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十篇小学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十篇

小学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3:13

小学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篇1

一、小学音乐对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来说是一种更为强有力的工具,节奏与和声有一种渗入人的灵魂深处的特殊方法。”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工具,它以其特殊的手段和方法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净化学生心灵。小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的发展都很不成熟,道德观念和思想品质的形成依赖于教师的教导和家庭的影响,小学[专业提供论文写作,欢迎您的光临dylw.net]阶段的德育教学对学生未来观念的正确树立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小学音乐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能力,美妙的音乐能够展现美好的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的情感和音乐的情感融为一体,从而起到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作用。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小学音乐的教学模式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教学方式的改变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音乐课中,有的课程需要开展相关的活动来进行,小学生有着爱表现的特点,教师设计的活动会让学生们跃跃欲试,急于表现自己,在这种冲动的作用下,学生的大脑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在课堂活动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想象力得到发挥。

3.能够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专业素质的好坏,还在于道德品质、思想政治倾向、心理健康等方面是否达标。小学音乐可以通过优美的旋律来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在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时,会熟记歌词,无形中培养了积极向上的品格,比如有的音乐是斗志昂扬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内涵,从而培养了自己的品格,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促进了教育目的的实现。

二、在小学音乐中贯穿德育教学的措施

1.在课前计划中增加德育内容

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以及音乐对德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只有教师端正了态度,才能在课前计划、教学过程中[专业提供论文写作,欢迎您的光临dylw.net]以及课后渗透德育教学。教师在课前计划这一环节,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做好规划,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发掘潜在的德育因素,保证课程进行中德育观念的渗透。小学音乐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这是一切德育工作的基础,对学生未来人生观的树立有重要作用,教师要紧抓这一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比如在学习《彩桥架到台湾岛》时,要让学生明白台湾属于祖国的一部分,并在歌唱中结合自己期盼祖国统一的思想,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教学开展的主要场地是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音乐的教材内容主要是围绕着祖国、母亲、学习等积极向上的因素开展的,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思想品质。比如《阳光牵着我的手》《爱我中华》《可爱的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内容很明显的是爱国思想,有着很好的教育作用,教师在教学生唱这些歌的时候应该让学生有感情的歌唱,了解歌中蕴含的思想。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创造德育的情境,比如在学《卖报歌》时,学生可以通过画面了解卖报郎生活的艰辛,让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3.利用课外活动开展德育教学

小学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篇2

小学生正处于启蒙阶段,他们对道德的认识只局限于来自生活的体验。所以将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想融合,将德育教育通过音乐教育渗透给学生,通过体验性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理解有关道德的各类教育,从而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观念,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体验生活中的情感

环境对人的影响可以说是切实存在的,音乐教学则可以通过营造听觉环境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通过感受音乐环境从而不自觉中接受了德育教育。比如,在《森林的歌声》这首乐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音乐场景,学生通过聆听乐曲中大自然的真实声音以及动听的音乐来感受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或者将课堂开到真正的自然界,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大自然的媒体,开拓视野的同时也接受德育教育,提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二)体验爱的情感

音乐的动听依赖于优美的旋律以及朗朗上口的歌词,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发挥歌词与旋律的优势,培养学生爱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歌唱《友谊地久天长》这首乐曲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演故事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观看,倾听以及表演的过程中被渗透德育教育,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情感,再配合上优美动听的乐曲,能够教导学生学会爱与被爱,学会在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助人为乐,热情好客的品质。

(三)体验快乐的情感

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吸引学生学习热情最方便的方式之一,学生能够自然而然的接受乐曲中所表达出简单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定好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例如在《咱们从小讲礼貌》这首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唱一些有关礼貌的歌曲,同学之间运用礼貌用语进行对话表演。快乐也是德育的一方面,教师通过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与学生进行互动,体验快乐。让学生在快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快乐的情感。

二、实践性音乐教学与德育教育相融合

学生在音乐课程中通过实践,能够获得各类技能,不仅能够学到音乐知识,还可以通过实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

(一)自主性音乐实践

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中,学生通过自主的音乐实践能够根据歌曲的音乐发现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如学习《国旗国旗真美丽》时,教师应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开始时引导学生,像学生提问有关国旗的故事和历史,还可以通过分发小五星红旗的方式,调动学生视听觉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索,感受国旗的神圣和庄严,不自觉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二)合作性音乐实践

合作性实践是通过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蜗牛与黄鹏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这种方式,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同学间取长补短,感受合作带来的意义。

(三)探究性音乐实践

抽象的音乐旋律难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学生可以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音乐世界的美好。在《铃儿响叮当》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听完音乐的感受,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探究感受音乐的美好。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还能够在引导学生在探索音乐的过程中学会在集体中和谐的与同学相处。

