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教育的走向十篇小学教育的走向十篇

小学教育的走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3:24

小学教育的走向篇1

【关键词】蒙氏数学教育;小学化

当我们走进蒙氏工作室,首先最吸引大家的就是工作柜上所有形形的教具,当大家去浏览教具的时候,也不难发现数学区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板,有些人因为不了解这些教具所蕴含的意义而给它加上了“小学化”的标签。

一、蒙特梭利数学教具设计背景

我们所看到的是否是真实的,这还需要我们看看蒙特梭利博士与这套数学教具的渊源。蒙特梭利因为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在十三岁时进入工科学校工科组就读,而在当时极少有女孩子进入工科组。为了更好的学习数学,她在十六岁进入达文奇工科大学学习。这是日后她认为发展数学心智,是培养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径的思想来源。在她一生的实践和讲学中,她整理和设计了很多教具,她设计的每一份教具都蕴含着深刻的涵义。这些教具涉及的领域是很广阔的。老师要根据儿童的需求,不断地制作新的教具。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她选择感官与数学这两个领域,制作了大量的教具,几乎世界通用。蒙特梭利博士把这个大多数人认为最难学、最难懂的学科变成了最有趣、最有活力的一门课程,真正让人觉得“学习数学是有趣的,是需要方法的,孩子的数学心智是可以激发的。”

二、对蒙特梭利数学教育产生“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当我们看到“加、减、乘、除”运算板时,因为不知道这些东西怎么操作,会用我们成人的经历和自己的固有模式去看待这份教具,因为我们学习数学的经历就是死记公式,按部就班的执行运算方式,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这门学科是很枯燥和另人苦恼的,甚至有些人还因为数学学不好而受到过不同的“惩罚”。这些我们头脑里根深谛固的思想会影响我们对蒙氏数学教具的明确认识。

在大家的周围生活中,也不难发现一种现象,那就是你发现孩子喜欢音乐、喜欢语言、喜欢绘画,惟独数学,无论那方面的书籍,除了走迷宫孩子喜欢,学认数、学加减孩子特别讨厌,其实这是孩子的通病。正如世界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所说:“大自然为孩子准备了学习知识的一切环境、语言、绘画、音乐等,(令成人最感到头疼的语言其实就是孩子由生活环境中不断吸收到别人的声音而学会的),但却没有展现数学的精密、准确和秩序,幼儿数学的倾向缺乏萌芽的机会,因而感到痛苦,并成为日后进步的障碍。”

三、数学教育背后的意义

世界伟大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认为数学不仅仅是用来学习知识,用来生活的工具,他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严密、精确的秩序心。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从小开始,从小塑造。在孩子的心智定型前进行塑造和培养会有更好的效果,而且要配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数学是培养自律性、条理性、创造性及精确秩序心的一门学问。数学教育的学习使孩子们进入了深度思考的阶段,在这里,蒙特梭利博士告诉我们:“人与生俱来就有数学心智”。她认为秩序感是人的本能,只是由于环境和方法的不同而导致的各种差异。所以后天的教育环境对启发幼儿数学心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不是简单的、机械地背诵识记数字,甚至背诵各种公式,而是在我们提供的环境中,幼儿自发的建构知识,能力的过程。让孩子自己通过操作、经验、不断地探索、发现、建构一定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幼儿数学活动的兴趣,将抽象的数概念和运算方法以工作的方式和自由的操作探索形式,使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教育,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建立秩序感、专注性、建立数概念、开启幼儿原有的本能。从生活中,教具操作过程中,理解数概念,培养秩序性,进而达到内在秩序的发展。

通过有秩序的学习方式,发展孩子自发的思考,从而主动地探索教具本身的意义,喜欢去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教具的内涵,学会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理解抽象的数概念,进而培养幼儿的逻辑思考能力。

四、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对孩子的重要性

在从事了几年蒙氏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他们在操作中乐此不疲的自己研究和主动地学习,在蒙氏数学环境中,孩子们自己建构了思考的能力。这些学习都是为了帮助孩子建构学习的兴趣。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把1-100的数字进行排序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因为有了“一百板”这份教具,老师只是给孩子提供了这份材料,然而孩子自己经过对这份教具的不断探索,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排序规律,这些都是孩子自己获得和理解的。

我还收到了一份来自已经上小学的家长反馈的信息,她说,她的孩子接受了三年的蒙氏教育,上小学以后,学到10进位这方面的知识,孩子说,我在幼儿园就知道了,他是通过操作教具自己理解获得了,而其他的孩子在理解起来就比较机械,很难理解10进位。但是这个孩子因为有了前经验,理解起来就很容易。所以,大家要正确的认识蒙氏教育,蒙氏教育更多的是在为孩子们以后的学习做准备,而不是现在必须要学会什么。

小学教育的走向篇2

1、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之一:讲卫生、爱劳动

2、“安全教育宣传周”活动(交通安全知识测试)

3、庆祝教师节活动(“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

4、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主题班会)

5、“小手拉大手,文明向前走”主题教育活动之一:道德讲堂

6、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系列活动(走进老年公寓、中秋经典诵读)

7、评比校园十大卫生标兵

8、“学法普法”先进(示范)学校创建工作

十月份:爱国主义教育月

1、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之二:升好旗、唱好歌、做好操

2、开展“我们的节日•国庆”系列活动(读书征文、主题班会、歌咏比赛、书画比赛)

3、开展热爱学校教育(“我为学校添光彩”演讲、评选校园最美教室)

4、“小手拉大手,文明向前走”主题教育活动之二:文明志愿者服务活动

5、观看爱国主义影片

6、大课间活动评比

7、家长学校活动(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共话文明座谈会)

十一月:诚信教育与安全教育月

1、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之三:走好路、惜公物

2、珍爱生命教育(走进消防特勤中队、逃生演练)

3、“小手拉大手,文明向前走”主题教育活动之三:“文明安全行”活动——走进城南城管中队

4、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5、学习经验大家谈(手拉手助学帮困活动)

十二月:爱心教育与法制教育

1、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之四:吃好饭、惜粮食

2、感恩教育(小手拉大手—亲子体验训练活动、感恩征文)

3、细节决定成败(主题班会)

4、开展“爱老师、爱同学、爱校园”活动(以“爱”为主题征文)

