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精益管理的基本原则十篇精益管理的基本原则十篇

精益管理的基本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5:17

精益管理的基本原则篇1

摘要精益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企业领导意志、管理承诺,质量文化、企业文化和精益管理相融合的一种企业文化。本文重点思考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的原则、关键点、难点和实施路径措施等,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实施精益质量文化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精益质量文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建设重点和实施路径建议

精益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重要内涵,在当前国家要求大力开展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增进品质的精益管理理念已达成共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在培育和发展企业精益质量文化是未来长期引导以高速动车组、城轨列车、机车、货车以及新产业等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等企业核心理念和提升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整体国际品牌,使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向全球、用户认可、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精益质量文化概述

精益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企业领导意志、管理承诺,质量文化、企业文化和精益管理相融合的一种企业文化是以全体员工为主体、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领导推动,制度保障,建立高效的绩效考核和灵活的行为方式的管理理念;是支撑企业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价值,以最集约化的管理投入获得最高质量的产品,从而获得用户的认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文化理念。结合质量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精益管理得出的企业质量文化先进理念模型,如下图1。

图1精益质量文化示意图

(一)精益质量文化现状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以推行精益管理为契机,在质量方面提出了“质量精益求精”愿景,紧扣精益管理,引领精益质量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六精”建设目标,部分子企业已完成精益管理全方位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部分企业在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的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已完善,且具备充分条件下,将逐步开展精益质量文化全集团建设。

其中“六精”具体包括:

(1)管理成本精:教育使人知,训练使人会,科学教育培训提高管理水平,精确精减管理、管销成本;

(2)用人用料精:合理安排、统筹人员,减少闲散;用料开源节流,减少物料浪费。

(3)工时效能精:做好pDCa循环,而做到工时缩短的条件下,发挥更大效能

(4)技能品质精:精兵路线,亩提升技术力,生产优质、精致产品

(5)数据进度精:数据衔接(交接)目视化,进度预期可控化

(6)服务管理精:微笑服务,严格管制,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二)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精益质量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要从对“人性”尊重的角度入手。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2.客观性原则。精益质量文化建设的施行和考核标准要有客观性。要有施行的基本要求和贯彻的具体办法,在制订质量文化建设工作施行和评价标准要客观地反映事实,必须具备客观公正。

3.科学性原则。精益质量文化建设要符合整个企业管理工作基本要求,要具有科学性,才能更好的有序开展企业精益质量文化的宣贯。

4.以客户为主原则。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国内客户比较单一。在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要增加以客户为主的重要原则。在产品和服务中以客户为主的思维可将客户需求、产品质量、企业生产制造水平以及企业整体的品牌提升一定的高度,对客户要求进行精准分析,得到客户认可,才能从订单、产品制造输出到客户整个链条业务端到端的打通。

5.集团企业全体参与持续改进原则。集团型企业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要做到全体参与,共同构建的重要原则。目前国内其他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质量文化以及精益管理等建设,在具体建设实施从管理、设计、工艺、生产制造、维保服务等部分环节,要不断优化改进,做到不同的阶段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可持续原则。

二、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关键点

(一)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夯实基础

本着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全面推进精益管理、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夯实企业文化理念建设基础。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以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满意作为目标,健全建立符合战略、高效、持续提升、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是进一步实施开展精益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坚决实施精益生产,推广精益制造文化

把精益思想和先进的文化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合理运用精益6S管理、QC活动和六西格玛工具和方法,结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特殊性,全面推进准时化生产、精益设备、标准化作业、精细化加工、精益质量、精益现场、精益成本七大体系建设,为全面推广精益质量文化做好准备。

(三)组建精益质量文化推广团队

精益质量文化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精益人才队伍进行指导和推广,使各层级的员工学习并持续改进精益质量文化实施计划及内容,确保精益质量文化的顺利开展。

(四)健全奖惩机制,形成自上而下良性循环

精益质量文化的建设一是充分信任员工,依靠员工,让文化理念得到广大企业员工的认同,充分激发员工锐意进取的精神。要激励导向,奖惩分明,形成自上而下的良性循环,形成一个能够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精益价值文化观,激励导向正确,考核奖惩公平公正,才可以使精益质量文化理念得以全面贯通。

三、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建议

(一)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基本模型建议

针对以上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原则和关键点,对未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开展精益质量文化建设,提出建设模型建议,具体如下:

图3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建议模型示意图

目前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众多,精益质量文化在进行全面精益管理情况下,从客户到企业员工的精益管理,从生产设备到物料、到工艺方法以及生产加工环境、检查检验数据到交检交验交付过程、以及后期的产品质量维护及产品后期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过程的精益管理过程都应该纳入到精益质量文化当中,将精益质量文化的理念在企业整个企业文化传达过程中做到标准化,流程化,并不断的持续提升改进,打造出适合本企业的精益质量文化的宣贯和持续改进的文化理念。

(二)精益质量文化实施路径建议

创建良好的精益质量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也是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品质品牌以及满足客户更多需求的重要保证。通过对精益管理、企业质量文化和精益质量文化的初步认识,得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在实现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的路径建议如下:

1.优秀精益质量文化方案借鉴。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精益质量文化实施方案,探讨适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离散性行业的精益质量文化建设方案,取长补短,精益求精的打造可持续性开展的战略方案。

2.形成企业精益质量文化实施方案。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结合产品制造及特殊性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以及企业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完整的企业文化、质量文化以及精益质量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综合型战略实施方案。并在企业内,行业内进行评估,不断优化,改进实施方案以得到最佳战略实施方案。

3.开展核心部门精益质量文化讲座。通过不断评估改进后的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在企业内核心部门进行宣传讲座,并在宣传讲座过程中收集可优化部分,不断改进实施方案,达到企业内宣传讲座和企业内人员全参与改进的目的。

4.优化精益质量文化实施方案。对开展讲座之后优化的实施方案,在部分范围内进行初步实施验证,通过验证过程中形成问题,形成可优化项,最终达到全企业,端到端全贯通的可行性实施方案。

5.对形成的精益质量文化集团内宣传。对形成的精益质量文化在集团内大力宣传和推广。并使全部人员得到认可,逐步实施。

6.对管理层精益质量文化进行培训。发挥领导层的作用,从领导层进行培训开始,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精益质量文化培训。期间建立考核和奖励制度,发挥培训高效效果。

7.对基层人员精益质量文化进行培训。培训完成领导层管理层之后,大力培训基层人员,分阶段,分业务,分领域的进行精益质量文化全方位培训,力争做到精益质量文化深入每个员工的思想理念当中。

8.开展全员精益质量文化宣贯。对各业务板块,各员工层级,全集团员工进行全方位的精益质量文化宣贯,全员行动,达到高效、高质、低能耗、低成本的生产制造理念宣贯全面铺开。

9.精益质量文化实施奖惩及管理机制贯穿。在进行精益质量文化实施过程中,在管理机制和实施奖惩方面要贯穿全过程,使实施有方法,建设有标准,奖惩有依据的开展实施,公正、公开、公平的开展全过程,才能得到全部员工的大力支持和认可。

10.逐步形成精益质量文化意识和行为。结合国外质量文化发展过程,在全员宣贯精益质量文化之后,要不断的加强全部员工精益质量文化意识,使意识变成行为,为企业品牌建设、能力建设做到实质性的提升。

11.提升精益质量文化内涵及目标。不断提升精益质量文化内涵和目标将使企业发展更加可持续。在实施过程中,以及实施完成后,要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精益质量文化方案,使精益质量文化的实施适合当前企业的发展,适合企业的可持续经济战略发展需求,并不断修正,避免发展方向走偏造成的负面影响。

12.形成全员精益质量文化行为。形成全员精益质量文化行为是建设精益质量文化的最终目标。要不断的加大文化理念、管理理念以及精益求精的氛围,加大基础层级管理层的人员行为规范,做到精益质量深入人心,形成一种自我行为,企业将会不断壮大,形成有底蕴,有生机和活力的国际化企业。

参考文献:

[1]赵璇.浅谈企业质量文化建设[J].社科纵横,2016.

[2]张斌.石油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途径[J].企业文化,2015.