三、语言性音乐教学与德育教育相融合

语言性音乐教学能够帮助教师训练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将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效融合。

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课堂紧密的与教学内容连接起来。整堂课的教学都要引领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要富有逻辑性和吸引力。例如在《红星歌》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凝练自己的语言,进行语言朗读时要富有艺术性,无论是气势磅礴还是抒情,教师都应该仔细组织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抒发。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汲取音乐知识和爱国的情感。作为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的语言中体验韵律的灵动与美好,真正感受音乐存在的价值。

小学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德育;审美;爱国;民俗文化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也是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重要学科之一。所以,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立足于音乐教学,有效地将德育与学科教学结合在一起,以期能够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德育水平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有效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论述,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为什么要借助音乐教学渗透德育

音乐作为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其学科价值不仅是要教会学生唱,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会基本的乐理,更重要的是要展现每首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以及基本的音乐素养,目的就是确保学生在高效的音乐课堂中德育水平也得到提高,这样才能实现“教与育”的价值,才能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全面的发展。那么,为什么要借助音乐教学来渗透德育呢?(1)学科价值的体现。音乐本身就是一门以极具有感染力的学科,也是学生普遍喜欢的一门课程,所以,将该课程与德育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对提高德育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2)课改的要求。课程改革以来,各个学科的教学都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要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而德育作为学生健全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也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

1.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审美性是音乐课程特性的主要特点,也是音乐学科价值的主要体现,更是德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通过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的能力,陶冶情操,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所以,在德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要鼓励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中所包含的美,逐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例如,在教学《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时,为了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德育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展开想象力,跟旋律来感受音乐中所描绘的,来体验乐曲充满活力的、抒情优美的情绪。同时,鼓励学生根据歌词“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来找到自己绘画的主题,进而使学生用画来表现音乐中的情境,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中的美,以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

爱国教育是德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学生健全发展的重要方面。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歌曲的内涵,要鼓励学生在鉴赏中体会音乐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田野》时,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心灵和真挚纯朴的情感,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歌曲mV,引导学生跟随着轻快的旋律去用心感受歌曲中所包含的对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听完歌曲后的第一感受,进而渗透爱国教育,促使学生德育水平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

3.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带有民俗特点的文化开始被人们淡忘,或者是被一些新的形式所替代,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民俗文化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甚至是一无所知,一脸厌烦。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有意识地渗透民俗文化教育,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唱大戏》时,为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角色,比如武生、花旦、花衫、青衣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每个形象的特点,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中国戏曲有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也逐步促使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德育的重要性,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而在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的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小学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篇4

关键词:音乐教学 德育 渗透

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音乐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和团结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课前备课——挖掘德育内涵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歌曲,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在卡吉德洛森林里》、《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另外,在备课时特别要备好作曲家和作词家,要把作曲家、作词家的高贵品质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的同时,了解历史、关注文化、感悟人生。伟大的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主要是这些作品或凝结着不屈的民族气节,或展现出作者高贵的人格品质。可以说,聂耳、冼星海、田汉、肖邦、贝多芬的作品所展示的,就是他们自己的人生。因此,在备课时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只有学生读懂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们的人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作品,更有效地受到教育。

二、课堂教学——充分整合德育内容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在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如:《拉起手》、《歌声与微笑》、《欢迎你》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抗战胜利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三、课外引领——引导合理德育实践

21世纪的音乐是多元的,其中,通俗音乐所占比例非常大。而在通俗音乐这块领土里,学生最为喜欢、熟悉的也许就要数通俗歌曲了,这是因为通俗歌曲不仅短小易懂,而且具有较强的时常性、娱乐性、叛逆性、宣泄性,而时下的小学生正好这种通俗文化的包围中,我们不可能去回避它,所以还不如正视、尊重现实。新课标理念不是提倡教师要做学生的引领者吗?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对待通俗音乐,关键先从德育入手,那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努力挖掘其中积极的教育因素。抓住时机,对流行音乐作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发掘通俗歌曲中积极的因素。流行音乐在校园流行的原因主要是从众心理使然,学生们对歌词、旋律并不会自觉做认真的思考。为让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结论,首先,我通过与学生交谈、参加课外活动等途径,摸清本阶段他们最喜欢的歌曲,然后利用适当的时间就歌曲的歌词、旋律、作者、演唱者等内容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们自己澄清“我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这一问题。歌曲消极也罢,积极也罢,在讨论中会自然明了。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养成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习惯和自我教育的习惯,同时也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内容,也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沿着正确规范的方向发展。

