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十篇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十篇

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0:25

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篇1

 

总体要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健康素养、审美和人文素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持续抓紧抓好教育系统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康教育和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加强教育资源供给,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一、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创新发展体系建设

1.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目标任务:逐步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体育教学改革目标,全面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工作措施: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印发通知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制定体育教学改革大纲。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管理工作的通知》。印发《新时代体育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2.强化体育中考评价改革

目标任务: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

工作措施:开展体育中考评价改革课题研究。组织专家全面系统总结各地中考体育经验,研制体育考试评价改革指导意见。

3.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和师资建设

目标任务:逐步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工作措施:将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新标准和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新标准,制定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制度写入《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2021年度重点工作清单》,提请第一次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审议。积极推动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督促各地制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鼓励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争取纳入本地区“十四五”规划。

 

4.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

目标任务:完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制度。

工作措施:开展2020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专项调研,梳理政策,研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办法。

5.办好全国学生运动会等大型赛事

目标任务:办好2021年在青岛举办的全国学运会。筹办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晋江第18届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

工作措施:根据工作推进情况,成立全国学生运动会组委会,研究制定运动会竞赛规程,明确赛事规模、经费及组织管理模式。发挥组委会职能,指导成都大运会执委会、晋江世中运执委会对标对表完成各项筹备工作。研究制定大型学生体育赛事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6.完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

目标任务: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进一步健全。

工作措施:聚焦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和体教融合要求,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破解不敢放手开展体育活动现状。适应在国民教育体系内培养优秀竞技人才的需要,建立面向运动员的终生保险机制。

二、不断完善新时代校园足球体制机制

7.举办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

目标任务:实现“教育、体育部门融合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跨区域(县、市、省、国家)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目标。

工作措施:联合制订《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方案》,明确基本原则、联赛结构、级别设置、年龄要求、竞赛办法、保障措施等,印发各省(区、市)教育、体育部门和足协。在科学研判疫情走势和做好防控的前提下,启动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

8.推进足球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健全“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

目标任务:按照“整合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由教育、体育部门联合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要求,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标准与布局为标杆,整合足球传统项目学校,形成足球传统特色学校。引导各地在足球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布局合理、衔接有序的人才培养体系。

工作措施:联合研制《教育部、体育总局共建足球传统特色学校方案》,明确足球传统特色学校共建原则、认定标准、组织领导、条件保障、教育教学、训练竞赛以及布局建设与“一条龙”人才培养等,印发各省(区、市)教育、体育部门。认定首批足球传统特色学校,在充分考虑单校划片、多校划片的基础上统筹好布局建设。

9.研制《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纪律准则和处罚规定》

目标任务:研制《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纪律准则和处罚规定》,严格赛风赛纪,促进校园足球竞赛健康发展。

工作措施:研究制订并出台《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纪律准则和处罚规定》,在青少年足球赛事中明确纪律准则和处罚规定,实现治理青少年足球竞赛球场暴力行为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10.研制新型足球学校和高校足球学院建设方案

目标任务:制订并出台《新型足球学校建设方案》《高校足球学院建设方案》,适应足球人才培养需要,依托具备条件的本科院校设立足球学院,积极探索建立文化教育与足球运动紧密融合的新型足球学校。

工作措施:全面跟进河南省开封市新型足球学校建设进程,不断总结经验,在全国110个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逐步推开。会商中国足协在开封建立青训中心,实现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与青训中心融合,共推新型足球学校建设。在总结29所足球学院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足球学院的章程和推进机制。印发《新型足球学校建设方案》《高校足球学院建设方案》。

三、推进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体制机制建设

11.持续推进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

目标任务:构建统筹教育系统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着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校园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严防校园出现聚集性疫情。

工作措施: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履行好教育部防控办职责,指导各地和学校严格落实校园疫情防控措施,加强日常防控和聚集性活动管理,扎实做好应对聚集性疫情准备。指导各地和学校持续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的意见》,弘扬爱国卫生运动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

12.加强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

目标任务: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工作措施: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化健康教育改革,夯实卫生条件保障,完善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政策制度体系。做好《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任务分工、宣传解读、贯彻落实等工作。实施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5年)。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组织拍摄义务教育阶段80节健康教育视频课程。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专项行动计划,研究实施中国校园急救设施建设项目。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调研结果。

13.持续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目标任务:各省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比2020年下降0.5或1个百分点以上。

工作措施:评议考核省级人民政府2019年近视防控工作,将考核结果向各地反馈。组织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集体备课和持续宣讲。组织开展2021年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系列专题研讨班。完成2021年度各地近视率核查工作。组织开展视力健康知识知晓率、用眼科学改进率、助视环境达标率监测工作。

14.扎实做好校园食品安全工作

目标任务:推动各地严格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工作方案(2019—2022年)》。

工作措施: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加强春秋季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健全管理制度,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学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开展健康饮食教育活动。

四、构建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

15.强化学校美育工作部署

目标任务:强化贯彻落实,不断推动美育高质量发展。

工作措施:印发《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任务分工方案》。

16.推进学校美育教学改革

目标任务:逐步落实“教会、勤练、常展”美育教学改革目标。

工作措施:修订《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聚焦“教会、勤练、常展”,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研制新时代学校美育教学改革方案。配合教材局推进义务教育艺术课标和教材修订。

17.加强学校美育条件保障

目标任务:加强师资场地器材配备。

工作措施:推进实施体育美育研究生支教计划。启动培育学校美育优秀教学成果和名师工作室、建设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推动地方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美育场地器材建设和学校美育教师配备三年行动计划,并争取纳入地方“十四五”规划。

18.完善学校美育评价机制

目标任务: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工作措施:委托地方牵头开展美育进中考评价改革课题研究。深入开展调研,全面系统总结9省份美育进中考经验,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把美育工作与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育工作评估和“双一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9.持续举办艺术品牌活动

目标任务: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

工作措施:5月初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印发通知,部署组织第七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研制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改革方案。2021年下半年分别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举办高校音乐、美术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基本功展示。扎实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加强部级示范性大中小学生艺术团建设。持续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

五、推动国防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

20.推进学校国防教育与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创新发展

目标任务:促进学生军事训练的制度化、规范化。

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篇2

关键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方式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31-01

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改革,制定完善的教学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可以提升其发展效率。

一、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难以提升实训教学质量,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质量降低。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较低

由于职业院校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较高,但是,一些学生却没有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导致出现整体学生基础能力降低。在职业院校学生新生入学期间,计算机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考量,难以全面了解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无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降低[1]。

2.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观念滞后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观念较为滞后,不能明确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教学目的,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的掌握不足,一味的重视应试教育,难以与新形势下教学要求与时俱进,过于强调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忽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培养,导致计算机专业教学效率降低。

3.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对于学生而言较为重要,然而,目前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效率较低,无法根据学生的根本需求设计教学方案,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质量降低[2]。

4.教学考核体系较为单一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中,教师还没有制定完善的考核体系,无法在实际考核的过程中,采取统一命题与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进行考核,不能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提升其发展效率[3]。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方式的改革措施

在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全面改革教学方式,提升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教学质量。具体教学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教学改革思路分析

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实训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改革思路的实际情况,首先,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提升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实训教学质量。其次,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设计完善的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教学中心,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学效率。最后,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设计教学模块与方案,引进教学案例,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4]。

2.教学改革措施

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中,教学方法改革措施较为重要,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

首先,改革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采取职业岗位培训方式改革教学模式,也就是在设计实训教学任务、实训教学项目与实训教学实践活动等,围绕着学生职业能力改造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顺序,提升其教学质量。其次,教师应该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与技能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技能训练效率,转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简化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教学方式,利用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归纳总结教学经验,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案例等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技能掌握能力。再次,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网络平台,优化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在线学习与测试平台,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讨论相关知识[5]。最后,考核体系的改革。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讲解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改革考核机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全过程的考核体系,突出计算机实践技能教学,逐渐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体系。

3.实践教学方式

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科学实训教学需要教师全面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优化其发展体系。

首先,要设计具体模块范例。例如:windows操作教学中,要设计个性化的桌面设置与个人资料管理模块等。对于word文档排版教学而言,教师需要设计制作电子小报与考试试卷制作模式。其次,课程案例示范。就是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引入案例为其演示,例如:课程表教学案例演示、个人简历教学案例演示等,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岗位实践能力,提升其发展效率。最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需要对其进行作业考核,全面分析学生的表格制作能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制作规则与不规则的制作方式,完成各类表格的制作。

4.岗位模拟实践教学

要为学生开展岗位模拟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模拟岗位实践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效率,增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体系,提升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科学实训教学质量。

结语

在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制定完善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体系,全面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科学实训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丽红,王莉丽.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19):206-207.

[2]周颖.基于项目的职业《计算机基础》课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袁良凤.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20):132-132,133.

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篇3

一、创建特色学校的背景与基础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发展趋势下,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其基本特征就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的转型,而这一转型反映在教育领域,既构成了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背景,又对人才培养和办学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当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到新课程实验阶段,即新课程成为新的宏观教育背景时,我们重新解读这段话,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改革展现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结构内容,到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学形式,都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传统的“千校一面”的学校发展状况和学校发展战略,已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为了巩固素质教育的成果,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现学生全面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学校必须办出各自的特色。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六年间,我区作为全省第一个素质教育实验区,在教育观念的转变方面,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

程“三大课程”体系的实施方面,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在借鉴行知思想、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化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成果,培养出一批批合格加特长的小学毕业生,造就出一批批具有改革意识、勇于开拓创新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和优秀教师。在省、市、区各级素质教育现场会、创新教育现场会、学陶师陶现场会上和相关活动中,全区各小学均展示了自己一个甚至多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项目,产生出一大批学校特色的雏形。这些具有**区特色的教育改革创新的深厚底蕴和创特色、创品牌的浓郁氛围,给我们今天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打下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校本环境。

二、创建特色学校的理念与目标

特色学校的创建需要我们有新颖的理念:创建特色学校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个神圣使命。一方面,在当前新的历史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教育从某种意义上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学校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社会、公众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政府是教育的管理者,学校与学校之间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教学质量、办学特色和安全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就成为一所学校的立身之本。学校只有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发展的历史、办学的方式来进行办学,才会有生机,才会培养出有个性的创新人才。而另一方面,教育本身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活动,尤其在深化之中的教育改革,我们对它的规律还知之甚少,尚需学校和和广大教师勇于探索其规律,改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尝试全新的办学模式。

