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类企业税收政策十篇科技类企业税收政策十篇

科技类企业税收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3:17

科技类企业税收政策篇1

【关键词】国家大学科技园税收政策困境调试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

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还是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税收政策作为“政策环境”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对当前的税收政策进行调试,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活力,更能推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国家大学科技园税收政策的困境

于2007年出台的《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顺应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大势而生,对于全国各地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迅速发展、在孵企业的不断壮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以这份文件为主要依据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税收政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每年均有很多国家大学科技园因不符合要求而未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园区的良性发展。如2013年报审园区数94家,审核未通过数19家,未通过比例达20.2%。仔细研究这些国家大学科技园未能通过审查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不能满足《通知》的条件,特别是很多园区企业不能满足《通知》对在孵企业的定义要求而造成的。

二是通过审查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实际享受税收优惠时也面临操作困难,主要体现在实际操作中,税务部门会严格对照《通知》中在孵企业的定义对园区的在园企业逐一对照,而一些为园区企业服务的服务型企业所租用园区的面积很难达到文件的要求,从而无法享受税收优惠。这一方面伤害了园区为在孵企业引进服务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收入甄别的操作难度。

三是现行政策尚不利于很多理工学科的科技型、学科型公司进驻及发展。由于理工科门类的公司通常有技术股份,而且这些类别的企业的生产特性、企业产品的特殊性,使得这些公司的注册资本、租赁面积等诸多方面很难满足在孵企业的定义,使得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吸引这些企业进驻时充满犹豫和困惑。

税收政策面临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一是《通知》制定的时间较早,而市场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技术股份越来越多,而知识产权意识越来越强。随着国家与地方鼓励科技项目产业化的政策不断出台,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多年甚至毕生的科研成果进行了产业化合作,他们的研究成果大多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体现。由于这些成果都是学者团队多人多年甚至毕生努力的结晶,再加上大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因此在产业化合作中普遍被估值较高,而这些估价较高的技术股份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注册资本。此时,《通知》对在孵企业定义的“企业注册资本一般不超过500万”很容易因为注册资本高于500万而得不到认定,从而失去税收优惠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以理工为主的科技企业领军人物,越来越重视工作环境及企业形象。为了体现科技型企业的形象,这些企业对厂房内部布置要求较高,甚至要求生产、研发、办公融为一体。如此一来,很多企业租用的面积将很容易突破1000平方米,而《通知》明确规定“企业租用大学科技园孵化场地面积不高于1000平方米”,这又使得一部分企业错失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二是《通知》面向全行业,并未考虑到不同行业的差异。从宏观层面看,国家大学科技园有的是理工为主的科技园,有的是纯文科大学科技园,还有的是艺术类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及农业类国家大学科技园,不同类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企业有着不同的特性;从微观层面分析,同一个类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里的孵化企业也有着不同的产业方向:这些因素使得在园企业与在孵企业的定义有些冲突。

三是“两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审核与地方税务部门执行存在脱节。科技部与教育部每年组织对国家大学科技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审查,并将审查通过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以文件形式下发。但是,《通知》里并未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方式进行明示,也就是说,地方税务机关在执行税收优惠政策时并不是依据“两部”每年的审查结果,而是依据《通知》条款。即使是通过审核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实际申请税收优惠时,地方税务部门仍需要重新审查。由于存在孵化场所认定、孵化企业认定等信息不对称,不仅带来了税务部门工作重复,而且还使得国家大学科技园现实中很难享受到税收优惠。

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税收政策调试

首先,应当放宽对在孵企业定义的“企业注册资本一般不超过500万”的政策上限。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新趋势。然而,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风险性事业,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首先就要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并制定实施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为了鼓励更多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壮大学科型公司的发展,就必须鼓励与支持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形成科技成果与资本的利益捆绑;而要提高研究团队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信心与积极性,则需要提高对研究团队科研成果的认知与估价。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新税政文件对在孵企业的注册资本进行放宽,使得更多的企业能够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其次,新的税政文件要针对不同行业门类,制定差异化要求。对于在孵企业的认定,新的税收政策应该科学合理地根据实际情况对在园企业按照几个代表门类进行差异化认定,特别是对于理工类的几个行业的在孵企业认定限制进行适度放宽。可以单独制定认定标准,也可以在普通标准基础上给予一定比率范围的放大执行空间。

最后,新的税政文件要明确地方税务部门执行依据。既然科技部、教育部每年联合对国家大学科技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审查,并将审查通过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以文件形式下发,那么,新的税政文件就应该明确地方税务机关执行的依据。地方税务机关每年对于能够提供“两部”审查合格文件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据新税政文件,兑现税收优惠政策。

科技类企业税收政策篇2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消费型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区域性优惠政策

当前,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减速以及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依然良好,这与国家实施了一定程度的税收鼓励政策密切相关。目前,我们应当认真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税收政策的实施情况,从中总结经验,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能够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现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这些年来,为了促进和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关于流转税收的优惠政策

增值税20世纪90年代末,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确定了对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按17%征税后,对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实际即征即退。2000年6月,为进一步支持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对软件产品和集成电路的税收优惠政策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在2010年前,对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另外,一般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以及内资企业),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免征增值税。

营业税为了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营业税一直是国家鼓励的重点,我国在1985年出台了对科研单位技术转让免征营业税的政策。1986年又将此项政策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了大专院校。为了进一步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鼓励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1999年以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决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发展的营业税优惠政策,包括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免征营业税;对个人转让著作权免征营业税;对单位和个人转让以技术投资入股取得的收入不征营业税。

关税及进口环节流转税在进出口环节,国家也规定了若干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从1998年1月1日起,我国对于国家鼓励的投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免除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企业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自用设备及技术、引进高新技术而支付的软件费,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科研机构和学校进口用于科研和教学的设备及技术等,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关于所得税类的优惠政策

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所得税类税收鼓励基本上有三类:第一类是减免所得税;第二类是增加税前扣除,第三类是不计应税收入。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我国作为一个发展

增值税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增值税限制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制度,只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原材料所含进项税金,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存在对资本的重复征税的问题,限制了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积极性;增值税征税范围过窄,加重了高新技术企业负担。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属技术密集型企业,科技产品成本结构中,直接材料所占比例不断下降,间接费用的比例不断增加,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技术转让费用等无形资产的支出往往大于有形资产的投入,而我国目前除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征收增值税外,其他服务行业却没有征收增值税,只有运输费用可以抵扣7%的进项税额,其他开支不能抵扣进项税额;此外,购入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也不属于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这使得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税负过高;小规模纳税人标准限制过高,不利于鼓励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开发周期短,创新投资小,运作速度快、风险相对小等优势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大多数为小规模纳税人,所使用的普通发票难于为客户接受,使其业务发展受到限制。

所得税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得税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包括目标不清,规定散乱,管理松懈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税收优惠目标不清,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规定,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之日起免征所得税两年,这使得税收优惠措施主要针对不同资格的企业,其受益人是企业而不是具体的科研项目和开发环节,这种做法无法确认企业真正的创新收入的比重,在企业多元化经营条件下,使得企业滥用税收优惠,并不关心科技研究开发。

外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普遍优于内资企业。这个问题在我国加入wto后更加突出,如内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两年所得税;而外资企业却是从获利年度起免征两年所得税,这严重影响了公平竞争和资源合理配置,使内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优惠手段单一,以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较少。我国企业所得税优惠大部分属于税率优惠和定额减免等直接优惠手段,而国外普遍推行的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加大费用列支等间接优惠手段较少。

个人所得税在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及风险投资行为等方面有较大限制。目前,我国对于从事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才的教育支出、企业颁发的科技奖等不能从个人收入中税前扣除,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高新技术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同时,个人所得税在风险投资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

