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校办企业管理办法十篇大学校办企业管理办法十篇

大学校办企业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8:26

大学校办企业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

一、引言

搞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使学生相应地掌握高中阶段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达到熟练应用本专业操作技能,以及在本行业进行生产、经营的水平。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兴办校办企业,实行“产教结合”必不可少。因而,专业教学设施、实习基地和校办企业,成为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成为“产教结合”的重要依托。

目前,各类教育层次中都有校办企业,普通高校的企业主要是为了转化高校的科研成果,基础教育的企业主要是为了学校创收,而中等职教的企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中职的校办企业是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等职校的企业与教学挂钩,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理论结合实际,锻炼生产、管理、经营能力的任务。这个任务,在实习教室、在校外实习基地都不能完成,因为学校的环境与企业的环境有很大的距离;实习单位也不可能让学生放手施展才能。在校期间,获得真正的实践能力,只有在自己的企业里严格按照培养目标进行锻炼,才能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实践技能。固然,实习教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场所,但那只是实习过程的第一步,没有校办企业的过程,就不能完全落实培养目标。

多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瞄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了一线紧缺实用人才,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无论是城市、农村,还是农业、工业、服务业,大批高素质新增劳动者的涌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繁荣,这是职业技术教育作出的巨大贡献,校办企业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办企业,在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校收入上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它的财务管理却还停留在过去老一套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已不能满足中职校办企业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体制无序的状况非常严重,这与当前的经济环境很不相适应。因此研究改革当前经济环境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是我们每一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应承之责。

二、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产权不明晰。

校办企业很多是由学校行政领导进行管理的,由于产权关系不够明晰,资产存量、结构、分布模糊,加上经营者缺乏财务管理经验,导致会计核算不规范,成本管理存在随意性,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企业收支情况,企业“家底”更是无从算起。如有的校办科技型企业创业之初利用学校的品牌(商誉)进行经营,注册资金仅几十万元,但当该企业发展到资产规模上千万元时,对其产权的界定便成为难题:若全部界定为国有,则大大挫伤其创业的激情,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企业的存亡;若界定为个人,显然是国有资产的流失。

2.激励机制不完善。

校办企业具有国有企业的一些特点,更有事业单位的典型特征,其负责人如上所述大都为“双肩挑型”人物,一方面是公司总经理(厂长),另一方面又是学校的行政领导或享受行政级别待遇的机关干部。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得校办企业缺乏压力与进取心。经营得好,作为所有者的学校并没有基于其经营业绩作相应的回报,“做大、做强”动力明显不足;经营得差,所有者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工资照样发放,无法改变经营困境。

3.成本费用开支无范围无标准,财务上缺乏可操作性的监控办法。

我们知道,无论企业会计还是预算会计,都有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而大部分校办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校办企业,成本费用开支无范围无标准,领导的签字就是范围,经理的批示就是标准,财务上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监控办法。具体讲:

(1)招待费开支无控制

如某校办企业2005年度招待费按照收入比例控制数为11084.57元,而实际开支82071.50元,超支70986.93元;另一校办企业招待费按照收入比例控制数为33000元,而实际开支达122000元,超支89000元。

(2)通讯费开支无标准

如某校办企业通讯费开支没有任何规定,既无开支的范围也无开支的标准,某年度除平时报销固定电话费、手机费外,有一次竟报销电话充值卡费38300元、通讯器材(手机)8112元。

(3)明令禁止的费用照报不误

如某校办企业在报销各种招待费时,夹杂着报销歌厅费用、洗浴费用、汽车违规罚款等按规定严禁报销的费用。

(4)占用学校的资源不付费或付费不足

如某校办企业占用学校办公楼一层大约400平方米,而水电费、暖气费、应计提上缴的折旧费或房产占用费均未交纳;另一校办企业按规定每年应缴水电费、暖气费95351.66元,应缴房屋、中央空调折旧费318777.78元,均未缴纳;又如某校原来共有校办企业5家,占用学校房屋共计3000平方米,根据当地市价,其房屋使用费每年应缴纳500000元,而实际缴纳100000元。

4.财务管理基础薄弱。

(1)长期以来,校办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效益低、成本费用高等问题,企业负责人对会计知识了解少也不重视。(2)有的企业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低、观念陈旧,难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3)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盈亏不实,不良资产有增无减。(4)内部控制薄弱,有的企业有章不循,资金收支缺乏统一的控制、计划,随意性大,使用混乱。

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无序的成因探析

1.事企不分,造就两种典型财务管理方式。

一种是以事业法人财务管理模式统揽企业财务管理,企业没有自,凡事先报后行,企业财务成了学校名副其实的第二财务,甚至成为事业财务不便处理时的方便场所,成为滋生腐败的沃土。另一种是学校以模糊财务管理模式管理企业财务,指标不实,任务不明,可有可无,放任自流,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有绝对的自,能自主经营,能自主确定成本费用,其结果是财务成为经营者利用的工具,内控虚置,社会中介遮盖,企业损益无从考证,学校负亏不负盈。

2.财务核算不实,资产流失严重。

作为比较特殊的大多数全资国有校办企业,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宗旨:一是产学研结合的需要;二是筹集教育经费的一条渠道,为学校的发展补充财力。中职学校的校办企业不管国家给予什么宽松政策,如何鼓励企业发展赚钱,关键是赚了利润必须是学校和企业的,是集体的,而不是个人的。国家的优惠政策不是为个人谋利,而是为真正体现时代赋予中职学校校办企业的神圣职责――支持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但由于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领导没有充分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是学校校办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内容,忽视或缺乏财务约束机制,没有及时建立一套权责明确、相互牵制的财务监督制度,致使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漏洞百出。

3.部分企业资本金没到位,校办企业成了“空心人”。

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办企业开办时,由于种种原因,资本金实际上没到位,先天就“贫血”,由此形成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模糊概念:学校不投资也不管理,基本丧失了对企业经营中收、支、存的监管权,经营者人、财、物、产、供、销大权在握,公办私有,学校行政部门无法或无权干预企业行为。

4.管理方法简单,分配制度不健全。

由于部分中职学校校办企业管理中还没有形成较清晰的校办企业管理意识,企业内部管理表现出一种无序特征,管理处于分散的、盲目的无专门管理部门的状态,即使有专门管理部门,也大多存在目标不清、任务不明的状况。主要表现在制度建设不完善、产权关系不明晰、监督机制不健全、成本核算不规范、收入报酬不透明等方面。

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综合上述中职学校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要做好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建立一种“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表现为:

1.要解决校企之间产权关系长期不清的问题,明确学校对校办企业的出资数额和比例。

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校办企业在成立时与学校的产权关系就不是十分清晰,随着校办企业的发展壮大,新增净资产的归属就更是难以划清。大部分校办企业在成立时,学校除以学校的名义即无形资产投入外,大都以拟让校办企业使用的固定资产等实物出具出资证明,当然也有以货币资金出资的,也有以货币资金出资后又抽回的,也有以借贷方式投入的,从而使校办企业达到法定的出资要求,开始以某校某公司之名开展经营活动。新增净资产的归属问题,按照企业改制产权界定理论,考虑学校投入的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同时,考虑经营者的个人智力贡献,界定学校在校办企业的产权数额和比例。

2.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关系,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

目前大部分学校与校办企业的关系,既不是规范的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关系,也不是规范的两个法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隶属关系,一种上下级关系,多了几分“一家人不分彼此”,少了几分“亲兄弟明算账”意识,这种不清晰的责权利关系,实际工作中往往是经营者越位,所有者缺位,导致校办企业负盈不负亏、使用学校的资源不付费或付费不足、侵占国家给学校的减免税优惠等问题。在明确了学校在校办企业的产权数额和比例的基础上,学校作为所有者,其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出资者管理职能,制定相应措施保证企业的发展和学校的利益不受侵犯,制定对校办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明确企业费用开支范围和标准,明确资源占用费、免税款及目标利润的上缴数额和办法,确保学校权益不受侵犯;同时,明确经营者的责权利和奖惩办法,保障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抑制经营者超越职权;加强对企业遵守财经法规情况的监控,避免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3.实行事企分开,分清两个法人。