特色学校的创建还需要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强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突出学校个性,提升学校品位,并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传统,办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创建各类特色学校,打造知名教育品牌。在此基础上,用三年半左右时间,逐步形成**区的立体教育、品牌教育、强势教育,整合和凸现以课程改革为主轴的学校教育、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家庭教育、已扩张教育资源为目标的社区教育的三大优势,全面拓展**教育新的发展空间,使全区30%的学校争创省级特色学校,60%的学校争创市级特色学校,使**区真正成为教育强优区、教育特色区。

为此,支撑和引领我们的理念及目标的指导思想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实践精神为支撑,推动各类学校的特色建设,确保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有序地发展我区的教育事业。

三、创建特色学校的策略与措施

我区特色学校创建策略是:纵向“三个阶段”、横向“三步推进”。

(一)纵向“三个阶段”,即区级层面整体实施时间划分:

准备阶段(2004年7月—2004年12月)

1、成立特色创建组织机构;

2、进行特色创建宣传动员、调研论证工作;

3、拟定区校两级特色创建方案及区级评估细则;

4、与安师大教科院和芜湖教育学院建立合作关系,给各校聘请科研副校长,通过专家引领,开展全区各校(园)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5、审核认定各校(园)特色创建方案。

实施阶段(*年1月—*年12月)

1、定期举办特色创建论坛,研究特色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2、每年举办体艺节、科技节、素质教育开放周、特色教育现场会进行交流展示,推动全区特色教育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3、开始对申报区级特色教育星级校(园)进行评估命名。

4、进行创建工作阶段性调研、总结和表彰。

总结提高阶段(*年1月—*年6月)

1、总结特色教育经验,推广特色教育成果;

2、继续对申报区级特色教育星级校(园)进行评估命名;

3、召开区特色教育经验总结交流表彰会;

4、吸收转化特色教育成果,辐射推广特色教育经验,进一步提升特色教育层次,进一步均衡特色教育发展,形成符合区情,突具特色的特色教育工作模式。

(二)横向“三步推进”,即各校(园)分层实施具体要求:

我区特色学校的建设,将分“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三步推进。所谓特色项目,是指学校形成的单项性特色,这是特色建设的初级阶段。所谓学校特色,是指学校经过单项特色的拓展,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这是特色建设的中级阶段。所谓特色学校,是指在学校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学生学有特长的基础上,将其拓展成学校的办学个性,成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载体,这是特色建设的高级阶段。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是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实践过程,也是对学校自我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各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学校传统的积淀中定位特色建设的新起点,寻求适合本校发展的新优势。

从现在起,区境内各小学都要开展此项创建工作,凡申报各级各类称号的单位,必须先通过“**区特色项目学校”的评估验收。

为此,支撑和引领我们的理念及目标的指导思想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实践精神为支撑,推动各类学校的特色建设,确保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有序地发展我区的教育事业。

三、创建特色学校的策略与措施

我区特色学校创建策略是:纵向“三个阶段”、横向“三步推进”。

(一)纵向“三个阶段”,即区级层面整体实施时间划分:

准备阶段(2004年7月—2004年12月)

1、成立特色创建组织机构;

2、进行特色创建宣传动员、调研论证工作;

3、拟定区校两级特色创建方案及区级评估细则;

4、与安师大教科院和芜湖教育学院建立合作关系,给各校聘请科研副校长,通过专家引领,开展全区各校(园)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5、审核认定各校(园)特色创建方案。

实施阶段(*年1月—*年12)

(六)方案评估要求

1、各校在学期初认真进行规划(方案)的制定

各校制定规划(方案)时,应在确定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分“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三步制定好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可由“背景”“目标”“可行性论证”三部分组成:

“背景”包括学校的传统优势,所在区域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学校特色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存在的差距等。

“目标”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要求,分步制定具体目标。

“可行性论证”主要应写学校特色建设的可行性,围绕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包括组织领导、特色教师现状及其建设、保障机制的建立等。

2、区教育局在年内严格进行规划(方案)的审定

特色学校的创建具有严肃性,而规划(方案)的制定又具有导向性,它是创建工程的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创建的质量和进度。为此,各校制定的创建规划(方案)须经区特色学校创建指导小组审定后才能附诸实施。

3、校、区两级积极稳妥地进行申报与评估

(1)评估方案的制定。为了便于操作,我局参照省教育厅有关评估标准拟定了《**区特色学校评估标准》,并由教育科牵头,会同区教育局有关职能科室,根据各校递交的创建规划(方案),在逐校确认的基础上,开展实施工作。

(2)评估方案的实施。各校要处理好规范与特色的关系,稳定与创新的关系,要在精心策划、运用资源、建设队伍,创出特色等环节上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实现“统一思想,营造氛围,因地制宜,确定项目,配套制度,狠抓关键,促进发展”的32字实施方针。

(3)评估前的申报。由于各校的基础和客观条件存在差距,特色学校的创建进程不可能一致。为此,评估将遵循“积极稳妥,保证质量,成熟一个,评估一个”的16字评估原则进行。各校应根据创建的达成度,提前两个月提出评估申报,并附创建专题总结。

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篇4

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随后教育界专家对广东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进行了解读。

广东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

经教育部备案同意,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广东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1、解读专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刘建达教授

广东的改革方案一方面把中央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贯穿于我省《实施意见》制定的全过程,体现了中央顶层设计的改革方向、思路和重大政策,在中央确定的大原则、大框架下,结合我省教育工作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的实际情况,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总结我省考试招生工作经验,从选拔方式、制度设计、保障机制、管理办法上统筹考虑,坚持系统设计、重点突破,体现了广东特色,通过实行分类考试的选拔办法、建立完善一年多考制度和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制度等方面改革,传承了我省改革成果。另一方面体现了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广东考试招生改革的传统,《实施意见》中的改革任务和措施,有些前几年广东已经实施或开始进行试点,如高考加分调整、高职院校自主招生、重点高校实施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等,而对一些牵涉面广、复杂的改革则实行分步推进的方法,如高职院校分类招生改革。同时,《实施意见》也体现广东敢为人先的精神,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在广东基于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改革(即631录取模式),加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测试的英语听说考试,按照高考要求组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模式及实施一年多考等,都是广东独创或率先实行。当然,新一轮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考生的选择权、高校自主权都有所增加。高校在拥有招生自主权的同时,应重点考虑、研究如何制定科学公平公正选拔人才制度的问题。

2、解读专家:原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华师附中校长吴颖民

《实施意见》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考试招生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重视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将高考和中学阶段的学生考核评价和高校人才培养统筹考虑,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在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学生在一定范围可自主选择计入高考总分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选择外语和学业水平考试次数,增加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选择性,适应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我认为,各地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国家制定考试招生制度的意图,努力把国家赋予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选择权还给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实施选课制、走班制、导师制,同时加强高中学生职业发展指导,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找准成才方向。

3、解读专家: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理事长张敏强教授

《实施意见》建立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明确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录取主要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即可概括为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体现了人才选拔培养规律;高职院校实行分类考试,逐步实现考试的内容、形式、时间安排和录取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避免与普通教育做简单的类比和层次区分,更加充分地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也使一部分学生尽早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通过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主动适应国家对多样化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选拔的需要,适应高等学校多样化办学、特色办学的需要,有利于各级各类学校科学选拔人才。实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学生有多个渠道进入高职院校,条条道路都可以畅通,有利考生早作学习计划及升学安排、职业选择,体现了高职院校升学有多种选择,不需要绑定统一高考;同时改革也有利于各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对院校制定招生标准和要求、分类招生与培养、提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高职院校招生考试从高考中分开,可使高考命题更科学,高端人才选拔更具有针对性。

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篇5

【摘要】南山中学实施“三以高效课堂”改革已经十年了。学校以教研促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改革步伐是正确的。文章选取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为例,以学思练教学案为高效课堂改革的抓手,结合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南山中学“三以高效课堂”改革得以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南山中学;三以高效课改;学思练教学案;小组合作

前言

福建省长汀南山中学在2005年开始实施“以学为主,以思为中心,以实践为立足点”(下面简称“三以”)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利用“三以”课改的契机,教师通过分析学校、年级、班级实情,认真设计撰写符合本学校、本年级、本学科教学实际的学思练教学案。随着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学校在学思练教学案的课堂抓手上,结合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学校的“三以”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取得可喜的成绩。文章选取初中数学部分教学内容为个案分析,探讨“三以”高效课堂改革如何在学思练教学案的课堂抓手上,结合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开展的。

一、“以学为主”的高效课堂改革措施

“以学为主”是指在课堂上教师要明确本课要教学的内容与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后知道下一节学习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准确和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活动实现目标的航标。为此,教师在撰写设计学思练教学案就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对照目标而学,学而有思,思而有辩,学而有疑,疑而有问,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效率。

数学概念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对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学习《移项解方程》中,陆星老师对教材理解后,设计了简单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1.让学生正确、熟练的掌握和应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基本步骤:“移项”与“合并同类项”、“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2.认真学习教材第89-91页的内容,小组交流讨论关于“移项”的问题。

可以说,经过十年的课堂改革,原本学生认为枯燥、难学的数学知识经过数学老师们在课堂中有益的、创新性的探索后,学习数学变得非常主动,学校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改变了对数学学科的认识。

二、“以思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改革措施

思考是数学学习很重要的一环,关系到这一堂课学生参与互动的基础,学生有了思考才会去解决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有其独特的魅力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促使他们为之绞一番脑汁,费一番苦心,探索它,解求它。在以思为中心的课堂改革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以问题化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学生带着问题经思考后再与小组交流讨论能让思考更加深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在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学校《“三以”学思练精选》集中,一份份优秀的学思练教学案是老师这十年来的课改研究结晶。

例如,在《轴对称》教学内容中,艾新华老师设计了以下两个让学生独自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完成的问题: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2.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全等吗?这两个图形对称吗?你能说出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吗?这里艾老师把教学内容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再次复习图形全等的知识。

三、“以实践为立足点”的高效课堂改革措施

学生学习的落脚点在于学生碰到问题能够独立解决,在课改初衷,“三以”高效课堂改革就是为了达到学生能独立自主的学习、思考、解决问题的目的,反之,若学生在高效课堂改革学习后不能独立解决问题,那么课改就是失败的。

在学生实践的环节中,学习《圆周角(2)》中,肖小兰老师针对学生思考的问题设计了以下让学生独立练习:

从这练习来看,这些紧扣着圆周角的知识设计的练习,一题题深入,可谓练习到位,巩固了教学知识内容。

四、小结

福建长汀南山中学实施的“以学为主,以思为中心,以实践为立足点”的“三以”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潜能,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形成了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周少刚.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第一生产力——构建高效课堂应抓住三个核心要素[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0(12)

