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研用地管理暂行办法十篇科研用地管理暂行办法十篇

科研用地管理暂行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3:22

科研用地管理暂行办法篇1

一、健全机制,不时完善步队建立

年7月,我区经过公开书面考试雇用了49名暂住人口协管员从事活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经由半年多的运转,发现机制不全,专职不专等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提拔为活动人口服务的认识,我们于年3月成立了暂住人口协管员治理办公室,副科级事业单位,区委政法委派主任一名,财政报帐员一名,公安分局派治安大队副大队长任教诲员,专制抓营业工作,负责暂住人口协管员的治理及财政工作。营业工作首要由公安分局及派出所负责。在公安分局办公。办公室成立以来,不时探索进步,勇敢创新,不时完善治理机制,力争打造一流暂住人口协管员步队。不断以来,区委、区县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赐与活动人口治安治理工作大力支撑。年,签署了劳务合同,区财务拨款30多万元为我区暂住人口协管员处理了“四金”问题。并进步工资待遇规范(每月700元),极大的鼓舞了暂住人口协管员工作积极性。协管员这支步队不变、团结、为区社会治安大局不变做出了很大的奉献。

二、科技导入,具体增强活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

为掌握活动人口治安治理的命脉,大力增强活动人口治理,我区投入1800多万自立研制开拓建立了精准打击、有的防备、高效服务的人口信息研判批示中间系统。该系统由人口信息研判批示中间及与之相配套的81小我口信息采集站构成,个中固定信息采集站42个,活动信息采集站39个,散布在17个派出所。并为每个固定信息采集站装备电脑、身份证读卡器、活体指纹采集仪、人像采集仪、打印机及身高体重测量仪等设备,为每个活动信息采集站装备有1辆人口信息活动采集车和2小我口信息活动采集箱。采集箱内含笔记本电脑、活体指纹采集仪、微型人像采集仪、身份证读卡器、打印机、塑封机等设备。

人口信息采集站执行紧密的网格化治理形式,首要负责采集规定区域内实有人口,特殊是暂住、寄住人口多生物及相联系关系的38项信息,及时上传至人口信息研判批示中间,并依据人口信息研判批示中间比对、研判的后果,对实有暂住人口执行分条理处置,一是比照中的在逃人员、未破案件嫌疑人员立刻施行抓捕;二是比照中的有犯罪前科人员由社区民警坚持重点人口档案,归入重点治理视野,落实“三查一控”治理办法;三是对无劣迹的正常人员供应务工证实等相关服务。

人口信息研判中间首要负责对各信息采集站上传的指纹、身份证、人像等多种信息与信息库中已存信息进行主动比对、碰撞、剖析、研判,并将剖析研判后果反应给各信息采集站。经过微机化注销、收集化治理、科学化剖析,对实有暂住人口进行分条理治理,有用破解了暂住人口治理的难题。

三、多策并举,严管活动人口协管员步队

我区严厉依照区委政法委书记提出的“暂住人口协管员步队要走精兵计谋、科学治理之路,力争打造一流暂住人口协管员步队”要求。依照“四级收集,三级治理”形式,在派出所坚持了17个协管员中队,81个治理站,100多个治理小组。对协管员步队充分有用的治理,在营业方面进行工作责任制,每个社区、都会村庄都有专人负责,落实到人,进行网格化治理,并签署责任书。

为打造一流暂住人口协管员步队,进步暂住人口协管员的全体本质,加强协管员营业才能以及步队的凝集力,我们首要抓了以下几点:。

1、严把步队进口关。经过执行协管员社会公开雇用,严厉审核培训上岗,测验采纳与职业学校结合办学订单式培训方法,严厉审核及格后再上岗。

2、抓好思想政治学习,增强营业学习力度。积极组织暂住人口协管员进行政治学习和营业学习,每年对协管员进行一次军事练习和微机培训。并约请工商、计生等本能机能部分的专家为参训人员讲课,具体提拔协管员本质。编写了《区暂住人口协管员治理准则汇编》小册子,做到全区协管员人手一册。然后进步暂住人口协管员的司法认识。

3、严厉审核,加大监视。我们成立了督察队,专门对各中队、治理站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区暂住办制订并完善了《督察队员工作守则》、《督察队(队长)工作职责》等规章准则,使督察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不时创新督察办法,进步督察效能,采纳明察与暗访、日常督察与专项督察、定点督察与随机督察、穿插督察相结合的办法,保证督查后果真实、有用。

4、增强组织建立。组织建立是步队凝集力的主要保证,在区委政法委政治部的指导下,在暂住人口协管员步队中坚持了1个底层党小组,现有活动党员12名,坚持1个团支部,拥有团员79人,坚持了1个工会组织,389名协管员参加工会,坚持底层妇委会组织,33名妇女协管员成为会员,为工作的优越开展奠基了基本。

科研用地管理暂行办法篇2

高校暂付款是指高校向校内各单位或个人(会计处理通常是以个人名义借款)提供的用于教学、科研以及工程、设备预付款所需的暂时垫付给有关单位或个人的款项,主要包括工程预付款、设备等货物款、差旅费、培训费、会议费等。高校暂付款在会计科目设置上为“应收及暂付款”。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一般都设置了“教学暂付”、“科研暂付”、“基建暂付”等子科目。在尚未取得相关票据或票据不完整时,就不具备可以报销列支的条件。经办人员借出相关暂付款时,会计处理是,借记“应收及暂付款”科目,贷记“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当具备报销条件时,会计上反映的是借记“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专用基金”等科目,贷记“应收及暂付款”科目。高校暂付款在大多数情况下最终会转化为高校的各种支出,一旦不能形成支出,暂付款就得继续挂账,不能形成支出的暂付款,实际上就是占用了学校的资金。暂付款对于高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如果管理不善,处理不当,势必会引起资金使用的混乱,甚至造成资金的损失、积压及被长期占用,不合理暂付款占有越多,可投入使用的资金相应减少,势必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高校暂付款管理的加强方法