精益管理的基本原则篇2

关键词:卷烟工业企业;精益管理;标准

一、前言

目前烟草行业正全面推行精益管理,并将精益作为破解行业“三大课题”的重要抓手。为提高烟草企业精益管理的推行效果,国家烟草专卖局于2015年了“精益十佳标兵单位评审办法”,为卷烟企业精益管理提供了一套评价标准。但是在精益管理的系统推行方面,在国家和行业层面尚未建立一套指导性标准。对于精益管理的这些要求在卷烟制造企业如何落地,如何深入贯彻到企业运行的具体环节中,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因此,有必要开展此项基础性研究。

二、建立精益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虽然各企业都在贯彻精益管理,但是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取得的成效也大相径庭。有的企业开展了一些精益管理培训、开展了一些改善课题、运用了一些工具方法,有的企业将日常各项工作都简单冠以“精益”标题。虽然大家在精益管理方面开展了系列有益尝试,但却鲜有体系化运行的先例。反观其他管理,目前管理体系模式推行较为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因为它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严谨的iSo9001管理标准,为不同组织和行业开展质量管理提供了统一的思路模型。精益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要真正在企业落地生根,还需借助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作为引领。目前中国质量协会正着手制定《组织精益管理准则》社团标准,然而具体落实到卷烟工业企业还需进行转化和吸收。本文立足卷烟工业企业特点破题研究,建立一套精益管理体系标准,为卷烟工业企业系统实施精益管理提供思路和框架。

三、精益管理标准的构建

结合卷烟工业企业特点,通过对精益思想的研究,深入企业具体业务工作,系统构建卷烟工业企业全面贯彻精益思想的方法标准。

1.明确原则,为体系构建奠定思想指引

精益思想的核心在于五大原则,即:价值、价值流、流动、拉动、尽善尽美。如何将这些原则落实到卷烟工业企业具体业务实践中,真正做到以顾客为导向的精益管理,是本课题重点关注的对象。企业的各项业务工作和过程策划,都应围绕顾客的需求和价值作为主线,对各项业务工作的价值进行重新定义,赋予新的使命和职责。建立体系需要明确几个原则。一是整合原则,要求建立精益管理体系应与原有的管理基础和管理体系相融合,形成统一的管理运行机制,创造管理合力。二是整体最优原则,要求以全价值链高度审视问题,确保整体最优,而非局部最优。三是追求实效原则,要求各项工作切实以消除浪费创造价值为理念,从增值角度进行考虑。

2.搭建框架,为体系的建立梳理思路

根据体系化运行的需要,参考国内外成熟管理体系模式,构建精益管理体系可包括驱动要素、精益思维、过程运行、持续改进、绩效提升等五大模块。其中驱动要素是基础,充分识别精益管理在企业推行的各项基础要求,这是企业成功推行精益管理的前提;精益思维是引领,需要将精益的思维方式,结合企业管理模式实际进行梳理,形成精益化的思维模式,为精益管理的顺利推行奠定思想保证;持续改进是动力,充分贯彻精益思维模式,不断实施改善和创新;过程运行是主体,结合各企业工作流程和过程,明确精益改进的方向和目标;绩效提升是目标,企业推行精益管理的最终目的还在于绩效水平的提升。

3.明确要求,为体系的构建填充血肉

(1)驱动要素的确定。根据精益管理推行的需要,驱动要素可包括领导作用、战略支持、融合管理、文化氛围四个方面,明确企业推行精益管理的前提条件。通过领导作用的发挥,为企业长期推行精益管理提供保障;将精益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战略予以坚持和传承;通过融合的管理为精益管理落地提供平台;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保持精益思想落地的土壤。(2)精益思维的塑造。明确了精益思想在企业的通用思维,包括顾客与价值、过程策划、精益过程方法。各项工作都应充分识别顾客(相关方),通过对顾客需求的识别确定相应的价值;在价值流分析的基础上,实施过程的评审、策划与优化,形成精益化的过程体系;将pDCa的逻辑融入到以价值提升为主线的精益改善中,构建“识别价值—价值流分析—价值流改善—标准化—持续改进”的精益过程方法,并运用精益工具方法和理念,实施过程的运行与优化,实现价值的增值。(3)持续改进的实施。在精益思维的引领下,建立精益管理工作水平评价标准;通过对精益管理工作水平的评价,系统查找精益管理的短板和薄弱环节,针对性地实施改善。构筑企业改善创新机制,建立分层级的改善和创新活动载体,并辅以相应的评审、激励和推广机制,为各层次人员参与改善创新搭建平台。(4)过程运行的要求。为实现企业管理要求的统一,本标准不规定各专项业务领域的具体要求,不代替企业原有各专项领域的管理要求,仅从精益原则和增值的角度,提供通用的改善方向要求。将精益的思维和原则要求,充分整合融入到企业各主要业务管理工作中,明确了精益思维分别在研发、营销、生产、设备、品质、采购、物流、人力、安环等专项过程的指导性要求,促进这些主体业务过程的价值提升,并为其他领域预留了拓展接口。(5)绩效提升是目标。推行精益管理的最终目标,还是在于通过该标准的实施,贯彻精益理念,不断促进企业价值的实现,最终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结合行业要求及自身的战略,根据过程保障和追求结果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定指标体系,明确监控方法,用以科学地监控和管理精益管理的绩效,为绩效的持续提升提供依据。

四、精益管理运行和评价机制构建

为实现企业精益管理的不断提升,企业需对精益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评价和持续改善,这也是精益管理的灵魂和动力,实现企业精益管理绩效的不断提升,保障企业战略的实现。

1.绩效指标的设置

结合卷烟工业企业运行模式的特点,针对各职能领域设置相应的目标和指标进行评价。指标通常可包括:质量、财务与成本、交付、效率、安全环境、员工与社会责任、竞争力等,用以科学评价企业精益管理成效,并随着管理模式及职能的调整进行更新完善,使之符合企业运行的实践。

2.评价的实施

为科学评价企业精益管理水平,可借鉴《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制定企业精益管理评价标准,按照成熟度进行评价。对驱动要素、精益思维、持续改进、过程运行、绩效等条款,分别设定管理权重。针对在过程条款按照方法—展开—学习—整合(a-D-L-i)的四个维度进行评价,针对结果条款按照水平—趋势—对比—整合(Le-t-C-i)四个维度进行评价。

3.精益管理体系的总体运行模式

通过精益管理的“标准建立—检查评价—改进提升—固化改进”的运行模式,不断推进企业精益管理水平迈向新台阶。首先对照标准贯彻实施精益管理体系的过程要求,定期对照标准对精益管理水平进行监控与评价,对于发现的问题和短板,通过改善和创新活动等载体,不断实现持续改善,最终确保精益管理绩效的提升,从而保障企业战略的实现。

五、结语

2013年,时任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李克明指出:“要充分认识推进精益管理的目的和意义,不能把精益管理作为一时、一阵、短期的行为,而要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扎扎实实地抓下去,在行业挖掘管理潜力、提升管理水平上取得新的进步和提升。”通过构建精益管理标准,系统贯彻精益管理五大原则,为卷烟工业企业系统化贯彻精益思想、建立精益管理体系、实施体系化的运行提供了框架指南;构建了一套精益管理水平评价标准,科学评判企业精益管理活动水平,为企业实施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构建了企业精益管理的“标准建立—检查评价—改进提升—固化改进”的持续改进机制,让精益真正回归企业管理基础,为企业战略的实现筑牢根基。

作者:丁波徐五九潘莉黄华单位: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芜湖卷烟厂企业管理科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精益管理的基本原则篇3

一、

(二)《环境政策基本法》的原则

原则既是法的要素,也是政策的直观形式。因为,从法的构成要素看,法由概念、原则、法律规范和技术性规范等构成。但从公共政策角度看,法律原则也体现了公共政策的精神,具有精神的气质,所以法律原则同时具有法的要素和公共政策的性质。法的适用力求统一,因此对法律适用来说,法律明文优于法律精神、不得偏离法律的明文成为公认的原则,政策执行则强调精神优于条文、实质重于形式。《环境政策基本法》主要体现国家环境公共政策,所以《环境政策基本法》的法律原则重在法律精神的宣示,在一定价值基础上对环境法(广义)立法、执法、司法具有定向指导意义。如果说《环境政策基本法》的原则重在精神气质的宣扬,那么,其具体制度是原则精神气质的体现,是贯彻原则的基本对策安排,居于法律制度之上,是法律价值与法律制度之间的链接。www.133229.com

我们认为,我国《环境政策基本法》应当至少具有的法律原则是: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综合防治原则、环境责任社会化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等。

