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司成本管控制度十篇公司成本管控制度十篇

公司成本管控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6:46

公司成本管控制度篇1

一、前言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借助于全球经济的进一步互相兼并、融合、渗透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组织形式呈现集团化、多元化、复杂化、网络化的趋势。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局部扩展到全球,从一个行业扩展到国民经济的每一个链条。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发展,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作强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母子公司型企业集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二、概论

通常而言,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权,是基于母子公司的产权关系,是产权在财务管理权限上的延伸。按产权关系的联系程度,可将企业集团各成员划分为四个层次: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其中,核心层为母公司。紧密层是指由核心层掌握实际控制权的成员企业。两者是母子公司关系,构成了企业集团的主体,其管理活动相应成为集团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值得关注的是,财务管理权具有很大的综合性。财务管理权限与管理体制的设定在大多数集团公司行为规范中往往被当作主要设计对象。日常的管理实践证明,只要财务上控制得当,生产经营上的其他业务或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或多或少地放权,因此它又被当作其它管理权限划分的替代品,是集团公司管理的“神经中枢”。

三、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制的类型

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体制大体上可分为三类:集权型财务体制、分权型财务体制和相融型财务体制。集权型财务体制是指母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对子公司的所有财务管理决策都进行集中统一,子公司没有财务决策权,母公司财务部门不但参与决策和执行决策,在特定情况下还直接参与子公司的执行过程。分权型财务体制是指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的重大财务决策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而将日常财务决策权与管理权完全下放到子公司,子公司只需对一些决策结果报请母公司备案即可。相融型财务体制,其实质就是集权下的分权,母公司对子公司在所有重大问题的决策与处理上实行高度集权,子公司对一切具体的经济活动具有较大自。

四、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制确立的原则

如何选择适应于自身的财务管理体制,如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更新财务管理模式,在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集团公司的角度考虑财务管理体制的设定或变更应当遵循如下四项原则:

(一)母子公司法人地位各自独立原则

母公司作为子公司的最大股东,享有作为终极股东的基本权利,特别是对子公司投资的受益权、子公司管理者的选择权、子公司重大决策事项的决策权等。但是,子公司不是母公司的分支机构或分公司,子公司的经营权是其行使民事责任的基本保障,它以自己的经营与资产对其盈亏负责。

(二)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原则

现代企业要做到管理科学,必须首先要求从决策与管理程序上做到科学、民主,因此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三权分立的制度必不可少。

(三)明确财务管理的综合管理和分层管理思想的原则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管理、战略管理,因此母公司财务管理不是也不可能是母公司财务部门的单一职能部门的财务管理,当然也不是子公司财务管理部门的财务管理,它是一种战略管理。这种管理要求:1.从母公司角度对集团公司的财务战略进行定位;2.对母公司的财务管理行为进行统一规范,做到高层的决策结果能被低层战略经营单位完全执行;3.以制度管理代替个人的行为管理,从而保证集团公司管理的连续性;4.以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思想指导具体的管理实践(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员、财务经理及财务部门的各自的管理内容与管理体系)。

(四)与集团公司组织体制相对应的原则

集团公司组织体制大体上有U型组织(高度集权的组织结构)、H型组织(典型的分权组织结构)和m型组织(分权与集权相结合,更强调整体效益的大型公司结构)等三种组织形式。m型结构由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是由董事会和经理班子组成的总部,它是公司的最高决策层。它既不同于U型结构那样直接从事子公司的日常管理,又不同于H型结构那样基本上是一个空壳。它的主要职能是战略规划和交易协调。第二个层次是由职能和支持、服务部门组成的。m型结构的财务是中央控制的,负责全公司的资金筹措、运作和税务安排。第三个层次是围绕公司的主导或核心业务,互相依存又相互独立的子公司。

m型组织中,在业务、经营、管理下放权限的同时,更要强化财务部门的职能作用。事实上,西方多数投资控股型公司在总部不对其子公司的经营过分干预的情况下,其财务部门的职能尤为重要,它起到指挥资本运营的作用,是“大财务”的概念。

在事业部制下,各事业部实际上是分行业子公司的业务管理部门,并没有真正的人事、财务管理权,对各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实际上都集中在母公司的财务管理部。对于投资控股型公司来说,财务管理部实际上是针对各个行业非常多的子公司进行直接财务管理的,这就需要有足够的人力,并且有丰富的行业知识、较高的财务管理水平,否则,很难起到大的作用。如果是子公司制,则由各子公司按照行业对三级公司分类进行管理,母公司只对有限的几个全资二级子公司进行管理即可。有资料表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控股性公司财务部门的人数占到管理总部人员的60%-70%,而且主管财务的副总裁在公司中起着核心作用。他一方面是集团公司的“财政部长”,行使对外处理财务事务的职能;另一方面,又是各子公司的财务总管,各子公司的财务经理是“财政部长”的派出人员,充分担当“财政部长”的当地代言人角色。

五、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一般框架

在大多数情况下,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制是由财务人员控制系统、财务制度控制系统、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和财务信息控制系统等构建成的有机整体。

(一)财务人员控制系统

财务部门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控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财务部门集中控制,相当于把握了各子公司的脉搏。提高集团公司财务控制效率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控制,加强财力监控。目前,较为有效的是财务人员(或是财务总监)的委派制。即在企业集团中,子公司的财务人员(或财务负责人)由母公司直接委派,向母公司负责,其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福利待遇等均体现在母公司,这样有利于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有效的集权管理。

(二)财务制度控制系统

以财务权力和责任及考核为核心的财务制度是集团公司开展财务活动的行为准则,也是集团公司实行科学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集团公司内部各层次的财务制度均应重点突出公司权力机构(股东会)、决策机构(董事会)、执行机构(经理层)和财务管理部门四层次的财务权限和责任,包括他们各自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收益分配决策等各项财务活动中的权限和责任,以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化和程序化。

(三)财务目标控制系统

为实现集团公司整体的财务目标,必须建立自上而下的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包括:

1.财务目标评价系统

围绕集团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应建立以评价获利能力为主,评价偿债能力、资产营运效率和发展能力为辅的财务目标评价系统。集团母公司的财务目标确定后,可按照目标管理的方法,将总体目标层层分解到各子公司,实行层层目标控制,以确保集团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

2.资金控制系统

(1)现金控制系统。对大中型企业集团而言,资金集中管理是集团公司实施现金控制的有效手段。许多集团公司通过建立资金结算中心或类似的机构来加强对子公司资金的集中、监管。

(2)现金预测系统。为了使现金管理变被动为主动,克服短期行为,母公司应通过整体预测,对集团以现有资金能做多大的经营规模、需要多大的融资规模、可寻求的资金来源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于财务部门而言,则要随时掌握每一时期和时点可以运用和必须支付的现金。对子公司现金的集中管理为现金预测提供了条件。

(3)筹资控制系统。在集权管理模式下,母公司和各子公司的对外筹资由内部结算中心统一对外筹措,各子公司无权对外筹资;在分权管理模式下,子公司可在授权范围内对外筹资,但必须把筹集的资金统一存入结算中心。筹资控制系统的重点是借款控制,包括借款审批程序控制、借款总量控制和负债比率控制。

(4)投资控制系统。在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投资控制系统与借款控制系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它包含的内容除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控制和投资总量控制外,还包括投资方向控制和投资风险控制。母公司应建立健全子公司对外投资立项、审批、控制、检查和监督制度,并重视对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防止出现只投资不管理的现象,规范子公司投资行为。

资金控制系统是一个整体,目的是为了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实现资金的效益最大化,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如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的资金控制系统,其按行业分类的各全资子公司(减少了事业部这一层次)均是集团结算中心的成员,资金统一纳入结算中心集中管理,结算中心通过资金预算分析、预测集团整体的资金平衡情况,统一确定筹融资计划,由集团统一进行筹资安排;集团结算中心归集上来的资金,除在集团内部调剂使用外,由集团投资决策部门授权并监督其下属的信托投资公司来统一经营管理。

3.收益控制系统

集团公司的收益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和实施盈余管理策略来实现。

(1)统一会计政策。为保证收益质量,集团公司不仅要选用恰当的会计政策,而且要求母公司与各层级子公司所选用的会计政策应该达到一致。为了分析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比较其经营成果,从而保证企业集团整体的有序运行,母公司还应根据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制定统一的、操作性强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子公司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提高各子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2)盈余管理策略。盈余管理是选择使会计收益达到某种结果的会计政策。盈余管理有别于利润操纵,它是企业为实现理财目标而采用的管理策略。在法律制度允许范围内,集团公司股东和经营者对财务报告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其主要手段是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控和关联交易等方式,通过节税等形式实现集团公司整体收益的最大化。

4,预算管理系统

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的集权管理还体现在母公司对制定用于指导各子公司预算的政策上拥有最终决定权。母公司根据集团发展规划,提出一定时期内的总目标并据以编制公司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并将各项指标分解下达给各子公司。子公司根据母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和本单位具体情况编制年度预算,上报母公司审批。母公司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查和平衡各子公司的预算,并汇总编制集团预算。经批准后的预算下达给各子公司,据以指导其经营活动。预算执行过程中,母公司应根据实际执行情况随时调整偏差,保证预算的完成。

(四)财务信息控制系统

集团公司财务信息是否畅通,关系到整个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有效的财务信息控制系统应包括下列内容:一是财务信息报告制度,母公司应制定子公司的财务报告制度,包括事前报告制度和事后报告制度,各子公司在进行重大经营决策前,必须事前向母公司报告;二是内部审计制度,集团母公司应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审计、年度审计和子公司经营者的离任审计,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纠正,并对责任人加以处罚,以形成集团公司内部自上而下的监督制约机制;三是财务网络电算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财务网络电算化提供了可能,为提高集团公司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创造了现实条件。

六、集团财务管理集权、分权模式的利弊权衡

母子公司均为独立法人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要更多地尊重人、了解人和关心人。这就要提高广大职工对成本管理的认识,树立全员成本意识,增强成本观念,向全体职工进行成本意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全员成本意识,变少数人的成本管理为全员的参与管理,营造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氛围。

邯钢人在深化改革中敢于创新,创立了一套“成本控制”的管理模式,并把这种“成本控制”理论当作一项核心任务应用到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邯钢的“成本控制”经验有两大要点:1.成本控制指标分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2.全员参与成本控制,每项成本、费用控制指标都有账可查,有人控制。这种成本核算与控制的观念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产品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投资成本等诸方面,这是笔者学习邯钢经验得到的重要认识。企业应该高度关切成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成本培训班,借以提高成本方面的专业知识,从技术经济领域开辟降低成本的广阔途径。