在目前高校教育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如果暂付款所占比例过大,必然影响到资金的正常运转。因此,高校财会人员增强管理意识,管好用好暂付款,在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显得愈来愈重要。

第一,制定暂付款借支细则。许多高校没有制定暂付款的相关规定,且财务规章都比较笼统,特别制定细则的文件少之又少。高校应在与国家会计制度不相违背的前提下,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暂付款规章制度。这将有利于增强财务经办人与借款人,审批人与领导的责任心,使暂付款的管理趋于规范化、合理化和清晰化。学校暂付款管理条例要明确规定,各级领导要重视财务管理,遵守财经纪律,模范执行规章制度,按规定审批各类借款,如遇特殊情况,应集体研究解决。要求财务人员从严把关,对不符合规定和用途不明的借款不予借支,谁批准谁负责清还。对已经支付的违纪借款不予报销冲账,如违约按暂付款规定条例处理。一经发现违纪挪用学校资金的,按违纪处理。

第二,强化审批、签批程序。要杜绝滥用借款的现象,就必须给予二级部门较小的权限,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总会有漏洞。权限不够大,借款人可以随时借款,这样完全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关键还是在于审批、签批程序的完善,这并非在于给予二级领导权限的多少,而是在于制定一个统一、清晰的条例。例如,差旅费的借支必须要求借款人另附申请,申请写明出差地点、时间、支出预算金额等。这些将有利于领导审批,也给财务提供了记账依据,使暂付款的使用有依有据,达到暂付款专款专用的目的。

第三,严格按财务原则报账冲账,不得跨越当初借款的范围使用。暂付款原则上只能用于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项有关公用性开支。借款时必须写明借款用途,杜绝出现超出使用范围的现象。如果所借款项未发生实际的支出,借款人必须及时返还,不得长时间无故占用学校的资金,对于借款未发生支出过比较长时间才来冲账或者还款的,应问清原因,并令其向领导报批冲账。严格坚持一款一借,一款一清,不按规定用途滥用周转金者,应按规定予以罚款。

第四,学校财务部门要经常催收,定期清理暂付款。各部门负责人在签批暂付款时严格按规定把关,做好本部门暂付款的催报结算工作并将相关催报情况及时向财务部门反馈信息。对于借款金额大、时间长、无故不报的部门,学校财务部门可以停止该部门支款,并限期清账。财务的经办人每隔一段时间应向各部门及其领导发一次暂付款情况通报及催办通知,将暂付款催账清理工作列入工作日程中,责任到人,分部门落实,使各部门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得到查明和处理,避免长期挂账及账务不清现象的存在。坚持“前款不清,后款不借”的原则。各类暂付款在规定时间内未报销或偿还,又无正当理由的,财务部门暂停其相关经费项目的再借款。无特别原因而未及时结清暂付款的个人,在结清暂付款前,财务处不再向其提供新的暂付款,如有极特殊情况,不能按时结清者,应提前写出书面说明,经主管校领导批准,再按规定借款。对多次催收无果且无具体原因的个人,应从其个人工资中扣还全部或者部分款项。

第五,暂付款形成坏账的的确认及处理。坏账包括学校所有的应收款项及暂付款项因各种原因发生的损失。暂付款为外单位债务人的,因债务人破产,依照法律清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及暂付款应确认为坏账;债务人为外单位个人的债务人死亡,既无遗产可供清偿,又无义务承担人,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及暂付款应该确认为坏账;学校认定的其他情形。对确实无法收回或核销的应收及暂付款项不得长期挂账,应及时分析处理。由学校相关部门的失误造成的通常情况下不得确认为坏账,要追究有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并予以赔偿;由学校教职工个人原因造成而又与部门无关的应由个人偿还,由于债务人死亡,应从学校给予其补贴、抚恤金当中扣还。由其它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应收及暂付款无法收回或报账,并已尽追索义务的,应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后予以核销,其中,应收款项的核销在其备查账中予以注明,并应将审核材料妥善保存。

科研用地管理暂行办法篇3

关键词:暂付款;必要性;管理现状;优化管理

高校暂付款是指高等学校暂时垫付给其他有关单位或个人的各种款项,主要包括:暂时垫付给职工因公出差的差旅费借款,在不具备报销列支条件情况下(如材料、设备尚未验收,发票单据不完整等)支付给其他合作单位的设备款、测试款等。按照最终的借出形式,暂付款可划分为现金(包括现金支票)借款和转账支票借款。

一、高校暂付款管理必要性

第一,增强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依据相关会计准则,高校暂付款属于流动资产范畴,从理论上说可在一个会计年度之内转化为高校的各种支出。如果暂付款年末没有及时核销,会计报表则会虚减年度事业支出,同时造成事业结余的虚增。待以后年度核销时,又会导致核销当年事业支出的虚增和事业结余的减少,金额较大甚至会出现事业结余出现负数的情况。严重影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财务分析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需要。高校为了开展教学科研任务,财务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然而,学校的资金总量是有限的,甚至是紧缺的。暂付款作为学校进行业务往来、资金流畅运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近些年来,在高校资金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则会引起资金的积压、分散和损失,最终影响整个学校资金的正常运转,降低资金使用效率。

二、高校暂付款管理现状

第一,财务审批制度不够健全。暂付款在借出时,必须要有相应部门财务负责人的签字。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这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规定,负责人在签字时基本上没有进行相应的财务审批,从而导致在办理相应冲账手续时往往会出现有些支出已经超出了项目经费的预算范围,甚至是超出了学校规定的报销范围的情况。

