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考察调研的目的十篇考察调研的目的十篇

考察调研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0:21

考察调研的目的篇1

一、当前检察调研工作存在的主要不足

2、许多同志认识不到位,不能正确处理好检察调研和其它检察业务工作的关系。以我院为例,虽然每年也布置开展检察调研工作,但许多同志由于认识不到位,认为搞调研工作是研究室部门的事,与已无关,我们其他业务部门的同志,只要把自己的业务工作做好了也就完成了任务,这种错误认识存在的原因,是由于把调研工作同业务工作分割开来,是为了调研而调研的错误思想而导致的结果。

3、有些同志不能正确认识检察调研的重要性,存在着作风不扎实、方法不得当、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没有认识到检察调研是检察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理论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检察调研过程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检察实践进行反思或总结、或提高升华、或探讨探索的过程,搞好调查研究不仅是我们正确理解法律、公正实施法律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提高检察干警理论水平和执法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一定要克服调查研究是秀才们的事,与本职工作无关、与已无关、办案是硬任务、调研是软任务等不正确的认识;纠正东拼西凑、应付交差、走马观花、作风漂浮的做法,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勤于笔耕,独立动手的良好局面。

二、提高检察调研工作质量的措施

1、加强领导,搞好组织发动

领导重视是搞好调研工作的重要前提。一是多汇报、多请示,积极主动地争取领导的关心、重视与支持,争取把检察调研工作列入院党组会或院务会或检察长办公会的议事日程,把检察调研工作提高到重要位置,力争一年内召开几次检察调研工作专题会,认真研究并着力解决调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我院目前的情况看,院党组一班人是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的,每年初,我们均按照上级院研究室的部署,专门召开院务会、检察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和部署全年调研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了院领导的议事日程,为推动我院调研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完善工作制度,严格落实责任

首先,要将调研工作纳入院目标管理,制定目标、分解任务,将调研任务落实到每个科室局,落实到每个干警。就我院的作法也是切实可行的。年初由研究室制定检察调研任务工作计划和考核办法,并提供参考选题,然后各个科室定人员、定课题、定时间,并向研究室备案。二是将调研任务纳入到全年的目标考核之中进行量化、细化、落实奖惩,将调研工作与目标考核、评优等挂钩,使调研工作从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一改过去仅靠研究室单兵作战的局面,形成了各部门共同参与、全院干警积极参与的良好势头。三是建立完备合理的奖惩机制,并严格落实。为强化干警的调研意识,实行一票否决制,没有完成调研任务的科室和个人,取消一切评选优秀的资格。对出色完成任务的,要按照一定标准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3、围绕中心、确定调研工作方向

选择调研课题是决定调研质量的关键。一是要围绕检察工作重点,确定年内检察调研工作的攻关重点。围绕上级检察机关的工作部署,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明确本院的检察工作重点。这些重点,也就是我们检察调研的重点。检察调研应当为检察工作服务。例如,坚持严打方针,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安全;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促进廉政勤政建设;强化诉讼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深化检察体制改革,推动检察工作与时俱进;坚持从严治检,加强检察队伍建设和基层建设。这些就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调研重点。

考察调研的目的篇2

1、第一季度召开区政协六届四次全会,完成会议各项任务;协商决定区政协2011年常委会、专委会、委员活动组的工作安排。(1月)

2、第二季度组织常委视察**新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5月)

3、第三季度组织常委视察**新区功能园区建设情况。(9月)

4、第四季度召开常委会,听取区政府关于政协提案办理情况通报;讨论区政协六届五次会议的筹备情况;审议通过区政协六届五次会议的有关事宜。(12月)

5、召开区经济形势通报会,组织常委、委员听取管委会领导通报我区上半年经济形势。(7月)

二、专委会(办公室)工作要点:

提案委员会工作要点

1、搞好区政协六届四次全会以来提案的整理、交办和督办工作。筛选重点提案,处理好没有立案的提案。

2、配合**新区“两委办”搞一次承办单位领导和专干培训会。

3、搞好三次提案督办活动。会同**新区“两委办”督查处召开一次部分提案承办单位汇报会,搞一次重点提案办理视察活动,开展一次对“B”类提案(列入计划拟解决的提案)进行督办的活动。

4、对我区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建设情况进行一次专题调研。(6月)

5、做好六届五次全会的提案征集工作,面向社会征集提案线索。

6、协调**新区“两委办”督查处搞好2011年提案办理情况通报会的准备工作。

7、年底做好优秀提案评选工作和提案工作报告、优秀提案选编等会议材料的撰写工作。

8、进一步充实网上提交提案的各项功能,为政协委员提出提案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

9、做好新一轮政协民主监督员的选聘工作,选择两个政府职能部门开展民主监督活动。

10、完成《社情民意》的编写任务。

经济科技委员会工作要点

1、协调、指导所联系的活动组制定并落实全年活动计划。

2、针对新区提出的“一产精、二产强、三产优”的产业结构发展目标,上半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优化新区产业结构,促进新区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进行调研,6月底前形成调研报告。

3、承办区政协常委会视察新区功能园区建设情况活动,9月底前形成视察报告。

4、组织部分委员视察新区海洋牧场建设情况,7月底前形成视察报告。

5、坚持走访委员活动,加强与委员的联系与交流。年内对新委员进行一次普遍走访。

6、加强对所负责指导、联系的各活动组“双优”评选工作的日常考核。

7、完成《社情民意》编写任务,做好《政协简报》的信息采集和提供工作。

文教法制委员会工作要点

1、负责协调、指导所联系的活动组制定并落实全年活动计划。

2、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新区基督教活动情况进行专题调研,9月底前形成调研报告。

3、承办区政协常委会“关于**新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视察活动。

4、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新区创建“全国安全社区”情况开展专题视察活动,8月底前形成视察报告。

5、加强与政协委员的联系与交流,走访所负责指导、联系的活动组的**协委员。

6、在教师节前夕,组织召开政协委员中教师委员座谈会。

7、加强对所负责指导、联系的各活动组“双优”评选工作的日常考核。

8、完成《社情民意》编写任务,做好《政协简报》的信息采集和提供。

办公室工作要点

1、牵头办好《政协简报》。认真做好区政协简报内容的采编和印发工作,使广大政协委员及时地掌握区政协工作动态,推动各委员活动组的工作。

2、做好《社情民意》专刊的牵头和服务工作。按主席办公会议的意见,《社情民意》继续由各专委会轮流承办,办公室在负责做好编辑、印送工作的同时,完成编写任务。

3、做好区政协信息反映工作,及时宣传我区政协工作情况。

4、负责《**年鉴》(2011卷)“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编撰上报。

5、完成“关于我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情况”的调研,于10月底前形成调研报告。

6、做好政协机关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保证政协工作的协调、正常运行。

三、各委员活动组活动计划

工业一组:

1、视察**逸盛大化石化有限公司,调研新区石化产业发展状况。(3月)

2、参观**跨海大桥工程建设现场、视察东芝**有限公司,了解外资企业管理及发展情况。(5月)

3、视察金港集团,了解湾里街道经济发展情况。(7月)

工业二组:

1、定期走访本组委员企业,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召开座谈会,形成全区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对新区重点项目进行视察,了解和掌握新区项目建设的发展现状及进展情况。(4、8月)

3、赴外地对民营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考察。(9月)

农业组:

1、视察凯富隆蘑菇生产基地、**迪辉农业生态园,了解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状况。(5月)

2、考察新区及周边地区海洋牧场建设情况。(8月)

3、赴先进地区考察休闲农业、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情况。(9月)

科技组:

1、赴外地考察生态园林城区建设情况。(4月)

2、定期视察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

3、对新区信息产业发展进行调研。(8月)

服务业一组:

1、赴外地考察旅游服务业发展情况。(2月)

2、视察新区旅游景区休闲旅游规划建设情况。(6月)

3、视察新区现代服务业区发展情况。(10月)

服务业二组:

1、举办服务业相关知识培训。(3月)

2、视察新区服务业先进典型企业。(5、7、9月)

3、考察服务业发达地区发展情况。(10月)

城建一组:

1、春节前走访贫困户,开展扶贫帮困活动。(1月)

2、视察金石滩规划建设、杏树渔港建设情况。(6月)

3、赴外地考察民营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规划。(9月)

城建二组:

1、对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进行视察(5月)

2、对新区房地产业和重点企业进行视察调研。(7月)

3、考察外地城市先进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9月)

教育组:

1、视察**新区**枫叶学校、**模特艺术学校办学情况。(4月)

2、赴先进地区考察学校管理的先进经验。(8月)

3、调研**新区学校特色建设情况。(10月)

文化组:

1、视察**新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5月)

2、赴先进地区考察文化产业的国学保护情况。(7月)

3、调研**新区网吧经营管理情况。(10月)

医药卫生组:

1、赴外地考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先进经验。(5月)

2、视察**新区相关医疗机构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情况。(7月)

3、调研**新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现状。(8月)

政法组:

1、赴外地学习考察综合治理先进经验。(4月)

2、视察**新区创建“全国安全社区”活动开展情况。(8月)

3、调研**新区部分街道中小企业对提供法律法规援助的需求情况。(9月)

机关群团组:

1、赴外地考察残疾人事业建设情况。(4月)

2、“助残日”前夕对新区残疾人工作进行视察(5月)。

3、视察**新区园区与街道实施一体化管理工作情况。(8月)

4、调研**新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及促进农民增收情况。(10月)

民族宗教组

1、赴外地考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3月)

2、赴鞍山市考察宗教场所管理情况。(5月)

3、视察**新区宗教场所及活动情况。(6月)

4、调研**新区基督教活动情况。(9月)

派组

1、视察**新区金石国际运动中心区建设情况。(1月)

考察调研的目的篇3

近两年来,我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学习型检察院为载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围绕检察重点工作,积极开展检察应用理论研究,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努力实践“两个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执法实践服务,检察调研工作步入金华检察系统的先进行列。一、突出加强应用理论研究,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改变以往调研工作可有可无、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状况,院党组把调研工作纳入检察机关业务建设的总体盘子,摆上议程,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强调紧紧围绕检察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自身优势,重视司法实务问题的理论总结和概括。提高检察机关决策水平和执法水平。(一)重视服务决策,加强专题研究。按照省院2002年提出的,在全省检察机关范围内开展课题制研究的要求,我们围绕服务检察工作决策的需要,采取课题制的方式开展调研,并在课题经费方面给予充分保障。有效推动理论研究向高质量、高层次发展。2002年确定“立案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四个专题,2003年确定“严打中法律适用问题”等五个专题,组织干警有重点地开展专题研究,出了一批优秀理论研究成果。两年中,全院干警共撰写各类理论文章、研究报告150余篇,在《人民检察》、《检察业务指导》、《刑事司法指南》、《浙江检察》等部级和省级刊物上和调研报告有30余篇。部分成果受到表彰奖励,反映了干警的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调研报告《关于检委会专职委员工作的思考与实践》获最高人民检察院充分肯定,并作为唯一一家全国基层检察院代表,在全国检察机关研究室主任会议上做了主题发言,另有《人大个案监督的误区与重构》、《wto条件下检察机关加强刑事诉讼被控方人权保障的思考》、《围绕检察职能,开展青少年维权工作的几点思考》等6篇研究文章获省人大、省检察院、团省委和其他省级单位表彰奖励。(二)领导带头,率先垂范。翁跃强检察长多次在全体干警大会上强调:检察干警不能只局限于掌握刑事法规知识,要立足大局、关注热点,提升自身素质,出一批有影响有深度的研究成果。2002年,翁检察长亲自选题研究,针对近年来永康农村以老年协会的名义集体上访、聚众闹事的事件不断,撰写了《我市农村老年协会问题的探究与对策》一文。该文经浙江省出版社《与时俱进》一书公开发表,引起了永康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对老年协会问题的顺利解决起到了良好作用,当年所撰写的《wto条件下检察机关加强刑事诉讼被控方人权保障的思考》也得到了省检察院的肯定,参加了全省“wto与检察工作”研讨会。2003年又撰写了《构建我市反腐倡廉防范体系的现实意义》一文,对永康市构建反腐倡廉防范体系做了深入思考,引起广泛关注。其他党组成员每年也均撰写、发表一定数量的调研论文。领导带头示范,活跃了全院研究气氛,有效推进了调研工作。三、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利用,为执法办案服务。院党组针对刑法、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司法实践中产生的适用法律问题,坚持为执法办案服务的思想,突出把调研成果的转化利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围绕检察重点工作开展应用研究,指导司法实践。针对检察机关查处渎职犯罪线索少,预防职务犯罪信息有限的问题,我院提出了建立行政执法机关执法办案情况信息库的意见,并开展了《关于规范职务犯罪预防体系的思考》专题调研,发表于浙江省出版社《为了大厦不倒》一书中。根据省院开展此项工作的指示精神和我院调研成果,我们自行开发设计了“行政执法机关执法备案信息库”,与13家行政执法机关达成了案件信息移送意向并成功运作。信息库运行近一年来,在我院及时掌握案件线索,提高初查效率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二00三年,我院反贪局查办了包括两名局长在内的11件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其中91%属大案、要案,渎检科初查渎职犯罪16件,立案查处2件。反贪局和渎检科当年双双被市检察院荣记集体三等功。另外,针对检察机关在立案监督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公安机关抵触情绪较大的现象,我院提出了围绕建立资料库、信息网加强立案监督工作的意见,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为了深入推进立案监督,我院专门组织力量对立案监督情况进行研究总结,从理论上予以充分论证,提出了在检察工作中加强立案监督的具体措施和完善立法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略论立案监督机制建立的报告》和《我院加强立案监督工作的做法》,得到了高检院和省院的充分肯定和支持,文章在高检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办的《检察业务指导》上发表,两次在省院《检察工作交流》刊物上予以推广,调研工作也推动了我院立案监督工作的开展,此项工作从2001年起连续三年均获得省级先进荣誉。(二)围绕科技强检开展应用研究,服务执法办案。围绕高检院提出的,要建立以规范执法办案活动为重点内容,以工作流程管理和绩效量化考核为基本方式,以信息化管理为重要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检察业务、队伍建设和信息化管理“三位一体”的检察工作长效机制。院党组专门到全国先进检察院——上海虹口区检察院和江西吉安市检察院考察学习,对两家检察院的工作经验结合本院实际反复论证调研,形成了《构建我院办案流程机制的几点思考》,并迅速贯彻实施。斥资6万元,购入了上海超蓝办案流程管理软件,实现了网上办案流程管理,初步建立了符合我院实际的办案工作流程,极大提高了我院办案工作效率,缓解了案多人少的矛盾。四、畅通信息,营造气氛,培养、造就调研人才。突出加强法律政策和法学理论研究的信息综合工作,通过办好调研刊物,畅通研究信息,为干警提供研究载体,促进工作开展。(一)办好《永康检察研究》刊物。《永康检察研究》是内部月刊刊物,由院研究室负责编辑。两年来共编发26期95篇。2002年,为了进一步提高《永康检察研究》编辑质量,我们调整办刊思路,扩大版面,改进版面设计,调整栏目设置,丰富栏目内容,严格稿件选用,提高编校质量,并实现院局域网与书面刊物同时更新。《永康检察研究》以崭新的面貌和办刊风格获得了各级领导的好评,不少干警从《永康检察研究》起步,成为调研能手。(二)开展创学习型检察院活动。为使检察队伍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永葆活力和朝气,我院在总结以往实践的基础上,围绕“六学”(学理论、学业务、学社会、学经济、学科技、学典型)系统制定了《创学习型检察院实施方案》,建立了“每周一学习、每月一讲座、每季一考试、半年一理论研讨”制度。从抓班子、抓骨干入手,每月安排一名中层以上干部做一次讲座,半年进行一次集中理论研讨,不仅促进了干部自身的学习和对工作中热点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促进了智力共享,还给我们中层以上骨干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促进了骨干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每个季度组织全院干警对新法律知识和检察业务知识进行一次考试,促进了干警的学习,实现了干警法律知识结构的及时更新,特别是在侦查监督工作中,干警在考试中对新法律知识的及时把握在刑事案件的定性把关上发挥的较大作用。以上制度的推出在全院上下培育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得到了省委十六大精神督查组和省、市两级院的充分肯定。并作为“三个代表”学习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经验做法被省检察院转发推广。(三)与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建立合作研究关系。为借助高校理论优势,突破办案一线人员搞调研的理论瓶颈,培养检察调研人才。2003年,我院与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草签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主要内容是:1、双方利用优势互补原则合作开展课题调研工作;2、中心为永康检察院检察官进行专项培训和人才培养;永康检察院选派优秀检察官到中国政法大学听课进修以及培养研究生等高学位人才;3、共同举办学术会议促进学术交流。五、建章立制,强化管理。(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办事效率的重要措施。两年来,我们先后制定了《调研课题制执行办法》、《个人实绩档案制度》、《调研奖励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强化管理,促进工作有序开展。2002年初,我们制定对干警发表在各级各类公开出版的刊物上的法学研究成果(含调查报告)给与逐级奖励的方法,有效激励干警调研积极性。(二)重视办事机构建设。研究室是调研工作的办事机构,研究室职能作用的发挥决定了研究工作的质量。我们十分重视办事机构建设,为研究室配备了精明强干的工作人员。目前,研究室6名工作人员都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法学硕士1人,在读研究生1人。为提高办事机构的工作效率,为研究室购置现代化办公设备,先后购置了5台台式电脑、1个笔记本电脑和1台激光打印机,电脑宽带上网,还购置了传真机、微型数码录音笔、数码照相机等设备,办公条件明显改善。同时,我院还专门拨款20余万元建立了院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购置了大量业务图书资料,订阅了一批法律类核心期刊,购置了中国人民大学1998-2002年所有法律类复印资料光盘。(三)密切与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我院加强了与业务主管部门省院和金华市院的联系与沟通,编印的调研刊物及时报送,重大事项及时汇报,重大活动积极邀请上级院派员参加。两年来,在上级院和党委政府的指导支持下,我院创学习型检察院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司法业务工作和检察调研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新的一年,院党组审时度势,提出了“人才强检”,突出特色争创品牌的发展战略。把树立调研品牌作为创品牌工作的重要一环。将通过与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建立合作研究关系,结合上级检察改革精神,合作研究检察改革工作,将理论研究成果具体应用来指导检察改革实践,力争把我院检察调研工作推上新台阶。