德育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充分渗透德育教育,充分重视德育教育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愿大家都能够用爱心和激情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在孩子们的情感世界里播种出绚丽的彩虹,为祖国培养出优秀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篇5

(一)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古往今来,所有的音乐作品要么反映精神、反映人生的真谛;要么揭示社会生活本身的规律。战国时期公孙尼子在《乐记》中写道:“乐者,所以象德也。”意思是说,音乐是为了进行德行的教化,音乐是为道德服务的。音乐教育寓教于乐,寓情于理。优秀的音乐作品,成功的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反之,则会使人精神颓废,心灵扭曲。而音乐家们正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素材的积累,才创造出作品来。

(二)音乐教育在促进德育教育发展中的优势

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可以迅速快捷的和人的心灵情感沟通,让人们快乐愉悦的走进音乐所营造的情感境界。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欢快律调、动感的艺术,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养料,使他们的心情悠闲自得。音乐与情感水融,音乐教育由情至意、因情致行、意行互动的特点能让人的内心情感得以流露,使受教育者容易与音乐本身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实现陶冶学生性情,增强学生自我控制情绪与行为的能力。音乐有着较强的功效性,特定的音乐教育可以直接激起学生相应的情绪感应,从而使道德教育效果更好。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大批优秀音乐作品至今都能让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如《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松花江上》等作品至今都能燃起人们保家卫国的慷慨热血。

(三)加强德育教育可以有效的促进音乐素养的发展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任何音乐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创作者所生存的环境。所以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道德因素无不来源于创作者自身的道德情感境界。加强德育教育,一方面可以指导音乐创作者创作出符合道德审美要求的作品,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和培养广大听众的道德审美情趣,促进音乐素养水平的发展。近几年,随着音乐商业化模式越来越明显,许多音乐创作人功利心态作祟,作品忽视了音乐本身的精神内涵,而一味的迎合人们浮躁、物欲的心态,追求片面的商业利益,出现了不少靡靡之音,这些作品就像流行感冒一样,虽然没有较长生命力,却会在短时间内使人们的精神审美走入歧途,但最终还是会因为它偏离道德主线而被人们所抛弃,其危害不小。可见,加强德育教育,提高人们的审美要求,有助于音乐素养的发展。

二、“河传”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双赢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前,高校音乐教学大部分还只是局限于课堂教学,且存在课堂教学质量不佳,音乐课堂流于形式,忽视音乐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现象。开展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辅助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而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实现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

(一)思政课走进音乐课堂

音乐教育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作用,音乐教育寓教于乐,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整合的主渠道和一线阵地。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和表现力的同时,净化心灵,升华情操,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应挖掘教材内涵,发掘德育资源,根据每堂音乐课的教育目标展开,在音乐中激发学生汲取德育力量的热情。当前,高校思政课程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地位。单纯的道德宣教不仅不能吸引学生,甚至连老师自身讲起来也不是那么底气十足。河北传媒学院思政教研室结合我校专业设置特点,将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实现1+1>2的课堂教学效果。其中较为成熟的案例便是思政课与表演课堂、音乐课堂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将思政课程的案例、德育思想融入到小品表演、音乐剧中,另一方面,同一部表演、音乐作品由艺术专业老师和思政老师分别进行讲解,从美育和德育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这样以来,学生既受到了本专业的训练,同时也受到了德育教育,且教学效果要远远优于单纯的课堂教学。案例:《改革开放经典歌曲》鉴赏与思政课的结合1、课时:6课时,其中占音乐鉴赏课4课时,思政2课时2、授课方式:启发式教学,音乐鉴赏老师引导教学,与学生互动,思政老师参与互动、点评,将思政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3、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改革开放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代表,通过作品反映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思想、精神面貌,通过音乐作品诞生的实践,结合思政课程的知识点,区分改革开放所经历和即将经历的不同阶段,了解并掌握改革开放各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的。4、欣赏曲目:《祝酒歌》、《我爱你,中国》《希望的田野》、《冬天里的一把火》、《我的中国心》、《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从头再来》、《走向复兴》等。5、教学评价方式:每人以《音乐中的改革开放》为主题,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生活、精神追求方面的发展变化。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强化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

