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数学线上教学十篇小学数学线上教学十篇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2:48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篇1

2020年突然爆发的疫情,扰乱了我们正常的开学时间,虽然暂

停了在学校课堂里上课的情况,但是学习不会停止,我们把教学主阵

地转移到了线上,教育仿佛一夜之间进入网络授课时代,疫情无情,

教育有情,“停课不停学“,自2020年2月10日起我们一直在路

上……

刚开始,线上教学对于我一个刚入职不到半年的新教师而言可谓

是“一头雾水”,对于孩子和家长们也是更大的挑战,再加上我是第

一次接手五三班和五四班的数学,与孩子们素未谋面,内心则是充满

了更大的压力。生怕教学资源使用不恰当而影响孩子;也担心部分学

生家里没有线上学习的工具;也害怕孩子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我无法及

时帮助她解决等情况,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嘛,就在我不知所措时,

两位优秀的班主任带着我和孩子们开了第一次“视频会议“,同时也

见了第一面,当我了解到大部分孩子们主要是使用手机、电视等学习

媒体时,瞬间不安的心放松了许多。

教学资源及布置、统计、批改、反馈作业方式在2月10号正

式上课的前几天,我们组准备了

“北京四中”、“钉钉直播“、“电视上

观看同步课堂“等方案来以防万一,因毕竟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不同,

在加上有的孩子回老家在农村,技术水平比较有限,条件不太具备,

所以我们五年级数学组决定尽量先让学生使用上级教育部门推荐的网

络资源上新课,也就是观看河南广播电视台播放的《名校同步课堂》,

我们会提前把课表和电子课本下载好并发给孩子们,2.

