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篇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篇

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7:28

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历史任务之一,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长期奋斗目标。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完成这项任务就需要从基层做起,从中国的发展根源做起,即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起,改善农村的现状。这不仅仅是让农民的生活水平在物质上有所改善,更要在精神文化生活上得到提高。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概念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用20个字概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的是建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且协调推进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能够更好的实现书记在党的“十”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有待提高。近些年,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缺乏持续增长的有效机制。同时,现行的农村保障体制还不健全,农民担心他们“老无所养,老无所终”,在农村多生、超生现象比较普遍,他们都希望养儿防老,所以就出现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农民的思想、文化、科技素质普遍低下,大多的农民属于初中及一下文化程度;一些有技能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致使大多老人和儿童成为留守人员,这就使得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单一。在农村农民的主要娱乐项目是看电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看电视,少数是来源于听收音机,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获得的信息业比较滞后,国家出台的很多惠农利民的政策他们都不知道;平日里也是通过聊天、麻将、扑克等来休闲娱乐的,有的甚至因此沾染上了等的不良嗜好;这是农村中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必须提到日程上的重要工作。

(三)农民生活环境亟需治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环境也相比之前有所好转,但是,传统农村旱厕和垃圾污染、畜牧业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农村环保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农民环保意识不强,许多农村地区的污染治理存在盲区,治理是需要的运营成本高,所以无人管理;有些农村为了发展经济,建设了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但是其产生的污水和垃圾并没有作出相应的处理,结果使农村的生活环境更加恶化,甚至有些郊区的农村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堆放地。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政策宣传,增强领导和广大农民的认识。在基层加强宣传。可以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台、广播等媒体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学习;通过墙报、黑板报、宣传栏等方式,对全国,甚至国外的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进行宣传;组织新农村建设的学习班,让农民了解国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一些惠农利民的政策。

(二)利用资源招商引资,重视农村规划,开发农特产品。政府部门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本的地理环境资源招商引资,扶植一批农产品加工的企业,突出抓好粮食、畜牧业、果业、林业等相关的产业建设,形成产业链;打造品牌,推进标准化生产,形成一个特色型农产品知名品牌;挖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发展特色农村旅游事业,从而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既是这项工程的建设者,又是受益者,只有广大的农民群众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才能在实质上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可以通过鼓励和扶助农民群众兴办图书资料室、阅览室、影视室、农民书社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让农民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激发他们改变当前文化现状、追求新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四)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力度,规划农村完善基础设施。在对农村进行发展规划时,要尊重民意,引导农民参与,提高农民的规划意识。同时,要注意这不仅是房屋建设上的规划,更应该考虑到村庄中各种可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的影响,通过合理的规划去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努力建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备完善、服务便捷,符合社会主义公共服务要求的农村设施,如,在农村建立图书馆、文化馆、电子阅览室、篮球场、等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理论来源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起著巨大的推动作用。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发展现代农业,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更好、更快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魏恩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3].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

[4]周秀芝.新型农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燕山大学硕士论文,2008.

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2

关键词: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对策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但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建设进程中,生态环境逐渐破坏;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优势资源整合欠缺;重建设轻管理严重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因此务必重视其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制定正确的对策。

一、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广西在贯彻意见时,作出了”以富裕农民为中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保障,做好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区农村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等等。

二、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西在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我国其他的发达地区比较而言,仍然在一些问题。

首先,生态环境破坏。农村采用的普遍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毁林开荒,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在一些农村中发现,由于农民种植水稻投入高而收益低,所以,很多农民都不愿进行粮食生产而转向煤矿等天然资源的开采。同时,随着甘蔗价格不断上涨,广大农民转战开垦荒山和填充洼地。开发利用的盲目性和保护措施的欠缺对当地环境和生态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其次,投资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投资少常常是因为回报低。农业产业化进程慢在很大程度是因为农产品投入产出的周期长,在短期内无法获利。相对于发达地区,广西新农村建设处于整体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广西的乡村公路硬化工程需要加大力度和广度,使更多的农村能够尽快得到实质性的好处。同时,在农田水利和农村通讯设备等方面有待改善。一些地区水资源工程建设需要加强,避免单一靠雨水补给而影响农业生产。