区域性的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区域性优惠抑制了目标产业的发展,对特定区域内外的同一性质企业区别对待,不利于科技产业的发展,削弱了政策实现能力。区域性优惠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大家争相开办开发区,区外企业往区内挤,不合标准的也挤进去了,影响了真正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例如,河南新飞有限集团公司虽为高新技术企业,却没有建立在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加之地方财政困难,因此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该企业并没有享受到,对中外方投资者积极性有较大抑制。

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内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开发和创新技术的税收鼓励不够,一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除了产值、利税和速度等指标外,更重要的是要看主权国家及内资企业对高新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是依靠引进外资及技术,而我国企业自身掌握和控制的高新技术还非常有限。如我国2002年加工贸易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89.6%,这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是以加工装配为主要形式,严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竞争力,许多关键技术依赖于进口。

完善现行税收政策的建议

完善现行增值税。针对高新技术产业自身特点,我国可以对高新技术产业率先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即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税款,可避免重复征税,鼓励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可以考虑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考虑到增值税是我国最大的税种,因此,从财政承受能力的角度出发,我国的增值税改革方案,不可能一步到位,可以采取分步实施。例如对信息、通讯行业实行“先征收后返还”的方式,对技术转让费、研究开发费、新产品试制费和宣传广告费等,比照农产品按10%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对专利权、非专利权技术转让,按其实际所含营业税予以扣除;对技术含量高、增值率在60%以上的高科技产品,实行13%的低档税率。适当放宽高新技术产业关于小规模纳税人认定标准的限制,以鼓励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

完善现行所得税。要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针对性,使优惠目标明确化。只要属于高新技术项目,就可以从获利年度起享受3—5年的减免税待遇。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按照wto规则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统一的内外资税收政策。统一税率,统一税基,统一税前扣除项目和列支标准,取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从而使内外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公平竞争。多种税收优惠手段互相配合,尤其是加大间接优惠手段的运用。例如,加大对企业r&d费用的扣除力度,采取加速折旧,税前扣除等方式,这样即可以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也可以鼓励企业进行科技风险投资,从而提高企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水平。加强对高科技人才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措施,放宽高科技人才的应税工资的扣除额,允许个人教育经费支出从个人收入中税前扣除,提高其个人所得税的免税额;对高科技人才在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收入可比照稿酬所得,减征30%;对科技人员获得的企业发明创造奖和科技进步奖等,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个人取得的特许权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以鼓励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样对于购买科技成果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税收优惠,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等。

区域性的优惠政策应尽快改变。取消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限制条件,扩大优惠政策范围,注重公平原则,服从国家产业政策不分地区、资金来源,只要是高新技术企业,即可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

其他的配套政策要跟上。例如,可以加大政府购买高新技术产品的力度;改革户籍制度,切实增加人员流动性;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化的税收政策体系,持续地、长期地保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

1.马颂德,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科技日报,2003.9.16

科技类企业税收政策篇3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激励;科技税收优惠

   一、引言   

   关于“创新”一词,有多种解释,也有诸如“自主创新”、“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多种提法。但就其本质来说,主要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创新,科学创新主要是基础研究的创新,一般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进行;技术创新包括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开发和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创新,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先提出的“创新”指的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五种具体的情况:引人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可见,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实质上就是技术创新,且这种技术创新主要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这也正是本文所要关注的。

   目前我国与“创新”相关的税收激励集中表现为一系列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是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学创新税收激励以及对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税收激励的混合体。关于现有税收政策对创新激励的不足(即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缺陷)已有较多的研究,为激励自主创新而提出的调整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亦有不少。但整体而言,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多数学者的研究模式是通过分析现有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缺陷,提出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建议,但实质上二者并不等同;二是分析现有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缺陷的理论依据不是很充分,多数结论是根据经验判断或归纳其他学者的观点得来的;三是很多研究是从国家整体的自主创新角度切入,部分涉及技术创新的内容,而直接进行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研究的则较少。

   基于此,本文从企业技术创新的角度,阐述了税收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并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各阶段的特点,分析了现有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中与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的税收政策的缺陷,最终提出了构建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政策体系的原则和具体建议。

   二、税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   

   在税收政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中,技术创新是主体,税收政策是用来促进技术创新的,因此,对技术创新的深入分析是解决税收政策如何促进技术创新的关键。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其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过程,包括新思想的产生、研制开发、试验和试产、批量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个环节都可能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因而只有每个环节都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整个创新活动的成功;二是重视技术创新的成功商业化,认为商业化过程是技术创新的显着特点,也是技术创新区别于纯技术发明的根本之处,因而技术成果的转化机制就异常重要。因此,税收政策促进技术创新就要根据技术创新各个环节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的阶段主要包括研发阶段、成果转化阶段和产业化生产阶段。

   首先,在研发阶段,企业需要大量资金购买生产设备、进行产品开发研究和建立销售渠道,但由于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又不稳定,这一阶段的投资风险是最高的,同时又较难获得规范的银行贷款,而且由于技术创新的准公共品性质,企业没有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因此,政策重点是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投入和实践,政府加大财政拨款、财政补贴、财政担保贷款等力度。另一方面,应制定并广泛宣传技术创新投入资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因为大部分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基本上都没有利润,享受不到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待几年后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实现了经济效益、有了利润时,又大都过了优惠期,结果造成一些企业实际上享受不到税收优惠。

   其次,在成果转化阶段,企业虽然进行了一些研发活动,但研发活动的大部分资金一般都是由政府资助的,而且企业对研发成果的价值判断仍不明确,企业仍然受到研发成果进入试制阶段但无法实现商业化的风险威胁,对是否进行进一步的试制活动持观望态度。因此,政策重点是保证企业的研发成果顺利进行试验和试制,政府应对企业转化活动给予财政拨款、政府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还需要对转化成果给予税收上的低税率、减免等政策。但相对于税收优惠政策,此时政府对企业的财政支持政策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中期,应大力加强财政补贴、财政担保等支持力度,积极促进企业成果转化,并配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

   最后,在产业化生产阶段,企业要为新技术寻找市场并进行大规模的批量生产,需要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新技术的生产活动,或新技术投入生产的产品能够有确定性的销路。因此,政策重点是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与产业发展结合,着力引导社会资源向风险投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确保新技术产品在市场上顺利销售。相对于财政支持政策,此时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更敏感,税收优惠政策能引导社会资金投人新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而政府采购则能为新技术产品提供确定的销路。因此,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后期,侧重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的支持会大大增强政府激励的效果。

   因此,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税收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在不同阶段其作用是不同的:在技术创新的研发阶段与产业化生产阶段,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更强,而在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阶段,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则稍弱一些。因此,制定税收激励政策应针对技术创新具体阶段的特点,对不同阶段分别制定力度不同的政策。

   三、现行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缺陷   

   1宏观层面的不足

   首先,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中,以企业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数量最多、占比最大,但是与以科研机构、高校及个人等为对象的税收优惠政策相比,在绝对数量和占比上均相差无几,基础研究固然重要,但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研究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因此,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地位,这是现行税收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一个首要问题。

   其次,现行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中,企业间存在不平等现象,主要体现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这种税收优惠的失衡形成了一种不公平的税收环境,必然会在一定程度

   上扭曲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政策的激励效果。

   如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但实施细则中对这类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导致真正能够享受到优惠政策的中小企业较少,而国有、集体大中型企业由于其资金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在享受优惠政策时占尽了先机。

   在与技术创新相关的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中,现行税法只对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企业技术创新制定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如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而对于其他产业的企业技术创新,则仅局限在“国家规划布局”和“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的范围内,缺少针对其他新兴产业和特殊产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2微观层面的缺陷

