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残疾人救助工作总结十篇社区残疾人救助工作总结十篇

社区残疾人救助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0:09

社区残疾人救助工作总结篇1

经估算,我国现有中、重度残疾儿童约77.6万人,占残疾儿童总数的43.7%,其中:视力残疾儿童9.7万人,听力残疾儿童12.6万人,肢体残疾儿童15万人,智力残疾儿童37.5万人,孤独症儿童2.8万人。不同类型的残疾儿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康复救助需求。

“十一五”期间,中国残联以救助补贴的形式对少量贫困残疾儿童实施了救助,惠及各类贫困残疾儿童约17万人,补贴经费达2800余万元。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少量贫困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残疾儿童康复需求量大、需求迫切的问题,残疾儿重抢救性康复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

调查:抢救,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尚处于完善阶段。

残疾人事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客观存在。

生活水平低、就业率低、社会保险覆盖率低是广大残疾儿童家庭普遍存在的现状。

2008年,中国残联赴河北、湖北等省就“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保障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量非常大。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尚处于完善阶段,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和社会救助范围正在逐步扩大,“全民低保”、“全民医疗”已开始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也将残疾人列为重点补贴对象。实施针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救助、特殊服务,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保障需求,也是建立完善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需要。

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客观存在,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业务领域之间以及不同类别的残疾人之间、不同残疾程度的残疾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残疾儿童在抢救性康复救助工作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尤为突出。生活水平低、就业率低、社会保险覆盖率低,是广大残疾儿童家庭普遍存在的现状。由于医疗、康复服务等多方面的特殊支出,残疾儿童家庭的生活水平明显降低,且由于残疾儿童需要长期的照料,残疾儿童亲属不得不在就业、就学,甚至婚姻上做出艰难的取合。因此,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十分必要。

在全面了解我国残疾儿童现状及康复救助工作开展的情况下,2009年,中国残联启动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设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专项资金,以满足广大残疾儿童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从根本上提高了残疾儿童的生存能力,改善了残疾儿童生活质量。

残疾儿童生存现状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需求量大以中、重度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需求最为迫切。

残疾儿童筛查体系有待建立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较为系统的残疾儿童筛查体系,许多残疾儿童因为其残疾症状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和确认而错过了治疗和康复的最佳时期,导致后续的治疗和康复效果不够理想,有的甚至导致终生残疾。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残疾儿童筛查体系,将触角延伸至基层医疗卫生部门,建设残疾儿童筛查上报系统和管理系统,是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的重要前提。

残疾儿童家庭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无力承担康复费用目前,我国残疾儿童中约有80%生活在农村和边远山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许多家庭经济收入微薄,无力承担康复费用,因此错过了孩子康复的黄金时期。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残疾儿童家庭户人均年收入为2264元,其中农村残疾儿童家庭户人均年收入仅为1918元。残疾儿童家庭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的开展,降低了康复治疗效果。

现有康复服务机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各级康复机构均存在专业设备老化、不足,康复服务功能欠缺,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不过关等问题,特别是我国农村地区康复服务条件差、服务机构功能少、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尤为突出,导致大量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残疾儿童家长对残疾儿童康复教育知识缺乏了解家庭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康复教育对残疾儿童实施早期介入、早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结果显示,学龄前阶段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及早进行干预,实施科学的康复措施,能够最大程度的补偿残疾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可以说,家庭康复教育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残疾儿童未来的发展。但由于我国残疾儿童家长普遍存在对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基本知识认识不足,康复训练方法不够科学,致使残疾儿童的早期补偿性训练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对残疾儿童家长开展培训,普及残疾儿童康复教育知识,传授科学、规范的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法,是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的重要保障。

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对康复救助工作知晓率低,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各级政府、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康复服务机构的不懈努力和共同推进,也需要残疾儿童及其家庭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但由于我国大量残疾儿童生活在农村和边远山区,信息不够畅通,使得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知晓率不高,残疾儿童参与康复救助的比例偏低。因此,加大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对康复救助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程度,是推广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工作,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有力保障。

实施:救助,全面适配

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是指对0-6岁在视力、听力、肢体、智力、精神等方面存在残疾的儿童开展全面的治疗和康复救助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残疾诊断评估、辅助器具验配、医疗救助服务、康复训练服务以及家长康复教育等5个方面。

(1)残疾诊断评估:在全国范围内对0-6岁残疾儿童进行测试、筛查、诊断、评估等一系列检查工作,从而判断其残疾程度,明确其康复救助需求。如,对听力残疾儿童进行听力残疾诊断评估,明确其残疾程度及需要的康复救助形式。

(2)辅助器具验配:为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配备能够有效弥补或代偿因残疾造成的身体功能减弱或丧失的辅助器具,从而有效补偿、减轻、替代其功能缺损。如,为视力残疾儿童配备助视器,为听力残疾儿童配备助听器,为肢体残疾儿童装配假肢、矫形器、轮椅及其他助行器等。

(3)医疗救助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进行医疗手术,从而改善其残疾状况。如,对听力残疾儿童、特别是新生听力残疾儿童进行人工耳蜗移植手术,对肢体残疾儿童进行肢体矫治手术等。

(4)康复训练服务:采用机构、社区、家庭相结合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服务,从而帮助其改善或

恢复各项缺损功能。如,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能力的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认知、行为等能力的训练等。

(5)家长康复教育:采用机构与社区相结合的方式,对残疾儿童家长进行康复教育培训,普及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基本知识和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协助开展残疾儿童的早期介入与干预工作。

为确保“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顺利实施,中国残联成立由主要领导、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中国残联的监督指导下,覆盖全国省、地(市)、县各级残联的康复救助服务体系,明确规定各级任务和职责。省级残联作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具体管理单位,负责管理、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本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地(市)级、县级残联作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具体实施单位,负责本地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具体实施。

各级残联高度重视项目的实施工作,具体研究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及困难。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制度,确保按规定做好救助对象的筛选和辅助器具的配发等工作。集中做好项目的部署、培训,确保项目执行地区、执行机构的人员掌握项目管理要求,精通服务技术。要建立公示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项目救助情况。

各项目执行地区残联及相关康复机构要有专人负责项目管理,建立专门档案,确保相关档案资料完备。同时,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项目经费不得用于项目实施方案规定以外的用途。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宣传项目的意义、资助内容和申请办法,及时宣传报道项目开展情况和受助效果。通过举办项目启动仪式、组织慰问受助残疾儿童等活动,让全社会更多地了解、关注和扶助贫困残疾儿童。

中国残联会同财政部根据项目实施进度,组织了检查评估。严格各地的项目评估考核工作制度,定期检查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要指导基层及时整改。

“中国残联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实施,加大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力度,积极推动了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

项目目标

为贫困视力残疾儿童免费配发低视力助视器2700件,总计金额120万元。

为1500名贫困聋儿配发人工耳蜗产品,补贴人工耳蜗手术和术后康复训练经费,总计金额18900万元;为9000名贫困聋儿配发助听器,并补贴康复训练经费,总计金额22320万元。以上共计41220万元。

为贫困肢体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9000人次,总计金额9000万元;为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免费配发矫形器、轮椅、坐姿器、站立架、助行器等辅助器具共18000件,总计金额2160万元。

社区残疾人救助工作总结篇2

一、区“十一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

《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年)》实施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市残联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优化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委发[2009]9号),加大了残疾人工作力度,一系列涉及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残疾人保障的特惠政策得以实施;助残惠残项目纳入区委、区政府“民心工程”实施,进一步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大局。区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形成了共同参与、共推发展的良好局面。社会各界大力宣传、支持残疾人工作,广泛开展爱心募捐活动,创造了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夯实了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基层残疾人组织机构建成率、人员配备率均达到100%。23个镇(街道)和260个村(社区)均成立了残联和残协,全区共配备了283名残疾人专职委员,“五个一”管理模式得到中残联认可。创建了16个残疾人康复示范社区,5个残疾人扶贫基地,建成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办事处、区残疾人法律援助站、区残疾人心理咨询站,开通了区残联网站,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成功启动,五大残疾人专门协会基本实现“三个活跃”,较好地发挥了服务功能。被确定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市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社区。