再次,农业优势资源整合欠缺。广西属于农业区,不同地区在粮食、经济作物、水果等生产,以及地方特色旅游上具有独特优势,较多的农村缺乏科学规划和产业整合以增加农民收入。目前而言,广西的农业优势资源未能够得到很好的优化和整合。广西必须注重农业资源的重组整合,坚持以”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结合开展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循环节约型农业,防止资源枯竭,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整合农业资源做响农业品牌是广西农业的当务之急。

第四,重建设轻管理严重。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以为修了几条村路,盖了几幢新房,清理了房前屋后的垃圾就是新农村建设,忽略或轻视建设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一年来,通过新农村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村屯道路、小型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公共基础设施。我们在试点区县调研时看到,一边是热火朝天的修了通村道路,又修通屯道路,一边是竣工不久的村屯水泥道路路面出现了破损、坑洼、翻沙等现象。问问一同调研的县乡同志,村屯道路的维护谁来做?大家相顾茫然,一脸无奈。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迫切需要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不然一定出现有新村没村貌,建得起养不起的情况。

三、加快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第一,加强生态建设,确保农村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建设中,广西需要全面提高城乡绿化水平和森林质量,退耕还林工程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便有效遏制相关区域的水土流失。在有些地方可以强化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的农村生态建设,大力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生态农业模式,推进沼气池与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路相结合的生态家园建设步伐,节约草木柴火,保护森林,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中,政府需要制定农业补贴相关的激励机制,同时,需要加强地方性法律法规建设等配套,制定有效的约束机制,防止破坏新农村建设和发展。

第二,加大新村庄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村庄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以农民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核心。新村庄建设主要包括城中村型、集镇型、生态村落型、整村改造型、新村建设型、新村建设添旧村改造型等八种建设模式。[2]新村庄建设能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导向,在充分了解本地的优势下确定自身的发展。规划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投资额度不足,对于重点工程和项目需要加大投资。政府在新农村中的投资需要对相关稀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力求得到最佳的利用效果。

第三,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需要科技工作者亲自到农村进行推广。培养一批优秀技术人员向农民传授科学方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相关部门需要不定期地举办培训班,进行技术传授或培养农村青年的创业意识,推广科学养猪、种桑养蚕等方法,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青年农民,他们对推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第四,继续加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派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是广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创新,也是广西转变干部作风和培养锻炼干部的一项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帮助驻点村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并促进了农村的和谐发展。

最后,继续探索建设广西新农村的方法。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建立自己的试点并深入基层调研,探求本地区新农村建设蓝图。从规划做起,确定试点村的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切入点和对策,帮助群众解决建设过程的困难和问题。在实践中摸索建设新农村的方法和途径,防止盲目性。

综上所述,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任务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目前除应关注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之外,还应关注新农村建设规律,不断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孔凡斌.退耕还林工程成本补助:性质、结构及有效分担[J].林业经济问题,2007(2).

[2]侯保疆.论我国现阶段乡镇的类型及功能[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3

【关键词】新农村教育;问题;对策

一、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全国上下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环境下,农村所需的建设人才空前短缺,除了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更多的需要广大的农民朋友自力自强,改变陈旧的观念,在政府的支持下改变农村面貌,而这一切与农村教育密不可分,教育是一切的基础。但是在大力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客观地认识到当前农村教育中依然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育观念上仍旧受到旧时代的影响

由于农村经济、文化、交通、通讯及科技等条件的制约,仍然比较落后,大多数农民朋友的价值观仍受到传统观念、封建意识和小农思想的影响,由其反映在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农民是最讲实惠的,送子女到学校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跳农门,成为吃皇粮的人。但现实却不容乐观,能否上大学还是个未知数,如今大学毕业找工作困难更抑制他们的求学热情,教育投资对于农村大部分家长视为是奢侈的,孩子们能早点为家庭分担重任最实在。因此初中一毕业或辍学外出打工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这方面对于女孩子更是认为读书无用,识几个字就回家种田或早早嫁人改变家中境况。这些都体现了农民在教育观念上还没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观念落后,基础不稳,发展必然受阻。

农村的成人教育更是简单地局限于识字教育和技术教育,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也对农村推行成人教育认识短视,种地的农民会识几个字,种自己的地就行了,摆不正农村成人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样一来,本来可以弥补受教育不足影响发展的短处的农村成人教育也被忽略了,办学条件差、学习内容陈旧,完全不能满足新时期新农村教育的要求。