小学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篇6

关键词:以咏辅德;以感育德;以情树德;以史启德

教育部2011年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应回归音乐本位。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注重音乐课的双基教学,并充分挖掘发挥音乐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以达到落实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同时,音乐学科又是一门情感型学科。一般学科三维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最后。而音乐课程标准却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这是因为音乐是引起人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主要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情感。音乐能通过生动的内容、优美的旋律、鲜明的音乐形象,潜移默化地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好的音乐能振奋人的精神,打动人的心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情动人寓理于情,同时又以理育人,入情入理没有说教,没有呆板,没有生搬硬套,可谓“情感人心扉,育人细无声”。这是韵的魅力,也正是其他任何科学不可替代的特有育人方式。在小学音乐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的优质素材。但如何在确保音乐课的双基教学的正常进行,不偏离音乐课教学本位,充分挖掘并巧用小学音乐教材的德育元素,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这是新课标出台后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如何在新课标下把德育渗透于小学音乐的教学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用歌曲教学,以咏辅德

音乐课本中的歌曲教材,内容健康,风格各异而又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需求。因此,以音乐课本为基础,认真分析歌曲教材,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抓住音乐元素(速度、力度、节奏等)的表现作用,深化情感体验,同时采律动,歌表演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上的启迪,使情感得到升华。如,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歌曲教学中,抓住力度进行是这个音乐元素在歌曲情感中和加强气势的作用,推动情感充分发挥休止符具有表现干脆、果断、坚定有力的特定艺术效果,巧妙用好附点音符和弱拍起哨具有动力感的特性等,启发学业生情绪激昂地演唱歌曲,并在演唱时通过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感受爱国的情怀和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使爱国之情和报国志向内化吸收,升华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巧用音乐欣赏教学,以感育德

听音乐的过程,实际上是参与音乐实践,进行艺术二度创作的过程。一部好的音乐作品,能使学生在欣赏参与音乐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达到潜移默化、以情感人及育德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如电视、图片、录像、VCD等辅助感知;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乐器演奏主题音乐,用丰富的文学语言表现音乐,用律动、表演、美术创作等来加深学生的音乐体验,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如,在欣赏《瑶族舞曲》时,我围绕音乐的欣赏教学,不但通过幻灯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瑶族的相关民俗文化,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唱一唱主题旋律、拍一拍鼓点节奏、数一数主题旋律、动一动感受音乐变化等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不但把握乐段的整体风格、体验到音乐的美、培养其热爱民族音乐,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产生了对兄弟民族的美好情感,懂得了倾听音乐的重要性,懂得了尊重艺术的多元化,懂得了我们兄弟民族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团结,才会有更幸福美好的明天。又如,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可先采用图画或录像展现旧中国贫穷落后,在国际上受尽欺侮的历史及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奋起抗争的感人画面,为欣赏作品作好心理铺垫。然后播出不同的演奏、演唱形式指导学生作对比欣赏。最后,再播放中国体育健儿在世界比赛中夺冠,国旗在庄严的国歌中冉冉升起、振奋人心的场面等。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国歌》的深远意义、影响和作用,引发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参与二度创作,从而自然而然地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其中。

三、巧用民族音乐素材,以情树德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两千年的历史与灿烂文化,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宝贵财富。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并强调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突出民族音乐的地位……如在欣赏《百鸟朝凤》时,我不但介绍了乐曲的演奏乐器形式,流传范围,风格特点等,更介绍了乐曲在世界民间艺术博览会表演中获银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如此,通过学习接触、欣赏民族音乐,学生就会体会到音乐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大大充实了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其更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民族心理素质,激发其民族自豪感,树立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和坚强决心,从而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融入了教育之中。课本中如《茉莉花》《光明行》《春江花月夜》《黄河船夫曲》等曲目都是发掘、强化民族音乐教育,促进德育的好教材。

四、巧用音乐史实,以史启德

在音乐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具有德育意义的音乐史实,教师应多方面挖掘收集汇编这类史料,采用增补资料的方法,充实教材,并从实际出发,通过鲜明生动的音乐史实,启发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品质。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用音乐故事的形式,讲叙冼星海艰苦的巴黎求学历程,及《黄河大合海》的创作背景;教学歌曲《土拨鼠》和欣赏《欢乐颂》时,可以讲叙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半生与疾病、贫穷、封建统治做斗争,在他全聋的情况下,还以顽强的斗志,发出与命运抗争的强悍音符,谱出《命运》《英雄》《田园》等不朽音乐的事迹等,从而教育学生建立起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其形成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

小学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篇7

新课程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上,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赋予了我们历史的重任,我们就要对学生抱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做好教育工作。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把他们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努力。音乐教学怎样育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

二、关键概念界定: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研究现状与分析:

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它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另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等教育,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应把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结合为一体来进行,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研究目标:1、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2、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3、陶冶高尚情操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5、理解多元文化