   我国现行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针对企业整个技术创新过程而设计适当的激励,这与税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是不相符的。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重点一直放在支持企业创新的生产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即取得了科技创新收入则可以免征或少征税款,或只有已经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才能享受税收优惠,而根据企业技术创新阶段的特点,研发阶段最需要支持,处境最为艰难,急需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解除资金不足和投资风险的顾虑,但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恰恰是对企业技术创新研发过程的激励不足,仅仅对新增的研发费用实行加计扣除政策:“盈利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在10%以上,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而且由于研发投入与一般的经济性支出不同,逐年平稳增长10%以上的要求不符合实际情况。

   其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已经比较完善,如税法明确规定企业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或产品,进行“三免两减半”,经认定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实行“五免三减半”优惠等。但激励技术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与其前后两个阶段的税收优惠政策缺乏内在统一性,并未将三个阶段的税收激励政策有机连接起来。

   最后,我国现有的科技税收激励政策偏重于对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的税收扶持,而对技术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则支持不够,仅对企业发明、设计、试制等过程给予优惠,而对技术的产业化、产品化、商品化几乎没有考虑。如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极为重要的风险投资的相关税收激励制度仍未建立起来。

   四、构建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体系   

   1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科技类企业税收政策篇4

为此,要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激励机制。借鉴国际经验,实行以间接优惠为主的税收激励政策。采取加速折旧、投资抵免、亏损弥补、费用扣除、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等间接优惠方式,激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加快设备更新。将税收优惠的政策重点调整至研发环节。如,提高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比重,放宽技术开发费加计范围;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按其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基金,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对处于研发阶段的企业减免其用于研发的房产和土地税收。

实行更优惠的企业所得税激励政策。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给科技创新企业设置免税期,并在缴税期适用15%的低税率;允许科技创新企业将亏损弥补期限延长至7年;对科研活动使用的先进设备、专用装置、房屋实行加速折旧;企业购置并在生产过程中实际使用的科技创新专用设备,按投资额的10%允许从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中抵免。实行更有利于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对高科技人员在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收入,按应纳所得税额减征30%;对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开发取得特殊成绩获得的各类政府奖励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对科研开发人员以技术入股而获得的股权收益,减半征收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

建立规避自主创新投资风险的税收政策体系。不分投资来源,对创新成果所得的收入均给予所得税、营业税等免征或降低税率优惠。企业将投资高新技术获得的利润再用于高新技术投资的,均退还其用于投资部分利润所对应的企业所得税。在经济主体采购和使用创新成果的相应成本中,应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享受的税收优惠部分,降低经济主体采用技术创新的风险。

允许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特色,“先行先试”一些区域性税收激励和扶持政策。在个人所得税政策方面,区内从事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电子产业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将非货币性资产评估增值,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以及以股权形式给予本企业人员的奖励转增个人股本的,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可在个人取得股权分红派息时一并缴纳个人所得税。各级政府给予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个人的各类奖励或资助,凡用于创办或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在个人取得股权分红派息时一并缴纳个人所得税。

科技类企业税收政策篇5

【关键词】中国创造;自主创新;税收对策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再次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更多知识产权、掌握“中国芯”作为振兴经济,富国强民、走自主发展道路的坚定措施,提出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战略目标,我国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质的转变。科技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希望所在。近几年来,我国为促进科技自主创新采取了一些举措并取得了相应成效,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多数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突出表现为:其一、创新的组织机制不健全。我国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其二、科技投入强度和结构难以适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是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这个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10。其三、不仅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不强,而且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程度也不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增长缓慢,投入产出效益低下。我国年专利申请数已位居世界第1位,但发明专利数只占世界第16位。其四、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仅为10%-15%,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由于缺乏掌握核心技术,我国企业高附加值产品很少,大量的生产企业利润极低。企业自主创新具有效益外溢性和高风险性,需要政府相关政策扶持。促进企业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涉及诸多方面因素,如科技管理体制、财政、税收、金融等。税收政策对于促进、引导和激励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提高其创新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税收政策的功能主要在于为企业提供创新动力和持续性的经济激励,并创造良好的共同条件和外部环境。鉴于此,本文拟从税收角度就如何完善我国科技自主创新机制作些探讨,以促进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更快转变。

一、我国现行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造成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健全、创新主体错位、创新激励不够、创新资源配置失衡、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僵化等等。但从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税收来看,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出台了不少针对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鼓励性税收政策。近年来,尤其是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进一步地明确了我国自主创新税收激励政策的实施重点。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税法》更是将企业自主创新的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目前,我国通过所得税、流转税、关税等税收优惠,在引导企业研发投入、更新技术开发设备、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等方面,对企业予以激励和支持。根据统计,我国现行开征的税种中,有20个税种有税收优惠条款(约600项)。其中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流转税类48项、所得税类58项、财产税类12项,合计118项。从优惠对象领域划分来看,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数目列第二,科技税收减免额也位居前列。目前,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已经基本涵盖了自主创新的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多税种、多方式和多环节的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为我国科技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了以所得税为主,兼有增值税、营业税的促进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法律体系,在促进企业创新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资金。但是,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提高创新绩效的要求来看,目前自主创新税收政策仍存在不足之处,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优惠政策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也较差。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虽然涉及多个税种,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包括了各类科研机构、各项科技项目引进、研究、开发、推广、应用、转化和转让的各环节,但对其进行梳理和剖析,不难发现这些优惠政策缺乏系统性,都是针对单一环节、单一问题、单一取向而独立存在的,并没有从科技开发项目所要经历的完整循环或运行过程中形成环环相扣、相互衔接的扶持机制,现行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更多的是表现为各项税收优惠措施的简单罗列,部分税收法规没有总体上的规划,而因临时性需要而仓促出台,有的条款措辞含混、政策弹性较大,比如企业所得税法规中有关“先进技术”、“技术密集、知识密集项目”等规定,缺乏明确的标准和认定方法,内容不明确且杂散,使税收法规的主观随意性加大,不利于税收征管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现存的问题使得税收优惠效应大打折扣,政策性的弱化直接削弱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税收政策效应的发挥。再如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分别或集中采取哪些措施,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研究开发、技术成果的转化等过程,应采取哪些措施,缺乏系统的政策扶持体系。现行政策重视的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优惠,而忽视了运用优惠政策使企业“形成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所必需的人才、资金未能向急需的企业聚集,未能形成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机制。

2、税收优惠的受益对象存在偏差。现行所得税制虽然解决了长期以来重视对区域的优惠,但以企业为主而不是以具体的研发项目为受益对象的税收激励政策依然存在,使得高科技企业的非技术性收入享受了优惠待遇,而一些非高科技企业的有利于技术进步的项目却难以享受税收优惠,造成政策缺位。以企业为优惠对象易导致企业不是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而是偏重于新建项目的建设,走外延式发展的道路,甚至在“新产品”、“高科技企业”等认定方面做文章,钻政策空子。此外,在自主创新的企业中,软件行业和集成电路行业备受青睐,依税法规定,这两个行业的企业不仅可以享受所得税的低税率,而且可以适用增值税的“即征即退”制度。这样的规定虽然推动了个别行业的快速发展,但不利于其他科技创新企业参与公平竞争。在激励内容上,缺乏对企业提取风险准备金、技术开发准备金和新产品试制准备金等的税前扣除优惠政策;在激励力度上,一些国际上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如投资抵免(包括对企业用于研究开发项目的投资和用于购置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投资),我国至今应用不足;在激励对象上,缺乏对风险投资公司的优惠政策。

3、缺乏必要的自主创新个人所得税优惠。现行税法对高科技人才的税收支持是非常有限的,仅在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了“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军以上单位、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以及“政府特殊津贴”、“院士津贴”,才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对省级以下单位和各企业发放的科学成果奖、科技进步奖均须征收个人所得税。而且个人所得税法不允许将高科技人才的教育投资成本在税前扣除,对高科技人才的创造发明、成果转让收益或因创新而获得的股权收益等也缺乏相应的减免税优惠。