1、环境保护优先原则

环境问题也是伴随人类的经济活动而产生的,而且在国家环境公共政策的选择和制定中必须是在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之间进行选择、综合,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也不总是能够协调的。笔者也赞同“协调发展原则”,对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并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同步持有憧憬,但是,如果不能协调将如何选择?在经济强势力量(政府、企业的利益强势)面前如何能抵挡得住?环境政策基本法是我们对保护环境的基本态度,是在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选择安排。如果我们把“环境保护优先原则”作为《环境政策基本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予以规定,就会向政府、事业、企业和人民宣示: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兼顾两者利益,如果不能兼顾,那么环境保护优先,这是公共环境利益的底线。如果我们在《环境政策基本法》中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那么短视的经济利益必然会战胜长远的环境利益。我国历经的环境保护历史、近年来频发的“突发性环境事件(灾害)”无误的告诉了我们“兼顾”的厄运。保护环境是环境法的使命,但它也不会与国家经济政策法律相悖。环境保护优先作为《环境政策基本法》的原则,可以使政府的一切经济决策服从于公共环境利益,有利于强化环境执法、司法,有利于环境保护任务的实现。

2、综合防治原则

综合防治原则,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是指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环境质量的恶化,而对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予以积极治理,使其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财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该原则是对国内外防治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针对环境问题的特点提出来的,其核心在于“防”。

综合防治原则在我国逐步认识到并在法律中加以明确规定经历了一个过程。1973年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就已提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1982年8月召开了全国工业系统防治污染经验交流会议之后,1983年2月国务院又作出了《关于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的几项规定》,强调“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把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这些体现了综合防治理念的环境保护思想后来被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综合防治原则是对环境问题特点的深刻认识,是对防治环境污染问题基本方法、基本措施的高度概括,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它明确了防与治的辨证关系,是先进的环境保护战略和科学的环境管理思想的体现;②它是针对环境问题特点而提出的防治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措施;③它集中了当代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思想的精华,使环境保护战略、环境管理思想更加全面、完整和科学;④它是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法律制度体系的指导原则;⑤它明确了科学不确定性与环境保护实际行动的关系,是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17][17]

3、环境个体责任、社会责任原则

传统观念上的环境责任原则是指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在生产或其他活动中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应承担治理污染、恢复生态环境的责任。有的学者将这一原则称之为“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18][18]但是,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产生根源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发现引发环境问题的主体除了污染者及开发者外,环境主管者及消费者等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是,有学者对环境责任原则作出了新的阐释,即:环境责任是指环境问题的责任人必须按法律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治理和恢复已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该原则包含着广泛的内容,是对开发者养护、利用者补偿、污染者治理、破坏者恢复、受益者负担、主管者负责、消费者最终承担等原则的高度概括。[19][19]但是,笔者认为仅此不够,一是必须深化上述个体化污染防治责任,而是在此基础上扩展为“环境社会责任原则”。

环境污染者的个体责任应当细化为:其行为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必须负担费用。已对其污染进行了处理,但是仍然对环境有不利影响,需要进一步处理以降低或排除对环境的影响时,亦应负担费用。即使法律所允许的环境利用也必须限定于轻微可恢复的范围,且必须支付费用。“环境社会责任”是在造成污染的责任人无法确定、无法或不能及时通知等情况,环境污染的责任应当由全社会共同承担。同时,有必要建立健全环境责任保险机制和生态问题的社会分担等制度。

4、公众参与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有的学者称之为“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有的学者称之为“环境保护的民主原则”,也有的学者称其为“环境民主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是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有权参与解决生态问题的决策过程,参与环境管理并对环境管理部门以及单位、个人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行为进行监督。[20][20]

公众参与原则是民主思想和民主运动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延伸,是公众参与国家民主管理环境资源的体现,是环境法保护公众环境权益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社会工程,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光依靠政府的行为是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的,它需要全体公众的积极参与,需要发挥群众的集体智慧。当代环境保护领域的立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环保运动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立法确立为环境保护保护的一项原则。在我国,宪法和环境法中也对公众参与原则作了相关规定。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环境保护属于一项重要的国家事务,据此,我国公民可以广泛参与国家的环境与资源保护事业。《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土地管理法》第6条也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等等。

精益管理的基本原则篇4

关键词:轴承领导力精益

二十一世纪,企业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竞争局面。企业要想生存、求发展,必须学习世界级企业的发展模式。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同时进行选择地吸收。目前很多企业学习丰田管理模式,本文以a公司为例。a公司成立于十九世纪初,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轴承制造公司之一,轴承产量全球轴承产量的20%以上,业务遍及130个国家和地区。公司着力于研究丰田生产模式,并将其精髓进行“本地化”。同时在领导力的提升方面企业做了大量的工作,把领导力和精益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企业发展中已见成效。

一、什么是领导力

对领导力的理解有很多版本,甚至有人会理解为只有身在领导位置才能体现出领导力,这是误读。领导力可以简单理解为变革力,从这点看即便是小孩子同样具有领导力,不一定非得经过科班培训或有很多的实战经验。能够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达成某种变革,那么领导力就体现出来了。领导力是因,改变是果。在以下的论述中无时无刻不体现领导力在精益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二、公司的精益历程

1.模块化生产

制造行业基本都经历了模块化生产的模式。所谓模块化生产是将各个生产工序分开,每个工序划分为单独的一个单元——通常称为车间。每个车间由一个车间主任管理,每个车间即为一个模块。

2.拉动式生产

以客户的需要为出发点,客户的需要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动力。客户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交货期,这几大重要因数决定了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拉动式生产的最高境界是“单件流”。

3.精益理念的拓展

“精益”已经从“生产”的范畴扩展到“业务”。生产是制造型企业的核心,业务对生产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特别是在现代化经济大潮中,业务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出来了。比如销售业务在现在激烈竞争中尤其重要。再有,业务的精益同样会大大的降低浪费,降低成本。

三、公司领导力在精益化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1.设立专职精益部门

在a公司实施精益的过程中凸显了领导力的巨大作用。它设有专职的精益部门,此部门不是“御林军”,对其他部门没有行政的上下级关系。同时建立了一系列的机制让基层员工更多的参与到企业管理工作中来,如建立“帮助链”,让员工有发表自己心声的机会和台,发挥了所有员工的领导力。

2.宣传,贯彻公司的基本价值观

一般企业对价值观的宣传、贯彻都不是很重视。其实价值观是企业的根本,他能回答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是谁?我具备怎样的基本特征。员工在公司的环境中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公司价值观的影响。比如团队合作、放权都是公司价值观的体现。

3.在工作、培训中理解应用精益原则

不同企业对精益的原则的诠释不尽相同,但万变不离其中。精益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客户为核心、以标准化为基础、以人为本、持续改善。初期可以通过说教式的进行宣传精益原则,接着结合工作实际理解和应用原则,然后达到对原则的活学活用。

4.用公司的思考模型指导员工的思考方式

任何组织和个体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只是不尽相同。公司可以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型,这会让大家很容易建立共同的沟通渠道,更容易达成共识。所谓思考模型就是:价值观—原则—工具--结果四个层面的正向推演,或是反向的印证过程。

5.从管理层做起理解和应用精益的要素

在管理中有一个非常简单,可是做起来非常难的一件事:领导层以身作则。企业想经营好,领导者不能下决心从我开始做起,那企业将不可能走出困境。很多企业都在竞相学习丰田的精益理论,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效仿。有很多企业失败了,究其原因其实往往很简单:领导者没有树立好榜样,让员工做的事情,领导没有做到!

