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合作社可行性报告十篇农村合作社可行性报告十篇

农村合作社可行性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3:15

农村合作社可行性报告篇1

【关键词】报刊下乡有效发行 发行市场化 多种经营

一、农村报刊市场亟待开拓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水涨船高。而农村的文化生活质量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笔者曾深入湖北省阳新县排市镇进行农村报刊市场开拓课题的调查,2009年该镇报刊订阅费共12万元,其中党报(刊)7万多元,其他报刊4万多元,全镇人平报刊订阅费2.95元。农民自费订阅报刊几乎为零。农民业余时间无书无报可读,农闲时无所事事,等各种歪风邪气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报刊挺进农村市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拓农村报刊市场,特别是推动“三农”报刊下乡,让农民学习农村实用技术,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先进文化,促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农村扎根落户,使农村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

报刊下乡将为邮政公司和报刊社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我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我国报纸发行总量居世界首位,但90%以上为城市居民所有,农村报纸千人占有量仅7份,不及城市的1/10。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出,以地区中心城市为主的出版物市场相对饱和,图书等出版物库存压力进一步加大,新的出版物市场亟待开拓;到2010年,人均年消费期刊2.4册,每千人拥有日报90份,报纸普及率每户平均0.3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为培育开拓农村出版物市场,扩大出版物消费需求带来难得的机遇。报刊下乡将引导报刊社走出“城市热岛”,进军竞争不十分激烈的农村报刊市场,获得更多的读者。邮政公司将在报刊下乡中获得不菲的收益。

报刊下乡还可安置一定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增加收入。

既然报刊下乡意义深远,那么为什么农村报刊市场长期得不到开发呢?

报刊发行讲究有效发行,所谓“有效发行”。就是能够有效地扩大报纸的市场占有率、阅读率和影响力,并能直接带来广告回报或对广告有吸附力的发行。否则,就是“无效发行”。笔者通过对农村报刊市场开拓的调查研究,归纳报刊下乡难的原因不外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农民阅读报刊兴趣不高:农村报刊发行成本高、渠道单一:报刊投递不及时、不到位等等。林林总总。但归根结蒂在于农村报刊发行经济效益低,是一种无效发行,以致报刊社不重视对农村报刊市场的开拓,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保证报刊下乡深入持久地进行,必须牵住报刊有效发行的“牛鼻子”,让报刊社有利可图。因为只有保证报刊发行带来明显的经济收益。才能为报刊下乡活动提供经济支撑,报刊下乡有了活力之源,不走过场,可持续发展。

二、报刊下乡要做到有效发行

报刊下乡怎样才能提高有效发行?

首先,报刊下乡必须加快农村报刊发行的市场化步伐,创新经营模式,建立适合农村的发行体制。

随着改革的推进。“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显出其固有的弊端,报刊发行费长期让邮政公司与报刊社争执不下。有的报刊不断扩版增期,邮政公司难以保证投递质量。自办发行由此应运而生,改善了报刊的投递质量,带动了广告收入的增长,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收益,社会效益显著。但是,农村报刊发行改革滞后,农村除了乡镇邮局外。报刊发行站、零售点寥寥无几。农村报刊发行仍由邮政公司一统天下。

改革农村报刊发行必须打破邮政公司独家垄断的局面,推进报刊发行市场化,引进竞争机制,鼓励报刊社强强联合建立农村报刊发行机构,发行自己的报刊杂志,占领农村报刊阵地。一家报刊社建立独家的发行系统发行自家的报刊杂志,显然成本很高,不能实现规模效益。2006年1月18日,湖北省黄石日报社将旗下黄石日报、东楚晚报和大江商报三支发行队伍整合成立了东楚传媒发行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员工作满负荷,发行面扩大,效率大提高。2007年7月27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报刊发行总公司与鄂州市鄂州日报社达成协议,由该公司全面鄂州日报的分发、运输、投递业务。鄂州日报降低了发行成本,楚天发行总公司实现了规模效益。

强强联合成立报刊发行公司,报刊社就有了自己的发行队伍,接着向村落延伸。吸引农村个体工商户、农户加入发行队伍,建立报刊零售点、征订代办点,开展报刊零售业务,壮大报刊发行队伍,形成规模效应。

报刊社联合组建发行机构取得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向全国推广,继而建立全国性的报刊发行集团公司,使之能与邮政公司“分庭抗礼”,一举打破邮政公司对农村报刊发行的垄断地位。

中国加入wto后,外资纷至沓来开办书报刊分销企业,但是他们大都盯着市民的“钱袋子”,不愿过问农民的“米袋子”。对农村报刊市场缺乏兴趣和信心。为此,国家宜出台更加优惠的农村报刊发行政策,如,降低准入门槛、减免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从而引导外资进入农村报刊发行市场。建立农村书报刊发行分销企业,与国内报刊发行企业同台竞争,从而加快农村报刊发行市场化的步伐,解决农村报刊发行老大难问题,让农民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报刊征订、发行服务,以搞活农村报刊市场。

其次,加强农村发行(通联)站点建设。

报刊社发行部门要注重农村发行站点建设,把报刊社农村发行机构办成集发行、宣传、广告、通联等业务的综合性机构,办成农村信息汇聚的高地,尽可能为农民创造订阅报刊的便利条件。在集镇、人口较多的村建立发行站(通联站),发挥当地个体工商户的作用,与之合作建立报刊代销点或零售点,开展报刊零售业务,形成发达的征订发行网络,报刊订阅渠道多。加强对报刊的宣传,让农户了解有关报刊,可通过站点征订、电话征订、网络征订,随时随地可以订阅报刊。报刊送达要尊重当地农户的意见,不能送到家的,在农户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在所在村组集中建立报刊信箱,提高报刊发行的质量,保证准点率。

报刊社发行部门帮助各村建立图书阅览室和阅报栏,让农民有便利的阅读条件。培养农民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农民提高读报、用报的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增强订阅报刊的自觉性。

再次,实施广告信息下乡工程,实现城乡信息互动,带动广告收入的增长。

农村经济贫困落后,缺少大企业、

大财团支撑。报刊下乡一下子要带动广告收入的增长无异于天方夜谭。报刊社虽然在开拓农村报刊市场之初难以直接在农村承揽广告业务,或者说农村广告业务量很小,但是可以根据农村信息匮乏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实施广告信息下乡工程。在报刊下乡中获得良好的收益。如,报刊社要抓住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盲目流动、农产品进城难、家电下乡宣传力量不够等问题大力拓展广告业务。据楚天都市报报道,在经济回暖后,珠三角、长三角遭遇用工荒,湖北20万返乡农民工不愿外出。笔者认为,农民工不愿外出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不外乎,农民对外地企业用工信息知之甚少。随意外出打工,路途遥远,找工作难,白耗功夫,成本陡增。一方面是农民不愿意外出求职,另一方面是城镇企业无法招到满意的员工。如果报刊社与职业介绍机构联手。把人求事、事求人信息作为开展工作的重头戏,把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情况汇总成人求事专页提供给有关城镇用人单位,同时把城镇用人单位,甚至沿海发达地区的用工需求在报纸广告栏目刊登或制作事求人专页,或以Dm广告业务的形式。为外出农民工找工作出谋划策。这样既解决了企业招工难,帮助农民找到理想的工作,避免盲目流动,又能获得广告信息收入。实施信息下乡工程,实现城乡信息互动可以改变农村经济落后、广告业务不足的状况。是报刊下乡提高有效发行的一条捷径。

最后,报刊下乡要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发挥规模效益,夯实发展基础。

农村报刊发行站要生存、发展,必须拓展经营业务。开展废报回收、农产品换报、邮政代办等业务不失是促进农村报刊发行的一项有力措施。

在农村抓报刊发行。农民自费订阅报刊后大量废报滞留在家中成为废品。旧报回收、废报换新既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再利用,又可以赚取适当的利润,更促进了报纸发行。根据农家农副产品多,农民现金收入少等实际情况,可以开展农副产品换报业务。选择市场易销售的农副产品,适时开展农副产品换报,赚取适当的差价。农户既订到了报纸,又减少了现金支出,发行部门则打开了报纸销路,可谓一石两鸟,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在农村开展票务递送业务也是为农民办一件实事。农村人口流动逐年增多,但是长途车票、火车票、飞机票购买困难,报刊社发行站发挥沟通城乡、点多面广的便利,为农户订购票务业务,在送报时送票上门,赚取一定的手续费,既方便了农民外出,又多了一项增收业务。

邮政代办业务也是报刊发行站可开展的一项新的业务。当前一个乡镇只有一个邮局,工作人员较少。邮政普遍服务显得力不从心。农村报刊发行站点递送报纸业务与邮局投递邮件业务类似,服务对象相同,因此可以与邮局合作,签订代办协议,建立邮政业务代办关系,为农户代收代寄包裹,为邮局代送邮件。

农村合作社可行性报告篇2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评估策略;指标体系

2012年1月,美国农村学校与社区信托组织(RuralSchoolandCommunitytrust)了《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whyRuralmatters2011-2012)报告,通过5个分类指标和25个独立指标,全面描述并分析了美国50个州的农村教育状况。这是自2000年以来,美国农村学校与社区信托组织对外正式公布的第6份评估报告,其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科学的评估方法、先进的评估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评估背景

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改进运动是美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尽管多年来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如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资金优先投入政策、农村教师援助项目等,但城乡教育不均衡至今仍是美国教育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自2000年以来,美国农村学校与社区信托组织连续了5份主题为《为何农村事关重大》的评估报告①,结果显示:一方面,随着美国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的经济、环境与人口状况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教育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及影响因素的多元性,政策制定者难以对农村教育状况进行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判断,现有政策很难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在此背景下,美国农村学校与社区信托组织的第6份农村教育评估报告《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在修改完善原有报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首次加入了纵向指标,加大“结果指标”(政策绩效指标和学生学业成就指标)比重,目的是全面描述美国50个州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现状和效果,揭示各州农村教育所面临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挑战,帮助决策者更加科学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方案,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1]。相对前5份报告,《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的评估体系更为成熟,研究方法也更为完善。该报告公布后立即引起了美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也为我们了解美国农村基础教育质量问题的政策绩效和评估策略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分析蓝本。

二、评估策略

(一)指标的改进

《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报告共包括5个分类指标和25个独立指标。5个分类指标分别是:重要性指标(importance)、学生及家庭多元性指标(studentandfamilydiversity)、教育政策成效指标(policyoutcomes)、学生学业成绩指标(educationaloutcomes)、纵向指标(longitudinalgauge)。相对于以往的评估报告,新报告的指标体系有了明显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分类指标方面,新加入了一组发展性指标,即“纵向指标”,并以此替代了先前指标体系中的“贫困度指标”。所谓纵向指标,就是强调相关核心指标的历史发展和变化趋势,如农村学生人数的历史发展趋势以及少数族裔的学生在农村学生人数中所占比例的年度变化趋势等。从促进改善和发展的角度看,对某个指标进行比较时,将以往的成就水平作为参照系,是一种更为合理的做法。加入纵向指标有利于观察各项教育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可以从时间维度上评测教育的发展情况和教育政策的执行效果。

第二,在独立指标方面,加大了结果性指标的比重,增强评估结果对现实问题的驱动力。比如说,在新报告的“教育政策成效指标”分类指标下的独立指标就有一个重要的调整改变,即用“州财政收入发放到地方学校的一美元的衡量指数”替代了之前的“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差距”,减少了用性质单一的描述性指标来衡量政策的成效,而是用一美元的衡量指数将客观困难指标与主观政策成效指标结合起来,综合评价了教育经费政策的绩效。再比如,在“学生学业成绩指标”中,主要变化是,将之前采用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测评的数学、阅读的综合成绩,改为国家教育进步评价项目(naep)测评的四年级和八年级的数学、阅读分科成绩。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各州为迎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要求,降低各自的学业标准,从而造成全国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采用naep的分科成绩就是为了达到全国统一的学业标准,实现具有一定“学术内涵”的评估标准,以此衡量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此外,《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针对其他的指标也进行了诸多改进,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2]

(二)指标的计算与排名

1.独立指标的计算与排名

《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系列调查报告的一大亮点就是利用“权威数据”对所涉及的5个分类指标展开全景扫描。所谓“权威数据”,就是指各种渠道的官方统计数据,如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nCeS)、美国人口普查局(U.SCensusBureau)等机构的相关数据。第6份报告对5个分类指标所涉及的25个独立指标,以州为单位进行1~50范围内的全国排名,目的是为了显示在某一个点上各州的农村基础教育状况。以“小型学校占农村公立学校比例”指标的评测排名为例,该指标是为了反映农村学校中学生数低于美国所有学校平均学生数(537人)的学校比例,比例越大,排名越高,说明该州在小型学校问题方面面临的问题就越严重,越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2.分类指标的综合排名