(六)完善成本管理组织的经济责任制

完善成本管理的经济责任制,要做到:1.制订成本管理规章制度,如各项基础管理、成本约束制度等;2.明确各项成本的经济责任,将责任落实到部门或个人;3.实行奖惩兑现,成本费用控制要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奖惩考核办法,明确规定各种考核指标及办法,使成本费用指标真正同职工切身利益挂起钩来。有了指标就有了责任,该罚的一定要罚,对超额完成指标者,该奖的一定要奖,不能随意改变考核奖惩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成本费用指标的完成,才能把成本费用控制落到实处。

(七)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公司成本管控制度篇2

应尽量由不同的人担任,以便形成董事会与高层经理人员之间的制衡关系。董事会与高层经理在投资批准的权限上,由公司的预算制度明确规定。

③高层经理要及时准确地向董事会和所有股东提供公司信息

对公司高层经理人员的监督,必须有充分和准确的信息;否则,无论是事前监督还是事后监督,都将丧失分析和评判的基础,从而容易使董事会或专门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和工作处于被操纵的地位。监督机制应有三个基本条件:信息基础、公开制度和查询权力。监督者应能够获得有关监督对象(人和事务)的充分信息,并将作为被监督者行为依据的制度(如职务消费、董事会对高层经理人员的授权范围等)公开化。同时,董事会有权随时对有关信息如公司财务报表等进行必要的查询,以及对有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调查和质询。

此外,还要特别重视监事会的作用。我国的《公司法》规定,监事会行使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会、经理执行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当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进行纠正,提议召开股东会等权力。但监事会作用的正确发挥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公司必须按照国家财务、会计等方面的规定建立规范的信息制度;二是应实行公司信息公开制度,除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外,公司必须定期向监事会提供真实、准确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等方面的资料;三是必须明确对监事本身的奖惩制度,由股东会对公司监事的工作状况做出评价,提出奖惩意见。

金融控股公司的母公司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对子公司的管理实现的,其相应的基本管理事项有:投资产权、股权及股东有关的决策及事务;批准或确定子公司的发展方向和业绩指标、投资计划;子公司人事管理,包括子公司董事的选择和任免,与子公司有关的各种人事安排,如经理、财务人员、骨干人员等。除基本管理事项外,为实现其他的功能,母公司还进行多方面的管理,如研究与开发的管理。由于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是两个独立法人的关系,因此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必须明确法律关系,进行规范化管理。金融控股公司与其所属企业均是母子公司关系或参股关系。作为子公司的股东,国家控股公司既要保证有效的产权约束,使子公司的经营行为不致损害自身的利益,又要尊重子公司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其自主性。一般来说,应根据占子公司的股权比例派员参加子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如所属企业是独资企业或全资子公司,其董事会和监事会将由国家控股公司负责设立;如子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控股公司只能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派员参加股东大会并提出本公司的董事候选人。对于公司的管理一般通过董事会进行,对子公司的监督一般通过监事会进行。国家控股公司应向子公司派出专职监事,密切注意经营者的行为,以防经营者通过各种方式损害所有者利益。除了监事的日常监督外,国家控股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监督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子公司必须向国家控股公司提交本公司月度、季度和年度财务报表,国家控股公司的财务部门应认真审查;其次,子公司必须定期向国家控股公司呈报有关借款和投资方面的计划;最后,子公司需要增加资本时,必须征得国家控股公司董事会的同意。

金融控股公司在制定集团财务战略时应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对各子公司的财务管理进行控制:是采取集中统一管理的形式,还是向子公司放权。控股公司财务管理决策权的配置依决策权集中程度的不同而有三种选择:即集权、分权、部分集权和部分分权。

1.集权型财务管理。集权型财务管理体现的是将子公司业务看成是母公司业务的扩大,所有战略决策与经营控制权都集中在母公司。集权财务管理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实现公司整体财富最大化与成本最低化目标,并强化公司总部的全盘调度力度。

实行集中管理政策有以下优点:①降低成本获取资金调度和运用中的规模经济效益。控股公司利用其财务优势和资信实力,可以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上以较低的成本为子公司筹措资金,以降低融资成本和外汇交易成本。②集中利用财务专家。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大金融控股公司,总部拥有优秀的财务专家,决策集中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大的程度上利用他们的才智。③集中管理财务风险。灵活调整整个控股集团的外币种类和结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外汇买卖和保值交易,提高抵御外汇风险的能力。虽然子公司喜欢更多的自主权,但在遇到财务风险时往往寻求母公司的帮助。由母公司统一管理财务风险具有许多好处,如可以有效地利用提前/延迟、多边冲销等技巧,以及风险管理创新工具。④调剂资金余缺。在各子公司之间调剂资金余缺,降低整个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避免不必要的资金闲置,优化资金配置保证资金供应,同时借以加强对子公司生产经营的控制。⑤优化税收管理。控股公司综合考虑各子公司所在地的税收环境,通过在“避税港”建立子公司,统一规划公司的税收政策可以使整个集团的税负降到最低。

但是,集权型财务管理的缺点有: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子公司经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②当母公司从全球性生产经营出发,以实现控股集团整体财富最大化为根本目的来进行集中财务决策时,子公司的具体情况和直接利益就会放在次要位置,这容易损害控股集团外部主体的利益,招致他们的反对。③扭曲各子公司的经营实绩,给子公司经营绩效考核增加了难度。

2.分权财务管理。分权财务管理是决策权分散给子公司,母公司的作用限于组合分析不同战略经营单位的经营。各单位绩效考核建立在条件相似单位之间的比较上。除了新项目和融资决策之外,其他决策也分散化。分权财务管理的优缺点与集权财务管理正好相反,利于充分调动各子公司的积极性,处理好与当地利益主体的关系,却不利于实现控股公司集团整体财务效益。另外,放权政策还会妨碍控股公司有效地利用金融创新工具。

3.部分集权、部分分权的财务管理。为集集权与分权财务管理之长,避两者之短,一些控股公司采取部分集权、部分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重要决策集中,对某些地区的子公司实行财务集中对另一些地区的公司实行财务分权。分权的利益取决于子公司的特点与区位,如果一个子公司的管理者自主性和能力强,分权是有利的,在这样的地方,可以建立次级控股公司并实行多中心管理,相反,如果子公司管理者能力有限,就强化控制。

结合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具体情况,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处于成长阶段的金融控股公司来说,采取分权的财务管理是有利的;对于一些部级的金融控股公司而言,宜采取集中财务管理。

金融控股公司需要从“整体组合持续规模财富最大化”的目的来确定控股公司集团内的资本结构。母公司资本结构的确立要考虑子公司的资本结构和控股公司的成本,控股公司的子公司资本结构大致有三种选择:一是与母公司资本结构保持一致;二是与当地企业的资本结构保持一致;三是本着使控股公司资本最低化原则而灵活确定。母公司对下属各类子公司以及孙公司的资本结构控制是建立在资本体系界定的前提之上的,母子公司之间资本结构控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股权结构控制。所谓股权结构控制首先是指母公司对所有各类子公司投入股本比例的一个全盘考虑,其次是指母公司对各类子公司为(控股)发展孙公司而投资孙公司的资本额的控制。一般来说,母公司可以根据各子公司生产产品的特点,经营领域的不同,以及对母公司或者对集团公司的重要程度来决定对各子

公司的股权掌握。显然,对那些与生产经营关联密切,对母公司或集团公司有重要影响的,可以考虑全资控制;而关联程度相对低一些的可考虑控股,控股程度可以掌握两种,一种是以50%以上的股权实施绝对控股,一种是以掌握众多股东中最大股份的方式实施相对控股。严格地说,母公司不控股,但具有一定股份的公司不能称为某母公司的参股子公司,而称为关联公司比较妥当。此外,母公司需要根据自己的实力来全盘决定投入下属公司的整个投资额以及投资的分散程度,虽然理论上并没有说,母公司只有将股资额集中于几个子公司实施控股效益才最佳,但如果过于分散,则由于是参股将丧失许多约束力,使集团公司资产一体化运营效果下降。母公司对下属子公司发展各自子公司(即公司)的控制能力,首先取决于母公司本身对这些子公司是否控股,只有当母公司是这些子公司的控股公司时,母公司才有可能作为股权主体设定下属子公司对其他公司投资的资本额度限制。这种限制的出发点是控制子公司过分发展所属孙公司,以免失去有效控制。从理论上说,子公司对其下属公司或其他公司的投资不得超过子公司本身股本的50%。具体比例则由母公司根据《公司法》及本公司特点确定。

②权益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控制。母公司对控股子公司的资本结构控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下达或由子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通过权益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的具体数值。

权益利润率=资产利润率/(1-资产负债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

从权益利润率的公式来看,权益利润率与资产利润率成正比,表现为不同的资产利润率与资产负债率的组合。一般而论,控股公司都希望用尽量少的资本去支配更多的企业资产,但是,负债越大风险越大,因此,母公司就要对子公司的负债比例作出限定。如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具体负债比率高低视各子公司生产经营特点而定,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一般控制在该子公司自有资本的50%-70%,有的甚至更低些。

③资本层次控制。母公司与各类子公司、孙公司形成的资本层次体系是由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控股、子公司对孙公司的投资控股形成的。在这样一个资本层次体系中,子公司以其资产对孙公司的投入来获得孙公司的股权后,子公司可以通过孙公司董事会直接对孙公司进行控制,但这一层次的控制作为控股公司的母公司而言是间接的,控制力度必然大大减少。依此类推,母公司无法对各孙公司的总体股本结构加以考虑,也无法直接下达让孙公司董事会接受母公司要求的资本利润率和负债比例控制。因此,在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管理制度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把金融控股公司的股权经营层次控制在母子公司两级,至多不超过母、子、孙公司三级是适宜的。

【参考文献】

1.阎达五,杜胜利:《资本管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08

2.马建堂,刘海泉:《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02

公司成本管控制度篇3

由于控股公司作为出资人具有规范性和示范性,而资本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控制问题,因此,对控股公司的资本控制研究,可以作为集团内部控制的起点。

一、内部控制与资本控制的关系

控股公司(母公司)的资本控制是股权投资引起的,由控股公司实施的一种控制。它不仅包括控股公司为了实现整体、组合,持续财富最大化目标而统驭子公司财务和经营决策的措施,也包括所从事的管理活动和控制手段。该定义包括以下涵义:(1)资本控制的唯一依据的股权投资,非股权投资而形成的控制不属于资本控制;(2)资本控制的适用范围是以股权投资为主要连接纽带的企业集团;(3)资本控制的主体是控股公司,客体是集团子公司,不包括未形成实际控制的参股公司、关联公司;(4)资本控制的目的是从子公司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这种利益包括取得资本收益在内的有利于集团整体利益、长远发展和组合效益的多种利益;(5)资本控制既包括控制权力,也包括实施权力的管理活动和控制手段。