保障了残疾人切实受益。“十一五”期间,全区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4000例,持续救助1583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各类残疾人用品用具2025件,共为23000名残疾人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积极开展残疾学生入学救助,“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95%,残疾大学生录取率达92%。举办城镇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15期,共培训残疾人2250名,安置5225名残疾人就业,城镇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7%以上。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201万元,改造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760户。举办了两届残疾人文艺汇演,创编了《爱让我站起来》、《师魂》等一批优秀残疾人文艺节目。充分利用“助残日”、“国际聋人节”、“国际盲人节”等契机,大力组织爱心助残活动,募集爱心资金450多万,救助贫困残疾人4200多人次。

我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各项任务全面完成,五年的成就为“十二五”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中还存在较多问题:残疾人事业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医疗卫生、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及无障碍等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政策措施还不完善;残疾人的优惠政策仍然落实不到位等。

二、区“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333”发展战略,着力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以满足残疾人基本需求为根本立足点,以切实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为宗旨,着眼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残疾人状况改善和全面发展,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将切实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讲求实效,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不断缩小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和分类指导。政策、资金、项目向农村和基层倾斜,促进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均衡发展,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坚持解决当前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相结合。立足基层,面向群众,优先解决残疾人反映突出、要求迫切、受益面广的实际问题;完善制度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建立起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基本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人人享有安全住房、残疾儿童少年人人享有义务教育以及有就业需求和能力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充分就业,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社会参与更加广泛,人道主义思想和扶残助残风尚更加普及。

――基本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普遍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低收入残疾人生活救助水平逐步提高;城乡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逐步扩大残疾人基本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障范围;探索建立困难残疾人专项生活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津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基本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康复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普遍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基本实现有需求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和普遍适配辅助器具;支持对0―6岁贫困残疾儿童免费实施抢救性康复。

――基本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安全住房。将住房困难的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纳入城市住房保障和城乡住房救助制度;加大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力度,切实保障残疾人住房安全。

――基本实现残疾儿童少年人人享有义务教育。通过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实现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基本实现有就业需求和能力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充分就业。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实现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普遍享有就业服务和培训,保障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

三、“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社会保障按照〔〕19号、渝办发〔〕389号、委发[2009]9号文件要求,大力提高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使残疾人基本生活有稳定的制度保障,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1.将残疾人普遍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2.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生活仍有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实施重点救助,并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以及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学龄前残疾儿童、在校残疾学生等特殊困难家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实行临时救助。将所有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供养范围,实施养育、康复、教育、就业、住房相配套的孤残儿童综合利政策。

3.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为残疾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按规定政府给予补贴。将不能实现就业、符合规定条件的残疾人纳入城乡居民社会保险。

4.扩大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残疾人缴费补助范围,对享受低保的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由政府按规定予以资助。逐步扩大残疾人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稳步提高待遇水平。大病救助、医疗补助优先照顾残疾人,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积极探索残疾人专项医疗救助。

5.探索建立贫困残疾人生活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津贴制度。开展一户多残、老残一体、低保及低保边缘户等困难残疾人专项生活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津贴工作试点。

(二)康复以康复重点项目为突破,稳步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到2015年,全面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1.加大残疾人康复救助力度。建立残疾儿童台帐,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特别是0―6岁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力度,对贫困残疾人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需求给予补贴,对享受低保的重度残疾人逐步实行免费适配。

2.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构建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村)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提高康复服务的可及性。2015年前,建成区级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开展康复服务和社区康复指导。着力打造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平台,新建残疾人康复示范社区10个。建立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提供康复服务和指导的机制,推广居家康复。

3.加强残疾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应当设立康复医学科室,开展康复治疗与训练、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临床研究等工作;社区(村)卫生室(站)要有专(兼)职康复指导员,并配备康复设施设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康复志愿者服务,逐步建立由康复专家、康复指导员、康复协调员、康复服务志愿者等组成的康复服务队伍。

4.加强残疾预防。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健全政府统筹规划和协调、有关部门和团体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残疾预防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

(三)教育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1.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残疾儿童的学前干预和教育,建立0―6岁残疾儿童筛查、报告、转衔、早期康复教育、家长培训和师资培养的工作机制。鼓励普通、民办幼儿园及康复机构开设残疾儿童入学班(点),招收残疾儿童。加强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将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中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纳入免费义务教育体系之中。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依托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和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加快发展长短期结合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和培训。

2.改善特殊教育发展办学条件。合理布局特殊教育校点,形成以区特殊教育中心为龙头、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格局。努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配备特殊教育专业设备和图书馆(室),有条件的配备现代化的教学、康复设备和器材,提高特殊教育现代化水平。鼓励和规范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发展,对公办和民办机构及师资进行统一资格认证、注册登记。

3.加强特殊教育救助。完善贫困残疾学生入学救助体系,针对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增加补助项目,提高补助标准。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残疾人家庭子女及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中残疾学生,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逐步实行残疾人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充分保障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

(四)就业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制定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使有就业需求和能力的各类残疾人普遍获得就业服务和培训,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

1.加大残疾人就业工作力度。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等,大力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鼓励和扶持兴办福利企业、工(农)疗机构、辅工厂等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积极扶持和鼓励残疾人兴办微型企业,促进自主创业和个体就业。对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要为其提供创业指导、符合规定的税费减免等政策措施。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全市各级政府就业联动和督导工作,税务、民政、人力社保、工会、残联等部门和单位要密切配合,加强对福利企业的监督管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不断扩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范围,提高残疾人受益面。

2.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和职业能力建设。依托专业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具备资质的社会培训资源,对2500名城镇残疾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层次,创新培训模式,为残疾人实现竞争性就业创造条件。

3.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设立区残疾人就业指导中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普遍开设残疾人服务窗口和服务项目,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适应评估、就业和失业登记等针对性就业服务。将就业困难残疾人纳入就业援助范围,通过提供即时岗位救助、公益性岗位安置、落实岗位等扶持政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加强盲人保健按摩工作,组织实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规范盲人按摩管理和服务。

(五)扶贫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完善扶贫体制机制,帮助贫困残疾人改善状况,使有开发能力的贫困残疾人脱贫率达95%以上。

1.加大农村残疾人扶贫服务力度。继续将残疾人扶贫纳入政府扶贫开发计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把农村贫困残疾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对象,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愿望的贫困残疾人优先享受国家扶贫开发和惠农政策。做好社会救助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新建5个残疾人扶持示范基地,提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确保扶持基地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

2.推进残疾人“安居工程”。对符合城市廉租房保障条件的残疾人优先安排;整合资源加快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动态消除“危房户”,对新产生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确保发现1户消除1户,切实改善残疾人的居住条件,基本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安全住房。

(六)托养服务以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为重点对象,建立健全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社区残疾人救助工作总结篇3

一、社会救助和保障工作

我们以求真务实为出发点,以为民解困为要务,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把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作为保障工作的基本点和落脚点来抓,解决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着力落实好大病救助、临时救助、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社会救助保障。

*年春节期间,在民政局、区残联等上级救助部门的帮助下,向399户生活困难的低保居民、低保边缘居民办理了大病救助、教育救助等多项救助,发放了价值90680元的救助款及物品;在街道党工委的安排下,向257户困难居民发放了价值41100元的米、面、油等生活物品。为辖区3户贫困居民办理了大病救助,发放救助金10600元,为3户居民办理了临时救助,发放救助金3500元。为低保家庭中普通高中以上的37名学生发放教育救助款共计26000元。

7月18日灾情突发后,我们高度重视,立刻展开灾情善后工作,24日上午,即将700元的救助金发放到了两户受灾居民手中,确保了居民群众安全,将群众的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在市、区慈善总会的帮助下,为辖区内的79名低保居民办理了社会救助证、爱心卡,每户持证到慈善超市可以领取300元物品;为辖区内55名低保居民办理了*省千佛山医院的慈善医疗救助卡,解决了低保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10名贫困居民办理了“雪中送炭”救助卡,救助低保困难家庭每户半吨价值260元的冬季取暖用煤;为10名贫困老人发放了清华医院的面值300元慈善医疗爱心救助卡,凭卡可以享受医疗和药品救助。

*市政府8月底通过了《*市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市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我们立刻开展了经济适用住房低收入家庭认定的相关工作。我们按照《*市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试行)》规定和区民政局工作部署,对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协助居委会对需要办理低收入认定的家庭办理申请手续,向前来咨询的居民耐心解释申请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的相关政策法规,对各社区居委会张榜公示的经济适用房申请人的家庭及收入情况进行审核,认真把关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确保了认定过程公开、公正、公平,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切身权益。