学校与校办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事业法人与企业法人之间的关系,彼此之间的法人财产要一清二楚。学校不应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不再对企业进行行政管理,而是以出资人的身份监控企业的财产,监控经营者是否合法经营、是否完成经营目标,变“校办企业”为“校有企业”。

4.对校办企业进行科学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校办企业应按照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精心组织财务活动,正确处理财务关系,在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前提下,实现出资者、经营者利益的最大化。为此,要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堵塞各种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和方法,向管理要效益,而不是靠投机取巧、“账外设账”取得“效益”;对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树立合理避税观念,杜绝偷税漏税行为;掌握国家财经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经营,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去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五、结语

校办企业是学校生财聚财的重要来源。如何将学校校办企业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如何使学校投入的国有资产不蒙受无形的流失,如何使校办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这就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探索改革,摒弃过去那种财务管理仅是事后算账的陈旧观念,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校办企业财务管理新体制,使学校合法权益得到基本保障,并使校办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科技领航的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现代财经.

[2]面向e时代的财务管理.

大学校办企业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思考

一、前言

高校校办企业,顾名思义,是指由各级学校举办的、以便于学生从事就业准备和进行生产劳动技术教育为目的的企业。其主要形式是工厂和农场。既培养人又出产品是高校校办企业的主要任务,办好高校校办企业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全国各高校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相继办起了许多与高校教学、科研、后勤相关的校办企业(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清华紫光等)。 校办企业的财务管理是高校校办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校办企业更好服务教学科研、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可见,办好高校校办企业需要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对其研究尤为紧迫和必要。

二、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近年来,院校所办企业如火如荼蒸蒸日上,形成以高校校办企业为载体的多渠道、多办法集资、多形式新格局。1999年,我国高校校办企业有5444家,上市公司21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北大等64所学校,其中科技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5所学校,利税总额过5000万元的有清华等18所学校。高校校办企业大力兴办需要加强其财务管理,即校办企业要做好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来组织高校校办企业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工作。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校办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办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基础。校办企业发展的趋势是需要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目前,国内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针对性建立了分散管理模式、校产业处(办)集中管理模式、校产业处(办)部分管理模式、高校财务处部分集中管理模式等其他形式企业管理模式和与之相配套的财务管理模式。但高校校办企业仍处于成长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财务管理问题阻碍其生存与发展。

首先,高校、校办企业权责不明、产权关系模糊。部分高校将校办企业作为附属体,尚未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高校企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事企管理”,导致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处理不规范。其次,高校校办企业易出现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一方面校办企业科研转换与高校院系联系密切,高校将财务权下放到各个子院系,部分高校各个院系设有子公司,与总务部、财务部等职能部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势必造成财务账户混乱。再者,高校校办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也是造成财务管理不全原因之一。一方面多数高校校办企业尚未建立有效的现代财务管理制度,难以统一规范管理财务信息,统筹事业单位和企业法人会计制度和准则;另一方面激励约束制度不完善导致学校对校办企业管理层监督力不够。最后,校办企业财会人员素质不高、资产减值现象严重、财务管理观念落等也制约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校办企业向现代企业发展。

三、增强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建议

针对上述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现存问题,再结合近几年高校校办企业在统计资料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主要有科技型企业成为高校校办企业主力军并集中在规模较大的研究型大学;校办企业规模较小、效益不高;校办企业发展在地域、学校、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高风险、高回报等)。增强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建议如下。

(一)明晰产权关系,建立现代高校校企财务管理制度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理应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和与之配套的财务管理制度。

产权清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内容,产权制度创新也是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高校校办企业只有做到产权分析,才能明确投资者、资产管理者、经营者权责界限。高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股东的身份行使出资的权利, 建立和完善校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确保有相应措施保证企业的发展和学校利益。如资产经营公司以出资人职责参与企业重大事项的管理;资产经营公司不对企业进行行政管理,不干预校办企业的经营活动;校办企业在财产使用、人事安排、资金调度等方面应完全剥离其母体之外。高校校办企业还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现代财务管理制度要求高校校办企业宏观财务直接管理职能弱化,要重视重建财务运行机制。以浙江大学为例,浙江大学校办企业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产权分离。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是其核心企业,在财务管理起战略决策作用,各公司、分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体制,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建立产权关系。如此,浙大校办企业理顺了各投资主体产权关系,调动了企业及职工的积极性,利于财务管理工作开展。

(二)规范财务基础工作,加强财务监管

规范财务基础工作,要求校办企业负责人强化财务管理意识,带领企业职工通过学习《会计法》和《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以及财务管理、现代企业管理和金融证券知识,不断地增强高校校办企业管理能力、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技能,同时管理者应强化法制观念,减少企业生产管理决策盲目性。此外,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要做好财务基础工作,要重视会计科目、会计档案、会计凭证、业务往来账等会计工作规范化,才能不断提升财务信息质量。如大型高校校办企业可以委派会计负责人,监督企业负责人合理使用权力,规范企业会计管理。

高校校办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强财务监管。措施有:通过资本收益率、资产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对财务分析评价,明确管理人员职责权利,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校办企业制订相互制约的组织结构内控制度以及制订成本定额控制制度,对预算管理可采取动态的监督核查,正确核算企业的成本,避免不应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加强财会人员业务培训以适应新形势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每个企业的财会人员建立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知识结构。高校校办企业的财务管理者是企业经营执行者、决策者,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对财务制度执行至关重要。因此财务工作人员特别是财务管理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对财务信息资料进行准确有效分析与利用,减少的财务风险,才能更好地加强财务管理。高校校办企业可以选聘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名企工作者介绍财务管理经验,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拓宽校企财会人员知识广度,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在培训过程中,还要根据财会人员具体职能、工作内容的不同,量体裁衣,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

另外高校校办企业要严格实行聘任制,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合理设置岗位和职能,严格按德、能、勤、绩合理聘用管理人员和职工,更新、优化财会管理人员的队伍更好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校办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暴露了财务管理产权不明、财务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结合校办企业的特点,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建立现代高校校企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基础工作并加强财务监管等措施,可以增强财务管理,促使高校校办企业真正发展为现代企业。

参考文献:

[1]宋睿.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1):210-211

大学校办企业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清产核资; 企业改制; 高校产业管理体制; 财务管理

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这次高校校办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改革高校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直接办企业的体制,重新确立国有经营性资产的责任主体。依法理顺高校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明确高校企业出资人代表,建立起科学、规范的高校产业管理体制,规避学校直接经营企业的经济和法律风险。《指导意见》要求高校企业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限期完成除高校资产公司以外的所有全资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建立起高校对资产经营公司、资产经营公司对所投资企业两级管理的新型的高校产业管理体制。

在原有的高校校办产业管理体制下,校办企业集团(总公司)是学校对校办企业的归口管理部门(多数不是企业法人),校办企业是学校的下属单位。学校和校办企业集团与众多的校办企业之间,既有投资者与所投资企业的投资关系,又是上下级行政领导关系,而且在人们的观念上后者更为强烈。反正校办企业都是学校的,校企不分,从而导致校办企业注册资本不到位、产权不清晰、学校资源被任意占用,公司管理不规范、学校行政干预多,企业利润被学校随意抽走或者应缴学校收益被校办企业集团任意截留,校办企业经营风险常常牵涉到学校,甚至发生影响和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稳定的重大事件,同时也制约了高校科技产业的健康发展。所以说,重新确立国有经营性资产的责任主体,依法组建国有独资性质的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对校办企业进行全面清产核资、界定产权,理顺高校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推进校办企业规范改制,是创建新型高校产业管理体制的关键一步。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全面梳理,有的放矢地制订改革方案