[2]时培忠.浅析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和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9)

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篇6

一、关于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和使用的问题;

二、关于学校成立学习支持服务中心,以及开展学习支持服务的有关问题;

三、三是关于市县电大评估和指标体系的把握、理解问题;

四、关于课程注册的有关问题。

一、关于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和使用的问题;

双向视频系统建设从5月17日开会,整个系统共同运作到现在,历时5个月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至9月25日正式试播时日止,已有10所市级电大和5所县级电大、一个教学部与省校实现了双向视频和多媒体系统的连接,至上周铁岭和盘锦电大也已实现了连接;现已播出门课程,直播课时,共录制了课时。

存在的问题:一是根据省校提出的要求,"将建设双向视频教学系统作为市级电大参加开放教育试点的必要条件之一,县级电大本科试点,原则上没有双向视频教学系统的单位不能进行本科试点。本科试点专业开设2个以上、在校生规模超过100人的,必须上双向视频多媒体教学系统;专科试点单位,在校生超过300人,开设专业2个以上的,也必须具有双向视频教学系统;专本科在校生规模超过300人的也须上双向视频多媒体教学系统",目前还有本溪县、宽甸、黑山、北宁、营口直属、盖县、鲅鱼圈、兴城、绥中、清河、辽中、新民、彰武、成教、全城、教益、文学院以及辽油和水利厅电大没有实现双向视频系统或多媒体系统的连接;二是已经连接的单位有的没有进行很好的实时接受和使用。

要求和措施:1、凡应建而未建的单位,要求从现在开始至11月中旬,完成双向视频系统或多媒体系统的建设工作,特殊情况不能在此期间完成的,要提交报告经省校同意后可拖延,否则将暂停2005年春季本科招生;2、省校将向已经建设双向视频系统或多媒体系统的单位免费提供课程教学光盘,包括流媒体课件光盘和VoD光盘,以解决媒体资源建设和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的问题;未建双向视频系统或多媒体系统的单位,将实现有偿配置;3、为了解决市县电大出口带宽和目前双向视频系统或多媒体系统租用线路费用较高的问题,省校正在从技术的角度进行论证;4、采取措施解决学生从公网浏览网上课程的问题,以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提供支持与服务;5各市要组织好学生和教师的实时接收,省校将采取措施对各市县电大的实时接收情况进行管理。

五、关于学校成立学习支持服务中心,以及开展学习支持服务的有关问题;

试点工作主要包括教学模式改革、管理模式改革、教学现代化设施手段、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教学支持与服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和科研。试点工作的主要成果:试点工作提升了教学现代化水平;加快了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了远程教育的科学研究。但是也确实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其中网上和多种媒体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以及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服务是影响试点深入进行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一是看能否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二是否依托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支持服务;三是否有建全的远程教学的管理和监控评价措施;四是否坚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实现了在学习对象、学习资源、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开放。我们不仅要有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与服务的理念,而且在机构设置以及教学组织上应该实现这方面的工作。目前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各种形式的支持与服务仍然是我们试点工作的瓶颈。必须下决心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省校在研究评估指标体系和整改方案中,班子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成立学习支持服务中心,统筹全省电大系统开放教育试点的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学习支持服务中心暂定6人,由教务处副处长周志忠负责中心的工作,人员由教学处的姜莉、直属分校的袁天柱、教务处的侯英函、教育技术中心的钱玉环组成。中心的职责如下:

1、负责统设课程教学资源的订购、复制、提供、使用及管理;

2、负责制定省管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并组织建设、传输发行、推广使用及管理;

3、负责全省下学期开设课程一览表的制作、下发,并指导各试点单位正确使用;

4、负责电大在线平台教学资源的组织、管理、使用、检查等;

5、负责网上交互教学活动的管理、相关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使用及推广;

6、负责接受学生咨询、投诉及各种教学管理服务性信息的反馈;

7、制定与支持服务相关的管理制度并组织落实;

8、指导、检查各试点单位开展学习支持服务工作;

9、负责直接面向学生的支持服务性工作;

10、负责东北地区媒体资源协作会的相关工作。

学习支持服务中心成立后,马上要开展的工作:1、清查所有开放教育课程的资源,包括文字、多媒体和网上资源,包括省校和试点分校及教学点,按试点和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组织各级电大进行配置;2、为各级试点单位复制、配置双向视频课程资源;3、筹建学习支持服务中心的网页或网站;4、组织全系统解决开放教育学生的实名注册率的问题;5、组织开展第二届网页和媒体资源大赛;6、制定并下达下学期开放教育、成人、高职开课一览表;7、组织系统如实统计文字教材到位率;8、筹备第二次东北地区媒体资源协作会;9、推进省管课资源建设的进展。请各市电大支持省校学习支持服务中心的工作,并积极组织本单位开展学习支持服务工作。

三、关于市县电大评估和指标体系的把握、理解问题;

与中期评估相比的变化:1、中期评估的落脚点是变化,总结性评估的落脚点则是发展,因此我们要把各项工作做实,有利于发展的模式要积极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发展的经验要要认真总结和提炼,有利于发展的创新要努力地去探索和突破;2、这次评估的性质是总结性、验收性,因此与中期评估相比39个观测点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的关键词是"应用、效果、经验、质量、特色、创新、模型",因此在评估中,我们的关注点要放在指标和标准的要素上,也就是管理学的"封闭点"上,要深刻理解指标体系的内涵要求,对照标准,查缺补漏,尤其是刚性指标,我们要做大量的分析、整改、总结、提升的工作;3、与中期评估相比,这次评估更注重办学能力的变化和增强、教学质量的保证提高,不仅是看硬件设施是否齐全,而是看这些设备在教学管理上的实际运用,不仅是看教学资源能否达到数量的要求,还要看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实际运用的效果,不仅要看教学模式是否改革了,而且还要看新的模式的教学效果,不仅要看有没有实践基地和实践活动,而是要看这些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了什么效果、试验报告、论文的质量是否确有提高,不仅是看你招了多少、毕业多少学生,而是要看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等等。

组织形式:各省教育厅局组织专家对省以下的分校教学点进行评估,教育部在评估中央电大的时候要抽查一些省级电大;中央电大对省级电大评估时,也要抽查分校教学点的情况。省教育厅在8月24日到江西参加会议,初步定于05年3-5月对分校和教学点进行评估

方式:实地考察、专项检查相结合,线上、线下结合,有面对面的,也有网上的。专家先在网上看情况,然后在组织实地考察。由下而上,先评教学点、然后省电大,最后中央电大。拟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对沈阳电大和省电大的教学点进行评估,大连电大自行组织。

时间紧、任务重,在前段工作的基础上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从省电大来讲,学校领导班子非常重视评估工作,我们成立了督评办和学习支持服务中心,调整了教学处和教务处的工作职能,开通了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开了几次评估工作会,成立了评估专家组,认真作了指标体系的分解,任务分层次落实到校长、部门和人员。省校的整改意见已经形成了文件,党委书记座谈会上已发给大家,供大家学习参考。认真学习教高厅2004{20号}文件。首先是学校领导班子好好学习学习。学习的目的是要统一思想认识,学习是前提,弄清楚这次评估的任务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考核的重点是什么;认真制定总结性评估实施方案和整改方案。省校已经制订了工作实施方案和整改方案,各部门正在按方案进行整改。

对照薄弱环节,切实整改:抓住中期评估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特别是结合总结评估的核心指标、重点指标,从薄弱环节进行整改,我省电大试点工作应该说是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确实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比如说定位问题、队伍问题、教学模式问题、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支持服务问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监控问题、实践基地建设和教学问题、素质教育问题等等。

关于评估指标和标准内涵有关的说明:

关于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评估一、二级指标:一级指标:Ⅰ-1指导思想;Ⅰ-2教学点建设与运行;Ⅰ-3队伍建设;Ⅰ-4教学设施的完善与使用;Ⅰ-5教学资源的应用与建设;Ⅰ-6教学改革;Ⅰ-7教学管理模式改革;Ⅰ-8教育教学效果。二级指标:Ⅱ-1试点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Ⅱ-2深化试点的改革思路;Ⅱ-3教学点的设置;Ⅱ-4教学点的运行;Ⅱ-5人员配置与结构;Ⅱ-6队伍建设规划与实施;Ⅱ-7教学设施的建设与功能完善;Ⅱ-8教学设施的使用和效果;Ⅱ-9多种媒体资源的配置与建设;Ⅱ-10教学资源的应用;Ⅱ-11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及成果;Ⅱ-12实践教学;Ⅱ-13素质教育;Ⅱ-14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及成果;Ⅱ-15教学过程质量保证;Ⅱ-16教学支持服务;Ⅱ-17教学质量;Ⅱ-18毕业生与社会的评价

指标体系总体介绍:设定8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其中有8个核心指标);39个观测点。每个观测点有不同的权重,给出相应的评估标准。结论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标准只给出合格和优秀两个等级的标准。优秀标准是在满足合格标准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市及以下电大只有合格和不合格2个等级。

从标准的设定来说,既设置了基本要求,同时更强调各地的特色和创新;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测评方式;合格标准是试点项目的基本要求,不分地域条件,按统一的合格标准衡量

Ⅰ1.指导思想

Ⅱ-1.试点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

1.定位与特色:

办学思想明确,主要看是不是坚持了远程开放教育的方向,坚持了四个面向(面向地方、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坚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色:一是看能否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二是否依托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支持服务;三是否有建全的远程教学的管理和监控评价措施;四是否坚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实现了在学习对象、学习资源、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开放办学。

发展目标和规划:要求在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需求有翔实的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有适应当地需求和条件的五年或十年学校发展的规划。同时要有近一两年改革发展的可行的措施、步骤,而且发挥电大系统的特点和优势。

2、试点地位

主要是看在诸多办学形式中,试点工作是否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试点教学的条件、投入是否得到保证,并根据需要不断补充完善;学校整体规模和结构是否合理,试点所开的专业和招生规模与学校的人员、设施条件是否相适应,教学质量是否能能保证。

Ⅱ-2.深化试点的思路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改革思路和措施要适应远程教育的特点、遵循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规律,如:学生主要基于媒体资源学习、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和信息交互环境、加强学习过程的支助服务以及办学系统对各个教学环节协调一致的管理与监控等;尤其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建设和综合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对教与学的持服服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革管理模式,加强教学过程的检查与监控,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要有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同时还要看是否建立了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的实践模型:主要依据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思想、理论和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种媒体资源,结合本地特点创设出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学习方式,通过办学系统对学习过程提供有效地支持服务和管理,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就应当是适合本地的实践模型。

