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股权激励整体解决方案十篇股权激励整体解决方案十篇

股权激励整体解决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1:42

股权激励整体解决方案篇1

【关键词】经理股票期权;本土化;优化

一、引言

被誉为经理人“金手铐”的经理股票期权(employeeStockowner),是企业通过授予经理人未来以约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公司普通股的选择权,从而将经理人的个人利益同公司股价表现紧密联系起来的新型激励手段。为弱化委托――矛盾,对经理人员进行长期激励,eSo作为一种薪酬形式于20世纪80年代被运用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企业的薪酬与职位价值而非个人价值挂钩,经营者激励严重不足的难题,股票期权机制于20世纪90年代末被引入我国。

就在eSo在我国市场蓬勃发展之时,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已有实证研究表明,eSo的使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并不显著。周立、徐立锋(2011)以2007至2009年间公布股票期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为总体样本进行线性回归,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股票期权激励并没有发挥作用。eSo本身设计存在的问题和中国特殊的市场环境都给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本土化带来了一定障碍,由此许多学者呼吁当理性看待这一舶来品。笔者认为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对eSo进行优化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本身和相关法律政策,是真正实现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本土化,充分利用这一灵活激励机制达到预期目的的必要思路。

二、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开展了大量关于eSo在我国运用情况的研究。综合来看,股票期权的激励约束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基于机制本身的缺陷、亚太经理人市场的特殊性和我国尚不成熟的外部环境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机制设计方面,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制约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这一内在原因导致种种问题在eSo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孙卓立(2000)认为eSo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励而不是惩罚,这种有奖无罚的特点可能会使经营者有恃无恐,向企业股东转移决策风险。牛春巧(2005)也提出传统股票期权激励模式是一种单边激励,当公司股票价格上涨时,经营者持有的股票期权才有行权的价值;否则经营者会放弃行权,激励作用也随之消失。吴斯亚、罗群(2009)认为股价对公司经营状况的不完全反映会造成“搭便车”现象。其次,亚太经理人市场的特殊性也引发了eSo在实施过程中的新问题。谭轶群、刘国买(2006)认为除企业经营业绩外,行业发展前景和宏观经济等经理不可控制因素同样引发股票价格波动,仅以某时点股票价格高低为评判标准给予经理报酬的传统经理股票期权机制有失公平。张晨宇、肖淑芳等(2007)也提出,美国上市公司中应用最广泛的标准期权模型(B-S模型)被用于确定期权收益的时点价格时易被经理人操纵。再次,我国尚不成熟的外部环境也是eSo本土化进程中的一大阻力。沈俊(2002)认为我国关于经营层持股与出售的政策性限制使股票期权制度的设计变得困难。高永刚、李丹(2003)提出经理股票期权的本土化需要有适宜其生长的外部市场环境,而我国目前缺乏规范的资本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

针对上述三方面内部及外部原因导致的若干问题,相关文献提出的解决方案定性分析多于定量研究;侧重对加强外在约束的探索,而对从期权本身出发加强内在约束的研究有所欠缺;或者仅从一些角度提出了某种改进思想,但并未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三、中国市场的股权激励机制优化方案

为有针对性地解决eSo本土化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本文试图将理论及实务界探索出的改进思想加以整合和修改,主要从强化制度内在约束作用的角度,提出针对中国市场股权激励机制设计的具体优化方案。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优化。

(一)考虑经营绩效的动态行权价格

为解决传统股票期权激励模式激励不充分,约束力不足的问题,增加一个以业绩达标为前提的行权条件是有必要的。国内公司目前主要采用的业绩评价指标是市场导向指标和公司财务指标。然而这两种指标都有各自的缺陷,前者依赖于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我国目前尚未达到;后者易导致经营者为获取当前利益牺牲公司的未来发展,甚至引发财务造假。为了弥补其不足,在此我们引入经济增加值(eVa)指标作为企业业绩评价的基础。它充分考虑了股东投资的机会成本,纠正了会计指标对真实业绩的扭曲,只有当eVa>0,即税后净利润扣除投入资本机会成本的余额为正时,激励对象才为公司创造了价值。同时,为在收益中更好地反映经理人的真实业绩水平和努力程度以及是否考虑到公司的长远利益,可借鉴eVa的思想,在期权授予后根据每年的经营绩效对固定的行权价格进行调整,使行权价随利润增长呈动态化上升。具体的调整指标为:当期行权价增加的幅度为本期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与股息率(DivendYield,简记为DY)之差。动态的行权价格使持有人收益与其预期表现呈现正向关系,同时增强了eSo的约束力,有助于较准确地体现经营者主观努力的程度,使得考核指标更具科学性。

(二)剔除股价指数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中,行权价格采取事先约定的固定价格,这种不随股市行情变动而变动的定值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搭便车”的现象。于是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从执行价格中剔除股价指数影响的思想,并展开了相关研究。Rappaprotalfred(1999)根据相对业绩思想和固定执行价格股票期权缺陷提出将股票期权执行价格与行业指数或市场指数联系起来消除系统风险的股票期权指数化思想。Johonson&tian(2000)基于股票期权执行价格指数化思想和margrable-Fisher-Stulz(1978)提出的交换期权定价模型,构建了欧式绝对单指数化管理者股票期权。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剔除股价指数影响后,由于行权价随大盘的变化而自动调整,使股票期权激励在股价普遍下跌时同样具有激励作用,克服了传统的股票期权激励模式只在牛市有效的缺陷。

这一思想的运用考虑了通胀和行业因素,可避免股价对公司经营状况的不完全反映造成的“搭便车”现象,使期权收益与经理人业绩的相关程度提高。然而,笔者认为,行权价格是公司综合考虑之前股票价格、对股价走势预期、激励力度等多方面因素确定的,若不断跟随大盘对其进行调整,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扭曲原来的激励计划。因此,对该方法略作调整,通过对股票价格进行指数化处理以剔除大盘的影响。

(三)引入亚式期权

为解决亚洲经理人市场股权激励中存在的投机行为,属于强路径期权的亚式期权被引入期权激励制度中。其与标准股票期权的区别在于:在到期日确定期权收益时,不是采用股票当时的市场价格,而是用期权合同期内某段时间股票价格的平均值。亚式期权的收益依附于标准的资产有效期至少一段时间内的平均价格,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市场操作,在抑制期权拥有者在接近到期日时操纵公司股价、牟取暴利的行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综合以上策略,将业绩相对化和指数化以及亚式期权思想运用到eSo持有者收益的确定中,笔者通过一定的指标筛选和调整,设计了如下优化模型:

1.行权条件:净资产收益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或高于行业平均一定比例;eVa>0。这一行权条件由财务指标和eVa指标共同构成,保障了股东的利益,并使经营者更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

2.若持有者行权,每股股票期权收益为:

Y=maX[(St×)-K×(1+waCC-DY),0]

其中,St表示t时刻公司的股价,K表示授权时的初始行权价格,waCC表示公司当年加权平均资本成本,DY表示当年股息率(即公司当年分配的股息与股价之比),i0,it分别表示期权授予时和执行时公司所在行业的股价指数。优化设计后的股权期权收益将经营者的利益与公司总体效益相联系,而不是仅与到期日的股票市值相联系,有利于实现激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并使激励具有持续性。

四、实证检验

(一)检验对象的选取

传统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设计使得大盘走势对最终收益有着重要影响,为突出这一影响带来的“搭便车”等问题,笔者意在选取大盘价格发生巨大震荡的时期作为研究对象。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其间上证指数曾从6124点的高点跌至1664点的谷底,近年来随着经济复苏又曾回到3478点的高位。而于2006年年底推出是伊利股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正好经历了这一时期,其股价也发生了先下降再回升的一次大动荡。因此,笔者选取伊利股份作为检验对象,验证传统方案的不足和优化模型的优越性。

(二)方案调整前后期权收益情况

1.公司业绩变化情况。为比较方案调整前后期权收益对公司业绩的反映情况,并且考虑到股票期权激励的初衷是希望公司业绩获得增长,笔者选取了伊利集团2007年到2010年的eVa的增长率作为反映公司业绩情况的指标。eVa的计算采取简化公式:

eVa=eBit(1-tc)-waCC×总资本

其中,息税前利润(eBit)、总资本的数据通过公司年报获得,所得税率(tc)取25%,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的公式为:

waCC=债权资本成本率×(债权资本/资本总额)×(1-所得税率)+股本资本成本率×(股本资本/资本总额)

其中,债权资本成本率取当年3~5年贷款利率的调整值(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所实施的天数进行加权平均),股本资本成本率根据Capm模型进行估算:

RS=Rf+β×(Rm-Rf)

其中,Rf取当年一年期存款利率的调整值(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所实施的天数进行加权平均),β利用伊利股份2007年1月到2011年4月的股价数据根据线性回归得到,为0.866,风险溢价(Rm-Rf)取学者估算值6.38%。由此估算出2006到2010年的waCC分别为0.0648、0.0723、0.0805、0.0681和0.0683,从而得到2007、2008、2009和2010年公司eVa相对与上一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25%、-76%、93%和37%。

2.方案调整前后期权收益情况。传统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中,股票期权收益为:Y=maX[(St-K),0],调整后股票期权收益为:Y=maX[(St×)-K×(1+waCC-DY),0]。取2007年12月28日(可行权日)到2011年5月9日每日开盘价与收盘价的均值作为当日St。初始行权价格K为13.33元,由于2007年7月3日和2008年5月22日分别进行了派息和转股,行权价格相应调整为13.23元和11.025元。it取t时刻的食品指数,其中i0为授权日的食品指数1046.54。由此得到方案调整前后期权收益情况分别如图1、图2所示。

图1调整前期权收益图2调整后期权收益

3.优化模型的优越性分析。2007年较之2006年,eVa增长率为-125%,该年度经营业绩明显不佳,期权持有人不应得到收益。但由于2007年股票行情走了一波大牛市,截至2008年底股票价格仍远高于根据2006年底股价制定的行权价,因此调整前方案中期权持有人在这一段时间内获得了与其努力结果不符的收益;调整后的方案则直到2009年年底,期权收益一直接近零,与公司业绩走势相匹配。

2008年金融风暴来袭,公司业绩较上年继续大幅下跌,eVa增长率为-76%,股价也跌至谷底,该段时间内股价与业绩走势关联性较高,两种方案期权收益均为零。走出金融风暴后,伊利集团业绩有所好转,2009年较2008年eVa大幅增长,股票价格整体也走强,调整前的方案中期权持有人从2009年年初即开始获得正的收益,并随股价上涨一度上升,而调整后的方案中2009年收益仍为零,2010年年初开始才获得不断增长的正收益。从公司业绩上来看,2009年较上一年的eVa增长率达到93%。考虑到行权中绩效考核的前提,2009年业绩达标,管理层此后能获得相应收益。因此调整后方案的获利时间是与这一行权条件相吻合的,而调整前的方案让期权持有人提前得到了收益,可能无法对管理层产生正确的激励。由此看来,调整后的方案能够不受牛、熊市的影响,在反映业绩上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事实证明,优化模型在股权激励中确实优于传统机制。