控制关系形成的方式,不仅是控股公司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控股公司存在的前提,对于被控制的子公司来说,它构成了“外部控制”最主要的形式。作为对子公司的“外部控制”,资本控制的出现与单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密切相关。

内部控制最权减的定义来自1994年由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学会(aaa)、管理会计师协会(maa)和财务执行官协会(Fei)共同组成的垂德威委员会的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该报告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业务的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规、制度的遵从性,而由董事会、经营者及其他成员实施的一种过程。就内部控制的涵义而言,它仅适用于单个的法人企业,而不适用于由众多法人组成的企业集团,尤其不能用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从企业集团来看,它是由许多涉足不同行业的成员企业组成,处在不同行业的成员企业(子公司)由于经营业务各不相同,各自的业务流程必然是大相径庭,其关键控制点也就大不相同。因此,适用于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子公司的内控机制,未必适用于其他行业和其他成员企业。由此可见,单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于作为出资人的控股公司来说,很难满足其对于公司进行管理控制的需要。笔者认为控股公司只能通过资本控制,即股权控制关系、金融控制关系和委托关系来实现对子公司的控制。

二、实施资本控制的理论依据

资本控制具有微观性和中观性,在微观层面,即企业的内部,它是法人财产权的一部分;而在中观层面(即企业之间),它针对的是被投资企业,属于出资人所有权的范畴,其主体是控股公司(母公司)。资本控制对单个企业来说并不那么重要,但它构成了控股公司。集团公司及跨国公司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内容。

控股公司资本控制的理论依据是委托理论。控股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孙公司是一种多层关系。从所有者和管理者的目标来看,所有者——控股公司的目标是资本增值最大化,即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两权分立的条件下,控股公司的目标是通过委托子公司管理者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控股公司人的子公司管理者,其目标应与控股公司的目标一致。但在委托双方信息不对称、层次多、跨度大的情况下,子公司管理者为了子公司的利益和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违背控股公司的目标,使出资人蒙受损失。控股公司为了避免这种损失,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对其资本组织和运营进行管理和控制,对子公司管理者进行激励和监督,对资本投资和配置作出决策。控股公司在避免损失和增加成本之间进行平衡,协调委托关系,本身构成了控股公司资本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内容。

由于出资人和管理者的着眼点不同,形成了资本保全观和成本补偿观。出资人奉行的是资本保全规,利润被定义为净资产的增值,因此,谨慎性原则得到充分的运用;管理者奉行的是成本补偿观、利润被定义为收入和成本的比较,历史成本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成本补偿观关注企业内部分配,关心自身的眼前利益。由此可见,成本补偿观所实现的目标往往偏离资本保全观要实现的目标,作为出资人的控股公司,其资本控制就是要矫正这种偏差。

三、资本控制的主导目标

资本控制的目标是控股公司资本控制的起点。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观点,资本有两种概念:一种是财务资本概念,另一种是实物资本概念。从经济意义上看,资本的天性和本质是在运动中增值。要增值就必须先保全,没有资本保全就无所谓资本增值。因此,资本保全是控股公司实拖资本控制的核心目标。

资本有财务资本和实物资本两种概念,所以资本保全也有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之分。前者是指在扣除本期所有者出资额和(所有者)利润分配额之后,期末净资产的货币金额大于或等于期初净资产的货币金额;后者是指在扣除本期所有者出资额和(所有者)利润分配额之后,期末实物生产能力(营运能力)大于或等于期初实物生产能力。

财务资本保全又分为名义市值资本保全和不变币值资本保全。一般认为对于控股公司(资本所有者)来说,采用财务资本保全下的名义币值资本保全观念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因为采用名义市值资本保全观念,以历史成本(aboriginal Cost)和名义货币单位(nominalCurrency Unit)进行资产计价和利润确定,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对象,以原始凭证为依据进行会计处理,简便易行。在一般物价变动的情况下,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可比性和相关性。但在物价急剧波动的情况下,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资产计价和利润确定,编表日的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与历史成本必然大相径庭,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受到挑战;在市值大幅度变动的情形下,采用名义货币单位计价,不同时期以名义货币表示的资产和利润的可比性势必受到影响;最终导致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结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大大削弱。

尽管如此,国际会计界仍然固守财务资本保全下的名义币值资本保全观念,坚持以历史成本和名义货币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同时补充反映有关物价变动的会计信息)。除了名义币值资本保全现本身所具有的优点外,政府的税收利益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各国普遍采用名义币值资本保全观念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企业制度。众所周知,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出资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是一种委托关系,对于企业所有者来说,重要的不在于资本保全的结果度量(outcome measurement),而是在于对资本保全的过程控制(process Control)。这种控制需要采取一种恰当的手段来明确经营管理者的受托责任,并较为客观地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避免随意粉饰。历史成本和名义货币计价是达到上述目的的理想手段,因而能被企业所有者广泛接受。不仅如此,历史成本也是出资人分配利益、承担风险负有限责任的唯一依据。从经营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不仅作出任何决策需要依据历史的经济事项和会计数据,在报告业绩时倾向于高估资产、虚增利润(exaggerate profit),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名义市值资本保全概念所揭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经营管理者的这种需要,所以他们也乐于采用这种资本保全规。

资本保全与利润、成本补偿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实践中,强调成本补偿和利润,还是强调资本保全或资本增值,主要受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程度的影响。在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或分离程度较低)的情况下,企业管理控制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是成本补偿和利润总额。然而,当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的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控股公司作为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汇集了出资入、债权人等社会化资本,作为多方利益结合体,渗透了各方的利益,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和与之相对应的业绩评价指标明显不适应这种变化。因此,此时企业的目标是所有者收益最大化,即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的情况下,使公司总价值最高。

四、资本控制的层次和环节

委托理论告诉我们,两权分立是以两权适度连接为前提;子公司管理者实施的控制是内部控制,而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控股公司实施的控制,对于子公司来说是一种“外部控制”。由于资本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的目标不一致,子公司经营管理者所实施的内部控制不能替代资本所有者——控股公司实施的资本控制。这是企业替代市场管理层级制的两大基本层次,而控股公司是实施资本控制的有效载体。

控股公司的资本控制目标同样具有层次性,这种层次性是由资本控制的基本内容所决定的。控股公司资本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和层次:资本控制的直接目标是界定母子公司资、权、利,形成集团决策机制;资本结构控制的直接目标是优化整个集团的资本配置;资本关系(委托关系)控制的直接目标是约束公司经营管理者,减少费用;业绩评价的直接目标是计量子公司的价值和经营成果,评价子公司管理者的业绩,激励子公司经营管理者,解决动力问题。

控股公司资本控制目标的这种层次性,使其资本控制目标成为一个由整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3个层次组成的系统目标。这个系统目标的核心是“财富最大化”,即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佳财务政策,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情况下,不断增加企业财富,使企业总价值最大化。因此,“财富最大化”是控股公司系统目标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目标。尽管各子公司由于其独立的法人地位、独立的利益、独立运营环境而有其独立的目标,但是由控股公司与其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在资本运营上具有不同于单个企业的组合效应、规模效应和整体效应。总而言之,控股公司的系统目标体现了以控股公司为核心的集团整体利益、组合效益以及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从资本控制的环节来看,控制论将控制理解为“调整、检查、评价、制约”,管理学视控制过程为“制定目标、衡量业绩、纠正偏差”,由此产生了“目标控制(前馈控制)过程控制(事中控制)和结果控制(反馈控制)。依据控制论,控股公司的资本控制可理解为:确定资本控制的目标,实施资本运营过程控制,评价经营成果三个环节。而控股公司与子公司的连接纽带主要是资本和人,这两种纽带(关系)构成了控股公司实施资本控制的两条途径。

五、资本控制的基本形式

不同的控制形式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内容的母子公司控制关系。一般来讲,控股公司对于公司实施资本控制的基本形式有:

1.通过子公司的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以此控制子公司的经营决策。这种形式适用于形成实际控制的控股子公司和参股子公司。

2.通过控股母公司董事会控制子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如接受或转让重大财产,借入巨额资金等须经控股公司董事会决议批准。

3.向子公司派遣高级管理人员,包括:(1)各事业部部长(分管各行业子公司的高管人员)兼任于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2)控股公司向子公司派遣。董事,影响子公司董事会的重大决策,将母公司的目标贯彻到子公司的决策中去;(3)通过向子公司派遣代表董事,控制一般业务的决定权;(4)通过向子公司派遣内审人员,对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检查、监督、鉴证和评价。

4.由集团总部专门从事于公司产权管理的职能部门审查子公司的投资、贷款及债务担保项目,并考核子公司的经营业绩。

5.通过资本预算和资本经营报告、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子公司的资产经营活动。子公司的年度预算、资本增减、对外投资和孙公司的设立、重要的新建项目和技改项目、重大合同的签定等,事前都必须向母公司报告,其资金融通也纳入控股公司的控制管理活动之中。

虽然控股公司实施资本控制的形式多种多样,但这些形式主要是通过股权控制关系、金融控制关系和委托关系来实现。作者后续的系列研究报告将着重探讨这些问题。

六、结论与启示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出资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是一种委托关系,控股公司与子公司也是一种委托关系。委托——的标的,从形式上看是企业(子公司),实质上是资本。资本保全是资本所有者(控股公司)之利益、(子公司)经营管理者之责任所在。资本保全实际上就是资本增值,财务资本保全下的名义币值资本保全,不仅是控股公司实施资本控制最主要的目标,也是子公司经营管理者经营业绩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上述研究和分析给我们的启示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控股公司是资本控制最佳载体

控股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既具有公司制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又有其他组织形式所不具备的许多优势,如控股公司通过多层控股,可以较少的资本控制大规模的资产和众多的企业、大量节约集团化所必须的资金;通过股权投资,企业结合关系容易成立;法人人格彼此独立,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股份持有式的企业结合,有利于减少组织一体化的损失,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等等。因此,控股公司是实施资本控制的有效载体。为使国有资本占据控制地位,我国企业无论上市与否,最好采取控股公司的这种资本控制的载体,来持有和控制子公司的股份,实施国有资本控制。

2.采用实物资本保全现不一定有利于控股公司的资本保全

虽然采用实物资本保全的概念有利于避免虚增利润、过度分配,避免税收和股利分配对资本保全的侵蚀;持产损益与本期经营损益分别列示,有利于恰当评价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在物价大幅度变动的情况下,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和可靠性,但实物资本保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很难操作。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它所采用的重置成本和现行成本(Current Cost)反映的是资产在不同时期的现行价值,其可比性相当有限,而且以现行价值来计算企业的资产和收益,在不进行企业资产交易的情况下,其意义也是十分有根的。重置成本反映的是重置计价,并非实际交易的重置价,这就需要对市场价格进行主观的选择,对资产进行重新估价(Reevaluation人在现实中企业资产种类繁多,市场价格千变万化,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资产,也很难及时掌握所有的市场价格,因此,价值评估的主观性导致资产重估值与其真实价值存在差距。因此,选择实物资本保全现未必有利于所有者的资本保全。