考察调研的目的篇4

人们只能通过对遗址上遗存物,遥想历史的辉煌,不能直观地了解到古时陵区建成时的基本规制、规模以及建筑群等。“项目型课程”是影视动画系课程组(知识型课程、技术型课程、课题型课程、项目型课程)中的一类,它利用影视动画各专业与社会联系紧、活动广、层面深、委托多等特点,结合教学规律与学生专业进展,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学术价值与教学意义的项目,带入课程教学,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针对性、目标明确的课程内容。能促进学生以具体的实践项目为目标,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本课程项目就是尽最大可能将帝陵——传统的象征之物,用影像实践的方式进行当代的艺术呈现,并实现部分虚拟再现。培养学生关心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综合能力。本项目也是美术院校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试点项目。

工作目标本项目型课程以唐帝王陵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数字影像手段,遵循田野调查的手段,拍摄并整理地上所有遗存物的影像资料,以艺术创作的心态,去深入遗址及周边的现场,利用学生专业能力,在规定任务范围内完成具有创造水平的艺术性训练。使项目融于课程,教学带动研究,成果支撑项目。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调研和田野考古的能力,引导对传统文化深切关注,并以此培养其艺术创作的创新意识。本次考察对象主要是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六县的十八座唐帝王陵,分别是献陵(高祖)、昭陵(太宗)、乾陵(高宗、则天大帝)、定陵(中宗)、桥陵(睿宗)、泰陵(玄宗)、建陵(肃宗)、元陵(代宗)、崇陵(熹宗)、丰陵(顺宗)、景陵(宪宗)、光陵(穆宗)、庄陵(敬宗)、章陵(文宗)、端陵(武宗)、贞陵(宣宗)、简陵(懿宗)、靖陵(僖宗)。

基本思路项目按照“策划—考察—收集—整理—研究—展示”流程展开,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唐十八座帝陵遗址,深入地调研遗址及周边的生活生产。结合专家意见,合理设置适于项目需求的教学方案和研究重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工作任务并展开教学。同时,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研究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复锤炼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项目研究与实践活动项目组自2009年成立起,考古专家张建林多次前往陵区,认真研究陵区现状,尤其对近年来乾陵、崇陵、建陵遗址区的考古现场进行探访,布置了工作计划与目标。2009年10月、2010年4月和10月、2011年4月四个考察时间段,影视专业、摄影专业的2007、2008、2009级6个班,以及动画专业2008、2009级4个班,对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六县的唐帝陵,进行了14次深入考察,从历史地理、人文地理两方面,对现在地上所有石刻、碑表、建筑遗址、地貌等进行了详尽的、专业性的拍摄与绘制,并细加整理。每次考察前,系里根据不同专业的班级与年级,按照整体的工作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安排,对考察对象进行大量的学术准备。每个专业班级按照对象任务进行分工,成立一个个行动小组,对整体项目中完成的任务各有侧重。摄影专业3个班,按照分工分为六批次,对唐帝陵进行地毯式的考察。对陵墓遗址周边的村落的人文与生产生活进行详细的调研,拍摄近2000G、万余幅照片。影视专业3个班,分为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与建陵的地面遗存进行拍摄,为纪录片制作与动画模拟生成提供基本素材,拍摄500G800余分钟的素材。动画专业4个班,分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进行考察,完成大量的写生。相关成果在教学汇报展和2012届的毕业创作展中均有所展示,影视专业有两组学生选择将唐陵作为其创作的题材,本项目组与系里也将给予学术与技术支持。开展田野调研和影像实践的思路,是以“地理”与“图像”为两大构成部分。其中,“地理”部分以历史、人文为主,“图像”部分是学生根据田野调研而创作的影像作品。第一大部分——“地理”,分为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

历史地理完成的内容(1)帝王陵形制。包括唐十八座帝王陵墓的整体概况、形制、布局、风水、地形特征等,分类比较了“因山为陵”与“覆土为陵”的陵园分布结构,绘制考察线路。同时,对唐帝陵的每一座陵墓都进行单独绘制,对现有遗存物按照现布局顺列进行图像呈现,并选择乾陵、崇陵、建陵等初唐、中唐、晚唐的代表陵制,展开动画虚拟展示,并以青山绿水作为动画美术的基本风格,还原陵区的地面建筑。(2)石刻艺术。图文并茂地对田野采集的图像资料进行归纳,绘制南门石刻总图以及部分北门、东门、西门等石刻,对有代表性的唐陵石刻进行位置复原和特点展现,尤其对石刻遗存现状较好、艺术水准高的乾陵、桥陵、崇陵、泰陵、贞陵做重点分析。汇总比较了石狮、翼马、鸵鸟、翁仲、华表、仗马等,结合现场测量和考古数据,通过其特征、佩饰、体量等分析早、盛、中、晚唐的特征变化。尤其石刻的体量,从初唐到盛唐,逐渐变大变壮,手法更加丰富,中唐之后,体量逐渐缩小,工艺也变得粗糙起来,数量也逐渐变少,这种变化清晰地对应着唐代的国势沉浮。

人文地理方面,以“人与经济”为主题,对遗址周边乡村进行调研,完成大量的调研考察表,收集生活、生产、家庭构成的情况,以及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等。一共完成600余份调查表,采编了现场访谈等影像资料,并完成一批拍摄笔记。(1)“人”的主题。涵盖遗址留守者、遗址保护者、遗址闯入者等;(2)“经济”的主题。涵盖唐陵周边生态环境与经济状况,包括唐陵周边传统农业发展现状、遗址区周边破坏性的工业,尤其是丰陵、光陵、泰陵、崇陵附近的采石场,有些已经侵入到大遗址保护区的内部,的山体、被切断的山梁,现场使人触目惊心,对陵区原有自然山体形制已造成不可挽回的毁坏。同时,还调研了唐陵附近新农村建设,主要考察了袁家村,这是一座以“农家乐”和新民俗生产结合,以旅游来支撑产业发展的乡村建设模式。第二大部分——“图像”,主要是学生考察期间创作的影像作品,其中2008级摄影专业拍摄的《家庭》系列,以家庭为单元,关注周边村落的人员流失与固守的现状,每位学生都创作了一批作品。我们举办的教学汇报《“地理与图像”——唐十八帝陵影像展》涵盖了影视、图片、动画3个专业的考察成果,按照以上“地理与图像”两个大框架,通过图文展板、摄影作品和录像短片等形式,集中展示了田野考察和影像实践的成果。艺术影像作品与田野考察素材的并置,形成一个既有扎实学术基础,又有创造力、对传统的再认知的场域。展览由项目组规划,由学生担当执行工作,这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策划和执行能力。通过田野考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其去质疑、调查、分析、研究、总结,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既有共同目标又兼顾个性眼光的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使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在本阶段的研究和实践中,还注重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前期采集的信息进行集成,着手建立唐帝陵影像数据库,树立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图像呈现的实例,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与创作奠定基础。#p#分页标题#e#