五、结论与启示

如今,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我国上市企业中已得到广泛运用,然而,eSo在我国的本土化进程中遇到了来自机制内部和市场外部的双重阻碍。本文从机制本身的设计出发,针对当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并通过伊利股份的实例证明了该方案的优越性。当然,还有很多问题并未在该方案中得以解决,如最佳期权数量的确定、最适赠予对象等,这些问题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不断调整。另外对于外部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我国资本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相关法律和政策进一步完善。

尽管目前中国股票期权激励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只要遵循市场化的原则,以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鉴,运用相对化、指数化、路径化的思想,注重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对制度本身的优化设计进行不断探索;与此同时,逐步制定出与eSo本土化相适应的法律和政策,并将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培育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相结合,股票期权在中国终将发挥出其他制度所无法替代的有效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载《经济研究》.2000(3)

[2]沈俊.《实施经营者股票期权方案的技术难点设计》.载《财贸研究》.2002(1)

[3]何建新.《eVa股票期权计划研究》.载《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2)

[4]廖理,汪毅慧.《中国股票市场风险溢价研究》.载《金融研究》.2003(4)

股权激励整体解决方案篇2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股权分置

一、引言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效的激励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我国,股权激励制度受到了政府和企业管理的高度重视,其推行也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近年来,中国证监会出台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新修订的《公司法》、《证券法》开辟了我国股权激励的法律通道。证券市场全流通的逐步完成以及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规的出台使得股权激励的研究在当前具备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对我国目前股权激励的实施现状和特点的分析,归纳出其中的问题并以期为推行股权激励机制提出建议。

二、股权激励制度简述

股权激励,是一种董事、监事、公司高管、核心技术(业务)人员以及公司认为应当激励的其他员工通过一定形式(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和管理层收购)获取公司部分股权的长期性激励制度,使经理人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

对我国而言,采用股权激励形式的薪酬机制具有以下好处:一是可以降低公司的委托成本;二是可以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三是能够减少公司的现金负担。在我国实行股权激励,建立新的企业薪酬决定机制,将有效地推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进程,有效地解决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长期激励不足问题,促使高管人员与所有者的利益目标趋向一致,并可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三、我国股权激励制度实施现状

1、股权分置改革使股东之间的利益趋于统一

股权分置是我国股市因为特殊历史原因产生的,它给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带来了许多负面冲击,最大的负面影响是造成了非流通股股东(国有股和法人股)和流通股股东(社会公众股)的利益分裂与冲突。不能流通的大股东和能够流通的小股东,他们的利益不能得到统一和协调,其结果是在流通股东分散的条件下,大股东独掌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市场往往沦为融资平台,他们选择侵蚀小股东的利益而不是追求公司自身的发展,因为这是他们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在契约理论下,公司制度的主要矛盾是拥有所有权的委托方和拥有经营权的方之间的矛盾,但是在我国当时的情况下,却表现为委托方自身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如何使方―经理人更好地为公司服务,则成为了次要矛盾。

股权分置改革后,各个上市公司逐步取消了非流通股,统一了各类股东的利益取向。股权分置改革有效地解决了委托方自身的矛盾,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更趋一致了,市场因为股改变得更为有效了,证券市场也改变了原来只是一个融资和炒作的场所的面貌,而具备了投资的价值。截至2007年底,已完成或者进入股改程序的公司,占沪深两市应股改公司的98%。股权分置改革为股权激励方案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使得市场的委托―关系变得清晰。

2、股权激励制度的法规制约因素逐一解除

2006年1月,中国证监会正式《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办法》对公司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股票的流通、激励的对象、激励的方式以及股票的行权期、行权价和禁售期等个中细节问题做了明确细致的规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办法》的出台,标志着股权激励在中国有了专门的法律规和指引,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新时代帷幕也就此拉开。

《公司法》也进行了相应的修订,解决了原来阻碍股票的来源和流通两个根本问题。修订后的《公司法》第142条放宽了转让本公司股票的限制,一是将禁止发起人转让所持股的期间从3年减为1年,二是将公司董事会、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所持股份在任期内不得转让,改为可以有条件转让,放松了转让限制,从而扫清了股权激励的利益兑现机制存在的障碍。第143条放宽了上市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的条件,修订前的公司只准许两种情况,即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份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此次《公司法》修改,增加了上市公司可以回购股份的情形,并且准许公司对回购的股份在一定期限内持有。更重要的是,本条规定确认了公司可以回购本公司股份作为职工的奖励,从而拓宽了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

修订前《证券法》第76条规定内幕知情人不得买卖证券,但参加股权激励设计的多为公司高管人员,这些高管人员作为经营层通常是内幕信息知情人,如果禁止其买卖证券就等于没有了利益兑现机制,失去了股权激励的意义。修订后的《证券法》破除了这一障碍,允许内幕信息知情人买卖证券,但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防止其利用内幕信息操纵市场,规定了在内幕信息公开前内幕信息知情人不得买卖证券,同时还规定了内幕交易行为给投资者造成后应承担赔偿责任。

3、相应的会计税收制度不断完善

股权激励制度的顺利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制度的协调与配合,财务会计制度的完善是落实股权计划利益兑现机制的重要一环。我国会计政策之前没有关于股票期权的会计准则和规定,公司难以对此类行为进行较为恰当统一的会计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票期权的有效实施。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弥补了我国之前会计制度对股权激励确认、计量的空白,规范了股份支付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关于〈公司法〉施行后有关企业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也明确指出了公司收购本公司股票的财务处理问题。财政部《关于上市公司提取激励基金会计处理征求意见复函》再次重申了公司奖励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支出,应当记入成本费用,不能作为利润分配处理。公司发生设立中高层管理人员激励基金的行为,应当在公开披露文件中披露有关的决策程序、实际决策情况以及激励基金的发放情况,并在财务报表附注相关部分对会计处理情况做出说明。

在税收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下发的《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35号文件”),以及国家税务总局2006年下发的《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以下简称“补充通知”),完善了我国现行的股票期权税收政策。

与以前文件相比,35号文件及补充通知在内容上更加完整、详细,而且对相关术语进行了解释,包括股票期权、授予价、股票期权的转让净收入等,使得税收征管的依据更清晰。35号文件还明确了纳税环节,如在授予环节不纳税,行权时按工资薪金所得纳税,出售时按财产转让所得纳税,拥有股权所获利润分配所得按股息、利息、红利所得纳税等。此外,35号文及补充通知对股票期权收入给予了更多税收优惠。

4、股权激励方案纷纷出台

股改实施两年以来,股改公司纷纷推出包括股权激励计划在内的股改方案。从实践来看,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方案五花八门,其主要的模式类别有以下几种:业绩股票、股票期权、虚拟股票、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延期支付、员工持股、管理层收购等等。目前已通过的股权激励方案可归纳出以下特点。

第一,各方案中股票行权方式较为相近。目前公布的大部分股权激励方案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对被激励者一次授予可行权额度而分期分批行权。例如,在农产品股权激励案中,规定管理层分三年以每股3.5元获得所授期股;其他几家公司如深纺织、新大陆等其所获股权也是在三年内分批行权。

第二,各方案行权标准差异较大。根据《办法》中的规定,激励股权是指激励对象按照股权激励计划规定的条件,从上市公司获得的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但从目前的已有激励方案来看,其条件的规定主要取决于业绩是否达标,但是在业绩标准的选择上差异较大。有的采用传统观念上的净利润作为指标,除此之外,净资产增值率也是部分公司作为参考的指标。但是,目前还未见到以股价作为业绩考核的成功案例。考察G恒丰、G柳化等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可以发现这些例子均不同程度地说明这一现象。

第三,各方案中定价方式种类繁多。《办法》确立的行权价格确定机制是与市价为基准的,与净资产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在《办法》出台之前,不少公司采用与净资产挂钩来确定行权价,对市净率较高的公司,按净资产来确定行权价对激励对象更加优惠;另外,采用固定行权价格的公司所占比例也比较高。这样的方案的定价方式与市价的结合并不足够,因此在《办法》的约束下可能存在按《办法》规定进行调整。即使在《办法》规定要求之下的方案中,其定价方式也不尽相同。

第四,各方案激励的股票来源渠道简单。《办法》中对激励股票来源的规定比较简单,即向激励对象发行股份或回购本公司股份或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从实际中来看,许多参与股改的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中非流通大股东支付对价后的股票中分割出一部分股票是其股权激励之股票主要来源。虽然与《办法》不尽一致,但不排除其合理与合法性。而其他方案中股票的来源还是归于办法规定的基本形式,未见有较为合适的其他来源。

四、完善我国股权激励制度的建议

1、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制度

就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推出的激励计划看,评价被激励对象能否行权的条件主要是财务指标,这显然是不全面的,因为财务指标易被人为操作,高管可以利用职务之便和技术之便调整财务考核指标,使行权变为可能。因此,除财务指标这一定量指标外,还应设计必要的定性指标。如考核被激励对象的品德、执业能力、执业水平等。不断完善科学的业绩考核制度。

2、建立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

股权分置改革后,股东利益实现统一,委托人内部矛盾得到了解决,委托人和人关系成为了主要矛盾,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将逐渐取代行政任命的用人制度。建立以经营能力为标准的经理人市场,公平竞争,有效监督,才能使股权激励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3、进一步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如今阻碍股权激励制度实施的一些法律法规已经得到了修改,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还需要更为详尽的法规准则出台,使公司的具体业务能顺利规范的得以展开。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到成熟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宁可走的慢一些,但是要走的稳一些。通过不断的改善和发展,形成适合我国企业使用的股权激励机制。随着国内各种要素市场的不断成熟和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改善,日益完善的股权激励机制将越来越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为我国企业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柒鹏:全流通时代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研究[J].时代金融,2006(8).