二、继续推进社区基层政权建设

按照社区a型体制运行机制的内在要求,我们一如既往地教育社区干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上为党分忧、下为民解愁的服务观念,增强依法行政、依法自治的自觉性。同时严格执行考勤等各项管理制度,坚持周四例会制度,经常对社区居委会和服务站工作人员进行政治和业务培训,学习上级有关新政策新业务,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十月初,我区对社区干部工资补贴标准进行了上调,我们按照区民政局的要求,迅速行动,以“全拨付、不耽搁、速发放”为原则,在全区较早地对社区干部进行生活补助补发,平均每人补发6600余元。这一举措,解除了社区干部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更加愉悦、更加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工作。

三、社会公益性工作

1、根据区慈善总会的安排,认真做好“慈心一日捐”、等社会捐助活动的募捐工作。我们高度重视“慈心一日捐”活动的募捐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慈心一日捐”活动的重要意义,在辖区内挂起了十余条宣传横幅,印制了一千份宣传材料,向所属单位印发了通知,召开专题会议,使慈心一日捐活动的目的、意义及要求得到及时充分的传达贯彻,使“慈心一日捐”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共累计收集上缴了慈善捐款196288.5元,被市、区慈善总会评为先进单位。

2、动员广大社区居民、驻地单位、机关干部积极响应区里关于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的号召,踊跃为困难群众特别是受灾特困群众捐款捐物,送上对困难群众的一份温暖和一片爱心,共筹集了捐款4280元

3、联系*省眼科医院在三个社区为居民举行了免费验光、专家咨询、免费检测维修眼镜的“防盲治盲进社区”义诊活动。帮助一名贫困居民争取到了免费做白内障手术的机会,手术进行的十分顺利,痊愈后,该居民制作了一面锦旗送到了街道办事处,激动地表达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4、以坚持保障社区居民健康为出发点,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综合、连续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目标,我们积极协助社区卫生中心建立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制度,扩大其在居民中的知晓度,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今年,我社区卫生中心被评为*市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单位。

四、双拥优抚工作

1、做好对3名公益性岗位干部的管理工作和军属登记工作,认真落实优抚政策,经常走访辖区优抚对象,了解他们生活的困难,进行优先救助。春节期间,向38户军属发放了76000元的义务兵优待金,向400多户军属发放了8000余元的军属慰问品。9月份,对3名公益性岗位干部工资标准按照要求进行了上调,并对其进行了工资补发,平均每人补发1600余元。

2、在各社区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对双拥工作进行大力宣传。组织社区和济空勤务营结对子,开展了驻地官兵定期进社区便民服务日等丰富多彩的军民共建活动。邀请官兵观摩社区工作,听取他们关于建设社区的建议,密切军民关系。

3、在辖区军属和转业军人中着重抓好国防、法制、传统、形势四项教育,健全保障、服务两大机制,妥善解决转业军人和军属各类权益纠纷,杜绝侵害军人军属权益案件和越级上访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军人形象。

五、残联工作

在街道党工委和区残联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开展贴心服务,真心实意地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在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残疾人社会保障、宣传维权、残疾人综合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1、残联换届工作

七里山街道残联召开了残疾人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区残联理事长,党工委、办事处领导,残疾人及其亲友,残疾人工作者共计50余人参加了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五届主席团委员、主席、副主席及出席市中区残联第五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人选。

2、残疾人帮扶救助工作

逢年过节及助残日期间,走访、慰问辖区内的困难残疾人,组织志愿者到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家中,帮忙打扫卫生,并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年春节期间,共为辖区内91户贫困残疾人发放了油、面等价值6000余元的慰问品。助残日期间,为121户特困残疾人发放了价值11770余元的慰问品。

积极为患病的贫困残疾人申请大病救助,帮助其度过难关。*年春节期间,向三名残疾人发放了大病救助金8000元;12月,区残联的领导和*卫视的记者来到七里山残联,向一名身患癌症的贫困残疾人发放了3000元的大病救助并为其带去了油、面等慰问品,解决了他们的燃煤之急。

积极为求学特别困难的大中专学生办理教育救助,多渠道筹集资金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今年共为37名贫困残疾人家庭学生申请了教育救助,正在审批中。

3、精神病防治普查工作

为全面落实“*”期间精神病康复工作,落实2010年前我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我们在区残联和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部署下,组织开展了精神病防治工作普查。我们精心组织,克服了此次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居民普遍对精神病调查排斥、工作难度大的困难,挨家挨户入户调查,为192名精神障碍患者填写了精神病人防治康复登记表,确保了普查工作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

4、康复工作

在区残联的大力支持下,每个社区残协均配备了康复器械,我们就地就近地组织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评估确立康复训练对象,制定训练计划,训练后进行评估,再训练,再评估,循环进行,并建立残疾人康复记录和康复档案。

5、残保金征收工作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一项政府基金,对维护残联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这项工作,我们加强了宣传力度,通过对驻地单位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提高了对残疾人工作的认识,从而在安置残疾人就业,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方面得到各驻地单位的支持,共有18家单位缴纳了130059元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6、残疾人就业和培训工作

为了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办事处残联一方面采取残疾人优先就业政策,有适合的工作先照顾残疾人;另一方面通过为残疾人牵线搭桥、培训技能、维护权益等措施,为残疾人开展了就业政策指导和就业岗推荐服务。在我们的努力下,已安置25名残疾人实现了再就业,确实解决了他们的实际生活难题。

六、红十字会工作

1、“洒下一线阳光,播种一片希望”,积极为辖区内的单亲无亲特困学生争取救助。在市、区红十字会的帮助下,和某企业家结成对子,对两个单亲无亲学生分别每月给予300元、400元的救助金,一直到其18岁成年。给单亲无亲的特困学生带去了人生的希望。

2、为两名患有糖尿病的贫困居民申请参加了糖尿病援助工程,向其分批发放了价值3000元的治疗糖尿病的药品,帮助其度过难关。

3、积极宣传“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向社区居民宣传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相关知识、救灾备灾知识、卫生救护知识、无偿献血、艾滋病预防知识。世界红十字日当天,组织辖区3名红十字志愿者参加“百万红十字志愿者大型募捐活动”,填写了志愿捐献书、现场采集了血样。我辖区三名居民还被授予了“区红十字会荣誉会员”称号。

4、在区红十字会的帮助下,在新学期开始前,向辖区内5名单亲特困学生发放救助金3400元。

七、老龄工作

社区残疾人救助工作总结篇4

残疾人是特殊的群体,又是困难的群体。对这一群体给予特定的制度安排,保障他们的社会生活权益,是关注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援助现状

我区总人口40.5万人,残疾人总人口2.4万人,占总人口的5.9%(其中城镇人口1.3万人,农村人口1.1万人)。不同类型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口数比例,肢体残疾人数量7563人,比例为31%,听力残疾人数量4531人,比例为18.7%,言语残疾人数量580人,比例为2%,视力残疾人数量4840人,比例为19.9%,智力残疾人数量1977人,比例8%,精神残疾人数量2420人,比例为9.9%,综合残疾人数量:2284人,比例为10.5%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援助工作,采取多种举措,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我区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在生活就业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帮、包、带、扶”等多种形式,共帮助563名残疾人脱贫。通过低保、五保和救济保障,城镇特困残疾人全部享受了低保,部分农村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改善。为保障和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在全区城乡各类经济组织中全面推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对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在医疗方面,实施以免费为特困残疾人助视、助行、助听和对特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给药的“三助一给”康复扶贫工程,不定期组织专家医疗队分赴农村,开展义诊和会诊。

在权益保障方面,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对残疾人经营性收入实行税收优惠,推行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支持和鼓励法律服务机构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减免费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等。

二、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区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仍以家庭抚养及临时性的救助和救济活动为主,缺乏制度性保障。尽管有关方面大力推行低保制度,使得相当多残疾人被纳入低保体系中,但总体而言,直接依靠制度性保障的残疾人还很有限,特别是处于低保标准外边缘状态的大量城镇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以及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他们的基本保障主要依靠家属、邻里帮助以及干部节日走访、党团帮扶和一些亲友临时性救济。以户均收入确定低保标准的差额补助低保,解决不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必需支出。

2、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一是上级补助经费有限,使残疾人低保工作不能做到普惠加特惠,加上一些地方自身财力不足。二是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单一,大部分靠财政支出,处于政府包揽的局面,阻碍了残疾人保障水平的提高。三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社会低保之中,未作为独立保障项目。四是各类康复器材严重匮乏,缺乏场所,缺少训练有素的康复指导员,康复工作在城市没有正常开展,农村更是空白。五是残疾人的维权工作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3、社会主动助残未成风尚。中国人组织观念强,家庭观念重,受传统观念“家国结构”的影响较深。当他们遇到残疾伤害时,只能上靠政府,下靠自己,别无他途。社会上许多人漠视这一社会群体的困难性,对他们关爱不够,甚至是歧视。企业主动捐助残疾人情况较少,个人捐助现象更是少见。