本次项目实践,不仅留存了2009至2011年这个历史阶段唐帝陵的最完整的田野调查与影像资料,而且积累了一批摄影、影视、动画等专业的一手教学文件(大纲、讲义、计划)、教学笔记、考察报告等,对于今后开展此类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期间,邀请了考古专家张建林举办《唐代帝王陵考古》讲座,多媒体艺术家赵小涛举办《解读动画电影〈迷雾〉》《〈萨迦〉动画电影的制作》等讲座,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与艺术想象。以帝王陵为重点的传统文化考察课程,已经作为影视动画系本科教学环节的必修课程进入到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得以完善。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对本地域以汉唐文化传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精粹有了深刻的认识,引入跨学科的多媒体手段,通过数字化的艺术表现来呈现当代、遥想并复原历史,使得学生建立一种与历史对话并进行艺术再创作的文化意识,为今后自身的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并且提高了他们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能力。通过田野考察,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帝陵的考察中,考古与保护、传统与当代、遗址地保护与区域发展、工业与新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等社会问题,都引起了学生的重视,考察过程成为富有个性、饱含人文关怀的过程。学生独立的精神,不断被激发出的创造力,催生了一大批感人的艺术作品。由普通的课堂技术训练,转为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磨砺的过程,这对于数字艺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课程改革的启发本研究选择重大历史文化为课题,探索教学实践与重大文化课题的结合,以重大的社会、文化主题为教学实践,对推进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发挥新兴专业的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社会意义与传承文化责任的项目进入教学,具有独创的教学价值,是一次积极的尝试。陕西省作为有着深厚历史传统的地区,天然地具备了艺术创作的优势。学院“借古开今”的院训,将“辉煌的周秦汉唐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学院的“四大传统”之首,本次选题立项,就是引导此方面的创新,树立了利用传统资源开展艺术再创作的文化意识。艺术创造,往往是创新的文化意识与传统对话的过程。影视动画等新兴专业,从个人的创造意识出发,立足当下、关注历史。王林曾说,“在转换传统中创造传统,在超越时代中揭示时代。”项目型课程是学院近年来教学改革一个新的生发点,也是影视动画系的课程改革重点。充分发挥影视动画系在教改中的探索、示范、辐射作用,形成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带动研究、成果支撑项目的良性循环的局面,拓展专业美术学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这也是践行影视动画系“创新为先、贯通内外、浸透人文”教学理念的一次积极尝试,同时,实践意味强、主张创造力的教学环节,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过程,发现、解决问题过程就是研究过程,研究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全方位的锻炼,也为学院的课程改革拓展新路子。

考察调研的目的篇5

论文摘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现实情境,家乡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生动材料,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及其便利的条件。 

 

研究型课程开设其目的是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体验。它着眼于鼓励学生学会学习、独立学习,尽情发挥个人潜能,着重在综合性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课题或项目,在教师指导下,一定时期内获得这些课题或项目的发现和结论,从中初步体味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家乡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生动材料。尤其是乡土资源的开放性、直观性、丰富性、生动性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及其便利的条件。 

一、乡土历史提供研究性学习丰富的课题资源 

课题的确定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一步。研究性学习首先要确定研究的目标,即有一个良好的选题,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已有的经验、能力水平自主设定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乡土历史是最贴近学生生活、也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丰富真实的乡土历史资源正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充足的课题资源。学生到社会上收集乡土历史资料,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课题。比如在我们学校开设研究型课程过程中,许多学生结合家乡历史的内容、特点提出了一些课题如《阜阳名人调查》、《阜阳城市中心变迁的研究》、《欧阳修与颖州》、《枕头馍的由来》等,从这些课题名称我们就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选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精神,这些课题有的研究过去、有的研究现在和未来,历史与现实兼容并蓄,这比探讨纯粹的历史问题更能唤起学生的研究热情,因为这些课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在客观上离学生比较近,更具有良好的研究条件。 

学生可以查阅当地的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也可以通过实地采访和实地考察获取所需的资料。如《阜阳名人调查》课题的产生:高一的一个学生在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他结合自己的居住地颖上县出现的名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管仲”开始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不断思考“在我们阜阳地区到底还有多少这样的名人,他们的成长经历又是如何”,一个个的问题促使他不断去查阅资料,实地采访、现场考察,最终有了《阜阳名人调查》这个课题。 

二、实地参观、现场考察提供研究性学习现实情境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乡土资源提供了学生实地参观、现场考察的便利条件。因为乡土史是学生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人物事件都是土生土长的,而且地方史知识大多数学生已有所闻但又不甚清楚,学生对地方史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新鲜,更何况对地方史的研究还可以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考察来了解,学生必然对乡土史的调查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现场考察研究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研究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阜阳名人调查》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参观考察“刘琦庙”,参观之前他们事先进行了考察设计,收集了一些有关刘琦的资料,并进行初步的交流,对刘琦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他们带着在讨论中无法解答的疑问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中又采访了“刘琦庙”的管理员和讲解员。参观考察给予了学生很深的体会,有的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写到“刘琦庙向我们展示的是一部丰实的历史影片,通过参观我对刘琦那个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刘琦之所以会成为抗金的英雄、历史的名人,这同他成长的经历,年轻时所处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以及他的人生追求和个人品质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教师在事前也可进行一些适当的指导,如介绍一些研究的方法、提醒一些考察的重点、明确一些考察的目标等。学生在接触现实情境中必然会进行思考,产生许多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这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 

三、问题的提出、解决的过程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课题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论证、分类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再进行收集资料,然后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如《阜阳名人调查》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同学在考察“管仲”时就提出管仲的时代精神与我们现代学生人格意识、人文精神的联系,许多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有的同学结合当前《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进行研究,认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他的事迹就是艰苦奋斗的最好写照,作为现代学生应该学习管仲的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不畏艰辛、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一步步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有的同学结合管仲的名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谈到我国的基本路线政策,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深了学生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与认识。 

四、 利用乡土资源使学生融入社会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过去、认识现在、融入社会。因此在利用乡土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协助学生与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进行联系,如科研机构、图书馆、博物馆、文物名胜古迹等,让学生参与这些部门的科研项目,使学生融入社会,真正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如《阜阳城市中心变迁的研究》课题,我们学生与地方志研究室联合起来,通过研究弄清楚了阜阳古城的地理位置和城内的街坊、学校、寺庙等。而在这个课题的研究结束后,许多学生觉得大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假如就此而止,就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于是产生了新的课题,开始进一步研究现代阜阳的建设:交通的分析、城建的布置、政治的管理、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环境的保护等各方面,最终深化了研究性学习。 

利用乡土史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与此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宁, 李良玉.阜阳通史.黄山书社,1998. 

[2] 姚锦祥.乡土史的教学规范问题.历史教学,2003. 