出于各种原因,高校的校办企业较多,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各不相同,因此,对校办企业的改革决不能搞“一刀切”,要本着对企业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国有资产管理负责的精神,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的放矢地制订改革方案。1.对于在技术、市场和成本方面缺乏竞争力,发展前景暗淡、扭亏为盈无望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对于因各种原因改制有困难的校系办企业,也可以实施清算解散,由学校收回净资产,再由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经过论证、引资,另外组建新的规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对有的企业(如小规模的商业、服务业)在进行资产评估后可以按程序将国有资本撤出。2.对长期没有经营活动的学校全资“空壳公司”,也可以由资产经营公司采取吸收合并的方式进行合并后注销,以盘活其所占资源、简化资产评估转让等手续、承继暂时难以清偿的债权债务,减少国有资产的损失。3.对于大多数校办企业改制,一般采取增量重组、存量盘活、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等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各种方式,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既可以对整个企业实施改制,也可以按经营范围产品项目重组整合,将校办企业中的某个分厂、车间剥离,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从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出发,面向社会选择合作伙伴入股,还可以要求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入股,吸收企业普通员工参股,以优化企业产权结构,调动企业骨干和员工的积极性,强化其主人翁的责任感。

二、清产核资、明晰产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大学校办企业管理办法篇4

(山东大学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山东·济南)

摘要: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四中全会对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高校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是深化企业改革、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的迫切需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高校企业资产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和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高校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建议。

关键词:高校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与对策

高等学校校办企业是高校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产学研结合的基地。在带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高校教学科研与国家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弥补教育经费不足以及促进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教育部国有资产专项检查组对部属高校检查过程中指出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各高校针对检查要求提出了整改意见,对进一步规范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高校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校投资企业未划转资产经营公司,未建立起学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火墙。未划转资产经营公司的校办企业(属于学校一级企业)的经营风险会直接影响到出资人权益,给国有资产造成损失。

(2)财务核算不规范、账实不符。有些企业工商执照已经吊销,学校未冲减长期投资——对企业投资,导致账实不符;有的投资商看好高校科研技术,以捐赠股权的方式使学校享有一定股权比例,实质是隐性使用高校无形资产投资而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未履行无形资产投资评估备案手续;有的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用学校非货币性资产投入校办企业而未在学校财务部门办理相关入账手续。

(3)对管理不规范、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企业未及时清理,实施关、停、并、转;校办企业改制、清算未履行清产核资、评估备案和产权登记程序;校办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公务用车超标)或业务支出违反相关规定;高校处级(含)以上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兼职取酬。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和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执行不合规。纳入国有资本收益上缴的企业户数不完整,个别企业未纳入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范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未按规定用途使用,执行中还存在项目库建设滞后,部分项目的选择和调整随意性较大,部分预算资金投向房地产等国家鼓励国有资本退出的一般竞争性领域。

(2)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执行不合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未建立银行专户进行专账核算,项目实际执行进度缓慢,会计处理不规范。

三、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1)高校经营性资产监管体制尚未完全理顺。部分校办企业未划转至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管理,对跨校区、跨地区对外投资的企业存在监管不到位现象;学校未对直接出资的校办企业建立经营业绩考核机制。

(2)由于高校合并等客观原因造成校办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教育部直属高校在2000年前后经历了大规模的合并,目前的高校大部分是由过去的多所本科、专科、高职合并而成,合并前各高校的隶属关系(由部属、省属、市属)、管理模式等各有不同。

首先,院、系办企业产权不够明晰,管理不规范。其次,整合校办企业资源带来历史遗留问题。合校前,多数校办企业成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立之初,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历史遗留问题延续至今。合校后,高校成立,将资产优良企业划转资产经营公司,对于经营效益低下,亏损的企业进行了关、停、并、转,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性,导致在关停并转企业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之处。如对已经吊销的校办企业清理不彻底,企业注销清算未按规定履行资产评估备案手续,国有股权比例变动未履行评估备案手续、国有股权转让未履行评估备案及挂牌交易等手续。

(3)高校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统筹管理的力度都有所欠缺。近几年来,高校普遍存在国有资产管理法规意识淡薄的情况,企业成立、股权变更或改制过程中,往往重视工商税务等规范要求,忽略了国有资产法规要求。

四、规范和加强高校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建议

(1)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体制并完善运行机制。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对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加快建立事企分开、权责明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将学校所有投资企业股权(包括孵化的高科技企业)全部划转到资产经营公司,由资产经营公司集中统一监管;学校要落实对资产经营公司监管职责,参与资产经营公司重大决策。

(2)加强对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根据所投资企业具体情况,制定分类考核办法;加强对派出的股东代表、董监事成员以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情况进行考核;学校应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依规关、停、并、转;对与学科建设无关、对教学科研无促进作用或长期不向高校分配利润的企业,要尽快撤出投资;对产权链条过长难以监管的企业,要压缩产权层级或退出投资;加快推进学校所属企业改制,制定详尽改制方案,严格按规定开展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准确界定和核实资产,客观、公正地确定资产价值;学校要根据中央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精神,规范校办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建立综合考核评价制度。清理学校处级(含以上)领导干部在校办企业任职、兼职行为,杜绝兼职取酬现象发生;学校要按照中央有关规定,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校办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制定管理实施细则,细化管理规定,严格审核程序,明确相关标准;对工商已经注销、财务账面仍未核销的投资,学校应按照准则、制度等相关规定要求获取核销的相关资料,报教育部审批或备案,并进行投资核销,做到账实相符;按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办法》完整申报国有资本收益户数;加强对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管理,按照专款专用原则进行资金使用,项目实施按照预算批复进度执行,同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正确的进行会计处理;对于股权结构变动、股权转让、企业注销未按规定履行评估备案及校办企业未按规定履行产权登记事项,建议要按照教育部及相关文件规定办理。

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大多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单靠学校本身已经无法解决。从2008年起,财政部、教育部为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陆续制定了有关的管理办法。2012年,教育部根据财政部文件要求,制定了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办法。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高校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高校所办企业的健康发展,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的发展”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金国龙.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出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对策初探.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9).

2.马云馨.探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会计监管问题,时代金融,2012(06).

大学校办企业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高校;第二产业;财务管理;创新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结构的创新,校办产业的发展较快,进入到全盛时期。首先校办企业可以借助高校丰富的技术资源创新生产方式,创新生产技术。而且作为第二产业,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向着新的领域发展,对于新型的技术要求较高,因此校办企业在技术上优势明显。但是对校办企业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技术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却没有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促进的作用,其中关键的原因是校办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影响企业整体的发展,因此需要对校办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创新,提升整体的管理质量。

一、高校第二产业财务管理现状

目前来讲我国校办企业的发展不均衡,企业的发展规模差距也是较大的,第二产业本身涉及到一些科技行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财务知识本身较为复杂,存在一些交叉的领域,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加,使得企业本身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作为二级财务,学校为一级财务,这样的方式从宏观的角度考虑可以将国家的权责进行统一,但是从实际执行情况来讲,限制了企业发展的活力,造成企业发展存在滞后性,具体表现如下:

(一)企业财务管理主题的多元化

校办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毕竟校办企业发起人是学校,学校的主要职能是从事相应的教学工作,虽然依托高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建立了专门的企业,但是因为高校对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不擅长,因此需要聘请专门的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这样的方式下就会出现不同的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形式也更加的多样化,造成企业在发展中需要考虑较多的因素,顾及到各个方面的利益,对于企业决策的高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管理职能认定情况不清晰

高校创办的企业,虽然提供了一定的资源和技术力量,但是企业的发展是独立的,并不能完全的依靠学校的各项决策,毕竟企业的发展更多的依靠市场。因此学校应该将企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提升企业职能方向发展,而不是将关注点放在如何经营企业方面,将学校的职能由原本的被动监督到主动转变经营资本的方向发展,将企业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调整,提升企业整体的运营效果,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显然现阶段校办企业中仅仅关注企业盈利,对于企业结构的认定不重视,造成企业整体的发展受到影响。