研究内容:一、认真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应当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挖掘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各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渗透在音乐教学中不应是生硬的说教,而应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如通过音乐课的常规训练使学生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学生进入音乐教师、师生问好等训练规范化,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尊敬老师的良好行为;基本练习中,可以将德育渗透与各项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应根据教材,充分调动各种德育因素,贯穿于教学之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学习精神。三、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德育教育。四、教师以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有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理想,以为人师表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培养高尚的情操,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课堂上,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形象,歌唱充满激情,琴声优美动听,所有这些,都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使学生不仅通过间接的教材内容,更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得到直接的德育教育。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种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调查法:

设计一定的调查问卷,对学生品德情况进行调查。

观察法: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德育进行引导,观察学生的领悟情况,并及时记录。

行动研究法:

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实际,通过个案分析,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通过各种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经验总结法:

在文献资料和观察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途径。

五、研究计划或步骤:

本课程共用时一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8)对课题进行规划,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学习有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第二阶段:资料收集阶段(XX.9—XX.3)通过文献资料收集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收集研究需要的资料,并及时地做好记录。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4—XX.6)对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并进行全面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六、研究条件分析: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

邓艺君:《小学音乐欣赏认知途径的研究》

《培养小学生音乐想像力的研究》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

《唱游课堂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

研究课题的实践成果使教研组的成员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各方面的素质有一定的提升。在校的反思课、汇智课、平台课、擂台课中显示了明显的成果评价良好。课题论文也曾在片级范围内进行过交流得到良好反映。

3、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本人是一名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的一线教师。可以在实践中积累,便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研究成果可以很方便地运用于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时间保证:1、前期准备阶段:XX年9月。制订实验方案,做好物资准备等工作。积极,稳妥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2、中期实施阶段:XX年9月至XX年2月。实施过程中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及时修正局部研究方法、方式和方向,一切以有利于研究工作为依据,形成初步研究结论。

3、后期总结阶段:XX年3月至6月。以课题研究目标为依据,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资料、分析数据,形成结题报告。

4、最终完成时间:

XX年6月份。

4、资料设备:

本课题需要得到学校、社区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低年级教育课程化的实施阶段,为了配合活动的开展,肯定需要落实到课程,课题组成员将一起积极出力,向有关部门请示,完善解决。

七、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育》

小学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篇8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德育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任何学科教育的目标中均有德育任务,并包含着德育因素。作为一门艺术课,音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已成定论。新课标提到“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显示了音乐教育对于德育的重要性及密切关系。它表明了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的手段去塑人、培养人、造就人的教育。小学音乐教学是小学的重要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是德育的重要形式。《音乐课程标准》在总目标部分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作了“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表述,提出了“通过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的要求,以规范和引导音乐教学对德育的实施。那么,通过哪些途径让德育之花盛开在小学音乐课堂呢?

一、音乐欣赏

新课程标准把听觉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认为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进一步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可见听的重要性。而欣赏教学不单是听听音乐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欣赏乐曲《快乐的一天》,同学们通过教材中提供的图画看到了一天的生活、学习。欣赏完后,问一问:你知道中国没有解放以前,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也给几张《小白菜》的图画让同学看,老师简单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画面的内容:“在黑暗的旧社会,穷人的生活十分贫困,那时候有个小姑娘从小就死了娘……”当老师用低沉的语调讲完后,教室里一片唏嘘声,让他们有一个对比,通过欣赏,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领悟到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努力成材。欣赏结束后,我让大家谈谈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对比,增强了对“小白菜”的同情,同时更大大增强了热爱祖国之情。

二、歌词内容

从音乐教学本身而言,它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两部分,如果只是纯艺术地从音乐的角度去传授知识,忽视了品德教育,就达不到对学生审美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作品的音乐形象,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如小学音乐教材第二册《大鹿》,内容表现了一只小兔被一只大灰狼追捕的紧要关头,大鹿开门让小兔进屋,一起手挽手团结起来抵制大灰狼,从而保护了那只小兔子。我根据歌曲的内容,改编成一个故事:在大森林里,大鹿、小兔一起团结起来,逃过了大灰狼的追捕,并揭示了“团结起来力量大”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同学们听着动人的故事很容易进入歌曲的意境,接着学唱歌曲。在学唱歌曲过程中,通过音乐游戏活动,让学生戴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头饰,随着音乐进行角色表演。通过表演,学生不仅在歌声中受到感染、在思想上得到教育,而且还懂得了爱护弱小、舍己救人的道理。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三、课外活动

小学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篇9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渗透;育人;审美

