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十篇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十篇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4:05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篇1

[关键词]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档案管理

[作者简介]农克平,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级美术师,广西南宁530011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8-0164-05

随着卫生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人员流动政策的逐步放开,人才竞争现象日益加剧,随之而来的卫生单位档案管理问题亦愈来愈突出,因此,必须探索和研究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卫生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新模式。

一、当前档案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事业单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无论是称谓,还是性质,都是中国所特有的。但是,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普遍实行了岗位聘用制,建立了公开招聘、解聘、辞聘制度,人员流动日益频繁、人员的隶属关系不断变化,对人才的管理也由“单位所有”变为“社会所有”,仍然靠单位自行管理显然不利于人员的合理流动。当前卫生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及档案模式已不适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把卫生单位人事档案工作提到应有位置,人事档案工作长期处于维持现状被动应付的状况。(2)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随着卫生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机构调整、精简裁员,人事档案人员身兼数职较为普遍,力量比较薄弱,造成对人事档案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水平。(3)卫生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性,事业单位受人员编制的束缚,一般由人事科工作人员管理人事档案,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性。(四)卫生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材料收集的机制不健全,把关不严渠道不畅,严重影响人事档案质量。(5)随着聘用制在事业单位的普遍实行,人员的流动性增强,流动人员档案得不到及时处理,易造成档案管理的缺失。(6)在人事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方面则显得比较薄弱,没有充分发挥人事档案应有的利用价值。随着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传统的档案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卫生行业和体制改革,必须以人事制度改革为保证。档案管理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改进并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二、新形势下人事档案管理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人事管理一直是身份管理,当前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使人事管理由以前的身份管理向现在的岗位管理转变,实行以“聘用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聘用制”导致人才流动频繁,目前许多事业单位都存有流动人员档案。档案工作已逐步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旧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及模式已不适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例如: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人员流动政策的逐步放开,人才竞争现象日益加剧,流动人员的数量也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流动人员的档案管理问题亦愈来愈突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被认为是职工身份证明、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的人事档案,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当今却被冷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形成“弃档”、“死档”。因此,人事档案管理也应与时俱进,对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做进一步的改善,使之适应人事改革。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使之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改进并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于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策

(一)档案管理创新应与改革同步实施

根据《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人发[2000]31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2002]35号)等人事制度改革相关文件精神,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2、2005年进行了两次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建立并实施了全员聘用合同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作方式发生变化,档案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结合实际情况,笔者认为:(1)改革当前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建立起一种国家所有、公共管理、社会共享、个人知情的新型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由各级档案馆建立人事档案信息共享平台。(2)应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拓宽人事档案的利用渠道,强化档案的服务功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开发利用的环节上来。(3)针对人事档案管理岗位的特殊性,设立与之相应的聘用期限,以保障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实行了岗位聘用制。这种改革打破了身份的界限,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但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是实行一刀切的,未对特殊岗位设立不同的聘用期限。比如人事档案管理岗位,这个岗位需要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经验,在聘用期限上应该要设置得比其他岗位长,保障档案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否则不利于人事档案的妥善管理。

(二)增强档案管理意识,完善档案管理机制

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医疗制度和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对于卫生事业单位档案的管理模式、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档案工作的政治性、服务性,决定了档案专业人员必须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档案管理人员队伍,档案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更新服务观念,深化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要依法管理,依法利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如: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的两次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大量的档案材料。第一次改革时。档案管理意识不强,未将档案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造成改革档案材料收集不完整。针对这一问题,在第二次实施改革时,档案管理人员参与到整个改革制定过程中,及时收集、整理每个阶段形成的材料,严格把关,认真进行核查验证,剔除不规范的材料,根据档案建设的要求及时督促有关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形成完整、规范的材料。档案工作是最平凡的工作,但是,又是最光荣的工作,它记录了单位、社会的历史变迁过程,档案人员就是历史的记录员。文书档案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客观地反映着问题处理、领导决策、基本建设、研究开发等方面过程和成果。

(三)大力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时代赋予档案事业的重任,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档案管理现代化,就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使档案信息资源得以共享,是档案管理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利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大大地提高医疗单位各种档案的利用率。采用现代化手段大力开发利用已势在必行。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推进电子政务”。随着卫生事业单位人事改革,无纸化办公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趋向微机化管理,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做好档案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保存、提取利用等工作。以电子文件归档为管理重点,尽早开展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有利于档案工作与电子政务尽早接轨,为单位提供有效服务的同时,又能抓住机遇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档案信息化的进程。根据国家《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至少一式2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使用。”档案资源信息化,将成为各项档案工作的重要管理平台和技术支撑,是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应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中逐步予以完善。

(四)全面深化的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人事档案管理社会化

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入,“聘用制”逐渐代替“终生制”,这势必导致人才流动频繁。人员能进能出,对人才的管理也由“单位所有”变为“社会所有”,这种变化引发了就业制度的变革和就业渠道的拓宽,使“人档分离”成为可能,弃档现象随之日渐增多。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跟不上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档随人走”是人事档案管理的一贯制度,即人到哪儿,人事档案也送到哪儿,以保持“人档一体”管理的一贯格局,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建立新型的人事管理制度“人事”,改变“人档统一”的管理模式,即人事档案实行社会化管理,与用人单位分离,人事档案交与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人事”制度,解决了“人档不分,档随人走”被动局面,聘用与解聘都不涉及他们的人事档案转递。根据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单位的新进人员要实行人事,最终实现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实行人事也是卫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一项改革措施。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篇2

一、分类推进,前段事业单位改革初见成效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为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凝聚和储备各类人才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其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也愈积愈多,自2011年起,各地大胆探索,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已初见成效。

(一)顶层设计,事业单位改革目标明确、政策清晰。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37号文件);8月,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1〕28号文件)印发;2012年3月,中办《关于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12〕12号文件)印发。这系列文件明确要求,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并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

(二)扎实落实,各地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中央部署,各地结合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山东省先后出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1+10”文件和事业单位分类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要求、时间表和路线图。各市迅速组建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倒排工期,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到2014年底,全省基本完成分类任务,现有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

(三)稳中求进,事业单位改革中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事业单位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在具体推进中,各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今后进一步推进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培养了大批业务骨干。滨州市按照中央、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五项措施,扎实推进工作。一是坚持分级负责,落实责任制。市直事业单位改革由主管部门成立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实施,县区由县区编办主要负责实施。市事改办负责综合协调,监督指导,不直接划定具体单位的类别。二是坚持严把政策原则,一把尺子量到底,确保各级各类事业单位都能按照承担的职能划入相应的类别,避免不平衡,相互攀比,始终维持政策的严肃性。三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调整整合和暂定类别等办法,减少改革阻力。四是坚持沟通机制,建立联动机制,完善预案机制,努力保持社会稳定。五是实行分工负责、日志、交流培训制度,把推进工作与培养锻炼干部结合起来,为今后进一步推进改革储备人才和骨干力量。由于措施得力、工作扎实,全市顺利完成分类任务。

二、找准问题,继续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

尽管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距中央2020年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总体来看,政事不分、职责不清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人员冗杂、花钱养人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体制改革的效力,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也不相符。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2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改革的整体性,强调继承和发展,注重可操作性。对照总书记的要求,结合前段的工作实践,个人认为继续深入推进事业改革势在必行,在今后的工作推进中要特别注重破解“两难”。

(一)两头难甩。一是受行政机构限额和行政编制数额的限制,行政类单位转不了,甩不掉,政事难以分开。二是现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管理制度特别是社保政策不一致,生产经营类单位转不了,甩不掉,事企难以分开。

(二)中间难管。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条块分割、法人意识淡薄,传统上主要由主管部门靠管干部的方式进行管控,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及管控的体制机制。“由谁管好”、“怎么管好”值得研究,如何解决“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亟需探索。