二、高校第二产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产权管理、资产管理模式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的高校响应国家的号召,创办了一些校办企业,这些企业的形式多样,一些创意性行业和科技行业占据一定的比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二产业。这些企业在建立初期主要是依靠学校的优势,但是因为资金困难,在创办的初期出现了一些虚拟资金来扩大资本,特别是第二产业的企业,本身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因此校办企业为了获取工商管理部门的营业执照,通常会使用学校固定资金充当校办企业的资产,进行注册,这样就出现企业产权的关系不清晰,后期的管理中造成产权管理的模糊,资本管理出现影响。

(二)资本在运作中规范性不足

高校对于校办企业的资产管理明显存在不足,监管的力度不够,使得校办企业的一些资产游离在学校的管理之外,企业原本投入的一些资产也难以回收,出现资金管理的混乱。例如,校办建筑企业,首先需要学校垫付一定的资金,但是项目花费的时间较长,后期进行资金回收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困难,造成企业之间没有明显的规范性,资本管理混乱。

(三)会计成本管理核算存在问题

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校办会计核算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企业财务报表及账目的设置不合理,造成企业管理存在严重的问题,如某些民办高校依托当地丰富的技术资源发展校办企业,在机械电子、广告创意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的进步,但是在进行企业会计制度的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并没有对企业的业务进行全面的经营,而是分包或转包给他人,这样造成企业的财务统计口径不一致,无法形成统一的规范化体系,从而致使财务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高校第二产业财务管理创新途径

(一)重视学校资本结构

学校在进行校办企业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控制,特别是第二产业,在经营中需要对企业进行监督,并对高校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进行提升,按照资产的关系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以及产权关系结构,将校办企业的责任关系进行明确,实现企业原理人员、资产、管理方式的结合,并了解国家对高新技术的各项规范,提升企业抗击风险管理的能力。

(二)建立明确的产权关系

我国校办企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其中的遗留问题也较为突出,一般来讲校办企业的全资股东是高校,需要高校承担所有的风险,因此我国在05年之后要求对所有的校办企业进行规范化建设,并进行股份制改革,对于现有的校办企业资产进行清查,特别是第二产业,将产权进行清查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校办企业的产权关系,将一些非法占有学校的资本且进行清查,明确产权关系,提升校办企业产权管理质量。

(三)强化财务控制

高校应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实行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约束机制,首先加强内部的建设,对企业内部进行管理的控制,严格审批制度。其次需要学校对企业进行一定的约束,定期地对企业工作过程进行检查,善于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各项问题。最后,可以聘请专业审计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检查,通过专业的财务管理方法,找出其中的漏洞,提升校办企业的财务管理规范性。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高校校办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因为校办企业的特殊性,在产权责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第二产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需要在日常的管理中明确产权责任,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加强对企业的监督与约束,提升审计的质量,进一步改进校办企业在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校办产业的发展与进步,为我国校办企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更加充足的资源。

作者:卢丹婷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强明隆.高校产业财务管理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1(6)

[2]陈爱兰.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1(18)

大学校办企业管理办法篇6

校办企业会计委派制,是指作为企业所有者的高校对校办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委派,利用委派会计人员来监督校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制度。委派会计人员的人事关系、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职务提升等方面改由校级财务处统一管理,不再依赖校办企业。这样,委派会计人员就有了学校财务处做后盾,从而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了他们的独立性,使他们在企业中能更好地履行会计监督职能,使得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防止校办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一)提高会计的监督作用,减少行为

高校属于事业性质的单位,它的重点是培养人才,校办企业大多处于学校的“边缘地带”,高校行政部门较少关注其平时的经营管理活动,导致其等违法违纪行为也较难被发现。高校对校办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委派后,他们接受的是校级财务处的直接管理,其人事关系、福利待遇、职称和职务提升等切身利益就不再依赖于受派单位。委派会计人员从而有了学校财务处做坚定的后盾,排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了独立性。这样使得他们在校办企业的工作当中能够排除各种干扰,严格执行国家和学校的财经法律、法规,顺利行使会计监督职能,主动完善内控制度;能够站得住、立得稳,敢于揭发和制止各种经济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杜绝发生校办企业存在账外账和小金库的行为;也能够减少委派会计人员与校办企业同流合污,包庇和洗脱各种舞弊违规行为,预防和减少了行为的发生,促进了校办企业的廉政建设。

(二)增强委派会计人员独立性,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高校校办企业大多数拥有自主经营权,自负盈亏,所以客观上,在与学校有经济利益冲突时,其企业负责人很有可能会为了维护自己小集体的利益而损害学校的大局利益。在实施校办企业会计委派制之前,高校的校办企业的财务人员的人事关系属于这些企业,由这些企业的负责人来录用和聘任,他们的工资标准、职务职称晋升、考核续聘等方面都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使得他们在工作中缺乏足够的独立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实施。如有的校办企业领导会干涉财务人员正常的财务工作,授意、强迫财务人员做假账,办理虚假、违规发票报销业务;为了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实行内外两本账本;采取收入不入账的方式私吞国有资产,私设小金库。这样使得校办企业提供的会计核算信息或者会计报表都存在严重失真的问题,无法真实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校办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了会计委派后,他们的切身权益如聘用、工资标准、职称和职务晋升等方面不再依赖企业,大大增强了他们的独立性。这样使得他们能够排除各种干扰,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行使会计监督职能,能够勇于坚持立场,拒绝办理虚假、违规发票的报销,制止了各种违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更为如实地呈现受派单位的财务状况,从而维护了高校的全局利益。

(三)保护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近几年,我国高校的校办企业的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大大损害了高校这个“大股东”的利益。高校现阶段面临一个两难难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做好权衡取舍。一方面,高校要监督管理校办企业的经营,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使其合法经营,做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多干预其正常的经营活动,要保障校办企业作为一个企业法人所应享有的充分自主经营权。鉴于以上原因,高校对于校办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不宜过多干预,只需在宏观层面上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其规范运营,而会计委派制在这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委派会计人员由于具有了独立性,能够发挥会计监督职能,监督校办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防止校办企业的国有资产流失。

二、校办企业会计委派制推行缓慢的主要原因

推行校办企业会计委派制,可以增强委派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使其能够充分行使其会计监督职能,在防止校办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减少行为等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财政部、监察部在2000年9月要求在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试行会计委派制,随后几年各大高校陆续推行了会计委派制度,但是大部分高校只是对二级学院、研究院、附属医院、后勤部门实行了会计委派制,迟迟没有在校办企业中推行会计委派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熟悉企业会计的人才。高校财务处的会计人员长期从事高校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熟悉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企业会计核算办法陌生,不熟悉校办企业会计业务,难以对其进行会计业务指导,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校办企业会计委派制的推行,导致大部分高校迟迟没有在校办企业推行会计委派制。

三、校办企业会计委派制推行缓慢的对策

(一)盘活人力资源,用好原校办企业会计人才

办学规模较大的高校一般拥有较多的校办企业,校办企业的会计人员人数也较多。由于校级财务部门缺乏熟悉企业会计制度的人才,因此,在刚开始开展校办企业会计委派制时,可以先把各个校办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全校的校办企业范围内统一进行会计委派,而不能留在原来的校办企业。由于他们本身就是原来校办企业的会计人员,对企业的会计核算业务非常精通,这样使得校办企业会计委派制在开始时能够顺利推行。