5、庆元旦文艺汇演

6、法制教育讲座(告别不文明行为、远离犯罪)

7、“小手拉大手,文明向前走”主题教育活动之四:“跳蚤市场”爱心义卖活动

一月:勤奋励志教育与自我评价

1、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之五:讲诚信、惜名誉

2、励志教育(励志故事大家讲)

小学教育的走向篇3

这就要说到普通中小学教育了。我国实行的是双轨制,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是分设的。自然,职业中学的毕业生立刻走向职场,普通中学毕业生以升学为主。但事实上普通中学毕业生能够继续学习的也不是全部。据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高中毛入学率为59.8%,也就是说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初中毕业生要走入职业市场。高中毕业生报考高等学校的录取率大致是60%,也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高中毕业生要走入职业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就不能只考虑升学这一途径,应该在教育内容中渗透职业教育的内容。当然,在普通中小学设立许多职业课程是不合适的,这会违背普通中小学的性质,而且会两败俱伤,普通知识没有学扎实,职业能力又没有培养起来。但是给予一定的职业素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以适应一部分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同时这种职业素养对升学的学生也是有用的,毕竟他们最终要走入职业市场。

再从普通教育的基础性来说,普通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打什么基础?我认为要打好三方面的基础:一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使学生有健康的体魄,有稳定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思想品德;二是学习的基础,终身学习的基础,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学习;三是走向社会的基础,具有高尚的公民道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就业意识。因此,要为学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就有必要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在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不是要另搞一套教材,不是要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而是要把它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我想普通中小学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有职业意识教育、职业意向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三方面内容。

第一,要告诉中小学生社会上有哪些职业,这些职业都是社会必需的,缺了哪一行社会就难以运转,因此各种职业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尊重社会上每个劳动者。可以让学生认识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的职业,请他们谈谈对自己职业的认识,他们的贡献。这就是职业意识教育。

第二,从小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爱好。现在,我国中小学生只顾埋头读书,做作业,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做老师的为之担忧,担心他们将来变成平平庸庸的人。从小培养兴趣和爱好,对他将来的事业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名家,不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是从小就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这就是职业兴趣、职业意向教育。

小学教育的走向篇4

一、“教明其道”是“做正确的事”

老子《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人理解事物,力求追本溯源,以把握事物的根本,而贯穿理解事物整个过程的是一个“道”字。今日教育之人,理应在“道”上做足文章,因为做教育就是一个明道、悟道、得道的过程。

明即明白、懂得,道即规律、原则。“教明其道”,就是明教书育人之道,即“做正确的事”。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本意是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幸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所说的教育之道,是建立在以提升学生素质为价值取向,追求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尊重学生差异发展和学生未来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上的。

就教师而言,教育之道主要是教书之道和育人之道。

我总结了“教书之道”的新走向,现简录于下。

从学答走向学问。“学问”二字蕴含深刻的学习之道。李政道教授曾对中学生传授其做学问的秘诀,即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柳斌先生的一句“当前教育最缺‘问’”,一针见血地点出基础教育的软肋。

从学会走向会学。“学会”和“会学”看起来只是两个字的颠倒,但意义却大不相同。“学会”只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而“会学”则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从知识走向方法。“传授知识”的教学是一个层次,加上“能力培养”就会高一个层次,再加上“方法渗透”又就高了一个层次。“授人以渔”就是教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当然,教学走向“提高修养”,走向按“教育理念”教学,是教学的更高层次。

从好玩走向玩好。“好玩”就是“引趣”,让学生感到学习十分有趣,这是学习的原动力;“玩好”就是“引深”,让学生能不断钻研,深入探索,这是学习的内驱力。“好玩”是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的,“玩好”就不能要求所有学生一定都达到,这里有一个“度”的把握。

从智商走向情商。智商是学生学习的内核,一般来说,包括注意、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这些影响学习的深浅、速度和方式。情商是学生学习的助力,一般来说,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性格和情感等,这些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的作用。

从题海走向题根。“题海无边,题根是岸。”题根是题目的根基,它不是一个孤立的题目,也不是一堆题中的单一个体,而是一个族群的根祖、一个题系的根基、一个题群的代表。抓到题根,就等于抓到题族、题系和题群。

从无疑走向生疑。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时空,是师生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时空。学生走进课堂,满怀希望,面对问题;学生走出课堂,充满自信,怀抱好奇。心灵对话,唤醒潜能,创造奇迹,面对问题,怀抱好奇,能不生疑吗?

从学科走向跨科。跨学科学研,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跳出自己所教学科,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知识、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类比迁移到自己所教的学科中去,并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从随性走向诗性。随性的教学,随处可见。而“诗性”的教学,让教学走向本真、唯美、超然的境界,是融奇趣、文化、审美于一体的教学。课堂面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的怀抱,是点燃每一位学生思想智慧的火把,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迸发的舞台。

从本本走向超本。教师要注重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深加工”,发挥各种课程资源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立足于学生的认知与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

我也总结出了“育人之道”的新走向,简录于下。

从一致走向差异。“一致”的德育相对容易,如一致的德育课程、一致的德育读本、一致的德育活动,划一模式下的统一化、标准化和同步化的德育工作,有一定的作用。但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一致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德育工作要从一致走向差异。

从共性走向个性。“共性”德育追求“齐步走”,“个性”德育追求“散步走”。理性的德育应是时而“齐步走”,时而“散步走”,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让“齐步走”解决共性问题,“散步走”解决个性问题。

从育形走向育心。许多学校在抓学生的仪容仪表,强调学生的“形象美”。但理想德育的追求,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心理世界是丰富、广阔的,同时也是复杂、烦恼的,深入“育心”的世界,许多难题会“迎刃而解”。

从有形走向无形。有形的德育是需要的,至少要有气势,有感染力,有影响力,风风火火,让一次活动的受益面变大。我们也要追求一种无形的德育―大教无痕,于潜移默化里,在不知不觉中,让德育在学生无意之中渗透,实乃最高境界之德育。

从理性走向情感。德育工作讲“理”,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就是“理”。许多时候,我们拿“理”要求学生,评判事件,处理问题,从大道理上说“是需要的”。但没有“理”的德育工作,“做不动”;仅有“理”的德育工作,“走不远”。

从封闭走向开放。在校园内开展德育活动,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由于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它呼唤开放的德育。“真空”不利于学生成长,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进而立志改造社会,才能“让世界更美好”!