4、直接优惠措施较多,缺少关于间接优惠的规定。据统计,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中,支持自主创新和促进科技进步的优惠措施多数属于直接优惠,约占全部优惠措施的2/3左右,间接优惠较少。以企业所得税为例,新企业所得税法虽然解决了以往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优惠待遇不同的问题,但统一后的优惠方式却主要表现为降低税率和减免税额等直接优惠,并未广泛采用国外通行的加速折旧、投资抵免、提高费用扣除标准以及风险投资损失补偿等间接措施。过多的直接优惠导致可享受优惠的主体主要是已经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和能够获得创新收益的企业,而大多数尚处于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更新改造阶段的企业则无缘分享优惠待遇。在优惠形式上更多采取税率优惠和税额优惠的减税免税措施,对于利润较少或没有利润而又需要扶持的企业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这种优惠方式不仅弱化了税收的激励作用,也有悖于税法的公平原则。

5、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相互之间不协调和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实际执行中,审批管理环节过多,认定标准不统一,效率较为低下,使得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例如,技术转让免征营业税需要第三方认定,对有些技术,中介机构收取的认定费就达交易额的1.5%,而免征营业税才3%,导致成本过高。

二、促进我国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对策建议

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税法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全面、系统、公平、法定及所得税优惠与流转税优惠并重原则。

1、建立完善的企业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税收优惠制度的立法层次,借鉴许多发达国家的做法,制定出台一个独立、集中的税收优惠特别法。税收优惠特别法应当对国家和地方税收优惠权限、范围和产业支持重点有明确规定。同时,基于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之政策目标,也应考虑对税收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进行专门立法,用法律形式把税收促进科技创新的宗旨、原则、主要内容等确定下来,真正形成一套系统性强,科学性和规范性并存的税收支持科技创新优惠政策体系。

2、确立税收在激励企业科技创新中研发环节的核心地位。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包括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的完整链条,政府应根据技术创新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给予充分支持。在改进和制定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时,应将税收激励作用的重心从产业链下游向上游转移,税收优惠的重点也应放在降低和补偿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风险方面。税收优惠的目标应该更加明确,突出重点,要将目前主要针对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和销售给予税收优惠的政策,逐步转为对技术研发补偿和中间试验阶段给予税收重点扶持的政策,也就是建立对技术创新各个阶段都予以扶持的新型税收激励机制,逐步确立研发环节税收激励在整个税收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3、继续推进企业所得税改革,逐步实现由以直接优惠为主向以间接优惠为主的模式转变。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努力实现由税率式优惠为主向税基式优惠为主的转变:(1)建立技术准备金制度。在税前提取科技发展准备金,用于研究开发、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技术培训等方面。(2)加大投资抵免力度。(3)放宽科技型企业费用列支标准。对科技型企业的固定资产和专利等先进技术全面实行加速折旧和快速摊销。同时,对符合国家规定的研发项目,应该尽量简化审批环节,改为采用两级或其他方式审批,尽量缩短审批时间。(4)企业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其他激励自主创新的基金的公益性捐赠,允许在税前全额扣除。(5)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税收倾斜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健全创新人才的税收激励机制。人才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对科技进步的鼓励和刺激,最终要归结到对科技人员个人纳税的优惠上。一方面,着力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鼓励个人发明创造、知识致富。扩大技术成果奖励的优惠范围,放宽科技创新人才应税工资、薪金的扣除额,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以调动个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的有关奖励,免征个人所得税。对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的劳务所得及资本所得,给予适当的个人所得税优惠,以推动科技创新热潮的兴起。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科技创新。

科技类企业税收政策篇6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报告明确的工作重点,也是保障民生、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必经之路。

科学合理地制定和优化税制结构,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税改促进“调结构”

对不同产业的税制进行调整,可以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运行惯性,促进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稳定第一产业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生产用地、生产用房应有相应的税收优惠举措;支持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惠政策,对在农村从事旅游、观光等新兴产业的企业予以营业税或所得税优惠;同时放宽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认定标准,以拓宽原有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面。

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加快产业升级。首先,完善固定资产税收制度,促进传统产业设备更新改造。其次,完善资产重组税收制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再次,完善新兴产业的税收制度,加大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就业、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加大新兴产业创业初期的优惠力度,对成果转化初期或者市场开拓期的高新技术产品,应给予强有力的税收扶持。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鼓励科技创新。完善科技税收制度,鼓励基础理论研究,促进科技应用研究;鼓励技术自我创新,支持技术引进,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

“绿色税制”推动循环经济

发挥税收理顺资源性要素的作用,应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法,为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提供法律依据。

加快循环经济的立法步伐。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明确社会经济主体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权限和责任,国家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措施等,为我国构建循环经济社会,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提供法律保障。

注重税制体系的规范和税种之间的协调。要避免宏观税负过快提高,必须依据“有增有减”的原则,对现行税制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在主要税种优惠的基础上,对符合减排的设备、产品、技术、行业等,给予一定的税收调整。

改革消费税。适当拓宽消费税征收范围,在消费税的征收对象中充分考虑资源耗费量大、生产工序及后续使用中破坏环境的高污染产品。

调整资源税。一方面适当考虑扩大征收范围,另一方面进一步调整计税依据和计税方法;再次,有效整合现有税费。

逐步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结合资源产品价格调整和收费制度改革,适时取消不适当的减免税,提高资源税税率,调节资源开采企业的资源级差收入。

开征环境保护税。可将目前的各种有关环境污染的收费项目进行整合,具体税目可以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等。

税收优惠扶持自主创新

将税收优惠转变为“以间接减免为主,直接减免为辅;过程优惠为主,结果优惠为辅”的政策模式。

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具有发展科技愿望但经济实力不足的企业,允许按销售或者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发展基金,在规定时期该项基金必须用于研究开发、技术革新和技术培训;对中小企业税后利润进行研发和再投入的,可给予一定比例的退税支持,准许企业投资的净资产损失从应税所得额中扣除。

提高风险投资的税收支持力度。对创投企业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收入可给予较长期限的免税优惠,扩大投资抵免范围,允许股权转让损失抵扣企业所得税。对法人或者居民投资于创投企业获得的持有期的投资收益,减免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等。

完善对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的税收制度,鼓励对教育科技的投入。放宽计税工资的扣除额,提高高科技人才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对高科技人才在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收入,可比照稿酬所得;对科技人员从事研究开发取得特殊成绩获得的各类奖励、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从事科研开发的人员以技术入股而获得的股权收益,实行定期免征个人所得税政策。

支持创新激励政策向民间企业和中小企业倾斜。降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率,对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企业予以税收优惠,鼓励中小企业进入国家鼓励类产业,激励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税收政策支撑服务业

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领域,急需税收政策作支撑。

加快现代会展业、高科技行业的税收支持力度和潜在国际竞争实力。对物流企业技术改造中购置的国产设备给予投资抵免。培育促进会展业的发展,对展览馆、会展中心专门用作会展活动的房产减免房产税。对国家及省认定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自认定之日起,适度减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推动现代金融服务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实施。让利于金融服务企业和旅游企业,促进现代金融服务业和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

大力扶持咨询、法律、会计、资信评估、市场等中介服务业及各类经纪机构。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诊断、咨询、评估、培训等服务。对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取得的收入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时按月减除一定的学习费用,用于知识的更新。

引导企业对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投入。要从资金、税收政策上大力支持科技服务业,包括委托研发、科技咨询、工程设计、生产力促进、技术交易、科技信息、科技孵化等服务。加快科技服务建设,搭建平台并建立多层次技术服务体系。

改善民生,税制有为

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的税收政策重点应更多倾向民生,以更好地改善和促进民生的发展。