(二)进行企业会计业务培训,培养校办企业会计委派人才

高校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有很大的不同,两者在报表格式内容、资金来源、财务管理重点、会计核算方法和内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高校财务处的会计人员长期从事高校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熟悉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企业会计核算办法陌生,不熟悉校办企业会计业务,难以对其进行会计业务指导,因此,在对会计人员进行后续培训时要把企业会计业务内容列入。高校财务部门一般每年都会组织一次或者两次的继续教育培训,但是培训的内容大部分是关于事业单位会计的,培训次数有限并且有时只为走过场,导致高校的财务人员普遍存在财务知识单一并且落后的现象,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定期业务培训制度。首先,要在培训的内容方面加入企业会计核算业务,可以聘请企业会计方面的专家或老师做专题讲座,也可以邀请校办企业的会计主管做讲座,介绍他们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内容和重点以及年终各种报表的编制原则和方法。其次,要增加业务培训的频率,近年来,相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和准则变化较大,修订的频率较高,因此对于校办企业的会计人员,一年一两次的业务培训强度是不够的,导致知识更新的速度太慢。因此,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要建立更加科学的定期业务培训制度,每个学期至少培训两次,可以采用集中学习和研讨会的形式对校办企业委派会计人员和有意向到这个岗位工作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为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业务,做好校办企业委派会计人才的储备工作。同时,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要对培训进行严格考勤和考核,把委派会计人员参加培训学习的情况进行登记,对连续考核不及格或不参加培训的人员调离委派会计岗位。

(三)把好入门关,招聘具有企业会计从业背景人才

高校财务部门每年一次的集中招聘,一般偏向于招聘应届的财经类毕业生,高校的会计核算业务对于这些刚从名校毕业的高材生来说就像是小菜一碟,很快就能上手。但是随着他们在高校财务部门工作时间久了,并且由于他们没有企业会计的从业经验,很快就把从学校书本上学到的企业会计核算知识忘记得差不多了,导致他们后面难以担任校办企业的委派会计业务工作。因此,高校财务处在招聘新人时,要优先考虑选择有企业会计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经历的社会人士,根据本校校办企业所处的行业,招聘具有相应行业的企业会计从业经历背景的会计人才,为推行校办企业委派会计制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提高校办企业会计委派岗位吸引力

制定科学的会计人员业务考核制度,把委派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工作业绩、职业道德、服务态度等方面都纳入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与其奖酬金、职称、职务等挂钩,这样才可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建立定期述职报告制度,每一位委派会计人员每年年末都要公开述职,总结并报告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考核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财务处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奖罚,对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委派会计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把校办企业上缴来的统筹奖酬金作为奖金发放;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将调离委派会计工作岗位,回到财务处本部进行学习和培训后再重新上岗;对触犯法律法规的委派会计人员给予解聘,情况严重的提交司法机关处理。同时,要建立校办企业委派会计激励机制。这个机制既要保证校办企业委派人员的独立性,使其能够充分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维护学校利益,又要能够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把受派单位的效益同其自身的收益联系起来。首先要保证委派会计人员的独立性,由学校来统一发放他们的工资和奖金,他们的聘任、职称职务晋升等其他方面由学校财务处管理。同时为使校办企业委派会计人员的经济利益与受派企业的盈利和其工作业绩挂钩,被委派的校办企业根据委派会计人员的职称、职务以及工作业绩,按照他们企业同等管理岗位级别的标准来确定委派会计人员的工资标准、福利和奖金等,每月返纳给学校,并且保证委派会计的奖金不少于校级财务处会计人员的平均数,从经济利益上引导会计人员到校办企业担任委派会计工作。学校财务处每月将校办企业所上缴的工资和大部分奖酬金转发给委派会计人员,其余少部分奖酬金留存统筹发放,根据委派会计人员年度考核得分排名来发放,奖励考核得分较高的委派会计人员,以此来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给受派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作者:江兴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财务处

参考文献:

[1]季东.刍议高校校办企业会计委派制[J].企业导报,2015(04).

大学校办企业管理办法篇7

[关键词]高校校办企业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积极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认真落实邓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优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大力发展校办科技产业,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校办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已形成相当规模,每年的创收,已成为发展教育事业,充实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发展校办产业是落实教育方针的战略举措,重视和加强扶持校办产业的力度,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保证。

但是,校办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及人为的种种因素的制约,干扰和影响,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成为校办企业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并发展壮大的主要绊脚石。

一、高校校办企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主观方面

(1)校、企关系尚未理顺

在校办企业的管理模式上,由于校办企业的特性,它是事业编制下的企业管理,管理上存在双重体制,行政管理上隶属于学校,企业运作上却是面向市场,实行市场调节,但由于校企关系尚未理顺,校办企业隶属于学校主管部门,虽有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权力,但在人事管理,财产管理,工资管理,以及生产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学校的制约。在管理上,习惯于用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进行运作。校办企业经营上的问题(如资产运作、资产转换、合理负债等)往往放在校务会上讨论,造成重大问题议而不决,一旦经营状况不佳,甚至接近破产,学校也只能全部包下来,承担无限责任,造成被动尴尬局面。

(2)按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建立起来的校办企业,运行机制不良,干部、职工平均主义大锅饭、铁饭碗观念很深,贡献与报酬脱节,责权利分离,阻碍了干部群众积极性的发挥。

(3)校办企业人员冗余与老化,人事编制上隶属事业,职工中属事业编制占大多数,无形中造成了一种负担,增加了压力,同时,设备陈旧,厂房简陋,使产品质量不能保证,造成新产品研究周期长,削弱了竞争能力。

(4)上缴繁重,既要像社会上的企业一样,上缴税收,同时又要向学校上缴利润,往往造成资金短缺。校办企业运作中,经常缺少正常运转的周转资金,致使工厂企业继续运营困难重重,严重制约了生产规模的发展。

(5)校办企业现有资产的产权归属并未真正明确,从一般认识上谈起来是清楚的,简单地认为校办企业的所有资产都归学校,归国有。但从实际运作的情况,从暴露的问题来看是不够清晰的。表现为资产归属缺乏合法的手续,经营者和劳动者想法不一致,无形资产存在流失现象,对校办企业资产的运作(包括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等),出资者与经营者未能明确各自的职责,对资产的增值保值考核指标体系尚未建立。

1.客观方面

(1)校办企业还存在“小而全”,分散、低效的状况,校办企业虽有一些已挤身于实力较强的社会企业行列,但大多数还处于不完善的发展阶段,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经营方式上也存在差距,一般的校办企业在实力上很难与社会上企业抗衡,同时校办企业经营者存在“小打小闹小实惠”的想法。如果搞大了,风险承担与利益分享,没有明确的章法。

(2)校办企业与小规模社会企业比较,经营方式上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社会上有些规模较小的社会企业,因其经营手段灵活,渗透力强,尽管有的产品质量一般,但它们仍能抓住用户,在市场竞争中,虽然他们的整体实力不如校办企业,但他们有自己的特性和优势,利用“船小好掉头”,东打西抓,或利用体制的特点,低工低价赢得用户,而这是校办企业作为国企无法办到的,也是无法解决的问题。由于校企的事业编制,工人的工资压力等,使校企在经营中不可能如其他小规模的企业那样灵活。

(3)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各类生产资料及原材料大幅度涨价,校办企业生产成本增大,支出增加,流动资金紧张,拖款严重,也给搞好校办企业带来了困难。

此外,校办企业的发展还存在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并未真正落实,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企业的运行既缺乏增强自身活力的激励机制,也缺乏程序的分开的办事制度,重要项目的立项及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及企业贷款融资等,不够透明、公开,必要的监管制度尚未建立,企业的经营状况既无监管部门日常的审计检查,也不在企业内部向职工公开等。

二、对策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存在两方面因素:内因和外因。其内因起决定作用,内因的发展决定外因的发展,同时外因对内因有能动的反作用,因而,我们在解决上述问题时,应着重其内因方面。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从校办企业的法律形态,生产关系的体制、机制方面去认识,要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问题。抓好内部管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科技进步与科学管理。