从他主走向自主。成功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管理。要实现班集体学习和行为上的目标管理的高度统一,长期保持坚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让学生自己管好自己,变“他控”为“自控”,达到“他控”与“自控”的辩证统一。

从人治走向文治。“人治”,就是教师说了算;“法制”,就是制度说了算;而“文治”,就是靠文化来治理。“法治”是理性化的德育管理,“文治”是人性化的管理。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开发人的潜力,应成为德育管理的关键。

从发话走向对话。“发话”有下列两种释义,一是给予口头指示或口头上提出警告、要求,二是气冲冲地说出话。显然,育人不适合“发话”,而“对话”让育德更可行,体现民主、平等和尊重。

从讲台走向平台。讲台往往是“单向”的,而平台(讲台、网络、微信、QQ群……)往往是“多向”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平台,和全体学生或家长交流,也可单独和个别学生或家长交流。平台的“界面”何其宽!

二、“教精其术”是“正确地做事”

师者,不仅要具备涵于内的“道”,还要具备形于外的“术”,做到“道术合一”。术,是方法、手段和技巧,是让“道”成为现实的中介工具和必需途径。

万物运行都有方法和规律可循。如果方法运用得当,事半功倍;运用失当,功亏一篑,这便是“术”的重要性。既然“术”如此重要,师者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教好书、育好人呢?

备好教材,心中有书;备好学生,心中有人;备好教法,心中有术;备好开头,引人入胜;备好结尾,引发探索;备好重点,有的放矢;备好难点,突破难点;备好作业,讲求实效;备好学案,渗透学法;备透理念,融会贯通;备多用寡,左右逢源;备之终身,养成习惯;备中研究,深层探索;等等。这就是备课之“术”。

每课一趣,每堂一赞,每日一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主体参与,分层优化,问题解决,贴近生活,创设情境,让生上课,有意差错,借题发挥,过程教学,分组讨论,先学后教,活用媒体,等等。这就是教学之“术”。

对于一个欲探索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探索:从简单问题入手,从具体对象入手,从特殊情况入手,从问题反面入手,从观察联想入手,从创新构造入手,从形象直观入手,从情况分类入手,从直觉猜想入手,从问题转换入手,等等。这就是数学解题之“术”。

一本《给数学迷的500个挑战性问题》(巴尔博等著,王继延译),可以检验我们数学解题“术”的水平,不妨找到这本书做一做,看看我们能“拿下”几题?数学教师也可以读下《数学百题精彩千解》(王淼生著)一书,就会知道该书作者是怎么修炼数学解题之“术”的。

三、道术合一的教育力

明白了“道”“术”的含义,我们便知:无道术不精,无术道难达,天下万物皆不出道术。古人有云:“精于术而以道为本,守于道而以术御事。”如此看来,大道为基,术行天下,道术合一,“三位一体”,是成就事业的一大法宝。

《课改有道》(田保华著)一书中,作者感言:课改有道,做教育何尝不是一个明道、悟道、得道的过程;课改亦有术,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驭术,以术谋道,教育也好,课改也罢,方能走得更远,更稳妥。

《教育之美在于度》(马良著)一书中,作者指出,凡事皆有度,教育尤是。教育有“度”,是指教师的教育观念讲究恰到好处,教育行为讲究恰如其分。教师只有尊重教育规律,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度”,行在“度”中,才可能使自己的教育是合理的、有效的。换句话说,“教育之道,在于‘度’术”。

“中庸之道”是教育之道中的重要一“道”。“中庸之道”,即做任何事情要有一个“度”,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切不可走极端,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思考教育,在许多方面的把握上,也要有一个“度”的问题,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教育教学,把握好“度”才好。

教育教学中的示强与示弱、引趣与引深、深入与浅出、纠错与融错、讲透与留白、师讲与生讲、动脑与动手、旧媒与新媒、纲内与纲外、考生与考师、生编与师编、预设与生成、纵向与横向、课内与课外、热议与静思、传统与现代、知识与能力、智力与非智、大法与小法、通法与特法、规范与创新、导言与结语、理性与感性、教学与教“学”、“科内”与“科际”、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教书与育人等,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度”呢?

教育之术,更多的是关注教育细节,于细微处见本真。

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次低头,甚至是一件饰品,都可能成为教师充分利用的教育细节;教师在作业上的一次批语,在课堂上的一次表扬,在球场上的一个赞美,在电话里的一次关心,都可能成为成功教育的细节。细节虽小,却具有穿透灵魂的作用,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细节却会给学生留下特殊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其一生。

小学教育的走向篇5

春游是一种体育

开展春游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好的体质锻炼,是对学生身体耐力的最好检验。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明显的下降,小胖墩、豆芽菜明显增多,每年的大学新生入学进行军训都会发生因军训造成学生死亡的事件。一个读了十二年书,千辛万苦考上大学的学生,因为军训丧失宝贵的生命。前不久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学生上完体育课便造成死亡。这样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教育部明文规定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在此背景下,全国中小学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这对于改变中小学学生体质状况有很大的作用。一个人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没有活力。我们经常说没有健康的身体,其他东西都是零。健康没有了其他一切都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有教育专家说健康比学习更重要。因此,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当中去放松身心,这对于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中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现在中小学受到安全工作的绑架和困扰,一切学生身体运动锻炼的活动都受到严格的控制。学校也是出于无奈,一旦学生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就成为媒体和家长指责对象。

春游是一种智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家长为了提高孩子学习成绩,什么家务活都不让孩子做,用心读书就行。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学生成绩,也是什么活动都不开展,一些与升学考试无关的学科和活动全部停止。岂不知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往往会造成学生兴趣乏味,学生的学习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应该是单调的,否则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好的。春游也好,夏游也罢、秋游也好,冬游也罢,总之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接触大千世界,接触自然风光,接触人文景观,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它比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更有价值更有活力,这种学习在古代叫做游学。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诗人、史学家,哪一个不是遍游了中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他们在游学当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增加了智慧,丰富了阅历,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