(二)农村各级学校的办学物质条件普遍较差

现在很多偏远农村地区,能保证一人一桌一凳的条件都比较难,在许多新闻片中,我们还看到几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间教室上课,一个教师轮流教授全校学生的情形。每见此境,心中未免悲伤。农村人口能够学习到新知识的机会很少,由于没钱,农民多数挣扎在“活着”的层面,谈文化消费那就太奢侈了。1999年,农村购买图书只占全国图书销售总量的28%,而农村人口却占全国人口70%以上①。到目前为止,我国广阔的农村居住着全国62.34﹪的人口②,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需要教育的齐头并进。然而占全国人口比例这么大的农民,所占的农村教育物资投入却远远小于城市,而且所有的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电大等等都集中于城市。这样一来,很多农村学生如不能升学就只有种地或打工了,农村教育的物资匮乏以及环境的制约等等,使他们继续受教育的机会比城市的学生少得多。尽管近些年来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加强,一些高校与地方联合办学,高校组织志愿者到农村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对于占人口大多数而且分布如此之广的农村来说,这些举措无疑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杯水车薪。

(三)农村教育一直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

在农村的基础教育阶段,偏远学校的民办教师一直是主力,受过专门训练的师范学校毕业生不愿到条件较差的地方工作。而民办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继续教育条件都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很多地方的初中毕业生就能将就着当老师了,这样做的结果势必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

在农村的成人教育方面,有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各种问题:以农民技术培训学校为例,2001年全国农民技术学校专任教师总数为134158人,兼职教师总数为928380人,比2000年分别减少11741人和10628人。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也由2000年的1:6下降到2001年的1:7③。其中培训学校的经费短缺,教师流失的问题尤其严重,而且流失的大部分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使得农村落后地区缺乏高质量的专职教师。

二、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明确农村教育办学方向是农村教育改革的重点。

农村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只有转变了教育观念,才能使农村教育切实由单纯的升学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服务同时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在对农村地区进行新思想新观念的宣传工作的同时,还要综合利用各级文化事业单位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的文化功能,确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强这三者之间的衔接和沟通,使广大农民及时更新观念、扩大视野,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是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发家致富最合理的选择。积极宣传教育理念,转变农村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习惯,走出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发展的陈旧误区,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好风尚。

(二)依靠社会各方力量改善农村各级教育的办学条件,加大教育的投入。

首先是国家政策的支持。现阶段我们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两免一补”、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但与城市教育的投入差距还很大。虽然更多的农民孩子有了上学的机会,重返了校园,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需要建立完整完善的管理和实施系统,真正能把国家政策落实在实处。

其次是农村成人教育要充分发扬自给自足的精神。机会总是给有所准备的人,特别是在农村的成人教育阶段,这一点尤其重要。由于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弱,整个国家对于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仅占教育事业总额的0.6﹪左右④,而其中用于农村成人教育的比例就更是少之又少了。在这种情形下,要改善教育条件更多地需要争取社会的力量,发展对口合作支持,培养职业技能,使企业有了合格熟练的工人,又有利于农村青年的就业,更有利于农村人口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可以与农业科技部门加强合作,各取其长,充分利用人力、技术、资金等等生产要素,使各方面都能优化组合。

(三)在农村教育中落实实行科教兴农,“三教”统筹,全面保障农村教育改革的落实。

科教兴国是实现农村致富的必由之路,科学教育是农村必须解决的问题。农村教育的落后根基就是观念和经济的落后,因此在大力强调基础教育的同时,农村的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三教”都能得到重视和保障,既保证了基础教育的实施,同时帮助农村的成人群体增加经济收入,那么对于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也会更加顺利和有成效。

在落实职教和成教工作时应考虑到农村生活的现实特点,在农忙时大家忙生产,一旦季节一过闲下来,这就是培训农业人口中富余劳动力的良机,也就是那群为国家建设作出具大贡献的民工大潮,避免传统外出打工方式,盲目流动。对于准备外出的人员要进行一定量的岗前培训,使这一部分富余劳动力不再成为盲流一族,都能具有一家的技能上岗,较快地适应岗位转换的需要。通过对农村富余人员的培训能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化。

(四)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改革农村教育内容

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教科书没有必要全国上下一套书,现在许多城市学习都独立选择更适合本地学生发展的教科书,或是选择更切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广阔的农村有着城市的孩子看不到的生机万物,这一笔财富可以提供给孩子们丰富的自然课程。农村的教育工作者应提高科研能力,收集材料开发更适合本地学生发展的学习内容。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管理和控制的监督机制,防止教育经费的浪费和流失,克服教育执法检查过程中的搞形式、走过场等等的应付现象,应加大群众的监督力量,把工作重心落到实处。