三、抢抓机遇,全力推进事业单位深化改革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改革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倍加珍惜、勇于担当,坚定不移地把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推向深入。在战略上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再难啃的骨头也要啃下来。在战术上要有持久作战的韧性,不搞一刀切,不奢求毕其功于一役,继续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分业推进、分步实施的方针,一步一个脚印,有条不紊地落实各项改革措施。

(一)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攻坚克难。指出:我们的事业崇高而神圣,我们的使命艰巨而光荣。面对艰巨繁重的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全党同志一定要坚持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努力解民忧、办实事,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汇聚强大的力量。事业单位改革涉及4000万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一定要坚持群众观点,倾听群众呼声,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考虑问题,计算得失,共同把事业单位改革这篇文章作好。

(二)尽快采取得力措施,坚决甩掉两头。建议适当增加部分行政编制,将行政类事业单位尽快转为行政机构或将其行政职能收归行政机关。今后,绝不允许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建议机构编制、组织、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尽快落实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干部管理、人事制度、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在一定区域内明确统一的改革基准日,坚决而平稳地把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同时收回事业编制,注销事业法人,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避免久拖不决,贻误战机。

(三)积极探索管好中间的科学体制机制。对分类后仍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的中间部分,要认真研究其特点。在总结以往有益监管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尽快研究一套适合事业单位实际的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把“中间”变为“中坚”。一是扎实做好登记监管工作,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严格做好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年度报告公开事项,加强日常监管,扩大人民群众对事业单位运行的知情权、监督权、评价权。二是全力以赴做好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科学调整指标考核体系,认真兑现考核结果,把绩效考核打造成事业单位监管的指挥棒。三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建立责权一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决策层、管理层、监督层,激活事业单位活力。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篇3

凉州区水利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中央和省、市、区制定的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方案,结合水利系统实际,在局属事业单位内部全面推行了人事制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为水利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一、基本情况

凉州区水利局现有独立核算单位19个,其中科级事业单位17个,企业单位1个;现有正式职工2030人,其中干部329人,固定工552人,合同工1009人,集体工140人;现有离退休人员270人,专业技术人员474人,其中高级工程师7人,工程师56人,初级职称411人;有管理运行人员1416人,综合经营人员614人;有本科以上学历95人,大专学历365人,中专学历578人,高中以下学历992人。

第二批事业单位改革涉及12个单位,共有在岗职工1414人,其中干部223人,工人1121人,专业技术人员337人;本科以上学历47人,大专316人,中专469人,高中及以下576人,50岁以上81人,56岁以上42人;中层管理干部193人,中层管理机构100个。

二、改革中的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协调指导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凉州区水利局于二六年四月十七日召开了水利系统第二批事业单位改革动员大会。会议传达学习了区委、区政府《关于第二批全区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安排意见》,总结了第一批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安排部署了第二批水利事业单位改革的方法和步骤。并印发了《凉州区水利局关于第二批水利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安排意见》

按照水利系统事业单位改革会议的安排,各单位高度重视这次改革,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并安排了具体负责人,把改革的任务落到了实处。为了加强领导,水利局还抽调专人成立了水利事业单位改革办公室,由分管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指导全系统的改革和各单位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全系统共成立改革领导小组10个。通过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明确责任,强化指导,确保了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二)、深入宣传发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水利局的统一部署,各单位在职工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认真传达学习了有关水利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文件,明确了这次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改革的必要性,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活动,广泛征求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分析研究了本单位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在改革中可能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实事求是地测算了本单位的岗位人员编制情况,多次召开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修改改革实施方案,探索符合本单位实际的、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了岗位考核、工资分配、人员分流等一系列的制度办法。在宣传学习中十分重视职工的思想动态,广泛听取群众对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对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力求做到文件内容人人清楚,改革精神深入人心,要求广大职工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积极投入到改革当中来。通过学习宣传,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行动,为顺利推进改革解除了思想障碍。

(三)、充分发扬民主,职工积极参与

在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保证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并在职工中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广泛征求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人员聘用制度实施方案及意见调查表发到每一位职工手中,征询他们的意见及建议。岗位说明书、部门和岗位职责也由各部门和职工共同制定。群众的充分参与是对改革的有效监督,正是有了群众的充分参与,使整个改革工作气氛活跃,保证改革工作稳步有序地进行。

(四)、认真开展调研,切实制定方案

各单位在广泛动员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找出本单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认真分析研究了本单位的内部机构和岗位编制的设置、竞争上岗办法、聘用管理办法、内部分配办法以及未聘人员分流安置办法,制定了定岗定编方案,拟定了岗位职责,起草了各岗位的职位说明书。各单位的《实施方案》经多次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广泛采纳了一线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对方案仔细斟酌,进行了反复修改后报水利局改革办审核。水利局从全局出发,对全系统从业人员按干部、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及学历状况、年龄结构、专业技术职务进行了统计分析,摸清了全系统职工的基本情况,对各单位的改革方案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通过调研和审核各单位的改革方案,我们认为基层单位的内部机构设置不尽合理,有的机构业务重叠交叉,有的业务量很小,有的名称与所开展的业务不够一致。因此,我们要求各单位统一了内设机构,将各单位原有的政工股、人秘股、行政股统一改称为办公室,井泉灌区的打进队统一改称为抗旱服务队。同时撤并了一些业务重复交叉、业务量很小的机构,如西营水管处将原有的四干林场并入第四管理站,四十里水厂和空星墩水厂整体并入农村供水站,撤销了水库土场,相关工作由水库管理所承担。

通过进一步梳理,进行分类指导,统一了各基层单位内设机构名称。

统一机构名称后黄羊、杂木、金塔、西营4个水管处内部机构设置为:办公室、水利股、工程股、财务股、水政股、水利经济股、农村供水股及相应的水库管理所和干渠管理站。

清源、金羊、永昌3个水管所内部机构设置为:办公室、水利股、财务股、水政股、抗旱服务队和相应的乡镇水管站,并可按各自的实际情况合并业务相近的机构。

水土保持工作站内部机构设置为:办公室、水利水保股、水保预监股。

各单位内部的经营性单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设置。

按照水利局改革办的意见,各单位对实施方案进一步地修改完善,形成了方案定稿,经水利局转报区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各单位的《方案》内部机构和岗位设置合理;竞争上岗办法操作性强;内部分配办法打破了现有的分配机制,适当拉开了收入差距;未聘人员分流安置有序,《方案》符合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实际,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五)、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实行全员聘用制

1、岗位设置

在岗位设置上,各单位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定职能、定编制、定岗位,提出内部岗位设置方案,从各自的实际需要出发,因事设岗,以岗定员,核定岗位编制。同时,水利局要求各单位中层管理人员岗位的设置:山水灌区机关股室设1名正职,1名副职;各站、所等基层单位设1名正职,视工作量或承担任务的大小设1—2名副职,副职不能超过2名。其它单位机关股室设1名正职;各站、所等基层单位设1名正职,1名副职。

2、全员离岗

岗位和编制重新设定后,实行全员离岗,即全体在职职工(包括干部、工人、劳动合同工)一律打破身分界限,脱离原工作岗位,成为单位内部的自由人,经过自己认真地学习认识和慎重考虑,充分认识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找准自己的位置,尽量给自己一个正确地定位,然后以自己的实力报名竞争能够胜任的岗位。