[3] 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考察调研的目的篇6

所谓调查研究,就是人们深入实际进行考察,以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是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一种科学方法。调查研究,是领导工作的重要方法,是正确决策的重要途径。同志曾提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调查和研究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进而提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方针政策,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的建立,是党中央为了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慎重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对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国家在设计这项制度的同时,就赋予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开展土地管理的调查研究,提出加强土地管理的政策建议”的职责。调查研究成为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开展其它土地督察工作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调查研究是一个了解情况的过程。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成立时间短,只有将近两年时间,工作人员是在全国范围内调配或招考的,加之有回避的工作要求,几乎所有工作人员对所督察区域的实际情况都有一个从头了解熟悉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土地督察工作人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了解督察区域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真实情况,为土地督察工作提供目的和方向。

调查研究是一个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过程。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我们才能了解到地方党委、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土地问题上想些什么、干些什么,群众需要些什么。这些想的、干的、需要的与目前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有多大差距,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调查分析,提出政策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调查研究是一个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任何一项法律法规和政策都是在基层创新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基层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实施土地管理中,结合实际,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总结和推广。国家土地督察工作人员来自全国各地,由于人生经历不同,知识结构和土地管理专业知识水平差异较大,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学习基层、了解基层,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土地督察的水平。

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同志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任何一项决策,都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任何一项重大决策,都必须建立在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策必须在调查之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考察调研的目的篇7

关键词: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项目研究;有效教学测评

2009年秋,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Gill&melindaGatesFoundation)发起了为期三年的“有效教学测评项目”(measuresofeffectiveteachingproject,met),以确定如何更好地识别和推广良好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阐述该项目的背景、目的、报告、年度研究任务以及最终报告,分析了美国对教师教学有效性测评研究的新动态,总结了该项目及美国关于教师教学有效性测评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教师教学有效性测评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提供了参考。

一、研究背景

教育研究人员通过40年的研究,证实许多家长逐渐认识到学生的学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才能和领导能力。虽然父母可能会担心他们给孩子选择的学校不是最好的,但研究表明,更加重要的是孩子所在学校的教师分配情况。然而,在大多数公立学校,只有个别教师会收到关于教学工作的反馈,很多学校的教师测评只是一种敷衍。在多数学校,校长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检查都是“走过场”而已,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被给予“令人满意的”测评等级。这种形同虚设的测评工作不能让年轻教师及时收到关于自己工作的反馈,使年轻教师无法由此获得成长。同样,一些资深教师也缺乏与其他教师分享实践经验的机会,无法提高职业素养。[1]

要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在教师的实践教学中发掘新的工具去了解教师的工作,并寻找新的方法来评判教师的优缺点,尝试新的方式去促进教师的发展。因此,在2009年的秋季,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发起了met。

二、研究目的

met的研究目的是发现对教学有效性进行测评的新方法,改进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这种新方法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建立合理、可信的教学有效性测评系统,形成一套精准的教学有效性测评策略,供州和区的教育工作者使用。[2]

在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年度公开会上,基金会发言人说:“美国大多数教师在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等方面缺乏相关的信息和指导,因为我们目前缺乏能正确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测评工具。”

三、阶段性重点

met历经三年,共投入4500万美元,是美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庞大、投资最多的教师教学有效性测评研究项目。约3000名自愿敞开教室大门的教师主要来自美国6个城市学区:夏洛特梅克伦堡学校、达拉斯独立学区、丹佛公立学校、希尔斯堡县公立学校(包括佛罗里达坦帕)、孟菲斯市中学和纽约市教育部门。此外,美国研究中心、剑桥教育中心、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美国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等众多知名教育机构也参与了该项目。[3]

在为期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每年为一个阶段,且每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不同。第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提升幅度、课堂观察及学生的感知调查三个测评指标结合起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及教学效果进行综合式评估,并以此来甄别那些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第二阶段的研究重点是判断那些教学有效的教师是否能为学生的学习进步提供更有效的教学。因为这些学生是随机抽样后被分配到这些有效教师的课堂中的,所以测评结果更加可信。在第三阶段,研究人员对三个测评指标的优势及其与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度做了检测,以进一步测评这些教学有效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Higher-orderthinking)能力。

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相继在官方网站上了met研究进展报告:2010年,了《同教师一起开发公平可靠的教学措施》、《学习教学:从教学有效性措施项目中的初步调查结果》;2012年,了《收集教学反馈:结合高质量的观察与学生成绩的调查》;2013年,了《关于教学问学生:学生的认知调查及实施》、《为了更好的教学反馈:使用有效教学措施的九个原则》和最终研究报告——《确保公平、可靠的有效教学测评》。[4]

四、主要内容

met以真实的课堂调查为基础,在众多测评教学有效性的指标中,筛选和验证出最重要的三种测评指标——学生考试成绩提高幅度、课堂观察、学生感知调查。

(一)测评模式

在met之前,几乎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能够证明,当运用多元测评方式时合理分配权重问题会变得尤为重要。在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赋予各个指标不同的权重,深入考察其产生的结果和影响,并重点研究了其中四种不同权重分布的测评模式(见表1)。

研究人员通过比较这四种模式,并进行实证性的调查、收集相关数据,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模式二和模式三最为可信,模式四不太可信,模式一最不可信。研究结果还显示: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幅度与教学有效性之间的相关度最大,而课堂观察、学生感知调查与教学有效性之间的相关度并不是十分明显。为了验证这个结论,研究人员还重点检测了学生在开放式阅读和数学思维培养两个板块中的表现。通过后续研究,结果证实:对于各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当学生考试成绩提升幅度指标达到33%~50%时,教师教学有效性的测评结果最为可信;当该指标的权重过高或者过低时,便不能准确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有效性。[5]

(二)课堂观察

基于提供有意义的反馈信息的课堂观察,在教师教学有效性测评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1.观察工具

(1)教学框架

(2)课堂评分系统

(3)语言艺术教学的观察

(4)数学教学质量工具

(5)准教师的观察提纲

2.观察要求

(1)选取观察工具,确定具体期望

确定具体的期望意味着定义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可操作性指标。评测人员凭借有效的观察工具,就能清楚地知道教师的哪些教学行为及教学表现是有效的。观察工具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进一步改善,以往观察工具中冗长的列表和含糊的评价指标是远远不能满足测评要求的。

(2)在测评教师实践之前,为观察者提供精确的演示

良好的观察人员仅受过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在测评之前,为观察者提供一个精确的演示,可以让观察员知道在课堂观察中应该怎样使用精确的观察仪器,了解在课堂观察中的注意事项,这样,被测评的教师也能知道观察员的观察结果是可靠的。

(3)当高风险的决定制定好之后,多样的观察是非常必要的

当教师面临高风险决定的时候,有效教师教学的标准可行性应该是很高的。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的观察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多种课程的平均分可以排除“公开课”的影响。

(4)通过公正观察员对部分教师的双向记分,确保监控测评系统的可靠性

在对教师进行课堂观察时,观察员的公正性是非常必要的。met项目规定,被观测的教师中至少有一名教师代表被公正的观察员观测。确保教师和观察员之间不存在私人关系,是保证监控测评系统可靠性的唯一方法。

(5)结合学生学习成绩以及学生信息回馈进行课堂观察

结合学生学习成绩、学生信息反馈进行课堂观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增加预测能力,其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持有积极态度;增加可靠性;提供诊断性反馈,促进教师的进步。

3.确保高质量的课堂观察系统

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经过对真实课堂的观察,总结出确保高质量的课堂观察的四个步骤:定义教师的期望—确保精确的观察—确定符合的结果—确保可靠的结果。

在这里,我们重点看一下通过教学框架“认知挑战”主题中定义教师具体期望的可操作性指标及事例(见表2)。

(三)学生感知调查

小学生感知调查量表的设计共有七个维度:关心、控制、解释、挑战、兴趣、检查、巩固(见表3)。中学生感知调查量表和小学生感知调查量表大致相同,只是没有“解释”维度。[6]

(四)有效的教学原则

在met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指出,传统的测评措施和实践无法提供有用信息来指导有效的教学。他们谴责之前的测评措施脱离教学,观察实践具有高度的主观性。不过,这些教师都赞成通过改进教学实践措施,提高测评系统的有效性。met试图构建和测试有效教学的措施,清楚地了解学校系统,进而缩小教学和实际教学之间的差距。

但是,这种有效的教学措施信息很难产生。因为它需要正确的措施、正确的测评过程、良好的沟通信息。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研究人员通过三年的研究、观察以及地区合作,总结出九条指导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有效教学的措施、高质量的数据、高水平的投资(见图1)。[7]

五、启示

(一)多元指标参与测评,避免依靠单一指标

我们可以从met报告中发现,要想准确、公正、有效、可信地判断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不能像以往那样用单一的指标去测评,而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把各个方面的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多元测评。我国也应该重视有效教学的测评,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益处,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合理安排权重,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在严格的甄别和筛选教学有效性的指标之后,确定相关的测评指标体系。在met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测评指标的权重不同,测评结果就会发生变化。只有合理安排各个指标的权重,测评结果才会公正、可信。因此,我国也应该对有效教学进行深入的实证性调查,确定测评指标,并征求专家、学者、教师及学生的意见,合理安排每个指标的权重。

参考文献:

[1][2][3][6]Bill&melindaGatesFoundation.Learningaboutteaching:initialFindingsfromthemeasuresofeffectiveteachingproject[eB/oL].http:///downloads/preliminary_Finding-policy_Brief.pdf,2012-12-15.