[2]徐永前:经理人投资必备――股权激励法律法规及政策全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股权激励整体解决方案篇3

2007年12月20日,中粮地产与中化国际同时公布了股权激励计划,两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经历了短暂停牌后双双涨停,投资者踊跃竞购的热情透视出市场对上市公司推行股权激励计划的期待。

随着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的结束,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陆续展开,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17家上市公司先后公布了股权激励草案。股权激励,无疑将成为2008年中国企业界的关键词。

十年一剑,道不尽曲折辛酸

中国的股权激励之路历尽艰辛。

1999年8月,十五届四中全会报告首次提出“股权激励”,开启了国内探索现代公司薪酬管理之门。

2000年初,随着央企大举奔赴海外上市,如何提升投资者信心、保障国有股权增值,成为国有资产管理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a股上市公司也展开了对管理层激励的探索。虽然国家经贸委、劳动社会保障部及中国证监会先后都作了一定努力,但是基础建设的不完善从根本上制约了股权激励进一步发展,股权激励在资本市场的第一次探索最终无疾而终。

2003年,国资委颁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考核管理办法》,决定对央企高管实行年薪制,在股权激励上则确立了“先境外、后境内”的方针。

2006年1月,国资委公布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这是管理层第一次正式出台的纲领性文件,对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探索指引了方向。而后,证监会正式《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下简称《管理办法》)。年末,《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也相继出台。至此,a股市场的股权激励正式纳入轨道。

在《管理办法》出台后的两年间,先后有54家上市公司推出了各自的激励方案,欲在适当时机推出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更是多达191家。然而,由于上市公司普遍缺乏对该“办法”的深刻理解,其激励方案存在大量不规范的地方,导致激励计划难以顺利实施。

管理层不得不再次祭起尚方宝剑,紧急叫停了一切尝试。自2007年3月至12月中旬,两市再未有一家上市公司试水激励。其间,证监会集中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将股权激励方案与公司治理挂钩。

东风渐起,万事俱一马平川

股改奠定了激励基础。随着股权分置改革顺利收官,困扰资本市场发展多年的难题终于迎刃而解,市场各方利益达到了完美统一。由于激励股票最终将进入流通市场获得较高的资本溢价,而这一过程正是管理层激励的动力所在。上市公司市值的起落直接联系着激励股票的溢价水平,这将驱使激励对象主动去进行市值管理,使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得到保障。因此,可以说股权分置改革为激励计划的推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制度完善为激励保驾护航。股权激励是成熟资本市场捆绑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职业经理团队利益的常用手段,有利于公司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监管部门不遗余力地推进制度建设,为激励模式的推广提供了良好氛围。1999年至今,在各方努力下,激励制度不断完善,上市公司信心倍增,相应的激励方案也逐步走向成熟。

治理规范化将推进激励的有效性。2007年初推进的上市公司专项治理整改获得明显效果,经过10个月梳理,上市公司的治理框架已基本确立,独立董事制度效果不断增强,非受限流通股东的话语权明显改善,控股股东违规现象逐渐消除,上市公司回报意识不断增强。逐渐规范的公司治理将为制定有效的激励方案起到促进作用。

市场调整带来激励试水良机。2007年初,部分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方案因公司股价高高在上而陷入两难境地。过高的股价抬高了激励对象的介入成本,也压榨了激励股票的赢利预期,部分上市公司无奈地陷入长期观望之中。自《管理办法》出台后,100多家公司均表示将推出股权激励计划,但真正提出具体方案的仅有40多家,而真正实施的不足半数。可以说,推行股权激励的时机十分关键。近期,二级市场股价大幅缩水,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日益显现,此时若推出相应的激励措施,无疑能迅速恢复市场信心,并降低激励对象的参与风险,可谓一举两得。

监管层再度推进股权激励。2008年1月24日,尚福林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股权激励机制的规章制度,推动市场化并购重组。文中高度评价了中国证监会于2006年1月的《管理办法》,称其对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与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举无疑是对监管层两年以来不懈努力的肯定,同时也为上市公司继续有条不紊推进激励措施指明了方向。随着各方准备逐渐成熟,股权激励机制在中国资本市场将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各有千秋,百花园春意盎然

股改以来,两市共有73家上市公司公布了股权激励方案,具体方案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股票期权形式颇受市场欢迎。据统计,73家上市公司中有18家选择了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方式,而占已公布方案76%的上市公司不约而同选择了股票期权作为激励标的。由于期权不涉及原有投资者的股份变动,不会影响到股东权益变化,对于涉及到国有股权转移等敏感问题的国企来说无疑省去了诸多麻烦。据统计,目前,80%的美国500强企业采取以股票期权为主的股权激励计划,这与我国当前的激励形式比例较为类似。

激励比例相差悬殊。《管理办法》对于国有企业首次推行股权激励有明确规定,激励比例不得高于股本总额的1%,而对于民营企业则较为宽松,激励部分不超过10%即可。我们从股改后激励公司的方案中看到,有3家上市公司用满了10%的额度,另有11家激励比例在8%以上,而3%激励额度之下的也达到了17家,总体看,两极分化的特征较为明显。

激励有效期较为集中。73家样本公司中,有29家选择了5年有效期,占总量的40%,60%的上市公司将有效期计划在4-6年之内,而选择1年有效期和10年有效期的分别为1家和4家。由此看来,上市公司的发展战略周期应该多数集中在5年左右,对于过短或过长的激励有效期,其效果也会因其短视行为或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变得难以预料。

定向增发成为标的股票来源的首选。59家上市公司选择了定向增发来确定股票来源,占总数的80%,另有5家选择回购,7家选择股东内部转让。定向增发成为上市公司较为青睐的方式,原因之一是它可以带来现金流;选择内部转让意味着激励成本将由部分股东承担,则更体现出该股东对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预期尤为强烈。

业绩指标仍是考核的主要方式。从目前已推出的激励方案来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仍沿袭了原有的业绩考核指标,如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等指标,部分公司尝试引入了市值考核,包括宝钢股份、鹏博士、万科等。

与早期的激励方案相比,在上市公司专项治理结束后推出的股权激励计划出现了三个新特点。上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的节奏明显加快;上市公司推出的激励方案中激励比重明显下降;激励方案中股权的授予和行使的条件更加严格。

新变化折射出上市公司对股权激励理解的进一步深化,相应的成效将会在未来的市场中表现出来。

双刃高悬,分轻重利害攸关

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能促进公司稳步发展,而水土不服则有可能大病一场。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何制定与自己发展战略相匹配的激励计划才是关键。

激励对象如何确定?《管理办法》规定,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可以包括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人员,以及公司认为应当激励的其他员工,但不应当包括独立董事。

监事的职责主要是监督公司运作,对公司的行为代表公司发表独立的意见;独立董事的职责是客观、公正、独立地对公司的决策是否有利于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是否存在明显损害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利益发表独立意见;外部董事是由非控股股东提名的董事,多数为延伸产业链中的关联企业代表。很明显,这些角色均会对公司的持续发展带来直接影响,如果不将其纳入激励对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激励计划的效果。

但是若将他们都纳入激励范畴,独立董事可能会由于其自身利益与公司决策密切相关,从而难以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影响其独立性;监事不得不回避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监督事项;外部董事的加入则与监管层倡导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重点是公司高管人员这一原则相违背。

激励成本如何分担?《公司法》规定股权激励的成本可由公司税后利润负担,但是《管理办法》却明文指出上市公司不得为激励对象依股权激励计划获取有关权益提供贷款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财务资助,包括为其贷款提供担保。

对于要努力实现授予权益的激励对象来说,怎样解决庞大的资金来源是一个难题。如果将成本均摊到所有股东身上,则意味着全体股东承担着所有的风险,权益会被摊薄;而对于激励对象来说是额外的蛋糕是否能吃到的问题,并不影响其现有的收入。这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激励原则存在差距。

但是若全部由激励对象自己承担,这对现有薪酬体系下高管的支付能力将是个严峻的考验。从某种程度上讲犹如画饼充饥,很难起到激励效果。

激励强度如何设定?以美国高科技行业的平均水平为例,高管的期权为工资和奖金之和的七倍,核心员工的期权也高达工资和奖金之和的两倍。实践证明,全球38家最大的企业在采用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后,销售、利润都有大幅度提升。

相比之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规定,在股权激励计划有效期内,高级管理人员个人股权激励预期收益水平,应控制在其薪酬总水平(含预期的期权或股权收益)的30%以内。然而,当前国企上市公司的高管年薪因地域和行业的不同差距很大,并且福利与收入比例倒挂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统一使用年收益30%这个最高额度,恐怕也会因为预期收益过低、且存在一定风险,从而使得不少国企老总不感兴趣。

民营企业面临的束缚要少一些。2007年初苏宁电器抛出2200万股的激励计划,按照2008年2月15日的收盘价来算,34位高管的预期总收益已达到了13.71亿,短短一年时间,人均获利4032万。

激励不足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而激励过强则容易引发道德风险。为了顺利兑现巨额收益,极端的情况是,激励受益人会粉饰报表、调节利润、操纵股价,给公司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激励收益如何实现?从已推出的激励方案看,无论是限制性股票还是期权,其最终兑现都要通过二级市场交易,换句话说就是激励对象为了获得收益,必须要在二级市场上抛出股票才能实现。

设计激励方案,其中有一个目的是增加高管持股比例、优化股权结构。但我国的高管要兑现收益别无他法,这很可能会上演一轮又一轮的减持热潮。由于公司的发展会经历不同的周期,高管减持可能会向市场传递出公司发展将减缓的信号,这将影响其他股东的持股信心,从而影响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

以权益增值的方式实现激励收益,能够促进高管长期持有公司股票。但在发育尚未健全的中国证券市场,设计激励方案时必须要考虑,由于影响股价的非理性因素有很多,未来市场对公司的估值很难测算,所以一旦高管的权益被允许流通后,减持冲动几乎不可避免。

考核指标如何设计?每家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地域不同、资产质量不同、股权结构不同,因此在设计考核指标时应尽量选取适合自身特点的模式。

业绩指标、增长率指标与公司发展紧密联系,而且最为直观,为当前上市公司普遍采用。但是单纯用业绩考核上市公司却没有考虑到股东权益的增值,股东权益更多的体现在公司的股价上,市值是股东权益的集中体现。并且,可能会出现企业业绩增长,激励对象获得激励收益,但同期公司股价下跌,投资者既承担激励成本又在二级市场遭遇损失的尴尬境地。

但是加入市值考核指标后,也会有新的难题出现。即公司业绩提升了,但市值由于种种原因缩水,激励对象推升了公司业绩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综合考虑,考核指标的设计应以相对灵活的方式结合多种指标,可以设计不同的考核方案,能兼顾公司与股东共同收益为好。

激励计划如何监控?现有的激励计划均由上市公司自行拟定,而考核与激励的对象正是企业高管,对于这种自己考核自己,自己激励自己的模式恐难以保证公允。

企业高管对企业未来的规划思路和增长潜力了解之深非他人能比,此时设计的激励方案自然不会将未来的利好预期包含在内,事实上,这正是某些高管实现授予权益的秘密武器,而普通投资者只能寄望于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信息不对称降低了激励的效率,也违背了市场的公平原则。

上市公司可聘请独立的咨询机构对公司状况长期跟踪,尽可能地贴切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激励方案,这或许是一种在高管信息优势与道德风险之间折中的解决方式。