为了将不同类别的各个独立指标的评估结果综合起来,呈现某一类评估指标下各州农村教育的状况,《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在完成同一类指标的5个独立指标的计算排名后,接着算出此5个独立指标排名的平均数,然后把得到的平均数以升序方式排列,得出各州在同一类指标评估的全国排名,目的是为了将其呈现在某一条线上,如在“农村学生及其家庭的多元性”这一条线上各州农村教育状况。排名越高,说明该州农村教育问题在相应方面面临的困难越大,政策成效就越小,或改善的状况就越差。以“教育重要性”指标为例,该指标的综合排名就是在计算了其涵盖的5个独立指标排名的平均数后得出的结果。如表2所示,综合排名越高的州,表明在农村学生人数,小规模学校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就越大,政策改善的情况就越差,就需要投入更大的努力。[3]

3.教育优先度排名

优先度排名,即将5个分类指标的排名数继续平均,平均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出各州农村基础教育的全国综合排名。目的是为了全方位地呈现在整个面上各州农村教育的状况。排名越高,说明该州的农村教育状况越糟糕,就越需要优先考虑。例如,教育重要性和教育政策绩效,纵向比较3类指标的优先排名,依照程度高低分为“引起注意”“严重”“非常严重”“及其严重”4个程度。《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在把5个分类指标的综合排名分数平均后,得出最终的教育优先度排名情况,具体如表3所示。[4]

三、评估特点

(一)构建“条件—过程—结果”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

如前所述,《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系列评估报告的完成是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来看,报告重点描述的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条件性指标和过程性指标,这样就会造成基于条件和过程指标的评估与基于结果的评估相脱离,削弱了评估结果对于问题改善和政策驱动的力度。《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在反思之前工作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指标体系的构建,加大了“结果性指标”的比重,将学生学业成绩指标和教育政策绩效指标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构建了“条件性指标—过程性指标—结果性指标”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换言之,农村学校与社区信托组织构建的是一种新的教育评估范式,其结果性指标既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涉及政策制定者能够控制且影响成绩的结构性因素[5]。这种评估体系的优点是:一方面,改善了以往评估报告只停留于简单的“数据汇总”和“信息公开”的层面,促使《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系列评估成为信息反馈、政策调整的策略和手段;另一方面,通过加大结果性指标的比重,促使教育质量提升问题成为教育评估的主要内容,并使政府对各州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问责成为可能。

(二)形成“点”“线”“面”三维空间的评估模式

农村学校与社区信托基金会的农村教育指标体系不仅包括农村教育自身的指标,还包括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指标,表明了该指标体系设计的全面性[6]。与此相应,《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在评估策略上形成了一种“点”“线”“面”的模式,即独立性指标排名、分类指标排名、教育优先度排名三维立体的评估方法。具体的实践策略是:首先展示25个独立指标的排名情况,说明各州在不同点上的教育情况;其次呈现5个分类指标的综合排名,反映各州在某一条线上的农村基础教育状况;最后将5个分类指标的排名数继续平均,在整个面上呈现各州农村教育的状况。这样做一方面是能够全方位体现评估对象的趋势和特征,避免传统评估以偏概全的不足;另一方面,能够更加深刻地反映农村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依照各州情况的不同展现问题的具体层面和差异性,帮助相关利益主体清晰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于工作的改进及政策的调整都有所裨益。

(三)体现绩效问责和质量改善的评估理念

《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报告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三维空间的指标来全面反映美国各州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和产出,评估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对于《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报告的评估,重要的不是提供信息,而是对信息的解释和后续的改进、运用,发挥信息对农村教育测评和改进的双重功能。《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不仅从以数据信息为基础展现了美国各州农村教育的状况,而且还对相关的各种数据以及不同州所面临的不同情况与挑战进行了详尽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方向与建议,体现了一种绩效问责的先进评估理念。因为如果评估的结果不能导致相关利益主体后续的改善行动,那么为之投入的时间、金钱和努力都是不值得的[7]。作为政府对农村教育质量问责的一个重要环节,美国农村学校与社区信托组织所体现出的先进的绩效理念,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注释:

①即《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00)》《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03)》《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05)》《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07)》《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09)》。

参考文献:

[1][2][3][4]RuralSchoolandCommunitytrust.whyRuralmatters2011-12[eB/oL].http:///wrm2011-12/wRm2011-12.pdf,2012-10-31.

农村合作社可行性报告篇3

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

市委书记刘淇讲话指出,北京要抓住当前机遇,积极推动郊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调整首都城乡结构,推动郊区城镇化建设,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起”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城镇化的各项规划政策,抓紧解决制约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矛盾,抓紧落实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各项工程项目。

夏占义在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北京要集中力量统筹城乡,集中资源聚焦“三农”,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首先把加强“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国民收入分配要真正向“三农”倾斜。二是坚持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加快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政府公共资源更多投向农村。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引导要素向农村聚集。三是要强化规划和科技支撑,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四是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

报告提出,2010年,北京要牢牢把握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以重点建设为抓手,加快拓展新的战略发展空间。全面推动城乡结合部改革发展。其中包括诸多亮点。

整体启动50个重点村建设,同步加快其他城中村改造。探索土地利用多种模式,实现农民在自己土地上富起来的城市化。按照“先难后易”的城乡结合部整治改造原则,今年本市将启动包括海淀区唐家岭村、丰台区夏家胡同和昌平区东三旗村等50个村庄改造工程。这50个村庄因被列入市级挂账整治督办重点,被称为“挂账村”。50个“挂账村”规划方案已基本形成。市规划委副总规划师郭援表示,“挂账村”整治改造方案在编制时有一个“双50”原则,即回迁安置房按照每人50平方米安排,产业用地按每名劳动力建筑面积50平方米安排。他同时透露,允许村集体组织在产业用地上建房出租,村民持股分红。除“挂账村”外,其他村庄的整治改造也会陆续启动。本市227个行政村中大约有198个村可以利用其紧邻城市集中建设区、拥有一定建设用地资源的优势,将行政区划范围内建设用地的开发与城乡一体化改造相结合。另外,对于29个位于第一道绿隔地区绿色空间中的村庄,将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实现农民上楼,通过绿隔和绿色产业保障农民的长远利益,实现城乡一体化。

新城是另个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着力点。报告提出,北京要切实解决好新城建设中的涉农问题。对于新城规划区域内符合条件的镇村,及时实施整建制农转居。新城的土地储备占北京市的70%,新城是北京未来发展重点。“新城将比中心城更加宜居,每一个新城的规划都引入了低碳生态、绿色宜居、自主创新等理念。”市规划委副总规划师王飞日前接受采访时说。他同时表示,新城必须成为首都面向未来建设世界城市新的空间平台,新城建设必须采用新的建设标准去发展。低碳生态、绿色可循环、公交优先、人性化规划设计、精细化管理、产业的自主创新等,这些新的理念在新城规划中都予以体现。

“新城在很多方面都会超过中心城,如生态宜居环境。”王飞说。以通州规划为例,通过优化空间布局、调整能源结构、强化建筑标准、促进绿色交通等途径,规划一个低碳、生态的运河核心区,同时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力争形成低碳经济高端服务产业链,最终将通州建成“低碳城市”。

小城镇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报告提出,要确保42个重点小城镇都有适度规模产业集中发展用地,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抓好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据悉,目前有关促进重点镇加速发展的有关意见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中。

北京市农委主任王孝东在做客《首都之窗》直播节目中,谈到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的北京农村发展。他说,简单概括,就是北京农业是“现代化”,农村是“城镇化”,农民是“工资化”,体现在这“三化”上。“农业现代化”是指,北京农业是世界城市的特色产业,为北京世界城市增添光彩。“农村城镇化”,指大部分地区,包括城乡结合部、小城镇、新城及广大农村地区都要发展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各种服务配套。“农民工资化”就是农民收入要提高,要进一步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解决从事农业户有工资的问题,农民也要挣工资。

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与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互相促进,是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夏占义在报告中强调,2010年,北京市要下大力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首先,北京要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质量。报告提出,北京要加快吸引一批国内外涉农企业、研发总部落户北京,使北京农业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窗口。着眼基础设施最领先、成果转化首选地,籽种品种顶尖级、机械装备现代化,服务体系最完备,人才素质第一流的标准加强农业建设。做好加快良种培育,特别是要办好世界种子大会,打造北京种业之都等项工作。积极争创国家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精品工程。着眼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引进吸收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端科技人才。

其次,北京要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北京市农委主任王孝东说,北京要加快构建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加强与国家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对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高科技企业。同时,要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要抓好农产品市场建设,统筹制定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规划,推进高水平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建设。支持本市龙头企业在外埠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全覆盖。还要做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

第三,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强规划引导,促进镇村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同时,扶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母体的中小型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立足建设旅游之都新定位,推动乡村旅游业集群发展。支持民俗旅游村参与政府采购活动。

第四,要加快发展沟域经济。使沟域成为城乡一体化亮点,市民休闲度假首选地。编制全市62条重点沟域5年发展规划,启动重点沟域建设工程,开展7条沟域规划国际招标。市委常委牛有成表示,今后北京沟域

经济发展,要按照建设世界城市的标准,用高标准规划促进高水平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北京市农委主任王孝东说,初步统计,北京拥有1公里以上的沟约2300余条,其中3公里以上的有220余条。目前,七个山区区县已有70余条沟域完成或正在编制发展规划,其中起步较早的17条沟域,已形成一定规模并起到示范作用。通过实际发展,沟域经济已经出现文化创意先导、特色产业主导、龙头景区带动、自然风光旅游、民俗文化展示等五种模式。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报告提及的重要内容。报告指出,首先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政府固定资产对农村投入,全面推动水电气路及生态环保、信息化等大型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启动山区50G公里主线,400公里支线道路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市42个重点镇全部用上安全、清洁能源。积极推动液化气下乡,改善农民生活用能。年内实现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全面完成“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启动新农村社区与新民居建设试点。鼓励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改造安全、节能、环保的自用住房。

其次,构筑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年内新建郊野公园10处。全面完成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163平方公里绿化。启动林业碳汇行动计划,鼓励社会单位和市民认建认养树木绿地、购买碳汇。

再次,科学开发利用农村水资源。开展水资源战略规划和总体评估。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建设,推进重点镇集中供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要地表水水源地和市级民俗旅游村污水治理工程。加快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和潮白河生态建没。完成山区31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报告还提出,吸引央企与乡镇对接,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教育转变观念,改善农村民生。教育引导农民选择就业到高端产业、高效企业、高薪岗位就业的跨越。尽快完善农民就业产业基地相关规划、土地手续。实现农民“工作在园区、居住在城区,生活在社区”的目标。靠服务保障就业。完善市区镇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

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农村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关农村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报告提出,2010年,北京将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健全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农利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完善流转合同签订和等级备案制度。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用三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确保农民利益。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依照规划、利用存量建设用地,采取农民入股方法,发展股份合作制租赁房。

报告提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力争2011年底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不断深化配套改革措施,探索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规范林地承包合同管理、林权登记发证、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和集体林权流转。建立生态效益促进发展机制,实施生态公益林审改效益补偿。探索集体林业经营权抵押贷款、林业政策性保险等具体办法,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快构建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等林业合作组织、林业专业协会。

报告提出,大力推进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坚持“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方向,加快进度,使更多农民成为拥有集体资产的市民。2010年,完成改革单位450个以上,重点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新城规划区,重点小城镇及群众积极性较高地区改革。

农村合作社可行性报告篇4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农村信用社没有对反洗钱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设立独立的反洗钱机构及反洗钱专职人员,基层信用社反洗钱岗位与业务操作岗位混同。部分员工思想上有“谁会到咱这穷乡僻壤洗钱”的想法,再加上激烈的同业竞争,为抢客户、争储源,想方设法为大额存取款,大额支付结算开方便之门的情况依然存在。反洗钱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制度一套,操作一套,大额和可疑资金交易报告表漏报、错报现象频繁发生,制度落实执行情况不尽人意。

2、宣传培训不到位。农村信用社对反洗钱的宣传培训工作力度不够,首先是基层信用社广大一线员工没有系统性地进行反洗钱专门培训,对洗钱行为认识模糊,无法有效监督可疑交易、识别洗钱犯罪;其次是广大客户、社会公众对洗钱犯罪更是知之甚少或是一概不知,对信用社对其资金存取、账户结算情况进行的合理调查和监督不理解,不配合,认为“自己的钱,自己随便支配权,凭什么要受你银行的约束?”