3.采用不变币值资本保全现不能准确地评价子公司的经营业绩

尽管采用不变币值资本保全现有利于反映或消除一般物价水平波动对资本保全的影响,保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相关性,但由于企业所持有的资产负债与物价指数所包含的内容不同,且企业资产主要受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根据一般物价水平测定的影响程度与个别物价变动对企业资产的影响程度可能相去甚远。对资本所有者来说,调整一般货币购买力并不一定能够保全期初资产的营运能力,也就不能准确地评价管理者的经营业绩。

公司成本管控制度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管理

一、分析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状况及问题

首先,公司在管理活动中,并为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提高了公司经营的风险系数,建立健全和完善的财务管理监管制度,保证财务投资的正确率。公司普遍存在着资金出现外循环的情况,因为财务管理监督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督不能实现对经济业务的管理,以致公司的经营风险极大的提高。

其次,公司对经营信息的汇总和整理,主要是通过投资公司提供的相关资料数据,以此把握公司绩效和生产经营情况的把握。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公司的经营活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国家的优惠政策、宏观调控政策等,公司单纯地运用法定报表经营的利润进行控制调节,会造成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欠佳,也为未充分发挥报表的价值。此外,在公司的绩效考核上,以公司的营运状况为考核的前提,报表的利用价值的欠佳将会对绩效考核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最后造成不能精准把握公司经营状况,成为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阻碍。

最后,由于上市公司在股权结构上存在的区别和差异,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不同结构,非流通股一般会占取较大的比重。上市公司的管理制度自身的表现出分散及控制、制约体制的不健全,需要公司加强对经营活动的控制和监管。目前,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都是采取以内部控制为主的管理机制,但是存在对内部控制的特点和本质缺乏深刻的认识,忽视对内部控制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导致公司的执行力下降,公司的内部管理工作不能有效进行,健全公司的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对增强公司管理的执行力和竞争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1、全面梳理财务管理制度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上市对财务制度建设有了更新的要求,公司对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原有二十多项财务制度进行分类梳理,结合公司实际划分为资金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报告、会计政策以及其它专项制度等,查找需要修改完善和填充的内容,完成制度建设的第一步工作。

2、修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公司财务组织力量对原有部分制度进行了修订。同时,填充了新制订的制度,这些修订或制订的财务制度,经过公司董事会认真讨论审议后印发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作为企业管控的核心制度将更加完善。

3、组织实施财务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落到实处,公司重点抓好财务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首先做好制度的宣传,根据不同层次举办业务培训,让全体财会人员熟悉公司统一制订的财务管理制度内容,在思想认识上达成一致。其次做好监督检查,公司要求各企业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必须严格执行公司统一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制订实施办法,落实到位。目前,公司所有企业全部执行内部统一的财务制度、会计政策和核算办法。随着财务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具体实施,实现了财务管理行为更加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更加扎实、会计信息质量明显提高。两年来,公司母子公司的年报审计报告,全部消除了保留意见事项。按照内控制度基本规范的要求,构建了一个以规范财务行为为核心、与上市监管要求相匹配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三、强化财务管理,为公司上市打好扎实基础

1、以全面预算为抓手,加强成本的事前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是企业管理成熟程度的标志,也是确保公司加强成本控制,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公司在全面预算的编制中突出成本预算的作用,将成本预算进行编制,坚持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细化到分公司、项目部,覆盖到所有单位的全面预算体系内,成本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基层单位,以此作为年度成本控制目标。同时,抓好成本预算的执行与考核,由财务部门对成本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把关,对成本增长超常的企业及时作出分析说明,年度终了进行考核,充分发挥全面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事前控制作用。

2、加强项目成本管控,提高项目盈利能力

通过项目成本管理,提高主业的盈利能力,对有效稳定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公司建立以“一个中心、二层建设、三个集中、四控四管”为核心的项目管理框架体系。一个中心是以成本管理为中心;二层建设是项目管理层和劳务作业层的建设;三个集中是材料、资金和信息的集中;四个控制是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的控制;四个管理是合同管理、采购管理、资金管理和现场管理。

3、以提高资产质量为重点,狠抓应收款管理

提高资产运行质量,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公司在培育上市过程中,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把应收款管理及催讨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做到责任落实,公司一位领导分管,财务部门与监事会办公室配合开展工作,分阶段性召开由子公司总会计师、财务部经理参加的应收款项清理专题会议,定期布置检查。设立工作台账,按应收款项发生的年限、金额,分布状况进行分类统计,建立账龄分析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各子公司成立由财务人员为主参加的应收款催讨清理工作小组,开展具体工作。建立考核制度,以应收款占营业收入比例为主指标、消除三年以上应收款为硬指标的考核体系,纳入领导人员薪酬考核内容。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在上市公司管理中占有着核心的地位,加强公司的财务管理对公司的战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上市公司的财务创新是适应全球经济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财务的集中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发展的新型模式,为了促进上市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获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推进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的国际化进程,及时对面临的危机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使公司的在长期竞争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公司成本管控制度篇5

关键词:终极控制人性质;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5-0122-07

一、引言

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em)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长久以来众多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广泛的研究,试图从各个角度揭示盈余管理的全貌,许多有价值的文献也由此应运而生。然而,回顾以往的文献可以发现,盈余管理的度量问题已逐渐成为这一领域学术发展的重要瓶颈。随着Roychowdury[1]在真实盈余管理度量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从2008年开始国内学术界也涌现出大量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学术文献,研究主题涉及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企业绩效等多个方面,但是鲜有学者从终极控制人性质的角度分析盈余管理的系统性差异。

在我国,以终极控制人性质为依据对上市公司进行划分具有特殊意义,这是因为与众多欧美国家的发达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虽然自2005年开始实施的股权分置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近半数的上市公司仍由国家最终控制,这一鲜明的特殊性构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然而,这种特殊性并不仅仅体现在终极控制人的性质上,而是以其为起点,深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甚至经营绩效等方方面面。因此,从终极控制人性质的角度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系统性差异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学术界对上市公司性质的划分多以控股股东性质或实际控制人性质为依据,这种划分标准仅为上市公司性质界定的一个中间层次,以此为依据而产生的结论,其可靠性值得怀疑,只有追溯到终极控制人,才能更好地理解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关系。本文借鉴刘芍佳等[2]以终极产权理论对上市公司进行划分的方法,以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深入研究终极控制人性质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试图为今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经验证据。

二、文献回顾、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终极控制人性质与盈余管理

为何终极控制人的性质对研究上市公司性质与盈余管理问题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不同性质股东会根据其自身的利益和目的影响上市公司的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盈余管理。所以每个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实际控制该上市公司股东的意志。在中国特殊的经济背景下,上市公司由国家最终控制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国家控制与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相比,其宗旨、运营模式、监督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最终导致盈余管理的系统性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直接原因是政府对上市公司过多的干预导致了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因为与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相比,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具有天然的“政治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盈余管理动机弱化。

watts和Zimmerman[3]提出了著名的债务契约假说,认为融资问题是企业盈余管理的一个主要动机。为了避免债务违约的可能性,银行会对提出融资需求的企业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并签订较为苛刻的债务契约。而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在这一方面独具优势,因为国家的信用为其融资提供了一种无形的担保,降低了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使得原本刚性的约束软化,也使得由于债务契约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降低[4]。

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成本,这些上市公司多涉及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产业,甚至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经营者并没有强烈的操纵盈余的动机。而对于有调节盈余动机的上市公司来说,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是较为直接的方式。国家对于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的对象和额度具有自,所以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更易获得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其可调节盈余的方式更多,更直接,更加“合理化”。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假设1: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低。

同为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中,由中央政府控制和由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也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地方财政分权改革,导致了地方政府为了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而相互竞争流动中的资源的局面。为了更好地从资本市场上获取源源不断的资金,保护和扶持当地上市公司就成为了地方政府之间相互竞争的一种手段,地方政府往往通过税收优惠、地方财政补贴、利息减免等方式对其控制的上市公司进行支持。这使得与中央政府控制相比,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更加缺乏盈余管理的动机。因此我们提出假设2:

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低。

(二)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

Healy和wahlen[5]在文章中指出了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有运用会计方法和安排真实交易两种。由于真实盈余管理度量困难,因此,国内外这一领域前期成果主要是围绕着运用会计方法的应计盈余管理[6-7]。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小,上市公司日趋倾向通过操纵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8-9]。Roychowdhury[1]在真实盈余管理度量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也为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行方向。

从长期来看,应计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的盈余,只是改变了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但是这种改变受限于会计弹性的大小[10],有时会达不到企业调节盈余的预期,再加上应计盈余管理易引起监管部门和审计师的注意,所以企业更青睐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不同的是,真实盈余管理虽然手法较为隐蔽,却是以牺牲企业价值为代价[11],具有较高的成本。那么上市公司如何运用这两种盈余管理手段?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互补或替代关系?我们的分析认为由于资产为国家所有,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更看重眼前的利益,可以不惜代价以达到其盈余目标,而且国家控制使得上市公司具有较多的资源和较为庞大的关系网络,可以使得盈余管理成本减低,监管压力减小,因此为达到预期的盈余水平,上市公司很可能同时采取两种盈余管理手段。相比之下,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比较重视上市公司的价值和长远发展,其盈余管理成本较高且监管压力较大,所以更青睐应计盈余管理,即使在单独使用应计盈余管理无法达到预期盈余时,也会权衡两种盈余管理手段的利弊,使二者达到较为合理的配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假设3和假设4:

假设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两种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

假设4: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两种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10年和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经过以下筛选:(1)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剔除金融业上市公司;(2)剔除所有者权益为负和主营业务收入为零的上市公司;(3)剔除无终极控制人和财务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最终共取得了4167家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并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将所获得数据按行业分类,最终得到11个门类行业和9个次类行业。

根据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标准,我们剔除金融、保险业后剩余12个门类行业,再将制造业细分为10个次类行业,由于木材、家具行业上市公司家数较少,合并到其他制造业后,共计得到11个门类行业和9个次类行业。本文所使用的财务数据和实际控制人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再通过手工查询巨潮资讯网等相关网站追溯实际控制人背后的终极控制人,最后使用eXCeL2007和SpSS19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主要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1)应计盈余管理

度量应计盈余管理较为经典的是Jones模型[12],后人对其进行了多种改良[13]。黄梅[14]对七种常用的截面应计利润模型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分年度、分行业的截面修正琼斯模型效果更佳。

本文采用分年度、分行业的截面修正Jones模型,具体如下:

方程(4)为经营现金流量模型,有盈余操纵动机的上市公司会通过异常的价格折扣或信用条件促使产品销量增加,进而使得盈余增加,但是每元销售收入产生的现金流量却在减少。用上市公司实际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去估计出的正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即为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也就是残差项εit。如果上市公司操控销售,其实际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应小于正常水平。

方程(5)为生产成本模型,与经营现金流量模型思路一样,有盈余操纵动机的上市公司根据规模效益,增加产品产量,降低单位成本,以达到增加盈余的目的。但是产量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原材料和人工投入增加,这就会导致当期生产成本异常提高。如果上市公司操控生产,其实际的生产成本应高于正常水平。

方程(6)为费用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削减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使得当期的费用显著减少,以期达到增加盈余的目的。如果上市公司操控费用,其实际的费用支出应低于正常水平。

根据Cohen和Zarowin[15]的研究,上市公司为了提高盈余可能同时使用上述三种手段,所以用pRoXYit度量真实盈余活动的总额。

2.解释变量

本文以是否国家控制(GoV)和是否中央政府控制(CenGoV)作为主要解释变量。终极控制人数据是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实际控制人数据,向上逐层追溯到终极控制人,最终将上市公司分为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和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在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中又细分为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和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

3.控制变量

根据以往的研究,我们选取以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1)公司规模(SiZe);(2)财务杠杆(LeV);(3)盈利能力(Roe);(4)周转率(aSStUR);(5)年度(YeaR);(6)行业(inD)。

(三)模型构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与差异检验

样本中由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有1922家,占比46.12%,可以看出国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比例与以往相比有明显的减少。

根据刘芍佳等[2]的统计,中国84%的上市公司由政府控制。在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中,由中央政府控制的有672家,其余的1250家由地方政府控制,占比分别为34.96%和65.04%,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仍由地方政府最终控制。

据此,我们将总体样本分为四组,第一组为由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第二组为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其中将第一组继续细分为由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第三组)和由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第四组)。这四组对应变量的均值及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发现,对于应计盈余管理,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Da|均值为0.069)显著低于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Da|均值为0.101),这与我们的预期相一致。而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Da|均值为0.072)却显著高于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Da|均值为0.062),这与我们的预期结果不同,有待在多元回归模型中继续检测。

在真实盈余管理方面,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与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仅在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前者(aCFo均值为0.139)显著大于后者(aCFo均值为-0.004),这与我们的假设相符。其他两项真实盈余管理指标差异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多数都由企业集团控制,存在大量关联交易,所以操控经营现金流量相比其他两种操控手段更加普遍[16]。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与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除了操控性费用以外)均存在显著差异,且方向与我们的预期相一致。以上结果初步验证了我们提出的假设1和假设2。

(二)相关性检验

为了更好地考察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分别计算了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是否国家控制变量与应计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与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显著正相关,表明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比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拥有更低的应计盈余管理和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是否中央政府控制变量与应计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与真实盈余管理总额和操控性生产成本正相关,但不显著,与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和操控性费用负相关,同样不显著,这表明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比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拥有更高的盈余管理,再一次验证了我们的假设。两个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小于0.6,表明不太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限于篇幅,此处未报告相关系数矩阵)。

(三)多元回归分析

在以上初步检验的基础上,我们对各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所示。首先,我们看模型(8)和模型(9)的多元回归结果。由表3可知,是否国家控制变量(GoV)与应计盈余管理(|Da|)、真实盈余管理总额(pRoXY)和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aCFo)的回归系数显著,且符号与预期一致;与操控性生产成本(apRoD)的回归系数虽然符号与预期一致,但并不显著;与操控性费用(aDiSeXp)的回归系数虽然显著,但是符号与预期相反。由此可见,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除操控性费用aDiSeXp以外)显著低于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在真实盈余管理的三种手段中,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aCFo)本应为最常用的手段,但可能是由于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较为注重研发等费用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故较少运用操控性费用(aDiSeXp)进行盈余管理,所以导致实证结果与预期不符。

是否中央政府控制变量(CenGoV)与真实盈余管理所有变量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且符号与预期一致;与应计盈余管理(|Da|)回归系数不显著,符号与预期相反。我们可以推测,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中央政府控制与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在应计盈余管理上并无显著差异,而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在真实盈余管理上显著高于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

其次,再看模型(10)的多元回归结果。由表4可知,区分国家控制与非国家控制的样本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系数显著,且与预期符号一致。其中,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的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显著正相关,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的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的两种盈余管理手段存在互补关系,而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存在替代关系。假设3和假设4通过检验。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上述结论的稳健性,我们做了如下检验:(1)考虑应计盈余管理的方向问题,将其分为Da+和Da-分别加入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没有显著差异;(2)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我们对极端值样本实施了上下1%的winsorize处理,回归结果显示没有显著差异(限于篇幅,这里未报告稳健性检验结果)。由此可见,我们的研究结论是可靠的。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0年和2011年的经验数据,检验了不同终极控制人性质下盈余管理的差异以及盈余管理不同度量方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比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低,其主要差异体现在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总额和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上;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比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有着更高程度的真实盈余管理,而在应计盈余管理上则无明显差异;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的两种盈余管理手段存在互补关系,而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则存在替代关系。

基于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盈余管理现象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是普遍存在的,其手段也趋向于更加多元化和隐蔽化。区分终极控制人性质后的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说明不同性质的终极控制人,由于其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生产经营和监督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安排,最终导致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差异。

本文认为,这种差异的产生源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更源于地方政府对当地上市公司的保护,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为了在市场上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只能提高盈余管理的程度。由此可见,正是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直接导致了矛盾的激化,极大程度地扭曲了市场机制。因此,对于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首先,应继续坚持和完善股权分置改革,有效地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其次,减少政府对上市公司的干预,尤其是减少在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方面的“关照”,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再次,严格规范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行为,减少其通过关联交易操纵经营性现金流量;最后,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以及外部监督机制,使盈余管理成本加大,保证上市公司朝着良性的运行模式发展。

综上所述,在我国特殊的经济背景下,盈余管理可能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对于盈余管理的探索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本文相信随着众多学者的不断努力,盈余管理的全貌必将揭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必然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Roychowdhury,S.earningsmanagementthrough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6,42(3):335-370.

[2]刘芍佳,孙需,刘乃全.终极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3,(4):51-62.

[3]watts,R.L.,Zimmerman,J.L.positiveaccountingtheory[m].newJersey:prenticeHall,1986.

[4]张玲,刘启亮.治理环境、控制人性质与债务契约假说[J].金融研究,2009,(2):102-115.

[5]Healy,p.m.,wahlen,J.m.aReviewoftheearningsmanagementLiteratureanditsimplicationsforStandardsSetting[J].accountingHorizons,1999,13(4):365-383.

[6]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25-35.

[7]李延喜,陈克兢,姚宏,刘伶.基于地区差异视角的外部治理环境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15(4):89-100.

[8]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60.

[9]姜英兵,王清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J].财经问题研究,2011,(5):73-80.

[10]李彬,张俊瑞,郭慧婷.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关系研究[J].管理评论,2009,(6):99-107.

[11]李彬,张俊瑞.生产操控与未来经营业绩关系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J].现代管理科学,2008,(9):94-95,111.

[12]Jones,J.earningsmanagementduringimportReliefinvestigation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91,29(2):193-228.

[13]Dechow,p.,Sloan,R.,Sweeney,a.Detectingearningsmanagement[J].theaccountingReview,1995,70(2):193-225.

[14]黄梅.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评述与展望[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6):110-122.

公司成本管控制度篇6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上出现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违法事件的屡屡发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严重缺位或失灵。内部控制是影响公司经营状况和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愈演愈烈的造假丑闻使我国监管机构已经意识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

为了解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状况,笔者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不涉及招股说明书中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情况。鉴于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年度报告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高于一般性上市公司,笔者就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年度报告中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状况进行分析,同时随机抽取了沪市、深市上市公司(非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各100家作为研究对象。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总体情况

调查的207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92家公司(92.75%)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15家公司(7.25%)未披露相关信息。200家一般性上市公司中,有185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但都是简单的一句话,类似“本公司建立了较完善的内部控制”的语句。7家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都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含量比一般性上市公司较多。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

在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的192家公司中,有173家(90.11%)公司是通过监事会来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只有2家公司通过董事会来披露,另外有3家公司既通过董事会、监事会来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又通过会计师事务所来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由于证监会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因此由会计师事务所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5家公司均是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207家公司中由董事会披露信息的有19家,其中7家是证券公司和银行,一般性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自愿披露的只有12家,这和证监会没有对一般性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有强制性披露要求有关。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尚缺乏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

(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

前面已经分析了一般性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状况较差,仅仅由公司监事会披露简单的内部控制信息,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因有特殊披露要求,披露的内容较为详细。

证监会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的具体披露内容没有做出相关规定,这就造成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董事会虽然都对本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披露,但是他们在披露的内容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1.内部控制制度描述的侧重点不同

被分析的公司中,有57%的公司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只是泛泛而谈,其余43%的公司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但是披露的侧重点不同。

2.内部控制存在的固有缺陷未披露

多家公司都没有承认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缺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能会随着环境、情况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如果在董事会报告中仅仅声明内部控制有效,可能会使信息使用者产生某种误解,认为内部控制可以绝对防止舞弊,并持续有效。

3.内部控制的不足及改进措施较少披露

只有少数公司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了发现的内部控制问题及其对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而其他公司的董事会均认为本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现出了较好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且,多家公司都没有提出进一步改进内部控制的措施,只有简单一句表达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决心。

4.会计师事务所结论性意见的表达方式不同

由于证监会没有规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评价报告需对外披露,因此笔者翻阅的年度报告全文中只披露了会计师事务所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结论性意见。在分析的几家公司中,只有少数公司披露了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结论性意见。这几家会计师事务所都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发表了肯定的意见,但具体到表达方式上却又各不相同。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情况调查,笔者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形式化严重。一般性上市公司缺乏自愿披露的动机,披露往往只有简单的一句话,而上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披露的内容之间不具有可比性。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外部原因

1.缺乏各界认可的内部控制规范

近几年,为严格监督公司建立和加强内部控制,我国各主管部门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规范,但是,这些规范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并不统一,相互之间并不衔接甚至存在冲突。比如:财政部2001年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试行)》将内部控制定位于内部会计控制,上市公司如果根据此规范来建立内部控制,主要从各业务循环活动的情况(如: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对外投资、筹资等业务循环)来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而证券公司如果按照证监会2003年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来建立内部控制,则主要从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措施、信息沟通与反馈、监督与评价几个方面来评价内部控制,并披露相关的内容。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4年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9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价重大错报风险(征求意见稿)》只是从审计的角度了内部控制规范,无法作为指导上市公司建立和评价内部控制的直接依据。由于缺乏各界认可的内部控制规范来指导上市公司建立和评价内部控制,导致上市公司在建立和评价内部控制时缺乏统一的标准,披露的内容不具有可比性。