4、农村残疾人的生活与社会保障出现了新困难和新问题。按人口比例计算,我区农村残疾人约有1.1万人。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更是存在诸多困难。一是农业税取消,基层乡镇组织实施社会救济残疾人的唯一资金来源消失。二是残疾人往往是因病致残,因残致穷,又因穷致病。我市有四分之一的残疾人属于农村特困户,近四成农村残疾人在高额医疗和社会各项开支的挤压下,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三是农村残疾孩子失学状况严重。四是农村重残和一家多残家庭进一步边缘化。五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受伤致残增加,加大农村助残工作的压力。

三、几点建议

(一)树立新残疾人观念

把残疾人作为能够参与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的劳动者来对待,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包括整个社会生活,使他们能够在那里持久地而不是一阵子、平等地而不是作为“三等公民”、充分地而不是一星半点地参与社会生活,达到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共同和谐,最终与健康人相融合。加强宣传,倡导爱残助残的社会风尚,努力营造广大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氛围,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对残疾人全新的认同。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积极投入到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中来。

(二)政府要加大对残疾人社保工作力度

一是发挥政府在残疾人事业中主导和引导作用。将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规划,完善残疾人保障金的管理,设立专项基金,保障资金按时到位足额的发放。

二是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人。建议政府确定以残联为牵头单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保障;同时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信息共享平台,保证牵头单位全面、系统地了解残疾人社会救助情况。

三是积极引导帮助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鼓励广大残疾人自强、自立,增强就业意识,引导和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进行统筹规划,支持他们参加职业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对残疾职工开展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积极做好开业指导、咨询服务和后续扶持工作。对农村的残疾人要与农村扶贫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实用性、通俗性、简便性和灵活性,鼓励农村残疾人扩大“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规模,逐步实现残疾人职业培训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为残疾人创造各种就业条件。

四是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支持兴办福利企业,扩大残疾人就业门路。政府要支持那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并对做出贡献的给予表扬和表彰。

(三)发挥第三方的社会保障作用

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属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要改变“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为“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发挥第三方力量的作用,作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补充。

1、企业可以发挥资金、产品、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残疾人社会保障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政府部门共同开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同时规范企业的捐助行为,加强透明度,保证资金的正确运用。

2、各级行会组织应完善机构建设和管理,努力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服务能力,真正发挥第三方在残疾人社会保障中的主力军作用。

3、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残疾人就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就业援助体系。广泛开展慈善募捐,发挥各类慈善机构、公益组织、民间团体的作用,为残疾人事业募资金、募项目、募服务;动员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人就业,深入开展文化助残、科技助残、法律助残、志愿者助残等活动,给残疾人就业给以行政、法律、经济、道义和舆论等方面援助。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保障制度规范化

一是建立完善残疾人基础档案。重点掌握残疾人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及动态变化,为政府部门落实保障措施提供准确依据。涉及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单位应及时将有关情况和数据抄送牵头单位,由牵头单位负责定期编发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信息。

二是建立独立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推行覆盖全社会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困难残疾人社会救助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基金等社会保障金,重点对特困残疾人家庭实施定点和定期的保障。加大各级人大执法、各级政协视察和相关部门定期检查的力度,切实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程度,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是出台地方残疾人社会保障实施细则。将残疾人生活、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的对象、标准、方法、措施细化,特别要对目前社会低保进行分类,针对重残、老残一体、一户多残和无业智残人、精神病残疾人的特殊困难,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

四是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对城市范围内的残疾贫困家庭,适当上浮社会保障标准,对重残无业、老养少、一户多残等贫困残疾人酌情每月给予特别补助;对于农村残疾人,可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为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的贴补部分资金。同时多渠道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包括危房改造、免费安装自来水等;对农村孤残儿童要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就学条件。

五是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和行业建立对残疾人的救助制度。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单位应对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救助,每年安排一定量的专项资金服务残疾人。

社区残疾人救助工作总结篇5

残疾人会议讲话一:

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推进残疾人就业、培训、社保、维权四项工作,努力扩大残疾人就业规模,提高社保覆盖面,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1、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残疾人的就业是残疾人生存之本,我们努力推荐残疾人就业。第一,积极开发残疾人就业公益岗位,鼓励各类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与民政部门和残联联合举办残疾人专项市场,推荐残疾人就业;第二,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和组织自谋职业的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并予以适当的补贴;第三,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对残疾人建立帮扶机制,20xx年,先后推荐80名残疾人就业。2、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第一,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一般居民医保费每人每年按260元标准筹集,而对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并已丧失劳动能力的重残人员,实行个人缴纳20元,政府每人每年补助240元。第二是新农保。新农保政策,给予普通人每人每年30-50元的补贴,而对重度残疾人参加新农保给予每人每年100元补贴。第三,二等乙级

2伤残军人从去年起统一参加职工医疗保险。

3、推进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协助市残联,依托职业培训机构,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对首次参加就业前培训的免收或减收培训费。20xx年,我们先后组织了3批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其中有部分职工取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

4、推进残疾人权益维护工作。加强残疾人劳动就业执法监察,提高残疾人与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落实残疾人劳动保护政策,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去年,我们受理残疾人投诉举报案件19件,立案查处13件,责令用人单位与14名职工签订合同,为5名职工追讨欠薪近6万元。

我们在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先进单位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助残工作。

1、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工作。加大对用人单位的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推荐工作,通过举办残疾人招聘会来搭建用人单位与残疾人求职者的沟通平台,引导、服务用人单位积极开发并安排适宜残疾人工作的岗位。积极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积极扶持有条件的残疾人自主创业、个体就业,对经过项目前期可行性评估的创业项目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或者给予资金扶持,帮助残疾人解决资金难问题。积极配合市残联,加强对本市有就业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失业残疾人进行培训,培训费用全额补助。

2、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针对残疾人群体低就业率和高贫困率的现状,以政府鼓励、推动、促进残疾人就业为契机,提高残疾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的参保率,让残疾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所靠。对于一些无就业能力的重度残疾或智力、精神残疾人,建议政府加大资金补助力度,帮助他们参加养老及医疗保险,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

3.加大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增加对城乡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补助,降低医疗费用报销门槛,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和限额,让更多残疾人能够享受医疗保险所带来的实惠。此外,考虑到残疾人的经济困难和实际看病需求,进一步研究政策,逐步向残疾人倾斜;根据上级要求,建议政府逐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诊疗目录范围,进一步减轻残疾人经济负担。各位领导,同志们,做好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于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将继续努力,做好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为江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残疾人会议讲话二: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从更高的角度重视民政和残疾人工作

**年,全区民政和残疾人工作取得了3个方面的成绩。一是注重提升民生保障质量,社会救助工作有了新提升。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人均补差水平较去年分别提高11%、16%,惠及1.7万人;医疗救助次均额度占次均自付费用的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78%,惠及11.6万人;临时救助资金投入较去年提高42%,惠及近3000人;贫困肢体残疾人和儿童康复补助标准提高到3.3万元/人,残疾人康复救助等惠及1.2万人;全年筹集各类民生保障资金1.66亿元、较去年翻了一番,城乡困难群众的吃、穿、住、医等基本生活得到了更有力的保障、获得了更大实惠,残疾人生存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二是注重加强敬老助残工作,社会福利事业有了新提升。投入7190万元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区中心敬老院基本建成,残疾人康复中心、殡仪馆迁建工程、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等重点项目推进有力。近8.2万老年人优待政策全面落实;残疾人康复、就业、扶贫等项目惠及近1万人,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白内障免费复明等惠及1000余人;郑建伟被评为“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三是注重强化公共事务管理,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有了新提升。全面完成第九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健全完善了村(社区)工作准入等相关制度,大幅度提高了村(居)干部报酬。牵头举办了片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演练,及时应急救助8次风雹等重大灾害,灾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及时得到妥善安排,救灾抗灾综合能力稳步提升。