1.建立严密的制度,实行严格管理

根据《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明确在国有企业中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不仅是企业改革的方向,同样也是校办企业改革的方向。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新型企业制度,它是以清晰的财产关系为基础,以完善的法人制度为核心,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主要特征,以公司制为基本形式。校办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其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结果是要创造更多的利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校办产业要想发展,就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适应市场机制的现代管理制度,让大家事事有标准,项项有制度,工作有程序,行为有规范,一切工作按标准行事,从而才能健全标准化体系,夯实管理基础。台州学院印刷厂是台州学院的一座校办厂,它是在学校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的校办企业,编制上属事业,经营只能面向社会,完全市场化的校办企业,同时,企业经营压力大,包袱重,全厂正式编制职工占全厂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具有其他一般校办企业所存在的问题。为走出困境,决定对全厂生产进行改革,既企业在建立健全和完善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以多劳多得形式搞好分配制度。首先对企业经营者实行资产委托经营,要求对资产实行保值增值,超出部分按制定的分配制度由经营者支配。其次,对企业职工实行划小核算单位,做到收入与效益挂钩,奖金与产量、质量、荣誉挂钩,工人收入除基础工资外,其余的工资和奖金实行浮动,对生产过程每个环节制定一定的产值定量要求,实行计件工资,上不封顶,配合以质量打分,同时在职工之间进行优秀职工的评比,结果除表彰外,还进行积分,综合计算结果后作为职工的收入依据,有效应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同步的模式。这一分配制度实行后,收效明显。职工在工作中,再不互相推诿,而是争着要生产任务,工作比速度、比产量、比质量,从而能使全厂的生产安排有了机动性。业务人员在采购原料方面,也能做到货比三家,不盲目进货,以最优最低价格购进原材料,降低成本,从而做到投入少,产出多,增加了企业效益,同时在市场竞争中也能以低成本与别家企业一比高低,为企业赢得业务提供了条件,对参与市场竞争有了基础,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制度的建立只是改革的开始,在落实制度中,严格执行,对违反制度的人或事绝不姑息迁就,而是照章办事,同时,厂领导在执行制度时,树立严谨的治厂态度,把严格监督当成首要职责,发现问题,不推诿、不扯皮,不做老好人,不当耳旁风,及时解决问题。

2.抓好以人为本的企业内部管理

树立人本观念。现代企业,人是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应当把人视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效益目标最大化。靠全体员工的干劲和智慧,这是现代管理形式与传统管理形式的重要区别。传统的管理,注重组织分工,分等级,少数管理人员发号施令,大部分员工是消极地执行命令,对本职工作没有自我控制权。要使全体员工为了企业的目标共同奋斗,就不能不考虑他们的需求和利益。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经济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现代企业的重要资源,人才对于企业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校办产业与社会的其他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相比,应该说员工素质较高,人才的资源也较为丰富,还有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等等。为什么经济环境越好,有的校办企业经济效益却越差呢?除了前面论述的校办企业发展的几个症结外,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企业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因此,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的根本,也是如何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种人才的积极性。

(1)人的因素中,首要者为领导者的因素。能否搞好一个企业,离不开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要树立开放观念。校办产业要发展,必须吸收和借鉴先进技术与科学管理方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用人机制。不能闭关自守,闭门造车。要广泛交流,时刻掌握市场行情信息。有背靠大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更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感。所有产品、最好的项目成果,都有它的周期性。因为机遇和风险随时都会出现。企业负责人视野必须要广阔,决策超前,不但心中装有中国而且还要面向世界。因此,校办企业要按照“开拓、务实、团结、廉政”的要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企业领导班子,选好带头人。学校对厂领导实行奖惩分明的激励政策,实行厂长负责制。一个好的厂领导班子是搞好企业的前提之一。如台州学院的台州包装材料厂,在1994年之前,全厂生产属温饱型。在1994年,厂领导班子改组,换上能经营,能开拓,务实型的厂领导,对全厂经营进行全面改革,结果该厂全年利润连续翻番,连续上了几个台阶,创历史最好。一个团结务实、开拓的好的领导班子是搞好企业的前提。

(2)要使职工积极地、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实现这一点离不开认真贯彻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即要把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与物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物质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动因,也是劳动者产生积极性的物质基础。例如台州学院印刷厂,过去职工之所以缺乏劳动积极性,就因为在物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相差不大。针对这点,改革分配制度,将劳动所得与生产产值挂钩,与质量挂钩,从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建立劳动人事聘任制。校办企业要按照“精干、高效、满负荷”的原则,做到“定岗、定员、定职、定责”,根据劳动法,企业与职工之间签订劳动聘任合同,明确各自的权、责、利,双方实行双向选择,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岗位竞争制度,使每位职工都有竞争上岗的机会。在台州学院印刷厂中,每道工序有多人能上,同时,允许他们竞争上岗,业务量大时,合作完成,业务量少时比较上岗,即让能生产出优秀产品的工人先上,造成他们的一种危机感,促使他们生产出质优高效的产品。

(4)建立精神激励机制,增强集体凝聚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无论什么性质的管理,都少不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激励,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重。从管理学的观点看,人们的拼搏和奋斗是由多种欲望和追求所促成,在正确的理想信念前提下,精神激励很重要,目前我国的经济还不发达,尤其是校办企业不可能在物质待遇上得到太多,如果没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就欲壑难填,再高的物质待遇也难以调动积极性。有效应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同步的模式。物质激励是有效激励的基础,但是物质激励达到一定程度时,精神需要就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对此要求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奖励要适度,注意物质激励本身具有精神激励作用;二是注重精神激励的有效性;三是提高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同步性,使组织的思想和企业的目标时刻装在职工的心中。在台州学院印刷厂平时一方面通过组织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同时组织职工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提高集体凝聚力。组织职工进行年度评比,评出职工的学习榜样适当给予物质奖励,从而激发了职工比学争先的积极性,为抓好企业的内部管理创造了条件。

3.加强质量管理,以质取胜

进行优质生产,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环节,产品质量的好坏,是产品生产的重要环节,像足球比赛中的足球守门员,全场中谁都可以犯错,但守门员不能犯错。因为守门员一旦犯错就是输球,甚至于掉分,故在企业管理时,必须重视抓质量,把好质量关。台州学院印刷厂在制定工厂管理制度时,专门列出质量一项,成立一个职工与领导共同参与的质量监督小组,对每个环节的产品进行鉴定,根据评分标准,打出质量分。同时工厂还把质量分与职工的奖金挂钩,促使职工人人重视质量,形成优质生产的好风气。故抓好质量管理是搞好校办企业的一个重要基础。

校办企业要发展,就要从内部管理入手,通过对实现生产的人、机、料、环境等主要因素的有效控制,劳动整体管理不断前进,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校办企业,才能服务于学校,从而服务于社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企业才有出路,才有后劲。我们深信在十七大精神鼓舞下,在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原则,通过体制改革,机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抓好内部管理,树立开放搞活,随机应变的科学管理理念,必将给校办企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夏伍珍:高校校办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J].经济师,2005(11):89~90

[2]王波:浅谈高校校办企业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冶金教育,2005(1):45~47

[3]王玉:浅议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高科技产业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27(2):60~62

[4]许炳孙玉:对高等院校校办企业问题的思考[J].前沿,2005(2):55~56.