2.缺乏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

我国监管机构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主要是出于改善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完善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以及保证证券市场有效运行的考虑。但是由于这些规定没有明示披露的范围、内容、方式以及时间等问题,使得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存在较大的选择性和随意性,造成各个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形式化严重,降低了投资决策的有用性。现行规定对所有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规定都缺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格式和具体内容的详细规定与统一要求。除此之外,尽管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证券公司的年度报告内容和格式规定中,对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较为严格,要求也高于一般性上市公司,但是并没有具体指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当不披露或披露不实的内部控制信息需要上市公司承担相应责任时,公司内部容易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对于其他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现行规定要求上市公司的监事会仅就“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表独立意见,并没有要求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发表意见,信息披露的规定过于简单,并且,现行规定依赖于监事会作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笔者认为,监事会并非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建立并维持有效的内部控制是管理当局的责任,监事会发表意见仅仅是对管理当局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的一种监督。这些规定容易造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形式化,一定程度上为减少公司相关信息的披露和管理当局逃避责任提供了机会。另外规定也没有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发表意见,因此难以保证公司披露信息的可靠性。证监会对招股说明书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仍然缺乏格式和内容的详细规定,不利于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

3.缺乏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

现有规范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有具体的执业标准来指导其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价。《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9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征求意见稿)》是中注协对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测试的规定。内部控制测试与内部控制评价根本不是一回事,前者是通过对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的了解、测试来评估控制风险,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进而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而后者是注册会计师直接对内部控制是否完整、合理、有效进行评价。因此,这些规范都不能作为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此外,虽然中注协于2002年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但是该指导意见只是说明了内部控制审核的依据,规定了内部控制审核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但是并没有涉及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因此不能回答注册会计师应该对上市公司的哪些控制内容和要点进行测试,以及根据什么确定测试结果对应的评价意见类型。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在评价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时往往无所适从。

4.缺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督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所出现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本身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还缺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督。管理当局应披露而不披露或者披露了不符合实际的内部控制评价意见时,管理当局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如果提供了不符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际情况的评价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我国在这些方面的规定尚处于空白阶段。不遵循规定却没有相应的法律监督规范进行惩处,会造成公司继续不披露、少披露或披露不实的内部控制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不起任何作用。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内部原因

1.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作用认识不足

我国证券市场还很不完善,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公司治理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体制的弊端造成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聘用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加之现有的高级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观念的更新速度较慢,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作用还认识不足。不少上市公司只是形式上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而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较差,因此,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积极性当然不高,大多数情况下的披露都是以满足证监会和交易所方面的要求为己任。

2.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的考虑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往往会有成本因素的考虑。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必然会涉及成本的支出。一般提供内部控制信息会增加两类成本,一是上市公司直接承担为提供内部控制信息而发生的一切支出,比如评价、报告的成本等,这与评价、报告的范围、频率有关;二是同行业竞争公司的模仿给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所带来的成本,比如丧失竞争优势等。因此,出于成本的考虑,上市公司即使在强制披露的情况下,也往往选择以最少的成本进行披露。当以较少的成本进行披露时,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往往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而在自愿披露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宁愿选择不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以节约披露成本。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提出由管理当局出具内部控制报告的构想。

公司成本管控制度篇7

【关键词】企业集团子公司控制

一、制度和程序控制

集团公司要管好子公司必须制定各项管理制度,从制度上对子公司进行控制,主要包括:母子公司管理制度、产权代表管理制度、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重大资本性支出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流动资产管理制度、担保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

同时还要明确权利和义务,对子公司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审批程序,主要包括:股权转让及抵押审批程序,资产评估及备案审批程序,固定资产转让、报废、租赁审批程序,存货报废、变现、处置审批程序,土地、房产工作审批程序,投资审批程序,贷款、担保审批程序,财务预算审批程序,出资者代表任免审批程序等。

二、产权代表控制

由集团公司任命(或推荐)并依法产生的全资子公司总经理、控股或参股子公司董事,作为产权代表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

产权代表要定期汇报子公司生产经营、资产变化等情况,子公司主要人员变动、为其他子公司提供担保、对外投资、收购、新建项目、经营中重大亏损、增资扩股、利润分配方案、资产的报废核销及转让等重大事项要及时报告集团公司。

三、全面预算控制

集团公司预算是公司在预算期内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目标和导向依据。集团公司预算作为公司经营管理的主线,涉及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预算,利润预算,现金流量预算,资本支出预算等方面。要通过确定不同层次的预算目标,来确定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相应的权利、责任及利益关系。

集团公司预算分为两级预算,集团总部是集团公司的投资、利润、资金的中心,所属各子公司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二级成本、利润中心。一级预算为集团合并预算,由集团公司法定代表人负责。集团公司财务部门为预算编制的组织机构,各有关职能部门会同财务部门进行集团预算目标的评审与确定。集团公司二级预算为子公司预算,由各子公司法定代表人直接领导。集团公司总部根据集团公司发展的规划和经营目标及预算年度内外部条件确定总预算目标。各子公司根据集团公司总预算目标结合自身条件编制子公司预算并报集团公司审批,集团公司合并编制预算,并报董事会批准执行。

在执行预算中,要注意全员参与,对全过程的跟踪控制,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要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要层次明确,职责范围清楚,责、权、利相结合。公司的短期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公司的长期目标是公司价值最大化,所有对公司利润和价值有影响的项目必须要严格控制,以完成集团公司整体的经营目标。

四、财务级次控制

集团公司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法人有多少级,财务管理级次就应当延伸到相应最低级别的企业法人。集团公司应对财务管理级次进行有效控制,对层次过多的下属企业进行清理整合。要通过关闭、破产、撤消、合并、取消企业法人资格等措施,原则上将管理层次控制在三级以内,企业集团的投资链条一般只延伸到孙公司,这样可提高集团公司投资与管理效率,同时可降低财务风险。

五、经营风险控制

(一)投资风险控制

集团公司建立对外投资的管理机制,通过职责分工,授权批准,责任追究,产权代表管理,日常监管等制度,保证投资收益。

各子公司投资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集团的产业发展方向。长期投资不论金额大小,一律报集团公司审批。对于某些长期回收不佳的企业,应停止追加新的投资,并设法收回投资;对长期亏损、扭转无望的投资项目应立即关停并转,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财务风险控制

集团公司通过对外担保控制,建立内部审批程序权限,不相容职务分离、责任追究等制度,避免担保损失。各子公司一律不允许对外担保。子公司之间在相互审查业务并经集团公司同意的情况下,可提供担保。有外汇贷款的子公司要有专人跟踪研究汇率变化,防范外汇风险。

六、经济指标控制

集团公司与子公司签订经济责任书,按年度进行考核。主要经济指标有:利润总额、资产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投资回收率、资产负债率。指标完成好坏与子公司经营者年薪收入、职工工资总额挂钩,以达到集团公司整体效益的提高和资产保值增值。

七、子公司重组控制

集团公司为实现战略目标,以长期资产和其他资源为对象,以控制权的转移为核心,进行资源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通过对子公司进行改制、产权转让、合并、分立、托管、破产处置等方式进行企业组织再造,以实现企业资产结构、债务结构和资本结构的调整优化。在重组中涉及资本权益的事项,应当由集团公司进行可行性研究并组织开展以下工作:

(一)清查财产,核实债务,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二)制订职工安置方案,听取重组企业的职工、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或者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

(三)与债权人协商,制订债务处置或者承继方案。

(四)委托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并以评估价值作为净资产作价或者折股的参考依据。

(五)拟订股权设置方案和资本重组实施方案,经过审议后履行报批手续。

八、资金控制

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筹资风险控制,注重资产与负债的适配性,合理确定长短期负债结构。要求子公司根据投资和经营需要,准备筹措资金前,要做好筹资分析,明确资金具体用途,确定资金需要量、投放时间及进度,计算资金成本,明确还款渠道,讲求资金使用效益。子公司年度资金计划要经过集团公司审批后执行。

定期检查子公司在资金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促进资金管理水平提高,取得资金使用效益。

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进行资本结构控制,保持长期债务与权益资本的合理比例,科学确定资金需要量。要考虑分析企业的成长速度,企业销售变动的趋势,资产的结构、所得税率的高低,行业之间的差别,投资者和经营者对资本结构的态度,资本结构等因素对企业信用评级的影响。

集团公司成立资金结算中心或通过与银行合作,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九、成本、效益控制

集团公司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包括组织系统、信息系统、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建立成本、费用控制制度,包括预算控制、成本定额、费用归口及分类管理等。

定期检查子公司各项支出,严格区分损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遵循权责发生制和成本与收入配比原则,正确归集和计算成本。严格控制修理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办公费等支出。以主要产品作为重点,分析和控制材料成本,直接人工、制造费用,降低制造成本。

子公司要结合各自特点,开发新产品,增加产销量,降低各项费用;进行转让、兼并、破产等重组;处置不良资产、盘活各项资产。集团公司对赢利或亏损大户重点监控,定期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分析问题,制定增效措施并监督执行。

十、财务结构控制

集团公司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实施科学预警方法,根据子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各类预警指标,及时解决财务危机,保证企业持续、健康运行。

集团公司应要求各子公司对应收账款进行认真清理并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催收,对账龄超过一年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要全力催收。对存货进行全面清理,以掌握现有存货的真实价值,库存时间较长的存货要分析形成的原因,及时清理变现。对债务进行定期清理,大幅度压缩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资产负债率。

十一、子公司内部控制

在加强集团公司对子公司控制情况下,各子公司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实行自我约束。

(一)财务基础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原始记录管理、定额管理、计量验收管理,财产物资管理及清查盘点,财务预算编制及财务分析、会计稽核等内部控制制度。

(二)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合同基础管理、采购合同、销售合同、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建设工程合同、技术合同、对外投资合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等内部控制制度。

(三)资金筹集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资金管理内控制度、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管理等内控制度。

(四)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管理内控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管理等内控制度。

(五)成本利润管理的内控制度。包括成本、费用管理、价格管理、销售收入、利润及利润分配管理等内控制度。

十二、子公司财会人员控制

集团公司应制定财会人员的任职资格和从业要求,并着重理顺子公司财会人员管理体制;集团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兼任子公司董事或监事;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由集团公司任免;子公司财务负责人要定期向集团公司汇报生产经营、财务收支及经营成果情况。

十三、内部审计控制

集团公司设立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制定内部审计制度,对子公司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资产营运审计、资本运营审计等内部审计。具体包括:

(一)企业会计核算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完整。

(二)企业财务报告编制范围、方法、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是否存在故意编造虚假财务报告问题。

(三)企业是否正确采用会计要素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有无随意变更或者滥用会计估计,故意编造虚假利润问题。

(四)账表、账账、账证是否相符;实物、款项和相关会计资料是否一致。

(五)各项收入核算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有无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以及以个人账户从事股票交易、违规对外拆借资金、违规对外提供资金担保和出借账户等问题。

(六)成本列支范围和列支标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有无多列、少列或不列成本费用等问题,是否存在劳动者报酬核算不真实问题。

(七)会计核算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是否随意改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有无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问题。

(八)企业新增不良资产(含各类潜亏挂账)及消化不良资产的情况,以及不良资产变动情况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九)企业产权(股权)转让和重大经营决策及重大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决策程序、管理方式和投资收益的核算情况,以及是否造成重大损失。

(十)对外提供经济担保、对外投资、大额采购与租赁等经济行为的决策程序、风险控制及其对企业的影响情况。

(十一)涉及证券、期货、外汇买卖等高风险投资决策的审批手续、决策程序、风险控制、经营收益或损失情况等。

(十二)改组改制、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兼并破产、产权(股权)转让、资产处置等行为的审批程序、操作方式和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情况等,有无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子公司要配备审计人员,制定内部审计制度,对所出资企业进行财务收支审计、投资收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资产营运审计等,保证从所出资企业取得投资收益,避免投资损失。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亚琳.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研究[J].改革与开发,2009(1).