在充分肯定民政和残疾人工作取得的成绩时,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民政和残疾人工作存在面广、难度大、任务重的问题。说面广,上到行政区划,下到村街地名,从一个人的出生到终老,从最可怜的人到最可爱的人,几乎都要涉及。说难度大,服务对象中除了“优抚”对象外,大都属于“贫困对象”、“弱势群体”,工作要求高,难度大。说任务重,工作正在进行着从“二线服务者”向“一线建设者”转变、从“救济补缺”向“全面普惠”并“适度提高”的转变、从“民政”到“民生”的根本性转变。与此同时,我们的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一是社会保障能力弱与特殊困难群体需求大的矛盾突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提供保障的能力还不够,困难群众总量大、困难面宽,提供社会救助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同时,我区属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区,防灾减灾能力还弱,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家庭因灾、因病致贫、返贫;全区已有3.6万名残疾人,加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58%,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3%),每年我区会新增加近100名残疾儿童,这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困难的特殊社会群体需得到救助,现实保障处于“僧多粥少”的现象突出。二是社会保障水平低与人民群众期望高的矛盾突出。目前,全社会给予的保障,还只能是在保基本、兜底线上,解决吃饱、穿暖问题,随着全面小康建设步伐的加快,这些特殊困难群体在医疗卫生、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诉求也随之提高,离“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这一高愿望矛盾突出。三是保基本的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实与工作要求有差距。一方面,民政和残疾人工作由一般性管理工作转化为重要的社会民生工作,历史上形成的体制构架承受能力有限,特别是乡镇、村组基层力量薄弱,与服务对象见人、见事、见面的要求还没有很好的落实,该宣传的未宣传,该公示的未公示,群众知情权没有很好落实,救助对象的精准度不够,群众有意见。另一方面,机制还不够完善、漏洞还没有堵住,给部分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居)干部制造了“权力寻租”的空间,出现了办事不公、优亲厚友、人情保、人情救助等现象,该保障的没得到保障,不该保障的得到了保障;甚至个别基层干部胆大妄为、雁过拔毛、违纪违规,致使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实走样,群众意见大。再有,惠民资金监管不力,创新性开展工作不够,救助对象以住院治病为名,实为休息养老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的医疗机构到基层请救助对象到医院住院,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更深的层次开展民政和残疾人工作

第一,要在民生保障上取得新突破。在城乡低保方面,要将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保障类别等公示到户,每月到户复核,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即退”。在孤寡供养方面,完善对孤寡老人的救济、扶助、供养制度,建立孤寡老人健康档案,由村(居)委负责提供上门服务和24小时“呼叫”服务。在医疗救助方面,要强化医疗机构监管,试行医疗救助费用总额付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真正用于困难群众。在救灾救济方面,要加强救灾物资的储备、调运和管理,确保灾害发生第一时间能处置、灾后能及时重建、救灾信息能全面公开。在临时救助方面,要探索构建临时救助与相关专项救助、慈善救助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急难特困的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第二,要在敬老助残服务上取得新突破。一是深入推进“敬老爱老助老工程”。统筹好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民办养老等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养老床位,逐步解决量的问题;注重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使入住对象“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切实解决质的问题;健全老年大学和老年体协组织网络,大力开展老年文体活动,努力实现“老有所乐”。二是加强残疾人保障服务。大力实施肢体残疾人矫治、残疾人危房改造、“阳光家园”等民生工程;扎实开展好出生缺陷三级干预工程,降低新生残疾儿出生率;深入开展残疾人服务需求调查和实用技能培训,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三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工作。支持社会力量采取ppp模式开办养老机构,开展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服务项目,积极落实土地供应、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和投融资等优惠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医养一体化建设项目,广泛开展社会帮扶和志愿者活动,动员社会力量提供敬老助残服务。

第三,要在社会服务管理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基层自治组织建设,认真开展村(居)务公开,进一步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加强村(居)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加强村干部廉政建设,着力提高履职尽责能力和素质,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全心为民的村(居)干部队伍。二是继续开展好“双拥”创建工作。抓好“市级双拥模范城”创建迎检工作,为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奠定坚实基础;落实好优抚政策,切实解决优抚对象在生活、医疗、住房等保障方面的实际困难;全面完成退役士兵接收安置任务,并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培训率和就业率达100%。三是统筹开展专项服务工作。加强区划地名管理,加大社会组织管理力度,强化流浪人员救助,规范婚姻登记服务,稳步推进慈善事业。

第四,要在殡葬改革工作上取得新突破。一要统一思想。我区殡葬改革工作推进缓慢,是全市4个无火葬殡仪馆的区县之一,城区“乱坟岗”现象突出。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土地资源极度紧张、城市形象亟待树立、文明丧葬大势所趋的情况下,殡葬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今年殡葬改革要在深入推进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二要营造工作氛围。各级各部门要采用开吹风会等适当形式,在职工和职工家属中开展殡葬改革宣传工作,引导去除陈旧陋习、实行文明丧葬,为下一步全面实施殡葬改革工作提供缓冲。三要作好准备工作。加快推进殡仪馆迁建工程,确保今年完工投用;迅速启动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构建完善的殡葬服务体系;禁止在城区新发生的埋葬行为,逐步改变落后丧葬行为;提供人性化的殡葬服务,为全面启动殡葬改革提供必备条件。

第五,要在提高政策执行公信力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坚持依法行政。全力打造“阳光低保”,全面落实低保对象由村组级起报、乡镇街道审核、区民政局审定的三级审批机制,乡镇街道要严格落实低保对象受理责任和审核主体责任,加大入户调查核实和动态管理工作力度,提高精准度。区民政局要严格按程序审批,落实审批主体责任。健全责任倒查机制,对群众反映的低保突出问题实行层层责任倒查,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二是抓实公示公开。把政策和工作放在阳光下运行。完善低保对象、政策公示“两到户”工作机制,试行低保网上公示,逐步实现村级集中公示向乡级集中公示的转变、乡级集中公示向区级集中公示的转变。上半年,乡、村两级对低保等相关救助工作开展为期3个月的全面集中清理、自查、整改;下半年,乡镇街道、村(社区)在利用传统的公示栏集中统一公示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保障类别等信息基础上,每个乡镇街道要试行网上公开公示低保等相关工作,逐步实行区民政局统一网络公开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判。三是加强政策宣传。区民政局、区残联一道,共同统一制作宣传资料,既公开相关工作举报电话,又图文并茂地宣传政策。各乡镇街道要将宣传资料发放到户,张贴到全区所有道路干道、村庄院落,着力提高政策知晓率。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以更强的保障推进民政和残疾人工作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和部门要把民政和残疾人工作列入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狠抓落实;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工作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分管负责人要靠前指挥,亲自抓、亲自管;各民政、残疾人干部和村(居)综合服务专干(社会保障专干)要切实履职尽责,确保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场所办事、有能力服务。

第二,加强队伍建设。民政、残联部门要针对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变动较频繁的情况,多开展业务培训,提升民政残疾人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开展群众工作能力和综合水平。加强廉政建设,严禁“吃、拿、卡、要”,杜绝人情救助,织牢廉政“防护网”,办好民生实事。

社区残疾人救助工作总结篇6

一、黑龙江省残疾人社会救助现状

近年来,黑龙江省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已基本实现以实施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以住房救助,教育援助,法律援助,医疗救助,康复救助,临时救助和捐赠为补充的格局。

(一)教育救助

黑龙江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教育,认真执行《残疾人教育条例》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的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到目前,黑龙江省共设有特教学校79所,普通学校开办的特教班90个,包括随班就读,总共将近1.3万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或更多。

(二)法律救助

黑龙江省法律援助中心与省残联共同组建“黑龙江省法律援助中心残疾人工作部”,是省残联内设机构,行政上隶属于省残联领导,业务上接受省法律援助中心指导。工作部的建立显著增加了残疾人劳动就业人数,残疾人文化事业及文娱体育活动蓬勃兴起,残疾人教育的新格局逐渐形成,残疾人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工作逐步开展。可以说,法律救助是其他社会救助的基础和前提。

(三)就业救助

黑龙江省各级残疾人联合会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通知的意见,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多渠道安置工作,使残疾人就业稳定发展,残疾人就业也逐年增加。集中就业保持了稳定,个体从业显示出勃勃生机,再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按比例就业工作突破难点,全面推进,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如表1。

(四)经济救助

黑龙江省全省66个县(市)已全部建立了残疾人服务社,81%的乡镇建立了残疾人服务分社,有在编和聘用人员1900人,为在农村开展残疾人专项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2013年10月,黑龙江省提出“10项利民行动”,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作为助残行动的一部分纳入其中,省残联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来执行“助残行动”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方案。