10日第一天

电视上播放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是第三单元的内容,可以单独

拎出来进行学习,因此前两周就采用在电视上看直播学习的形式,我

主要起引导、组织的作用。在每节数学课开始之前,我会把上课时间、

学习内容、准备学具等相关要求发到班级微信群里,以便孩子们查收。

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我也守在屏幕前,跟她们一起听课,课程结束,

我会立即总结当天所学的知识点并数学作业。因为我带两个班的

数学,总人数约为120

a,由于班级管理不同,风格不同,孩子的性

格差异和学习方式也不同,因此,在采用作业布置与上交的方式也是

不同的。

503班设立了

10个学习小组群,孩子们每天上数学课时会拍照

片上传到小群里证明自己在听课,当天做完数学作业也会及时发到群

里,小组长认真负责统计数学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但是总会有

几个自觉性不强的孩子,需要在群里不断的提醒上交作业,小群里除

了有数学作业还有其他各科作业,我在批改作业时,也要在10个群

里不断的翻找属于我的数学作业,然后截屏、批改、反馈。一整天都

在拿着手机,还是比较累的,总体来说建立学习小组小群,优点还是

比较多的,孩子们帮助我们统计作业,减少了我批改作业的时间。

之后,班主任马老师在微信里发现了一个统计作业便捷的小程序

一班级小管家,不仅可以直接圈划改作业还能给孩子们评语,她分享

给我,并拉我进五三班的班级圈,当我2月25日使用了一次之后,

负担确实减轻了许多。之后接到学校通知统一用钉钉来布置作业,在

尝试了几次钉钉家校作业本布置作业后,也觉得和班级小管家一样方

便,可以更直观的看出孩子们的完成情况和数量,一直用到现在。

五四班的作业上交以及反馈情况刚开始是用微信里的小程序一小

打卡,我每天把知识点和作业到微信班级群里,每天需要建立一

个数学打卡发到班级群里,孩子们加入我的圈子里并把作业以图片的

方式上传到打卡里,美中不足的是批改作业时,需要保存图片较麻烦,

孩子们上交的人数不易清晰统计,最后也采用的钉钉来布置与反馈作

业,在批改作业时,我会给每位学生评语,我会每天在晚上把数学作

业答案和步骤发到群里,会把当天作业错的比较多的难点题、重点题

录成小视频发到群里以便大家学习。

教学渠道

两周之后,第三单元的内容全部学习完毕,我们发现

第三周讲的是分数除法,教材版本不同,孩子们不能再在电视上观看

《名校同步课堂》了,于是,我们数学组开始视频教研来探索下一周

的教学渠道,最终确定使用二七区老师们录的前三单元的课,于是我

在二七区数学老师教研群里点开链接下载了

7节课一第一单元《观察

物体(三)》、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这几个视频需要在每天的数

学时间里发到班级钉钉群里,我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比较年轻,计算

机能力相对于两位老教师而言比较好一点,我加了郭老师和李老师的

钉钉,并组成了一个我们三个的钉钉群,我把第三周要学习的四个视

频按顺序发到我们三个群里,并给两位可爱的老师们打电话教她们如

何操作、(把相应的视频在对应的时间转发到班级群里),当两位老师

担心不会操作时,我会安慰并耐心教两位老师,为了防止老师们遗忘,

我会打开手机的录屏软件给老师们录制一下操作步骤,每天一到数学

课的时间我会编辑好要学习的内容,让老师们看看再完善,最后再统

一发到钉钉群里,我们相互提醒,就这样我们在互帮互助下完成了第

三周的教学,这次教学资源的好处时:可以及时看到有多少个孩子在

观看学习视频,并且这个视频自动保存在群文件中,随时可以观看进

行学习,没有手机的孩子可以等家长回来再学习,比较便捷。

第三周结束,我们组教研接到了通知:做一个有关疫情和学科联

系的直播,最后我主动请缨当此次“主播”,我们一起商量了题目,

是有关统计这类的,依然记得做ppt做到深夜1点多钟,写稿子写了

四个小时左右,下午在我们三个钉钉群里直播试讲了一次,两位老师

给我提出建议,最后改稿改到晚上8点,9点多录制,录到11点才

完成了我的第一次直播,五个班联播,虽然有些许瑕疵,但是看到孩

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是很欣慰的,我第一次直播,记忆犹新。

第四周视频不够用,差一节,就让孩子们看了一次电视上的《名

校同步课堂》作为复习内容。在3.6日周五时,我开展了一次有关数

学答疑的直播,复习第二单元的内容,直播能够清晰的看到学生参与

人数,100个左右,可见还有20名同学没有及时学习,这也是线上

教学的一个漏洞,不能及时观察谁没学习。

后来家长们到学校领到了新学期的书,孩子们学习更加便捷了,

我会布置提前预习,及时巩固的内容,终于等到了第五周,课表一出,

整个人都懵了,电视上的课比我们少了一步,当时我的头都是大的,

心想这可咋办,按照教学进度,第六周左右开展新课,可见我们已经

快了一步,再加上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比较抽象,内容较多,

害怕学生掌握不牢固,于是第五周就是我们的复习周一复习第三单元,

我想到利用北京四中这个平台,上面有录好的微课,每个视频都大约

为6-8分钟,于是我就提前先找好几个视频,时间加起来大约为20

分钟,因为一节数学课的时间为20分钟,到时候开直播,学生都进

来在电脑上给孩子们播放北京四中选好的视频,再次遇到直播,两位

老教师又出现了迷茫与不安,于是我就一个个教老师们怎么操作,周

日晚上教郭老师,周一早上7点多教李老师,然后让她们在我们三个

的钉钉群里试播,看看可以不可以,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成功了。

第五周我们除了正常授课之外还有每天11:

00-11:

30的直播答

疑,孩子们可以和我连麦回答问题,当孩子们学的枯燥时,我也会及

时鼓励孩子们,从不否定每一位学生。在这周,还进行了数学测试,

孩子们也很听话,提交人数比以往明显增多,108份我改了三个多小

时,眼睛确实很累,手也很麻,但是一切都值得。

时间总在不经意之间悄然流逝,线上教学活动已经进行了五周了,

缘分很偶然,幸福太突然,在这“特殊“的学期里,我们一起“并肩

作战“,学会了知识、得到了成长、并收获了感动与美好。这一次的

疫情,我们不得不做线上教学,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是一场挑战,但也

有机遇,在教育信息化方面,老师和学生都得到了演练,无论是观念

还是实际操作。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一定要有担当,

要有责任心和爱心,对待老师同事之间一定要有互帮互助的精神,虚

心向老教师学习;对待学生一定要具有耐心,将心比心,认真答疑解

惑;对待家长一定要尊重;家校共育,孩子们才会得到更好的成长。

对待任何一件事,脚踏实地,不要惧怕,勇于尝试,敢于挑战才是我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篇2

一、线段法教学的内容

线段法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得以相互沟通的介质。这两种思维的相互转换,能够直观分析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信息和问题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画线段图,将数学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和问题准确地反映出来,从而使信息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更直观、形象、具体,对于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够高的小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法就使人更加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使他们学会解决所出现的数学问题。

二、线段法教学的影响

(一)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

线段图是一种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它对于解决数学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生的数学教学不能要求太过复杂,但也不意味着能够忽视,所以要在教学中懂得取舍。要让线段法慢慢浸入小学生的思维中,让他们掌握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形成与其相关的素养,使得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所以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上,还要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小学生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抽象思维模式,他们的思维模式主要是形象思维,线段图恰好能够满足小学生对抽象思维的理解,并且学会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进行简单的思维转换,在数量信息化与数量图形化之间建立起数学问题中各数量信息逻辑关系的模型,从而能够根据老师要求来解决问题。例如,草地上有18只兔子在吃草,走了10只,问还有多少只。老师可以结合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图: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学会利用线段法教学,把问题直观、具体地表现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问题之间的数量信息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理解,而且也向学生传输了一种新的思维能力。实现了老师高效地教,学生高效地学。

(二)数学信息的传达更加清晰

小学生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大多数由于掌握不了数学问题中各个信息之间的关系,导致对问题理解有误差,从而出现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情况。上文也清楚地阐述了线段法能直观表达出数学问题中出现的数量信息间的关系,使得学生能够明白地看出数学信息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老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小学生去理解题目中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并用线段将问题中的数字信息和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表示出来,这样一种数形结合的思维及其运用向小学生清晰地传达出老师的教学信息。老师在讲解题目时,可以配合图形传递信息,比如,可以用“”表示手套,用“”表示裤子,再根据数据来画线段图。如图所示:

而小学生根据老师讲解,再根据自己看线段图分析,在思维中便建立起各数量信息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具体、明朗。

(三)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老师应该让学生对线段图有个基本的了解,并让他们认识到线段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开始应用线段图解答问题时,学生一般都是模仿老师来进行的。学习画线段图的初期,小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去学习画图,没有认识到线段图是解决数学问题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在日后的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把“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让他们认识到线段法教学的重要性。比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商店里有100支铅笔,先卖出10支,再卖出40支,求还剩下多少支。大部分小学生会连续用减法来进行计算,也就是100-10-40=50(支),对于先算10+40=50(支),再算100-50=50(支)的算法会不理解,那么这时就需要老师用线段图来进行分析讲解,从而使学生学会用另一种思路去解决问题,在以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开阔思维和创新。遇到数量信息复杂的问题,小学生不会因为思维混乱而导致理解上的错误,而是运用线段法分析数字信息和其中的逻辑关系,并建立相关的思维模式,从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还能大大开阔小学生的思维,使得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发现新的规律,获得新的解决方法,这也就大大提升了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束语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篇3