公司成本管控制度篇8

一、对子公司实施控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1、集团公司的产权控制不到位。目前,集团公司大多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必要的法人治理机构,由于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加之企业发展时期各项配套措施的不健全,使得集团公司在行使控制权时免不了会发生一些碰撞。

2、集团公司没有健全的运行机制,监控不完善,政策缺乏一体性。目前,一些集团公司本身没有建立起贯通母子公司的监控机制,缺乏全过程的财务监控,监管不到位。

3、职能不清,机构庞大,管理链条过长。一些集团公司依据计划行政体制设置机构,根据法律行政关系进行多层管理控制,下属子公司对应设置机构,职能机构间职责不清,管理链条仍显得过长。

4、激励机制不完善,子公司缺乏活力。在集团公司内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掌握所有权的出资者将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委托给管理者。由于管理者和出资者在目标利益上的差异,产生了成本,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效率。经营者的利益还未能与子公司及员工利益真正结合起来,下属子公司对集权管理没有积极性,组织不够灵活,应变能力差。

5、财务控制集中于事后控制,缺乏至关重要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许多集团公司在事前决策形成之后,对于进一步的财务管理工作往往止于年度利润规划,没有编制出据以进行控制管理的月份、季度、年度财务预算。

二、对子公司实施控制的目标和内容

(一)对子公司实施控制的目标

1、确保子公司业务归入集团公司长期发展的规划范畴,符合集团公司的战略推进方向并服务于集团公司长远发展目标。

2、确保子公司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和整体盈利的有效性,确保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受到集团公司直接监控。

3、确保子公司的经营和财务信息及时全面反馈,重大经营决策和财务决策经由集团公司高级管理层和权力机构的审批,有效控制子公司的经营风险。

通过实施对子公司的控制,母公司加强对其子公司的管理,保证母公司投资的安全、完整,确保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

(二)对子公司实施控制的基本内容

母公司在对子公司实施控制过程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以下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对子公司的组织及人员控制。通过选任董事、经理、财务总监、分管财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等方式行使出资人权力。

2、对子公司业务层面的控制。通过建立业绩目标、预算控制、重大投资、筹资、利润分配的控制、对外担保控制、对外捐赠控制、关联交易控制、考核与审计监督等政策和程序,对子公司有关财务事项和业务活动实施有效控制。

3、合并财务报表及其控制。明确合并财务报表编制与报送流程及审批制度,确保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

三、加强对子公司控制的措施

(一)建立规范的企业集团管理体制

1、集团型管理的指导思想必须到位

企业集团组建之后,在企业形态、产权关系、管理特点、运作方法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而集团公司领导,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领导在这些变化了的新形势面前,要理顺集团内部管理关系,转变管理观念。一是管理思想要由单一企业型直线管理模式向集团型“金字塔”管理模式的转变;二是管理职能要由单纯的公司自身管理向控股型公司管理转变;三是管理方法要由纯粹的总公司型管理向母子公司型管理转变。

2、理顺企业集团内部的产权关系

国有企业要加强对集团子公司的财务管理,首先要理顺内部产权关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资本联结纽带,规范集团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整体优势。例如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垂直管理、分级负责”的财务集中管理体制,垂直管理的目的并不是通过直线管理来限制各子公司的正常运行,而是围绕集团整体目标在“条”上制定统一的流程、统一的政策、统一的执行标准,从而更好地为子公司服务,这是集团公司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3、企业集团的管理层级划分与定位要准确

在煤炭企业大集团构建过程中,企业集团初始形成了集团公司、二级集团和所属全资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和分公司并存的组织架构;管理架构上分为战略决策和投资中心、经营决策和部分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控制中心四个层级。

集团公司应定位为战略和投资决策中心,行使重大决策权、选择经营权和资产收益权三项权力,根据业务板块不同属性实行战略管控为主体、辅以财务管控、运营管控的综合型管理模式,旨在培育战略管理、资本服务、财务监管、资源管理、运营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形成集团公司整体协同效应,实现集团的总体战略目标,确保集团公司资产保值增值。

根据企业集团组建现状及各产业发展的需要,过渡期内为保持二级集团的相对稳定性,应定位为经营决策中心和部分投资中心;在设定的战略规划期内通过集团公司内的业务整合以及资源优化配置,适时成立专业化运营的事业集团或专业子公司等分权管理机构,定位为经营决策中心。通过专业化管理落实集团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和经营方针,负责本产业规划发展和生产经营管理,实现集团公司运营稳定、利润最大、快速发展。

二级集团(或未来的事业集团)所属各子公司定位为利润中心,在集团公司发展规划和经营方针指导下,落实二级集团或未来事业集团的产业发展规划,具体负责本企业的规划发展和生产经营管理,实现利润最大化,确保本公司资产保值增值。

各子公司下属生产单元定位为成本控制中心,贯彻执行本企业的发展规划,通过精细化和精益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

(二)集团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集团公司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集团母公司调控功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能有效控制母公司及子公司风险。

1、建立集团内部重大经济决策控制制度,规范子公司行为

(1)资本运营制度。资本运营管理影响到集团公司的发展方向,母公司应集权管理但要给予子公司适当的分权。同时,母公司应建立健全子公司对外投资及筹资的立项、审批、控制、检查制度。

(2)资金管理制度。母公司应当建立以现金流为核心的内部资金管理制度,明确资金调度的审批权限和程序,落实资金管理责任,通过依法设立的内部金融机构,或借助银行网络,利用合法的金融工具,对企业资金实行统一集中管理。

(3)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对资产的产权变动及或有产权变动实行审批制或备案制,对子公司资产的现状、存量、增减变动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出具季度固定资产状况报告,并根据财务制度,制定合理的折旧方法等等。

2、制定企业一般性生产经营业务的会计控制制度

针对经营活动中的购入、销售、收款、付款、理财等各环节及有关财产、物资的收发保管和货币资金收支、费用标准等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及相关的操作控制程序。

(三)集团要完善对子公司的激励、约束制度

企业集团的最大优势在于整体性,要使其得以充分发挥,需结合子公司预算执行情况,制定利润分配制度及奖惩分明的业绩考评制度,把奖励与惩罚、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

1、利润分配制度

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盈利,子公司要回报股东,为股东创造最大利益,使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有一定后劲。同时,要兼顾子公司的利益,税后利润要按一定的比例留存子公司,保证子公司业务增长需要和职工的权益得到保障,有助于调动成员企业及其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

2、业绩考核评价办法

(1)确定适当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集团公司可根据同行业资本保值增值标准值及企业近三年的经营状况,结合市场以及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当、切实可行的资本保值增值率。

(2)完善子公司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以资本保值增值率为主,以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为辅的考核指标体系,全面考核企业的绩效。

(3)制定精确、公平的激励机制。集团公司需系统分析、搜索各类与激励有关的企业信息,综合分析,制定科学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合理的激励机制。

要形成“强激励、硬约束”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实施业绩考核与奖惩任免挂钩,建立“重业绩、讲回报、强激励、硬约束”的机制。

(四)集团要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财务预算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集团化发展进程中,企业集团要及时掌握动态信息,实现财务风险的预警,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对整个集团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

1、建立健全预算组织体系,划分预算责任中心,明晰责权利。要针对集团层级管理的特点,按照产权投资关系及层级管理架构,明确各中心的责、权、利并分别进行考核,可有效地反映集团公司的经营业绩。

2、合理确定预算目标引导值。为使集团战略目标更加有效地传达,企业集团要确定自身财务目标,并根据各子公司净资产分布,明确各子公司预算目标引导值,作为指导性目标,引导各子公司预算目标逐步向集团靠拢,同时为今后直接分解、确定目标奠定基础。

3、规范财务预算内容,梳理预算编制的指标体系。集团总部对各子公司预算内容(经营预算、资本预算、资金预算、财务预算)管理权限上的界面进行划分。集团对子公司层面预算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经营预算、授权范围内固定资产投资预算、资金预算和财务预算。在梳理预算编制的指标体系时,先按照规范的预算内容分析确定每一预算明细的责任发生单位和归口管理单位,再区分出每一项预算内容的可控程度,明确管理重点,最后确定各个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指标体系。

4、建立预算管理报告体系。集团公司要根据各子公司业务性质,设计包含全过程控制的预算管理报告体系。

5、建立对各子公司全面预算考核指标体系。要将预算考评纳入企业集团整体考评体系之中。预算考评指标体现在预算标准确定、预算过程控制和预算执行结果三个层面,并根据子公司业务性质、规模和管理重点确定三个层面考核的权重。

(五)集团要健全对子公司财务信息的掌控与沟通

1、建立财务报告及重大财务情况通报制度

要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的决策价值与控制功能,集团总部必须以制度的形式,从信息质量标准、报告标准、内容结构以及组织程序等方面确立一整套明晰的、可操作的信息报告规范。

2、建立内部财务分析制度

健全企业财务分析制度,子公司要形成月月有分析、集团季度有分析、年度有总评。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及时评价企业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管理水平、发展趋势,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纠正偏差,解决问题,以保证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3、建立财务总监或财务主管委派制度

为切实加强对子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检查、监督,集团公司可向各子公司委派财务总监或财务总管。其职责在于负责组织、领导派驻单位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参与子公司重大经济决策,建立健全和完善子公司内部财务制度,对子公司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控制。

4、实施内部审计制度

(1)开展财务收支审计。以强化集团公司资产控制为主线,对子公司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并对一定金额的工程项目、对外投资、经济合同等进行专项审计。