[4]Bill&melindaGatesFoundation[eB/oL].http:///,2012-12-23.

考察调研的目的篇8

本文拟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趋同的主要经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并针对本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一些思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趋同经验研究的分析框架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有关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经验研究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测量与评价会计准则协调与趋同的程度或过程;第二项内容是研究会计准则协调与实务协调之间的关系,即考察会计准则协调是否真的会导致(或有助于)实务协调。对于第一项内容,国外学者大多是在对不同国家会计准则之间或各国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aSiRS自2001年4月起国际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统称FRS)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测量全球或地区范围内会计准则协调的程度,评价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及其前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aSB/aSC)、欧盟(eU)等组织协调努力的成效;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会计准则(CaS)①与iRS具体条款的比较,兼有少量研究对准则协调程度进行了衡量。对于第二项内容,国外学者主要采用了间接考察的方法,即评价由于某几项重大的FRS或欧盟指令的颁布所导致的不同国家之间会计实务协调水平的变动,也有学者对两者的联系进行了直接考察,即运用统计方法直接测定准则协调水平指标与实务协调水平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而国内学者(也包括部分国外学者)亦通过考察新会计标准颁布实施前后同时发行a股和B股或H股公司的净利润(或其他指标)双重披露差异的变化进行了相等会计规范。如非特指下同。

  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趋同程度或进程的评价和计量

(一)国外主要研究成果及其评述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评价与计量了以下两类准则协调/趋同:一是通过aSCDSX)等国际组织的努力所实现的全球范围的准则协调/趋同;二是地区范围的准则协调,如欧盟、东盟内部的协调。

1.全球范围准则协调/趋同的评价与测量

aSC无疑是会计国际协调领域最为重要的一个全球性组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评价aSC在促进会计协调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一些研究者考察了世界各国准则对aS的采纳情况,例如,nm和Frank1981)[mcKinnon和Jaiel(i984)等,但他们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实际上,早期的这些研究并没有明确区分会计准则协调与实务协调。虽然他们声称研究的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但其所依据的跨国调查数据却同时混合了对有关会计原则和实务问题的回答,与作者的研究目的并不相符;更重要的是,这些跨国调查本身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这些都影响到上述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同样使用跨国调查资料作为数据来源的还包括iason和Kenny(i999)[4]1'2只不过该项研究在选择样本、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剔除了那些与会计实务而非会计准则有关的部分,从而克服了以往利用跨国调查数据研究准则协调的缺陷。

进入1990年代,学者们开始寻求更为直接的方法来测量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程度,在针对全球范围的研究中以下几项较有代表性。

Lainezetaj(1996)在将证券市场报告要求的强制性程度予以量化的基础上,运用Fidmai和wloo非参检验以及vrnderts(1988)提出的C指数等方法,考察了13个国家证券市场的21项定期报告要求、11项新股发行额外报告要求之间强制性程度的差异情况以及协调水平。研究发现,不同国家证券市场的定期报告要求的强制性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而新发行股票的额外报告要求则不存在这种显著差异;与定期报告要求相比,各国额外报告要求的协调程度更高。作者认为,sa将在证券市场规范的国际协调领域发挥主要作用。这项研究关注的是各国证券市场规范要求之间的协调程度,而且主要侧重于披露而非确认和计量方面。

Garrdoeta引入聚类分析中的欧几里得距离(eicldemdistance简称欧氏距离)作为量化指标,直接度量了aSC自成立以来通过削减可选会计处理方法在准则协调化方面取得的进展。将aSC的准则协调化进程划分为八BC三个阶段,并以理想的完全协调状态作为虚拟的D阶段,计算结果表明,各阶段之间的欧氏距离值依次递减,说明通过aS的制定与修订,形式协调化已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另一方面,C阶段与D阶段之间仍然存在差距,说明尚未达到趋同。Gaio等的研究实际上考察的是国际会计准则自身协调水平的变化。

Fontesetaj(2005)借鉴了Garrdoeta](2002)和Romaneta]的研究成果,分别以欧氏距离、Jaccr]相似系数以及Speaimn相关系数的方法测量了葡萄牙会计准则在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上与当前FRS之间的相似或相关程度,从而同时从静态角度(通过观察某一阶段上的指标值)和动态角度(通过观察不同阶段指标值的变化)考察了两套准则的趋同情况。结论表明,两套准则直到第三个阶段(1989—2003年)才达到较高程度的趋同并在统计上显著相关;此外,三个阶段上准则趋同程度也是逐渐提高的。Fots等的这项研究不仅扩展了Jacad系数方法的用途,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测量趋同度的方法——Sperain目关系数,并比较了这些方法的优劣及适用条件,认为这两种系数方法比欧氏距离法的测量效果更好。笔者认为,Femes等将前两个阶段的本国准则分别与第三阶段的FRS关联起来并不符合常理,因为各国在寻求与asfss协调时通常是以同时期的国际准则为基准,不太可能趋同于尚不明确的未来标准。同时,欧氏距离方法仅适用于同一套准则在不同发展阶段会计选择的空间逐渐缩小这种特定情况,而对于衡量不同国家准则之间或者国家准则与aS之间的协调度并不适用。

上述研究基本上将会计的国际差异界定为不同国家准则对同一会计事项采纳不同的可选会计处理方法,而对于某套准则与另一套准则相比的全面性却几乎未予考察。Dingetaj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基于《Gaap2001》的问卷调查资料,提出了衡量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一种新思路:区分两套准则中“一方无规定”和“两方虽都有规定但规定不同”这两种情形所导致的差异,分别计算出两种差异衡量指标——“缺失”(absence)和“分歧”(DVegence)。由于当前国际准则主要反映经济业务更为复杂的发达国家会计规范需求,因而Dingetaj(0052007)的方法有利于分辨国家准则与国际准则之间差异的性质和重要程度。

2.地区范围准则协调的评价与测量

从地区范围的准则协调来看,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紧密联系与合作关系的国家集群,例如相近的两个国家、欧盟(eU)、东盟(aSean)等。

欧盟作为一个区域性经济组织在促进会计国际协调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源自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或eC)为促进内部经济与市场一体化启动了《公司法》协调项目,会计与报告标准作为公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协调的主要对象。eC内部会计准则的协调是通过颁布指令(DirctVe限定其成员国在一定期限内修订本国《公司法》以采纳这些指令的方式实现的,因此,与其他组织相比,欧盟促进区域内会计准则协调的强制力更大。

围绕欧盟的这种努力,早期不少研究分析了eC指令对其成员国准则协调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主要是定性的,只有个别研究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对eC指令下的准则协调程度进行了考察。例如,adhidariandtondkar(1995)考察了eC三个指令(准入指令、上市指令以及中期报告指令)对其成员国证券市场规范协调的影响。该研究运用在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研究中广为应用的“披露指数”(discosurcindex计算出各证券交易所的披露得分,用以衡量其披露要求之间的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所考察的11个eC证券交易所中有9个交易所的披露要求大体上是与eQ旨令中规定的最低要求相一致的。旦由于eQ旨令只是设定了披露水平的下限,其成功实施并不一定消除了eC各证券交易所的披露要求之间的所有差异。

除了欧盟之外,其他地区范围的准则协调也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例如,Ramanetaj(1996)开创性地引入了多元判别分析中的马氏距离(mahalanobisdistance)这一量化指标,测量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两国会计准则规范之间的协调(相似)程度。尽管研究中采用的马氏距离方法存在种种局限性,但Rahmaietaj(1996)的这项研究无疑为测量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程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之后一些学者(包括Raman等本身)也纷纷跟进,进一步丰富了本领域的研究。

SaudgrnandDigX1997)14J132对东盟5国协调模式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与欧盟不同,在东盟内部还不存在实现区域协调所需要的经济与政治条件,因此占主导地位的是全球协调模式,即东盟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采纳。