3、自愿报岗

为了实现用人上的公开、公平、公正,促进事业单位自主用人,保障职工自主择业,维护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所有职工都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报名竞争自己选择的岗位。自愿报岗一人可以填报多个志愿,最终通过竞争确定一个岗位。自愿报岗人员经资格审查和单位公示后,符合条件者参加竞争上岗。西营水管处各站段的炊事员多年来一直是雇用当地的农民。在这次改革中他们把炊事员也定为一种岗位,并给予优厚的福利待遇引导职工自愿报名。起初他们把炊事员定为三类岗,尽管有优厚的待遇,但由于职工认识上的偏差和多年来的习惯使他们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因此无人自愿报此岗。处领导通过调研,与职工谈心,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将炊事员岗调整为二类岗,并向报炊事员岗的职工做出了三项保证(即:保证双休日正常休息,保证不承担其它工作,保证每年一套工作服),给职工吃了定心丸。许多职工跃跃欲试,几十人自愿报名竞争炊事员岗位,最后有19人竞争到了炊事员岗位。

4、竞争上岗

竞争上岗严格按照笔试、演讲答辩、民主测评、组织评价等程序进行。水利局要求各单位的笔试、演讲答辩、民主测评集中进行。

水利局领导分工负责,每个考点由1名局领导带领2名工作人员进行全程监督指导,区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在局领导的陪同巡回督查,并邀请区电视台的记者也进行了跟踪报道,确保了笔试、演讲答辩程序严谨,工作严肃、竞争有序。

为了严肃考场纪律,成立了考点机构,制定了考场纪律,有的单位借用附近学校的教室布置了考场,还聘请了学校老师担任监考。全体职工按照自己所报的岗位分类答卷。考场秩序严肃紧张,井然有序,气氛良好。试卷命题紧扣当前形势和水利行业特点,职工答题认真严谨,考出了水利职工扎实的业务技能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达到了公平竞争的目的。

演讲答辩分演讲和答辩两个步骤进行,首先由竞聘者进行竞岗演说,然后竞聘者在现场抽取答辩题,按规定的要求进行答辩。在答辩中,竞聘人员个个胸有成竹,思路清晰,体现了各自的应对能力,展示出良好的个人风貌和综合素质。评委会从竞岗人员的身体条件、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敬业精神、组织领导能力等各方面提问考察了本人的综合能力,对每一个竞岗者给予了科学、客观、合理、准确地评分。

在民主测评环节,全体职工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竞岗者的德、能、勤、绩、廉进行了全面的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了竞岗者的能力水平。

在组织评价环节,单位领导班子根据竞岗者笔试、演讲答辩、民主测评结果和平时工作表现,对每一个竞岗对象进行了综合考评。讨论确定了拟聘人员,并以张榜公布的形式进行了公示,最终确定了岗位人选。

据统计,全系统共有1301人参加了竞争上岗,其中竞争中层干部的230人;178人竞争到中层岗位上,其中一般职工竞争到中层岗位的12人,原中层干部落聘29人;一般岗位竞岗人数1149人,竞争上岗1094人;待岗74人。待岗人员通过培训学习、内部转岗、停薪留职等渠道,全部进行了妥善安置。待岗人员认识明确,情绪平稳,目前无上访或对改革提出异议的。

5、聘用管理

在改革中,我们把建立以聘用制为核心的基本用人制度作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按照“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平等自愿、协调一致”的原则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签定了岗位聘用合同,确定了聘用关系,明确了试用期限、聘用期限、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聘用终止的条件、违犯聘约的责任。在人员管理上,我们针对不同人员、不同岗位和业务特点实行分类管理,打破了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对中层领导干部在合理设置岗位的基础上,实行公开述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改变了以往中层干部单一委任的传统做法,同时实行“公示制”。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按照评聘分开,强化聘任的原则,根据岗位设置、结构比例、职位要求和任职条件以及人员素质特别是技能和服务态度决定聘用对象,被聘人员聘到什么岗位,就享受什么岗位待遇。如黄羊水管处有专业技术人员104人,通过这次竞争上岗,只有55人竞争到了专业技术岗位上,其他48人竞争到了一般管理岗位,只能享受一般管理岗位的待遇,1名技术员落聘待岗。对工勤人员实行合同制,根据工作任务和需要,在核定的岗位限额内依岗定人,签订聘用合同,实行聘用制管理。

同时,对考核的内容、方法、程序、考核结果的使用、考核的组织管理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考核结果作为职工晋级、续聘、分配、奖惩、解聘的主要依据。

(六)、搞活内部分配机制,实行工效挂钩的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水利事业单位的分配制度改革主要是实行绩效工资制,采用与岗位风险、责任程度、技术含量、工作量大小结合起来,把工资与绩效挂钩,实现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成按职能、绩效拉开一定差距的分配制度。在实际操作上,采用死套活拿的办法,打破了现有的工资分配制度,将人事部门核定的工资作为档案工效,把工资构成中职务工资作为固定工资,以保障职工基本生活,把津贴作为活的部分,建立津贴帐户,进行二次分配。

(七)、广开渠道,妥善安置未聘人员

有竞争就会有淘汰,因此我们在这次改革中十分重视落聘人员的安置,本着“单位内部安置为主,空岗优先安置,鼓励自谋职业”的原则,通过以下几种渠道安置:

单位内部转岗。对未聘人员,各单位及早着手,通过各种渠道,以局多种经营为主,开辟新的就业岗位,采取单位内部转岗聘用的办法进行安置,中层干部落聘后竞争一般管理岗位,一般职工落聘的安排到多种经营项目上。如黄羊水管处用承包经营的办法,将19名落聘人员安排到了农林场;西营水管处利用职工参股的形式创办了预制厂,分流职工30名。

内部待岗。落聘后在单位安排临时岗位,发给一定比例的生活费,待岗期满后给予二次竞岗的机会。

进修培训。立足于挖掘未聘人员潜能,组织未聘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他们学成后参与二次竞聘。有的单位将未聘人员送到高等院校继续学习,学成后回单位竞争上岗。

鼓励停薪留职,自谋职业。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未聘人员达成协议,鼓励和支持未聘人员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

三、改革取得的成效

1、精减了机构,使岗位设置趋于合理

撤销了水利综合服务站和水利医务室,将它水电技术学校整合区教育局管理。第二批事业单位涉及到的12个单位现已精减为9个,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00个缩减为90个;中层管理干部由193人缩减为182人,在岗职工由1414人缩减为1386人。改革后的机构运转协调,人员精干高效,初步展示出了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2、改革运行机制,增强了内部活力

一是实行了中层干部聘任制,打破了干部职工的身份界限,中层干部一律实行竞争上岗,由过去的“少数人选人”变为现在的“多数人选人”。通过竞争上岗选拔的中层干部文化层次更高,业务技能更强,更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竞争上岗后,中层管理人员不仅要对上负责,更重要的是对广大职工负责。更加明确了工作责任和目标,使他们既有了压力,又有了动力。通过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解除了职工与单位的行政依附关系,扩大了单位自,理顺了干部职工管理体制,极大地改善了“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做”的弊端,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工作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单位活力有了明显增强。

3、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了广大职工的竞争意识

通过推行全员聘用制,实行竞争上岗和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打破了用人上的终身制和铁饭碗,既给职工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增强了职工的竞争意识。

改革使职工普遍认识到“不爱岗就要下岗,不敬业就要失业”,“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后天努力找工作”。有竞争就有危机,有危机就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通过竞争后上岗,职工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竞争意识、敬业精神进一步增强,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每个职工都以积极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去,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质量,形成了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工作氛围。有的职工带病坚持工作,有的加班不要报酬,有的主动创新工作方法,有的积极向领导献计献策,提出合理化建议,主动当好领导参谋助手,通过竞争上岗的中层干部,广泛团结同志,主动征求群众意见,研究科学的发展思路,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