3、检查监督不到位。农村信用社每年要组织开展多次内部稽核检查,但对于信贷、财务、内控等常规性的检查多,反洗钱工作还没有真正纳入内部稽核检查的范围之内,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

4、技术手段不到位。目前洗钱手段趋向科技化、智能化,而基层信用社反洗钱手段仍停留在填报大额支付交易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上,联社管理机关沿袭传统的统计、检查等方法,没有建立与综合业务系统相对接的支付交易统计与监测体系,仅靠手工采集以及经验识别大额和可疑资金交易,造成了信用社反洗钱工作量大、效率低,而且不同程度地导致差错发生,无法做到对大额、异常支付交易进行及时监测、记录、分析,严重地阻碍了反洗钱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5、人员素质不到位。洗钱犯罪属于高智能犯罪,反洗钱工作需要有一大批精通金融、计算机、结算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但由于思想认识、技能培训、人才引进与经费支持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村信用社既没有现实的能胜任或者说适应反洗钱工作的专业人才,又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反洗钱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机制,造成农村信用社反洗钱人员素质不高,反洗钱人才匮乏,使该项工作更多的处于一种应付性、边缘性、形式性的被动型状态,而难以达到主动性、深入性、实质性的介入型状态。

二、农村信用社加强反洗钱工作的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反洗钱责任意识。重点是要突出反洗钱工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的宣传、辅导、督促,准确定位,严格执法,提高农村信用社干部员工自觉、自愿、自主履行反洗钱职责的意识。同时,要加强沟通,注重培养,广泛宣传,全面提高社会各界尤其是公安、工商、税务以及广大开户单位、个人对反洗钱工作的认知、理解和支持,打造良好的反洗钱工作环境,形成全社会共同预防、报告、查处、打击洗钱行为的反洗钱合力。

2、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反洗钱人员素质。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建立一个科学持续的人才培养、引进和成长机制。一是加强培训,全面提升现有反洗钱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使之能够尽快适应反洗钱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引进人才,增进交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邀请人民银行等机构的专家,讲授反洗钱理论,全面掌握反洗钱知识和操作规程,提升农村信用社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反洗钱工作水平,为反洗钱工作输送新鲜“血液”。

农村合作社可行性报告篇5

一、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安排

此次学习实践活动以XX市农村信用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为统领,以办事处、各联社(合行)党委、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党支部为抓手,以党员为主体,辐射全体员工。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单位是:省联社XX办事处、各联社(合行)和辖属信用社(支行)。活动从3月10日开始至8月底完成。

二、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

(一)提高思想认识。全市农村信用社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要把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精神上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统领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使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干部在本职工作岗位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二)解决突出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农村信用社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强经营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破解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农”中的疑难问题,努力解决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中对群众利益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现实问题。

(三)创新完善机制。以落实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完善统一法人机制和创建农村合作银行为目标,提升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防范和控制风险,全面开展“质量年”活动,夯实基础,严格管理,加强贷款营销,防范案件,提高队伍素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化社区银行,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四)促进科学发展。坚持把求实效作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解决高级管理人员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保守落后,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促使各级农村信用社管理能力,营运能力,操控能力大大提高。

三、学习实践活动的工作步骤

学习实践活动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思想发动,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各种渠道、方式,认真贯彻落实活动方案等措施,紧紧围绕“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创新,落实服务‘三农’根本宗旨,建设现代化社区银行”这一实践载体,学习突出解放思想、实践注重改革创新,坚持贯彻群众路线,重在解决突出问题。学习实践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阶段(3月10日至4月30日)。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2)专题调研(4月1日至4月15日)。办事处、各联社(合行)领导班子成员要结合分管工作,围绕目标要求,深入分析研究当前金融形势和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困难,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防范金融风险。领导班子成员都要围绕须解决的突出问题确定一个调研课题,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认真撰写调研报告,着重梳理在科学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办事处各部门负责人、联社各部门经理副经理、信用社主任副主任要结合工作实际,拟定调研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深入的思考,形成指导工作的调研报告。

(3)开展讨论(4月16日至4月30日)。在调研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就如何解决影响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突出问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解放思想大讨论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加深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的深入理解,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在如何提高经营效益、如何防控风险等方面形成共识,认识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难题。采取写心得、回顾省联社成立以来单位、部门、个人的变化及发展前景等形式的活动,鼓励党员干部建言献策,推动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深入。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阶段(5月1日至6月30日)。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2)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5月21日至6月10日)。在学习调研、征求意见和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最新发展变化,认真查摆影响农村信用社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形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理清加强科学经营的思路,确定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要突出检查发现和分析建议两个环节,避免写成一般性的工作总结或工作汇报。办事处党支部、各联社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全程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初稿形成后,以适当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经支部、党委扩大会议充分讨论后,修改完善。

(3)组织群众评议(6月11日至6月30日)。办事处、各联社领导班子形成分析检查报告后,要采取召开座谈会或书面评议等形式认真组织评议,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参评人员要有广泛的代表性。评议并修改后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及评议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阶段(7月1日至8月31日)。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1)制定整改方案(7月1日至7月15日)。整改方案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要明确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什么?通过努力可能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通过努力一时不能解决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整改方案要注重可操作性。要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抓住那些事关全局又有可能经过我们努力解决的问题,集中精力加以解决,注意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要攀比和不切实际。要在科学确定内涵目标同时,提出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分管领导,使整改落到实处。方案制定后,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接受监督。

(2)集中解决一些突出问题(7月16日至7月31日)。解决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突出重点,侧重解决影响和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和涉及基层干部群众切身利益而又能在现行政策下努力争取有望解决的问题。对具备整改条件的要及时认真整改,对当前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说明原因。尽可能设定工作时限,并争取和有关部门沟通后,能提出时限目标的,也提出大致目标要求。

(3)完善体制机制(8月1日至8月15日)。充分借鉴学习调研成果,充分运用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重点是从实际出发,明确体制机制创新的内容和重点,不管是完善一级法人还是向组建合作银行迈进,都要深入查找本单位的薄弱环节,改革不利于发展的经营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着力解决制度缺失和执行力不强的问题。

(4)做好总结和情况通报(8月16日至8月31日)。总结报告要由本单位“一把手”签发,并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通报。在此基础上,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主要测评对解决本部门本单位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满意度,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满意度,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四、学习实践活动的工作措施和组织领导

全市农村信用社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落实责任,组织上提供保障,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一)落实领导责任。成立XX市农村信用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办事处和七县区联社(合行)的学习实践活动。办事处党支部书记、副主任王德荣(主持工作)任组长,副主任沈锡荣任副组长,办事处综合管理部负责人张儒,稽核审计部负责人王军平,安全保卫部负责人曹永德,安定区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翰林,通渭县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树柏,陇西合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明,漳县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许晓中,岷县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成志忠,渭源县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邵泽平,临洮县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马作华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王德荣兼任办公室主任,曹永德、张儒、王军平、马旭程、杨萍为工作人员。

成立三个指导检查组,第一组:曹永德、鄂生俊,负责督促指导安定区、通渭县联社学习实践活动;第二组:王军平、王忠东,负责督促指导岷县、漳县、渭源县联社学习实践活动;第三组:马旭程、包供玉,负责督促指导陇西合行、临洮县联社学习实践活动。各指导检查组要经常深系点,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帮助联系点找出工作差距,理清工作思路。

各联社(合行)、信用社(支行)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负责本单位学习实践活动。

(二)紧密联系实际。学习实践活动要坚持从办事处、各联社(合行)、各信用社(支行)实际出发,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充分发挥各联社党支部的作用,积极探索有效形式,鼓励探索创新,确保党员全程参加。在活动中要厉行节约,注重实效,杜绝形式主义。各联社(合行)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在高标准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组织一些特色的自选动作,使学习实践活动有声有色。各单位要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奉献、创先争优和帮扶困难职工、贫困学生等活动。

农村合作社可行性报告篇6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前,我市农村经济基本处于封闭、落后状态,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无足轻重。30年后的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现代都市型农业格局初步形成,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进入发达地区行列,郊区正在成为实现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区。

1.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4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9.5倍;农机综合作业率超过70%;耕地产出率达到1931元/亩,是1978年的24.8倍;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0570.81元,剔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了14.1倍。二是农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农业生产由以粮食种植为主向粮、菜、肉、蛋、奶、渔、果全面发展,城郊型农业结构已经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农业增加值的2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三是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基地化、园区化、设施化农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已达42万多亩,其中仅去年新农村建设20条意见实施以来新建的设施农业面积就达到8万亩,平均亩增效益3到10倍;建成了一批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和优势水产品养殖园区。农民从发展设施农业中得到了实惠,丰富了市民的菜蓝子。

2.农村经济由封闭落后向开放发达转变。一是80年代初,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为标志,*农村进入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郊区工业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郊区工业中规模企业已达到3603家,占全市规模企业总数的60%,郊区规模工业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全市103个乡镇工业区入区企业达到5064家,累计招商引资超过800亿元,基础设施投入累计突破100亿元,园区实现的销售收入比例占到郊区工业总数的30%。二是进入90年代,以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契机,*12个有农业区县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郊区外向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07年,14个区县经济开发区企业总数达到5581个,其中外资企业3043个;累计引进外资68.2亿美元,占区县引进外资总量的50.2%。2007年,14个区县经济开发区增加值增幅比全市农村高11.1个百分点,占有农业区县地区生产总值的25%;实现税收93.5亿元,占区县财政收入的25.1%。三是郊区工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农村逐步由以农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非农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2007年,全市有农业区县三次产业结构为6.9:55:38.1,非农产业所占比重高达93.1%,二、三产业比重比1978年分别提高了10.4和33.4个百分点,郊区整体上已经达到工业化阶段,环城地区已经开始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农民就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2007年,全市乡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比重仅为41.88%,比1978年下降了近40个百分点。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07年,农民人均从非农产业得到收入6269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1.6%;其中,从郊区工业获得收入4528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7%。

3.郊区地位由附属向战略支撑区转变。一是郊区经济规模迅速壮大。2007年,郊区生产总值达到1485.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6.7倍,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先进行列。2007年,郊区生产总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5%提高到29.6%,提高了27.1个百分点。二是郊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郊区财政总收入达到37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42.4倍,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由1978年的5.9%提高到30.96%。

(二)农村经济体制实现历史性变革

改革开放之初,我市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了农村改革的全面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效。

1.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完善。一是全面废除了制度,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确立明确了农民生产经营者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内在动力大大加强。二是明确了农民土地经营权。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权分离出来交还给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并赋予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承包权,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三是改变了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打破了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确立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四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农民纷纷走上了新的联合与合作之路,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起,2007年,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915个,各类农业经纪人4488人,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各个领域。产业化经营模式顺势而生。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一批产业化龙头组织,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批发市场带动型、农业园区带动型等产业化经营模式。2007年,全市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农户数达到78万户,已达到全市农户总数的73.6%。

2.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发生重大转变。一是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单一集体所有制结构,形成了集体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股份经济、合作经济等多元化经济并存的格局,市场主体、产权主体、投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二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放开农产品市场,培育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组织,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多种流通渠道的农村市场体系。三是建立了多元化投资机制。由单一集体经济时期依靠村、乡自身的积累投入发展,转变为现阶段依靠市场机制和政府扶持投入的多元化融资。

3.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初步建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对“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开展了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低收入农户增收的“三个一”工程、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农民素质提高工程、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等,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不断加快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逐步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二是小城镇建设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化作为缩小城乡差距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2004年起,市财政建立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2005年,以中心城区联接新城、带动中心镇、辐射广大农村的城镇体系规划框架基本确定。小城镇的载体功能进一步提高,设施水平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人口转移步伐加快,农村城市化率由1983年的22%提高到52%。三是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结合*农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实际,开展了“宅基地换房”试点工作。在国家政策框架之内,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耕地总量不减少,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和资金瓶颈,摸索出一条加快郊区城市化建设的新路子。

(三)农村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飞跃

随着农村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和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农村社会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

1.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农村已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初步建立起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支撑的农民培训体系。全市12个有农业区县的177个乡镇(街)均启动了化技术学校建设工程,并在此基础上先后实施了“351”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和农民素质提高工程,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00余万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素质的大幅提升。全市郊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1年的5.2年提高为9.15年,农村劳动力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由1981年的6.2%上升为20.5%。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德意识逐渐养成,农村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和舆论监督环境。

2.农村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建立了以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每个乡镇都建立了医院或卫生院。400万农村常住人口可直接享受到慢性非传染疾病防治、一类疫苗防治接种、老年保健等18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3.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显著进步。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一半以上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公园、体育健身场所、图书室、文化站等文化施不断健全。

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初步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为主体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最低保障标准指导线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全市范围内地域覆盖,乡、镇、村参合率达100%,农业人口参合率达89.5%;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全面启动,全市54万农村老年人享受到政府发放的养老补贴;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截止到2007年末,全市共有2万失地农民被纳入保障范围,有效保障了失地农民权益。

(四)农民权益保障实现历史性进步

1.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是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52元,比1978年的153元增长了56倍,剔除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实际增长了14.9倍,年均递增10.22%。二是消费结构显著优化。2007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0.8%下降为38%,已经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富裕型社会标准。三是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农民家庭拥有高档耐用消费品品种和数量大幅度增加;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6m?,比1978年增长了近2倍,房屋质量、室内设施已今非昔比,住宅成套率大幅度提高,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住进了楼房;大部分农民告别烧柴、烧煤的历史,用上了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实现了村内道路硬化,农村电网覆盖率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交车,部分农民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