股权激励整体解决方案篇4

【关键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上海家化

一、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我国股权激励外部市场环境来看,由于我国目前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系统化。在部委层面的法规多出于对本部门方便管理的角度并且多是对新情况的事后弥补,碎片化比较严重,缺乏统筹性,并且有一些法规相互之间的衔接较差,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股权激励法。这使得制度的推行没有起到强有力的法律支撑;第二,我国资本市场仍不成熟,股票市场不规范,股票的价值无法真正反映经营者经营业绩及企业的投资价值,因此以资本市场有效性作为保证的激励机制较难发挥出正向作用,其制约了股权激励的发展;第三,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存在所有者缺位、一股独大、股权结构单一、对经理人有效约束力较弱等现象影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发挥,对股权激励制度实施产生了影响;第四,我国还没有形成市场化职业经理人队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往往采取行政任命这种非市场选择方式,这不利于选择出合适的有才能的经理人,同时使在职的经理人没有被替代的危机,缺乏动力,使股权激励机制形同虚设。

其次,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存在问题。激励方案的设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并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分析行业及自身发展阶段,结合内外部因素,制定相应的激励方案。但是,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较相似,比如:多以股票期权及限制性股票作为股权激励标的物,很少有所创新;股权激励的有效期多是中短期(5年以下)、激励股票的数量较低、主要以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同质化较严重。这反映出了在国资委和证监会的双重监管下,企业缺乏自主的空间,这不利于调动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措施的积极性,也反映出了在股权激励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不合理的股权激励计划设计降低了它的实施效果。

二、案例分析

(一)上海家化的转型历程

上海家化是上海国资旗下第一家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它是我国股权激励案例的典范。其股权激励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2008年,上海家化推出第一期股权激励计划,上海国资委作为实际控制人对其进行控制。以限制性股票的激励形式对核心技术人员授予566万股股票,其占股本总额3.2%。2011年,为了打破国资的种种限制,摆脱体制束缚,进行了国资改革,上海家化整体转让给平安集团,而上海国资委只间接持有上海家化4.62%的股权,上海家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第二阶段:在2012年施行第二期的股利激励,脱离了国资控股的上海家化向核心技术人员授予2535万股股票,占总股本6.71%。激励力度是第一阶段的5倍。

第三阶段:在2014年施行第三期的股利激励,此次激励政策仅是针对董事长一人,授予其484653股的股票增值权,占股本总额0.07%。

国有股份的逐渐退出是上海家化改制的核心,它使企业在业务方面释放出更多的活力,使企业更加的商业化和国际化。在改革初期,效果十分明显,净利润、每股收益等指标显著增加,然而在短暂蜜月期后,公司的大股东与管理层出现矛盾,内斗不断,委托问题日趋严重,最终导致业绩大幅下降,在此基础上企业又推出第三套方案,欲通过借助股权激励来留住管理层及核心人员,使股东和经营者的利益趋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一个用股权激励留人、事业留人的良性循环模式。

(二)上海家化转型的借鉴意义

上海家化的案例对当今形势下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国较少关注企业改制后的战略规划问题、实施路径及保障措施,改制仅仅是第一步,还要依靠监管部门的监管才能创造出好的市场环境。同时,通过上海家化的事件启示我们所有制并不能完全解决全部问题,体制性问题的却影响股权激励的发展,但这并非全部,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是更为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针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建议

根据对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上海家化股权激励案例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对股权激励统一立法的完善。股权激励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为了其更好的发展,应该提高立法的层次,由国务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相应的股权激励法,形成较完善、统一的法律制度,改变目前股权激励条款分散的状态。同时,地方政府在股权激励方面也可展开立法,最终形成一个多层次、相互统一、相互支撑的法律体系。

其次,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不仅要对股票市场发行及流通进行有效的监管,对炒买、炒卖及一些欺诈行为进行严格的管控禁止,同时,还要逐渐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增强其及时性,提高披露的质量,积极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其三,应提高上市公司运作水平的规范性、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投资风险的提示更加及时有效,积极引导投资者的理性投资。

再次,规范企业治理结构,不断调整公司的产权结构、实现产权的多元化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实施独立董事的制度,提高监事行使职责的能力及董事会集体决策的力度,使公司的治理结构更加清晰透明。

而针对我国目前非市场性的经理层选拔制度,应该建立市场选拔聘用机制,形成经理人良性竞争、合理流动和业绩导向机制,对职业经理人的薪酬参考市场价格来定价,着实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从职业经理人的选拔任命考核及业绩评价这一体系需逐渐市场化,竞争上岗,淘汰不合格不称职的经理人。

最后,制定出激励、约束相互制衡的股利激励方案,建立一套有效的考核体系,不仅要包含财务指标,还应包含一些非财务指标。针对股权激励的期限问题,要着眼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使股权激励成为长期的激励手段。

参考文献

[1]任翠玉,李惠.上海家化实施股权激励案例的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2年11月.

股权激励整体解决方案篇5

1.基本情况1.1拟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甲方为在中国大陆注册成立并合法存续的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1.2拟定的上市目标地根据企业的基本情况,三方拟定,乙方将协助甲方到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乙方作为拟上市公司,保证公司的业务独立、资产完整且产权明晰,积极解决乙方认为会影响甲方上市的历史遗留问题,并严格按照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运作。2.合作方式2.1投资方案方案一:甲方以数码相框事业部和现金4000万元投资乙方,占乙方20%股份,并由乙全资设立并控股xx数码公司。方案二:甲方以数码相框事业部投资入股乙方,占乙方16%股份,由乙方设立并控股xx数码公司。2.2经营团队的设置及职权2.2.1,乙方董事会,甲方根据享有的股权比例取得董事会相应的席位,行使法律规定的权利。2.2.2xx董事会,xx董事会由5人组成,其中甲方2人,乙方3人,其职权的行合按公司法的规定,但公司章程的修改,组织形式的变更,增减注册资本,出售资产,股权,分立,解散由全体董事会成员一致同意。

2.2.3经营团队主要分工;

2.2.3.1总经理由xxx先生出任xx公司总经理,根据董事会决定,主持公司的全面工作及人事规划,认真贯彻、执行和落实公司各项决定;制定公司发展规划及实施细则与具体工作方案。;2.2.3.2财务总监(由乙方委派)财务总监履行公司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外,财务总监的工作对总经理负责。还有权根据董事会的授权对部分公司签署的文件附属签名,该类文件仅限于非常的重大支出,不得干涉正常生产经营。2.2.3.3、财务经理(由甲方委派)负责协助财务总监和总经理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在不违反公司规定的情况下,其聘用和解聘由甲方决定。2.2.3.4、其它财务人员双方协商根据需要聘请或由公司根据需要聘请。

3.股权激励方案3.1如果xxXX年完成了规定的业绩要求,公司必须以净利润的5%作为股权激励,。这里必须明确股权激励的如下方面,是按名义价转让还是现金激励。激励对象包括哪些人,股权激励承诺兑现的时间。股权激励的具体分配方案,股权激励方案由谁主导和决定,乙方是否介入,介入程度如何?3.2激励方案履行完毕后,是否存在两次激励方案或是持续激励方案,如果有,具体方案是怎么样。3.3如果XX年xx公司达不到公司规定的业绩要求,按业绩的实现程度享有相应的股份,但最低不低于持有乙方比例的50%。如实现业绩要求的90%,则甲方持有乙方股份为18%(20%*90%)。

4.减持或退股约定

4.1如果乙方上市成功,甲方持有乙方的股份转让,按公司法和证券法规定。4.2如果乙方不能在2012年上市而且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低于XX年的80%,丙方承诺在甲方提出回购要求三个月内回购原甲方持有乙方的股权交回乙方管理,并返回甲方应享有的利润%4.3如果在上市前双方在生产经营或其它方面存在重大分歧或是滥用大股东权利,丙方承诺在甲方提出回购要求三个月内回购原甲方持有乙方的股权交回乙方管理,并返回甲方应享有的利润%4.4如果乙方违反章程的规定或是不履行股权激励方案,导致双方存在无法合作,丙方承诺在甲方提出回购要求三个月内回购原甲方持有乙方的股权交回乙方管理,并返回甲方应享有的利润%

5.利润分配乙方必须制定利润分配制度和分配方案,至少应将年净利润的20%分配给投资者。

6.优先购买权甲方有权在乙方再行股权融资时候,按其股份比例(完全稀释)购买相应数量的股份。

7.尽职调查甲方在投资框架协议签署后,有权对乙方进行法律和财务方面的尽职调查,乙方有义务提供相应财务资料以资配合。

8.声明与承诺

8.1乙方是依照中国法律合法设立并具备完整的权力和授权拥有、经营其所属财产,从事其营业执照中及向甲方书面、口头所描述的业务,与甲方签署本合同的行为,已经甲方股东会通过;8.2本次投资之正式合同签署并生效后,如果乙方存在发生于正式合同生效之前的,且未在乙方向甲方提供的财务资料中列明的或未进行其他形式的书面真实披露的、可能产生的负债或其他第三方权益并对甲方的权益造成损害的,丙方应全额负责对甲方进行补偿,以保证甲方不会因此而遭受损失;8.3在签订正式合同时,不存在与乙方有关的、正在进行之诉讼、仲裁;或任何就该等诉讼、仲裁未履行之判决或命令。若上述情况出现,并导致乙方损失,则该损失由丙方全额负责对甲方进行补偿。

9.合作过程中的保密义务为保证三方的权利和商业利益,三方在合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如下有关保密管理的约定:9.1三方承认及确定彼此就投资、上市交换的任何口头或书面信息、资料均属机密资料,三方应严格按照本合同规定对该等信息和资料进行保密。即使最终三方未能合作成功,三方对该项目及对方的一切信息具有至少三年的保密义务,但若该信息已经通过非三方的渠道被其他方获悉则不在此限。9.2任何一方可将上述条款所述需保密信息根据需要向其法律或财务顾问披露,但该方应保证其获悉保密信息的法律或财务顾问亦受上述保密义务的约束,若其专业顾问违反本合同的保密规定,则其应承担连带责任。9.3三方同意,在发生下列任一情形时,相关方将无须按照本合同的规定就相关信息进行保密:9.3.1公众人士已经通过本合同三方以外的渠道知悉需保密的信息,则三方无须再就该等信息进行保密;9.3.2按中国法律、上市规则的要求,一方需披露保密信息,则该方可按照相关法律、上市规则的要求进行披露。9.3.3无论本合同以任何理由终止,上述保密义务仍然生效。

10.勤勉尽责与诚实信用三方在按照本合同规定展开合作的过程中,均应恪守勤勉尽责的精神和坚持诚实信用的原则,完成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三方须遵守同行业通行的商业道德与职业规范,竭尽全力为对方的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以促使项目顺利获得成功。