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分析

1.只砍柴、不磨刀

让大家停下来想一想往往很难。很多人都讲“我很忙”。“忙”字的中文解析是“心亡”,所以要尝试改变人的惯性思维:让大家停停、想想。俗语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引导大家的思维到精益的逻辑之中。

2.“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企业需要团队协作。模块化生产影响了几代人的思维,他们只想到小团体的利益。整个大团队的成功才是真正成功!以客户为核心的理念是精益的关注点,而非以我为核心。这里的客户不仅仅是外部客户,同时包括内部客户。让大家的思维转向更关注他人,只有他人成功了我才成功,这才叫团队合作。

五、总结

综上所述,领导力与精益可以理解为企业管理中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

精益管理的基本原则篇5

【关键词】全员成本目标精细管理必要性及原则有效措施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成本较低的企业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企业间的竞争就是成本竞争,若能持续改进管理方法及生产技术,使企业保持低成本运营,就能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全员成本目标精细管理通过对企业成本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以分解、核算和分析指标为研究重点,是一项自上而下反馈、自下而上辐射的管理体系,是企业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提升盈利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全员成本目标精细管理的概念简介

目标成本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机械工业企业首先对其内涵及外延进行了扩展,发展到全过程目标成本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邯钢为代表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成本目标管理开始形成,自此,我国成本目标管理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各类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展开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建设。

全员成本目标精细管理是企业根据经营目标,以全面预算为基础,对成本进行预测、决策,计算目标成本,并对目标成本进行分解、分析、控制、考核和评价的一整套成本管理体系。全员成本目标精细管理以效益为目标,以管理为中心,以核算为手段,进行成本的事前测算、日常控制及事后考核和评价,将成本从少数人核算方式转变到多数人管理的方式,由核算型的成本管理转变为管理与核算并重的成本管理;把产品成本由事后核算延生到事前控制,从而为企业内各部门进行成本控制提供了明确的目标,进而形成一种全企业、全体员工、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的成本体系,通过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利益。

二全员成本目标精细管理的必要性及构建原则简介

1.企业进行全员成本目标精细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管理科学的不断运用及深化,企业一方面从内部积极寻找提高管理能力的方法;另一方面,向外主动寻求更大的扩展空间。在各项管理活动中,成本管理对企业发展空间和盈利能力具有直接影响。随着价格机制不断调整、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薪酬标准提高、物价持续上涨,企业营运成本不断提高,盈利能力普遍受到影响。多年来,不少

企业做了大量努力去降低成本、减少费用及挖潜企业的增长潜力,虽然也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体现为企业进行目标管理的方式较单一、员工参与度不够等。企业为了获得更的大生存和发展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持续、全面地推进全员成本目标精细管理是必然选择。

2.企业进行全员成本目标精细管理的总体思路

企业进行全员成本目标精细管理首先应梳理企业生产流程,对各个作业过程、成本项目进行划分,找出各个过程中的关键成本控制点,并建立相应的操作流程、工作和指标标准,对各个责任主体建立相应的考评体系及奖罚办法,通过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价,来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进而构架以责任体系、激励约束体系和指标体系为基础,从下至上的保障体系。

3.企业进行全员成本目标精细管理的原则

第一,全员参与和全面管理原则。企业进行全员成本目标精细管理应建立全员参与的氛围,从领导层、管理层、到具体的操作人员都应积极参与企业的成本管理之中,将成本目标经层层分解,明确到具体的个人,积极树立员工的“成本”与“效益”的意识,激励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建立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全面管理则是指企业应将成本管理贯穿到企业的采购、融资、投资、研发、人力资源、资本运作、资产重组、工程设计及施工等各个方面,成本目标的内容不单包括普通的财务目标,也包括投资和经营目标;不仅包括财务指标,也包括经济技术的指标。企业进行全员成本目标管理不应仅关注目标成本的编制、分析、下达及汇总,更应通过目标成本的分析、调整、执行、监控及考核与评价,从而使预算管理真正发挥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

第二,目标管理及科学发展的原则。目标管理是指企业应在建立健全各项成本管理及经济技术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找出与先进企业间的差距,激励和引导企业向先进企业靠拢,同时,与自身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进行纵向比较,积极争取进步,以确定企业的成本目标,进行目标管理。科学发展原则是指从促进企业长期发展和增加企业效益的角度出发,通过长期效益与短期投入结合、做大总量和控制成本结合,以实现投入和产出的最大化,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增加值。

第三,评价考核并重及持续展开原则。考核原则是指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引入责任成本,利用从量(率)控制、定额包干等方式,在企业中建立健全奖惩分明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和调动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持续展开原则是指企业应将成本管理作为永恒的主题,将低成本作为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坚持不懈、持续展开,从而建立长效的成本管理机制。

三企业实施全员成本目标精细管理的有效措施

精益管理的基本原则篇6

【摘要】药事法的目标价值就是集中的蕴涵在药事法规中,具有一定普遍意义指导价值的思想和原则,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药事法的基本精神,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规则性和价值取向,集中的体现和反映着药事法体系中所有的法律、法规的基本价值,并对药事法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着指导性意义和规范性作用。

 

【关键词】药事法;目标价值;精神;社会选择

一、法的一般价值与药事法目标价值

“价值”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主客体关系,即客体的存在、作用和发展变化同主体的需要。药事法的精神价值就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内在本质需要,药事法的规范、基本原则和运行能从核心价值上体现人类社会药事管理活动的根本需求和基本准则。从药事法的运行来看,药事法基本原则是其精神价值的一种具体彰显和现实体现,其核心价值观仍然是药事法精神价值的内在需求和根本准则。抛开已有的传统思维,药事法精神价值在基本原则中集中的表现为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药事法的承载体药品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商品,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经济价值。这种经济价值深刻的表现在药事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药事法律关系调整和药事法运行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二是药事法的承载体药品其自身的救治功能,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价值。这种社会价值一方面体现为人们对于它自身安全性的关注,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对其可及性的迫切愿望,是药事法基本原则必须正视的重要内容。

 

人们对药事法基本原则的期望脱离不了对自身社会生活中的需求。因此,脱离人类期望的药事法基本原则不具有为社会所接受的可能,进一步讲这种基本原则在面对具体社会矛盾的时候,也不具备解决和规范的功能。我们在研究药事法基本原则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把握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对药事法基本原则的根本诉求,必须理性的把药事法基本原则放在人们根本诉求和精神价值的限度内予以审视。

 

二、药事法目标价值评说

在深入理解药事法的价值取向后,我们不难发现药事法目标价值较之其他部门法有着独特的内涵。能否正确科学的把握其价值内涵,对于药事管理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和药事法理论研究的系统性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现代药事法基本价值则应当由“社会整体利益本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与效率”三大内容构成。

 

(一)社会整体利益本位

药事法的根本目标就是在于调整药事法律关系运行过程中的权力义务,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使得药品在市场轨迹的运行过程中符合国家的根本要求和价值取向。社会整体利益本位目标价值就是要使得药品作为一种商品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具有基本的价值功能和社会需求,能有效的满足经济效益的需要,消除遏制药品研发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瓶颈,推动药品市场的科学合理发展。如果药品失去了商品本身具有的属性,背离了市场基本规律,当面对“无人制药”、“无药可卖”的时候,药事法的存在价值也就丧失了。笔者认为,人们对于药品的基本需求依赖于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依赖于药品生产、销售企业的规范运行,而药事法的自身调整功能,正是决定药品市场合理规范运行的重要来源。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社会整体利益本位目标价值并非社会局部利益或者国家本位利益,它是以社会整体需求为本位的,是以“社会公众”共同利益的实现为目的,服务于社会大众群体的基本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维护市场的“可利性”从根本上是以满足广大群众基本需要为前提的。由此,社会整体利益本位目标价值是药事法目标价值中的基本内容,是调整药事法律关系的基本性准则。

 

(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目标价值源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基本价值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项立足于指导药事法运行的基本价值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价值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通过搭建科学有效的发展平台,促进药品研发、管理和销售的健康发展,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掠夺的方式,“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研究、开发新药的合法权益……保护野生药材资源,鼓励培育中药材”[1];二是通过创立公平合理的机制,有序“发展现代药和传统药,充分发挥其在预防、医疗和保健中的作用”[2],推动现代药和传统药的协调发展。实事证明,现代药和传统药都是我国医药事卫生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努力提高现代医学水平,不断研发新药,提高现代药在解决广大群众疑难杂症能力的同时,不断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医学宝贵遗产,通过现代医学不断提高传统药物的疗效和水平,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构成推动我国医药不断良性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

 

可持续发展目标价值的确立,是在考量药事发展与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和谐发展的情况下,更深层次的分析其内在发展问题。由此,可持续发展目标价值是药事法目标价值中的首要内容,是实现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现代利益和代际利益的重要契合点。

 

(三)社会公平与效率

社会公平与效率目标价值并不是一个新生的命题,它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在药品卫生领域所面临的一个共同性的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功能丧失综合症)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时,非洲等贫困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就由于卫生状况恶化、药品价格高昂、药品专利分布不均衡等原因,面临艾滋病药品获得的重大困难。此时,人们开始理性审视药品的可获得性问题。社会公平与效率目标价值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提出并发展而来的。社会公平与效率目标价值在药事法中主要包括两个核心内容:一是社会公众能平等的获得基本药物的救治,无差别的享有对健康的获得权,国家应当通过一切努力保证本国的公民能平等的享有这一权利,同时在这一权利受到损害时,能有效的予以救助;二是社会公众拥有获得安全、有效的药品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损害这一权利的实现,同时国家应当通过实施切实可行的举措与规范,“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体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3]。