春游是一种德育

教育一旦脱离了社会实践,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春游是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好载体,因为通过游览可以欣赏到中国的名山大川、壮丽山河、名胜古迹,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爱国主义教育是刻骨铭心的教育。我们的学生到中国的北极村漠河感受那里的极昼极夜,我们的学生到南沙去欣赏辽阔的蓝色国土,广阔的中国大地为我们的学生游览提供了广阔的资源,这些旅游资源是我们进行德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充分发挥旅游的教育功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春游是一种美育

旅游也可以Q为游学,在旅游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课堂上没有的知识。中国的名山大川、锦绣河山充满了美感,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北海公园、八达岭长城、天坛;广西桂林的漓江山水;湖南的张家界风光;安徽黄山的奇松、怪石、温泉、云海;湖北的长江三峡;海南岛的碧海蓝天;吉林的长白山天池和雾凇;山西的五台山、乔家大院、云冈石窟;甘肃的嘉峪关、敦煌石窟,河北的避暑山庄、山海关老龙头;新疆的天山;的布达拉宫;内蒙古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云南的西双版纳、石林、香格里拉、苍山洱海等等景点。我们中国人在几千年当中创造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小学教育的走向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游戏合作

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长身体时期,身体尚未定型,发育尚未完善,心理尚未成熟。通过走、跑与游戏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走与跑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发展身体素质和走与跑的基本活动能力,并在走和跑的游戏中体验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促使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我校地处农村,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多需要器材和场地的活动的开展会受到制约,体育课上在走、跑与游戏方面训练就多一些。我在体育教学中就严格遵照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开展适合农村孩子的体育活动。

一、走的游戏

我校学生大多数是农村孩子,走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很多孩子都是步行上学,但是有部分学生的家长比较溺爱孩子,很少让自己的孩子步行上学,由摩托车、三轮车,小汽车接送。在孩子缺乏锻炼的情境下,体育课中走的训练就必不可少。走,又是跑的基础,跑是在走的基础上的发展与提高,走的游戏是为了让孩子们通过正确走步动作和各种形式走步的体验,培养和形成走步的正确姿势,提高孩子们的走步能力,也是为了培养跑的正确动作和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一个人走的姿势,是自身身体形态与精神面貌的动作体现,也是基本活动能力的反映。俗话说得好“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行走姿势,体育课上走的姿势的训练就必不可少。怎样来训练学生走的姿势呢?单一的走会让孩子们觉得枯燥无味,在体育课上,我们体育老师就得花心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走的训练中安排各种有趣的游戏,游戏既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

二、跑的游戏

农村的孩子非常喜欢跑,谈起跑,不需要说,就可以跑几里。在体育课上开展跑的游戏,是为了让学生在奔跑游戏中,获得快速奔跑的身心体验,培养快速奔跑中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和提高奔跑的速度与能力。通过多种游戏发展学生位移速度和动作的灵敏性。三至四年级的教材中把跑的游戏分成三个方面:

(一)发展奔跑反应速度的游戏

1.各种姿势快速反应起跑的奔跑游戏。例如,以单膝跪、双膝跪、俯卧、仰卧、下蹲、站立等姿势的正面和背向起动方法,做一定距离快速反应起动的奔跑游戏,以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和反应速度。我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就采用了单膝跪地、全蹲、站立式、分腿站立几种适合本班学生的奔跑游戏,长期训练下来,是为了训练学生快速反应起跑,并积极加快速度进入快速奔跑阶段。学生在训练中了解到各种起跑的姿势,就避免了以前的无意识的乱跑了。

2.各种形式的快速反应奔跑游戏。例如,“往返接力跑”、“叫号赛跑”、“抢占空位”、“改变目标追击”、“快速出击”等。我在实际教学中,训练学生“50米往返接力跑”,事先画好跑道,上课后分好小组,讲解注意事项,先给孩子们做示范,如何起跑,怎样接棒,在紧张激烈的气氛中,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一堂课下来,学生既掌握了接力跑的规则,也懂得了要与他人合作,并且知道了接力跑的技法。在欢快而紧张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发挥了特长,提高了自信。

(二)发展奔跑动作速度的游戏

发展奔跑中动作速度的游戏,除了可以从发展奔跑反应速度游戏内容中选择使用外,还可以选择“跳绳接力跑”、“听哨声转身跑”、“追逐跑”、“网鱼”、“三人牵手跑”、“双脚连续并跳后,向后转身快速奔跑”等。我就谈谈我在实际教学“网鱼”的游戏的做法:利用操场上篮球场的位置,一个学生扮作鱼在“篮球场”这个鱼池里游,几个学生手拉手作渔网然后一起跑着去网鱼。通过“网鱼”的游戏活动,发展了学生奔跑时的动作速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三)发展奔跑位移速度的游戏

发展奔跑位移速度的游戏又是小学三四年级走、跑与游戏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快速奔跑一定距离,体验在快速奔跑中的身体感受,从而进一步改进跑的动作,培养跑的正确姿势,提高位移速度和奔跑的能力。游戏中适当结合一些放松跑、加速跑、站立式起跑后的加速跑的练习。例如,“集体握竿跑”、“拉人跑”、“往返跑接力”、“圆形接力跑”等。在教学中,结合本班实际,我选择了“圆形接力跑”教学,课前准备好游戏场地,先集体进行跑的准备活动,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充分的活动。老师讲解游戏方法、规则和要领后,先让学生练习并掌握传接棒的方法,分8组站好在圆内形成个“米”字,每组的排头手持接力棒,听到口令后,沿圆周逆时针方向跑出,跑一圈后并交棒给本组的第二个同学,依次进行传接棒练习。

三、奔跑耐力的游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体育锻炼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只是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走与跑的游戏远远不够,还得加大力度训练。不仅要使学生跑得快,又能跑得持久。要使学生跑得轻快而持久,不仅要保持跑的正确姿势,还要学生掌握耐力跑的方法和调节跑的速度,体会和运用跑时的动作节奏与呼吸节奏,同时,还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堂也只有短短的40分钟,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耐力跑的方法,利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和我任教的班级学生一起,做“老鹰捉小鸡”、“跳绳接力跑”、“多人牵手跑”、“轮流领先跑”、“群龙追尾”等游戏。通过这些游戏方式,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奔跑耐力。每天大课间游戏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游戏的竞争性,逐步扩大移动的范围,增大活动量,逐渐将游戏引向高潮,以获得较好的身心发展效果。除了利用好大课间活动时间外,适当的布置一些体育家庭作业,也是对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的促进。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小学中段体育教学中,走、跑与游戏的训练至关重要,我们体育老师要认真指导,正确引导,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克服困难、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友好交往的集体意识与行为,还有奋力拼搏和竞争进取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教育的走向篇7