2.农民利益得到有效保障。2004年起,全面推开以“五个取消、一个调整、一个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农村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零税负,为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公共分配体制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彻底取消了在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并对农民实行反哺,真正实现了从“取”到“予”的转变。

3.农民民利得到有效维护。一是农民的首创精神得到尊重。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允许和鼓励农民大胆探索,尊重农民的创造,及时总结推广。各级人大积极为农村代表履行职责提供服务、创造条件,通过实地调研、座谈等方式,听取农民的呼声,从立法、监督等各方面保护农民的创造成果。二是农民合法权益得到维护。逐步建立起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机制。通过建立民主选举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双向约束机制和村务、财务两公开的民主监督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政社合一”体制下的高度集权、缺乏约束和制衡机制的基层政权形式,全面保障了农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受益权。充分发挥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和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农民法律维权意识得到提高。通过开展“送法下乡,法律进农家”等活动,采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广大农民群众和党员干部进行法律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培训层次和水平。通过多年努力,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强化,参与村民自治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自觉性不断增强。

4.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加强。一是乡镇机构不断改革和调整。通过开展乡镇撤并,乡镇总数由80年代初期的220多个,撤并为2007年底的137个,其中建制镇达到117个,占全部乡镇数量的85%以上。二是农村基层组织决策能力和为民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通过不断开展“三级联创”、重点帮扶、民主评议、教育培训等活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确立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市90%以上的乡镇(街)党委、80%以上的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达到市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全市农村非公有制企业员工50人以上的单位全部单独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并有70%以上达到“五个好”的目标要求。

二、改革开放以来人大农业与农村方面主要工作

伴随着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我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不断加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1980年至1993年,以1980年设立市人大常委会为标志。在这十三年中,市人大常委会没有专门的农业与农村工作部门,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处于起步和探索的阶段。二是1993年至2008年,以市人大常委会设立农村委员会为标志。这一阶段,成立了农村委员会,作为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部门,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并不断完善。三是从今年开始,以成立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为标志。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作为市人大的专门委员会,性质、地位、作用都有了新的变化,对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的召开,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多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一贯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围绕中央和市委对“三农”工作的重点部署,针对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加强农村经济立法,依法履行各项监督职责,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为代表服务,不断强化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部门建设,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为保证和促进我市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加强和改进涉农地方立法工作,涉农法规质量不断提高

自1980年6月至2008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共制定农业与农村方面地方性法规34件,现行有效的24件。市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部门牵头组织起草3件;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交办的20多部法律草案征求意见工作;编印了《农业与农村法律法规汇编》。这些法规的制定修改,使我市农业与农村方面法规不断健全,农业与农村主要方面基本实现有法可依,为我市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我市率先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1.坚持突出经济立法,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三农”工作部署,适应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加强农村经济立法作为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之初,我市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起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了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为保护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合法权益,1986年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制定了《*市保护农村承包经营户合法权益和加强农村承包经营户管理规定》,依法明确了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权利,对农村承包经营户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促进了我市农村改革发展。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发展,我市农村进入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标志的非农产业加快发展阶段。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制定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办法》,维护了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规范了乡镇企业的行为,促进了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新世纪之初,为适应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对《*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进行了修订,增加了鼓励各种社会主体投资林业,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等一系列新规定,及时贯彻了中央精神,适应了形势的发展。2008年,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的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将制定《*市畜牧条例》列入立法项目,为做好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胜玉亲自带队对我市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条例的制定出台必将对我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坚持立法为民,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农业与农村地方立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农作物种子的商品化,出现了生产管理不严、市场混乱等许多新问题。仅1995年一年我市就发生假玉米种子事件22起,造成减产475万公斤。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农作物种子有法可依。针对这种情况,市人大常委会于1997年制定了《*市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实现了监督管理与经营相分离,保护了科研生产单位的积极性,依法扭转了假种子坑农害农的局面。为巩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保护农民利益,市人大常委会于2001年审议通过了《*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使我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步入了法制轨道,使农民多年积累的集体资产有了法律保障。

3.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法制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相统一,始终是人大农业与农村立法工作中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上世纪80年代后期,注重发展经济、忽视生态保护的问题比较突出,针对我市侵占绿地和毁坏树木的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市人大常委会于1988年开始着手制定《*市绿化造林管理条例》,1989年审议通过该法规,使义务植树成为适龄公民的法定义务,公民的绿化意识和法制观念都有很大提高。为了对我市基本菜田进行依法保护,1996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市基本菜田保护管理条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乱占菜田和随意改变菜田用途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市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及时对该条例进行了修改,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保护了菜田资源。针对我市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缺乏法律法规管理的情况,2005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条例的颁布实施,一方面规范了我市野生动物保护,另一方面也填补了区域野生动物管理空白,对国家形成野生动物保护的全地域管理做出了积极贡献。

4.坚持开拓创新,体现我市农村地方特色。扩大立法起草主体,是立法工作民主化、科学化的体现。2005年,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部门主动提出牵头起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和《*市植物保护条例》。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高度重视,两项法规被批准列入2006年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为做好这项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部门制定了详细工作计划,牵头成立两个起草小组,明确工作分工和进度安排。在此基础上,多次召开法规草案征求意见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反复研究法规需要规范的主要问题,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多方协调论证,两部法规在2006年顺利审议通过。两部法规都涉及到农业和林业两个行政主管部门,起草工作比较复杂,要求法规的针对性必须强、权责规定必须明确,通过合并农业和林业相关内容,既注意了与国家法律法规的衔接,又突出了我市特色。

(二)不断加大涉农监督工作力度,涉农监督工作实效不断增强

对“一府两院”依法进行监督,是宪法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20多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大农业与农村方面监督工作力度,突出监督重点,创新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自1980年6月至2008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在农业与农村方面的监督工作中,共听取市政府专项工作汇报21次,开展执法检查31次,组织各类视察50多次。通过经常性的监督工作,确保了农业与农村方面法律法规在我市的正确实施,促进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行政,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1.围绕农业与农村重点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市人大常委会抓住实施中问题较多、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法律法规大力开展执法检查。相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市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市节约用水条例》、《*市动物防疫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进行了执法检查。为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在我市的贯彻实施,市人大常委会从1995年至1997年,连续三年对该法进行了执法检查。通过大量的调研、视察、听取市政府有关部门汇报,形成了对《农业法》贯彻实施情况强大的监督检查氛围。通过持续努力,《农业法》实施后的三年,我市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每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幅度;调动了集体组织和个人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投入年递增率达到39.2%,促进了我市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和加强。

2.围绕全市“三农”工作大局和农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听取专项工作汇报。市人大常委会把关系全市“三农”工作大局和事关农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重大问题,作为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的重点。相继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1992年*市农村工作情况及1993年工作打算的报告》、《关于引滦入津工程运行情况的报告》、《关于我市防洪工程建设情况的汇报》、《关于我市农业现代化实施情况的汇报》、《关于我市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情况的汇报》、《关于建设节水型城市、发展大都市水利情况的报告》、《关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情况的报告》、《关于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的报告》、《关于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报告》、《关于我市郊区工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关于*市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等。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上世纪90年代末市委、市政府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听取了市政府农业现代化实施情况和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情况的汇报,连续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了39个农业现代化示范项目和乡镇工业结构调整情况。在常委会审议和视察中提出,要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认真研究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与农村应对的思路,把结构调整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发挥科技、规模、品牌优势,这些建议、意见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各项工作都得到了逐步落实。2004年,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情况的报告》。为做好报告的审议工作,常委会领导带队深入有农业区县进行调研,召开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为做好我市农民增收工作提供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3.围绕重点监督工作组织视察。一方面通过视察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将视察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馈,促进政府改进工作。1994年,为开展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执法检查,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到有农业区县对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工作进行了视察,通过视察为执法检查作了充分的准备。2007年,为审议好市政府《关于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安排了常规水资源、非常规水资源、控制地面沉降、农村饮水安全、引滦引江工程等7次视察、调研活动,全面掌握了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增强了监督的针对性,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监督效果。

(三)开展调研活动,调查研究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市人大常委会历来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始终把它作为开展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的基础,长期坚持,贯穿始终,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1.立足履行人大农业与农村立法、监督工作职能,开展调查研究。市人大常委会紧密结合农业与农村立法、监督等工作,先后围绕农村法制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落实土地延包政策、农村集体资产、农业投入、乡镇企业改革、农村土地承包、农村社会保障、农民收入、农村工业、农业科技、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在立法调研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尽快制定我市有关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法规的建议,并尽量吸收运用到法规审议中。2006年,为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市政府《关于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的报告》的准备工作,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就农业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等问题深入基层召开专题座谈会,在审议市政府报告中,提出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审议意见,抓紧了编制我市科教兴农“十一五”发展规划工作,制定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方案。市财政局专门下发文件,从2007年起将农科院所属的7个差额预算事业单位恢复为全额预算单位,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

2.立足农村全局和农民切身利益,开展专题调研。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在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中已经形成制度化,每年通过召开人大农村工作座谈会进行研讨,确定一个调研主题,已经坚持了四届17年。2004年,针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分析了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征地补偿偏低,农民收益少;二是安置办法单一,难以保障农民的长远生计;三是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提出了四个方面建议:一是把就业作为解决被征地农民生活的根本出路;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三是设立分档次的缴纳水准和保障待遇水平;四是要注意新、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这些意见和建议为市政府制定农村社会保障办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2005年,市人大常委会根据中央和市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把我市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情况作为调研重点。通过深入调研,形成了《关于我市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情况及建议》,调研报告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意见》,把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原预算基础上增加了3倍,对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

3.增强调研实效性,努力实现调研成果的有效运用。市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人大农业与农村调研成果的转化,采取多种方式,拓宽运用渠道。一是建立市人大农村工作座谈会制度。二是把调研报告按程序转报(送)市委、市政府,为决策提供参考。三是积极参加市委、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调研成果评选活动。三篇调研报告获*市优秀调研成果评选二等奖、二篇获三等奖。多篇调研报告在市人大常委会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四是在市委《对策与研究》、《参阅件》和《*人大》上发表调研文章。通过这些途径,扩大了成果的宣传,一些调研成果得到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如,在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实施办法》情况报告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同志批示:“此件有指导意义,可登内部刊物”。在关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查报告上,时任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的黄兴国同志批示:“这个报告很多意见很好,应予充分采纳”。

(四)认真做好服务工作,代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2005〕9号文件,积极为农业与农村方面代表履行职责提供服务、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了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使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更加顺应民心、反映民意。

1.结合立法监督调研工作开展代表活动。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改进闭会期间代表活动方式,坚持邀请农业与农村方面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坚持在有关农业与农村方面立法、监督、调研工作中邀请代表参加活动,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在常委会听取市政府《关于我市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情况的汇报》前,组织农业与农村专业组代表围绕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行了专题座谈。在对《*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进行修正过程中,邀请代表参加立法调研,把代表提出的好意见及时吸收到了该办法的修改意见中。在对我市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情况调研时,专门召开了来自农村基层和长期工作在水利战线的代表座谈会,代表们通过座谈讨论形成了《关于对我市农田水利设施抓紧进行维修改造的建议》,引起市领导重视,为推进我市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改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2.积极为代表履职搭建平台。建立了主管农业与农村方面副市长与人大代表座谈制度,座谈的重点从比较具体、微观的问题,逐步转向事关我市农村发展的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宏观问题。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密切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联系。1993年组建农业与农村代表专业组以来,积极组织代表参加各项立法、监督活动,充分发挥了代表的专业优势。开展了大量农业与农村方面代表的讲座、培训活动。如2001年,举办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知识讲座。2008年,专门举办了代表开展闭会期间活动的专题培训。坚持为代表订阅《中国人大》、《*人大》等刊物,发送《*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等参阅资料。

3.认真做好办理代表议案、建议和意见的督办工作。认真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农业与农村方面议案、建议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加强对农业与农村方面代表反映的意见、建议的督办,推动了农业与农村方面代表议案及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的落实。2008年,刘智等13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制定《*市畜牧条例》的议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了对畜牧业发展情况的视察,到部分区县进行了调研,目前该条例草案已经市人大常委会一审通过。

三、努力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走在前列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对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我市要在农村制度建设、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率先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贯彻中央和市委要求,刘胜玉主任明确指出,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深刻理解中央和市委精神,更加自觉地贯彻党的决策部署,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大力推进涉农立法、监督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农村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保障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护农民各项权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谐稳定,为实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推动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当前,我们认为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在促进我市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上下工夫