诸育德为先,德育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德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是德育重要组成部分,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是德育的有力手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众所周知,音乐教育的真谛是以音乐为手段,以育人为宗旨。《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从音乐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出发,强调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在整体化的音乐教育中,以音乐为主体,智育为主线,德育为灵魂,把德育、智育、美育融为一体,有机的结合起来,育人是目的,审美是核心,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一、音乐教育在德育中具有特殊意义

(一)音乐的审美教育是育人的重要途径

贝多芬说过:“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也曾日:“感人也深,化人也速”。这是谈到音乐艺术对德育的作用时提出的观点。音乐的育人功能应放在审美功能的首要位置。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学生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

音乐正是通过美的音响、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共鸣,美化心灵,它以曲动人,以情感人,这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及的。音乐教育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在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音乐教育中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鉴赏、创造的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心灵净化。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真实与自然。

(二)音乐教育的育人目标明确

音乐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育人,音乐教育究其根本是培养品德高尚的人。音乐教育目标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现阶段音乐教育目标是: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促进个性的核心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作为音乐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以优秀的作品,生动的教学形式来感染学生,唤起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激励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这就是把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的真正目的。

(三)音乐艺术的情感与德育互通

《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然也”。音乐是情感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影响着人的感情。这种音乐美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侵入人的心灵,使人在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教育。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是最能表达感情的艺术;而德育的关键则在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情理结合才能打动人、说服人。没有感情因素,就不可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在情感上是密不可分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去,会使得教学效果深刻而有力。

二、音乐教学中实现德育功能的途径

(一)从词曲着手,让德育在学生心中生根

1、歌曲教学,滋润心灵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对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阵地。歌曲是以其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和声、优美的旋律、明了的歌词来表情达意,对学生思想教育、陶冶情操起到重要作用。它独特的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达的情感美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曲中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性情得以熏陶,心灵受到滋润,认识真善美。因此在教唱歌曲时,教师要分析歌曲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要引发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性情,在陶冶性情中形成品格乃至意志。如歌曲《摇篮曲》歌词朴质、生动感人,音调深情、轻柔、朴实,唱出了妈妈对孩子的一片挚爱与真情。乐曲可以让学生用哼鸣轻轻模唱摇篮曲,模仿摇篮摇动时的情境,让他们知道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受母亲深深的爱。

2、音乐欣赏,陶冶性情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类的情感的感知艺术。欣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领悟音乐的真谛,得到精神愉悦,提高学生对真善美辨别能力。一切有价值的音乐作品,都凝聚着人类优秀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感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传递来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音乐情感的同时,也感触到作曲家深刻的思想,使学生在听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操、品格和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如在欣赏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时,我首先让学生聆听,感受乐曲幽雅、宁静、温馨的意境,领略我国民族乐器神奇而独特的表现力。接着让学生入境入情地感受作品的情绪,民族器乐合奏的协调和音乐的动静、远近、景情的结合,使学生从优美典雅的旋律中获得美的享受。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用他们的语言和图画来描绘乐曲的丰富内涵,深入挖掘其中的美。学生由衷地赞叹我国民乐的美妙,严肃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宁静优雅的乐曲声中渗透到学生心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让德育在学生心中发芽

“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数字,字母,音符。”雨果的这句话道出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智力,把德育教育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

1、在音乐故事中渗透德育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欣赏《二泉映月》,介绍瞎子阿炳的一生,以及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乐曲的评价;这首乐曲应当跪着来听。使学生了解新旧社会的巨大差别和阿炳艰辛却顽强的艺术生命,为我们瑰丽的民族文化遗产而骄傲。

2、在音乐律动、游戏中渗透德育

音乐律动、游戏最能体现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它有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更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互助的品质。古语有云:“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之。”让学生动起来,在听听、唱唱、跳跳中理解作品的艺术形象及思想内涵,充分体现音乐特有的德育渗透功能。孩子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可达到提高认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如用各民族典型的舞蹈来表现各民族音乐,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用集体舞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用需要克服一定困难的游戏磨炼学生的毅力。如教学歌曲《井底的小青蛙》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分别扮演小青蛙和大海龟,边唱边模仿动作。通过诙谐有趣的表演,形象地告诉小朋友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周围的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又如歌曲《卖报歌》学生通过表情、动作表现当年卖报小朋友生活的艰难,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绪,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责任感。

3、在音乐技能训练中渗透德育

音乐技能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发展思维、培养音乐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如在声乐合唱训练中,严格要求音色统一,声音、声部间均衡、协调,要学生经常去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控制自己,学会了协调,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遵守纪律,并亲身感受到和谐的美,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

4、在音乐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渗透德育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环节,让德育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行为。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敬老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课堂小结要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精神。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三)音乐实践活动,让德育在学生心中开花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平台。让学生实践的舞台上展示自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相互学习、磨炼毅力,使其能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真善美”。