一、构建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在线教学方法

构建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应采取自学模式和合作教学模式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授课、自学和辅导相结合,即:教师面授学生在线学习教师辅导答疑学生练习巩固师生自评的模式。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以面授为主、网络自主学习为辅,小学数学教学以网络自主学习为主、网络面授为辅。各个学期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在网络化学习的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置学习内容、制作课件、教授相关的知识以及提出问题并把这些内容放在服务器上供学生点播。

利用网络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辅导可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开展网上辅导,教师首先要制定小学数学网络教学模式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解答问题,批改作业,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并改进教学计划。定时定点开设网上课堂与完全开放无师生实时交流的网上学习合理搭配,适当安排面授和辅导,实现学生自主式学习,创造轻松学习数学的环境。

二、构建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在线学习数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自主学习模式注重个性化学习,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特别有利于社会文化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则侧重语言知识本身,重视语言形式能力的培养,可见,自主学习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

网络环境下学生在线学习模式是一种系统化规范学习行为的方法体系,具有可应用性,可操作,可评价性,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策略。网络环境下学生在线学习的要素: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等。师生共同确定学生在线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数学的动机,利用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利用数学教学策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在线学习。在线学习策略模式为:在线预习参加面授学生在线学习在线提出疑问在线查阅答疑在线测试学生自评。教师根据数学教学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在网络学习平台上预习告示,告知学生预习内容,学生在线完成预习任务;教师就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进行面授,布置学生在线学习内容;学生在线完成学习内容,对有疑问的地方通过email发给教师,教师辅导答疑;每学完一单元,在线进行单元测试;根据《数学学习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自评部分,进行自评。

三、构建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在线教学策略

1.制作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多媒体是一种将视听信息传播能力与计算机交互控制功能相结合的新型信息处理系统。其信息符号系统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其信息呈现形式非常多样化:即可以用文字或动画虚拟实景过程表现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动态的非线性知识,使教学内容外在形式的生动性与内在结构的科学性紧密结合起来。使用音频和视频等媒体素材,制成含有文本、背景画面、公式推导过程等内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校园网络环境,在校园网上建立网上学习数学教学平台。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数学教学认知方式单一的弊端,为数学教学现代化提供可行的教学模式。

2.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管理

开发监控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详细记录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内容。网络管理员首先导入全校学生的名单,为每位任课教师建立班级。任课教师注册班级,然后指导学生根据上课时间块注册相应的班级。网络自主学习时间与完成规定的作业相结合。要求:每学完1单元,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一定量网络自主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期末教师从局域网上查询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时间和完成作业情况。网络自主学习时间与在线完成规定的作业情况各占50%。

3.在线学习教学质量监控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篇4

摘要: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虽有章可循,但学生能否正确掌握却是个问题。他们在使用游标卡尺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读数缓慢、精准度不高等诸多问题,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掌握此技巧。本文通过分析尝试,提出了游标卡尺的快速识读教学的新教法。

关键词:游标卡尺快速识读新教法

游标卡尺是一种中等精度的量具,可以直接测量出工件的外径、孔径、长度、宽度、深度和孔距等尺寸,使用方便,“出镜率高”。尽管在以往的“工艺与技能训练”等书中均有介绍,但教学内容偏少,过程简单,学生读数时间过长,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如果在初始阶段就不能正确使用游标卡尺,甚至误测误读,那么对今后的技能训练和工作效率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反思,提出了“精通原理,认识游标,快速识读”三步走的教学方法,效果良好,具体如下。

一、精通原理

精通原理是指精通游标卡尺的读数原理。目前我国生产的三种游标卡尺,按游标读数值(分度值)分主要有0.02mm、0.05mm、0.10mm三种,下面就以最常用的0.02mm精度游标卡尺的示值原理为例,来说明其刻线原理。学生们在小学、初中所认知的长度单位,一般是米(m)和厘米(cm),而在实际的机械加工中是以毫米(mm)甚至比毫米还小的精度为单位的。所以教师应首先要对学生在长度单位的换算上讲清楚,如1cm=10mm等。

游标卡尺主尺上显示的是厘米(cm)而读数时要换算成毫米(mm),其每一小格为1mm,在游标上把49mm均分为50小格,当两量爪合并即“0”线对齐时,游标上的第50格刚好与主尺第49mm格线对齐,因此游标刻线每一小格为49/50=0.98mm,也就是说游标尺上的一小格不足“1”与主尺上的“1”相差为1mm-0.98mm=0.02mm,所以它的测量分度值为0.02mm。

通常情况下,教师讲解至此,刻线原理的部分内容就算讲完了,而学生往往还没有完全弄明白游标上的刻线值,这时教师还应该做进一步演示。游标尺上的刻度为0.1.2.3……8.9.0(10),当游标尺上右边“0”线与主尺50格线对齐时,则两量爪之间的空隙为1mm,即被测物体为1mm,要以此类推,加强练习。

二、认识游标

认识游标是因为读数时,要同时看主尺刻线与游标尺的刻线,两者要配合起来读。游标尺左端“0”线是读数的基准,读数时首先要看游标“0”线左边主尺上刻线的数值,作为整数。再看游标尺上哪条线与主尺上的刻线重合(对齐)再乘以分度值(0.02mm)所得的积,即为读数的小数值,二者相加。在实际教学中,究竟是游标上哪条线与主尺上刻线对齐了,往往有争议。这时教师应该通过前面所讲的“读数原理”中的每小格线有差距的认识来指导学生,即游标尺上每一小格都比主尺上的小格要小(小0.02mm)。如果在主、副尺上各选取三个刻线放大来看(这时要在黑板上来演示),假设中间的刻线与主尺上的刻线对齐,那么必然出现下面这种情况,即左右相邻两刻线与主尺刻线比,都向中间错开,这时即可判定该线是一对齐线,如果左右两邻线与主尺线向一个方向错开,则该线没有对齐,还需重新选定。