大学校办企业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校企合作困境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Y1211,主持人:宋战路。

问题的提出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出路和价值取向。无论何种类型的高职院校,何种类别的高职专业都必须紧紧依托于校企合作办学这一平台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才能办出特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中心工作就是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为主线。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才能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在我国虽然只有20余年的办学历史,虽然目前全国已有15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此专业教育,但该专业在深层次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却寸步难行。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2004年开办此专业以来,虽然院系两级管理者都十分清楚校企合作办学对该专业生存发展的“生命”意义,虽然院系两级管理者在该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和艰难的探索,但目前,没有一家企业与该专业进行完全产教融合的深层次校企合作办学。

困境分析

为什么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深度办学举步维艰呢?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该专业的校企合作办学为例,答案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1.学校方面原因。虽然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中,校方的积极性相对于企业方要高,但学校存在以下方面原因会无形中影响该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层次展开:一是该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并运行,无稳定的实训基地。该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势必影响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并造成与日常教学管理经常发生冲突和矛盾。最终导致校企双方只能建立低层次的校企用工合作关系。二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进一步优化并落实,虽然当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研究型大学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趋同性相比几年前大大减少,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真正进行“工学结合”讲授的课程非常少,其主要原因是师资队伍现状制约,由于多数教师的经历为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身份到教师身份,真正有过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少,“双师型”教师少,导致课堂教学常常表现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教材到黑板,主要为“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实践技能的缺失使得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开展。加之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虽然较前有了大的改进更加贴近对高职学生的考核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课程沿用对本科生的考核评价,采用期末笔试考核方式,课程试题多为理论性试题,死记硬背的题型较多,实践应用型操作型试题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入开展。三是该专业课程建设没有紧密贴近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企业没有全方位参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升学生素质类型课程设置少,校企合作开发的实训教材少。

2.企业方面原因。企业一般不愿意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办学关系,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在企业属核心岗位、敏感岗位,这类岗位涉及企业的核心机密,而现阶段的高职学生一般为90后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张扬、诚信缺失、保密意识不强,企业往往不愿意接收学生在这类岗位“顶岗实习”,因此大多数院校该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为营销等非对口岗位,造成该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雪上加霜。二是因为每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所需从业人员数量的少量性和该类岗位对人的体力劳动所需强度的相对弱小性以及该类岗位受他人尊重程度相对较高原因,致使该类岗位吸引了众人(包括高校毕业生)的眼球,成为很多人羡慕想从事的工作岗位,该类岗位人才需求始终处于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状态。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不像物流管理岗位、建筑工程技术岗位、酒店管理岗位、工程监理岗位存在行业淡季和旺季,也不像上述这些岗位需要大批比较偏体力劳动的高职生。上述因素的现实存在使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权衡校企合作办学的利益比较,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持消极被动态度。

对策建议

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深层次校企合作办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改革:

1.政府转变职能,推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校企合作办学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事,其实校企合作办学不单纯是企业和学校之间的简单意向合作,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统筹协调、监督落实,“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永远是一句空话。市场经济使学校与企业两个经济主体在校企合作中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并进行利益博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导致学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利益博弈中往往呈现出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境地。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监管者、服务者,在校企合作办学中要充分扮演好规则的制定和努力做好服务的角色。首先政府要以立法形式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该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和条例,明确政府、行业协会、学校、企业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要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具体权利和义务,关键是要出台有关支持高职院校进行股份制改革,支持企业参与公办高职院校办学入股,参与公办高职院校利润分红等政策。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政府要做好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行为监管工作,具体讲就是运用已经制定好的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规则条款约束学校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行为,惩罚双方中任何一方的“不为”或“出轨”行为。校企合作办学中,政府要当好“裁判员”,而不该当“运动员”,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政策环境支持、监管协调服务等方面政府要有所大为;但在校企合作办学中某些应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主导作用时政府要有所不为,比如在行业标准的制订、从业资格证书的评定考核等应交给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协会去做。做到不干预不干涉校企双方正常的办学行为。

2.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在实行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下,积极探索设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领导下的新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城镇化建设职教集团为平台,积极吸纳教育主管部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人才交流中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中高职学校,参与到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办学中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拓宽办学空间,形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同时建立互利共赢机制、沟通交流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等保障机制。努力探索让企业参与该专业的招生,设置企业订单班。同时笔者也赞同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孙莉老师的观点:“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创办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笔者认为该公司的职能应界定为:为刚进校的大一新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微观服务;为将要毕业的所有专业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中介的微观服务;为企业提供各种人才信息服务;最重要职能是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所,学生在该公司可全程参与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关键技术的现实运作。

3.创新人才培养,保证校企合作稳定运行

我院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整体安排上虽然较之前几年强化了实践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专业的多数课程教学却依然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少之又少,仅有的教学实践载体是该专业的校内实训室模拟软件,而实训室模拟软件仅仅限于个别综合性实训课使用。因此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很有必要邀请该专业的行业协会、人才交流中心、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专家组建我院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实训与就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实训与就业指导委员会要深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制订和具体实施中来,特别在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实习实训、学生就业等方面与企业深度融合。使课程建设无论是课程开发、课程教学还是教材建设积极吸纳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其中;使学院成为企业员工理论培训和技术研发的基地;使企业成为教师和学生实践培训、顶岗实践的基地。

4.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校企合作办学层次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而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是教师,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该专业在校企合作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只有具备“双师型”素养的教师,才能适应该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度融合。因此我们要在促进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和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方面出台有效的激励措施,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当前,学院在创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已经认识到这点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在“双师型”教师素养的培养中该专业教师真正下企业锻炼笔者以为还是不够,笔者认为所有在岗教师都有必要定期在企业对口岗位学习实践一次,每人实践时间不得少于半年。而且将之作为硬性规定,一以贯之。所以针对该专业的校企合作,我们必须出台针对该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引进企业兼职教师的具体措施办法,比如通过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业绩纳入职称评审、聘用和绩效考核等,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技术开发和开展社会服务的热情,通过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刺激积极引进企业兼职教师,为该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总之,只有地方政府切实转变职能,做好服务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只有学校创新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只有企业着眼长远利益,积极履行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制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瓶颈。参考文献:

[1]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校企合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助力[n].河南日报,2013-7-3.

[2]黄继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障碍及对策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大学校办企业管理办法篇9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办科技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模式

高职院校校办产业是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方式创办的具有企业性质和鲜明专业特色或服务功能的企业实体,校办科技型企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促进了高职院校"产学研"的结合,在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教育经费的补充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校办科技企业现状探析

(一)发展现状

据江苏省教育厅科技发展中心统计结果显示,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科技型(校办)企业,其基本框架是实习工厂(实习基地)的衍生。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各院校为弥补办学经费不足,结合专业、行业或地域优势,相继设立公司或服务部,校办企业得到飞速发展,90年代末达到顶峰。自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以及教育部启动“985工程”后,各院校对校办产业政策发生了转变,校办企业由量变发生了质变,大部分校办企业难以为继,成为学校发展的负担。自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教技发【2005】2号文件)出台以来,各高校相继建立了高校科技企业撤出机制,成立资产经营公司,对所属企业进行改制或重组。至2008年底,90%的高职校办科技企业被改制、重组或停产歇业。当然,其中也不乏成功的典例,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国家对“三农”的扶持政策,2009年校办科技产业年销售近亿。

(二)制约因素

我国校办企业兴办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产物,适宜在粗放的经济模式下运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校办企业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如体制的多头性、机制的呆板性和人员的复杂性等。当然,国家启动“985工程”也是影响校办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观念因素

制约高职院校科技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观念。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校办学资金不足(而同时企业效益相对较好)。为筹措资金,各高校纷纷大力兴办“三产”,但是在经历亚洲金融风暴后,大部分高校“三产”雄风难现,相反给学校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担,校办企业成了烫手的山芋,可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随着高职教育地位的不断提升,办学经费和科研经费大幅提升,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教学和科研成为学院发展的主流,校办科技企业在学院的发展中更显得无足轻重。

2.体制机制因素

体制与机制是一对孪生兄弟,体制因所有制性质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由于校办科技企业是学校全额投资企业,确定了其国有的性质,其体制与机制自然沿用了国有体制与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带有行政与计划经济色彩的国有体制与机制逐渐与市场经济相背离,制约了校办科技企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投资主体单一,管理者选择有局限性

学校作为校办科技企业的唯一投资主体,管理者的选择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管理者来自校内的教学、科研或管理岗位,甚至部分校办科技企业的负责人是“双肩挑”:既是学校某一部门的管理人员,又是企业的负责人。管理者行政化选择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干部晋升机制的延续,是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任免方式在高校企业的延伸。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机制存在问题十分明显:一是委托人缺乏为企业发展选择称职人的动力。学校作为高校科技企业的所有者,由其选择企业的经营者本无可厚非,但学校是非人格化的主体,并不是企业财产的终极所有者。它只是是国有资产委托链条中的一环,不具备真正所有者的“内生激励”;二是选出“官员”,选不出企业家。学校通常将校办企业简单地看作下属单位、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没有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当作一个独立的群体,而是和其他领导干部一样,方式和标准基本一样,都是组织考查、民主测评等,很难选出具有企业家特征的企业管理者队伍;三是不利于企业的战略性发展。由于校办企业内部管理者职务设置的层级有限,从管理者自身的前途考虑,企业也只能是他“仕途“中的一个跳板,加之干部交流频繁,管理者短期行为倾向明显,少有为企业做长远发展的考虑。