四、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改革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推进改革离不开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区委、区政府和区事业单位改革办都非常重视水利部门的改革,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水利基层单位进行调研指导,对水利改革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作了重要指示。水利系统各单位主要领导都做为第一责任人,并将改革列为单位的重点工作来抓,有力地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2、做好稳定工作是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前提是要保持稳定,目的是增强单位活力,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单位经济效益。为此,我们从职工的思想工作入手,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职工明确认识改革的目的意义,积极地投身改革,以平和的心态参与改革,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3、搞活内部分配是改革的关键。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是调动各类工作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关键所在。改革中,各单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重贡献、重实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工资中的津贴部分实行了二次分配。实行重岗重薪、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工效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使分配真正起到了激励和导向作用。

4、实行全员聘用制是改革的核心。实行聘用制,打破了用人上的终身制,打破了干部、工人的身份界限,使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体现了单位用人的自和职工择业的自,形成了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同时,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了双方的权力义务。使管理更加规范,用人更加灵活。

五、今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路

根据水利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力度,强化聘用制管理和聘后管理工作,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1、不断完善岗位设置

随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各单位相应的岗位设置还要做进一步地完善和调整。最终建立一个能够不断适应市场变化而完善自身的岗位设置体系和岗位设置制度。

2、强化聘用制和聘后管理

如何使聘用工作更加透明、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岗位需要,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的工作,同时如何加强聘后管理、加强考核的客观公正性,也需要在今后的聘用工作进行探索和实践。

3、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篇4

1、纵观目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1.1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概况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根据国家法律,履行社会基本职能的一项基本而有重要的工作。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内容表现多元化,包括事业单位员工的身份、资历、工作表现等基本情况,对社会或个人都有重大的意义。对社会而言,为单位选用人才和了解个人过去提供了真实全面的依据;对个人而言,又为其政审、婚姻、身份认定、社会保险、职称、退休、工资调整等提供证明。

1.2目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尚未完善,仍热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机构和相关人员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懈怠。与普通的文书工作不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属于一项有纵深历史、充满信息的工作,虽然收集的资料单一重复,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这项工作的效果与作用,但最后人们看到是充满人身发展的重要材料。然而由于人们大多看不到人事档案管理的实用价值,使得人们经常忽略其重要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其工作处于一种应付的状态。同时,人事档案管理手段及管理设施也比较落后,其信息化程度不高。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停留在落后的手工操作阶段,没有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管理工作中,使得信息的记录与分析过程存在一定的失误,不利于档案信息的记录和应用,影响了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也使得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造成一定的人事档案管理资源的浪费。目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由于大多数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学历普遍偏低,没有接受专门的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教育,他们往往缺乏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很好地掌握业务技能,不能有效解决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管理方法欠妥,管理意识淡薄,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经常出现差错,影响事业单位整体的工作进展。

2、改进目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2.1弥补目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缺陷

针对目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不断弥补其工作的缺陷。我们需要提高事业单位领导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事业单位的领导应该以发展的目光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所带来的间接性效益,事业单位人事档案工作是人事工作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单位发掘人才的重要途径。事业单位领导,尤其是分管人事工作的领导,应进一步增强档案意识,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将人事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切实解决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我们需要打破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传统模式,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在管理工作过程中不断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辅助管理,通过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将信息化、科技化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相结合,能够改善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准确、及时的传输人事信息,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当然,针对目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普遍较低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进程不断强化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人事档案的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取决这些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能力,对档案工作的充分理解,更要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单位应该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对档案管理人员传授丰富的专业知识,灌输政治意识,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以满足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要求。

2.2创新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的加快,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因此,创新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显得尤为迫切。我们需要摆脱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传统模式的束缚,对其加以创新发展。在其管理模式方面,坚持集中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提高针对性。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部门全面考察、了解和正确使用一个人的重要依据,集中统一管理有利于组织人事部门掌握人员的全部情况,掌握人才队伍现状,分析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工作管理水平。在坚持人事档案由组织人事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的同时,要适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发展的需要,创新发展对人事档案的分类管理。在其应用方面,创新档案管理的保留方式,增强其开放性。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伴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档案信息材料逐渐增加,档案作用和服务要求逐步增大。人事档案管理如果继续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人事改革发展的要求。人事档案管理只有与人事制度改革接轨,为人事管理服务,才能赋予人事档案鲜活的生命力。面对人事档案功能弱化的现状,人事档案管理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坚持档案管理与开发使用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事档案作用。

2.3对提升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思考

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水平较低,为了改变这一形势,我们对其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思考其解决的方案。而由于目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与社会发展着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我们需对其管理制度加以创新,认真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我国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水平。

3、展望未来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篇5

一、广泛宣传、统一认识新规则的实施不仅仅是对传统立卷方法的改变,更是对目前档案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为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必须让广大档案工作人员对这次改革有清醒的、统一的认识。因此我们最早从去年下半年始就利用开会、业务指导和创先评优等各种机会对机关档案工作者进行宣传。并把此项工作作为今年*区档案工作创新的一项重要年度目标加以部署与落实。通过广泛的宣传,不仅统一了广大档案工作者的思想,还增强了他们实施改革的自觉性,为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思想保障。

二、充分调研、制订方案为让改革工作少走弯路,我们在反复学习国家档案局制定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和省档案局印发的《江苏省〈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实施办法》的同时,还组织部分业务骨干赴深圳、南通等地参观学习。尤其是参加省局组织的归档整理培训班后,使我们对如何开展改革工作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在深入领会“强化收集、简化整理、细化检索、深化利用”十六字方针的前提下,我们结合*区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区贯彻实施《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详细方案。为保证积极稳妥地推行立卷改革,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又数易其稿,力求完善。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同时也是为了争取时间,我们大胆提出“缩短进程、双管齐下、一步到位”的设想(即不搞试点,直接面上推广和实体整理指导与软件升级同步进行),这一想法很快得到领导的支持。另外鉴于今年是立卷改革的第一年,且绝大多数单位归档文件采用了集中收集方式,所以在这次改革中我们确立了“新老衔接、平稳过渡”的工作思路,即虽然归档文件统一采用“年度——保管期限”的分类方法,但在同一保管期限内,文件材料适当兼顾问题或部门集中排列,这样不仅符合多数档案人员按问题或部门分类的习惯,从一定程度上也方便了目录的手工检索,给档案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整理方法的改变一个“缓冲区”。我区立卷改革工作能在短短四个月内取得成效正是对这一实施方案的最好证明。

三、强化服务、措施落实今年是实施文书立卷改革的第一年,本来困难就很多,又适逢“非典”,真是难上加难。但是我们没有畏惧,而是按照既定方案,强化服务,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了我区机关立卷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1、培训及时为了让广大档案工作者及时了解掌握新的归档整理方法,我们排除一切困难,在三月底举办了机关文书立卷改革培训班,培训班上我们不仅讲解一般整理方法、具体操作程序,还现场演示升级档案管理软件,强化档案人员对计算机和软件的应用能力。我区绝大多数单位的文秘档案人员和档案目录输入人员参加了培训,为新规则的顺利实施打下了扎实的业务基础。

2、指导深入作为实施改革的第一年,业务指导的工作量是相当艰巨的。为了让有困难的单位及时得到指导,我们业务指导科一方面内部作适当分工,另一方面对全区的重点、难点部门和新手单位进行排查摸底,认真制定指导计划,进行上门指导。对其它单位,我们也通过电话及时了解进展情况,必要时进行口头指导和督促。在指导中我们重点对各单位的部门归档率、文件完整率及归档目录著录的规范化程度进行检查,确保应归档的文件材料齐全完整和电子归档目录的准确性。为增强有关业务标准的可操作性,保证整理归档质量,我们根据国家档案局1987年制定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不归档范围》,结合我区各镇实际情况,修订了《*区镇级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由于深入的业务指导,今年我区各单位归档工作的完成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3、服务到位我们一直坚持“以服务树形象”,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只要基层有困难,随叫随到,有问必答,答无不尽。我们在耐心细致地做好业务指导的同时,还积极主动的帮助基层档案部门做好方方面面的协调工作。如有的档案人员在材料收集中遇到困难,我们就向该单位领导宣传、争取他们的支持或让档案人员带着我们一个部门一个部门的跑,取得他们的理解和帮助。根据调查和有关反映,有的档案部门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不能到位,影响了整理归档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此我局领导专门向区分管领导汇报,由“两办”专门发文,要求各单位为档案工作配置专用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促进了机关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建设。