第二,暂付款的金额较大,账龄较长。暂付款账面数逐年上升,且账龄较长,是高校财务中的普遍现象。学校在进行大型固定资产采购或是重大课题的科研经费转拨时,对方单位出于谨慎考虑,往往需要学校通过预付款项的形式,待绝大部分资金转入对方账户后才能开具相应的发票予以冲账。借款经办人员因为财务意识淡薄,在办理完相应经济业务往来之后,往往会疏忽财务冲账这一环节,甚至经办人已经离开了学校,仍未报销结账,长期挂账造成资金的积压。部分暂付款因为经办人员不清,造成责任人缺失,需经再三调查才得以解决。

第三,注重核算,缺少财务分析。多数高校仍属于传统的“报账型”会计,财务人员忙于具体的报账工作,缺少对暂付款进行定期的清理、汇总与分析,无法及时催报,导致了大量暂付款的积压。

三、优化暂付款管理的几点思考

第一,强化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严格按照财务预算,从源头上规范暂付款的审批、使用、报销流程,明确经办人、审批人的相关责任。尤其要注意审核暂付款的借出形式,除差旅、备用金及小额的经济业务往来可采用现金借款外,一律采用汇款或支票形式,直接将资金转到对方单位账户。坚持对一事一借的原则,在还款与借款性质不同的情况下,不予以报销。

第二,严格控制差旅借款、备用金借款的发生额。由于现金的个人支配性较大,容易挪作它用,必须严格控制此类借款总额。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历史数据及项目的实际情况,以课题组为单位,制定借款额度,一旦未还清的暂付款超出借款上限将无法再办理借款。当年发生的现金借款原则上年底之前应全部冲清,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及时冲账,应当在第二年年初重新办理暂付款手续。

第三,强化借款人的及时还款意识。借款经办人往往认为暂付款清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本人无关,这给暂付款清理工作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各部门的有关领导应对此项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安排专人逐笔进行清理,督促相关业务经办人及时冲账。

第四,经常催报,定期清理。财务管理部门每月向各部门及其领导发一次暂付款情况通报及催报通知,把暂付款催账清理工作列入工作日程中,防止长期挂账的现象。对于经过多次催报仍未能解决的情况,可以适当采取

暂扣经办人工资,冻结相应经费等强制性措施。

参考文献:

1、南京大学财务处.南京大学暂付款管理条例[S].

2、隆梅.高校应收及暂付款管理刍议[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3、张春丽.加强高校暂付款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9(1).

科研用地管理暂行办法篇4

我国档案门类的形成是在档案工作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人们对档案各个门类的认识,经历了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从党和国家机关的“一般档案材料”中,分出了“财会档案”、“干部档案”;又从“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不分的状况中分离出“技术档案”。

专业档案工作真正的大发展,是改革开放之后。这一时期最早出台的是1981年国家档案局和国家出版局的《出版社书稿档案工作暂行规定》。

1989年,以《专门档案管理问答》一书出版为标志,专业档案工作真正进人大发展阶段。此书综合阐述了中央和国家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及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性文件和实践做法经验,包含了会计、审计、诉讼、公证、艺术、教学、地名、标准和商标等九个门类的档案,对每个门类档案的归档范围、整理方法、保管期限和管理原则作了系统、详尽的介绍。

制定会计档案的管理规定始于1956年,经过多次修订,1984年财政部、国家档案局颁布了《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特别规定了会计档案的范围,主要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三种形式。各级财务,部门在工作中形成的有关财会工作方针、政策、计划、报告、制度等文件材料,不属于会计档案,应按文书档案管理办法归档保存。1985年,六届人大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会计档案工作的任务和内容。1998年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再次修订了《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对审计档案的管理,主要是依据当时审计署、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审计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审计文件材料立卷归档工作试行程序》和《审计档案保管期限表》、《关于当前审计档案管理中若干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的规定。1991年审计署和国家档案局又重新修订了《关于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和《审计文件材料立卷归档工作程序》。

诉讼档案的管理办法有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档案局的《人民法院诉讼档案管理办法》,198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档案局的《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管理办法》。《专门档案管理问答》一书只对人民法院诉讼档案管理进行了解答。

公证档案已有1988年司法部和国家档案局的《公证档案管理办法》。

1983年文化部、国家档案局制定了《艺术档案工作暂行办法》,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针对专业社会组织(文化艺术创作、演出团体、艺术教育、艺术研究单位和电影制片厂)、特定专业领域(艺术生产、教学、研究和交流)中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名称(剧本、乐谱、舞台美术设计、剧照和演出海报等)、格式(美术画稿、电影拷贝等)的专门档案管理办法。

《专门档案管理问答》一书中的教学档案管理问答,实际上只阐述了1987年国家教委和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几点意见》以及《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中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17个大类的教学类档案的管理;1989年由国家教委的《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则包含了党政管理类、教学类、科研类、基本建设类、仪器设备类、产品生产类、出版物类、外事类、财会类九类归档文件档案材料。

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和国家档案局的《全国地名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包含了文书类、地名调查和成果类、编译出版类、科学研究类、国际会议及交往类五类;2001年民政部、国家档案局重新修订后的《地名档案管理办法》取消了文书类、科学研究类和国际会议及交往类。

标准档案管理是《专门档案管理问答》一书中唯一在没有专门档案管理办法出台的情况下作出的论述。商标档案已有1987年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商标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另外,国家档案局还与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广播电视部等单位,对新闻单位宣传报道档案进行了调研,1986年中央宣传部与国家档案局出台了《新闻单位宣传报道档案管理办法》。同时,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还与中央和国家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就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档案工作、体育档案工作、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土地管理档案工作等方面出台了管理办法。当时,航空工业、农牧渔业、国营企业、化学工业、测绘、驻外外交代表机构、水利部、国家体委机关、人事部、气象、机械电子工业等方面也相继出台了文书档案、科学技术档案行业或部门的档案管理规定。