(二)国内主要研究成果及其评述

从国内研究来看,自从我国实行会计改革,提出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目标以来,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逐渐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热点讨论的问题之一,许多学者及大型国际会计公司对不同时期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了考察和评价,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对CaS与FRS逐项或综合的广泛比较上,他们得出的结论基本趋于一致,即“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是大同小异”。

近年来,随着实证研究方法的广为运用,国外的一些量化研究方法陆续被介绍到中国(王华等,魏明海,并出现了少量对CaS与FRS的协调与趋同程度进行直接、定量衡量的研究。例如,王静、孙美华在详细对比中国具体会计准则与iRS的基础上,对各个对比点的差异程度赋值,依此计算各准则的国际协调程度;并通过将各项准则的国际协调度加权平均得出CaS与iRS的整体协调度。其研究结果表明,从已颁布的准则总体而言,CaS与FSS已达到中度协调。王建新(2005)18^75采用类似的方法得出了与前者一致的结论。这两项研究试图直观地反映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程度的高低,但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准则对比点的选择、赋值权重的设定都带有较大的主观性,由此削弱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结果的可比性。

王治安等借鉴马氏距离法并提出一种“平均距离法”测量了CaS和FRS之间的协调度;考虑到计量协调与披露协调的差异,他们在国内首次对会计准则中的计量要求和披露要求的协调程度分别进行了测定。他们得出的结论是:CaS与FRS总体上协调程度较高,但仍存在适度的差异,并且计量项目的协调度略高于披露项目的协调度;从测量方法上看,“平均距离法”的测量效果更好。这项研究充分借鉴了国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并较好地结合中国国情对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而且与前两项研究相比,在客观性方面更有优势。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QuandZhang(2008)在对国外现有的几种准则协调度衡量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创新性地采用模糊聚类法对36项CaS和5项FRS31项aS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了测量,具体方法是:先计算出每组配对准则在每一对比项目上的相似程度指标(匹配系数)然后采用余弦方法构建相似矩阵,最后按照不同的隶属度对所确定的33组配对准则进行模糊聚类。研究表明,大部分准则对比组的趋同程度差异不大;报告准则的趋同度高于一般业务准则,一般业务准则的趋同度则高于特殊行业准则;目前两套准则在关联方交易的披露范围、资产减值以及企业合并这几个方面仍存在某些差异,但其不会影响到准则的整体实质性趋同。这项研究无疑是一项全新的尝试,这一新方法的好处是不仅可以度量准则总体趋同度,还可以就单一准则项目的趋同度进行度量并分层,其主要缺陷则在于计算过于复杂,且在准则对比点的选择以及赋值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综上,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度的测量研究,国内外学者作出了重要探索,尤其是几种定量衡量方法的提出与应用有助于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同时可喜的是,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引入这些量化研究方法,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国际化研究停留于对条款的比较以及定性分析与评价上的状况,在这一领域正逐渐实现从规范研究范式向经验研究范式的转变。但相对于当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实践,本领域的理论研究仍显得比较零散,并不充分;而且,现有的各种衡量方法各有利弊,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取舍或者改进,用以对全球或地区范围的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程度与进程进行及时有效而又直观的评价,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另外,对于国内研究而言需要完善之处在于,应将各种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会计规范都纳入考察范围,更为全面系统地评价我国会计标准与FRS的协调或趋同程度。

三、会计准则协调与实务协调之间关系的研究

致力于会计协调的各国际、地区的政策制定者普遍认为会计实务的协调是与会计准则规范的协调相联系的通过削减乃至消除各国会计准则规范之间的差异可以促进会计实务的协调,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国际财务信息可比性的目的;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趋同备受关注。会计国际协调方面的研究文献往往也持有这种观点。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不少学者在研究会计实务协调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考察了其与会计准则协调之间的联系。

(一)国外主要研究成果及其评述

国外学者大部分是通过评价某几项国际会计准则或欧盟指令对不同国家之间会计实务协调的影响来考察二者之间的上述联系的,这种考察实际上是间接的。

evnsandtayot1982)以1975年至1988年法国、日本、英国、美国与西德的财务报告为样本,考察了aS2aS3aS4aS5和aS/在这些国家财务报告实务中被采纳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aS对这些国家会计实务的影响很小。Doumkand利用膠(1979)和他们自己在1983年所作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西欧16国的会计原则和实务在53个会计事项上对第1—8号aS5勺遵从情况的变化。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欧洲与其他地区相比对aS的采纳程度是最低的,但1979至1983年期间,它们对aS的采纳程度又是提高最多的。

然而早期的这些研究由于数据问题,其研究结论受到质疑,其中前者被认为所选取的样本太少且有偏,后者则是使用的跨国调查数据不可靠且与研究目的不符。

Vandetas运用分段回归方法,以(指数作为衡量指标,考察了eC第4号指令对9个成员国公司间递延所得税会计实务协调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就公司个别报表而言,该指令对递延所得税会计实务协调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合并报表而言,这种影响并不显著。

emenyonuandGny(1992)[25]4958以i指数作为衡量指标,并结合X2检验考察了eC第4号指令对法、德、英三国的大公司会计计量实务上协调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开始施行eC第4号指令的1989年末三个国家的会计计量实务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各项会计实务上协调程度又有所不同。而此后,emenyonuandGny又运用同样的方法考察了5个主要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上市公司在会计计量与披露实务上的协调程度的变化,以检验aSC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颁布的准则是否成功地减少或削除了各国会计实务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从1971或1972年以来各国会计实务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从总体来看,协调程度提高并不大,在所考察的28项会计实务中有12项的协调程度甚至降低了,他们并没有对其检验结果作出解释。

murphY以1988年至1995年期间瑞士、美国、英国及日本公司的财务报告为样本,检验了采纳aS对折旧、存货、财务报表成本基础和合并这几项会计实务协调程度的影响。相对于前几项运用t旨数法的同类研究,这份研究明显细致了很多,作者通过对1988年和1995年的指数进行Speaman目关性检验,发现瑞士公司与其他国家公司之间在会计实务上的协调程度的确有显著提高;但配对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没有证据说明这种提高是由于采用了aS。

总的来看,以上经验研究并未就aS或eC指令对各国会计实务协调的影响程度得出一致结论。然而,如果仔细分析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方法、遵循的思路,我们就会发现出现这一局面是不足为奇的。一方面,这类研究基本上隐含了一个假设:实务的变化是由准则的变化引起的,这就存在两个问题:(1)没有考虑各国准则制定机制的效力的影响,因为效力的不同会导致在准则相似的情况下实务也有所不同;(2)几乎没有控制除准则以外的其他可能导致会计实务差异的变量对实务协调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aS与eC指令本身就包含了众多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通过考察遵循这些准则或指令的公司采用的会计实务之间的协调程度并不能很好地说明准则协调对实务协调的影响。

与上述对会计准则协调与实务协调之间关系的间接考察不同,Rahmaneta[(002)通过对基于同样分类的会计准则协调度佣Jmad系数衡量)和实务协调度(用匹配系数衡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检验,直接考察了二者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在会计披露方面会计准则协调与实务协调之间是显著相关的;而在会计计量方面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Raman等的这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研究的缺陷:(1)选取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两个有着相似会计环境的国家做对比,可以控制诸如准则制定机制、文化、资本市场等宏观层面的重要环境变量,从而更清晰地考察会计准则协调与实务协调之间的关系。(2)考虑了准则效力的影响,因为两国会计披露方面的规范由政府、股票交易所制定,有较大的强制力;而会计计量方面的规范则主要由会计准则构成,强制力较弱,研究结果恰好验证了“当相关国家的准则有很强的效力时,实务协调与准则协调之间的相关程度更高”这一假设。

(二)国内主要研究成果及其评述

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同时发行a投和B股(或H股)的公司(简称aB股、aH股公司)以及金融类上市公司需要分别披露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和按国际会计准则调整的财务报告,利用这一特殊的制度背景,一些学者考察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或《企业会计制度》等新会计标准颁布实施前后上述几类公司在净利润或其他指标上境内外双重披露差异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及其趋势进行了统计显著性检验。在认为“新会计标准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的前提下,这些研究实际上从一个侧面考察了会计准则协调与实务协调之间的关系,即准则协调是否真的导致了实务上的协调。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研究及其主要结论。

就《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来看,大部分研究表明1998年实施该制度后,aB股公司境内外报告净利润差异并未发生显著下降。例如,郑侨青、陆德明和李东平henSun和wang等。