三、快速识读

快速识读是指快速、准确地读数,是使用游标卡尺的主要目的。学生往往在读数环节感到迷茫,读数又慢又不准确,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丧失自信心。以往读数方法是:所求尺寸=主尺整数+(游标刻线序号×游标分度值)。下面还以最常用的游标分度值为0.02mm为例,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套更快速的读数方法。

第一步:要将主尺上的厘米换算为毫米。

第二步:看游标尺上“0”线左边挨得最近那根主尺上刻线的数值,先读出整数。

第三步:把游标尺上的“0”看作是一个小数点,再看游标尺上的整数值(作为小数点后第一个读数)和哪条线与主尺刻线对齐(算出小数点后第二个数)。这时有个小窍门,即先目测“0”点在主尺上的准确位置,当游标上“0”线在主尺刻线上小于一半时,对齐线应在“5”线的左边找。反之,“0”线大于一半时应在“5”线右边找,而游标尺上每一个整数区间均为“5”个小格,分度值刚好是“2”所以读数时,可按“2”“4”“6”“8”“10”来读,直接算出得数。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篇5

一、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的途径

数学概念有些是由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有些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许多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但又依赖已有的数学概念而产生。根据数学概念产生的方式及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用下列几种方法来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

(一)回顾已有相似概念,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景

中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研究已学过的概念属性,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

例1异面直线的距离的教学

(1)展示概念背景:向学生指出:刻划两条异面直线的相对位置的一个几何量——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这只能反映两异面直线的倾斜程度,若要刻划其远近程度,需要用另一个量——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2)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景: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过去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点与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并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点:各种距离概念都归结为点与点间的距离;每种距离都是确定的而且是最小的。

(3)启迪发现阶段:指出定义两异面直线的距离也必须遵循上述原则,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异面直线a、b上哪两点之间的距离最小?为什么?

进一步诱导:如右图,过直线a上一点B作

aB直线b,垂足为点a,则线段aB的长为异面直线a,b间的距离,对吗?因为过a作aC直线a,垂足为C,在RtΔaBC中有aB>aC,即aB不具有最小性。再过C作CD直线b,如此下去…,线段只垂直于a、b中的一条时,总是某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可能是a、b上任两点间距离的最小者,那么,异面直线a、b上任两点间距离的最小者到底应该是哪条线段的长呢?学生会发现:可能是与异面直线a、b都垂直相交的线段。

(4)表述论证阶段:最后引导学生发现:异面直线a、b的公垂线段mn的长度具有最小性,又公垂线是唯一的,所以,可以把线段mn定义为异面直线a,b之间的距离。

以上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已有“距离”概念的本质特点,即产生新的概念的“生长点”,以类比方法获得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学生觉得这一概念是已有距离概念的一种自然发展,不感到别扭。这样的概念还有很多,如复数的模与实数的绝对值类比、二次方程与一次方程的类比、空间的二面角与平面的角类比等等。

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创设一定要抓住新旧概念的相似点,为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通过与熟悉的概念类比(类比的形式多样,如平面与空间的类比、高维与低维的类比、有限与无限的类比,还有方法类比、结构类比、形式类比等等),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掌握新的数学概念。当然要注意类比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应引导学生修正错误的类比设想,直到得出正确结果。

(二)由已有相关概念的比较,创设归纳发现的问题情景

有些数学概念是已有概念的扩充,若能揭示概念的扩充规律,便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入新概念。

例2复数概念的教学

先回顾已经历过的几次数集扩充的事实:

正整数自然数非负有理数有理数实数,然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上述数集扩充的原因及其规律如何?

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得在已有的数集内有些运算无法进行,数集的扩充过程体现了如下规律:

①每次扩充都增加规定了新元素;

②在原数集内成立的运算规律,在数集扩充后的更大范围内仍然成立;

③扩充后的新数集里能解决原数集不能解决的问题。

有了上述准备后,教师提出问题:负数不能开平方的事实说明实数集不够完善,因而提出将实数集扩充为一个更为完整的数集的必要性。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2)借鉴上述规律,为了扩充实数集,引入新元素i,并作出两条规定。(略)

这样学生对i的引入不会感到疑惑,对复数集概念的建立也不会觉得突然,使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步入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轨道中,为概念的理解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创设的关键是揭示出相关概念的扩充发展的背景及其规律,从而引发新的数学概念的产生。

(三)联想相关数学概念,创设引发猜想的问题情景

许多数学概念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教师若能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点设计成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建立起新旧概念间的联系,便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新的概念。

例3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教学

(1)展示概念背景:教师与学生一起以熟悉的正方体为例,请学生观察图中有几对异面直线?接着提问:从位置关系看,同为异面直线,但它们的相对位置,是否就没有区别?教师紧接着说:既然有区别,说明仅用“异面”来描述异面直线间的相对位置显然是不够的。在生产实际与数学问题中,有时还需要进一步精确化,这就提出了一个新任务:怎样刻划异面直线间的这种相对位置,或者说,引进一些什么数量来刻划这种相对位置?

(2)情境设计阶段:我们知道平面几何中用“距离”来刻划两平行直线间的相对位置,用“角”来刻划两相交直线间的相对位置,那么用什么来刻划两异面直线的相对位置呢?我们还知道两异面直线不相交,但它们又确实存在倾斜程度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个角,用它的大小来度量异面直线的相对倾斜程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研究一道题:一张纸上画有两条能相交的直线a、b(但交点在纸外).现给你一副三角板和量角器,限定不许拼接纸片,不许延长纸上的线段,问如何能量出a、b所成的角的大小?