4.试点的经验与课题研究成果及其应用

承担的课题研究项目75%通过主管项目单位的验收,并有专家组审定通过意见书。获奖项目是指省部级及以上或在全国电大系统评审和评奖中获奖。

试点经验和研究成果指导试点工作,并加以应用:成果具有指导意义,并在校内、省内或全国电大试点中学习应用,推动了校内、省内其它教育形式的改革。

5.坚持、维护和发展系统办学

贯彻教育部的要求,履行试点协议,维护系统的完整性和试点的一致性,严格执行试点教学与管理各项规定,无违反试点要求的现象。

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对本地教育资源整合中,配合主管部门积极提出加强系统建设意见,有相应的措施保证本地区各级试点单位认真进行试点。并校单位应保证试点作为该单位的重点工作,应增加参与试点的人员数量和设施条件。

Ⅰ2.教学点的建设

Ⅱ-3.教学点的设置

6.试点分校与教学点的设置及其建设

试点教学点履行审批手续,无未经批准的教学点,无点外点。

要求从思想观念、教学设施、教学和管理人员情况、管理手段等基本条件符合了申报手续,经中央电大审批同意,试点教学点的教学设施和条件随着所开专业和招生规模的扩大有相应的增加,师生比达到评估标准规定的要求。

7.考点设置

考点设置符合中央电大规定,原则上设在县级以上城市,1个县级城市只许设立1个考点,1个地市级城市原则上也只能设立1个考点。省级电大所在的城市原则上只许设最多不超过3个考点。本科考点原则上只设在地市级以上的城市。各市考点内按标准考场设置符合标准,符合中央电大有关规定要求。

考点设置要经中央电大复审、备案,考点和省级电大要建立考点设置和管理的专卷档案。考点机构健全、设施完备,有较好的网考和监控设备。

8.教学点与考点的管理

重视对教学点的管理、指导和服务,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相关的管理文件要齐备,定期检查、研究和解决试点教学点管理和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定期组织教学点管理人员培训,教学点的管理和监控措施到位,对基层教学人员、学生的服务到位。

考点要求考试无失密现象。及时、妥善处理考风考纪方面出现的问题。

Ⅰ3.队伍建设

Ⅱ-5.人员配置与结构

9.教师配置与结构

分校、教学点配有专职教师1人;试点分校每个专业配有专业责任教师,每门课程配有课程责任教师,对教学点没提这个要求。所谓责任教师不是辅导老师。这个专业责任教师应该熟悉这个专业,课程责任教师应该了解这个课程。

10.辅导教师配置

辅导教师含专职和兼职教师,生师比计算时,须按(1:23)减去从事普专班和高职班教学的教师数。

11.管理、技术和研究人员配置:满足试点需要,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

Ⅱ-6.队伍建设规划与实施

12.规划制定与实施效果

①制定了4支队伍建设规划。这四支队伍近期从事试点教学、教学管理、信息技术及科研的4支队伍的增补计划以及近两年来的落实情况。

②取得初步效果,适应试点需要。

13.兼职教师聘任、培训与考核。

制定有管理办法,按要求聘任、建档、培训与考核,1/3相对稳定。相对稳定即这个教师担任电大教学三个学期以上。

Ⅰ4.远程教育教学设施的完善与使用

Ⅱ-7.教学设施的建设与功能完善

14.教学设施配备与功能完善

各试点单位教学设施的建设与配备符合试点要求;各项设施,尤其是网络平台的功能要完善;。

15.广域网、地域网的建设以及平台功能的完善

试点分校和教学点有中央电大要求的教学及管理平台,及时跟踪功升级,能及时、完整的提供信息资源,保证教学与管理需要;年底完成县级电大教学平台的配置。

16.教学设施的使用与效果

有使用的制度措施,提供教学、管理、技术服务,运行良好。学生网上学习时间:如果每位老师在积极组织网上交互活动教学的话,实际上很容易记录到学生上网的情况,因为网络是可以记录的。现在中央电大已经设计完成了监测系统,对每个教学点的每个学生都可以远程记录。可以自动了解学生的上网情况。电大要把这个教学跟踪、教学情况的检测抓紧,有利于网上教学的指导,更有利于网上教学的改革。实现100%的学生实名注册率,特别是本科学生实名注册率。

Ⅰ5.教学资源的应用与建设

Ⅱ-7.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建设

17.统设必修资源配置与到位率

统设必修课程教学资源:印刷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含光盘)、ip课件、网络课程及课件等。这个基本资源各教学点以上的市点单位都应当配备。一是要求配备率,二是要求及时到位率:指开学第一周学生能够拿到教学资源的统设必修课程门数与当学期全部开出的统设必修课程门数之比。

18.统设必修课动态信息资源:

网上动态教学信息和资源包括教学文件、安排及有关通知、教学辅导及答疑、综合练习、网上直播课及考试辅导等。配套的网上教学资源:是指试点专业统设必修课程在已有中央电大网上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为满足本地区教学需要由学校自建设的各种网上教学资源。

19.选修课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建设

①选修课资源建设规划和实施措施;②已开选修课程中,两种以上相对稳定的教学媒体的课程占90%以上。已开的选修课程:已经被学生选学,已经或正在开展教学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学媒体:主要是指经过教学设计的印刷教材(含辅助教材)、音像教材(含光盘)、ip课件(应覆盖本课程主要知识点)、网络课程及多媒体课件等。

20.图书资源的配置与建设

①学校建立了数字图书馆,提供与试点专业相关的电子图书5千种以上,全文期刊1千种以上。数字化图书馆:通过网络在微机上可能实现查询、浏览、阅读多项功能的全文电子图书,同时要求有相应的期刊,要求图书紧密结合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有些是教材,也有些是参考的论文等都可。②学校能向教学点提供共享省级电大多种媒体的图书、资料和文献。提倡通过网络让基层的教学点的学生看到这些资料和图书。特别是随着毕业环节到来,学生要查阅资料,希望省级电大提供。

Ⅱ-3.教学资源的应用

21.应用措施与实施情况:①学校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制度和措施可行,对教师应用进行培训和检查。②辅导教师都能使用,应用方案完整,对学生有指导。对教师开展应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制度规定、培训计划和具体的培训记录,并有教师使用情况的检查措施和记录。③学生能自主选择应用,能应用网上动态信息和资源。学校为学生自主选择应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创造了条件,提供有方便学生的多种措施,并有学生应用多种媒体资源进行学习的情况记录和反馈意见。

Ⅰ6.教学模式改革

Ⅱ-11.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成果

22.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①所谓形成的改革思路清晰,是要结合本地情况,形成具有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媒体特点、当地特点等的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创新思想;切实可行的实施改革的措施包括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模型和思路,有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规划、进度和措施;学校制订的实施性教学文件体现改革的思路,要有要求、可操作和明确的工作程序。②文件齐备,同时有检查制度,有实施过程的记录、小结和分析,有对应的研究活动。

23.改革的成果

1)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网上交互活动,形成了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课程教学模式可以用功能模块和过程流程连接,形成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框架,并有对各种模块的定义或描述。形成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远程辅导为辅助,基于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学习和开展多种形式网上交互学习的方式。有一批示范性的整专业或一类课程有指导意义的典型经验,支撑本地的教学模式。

24.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成效

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指导学生自主选课、安排学习计划、学习时间;积极组织网上学习活动,能有计划、有指导地开展小组学习,并有记录和总结。有教师组织教学的教案,总结学生在学习能力、协作学习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示范性经验。

Ⅱ-12.实践教学

25.设计与要求;26.实施条件;27.实施效果:各试点单位按按规定完成全部实践教学,按时开出率在70%以上。组织落实、操作规范、报告齐全、评阅认真,学生能力有提高

Ⅱ-13.素质教育

28.总体思路与实施效果

学校根据远程开放教育及其学生特点,结合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形成了加强素质教育总体思路,并有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要求的实施办法和具体措施。对学生素质教育提出总体思路,针对学生特点,在知识、能力培养基础上,进行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等教育;素质教育渗透在专业、课程的实施中。学校积极培育远程开放教育特色的学校文化,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校风、学风建设,开展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取得了成效。注重校园文化,建立终身学习理念,提供以人为本学习支持服务的条件,创造利于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工作。例如,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和刻苦学习的学风,加强诚信、社会公德和公民意识,培养尊师、爱校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团结协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等。学校初步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学校文化,学生在思想、心理、文化、能力等方面,特别是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上有比较明显的提高,有示范性经验和典型事例。有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和开展素质教育的示范性经验、典型实例,反映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心理素质、文化基础、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和提高。

Ⅰ-7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Ⅱ-14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成果

29.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改革

①教学管理模式:目前研究部门对试点教学管理模式可概述为:基于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依据教育教学规律,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适应个别化自主学习方式的具有现代化和网络化特征,基于多级的系统管理及运行,保证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的资源建设、整合与共享、提供多功能学习支持服务、教学全过程质量监控的教学管理模式。

①所谓思路清晰:认识到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办学质量的保证。从教学管理模式的主要要素,如:教学资源、学习过程、学习支持服务、教学管理保障、教学条件保障等几方面,开展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有改革的具体措施,具体的实施方案,而且要有实施效果。

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遵循远程教育的特点、规律,在完整性、统一性、规范性及特色方面作了有益的改革与尝试。

30.管理模式改革的成果

①初步形成具有远程开放教育特点、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并得到实施

②有效地使用中央电大教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数据准确,更新和反馈及时。真正实现招生计划、学籍注册与管理、毕业审核、考场编排、成绩登录、年报年检、公文传递等各个环节运转使用正常。而且还要有反馈,使得真正有利于试点工作。

Ⅱ-15.教学过程的质量保证

31.教学过程的监控

①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基本要素包括:课程设计与建设;教师基本素质;教学设施条件;教学过程管理;考核内容和方式;监督运行机制;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

32.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执行

中央电大以校发文形式,对教材、网络、资源、学籍、考试、教学点、招生、教学过程、实践环节、毕业环节、教学检查与评估等管理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文件。各级试点电大制定的实施性教学及教学管理文件,它是实施各个教学环节的重要依据。试点教学过程实际就是依据这些文件、制度,组织开展教学及教学管理的过程。电大系统教学质量的标准对各级是同一的,各种教学要求和基本办学条件是统一的。要保证规章制度的严肃性,防止执行过程中的失真和衰减。