11.有效期限本合同自三方授权代表签署并加盖各自公章之日起生效,本合同的有效期限自本合同签署之日起,直至三方签署正式投资协议之日终止。在本合同有效期限内,甲乙三方在该项目上的合作均应符合本合同的条款。

股权激励整体解决方案篇6

【关键词】股权激励;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

一、引言

对公司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是产权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从理论上来讲,股权激励机制将公司管理层的根本利益和股东的根本利益捆绑在一起,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起到了改善公司治理、促进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但是,随着股权激励在中国的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股权激励的作用。有人认为股权激励沦为了上市公司高管们的“造富机器”;有人认为股权激励或引发上市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有人认为股权激励激化了上市公司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矛盾;更有甚者,随着中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的持续走低,计划行权价与股价倒挂现象的产生,有人认为股权激励不是激励而是“逆向激励”。

为什么在理论上行之有效且在国外的实践中也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股权激励机制,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下却产生了如此众多的负面效应?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考虑到数据的实效性,本文将选取2006—2011年沪深两市中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二、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

根据wind资讯数据库数据及相关资料,以首次股权激励预案公告日期为准,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沪深两市共有340家上市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方案。

通过对这些实施了股权激励的340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之所以会产生负面效应,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内在原因在于股权激励方案不合理,外在原因在于股权激励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的不完善。

(一)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问题的内因——股权激励方案不合理

1.过度依赖股票期权模式

目前,国际上典型的股权激励的模式有:业绩股票、股票期权、虚拟股票、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延期支付、经营者(员工)持股、管理层(员工)收购、账面价值增值权等。在推出股权激励的340家上市公司中,有238家采用了股票期权模式,居于第一位且占总数的70%,如表1所示。这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在激励模式的选择上过度倾向于理论和实践都较为成熟的股票期权模式。

股票期权模式之所以深受市场欢迎,究其原因,一则相对于其他模式而言,股票期权模式获得收益的难度最大,对激励对象具有明显的约束力,因此容易得到股东的认同;二则因为其对于激励对象来说,资金沉淀成本较小,风险几乎为零,因此也容易为激励对象所接受。

但是股票期权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方面,由于股票期权模式与公司股价变动有着很大程度的联系,这容易导致激励对象过多地关心公司股价的变化,进而引发其盈余管理和股价操纵的行为。另一方面,它容易受到股市周期波动性的影响。在股市行情不好的时候,股票期权模式下的股权激励有可能造成“逆向激励”。据《理财周报》统计,截至2012年4月23日,正处在实施过程中的169家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若按照当时的股价行权,有93家的激励对象都不能获利。这93家上市公司中,计划行权价与当时股价出现了倒挂现象,造成股权激励形同虚设。这样一来,原本希望中高层管理人员共享公司发展收益的目的将难以达到,反而会造成“逆向激励”。而在股市行情好的时候,业绩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管理人员也可能从中获利,从而失去了激励的本意。

2.行权考核指标体系不完整

从推出股权激励方案的340家上市公司来看,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行权考核所采用的指标类型大抵相同,大多采用财务指标作为对激励对象进行行权考核的主要指标,如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等。财务指标通常采自会计信息系统,其作为考核指标,具有容易获得、计算简单、可比性强等一系列特点,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出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但是财务指标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它没有考虑权益资金的资本成本;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利益;只注重了对结果的考核,忽略了对过程的控制;容易受到人为的操纵。

从动机上来讲,在股权激励的强大诱惑下,当公司会计信息较之行权条件存在差距时,为满足行权条件,公司管理层有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操纵利润,使公司会计信息达到股权激励的行权标准。从机会上来讲,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企业股东在考核管理层的业绩指标时,无法对管理层有权自行决定的所有会计政策进行调整,只能依据经过审计后的会计信息来作出判断,这就给管理层通过选择和变更会计政策来进行盈余管理、为自身谋求最大利益提供了机会。

3.行权条件普遍偏低

暂且不论中国上市公司行权考核指标体系是否完整,大多数以财务指标为主这一缺陷,仅就股权激励中财务指标的考核而言,绝大多数公司的行权条件都偏低。如在九阳股份2011年2月14日公布的股权激励计划中,其行权条件以上一年为基准年,2011—2013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5%、6%、7%,且上述3年销售额的增长率不低于20%,经营性现金流金额不小于当期净利润。对于一家具有融资优势的上市公司而言,净利润增长率设定在5%、6%、7%,这显然过于保守。又如在星宇股份2011年7月14日公布的股权激励计划中,星宇股份计划分四期解锁首次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每期解锁25%,其行权条件为2011—2014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以及每股收益增长率分别不低于2010年的15%、30%、50%、75%;分三期解锁预留的限制性股票,解锁比例分别为40%、30%、30%,其行权条件为2012—2014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以及每股收益增长率分别不低于2010年的30%、50%、75%。对于星宇股份的行权条件,有研究报告表示其折算后的未来4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约为15%,这样的行权条件不可谓不宽松。

4.行权价格不合理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上市公司在授予激励对象股票期权时……行权价格不应低于下列价格较高者:(一)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一个交易日的公司标的股票收盘价;(二)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30个交易日内的公司标的股票平均收盘价。但是,中国部分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方案中公布出来的行权价格不仅低于该公司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甚至还低于其向社会公众发行的发行价格。如康力电梯在2010年12月3日推出的股权激励方案中,该公司拟向部分员工定向增发900万股限制性股票,每股价格为15.81元。而该公司在2010年3月发股上市时,每股发行价为27.10元,且在该激励方案推出的前一天,该公司股票收盘价为32.80元,其行权价格不到市价的一半。偏低的行权条件使得行权变得十拿九稳,过低的行权价格则给激励对象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这已经远远偏离了股权激励制度推出的初衷,股权激励也难免会沦为上市公司高管们的“造富机器”。

(二)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问题的外因——赖以生存环境不完善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实施股权激励的前提,尽管当前中国上市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套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在实际的运作当中,中国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基本上由内部人构成。在缺乏有效内部监督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股权激励,与股权激励相关的决策通常由管理层自行决定,使得股权激励最终变成管理层“自己奖励自己”,失去其原有的激励意义。山河智能(002097)就是一例,公司公告称,以定向发行新股的方式,向15个激励对象授予

1000万股限制性股票股权,占总股本的2.43%,其中董事长、总经理何清华将获授200万股。而何清华原先持股比例是26.51%,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这样一来,股权激励就变成了典型的“自己奖励自己”,行权条件和行权价格偏低也就在所难免。

2.职业经理人市场不成熟

股权激励能否发挥其引导经理人长期行为的积极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理人市场的成熟与否。在当前高素质、专业化职业经理人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中国的人力资本市场未能形成有效的经理人竞争和流通机制,因此也就不能对经理人的行为产生约束。缺少了外在机制的约束,经理人的行为只能依靠其自身的道德自律。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经理人的行为显然很难符合股东的长期利益,这就将股东置于一定的“道德风险”和利益受侵风险之中。在这种环境下进行的股权激励,不但未能发挥其原本该有的刺激竞争、激发高管人员潜力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导致股东利益受损。

3.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与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予以保障。然而从法律法规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股权激励的政策环境仍旧不成熟,股权激励在具体的实施与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如中国目前对股权激励的监管体制为“备案制”,这就意味着除了明显的违法违规外,监管者对股权激励具体内容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不做实质性审查。在一股独大的情况下,法律法规的空白很容易被利用,成为某些人实现利益输送的管道。

4.资本市场不完善

理论上来讲,运作良好的资本市场既为检验公司业绩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平台,又能通过市场的监督机制迫使管理层致力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和运营水平的提升,并使得他们也能最终真正分享公司成长的收益。就目前而言,中国资本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给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完善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对策

根据以上对中国股权激励存在问题的原因的分析,本文认为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对策应该从内因和外因出发,既要制定切实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又要不断完善股权激励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

(一)从内因着手——制定切实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

上市公司在制定切实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时,应该重点关注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合适的激励模式;二是采用科学的业绩评价指标;三是设定科学合理的行权条件;四是制定符合市场行情和法律规定的行权价格。

1.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激励模式

激励模式是股权激励的核心问题,直接决定了激励的效应。中国上市公司在选择股权激励模式时,除了必须考虑到公司自身的性质、所处行业的特点、股权结构、生命周期和赢利状况等,还必须考虑到所处的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此外,每种激励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在选择的时候可以综合考虑,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激励模式。

2.采用科学的业绩评价指标

上市公司在对激励对象进行考核时,应当尽量避免选择单一的财务指标作为评价标准,而应当选择一套科学的、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在内的综合指标体系作为对激励对象的评价标准。如上市公司可以根据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的原理,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来对激励对象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样既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出激励对象为公司所作出的贡献,又可以激励有资格参与激励计划的员工按照既定的绩效标准去努力工作。如果公司在应用平衡计分卡进行考核时,暂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那么可以考虑选用eVa进行考核。与传统的财务指标相比,eVa指标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它降低了会计的扭曲,还原了经济的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企业的短期行为,减少盈余操纵的可能性。

3.制定科学合理的行权条件

作为约束机制的体现,行权条件的设计与实施是股权激励方案的重中之重。科学合理的行权条件,既要切实可行,使激励对象经过努力之后可以达到评价标准,以此来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发挥股权激励的激励作用;又要约束得当,使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利益与企业长期发展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契合,从而实现保护企业与股东自身利益、促进企业长足发展的最终目的。

4.制定符合市场行情和法律规定的行权价格

在制定行权价格时,除了考虑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外,还必须考虑到市场行情。由于中国股票市场定价机制效率偏低,公司业绩和股价的相关性不高,普遍存在着“齐涨齐跌”的行情。在此情况下可以运用指数股票期权来过滤异常收益,强化股票期权和公司业绩的关联度。在股市暴跌的时候,指数化期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期权的作用。此时,行权价=授予日的股票的公平的市场价格×行权日的指数值/授予日的指数值。参照指数的选择优先考虑行业直指数,其次考虑综合指数。

(二)从外因着手——不断完善股权激励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

不断完善股权激励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需要重点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体制;三是健全股权激励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1.改进公司治理结构

股权激励的顺利实施,需要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其提供环境保障。为促进股权激励制度的有效应用,使股权激励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我国应该加快企业改革、公司化改造的步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以提高股权激励制度的激励强度。同时,上市公司应当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建设力度,尤其应当注意强化独立董事的作用,确保其能够独立于管理层,对公司高管人员的行为作出独立的判断,从而达到协调、平衡、监督和制约的目的,以此来促进股权激励的有效实施。此外,上市公司要加强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对股权激励制度的评估审核监督,定期了解财务和经营状况,严控财务报表舞弊。

2.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体制

中国应加快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建设,不断完善职业经理人的选拔、激励和监督机制,为职业经理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有效流通、监管严厉的市场环境。只有建立起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使职业经理人能够得到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才能提高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中国顺利推行股权激励制度解决后顾之忧。

3.健全股权激励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股权激励应在严格的政策指导和法律约束下,为企业谋发展、为股东谋利益、为公司治理提供助力的工具,而不是高管人员中饱私囊、扰乱市场、侵犯股东利益的帮凶。股权激励种种潜规则的盛行表明,证监会等监管部门亟须修订法律法规的不足,敦促上市公司就股权激励的实施进行必要的信息披露,要求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发表专业意见,建立中小股东维权机制,并通过各种途径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对高管股权激励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例如,发现高管在股权激励方案中营私舞弊、弄虚作假时,可追缴其出售股权激励标的股票收益,并给予其他重罚。

4.健全资本市场

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就股权激励而言,特别需要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正如中国证监会原主席郭树清所言,加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法律体系;切实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打击力度;全面强化对失信主体的诚信约束和惩戒;深入研究推进资本市场执法体制改革;积极研究推进行政和解执法模式创新;加快健全完善证券侵权民事赔偿制度;严格落实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工作要求等。

【参考文献】

[1]晓苇.股权激励:免费盛宴遗祸无穷[J].董事会,2011(2):49-51.