20世纪90年代专业档案工作继续蓬勃发展

1990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国家档案局了《企业法人登记档案管理办法》和《个体工商户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电影局从文化部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之后,1991年广播电影电视部与国家档案局又单独修订了《电影艺术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档案局了《干部档案工作条例》。1992年劳动部和国家档案局了《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后来又出台了一些,如1997年国务院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勘界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1998年中共中央纪委和国家档案局印发的《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档案管理办法》。这一期间,还就南极考察档案资料管理、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档案管理等出台了管理办法。当时,乡镇企业、医药卫生、人民防空、交通、全国税务机关、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等方面也出台了相应的档案管理办法。针对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又制定了有关乡镇档案工作和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网络的规范性文件。新千年之后,《普查工作档案管理规定》、《公安档案管理规定》、《收养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等相继出台。同时期,还就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海洋、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国防科技工业、林业重点工程等方面出台了档案管理办法。

党的十六大以来涉及民生方面的档案得以建立和整合

科研用地管理暂行办法篇5

2007年,前有“两会”,后有“十七”大,如此宏大、如此振奋人心的历史背景,注定了中国教育领域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进步态势配合和呼应全国上下更为务实和更富创新的改革步伐。总理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及教育问题的时候,他用四句话表明了政府对教育日臻深刻的认识和发展教育的决心:“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同时,温总理代表政府为“优先发展教育”总体布局: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07年10月,更为坚定和明确的表态出现在了“十七”大报告中,“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些都为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

一年过去了,《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教育方面的落实情况如何呢?我们欣喜的看到了,这些任务在一年来的政府作为中、在国家政策的稳健推动中得到了落实。

转眼2008年的“两会”即将到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等多种教育类型,能够在充满希望的2008年再接再厉,阔步前行,实现更大的辉煌!

目标

职业教育

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落实情况

――2007年6月,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包括《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等8个配套文件,就落实新的资助政策做出了明确规定。

――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央和地方政府已为实施新的助学政策投入154亿元,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约82亿元;2008年全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将达到308亿元,中职所占比例仍将过半。

――2007年6月起,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全面启动。大规模组织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部级培训,这在我国尚属首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五项计划之一,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是该计划的重要内容和主干项目。该项目计划到2010年,培训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15万人。

――2007年,我国已经完成了两批共7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院校的遴选,这些院校正在按照教育部、财政部批复的建设方案和建设任务书加紧建设。2008年我国还将启动30所左右立项建设院校的遴选。“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至少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2007年,教育部直接推动了与校企合作直接相关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三大制度建设,启动与上海通用汽车校企合作项目;中职助学政策规定第三年实行半工半读、带薪顶岗实习等,鼓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浙江道路”、“天津模式”、“河南现象”、“沈阳经验”等典型不断涌现。

――2007年年底,首批28所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展示校企合作成果,有合作协议的行业企业5009家,建立5334个校外实习基地,聘请5349位行业企业兼职教师。

――2007年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提出走“集约化、集团化、品牌化”道路,按区域或按行业、专业组建起了一定数量的职教集团。可以说,职教集团既是校企合作的新路径,又是新亮点、新趋势。

……

目标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加强高水平学科和大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

落实情况

――2007年,中央财政投入25亿元,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面对全国70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近1000万名在校本科生。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控制研究生扩招比例,试点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2007年国家启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共有17所高校首批试点改革。博士生教育方面,国家开展博士质量调查,质量工程上延到教育顶层。

――2007年是教育部实施五年一轮次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评估第一轮次的最后一年,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全国592所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的要求,前后共有282所普通高等学校需要在这一年度接受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从2007年开始,中国恢复了师范生免费制度,并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2007年对高校贫困生加大了资助力度,提高了资助保障水平,财政投入大幅提高,后半年投入的资金达到154亿元,到2008年上半年将达到308亿元。助学贷款2007年实行的一个新政策是生源地贷款,在江西、内蒙古、浙江等一些省区开展,已经被高校录取的学生在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就可以贷款,以保证新生顺利入学。

――高校实行自主招生,由原来的59所增加到68所,自主招生高校在招生工作方面有更多的倾斜。

……

目标

民办教育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

落实情况

――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于2007年秋季开学实施。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表示,国家奖助学金制度没有把民办学校排除在外。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三个文件均涵盖民办高校。

科研用地管理暂行办法篇6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会计核算;问题

近年来,我国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新农合资金管理的相应政策如:财政部下发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库[2008]33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会计制度》(财会[2008]1号);地方也相应出台了新规如:湖南省财政厅和卫生厅也联合下发了《湖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管理办法的通知》(湘财社[2008]16号)。

一、新农合基金财务核算的实际操作过程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标准不统一。根据国家财政部下发的文件要求新农合基金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原则,但在每年收缴农民个人缴费收入时,则要求在本年度收到的参合农民缴纳的以后年度个人缴费以及收到的其他属于以后年度的基金收入均通过暂收款科目核算,并在下相应设置“预收基金收入”明细科目。这与收付实现制原则有相违的地方,而是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原则。

2.会计科目设计单一。根据文件要求负债类科目只设了一个暂收款科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则存在设计科目不足,导致许多账目只能通过在暂收款下设n个二级科目核算。如为有效控制基金风险各县市级合管办都与各定点医疗机构签订了服务协议,根据服务协议对院方在基金审核过程中出现的审核错误扣减数、预留款、实际拨款数、罚款数、违约金等作了相应的处理规定,对于这些项目的处理基金会计核算制度并未作相关规定,也并未作相应科目处理说明。在实际过程中只能通过单一的暂收款科目进行核算。

3.基金财务风险难以得到真正控制。为有效控制基金风险,各地合管办都会出台相关风险控制政策并与相关定点医疗机构签订相应服务协议,我国现有的机构体制设计是将新农合机构作为市卫生主管部门的一个下属机构进行管理,且新农合机构本身无收支处罚权,对于经查实已出现违规行为的医疗机构,新农合机构只能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对于即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主管单位来说,无法真正有效作出处罚行为,基金财务管理难以得到真正有效控制。