统筹城乡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市农村置身京津大都市圈,处在沿海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发展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完全有基础、有条件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率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对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劳动力就业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我们认为必须着力在促进我市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上下工夫。一是,在立法工作中: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制定出台为契机,尽快对我市依法统筹城乡规划的制定、管理进行认真研究论证,协调城乡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的要求,对依法调整小城镇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认真研究,积极探索。要针对农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等政策实施多年仍无法可依的情况,结合市委四次全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的要求,认真研究依法规范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等问题。二是,在监督工作中:要将市政府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劳动力就业情况作为监督重点,及时跟踪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及其落实情况,促进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工作力度。要做好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市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的整改工作,保证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贯彻落实。三是,在调研工作中:对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等方面适时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有观点、有分析、可操作的具体意见和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明年工作中,准备对我市财政、金融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促进有关部门加大力度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为我市“三农”工作发展创造坚实基础。

(二)在促进农村提升发展水平上下工夫

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环境建设水平,是实现市委“三农”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实现我市城市定位的重要基础。促进农村提升发展水平,要围绕促进我市现代农业、非农产业、农村城市化、农村环境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在立法工作中:要认真总结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情况,研究论证制定我市具体实施办法的可行性,依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经营体制创新。要做好《*市肥料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该项法规已经列入市人大常委会明年审议项目,要加快立法步伐,突出*特色,把这项创设性的法规制定好。要配合法制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做好《*市畜牧业管理条例》的二审工作,保证按时、高质量审议通过。要做好《*市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的立法工作,尽快将农业机械化发展纳入法制轨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做好《*市河道管理条例》、《*市湿地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促进我市农村可持续发展。二是,监督工作中:要结合落实《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的意见》情况,组织好明年常委会对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的执法检查工作,依法促进我市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要针对我市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宅基地换房”建设小城镇顺利推进的情况,组织好明年对我市小城镇建设情况的视察,进一步促进我市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依法保障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合法权益。三是,在调研工作中:要针对我市郊区非农产业加速发展的情况,明年组织对我市郊区大项目、好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对调整郊区工业发展布局、增强区县发展后劲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要对加快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强村强镇、发展设施农业等情况适时开展调查研究,为全面提升农村发展水平献计出力。

(三)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上下工夫

要把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素质,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一是,在立法工作中:要密切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工作,积极了解立法精神和规范的主要内容,指导我市农民权益保护工作。要做好《*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的立法工作,该法规已经列入市人大常委会明年审议项目,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大量的立法调研和沟通协调工作。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快立法步伐,争取尽快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建立起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二是,在监督工作中:要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农民增收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及时听取市政府关于我市农民增收情况的专项汇报。要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监督力度,这是保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今年,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市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中对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明确建议,要求认真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性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老年人生活补助标准,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失业政策和服务、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做好跟踪监督工作,保证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落实。要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情况、支农惠农强农政策落实情况、对口帮扶区县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确实保障农民得实惠、农村有发展。三是,在调研工作中:要围绕依法保障农民的宅基地权益、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等方面适时开展调查研究。

(四)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制度建设法制化上下工夫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已经进入重在制度建设的新阶段。实现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使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保障。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制度及时上升到法制化的层面,将使其更加稳定、影响各加广泛。促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制度建设法制化,我们认为应该对以下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探索:一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要求,认真研究如何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如何依法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和长久不变。二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发展集体经济”和党的十七大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要求,对依法规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三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的要求,认真研究依法保护基本农田、依法建立农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问题,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四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要求,研究探索如何依法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如何依法建立健全土地承包与流转纠纷调解仲裁机制,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五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节约用地、改革征地制度等要求,认真研究依法保证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同地同价、集体建设用地股份化改革、允许农民依法参与开发经营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等问题,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六是要针对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情况,研究探索依法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依法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七是要针对近年来制定农业投入法呼声很高,国家层面还没有制定出台的情况,研究探索制定我市地方性法规的可行性,依法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八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要求,认真研究村级政权运转保障制度法制化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农村合作社可行性报告篇7

杨庄乡地处西安市长安区东南部,东隔库峪河与蓝田县相望,南依秦岭与柞水县接壤,西北与引镇街办为邻,是典型的农业乡。其中营沟村是该地区较大的行政村之一,全村1700余人,420多户。通过在营沟村的入户问卷调查,我们可以总结出两大突出问题:

第一个突出问题,乡村报刊影响力微弱。《陕西农民报》是中共陕西省委为全省农村干部群众办的一份通俗报纸,是“陕西日报农村版”,这份报纸在营沟村几乎无人知晓;乡村报刊的衰落表现尤为明显,这也是中国整体乡村报刊衰微的一个缩影。李红艳分析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报刊发展的困难局面:“经过十几年的奋斗,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时候,一个突出的矛盾摆在了农民面前:增产不增收,到20世纪90年代末表现尤为明显。对此,一些农民对土地的钟爱程度渐低,资金、技术的投入积极性越来越小。因此,对以传播科技知识为主的农民报也兴趣不大了。各省的农民报开始进入了爬坡阶段,发行量逐渐降低。”(李红艳《乡村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9页)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当前在西安市周边农村这一情况仍未根本改变,农民身边几乎没有专门的农村报刊可看,相应的对农村报刊认知程度也极低。“据统计,在2007年,除中央级的《农民日报》外,省级乡村报只有17种,且都面临发行难、创收难、影响力小等问题,农民也很难从中获得需要的信息。‘九亿农民能看哪张报’已经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乡村,中国直接服务于占总人口70%的农民的报纸仅四五十种,这些报纸又很少能进入普通农户家,农民平均千人拥有报纸量不到1份。”(张从春、徐一化《中国农村“报荒”的成因与对策》,载《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1期)乡村报刊萎缩的主要原因有32:第一、乡村报刊发行量低,因为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差、舆论监督难、内容“小而全”等,解决办法是充分发挥优势,促进劣势向好的方面转化。第二、乡村报刊的特色不明显,地域性不强;科技文章内容缺少新意,反映第一手资料与最新科研成果的少;信息传递时效性差,导致信息滞后;读者意识、服务意识不强。据营沟村妇女主任反映,许多报纸订阅时间不固定,农民很难得到及时的订阅信息。第三,农民购买能力有限,报刊价格不断提高也加重了农民经济负担。营沟村2010年人均年收入仅三千余元,而订阅一份报纸的最低费用也要二百四十元,几乎占到了农民年收入的10%。我国乡村居民社会购买力不到全社会总额的40%,广告商多不看好农民的消费需要,农村广告市场相对低迷,加之乡村采集新闻和发行成本较高,许多媒体出于经济利益考虑都会选择退出这部分市场。第四,农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据调查营沟村约有三分之二的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留守村民对文化消费积极性不高。第五,乡村报刊在报纸向市场化转型中应对性不强。要摆脱发展困境,根本出路在于以差异化拓展生存空间,突现报纸特色,细分市场,找准突破口,坚持多渠道发行。

第二个突出问题是,村民的媒介素养普遍偏低。“1992年,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简言之,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服务的能力。媒介素养的内涵应该包括认识大众传媒、参与大众传媒、使用大众传媒三个部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对大众传媒的了解,学会以批判的意识接触媒介信息;二是掌握与媒介交往的尝试,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媒介素养直接影响媒介的使用能力。”(李红艳《乡村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页)访谈中,许多村民表达出对传媒的漠不关心,缺乏基本的参与意识。但村民们普遍认识到媒介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意见表达渠道,他们寄希望于相关传媒对话决策机构以使下情能够上达。“社会精英对传媒的控制与话语权的把持,又使农民在传媒上谋求利益诉求的通道相当狭窄。社会体制框架的局限和农民过于迫切的表达渴望之间的拉锯,甚至使媒体和农民之间呈现为一种‘畸形’状态,媒体被视为第二个部门。”(李苓、李红涛《媒介素养:考察农民与媒体关系的一种视野》,载《新闻界》2005年第3期)作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我们的报纸在内容上应如何促进社会的政治民主进程,是现在的从业人员应该关注的话题。

在报纸乡村互动方面,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韩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推行新农村建设运动,韩国报刊在发动城市各界力量关注农村、构建城乡互助互补机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6月,韩国经济人联合会联合农协中央会和《文化日报》,共同发起了“一社一村”运动,动员一家企业与一个农村结成姊妹关系,帮助农村解决实际问题,建立长期交流渠道,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经过报纸的宣传,一社一村运动得到了韩国社会的广泛呼应,涌现出了更多新的城乡合作形式。我们的报纸可以此作为借鉴,开辟相应的城乡互助合作交流活动。又如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模式“一村一品”运动,所谓“一村一品”,就是一个村子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其核心的问题是通过各种媒介,宣传“一村一品”成果,使一村一品产品的知名度得到提升。相类似的运动也曾见诸西安本地的报端,但都没有坚持下去,“一村一品”的宣传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据村民介绍营沟村又称豆腐村,因家家户户从事豆腐制作业而闻名,目前整个村子仅剩下零星几户还在从事传统的豆腐加工制作业,这一传统技艺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农村合作社可行性报告篇8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整合

农村财务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是农村中国家、集体和农民三种利益的结合点。但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混乱却象一个顽疾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对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活动的有效监督却是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整合现行审计模式,适时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对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监督。

一、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的理论分析

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大会是集体资产的所有者,而村“两委”是全体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集体资产的经营者,其对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集体资产的安全与增值承担受托经济责任。这样,在村“两委”和全体村民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对村集体财产的委托受托关系,为保证村“两委”正确履行其经营责任,并对全体村民负责,防止村“两委”上任后的“道德风险”产生,就有必要对村“两委”的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监督。理论上讲,作为农村集体财产的所有者——全体村民是对村两委进行的村集体财产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的天然主体,但是,这种监督却受到很多制约。首先,我国广大农村村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进行集体财务监督的技术能力。其次,单个农村村民对村集体财产的所有权份额较小,并且个体村民所拥有的村集体财产和其他村民的集体财产在形式上具有不可分割性,使理论上的村集体财产的“人人所有”,在实践中变成“人人没有”。这样,村民就缺乏对村两委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的实际动力。最后,由于村民自行监督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和权利保障,使那些有业务能力和监督动力的村民不敢监督。

村民参与村集体经济财务监督的另一种形式是村集体经济民主理财的方式。村民民主理财由村民民主理财小组代表村民进行,小组成员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从村民中推选产生,民主理财小组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负责对本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参与制定本村集体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重要财务事项,纠正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从其设计来看对于村两委在村集体财务经营管理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能进行有效的监督,但在实际运行中却由于民主理财小组的产生过程受到村两委控制、小组成员年龄结构老化并缺乏专业财务知识、小组成员好人主义等问题,使该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

二、现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模式及其缺陷

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没有将农村集体经济纳入政府审计范围,当前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审计监督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模式是由上级主管部门设立的农经站(或经管站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审计监督。该种模式是依据1992年5月农业部颁布的《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设立的,是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的最基本、最常见的模式。该模式下,乡镇经管站在完成日常经管工作的同时,每年要安排一些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任务,审计人员通常不设专职,而是由农经管部门的人员兼任,或者设立审计站,但与农经站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这种审计模式本质上是农经系统的内部审计,受上级农业经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双重领导。

作为农村集体经济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农经站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对规范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村账乡管”或“村财乡管”财务核算模式下,农经站需要同时负责乡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工作和财务会计指导工作,让农经站行使审计监督职责,使其事实上既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者又是监督者,违背了审计独立性的要求,其审计结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就会大打折扣。在上级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发生利益冲突时,双重领导往往会使审计机构无所适从。

另一种模式是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模式。会计师事务所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设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中介机构,可以接受委托进行有偿的受托审计,属于社会审计。人员配备比较稳定,独立性和层次都比较高。目前我国陕西、浙江和北京地区都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尝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由于其农村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账目设置不健全造成社会审计成本过高,同时其在审计程序的使用、审计报告的出具上缺乏专门的执业准则进行指导,而按照现行审计准则出具的审计报告可能会由于审计报告的格式化使其承载的相关信息不能满足广大村民的要求,达不到审计的预期目的。

三、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的整合

2006年度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没有将村集体经济纳入国家审计的范畴,国家审计介入村集体经济审计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因此对村集体经济进行审计的模式只能采用内部审计或社会审计的方式。由于目前农经站审计模式存在缺乏较高层次的法律依据、独立性差、不能有效地解决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经营者间信息不对称、审计的结果处理与运用不尽如人意等问题,为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规范农村财务公开与民主理财的程序,有必要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对当前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进行整合,建立以内部审计为主,社会审计为辅的一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体系。

(一)内部审计模式的改进

笔者认为,可以设立一种双重领导模式的乡(镇)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所,审计所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政府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具体来说:在乡(镇)政府内部设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所,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直接受乡(镇)政府的行政领导,专门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对乡(镇)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其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由本级财政统一拨付;业务上受上级政府审计机关的指导,审计所人员的任免由上级政府审计机关负责。