[2]皮海洲.股权激励或成高管“造富机器”[J].武汉金融,2011(1):68-69.

[3]王秋霞,陈晓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经济绩效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09,11(中):79-82.

[4]陈欣.股权激励计划盘点[J].财会月刊,2011(29):82-83.

[5]周绍妮.管理层股权激励对股东利益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6]周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李艳.股权激励中行权条件设计的问题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张欣,管雪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11(10):60-63.

[9]周红燕.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中的问题与建议[J].财会研究,2011(18):55-56.

股权激励整体解决方案篇7

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对企业高管人员和业务技术骨干的激励与约束,使他们的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更紧密地结合,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途径,促使决策者和经营者行为长期化,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建立股权激励机制,已势在必行。

一、股权激励概述

所谓股权激励是指授予公司经营者、雇员股权,使他们能以股东身份参与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服务的一种激励制度,主要包括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和管理层收购等方式。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

股权激励的本质是通过对人力资本价值及人力资本剩余价值索取权的承认,正确处理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矛盾,形成利益共生共享的机制与制度安排,它是企业基于未来可持续性成长和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人力资源举措,在实际操作中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持续激励企业高管团队为股东创造更高业绩,二是激励和留住企业需要的核心专业技术人才,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要始终围绕这两个基本目的而展开,这就需要在方案设计和实施中充分了解经营团队及核心人才的内在需求结构、激励现状与问题,与股东及董事会成员充分沟通,双方就股权激励的对象、标准、条件、激励水平达成共识,方案的设计既要反映公司核心价值观及人力资源战略的价值取向,又要反映激励对象的内在激励诉求。

按照《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可分为股东转让股票、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另外,还有一种以虚拟股票为标准的股权激励方式,称为股票增值权。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适用于上市公司,虽然对有限责任公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上市公司是股价透明、交易市场活跃,有限责任公司是封闭性公司,具有股价不易认定,转让受限等特定,使得有限责任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有其特殊性。有限责任公司不可能照搬上市公司的规定来实行股票期权或限制性股票计划,必须根据有限责任公司的特点,因企制宜,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股权激励方案。

二、我司现状分析

我公司现有注册资本800万元,股东为林德方、程红、林德音,出资分别为:万元、万元、万元,占注册资本的比例分别为:

%、%、%。从上述股权结构上看,公司实际控制人林德方合计持股%,截止

年末,公司资产总额

元,负债总额

元,所有者权益

元,按股份公司的折股比例计算,将公司全部净资产折算为

万股,每股股价为

元。

公司成立至今,经历了中高层频繁流动到相对稳定的阶段,现阶段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暴露企业存在一股独大、员工打工心态严重,公司治理停留在典型民营企业人治特征的弊端,如何激励和留住能将个人使命与公司使命紧密结合,通过实现公司愿景来达成个人愿景的公司高层及核心业务技术骨干,紧通过加薪等办法要留住核心人才有时也力不从心,适时实行公司股权激励计划,除可激励员工外,也可改善公司股权结构,现阶段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机已成熟,条件已具备。

三、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

公司在近几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引进了大量的优秀管理、技术人才,也建立了一套工资、奖金收入分配体系。为了适应公司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构建和巩固企业的核心团队,需要重新界定和确认企业的产权关系,本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目的不是单纯为分配企业目前的财富,而是为了使公司创业者和核心骨干人员共享公司的成长收益,增强公司股权结构的包容性,使企业的核心团队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出力,更具凝聚力和更具效率。为此设计了一套实股+岗位分红+业绩股份期权的多层次长期激励计划。

(一)第一层次:现金出资持股计划

大量实践表明,要实施股权激励,如果全部是由老板来买单,对激励对象而言,只是额外增加了一块收入而已,即使得到了实在的股权,时间久了也会产生股东疲劳症,本方案现金持股计划是由高管层盒管理、技术骨干自愿现金出资持股。因为实实在在掏了钱,所以更容易与企业结成共同体,当然,让高管和骨干掏钱,可能怨言很大,所以为了鼓励激励对象掏钱,可以采取给出资者配股或价格优惠等措施。

1、现金出资持股股份来源:

包括向激励对象增资扩股、老股东转让股份等方式。

(1)、向激励增资扩股。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来增加资本金,但在我公司也存在需要股东云南**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准,需要解决股权频繁变动与有限责仟公司股东人数限制的法律障碍。还有由于公司股本溢价为1:3.36,出资者实际出资与进入注册资本的股权“缩水”问题,激励对象感情上难于接受。当然解决这些问题也是有办法的,将在后面分别阐述。

(2)、实际控制人赠与配送

根据我公司实际,由于前面述及的股本溢价问题,为了调动激励对象现金出资的积极性,实际控制人应当对现金出资者给子一定的股权配送,可以按照职务级别、工作年限、贡献大小,按100%至5%的配送比例对现金出资者配送股份。如国内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任正非、马云、牛根生等,他们都有“散财以聚才”的理念,其中华为的任正非通过转让或配送方式,主动将自己的股份稀释到零点几.没有胆识是很难做到的,当然这些企业家个人魅力很强、很自信、很霸气、很强势、多少也带点专制性,因此不怕把股权让出去以后失去控制权,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民营企业家出让股权很容易引起企业的混乱,这也是很多企业有过先例的。

(3)、实际控制人股份转让

如果公司不想增资扩股,叫采用实际控制人转让股权方式,在转让过程中,按照出资对象职务级别、工作年限、贡献大小,给予一定的优惠比例。通过转让过程完成买股与配送的过程。

2、激励对象出资的资金来源:

激励对象出资的来源主要通过如下几种方式获得:

(1)完全由激励对象自筹现金解决;

(2)从支付给激励对象的年薪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以认购股份。

(3)从公司公益金中划出一部分作为专项资金,无息贷给激励对象认购股份,然后从激励对象的薪金中定期扣还。

第一种方式则由激励对象州自筹资金购买,后2种方式实际上都属于延后支付奖金的形式,如完全采用第1种方式,则在激励对象自有资金不足时将无法认股,后果可能是激励者因无资金认股而放弃股份.激励效果大打折扣。为保证激励对象有充足的资金认购股份.可考虑几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规定用延后支付奖金的形式认购股份的上限,剩余的部分必须用自有资金认购。

3、激励范围、激励力度

理论上说,现余出资持股计划的激励对象适用于全体员工,差别只在于股份配送或优惠比例不同,目的是体现股权激励方案公平公正性,让每一位愿意参加股权激励计划的员丁广泛参与进来。体现了公司包容性和一种利益共享的企业文化。但在实践中,因为要考虑确保实际控制人的控股地位,以及股权管理成本,参与持股计划人数不宜过多,控制在不超过20人较为适宜。

4、出资股份的权利

现金出资者本应当具有公司股东的一切权利,但由于股东会人数过多导致股东会成本增加并降低决策效率,小股东应实行股权或委托制,确定五至十名核心持股成员,其他缴纳现金股份的成员,必须委托这些人行使法律上的股东权利。

5、股份的变更

激励对象出现辞职、职务变更等情况的,已经认购的股份可继续保留,可继承、可转让。但配送的股份未达到行权的条件的,由实际控制人无条件收回

综上所述,现金出资持股方案较适合公司当前的实际状况,是整个方案的核心.但也存在两个主要的缺点:一是要激励对象的抵触情绪大,由于大多数人过去在国营企业工作,国营企业用的最多的方案就是现金入股,由于效益不佳,常常无红可分,实质上变成了企业变相筹资掏空员工的钱袋的手段,因此,要让激励对象实实在在看到现金入股的好处,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是推行这个方案的关键。二是激励成本较高,由于实现利润后要年年分红,有可能造成公司支付现金的压力大,同时实际控制人分红所得缴纳个税税负重;

(二)第二层次:岗位分红股

岗位分红股是对特定的岗位员工,授予一定数量的股份,使得该管理人员在这一岗位上任职期间可以享受该股份的分红权。

岗位股的特点是不需要购买,人在特定岗位时拥有,离开该岗位自动失去,由继任者享有。

此方案股权来源,全部由实际控制人提供。实质上就是大股东为完成业绩目标的高管让渡分红权.由于在第一层次的现金持股计划中,缴纳现金入股的激励对象,实际控制人已根据其岗位、职务级别、贡献大小进行了无偿配送,故此方案适用于未参加现金持股计划的激励对象。在岗位股实际设置时,要考虑与配送金额的匹配,以及与年薪制的补充。

(三)第三层次:经营业绩股

经营业绩股是指对高管在年初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业绩目标,如果激励对象到年末时达到预定的目标,并为公司服务一定年限后,则公司授予其一定数量的股票或提取一定的奖励基金购买公司股票。

该方案的优点是:能够激励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努力完成业绩目标,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激励对象获得奖励的前提是实现一定的业绩目标并持续服务于公司,并且收入是在将来逐步兑现。实施该方案主要涉及如下几个问题:

1、经营业绩股份来源:①从实现的净利润中提取增资:②由提取的奖励基金中从实际控制人处回购公司股份。

2、激励范围、激励力度

经营业绩股份的激励范围通常为有业绩目标的高级管理人员,通常公司对高管分配为年薪制,但年薪制必须与一定的经营目标挂钩,在超额完成经营目标的前提下,做为年薪制的一种补充分配方式,可以延缓公司现金分配不足,也可以通过此方案,逐步提高高管层的持股比例,稳定高管队伍。