(3)猜想发现阶段: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是过一点分别作a,b的平行线,该方法能否迁移到两异面直线的倾斜程度呢?经学生研讨后能粗略地得出异面直线的倾斜程度可转化为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的角(即过一点分别作a、b的平行线,这两条平行线所成的角)

(4)表述论证阶段:教师提问,这角(或平行线)一定可以作出来吗?角的大小与作法有什么关系?(以上即是存在性和确定性问题)通过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得到: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规定在(0,内,那么它的大小,由异面直线本身决定,而与点o(一线的平行线与另一线的平行线的交点)的选取无关,点o可任选.一般总是将点o选在特殊位置.至此,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完全建立了,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这一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创设一定要抓住新、旧数学概念间的本质属性,为新概念的产生创设适当的固着点,使其孕育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

(四)提供感性材料,创设抽象与概括的问题情景

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抽象与概括的情景,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例4数轴概念的教学

教师先出示下列问题:小张家向东走20米是书店,向西走30米是少年宫。若规定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那么,小张从家出发,走到书店应记作什么?走到少年宫记作什么?温度计显示零上20C,零下3C,你如何用有理数表示。

教师接着要求学生将上述两个问题分别用简单形象的图示方法来描述它们,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出它们的共同属性:

(1)能用图线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可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来刻划)(2)度量的起点(0C和小张家)(3)度量的单位(温度计每格表示1C)(4)有表示相反意义的方向(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零上为正,零下为负)

这样就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对于“表示相反意义的方向”用箭头“”表示正方向,从而引进“数轴”的概念。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创设一定要遵循认识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恰当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经过比较、分类、抽象等思维活动,从中找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最后通过概括得出新的数学概念。

(五)通过学生实验,创设观察、发现的问题情景

有些数学概念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自实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如几何画板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去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反思中掌握数学概念。

例5椭圆概念的教学

可分下列几个步骤进行:(1)实验获得感性认识(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画得图形为椭圆)(2)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3)揭示本质,给出定义。象这样,学生经历了实验、讨论后,对椭圆的定义的实质会掌握得很好,不会出现忽略椭圆定义中的定长应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的错误。

这类数学概念的形成一定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仔细观察,并能根据需要适当变换角度来抓住问题的特征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除了真实的实验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一些仿真实验,实验的设计不能只是作为教师来演示的一种工具,而是要能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动手操作的学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观察、学会发现!

以上列举的几种方法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些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形成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创设出利于学生发现的问题情景。

二、数学概念形成阶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创设问题情景时,还应创设师生共同研究问题的良好氛围。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还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研讨问题,大胆向教师提问题或提出创见性的观点,努力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平等共同研讨、分析解决问题的民主气氛,形成师生间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注意问题的呈示方式

有了合适的问题情景,还必须注意问题的呈示方式。我们认为:问题的呈示要以学生主体的充分发挥为前提,重视知识的发现和探索过程,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通过问题的呈示能使学生充分地展开思维活动(包括动手、动脑),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不要急于将答案告诉学生,应把发现问题的机会,大智若愚地让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暴露,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辨析,并在关键处予以点拨,真正使学生体验到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以实现学生有意义学习的过程,要使这个过程顺利进行,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形式应尽可能多样化。教学不能只是教师的讲授,还应包括学生的独立自主探究,集体研究,小组讨论或先学生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或带着问题自学等多种方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于如何确定教学形式,这要考虑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知识和思维水平。一般来说,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只要学生有能力通过活动解决的问题,就应该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先让学生独立研究,再组织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小组研究,并在关键处作适当点拨),最后师生一起探索得出结论。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篇6

【关键词】农村;数学;形式;内容;小组

小学数学的教学大多是以课堂按班级的形式进行的,学生的基础和智力发展水平不同,在相同的时间内,不管教师采用多少种教学方法,都难以满足和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作为班级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能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特长,并使学生受到更多的思想教育。农村的学生留守儿童多,在农村小学开展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数学兴趣小组活动的形式

小学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做数学游戏、开展数学益智问答与数学比赛,举办数学墙报和数学展览,举行数学晚会等。参加兴趣小组以自愿为主。一、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这种特殊的爱好,组织这种活动收效不大。中高年级可以开展多种活动,活动的内容可以比课堂教学广泛,丰富多彩。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组织,以培养学生独力工作的能力,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如选择课外教材,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等。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还可以建立数学活动中心,室内放置各种各样有趣的数学读物,教学用的教具和学具,由专人负责管理和组织活动。成绩优异的学生通过参加这种活动,可以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二、小学数学兴趣小组活动的内容

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补充,活动的内容是在已学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难度,改变某些学习方式,掌握更多的技巧,提高熟练程度和思维的敏捷性。

1.对课堂教学中某些内容适当予以扩大和加深

如学习一些速算和巧算的方法。数的加、减、乘、除,有时可利用数与数的组成和分解,数的某些特点,或者运算定律、性质以及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等,把按常规较复杂的计算转化为较简便、迅速的计算。

例:计算1999999+199999+19999+1999+199+19

分析:题中出现了许多“9”,9最接近10,若用凑整的方法,这样把原题巧妙的变形,就可以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

解:1999999+199999+19999+1999+199+19

=(1999999+1)+(199999+1)+(19999+1)+(1999+1)+(199+1)+(19+1)-6

=2000000+200000+20000+2000+200+20-6

=2222214

这道例题说明用凑整的方法来解答一些速算题非常简便。

2.解有趣的思考题,猜数学谜语、做数学游戏等

如填数游戏是一类有趣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解答,要涉及到不少的数学基本知识,同时在游戏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推理的能力。

例:将1~6这六个数分别填在下图的内,使每条边上的三个内的数之和相等。

分析:设三个顶点内所填的数为a、b、c,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为K,因为1+2+3+4+5+6=21,三个顶点的数在求和时各用了两次,所以三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相加得21+(a+b+c)=3K,由于a+b+c的最小值是1+2+3=6,最大值是4+5+6=15,所以3K的最小值是21+6=27,K的最小值是27÷3=9,3K的最大值是21+15=36,K的最大值是12。