33.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的管理

①形成性考核管理:形成性考核不仅仅是学生完成课程作业的情况,还应综合反映学生参加网上学习、面授辅导、专题讨论、学习小组讨论、教学实践活动等多方面的学习情况。形成性考核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形成性考核各个环节的完成情况的档案记录必须完整、真实、有据可查。

②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成绩无明显异常,能反映教学的实际状况,有考核结果分析:全省试点本科或专科形成性考核及格率不高出全国平均及格率5个百分点,终结性考试及格率不高出全国平均及格率10个百分点。

Ⅱ-16教学支持服务

34.支持服务的研究、思路与制度

①教学支持服务的思路明确:对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应当加强:从事远程教育所需的基本教学条件具备,开展远程教育的教学研讨、技术服务、教学服务、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满足开展试点教学的要求。对学生的支持服务包含学习支持服务和非学习支持服务:其中学习支持服务主要包括:资源提供、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学习方法思路的指导和帮助、教学管理咨询指导、学籍查询、成绩查询、教学安排表、学科咨询服务、答疑等,非学习支持服务主要包括:主动关怀、心理咨询、教学设施和媒体使用的指导等。学校从对教师的支持服务和对学生的支持服务两方面都有明确地思路和措施,并有针对性地对现存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改善。

②建立了相关制度,有措施、有检查,针对出现的薄弱环节进行了改进

35.教学支持服务的开展与效果

①引导试点人员提高服务意识,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条件和服务,达到学生满意的效果

②为教师提供备课、教研、学术交流、制作资源的条件和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保障。只有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质量才能提高。

Ⅰ-8教育教学效果

Ⅱ-17教学质量

36.课程的教学效果

①多数学生"三基"达到基本要求,考试抽查和网院统一考试成绩正常

多数学生能够掌握专业主干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抽查和试点高校基础课统考成绩正常。三基课程考试成绩50%以上的学生及格;抽查考试与本省平均成绩不超过10个百分点;全国统考课程与全国远程教育学校平均成绩不超过10个百分点。

②多数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和技能,自学能力有提高,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

要求学生能否达到50%以上学生学会基于网络的自学;能否通过作业或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自学能力有明显提高。

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上网和计算机使用技能,能熟练地从网上获取信息和资源。评估组将实地测验,检查是否50%以上学生已经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技能。毕业生在计算机应用和外语水平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的获取率相对较高。

37.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①论文(设计)的选题、指导、答辩和考核等实施过程按有关规定执行

②多数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恰当、质量达到基本要求,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Ⅱ-18.毕业生与社会的评价

38.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总体评价中,好的和较好的占多数,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有所提高。参考毕业生追踪调查结果,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是否适应工作需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总体评价中,好的和较好占50%以上。多数试点分校和教学点毕业生反映较好。50%以上毕业生总体评价反映意见好和较好。

39.毕业生对教学的评价

将所有的指标简单的做了汇报,也是供大家参考的意见,希望多听听大家的意见,整个评估过程中还有针对相应的指标,还要参考上级电大制订的相应文件进行。希望各级电大在已取得的试点经验基础上,深化改革、有所创新,以丰硕、优异的试点成果迎接总结性评估,为我省远程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篇7

【关键词】侦查措施与策略教学方法改革理论与实践结合

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因

刑事侦查措施是指侦查机关在与刑事犯罪作斗争的过程中,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根据案情所开展的侦查活动的方式、方法。侦查措施是开展侦查活动的基础。《侦查措施与策略》课程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因此,课堂教学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比纯粹的传授知识显得更加重要。知识的随身社会的发展、法律的变化不断更新,今天我们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到明天可能就会被淘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教授学生自我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是当前刑侦教学改革的方向。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较高的兴趣,但在学习过程中却积极性不高。作为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之所以出现此种现象,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侦查措施与策略》课程作为刑事侦查技术专业的专业综合领域核心课程之一,应改革传统灌输式、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努力提高《侦查措施与策略》课程教学质量。

基于上述原因,此次教学方法改革围绕本门课程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

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1.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中,主要将课堂教学分为理论讲授、案例讨论和实训三个部分,以达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1)理论讲授

《侦查措施与策略》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概念、特点、程序、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些知识只有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吸收和融会贯通。不管教学改革的步伐多快,理论教学都是不必不可少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理论讲授不等于课堂中的“满堂灌”,理论教学形式可以呈现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应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等形式,使教学课堂热烈活跃。由于理论教学和传统的教学相比课时少、内容却未减少,因此,在理论讲授中采取精讲的形式,重点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自学相关专业知识,在教学中教师也可推荐给学生相关的网址和书籍。

(2)案例讨论

刑侦应当具备贴近实践与实战的特点,所以教学要具有吸引力,最好办法就是要将实践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侦查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剖。

我们在课堂中一般采用这样的步骤来进行教学:

给出学生案例,提出讨论要求――展示现场基本情况(现场情况、主体现场情况)尸体情况――痕迹物证情况――现场遗留物情况等)由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陈述观点,制订该案详细的侦查措施,最后由教师总结。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侦查实践中,又可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实践训练

本课程刑事侦查技术专业共计课时54节,其中实训14节。据此,我们共设计多项实训,例如:实训一,调查询问;实训二,辨认;实训三,侦查实验;实训四,搜查扣押;实训五,通缉通报。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

一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办案能力。这可以使学生很快地适应工作,同时,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地独立办案。

二是调动了学生学习侦查学知识的积极性。改变沉闷的灌输式的教学课堂,使他们既学到了知识,又接触了许多案例,同时还可以进行实践操作,自己可以独立思考、自我组织、自我训练。

以实训一,调查访问为例。调查询问贯穿整个刑事侦查过程的始终,是每个侦查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个刑事侦查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中,我们在讲解本章的基础之上,重点让学生学会怎样做好调查询问笔录。

调查询问笔录分为三部分――首部,每部分填写原则和注意事项,并给出询问笔录的格式――正文,给出例子――应该问什么,怎么问――有疑义怎么办――结尾的格式――然后给出学生案例――三人一组进行模拟询问练习――制作出询问笔录。

这种教学方法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采取这种模拟的方法,重现现场和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我组织和演练,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对于现有条件不易开展的实训项目,采取播放模拟实训视频来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搜查扣押中的车辆搜查教学视频,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我会将其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暂停,并提醒学生注意,使一些细节不至于遗漏。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教学效果也是不错的。

综上所述,这三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不但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考试也是重要的方面,所以,我在本门课程中,对考试进行了改革。

2.考试改革

高职教育推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上岗技能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传统的考试命题形式单一、呆板,缺乏个性化。试题形式不外乎是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了便于阅卷而规定了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笔试,以一份试卷定学生的优劣。重分数,轻能力,忽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的考试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本门课程的考试分为两个部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过程考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其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查。结果考核的内容应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着重培养和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素质。

过程考核在整个考试中的比例,共占考核总成绩的60%。主要通过平时作业考核、平时学习表现考核、阶段性考核、大型作业考核、实践性项目考核等形式。

结果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40%。考试命题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整个试卷采用简答题,案例分析、论述及其综合性极强的材料分析等主观题型,以此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命题,学生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书本上的内容转化成实际操作能力。在改卷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有些同学的答案比教师的参考答案更合理、更实用。

最后,为了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我对未来本门课程有以下一些设想。

教学方法改革展望

1.教学实训基地、教学、实训器材需要进一步完善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建议建立和完善搜查扣押室、侦查辨认室、调查询问室、侦查实验室、跟踪训练场地等校内实训基地。

2.在考试项目中增加口试

通过口试,一是考核了学生对基本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考核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三是考核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为就业的面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设想如下:

(1)制作口试题库

首先由刑事侦查技术教学团队的教师共同设计多道题目的口试题库。口试题可以由问答题和案例分析组成。问答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主考老师可以在考试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进一步追问,以此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反应能力。案例分析则可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抽签

将题目制作成题签,在考试前,各个由学生随机抽取决定自己考试题目。

(3)口试的具体实施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对教师进行分工。由学生按照学号顺序进行抽签,每个考生从题库中任意抽取题目并给予几分钟的准备时间。回答问题时间为每人5分钟。最后由教师对学生当场打分后计入考生总成绩。

案件侦破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侦查措施的实施,只有依照法律规定,科学地运用侦查措施,才能够完成查明案情、发现线索、收集证据和缉拿犯罪嫌疑人归案的目的。在教学中,通过对《侦查措施与策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使其朝着符合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适应新形势、新时期公安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杰.刑事侦查措施课程教学改革[J].江苏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2]闫万鸿.《侦查措施》课程践行式案例教学[J].辽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3]梁武彬.侦查措施概念新论[J].铁路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8.

[4]杨郁娟.刑事侦查教学方法改革中的认识误区[J].湖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篇8

2009-2014五年来,美国政府对基础教育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进行了深层次改革。这些改革思想通过2009年11月美国教育部的《力争上游计划实施纲要》(RacetothetopprogrameexecutiveSummary)、2010年3月美国教育部的《改革蓝图——对<对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的重新授权》(aBlueprintforReform:theReauthorizationofelementaryandSecondaryeductionact)、2010年5月美国教育部的《力争上游——美国早期学习挑战》(Racetothetop—earlyLearningChallenge)等展示出来。分析相关政策和奥巴马的部分讲话,基本呈现出四位一体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特征。

1、以推动学前教育为改革基础

五年来,学前教育改革始终是一个重点。由于“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内,美国各州不约而同削减了学前教育经费,这既抑制了教育机会的扩大,也侵蚀着学前教育的质量。”在2013年度的国情咨文中,奥巴马指出,一个孩子越早接受教育,就会发展得越平稳。但是在美国,4岁的孩子中,只有30%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而大多数中产阶层的家庭承担不起私立学校每周超过百元的昂贵学费。由于学前教育的缺位,一些没有能够接受到足够的学前教育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受到不良影响。奥巴马多次测算一笔经济账,在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方面每多投入1美元,可以为今后教育对象在成长过程中的就业、减少犯罪、降低未婚先孕等方面节约7美元。奥巴马以投入产出比说明,在学前教育方面加大投入是值得的。正因如此,美国政府在《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明确,投资50亿美元,用于拓展儿童早期教育,帮助超过15万名工薪家庭子弟获得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美国政府同时出台了政策,对在儿童教育方面付出特殊努力、做出特殊贡献的教师和校长,给予国家奖励。