音乐实践活动包括课堂音乐活动和课外音乐活动。课堂音乐活动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实现信息的传递和转化,需要师生共同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美,在教学双向互动中得到教学相长。音乐课外活动可以有舞蹈队和合唱队等形式,它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集体主义观念。通过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懂得了互敬、互爱、互助。

1、歌唱、演奏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创作、表演、欣赏三个环节的协作配合是非常重要的。独唱、独奏有与伴奏合作,与观众上下呼应的关系,合唱、合奏有个体与集体以及相互间协同配合的关系。只有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才能把作品完美地表现出来。小组创作表演的合作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集体主义意识在合唱、合奏中是何等的重要,而相互配合协调这种意识正是学校德育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如歌曲《小蜻蜓》以跳跃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形象的歌词表现了活泼、轻盈的蜻蜓形象。在分组展示竞赛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有的唱、有的舞、有的奏、有的指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公正评价的能力,增强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

2、声乐、器乐训练,培养了学生勤奋坚毅的品性

学习歌唱,掌握乐理要付出辛勤地劳动,学习演唱、演奏更要经过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要多听、多看、多练,具有坚忍不拔的品质毅力,才能成功。音乐技能训练的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音乐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激励学生以坚强毅力学习音乐,严格要求学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使学生知道,美的歌声、乐声是通过不懈努力换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3、培养审美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音乐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道德教育也要求人们懂得真善美,假恶丑,两者有着共同的美育任务。音乐教学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学生在音乐课上接受美,创造美,更深刻地认识美,享受美,运用美,进而以美的心灵来感受美,表现美的境界。当学生用正确的审美观来审视周围的一切事物时,就比较容易分清美、丑、善、恶,从而自觉地以真善美作为行为的准则,抵制各种不健康的思想行为。

4、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各类学生成长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对人的情绪有巨大的感染力作用。在音乐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培育;扬长避短,促进后进学生转化;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成功的音乐教学对后进生的转化和学生个性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调皮学生在歌唱上有突出表现,老师如果适时鼓励指导,会成为出色的校园小歌手。集体性的音乐活动更有助于学生集体荣誉感、上进心的加强,对健全学生的人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用音乐教学强化其他教育途径的效果,让德育在学生心中结果

音乐教学不但是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而且还具有密切配和其他德育途径,强化教育效果的作用。

1、音乐能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课的课堂效果

思想品德课与音乐课在教学内容、方法上有不少共同的地方。思想品德课中的爱祖国,爱劳动,爱集体,勤奋学习,尊敬师长等内容,音乐教材中都有反映,加上听、唱、奏、跳的特殊形式,音乐本身的德育作用十分明显突出。用音乐配合思想品德课,两者有机的结合,能使思想品德课更生动形象,教育印象会更深刻,教育效果会更显著。如思想品德课教学《我爱我的祖国》,讲到《国歌》时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庄严雄伟的乐曲使课堂气氛更加浓烈,更能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音乐能增强班队活动的感染力

音乐是班队活动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可直接激起与音响运动形式相对应的情感,使情感得到调节。音乐使班队活动生动活泼,充满生气,气氛热烈,更具魅力,学生在唱唱跳跳之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同时在班会课中,还可运用音乐课中学到的旋律等音乐知识,让同学为班级创作班歌,使班队活动活泼而富有特色。这样的班会活动不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另外学校的一切活动几乎都离不开音乐,举行大、中、小队主题会要唱队歌,文艺汇演、校运动会、艺术节更离不开音乐:编创主题歌,挑选伴奏音乐,创作宣传鼓动的歌词等等。有了音乐,活动形式活泼生动,学生兴趣盎然,活动效果明显。

德育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促进人的全面素质发展是德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在音乐教学中充分渗透德育,正是把对培养孩子全面素质的“艰苦任务”变为孩子自己乐意接受的“宝贵礼物”的一种最佳形式。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要通过音乐来完成塑造人的灵魂,完善人的生命,提高整个民族素质。

德国音乐家亨德尔讲过: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们高尚起来。以音乐培育学生的心灵美,以音乐启发学生的智力,以音乐呼唤学生的情感,以音乐进行德育教育。因此,让我们深入挖掘音乐教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道德上受到影响,情操上受到陶冶,心灵上受到启迪,直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第1版

[2]《音乐教育与美育》,《中国教育网》,2004年5月7日

[3]《音乐教育与德育》,《洪啸音乐工作者网站》,2004年5月7日

[4]《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5]《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点滴谈》,[J]希望月报,刘竹琴,2004(14)

小学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篇10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高等院校