2)独立法人性格孱弱,市场化行为较差

校办科技企业往往受制于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过多的行政干预,再加上自身的依赖惰性,因而很多企业的独立法人性格孱弱,当然也就缺乏市场竞争力。特出表现在市场开发方面,由于体制因素,企业往往不作决策,或是请示、或是汇报,导致在机会来临之时,要么贻误战机,或干脆裹足不前、安于现状。相比于高效、精练、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的民营机制,这是最致命的弱点。

3.管理者因素

创业意识簿弱是制约高职院校科技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发展需要创业,而事业、机关人员最欠缺的就是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大家都把机关、事业单位视为“铁饭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求个半职,荣禄一生。创业与风险并存,作为手捧“铁饭碗”的机关、事业工作人员怎肯去冒此风险。因此,校办科技企业领导人大都求稳不求新,求现状不求发展,把此当作人生的一个履历。

总体来说,由于历史渊源、观念滞后,造成了产权不清、管理体制不顺,更增加了建立以市场行为为主体的运行机制障碍,使校办科技企业缺乏应有的企业活力,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独立法人。这是高职院校校办科技企业难于成长壮大的根本原因。

二、高职院校校办科技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探索

(一)健全校办科技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规范的产权关系和法人治理结构,依法设立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统一持有学校对外投资的股权,统一对企业实施投资、经营管理并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

2.学校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其主要职能是向资产公司派出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与资产公司签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书;审定国有资产变动的重大事项,对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活动、财务管理进行监督。

3.无偿划转校办科技企业资产、学校经营性资产及孵化的高新技术产品到资产经营公司,由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经营、统一管理。

4.资产经营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5.在资产公司的统一管理下,对校办科技企业建立多元化的经营机制,如承包制、股份制、目标经营制等。

(二)建立灵活的人事、薪酬激励机制

1.设立人事档案保留机制

在校办科技企业工作的机关干部、教师可以保留学院事业编制,其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由学院代为发放,职称随学院统一评审,以消除在科技企业工作的后顾之忧。学院为其开支的一切费用,由企业全额返还。

2.建立绩效挂钩机制

在科技企业工作的机关干部、教师,其收益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法规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其待遇可采取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政策,以激发科技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切实体现校办科技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资产公司董事会全程监督企业的运作,监事会定期检查企业制度的执行,以保障科技企业的良性运行。

3.建立风险抵押机制

民营企业体制的高效,在于动力与压力并存。在资产经营公司框架下运作的校办科技企业,仍改变不了国有体制的性质。建立绩效挂钩机制,是给经营者提供动力,但对资产所有者而言,财产没有得到充分保障。设立财产风险抵押机制,是一个可探索的解决方法。按照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把充当企业家的优先权或选择经营者的权威交给资本所有者是有效率的,因为资本(或财富)作为显示能力的信号,节约了企业家能力的鉴定成本。引进财产风险低压机制,是变相的股份投资,对经营者而言,是动力与压力并存,对校办科技企业而言,是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共同经营。

三、高职院校科技型企业发展模式探究

高校科技型企业,是高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学、研的衍生,是自主科研成果推向社会的孵化基地。高职院校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要摒弃急功近利的观念,应借助于自主科研成果。因此,高职院校科技企业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学院整体科研水平。高职院校校办产业的发展框架,可按图示搭建:

资产经营公司董事会

这种模式的缺点是:科技企业的发展受制于学院科研水平,没有科研成果产出,科技企业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2.以全资经营模式创办科技服务型企业

科技服务型企业如科技中介机构等,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平台和载体,是联系高校、研究单位、企业、社会和政府的纽带,也是学校科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范围包括各种论证服务、市场开发、专利和许可证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产权交易、企业管理咨询和职业培训等。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国家对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企业知之甚少,大量企业不知从何处获得合适的技术成果或获得国家的优惠政策,科研成果找不到扩散的合适渠道,因此校办科技服务型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按照《公司法》要求,科技服务型企业注册资本为三万元,注资小、风险低、易操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科技企业的另一途径。创建科技服务型企业运行成本底,易组建,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易运行,在为学校师生提供创业平台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综合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银路、李仕明.高等学校发展校办产业的优劣势分析和出路[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8,10(3):22-26.

大学校办企业管理办法篇10

关键词:企业办公室主任;高校企业;职业素质;现代素质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校园管理现状与企业办公室管理质量,将会影响到高校企业的发展效果。作为高校企业,应当基于高校的特点以及市场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企业办公室主任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而为高校企业办公室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高校的全面发展。文章结合高校企业办公室的实际工作情况、工作需求加以讨论,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企业办公室主任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作为高校企业,办公室主任应当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优秀的工作能力等基本职业素质,为高校企业的发展服务。

(一)强烈的责任感

不管在任何时期、任何发展阶段,高校企业办公室工作的稳定性,均会影响高校企业的全局性发展。作为高校企业办公室主任,应当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秉持着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完成自己分内工作,保持爱岗、敬业的工作理想[1]。

作为高校企业办公室主任,首先需要热爱自己的职业,遵守高校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参与各项日常工作,认真、负责完成各项活动。其次,办公室主任应当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积极专研各项工作内容,秉持着“奉献精神”、“服务意识”,积极帮助他人,热心服务于他人[2]。

同时,高校企业办公室主任还应当积极与他人合作,保持一颗真诚待人的心,谦虚学习、积极合作,合理安排各项高校企业办公室工作任务[3]。同时,面对各类难题时,需要及时请示上级领导,汇报情况,征求他人的观点与建议,注重日常工作中的细节观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针对性的改善问题,了解新情况,总结典型案例,为高校企业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秀的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是评价一个人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也是高校企业办公室主任所需要具备的重要职业素质之一。高校企业每日工作量较大,对企业办公室主任的实际工作能力、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办公室主任,应当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文字驾驭能力等,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技能水平,保证各项工作开展的效率与工作的效果。

二、企业办公室主任应当具备的现代素质

企业办公室主任应当具备专业的法制观念,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积极的学习意识等现代素质,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

(一)专业的法制观念

在当前依法治国的社会发展环境下,高校企业办公室主任应当具备专业的法制观念,学习法律、了解法律,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办公室工作中,应当知法、懂法,并保证各项办公室工作合法。基于相关的法律制度、政策条例等,合理使用法律维护高校企业的合法权益,保证高校企业的综合工作质量。

(二)辩证的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指的是人们的分析、推理或者是判断各类事物中,采用客观辩证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将对象视为一个整体,分析其内在运动规律、变化特点以及各类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等,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特点。在高校企业办公室工作中,办公室主任应当坚持着辩证的思维方式,从事物的多面性进行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与主要矛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同时,高校企业办公室主任还需要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从以往所发生的各类事件中总结问题,分析问题,打破墨守成规的工作态度,积极进取,不断完善高校企业办公室总体工作质量。

(三)积极的学习意识

正如古语所言“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人们进步的阶梯,也是提升高校企业办公室主任综合工作能力、职业素养的重要方式。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企业办公室主任应当具备积极的学习意识,主动学习各类先进的办公室管理理念、管理技术,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三、结束语

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作为高校企业,应当加强对当前市场发展环境的分析,明确当前高校企业发展的方向。高校企业办公室主任应当发挥其工作价值,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进而更好的为高校企业服务,提升高校企业办公室管理的效率与工作的总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志远.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开创学会学术事业发展新局面――访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企业工作办公室主任宋军[J].科技Пǎ2016,10(13):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