与现有的村集体经济有农经站审计模式相比,村集体经济审计所的主要优势在于:一是具有专职性和较强的独立性。乡镇村集体经济审计所只负责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不再承担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改变了一身兼二职的尴尬状态,使审计结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更强。二是在审计人员的任免上同乡镇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分离,减少了乡镇政府对审计工作的不正当干预和因乡镇政府调整变动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也切断了乡镇审计机构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的非正常联系。三是上级政府审计机关统一选拔配备和考核审计人员,能够让真正胜任审计工作的人员从事审计工作,保证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队伍的稳定,保证审计方式、手段和方法的先进性。

当前可以纳入村集体经济审计所审计领域主要有两块内容:一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摸清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状况,对经济组织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作出客观的评价,加强和量化了对干部本人的监督,使离任干部走得清白,接任干部接得清楚。二是开展经常性的村集体经济效益审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归全体村民所共有,.集体经济组织的效益如何,经营管理上有没有漏洞,有没有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利润如何分配,这些都是村民所关注的问题。开展经常性的(最好是一年一次)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效益审计,有助于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从而保证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效益的不断提高,确保村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二)社会审计的适时引进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审计执业环境的改善,会计师事务所拓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业务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注册会计师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具有人数众多、力量强大、独立性强、专业胜任能力高、适应性强等天然优势。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展开,农村市场化的逐步深化,农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必将会使注册会计师审计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补充力量。

与其他审计模式相比,该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作为社会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其审计结论的公信度较高;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和委托人之间只是委托受托关系,不存在其他利害关系,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受审计准则的约束,其审计结果的公正性较强;三是注册会计师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审计执业经验,能利用专业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审计执业过程规范,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结论,审计质量较高;四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受托审计,其业务范围不受限制。

四、审计模式整合的运行保障机制

(一)从外部立法环境来看

当前我国农村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因此,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的整合需要政府监管和相关法律保障。尽快出台相关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法律法规,明确定性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所,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所的法律地位。建议相关部门出台《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审计条例》,明确规定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和审计范围,以利于在全国范围内顺利开展村集体经济审计。

(二)制定村集体经济审计程序规范

在明确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法律地位的基础上,为了保障整体审计质量,还需要尽快制定相关审计行为准则,包括相关村集体经济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审计程序规范、审计报告规范等,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范围、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审计报告等作出明确规定,使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有章可循,切实规范审计行为。

(三)合理确定会计师事务所委托人

理论上讲,所有者有权委托外部审计师对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因此,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委托人应该是全体村民或村民理财小组,但是由于单个村民委托产生的“搭便车”问题,使其缺乏委托的动力,而村民理财小组在现实中由于内部人控制问题,委托最终受控于村两委,这些都将对审计的三角制衡关系产生影响,使社会审计达不到预期目的。考虑当前农村民主化的程度较低,笔者认为,当前能充当审计委托人的是乡镇政府或乡镇政府内部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所,在审计所的审计力量不足时,可以将一些审计业务委托给注册会计师以及事务所,这种委托模式一方面赋予了注册会计师一定的权利,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社会审计的权威性;同时,根据谁委托谁付费的原则,这种委托方式还减轻了村民负担。

(四)强化审计执行效果

为保证审计的执行效果,应建立村集体经济审计问责机制,强化村集体经济经营者的责任和风险意识,以强化其受托经济责任的执行效果,使责任追究制度化、法制化。为此,应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让群众有知情权;规范审计结果管理,做到传送及时、归档规范;建立审计结果运用制度,利用审计结果加强行政管理、宏观调控决策、强化处罚风险和处罚手段,发挥审计在干部监管上的“信号传递”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建萍,朱朝晖.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研究[j].审计文摘,2007(12):30-3.

[2]王宝庆.新农村审计监督模式的研究——以浙江农村为例[j].会计之友,2006(7):31-32.

[3]刘罡.对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3):28-31.

[4]孟祥霞,李成艾.乡镇审计创新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06(7):77-78.

[5]刘长水.农村集体财产产权双重委托——关系及其效率分析[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0(3):15—17.

[6]关国华,农村需要注册会计师[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8):18.

[7]常茂松.关于注册会计师参与农村审计的思考[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45—47.

农村合作社可行性报告篇9

6月27日,国务院下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中国金融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对地方金融(城市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信托投资公司等)的漫长重整,终于揭到了农村信用社这一章。方案称,将从东、中、西部选取三至五个省,从下半年开始试点。至7月底,《财经》获得最新信息,有七个省的试点申请有望获批。

农村信用社是20世纪50年代初农村推行三大合作制(农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的产物,1950年3月在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确定了试办农信社,1951年的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上则决定大力发展农信社,实行社员入股,实行一人一票制。在90年代中期金融改革后,农村金融的其他主要工具如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脱钩并逐步取消县以下网点,而新设立的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更收缩其业务至粮棉收购贷款(金额巨大但领域非常狭窄)一途。农信社在过去数年间竟不得不成为农村金融几乎惟一的支柱。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底,全国4万户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1.7万亿元,贷款余额1.2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为4417亿元,占所有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77%。

但是,这一支柱早已明显不堪重负。全国农信社总体资产质量的滑坡,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据原国务院体改办副主任李剑阁在2003年第七期《比较》杂志所发表文章中援引的权威数字,至2000年年底,全国农信社不良资产为5174亿元,其中逾期1582亿元,呆滞2672亿元,呆账920亿元。

这一统计口径显然是以“一逾两呆”的贷款分类方法为依据。“一逾两呆”已经被公认为落后的贷款分类方法,通常根据其所获得的不良资产数额会较五级分类法――国际通行的贷款分类方法――所得数额为小。4月间新成立的中国银监会已经决定今年在所有信贷机构中全面启动贷款五级分类法,但农信社因其困难深重获得了一定的宽限期(参见本期《贷款分类改革曲折》一文)。

另据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农村金融服务》报告,至2001年底,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比重达到44%,呆滞、呆账贷款分别达到31%(3713亿元)和8%(981亿元);46%的信用社亏损,58%的信用社已经资不抵债。历年亏损挂账则为1232亿元。全国农信社总计资不抵债2361亿元。该报告还指出,2001年底,全国农信社所有者权益966亿元,历年挂账亏损1249亿元,在不计不良资产因素的情况下已经资不抵债。按此口径,全国有53.3%的省份信用社净资产为负数,其中严重资不抵债的信用社有1万个,占总数的27%。

在很大程度上,农信社近年的运转要依赖来自央行的直接支持。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农信社新增312亿元支农再贷款,这占到了全国农信社同年新增农业贷款的22.37%!

在此背景下出台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固然是问题深重的农村金融体系多年等待的一次整顿与改革机会,但首先是对于未来将做出的大规模金融援救的一次试探。

“实际资不抵债”额超过20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谢平在2001年度曾发表文章指出,农信社沉重的历史包袱有三个主要来源:不合理制度造成的资产质量问题,如行政干预、指令贷款支持乡镇企业等;制度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新呆账,如农业银行与农信社脱钩过程中的资产分割与划转;宏观经济波动和政策性因素导致的资产问题,如高通胀时期的保值贴补挂账。

细读此次出台之方案为“消化”信用社历史包袱而推出的“扶持政策”,正是从谢平所称的角度设计。

――“对亏损信用社因执行国家宏观政策开办保值储蓄而多支付保值贴补息给予补贴”。由财政部核定1994年至1997年期间亏损信用社实行保值贴补息数额,由国家财政分期予以拨补。

――从2003年1月1日起至2005年底,对西部地区试点的信用社一律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其他地区试点的信用社,一律按照应纳税额减半征收;从2003年1月1日起,对试点地区所有信用社的营业额按3%税率征收。

――由人民银行按照试点地区信用社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安排专项再贷款提供资金支持;或者按其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由人民银行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用于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贷款。

采取专项再贷款还是中央银行票据,由试点地区自主选择。方案对专项再贷款及中央银行票据作了进一步阐释:专项再贷款利率按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减半确定,期限视试点地区可分为三年、五年和八年,由省级人民政府统借统还。中央银行票据期限为两年,按不低于准备金存款利率按年付息。所发票据不能流通、转让和抵押,可有条件提前兑付。

方案对于计算试点地区信用社“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给出了计算方法。实际资不抵债=历年挂账亏损+实际资产损失-所有者权益-呆账准备金。其中,实际资产损失=呆账贷款+(呆滞贷款)×40%+(逾期贷款)×10%+(投资资产)×10%+(抵债资产)×50%。

暂不计财政拨付的保值贴补息数额及税收优惠等,以此口径计算全国信用社“实际资不抵债”数额,如果按前述原国务院体改办一位负责人所发表文章中援引的2000年度数字,则全国信用社“实际资产损失”当在2147亿元(920亿元呆账+2672亿元呆滞贷款×40%+1582亿逾期贷款×10%)之上,这一数字并未计入投资资产和抵债资产部分。而历年挂账亏损在千亿元以上,即使考虑到所有者权益及呆账准备因素,最终“实际资不抵债”数额亦当在2000亿元以上。

如果按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所披露的2001年底数据计算,则全国信用社“实际资产损失”当在2466.2亿元(3713亿元呆滞贷款×40%+981亿元呆账,逾期贷款数、投资资产数及抵债资产数不明,未计入)以上。“实际资不抵债”数额亦可能更大。该报告称全国农信社历年亏损挂账为1232亿元,而“资不抵债额”为2361亿元。虽然与此次方案的口径可能不同,但亦可略作参考。

以此非常保守的统计,粗估此次中央为“消化”试点地区农信社历史包袱而提供的资金支持,如果推至全国,则无论是采用央行再贷款模式还是中央银行票据模式,中央仅出一半的规模也当至少在千亿元以上。

央行再贷款与央行发行的两年期票据之间有一些区别。据一位知悉内情的专家告诉记者,如果地方申请央行再贷款,则需向央行支付利息,不过,对于急需流动资金的信用社来讲这可以解决燃眉之急;如果地方政府认购央行票据,将账面的坏账置换成央行票据,补充资本金,两年之后兑付成现金,但央行要向地方政府支付利息。“这两种方式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中央政府注资。”他说。

用央行再贷款解决问题金融机构包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屡见不鲜。从1998年海南发展银行挤兑风波(海发行随后关闭),到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信托投资公司、城市商业银行(参见本期文章《央行再贷款偿还情况调查》),乃至1999年华融、东方、长城、信达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手中接过14000亿元不良资产,历次均有庞大的中央银行再贷款提供支持,多者达到数千亿元的规模。

诉诸央行再贷款,决策者或有不得不然的原因,但从来不免于识者之讥:中央银行的首要职责是制定货币政策,即有“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亦当用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而非担当四处救火的消防队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陈剑波即认为,利用央行再贷款来挽救金融机构,已经成为对中央政府的根本性约束,必须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等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否则,“无解”。但是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也存在完全不同的看法。世界银行高级金融专家王君指出,存款保险机构只能用于承保金融机构未来发生的损失,并通过赋予其一定的监管职能,起到保护中小存款者利益和稳定信心的作用。不能指望用存款保险制度解决已经发生的损失,因为如此高额的不良贷款和损失率,没有任何一种存款制度能够消化得了。甚至可以说,存款保险机构尚未成立,就已经被逼破产。对于有问题金融机构已经发生的历史损失,只能靠分清责任,由政府、投资者、甚至某些机构存款者共同承担。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国家几乎主要通过货币化的办法解决,表面上看似乎解脱了财政政策的干系,但实质上只是使问题更加严重。

此次在再贷款之外推出的中央银行票据,是相当新颖的工具。方案规定,中央银行票据支付必须与信用社改革效果挂钩,以县(市)为单位验收支付。标准是:试点地区信用社产权明晰,资本金到位、治理结构完善。显然,为减少试点地区的道德风险,方案之中有决策者们的苦心。

对于农信社实际资不抵债部分,方案只有中央用再贷款或央行票据解决50%资金支持的内容,另外50%怎么办,则付诸阙如。中央资金不能成为全国金融机构问题的保险库,对此各方殊少异议,但另外50%资金从何而来,对试点方案的施行影响至巨。用未来收益解决历史包袱?未来的责任又如何明确?三五年内换届后信用社再亏损怎么办?方案对此“没有具可信度和威慑力的说法”,一位金融专家对记者说。

方案酝酿始末

农信社改革可谓酝酿良久,之所以迟至今日,原因不仅仅在于包袱沉重。

早至1996年8月颁布的《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即对农信社的发展有6条决定:加强农村信用社县联社的建设;强化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中国农业银行不再领导管理农村信用社;按合作制原则重新规范农村信用社;县以上不再专设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机构;国家要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洪远告诉记者,其中真正落实的很少,特别是在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这个关键问题上无法推进。

200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陈剑波于2000年曾经参与过一次农村金融改革调研,这次调研是由当时的国务院体改办主持的。他告诉记者,农信社被宣布为农村金融改革突破点已经七年,但至今没有达成共识。他认为,主管和监管部门人民银行在很长时期内主张按统一模式即信用社的合作制模式,这离现实情况太远。尽管农信社名义上是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但“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合作制”,完全延续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农民对信用社既没有控制权,也没有管理权和收益权。有学者告诉记者,如果强调农信社的合作制性质,则可以为由农民自己来承担农信社问题开一道后门――这种想法是否存在过不得而知。