4.容易出现长期挂账或私设小金库行为。如上因无相关政策规定,对已出现违规行为的医疗机构的处罚款,因无相关账务处理可能会对已上交的款项私设小金库。因相关新农合基金会计制度规定所设科目少,账务处理时只能将医院的报帐支出作为合医基金支出,暂扣的医院预留款项则采取长期挂账,致使账面支出大于实际支出。如某院在进行补偿结算时,申报住院补偿额为50000元,经审核后应扣减2300元,应预留4770元,实际拨额为42930元。账务处理时只能是:

借:统筹基金支出―住院支出47700

贷:暂收款―预留款4770

支出户存款42930

5.乡镇会计核算监督缺失有效管理。在实行市级管理会计核算模式的形式下,乡镇会计核算主要实行报账制核算,在这种模式下乡镇的财务管理必然存在缺失。在基金支付环节存在审核不严、审核人员违纪、恶意套取基金行为。现阶段各地、乡镇虽配备了专职合医专干,因总体未分家,合医专干在对卫生院的监管上也就难免存在执行力度不够或卫生院落实不到位,如在控制意外伤害这一块,新农合管理机构虽设计了需当地相关机构层层把关调查情况,仍存在医院为争取效益,往往在给病人书写病历时弄虚作假,相关证明单位并未真正调查了解就盖章,无法真正起到监督作用。

二、建议

1.实行管办分离。国务院相关机构管理部门应尽快进行调研,探讨适合新农合制度长远发展的机构管理模式。如将现有的新农合机构与劳动保障机构进行合并,从制度上制定出农村医保和城镇医保承担的是同一职责,享有同等的执行力。

科研用地管理暂行办法篇7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国际金融贷款农业项目

一、财政部开展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有关实践

(一)我国财政支出项目的制度变迁

回顾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估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伴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效绩评估制度。特别是在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传入后,我国便开始借鉴世界银行的做法,着手开展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的评估工作。投资项目后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总结投资项目的决策、实施和运营情况,分析项目的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影响,为投资决策和项目管理提供经验教训,改进并完善建成项目,提高其可持续性。项目后评估的主要内容有项目目标、项目实施过程、项目效益、项目影响、项目持续性五类评估。

2000年以后,财政部开展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的试点,财政部统计评估司开始着手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的研究。2001年,湖北省财政厅根据财政部的安排,率先在该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选择了5个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评估试点。2002年,湖北省又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扩大试点,湖南、河北、福建等地也进行了小规模试点。通过试点,摸索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效。

从2005年开始,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步入正轨。由于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投资权利与责任不对称,容易造成一定的职能错位,从而导致财政支出的越位,财政部于2009年6月颁布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体现政府公共服务目标,完善绩效评价基本框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绩效评价要遵循科学规范原则、公正公开原则、分级分类原则和绩效相关原则。绩效评价的对象包括部门(单位)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以现有中央和部分地方考评办法为基础,结合近年绩效评价试点情况,在评价框架体系上作了进一步完善,与原有中央和地方绩效考评办法相比,增加了“绩效目标”、“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两个部分,内容上以绩效目标的设立为逻辑起点,各部分之间在工作程序和概念关联方面的逻辑性较强,引入更为合理,体系更为完整。此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还明确绩效评价的主题是开展绩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落实绩效评价责任的基本要求;突出了绩效目标的重要性和操作性,确认了绩效目标是绩效评价的核心和依据,设立绩效目标是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和起点;强调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以项目支出为重点,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以享受资金数额较多的地区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支出为评价重点。此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指出绩效评价指标由财政部门和部门(单位)分别或共同制定,明确了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规范了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和报告内容。

2011年4月,财政部在2009年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上又颁布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包括总则、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和工作程序、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结果及其应用、附则8章37条,标志着我国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步入了与改革步伐相一致,更合理、更科学的新阶段。

(二)财政部关于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的意见和制度

十六大以来,中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策略,中央连续九年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支农惠农政策。伴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财政支农投人的力度也不断加大,给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从总体上看,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规范预算管理、探索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加强监督检查等,在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也探索了一些新思路、新举措。但是,对支农资金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仍然存在,违规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部门预算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项目交叉安排、分散使用的现象。

科研用地管理暂行办法篇8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考核国资委全面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

一、国资委推行eVa考核初见成效

(一)eVa考核不断深化

2010年1月至今,国资委在央企范围内稳步推进经济增加值(简称eVa)考核,eVa考核不断深化。一是考核范围逐步扩大。目前,除了国资委在央企范围内全面实施eVa考核外,全国三分之二的地方国资委也开展了eVa考核,包括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河北、山东、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在内的多个省市的国资监管部门。二是考核工作不断细化。大部分央企将eVa指标分解至各个部门和下级单位,延伸了考核的触角。航天科技对总资产周转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所属单位,采取资本成本率上浮等措施,提升eVa指标的有效性。山东省国资委明确了“非经常性收益”和“在建工程”等eVa指标计算方法,提高了eVa考核的操作性。三是考核标准逐渐提高。eVa指标作为考核的基本指标,在考核中所占的权重逐步提高。部分央企的子公司eVa指标的权重达到60%。辽宁省国资委对经营稳定的企业,eVa指标的考核权重由10%提高到40%。

(二)初步建立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现阶段,大多数央企已经把价值创造与战略规划、投融资决策和生产运营结合起来,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同时,紧抓eVa的关键驱动因素,强化过程跟踪和控制评价,提高价值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部分企业还按月分析eVa指标,建立了动态的管控机制。华润集团从资本结构、现金创造、现金管理、资金筹集和资产管理五个维度强化价值管控,建立了系统的价值管理体系。

(三)成本意识显著增强,盈利能力明显提高

在实施eVa考核的同时,央企积极引入价值管理理念,增强资本成本意识,不断优化资本结构和资源配置,做强主业,提高抗风险能力。数据显示,国资委全面推行eVa考核的头三年,也就是国资委第三任期,央企预计实现利润3.6万亿元,比上一任期增长43%,资本保值增值率超过125%;实现eVa指标1.1万亿元,比上一任期增加46%;央企资本占用年均增长13%,比上一任期降低5.7个百分点;管理费用项下研发费用3,123亿元,比上一任期增长1.5倍。可见,全面实施eVa考核后,央企的资产总额稳步增长,盈利能力提高较快,较好的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了eVa考核