积极实施工薪家庭减税政策。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积极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实行多方面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改革消费税征税范围,抑制奢侈品、高污染、高耗能产品的消费,鼓励引导居民更多地消费具有环保功能、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调节收入分配政策。运用税收手段,大力提高居民收入在一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缩小贫富差距,不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潜在的消费能力。

开征社会保障税。通过税收优惠激励社会慈善事业发展,营造更有利于消费的心理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科技类企业税收政策篇7

关键词:风险投资法;风险投资机构;税收政策法规;激励风险投资

目前国内外比较通用的概念是,向具备发展壮大潜在能力、但仍处于未上市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以股权参与方式注入资本,并为其提升经营管理方面的服务,从而在被投资企业(风险企业)成长、发展、壮大后,获取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方式,本身具有非典型投融资、投资风险大和投资收益高三大特征。风险投资法律制度作为科技法的重要板块之一,充分体现了科技法律制度作为一个新兴独立法律部门的“交叉性、融合性”法律特征。与生物安全、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基因技术、人体器官移植、安乐死、可再生能源等其他科技法律规范相比,风险投资法的交叉性更多地体现在与经济法律制度、商事法律制度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上,特别是与作为经济法下位法的税收法律制度密不可分。

一、国内外情况概述

从国际国内风险投资法律规范的建立完善历程来看,税收政策法规无一例外都是各国风险投资法律渊源中的关键性内容,这一点从中美英三国的风险投资法律规范体系对税收法规的重视中可见一斑:

(一)中国

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的前10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和促进风险创业投资成长的政策规定,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设立、税收优惠、专项引导基金三大类。其中在税收政策规定方面,2003年颁布了“外商投资创业投资公司所得税有关税收问题的意见”,2007年颁布了“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以及2009年颁布的“实施创业投资企业所得优惠问题的通知”等,极大地完善了国内风险投资政策规范的系统构成。

(二)英国

作为世界第三大风险投资业中心,英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实施了促进本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三大措施”,即ptp(税收优惠政策)、LGS(政府贷款担保计划)、BeS(企业扩张计划)。其中税收优惠政策是撒切尔政府直接颁布一系列税收减让措施,对公民投资新公司实行税收减免,以鼓励英国风险投资业发展。而企业扩张计划,核心内容也是针对那些注资英国本土的、未能上市的公司的个人投资人,给予所得税抵减优惠,来刺激其初次或不断投资。

(三)美国

20世纪40年代中期,全球首家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机构aRDC,即“全美研究和开发公司”在马萨诸塞州诞生。美国最早在1958年出台的《小企业投资法》中,就规定“以风险投资为主营业务的小企业投资公司”享受税收优惠。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美国国内两次风险投资运行主体——小企业投资公司的规模大幅波动,都是由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引起的。第一次是国家把风险投资的资本利得税税率由29%增至49%,造成市场上风投资金的大幅度锐减少,小企业投资公司从之前超过700余家直降至250家左右;第二次是把资本利得税由49%降回到了28%,1981年进而又下降至20%,掀起了风险投资的高潮。其他如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也概莫能外。而且从美国的案例中还可以看出,税收政策法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风险投资法律关系主体,决定着风投法律关系的活跃度,对风投社会关系发挥着显著的引导、支持、保障作用。

二、关于风险投资税收激励的政策法规

风险投资法律关系主要涵盖三类主体,即风险投资人、风险投资机构、风险企业。其中在风险投资流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风险投资机构”,它同时也是税收激励政策法规指向的纳税和享受减免税的核心主体,所以以下重点围绕涉及风险投资机构的税收法规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基本概念

所谓风险投资机构,是通过向风险投资人募集风险资金并投向风险企业,扶持风险企业成长和扩张,并依约定从风险企业获得高收益的企业。风投机构一般采用“股份有限或有限责任”的公司形式,以及有限合伙企业或信托基金等多种形态。实践里面,公司形式的风投机构主要经营活动是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科技型中小企业,其本质是一类围绕风险投资开展主营业务的非纯金融性、但类金融性的企业。我国大陆地区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民营等非国有企业、自然人以及其他机构,以入股方式投资风险投资公司。而英美和亚洲的韩国等国家的风投机构,则更多地采用有限合伙企业形式。

(二)税收激励政策法规内容

国内还没有制定出台专门调整风险投资税收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相关税收激励政策法规,主要集中在国务院行政法规,以及科技部、财政部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指导和促进风险投资、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部门规章中。“营改增”前,税种主要涉及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一方面,关于风险投资机构的企业所得税激励政策法规规定。一是风投机构对权益性投资如股息、红利等收益,也就是股权投资的所得,实行免税;二是风投机构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投资未上市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且持股两年及以上,该项投资收益缴纳所得税时,按照投资额70%的比例抵扣应当纳税的所得额。另一方面,关于风险投资机构的营业税激励政策法规规定。主要是对于风投机构让渡股权取得的收入,免收营业税。而对风投机构其他业务收入,如提供风险投资管理、对外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咨询等服务收取的服务费等等,则仍然按照5%的营业税率征税。

(三)当前税收激励政策法规的局限性

一是将风险投资机构的主项收入——投资后取得的财产转让收入,也即美国风投法律制度中的“资本利得”,看作成为企业一般性生产和经营活动所得进行企业所得税核算收缴,并没有规定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激励。二是像上文提及的那样,国内风投机构的组织构架形式大都采取公司制。公司制下的纳税主体为风险投资企业,风投企业依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相关收益计入风险投资。但如果其风险投资人为公司法人,仍需要再次缴纳企业所得税,无疑形成了重复征税,加重了风险投资业的税负。三是关于对中小型高新科技企业投资期限为两年的规定弹性不足。既容易导致部分风投机构为了实现多轮次缴纳所得额抵免,在两年期满时匆忙启动风投资金退出程序,然后再投资两年;也不利于保护风投资金投向那些处于创业种子期、投资周期3年、5年或以上创新项目的积极性。

三、“营改增”后完善风险投资税收激励政策法规的建议

从今年5月1日开始,我国已经全面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下文中简称“营改增”)试点,将建筑、房地产、金融、生活服务四大行业全部吸纳进试点。未来2-3年过渡期后,增值税制度将更加规范,营业税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营改增”是将之前缴纳营业税的四大行业应税项目,改为缴纳增值税。由于只是针对产品或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纳税主体重复缴税环节,有利于减轻企业税负,促进科技等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

(一)原营业税方面激励空间收窄

按照“营改增”试点行业分类,风险投资机构应当归入金融保险项下的资产、信托和基金管理项目,从缴纳营业税调整为缴纳增值税。之前,风投机构股权转让收入营业税实行免税制,在“营改增”过渡期内应当修订相关政策规定,明确继续执行税收减免方面的制度规定,保护风险资金以参股方式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性。而对于风投机构其他业务收入,则需要依据6%的税率缴纳增值税。当前“营改增”还处于试点阶段,直接以降低风投机构增值税税率为突破点研究出台税收激励政策,时机并不成熟。但风投机构仍然可以利用增值税进项低扣的政策规定,实现税负最终减少。

(二)企业所得税应当是完善风投税收激励政策法规的重点

既然“营改增”后,原营业税、现增值税方面很难在短时间内制定新的激励政策法规,所得税就顺理成章成为相关规定突破的主要方向。建议对财税[2007]31号文,即《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中规定的:对未上市的中小型高新科技企业股权投资收入所得税,享受“申报应纳税所得”抵扣额度的投资期限为2年以上(含),进行修订。应当制定阶梯抵扣额度比例的规定,以目前规定的70%为起点,对应2年、3年、5年三档投资,抵扣比例可以依次规范为70%、50%、30%。这样将投资年限与抵扣额比例挂钩,以解决当前部分风投机构盲目选择2年就可以退出的投资项目,并促进风险资金投入发展种子期需3-5年的科技企业,与英国3年、韩国5年等国际通行规则接轨。