3、业绩目标的设定

业绩目标是约束激励对象的重要条件.公司应当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公司可以选择总产量、总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等绝对数指标为业绩目标,也可选择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相对盈利指标为业绩目标,还可以以绝对盈利指标和相对盈利指标结合为业绩目标。对超额完成业绩目标的,除兑现基本年薪外,超额部分可在绩效考核办法中规定给予业绩股份的奖励。

4、经营业绩股份的权利

激励对象获得的经营业绩股份,享有分红权。为了避免高管的短期行为,必须规定所有权保留期,在期满后,符合授予条件的,由公司按持股份额发放股份登记证书。

总之,经营业绩股目的是为了激励高管完成经营目标,经营业绩股份兑现得越多,股东的回报越高,此方案较适合公司当前的实际状况,但也存在两个主要的缺点:一是公司的业绩目标确定的科学性很难保证,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可能会为获得经营业绩股票而弄虚作假:要求公司有健全的审计监督体制;二是由于奖励的是股权,被激励者在公司实现利润后可年年分红,使这个方案的激励成本比年薪分配方式高。

三、在股权激励方案实施中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激励对象范围和人数问题

如前所述,股权激励的重点对象是公司的高管和核心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但根据我公司的实际,一是成立时间不长,有的高管和核心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公司时间短,二是部分高管和核心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对他们实施股权激励效果并不明显,加之实施后股权不能过与分散。因此我认为,我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的重点对象范围应界定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者:

1、在公司担任中高层管理人员者(含公司董事、监事、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及中层干部);

2、由董事会确定的未担任中层的核心骨干、技术人员

3、方案实施时已连续在公司工作五年以上;

4、方案实施时年龄限制为男不超过45周岁.女性不超过40周岁者;

5、参与股权激励总人数不超过20人。

(二)管理机构的问题

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后,大量股权管理的工作,涉及人力资源、薪酬分配、业绩目标制定、考核等大量日常工作,建议设立专门股权管理机构,来实施股权管理日常工作。

(三)具体实施细节问题

1、为了增加对股权激励对象的约束,实际控制人配送的股权由实际控制人与激励对象签订《公司股权期权协议书》,规定配送的股份只有分红权,必须在服务一定年限或完成一定工作业绩后,可正式办理行权手续,在行权前仍由实际控制人保留所有权:

2、为出资者或拥有股权者发放《股权登记证书》,鼓励建立内部股权交易市场,为股权转让者办理变更登记等提供方便。

四、综述

股权激励整体解决方案篇8

根据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挂牌企业的公告,共有5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公布股权激励方案(有些企业实施两种股权激励方案),其中有28家企业为做市转让,26家企业为协议转让。

这54家公布股权激励的新三板挂牌企业中,采用限制性股票激励方式的企业最多,共有25家企业选择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方式。目前诸如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计划等规范类股权激励方法依旧是新三板企业的主流模式。不过最近“新花样”也逐渐被采用,例如精冶源首次采用虚拟股权激励方案。随着新三板企业数量的增多和股权激励逐步普及,新三板将来在股权激励方式选择上不排除会出现“百花齐放”的盛况。

近期,新三板出现董秘离职潮,多家新三板公司高管离职公告,其中有近七成没有实施股权激励。这凸显出通过股权激励来稳定公司高管及核心员工显得愈发重要。挂牌企业如何选择适合促进自身成长的股权激励“催化剂”是个意义重大的命题。

通过研究大量的统计案例,广证恒生发现以下六种方法――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员工持股计划、股票增值权、虚拟股权、激励基金――出镜率最高,最受欢迎,实用性最强。股票期权的股权激励方式适合那些初始资本投入较少,资本增值较快,在资本增值过程中人力资本增值效果明显的公司,例如高科技行业。

2014年12月26日,新三板挂牌企业楼兰股份公告,披露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为了留住优秀人才,同时降低激励成本,公司决定以6.60元/股的价格针对19名核心技术人员发行了72万份股票期权,涉及的普通股数量约占总股本3500.05万股的2.06%;公司规定自股票期权授予日起二十四个月,自授予日起至满足行权条件后10个工作日可以开始行权,授予日为激励计划经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之日。

楼兰股份是一家专注于汽车营销领域的咨询服务企业集团,以车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为发展方向,目前能提供分销管理、客户关系管理、it系统建设及咨询、数据传输和分析等整体解决方案,主要应用在汽车产业中的汽车销售及汽车后市场服务领域。

股权激励整体解决方案篇9

股权激励是指以股票或股票收益权作为支付手段,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将经营者的长期收益与公司的稳定发展相结合,以促进公司业绩长期、稳定增长的行为。从市值管理角度来看,股权激励可以将高管利益与股东利益有效结合,提升投资者对公司的成长预期,并进一步吸纳其为股东,优化股权结构。因此,结合上市公司具体情况,适时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无疑将成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股权激励重成长、严要求

经过2008年的反思,2009年度公布的股权激励方案(草案)和以往的股权激励相比表现出如下几大特点:

中小板公司激励力度较强。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公布股权激励预案和正处于实施中的上市公司共计37家,其中深市主板5家、中小板和沪市各16家。从激励公司的相对占比来看,中小板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方面做出的努力更为明显。

成长型行业激励推进较快。从证监会划分的22个大行业上来看,在2009年公布和持续推进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医药、生物制品行业的上市公司占比最大,占到总数的1/4;其次为信息技术行业,占到总数的16%;第三为电子行业,占到总数的13%。与此相反的是,大市值行业如金融和采掘业则没有股权激励的公司出现。

期权为主流,增发成首选。在37家上市公司中,有23家上市公司选择用股票期权的方式进行激励,10家上市公司采取限制性股票的方式激励,3家上市公司设立了激励基金,1家上市公司选择用其他的方式进行激励。从激励股权的来源看,仅有4家上市公司选择用回购股票的方式(其中2家上市公司已否决或暂停股权激励方案),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选择向激励对象增发方式来解决。

授予额度明显减少。2008年中,证监会陆续公布了《股权激励有关备忘录1号》、《股权激励有关备忘录2号》及《股权激励有关备忘录3号》3个文件,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进一步促进了上市公司高管和公司利益的有效结合。2009年,激励总额度明显减少,年内公布的激励方案显示,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授予额度占总股本比例均较上年明显下降。2008年之前公布的股权激励计划中,标的股权占比在4%左右,但2009年这一比例

大幅降低,占比不足2%。

在这个特点中,最突出的就是2009年4月公布的烽火通信股权激励计划。2009年4月,烽火通信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获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这是国资委与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后,首个获准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国有上市公司,这意味着停滞近2年的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再度开闸,股权激励的236万股标的股票仅占当时公司总股本的0.576%,成为2009年度股权激励计划中标的股票占比最低的上市公司之一。但激励计划对上市公司市值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烽火通信在2009年度实现了市值的跨级发展,从2008年的43.34亿元成功升级到百亿元行列的118.05亿元,市值增幅高达172.40%。这一成绩远高于a股市场平均成绩。

激励人数大幅提高。从2009年度公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来看,上市公司纷纷扩大了股权激励覆盖范围。2008年之前的激励计划中,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中的激励对象为公司高管,平均人数仅为15人。而2009年公布的股权激励计划中,几乎所有上市公司都扩大了激励对象人数,平均激励人数超过30人。

在2009年公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中,激励人数最多的是新华都公布的股权激励草案。6月22日,新华都公布的股权激励草案中,股权激励计划的对象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司及子公司核心管理人员、公司及子公司骨干人员共678人,几乎为前几年平均激励人数的45倍。

行权条件更严格。经过2008年资本市场的寒冬,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出台和修改变得更加谨慎、科学和严格。这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青岛海尔公布的激励计划。5月13日,青岛海尔公告重启股权激励:公司拟授予49名激励对象1771万份股票期权。其行权条件为:前一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以前一年经审计的净利润为固定基数,本年度经审计净利润同比的增长率不低于18%。

与2008年8月份中途夭折的激励方案相比,此次青岛海尔公布的股权激励计划行权条件更为严格。第一次方案行权条件为公司业绩较前一会计年度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10%,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8%。本次方案把考核条件提高,以2008年经审计的净利润为固定基数,公司2009年度经审计净利润增长率应不低于18%。

从市值变动上来看,青岛海尔的a股市值从2008年的120.33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331.82亿元,市值增长175.75%,超过a股的平均增幅近75个百分点。特别在公布股权激励的当天,青岛海尔的市值增幅高达8.92%,大大高出当日的上证综指当日涨幅1.74%,表现出投资者对公司再度推出股权激励的强烈认同。

六成市值表现出色。从实施和准备实施股权激励上市公司的2009年度的市值涨幅来看,六成公司涨超大盘。2009年度实施和准备实施股权激励的37家上市公司2009年度的平均涨幅为125.22%,涨幅超过2009年度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涨幅25个百分点,其中,23家上市公司市值涨幅超过大盘,占比达到62.16%。(见附表2)

激励试点较少

推进还需引导

股权激励整体解决方案篇10

在股权激励方式上,目前中国上市公司有两种主流选择,一是发行股票期权,二是股东转让股票。

对于发行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要予以费用化,这样,对于一些股票期权公允价值巨大的上市公司,会对未来年度利润造成较大程度的负面影响,进而可能出现无法满足股权激励方案行权条件的情况。对此,一些上市已开始从两方面着手解决因会计准则带来的激励困境,一是修改与调整股权激励方案,二是将股权激励费用视为非经常性损益。

据《证券市场周刊》了解,一些上市公司在制定股权激励方案时,并未考虑到“股份支付”新准则的影响;同时,股权激励方案上报证监会后,也出现证监会提高股权激励行权标准的情况,但同样未考虑到新会计准则费用化的影响。于是,目前一些上市公司激励困境的解决,可能有赖于一些技术性手段;同时,这也涉及到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以及上市公司激励行为取向的引导问题。

对于股东转让股票的激励方式,目前新会计准则体系相关文件中未予提及,属于灰色地带。不过,若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相关内容来理解,也需要同“发行股票期权”方式一样,按公允价值计入到成本费用中,尽管目前相关上市公司在会计处理方面还没有这样做。当然,这涉及到在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角色与地位问题,也涉及一些复杂的技术性细节。

其实,我们探讨与股权激励相关的诸多问题,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会计处理;更有利于投资者梳理对薪酬、费用、利润等方面的理解;从而在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试水时间不长的情况下,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分析相关上市公司的财报及进行价值判断。

两种主流

据统计,股改后已实施股权激励的21家上市公司(表1)中,就激励方式而言,发行股票期权,为14家上市公司所采用;采用股东转让股票方式的有5家;而采用股票增值权、上市公司提取激励基金买入流通a股方式的各一家。

当然,这其中也有重复统计,比如激励数量列众上市公司之首的金发科技(600143),其股权激励方式涵盖发行股票期权与股东转让股票两种方式;前者是2006年9月1日金发科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授予激励对象3185万份股票期权,股票来源为金发科技向激励对象定向发行股票;后者是在2005年金发科技股改方案中,公司第二大非流通股股东宋子明承诺,将其所持有的非流通股份中的1690万股,按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值作价转让给公司管理层、核心技术人员及核心业务员。

不论是发行股票期权,还是股东转让股票,受益者只能是公司的管理层或其他员工。也就是说,股权激励属于上市公司薪酬的一种形式。就此问题,会计与税收知识足令中国投资人士汗颜的巴菲特曾经发出绕口令式追问:“如果期权不是报酬的一种形式,那它是什么?如果报酬不是一种费用,那它又是什么?还有,如果费用不列入收益的计算中,那它到底应怎么处理?”