第一步,对传统高效课堂进行改良――核心理念有所突破。从传统技术层面的高效课堂向借助现代技术改造的高效课堂转型;从关注技术层面的高效课堂向关注教育层面的高效课堂(课堂生态、课堂社会、课堂生命)提升;从课堂(战役)高效向课程(战术)、教育(战略)高效跃迁;学生的学习动力由外驱动向内驱动拓展;学生的精神状态、学习氛围等文化场助推学习、成长的作用显现出来。核心环节升级换代。从高效课堂的分解动作到合成动作、自动化的无缝高效对接;展示层次要逐步升级:读答案――背答案――用自己的话说答案――用艺术形式呈现答案(演);写、说答案――说答案怎么得来的――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思考的甚至中间遇到的挫折、困惑(说思维过程);点评层次也要逐步升级:外在形式点评(声音、站姿、普通话、分工)――对回答内容的点评――对该问题归纳(概括)、质疑(说错了没有)、补充(说全了没有)、联想(由这个问题想到了类似问题或由此方法想到了其他方法等);点燃要贯彻始终,点化要水到渠成,点拨要讲究艺术(同步点拨、整体点拨、质疑点拨、总结点拨、提升点拨要因学情而异)搭桥提问、追问、反问要变换使用;要把握点拨双重功能:画龙点睛、拨云见日。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在各学段应有侧重:小学段放大展示,初中段放大合作,高中段放大自主与探究。

第二步,对传统的高效课堂进行改革。学科功能室、行为彰显、成果展示平台、新教室功能的发挥;以体现知识整合运用的跨学科整合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程)的实施;以解决校园真实问题、动手实践为主的校园课程化的构建;以创新思维带来的核心概念的突破,如,跨界、拼教、拼学、一拖n、n拖一、自驾游、慕课、小组走班、自由组班;新三级课程研发与实施,公民生活孵化园的诞生。

第三步,对传统高效课堂进行改革。关注高效课堂环节的教育意义,突出课堂生态、环节内隐性显性化;打破(或解体)班级授课制、非线性学习平台构建;道尔顿实验室计划、翻转课堂、慕课的实践;建立并在实践层面运用高效学习指导学生的学习,引发中小学学生学习的第二次革命。

第三代课改犹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改变教育的意义,一线学校、教师急需有效的抓手。为此笔者提出改变教育意义的三个策略。

策略之一:为课堂植入文化的基因。

教育、课堂要重新立意、定位。教育有三个目的:基础目的是为了生存;现实目的是为了发展;终极目的是为了享受。教育有三种境界:接受教育、感受教育、享受教育。接受教育是较低的境界,把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被动地从事教育和受教育;感受教育是较高的境界,产生了对教育的热爱,主动地寻求教育、追求真知;享受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过程变为具有价值意义的生命享受,以教、学为乐,感受快乐。我们认为,享受教育就是一种学校师生以追求育人事业为乐趣、以享受成长过程为幸福,以体验成功为快乐的学校教育理想。

课堂教学从“知识”世界回归到“人”的世界,实现课堂世界“三生”(生态型、生活化、生命性)共融,“三力”(学习力、发展力、生命力)共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教学必须是一种具有内蕴价值的活动。教学内容承载着价值观,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体育、音乐,都或凸显或隐含着相应的价值观;教学过程承载着价值观;自学环节,承载着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尊重个性的价值观,渗透着自信、主动的价值观;教学环节,承载着平等、尊重、合作、互相理解等价值观;教学气氛承载着价值观,融洽、民主、愉快、紧张而有序的教学气氛,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和谐、效率等价值观。高效课堂在价值追求上应避免走入如下的误区:以“高效”,代替价值;以有用代替高效,又以高效,代替价值;重视工具理性,而忽略价值理性。

树立教学即儿童研究的新视域。教学与儿童研究是“一张皮”,教学的过程亦是儿童研究的过程,两者融为一体。儿童研究再也不仅仅是保证教学的前提,不仅仅是保证教的手段,其本身就是目的。与以往研究“学情”不同,儿童研究既是为了获取“学情”,更是为了通过研究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教学即儿童研究”正预示着改革的新趋向。

学科教学应体现文化与意义的构建过程。知识在内在层次上,可以划分为符号、规则、解释性与描述性意义、表层含义、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我们以前只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智育的过程,导致我们的教学没有深入到知识的深层结构中去,只停留在了知识的第三个层次,即知识的解释性或者描述性意义的获得上,而没有能够实现对知识深层意义的挖掘,因而导致教学过程成为一些既定结论的传达,没有实现其文化与价值意义的生成。课堂教学(智育)的效果,看上去是增长了知识,实际上却因为失落了知识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内涵而沦为知识表层意义的灌输过程,或者某种技能的训练过程。

策略之二:从学科走向课程,从教学走向教育。

教师要从学科走向课程,要有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关注的重点是前提性问题,我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合理吗?如果教学目标本身不合理,即使实现了教学目标也不能称作有效教学,而可能是低效或无效教学,有时甚至是负效教学,是有害教学!像那种不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实基础随意地拔高教学目标的做法,就是缺少课程意识的表现。课程意识除了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外,还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教育意义。如果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反教育的,即使实现了合理的教学目标,也很难说这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很可能是低效、无效、负效教学。课程意识强调教学行为的功能发挥一定要置于学生的整个活动结构当中来考察,教学行为的功能应该是恰到好处,而不应该是最大化。将某项教学行为最大化,就会破坏学生活动结构的动态平衡。试想,如果每项教学行为都追求最大化,那么学生的学习负担就会不断地加重,教师也苦不堪言。课程意识关注考试成绩,但它有一根底线,就是考试成绩的提高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全发展为代价。总之,教学意识更多关注教学的艺术问题,而课程意识更多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没有教学意识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但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的教师很难成为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