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社会公平与效率目标价值的同时,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健康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人们精神价值期盼中和核心的内容,社会公平与效率目标价值正是对这一权利的最重要的保障,因此,社会公平与效率目标价值是药事法目标价值的根本内容,是药事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三、药事法目标价值的社会选择

(一)创新药事管理主体,加强药品监管职能

目前我国药事管理的主体主要为国家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从其行政职能上将主要依附于各级政府,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只对下级局负担业务指导职能[4],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药品监督管理职能的履行,也使得业务指导流于形式。目前,基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能受到很大的影响,很多地方对于药品生产、销售各环节的监管力度日

趋乏力,甚至视而不见,药品违法销售、违法广告乃至假药劣药事件层出不穷。对此,笔者认为,创新药事管理主体,有利于对增强药品监督力度的。具体来说就是,第一,赋予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下级局的管理职能,增强对下级局业务工作的指导,有效消除上下局之间的工作壁垒,使药品监管工作更具全局性;第二,省级及以下各级政府不再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承担管理职能,消除应为经济社会发展而人为形成的权力制约,强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独立办案的能力,有力促进药品监管力度;第三,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跨地域合作力度,适应药品作为商品所体现的流动性这一特点,通过区域合作有效提升药品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二)不断提升新药的研发能力和水平,大力扶持传统药的发展

随着药事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药品注册制度已经成为不断提高药品质量,增强药品效能的重要法律制度。然而,和英美等药事法律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比较,我国药品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是当前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受理了10009种新药报批,美国药监局同期受理新药报批数仅为148种。而这10009例“新药申请”中,没有一个是真正的新药,即新化学实体,绝大部分是中国药典中已有的药物,仅对剂量、给药途径或用法方面作了一定变更。因此,如何通过注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药事法的调整效能,在保证公众利益的同时鼓励和促进药物创新研究是药事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大力扶持传统药的发展,将有力弥补现代药的不足,在传承民族传统医学宝库的同时,提高大众对药品可及性的期盼,推动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

 

(三)完善医疗体制改革,加强对药品价格的可控性

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实践,医疗体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医疗保障体制和医疗服务体制都有了较大的提升。然而,医疗资源的公平性、投入的差异性和医疗服务费用攀升等问题却成为医疗体制改革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搭建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构建全覆盖的医疗保障制度是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着手点。同时,加强药品价格的控制,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对药品的价格采取了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等手段予以干预,而价格虚高的现象仍然突出,这一方面是由于药品专利或行政保护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杠杆调整的结果。对此,笔者认为,在保护药品研发企业积极性的前提下,国家可通过对专利保护期的药品予以经济补贴等方式予以解决。在不断加强药品可控性的情况下,将有力的保护广大民众在药品使用中的基本权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s].1版.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s].1版.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2:2.

精益管理的基本原则篇7

关键词:新政府会计制度;财务管理;技师学院

根据财政部的最新政策要求,全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自2019年起执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账务处理和会计核算模式发生相应改变,财务管理工作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从国家战略来看,贯彻执行新政府会计制度既是落实预算绩效管理的集中体现,又是健全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综合报告制度的基本要求,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财务制度改革具有关键意义。技工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执行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识别政策风险,抢抓财政改革历史机遇,以精细化、科学化的会计信息核算方式真实地反映学院资产成本状况。严格规范账务处理流程和财务预算执行,切实提升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推动技师学院核算型财务管理向增值型财务管理战略转型,为技师学院的经营决策提供强大的保障和支持。

一、会计制度下技师学院财务管理的特点

1.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平行记账与原来的会计核算方法相比,新政府会计制度通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平行开展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记账,实现两者关系的彻底转变。新政府会计制度在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下,以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预算会计记账选择,改变过去会计预算与财务会计糅杂在一起的情况,切实满足政府财务报告编制部门的工作需要,为技师学院会计以及学校党委决策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会计决策依据。2.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套报表机制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以前,技师学院只能按收付实现制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财务数据糅杂,编制形成会计报表,报表类型比较单一,参考适用范围有限。而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财务数据独立处理,技师学院可结合实际情况分别编制预算会计报表和财务会计报表,以供不同信息需求者参考,做出更精准、更有效的会计决策。3.提出更严格的精细化会计核算要求与原制度相比,新政府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细分数量达到了十级以上,技师学院在新制度的要求下对会计科目进行不断细分,推动会计核算模式由过去粗放式、简单化向精细化转变,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精准性;在精细化的核算要求下,技师学院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保证账面资产价值与资产实物两者相符。从精细化核算的实践情况来看,我国的技师学院由于精细化管理意识缺失,精细化核算能力不足,因而造成会计精细化核算质量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较大差距,现阶段还无法满足新政府会计制度的会计精细化要求。

二、会计制度下技师学院存在的问题

预算执行是技师学院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财务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内技师学院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预算执行刚性不足,缺乏有效的预算考核机制和手段,执行不精准、超预算等现象普遍存在,财务预算的监督约束作用没有发挥出来。1.新政府会计核算理念融入不足根据上文所述,新政府会计制度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独立开来,改变过去两者的财务数据糅杂在一起的局面,既满足了技师学院从核算型会计向增值型会计转型的需要,为不同群体提供了预算、决算会计信息,又符合权责发生制要求,使会计核算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应用过程中,技师学院的部分会计人员暴露出新核算理念认知不精准,核算能力不足的问题,他们长期依赖于会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缺乏基本的信息判断能力,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容易出现操作失误,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核算结果。2.未能形成增值型财务体系从当前技师学院的财务管理职能设置来看,大部分技师学院的财务管理只要求简单的会计数据核算和记账报账,没有将财务咨询、税收筹划、风险分析、财务预算等重要职能纳入财务管理的范畴。依据财务数据开展绩效考核、预算编制和成本核算等工作落实不到位,技师学院通过财务工作提升学校运行质量的目标远远没有达成。这些因素导致财务管理在院校价值链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无法为行政和党委决策提供有效支撑。此外,技师学院在运行过程中,结合实际工作需要逐步形成收费管理、合同管理、费用支出、票据管理等规章制度,但有关的条款并未按照国家要求及时更新,基于部门协作的业财融合无法实现,不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同时,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技师学院需要围绕会计科目分类、固定资产折旧、科目分类功能设置等工作开展精细化财务核算工作,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和监督手段,目前有关工作的落实情况与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精细化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精细化、增值型的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亟待加强。3.内部审计功能发挥不充分从行业内的观察情况来看,国内大部分本科院校专门设置了独立的审计部门,用以开展内部审计监察工作,而技师学院由于人员规模和机构设置等原因,未能将审计职能单独划分出来。技师学院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无法充分发挥免疫功能,抗风险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较弱,依托审计职能推动财务工作提质增效的路径目前还不畅通。

三、会计制度下技师学院财务管理质量提升基本原则

1.系统原则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构成,涉及的资源要素、业务类型以及职能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坚持系统性的原则,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实现财务管理整体优化、结构优化、环境适应优化。(1)整体优化。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由多个分支构成,这些构成分支的局部优化,并不意味着整个财务质量的改进。财务管理活动应该以统一的战略目标为指导,着眼于整体经营质量的提升,推进各项财务工作的开展,而不是局限于某个或某类财务问题,否则就会进入各自为政或关系错位的误区。(2)结构优化。财务管理具有层次化、结构化的特征,结构优化要求以现有的财务资源为基础,按照资金、资产、成本、收入等关键指标的最优比例,做好合理分配和预算管理,进而达到系统优化的目标。结构优化体现了财务管理循序开展、层级递进的过程。(3)环境有效适应。财务管理不能脱离企业环境而独立运行,这意味着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应该建立在与环境动态适应的基础上,努力融入并推动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2.现金收支平衡原则技师学院财务管理应该遵循现金收支平衡原则,这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现金收支的平衡,还包含时间上现金收支的平衡。针对技师学院来说,学院的整体运营与资金流入流出有关,但所有的资金流出都应该以资金流入为前提,即支出必须先有收入,投资必须先有筹资,运用财务预算手段加强现金收支动态管理,满足收付实现制的要求。3.成本、收益、风险权衡原则按照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收益是在成本投入的前提下形成的,成本投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财务风险。这表明,技师学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框架下,风险、收益和成本相伴相生、相互制约,不能脱离彼此而单独存在。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建立起风险、成本和收益三位一体权衡观念,有效平衡财务工作中的利益关系,保证财务工作在低风险的环境下高质量开展。(1)成本和收益权衡。成本与收益权衡是技师学院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资金的投入应该预先对产生的收益进行估算,保证资本投入和产出处于合理的区间,避免投资失败。当然,有些投资的收益是不可预估的,投资风险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加强对成本管控,在成本管控下实现收益最大化,最为关键。(2)收益、风险权衡。风险与收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常风险性更高的投资,所产生的收益率更高,但两者关系不存在绝对性,很多情况下高风险的投资往往面临失败的结果,这是由风险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对于技师学院来说,任何投资性财务活动都伴随着风险的产生,投资收益和风险贯穿技师学院的整个运营过程,因此必须确定风险和收益的权衡关系,坚持风险既定水平下的收益最大化,或是收益既定水平下的风险最小化,从而保持风险和收益合理的权衡关系。(3)成本、收益、风险综合权衡。成本、收益、风险三要素彼此依存,技师学院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对成本、收益和风险综合权衡,达到最优的权衡关系。4.管理原则按照责权利对等的基本要求,技师学院要明确财务管理原则,坚持资金使用和资金管理挂钩、物资采购与资金管理挂钩、责任落实与权力配置挂钩,保证各部门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将财务管理制度和资金计划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财务资源的支撑保障作用。