二、残疾人社会救助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2014年末,黑龙江省残疾人总数达到218.9万,这一数量庞大的残疾人群体,由于自身的缺陷和社会环境的阻碍,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使其经济收入,政治影响和社会参与程度都较低,使其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残疾人的社会救济工作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

(一)救助方式多样性和分散性明显存在体制性障碍

黑龙江省社会救助工作形式多样,涉及部门广泛,包括民政部门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救助,也有教育、卫生、司法、工会、劳动、青年、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专项救助。这本来是件好事,但问题的关键是,在社会救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部门一般都是部门割裂的,对象的选择基本上互不干扰,援助贫困标准不一致,建立救援时间不统一,救济存在任意性。救助主体不集中,救援的实施不能收到效果,不可避免的存在遗漏和重复救助等现象,造成了救援工作缺乏公正性。

(二)救助不及时,缺乏相应信息平台

黑龙江省残疾人社会救助不及时,特别是在严重疾病的医疗和救助上,因为黑龙江省现行的医疗救助实施事后救助,导致很多残疾人家庭有病不能及时入院治疗。同时,残疾人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共享平台存在信息不足和应用缺乏的问题。由于对残疾人的社会救助程序的多样性,不同的工作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各部门的帮助和援助资格的确定标准不一致,对救助对象掌握缺乏全面信息,容易造成漏救和重复救助现象,影响公平公正。

(三)社会救助机构管理不规范,工作手段落后

中央政府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黄金支持以来,低保人数的快速增长,也因为低保费按月支付,所以黑龙江省贯彻执行中央政策,街道居民委员会每个月都要审查贫困的家庭收入情况,工作量非常大,任务特别艰巨,但现有的基层工作条件与之不相适应。以黑龙江省海伦市社区居委会为例:该居委会一共有三人,除了发放低保金和审核低保户的资格外,还要组织社区群众搞一些活动,不定期地召集社区群众宣讲中央的文件精神。本来应该六七个人干的事情,都由他们三人来做,工作量大加上工作经费十分缺乏,开展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三、优化残疾人社会救助机制的建议

优化残疾人社会救助机制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规划。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以当前的社会救助来解决残疾人的问题,逐步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据调查,从黑龙江省的现状和残疾人的救济机制的完善出发,我们应该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一)推动管理机制由分散管理向归口管理转变

黑龙江省现在实行的是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同一地区的所有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在业务系统内部实行纵向分权管理信息系统分散管理。集中管理是根据行业实行分工管理,防止重复管理,多头管理的体制,根据国家赋予的权利和责任,各尽其能,各司其职,根据具体的管理渠道的管理模式来实施。我们应该促进黑龙江省的残疾人社会救助管理机制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领导部门具体安排救济标准范围,各种救援基金一起使用,由政府财政来弥补资金缺口。这不仅有利于统一救助标准,实现公平、公正,也避免再出现重复救助、漏救现象。

(二)加强对残疾特困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工作的信息网络建设

黑龙江省应探索社会救助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及时、准确掌握残疾人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动态信息数据库,实现资源、工作流程和数据的一致性,实行安全标准化共享,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社会救助的准确性。建立一个可靠的依托城市的城域网的信息网作为社会救助体系的基础平台;统一的查询社区或街道办事处基本信息,救助对象的完整信息,还可进行救助申请信息等内容的采集;提供携带数据的数据资源中心,完成数据的比较,清洗和存储,并完成了多个部门的救援交流,还可通过数据交换进行信息共享;各救助部门凭借救助服务为出发点,完成各种救救助和报告;建立对公众进行宣传,社会救助的门户,使政府救助政策救助受到舆论监督,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帮助渠道。

社区残疾人救助工作总结篇7

一、组织建设工作

乡、镇、街残联要做到有专职干部、有办公场所、有服务载体、有服务网络”乡镇、街道残联由同级政府领导,依照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残联建设的决定》通知精神。设在编的专职理事长主持日常工作,残联主席由主管乡镇长、主任担任,专职理事长担任副主席,村、社区应建立残疾人协会或小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具体设置如下:

1主管民政工作的乡镇长、市区街道办事处主任担任残联主席。

2各乡镇、街民政助理兼任残联理事长。

3建立健全社区残疾人协会。做到社区建设与社区残疾人工作同步发展,力争100%社区建立残疾人协会,60%社区残协有活动场所。村(居)委会残疾人协会(小组)由村(居)委会分管民政工作的干部担任。

二、多渠道筹集经费

1要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各乡镇政府、市区街道办事处要依照国家及省、市的有关要求。落实精神病防治康复专项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精神病防治康复经费主要用于专兼职残疾人工作者和精神病防治医生的补贴、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宣传、培训、检查评估等。

2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通过社会募集、慈善救助等渠道。加大乡、镇、街残疾人工作力度。

三、康复工作

1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要全面掌握本辖区精神病人的自然状况。各乡、镇、街要指定一名精神病防治医生负责此项工作,定期为设立家庭病床的精神病人免费送药;要掌握精神病人的病态发展,随时为重症急性期的精神病人免费送精神病院住院治疗。

2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乡、镇、街、村及社区要设立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指导站。力争使更多的残疾人就近得到康复训练与服务。

3对各项康复报表要及时上报。

四、法律援助工作

各乡、镇、街司法所要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要开展好“残疾人权益保证法知识进社区行动”广泛宣传残疾人保证法。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法律服务。

五、扶贫解困工作

1依照《省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要求。切实将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纳入政府扶贫开发工作的全局,统筹布置,同步实施。

2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解决特困残疾人的生产、生活资金,要做到有任务、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有创新。

社区残疾人救助工作总结篇8

一、精心组织实施好康复民生工程

(一)组织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项目,为全市53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同时,各县(区)要组织好白内障无障碍县(区)创建达标和验收工作;已经验收达标并命名的地区,要真正做到白内障手术复明无障碍,对有手术指征的贫困患者有手术意愿的,要做到有一例做一例。

(二)组织实施贫困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项目,为全市3610名贫困精神残疾人每人每年提供500元的药费补助。

(三)组织实施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为343名贫困残疾儿童提供医疗康复训练救助,并适配辅助器具。其中:

1.听力语言残疾儿童:为16名中低收入家庭聋儿重建听力,植入人工耳蜗并提供一学年的康复训练经费[包括配发人工耳蜗产品1套,12000元术前检查、手术及术后5次调机费,术后一学年(10个月)14000元康复训练经费];为21名贫困聋儿配发助听器[包括为每名受助人提供2台全数字助听器,免费验配和一年内的调试;提供一学年(10个月)12000元康复训练经费];为53名已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每人提供一学年(10个月)12000元康复训练经费。

2.肢体残疾儿童:为16名肢体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并提供康复训练经费、装配矫形器,每例手术补贴手术费10000元、术后康复训练费6000元、矫形器装配费1200元。

3.脑瘫儿童:为18名脑瘫儿童提供康复训练经费、装配矫形器,给予每人13200元的康复训练和矫形器装配补贴(其中训练费12000元,矫形器1200元)。

4.孤独症、智障儿童:为11名孤独症儿童和22名智障儿童每人提供12000元康复训练经费。

5.辅助器具:为27名残疾儿童装配假肢矫形器,每人补贴5000元;其中零部件及材料费占60%,制作费(诊断评估、制作和适应性训练)占40%。为159名残疾儿童适配辅助器具,每人补贴1500元;其中产品购置费占90%,评估适配费(残疾现状评估、辅助器具适配、家长培训、适配教材等)占10%。

二、组织实施好公益金康复项目

组织实施残疾人事业专项公益金省康复项目。为贫困精神病患者实施住院医疗救助,为贫困残疾人配发和适配辅助器具,贫困成年听力残疾人免费配戴助听器,贫困智力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等。

2011年度为98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住院医疗救助。

2011年度,为212名贫困低视力残疾人适配助视器;为贫困肢体残疾人装配矫形器32例;为贫困残疾人装配大腿假肢19例;为贫困残疾人装配小腿假肢19例;为贫困残疾人装配膝离断或髋离断假肢3例;为贫困残疾人装配装饰或功能性上肢假肢4例。

2011年度为25名贫困听力残疾人免费配戴助听器,包括:提供助听器、电池、首次耳模制作及验配。

2012年为22名贫困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系统康复训练。

三、加强康复法规政策体系建设

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力度,切实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委《关于做好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普遍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有关问题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推动上述政策尽早得到落实,并积极争取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继续推动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配置纳入城乡医保报销范围。