2、以提高教育标准为改革关键

美国相关机构在教育调查中发现,美国的课程设置落后于中国、印度等国家,美国小学生在计算、表达等领域成绩下滑,有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后需要补充高中课程,中小学课程领导体系不完善,家长、社区的作用发挥不佳,导致美国中小学生竞争力弱化。美国政府要求,各州要提高课程标准,从根本上提升难度,达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接轨。奥巴马要求,“我们的官员和教育人士,在制定标准和课程体系时,不要仅仅满足于衡量我们的孩子能否在试卷中写出答案,而应考虑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技能,比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企业家精神以及创造力。”对于如何满足由于教育标准提高带来的测量方式科学化的要求,美国政府提出建立数据信息系统,实时掌控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从而随时做出调整,提供针对性帮助。这一标准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每一位从高中毕业的学生,无论学生的家庭收入、种族、民族、语言背景或身体是否健康,都能够为其大学生活或未来就业做好准备。”为确保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提升,2009年11月,美国政府推出《力争上游计划实施纲要》(RacetothetopprogrameexecutiveSummary),核心是以经费投入为刺激主要素,推动各州重视基础教育,提升学生学业标准,提高学生成绩,降低高中辍学率,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更高的教育质量。

3、以强化师资力量为改革保障

美国政府看重优秀师资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故而多次呼吁,优秀的大学生能够加入到教师队伍之中,到社区、小镇来从事教师职业。奥巴马提出“政府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校长和教师的工作绩效,确保优秀的教师和校长能够分布于每一所学校和每一间教室。孩子一旦入学,那么影响他们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教师,而非诸如其肤色、父母亲的收入等情况”在2012年的国情咨文中,奥巴马提到,一名好教师能够使得一个班的学生在一生中增加25万美元的收入;一名好教师也能够让一位梦想摆脱困境的孩子获得相关机会。他呼吁年轻人,如果想让国家的前途有所不同,如果想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就去做一名国家需要的教师。为了实现师资队伍的优质化,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实质性举措。例如。强化师资招募,鼓励各州提出更多创新举措,促进师资质量提升,确定高效能教师(Highlyeffectiveteacher)的评价标准,让教师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杠杆;进行教育经费的倾斜,为各州提供资金支持;提供经费,鼓励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培训,进行传帮带;对于不合格教师,则进行淘汰。这些举措,可以提升教师素养,也畅通了出口和入口机制。同时,美国政府关注不同学校优质师资的平衡,重视教育公平。提出“不仅要在资金上支持这些发展欠佳的学校,还应逐步让一些优秀的教师在这些高需求的学校里任职,从而更好地、公平地分配优质教育资源”。

4、以扶持弱势群体为改革难点

近年来,美国政府对弱势学校和弱势群体学生给予了更多支持和帮助,其具体扶持措施有,一是增加经费投入,根据《力争上游计划实施纲要》,美国政府改变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中对弱势学校加大惩罚力度的做法,转而投入资金,扶持这些弱势学校的发展。“联邦政府要对各弱势群体聚集的地区继续进行拨款,并赋予在争取竞争性拨款时一定的优先权;同时,对接受拨款者提出相应的要求,确保资金得到有效使用”。根据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有122亿美元被用于特殊教育资金,130亿美元被用于弱势群体的中小学生教育补助资金。在2009年推出7800多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时,美国政府在改善学校软件、硬件建设方面,投入210亿美元,促进了弱势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条件的改善。二是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各类不同群体共同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之所以存在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公平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为此,美国政府要求,帮助贫困家庭学子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支持不以英语为母语的少数人群,提升对他们的支持;帮助农村地区的学校申请竞争性的拨款,制定提升学习效果的有效策略等。三是积极发展公办私立特许学校(CharterSchool)。特许学校无条件接收所有的学生,经费由政府从教育经费中支持,具有低学费但重视学习效果的优点,同时也刺激公立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吸引生源,促进发展。

二、改革的特征与启示: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人文关照

如上文所言,美国政府的基础教育改革是在小布什时代《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基础上的改革,其很多举措与其前任们的努力有相似和承继之处、但面对美国处于衰退的大背景,五年来,美国政府作出了诸多努力,促进教育复苏,其推动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提升课程标准,强化师资力量的诸多做法值得肯定,也会给我们启发。

1、要有强烈的危机和公平意识

在奥巴马的多次讲话中,都把教育放在事关美国霸主地位,事关美国复兴与发展的高度上看待,并采取了切实加大经费投入的举措。他对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对美国高中生的辍学,对师资的弱化,对学校之间的差距都有多次阐述。看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当前,我国已基本实现9年制义务教育,但教育的质量仍然有待提高,优质资源和弱势资源差若云泥,特别是应试化倾向的极端发展,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学生创新意识发展、个性发展、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瓶颈,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必需有危机意识和公平意识。

2、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美国政府强调提高中小学课程标准,促进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力争上游计划实施中,美国政府明确要求,建立各州通用的课程标准、分层次的质量评价与改进体系、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美国政府公布了考核优秀教师和校长的评价标准,并且要求科学评判教师绩效,也就是不仅仅看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要参考同行的意见,进行课堂评估等。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已经公布,但如何进行科学的评价,如何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动态监管和科学调整,值得思考。

3、要注重经费杠杆的调节作用

虽然政党轮换,也面临金融危机,但美国政府注意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确保了教育经费的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在经费使用上,通过再投资法案和力争上游计划等工程,美国政府以经费为调节手段,变差校惩罚为鼓励先进,促进群体竞争,促进学校的全面性变革,而不是仅在某一个方面进行革新。我国自2012年首次实现了教育经费4%的目标,但在经费的科学配置上必须深入思考,提高单位资金的利用率,并向西部、农村的弱势学校进行经费倾斜。要研究美国力争上游计划的做法,重视它仅仅用不到教育经费的1%,就让40个州提高教学与学习标准的具体举措。可以尝试“将教育预算草案向社会公开,向公众说明教育经费预算的依据,解释资金的分配方式和用途。”同时要健全中央政府的责任,通过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措施,实现各省级政府教育经费的相对平衡。

4、注重发挥家长、社区、学校和教师等的合力

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篇9

一、构建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1.建立高校教学评估长效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如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条件缺乏、专业建设工作严重滞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陈旧、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制约、阻碍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些负面影响,同时为响应和落实教育部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部振兴行动计划》中确立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高校必须建立内部教学评估制度的长效机制。通过教学评估不断发现办学中的问题并及时整改,以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2.建立高校教学评估长效机制是高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应该成为自觉行为,同时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高校要求得生存,必须不断建设、改革与发展,增强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适应性,以提高自身生存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真正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内涵建设和深入教育教学改革,这需要建立一种高效和长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机制,而高校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建立,正是为了建立和完善这样一种体系和机制,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估与监控,不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实施整改,促进学校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自觉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推进教学工作创新,不断探索并努力构建与学校办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新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因此,高校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建立不应仅仅是为了准备接受外部评估的一种外在要求,而应是来自学校为适应时展的步伐而主动做出的坚持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3.建立高校教学评估长效机制是不断巩固和发展评估工作成果的需要

教育部组织的教学评估的开展对高校各方面的工作以及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效能是巨大的。如何巩固和发展迎评工作的成果将是高校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高校不能只是把评建过程当作迎接教育部专家组进校实地考察前的一项突击性的工作,被动地应付教育部专家组的实地考察。教学工作的建设与改革应该是高校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珍惜成绩,更要大力巩固和发展,要以取得的评建工作成绩为契机,立足长远,认真总结经验,坚持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评建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相适应,把有效的“应急”措施变为“常规”措施,把“临时”管理变为“长效”管理,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因此,高校必须建立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在办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教育部对高校教学工作的要求,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通过经常性的评估与检查,不断地总结经验,认真查找学校存在的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整体推进,保证学校的一切工作在较高的水平上运行,使学校长期受益。另一方面,在国家教学评估制度化的要求下,高校通过建立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可以保持随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中介评估组织实施随机性评估的机制与状态,在坚持经常性的自评自建的基础上,使教学评估从“要我评”转向“我要评”,以保证教学及管理以正常的秩序来开展。

二、构建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措施

1.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全员参与

面对高校教学质量问题的日益出现,各高校抓住机遇,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尽快建立健全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通过教学评估,自觉维护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因此各高校应该深刻认识和理解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意义和作用。思想统一是正确理解和认识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前提和基础。统一思想不仅是学校领导层首先要做到的,广大教职员工也应该统一到这一共同目标上来。只有思想统一,才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上下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全员参与教学评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高涨,扎实开展自评自建工作才有保障,这样才能使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得到良性发展,达到评估的最终目的。

2.设置专门机构,成立专职队伍

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必须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校级教学评估常设机构,行使对教学评估工作进行规划和组织实施的职能,对学校的各项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开展经常性的评估、监控和协调,对于教学评估常设机构,学校应像迎评建设工作时期一样,给予较大的权威性和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支持,在研究评估监控体系、实施评估监控过程、总结评估监控结果等方面确立其独立地位。同时,为保障教学评估监控的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必须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专业化的评估专家队伍,对这支队伍要充分重视和信任,并赋予较高的权限,同时要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业务培训,加强评估理论专业知识的指导,以保证各项评估监控活动的顺利开展。

3.建立客观、全面的评估标准,完善各项评估制度

对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的评估必须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导向和指南,是教学工作诸环节的依据。高校应从高等教育规律出发,按照教育部对高等教育工作的要求,依据教育部颁行的有关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形成科学、可行的各项工作评估检查的实施方案和指标体系,制定具体的评估程序与方法,落实配套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学校内部各项评估工作,将评估与学校日常教学建设和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鉴定、诊断、预警、改进等功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与优化实施方案与指标体系,保证实施方案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及评估工作的有效性。同时,要注意评估对象的全面性,既要建立各项工作的单项评估制度,也要建立综合性的评估制度,并力求两者在内容与结果上的统一,形成科学、合理、全面的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在实施某一项评估工作后,要将评估结果和结论及时向全校公布,对存在问题的环节和方面,以书面形式通知责任单位和个人限期整改,并重视组织对整改工作过程的监控和整改结果的复评,这是教学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做好整改的监督与复评工作,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推动下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4.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各项教学管理工作

本科教学评估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考核教学管理制度及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和成效。我们应该严格按照本科教学评估方案的要求,完善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要不断进行课程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教学管理的行为规范、工作规范、设施规范和激励机制、制约机制、保障机制的建设。要加强教学建设管理、教学改革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使日常各项管理工作与本科教学评估体系相结合。

5.积极宣传,加强教学评估文化建设

对教学评估工作,要加强宣传力度。在树立正确评估观念的前提下,加强教学评估文化建设,创设教学评估文化内涵,并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使教学评估文化深入人心,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言行、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并进而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模式,使教学评估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6.拓宽教学评估的范围,加大评估的覆盖面

从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实际过程来看,无论是微观教学活动结构还是宏观教学活动结构,包括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在内的一切教育教学质量的生成要素,都应该是教学评估的对象。教学活动的实际内容、过程和表现形式在任何时候都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可以感知到的教学形式上,还应该关注教学活动的内容、过程和表现形式等已存在的原因,在拓宽评估范围的同时,要在更深的层次上发挥教学评估的作用和意义。作为一种工作机制,教学评估不仅仅要阐明教学工作的现状,而且还应该指出教学工作发展的方向,科学地预设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发展目标。作为一种自主运行的评估工作机制,高等学校要勇于拓展教学评估的工作范围,大胆应用和发展本科教学评估的经验,积极开展一切层次和形式教学活动的评估工作,使教学评估成为保障和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人才培养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成为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发展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等学校教学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任务更加艰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教育市场,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大办学投入,深化改革并使之长期坚持下去。而高校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力地保障了上述内容的落实和实施。认真按评估制度办事就会增强高校的竞争实力,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因此,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对高校教学的总体要求,通过经常性的评估与自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保证学校的一切工作在较高水平上运转,真正发挥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晓鸣,卢英.高校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5(4).