四、基于会计制度的财务管理质量提升路径探讨

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业财融合的基本要求,技师学院的财务管理部门不仅要掌握财务会计知识和最新的政策制度,还应该结合工作需要尽可能地了解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工作。把握好技师学院的发展规律,合理设置财务会计科目,基于精细化会计核算理念推动财务与业务信息的深度融合,建立有利于技师学院高质量发展的业财融合管理模式。基于上述要求,技师学院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1.增强财务人员的理念认识为了推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技师学院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参加财政部门牵头的专项培训以及会计核算实操训练,让财务会计人员更准确地理解新制度准则下的各项要求,提升精细化会计核算能力,加强财务风险识别水平,夯实基础性会计核算。除了内功修炼,技师学院还要注意知识拓展,熟悉政府采购管理、采购涉税事项以及基建会计处理的相关要求,主动识别政府采购和税收方面的风险,强化财务管理的风险规避作用。2.建立增值型财务体系第一,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强化预算执行刚性。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我国的经济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量下降,政府财政拨款作为学院经费的主要来源同样受到影响。而技师学院过去采用的增量预算不具备预算支出的审核功能,容易产生不合理的费用支出,无法应对新形势下对财务工作提质增效的工作要求。这种情况下,技师学院应该结合内外部形势,积极探索零基预算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零基预算管理模式对于财务预算的审核功能,严格把控不合理的费用支出,强化预算执行刚性、加大考核监督约束,将预算执行率作为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执行率不达标的部门和责任人给予惩罚,以提升全体教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和能力。此外,为获取精准的财务预算结果,各项采购业务和支出模块必须纳入财务预算的统一管理,推动财务收入和支出预算逐步细化,预算增加和调整必须严格履行相关手续,以确保财务预算刚性执行、约束有力。第二,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功能。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下,技师学院将逐步规范开展固定资产折旧,基于成本效益理念加强对存量资产的梳理和研究,推动财务系统与资产系统的有效融合,构建起符合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的成本核算体系,推动技师学院成本核算精细化。除此之外,鉴于近年来的基建改造和校园提质扩容任务较多,技师学院承担了比较繁重的债务压力,出现资金流动性紧张,要求在债务风险的承受范围内充分考虑统筹资金需求和刚性支出(如教师工资支付、教学材料采购等)。严格控制经费支出的审批程序,确保项目支出合理有序,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价值增值和风险防控方面的功能,为技师学院的重大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保障。第三,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内控机制。内控机制是确保财务管理工作高质量运行的重要载体,对于经济活动合规合法、技师学院资产安全,以及有效防范贪腐行为具有关键作用。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最新要求,技师学院财务部门应该从业财融合出发,认真查摆财务管理内控机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和重大问题,加强对科研经费、费用收支、招标采购、教学经费、基础建设,以及合同管理等相关制度漏洞的内控检查。根据人社部门和财政部门的有关要求形成整改方案,完善管控措施,推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全面落地。此外,技师学院还要逐步推动财务信息适度公开,形成有效的财务信息公开机制,增强财务预算和决算数据的应用实践,以满足不同校方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要求。3.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的技工院校未将审计职能独立出来,没有成立内部审计部门,导致风险防范和自身免疫功能丧失。而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必须体现内部审计对于会计核算、财务报表,以及预算执行的监督、确认和考核作用,依托常态化的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因此,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势在必行。除此之外,技师学院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配合补充,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审计模式。可借助中介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工程造价事务所的专业力量,协同开展财务管理审计工作,增强财务审计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肖金芳.运用iSo9000提升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运用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标准实施财务管理的做法与体会.交通财会,2010(09).

2.徐丽.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措施优化研究基于管理会计应用与治理能力提升视角.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4).

精益管理的基本原则篇8

一、建立断块核算成本管理体系

断块是地下岩石中运移的石油和天然气在遇到遮挡物后聚集形成的断层圈闭,是地质上最小的、最独立的油气聚集体,是地质上设计各类方案的最小单元。断块核算成本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以断块为成本核算对象,按照油线、水线和气线的生产流程,进行归集和分配各项生产费用,然后分别计算出各种产品成本。

1.建立原则。针对断块核算成本管理的特点,第四采油厂提出了以下四条原则。①谁受益、谁承担原则。遵循“谁受益,谁承担”原则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设置成本费用账册,以审核无误手续齐备的原始凭证为依据,对成本项目在各成本核算与管理对象间进行分配,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及时。②权责发生制原则。划清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之间的界限;划清各种产品之间的费用界限;划清断块之间的费用界限。③真实一贯性原则。成本核算资料内容必须翔实、完整,记载和编报必须及时。断块核算中的各种归集分配处理方法必须坚持一贯性原则,不得任意变更。④简明适用原则。预算定额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满足第四采油厂各方面使用的需要,同时又要简明扼要、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以免在执行中因模棱两可而产生争议。

2.建立步骤。在以上断块核算成本管理原则的指导下,第四采油厂按照价值链的思想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了断块核算成本管理体系。①建立优势互补的项目小组。断块核算管理系统是一个与生产管理紧密结合的课题。因此,为了弥补财务人员不懂生产的问题,本项目小组打破行政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界限,动员并邀请生产人员参与到断块核算单元预算定额的制定中,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课题团队,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②从价值的角度梳理企业生产流程。从“价值”角度而非“价格”角度审视企业生产的每一个流程和环节,运用价值链的方法分析各工区、各项工作的价值创造和成本产生,形成了对企业价值产生过程的清晰认识。从价值的角度不仅考虑了生产环节中的各项费用,更考虑了该生产环节对企业的重要性。③制定重点费用专项管理。结合第四采油厂的成本要素与科目,本项目小组确定了能源动力费用、设备维护费用、测井试井费用和生产作业费用等专项费用。能源动力费用以电力信息监控系统为计量基础,核算采油、注水、集输和天然气处理各项生产流程中动力费用,将能源动力费用预算误差率控制在4%之内,全面监控各类设备的运行时率,连续监控采注输三大系统能耗情况,将能耗数据与生产数据结合,及时发现生产中异常情况。设备维护费用采用aBC管理法,科学计算设备生命周期,有效地指导设备采购、使用和维护工作,从传统被动维修设备转变为主动维护保养。监测测井试井费用采用标准费用预算定额法,先在每一个断块中选取一个标准井,计算标准监测项目费用,再将其它非标准井与标准井进行对比,得到对应的监测费用,此方法简便易行,同时兼顾了断块间的差异。生产作业费用运用劳动定额法,将生产作业项目划分成36道标准作业工序,标准工序的组合得到生产作业费用定额,提高了生产作业预算定额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科学的专项费用做到了专款专用,抓住关键突出重点。④建立断块核算信息系统。依托中油财务信息管理系统6.0,项目小组通过对断块成本管理中的数据结构及流程分析,应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自主研发了第四采油厂断块核算与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该信息系统,管理人员与生产人员都可以对各项成本费用要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时时监控。⑤实施断块效益评价。借鉴学习了相关油田开采企业的效益评价体系,结合第四采油厂断块核算的特点,项目组建立了断块效益评价体系。通过断块核算所取得的资料,本项目组区分出经济型、非经济型、亏损型,重点分析亏损型的亏损原因,对不同类型制定出不同的经济策略,确保油田开发持续增长。