四、加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要做好康复人才培养工作。各县、区要高度重视康复人才培养工作,继续贯彻落实《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多途径、多形式面向基层开展康复人才培养。加强康复机构学科带头人培养培训工作,注重支持、选拔、培养、使用及考核学科带头人;重点做好社区康复协调员新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力争将残疾人专职委员和助理员都培养成社区康复协调员,培养好、使用好社区康复协调员,发挥好他们在基层的作用;重视做好康复人才数据信息统计工作,建立康复人才信息统计数据库,及时储存、更新各级各类康复人才情况,尤其做好社区康复协调员台账信息统计和队伍管理工作。

二要推进残疾人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领导,统筹本地区康复资源,制定康复机构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各级各类康复机构的功能定位,积极与卫生等部门协作,推动本地区康复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及执业工作,探索有效的运行模式,形成地区康复机构优势互补、差异竞争的格局。落实《残联系统康复机构建设规范(试行)》,进一步完善市、县二级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继续开展各级各类康复机构检查验收工作,不断加强康复机构的软硬件建设,积极探索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提高康复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康复机构全面、规范、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社区康复工作力度

大力推动全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积极有效提高康复工作整体水平,促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早日实现。总结推广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区)培育活动经验,进一步丰富示范地区工作内容,不断提升康复训练和服务水平,推动社区康复示范站培育工作,重点推动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扩大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质量。同时,按照中国残联修订、完善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指标体系,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范畴,全面推广国际社区康复工作理念,促进社区康复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六、加强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宣传工作

社区残疾人救助工作总结篇9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困难残疾人是指户籍在天心区并常住天心区,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残疾人证》,享受社会优惠政策之后生活仍有特殊困难或因灾、因病、因祸导致生活特别困难且爱国守法、自觉维护和谐社会建设的残疾人。

第三条区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残疾人救助工作,并对本办法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或人员,有权向其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建议,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区、街(镇)残疾人联合会依照法律、法规、章程或者政府委托,按照本办法做好残疾人救助工作。

第四条全社会应当对困难残疾人给予特别帮助。对残疾人困难救助实行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方针,全区各有关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应按照本办法做好困难残疾人救助工作,鼓励社会组织、个人为困难残疾人救助工作提供帮助。

第五条康复救助。对困难家庭学龄前的听力言语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智障儿童、脑瘫儿童在康复中心(医院)接受康复训练或康复治疗的,凭康复训练或康复治疗票据给予每月200元(每年总额不超过2000元)的康复救助。对进行住院治疗的困难精神残疾人给予每年不超过2000元的医疗救助。对困难残疾人购置、更换辅助器具,凭购置票据按实给予不超过1000元的救助。对符合手术条件的困难白内障患者统一组织实施免费复明手术。对困难截肢残疾人统一组织实施免费初次安装普及型假肢。

第六条就学救助。对困难残疾人和困难残疾家庭子女就学实行学费救助,公办高中学生(含中专、中技、职高、普高)按当年物价部门核定的学费标准予以救助;公办全日制大学生就学救助费用按当年物价部门核定的学费标准为依据确定(专科生每年不超过3000元,本科生每年不超过5000元);对考取研究生的困难残疾人学生每年给予不超过6000元的救助;对考取研究生的困难残疾家庭子女每年给予不超过3000元的救助(困难残疾人和困难残疾家庭子女就学救助不与其他就学救助重复发放)。

第七条就业救助。对困难残疾人从事个体工商经营半年以上的,凭营业执照一次性给予1000元扶持费。对困难残疾人从事一定规模以上种养殖业、个体经营的,每年给予1000元扶持费。对困难残疾人个体工商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凭缴费票据给予50%的补贴。对困难残疾人参加灵活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的,凭缴费票据每年给予40%的补贴,不得与其他同类就业补贴重复。

第八条生活救助。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后仍不能保障基本生活的残疾人家庭,每年给予1200元的生活救助。对因病、因灾、因祸等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残疾人家庭,给予400—1200元的临时救助。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困难残疾人(肢体残疾、精神残疾、智力残疾、视力残疾),每年给予1200元的护理救助。

第九条安居救助。对进行危房改造的特殊困难残疾人,给予不超过5000元的危房改造救助;对居住条件较差进行住房改造的特殊困难残疾人,给予不超过4000元的住房改造救助;对因迁入新址安家有困难的特殊困难残疾人,给予不超过2000元的居住设施救助。安居救助是对特困残疾人改善居住条件的特殊救助,不得与其他此类救助重复。

第十条家庭无障碍建设。对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的困难残疾人,按实给予不超过3000元的无障碍家庭改造救助。

第十一条医疗救助。对在享受城乡医保和大病医疗救助后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仍较重,直接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困难的残疾人,给予每年不超过3000元的大病医疗救助。对有特殊病种在家治疗、每月医药费用支出200元以上的困难残疾人,给予每年不超过2000元的医疗救助。

第十二条重灾救助。对因意外灾害造成财产、生产直接经济损失10000元以上、导致生活困难的残疾人,给予每年不超过5000元的重大灾害救助。

第十三条救助程序。残疾人困难救助由个人提出申请,由社区受理、街(镇)残联审核、区残联和相关部门审定。各级各部门必须履行职责、严格把关。具体救助程序如下:

申请由本人或亲属凭本人身份证、户口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残疾人证》向户口所在地社区(村)提出申请,并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填写《天心区残疾人困难救助申请审批表》。

受理由所在社区(村)受理,按要求收集并核实证据材料,认真了解情况,签署情况说明后,报街(镇)残联审核。

审核街(镇)残联对申请人的申请及有关证据材料进行审核,提出救助意见后,报区残联审定。

审批区残联会同相关部门对街(镇)残联上报的材料进行审定,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审批。

社区残疾人救助工作总结篇10

一、狠抓落实,积极组织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

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是我省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可以大力促进残疾人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使广大残疾人能更好更全面地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根据省政府《关于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意见》(浙政发[2008]49号)和省、市有关会议精神,我们及时出台政策,积极组织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组织人员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在调查及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意见》(绍县政发[2008]34号)和《*县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实施方案》(绍县民救[2008]136号)、《*县残疾人康复工程实施办法(试行)》(绍县残字[2008]17号),成立了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同时,组织召开了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动员会,由县政府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各镇(街道)密切配合,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结合小康工程的实施,根据中残联《关于制发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通知》(残联发[2008]10号)文件精神,在卫生部门支持配合下,组织专门人员和评残鉴定医生,赴各镇(街道)对部分残疾人换发了第二代残疾人证,并将有关资料录入数据库。三是认真做好调查摸底,掌握重度残疾人底数,协助民政部门严格把好申请对象的资格审查关,做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切实保障重度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四是认真组织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组织医务人员赴各镇(街道)对白内障疑似患者进行地毯式摸查,再进行手术适应筛查,并分批施行复明手术,共完成复明手术176例;对符合条件的听力残疾人进行适应性筛查和助听器验配,共验配助听器330台;邀请省医疗专家,对符合条件的低视力者进行适应性筛查和助视器验配,共验配助视器30台;免费为符合条件的下肢缺失残疾人安装假肢,共完成假肢安装32条,全面完成了省、市下达的任务。五是认真做好小康工程相关信息资料的录入工作,确保资料的完整准确。

二、优化服务,有力保障残疾人食无忧、居安全、难有帮

1、继续实施特困残疾人经济补助。根据《*县特困残疾人经济补助办法》,认真实施对特困残疾人的救助工作。根据政策规定的要求,做好对救助对象的核实和重度残疾人的确认工作,并及时组织发放好特困残疾人经济补助金。目前,全县2203名残疾人在享受低保政策的基础上,额外得到每月100元的生活补助,其中259名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得到每月200元的生活补助,全年共发放特困残疾人经济补助金288.9万元,较好地改善了我县特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2、组织实施了特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工程。根据《*县特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工程实施意见》,认真做好第四批特困残疾人家庭的危房修缮工作,切实抓好资助对象的调查、申报、公示、分户预算、逐个走访到户确认、建筑施工、会同财政部门逐户验收、资料整理归档等工作,全县共改造完成52户。同时,启动了第五批特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工程,目前,已做好申报、公示、预算和上门确认等工作,正在进行建筑施工。通过逐批改造,使残疾人都住上安全房、放心房,把特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工作营造成惠及全县最困难群体的一项实事工程,为我县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努力。