四、加强监督、巩固成果全区机关立卷改革的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为了及时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不断完善改革方案和扩大新规则的实施范围,我们没有止步,而是加大了对各单位档案管理情况监督检查的力度,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完善巩固已取得的成果。一是继续执行归档目录报送审核制度,即各单位完成本单位20*年度文书档案归档工作后要在规定时间内把这次整理归档工作中形成的纸质和电子版的归档文件目录各报送一份给*区档案局业务指导科,以便在检查统计各单位归档完成情况的同时,及时发现问题反馈整改;二是实行归档完成情况通报制度,即定期对各单位归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按时完成归档工作的单位进行通报,增强单位和档案人员完成整理归档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三是开展自查、互查和抽查活动,即各单位先根据标准对本单位的归档工作完成质量和整个档案管理的现状进行自查自纠,接着由各协作组长组织互查,在这个基础上*区档案局再组织抽查。通过三个层次的检查,不仅可以提高各单位归档工作的质量,促进档案人员的相互交流,也让我们及时了解掌握到各单位改革实践中的各种反馈信息,为下一步广泛深入的推行新规则提供了参考。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新事物的认知是有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客观过程。立卷改革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在认识、实践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今后的再实践也有一些初步的设想。

1、加强沟通、实施监管。在新规则的推广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某些垂直管理部门。上级垂直管理部门对档案工作重视从总体上看是促进档案工作发展的,但由于他们缺少和档案主管部门的沟通,造成他们制定的部分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和业务标准存在不规范、甚至错误的现象,这给基层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如某一金融机构,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从去年就要求下支机构实行文书立卷改革,本为好事,但由于其标准过于繁琐且存在明显错误,缺乏实际操作性。我们曾多次请示和协调,终因上级行坚持而不了了之。因此笔者在此呼吁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其它专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强化档案部门在档案工作业务标准和行政规章制定方面的监管力度。

2、完善配套制度、强化后续管理。新规则实施后,绝大多数档案工作者认为文书档案的整理方法简化了,但同时也有部分档案人员担心今后检索不方便、档案利用不安全。这种现象正好验证了新规则的实施不仅仅是档案整理方法的改变,更是一次思想观念和档案管理方式的变革。新规则强化了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对档案管理方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些也敦促着档案人员必须及时转变观念,提高现代化技术应用技能,适应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发展要求。而档案的统计、库房管理和提供借阅等档案管理制度也要相应修改和完善,档案整理的后续管理要强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不致于“功亏一篑”。

3、规范电子归档、推进文档一体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办公设备的普及,日常工作中形成的电子文件越来越多,如何整理、保管电子档案已摆在广大档案工作者面前。新规则是为了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但笔者发现新规则对电子文件整理归档只字未提,因此在此建议上级档案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对电子文件整理归档工作的研究,尽快制定完善这方面的方法和标准。另外新的归档文件整理方法为实现“文档一体化”提供了实践可能,因此我们已对各单位2003年度文件归档整理工作提出“随办随归”的要求,以加快我区“文档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篇6

一、约定科研成果产权归属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武汉地区高校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的意见》(简称“武汉十条”)规定:“探索高校、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允许高校、科研机构与职务发明人通过合同约定共享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

二、下放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

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意见(试行)》(简称“京科九条”)规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由承担单位依法取得,赋予科研机构自主处置权。”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方案》规定:“一年内未实施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拥有成果转化处置权。”

“武汉十条”规定:“对高校、科研机构的职务科技成果,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单位可自主决定采用科技成果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开展转移转化活动,对此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不再审批。高校、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所获得的收益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使用、处置收益不再上缴财政。”

三、大幅提高科技人员收益分配比例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简称“鄂十二条”)规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研发团队在鄂实施种业科技成果转化、转让的收益,其所得不得低于70%,其中个人所得不低于50%。”

“京科九条”规定:“建立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经职工代表大会同意,科研机构可提取70%及以上的转化所得收益,划归科技成果完成人以及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所有。”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实施方案》规定“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种业职务科技成果的所得收益,按60%划归参与种业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拥有。转化种业职务科技成果给予科技人员个人奖励的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四、进一步放宽科技人员流动政策

“武汉十条”规定:“支持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对高校、科研机构“双肩挑”(既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又担任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允许在武汉创办企业并持有该企业股份。”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方案》提出:“选择部分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开展科技人员兼职取酬、保留身份离岗领办创办企业试点。”

“鄂十二条”规定: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到企业从事商业化育种工作,经所在单位同意,保留编制、身份、人事关系,档案工资正常晋升,5年内可回原单位。”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篇7

关键词:人才交流机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社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

随着人才价值的回归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坚持用人制度改革,是实现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人才管理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传统人事管理向新型的社会化人事管理过渡转变。作为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结构,开展社会化人事管理和服务,如何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人事人才专业化的配套管理和规范的服务,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充分发挥人才管理服务职能,为人才社会化管理服务提供保证

人才的社会化管理就是单位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新的用人方式后,要解决人才和单位对人事档案依附关系的问题,让人才自由流动而没有人事档案管理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单位在自主选择用人上消除人事管理关系的顾虑,最终实现人才资源的社会化配置。

(一)发挥政府人事部门人才服务机构的主渠道作用

按照规定,人事档案除可由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管理。组织人事部门赋予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人事管理职能,来保证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作为承担政府人事部门职能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起着联系政府人事部门、单位及人才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专门负责为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人事人才社会化管理和服务。www.133229.com多年来,人事部门为人才的流动和管理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通过借助于行政职能,为配合企业改制和用人制度改革,为企业和人才个人搭建了社会化管理的服务平台,开展了相应的配套人事保障服务。

(二)转变职能,创新机制,拓展服务领域

1.变管理为服务。转变职能最重要的就是要从管理延伸到服务,由过去单纯的“管档管人”逐步转变到“为人才和单位服务”,贴近企业与个人的需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空间,通过管理体现服务,实现管理的价值,增加服务附加值,使人才档案管理和使用发挥新作用。人才服务机构在人才档案的社会化管理中不断提升人才档案的使用价值,丰富档案记录内容,为企业用人提供必要的有效信息,以优质、高效、一流的服务,让人才满意放心,让单位减负消肿,更好地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服务,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2.建立适应市场化、符合社会化的运行新机制。时代在变,管理也要变,适应市场化就是要有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要有市场的促销方式和手段,要有广为人知的宣传力度,要让人才个人和单位能接受和认可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的方式。符合社会化运行的新机制就是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内部要有激励创新机制、调整分配机制、用人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工作动力等,激活内部管理和服务,来赢得客户。

人才进入市场,通过市场调节优化配置,实现人才效能的最大释放,单位用人到市场,人才求职找市场的市场化格局已逐步形成,人才服务机构在市场化经济环境中提供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的作用更加显现,在推进人才市场化配置和人才档案社会化管理服务方面,作为政府人事部门人才服务机构,也要调整定位,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人事政策和市场运行的机制。

3.做好基础管理服务,不断拓展新服务项目。基础管理服务工作是原来已建立起来的传统人事管理业务,包括档案管理、人才调动、身份保留、工龄计算、职称评审、出国境政审、辞职审批等管理服务,在做好基础管理服务的前提下,挖掘和发展的新服务领域和项目,使传统业务与现代管理相结合,扩大管理和服务面,以解决不断发展的新需求,通过人才档案管理提供新的服务,如注册资格审查的存档证明、合同鉴证、代办社会保险、人才派遣、人才引进、人才测评等,使管理和服务不断推陈出新,人才档案的社会化管理才有生机和活力。