2013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并开始实施第30号令《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对年度考核基本指标、考核指标权重和经济增加值考核细则作了部分修改。与三年前的22号令相比,eVa计算规则更明确,eVa考核更具针对性,价值创造导向更突出。这是国资委引导央企转型升级和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的重要举措。

(一)注重效益评价,突出eVa考核的价值创造导向

新修订的《暂行办法》将eVa指标的权重提高到了50%,成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中权重最高的指标,eVa指标在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暂行办法》在任期考核规定中取消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基本指标,代之以总资产周转率。修订后的《暂行办法》表明,央企的考核改变了过去扩大规模、增加收入的导向,转而关注资产的使用效率,兼顾效率和规模,注重企业的效益。从另一个角度看,也符合了eVa考核对资本节约的要求。可见,国资委正逐步引导央企形成以eVa指标为主的考核模式。

(二)强调分类考核,明确eVa指标的计算规则

修订后的《暂行办法》细化了eVa指标的计算规则。首先,《暂行办法》采用了差异化的考核权重,使考核更具针对性。军工﹑储备等第一类企业和电力﹑石油等第二类企业的eVa权重分别为30%和40%,其他企业属于第三类,eVa指标的权重为50%。前两类企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如此分配权重,符合其资本占用刚性的特性。其次,《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eVa指标的计算口径,将“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股利”、“专项应付款”和“特种储备基金”均视同无息流动负债予以扣除。明确这些项目,完善了无息负债的调整内容,减少了企业对eVa指标计算的分歧。

(三)重视创新和创造,进一步完善奖惩制度

新的《暂行办法》奖惩更加分明。企业在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重大突破和突出成绩的,年度考核给予加分奖励,任期考核给予表彰。《暂行办法》还设置eVa指标作为a级企业进级门槛;同时,规定绩效薪金的70%在年度考核结束后当期兑现,其余30%延期到任期考核结束后兑现。这些措施,进一步增强了考核的激励和约束效果。

三、深化国资委eVa考核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eVa指标的计算规则

1、eVa指标的参数数值有待商榷

现行的考核办法规定,eVa指标的平均资本成本率简单地采用4.1%、5.5%和6%三种数值,影响了平均资本成本率的真实意义:一是这样的平均资本成本率与实际资本成本率相差甚远,无法约束企业投资行为;二是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按照相同的资本成本率计算,无法促使企业优化资本结构;三是企业可以通过操纵期初和期末的资本规模,达到控制资本成本的目的,从而削弱了eVa指标的真实性。另外,税后净营业利润的计算公式中对调整项目统一采用25%的税率,造成企业所得税率不是25%的企业的净利润和调整项目不匹配。国资委在eVa考核中,应根据央企所属的行业和地域的实际情况,对以上参数数值进行设定,增加eVa指标的真实性。

2、会计事项的调整有待完善

现行eVa指标的会计事项的调整还有待完善。资产减值准备作为会计谨慎性原则下的调整事项,在eVa指标计算时应作回转调整。商业模式的创新支出和品牌建设支出等也应作为计算eVa时的会计调整事项。

3、进一步完善eVa考核体系

增加eVa改善值或eVa率,对不同行业、规模和产业布局的央企进行比较,以作为考核和决策的参考。同时,采用动态监测eVa的做法,按月份或者季度计算eVa指标,在年末计算eVa指标平均值,作为当年考核的实际值,以减轻eVa指标的人为调节力度。

(二)结合平衡计分卡实施eVa考核

平衡计分卡即BalanceScorecard(简称BSC),它把企业目标分解并转化为一套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贯穿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以达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动因和结果以及企业组织的内部群体与外部群体的平衡。eVa和BSC两者具有共同的基本理念,都可以用作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业绩评价工具,关注长期目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国资委实施eVa考核的同时,可以相应地构建BSC体系。根据公司战略,制定当前和未来需关注的最重要的目标,而eVa作为衡量股东价值的最终标准,将其放置于BSC的顶端,将其它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最终导向价值创造。这样,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都是为实现eVa增长的总体目标服务,企业及各部门的商业计划不再特立独行,而是融入到创造eVa的进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上述BSC的四个驱动因素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能够与eVa形成互补。例如,BSC考虑了财务以外的其他综合因素,还为经营者提供战略、客户等方面的信息,弥补了eVa仅仅作为财务指标的缺陷。又如,BSC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解决了eVa作为一个指标的滞后性。

(三)结合全面预算管理实施eVa考核

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国资委于2007年开始推进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借助于全面预算,央企将年度经营目标进行细化和落实,促使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和年度具体行动方案紧密结合,有效地将战略转化为行动,确保企业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

在现有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构建eVa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促使eVa考核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处。以eVa为目标和企业预算编制的起点,将企业战略分解为关键性要素和绩效指标,落实到相应的行动方案。将管理层报酬同eVa增量相挂钩,立足于管理创新,凭借eVa指标均衡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将自动通过将eVa置于计划和决策的共同关注点,嵌入企业文化,引导员工致力于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真正构建起完善的eVa理念体系。

总之,实施eVa考核是业绩考核的必然方向,也是业绩考核的重中之重。国资委eVa考核仍处于初级阶段,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eVa考核方案,实现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不断把eVa考核引向深处,提升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治纲.中国式经济增加值考核与价值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iSBn:9787514100471.

[2]池国华.eVa管理业绩评价系统模式.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iSBn:9787030223661.