教师要从教学走向教育。就教学而教学,脱离教育而教学,或是为了课堂抓课堂,囿于课堂论课堂,都在使教师和课堂渐渐远离学生的兴趣、态度、习惯、品格、思维质量和创新精神。此时,别说育人的光荣使命完不成,即使是直面考试,也不会有持久的提高。

只有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建设更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价值内涵和更宏大的教育画面时,学生才能在学科学习中尽领,并内化成个体生命的性格特征,教育的真正意义才有可能实现。此时,地理不再是单纯的各种自然现象,而可以是“善于观察自然,学会关注世界,用地理创造美好的生活”;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故纸,而可以是“逆寻本源之旅,形成历史观,用过去照亮未来”;语文不再是语词的分析,而可以是“终生阅读,以语言创造精神世界;负责表达,用人文彰显真善美的力量”……

在这样的坐标系中,教师不能也无须再做教材的奴隶、进度的奴隶和教学模式的奴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设远大的人生目标,强化做人的信念、荣誉和责任,不屈不挠地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目标,并帮助学生在趋向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策略之三:放大高校课堂组织育人、规则育人及流程育人的价值。

一节课可能对学生终身施加影响因子的主要有:文本显性或隐性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人品及其课堂上创设的情感场对学生的影响;高效课堂独学、合学、展示、质疑等流程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同时高效课堂的小组、规则的育人因素也不可忽视。即我们要拓展高效课堂组织育人、规则育人、流程育人的价值。

教室就是一个缩微版的学校,教室具备学校的一切结构与功能。教室,注定是一个生长中的部落和社会;教室,注定是一个要形成自己文化与规则的地方。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学生要经历游戏社会、规则社会、模拟社会、真实社会四个阶段。幼儿园、小学的游戏社会指的是角色体验、不当真,一切可以从头再来;中学的规则社会指的是要按规则办事,违反规则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受到惩罚的;大学生活是模拟社会,社团活动是走上社会的预言、彩排;是虚拟社会到真实社会的过渡。

教室是“教育的母体,国家的雏形”,这隐含了太多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室这个微社会里:行政长官可以竞选产生;法规及重大决策要实行全民公投;班级里应该有自己的公安局、法院、检察院,要有民事仲裁法庭等;要有民间社团、协会等非官方自治组织……让学生在民主的生活中学会过民主的生活。

1.组织(小组)育人的价值。小组是组织、班级是组织、学科组是组织、年级组是组织、学校是组织、家庭是组织、社区是组织、县市区是组织、省是组织、国家是组织。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就是人的组织化。组建组织,参与组织,依靠组织,改进组织,是人的基本的成长、发展、生存方式。而小组这种学习组织的出现有什么意义?学习组织在何种意义上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何种意义上体现了社会进步呢?

组织的灵魂是“信念”。教育的根本意义是铸造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它远高于个人利益而善待与人类相关联的一切。没有组织就没有教育,首先组织是基于人际关系,其次是基于观念认同,它是通过彼此遭遇的事件体现的,最后是组织行为,然后再沉淀为规则。从关系――观念――行为――规则,组织就是这样活下去并展示集合力量的。

2.自治精神的培养。自治精神的核心是自我负责,自我治理,自我担当。这个“自”既指个体的人,也指个体所在的团队。自治精神的核心是不等,不靠,不怨,不悔;是一事当前,我们构建组织,我们制定规则,我们担当责任,我们实现目标。学校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治。学习小组是成本最低、操作最易、效果最好的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的途径:让学生去选举,让学生去制定学习方案,让学生去组织活动,让学生去自我评价。

3.团队精神的培养。团队精神是一种担当意识、领导意识、合作意识、退让意识、服从意识。团队于人的成长,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它更是人的精神需求。有属于自己的团队,就意味着有了归属,有了依靠,有了家。小组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学生在校的多数时间都是在小组度过的。小组的存在为小组成员带来了追求和体验集体荣誉的机会,使小组成员在精神和情感上有某种归属感。成就有人分享,挫折有人分担。走进小组,犹如走进了自己的家。学习小组完全可能由学校学习延伸到校外学习,甚至是毕业以后的学习。

4.开放精神的培养。开放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精神气质。小组为学习带来的,是七嘴八舌,吵吵嚷嚷;是竞相参与,竞相表达;是思想观点的碰撞,交流;是相互间的启迪,欣赏,补充,完善;是不经意间的帮扶,关照。这个过程多了些平视,少了些仰视;多了些随性,少了些矜持;多了些贡献,少了些语出惊人;多了些安全,少了些恐惧;多了些自信,少了些自卑;多了些会心的微笑或鼓励的眼神,少了些惊恐的神情或抱怨的神态。这就是心与脑的敞开状态。

5.流程育人的价值。教学充其量是实现教育的一种手段而已,我们更多的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育人,来实现孩子的精神成长,来帮助孩子去建立信仰、去修身养性,去激发孩子善的人性、真实的人性。

拿“自研”环节来说,当所有孩子都在安静地看书,专注的书写,认真的思考问题的时候,身处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会觉得在自研的时候说话,开小差是个罪过,是不尊重自己,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当他们发现说话、开小差是那么格格不入时,他们会自觉的端正坐姿,调整心态,安静而认真的进入自研。这样就起到了以群体行为规范个人行为的作用,而且在他们自觉遵守纪律的同时也养成了“自研”时需静、专、思的习惯。而在展示环节中的爬黑板中,学生在课桌本本上写对写错、错多错少他不在乎,但让他在班级公共地方――黑板前面来写,他就顾忌到了身后有老师,旁边有同学,因此他特别在乎,特别认真。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效地放大爬黑板的育人功能:锻炼学生把自己最光彩,最漂亮,代表自己学术最高水平的学习成果,让众人能够欣赏到。这样就磨炼了他,我要在现阶段把最优秀的、最极致的、最高的水馈出来。从小就叫他树立做极品,做极致,不做次品,这绝对不仅仅是在黑板上展示学习效果的问题,而是让其从小养成一种品质,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要认真,一定要扎实,一定要把劳动的成果呈现出来。

小学教育的走向篇8

一、特教学生家长的困惑

经过调查本班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情况,总结归纳出家长们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困惑:

第一,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思想也变得复杂,由于家长们不懂得手语,无法实现与孩子的良好沟通,即使有时自己有空静下心来与孩子进行书面交流,但孩子似乎没有什么耐心,或者根本就不向家长敞开心扉,久而久之,家长与孩子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

第二,多数男孩比较调皮,特别贪玩,周末父母去上班,虽多次嘱咐孩子要在家里看书,但都没什么效果,就这样家长们也感觉有些束手无策,不知道到底应该如何来教育引导孩子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

第三,家里负担比较重,家长们每天忙着干活或打工,再加上语言不通,心想只能靠学校老师多帮忙进行教育,自己也是真的没有办法。

二、我对家长提出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大多数的聋孩子住宿在学校,大部分的时间与老师和同学在一起,这更使得学生对获得家长关心的渴望,即家庭教育及其重要,家长应当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作为父母应该懂得孩子的语言,要是真正关心孩子,就应该要想办法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实现与孩子心灵上的共鸣。即使真的不懂手语,也应该要抽一定的时间花费在孩子身上,当然有的家长因为生活所迫要忙于生计,但也希望能够思考一下家庭教育的问题。

对此,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父母要调整好心态。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败,积极的心态是一个人的成功、健康和快乐的保证。我们的孩子已经有残疾,这是事实,而他更需要家长们以赏识的眼光鼓励孩子追求进步,告诉他:“你能行”,不断地进行心理暗示,引领孩子向好的方向努力和发展。家长要理性地接受孩子耳聋的事实,保持乐观精神,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长。

第二,父母要抽时间陪孩子。我们鼓励家长学习手语,学习的途径有:参加学校开设的手语培训班,不仅可以学习手语,还可以促进家长间的交流;与孩子之间制定家庭作业,要求孩子每天教自己几个手语。如果实在学不了手语,也可以经常性地与孩子进行书面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与同学相处情况和内心想法等,帮助孩子分析一些困惑,讲道理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第三,父母可从侧面了解孩子。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父母要加强与老师间的联系,实时掌握孩子在校情况,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也可以通过建立“家校联系簿”,及时记录孩子在校表现情况、学习情况和心理动态,了解孩子近期渴望及需要父母所做的配合等,这样及时反馈,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三、衡水特教学校开展家校活动经验介绍

衡水市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市教育局人事处关于市属中小学校开展“教师走进学生家庭”的活动要求,组织全体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近日开展了以“情系学生、走进家庭”为主题的教师走进学生家庭教育互动活动。在走进学生家庭教育互动活动中,学校共派出了十五名教师,分成四个家访组走访了三十三户以前未曾去过的、需要沟通的学生家庭,分别了解了学困生、贫困生、行为偏差生以及心理问题生的家庭生活环境和教育状况,与家长沟通了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教育针对性意见,收到了良好的家访效果。

1、转移教育视线关注外地特教学生。由于近几年大量外来打工人员带着学龄儿童来衡水务工,我市的特殊教育出现了新的变化,市特殊教育学校每年新生中有近一半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从而使学校生源日趋多元,户籍遍布全国很多个地方。由此使学校教育也日益复杂,特别是这些外地特教学生由于地域和习惯不同而产生了众多的不适应,比如学校常规不适应,日常饮食不习惯,同学相处不融洽等。今年暑假期间,学校在“情系学生、联系家庭”活动中,学校班主任和任科教师共走访了八户外地特教学生家庭,占走访总数的近四分子一。外地孩子小星是个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家里还有两个双胞胎弟弟,因为弟弟会说话,所以小星被父母逐渐冷落了。这次家访,使小星父母重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为家访酷暑烈日下问路一小时。外地学生的父母都是临时租借当地的简易房暂住的,而这些临时的家一般比较偏僻、狭小和陈旧。为了能完成学校交给的家访任务,班主任特意在学期结束时都与准备走访的外地学生家长约定了家访时间、确认了家庭住址、预留了联系电话。暑假开始后,学校三年级家访组走访了两名特教学生,分别是小星和小强(均为化名)。在家访小星前,其父母早早地在城内某路牌旁等候老师的到来,虽然在家长带领下走了十几分钟弯弯曲曲的小弄,但还算比较顺利地到达了家访的目的地。而小强的父母一时无法联系上,张老师和刘老师只能按照家长留下的地址一路西行,边问边找。路越来越窄,出租车无法通行了,老师只能在烈日中下车步行。走进那个村庄,一时还找不到留下的小地名。问清了小地名,却问不到有这样的一户人家,本地人不知道,外地人也不知晓。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汗水湿透了衣服,却还有大滴的汗水从额头滚滚而下……老师们这份教育的执着,这种敬业的态度,展示出了特殊教育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小学教育的走向篇9

中学生队列队形的教育教学的内容:是站队(集合)、报数、立正、稍息、向左(右)看----齐、向前---看、向中看----齐、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解散、原地踏步---走---立定、齐步---走---立定、跑步---走---立定。

站队(集合):学生听到集合的口令或哨音后,迅速根据教师或体育委员的手势,站几列横队或几路纵队。要求每一位学生做到“静、齐、快”。

立正:动作要领:抬头挺胸微收腹,头要正,胫要直,肩要平,两眼平视前方,嘴微闭,下颚微收,两臂自然下坠,五指并拢手指自然弯曲,中指贴于裤缝,脚跟靠拢并齐,两脚尖分开相距约一脚之长。

在“立正”教育教学中,我是这样教育教学的,“你会做“立正”的动作吗?你看到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做的“立正”吗“?学生迅速按照“立正”的动作要求站好了。各个学生生害怕落后或说不会做,这时我对个别学生,动作做的不太规范的进行了纠正。我又向学生们讲:“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立正是站多长时间的吗”?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这时我向学生们讲:“是两小时,你们看到过卖衣服地方,穿着时装的模特了吗?一动不动,也就是军姿,是非常不容易,但是,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能够站那么长时间呢?因为他们心中有国家,有集体,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品质,铁的纪律,也就是我们学生热爱班集体,热爱学校的精神体现。就是我们学生经常在课本或作业本中写到的拼搏意识,坚强意志精神的展现。你能做到吗”?这时学生们做的非常好。这时我又向学生们讲:你能把我们今天做的“立正”的动作要领,向大家讲诉一下吗?学生们迅速按要求,举手回答: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对回答进行了小结,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们,做到声音洪亮,语气有节奏,语言要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动作要美观大方,给大家一个美得感觉。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我们学生的站的姿势,更加挺拔,展示出我们人体特有的人体美,就是姿势。平时我们每一位学生就要注意自己的站的姿势,养成良好的站得姿势。