在农村的成人教育阶段,更是有的农村的特点。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除了需要高等专业人才,更需要的是大量受过训练的技术人才和熟练的劳动者。在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当今中国,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对转换农业富余尤其重要。除了扫盲教育,应开设农业经济、农业工程、农业食品的科学、畜牧、环保等丰富多彩的富有现代化气息的课程。

(五)加强农村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参与农村教育改革

不论是在农村的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农村教育的成人阶段,要建设新农村,推选新农村教育,培养新人才,都离不开一支具有时代感并一专多能的农村教师队伍。这要求在农村教育中发挥能量的教师要具备精深的文化业务知识、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强。然而现实中有很大部分教师都达不到要求,城市学校的教师尚不能都如此,农村学校就更不易办到了。因此广泛动员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与农村的各级学校加强联系,帮助提高教师层次,多找机会办讲座和报告。这样既提高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效益,也促进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改革。⑤另外农村各级骨干教师的流失问题一直存在,这与农村的经济自然条件密不可分,因此还要鼓励优秀的教师及志愿者支教轮岗,既可以为偏远农村带去新思想新理念,也能帮助该地教师队伍相互学习提高。对农村相对发达的地区选拔教师要严格执行制度,公平竞争,能者为上,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农村教育问题是当今“三农”问题的关键,建设新农村就需要新教育,这个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的,一朝一夕、三年五载是不可能改变的,这条路还很长,摸索的过程也会有艰难和阻力,但通过各级政府的上下一致共同努力,相信面貌定会逐渐改观。

参考文献

[1]庞守兴著困惑与超越---新中国农村教育忧思录[n]。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2]侍建敏农村成人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06,10.总第237期。

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4

>>大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当前大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对策分析当前大学生学风问题及原因分析对当前大学生学风问题的思考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大学生村官选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大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当前大学生网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当前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浅析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新问题及对策研究当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易宁,丁小华.高校学风状况的调查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2):210-211.

[3]张小红.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与原因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10):755.

[4]辛绍军,辛贺.学用相长的大学生学风建设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60-61.

[5]莫跃宁.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有效机制构建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16.

[6]杨康.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问题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2):29.

[7]龚素|,周纠.发挥专任教师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58.

[8]李新市.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改革若干问题探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85-86.

[9]丁养斌,赵琼.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与学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6):65-66.

[10]杨武成.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5):100-103.

[11]郭奕晶.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新问题及对策[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51.

[12]贾月,张欢.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模式[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2):108-112.

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5

>>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治理:社区公民参与的发展状况及问题浅析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当前中国城市基层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当前城市环境监测及治理分析城市社区治理结构转型与治理机制探索新疆构建“嵌入式”多民族居住社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当前县级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研究协同治理视角下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及其改革探索城市社区治理困境与对策分析海拉尔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分析城市社区管理主体的治理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困境分析及城市转型途径当前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当前形势下城市社区党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城市社区建设中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当前城市义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及多元主体治理逻辑转型期的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及治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城市环境治理问题分析及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3.9.2

〔2〕刘涛.新疆多民族城镇社区治理模式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J〕.实事求是,2014,(06).

〔3〕邱梦华,秦莉.城市社区治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01.

〔4〕徐敏宁,陈安国,冯治.走出利益博弈误区的基层协商民主〔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04).

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6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住房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是为了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这一惠民政策的执行有利于维护人们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同时也能起到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作用。尽管住房保障性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健全住房保障性政策的法律体系,确保政策的贯彻实施,有效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住房制度改革,现已基本上形成由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和廉租房制度构成的社会住房保障体系。保障性住房政策的不断完善,对房地产和保障性住房带来深远影响。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性住房法制建设落后,相关界定不准确

在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和调整过程中,政府一直是以文件形式来推动的,这样导致保障性住房的法律权威性不够,政策措施的强制性力度不够。优异法制建设的滞后,使得保障性住房在定位、申请、取得上的标准没有准确的界定。保障性住房是政府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而保障性住房又有不同的层次,主要分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廉租房的保障功能更强,但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经济适用房可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但可能会失去保障性住房的目的,因此,在产权上应加以限制,明确其界定标准,弱化投资功能。