(三)修订研发费用抵扣规定间接形成税收激励

科技类企业税收政策篇8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转变,以及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现代经济竞争也逐渐演变为科技实力的竞争。面对科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做出了基本相同的战略选择,即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公共性、外部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等特点,其企业创新的边际收益小于社会创新的边际效益,必然造成企业不愿意进行更多的创新,造成社会新资源投入的不足。正是由于市场机制在创新的某些方面表现出失灵,才有了政府在这一领域进行干预活动的理论依据。在政府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中,财税政策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促进科技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我国目前的财税政策力度远远不够,财税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税收政策,在制度设计上还存在某些阻碍企业自主创新的负面作用。[1]目前我国加强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鼓励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强对这些产业的政策支持,引导对其的投入,以达到激励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2]

二、文献回顾

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的实证分析方法,主要是对优惠政策效果的考量;而国内的研究尚处在描述讨论的阶段,多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并未给出经验证据,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数据不全面,研究主要集中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上。Bernstein用这种模型考察了加拿大R&D税收激励措施(包括R&D投资税收抵免和特别研究津贴)对R&D投资的影响。他使用1975年至1980年期间27家公司的一组集合的典型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他评估了在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实际范围内税收激励措施,研究每损失l美元税收收入对R&D支出增加的影响,发现政府税收收入每减少1美元,会带来多于1美元的新增R&D资本[3]。Bloom等人(2002)通过对oeCD9国1979年-1997年1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税收激励能够提高企业研发强度的结论,他们发现即使各国具有不同的特点,税收改变对研发水平具有明显效果[4]。夏长杰、尚铁力(2006)利用散点图对1996年至2003年中国企业R&D支出变化率与企业所得税变化率关系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我国使用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存在对R&D投入的激励效应,但是效果并非十分显著[5]。张济健、章翔(2010)对95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我国现行R&D税收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的激励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现行R&D税收政策与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具有相关性,但不显著[6]。邵诚、王胜光(2010)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深圳软件产业基地的软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对研发投入存在明显而复杂的促进作用[7]。徐伟明(2009)利用1996年至2004年上海市125个高新技术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模型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上海市科技政策对高技术企业R&D投入影响与效果,分析了科技政策与高技术企业R&D投入之间的关系,政府各种资助政策工具对高技术企业R&D投入的作用以及政府各种资助政策工具之间的交互效应。本文发现,政府的资金资助和税收减免都对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提高自身R&D投入强度的决定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政府政策的稳定有助于增强政策的效果,但政策工具之间可能存在系统失灵的问题[8]。

三、实证分析

1.研究假设的提出由于企业R&D存在公共性、外部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等特点,其企业创新的边际收益小于社会创新的边际效益,必然造成企业不愿意进行更多的研发投入,造成社会新资源投入的不足。正是由于市场机制在创新的某些方面表现出失灵,才有了政府在这一领域进行干预活动的理论依据,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政府的R&D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R&D投入具有正的影响,即政府税收与企业R&D投入负相关。从征税的渠道来看,企业的流转税是对企业的交易行为进行征税,而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的所得进行征税;从企业税收的负担来看,我国现阶段是实行的流转税为主,企业所得税为辅的复合税制结构,企业的流转税税负应该高于企业所得税税负,因此我们提出第二个假设是:假设二:所得税优惠和流转税优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不同的作用。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财政补助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研发项目而言的,因此企业可能会相应地增加一部分资金配合政府的财政补助进行企业的研发投入,所以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假设三:政府财政补贴将促进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

2.变量的选取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将排除其他因素,重点考察流转税和所得税在激励高新技术企业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根据研究需要,我们选取以下五个变量:(1)企业R&D投入密度。企业R&D投入密度是国际通用的重要指标,能够正确反映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R&D投入情况。这里采用企业R&D投入密度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计算。(2)流转税税负。流转税对R&D投入有重要影响,所以本文将企业的流转税税负作为解释变量。增值税是流转税的主要税种,而我国目前流转税方面对高新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又主要体现在增值税方面,因此把增值税作为本文分析的重点。(3)企业所得税税负。企业所得税直接影响企业的收入,从而可能对企业的R&D投入有影响,应作为解释变量。(4)政府补助。我国政府针对企业从事研发投入的重点项目都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因此本文也将政府补助作为一个解释变量计算。(5)企业规模。不少研究表明企业规模与企业研发投入的资金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表示企业规模越大,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资所占的比例就会越高,本文将取样本企业的净资产的对数作为一个解释变量来分析。

3.模型的建立和数据来源

在上述变量基础上,本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Y=a+αX1+βX2+γX3+εX4+μ其中Y指企业R&D投入密度即企业R&D支出/企业销售额,为被解释变量,a是常数项,α、β、γ、ε是回归系数,X1表示流转税,X2表示企业所得税,X3表示政府补助,X4表示企业规模,μ是估计误差。本文进行实证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数据是取自大陆沪、深股市上市交易的公司,根据财富证券划分的生物制药概念板块的部分公司。由于该生物制药行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高收益等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并且相对其他高新技术行业而言,该板块上市公司在对研发费用的披露上做得相对完善,披露口径也相对一致,数据比较容易获得,所以本文取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部分生物制药行业内的部分企业在08-10年报表的数据做分析,共取得53个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表中能直接获得数据为年度的研发投入资金,所得税费用,财政补贴,当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以及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本文中流转税是通过计算企业的教育附加或者城市维护建筑税间接获得。流转税税负=(教育附加税税费/教育附加税税率)/主营业务收入或者流转税税负=(城市维护建筑税税费/城市维护建筑税税率)/主营业务收入

4.模型计算结果

将收集所得数据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通过表2我们可以得到:Y(研发投入密度)的平均值为0.106294,X1(流转税税负)的平均值为0.023460,X2(企业所得税税负)的平均值为0.052017,X3(政府补助)的平均值为0.007586,X4(企业规模)的平均值为9.108372。通过表3我们可以得到:X1(流转税税负)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为-2.99,显著性检验的p值为0.0044,在显著性水平α=0.1条件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流转税X1(流转税税负)对研发投入Y(研发投入密度)存在着显著影响,回归系数为-2.177328,说明企业的流转税每变化1个单位,将导致企业研发投入向相反的方向变化2.18个单位。X2(企业所得税税负)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为-2.06,显著性检验的p值为0.0453,在显著性水平α=0.1条件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企业所得税X2(企业所得税税负)对研发投入Y(研发投入密度)存在着显著影响,回归系数为-0.875187,说明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每变化1个单位,将导致企业研发投入向相反的方向变化0.875187个单位。X3(政府补助)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为2.01,显著性检验的p值为0.0505,在显著水平α=0.1条件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财政补贴收入X3对企业研发投入Y(研发投入密度)存在显著影响,回归系数为2.574901,说明企业获得的财政补助每变化1个单位,将导致企业研发投入正向变化2.574901个单位。X4(企业规模)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为1.08,标准化检验的p值为0.2877,大于0.1,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结果是在α=0.1的显著水平下,企业规模X4与企业的研发投入Y相关性并不显著。t检验对单个回归系数是否显著进行了推断,由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包含多个解释变量,它们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也需作出判断,即对回归方程的整体显著性进行检验。从表3.3中可看出回归方程整体显著性检验的F统计量4.097,p值为0.006168,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拒绝原假设(回归方程不显著),表明回归方程是整体显著的。由于解释变量X4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没有通过检验,为排除X4(企业规模)对其他解释变量的影响本文将其排除后再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即此时再次构建多元回归方程模型如下:Y=a+αX1+βX2+γX3+μ再次将Y(企业研发投入密度)、X1(流转税税负)X2(所得税税负)X3(财政补助)用eviews6.0软件进行处理,获得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通过表4我们可以得到:X1(流转税税负)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为-2.80,显著性检验的p值为0.0073,在显著性水平α=0.1条件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流转税X1(流转税税负)对研发投入Y(研发投入密度)存在着显著影响,回归系数为-1.978981,说明企业的流转税每变化1个单位,将导致企业研发投入向相反的方向变化,1.9789818个单位;X2(所得税税负)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为-1.96,显著性检验的p值为0.0552,在显著性水平α=0.1条件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流转税X2(所得税税负)对研发投入Y(研发投入密度)存在着显著影响,回归系数为-0.834513,说明企业的所得税每变化1个单位,将导致企业研发投入向相反的方向变化0.834513个单位;X3(财政补贴)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为1.72,显著性检验的p值为0.0920,在显著性水平α=0.1条件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流转税X3(财政补贴)对研发投入Y(研发投入密度)存在着显著影响,回归系数为2.029294,说明企业的流转税每变化1个单位,将导致企业研发投入向相同的方向变化2.029294个单位;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删除X4(企业规模)后,其他3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模型检验统计效果并未发生改变,即X1、X2、X3与Y之间的线性关系依旧显著,且他们的相关系数的变化也在理论上符合它们分别与被解释变量Y之间的经济关系。两次回归结果尽管方程的p值和F值都比较理想,但是可决系数都比较小,也就是说明实证模型选取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变化的解释力度不大,即税负水平和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力度不大,这有可能是因为在影响企业研发过程中财税政策并不是影响企业研发的主要因素,但是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而且从实证结果来看,无论是流转税、所得税还是政府补助对企业的研发都存在合乎理论的显著影响。