二、断块核算成本管理体系优点分析

第四采油厂通过实施断块核算成本管理,开启了采油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新天地。在实践中,断块核算成本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成本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动态成本控制,实现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具体而言,断块核算成本管理体系具有以下优点:

1.与地质开发紧密结合,创造全新核算方式。断块核算是针对油田后期开采成本费用逐年增高,产量却逐年递减的现状,为了实现老油田优化、新油田简化,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优化资源配置,使投入与产出良性循环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核算模式。

2.为预算分解、成本控制提供依据。工区和职能部门可以随时掌握每个断块的生产及成本支出情况,做到成本支出跟踪控制,有的放矢。为预算指标分解落实提供依据。预算指标的分解一直是各基本生产单位的难点、痛点。因此,在划小核算单元并以地质断块为核算单元的基础上,可以对每一项成本支出情况进行较为合理的分布,使成本变化结构趋于稳定、达到均衡,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通过断块核算,可以达到对各项成本费用要素实现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实事控制。工区和职能部门可以随时掌握每个断块的生产及成本支出情况,做到成本支出跟踪控制,有的放矢。

3.强化成本即时分析,为生产开发决策提供依据。通过投入与产出比,及时掌握影响成本升高、单井效益降低的因素,以求达到在最短时间内对以上情况做出反应。通过定期对断块费用进行分析,对同一断块不同时期的生产情况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断块开发规律,为厂决策部门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4.优化成本归集流程,体现完全成本概念。从成本核算角度,由于断块是一个边界清晰、相对独立的成本核算单元,每一断块的受益点、消耗点都十分明确。以断块为核算单元可以遵循“权责发生制”,按照“谁收益、谁承担”原则归集费用,清晰核算每一笔费用。断块费用的归集有章可循,明确了费用的归集方式,制定了分配依据,使断块真正第一次体现了完全成本的概念。

精益管理的基本原则篇9

【关键词】成本优化模式;精益管理;绩效提升;降低成本

一、基于精益管理的成本优化模式在钢铁企业中的的实施背景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国家对钢铁行业上下游产业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钢铁行业面临严峻形势:市场需求减少,供需矛盾转势,国内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将逐渐强化,钢材价格走低,行业利润降低。面对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价格低迷徘徊的不利形势,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在精益管理的理念指导下,转变观念、勇于创新,优化、固化、深化降本增效取得的绩效,促进全系统、全流程、全方位的成本优化和效益提升。按照打赢企业生存保卫战的思路,基于精益管理的成本优化成为年度降本增效工作的重点。

二、基于精益管理的成本优化模式的内涵及主要做法

1.基于精益管理的成本优化模式的内涵

内涵即延伸“精益管理”工作理念,以理念普及为基础,以降本增效为核心,以项目攻关为推动,以绩效提升为目标,通过普及精益管理理念,积极推进精益管理活动在成本管理的有效落地、高效运行,持续在绩效提升、降低成本、消除浪费等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形式为“3+1”精益管理模式,紧扣“三个支撑和一个着力点”(以精益管理项目实施增效为着力点,落实执行精益管理提升方案、班组精益管理实战手册、岗位标准作业卡三个支撑体系),促进形成精细管理、精益生产、精准操作的生产经营发展局面。内容详述如下:

三个支撑体系:

一是实施精益管理提升方案,让精益管理富有导向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该方案包括成本、生产、安全、设备、工艺技术、环境、原燃料、人力资源、职工素质提升、政工管理等十大内容体系,涉及工作措施200余项,实现了精益管理Kpi、Kai指标在各科室、车间、班组的全覆盖,为完成全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是实施班组精益管理实战手册,提升生产精益化水平,快速形成精细管理、精益生产、精准操作的生产经营发展局面。为让干部职工“灵动”起来,让每个生产工序“联动”起来,从精益管理理念工具、实战步骤、典型案例分析等方面编辑班组精益管理实战手册,下发至各基层班组。通过学习掌握精益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消除工序及岗位中的浪费现象。另外,还将实施精益管理实战手册与学习型班组建设、精益样板单位评选活动相结合,引导职工落实具有各二级单位自身特色的“十条精益文化理念”,进一步提高职工对“运营转型、精益管理”工作的认识,改善原有“等、靠、怨”心智思维模式,培养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做事方式,有效地将精益思想融入到日常每一项工作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是依据岗位性质特点,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建立了班组“一卡、一板、一账”的格局,有效的促进了精益生产、精心管理、精准操作。通过推行标准作业卡,提升职工精准操作水平,实现了由“事后分析”的被动管理模式向“超前预防”和“过程控制”的主动转变。目前,已在全部岗位推行标准作业卡,进一步规范了岗位人员的操作步骤。同时,为关键岗位制作了Kai、Kpi指标可视看板,并严格实施执行,使看板管理有效地融入到生产组织过程中。建立班组“识别浪费、消除浪费”基础台账,引导职工关注细节、改善小节、控制环节,用精益管理的视角识别身边存在的各种浪费现象,减少效益流失。

一个着力点:

以精益管理项目实施增效为着力点。明确“以精益管理总揽其它各项管理,以精益项目攻关为总突破口”这两个定位,组织实施厂级和车间级课题。

2.基于精益管理的成本优化模式的主要做法

(1)精益定标

结合精益管理理念,制定年度费用控制Kpi指标并将完全成本目标分解。

一是制定实施精益管理提升方案。

二是制定实施“抓精益、深挖潜,吨钢增效200元”活动实施方案。围绕实现年度挖潜增效总额24447万元目标,对“吨钢增效200元”Kpi指标进行了责任化分解,并严格实施烧结矿低成本配矿模型等十大工作措施。

(2)精益推行

一是推行模块化管理。

为积极响应山钢股份公司模块化建设,促进现有专业管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莱芜分公司将生铁成本管理划分为结构、计检、费用能耗三大模块,其中结构模块由矿产品、高炉燃耗、炉料结构3个子模块构成;计检模块由计量、原燃料检验把关两个子模块构成;费用能耗模块由生产运输、动力能耗、变动制造(机物料、工艺件)、耐材4个子模块构成。每一个子模块都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并由责任人负责组织制定目标及措施。

二是推行pmo管理。

莱芜分公司建立了厂级和车间级pmo(目管理办公室)。厂级pmo设立在精益管理推进办公室,主要承担三大职责任务:一是负责厂级改善项目的审核立项、跟踪指导、日程计划监控、评价考核;二是负责pmo相关会议的组织、会议精神传达、督办事项落实验证,项目组和职能科室的协调;三是负责指导科室、车间级pmo的建立和运行。车间级pmo设立在车间主任办公室。依托两级pmo,建立项目动态管控、交流对话机制,实施每周、月度、季度业绩对话会方式,模块负责单位每周召开一次推进会,由各子模块负责人汇报项目工作进展情况及问题,提出下步措施及意见;厂级pmo每月召开一次绩效评价会,由各模块负责人汇报项目月度完成情况,并进行绩效评价,对存在问题列出整改计划,按节点推进。每季度召开一次精益管理总结表彰会,促进干部职工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到精益管理工作中。另外,两级pmo要按照“再培训、再认识、再实践、再提高”深度推进总体原则,实现发现问题―具体项目实践―再培训―解决新问题―能力提升的循环培训,打造厂级和基层两个精益管理培训平台,提高职工及骨干的工作能力,上下联手提升精益管理水平。

三是推行对标管理。

与先进企业对标以提高竞争力是莱芜分公司长期坚持实施的管理措施。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对标工作越来越显重要。通过建立对标台,了解掌握国内同类型高炉运作状态及指标情况,查找了问题,分析了不足,特别是与永锋钢铁开展的对标活动,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差距。将对标方式由单纯数据、指标对标,转变为与先进企业指标管控的方式、工作推进的思路、文化理念的践行等方面的全方位对标。并对全国其他同类型高炉运作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分析,增选1-2家管理水平高、指标先进、竞争优势明显的民营企业作为对标单位,博采众家之长,弥修自身差距。

(3)精益评价

为推进“运营转型、精益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莱芜分公司建立实施了“123”工作机制,即每月召开一次绩效分析会、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精益管理进班组推进会、每季度召开一次总结表彰会,做到环环相扣、张弛有度、点线面(班组、车间、厂级)有序推进。

开展精益样板科室、车间、班组评选工作。活动范围为在全公司范围内组织开展精益管理样板科室、车间、精益样板班组评选活动。评选主要标准为精益管理工作扎实推进,精益管理项目有效实施;政工科结合学习型班组建设,制定实施精益样板班组评选办法;厂精益管理推进办公室制定实施精益科室、车间评选办法。精益样板科室、车间、班组每季度评选表彰一次,样板科室、样板车间、样板班组予以一次性奖励,调动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三、基于精益管理的成本优化模式在钢铁企业中的实施效果