(三)整合社会资源,优势互补

人事服务有其自身的专业属性,又具有政策性强、管理规范、社会信誉度高等独特性,但传统的人才管理条块分割依然存在。人才档案受不同部门、行业管理在全国较普遍,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机构在管理人才档案,各行业主管部门成立的人才服务机构也在管理人才档案,涉外人才服务机构作为一个企业也在开展社会化人才档案的管理工作,形成了多头管理的局面。改革进程需要逐步推进,人才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需要规范,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打破部门和行业的管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自发展格局。对此,作为政府人事部门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可发挥自身优势,联合行业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工作,实现优势互补。

(四)运用现代技术,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电脑化管理已相当普及,各人才交流机构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加快提升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水平和手段,加快硬件投入和软件开发,使服务方式更为便捷,办事环节和手续更加简化,从而提高服务标准和服务效率。

二、营造社会化环境,加快社会化公共服务进程

(一)以政策为导向,为社会化管理和服务铺路搭桥

人才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进程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以及人事行政部门的政策性支持。随着各项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促使人才服务机构为单位改革和人才进入社会化提供配套的人事人才服务保障。这一切都是政府在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既有其行政手段,又有其社会特征,既依靠政策导向,又依赖于市场实现社会化管理和服务。

(二)挖掘服务潜能,树立服务品牌

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获胜靠什么?除了靠竞争力外,还要靠服务。服务的态度、方式、效果直接影响市场的口碑和知名度,各人才交流机构要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方式,与媒体合作,加大宣传力度,让单位和人才个人了解业务范围、服务功能,并被社会所认同。同时,在原有业务的对外服务基础上,根据客户的需要,量身订做需求的业务项目和服务范围,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对服务的认知度。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篇8

这次全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按照省委、省政府批准的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安排部署有关工作。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李克强总理上任后就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头炮”“马前卒”,从中央到地方、由上至下梯次强力推进。国务院2013年一季度完成机构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总数减至25个;去年以来,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400多项,并向社会庄重承诺本届政府至少取消和下放三分之一的行政审批事项(576项)。省政府去年一季度机构改革后,省政府工作部门调整为40个,部门管理机构6个,省政府行政机构、厅级事业单位数量比改革前分别减少2个和3个;同时,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33项,精简69.7%。我市去年以来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29项,目前仅保留了44项,精简88%,成为全国、全省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程序最简、效率最高、费用最低、服务最优的市市之一。这些工作动态和数据充分显示了中央、省市各级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和推进力度。我们在思想上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作为释放改革红利、内需潜力、创新活力和推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抓手来抓,确保各项工作按照中央、省市的部署要求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二、转变政府职能要在“接、放、管”上下功夫

按照《方案》和《实施意见》的要求,此次市政府机构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是“三减两改一加强”。三减,即减少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下放生产经营性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许可认定;两改,即改革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一加强,即加强依法行政。在具体工作中要按照“接、放、管”的要求,做好省上下放审批事项的承接工作,做到无缝衔接;大力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进简政放权;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进管理方式。

一要继续抓好简政放权。近年来,我们在简政放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数字上看很多审批项目都已经下放了,但审批环节多、不透明、自由裁量权大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社会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有些该管的事没有管到位。因此,我市简政放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下一步,要坚持以减少行政审批为突破口,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落实好“三减”要求,真正放开省市下放给市场的权力,接好、管好上级政府下放的审批事项,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要舍得“割肉”,下放和取消社会反映强烈、“含金量”高、对激活市场活力管用的审批权,最大限度地给市场和社会放权,坚决打破各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要积极推行权力清单制度,规范行政裁量权,并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公众监督。要进一步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着力消除审批、备案、年审、年检等审批管理中的灰色地带,防止行政审批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最大程度让企业和老百姓直接受益。

二要积极创新管理服务。简政放权不是一放了之,更不是放弃管理,实际上是审批减下去、责任加上来。各级政府和部门在承接、下放、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后,要解决好“管什么”“如何管”的问题。要改进监管方式,转变过去重审批、轻监管、以批代管的做法,对通过市场约束、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问题,要从审批转到监管上来;对保留的审批事项,既要抓好审批这一源头管理,更要强化事中的长期监管。要突出监管重点,把监管的重点放到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造成较大危害的领域上来,重点加强对重大产业布局、土地使用、环境保护、能源消耗、节能减排、食品药品安全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事中事后监管。要加强市场监管,对市场机制、社会力量管不了、做不好的事,政府不仅要管起来,还要管好、管到位,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要强化公共服务,监管部门要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在保住基本、补上短板、兜好底线、促进社会公正的基础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比如,凡属事务性的管理服务,原则上要向社会购买,增强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能力。要提升治理能力,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加大力度培育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等行业协会,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尽快让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要全面加强依法行政。公共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要求,也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依法治市的各项规定,逐步探索对行政主体实施权力清单管理,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要严格政府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确保从源头上规范行政行为。建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遵守行政决策程序,保证政府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正当性。要深化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督促和约束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办事,依法履行行政职权。要强化行政问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高政府科学化、法治化管理水平。

三、政府机构改革要在“控、调、改”上做文章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总的要求,是以理顺职责关系为重点,着力形成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管理体系。在具体工作中要坚决落实中央“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管理,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刚性要求,做好“控、调、改”三篇文章:控,就是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调,就是调整优化机构编制结构;改,就是通过深化改革推动机构编制释放潜力。

一要把握机构改革目标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批准的《方案》,改革后,市政府设工作部门32个、挂牌机构10个,符合省上关于机构限额的规定。《实施意见》已就相关内容进行了明确,我就不再赘述。这里强调一点,就是要把机构改革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应由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的职责不能交由事业单位承担,应设为政府工作部门的机构不得新设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对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与政府部门“三定”工作统筹研究、有机衔接,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但不得突破本级政府机构限额和行政编制总额。要认真贯彻《关于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切实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逐步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

二是严格机构编制管理。中央一直强调要严肃机构编制纪律,本轮改革又再次重申了相关要求。各级各部门要严格遵守编制纪律,不得违反规定擅自设立机构、自定编制、超编进人和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除党委、政府和机构编制部门外,任何业务部门的文件不得作为审核、审批机构编制的依据,上级业务部门不得以项目审批、资金支持以及考核评比等干预下级部门的机构编制事项。要从严控制机构编制总量,按照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刚性要求,在机构编制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严格执行机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和审批制度,健全机构编制事项审核、监管和督查制度;全面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编制、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信息共享、有效对接、协同约束机制。要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在编制管理和使用上要做好“加减法”,既要习惯于做“加法”,更要善于做“减法”,职责已经弱化的领域和部门的机构编制必须进行调整和压缩。要把机构编制的总体“瘦身”与局部领域的“强体”结合起来,按“撤一建一”的原则新设机构,在总量内调剂解决编制;各部门、各单位也要通过优化运行机制、提高人员素质、再造工作流程、减少中间环节和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等方式,向内部挖掘编制使用效益,充分盘活现有编制资源,把机构编制资源用好用活,发挥其最大效益。