2.障性住房运行机制不完善,存在严重的分配不公现象,审查程序形同虚设

保障性住房政策是在房价高涨的情况下针对城市中低收入居民制定的一项惠民政策,目的是为了使种中低收入者有房可住。然而保障性住房只解决了一部分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还有一部分保障性住房被高收入者或有一套或多套住房的家庭所租用或购买,收入的审查、核定上存在隐瞒、少报、不报弄虚作假等现象,使低收入家庭得不到保障,违背了保障房建设的初衷。审查程序形同虚设,使保障房建设政策的法律严肃性受到了很大挑战,阻碍了保障房建设的顺利进行。

3.保障性住房质量不达标,结构不合理,供应量不足

住房质量关系到人们居住的舒适程度和长久问题,是社会比较关心的问题。然而一些建筑商为了降低成本,赶工期,不惜偷工减料,使保障房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保障房质量问题频发,保障房监管难问题极为普遍,给社会带来了较坏的影响。另外,保障房建设结构不合理现象更为突出,这必将带来整个住房保障的能力下降,供应总量不足。据悉,有相当数量的经济适用房被非经济适用对象所购买,致使经济适用房的供应远不能满足中低收入家庭对经济适用房的需要。又由于保障性住房供应严重不足,致使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越来越严重。

4.保障房建设的“城郊化”以及“贫民区”带来的问题

商品房的高房价使低收入者被迫迁往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从而形成中低收入者的聚集地―“贫民区”。而目前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基于成本的考虑,大多集中在较偏僻的郊区,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不足,造成住户的生活和工作不方便。导致有些城市出现限价房退购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不合适,工作、生活不方便等缘故。另外,由于保障性住房往往是大片开发,进一步加剧了分化的趋势,造成新的社会问题。给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顺利发展带来新的问题,不利于社会和谐。

二.促进保障性住房健康发展的对策

1.制定和完善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和各地的发展水平,在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将保障性住房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法律法规上来规定保障标准、保障对象、资金来源和管理机构,对骗取保障优惠的违法行为给予严惩,实现保障性住房有法可依,有法可循。要建立专门的监督和管理机构,以确保各项政策法规的落实。要完善相关法律,要明确保障性住房的准入、退出、监管机制,要加强保障性住房质量监督,加强惩治力度。要建立长效监督体系,以确保保障性住房的目的,是为了让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得到有效保证。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顺利进行。

2.完善保障性住房运行机制,确保分配公平,加强审查程序

要完善保障性住房的运行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成立政府住房保障的管理机构,保障性住房的分配要公开、透明、公正,杜绝腐败;要建立和完善住房统计制度,防止高收入者和有一套或多套住房的家庭购买和租用保障性住房。要严格加强审查程序,对隐瞒、少报、不报弄虚作假等现象给予严惩,使低收入者得到住房保障,从而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顺利进行。

3.要确保保障性住房的质量达标,结构合理,供应充足

要加强保障性住房的质量标准,对于一些不良建筑商偷工减料现象要给予严惩,加强住房质量监管,防止住房质量问题频发现象。另外,对于结构不合理现象,从当前城市住房紧张和以后的发展方向来说,廉租房才是以后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的重点对象。各级政府要把用于发展经济适用房的土地和资金转向廉租房建设,确保结构合理,供应充足。

4.要防止“城郊化”和“贫民区”所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

要确保选址的合理性,使保障性住房的用户者交通、生活、工作方便。因此,保证科学选址,把握好便民和成本的重要性。同时要加强政府财政支出,加大政府保障房资金投入和补贴,完善保障房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居民购房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使保障性住房这一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位,起到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保障性住房政策是一项惠及民生的政策,能有效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维护社会公平。然而针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能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顺利进行起到作用,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7

关键词:社会组织;农村社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31日

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探索和实践的初级阶段,在如何转变观念观念、怎样筹集资金、如何在政策上进行扶植,环境和卫生等如何同步等多个方面仍然存在较突出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破解。

一、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出现的问题

(一)干部群体之间的观念模糊。政府和农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两大主体,对于当前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首要问题,两个主体方认识不到位。首先,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存在的意义、认识的理念以及建设内涵都很模糊,存在着畏难情绪,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同时因地制宜地调动当地群众,工作系统性、统筹性和创造性不够。其次,当地的农民作为社区建设的主体共同参与支持社区建设的热情不高,存在一大部分农民对新型农村新社区建设了解不够、认识不足,不能有效地整合利用社区各种资源。