[3]张星燎.透析国资委eVa计算规则[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0,(10)

[4]安小民.国资委经济增加值指标计算的优缺点[J].经济研究导刊,2011,(3)

[5]王薇,汪祥耀.国资委实施eVa考核的进步与不足[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3)

[6]施文丽.浅谈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方法[J].金融经济,2011,(22)

科研用地管理暂行办法篇9

【关键词】住民票制度;暂(居)住制度;比较;启示

户籍制度是一项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全体国民切身利益的具有根本性的重要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必须适应社会改革发展的大方向。日本古代的户籍制度是受中国唐代户籍制度的影响而建立起来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户籍制度开始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户籍制度接轨,实行人口居住和迁徙自由政策。日本同样实行户籍制度,但不具备中国户籍制度调控城市化人口流向和流量的阀门功能。因此,比较和借鉴日本的户籍管理制度,对我国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深有裨益。

一、日本住民票制度与我国暂(居)住制度概述

1、日本住民票制度

当代日本户籍分为“本籍地”和“住民票”两个部分。“本籍地”相当于我们认为的籍贯,但这个籍贯是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自由改变的。而“住民票”上的地址显示的是公民现在的确切住址,即人身在何方。日本户籍法规定,国民在20岁的法定成人之前,无权独立设立自己的户籍,成人后则完全自由。[1]

“住民票”是日本最常用的户籍文本,它以每个人的居住地为基础设立,上面标有此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别、与户主的关系等。日本实行典型的“户籍随人走”的制度,但办理户口登记有一套严格的法律规定。国民在搬出之前需要先到当地政府办理“住民票”,日本人的“住民票”是完全随住址移动的,国民迁移应先申请迁出证明,注明迁出原因、迁出人数和迁往地址,搬入新住址后14日内到新居住地政府办理迁入登记,居住地点的登记非常详细,这样也就变更了原来的户籍材料。日本人口流动虽然自由,但户籍制度很严格,任何人无论走到哪里,其行踪都在政府控制之下。[2]

日本通过出台的“住民基本情况网络登记制度”,确保每个居民有一个登录号,行政部门通过登录号就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每个居民的住址、电话、年龄等基本情况。这种制度便于人口流动,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自己的合法身份,都可以落地生根。

2、我国暂(居)住制度

暂住制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要求大陆境内非当地户籍的人员在城市作短期或长期居住时,必须申请办理的一种表明暂住地位的许可制度,相关证件称为暂住证。没有暂住证的外来人员,会被予以处罚或遣返。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雇佣无上述证件的外来人员,对违反此规定者要进行处罚。

收容遣送在中国大陆自1950年代初就存在,当时主要是收容散兵游勇、、吸毒者和游民、乞丐等,1982年5月中国国务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确立为法规,之后又延续了20多年。根据收容遣送办法,城市行政部门可以要求检查该证件,发现没有身份证、务工证及暂住证的外地人口得以收容及遣返回原居住地。因孙志刚事件,中国国务院2003年6月20日第381号令取消收容遣送制度,实施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虽然《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已经废止,但暂住制度并没有完全取消,仍在各大城市继续实施,实现对外地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限制准入。沈阳等城市曾率先取消了暂住制度,但大多又恢复了这一制度。2008年以来,湖南、上海、广东、北京等省市对流动人口取消了暂住证制度,代之而推行“居住证”制度。居住证制度是对暂住证的一种改革和进步。办理了“居住证”的流动人口享有比办理暂住证的流动人口更多的权益。[3]

二、日本住民票制度与我国暂(居)住制度的比较

1、二者的相同点

首先,从制度的性质方面来看,日本住民票制度与我国暂(居)住制度都是属于行政登记制度。日本住民票制度是日本户籍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一方面保证了日本人口流动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日本行政当局与居民的有效互动,即享受当地各种优惠政策与遵守当地的行政措施与法令。我国所有流动人口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学习务工经商,到达目的地后,须在当地公安机关办理暂(居)住证,这表明我国暂(居)住制度是行政机关管理流动人口的主要措施。

其次,从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来看,日本住民票制度与我国暂(居)住制度都是为了反映实际居住或暂住的状况,从而更好的进行人口管理。

再者,从需要办理住民票或暂(居)住证的登记地来看,二者都需要向基层政府或基层社区进行登记。

2、二者的不同点

由上文对日本住民票制度与我国暂(居)住制度的概述中可知,二者在形式上的不同点表现在,日本统一实行住民票,我国各个省市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暂住表(暂住证)或者(居民证);日本住民票制度适用的对象是日本全体人口,管理的机构是法务局,我国暂(居)住制度仅仅是针对流动人口,即离开户籍地的一部分人口,而管理的机构是警察部门。

日本住民票制度要求公民在迁入另一座城市前,首先要带上新居住地的房屋租赁合同,到户籍所在的当地政府办理住民票迁出证明,注明迁出的原因和计划前往的地址;搬入新住址后要到新住地政府办理迁入登记,居住地点的信息登记要求十分详细,这样就变更了原来的“户籍”材料。如果住址发生了变化而不改变住民票的相关信息,从法律上来说虽然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但会给办理健康保险和纳税带来很多麻烦。日本以“全民医疗、全民养老”为目标建立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深人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都道府县到区市叮村都设置有相应的办事机构和福利设施,为居民的福利提供服务。(下转第207页)

(上接第205页)居民搬到一个新住地,首先要去所在地的政府役所报到,这不光是基于治安的考虑,还因为与之相关的社会保障都由此负责。而且在此登记之后,便成为这一社区的一分子了。

我国暂(居)住制度与之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不仅人口信息登记的非常简单而且暂住人口基本没有与常住人口相应的社会待遇。由于这些差别而导致的两种制度的效果也显而易见,日本因为迁入居民享受当地的各种优惠政策,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意识,居民都主动进行登记,这也是日本社会治安良好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我国暂住人口往往逃避登记,一方面不利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另一方面,社会治安工作难度加大。

三、日本住民票制度对我国流动人口暂(居)住制度改革的启示

通过与日本住民票制度的比较,可以清楚的看到日本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先进性及人文性。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其先进经验,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国情,使我国的流动人口居住制度不断完善,从而更好的维护社会治安、服务经济建设。