三是认真做好“三定”工作。“三定”工作是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环节、重中之重。涉改部门要积极配合机构编制部门抓好“三个环节”的工作。第一,拟定好“三定”方案。涉改部门要抓紧研究本部门的“三定”方案。拟定方案时,既要注意参照上级相关部门的“三定”方案,准确把握改革方向,又要从实际出发,突出职责重点,体现职能转变要求,避免职能交叉现象,真正理顺职责关系;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对机构改革的各项要求,正确对待、自觉支持改革,不能无原则地争职能、要机构、要编制、增职数;对涉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问题,要主动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达成一致意见,切实解决职责不清、权责脱节等问题。第二,审核批复好“三定”方案。机构编制部门要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站在全局高度把好“三关”:即把好职责界定关,把部门职责界定清楚;把好内设机构设置关,按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从严控制、从严审核;把好编制和领导职数审核关,做到配置合理,精干高效。第三,组织实施好“三定”方案。“三定”方案批复后,各部门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操作程序,抓紧组织实施,确保用最短的时间做好内设机构和人员的调整配备工作。

四、强化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的保障

机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涉改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切实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确保积极稳妥推进、按期完成任务。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这次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编委会组织实施,市编办负责具体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深入调研、摸清情况、充分准备、精心安排,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力求把改革各项工作做细、做深、做到位。市编办要充分发挥参谋、指导和协调作用,组织各县市及涉改部门开展好“三定”工作,及时跟踪改革方案落实情况,尽可能把各项措施想得更周全一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把改革任务落实好、完成好。纪检监察、组织、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资、审计、档案管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做好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涉及的干部人事、党的建设、国有资产、办公场所设备、档案的交接、划转等相关工作,其他部门也要根据各自的职责,认真抓好机构改革相关工作的落实,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改革有序推进。

二要做好工作交接。一方面,要实现平稳过渡。无论是撤并的部门,还是管理体制调整的部门,改革期间都要善始善终地做好各项工作,做到工作不停滞、不断档,质量、标准和水平不降低。各部门“三定”方案批复后,要立即把本部门内设机构和人员调整到位,使干部职工尽快适应新环境、找准新定位、熟悉新业务,迅速进入到正常工作状态。另一方面,要搞好工作对接。机构改革完成以后,相关部门要抓紧与省对口部门搞好工作衔接,主动汇报情况,自觉接受业务指导,尽最大努力争取上级的支持。今天会后,新组建部门要按照“先到位后理顺、先运转后完善”的原则,尽快正式挂牌运转、开展工作,主要领导在工作交接中,不能缺位。职能调整变动的单位,要切实加强工作沟通与衔接,该交接的工作尽快交接、该调整的人员尽快调整,实现工作无缝衔接。整合撤并的单位要善始善终地做好各项工作,防止职能缺位、工作断档、运转脱节、职责真空、资产流失,确保改革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变形、不走样。各部门要和县市对应部门搞好衔接,确保全市政府系统有效运转。

三要严格政策纪律。要严肃组织人事纪律,严禁借改革之机突击进人、突击提拔干部和提高干部职级待遇,严禁在改革期间调整人员岗位;要严肃财经纪律,认真做好资产和账目的清查登记管理工作,严禁利用改革之机,擅自改变资产用途,巧立名目突击花钱;要严肃保密纪律,不失密、不泄密,保证党和国家秘密安全;要加强档案管理,严格按照《档案法》等相关规定,认真组织好机构变动部门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销毁和移交,确保档案的安全和完整;要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违纪违规的,将按照有关党纪政纪规定严肃处理,对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确保机构改革顺利推进。

四要加强教育引导。这次政府机构调整牵涉到少数干部的工作调整,一部分人思想上出现波动也在所难免。各涉改部门要深入做好职工思想工作,绝不能以任何理由影响和干扰政府机构改革,要坚决确保本部门无人员因改革上访,无群体性事件发生。前不久,已对部分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进行了必要的调整,这既是改革的要求,也是事业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希望被调整的领导干部要以事业为重,正确理解和对待个人岗位的变化,以实际行动支持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有些一般干部的工作岗位也会有些变化,到新单位、新岗位工作的同志要正确理解、正确对待,保持良好心态,始终如一干好工作;单位的领导和老同志对来自其他单位的同志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杜绝“门户之见”,特别是在岗位设置和工作安排上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照顾,力争把个人意愿与工作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每一位同志都能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篇9

办好试点摸出路子

2002年7月下旬,我区先行在东郊乡开展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当时,我们根据区委8号文件精神制订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的初步方案,其人员分流渠道和政策主要借鉴了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一些做法。8月初,市里派出调研组就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在我区进行调研,对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要求。我们根据市里的要求,对东郊乡的改革方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在几易其稿的基础上,根据乡镇农税体制改革和人浮于事、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乡镇事业单位特点的改革方案,分别呈送相关区级领导征求意见,并经区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和区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决定。紧接着,我们在东郊乡进行了广泛宣传发动,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准备工作,精心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随后,我们在试点单位开展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民主测评和竞争演讲工作,做到了阳光操作,认真抓好竞争上岗;无情分流,实现了有情地操作;整章建制,完备了各项手续,最后确定上岗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书,新定工资标准。明确了分流人员,解除了劳动关系,给予其一次性经济补偿。整个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平稳,工作衔接有序,运转正常,试点取得成功。

通过改革试点,东郊乡站所机构由10个精简为5个,精简50%;编制由40名精简为13名,精简27名,精简68%;人员由110人精简为13人,精简97人,精简88%。如此大面积的精简分流而没有出现清退分流人员上访事件,并且工作效率较以往有显著提高,东郊乡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为全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探清了路子。

澄清底子开好方子

我们根据东郊乡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及时召开全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会议,对改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各乡镇根据区里的要求,扎实开展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工作。一是全面进行摸底测算。各乡镇对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人员、资产等方面的情况都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利用六种表册分门别类地进行登记。同时,还测算好乡镇税费改革后的收支情况、能够负担人员多少情况,分流人员的补偿等,做到以收入定支出,以支出定编制,以编制定人员。二是精心制订改革方案。为了保证方案切实可行,区委区政府从实际出发,对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区里只确定大的原则(脱钩断奶,全员聘用,新定待遇,用人自主)和工作目标(撤并机构,精简人员,减轻负担,增强活力)。具体改革措施和方案实行一乡一策,甚至个别情况复杂的站所可以实行一站一举,做到方案切实可行。各乡镇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在参照改革试点单位站所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经群众充分讨论,多次修改,认真制订了本乡镇人员分流实施意见和竞争上岗实施方案,方案的制定尽量考虑到参与改革的每种对象。芦山乡水电站因为人员构成复杂,由正式的在编在岗人员,招工未进编人员、临时雇请人员等几类人员组成,情况特殊,难度大,区里决定该站单独制订改革方案,实行一站一策。在制订方案过程中,各乡镇党委、政府都先后几次对改革方案研究讨论,并集思广益,将方案与改革对象见面,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初步方案出来后都要经过“三级审核”再报区改革办审定同意后组织实施,以保证改革方案符合上级的规定和区里的要求,利于改革工作全面稳步推进。

精心组织多想法子

我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之所以进行得比较顺利,改革得比较彻底,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所有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含招工未进编人员、安置未进编的退伍兵和大中专毕业生)都参与了改革,分流人员全部脱钩断奶;另一方面上岗的工作人员有了基本保障(财政拨款)。通过改革,多年来一直难以解决的一些老大难问题,都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乡镇事业单位不仅人员减少了,负担减轻了,而且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搞活了。我们深切体会到: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突出抓好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是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较为复杂,既有编制人事部门承认的在编在岗人员,在编不在岗人员,又有已招工录干,因历史原因长期遗留的未进编人员,还有一些分配安置未进编的城镇退伍兵、国家计划内大中专毕业生等。为了把此次改革搞彻底,不留尾巴,区里决定给这三类人员平等的竞争上岗机会,但是哪些人上岗,哪些人分流,谁去谁留,不搞党委内定,完全按照改革方案,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在民主测评和竞争演讲中,不仅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参与评分,而且属于改革对象的人员个个参与评分,都是当场评分报分,当场公布结果,并将结果对外进行公示。

