争力的方法。研究报告表明,美国纤维业的主要问题是,尽管在整个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存在生产效率较高的现象,但是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却非常低。从原材料到消费者购买,总时间为66周,这样长的供应链不仅各种费用大,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不精确需求预测上的生产和分销,因数量过多或过少造成的损失非常大。于是纤维、纺织、服装以及零售业开始寻找那些在供应链上导致高成本的活动,发现供应链的长度是影响其高效运作的主要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个性化的消费倾向凸现出来,服装行业的表现尤为突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客户需求复杂而变化频繁,依赖于对客户需求快速作出反应。在此背景下,根据用户需求,快速反应的战略应运而生。

快速反应(QuickResponse,简称QR)就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零售商、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相互配合,以最快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与地点为消费者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即以最快的速度、最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

二、有效客户反应(eCR)产生的背景及含义

有效客户反应(eCR)的产生可归结于上个世纪商业竞争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到了90年代以后,美国日杂百货业零售商和生产厂家的交易关系由生产厂家占据支配地位,转换为零售商占主导地位。在供应链内部,零售商和生产厂家为取得供应链主导权,为商家品牌(pB)和厂家品牌(nB)占据零售店铺货架空间的份额展开激烈的竞争,使得供应链各个环节间的成本不断转移,供应链整体成本上升。

从零售商的角度来看,新的零售业态如仓储商店、折扣店大量涌现,日杂百货业的竞争更趋激烈,他们开始寻找新的管理方法。从生产商角度来看,为了获得销售渠道,直接或间接降价,牺牲了厂家自身利益。生产商希望与零售商结成更为紧密地联盟,对双方都有利。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过度竞争忽视消费者需求:高质量、新鲜、服务好和合理价格。许多企业通过诱导型广告和促销来吸引消费者转移品牌。可见eCR产生的背景是要求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美国食品市场营销协会联合CoCa-CoLa,p&G等几家公司对供应链进行调查、总结、分析,得到改进供应链管理的详细报告,提出了eCR的概念体系,被零售商和制造商采用,广泛应用于实践。

有效客户反应(efficientConsumerResponse,简称eCR)是以满足顾客要求和最大限度降低物流费用为原则,能及时做出准确反应,使提供的物品供应和服务流程最佳化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策略。eCR通过生产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供应链组成各方相互协调和合作,实现以更好、更快、成本更低的服务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目的。

三、实施快速反应(QR)与有效客户反应(eCR)的特征

(一)实施快速反应(QR)的特征

快速反应采用的技术主要有条形码、poS扫描、eDi运输包装标识、自动补货系统、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和联合产品开发等。快速反应以制造商和零售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前提,关键是相互信任、相互沟通、共享信息、但不是所有的贸易伙伴都能变成战略合作伙伴。战略合作伙伴需要具备以下条:(1)关注顾客需要;(2)行业领先性;(3)长远观点和目标一致性;(4)资源投入程度高;(5)学习能力强。

快速反应策略的实施过程,就是业务流程重组、供应链再造的过程。快速反应首先要求打破企业内部的组织障碍,实现内部经营业务集成;其次要重塑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关系,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企业间的业务集成。

(二)实施有效客户反应(eCR)的特征

有效客户反应采用的技术主要有:poS扫描、电子收货系统、eDi计算机辅助订货(Cao)、持续补充(CR)、数据库营销、品种管理和直接转运等。有效客户反应,以引入有效商品管理、有效补货、有效促销和有效新产品四大管理方法为显著特征。有效商品管理通过了解顾客购买行为和偏好,将商品范围限制在高销售率的产品上,定期适当调整商品的分配空间,有效地利用店铺空间和店内布局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商品获利能力。有效补货通过poS数据共享、电子数据交换、持续补充和计算机辅助订货(Ca0)将正确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价格、正确的数量和最有效的配送方式送给消费者,努力降低交货时间和系统成本,从而降低商品售价。

四、快速反应(QR)与客户反应(eCR)的比较

(一)QR与eCR的差异

QR的主要目标是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是提高零售业中的一般商品和纺织品的设计制造和流通效率。QR早期的成功使它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前许多大的零售商和供应商都在其经营业务中采用了QR的思想和技术。对普通店铺(QR)来说,重点是补货和订货的速度,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消除缺货,并且只在商品需求时才去采购。