解:当K=9时分析方法(K=10、11、12时可类推)。

当K=9时,a+b+c=6,即三个顶点数为1、2、3,根据K=9就能填出其它里的数。

像这样的数阵图称为封闭型数阵图。构造封闭型数阵图的关键是确定各顶点上的数以及各边上几个数的和,采用的方法是根据“重叠”原理建立等式,一般要从最小值到最大值逐一讨论,这需要推理和计算,也需要试验和筛选。

3.介绍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或阅读一些数学书

如数图形,初看很容易,只要数一数就能得出结果,其实,并不这么简单,由于几何图形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因此要想准确地数出图形中所包含的某一个几何图形的个数,关键一点是仔细观察,分析比较,掌握有条理、有次序地数图形的方法。

例:数一数下列图形中各有多少条线段?

aBCaBCDaBCDe

(1)(2)(3)

分析:要想使数出的每一个图形中线段的总条数不重复、不遗漏,并且简便迅速,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按照一定的规律去观察、去数,这样才不至于杂乱无章,毫无头绪,我们可以按照两种顺序或两种方法去数。

第一种,按照线段的端点的顺序去数。如上图(1)中,线段左边的端点是a,即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有aB、aC两条,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有BC一条,所以上图(1)中共有线段2+1条。同样,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2)中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有aB、aC、aD三条,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有BC、BD、两条,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在CD一条,所以图(2)中共有线段3+2+1=6条。

第二种,按照基本线段多少的顺序去数。基本线段是指一条大线段中若有n个分点,则这条大线段就被这n个分点分成n+1条小线段,这每一条线段称为基本线段。如图(2)中,线段aD上有两个分点B、C,这时分点B、C把aD分成aB、BC、CD三条基本线段,其次包含有2条基本线段的是:aC、BD二条,然后是包含有三条基本线段的是aD这样一条。所以线段aD上总共有线段3+2+1=6条。

解:

(1)2+1=3条

(2)3+2+1=6条

(3)4+3+2+1=10条

这样的活动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

4.介绍一些有关现代数学思想的初步知识

如二进制和计算机的最初步知识。

5.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际测量收集数据等活动

如指导学生进行土地测量、面积估算、乡村位置与方向的绘制。

数学兴趣小组活动的大力开展,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兴趣小组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篇7

关键词:教材研读;旁白;课改;教学

精心备课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和“卓越课堂”的源泉,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提升专业素养的首要途径.备课环节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研读教材.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一方面要从宏观的角度领会教材的学科特点,进而确立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从微观的角度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材的脉络结构,然后从教学设计的层面凸显教学的重点、难点,酝酿教学设计的具体策略,并力求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实现教材的知识价值、思想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和谐统一.

本文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选修2-2第一章第§1.1.3节“导数的几何意义”为研读对象,在研读教材,顺应课改,改进教学方面做一些探索.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摇从教材的设计意图看

其一,学生在上一节内容中刚刚学习了导数的几何意义的上位概念――平均变化率,瞬时变化率,并用极限来定义了函数的导数,这是从“数”的角度来诠释导数,接着萦绕在学生心头的、若隐若现又呼之欲出的即是导数的“形”;其二,导数的几何意义是导数概念的下位概念,是导数的“形”的体现,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从几何意义的角度来理解导数的含义与价值;其三,导数的几何意义的学习又是下位内容――常见函数导数的计算,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及研究函数曲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基础.

2.从知识的作用看

导数的几何意义能够很好地从“形”的角度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导数的定义,达到“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同时导数的几何意义又是相关知识在几何学、物理学方面的迁移应用,是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的良好载体.通过导数的几何意义的学习,能使学生对曲线的切线的含义在思维层次方面获得提升,它不是从公共点的个数的角度来定义切线,而是由“割线”绕其一个交点旋转来“逼近”曲线的切线,把曲线的切线上升到新的思维层面上,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3.从数学教育的角度看

在这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自己作图和教师动画演示割线“逼近”成切线的过程,能真切感受函数图象的切线的“形成”过程,较深刻地理解函数图象的切线的意义,体会由“量变”到“质变”的心路历程,对学生“逼近”思想与极限思想的渗透留下一生都难以磨灭的印象.

通过例题的学习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处理实际问题时,可以用较小区间的平均变化率,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瞬时变化率,渗透“以直代曲”的近似替代方法,进而体会到导数几何意义的实际应用.

教材研读

1.教材引入

教材的引入是在引导学生回忆导数f′(x0)所表示的代数含义的基础上,开门见山地提出“导数f′(x0)的几何意义是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恰好体现了教材的编写宗旨之一“学习始于疑问”,“我们将通过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出需要学习的学习内容.”

2.对“观察”环节的理解

教材在提出研究的课题后,给出了四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当点pn(xn,f(xn))(n=1,2,3,4)沿着曲线f(x)趋近于点p(x0,f(x0))时,割线pp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同时给出教材旁白:“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演示图1中ppn的动态变化效果.做一做,看一看.”教材这样编排设计,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基本上可以满足学生通过图片粗略地感受割线ppn的变化趋势的目的;二是渗透并强化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三是这种动态变化效果,体现了“量”与“质”的转化与相互替代,蕴涵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四是渗透并强化了合情推理思想的应用;五是旁白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弥补学生通过图片观察的不足,另一方面又使教材知识体系更加严密和完备;六是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图1

3.对曲线的切线的理解

通过以上环节的观察和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曲线在某点处的切线的定义呼之欲出.教材指出“当点pn趋近于点p时,割线ppn趋近于确定位置,这个确定位置的直线pt称为点p处的切线.”然后又以旁白的形式提出问题:“此处切线定义与以前学过的切线定义有什么不同?”教材这样编排设计,一是以此引发学生的比较和思考,并感知此处切线定义的普适性和一般性,同时反观圆和椭圆的切线的定义的局限性,进而激发学生在比较中发展曲线的切线的定义的求知欲;二是圆的切线实际上也可以通过割线绕其与圆的一个交点旋转到某个确定位置(只有一个公共点)而得到;三是“当点pn趋近于点p时,割线ppn趋近于确定位置”,这个确定位置的直线并不排除它与曲线在其他地方还有另外的公共点的情况;四是揭示了割线在某点处的极限状态就是切线,这为下文得出割线的斜率的极限(即导数)就是切线的斜率作了铺垫,由此得出切线的几何意义也就顺理成章,学生自行归纳即可得到.