(二)筹集建设资金比较困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金的匮乏。其中,最大难题是农民建房资金,最大瓶颈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资金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庞大的资金。然而,政府财政政策捆绑、项目整合的扶持资金非常有限,土地置换资金到位滞后,企业参与、社会组织投入、个人赞助等社会力量参与严重不足,渠道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非常突出,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资金缺口。

(三)政府扶持政策的缺失。目前,基于国家层面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体系还没有形成,没有能够衔接的相关配套设施。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社会保障政策以及向城市居民倾斜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规划审批政策缺失,缺少统一的审批标准,前置条件多、审批环节多、规费收取多、运行周期长;二是建设用地政策缺失,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缺乏可操作性,而社区建设用地受政策制约较大,现行的土地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满足社区建设用地的需要;三是失地农民的就业、养老等还没有相应的政策保障。

(四)简单粗暴的发展模式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部分农村社区建设在垃圾污水处理方面跟不上,使得新兴农村社区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的良性发展。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流动性人口数量的加大,生产向多样化的生产活动发展。由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使得农村社区的发展屡遇瓶颈,导致出现的环境、卫生、治安等方面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农村社区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的良性发展。

二、针对我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出新型农村社区建立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强化统筹、注重结合,在探索实践中找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办法和路子。

(一)转变干群观念。一方面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的影响,应当少一些干预,多一些保护,依赖其自发生成的力量来进行自我管理;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和成立社区组织等方式,强化村民的社区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村民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中来。需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让社区观念深入民心,让村民了解社区与自己的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间存在重要的关系,同时还要以村民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激发村民的政治理性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只有给村民建立起牢固的社区意识,才能通过社区治理培育村民的参与精神,才能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我们要增强村民的政治敏感,扩大社区村民的知情权,为村民参与村庄的社区化管理铺平道路。

(二)制定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发展策略。农村社区的建设一定要与当地总体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使社区建设与区域发展相互促进,同时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有条件的村镇要按照小城市的理念进行规划布局,优化资源的配置,加快村镇驻地向小城市发展,要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利用工业化、城市化积累的资源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鼓励引导大企业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在资金的筹集方面:一是要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有序整合各类专项资金;二是要鼓励和引导社会捐赠,积极鼓励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大力开展“百企联千村”的主题活动。

(三)规范新型农村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在制度上,社区制度建设应以人为本,尊重社区居民的各项权利,突出社区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社区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能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农村社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服务。在政策扶持方面,首先要精简政策的审批流程,规范政府机关制定政策措施的方式和方法,将农村的社区建设摆在与城市社区建设同样的地位;其次,在政策的内容上,要包括土地、融资、拆迁补偿、减免收费等方面的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社区建设中面所临的问题;最后,在农民的就业及养老的政策保障上,要强化农民的主力军地位,利用“新农合”等契机,来切实解决农民在社会保障上的问题。

(四)转变社区建设发展模式。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就是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中经验的缺失,造成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不平衡发展。同时,在农村社区建设追赶城市社区建设的道路上,要吸取经验教训,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导思想不应当是进行社会改造或者文明引进,而在于坚守其原本的特色,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外界力量不应当以短期利益为诱饵,从而牺牲其地方特色。而是应当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通过对节约的土地进行整理,发展家庭农场,吸引大中小企业参与农业的开发,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实行规模化的经营,逐步改进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五)与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相结合,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完善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绿色家园。对于其自发形成的管理经验,上级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对于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安全隐患、治安问题等,上级政府应及时进行保护性的介入。

当前我国的农村社区建设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加速期,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大力推进,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必将出现增加趋势,如何在前期卓有成效的基础上,将农村社区管理推向深入发展,如何使得农村社区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同步,这是政府部门面临的一个新难题。笔者认为,充分发挥村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应该是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个未来的发展趋势。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突出社会建设的人性化和道德化趋向,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以人为本。农村社区也应成为能够使村民过上有尊严、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爱萍.村庄社区化管理与村民民主参与.江西社会科学,2013.9.