一、引言

高素质人才不仅体现在过硬的专业知识方面,更体现在其道德水准和审美水平上。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甚为关注,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笔者认为,高等院校的德育发展也尤为重要,现阶段,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毕业生是各个高校的重大职责。音乐作为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代的变迁,音乐形式也发生着各种形式的转变,同样,外来文化的入侵,一些消极、内容不健康的音乐对我国大学生的音乐审美甚至道德品质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多以专业课形式或课外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诸多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接触过任何形式的音乐,这种教育的缺口,使得无法有效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因此,本文基于此,着重分析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旨在为我国高等音乐的健康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贡献微薄力量。

二、音乐的德育功能表现

(一)审美优化功能

音乐对德育的审美优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使德育主体的心理处于优化环境中,其次使德育的主体处于较高层次的状态中。音乐对德育的审美优化使得音乐、德育双主体处在一种和谐状态。简言之,音乐赋予了德育美的形态,使德育变得生动活泼,同样也使音乐有了道德的核心而不失根本,二者的归宿和目的具有一致性。

(二)情感内化功能

音乐的道德内化是指主体对外部道德规范从认知转化为思维的过程,这是德育的重要过程。情感是人类复杂的心理状态,是体现德育主体特征的鲜明因素。音乐通过催化道德的内化过程,激发主体的道德情感,进而进一步强化音乐情感,道德情感与音乐情感相互对应,情理互化,进而形成道德信念,从信念再发展为思维定式,表现到行为习惯中,最终凝聚成一种稳定的品质。

(三)启迪创新功能

黑格尔曾说:音乐的根本不在于反映实物本身,而在于反映最内在的自我。动态的音乐与心灵动态呈现出协调性,同时音乐又具有思想扩张性和思维发散性,具有极强的外释性德育功能。音乐将人带入一种全新的道德向往中,提供了开放的德育语境,具有较强的启迪创新功能。首先,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创作,表现出极强的创造性;其次,音乐的不确定性,不同的听者会产生不同的感知认知;其三,音乐浓烈的情感表现可极大激发主体的创造能力和表现欲望。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新时期对我国大学生的重要要求,通过音乐的德育功能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其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内涵分析

(一)音乐教育与德育目标的一致性

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具有极强的互动性,从本质上来看,音乐是用来称赞美的一种表达形式,道德是用来引导人们向善向美的一种约束形式。二者可谓殊途同归,但目的都是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大学教育中,音乐可令人心旷神怡,向往美好事物,道德典范发人自省,继而向善。因此,从根本上讲,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德育要求是音乐教育的灵魂

现阶段,大多数人对音乐的认识仅停留在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上,对德育功能视而不见。但其实,音乐教育的灵魂就在于德育。从古到今,音乐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南北朝时期的《杀胡令》让汉人觉醒,避免了灭顶之灾;《义勇军进行曲》更是使得人心振奋。可以说,没有德育教育的音乐只是一堆让人堕落的音符,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三)音乐教育与德育的正强化作用明显

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正强化作用。当音乐具有了德育功能时,音乐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更易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从而成为传颂的经典;另一方面,音乐的广泛传播性也使得德育功能被人熟知,通过音乐这种简单明快的形式,人们更易理解和接受良好道德观念的引导。因此,二者相辅相成,通过正强化作用,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四、发挥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建议和措施

首先,立足音乐本质,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审美品位。

高校音乐教育必须做到用最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人。音乐专业作为高校音乐水平的至高点,音乐专业学生的审美品位不仅代表学校的音乐审美品位,更会影响着其他专业学生的音乐水平。因此,高校要从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修养开始,摆脱适合市场发展的技巧性教学,以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带动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营造出健康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

其次,开好选修课,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结合现阶段高等院校的校情,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只能依靠选修课或公修课接触到音乐,各类音乐类型设置在“大学音乐”课题之下,一般主要内容包括音乐鉴赏、合唱、基本乐理等方面。主要存在问题是:课程不系统,课时不够,课程安排零散,考试考查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要想充分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必须设置更为合理的选修课体系,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接触到音乐,从而在众多的大学生中逐步培养出崇尚高品质音乐的部分学生,进而推动音乐德育功能的发挥。

最后,将高尚音乐教育纳入大学生各类活动中。

大学生党员、社团成员一般是校园里较为活跃、优秀的人群,也是参加校园各类活动最多的人群。通过将高尚音乐教育纳入大学生的各类活动中,通过各种活动的展示、传播,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音乐、喜欢音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可在学生中间组建民族音乐乐团,高唱表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音乐,不仅能带动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更能充分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在拓展音乐知识面的同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