主持该调研的原国务院体改办副主任李剑阁在2001年底曾作内部发言,直称如果恢复合作性质,把农信社交还给从来没有真正拥有和管理过农信社的农民,“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他提出的建议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将农信社改制为股份制金融机构,吸收农村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入股。

同年7月,江苏开始农信社改革试点,放弃合作制,搞多元化;次年11月,在常熟、江阴、张家港成立三个农村合作银行。这些试点据记者了解与国务院体改办的农村金融调研并无直接关系,表明其时对于合作制不可行的看法已成大势所趋。“央行有关统一模式的想法也开始调整。”陈剑波说。

据一位参加方案设计的专家告诉记者,此次农信社改革方案设计可说肇始于2002年2月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会议决定要改革农村金融体系。会后,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中农办、财政部、农业部、税务局、体改办、专题办等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成立了“深化农村金融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专题工作小组”,任务是提出农信社改革方案和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方案。该小组曾在去年提出过农信社县级联社统一法人,取消乡级农信社法人资格,由县联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等设想。今年“两会”后,小组重建,由央行和银监会负责人担任小组正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央行。

据记者采访获悉,工作小组提出的方案是关于整个农村金融的改革方案,内容涵盖农信社改革、邮政储蓄改革和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据说,该方案在今年三四月份上报国务院,因涉及面过大被否定,同时决定先进行农信社试点改革,最终拿出的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则很快通过。

哪些农信社有望组建农村商业银行

在产权制度方面,此次出台的改革方案终于走出了农信社走合作制还是转为股份制的争论,选择了多元化的产权模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比照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实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改造有困难而又适合搞合作制的,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

对各省最有吸引力者,当属在城乡一体化程度很高的地区组建“股份制银行机构”。方案给出的条件是:“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全辖信用社资产总规模10亿元以上;不良贷款比例15%以下;组建后资本金不低于5000万元;资本充足率达到8%。”

能达到这一条件的农信社并不多,且多在东南沿海省份。原央行研究局专家陆磊及浙江省绍兴市信用联社主任祝晓平告诉《财经》,据权威调查,目前符合上述条件的城市有深圳、佛山、东莞、无锡、绍兴、宁波、温州、青岛、杭州、厦门、成都、昆明等,初步估算,目前符合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条件的农村信用社联社大约有30个左右,共有资产2500亿元,约占全国农村信用社总资产的15%。他们认为,应当放开民间资金进入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农村率先实现银行的民营化”。

方案中的另一个选择是,在人口相对稠密或粮棉商品基地县(市),以县(市)为单位将信用社和县(市)联社二级法人改为统一法人,条件是:“全辖信用社统算账面资能抵债;基层信用社自愿;县(市)联社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统一法人后股本金达到1000万以上,资本充足率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

但对设立县级联社,业内颇多不同意见。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凌涛的看法较有代表性。他认为,县联社一级法人改革方案只能作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而且过渡期越短越好。“因为县联社一级法人不是一种规范的金融企业组织形式,与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相比,它既没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基础,也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极易受到来自外部的行政干预而演变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

方案的第三个选择是,其他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地区,则“在完善合作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乡镇信用社、县(市)联社各为法人的体制”。

对于严重资不抵债及高风险农信社的处理措施,方案提出的办法分别是撤销及兼并重组。

地方政府的计算

农信社的管理权交由地方政府负责,是此次方案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方案称此制度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试点各省可成立省级联社或其他形式的省级管理机构,但不得“把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地(市)和县、乡政府”。方案规定,省级人民政府的管理职责包括,引导信用社坚持“三农”服务的经营宗旨;督促农信社加强自律性管理;统一组织有关部门防范和处置辖内信用社金融风险;帮助农信社清收旧贷等。

方案称,各省自愿申报是否参与试点,由银监会统筹安排后报国务院确定。2003年度试点在东、中、西部共选择3至5个省(区、市)进行。

无论业内业外,均认为管理权移交地方政府一事,对于农信社原管理部门来说,是就此“卸掉了包袱”。地方政府对此的反应不一,《财经》尽力联系各省,亦只能获得尚不完整的材料。如果仅从申报参加试点的情况看,总体反映大体可称积极。

7月3日,银监会下发文件,要求各省在15日前做出反馈,而银监会要在7月20日前向国务院报告各省情况。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有很多省份申报试点,但由于与方案出台时间相隔过紧,不少省份只是先表态,还没有拿出具体方案。7月24日、25日,银监会金融监管司负责人连日开会,据说是听取汇报。

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合作处处长告诉记者,贵州是最早申报试点的省,4月初就已上报材料。现阶段申报试点工作由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在负责,如果获批,“省政府会成立筹备小组”。

据记者了解,贵州省政府倾向成立设置新部门“农村金融管理局”,并在各地市县成立分支机构,人员工资进入省财政预算。而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合作处则有可能全部调至未来的农信社管理机构。

据悉,申报方案的省份还包括四川、内蒙古、江西、山东、浙江、山西、吉林等总共20多家。各省情况不同,想法和动机差别很大。

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的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告诉记者,中央急于“把农信社推出去”,但山西省财政从来吃紧,如果省政府不出资解决农信社另外50%的资不抵债部分,方案“就是空头支票”。

四川省财政厅金融办一位人士则兴奋地告诉记者:“农信社这样搞很好!”因为,这“就是给各省又一个金融机构了”――他指的是试点方案中在条件具备地区可以组建股份制金融机构一条。

重庆市政府有关人士还告诉记者,不管试点是否申报成功,“重庆都要搞”。现在已经推了第一步――在四个县试点县级联社统一法人,“效果不错”。

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农信社的包袱有多大。湖南省金融办金融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央行曾征求过湖南省政府意见。但是,湖南的包袱在100亿元左右,省里“没有实力接管”。

据悉,山东省政府已向国务院呈报两个方案:其一为成立股份制的“山东农村合作银行”,由86个资能抵债的县联社组成;其余资不抵债的,按照股份合作制进行改造,成立县一级法人;其二为“省-县”两级法人治理机构,成立省联社。

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合作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陕西省还未就农信社改革提出方案,“只有一个框架”:成立省联社、以县为单位成立统一法人社、在经济发达地区、城乡结合部成立农村商业银行。“我们的思路和国务院很一致。”

吉林省是东北和华北地区惟一有望获准试点的省份,该省金融办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申报试点能取得优惠政策,早改毕竟能先行一步,对地方经济有好处。

7月31日,《财经》获知,已经有7个省市申报试点有望获批,为吉林、山东、浙江、贵州、江西、陕西、重庆。吉林和浙江省相关负责人向《财经》证实已经获批,但“还没有接到文件。”银监会制定的省级联社管理办法亦已经下发至各省。据了解,银监会已经向各省银监局发出通知,要求其负责人于8月中旬赴京开会,呈报各省改革方案。

有限目标

此次试点方案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农信社的历史包袱,并在这个基础上明晰产权。在某些金融专家看来,“这是一次目标有限的试点”。王君认为,即使做到这两点,倘若没有综合配套措施,改制后的农信社也很难真正实现持续盈利。而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利率政策。假如继续让农信社以低于市场的利率发放贷款,还会制造出新的损失。

比照人们对农信社改革的期待,此次试点方案在诸多关键性领域仍然保持沉默。

――农信社为“三农”服务的政策性金融职能与其商业性金融职能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原国务院体改办主任李剑阁在提及农信社改革时曾有言:任何经济组织一旦具有既承担政策任务,又追求经济利益的“两栖”性质,就一定会成为经营亏损和财政补贴的无底洞。农信社的历史,是这句话的明证。此次试点方案对此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强调农信社“信贷资金大部分要用于支持本地区农业和农民”,即使是未来设立的股份制金融机构,也要“确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农”。

――治理结构如何改善?农信社向称是社员所有的合作金融组织,但根据干部管理体制任命的负责人对农信社有绝对的控制力,信用社的独立法人地位及社员的权利均无所归依。此次改革试点,农信社管理权由银监会移至各省政府,试点方案对各省政府管理权虽有多重界定,但在专家看来仍颇为模糊,一般均认为人事权从此即操于各省政府之手,此虽非央行或银监会所愿,但势在必然。王君认为,试点方案重点在于解决中央政府和省政府之间的权力与责任的划分,但问题的实质是如何使改制后的农信社真正有积极性按商业条件运作。关键是把农信社的基本决策权交还给所有者、董事会和由其任命的管理层。

――道德风险如何消除?央行再贷款是多年间农信社生存发展的重要来源。此次也需依靠央行巨额再贷款才能部分化解历史包袱。以央行再贷款解救金融机构虽已成中国金融业的常例,却是一个不应长期持续的选择。此次试点方案承诺,对未来高风险农信社的处置,地方政府仍可从中央银行获得“临时支持”,这仍然是一个保持现状的安排。怎样才能防止历史重演?

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场景一:北京城南的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这里每天停留着上百辆大卡车,来自河北、河南、山东、天津以及北京郊区的农民,从凌晨三点干到晚上,夏天蔬菜坏得快,一两天就要卖完,然后再到数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进货,周转速度非常快,好的时候,一年挣万元不成问题。

张某是来自呼和浩特附近的农民,和两个朋友合伙开一辆23万元的“大解放”,为菜农跑长途,年初向当地信用社贷款6万元作为首付,半年来已经挣了6万元,估计两年能把车款付清。为了能贷到款,他托人找关系,一次性花了7000多元,因为买车信用社不能给贷款。张某的贷款利率是每年5.9%,加上所花的“关系费”,实际“利率”在10%至20%之间。来自河南信阳的一位卖毛豆的农民说,当地小额贷款一般可以到位,一户不超过3000元,最低利率是7%,而真正获得贷款要给10%的好处费,真实利率超过20%。山东泰安的两个中年农民合伙从张家口进圆白菜。他们说,当地的正常利率是5%,但有关系的才能拿到。“我弟弟想养牛,1万元买10头牛犊,养一年一头能挣一倍,可是贷不到款,村里只有两三家能贷款”。其中一人说。

场景二:河北省徐水县高林村信用社附近的墙上有这样的标语“领贷款进大棚农民致富有保证”,或许在很多乡镇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宣传。高林村生产队的一位农民对记者说,镇上有1300多户,5000多人,7000多亩地,其中有1000多亩盖塑料大棚,1亩大棚大概需耗资八九千元。在高林村人均收入较高的马庄,存款高者有30万元,一般人家能有两三万元,通常要存起来。而农民获得的贷款与存款相差很远。马庄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1980年以前信用社的社员股是每股3元,2001年又让大家入股,每股100元。一般社员两三千元是能贷出来的,“但不入股的不给贷”。

有关部门对贫困地区的调查发现,发展有一定规模、且经营状况较好的农村个体户中,有70%左右是先在流通领域发展起来的,然后再进入生产、加工领域。新发地批发市场的农民应该是其中活跃的一部分。事实上,农户的贷款结构已经发生变化,由满足生活需求的贷款向满足经营性资金需求转变。

中国人民银行山西朔州市中心支行对当地1.5万农户的调查显示,30%的农户认为种植业(购买籽种、化肥等)贷款金额大致在2000元左右;50%的农民认为养殖业贷款起点应在1万元左右;5%的农户认为在农副产品加工业贷款起点应在3万至5万元;15%的农户想在运输业和商贸企业上发展,起点资金3万元左右。而以往农信社一户几千元的贷款已经不能满足农民新的贷款需求。

农信社改革乃至农村金融改革,在花费巨大成本之后,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从目前看,共识可能还未找到。监管者希望解决农信社的历史包袱,明晰产权;地方政府可能是认为农业转型需要农信社的支持。改革的目标应该是以高效率向农民和农村市场提供多种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目前的主流提法是服务‘三农’,但实际上贷款针对初级农业,如种植、养殖,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升级,应该包括非初级农业,如运输、加工等。”王君说。

农村合作社可行性报告篇10

一、基本情况

(一)农村供水现状

农村供水的运营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站统一管理和村镇自管两种模式,担负农村6乡3镇1场的农村饮水,供水人口达17.65万人。目前农村日供水量最高3.4万立方米,最低0.64万立方米,年供水总量达834万立方米,共建成集中供水农村水厂有9座,机井28眼,蓄水池6座,水塔1座,铺设管道1768.37公里,其中农村供水管网管道1710.12公里,并入城市供水管网管道58.25公里。

水源情况:匹里青净水厂水源为从科克塔斯水库水源,其余水厂水源为机电井抽取深层地下水。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农村自来水供水管网覆盖区域内发生的突发性事故导致供水系统发生重大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主要包括:

1、农村水源或供水设施遭受生物、化学、毒剂、病毒、生活垃圾、人畜粪便等污染;

2、地震、洪灾等灾害导致取水受阻,泵房塌陷、机电设备等生产设施毁损;