3、实施了对因病、因灾致贫残疾人的救助工作。根据《*县残疾人扶助办法》,进一步加强与财政、卫生等部门的协调,积极拓宽对贫困残疾人的救助领域,认真做好对因病、因灾而致贫的残疾人的救助工作,规范操作程序,严格执行标准,及时组织发放好救助金。今年以来共施救44人次,发放救助金25万元,累计已发放73万余元。同时,根据《关于对部分重症精神病患者实施医疗救助的意见》,会同县精防办加强与有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联系,切实抓好对部分重症精神病及躁狂症患者的医疗救助工作,今年以来有37名得到免费住院治疗。此外,对全县1651名轻症精神病患者给予人均每年300元的免费施药。

4、实施对残疾少年儿童及贫困残疾人子女的助学工作。根据《*县残疾人扶助办法》的有关规定,在前几年结对助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受益面,今年,县残联本级资助66名贫困残疾人子女(残疾学生)上大学,累计已资助167名;资助56名高中阶段(含职高、中技)残疾人子女(残疾学生)上学,累计资助190名,共出资达195万元。会同教育、财政部门制定出台《*县残障学生教育救助实施意见》,使全县残障学生享受十五年免费教育,确保残疾人“学有所教”,确保贫困残疾人子女、特别是学业优秀的不因家庭贫困而放弃就学机会。

三、求真务实,全面完成残疾人各项业务工作

1、进一步推进了残疾人康复工作。调整充实县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和残疾人康复医疗专家组成员,依托县级中心医院,不断加强机构康复工作。按照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努力深化社区康复工作,加强督查,完善考核细则,进一步形成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康复员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构建起残疾人社区(村)康复“十分钟服务圈”平台。积极输送有关人员参加残障康复知识培训,完成聋儿语训、智残儿童康复训练、用品用具供应等各项康复任务。

2、不断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一是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扎实推进。根据《*县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办法(试行)》等有关文件,严格把好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的确认关,并会同地税部门进一步扩大“残保金”征缴力度,全力收缴好“残保金”。同时,努力为残疾人提供就业信息,做好就业推荐工作,促进分散安置,使更多的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今年新分散安置残疾人344名,累计已安置3482名。二是大力培育发展残疾人种养殖扶贫基地,规范残疾人种植、养殖扶贫基地补助经费划拨办法,已培育11个基地,安置了199名劳动技能比较弱的农村残疾人就业,为多途径安置残疾人就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为部分残疾人自食其力提供了岗位,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积极扶持残疾人从事公益性岗位,对安排残疾人从事公益性岗位(清洁工岗位和社区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的部分行政村和社区进行资金补助,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帮助她们自食其力、体现自身价值,同时,减轻经济薄弱村(社区、居委会)负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目前有200名残疾人通过扶持在家门口获得就业岗位。四是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继续依托劳动部门和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对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

3、组织召开了残疾人创业创新座谈会。残疾人创业倍加艰辛,但示范、影响力很大。残疾人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但是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自强自立,奋发进取,创业劲头很足,创新意识很强。5月10日,我们邀请在创业创新上有突出表现的残疾人代表进行座谈,共议残疾人创业创新的主题,交流残疾人创业创新的经验、体会,探寻残疾人创业的新思路、新方法,共谋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的政策措施。通过座谈和对典型的宣传示范,以期增强全县广大残疾人“创业创新、走在前列”的意识,培养创业信心,激发创业热情,增添创业活力,探索创业新路子、新途径,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4、扎实开展了第十八次“全国助残日”活动。今年5月18日是第十八次法定“全国助残日”,主题是“牵手残疾人,走进残奥会”。期间,全县上下围绕本次助残日主题,按照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广泛进行宣传,扎实开展活动。一是编印发放残疾人工作文件选编;二是策划播放《走进残奥·共享激情》、《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等公益广告片;三是在县报专版报道残疾人创业创新典型事迹,刊登残疾人工作政策及事业发展情况;四是邀请县领导电视讲话,呼吁全社会进一步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五是县政府领导带队走访慰问部分残疾人,为他们送去轮椅和慰问金,带去党和政府的关爱之情;六是在城区笛扬路步行街设摊开展就业岗位推介、法律咨询与援助、政策咨询、医生义诊、书画义卖和盲人推拿等系列活动;七是积极配合市残联做好残疾人创业创新成果展、残疾人用品用具验配赠送等活动。同时,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在党政领导带队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的基础上,广泛开展适宜残疾人的文化体育活动和“一帮一”结对助残、志愿者助残、医疗康复服务助残等形式多样、富有成效和针对性的个性化助残服务,牵手残疾人,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并切切实实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使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据统计,在助残日期间,全县共挂宣传横幅75条,标语1230条,更新宣传窗175个,广播电视和报刊报道98件次,慰问残疾人家庭1300户,参加慰问单位119个,慰问金和物品支出近40万元,为残疾人义诊4500余人次,一帮一结对410对,爱心岗位推介200多个,法律援助与咨询50人次,志愿者助残247人次,组织各类残疾人文体活动19次,参加活动490人次。

5、深入推进社区残疾人工作。以“五个有”为目标,抓好组织网络、阵地建设、制度建设和活动载体,落实助残工作经费,广泛开展社区康复和志愿者结对助残,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更好地为残疾人提供优质的服务。适时为社区残疾人协会调整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使社区残疾人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并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

6、认真完成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派员参加全省统一培训,组织专门人员,集中时间和精力,保质保量做好样本区残疾人状况监测问卷调查工作,并定期记录收集有关台账数据,巩固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成果,使残疾人状况各类信息得到及时更新和完善。

7、认真组织开展“送温暖”活动。为保障全县困难残疾人家庭能过上一个安乐、祥和的新春佳节,会同县民政局、财政局专门下发文件,安排慰问金,并要求各镇(街道)残联积极筹集匹配专项资金,在走访慰问残疾人低保户做到一个不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走访面,加大慰问力度,对处于低保边缘的残疾人户进行普遍走访慰问,确保全县贫困残疾人能吃饱穿暖住安全。春节前夕,由县领导带队,走访慰问了部分困难残疾人家庭,把党和政府的关爱之情送到他们心上。同时,我们还发动工作人员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并组织专门人员,走访慰问了全县部分贫特困残疾人家庭、助学对象和麻风病人,为他们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期间,各镇(街道)也纷纷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据统计,全县共走访慰问困难残疾家庭5535户,慰问支出170万元。

8、努力抓好宣传文体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听出来的世界很精彩》等报刊宣传作品获*市残疾人事业“十佳好新闻”,县广播电视台戚苗均同志获*市“十佳爱心记者”。认真备战第八届全国残运会,对全县残疾人进行地毯式摸排,完成第一次目测工作。组织发放好残疾人证,严格按照要求对全县部分残疾人换发了第二代残疾人证。认真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抓好服务承诺,残疾人来信来访做到件件有答复,次次有回音,切实为政府分忧,为残疾人解难,维护社会稳定。

四、注重效能,进一步加强残联自身建设

1、完成县残联换届工作。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章程》和上级残联有关精神,经请示县委同意后,本着“高效、求实、简朴、热烈”的原则有序做好县残联换届的筹备工作,克服时间紧、要求高等困难,在全体残疾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使大会得以顺利召开。大会回顾了我县残疾人工作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总结了经验,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大会还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残联领导成员,为今后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继续抓好机关效能建设。紧扣县委、县政府工作主题,继续开展“两个更加”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抓好机关效能建设。完善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即时办结制、否定报备制、首问责任制和效能考核制等规章制度,做到工作有目标、服务有承诺、件件有结果,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不断发掘创新潜能,努力倡导团队精神,增强活力,提高效能。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继续开展诺廉评廉活动,落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自觉执行四条禁令,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

3、努力加强政治理论和岗位业务知识的学习。认真组织开展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教育活动,通过集中学习、听报告、上党课、专题辅导、组织讨论、到联系镇调研等活动,紧密联系残联的实际,把党的政策、主张贯穿到残疾人工作中去。特别是在实践活动中,注重提高残联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培育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抓好技能培训、公务员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认真抓好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努力掌握与本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知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切实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优化为残疾人服务的质量。

4、切实加强基层残联及有关协会的组织建设。加强对镇(街道)残联理事长的培训,进一步充实和加强镇(街道)、社区(村)残疾人组织的力量,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质量,为更好地服务于残疾人提供组织保证。充分发挥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的代表作用,帮助其定期开展活动,进一步促进残疾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努力使残疾人在残疾人组织和社会生活中更加活跃,不断创造自强自立的社会风尚,促进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