而就《企业会计制度》来看,徐经长等对在深、沪两市上市并同时发行aB股的公司在2000—2002年的境内外报告收益的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前两年样本公司的净利润双重披露仍存在显著差异,而到了2002年这种差异明显减少且已不显著了。之后,徐经长等(2004)32]4146又分别通过净利润、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三个指标进行了检验,结果前两者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后者的结论与前一项研究基本一致。凌春华和陈雪萍对沪市52家aB股上市公司2000和2001年的净利润双重披露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2000年境内利润相对高估不同,2001年境内净利润相对于境外净利润出现了低估的现象,且二者的差距明显缩小。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与国外的相关研究不同,国内学者在考察会计准则协调与实务协调的关系时,对实务协调的衡量是在财务报表数据层面而不是在会计实务方法层面上进行的。笔者认为,会计方法层面的协调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关系更为直接,当采用财务报表数据的可比性来衡量会计实务协调并考察其与会计准则协调的关系时,至少存在以下问题,将影响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首先,是否某一年境内外双重披露差异缩小就意味着会计实务国际协调程度提高了一方面,净利润等指标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财务报告,双重披露差异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财务报告的可比性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另一方面,正如吴溪和程璐所指出的,“境内外会计差异的产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某一笔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但如果某一笔交易或事项不是在样本期间中的每一个会计年度都发生,或者发生额不同,这种时序比较就丧失了意义”。其次,财务报表数据不仅取决于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方法,而且受管理当局会计估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判断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在用这种方法考察准则协调与实务协调的关系时,实际上无法排除这些因素对双重披露差异的干扰。因此,要就这一问题得出更稳徤、更令人信服的结论直接考察会计实务方法的可比性与会计准则协调之间的相关性也许更为合适。

四、结束语

考察调研的目的篇9

为巩固“三转变一开创”大讨论的成果,落实厅党组提出的各项要求,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实现我们在“*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三年设想”中提出的通过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几年来全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并学习借鉴外省的先进经验,进而形成一套涵盖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规范化文件体系的目标,现就做好今年全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调研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要通过调查研究提升全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为此,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志参与调研工作,按照省市联动,上下协同,分工合作,成果共享的原则,各市积极参与相关题目调研的同时还可选择部分县区的同志一道参加调研工作。调研报告的形成要在充分讨论并吸纳所有参加者的意见和想法的基础上形成初稿,再提交全省登记办主任会议讨论。因此,它既是参加者的工作成果,也是全省登记管理战线的整体成果。

二、题目分工。今年确定的两个调研题目和具体分工是:

第一个题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实行一站式审批的可行性”,由沈阳市登记局牵头,省登记办和鞍山、本溪、丹东、铁岭、朝阳、葫芦岛市登记办参加;

第二个题目“事业单位法人监督管理的有效方式与手段”,由大连市登记办牵头,省登记办和抚顺、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市登记办参加;

考察调研的目的篇10

关键词:国外项目水泥厂可行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U4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125-01

可行性研究,是通过对主要建设方案和条件的比选论证而进行的详细研究,进而得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建设方案是否合理、可行的研究结论,为项目最终决策提供依据,它既是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又是多方案比选的过程。笔者所在公司为国内知名的专业建材工程设计和总承包公司。笔者自2004年以来一直从事水泥工厂建设项目的管理和投资咨询工作,具有ipmp项目经理证书和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执业资格,对水泥工厂投资建设可行性研究的一般程序和规律有较深认识。笔者曾参与北京某国有企业在莫桑比克投资建设水泥厂的现场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工作,本文中借此项目的操作过程对水泥厂可研工作的一般程序和规律做一论述。

1水泥工厂建设投资可研项目的一般操作模式

笔者参与的可研项目的投资方为北京某国有企业,其计划在东南部非洲莫桑比克中部投资建设一条水泥生产线。2010年6月初,我司受该企业委托对本项目进行投资可行性研究,并择时前往莫桑比克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现场一手资料,尽快完成报告,以推进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根据我国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相关法律法规,国有企业国外投资有严格的控制,需要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批。一方面,该国有企业是作为资本密集型的企业,有境外投资意向,必然要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另一方面,我公司作为专业的水泥工业工程公司,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有技术优势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因此,两公司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取长补短,组成联合体对莫桑比克投资建设水泥厂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这种组合是水泥工厂可行性研究项目常用的操作模式。

2水泥工厂建设投资可研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工作

为提高现场考察效率,同时也为编制可研报告提供必要的素材,在现场考察前的准备阶段,受委托方会提出问题清单供投资方提前了解。本项目中,笔者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并结合水泥厂建设的一般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清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厂区实测地形图。

(2)厂区地理位置图。

(3)厂区实测地质资料。

(4)水文资料。

(5)项目地气象资料。

(6)拟生产水泥品种和标准。

(7)当地安全要求。

(8)当地环保法规要求。

(9)供水及排水资料搜集。

(10)交通运输条件。

(11)各类矿山资料和各原料分析。

(12)各类燃料资料和分析。

(13)出厂水泥袋装与散装比例。

(14)供电、供水资料。

(15)通讯及邮电情况。

(16)当地市场材料机械(租赁)价格。

(17)当地税收情况。

(18)当地社会和人文资料。

(19)当地投资环境。

(20)当地宏观经济政策。

(21)当地社会协作能力。

本项目中,上述信息得到了部分反馈。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之上,笔者组织草拟了可研报告框架。根据实际需要,项目投资方决定组织联合考察团对莫桑比克进行现场考察,目的是核实已有信息的真实性,对遗留问题做进一步调查,并对拟建于莫国的水泥厂投资项目的相关情况进行深入考察。

3水泥工厂建设投资可研项目的现场调研阶段工作

2010年7月,笔者一行5人到达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开始10天的考察工作。莫桑比克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西界津巴布韦等国,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海岸线2600多公里,面积80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万。期间,考察组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中国某银行莫桑比克工作组、当地水泥生产企业及当地中资工程公司进行了广泛接触;对目前莫国水泥市场供求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对各原料辅料矿址、拟建厂址进行了实地踏勘;对港口、道路运输条件等各类建设条件进行了实地考察,收集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在工厂选址方面,本着就近主要原料矿山的原则,厂址选择靠近石灰石原料矿山附近(石灰石是水泥生产最重要原料,一般占原料总量的80%左右),其方圆几十平方公里均未开垦,是优良厂址。在生产规模方面,经多方案对比并根据市场调查分析,建设规模推荐为日产1200吨熟料,年产水泥46万吨。在技术方案方面,以性能可靠、技术先进、节能降耗为原则,选用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在确保产品质量和满足当地环保要求的同时,可使工程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水泥生产简要概述为“两磨一烧”,其中原料粉磨系统推荐立式磨,烧成系统选用五级悬浮预热器和Ф3.3×56m回转窑,水泥粉磨系统推荐选用辊压机配Φ3.2×13m水泥磨。此行现场考察完成了既定目标,对可研报告的编制和项目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4水泥工厂建设投资可研项目的编制重点和深度要求

水泥工厂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多工种配合完成,专业性很强,需要进行多方案的充分比选和论证。在本项目中,编制重点除了对如厂址选择、建设规模、技术方案等技术内容进行论证决策,还要对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方案、财务分析等经济内容进行研究论证,并对项目的投资风险包括:莫国的政策、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等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提出预防和解决措施。此外,可研报告的深度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比如内容齐全,数据准确,论据充分,结论明确,能满足决策者定方案定项目的需要;比如:另选用的主要设备的规格和参数应能满足预订货的要求;比如主要工程技术数据,能满足项目初步设计的要求;比如融资方案应能满足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决策的要求。经充分论证,本投资项目从投资环境、建厂条件、市场容量各主要因素都具备可行性。生产规模为日产1200吨熟料,年产水泥46万吨,总投资额约5亿人民币,投资回报率约为30%,高于国内平均水平,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结语

水泥工厂建设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包括:项目前期、准备期、实施期、运营期和后评价期,而可行性研究工作是项目前期的最重要工作,其决定一个项目是否能够开始它的生命。笔者认为其管理的莫桑比克可研项目符合国外水泥工厂建设投资项目的一般程序和规律,或对业内同行执行同类项目有一定帮助和借鉴。因能力和经验有限,不足之处欢迎业内同行不吝指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