QR的成功引起了其他行业零售商的注意,1993年1月食品和超市行业的零售商也提出了类似的战略。eCR是杂货业供应商和销售商为消除系统中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给客户带来更大的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的一种策略。对于食品行业(eCR)来说,改革的重点是效率和成本。eCR是由食品和超市行业的零售商提出的战略,由于很多供应商既为普通饭店服务又为超市服务,所以eCR的采用比QR要快。

QR主要用于普通商品,eCR主要用于干货商品,它们重要的差别在于商品的特征,不是商品表面的物理差异,而是指商品的价值,周转率和品种上的本质差异。服装业经营的产品多属创新型产品,QR所实施的对象是创新型产品,如普通商品(如服装)的单品数量非常多,产品生命周期短、季节性强库存周转慢、存货削价幅度大、毛利高;杂货业和食品行业经营的产品多数是功能性产品,eCR所实施的对象是功能型产品,如食品的单品数量少,商品单价低、周转快,而且消费者很容易判断店铺的差异,所以超市通常以低毛利有效地经营。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改革的重点也是为了应对不同的挑战。

(二)QR与eCR的共同特征

1.共同的外部变化。实施QR和eCR的主要行业受到两种重要的外部变化的影响。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加速了竞争,因为零售商必须生存并保持客户的忠诚度。二是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发生了变化。在引入QR、eCR之前,供应商和零售商两者往往缺乏信任感,不能满足客户真正的需求。

2.共同的威胁。对于零售商来说,威胁主要来自大型综合超市、廉价店、仓储俱乐部和折扣店等新型零售形式,他们采用新的低成本进货渠道。这些新的竞争者把精力集中在每日低价、绝对的净价采购及快速的库存周转等策略上。对于供应商来说,压力来自有品牌商品的快速增长,这些商品威胁了他们的市场份额。

3.共同的目标和策略。以最低的成本向消费者提供他们真正想要的商品,整个系统高效率运行。它们都重视供应链的核心业务,对业务进行重新设计,以消除资源的浪费。但QR解决的是补货问题,而eCR注重的是过量库存问题。

五、不同供应链QR与eCR策略的选择

对于功能型产品应当侧重于降低物流成本,采用有效性供应链,实施有效客户反应(eCR)策略。提高商品供应的效率入手,与上游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相互协调的供应模式。零售商总部利用poS系统提供的商品销售信息,以及对销售量的预测,利用电脑辅助订货系统向供应商订货,并由供应商或区域配送中心向各零售商店提供即时补货,拉动制造商进行产品生产,形成销售和配送的同步运转,共享物流设施和仓库资源,降低配送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流通环节可能产生的各种浪费。

对于创新型产品应当侧重于降低商流成本,采用反应性供应链,实施快速反应(QR)策略。对于反应性供应链而言,市场的调节成本是绝对重要的,而实物成本是相对次要的。从提高顾客响应的速度出发,与供应链各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合作机制,采用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分工协作和信息共享,缩短商品的设计和生产周期,实施Jit生产方式,进行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和高频度小批量配送,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迅速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反应能力。

六、快速反应(QR)与客户反应(eCR)的发展趋势

到货满足率低和库存量高是目前整个供应链体系所面临的一对矛盾,涉及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为了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运作和管理,以及对市场变化的科学预测和快速反应,一种面向供应链的策略――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andReplenishment)联合计划、预测与补货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供应链管理中一个热门的研究问题。

从本质上来说有效客户反应是快速反应在食品行业中的创新,是快速反应发展的第二阶段。目前快速反应已发展至第三阶段,即合作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CpFR适用于所有的行业,覆盖整个供应链的合作过程。CpFR提供了一整套工作流程,该流程以提高消费者价值为共同目标,通过供应链上企业的相互协作,共享标准化信息,制定有的放矢的计划,开展精确的市场预测,有效地管理库存,根据需求动态及时补货,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业绩和效率。CpFR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系列活动和过程,它帮助合作伙伴建立准确预测和高效的补货计划,使得在高水平的服务上扩大销售并降低库存。CpFR以消费者为中心,面向价值链的成功运作,强调合作贸易伙伴共同负责开发单一、共享的消费者需求预测系统,并由这个系统驱动整个价值链计划,与贸易伙伴承诺共享预测,并在消除供应过程约束上共担风险。

综上所述,应用供应链管理QR与eCR这两种策略以实现提升供应链的整体反应速度,降低供应链的运行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但为了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运作和管理,以及对市场变化的科学预测和快速反应,一种面向供应链的策略-合作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是近来出现的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新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企业的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沈莹.供应链管理[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阎子刚,赵继新.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郑力,厉嘉玲.供应链管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