学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篇10

【关键词】奥巴马/联邦政府/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何珊云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上海200062)

早期美国联邦政府在教育领域的作为乃是“搜集教育数据与事实,通报各州的教育状况与进展”。[1]从二战开始,联邦政府明显转向想以自己的战略需要和政策工具来改革、创造满意的美国教育。从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投入资金促使美国中小学发掘、培养国家安全需要的科技天才,到1965年制定《基础教育法》,以更大的政策与经费投入,尝试打造为所有美国儿童提供优质教育,都显示了联邦政府日益增长的教育改革力度。[2]

美国教育也因此由地方教育领导和民间教育团体的自由创造为主,转向日益受控于联邦政府的教育改革政策。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里根入主白宫以来,联邦政府更是试图左右整个美国的教育内容与运行机制。尽管里根本人深知,联邦政府没有能力创造大家都满意的美国教育,但各州无力负担教育发展,工商业巨头们需要“人力资源”以及民意关注教育问题等等压力却让里根无以脱身,因此即使联邦政府插手教育是“一桩收益小于投入的亏本生意”,也必须投身其中。[3]

而里根也的确善于鼓动人心,通过反复声称“国家处于危机之中”,他的联邦政府将美国教育的运行轨道引向了以“标准化的课程与考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尤其是数学、科学以及英语阅读等所谓“主科”的成绩)。此后的布什及克林顿政府加大力度在教育领域掀起“标准化运动”,特别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法案实施以来,联邦政府更是增加经费刺激,同时启动惩罚措施更加严厉的“绩效问责制”,来确保每一所学校每年都可以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进步(所谓“年度进步计划”),实现到2014每一个孩子都能取得优异的数学、科学及英语成绩的目标。

联邦政府认为,这些主科成绩提高与否,不仅关系到美国是否可以建成“世界一流的教育”(world-classeducation),而且关系到美国能否在科技、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也使美国教育走向了日益“被考试束缚”的发展轨道,[4]进入“考试时代”。[5]广大教师陷入“为考试而教”(teachtotest)的困境。[6]许多教师因为觉得教育不再需要个人的知识创造,只需围绕标准答案展开教学,纷纷辞职离开了学校。[7]那么,奥巴马可以给危机深重的美国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面对国会、各州政府的右翼政客以及金融、工商业巨头们,如何落实他的改革计划,显然远比提出更美好的教育改革方案艰难。

一、试图感动美国民众的教育改革方案

里根、布什、克林顿等最后胜出的总统候选人在教育改革上都拿出了比对手更能搏得眼球的政策,以至被誉为“教育总统”。奥巴马也是如此,他同样在竞选期间就设计好其教育改革蓝图,而且教育演讲的次数、教育改革的思路及修辞艺术都胜过竞争对手。如果说里根是以高喊“国家处于危机之中”的方式赢得了听众对其教育改革方案的注意,那么奥巴马则是反复描绘一幅十分美好的基础教育改革蓝图,试图打动美国民众,使美国民众相信在他的领导下,美国教育可以走出此前十年陷入的“黑暗时代”(吉鲁语)。

的确如此,奥巴马甚至在竞选之前就在“实验”可以感动美国的教育改革计划,让人觉得他比此前在竞选期间大打“教育牌”的里根、布什和克林顿还关心教育。2007年11月,奥巴马首次发表“重要的教育演讲”,主题是“每个人都应为全体美国儿童的成功负责”,其措辞可谓朴实、感人:

我曾和一位年轻教师交谈,我问她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她告诉我一个从未听过的答案。她说,我们的教育体系失败了,教师们常常抱怨“这些孩子不会学”,“这些孩子不愿学”,“这些孩子成绩太差了”,久而久之,这些孩子成了别人。年轻教师看着我继续说道:“我一听到这些说法就觉得心里难受。他们哪里是‘这些孩子’,他们全都是我们的孩子啊。”

接着,奥巴马进而强调“是时候了,我们应该明白,教育好他们乃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8]

竞选期间奥巴马发表了12次教育演讲,感动了无数选民。当然,奥巴马决不只是依靠修辞来打动选民,他非常清楚,如果他的教育改革计划不能给在经济危机中挣扎的美国民众带去希望,无论怎么修辞都不会真正赢得民心,因此奥巴马提出了一套规模十分庞大的教育重建方案,包括在各州创设高质量的幼儿园与中小学教育体系,为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提供更多的大学学费资助,同时采取措施提高数学、科学及英语等学科的成绩。[9]奥巴马希望民众理解,大规模地新建或改造各州的幼儿园和学校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能够为美国下一代提供就业或发展经济所必须的知识与能力。

除了打动选民,向选民许诺联邦政府将重建美国教育之外,奥巴马还向广大教师清楚公布了自己将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工具来解放被“标准化考试”束缚的学校教育。而在这一点上,奥巴马同样试图给所有身陷考试煎熬的教师与学生带去感动与希望。他承诺道:

作为总统,我将各位州长和全国教师一起开发真正可以提高教育成绩的评价工具,促使学生展开科学的探究,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才是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所必需的。[10]

应该说,奥巴马抓住了束缚美国教育的一大死结,美国学校确实需要那种可以激励学生从事探究与创造的评价方式,而不是利用“考试”(通常由多项选择题构成)来“迫使”学生掌握(背诵)“标准”的课程和知识(答案),并根据考试结果实施奖惩。小布什政府以“标准化考试”推动各地落实《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时,没有想到“标准化考试”的糟糕后果,奥巴马则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11]他许诺将投入大量经费,帮助各州研发高质量的评价工具。

除试图通过改革评价来扭转教育质量外,奥巴马还花了很大的精力来思考如何打造可以提升教育质量的优秀师资队伍。布什、克林顿政府也曾在这一点上费力甚多,但怎么也改变不了1970年代以来的优秀师资短缺局面。奥巴马的目标是让“美国的每一间教室都有一位优秀教师”。为此,政府计划每年投入10亿美元,实施免费的大学师范教育,毕业生到师资短缺的地方至少服务四年,这样联邦政府每年就可以获得40000名新的优秀教师。除此之外,奥巴马还在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位晋升方面制定了许多完善及优惠措施,而这些措施同样是为了培养、留住可以实现美好联邦教育理想的优秀教师。

二、奥巴马的教育改革工具及其更新难题

对奥巴马来说,更需要应对的乃是经济危机或所谓如何“救市”。对此,奥巴马采取了大幅增加公共事业投资的方法,而教育恰好可以作为投资点。也就是说,奥巴马完全可以借助于“救市”,为其推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争取到经费。奥巴马入主白宫不久,即2009年2月,便签署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americanRecoveryandReinvestmentactof2009)。该项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将在教育领域增加一倍投入,总数超过1000亿美元,这样做不仅可以挽救或创造出数十万个教育就业机会,而且通过实施学校改造项目,额外产生数千个建筑业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奥巴马又任命邓肯出任教育部长,负责实施新一届联邦政府的教育改革。随后的几个月里,奥巴马与邓肯多次发表教育讲话,反复说明联邦政府将大规模地改造美国教育,打造质量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不过,由于奥巴马的“教育新政”是借《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推出的,并没有使其宏大的教育改革计划成为独立的法案,所以新一届政府只能够在《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允许的政策空间里实施教育改革计划,也就是以“经费投资”来吸引各州响应联邦政府的教育改革计划。2009年7月,奥巴马与邓肯推出了第一项实质性的教育改革措施,即“攀登顶峰计划”(Racetothetop)。

该计划正是以“物质刺激”的方式鼓励各州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场提高教育质量的竞赛:“1)按照联邦政府的标准,开发、实施高质量的评价工具。2)制定完善的可以激励教师的评价、薪酬及留任政策,确保将最优秀的教师分配到关键学科及最需要的地区。3)创建全州学业数据库,向所有利益相关人公布数据,提高教学质量。4)针对教学质量长期不佳的学校,各州应采取有效的革新措施,实施私有化改革计划。5)加强与商界领袖、教育家及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合作,以提高学生成绩;对表现优异的特许学校,加大支持力度。”首轮计划截止日是在2010年6月,届时联邦政府将按各州的成绩分配43亿资金。[12]

仅仅依靠“物质刺激”发起教育竞赛,显然不能兑现奥巴马宏大的教育改革承诺。然而事实上奥巴马又很难甚至不可能将其改革计划上升为新的独立的教育法案,即使他想以教育立法这一政策工具加大改革力度,也只能设法延长前任政府的法案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有效期,因为该法案是美国两党经过多年政治博弈,在各自妥协的基础上达成的政策,奥巴马政府无法说服国会,接受新的法案。在此情况下,奥巴马如果想依靠立法推行改革,只能在细节方面完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而不可能有悖该法的精神。不久前随布什一同卸任的前教育部长斯佩林斯也直言:“他(指奥巴马)所说的许多事情对我来说真是太熟悉了,如教师激励工资、特许学校、提高学业标准及帮助弥合学业差距等”。有的评论家更进一步说:“在教育上,奥巴马实质上是在让布什延续他的第三个总统任期”。[13]