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8

【关键词】弘扬传统美德政府政策相关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弘扬传统美德,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也使中国公众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新形势表明,能否在我们建设与巩固物质基础和各项制度等硬件的同时,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完成文化和道德等“软件”的建设,已经成为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优秀美德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海内外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的优秀道德思想宝藏,必将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主旋律。对我国而言,继承这一宝藏,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我国取得丰硕物质文明建设成果的同时,在道德方面暴漏了一些问题,这对与我和谐社会的构建非常不利。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旧的道德观念被冲垮,而新的道德观念尚未完全确立,再加上法律、制度等层面的转型,造成道德选择过程中人们的盲目性,导致道德代价。许多学者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形成道德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利益导向性;计划经济时期对个人意识的压制,使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始叛逆;当前转型其中的贫富差距、社会公正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却小人格主体性与安全感,造成人们的逆反心理严重;片面的把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唯有经济建设,忽略社会发展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一、政府政策与弘扬传统美德的关系

本文认为,政府政策与弘扬传统美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政府政策对弘扬传统美德其直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本文中根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下,全国各省市区的响应为例进行说明。而弘扬传统美德的进展在未来又会对政府政策的决策产生影响。

二、政府政策对弘扬传统美德起直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强有力的行政力与政策决策力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政府行政部门自身作为上层建筑,是建设精神文明中尤为重要的力量。在文献[1]中,华中师范大学的贺东航认为,改革开放后,政府的行政作用与政策的执行对公共领域中各类事物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广播宣传、国土、环保等公共部门的政策影响力日益增强,其行政职能迅速扩张。这一切都有效地提升了政府的自主意识和执政能力,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得到了有效的增强。通过弘扬传统美德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弘扬传统美德可以保障社会精神文明领域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领域的发展相适应的,帮助树立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增强他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公民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2013年1月17日,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中的《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上做出了批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在中央“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号召下,许多央企与政府部门的年会进行了“瘦身”甚至干脆取消。全国各个省市区召开会议,学习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如何制定切实措施,用来狠刹铺张浪费之风。中央的八项规定“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政策在全国各地顺利展开,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由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政府政策对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宣传与弘扬有着重要的影响,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三、弘扬传统美德促进政府进行政策的推进与改革

弘扬传统美德相关的政府政策的出台与解决我国物质文明建设中,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而从政府决策人员的角度看,政府政策的出台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空截断。从政府决策结果即政府出台的政策看,它虽然是以现实社会问题为基点或切入点,但其自始至终都聚焦在未来的某一时空中变化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社会现象与政策之问的关系概括为三维时空中动态链接关系。这一关系告诉我们,政府决策者对我国物质文明建设中出现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的背景,以及问题出现的程度与范围的判断时,需要充分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研究过去、现在、未来中这些问题发展的轨迹,对症下药。同时对传统美德的弘扬的效果,以及相关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使政府政策对应于我国物质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衍生出多套具有实时针对性的备选方案,对现有的政策进行继续的推进的同时,做出相应的改革。

例如,在2004年,我国公款吃喝总金额达到了3700亿元,但是在2005年,全国公款吃喝金额迅速增长至3951亿元。今年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政策在全国开展的情况,根据该政策在未来是否可以有效地遏制全国公款吃喝的情况,对该项政策做出相应的修改。

四、总结

本文主要对政府政策与弘扬传统美德的关系方面做了相关的研究与分析,并根据中央八项规定“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政策在全国展开的情况,以及该政策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改革,说明了政府政策与弘扬传统美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白晋波,胡凯丽,侯嘉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代价问题的研究综述[J],知识经济,2012.

[2]贺东航.文化传统与政府引导—晋江市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其启示.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7,(1).

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9

摘要:中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时间较晚,在制度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属地化管理造成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县级经办机构基金管理对策分析广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能力现状与对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现状与对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问题研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中如何加强经办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现存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现状及解决对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现状及对策新形势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秭归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现状及对策研究浅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民族地区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6]北片16省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座谈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eB/oL].http:///ncshbxs/nCSHBXSgongzuodongtai/201406/t20140627_132808.htm.

[7]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eB/oL].http://mohrss./SYrlzyhshbzb/zwgk/szrs/.

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0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困境与对策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困境及出路探析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对策研究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高校院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探索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诉求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反思与对策关于高校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对策研究浅析增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对策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现状和对策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建设困境与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09-1-8.

[2]刘征.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思考[J].教育新观察,2009,(3).

[3][9]杨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4).

[4]肖凡.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8,(2).

[5]于博瀛.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高教论坛,2008,(8).

[6]崔莹,陆丽君,黄翔峰.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7]张勇,张春梅.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与对策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4).

[8]郝光,刘永.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3).

[10]中青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eB/oL]./readnews.jsp?id=72,2005-9-4.

[11]唐荣德.论我国学校学习生活意义的时代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