1.增强了技术管理水平

通过实施精益管理的成本优化模式,重点解决了在精益管理课题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持续增强了核心竞争力。积极探索了高炉稳定操作技术,建立了炉况长期稳定顺行的评价机制及炉况顺行分析评价监控模型,逐步增强了高炉抗波动能力。按照烧结、球团、高炉等工艺流程特点,建立“区域互动平台”,深入分析寻找差距并制定追赶、跨越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对标全员化、全面化、动态化。加强工艺技术管控,推进实施了稳定烧结矿碱度等精益管理项目。2016年累计生产生铁411.61万吨、烧结矿548.35万吨、球团矿52.54万吨。生铁综合合格率100%,烧结矿合格率98.21%,球团矿合格率100%。

2.提高了成本管理水平

通过实施精益管理的成本优化模式,制定实施了涵盖成本、生产、安全等十大体系的精益管理提升方案,系统形成炉料、矿料、燃料、动力能耗等“七位一体”精益成本管控体系,有力促进了成本的持续优化。2016年,经济料配比保持在35%以上,烧结矿料结构成本降低3000余万元、累积熔剂成本降低1500余万元,高炉炉料结构成本降低2500余万元,有效地降低了生铁冶炼成本,促进了“吨钢增效200元”活动目标的完成。围绕降低新水消耗、蒸汽消耗两大方面,细化内部管控措施,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动力能源消耗累计节约660万元。各基层班组依靠自身力量,本着“小快实省”的原则,按照“不投入、少投入”的要求,针对职工识别和发现的岗位浪费点、生产难点进行立项攻关,创经济效益800余万元。

3.改善了精益管理水平

通过实施精益管理的成本优化模式,紧紧围绕扭亏增盈工作中心,全面推进了“运营转型、精益管理”活动,坚持以“精益管理点线面、绩效改善不间断”为原则,推行“3+1”精益管理模式,落实“123”工作机制,有效促进了“吨钢增效200元”、“产线对标”等活动的开展。全年分阶段组织召开厂识别、策划成果汇报共享会,搜集大量数据,利用麦肯锡工具,对各单位现状进行再识别,通过深入策划明确了改进目标及改进措施。

通过实施基于精益管理的成本优化模式,莱芜分公司形成了“135”工作思路。即紧紧围绕“运营转型、精益管理”深化推进年一条主线,运用“专业模块化管理、pmo管理、对标管理”三大方法,深入推进项目动态管理、成本日核算、技术指标优化、创新能力提升、岗位标准化作业5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实施推行“两提高、两优化”模式(即提高理念认知水平,提高成本管控能力;优化项目推进管理,优化对标改善方式),打造点线面(职工在点上下功夫,中层在流程上下功夫,i导在系统上下功夫)联动推进格局,全面深化“运营转型、精益管理”活动,推进了各项工作向精准、精细、精益迈进。

参考文献:

[1]徐春B等.工业4.0核心之德国精益管理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1.

[2]刘胜军.图解精益管理标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4.

[3]范松林.精益成本管理攻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7.

[4]冯永华.丰田精益管理:成本控制与管理(图解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

精益管理的基本原则篇10

 

关键词:人格物实体法程序法制度建构

     “人格物”不是一般的物,它是具有人格利益的、包含了人的感情的物,是人格延伸的物质体现。[1]虽说“物具有灵性”的观点在现代法律框架下也不再具有实际意义,但它给我们的启示却是要善待人之外的物,比如埋葬死者的墓地就不得随意侵犯。[2]由于民法重视物自身的经济价值,忽视了人对物所具有的感情、认可等精神利益,从而多多少少地有悖于民法是以人为中心的市民社会之法这种性质。[3]由于制度设计缺陷,导致那些类似“市场价值很小但对所有权人或其他人个人幸福却有重大意义”[4]的物之权利人在侵权之际无法得以完整的救济。于是必须透过“物之形式”在法律上为“人格物”找到一条保护其特殊人格利益的新路径。为顺应人格权优先保护的司法需求,也是基于现实主义的考虑,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经验、借鉴国外立法例的基础上颁布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其最大的一个创新点就在于该解释第四条中规定“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并赋予了物之所有人透过人格物之“形”寻求精神救济、维护人格利益之“实”。[5]但法律本身固有的保守性、滞后性以及不周延性也为这个解释留下了不少弊漏,给司法实践带来不少的困惑,无法满足人格物救济的司法需要,亟需对人格物的实体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从一般性规则的层面上进行建构,方可适应实践中对人格物立法完善和司法指导的合理需求。

     一、人格物实体法规则

     (一)人格物之管理与处分规则

     一般来说,以《物权法》及根据人格物的特殊确权规则上确定了人格物的归属之后,其管理权和处分权自然由所有人行使,这是符合物权法的一般规则的。但与普通物权所不同的是,人格物的这种管理和处分与普通物权是存在较大差别的。因为人格物依附着人格利益甚至体现的是社会公序良俗的基本要求,尽管所有权人有权管理和处分,但这种权利使本身必须顾及到人格的尊重、善良风俗的维护,而不能仅仅以物来看待它,必须在管理和处分过程中充分第关注其特殊性。详言之:

     第一,若人格物只与个人有关,不涉及家庭、家族人格利益的,则人格物之权利人处分人格物可以在不损害一般人格利益原则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原则下进行。比如说,对作为夫妻定情物的戒指来讲,丈夫或者妻子因为迫于生活的窘迫而出售该戒指以换取生活费用,这是没有限制的;而对于那些将自己身体上的器官出售以换取相应经济对价的人来讲,也许迫于某种无赖,也许是为一时的经济利益所趋,但这样的规则是违背人体器官移植法律准则的,当然也与当下关于器官移植的伦理学和社会学理念不相容的;而对那些捐赠精子,出售人体基因时作为不恰当用途的行为,显然也违背了人类伦理和道德规则,虽然表面上是自愿、自主的或者基于某种特定感情、利益,是对人格物的一种管理和处分,但却得不到法律的肯定性评价。

     第二,若人格物与家庭、家族有关,则其管理和处分不仅仅涉及到所有权人本身,还涉及到家族的其他利害关系人。在涉及家庭家族利益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所有权人直接等同于人格物之全部权利人,大抵有如下情形:(1)人格物属于家庭、家族共有,则不论人格物之经济利益或者人格利益的行使都必须以家庭和家族为单位,不能以个别人的名义行使权利而损害其他家庭、家族成员的人格和经济利益;(2)人格物属于家庭或者价值中的某人所有或者保管,但因寄托着家庭或者家族之精神利益,则所有人或者保管人为管理处分行为时必须顾及家庭、家族之精神利益,如某传家宝由该家族中的某个家庭保管,则其不能擅自将该传家宝变卖,否则即构成对家族其他成员在传家宝上人格利益的侵害,可能会构成人格物之侵权。

     第三,若人格物与社会组织有关,则其管理和处分必须符合法律关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财产的处分规则,否则社会组织中某成员的违规处分行为可能会构成对社会组织人格利益的侵害。如对某个村庄的标志性建筑,某个城市的特色建筑,某个企业的特殊标志,某宗教组织和寺庙等对宗教圣物、经典等等的管理和处分,在坚持人格物保护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由社会组织依据法定的规则进行管理和处分。如村民要管理和处分本村的“风水树”,因属村民的重大事项,故而应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定,而不能由村民委员会直接决定等即是。

     第四,若人格物为国家之物或者文物之类的,则其管理和处分不仅必须符合国有资产管理和处分的规定,有关文物的管理和处分还必须符合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之规定,否则违规处理不仅可能构成人格物的民事侵权,严重者可能会构成刑事犯罪。

     第五,尸体、遗骸、遗骨、骨灰、祖坟等作为最为特殊的人格物,其管理与处分权由有法定利益的近亲属行使。虽然在我国民法理论及司法实践中不太愿意称此类物为人格物,但如前所揭示,其完全符合人格物的全部属性,且利用人格物的保护方式最有利于该类“物”的管理与处分,因而,将之置于人格物视野之下观察是适当的。而其管理和处分权的规则在人格物类型化部分已有交代,这里再次重申的是该类人格物的管理和处分不仅仅是合法性要求,还必须充分顾及公序良俗原则与特定人的情感利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