在稍息的教育教学中,也是我们学生站的重要部分,要向学生讲清动作的要领,并进行示范。要求:左脚顺脚尖方向伸出大半脚,两腿自然伸直,上体保持立正姿势。稍息过久,可自行换脚,但应先恢复立正姿势,再换脚。稍息时,精神仍不能涣散,也不能随意相互说话。左脚顺脚尖方向伸出大半脚,两腿自然伸直,上体保持立正姿势。稍息过久,可自行换脚,但应先恢复立正姿势,再换脚。稍息时,精神仍不能涣散,也不能随意相互说话。左脚顺脚尖方向伸出大半脚,两腿自然伸直,上体保持立正姿势。稍息过久,可自行换脚,但应先恢复立正姿势,再换脚。稍息时,精神仍不能涣散,也不能随意相互说话。做到心领神会。

在“向左(右)看----齐。向前看---齐”的教育教学中,我向学生讲清楚,口令的预令和动令关系,口令的节奏。当学生听到动令的口令后,第一排的第一位学生成立正姿势不动,其余学生迅速转头脚用碎步看齐,眼睛看右(左)邻同学腮部,并通视全线,后列人员对正,看齐。学生左右之间的间隔10公分,也就是一拳。第二排的第一位学生要看自己与前面学生的距离是85公分处,立正姿势站立,其余学生和第一排学生的要求一样。向学生讲:清楚前后的距离,左右的间隔。当听到“向前看---齐”的口令后,学生迅速转头,看齐成立正姿势。

在“向中看---齐”。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队伍站的比较散开时,采用此口令,让学生们迅速集中。方法是:中间的学生按教师或体育委员的要求,迅速将右手握拳举起,左右两边的学生迅速向中看齐。

在“报数”的教育教学中,口令:"报数!"要求:从右至左依次以短促宏亮的声音转头报数(最后一名不转头),后列最后一名报“满位"或"缺×名"。为上课的需要,往往用指定的数字报数,或几列同时报数。方法同上,但教师应事先说明:如"一至三——报数!""各列——报数!"等。

在“向左,右,后转”的教育教学中,我向学生讲清楚动作要领,口令的预令和动令关系,口令:"向右(左)--转!"要领:以右(左)脚跟为轴,右(左)脚跟和左(右)脚掌前部同时用力向右(左)转90°,体重落在右(左脚),左(右)脚靠拢右(左)脚。转时,两腿绷直,上体保持立正姿势。口令:"向后--转!"要领:按向右转的要领向后转180°。

在“解散”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听到"解散"口令后,迅速体前屈双手击掌离开原位。

在“集合”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或体育委员发出集合的口令后,迅速做出站什么队形的手势,学生迅速根据手势,进行站队。要求,学生做到“静、齐、快”。

小学教育的走向篇10

一、写字教育旨在文化的传承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让每一个孩子烙上中华文化的印记是学校教育的使命。1997年秋学期,建湖二实小以书法为突破口,提出“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书法教育目标,基于对书法最初的感性认识,二小人将“写字”与“做人”联系起来,练字就是练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随着书法教育的不断推进,二小人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书法不能仅仅停留在写好字的层面上,必须拓展其深度,增加其厚度,必须从技术操作层面走向文化层面:让写字教育走向艺术,发挥其美育功能,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让写字教育走向经典,引领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写字教育走向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基于这样的考虑,2003年,又赋予写字教育“书华夏文明,写灿烂人生”的崭新理念,大力营造墨香校园。

二、写字教育根基在写好汉字

墨香浓郁的环境,让孩子亲近书法。校园围墙、办公室、教室、楼道、走廊,竹林里、草地上、桃李园中,书法作品、书法文化随处可见。学校还专辟了300多平方米展示师生书法作品的心画苑,专设了一展师生书法风采的翰墨园。

能文并重的课程,让孩子走进书法。特色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2003年,我们陆续编写了技能、文化、活动三类校本教材。2011年,经过多年积淀,融二小人智慧与汗水的写字技能教材《写好汉字》12册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文化教材分为讲述书法史的《书法简史》、讲述书法故事的《翰海拾趣》、介绍技法的《书法入门》、《碑帖赏析》。2009年,我们又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对文化教材进行整合,重新编写了一套教材——《走进书法》,这套教材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活动教材主要由建湖县地方人文景观构成,如陆秀夫故居、乔冠华故居,那里的名家题字、石刻匾牌折射着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书法的艺术魅力。

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创作书法。一周安排四节写字课的常态教学时间,每学年一次书法艺术周活动,积极组织参加竞赛评选活动,多渠道与书法家联谊交流。近几年,先后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洪厚甜,中国书法教育委员会理事许高如,河北省书协副主席范硕,常熟书画院院长张锡庚,舒同研究会会长高福长,中日文化交流研究会理事陈梅璋,盐城市书协主席凌震三、臧科等来我校指导交流。

三、写字教育追求人人发展

学校发展的旨归应该是人的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的受益者和体现者应该是学校中的人。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的写字特色教育,对师生灵魂的影响虽无声无息,却不可抗拒。

写字课上,广播里播放着轻曼的民族音乐,学生在乐曲的引导下做写字操,活动指腕关节,唱写字歌渐入佳境,全神贯注地描写仿影……他们完全沉浸在一种艺术的情境中。长期练字的过程中,学生良好的习惯得到培养,意志品质得到锻炼,精神情操得到升华。几年来,已有四千多学生获得省考试院组织的书法考级等级,上千人次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获奖,仅参加中国教育部艺术司组织的“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大赛”就有五百多人获奖,学校连续七年获得组织奖。同样,写字特色也成就了教师的发展,师生同练书法是二实小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11名教师在省级以上的书法赛课中获奖,几十名教师在全国教师三字比赛中获等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