4.对“以直代曲”思想的理解

接下来,教材提出“继续观察图2,可以发现,在点p附近,pp2比pp1更贴近曲线f(x),pp3比pp2更贴近曲线f(x)……过点p的切线pt最贴近点p附近的曲线f(x).因此,在点p附近,曲线f(x)就可以用过点p的切线pt近似代替.”然后教材以旁白的方式指出“我们用曲线上某点处的切线近似代替这一点附近的曲线,这是微积分中重要的思想方法――以直代曲.”教材这样编排设计,一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曲线在该点处“附近”的变化率与瞬时变化率的近似关系;二是指明“以直代曲”的重要思想方法:曲线在某点附近的部分可以用过此点的切线近似代替,这为例1的解决作了铺垫.但教材的这种设计,还不够直观和形象,这就为我们一线教师创设教材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提出了挑战.

5.对例2、例3的理解

例2的设计,一是为了突出“以直代曲”思想的初步应用.为了比较曲线在某点附近的变化情况,只需作出过该点的切线来进行观察比较,由曲线在某点处的切线的“走向”来分析曲线本身的“走向”;二是题目蕴涵了导数的正负与函数的单调性之间的对应关系:导数在某点处大于零?圳曲线在该点附近上升?圳函数在该点附近单调递增;导数在某点处小于零?圳曲线在该点附近下降?圳函数在该点附近单调递减;三是题目蕴涵了曲线的变化快慢与切线的倾斜程度的内在联系:曲线在某点附近变化得越快,切线越陡,曲线在某点附近变化得越慢,切线越平缓;四是例题解答中“所以”的根据在几何直观上就是“以直代曲”,让学生体会“用简单对象刻画复杂对象”的思想.

例3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认识到导数和切线斜率之间的关系,二是例题中的表格为介绍导函数概念作铺垫.

教学设计

1.教法与学法设计

基于以上教材研读,本节内容宜采用问题串教学法,即教师通过“设计系列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教师演示学生讨论合作探索归纳总结”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力求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学生自主获得结论,使教学过程更自然.在学法设计方面,采取“教师引导,自主思考,参与探究,合作交流,达成共识”的方式进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思维,经历不断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活动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具体教学时应辅以学案,将学生活动环节的素材呈现在学案上,便于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有关结论的获取过程,初步了解一些科学研究与探索的方法.

2.教学环节设计

第一环节:温故知新,诱发思考

教师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平面几何中圆的切线与割线的定义,以及高中椭圆的切线的定义来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辅以学案,在学案上画出抛物线y2=4x及正弦曲线y=sinx的一部分图象,在图象上标注几个适当的点,要求学生作出过这些点的曲线的切线.接下来,再设计图2,让学生在图2中作出过点a的切线,并思考这条切线与割线l1的关系.

图2

接下来是复习导数的定义,通过学生亲自在学案上作图来理解并说明平均变化率表示的含义,为导数几何意义的引出再做铺垫.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合情推理

有了第一环节的层层铺垫,教师再次设计学生活动:在图3中作出过点p2,p3,p4,p5的割线,并注意观察在点p1沿曲线逐渐向点p靠近的过程中,割线ppn的运动情况.并提出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在pn无限逼近p的过程中,你能描述一下割线ppn的变化情况吗?用这种方式得到的切线具有一般性吗?你认为如何定义曲线的切线呢?

图3

第三环节:归纳提炼,得出新知

教师提出问题:切线pt的斜率与割线ppn变化过程中的斜率有什么关系呢?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这个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概括;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导数几何意义的得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数与形结合,将切线的斜率和导数(割线斜率的极限)相联系,通过观察、思考,自主获得导数的几何意义.

第四环节:学生活动,问题解决

在这一环节,教师提出问题: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有什么作用?同时组织以下学生活动:请思考图4中三幅图的含义.

图4

这样设计,主要意图是通过对点p附近图象的逐步放大,让学生体会到“某点附近的曲线可以用过此点的切线近似代替”这一“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是微积分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

第五环节:新知应用,及时巩固

这一环节主要是讲解例1.例1应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由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再归纳总结.教师应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在某点处由切线的“走向”分析曲线的“走向”,渗透“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例题讲解后,要及时进行归纳小结,提炼规律,这样才能使学生由“学会”迈向“会学”,才能学得深刻,悟得透彻.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回味悠长

数学课堂小结的设计,一般可从四个层面进行.一是知识层面: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二是方法层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数学方法?三是思想层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数学思想?四是课后思考层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想继续探究什么?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篇8

表象线索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27-01

概念是小学数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那些反映数和形本质属性的符号、图形、数字、定义、术语、法则都属于数学概念。教会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空间观念都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概念教学一直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教会学生掌握数学概念,老师应该教会学生掌握概念核心。为此,笔者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试论述概念核心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概念核心为基础,建立概念表象

概念教学往往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理解概念?笔者认为,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数学教师应以概念核心为基础,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建立数学概念的表象。