3、消毒、供配电等设施设备发生火灾,爆炸、严重泄漏事故;

4、农村主要输供水干管和配水系统管网等供水设施发生管道损坏,大面积爆管,或因其他灾害导致大面积停水或供水严重不足;

5、传染性疾病爆发、流行,影响供水安全;

6、投毒、破坏或恐怖活动导致水厂停产、供水区域大面积减压等;

7、发生特大旱情,导致饮用水源取水量严重不足;

8、其他不确定因素导致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等。

(三)供水事件分级

按照突发事故所造成影响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供农村供水事件分为四个级别: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

Ⅰ级是指:

⑴受突发事件主要因素影响,使水厂的生产或供水能力严重下降,造成1个水厂80%以上的供水范围停水,且24小时内不能恢复的。

⑵农村供水水源地或出厂饮用水遭受重大污染,造成农村供水(生活饮用水)水质检验项目中的病毒、细菌等部分指标严重超标,必须立即停供的。

⑶大量高浓度污水、有毒有害等物质进入水源地,水厂必须停止配水的,并且在24小时内不能恢复水源水质要求的。

⑷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破坏等情况导致水厂取水水源严重不足,或水厂消毒,输配电等设施设备发生故障,使2座水厂无法正常生产时间达3天以上。

⑸因一个水厂供水主干管道爆裂,导致供水片区2万人无水的,并且24小时内不能恢复的。

Ⅱ级是指:

⑴受突发事件主要因素影响,使农村供水水厂的生产或供水能力大副度下降,造成一个水厂供水片区50%~80%的供水范围停水,且24小时内不能恢复的。

⑵农村供水水源或出厂水遭受严重污染,造成农村供水(生活饮用水)水质检验项目中的一般化学、细菌等部分指标超标,影响到居民用水安全的。

⑶大量高浓度污水、有毒有害等物质进入水源地,水厂必须停止取水的,并且在12小时内不能恢复水源水质要求的。

⑷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破坏等情况导致水厂取水源严重不足,或水厂水消毒、输配电等设施设备发生故障,使一个水厂供水片区30%以上,无法正常生产时间达3天以上。

⑸因一个水厂供水主干管道爆裂,导致供水片区大范围断水且影响人口达1万人以上的,并且24小时内不能恢复的。

Ⅲ级是指:

⑴受突发事件主要因素影响,使农村供水水厂的生产或供水能力下降,造成农村一个水厂30%~50%供水范围停水,且24小时内不能恢复的;

⑵农村供水水源或出厂遭受污染,造成农村供水(生活饮用水)水质检验项目中的感观性状和一般化学等部分指标超标,影响到居民不能正常使用的;

⑶因供水主干管道爆裂,导致一个供水厂供水范围断水且人口在5000以上的,并且在12小时内不能恢复的。

Ⅳ级是指:

⑴水厂或加压池的生产设施设备,供水主管等发生故障,使制水或供水能力下降,造成一个水厂局部片区无质、无水,影响人口达2000人以上,且48小时内不能恢复的;

⑵水厂生产工艺发生故障或受相关因素影响,使农村供水水质检验项目中的3项常规检测指标超标,造成社会重大影响的。

(四)预案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在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工作小组及各乡镇(场)有关职能部门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组织实施。指挥部设办公室,成立指挥部领导小组。

总指挥:叶尔江·库依西拜(政府副市长)

副总指挥:周力军(市农业农村(水利)局党委书记)

成员单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站、各乡镇场、市应急管理局、伊犁州生态环境局分局、卫健委、疾控中心、交通局、财政局、公安局,民政局、消防大队、供电公司。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体系由综合协调组织机构、日常工作机构、现场指挥机构、现场处置机构和专家组组成。

三、供水事故应急体系运行机制

(一)预警与报警机制

基层供水站所、乡镇(场)要综合分析可能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供水事故的预测预警信息并及时上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可能导致发生供水事故的早期信息有:

①农村水源地、水域发生重大有毒有害物泄漏、污染的;

②水源水位过低或枯竭,取水困难的;

③地震、洪水、农村供电系统

发生事故等,影响到水厂取水和生产安全的。

根据早期信息、监测信息,对应可能引发供水事故进行预警。预警和报警信息应该及时、准确地向主管部门报告,并同时报告各级供水事故应急处置日常工作机构。

预警和报警信息应包括:供水事件预警的级别(即: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警示事项以及应采取的相关措施等。

(二)应急处置

(1)信息报告程序和时限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有及时上报突发供水事件的权利和义务,发生突发供水事件的单位,无论事件级别大小,基层供水站所都应在1小时内向市农业农村(水利)局报告,市农业农村(水利)局接报后,调查取证,收集情况,初步判定事件级别和类别,在2小时内向应急处置指挥部报告。

(2)报告方式与报告内容

突发供水事件发生或即将发生时,基层供水站所要立即如实向市农业农村(水利)局报告。报告应采用书面形式,如情况紧急,可先采用应急专线电话报告,书面报告后补的方式。

报告应涵盖下列内容:

①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简要经过,初步判断事故原因;

②事故造成的危害程度,影响用户(减压、无水)范围,影响人数,事件发展趋势;

③事故发生后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④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抢救和处理的相关事宜及其他需上报的事项。

⑤事故报告单位负责人签字或加盖单位印章、报告时间。

应急处理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3)先期处置

突发供水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在市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按照有关预案,迅速地实施先期处置,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严防次生、衍生事件发生。同时,按规定程序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三)应急响应

农村供水系统事故发生后,在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由指挥部及各成员单位共同组织实施应急、抢险、排险、抢修等方面的工作。

(1)应急响应程序

突发供水事件发生时或即将发生,市农业农村(水利)局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市政府分管领导汇报,并由领导根据突发事件的状况,初步确定事件响应的级别,宣布启动应急预案,或根据事件的影响程度向上一级领导报告。成立应急指挥部,召集成员单位赶赴现场,并根据现场状况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事件处置的最新进展情况。

(2)应急响应的主要工作内容

①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和应急队伍参与应急救援;

②制定并组织实施抢险救援方案,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

③协调有关部门提供应急保障,包括协调关系、调度各方应急资源等;

④部署做好维护现场治安秩序和当地社会稳定工作;

⑤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

⑥研究处理其他重大事项。

(四)信息

(1)农村突发性供水事件的有关信息必须经市政府认定后,由专门机构对外进行,满足市民知情权,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2)信息应及时、准确,供水站及其他部门不得随意或恶意传播与供水事故有关的信息。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的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

(3)信息可通过广播、电视、张贴告示等方式进行。

(五)应急监测

伊犁州生态环境局分局、卫健委按照职能分工分别成立供水质量应急监测组和供水水源质量或环境污染情况监测组,到突发供水事件现场实施不间断的跟踪采样、分析,及时报告监测结果,并对事态危害的发展趋势和影响程度作出分析、预测,提出处理建议。

(六)应急安全与防护

根据供水事件的性质(如水源污染、水质事故),指挥部通过媒介等宣传渠道,立即向群众宣传,主要内容如下:

①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②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对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内的居民及时通知停水,若发生不符合饮用要求的自来水已进入供水管道内,要通知到户放空管内污水。

③如发生长时间停水,应在停水区设置临时供水设施,保障日常基本生活用水需求。

(七)突发事件时期的应急供应与社会稳定

(1)突发事件时期的应急供应

在指挥部命令,宣布农村供水进入应急警戒状态后,各应急小组立即开展各项准备工作,随时待命。在农村供水水量和供水水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应优先保障居民的生活用水。

应急供应期必要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通过农村广播通知单位和居民做好储水准备应急,各单位和家庭利用自备的水池、水缸等设备储水。

②启动农业设施自备水源开足设备,保证供水,并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其水质进行化验,确保达到饮用水标准。

③根据供水管网布局,合理调配供水管网压力,或分时段分片供水。

④局部片区持续缺水,调配运水车辆送水。

⑤对的桶装水、矿泉水、纯净水统一调配,并考虑从周边县调运等,必要时无偿发放给农户饮用。

⑥在事件影响区内,尽可能多的设置饮用水发放点,方便居民取水。同时启用配备送水车,送水到户。

(2)突发事件时期的社会稳定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突发事件发生后,为防止因“水慌”产生社会不稳定以及乘机哄抬涉水商品物价,抢水或破坏农村供水设施取水的事件发生。由市公安局牵头,市物价、工商和所在地的乡镇(场)紧密配合,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物价稳定,维护公共秩序,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八)应急终止

供水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结束,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立即恢复正常供水。经市农业农村(水利)局审核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根据市领导指示或者实际需要提出,报市政府或者市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应实施应急状态终止。

应急结束遵循“谁启动、谁负责”的原则,由有关应急组织指挥机构决定,并通知相关单位和公众。

1.应急终止的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1)事故现场得到控制,事故原因已经消除。

(2)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3)事故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2.应急终止的程序。

(1)现场救援指挥部确认终止时机,经现场救援指挥部批准;

(2)现场救援指挥部向应急处置指挥部提出终止请求,由总指挥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3)应急状态终止后,应继续对事故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估工作,直至其他补救措施无需继续进行为止。

3.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1)指挥部指导市农业农村(水利)局及供水站查找事件原因,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2)市农业农村(水利)局负责编制事件处置工作总结,于应急终止后15天内上报指挥部。

(九)善后处置

突发供水事件终止后,市政府应会同市有关部门,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供水事故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市有关主管部门按照规定及时调拨救助资金和物资。有关部门要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

四、应急保障

市供水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相关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供水事故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总体预案切实做好应对供水事故的人力、物力、财力、医疗卫生、交通、供电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供水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指挥保障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地点设市农业农村(水利)局。办公室应指定专门场所的设施,满足决策、指挥和对外应急联络的需要。基本职能包括:

①接受、显示和传递农村供水系统事故信息,为专家咨询和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②接受、省级传递、市级供水系统应急组织应急响应的有关信息;

③为应急处置指挥部与有关部门的信息传输提供条件。

(二)信息与通信保障

建立健全市突发供水事故的环境信息和救援力量信息数据库,建立农村突发供水事故应急通信和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跨部门、多手段、多路径、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反应快速、灵活机动、稳定可靠的应急通信系统。

(三)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队伍及装备保障

各应急救援机构根据各自的实际工作内容提供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基本信息,建立装备储存库随时调用。主要有:公安、消防、医疗救护、专家咨询和工程技术力量、工程设施抢险专业队伍及应急管理力量等。

(四)医疗卫生保障

突发供水事故后,必须快速组织医疗救护人员对伤员进行应急救治,尽最大可能减少伤亡。在市卫健委指导下,医疗急救中心负责院前急救转运工作,各级医院负责后续救治,红十字会等群众性救援组织和队伍应积极配合专业医疗队伍,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工作。同时要根据突发供水事故的特性和需要,做好疾病控制、消毒隔离和卫生防疫准备,并严密组织实施。

(五)治安保障

突发供水事件发生后,市公安局负责应急工作中的治安保障,武警支队予以协助和配合,并负责相关保卫工作。事故所在乡镇(场)协助做好治安保障工作,要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协助公安部门实施治安保卫工作,迅速组织救灾现场治安警戒和治安管理。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防范保护。

(六)物资保障

市应急管理局负责组织、协调应急物资的储存、调拨和紧急供应,保障抢险救援队伍的相应装备投入;市卫健委负责组织药品的储存、供应;应急工作中应急物资的调用,由市农业农村(水利)局组织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建立突发性供水事件应急物资储存、调拨和紧急配送系统,确保救灾所需的物资器材和生活用品的应急供应。建立与其他县物资调剂供应渠道,以便需要时可迅速调入应急物资;必要时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动员和征用社会物资。

(七)经费保障

对突发供水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所必需的专项资金和有关救援物资储备资金,从政府预备费中列支。各有关单位根据突发供水事故应急需要,可先提出项目支出预算报市政府审批后执行。特殊紧急状态下,经报指挥部领导同意,可先开支后补办审批手续。

(八)技术储备与保障

成立突发供水事件应急处置专家委员会。由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与有关专家的日常联系,并针对突发供水事件的类型建立相应的应急处置专家信息系统。同时组织有关专家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供水事故开展监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方法的研究。

五、监督管理

(一)预案演练

市农业农村(水利)局协同市应急管理局或市有关部门制订应急演练计划并定期组织演练。

乡镇(场)、市农业农村(水利)局要结合当地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二)宣传和培训

市农业农村(水利)局会同宣传、教育、文化、广电等有关部门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市民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大用水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众的节水意识,提高公众对突发供水事件的防范能力。

供水站和相关保障部门应加强突发供水事件相关专业人员的日常培训和管理。按照供水应急预案及相关的单项预案,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供水应急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供水事件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乡镇(场)、市农业农村(水利)局要针对本地区特点开展突发供水事故应急预案的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

(三)责任与奖惩

突发供水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突发供水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供水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