二是多方筹资、脱钩断奶。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分流人员彻底脱钩断奶,解除与原单位的行政依附关系和人事劳动关系。我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流的主要渠道是转体分流和精简分流,这两种分流渠道都是对分流对象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解除与原单位的一切关系。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我们要求各乡镇对分流人员年补偿标准全区大体平衡,一乡之内基本平衡。为了保证补偿金一次性发放到位,我们采取了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主要是通过乡镇财政挤一点,变卖事业单位资产筹一点、上岗人员借一点等方式解决了分流人员补偿金的来源难题。各乡镇都与分流人员签订了解除劳动关系的协议,并行文明确,其人事档案及关系全部交区人才交流中心,做到手续完备,程序到位。

三是聘用上岗,新定工资。为了保障上岗人员的权益,通过这次改革,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事业单位上岗人员的管理,明确上岗人员全部签订聘用协议,全面实行人事,打破事业单位用人的终身制,使乡镇事业单位用人向社会用人转变,单位与个人的关系由行政任用关系转变为平等的聘用关系;待遇方面一改过去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状况,打破档案工资制,实行档案工资与实发工资相分离,以岗定酬。乡镇事业单位按岗位确定工资标准,其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由原来人事部门核定的几百甚至上千元改为基本工资四百至六百元,奖金和福利实行浮动。与工作绩效挂钩,按目标管理考核。

四是编制调控,用人自主。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乡镇事业单位的工作,农村税费改革后,尽管我区财力十分紧张,但区里还是将改革后事业单位站所人员全部纳入区财政预算,由区里按人头拨付基本工资每人每年8468元。同时,区里将乡镇事业单位的用人权完全放给乡镇,区里只核定各乡镇事业单位的编制总量,具体到各站所定多少编、用多少人、用什么人,完全由乡镇自主确定,此举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工作的针对性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四个到位迈开步子

一是领导到位,责任落实。区委区政府领导十分重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区委书记王孝山同志多次听取汇报,并就有关重要问题作出指示,给予支持。区委副书记袁云波、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罗少挟、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华等同志多次对乡镇站所改革进行专题研究,并下到乡镇进行现场指导。整个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期间,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2次,区改革领导小组3次开会,区改革办多次召集乡镇负责人开会商议。乡镇党委政府也把事业单位改革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书记乡镇长亲自挂帅,分管党群的副书记和组织委员承办具体工作,其他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区改革办工作人员也每人联系一个乡镇,现场指导、督查改革工作。

二是宣传到位,工作做细。因为改革牵涉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个别乡镇和相关人员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认为现在不动都相安无事,图个安静,又不得罪人,不会出乱子。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思想状况,区改革办在总结我区几次事业单位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外地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展开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在全区营造出一种思改革、议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的浓厚氛围,为全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局面。同时,对于纳入改革的所有对象,实行思想工作“包保责任制”,每个党政班子包几个改革对象,多次听取意见,事先做好思想工作,摸清摸准思想动态,保证了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指导到位,规范运作。区改革办在认真总结东郊乡经验的基础上,为搞好面上的站所改革,以东郊乡改革试点的作法为蓝本,过细做好每项工作。如在摸底工作中,由区改革办统一印发样表;在方案制订过程中,因地制宜,一乡一策,同时实行两次审核把关;在竞争上岗工作中,发放有关表格资料,并就有关程序实施“阳光操作”,突出强化组织监督,规范相关程序,公开竞争上岗公告,接受干部职工监督;在竞争演讲时,又到每个乡镇现场指导监督。版权所有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篇10

受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是一种以“管理”为中心的陈旧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人事档案管理是一个完全封闭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内,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又是一个强调内外有别、档随人走、档案管理资格限定以及档案利用阻碍重重的制度。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在很多方面暴露出缺陷和不足,包括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足、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无序化以及档案管理技术手段落后等。在这样一种现状面前,人事档案管理的需求和必要性都呼之欲出,探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路径成为学者和相关领域从业者讨论的热点。本文将着重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优化改革的必要性和具体路径出发展开下面的论述。

二、改革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本文认为之所以强调改革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和以下几个方面密不可分的: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重视度不断提升的现象是与世界经济发展到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阶段这一社会经济背景是分不开的。知识经济是指一种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经济形态。在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下,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则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于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便成为最受关注的一种资源类型。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人事档案这一承载基本人力资源数据和信息的材料便成为管理者们关注的重点所在。

(二)实现企业全面管理的重要方面

企业管理不仅仅是生产和经营这些看得见的价值创造部门。企业的员工也是企业存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石。特别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人才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如何更好地管理企业的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知识财富也是企业管理者需要倍加关注的问题。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自由化,员工的流动性较之以前都有很大的提高。一方面,这反映了市场经济环境下人员的优化配置,能够更好地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利用;另一方面,企业在人员管理上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人员流动的频繁也不利于档案的保存和管理,“弃档”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不利于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因而改革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对于实现企业全面管理也是有利的,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有针对性聘任、培养满足自己发展目标的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总体质量。

(三)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人才是财富创造的源泉。那么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保持竞争力的一个有力手段便是人才的管理。结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针对性地寻找所需要的人才,并深入了解员工的背景信息,为企业员工和人才的管理建立其一个制度化的体系都是企业人才管理的重要方面。因而,做好企业人事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有效利用人才资源,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增强和保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改革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个原则

在分析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优化改革的具体路径之前,应当首先明确整个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本文认为,改革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服务为导向的原则

档案资料是记载个人基本信息、整体素质和能力以及社会履历的重要资料。既是个人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重要手段,也是用人单位认识和了解求职者,更好地管理人才的重要手段。在企业人事档案的管理过程中,从整个档案的归入、管理、移出以及保管都要体现为用人单位和个人服务的原则。保证为用人单位提供真实、完整、有效的档案信息,也为个人提供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素材,同时注意保护个人基本信息和隐私不被泄露和不当使用。

(二)保证档案内容完整、准确的原则

考虑到人事档案在企业全面管理的重要性,档案内容的完整准确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否则档案资料的利用价值便值得怀疑。完整性要求是指档案资料必须能够反映个人的全部基本信息,并且全面反映一个人履历变化的过程,不能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准确性要求是指档案资料内容准确无误、不存在模糊不清、无法确认的信息。只有满足这些基本要求之后,人事档案资料的使用价值才能得到保证。

(三)实行统一和标准化的档案管理原则

因为人员流动的频繁,档案资料会在多个单位之间流转,为了更加便利有效的管理,便需要有一个统一和标准化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从档案的归入、整理、编排以及保存、借阅、流转和保密等各个环节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

四、改革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路径

在改革总体原则的指导下,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出发,具体实现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优化目标,包括:

首先,须从总体观念和法律制度上明确用人单位是员工人事档案的建立者和管理者,摆脱已有的认为政府人事管理部门才是个人人事档案保存和管理的唯一主体的错误观念。毫无疑问,相比较各个用人单位主要是企业,政府人事部门对于企业人事档案的利用和利害关系程度存在不足。将档案的建立和保管的权限交给企业自身,既有利于企业自身对人员的管理,也有利于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方法和制度实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其次,建立合理且可操作性强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按照更好地服务相关主体、确保档案内容完整、准确以及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统一标准化的原则,在人事档案的归入、整理、编排以及保存、借阅、流转和保密等各个环节都明确具体的操作规范和目标要求,并且明确岗位职责,以此保证整个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有序化和科学性。再次,重视档案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整个档案管理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素质。不仅要强化职业道德和行业文化知识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也要注重提高其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强其对现代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等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信息化。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已经深入整个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实践也证明,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企业在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过程不能仅仅是进行简单的电脑录入和输出,应当结合企业的不同管理目标,对人事档案进行全面的处理和利用。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