5.实证结果分析

从实证的结果来看,首先企业的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与企业的研发投入都存在负相关关系,也就可以知道税收优惠效应是能刺激企业对研发投入增长的,这也是由于企业的研发投入存在公共性、外部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等特点,企业无法最终从对研发的投入相应的收益,必然造成企业不愿意进行更多的研发投入。正是由于市场机制在创新的某些方面表现出失灵,所以税收优惠政策效应能表现为刺激企业增加对研发的投入。税收优惠效应的程度与具体优惠税类和优惠方式有关。从税类方面看,流转税对交易行为征税,所得税对所得额征税,两者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有不同的影响首先,影响技术创新的途径不同。流转税优惠会转嫁给交易双方,使交易价格根据供求弹性的大小而改变,通过干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来促进技术创新。所得税是对交易所得而不是对交易过程征税,可以避免对价格机制造成的干预。其次,两类税负对企业的重要性不同,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的复合税制结构,所以流转税优惠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更加重大。再次,企业所得税优惠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国内外高新技术行业都习惯于将盈余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入到企业研发中去。这就使得所得税的优惠对高新技术行业研发具有较大的影响。高新技术产品都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对高新技术产品给予以增值税为主的流转税的优惠更多是给予创新主体直接的、显而易见的优惠,相对应其他行业而言,高新技术行业流转税税负低,销售越多企业得到的优惠就越多,这使得高新技术的注意力集中于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上。所以流转税的优惠对企业研发投入有着较大的影响,并且有利于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本次分析结果显示,政府给予企业财政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原因可能是,国内的财政补贴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单个研发项目所发放的,而企业因为获得政府在某项目上的财政补助后可能还会本身提取一部分资金对该项目进行配套支持,所以我们推论政府的财政补助也将引起企业自身对研发投入的一定增长。另外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研发投入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笔者认为是企业规模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可能并不是仅仅由企业的净资产来决定,企业资产负债率、销售利率等财务指标都会对企业的研发投入会有影响,所以本次回归分析中企业规模对企业研发没有显著的影响。

四、对策建议

1.实现直接优惠向间接优惠转变。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利用税收优惠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弱化直接优惠方式,强化间接优惠方式,是各国税收优惠措施发展的共同趋势。目前,我国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企业所得税上,但实证结果显示,企业流转税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大于所得税对研发投入的回归系数的绝对值,也就是说所得税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作用并没有企业流转税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作用明显。并且直接优惠方式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它侧重于事后优惠;而间接优惠则重于事前优惠,有利于政府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取向的体现,有利于“政策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有效优惠机制的形成,同时也利于公平竞争。我国目前主要是以直接优惠方式为主。随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提升,直接优惠功能逐渐减弱,并逐渐成为科技发展的障碍。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更多地采取加速折旧、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投资抵免、亏损弥补、费用扣除等间接优惠方式,激励企业增加对科技和设备更新的投入,促进科技发展。

2.扩大流转税优惠的种类和流转税优惠的覆盖面。目前流转税优惠的种类一般仅仅局限于增值税对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的优惠,其他相应税种比如消费税、关税等方面并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可以考虑对这类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免征或降低税率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以达到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方面的投入。同时目前增值税对生物制药产品的优惠也只针对部分生物制剂产品,可以考虑联合科技部和税务部门设定一套合理的审批制度和标准,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进行考察审批,对符合标准的产品可以列入享受税收优惠的范围,扩大增值税优惠的覆盖面。

科技类企业税收政策篇9

   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相关的税种及税收扶持政策的梳理可得,国家通过不同税种,用不同方式,从多方面扶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科技、教育、环保、资源、可持续发展等的思想在这些税收法律政策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和贯彻,但如何让税收杠杆更有力地发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亟待完善。

   (1)国家通过支持科技进步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表现为有直接企业所得税低税率的支持,有对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突出扶助,有符合条件的企业所得税免征,以及对于无形资产入股的营业税优惠、个人科技贡献奖金免纳个人所得税等等。但关于税收法律政策如何具体支持以及如何有效支持科技发展仍然存在着问题,如混淆高新技术企业与自主创新企业,税收法律政策没有规定如何具体支持自主创新;如中小企业发展障碍重重,难以推动整体经济繁荣;再如对自主创新的主体——人的创新积极性激励不足等等。

   (2)国家通过支持环保产业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上,有国家对于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的企业所得税优惠,还有对资源综合利用的鼓励及专项风力发电增值税减半征收政策,以及个人环境保护贡献奖金免纳个人所得税等等的鼓励。但这些举措是我国刚刚开始鼓励节能降耗、走可持续发展和环保道路的表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做好环保产业仍任重道远。资源税改革已经启动,但仍亟需发展完善;与环保产业政策目标背离的产业缺少有效制止手段;能源扶持的税收法律政策仍集中于传统能源,太阳能、潮汐能等新兴能源缺乏具体扶持等等都是存在的问题。

   (3)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缺少鼓励金融资本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税收法律政策且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虽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促进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性文件中都有资金支持的手段,但多数是针对政府的公用资本、中央及地方财政预算等,无法充分调动社会和民间资本的积极性,也没有有效刺激金融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再者,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要求高、风险系数大、资本投入多的特点,一般企业要进入该产业在融资上都要遇到一定困难。

   (4)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税收法律政策庞杂散乱、条文效力等级低、文件变动频繁、部分税收条文解释权模糊。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税收法律政策分散在各个税种的单行条例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零散的税收政策中,且更新频率高,条文庞杂无序,缺少系统性协调性,经济活动中运用起来易缺漏不全或旧文当新文;另一方面,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税收法律政策效力层级比较低,解释权模糊混乱,条文缺乏系统性,无法全面实现税收宏观调控的作用。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对税收法律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我国已经开始关注并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制定了一些政策、文件等助其成长,其中税收政策占有重要地位。但这些手段具有覆盖面窄、单一零散不成体系、无法凸显国家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导向,以及远远不足以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的内涵。