如,在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行线》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这一概念,教师应根据“平行线”的内涵,准确把握其概念的核心是“永不相交”。为此,教师应先安排学生去感知实物,如让学生去观察桌子、黑板上的边框,通过“长”与“宽”的关系理解两条“边长”与两条“边宽”的关系;并从这些表象认识中,建立起关于平行线这一概念的表象,就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的直线”。

数学概念本质是对一类事物本质、共同属性的概括。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列举一些体现概念特征的具体事物,让学生从这些事物中得到了概念的表象认识,然后从这些具体事物中概括抽象概念的核心,从而得到对概念的深刻认识。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直角》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举例观察,黑板上“长”与“宽”这两条线的角度、埃及金字塔的塔顶两条线的角度、埃菲尔铁塔两条线的角度等例子。让学生得到“直角的两条线互相垂直”这一表象,并理解这一直角概念核心就是“垂直”。

二、以概念核心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

实质上,概念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教师可以以概念核心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理解概念,并在理解的过程中感知概念的本质特征。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抓住分数这个概念的核心是“平均分”为线索,向学生讲述分数的性质。有一个农民把一块地分给了三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分得这块地的■,第二个儿子分得这块地的■,第三个儿子分得这块地的■。二儿子和三儿子都觉得非常吃亏,于是为了这块地大吵了起来。刚好聪明的阿凡提经过,听了他们吵架的原因后,哈哈大笑说,其实你们的父亲是很公平的。

之后,为了让学生理解农民分地的方法很公平,教师可以抓住“平均分”这一线索,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三个图。

通过图形,学生观察到■与■的份额,与■的份额是一样的。然后以“平均分”为线索,指出分数就是把单位一给平均分,所以,当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以概念核心为本质,突破概念认识上的难点

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借助于比较、综合、概括、抽象等思维活动,对概念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辨证思维加工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如果以“概念本质”为核心,往往能扫除学生对概念认识上的盲区,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课上舍弃数学材料的现实意义,保留数量、空间等方面的本质信息,指导学生在体验数学概念的核心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的实质。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篇9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兴趣点疑惑点易错点生长点多媒体技术整合了声音、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小学数学课堂主要是运用图象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恰当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要做到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恰当应用,选准切入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带”到课堂,不但能将数学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讲《轴对称》一节时,我首先向学生出示了唐山抗震英雄纪念碑的正面照片,告诉学生抗震纪念碑代表了唐山人不屈不挠的抗震精神,如果从数学角度,我们又怎样审视这张图片呢?将学生熟知的事物引入课堂,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理解,一下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之后,我又将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剪纸艺术、交通标志、工业设计、动物植物等图片通过大屏幕分类向学生展示,学生不但体会到了数学的实用性,更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之美。

二、从学生的疑惑点切入

接触到一个新的数学知识,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加上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此时如果合理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图形或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会起到更好的答疑解惑的作用。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节,对于简单的几何体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学生比较容易得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得到的几何图形,但对于稍复杂的几何体(如几个小正方体的组合等),由于学生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空间观念,无法想象从不同方向观察得到什么样的几何图形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还原立体图形,将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去观察,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从学生的易错点切入

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更容易以“日常经验”或具体事物为出发点,甚至“想象”也可以成为他们认识数学的基础,其中的好处是可以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但这样也可能造成学生对概念认识的片面或错误。为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最大限度地预防学生直觉中的错误,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借助形象的同时建立正确的概念。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讲《角的度量》一节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动画:

两个角,一个角的边比较长但实际度数较小,另一个角的边比较短但实际度数较大。第一个角的动画形象叫“高角”,第二个角的动画形象叫“胖角”。“高角”说:“看我的两条腿多长,所以我比你大!”“胖角”说:“看我体形多丰满,所以我比你大!”这时,量角器出来调解:“让我来量一量你们两个吧,谁的度数大,谁就大!”接下来通过动画演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高角”和“胖角”形象地说明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让学生从“形”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四、从知识的生长点切入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知识本身的生成及课堂生成,知识本身的生成是可以预设的,此时如果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知识间的过度更加自然,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出知识间的本质联系。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篇10

一、激发兴趣,迁移导入

知识的迁移导入阶段要求教师应尽力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讲“利息”这一课,要求了解存款、取款等各个名称以及利息求解方法。上课时,可先请几个同学上讲台表演银行存款、取款场面,然后提问:存入银行的钱叫什么?为什么取出来的钱比存入时多?多出来的钱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算的?这时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进行讨论。这样,课一开始,学生大脑就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有利于新知识的教学。

二、精讲细说,探求新知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应将游戏法,讲解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教法的长处,使学生学习收到最佳效果。如:在教学“平行线”一节时,讲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其中强调了在“同一平面内”,就要排除异面直线的情况,这时可以用两支粉笔作为两直线,摆出异面直线,让学生认识到:两条直线不相交,但不是平行线,因为没有在同一平面内。从而增强直观性,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强调“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条件。

又以“平行线”这节为例,某老师讲“平行线间所有垂线相等”这个定理时,先板书一组平行线及平行线间垂线段,问:这些垂线段相等吗?大部分都说不相等。老师这时不知怎么办,就硬性规定:平行线间所有垂线段都相等。我认为,这时可让学生上黑板亲自量一下,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然后老师举一常见例子,把长方形的长延长作平行线,而两宽作两垂线段,因为宽相等,所以两垂线段也就相等,这样,不仅在教学中锻炼了实践的能力,而且还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学习反馈。练习巩固

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练习题。设计练习题应有不同难度,适应好、中、差三类不同学生,让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长进。从而,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例:上“真分数、假分数”一节时,在学生理解了真、假分数意义,并能举例说明后。老师可设计一组由易到难的题目。如:说出下列分数各是什么分数,3,4、5,5、17,11、a/8、13/b、a/b,这样由浅入深进行训练,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巩固中逐步提高,不感到吃力,使学生对分数理解达到更高层次。

四、扎紧“口袋”,课内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