不能否认,奥巴马的确在细节方面针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做了许多完善工作,但是完善的法案何时能获得国会的通过,到现在仍是一个未知数。目前奥巴马总算设法闯过国会两党的漫长政治博弈,签署了医疗改革法,而该法一开始实施便引发诸多反对,奥巴马的教育改革法亦难免要重复这一难局。总之,奥巴马无法推出新的教育法案,即使是退一步,通过更新前一届政府的教育法案,来推行其教育改革计划,也要经过艰难的国会政治博弈,这一点正是奥巴马政府实施宏大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政治难题。

国会政治难题难以化解的情况下,奥巴马政府所能依靠的政策工具就只是年度教育经费,并以它来实施“攀登顶峰计划”列举的几大教育改革项目。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等财政危机严重的州确实在积极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标准”完善课程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以便可以从联邦政府那里争取到经费“奖励”。而在联邦政府层面,教育部同样在努力研制更好的评价或考试工具——不仅能激励学生从事探究,而且能够测验出学生的努力过程与能力,[14]尽管何时可以研制出更好的评价工具,依然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信的是,当前美国中小学仍被八十年代以来的“标准化考试”束缚着,教师与学生的兴趣、潜能与自由创造仍然无法获得释放与承认。[15]

三、联邦政府教育想象力的终结与新生希望

阿普尔(apple)、吉鲁(Giroux)等人曾反复指出,里根入主白宫以来,在美国政治领域居支配地位的一直是右翼政客及其依托的金融、工商业巨头。对此,奥巴马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在竞选期间公布其美好的教育改革构想时,便多次呼吁美国政治家应该超越党派立场差异,但仅仅依靠呼吁化解不了美国政界长期存在的势力与利益分野,更不可能改变支配政治势力的“意识形态”,奥巴马的教育改革构想即因这一点必然会陷入困境,乃至扭曲,重复过去十年的老路。

奥巴马的宏大教育改革计划在过去一年里并没有落实多少,少数得以启动的计划也往往背离了奥巴马竞选期间的承诺,以至于吉鲁公开批评,奥巴马执政以来的教育改革“背叛了美国公立教育”。[16]吉鲁的批评或许过于苛刻,没有体谅奥巴马即使奔走呼告,也没有能力左右支配政治势力的意志,而是将支配政治势力主宰的教育改革算到了奥巴马身上。奥巴马的“宏大教育计划”可以让普通教师“无法不被感动”,[17]然而他以及普通教师均取代不了支配政治势力在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地位。奥巴马的政治困境与无奈由此可见一斑,他只能延续克林顿、布什甚至里根以来的教育改革路线,以标准化考试、绩效奖惩制——公司化的管理模式——来提高学生成绩与教育质量。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入主白宫后,奥巴马会选择邓肯出任教育部长。邓肯在进入内阁之前号称芝加哥公立学校体系的Ceo,他认为教育改革只有一条路是正确的,这条路便是“公司化”。所以他在掌握芝加哥教育大权期间,极力发展“特许学校”和“教育私有化”,还取消“终身教职”,严格执行克林顿、布什时期的“绩效问责及惩罚制”。2004年,为提高芝加哥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学生成绩,邓肯在芝加哥工商业巨头的支持下,与市长一起制定了重组芝加哥公立学校体系的“2010年复兴计划”,其基本措施包括:“使更多的特许学校合法化,实施高风险的标准化考试”,“关闭全市15%成绩不好的学校,另外兴建100所规模小、企业化运作的学校”。同时规定“这些企业化学校的教师不得加入教师工会,根据学生成绩进步与否,每年聘一次。”[18]

邓肯的思路能够赢得联邦支配政治及经济势力的欣赏,许多国会议员坚决支持邓肯担任教育部长,这些力挺邓肯的议员一直不忘推行小布什时期的教育改革路线,尤其是通过“标准化考试”和“年度绩效问责”来确保投入下去的经费可以提高学生成绩。[19]奥巴马也希望在邓肯的管理下,美国教育可以在质量上实现世界一流。而国会对于邓肯的欣赏以及奥巴马对于邓肯的任命也清楚显示,尽管奥巴马在竞选期间为联邦政府描绘了新的教育蓝图,但新一届政府在真正实施改革时依旧只能定格于里根以来的教育想象力。许多教师曾从奥巴马竞选期间的教育演讲中看到了新生希望,不过奥巴马上台后的措施很快就让教师失望了,乃至开始批判。“攀登顶峰计划”一公布,美国最大的教师工会即“全国教育协会”(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便发起了“猛烈攻击”,认为它“视野狭窄,依旧是布什政府由上到下的改革模式,实施之后,势必会促使各州大力推行绩效工资制,使公共经费转到私人运作的特许学校,加上其他性质相似的措施,美国教育体系必将毁于一旦。”[20]

就竞选期间发表的演讲来看,奥巴马完全理解教师需要的是什么,问题就在于满足教师的心声并不是联邦政府实施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主宰联邦政府的右翼政治及经济巨头们更不会把理解、满足教师的心声当作首要使命。进而言之,奥巴马入主白宫无以兑现其感动美国的教育改革承诺,以及“支持率”下降,都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这一切都是因为自里根上台开始联邦政府的教育改革行动便定型了。里根的政治成就在于,正是从他开始,联邦政府确立了在各大领域追逐世界霸权的战略目标、途径与技术,并因此赢得了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攫取资源与市场、扩大资本积累的经济巨头们的强力支持。[21]在这种政治背景下,除非联邦政府不涉足基础教育,仍像二十世纪上半叶那样,完全将基础教育领域拱手交给地方及民间教育团体负责,奥巴马十分在意、却无力关照的教师心声才可能成为教育创造与教育变革的原动力。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美国政治、经济领域的支配势力主动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与追求目标,接受民间教育界流行的“进步主义”教育理想。但这种假设到现在也不能成立,因为当前的联邦政府依然是以里根以来的战略目标和经济势力依托作为“立身之本”,而这样的联邦政府只会接受邓肯式的教育改革行动。所谓“联邦政府教育想象力的终结”正是指这种不会尝试其他行动模式的固定状态,而不是说联邦政府的“教育改革机器”瘫痪、崩溃或从美国基础教育领域彻底消失了,再也不会产生影响力。相反,近十年来,就规模而言,美国联邦政府的“教育改革机器”一直在扩张,所以即使它尚未“生产”出满意的“教育产品”出来,但却一直在“生产”,美国中小学也因此日益受制于联邦政府的教育改革行动。

难怪吉鲁感叹,最近十年对美国教师来说堪称“黑暗时代”。虽然如此,吉鲁仍努力在其中寻找“希望”(hopeindarktimes)。吉鲁分析道,从联邦政府已经实施的改革中显然看不到希望了,因为教育绝不仅仅是经济学的思维便可处理好的问题。那希望在哪呢,吉鲁将目光投向了奥巴马竞选期间的教育演讲及其在公众身上激发起来的对于变革教育的强烈期望,认为这就是当前美国教育的希望,并建议奥巴马发起“一场社会运动,从而可以为自己追求教育改革目标争取到足够的社会支持”,终结邓肯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肆意执行其Ceo式的“公司化”改革计划。[22]

吉鲁的分析不无道理,因为奥巴马的一系列演讲及其成功当选的确曾经给美国民众和广大教师带来无限希望,甚至连中小学生都为此兴奋不已,就像一位教师所描写的那样,学生真希望奥巴马的改革能够成功实现,在考试中挣扎的他们甚至“将教育改革看成是奥巴马的考试”,如果奥巴马考的好,“那没完没了的复习指南、多项选择以及正误判断题,就统统都会消失了。”[23]孩子们的想法固然天真,却也揭示了美国联邦政府走出教育改革泥沼的希望,这便是看淡所谓学习成绩世界一流的中小学教育,像奥巴马竞选时那样,将理解与爱护转向美国教师与学生。当然,如吉鲁所言,这一希望还需要组织起强大的社会支持,由此才可以重建被右翼政治、经济巨头们控制的联邦政府,才可以恢复美国教育原有的自由、进步精神与生动旺盛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mcanderews,L.J.theeraofeducation:thepresidentsandtheSchools,1965-2001.Urban: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2006.p.2.

[2]Calzini, C. etal.. theincreaseofFederalinfluenceoneducationalpolicyintheUnitedStates,inJournalofCross-Disciplinaryperspectivesineducation,Vol.2,no.1,may,2009.pp.1-13.

[3]Davies,G.GoverranentGrow:educationpoliticsfromJohnsontoReagan.Lawrence:theUniversityofKansaspress,2007.p.246-247.

[4]Hanushek,e.a.BuildingonnoChildLeftBehind,inScience.Vol.326,no.5954,11/06/2009.pp.802-803.

[5]Stobart,G.testingtimes.newYork:Routledge,2008.p.120.

[6]mendoza,C.insidetoday'sclassrooms:teachervoicesonnoChildLeftBehindandtheeducationofgiftedchildren,inRoeperReview,Vol.29,no.1,2006.pp.28-31.

[7]Jones,m.G.etal.theUnintendedConsequencesofHigh-Stakestesting.Lanham:Rowman&Littlefieldpublishers,2003.p.137.

[8]obama,B.ourKids,ourFuture.usliberals.about.com/od/education/a/obamaedplan.htm.

[9][11]D-Hammond,L.presidentobamaandeducation,inHarvardeducationalReview,Vol.79,no.2,Summer,2009.pp.210-211,216.

[10]obama,B.what'spossibleforourChildren.denverpost.com/news/ci-9405199.

[12]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fact-sheet-race-top.

[13]world.jyb.cn/world/gjgc/200901/t20090120-236251.html.

[14]ed.gov/policy/gen/leg/recovery/buget/index.html.

[15]Behrent,m.ReclaimingourFreedomtoteach:educationReforminobamaera,inHarvardeducationalReview,Vol.79,no.2,Summer,2009.pp.240-241.

[16]Grioux,H.a.obama'sBetrayalofpubliceducation?inCulturalStudiesCriticalmethodologies,Vol.9,no.6,2009.pp.772-779.

[17]Brown,R.obama'sGrandeducationplan,inatlantic,mar.11,2009.

[18][19]Giroux,H.a.obama'sDilemma:postpartisanpoliticsandtheCrisisofamericaneducation,inHarvardeducationReview,Vol.79,no.2,Summer,2009.pp.259-260.

[20]anderson,n. neaattacksadministration'seducationReformplan,inthewashingtonpost,august,21,2009.

[21]Davies,G.SeeGovernmentGrow:educationpoliticsfromJohnsontoReagan[m].Lawrence:theUniversityofKansaspress,2007.p.246-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