(2)实行常规的年审制度。年度终了,要对子公司全年的经营情况进行全面审计,根据审计报告,确认各子公司经营者的经营成果,考核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兑现奖罚。

(3)实行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制度。对子公司领导离任实施审计,审查评价子公司责任主体的经营业绩及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从而进一步强化对子公司管理层的监督和管理。

(4)集团统一外委中介机构审计。集团所属企业的年报审计,要由集团公司统一选择和推荐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做好报表审计的同时,出具管理意见书,对被审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增加集团掌控子公司信息的渠道。

5、建立一体化的计算机网络和集团财务数据库

公司成本管控制度篇9

关键词:内部控制;萨班斯法案;经验借鉴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是企业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国企业因缺少内控制度,已大量暴露出财务欺诈、损害投资者和资产流失等现象,如国内上市企业银广厦财务欺诈损害投资者利益、科隆企业财务欺诈和资金挪用导致的崩溃、商业银行中一再出现的盗取和挪用资金案件、国外上市仅三个月的中国人寿就被股民“集体诉讼”、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违规期货投资造成巨大亏损等等。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普遍缺乏内控制度。

一、国内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国内新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

2008年6月28日,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被称为中国版的“萨班斯法案”。该基本规范将于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

根据这一基本规范,执行基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规范在倡导有条件的企业根据市场自由竞争的需要建立全面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同时,提出对有义务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企业,至少须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并着重就影响财务报告真实可靠的重要业务与事项进行了规范,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核心的内控机制。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内在要求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我国的上市公司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经过几年的发展,各上市公司的资金、人员、市场等都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公司的机构设置、财务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的配备等方面必须适应公司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其中内部控制是公司加强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公司管理,实现管理创新,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过度,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为了提升管理效率,有效保证公司经营效益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上市公司必须形成一整套内部控制体系。只有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才能保证公司政策的贯彻和公司管理目标的实现,防范并及时发现公司内外部的欺诈事件。近期如中航油事件、郑州亚细亚事件、四川长虹事件等,都是因为内部控制不健全而导致公司遭受巨大损失。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公司内部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问题,更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公司得以生存、避免内部运行失控和潜在管理效率损失的必然要求。

3.参与国际竞争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国内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符合公司长期发展要求和国家经济增长长远利益的重要举措。虽然我国上市公司自我发展比较快,但是与国际跨国公司的管理相比较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没有实力完全按照国际规则参与市场竞争。随着当今世界国际间资本流动更加自由,相互持股趋势不断增长,并购行为日益增多,全球市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关注也日益增强。

欲到海外上市、融资的国内上市公司,尤其是准备到美国上市的公司就必须执行萨班斯法案,合理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并揭露存在的问题。一个规范的、有效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升公司的市场认可度,提高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和信心,适应国内外资本市场监管的客观需求。

二、国内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改革应借鉴萨班斯法案(404条款)

萨班斯法案的影响是长远的,不仅仅在美上市的公司需要完成萨班斯法案合规性的工作,随着全球内部控制规定的逐渐趋同,中国上市公司也需要借鉴那些已经通过萨班斯法案考验的公司的经验,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达到世界一流的管理水平。

1.借鉴CoSo框架,完善内控制度

中国在美上市公司按照CoSo框架的要求完善内控制度,顺利通过萨班斯法案的考验。内控框架的构成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5个方面。CoSo认为内控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为达到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我国上市公司可以按CoSo建立内控框架,通过引入CoSo内控要素,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综合作用的控制整体,使单纯的控制活动与企业环境、管理目标及控制风险相结合,形成一套不断改进、自我完善的内控机制。

2.应用信息技术,实施风险管理

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内部控制中,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升营运效率、提高信息质量、保证公司资产安全。

企业eRp信息系统是一个综合信息管理体系,覆盖公司经营全过程,实现公司运营数据收集、存储、处理、报告和信息披露的自动化;使所有交易都在系统中进行、所有资源都在系统中受控,所有信息都在系统中得到反映。以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内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增强控制程序,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在企业eRp信息系统的信息报告基础上,从业务过程风险监控和预警角度出发,建立涵盖全面风险管理流程的风险预警分析系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及时传输企业运营风险状况,为风险管理全过程提供准确的信息。市场变化日益加速,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都要求各级管理者能及时提供有效、准确的信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可进行情境分析、量化风险,是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及可靠性的有效载体。

3.组建团队,选用内控管理人才

我国上市公司需要认识到内控制度的落实,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关键是人。没有好的内控团队,再好的内控制度也无济

于事。为了加强内控制度职能作用,杜绝财务记录不真实等情况出现,则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选用和培训,通过科学缜密的管理,提高他们的素质,定期进行考核评估,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继续教育,以提高其工作能力,避免因人员素质不高,致使在业务操作中存有风险,如因政治思想素质不高造成的道德风险;因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不高造成的操作风险。因此,全面提高内控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乃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胡向丽,钟亮.《萨班斯法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J].财政监督,2007年2月.

[2]吴秀波.《萨班斯法案》影响美国资本市场竞争力[J].国际融资,2007年5月.

[3]彭斌.从“萨班斯法案”的实施谈我国企业内控制度尽快完善的必要性[J].前沿,2007年第4期.

公司成本管控制度篇10

1.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公司已完工epc项目与分包单位的结算,发现目前公司施工成本管理还处于一个比较粗放的管理阶段,epc项目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费用控制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现场签证、设计变更等合同外费用随意发生,导致实际施工成本远大于分包成本,严重侵蚀epc项目的整体利润,甚至造成epc项目亏损现象的发生。

2.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

因公司是由设计院转型的工程公司,从事epc业务年限较短,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考核机制形同虚设,项目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管理人员思维还未从工程设计转换到工程项目管理上,导致现场签证及设计变更得不到有效控制,许多可向业主索赔或向分包单位反索赔的资料不能及时搜集,致使epc项目合同外施工成本激增。

二、epc项目中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

1.公司管理制度

因公司epc业务是从设计院转型而来,几十年来养成的固有思维模式很难在短时间予以转变,部分现行管理制度是延续原有的,个别延续制度存在着不适应总承包业务开展的现象。同时,管理制度的宣贯和学习机制缺失,对业务部门培训学习重视程度不足,绝大多数管理制度都是制定后即束之高阁,造成众多的员工得不到系统的管理制度培训,许多工作未按规章制度实施,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进而导致epc项目成本的增加。

2.epc项目管理团队建设

epc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与项目团队建设成正相关关系,epc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水平高,则成本控制力就强,反之则弱。epc项目管理团队对施工成本控制认识不统一,“重进度、重质量,轻成本”是大多数epc项目管理团队的通病,个别管理人员为了自己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而无限制地增大富余系数,从不考虑如何在保证项目顺利开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施工成本,认为施工成本控制只是管控人员的事。致使施工成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出现施工成本控制停留在口头上、落实在文件上的局面。

3.公司监管机制

由于公司现行的监管机制不健全、审计监察力量薄弱、工程审计频率低等原因。造成公司对各epc项目监管力度不够,个别epc项目成本控制存在不合规的现象。同时,epc项目具有周期长、资金多、与分包单位联系密切等特点,epc项目管理人员长时间与分包单位接触,难免有些分包单位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通过引诱epc项目管理人员为其谋取不当利益,导致施工成本增加、公司利益受损的情况未被杜绝。

4.epc项目成本考核机制

在公司已有epc项目中,因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至今未能形成严格的成本考核机制,导致各epc项目成本发生的随意性较大。epc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成本的态度,直接决定着epc项目的盈利与否,而公司的现状是epc项目是否盈利与epc项目管理人员个人的利益无关。因此,造成了epc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极大不确定性。

5.epc项目奖罚体系

虽然公司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奖罚制度,但是因受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公司现有的奖罚制度尚未起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各epc项目管理团队潜力的作用。现实中,往往是epc项目开始时下达的施工成本控制指标,随着epc项目的推进,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导致epc项目不能完成既定指标,而公司亦无专人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久而久之,造成施工成本控制指标的考核只是一句空话,再无任何epc项目管理团队重视施工成本控制的考核。

6.epc项目风险分析

项目成本控制的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企业外部,具有突发性和随意性,因而对企业的成本控制的影响是很大的。例如:epc合同中的一些霸王条款,部分大宗材料的涨价,沙尘、阴雨、大风等天气的变化,以及工程所在地村民的阻工等极易对施工造成的影响。针对此类问题往往都是风险因素预测不足,未能制定相应应急预案,一旦发生,通常导致epc项目中工程施工成本失效。

三、epc项目中影响成本因素的管控措施

1.完善公司管理制度

完善公司管理制度,建立制度宣贯机制。在项目运行中发现凡是不适应epc业务开展的管理制度,及时组织人力进行修改,鼓励大家多对现行管理制度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完善公司管理制度,提高员工对管理制度的认知性。建立管理制度宣贯机制,鼓励员工学习与自身工作相关的管理制度;建立可行的管理制度学习考核机制,督促大家按制度办事,杜绝不按制度办事的现象。

2.加强epc项目管理团队建设

对epc项目管理团队进行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增强团队的成本控制意识,将固有思维模式从设计院转换到工程公司,变被动的施工成本控制为主动。在保证工程质量合格、进度符合业主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施工成本,实现项目的利润最大化,严禁随意地提高设计标准、压缩工期,造成施工成本大幅度增加的现象存在。

3.强化公司监管机制

健全公司现行的监管机制、加强审计监察力量,变阶段性的工程审计为经常性工作,加大公司对各epc项目监管力度,杜绝epc项目成本控制存在不合规的现象。同时,加强对epc项目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识培训,增强epc项目管理人员的思想防线,规范epc项目操作流程,保护epc项目管理人员不受侵蚀。

4.实施epc项目成本考核机制

对任何类型的epc项目均建立起成本考核机制,严格实施成本考核机制,强化成本考核机制在epc项目中的作用。同时,将epc项目管理人员的绩效收入与考核结果密切关联在一起,只有考核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才能促使大家认真地对待考核,使考核达到预期的效果。

5.推行epc项目奖罚体系

建立完善、可行的epc项目奖罚体系,借助奖罚体系激发各epc项目管理团队潜力,进而加强epc项目的施工成本控制,增强epc项目的盈利能力。严格执行公司的epc项目考核机制,做到有功必奖、有过必罚,严防不考核、不奖罚的情况发生,杜绝奖罚不落实的现象。

6.重视epc项目风险分析

结合epc项目的特殊性,建立起从epc项目跟踪、投标、合同签定、合同履行、合同结算等全过程的风险分析体系,按阶段汇总常见风险分析清单,针对风险分析清单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争取将风险消灭于无形中,当无法避免风险事项发生时,及时应对风险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做到风险受控,增强epc项目中工程施工成本的可控性。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