1、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服务与管理并重。中国公民既是户口管理的对象,又是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的主体。因此,户籍制度改革不仅要考虑如何管理社会、为国家各级机构行使职权服务,更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考虑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改革暂(居)住制度要求在实行暂(居)住证的前提下,从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出发,赋予暂(居)住证持用人员以平等的市民待遇或部分待遇。这样既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吸引流动人口主动办理暂(居)住证,从而达到服务与管理相统一的效果。

2、改革暂住流动人口的权益待遇,并逐步与户籍脱钩。大力推进相关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从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出发,通过改革相关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以及选举等制度,以实际居住地(可附加一定的居住期限)而不是户籍地来决定公民享受合法权利、履行法定义务的空间地域范围。相应地,将暂(居)住证制度改造为社区居住证制度就是一种可行的选择。[4]

3、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登记机构的“非警化”。例如成立人口管理的事务性机构,让户籍管理与公安部门脱钩。一方面由于公安部门强制执行暂住证以来,出现了城镇部门严重腐败现象,特别是公安部门,借外来人员的“暂住”特点,利用暴力借机谋取利益,严重损害了外来人员的利益、权利和权力,民众对之怨言颇深,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量大,信息采集量大,而警力有限,两者的冲突导致大量具体管理工作和管理措施难以落实。因此通过实现登记机构的“非警化”,目的是确保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水平,实现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与管理效果的统一。

注释:

[1]王新华译.日本户籍法[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2]张雷.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3]陈祥松.当代中国流动人口管理伦理问题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4]伍先江.轮流动人口暂住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44.

【参考文献】

[1]王新华译.日本户籍法[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2]张雷.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科研用地管理暂行办法篇10

为使学院科研工作稳步、快速、有序地发展,规范科研工作的管理,充分利用科研信息和科研资源,进一步形成学院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良好机制,特制定如下暂行办法。

一、建档的主要目的

(一)科研成果建档是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产、学、研三结合的重要工作内容。对科研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教学科研整体水平、完善科研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

(二)分时段、分类别、系统收集我院教职员工科研成果,并进行统计分析,为学院及上级领导机关准确、有效地提供相关信息作好基础工作。

(三)对科研成果的全面收集、系统整理、归档保存、建立调档、提档、保密等管理条例,是有效、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实施科研成果转化的有力措施。

二、科研档案管理原则

(一)我院科研档案实施院、分院二级建档,由科研处统一管理。

(二)凡分院(部)建档的材料均需上报一份给科研处。科研处负责全院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分析。各分院(部)负责本分院(部)的科研成果建档管理工作。

(三)科研成果以保存原始材料为主,至少应有成果的复印件。

(四)应尽量分时间、分类别、分对象按照本单位的特点设立建档项目,做到完整不漏,分类清晰、简明易查。

(五)考虑到档案的变化情况,要实行静、动结合的档案管理模式,年内要动态地不断修改充实原有档案,年终都要综合整理核查一次后归档静态保存,任何修改都要履行严格审批手续后方可进行。

(六)科研档案管理应遵循保密原则。凡属保密的科研成果必须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方可调阅或借阅,原则上禁止外借。

三、科研档案归档范围

凡具有指导性、理论性、学术性、技术性、应用性、科普性、检索性的文、理、工、艺等领域的文章、论文、有学术价值的自编教材和实验报告、专利及教学科研成果的系统资料均属重点归档范围,具体作如下分类:

(一)科研文书档案

1.上级机关有关科研工作文件、通知。

2.本院(分院、部)科研管理条例、制度、办法。

3.本院(分院、部)科研工作文件、工作计划、总结。

4.本院(分院、部)科研成果的统计分析资料。

5.科研项目的申请及批复。

6.科研成果的评审结果和获奖情况登记。

7.科研学术活动审批存单。

8.科研项目、学术活动、财务核算清单。

9.本校教职员工在各类学术组织任职情况。

(二)科研信息档案

1.国内外相关专业的科研动态。

2.国内外高校管理及教育研究动态。

3.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科建设、产学研结合动态。

4.全国职业本科院校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动态。

(三)科研成果档案

1.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自编教材、实验指导教材和实验报告的原稿或印制品。

2.已出版的著、译作或主要部分的复印件。

3.国内外各类报刊上发表的论文、文章的复印件(包括刊物封面、目录、英文目录、正文、英文摘要、封底)。

4.在省级以上各类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复印件。

5.获省级奖励多媒体课件。

6.各类相关科研的省市级以上的奖励证书奖品原件或复制品、照片

7.专利证书、编文证书复印件。

8.科研成果转让协定书复印件、成果利用或推广的使用资料。

四、归档要求和程序

(一)归档材料由个人或项目组负责人收集提供,材料必须真实可靠,最好提供原始资料。

(二)归档资料纸质要优良,字迹要清晰,严禁用铅笔、圆珠笔、复写纸书写,纸张规格统一为16开(或a4)书写纸。

(三)归档材料必须一年进行一次系统整理,按卷、册、袋、盒组成保管单元系列,并贴上封面标识,由有关人员撰写好归档序言或归档说明。

(四)一般成果归档一份,重要的使用频繁的归档两份。

(五)学院科研归档材料由科研处第一负责人审核后归档;分院(部)科研材料由分院(部)主任审核后归档。

(六)档案要妥善保管,防止泄密和遗失。

五、档案管理与交接

(一)档案不仅仅是为了保存,更重要的是为了利用,要充分发挥科研档案的应用功能,档案工作者应尽量满足、方便利用者的需要。

(二)档案主要为校内教师和职工服务,一般不对外。

(三)调档或借阅要经过主管部门领导批准后办理调档或借阅手续,并在规定时间内迅速退还,不得拖延。

(四)不论何种原因造成泄密、遗失事实,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给予必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