其实,巴菲特的这种追问不仅仅是探讨股权激励的薪酬实质,而是着重于其会计处理问题,即这种股权激励应该计入费用,从而列入收益的计算中。

道理很简单,如果有两家公司,一家公司采用某种形式的股权激励,另一家公司未采用。如果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未将这部分激励形式的薪酬计入费用,但其业绩却由于激励效应而增加,这时,其业绩便没有与其费用完全配比,因为缺少了股权激励这一块成本费用。并且,由于股权激励未计入费用,也导致两家公司的不可比性;投资者会误以为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的业绩更好,而实质上的情况,却是其未将激励费用列入收益计算所致。

鉴于诸如股票期权等激励形式在许多国家日益盛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填补了会计处理方面的空白,规定股权激励予以费用化。该准则结论基础中,在探讨广义的雇员股份计划时,其中的言辞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薪酬概念的理解:“理事会指出,这些计划只有雇员才能取得的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证明,提供给雇员的利益代表了雇员薪酬。不仅如此,‘薪酬’这个术语并不只是局限于作为雇员个人合同一部分的薪酬:它包括提供给雇员的全部利益。类似的,服务这个术语包括雇员提供的作为回报的全部利益,包括由于股份计划的激励而增加的生产力和责任感或其他雇员工作业绩的提高。”

而在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并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第11号准则“股份支付”,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股权激励会计处理方面的国际趋同。

会计变革

“股份支付”准则的关键点有三:一是相关股权激励费用化;二是首次执行日的处理;三是股权激励费用的计量与确认。

一般而言,股份支付的相关规定对实施股权激励上市公司主要有两方面影响,一是在首次执行日,即2007年1月1日,需要将属于2006年度的股票期权成本费用调减留存收益,即减少期初(2007年)未分配利润;二是增加2007年及以后年度的成本费用,从而减少未来会计期间的净利润。

根据第38号准则“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可行权日在首次执行日或之后的股份支付,应当根据股份支付准则的规定,按照权益工具、其他方服务或承担的负债的公允价值,将应计入首次执行日之前等待期的成本费用金额调减留存收益,相应增加所有者权益或负债。

数据显示,2007年1月1日股东权益受股份支付准则影响的上市公司仅七家(表2)。其中,博瑞传播(600880)受影响程度最大,影响率为-8.50%;金发科技次之,影响率为-4.45%;中国人寿(601628)影响额最大,高达-4.31亿元,不过,由于家大业大,影响率仅为-0.44%。

应该说明的是,股份支付准则对年初股东权益的影响,仅是改变了其中的结构,即减少了未分配利润,同时增加了资本公积,所以,并未减少净资产总额。也就是说,在2007年初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中,在“股份支付”项中是调减,但在“其他”项是增加。

以金发科技为例。金发科技股票期权所占比例较大,标的股票总数占激励计划签署时股本总额的10%。据金发科技计算,公司一次授予、分期行权的每份期权在2006年9月1日的公允价值为7.6893元。属于2006年度的费用为5522万元,按此数额调减2007年初的未分配利润。

股份支付准则的另一方面的影响,是增加2007年及以后年度的成本费用,从而减少未来会计期间的净利润。

同样以金发科技为例。该公司2006年度实施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属于“股份支付”准则中的“完成等待期内的服务或达到规定业绩条件才可行权的换取职工服务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根据准则要求,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应当以对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为基础,按照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和资本公积。

2007年一季度,金发科技净利润700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8.26%,稀释每股收益0.11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为5.26%;季报中披露,根据股份支付准则的相关规定以及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中确定的行权条件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报告期内,公司确认的股份支付相关费用为684万元,并调增资本公积684万元。

命悬一线

我们注意到,金发科技季报中披露的公司一季度确认的股份支付相关费用为684万元,与其年报中的相关测算相去甚远。按金发科技2006年报中的计算(表3),其2007年度需负担的股票期权费用高达1.477亿元,如果按季度简均计算,一季度确认的股权激励费用应该超过3000万元。

就季报中确认金额与年报中的计算情况的差异问题,以及2007年一季度所确认的股权激励费用不多的情况,金发科技相关人员介绍说,公司计划公募增发,增发后会对净资产收益率产生摊薄,所以股票期权激励能否顺利行权,存在着很大的变数。

然而,我们研究发现,金发科技股票期权激励能否顺利行权,与上述新会计准则的费用化规定密切相关;甚至,巨额股权激励费用的确认决定着股票期权的行权问题。

在金发科技股票期权激励方案中,激励对象必须同时满足五方面条件方可获授股票期权,其中的前三项,一是根据《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实施考核办法》,激励对象上一年度绩效考核合格;二是金发科技上一年度净利润较前一年度增长达到20%;三是金发科技上一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8%。

金发科技2006年度净利润为3.069亿元,如果2007年度确认股权激励费用1.477亿元,那么,若实现第二条行权标准“上一年度净利润较前一年度增长达到20%”,则实际上需要2007年度净利润比2006年度增长68%,才能消化1.477亿元的股权激励自身的费用。

计算过程:(3.069*120%+1.477)/3.069-1=68%

再考虑到第三项行权条件“上一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8%”,若金发科技顺利实现公募增发,且考虑到股东权益随利润的累积逐渐变大的因素,则达到这项行权条件的难度更大。

目前,针对这一情况,一些上市已开始从两方面着手解决因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困境。

一是修改与调整股权激励方案。

如伊利股份(600887),其4月30日公告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增长率”为公司经审计的当年利润表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加上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本身对净利润的影响数与上一年利润表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加上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本身对净利润的影响数相比的实际增长率。这种修改实质就是剔除“股权支付”准则的影响。

其实,在一些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中,也留下了类似的伏笔。如宝新能源(000690)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中便明确指出:如果由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或者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会计政策,导致年度利润总额及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出现重大变化,则可由董事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在计算上述行权条件指标时,是否剔除有关非正常因素并对上述行权条件进行修正。若进行修正,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而金发科技股权激励方案中规定:因其他原因需要调整股票期权数量、行权价格或其他条款的,应经董事会做出决议并经股东大会审议批准。

二是将股权激励费用视为非经常性损益,从而排除其对股票期权等能否行权的影响。

不过,将薪酬之一的股权激励费用视作非经常性损益,其合理性着实需要探讨。目前,对于股权激励相关费用是属于经常性损益还是非经常性损益的问题,证监会的态度未明。在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7年修订)》中明确指出:“目前,财政部已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结合新会计准则中相关规定的变化,我们相应对非经常性损益做出了修订。”该文件中,列举了非经常性损益的十五个项目,其中没有股权激励费用,只是在最后一个项目“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留了一个口子。

应该强调的是,对于股权激励相关费用是属于经常性损益还是非经常性损益的问题,一些上市公司人员企图在新会计准则、准则应用指南乃至讲解中寻找答案(这三项中都未述及此问题),我们认为,这其实应属于证监会监管的规定范围。

幸免于难?

这里,我们来看激励数量列第三位的新安股份(600596)的情况。在其股权分置改革同时,为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主要非流通股股东认为有必要共同对新安股份现有管理团队实施激励;其中,传化集团股权激励方案为,传化集团将所持本公司6788.1万股(占总股本29.77%)中的2227万股(占总股本9.77%)转让给新安股份现有管理团队,转让价格为1.595元/股。

我们注意到,就新安股份而言,不论是在2007年初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调节表里,还是在2007年一季报中,都未见由新会计准则所导致的股权激励费用的影响。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其激励方式是采用“股东转让股票”,而在这种方式下,激励费用如何处理,“股份支付”准则中未予规定,而在准则应用指南与准则讲解中也未有相应的解释。

那么,包括新安股份在内的采用“股东转让股票”式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是否都能够由于新会计准则的灰色区域而“幸免于难”,便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在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指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的“范围”部分指出:“为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目的,主体的股东将主体的权益性工具转让给向主体提供了商品或服务的其他方(包括雇员),属于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交易,除非该转让明确是为了向主体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支付价款之外的其他目的。”这里提到的情形,便包括了类似新安股份的“股东转让股票”的激励形式。

在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结论基础”中,在“向雇员转让权益性工具”部分中详细介绍说:“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一个主体并不直接向雇员(或其他方)直接发行股份或股份期权。作为替代,一个股东(或股东们)可能会向雇员(或其他方)转让权益性工具。”并进一步指出,“在这种安排下,一个主体接受了由其股东支付的服务(或商品)。这种安排在实质上可以视为两项交易——一项交易是主体在不支付对价的情况下重新获得权益性工具,第二项交易是主体接受服务(或商品)作为向雇员(或其他方)发行权益性工具的对价”、“第二项交易是一个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交易。因此,理事会得出结论,主体对股东向雇员或其他方转让权益性工具的会计处理应采用和其他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交易同样的方法。”

可见,对于类似“股东转让股票”的激励形式,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精神,也需要同公司发行股票期权一样进行费用化的会计处理;只是,在“两项交易说”的情况下,前面要增加一项上市公司获得股东“捐赠”相应股份的会计处理。

其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这些考虑,有其对财务报告中立性等方面不懈追求。

在上述“结论基础”别谈到:“一些国家的政府采取的鼓励雇员拥有股份的政策并不能作为对这些类型的计划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的正当理由,因为给予特定交易以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来鼓励主体采用这种交易不是财务报告的任务。”并且,其中举了一个类似的例子:“比如,政府可能希望鼓励主体对他们的雇员提供养老金,以减轻国家的未来负担,但这并不意味着养老金成本可以不在财务报表中列示”,来进一步理清与强调财务报表的作用:“这种做法会损害财务报告的质量。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信息,帮助他们做出经济决策。省略财务报表中的费用并不会改变这些费用既已发生的事实。费用的省略导致报告利润的虚增,使财务报表不再是中立的,透明度和可比性降低,对使用者具有潜在的误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