   1完善科技税收

   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源动力,科技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域和发展方向。所以要发挥税收法律政策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从而正确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与自主创新是两个不同概念,不能等同。高新技术企业只是表明其现有技术是高新技术,并不代表其目前的创新能力和未来创新趋势[1]。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已另有不少税收法律政策扶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为代表并有一些税收规范性文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我们需要界分高新技术企业和自主创新企业,贯彻落实国家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同时积极扶助各类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明确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具体鼓励哪些方面和限制何种行为等等;同时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时候,也要具体区分企业自主创新的类型,属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根据创新程度不同给予不同的税收政策支持,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主要力量,如果政府缺失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将导致社会创新不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中小企业所占比例极高,且善于技术创新又有极高的管理效率,在所有企业中作用巨大。但基于其与大企业之间各方面的差距,例如规模小、技术人才不足、资金紧缺等,使其发展障碍重重,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很重要,尤其是税收政策的扶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第23条,明确提出“国家在有关税收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为国家制定、完善和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可以对该类企业在自主创新、人员聘任、借贷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此外,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对小型微利企业进行了专项税收优惠,是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典型,但小型微利企业仅仅是中小企业中的一小部分,此条文也没有具体规定扶持小型微利企业的产业导向,这样产业导向性不明确、手段单一,且未形成体系的税收扶持无法为中小企业的深层次发展提供支持,从国外促进中小企业的税收法律政策来看,应有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的税收法律政策贯穿中小企业创办发展的始终[2]。

   科技进步、社会创新的关键在于参与其中的人,对科技创新的税收激励最终还要反映到对创新主体的激励上来。我国现有的这方面的税收法律政策不多,且大多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挂钩,有一定的局限性。再者对科技创新的人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个人所得税激励不够,严重影响企业自主创新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要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首先必须放宽税收优惠创新人员的范围,不论身份,不管行业,不分地区,只要有自主创新成果,就应该享受相关税收法律政策的支持,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创新力量。另外,需要完善激励措施、做到鼓励方式多样化,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研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2发展环保税收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源能源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构建完善的资源税制势在必行。201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实施表明我国呼吁良久的资源税改革进入了实际运行阶段,之前一刀切的“从量计征”正逐步转向“从价计征”。虽然这种转变仅是从石油、天然气开始,对煤炭、有色金属行业等调整力度有限,但却是我国资源税税制改革的一大步,待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资源税改革成熟之后,有望扩大到其他领域,也可以通过部分省份试点的方式扩大从价征收的范围继而扩大到全国。

   我国有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很多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对于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却没有做好奖励与惩罚并行并用。在经济发展指数成为多数人至高追求的当下,大力度惩罚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很难做到,但却相当重要。可以在发展科技、鼓励创新的税收支持同时,对高能耗、高污染等淘汰限制使用的落后技术,实施重税限制,也可以按照国务院关于限制“两高一资”(即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原则,取消或者降低这些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出口退税率[3],从反面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凸显创新税收政策的积极效应。

   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题中之义。通过上文对相关税收法律政策的梳理,能看出国家支持能源产业发展的意图,特别是风能的专项规定也体现了国家支持环保产业的倾向,但我国现行关于能源扶持的税收法律法规仍集中于石油、天然气、矿山、煤炭等传统能源,表明国家对于能源产业的支持还没有体现出应有的重点,也没有非常明确地对能源产业的方向给予规定。这些缺憾可以通过税收法律政策进行弥补。可以通过税收法律政策的规定调整国家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引导。《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能源问题置于急需解决的重点领域,将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作为优先主题。该产业政策具体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需要我们大力落实国家风力发电增值税优惠政策,同时积极研究制定扶持太阳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优惠,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推动战略性产业。

   3税收支持融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是一种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风险投资,其投资机制的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4]。

科技类企业税收政策篇10

关键词:科技税收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7-0067-02

一、引言

科技创新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党的十报告也明确指出现阶段“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这要求我着力自主创新,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国内外相关研究均表明税收政策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我国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主要体现在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方面,近年来科技税收政策在支持自主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利用税收政策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在系统性、针对性、优惠环节、优惠方式、激励力度和操作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完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激励体系和税收优惠政策梳理

(一)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激励体系。我国立法机关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税收激励体系主要涵盖以下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法律,其中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层次为法规,其中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等;第三层次为全国部门规章,内容众多,诸如《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8]116号)、《关于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1号)、《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5号)等;第四层次为各省、市政府制定的地方性规章。

(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梳理。目前,促进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所得税优惠和流转税优惠两方面。

1.流转税优惠政策。流转税优惠涵盖了软件、动漫、集成电路、重大技术装备、it、医药产品、科研设备、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比如,对投资用于科学研究、科学实验以及教学的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纳税人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免征增值税;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的软件产品或者将进口软件产品加工后再对外销售的,按17%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实际增值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而且企业将退还的增值税用于研发新产品和扩大再生产的,不纳入企业应税收入,不征收企业所得税等。

2.所得税优惠政策。所得税优惠则涉及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两个税种,其中所得税优惠政策大体包含以下8个方面: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享受减免税;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的相关优惠;技术转让收入减免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加速折旧和超额扣除;环保节能企业的优惠政策,以及创业投资者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其中具体政策不一一而具。

对高新技术企业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主要表现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企业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奖励职工个人的,获奖人在取得股份、出资比例时,可以暂时不缴纳个人所得税,此后取得分红或者转让股权取得的所得,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已实施了多种科技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这些优惠政策或多或少地减轻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税负,降低了企业研发活动的成本,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但这些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科技税收政策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由前文的陈述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的颁布主要是以暂行条例、通知、补充说明等“打补丁”形式,政出多门,缺乏全面、系统法律法规,且法律级次较低。法规出台仓促,政策简单罗列,缺乏总体规划,优惠政策散见于各税种之间,不统一且缺乏长期稳定性,加大了企业执行难度。此外,科技税收政策激励目标针对性不强,优惠针对对象为高新技术企业而非具体的科研项目,容易导致企业滥用税收政策或者因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而享受不到优惠,增加企业寻租的空间,进而影响税收优惠的实际效果,达不到促进企业形成较强的自我创新机制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税收优惠环节和优惠方式选择不合理。科技税收优惠侧重于自主创新成功的企业终端环节,发挥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对于当前技术创新最为艰难的研发起步阶段,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研究开发这些重要环节缺乏有力的税收支持,未能发挥积极有效的“雪中送炭”作用,所以对于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效用有限。此外,税收优惠方式的选择也不尽合理,我国目前主要使用定期减免、设定优惠区域、针对企业的税率式优惠等直接优惠手段,而在加计扣除、加速折旧、特别准备金、税收还贷和延期纳税等间接优惠方面动力不足,直接优惠影响企业的收益,间接优惠影响企业的成本。这种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为辅的方式很可能导致企业为了享受税收优惠而“创新”,为了享受优惠税率而“伪高新”,这一局面对于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三)科技税收政策对人的激励力度不足。科技创新,人是第一要素。长期以来,我国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对研发人员的创新发明、技术入股、技术成果转让、高科技人才研发费用扣除等方面一直激励不足甚至缺失,且个人所得税的减免基本集中在院士、特聘教授、外籍专家以及获得省级以上政府奖金津贴的科技人员,认定条件狭窄且门槛较高,普通研发人员难以惠及。企业所得税政策中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力成本的优惠较于国外水平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总体而言,现行科技税收政策中相关制度尚未充分体现对人力资本的足够补偿和有效激励,对人力资本激励措施存在着缺陷与不足,缺乏完善的对科技人才的税收激励机制。

(四)科技优惠政策操作复杂且缺少有效后续管理机制。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审批链条较长,标准高,适用范围较窄,纳税人很难准确评估和利用,申请和办理程序繁琐、手续复杂,等待时间较长,许多设计很好的激励政策落实较难,政策红利无法凸显。此外,受到人力资源、自身技术水平等的限制,在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的继续管理方面,税务及相关管理机关存在核实不及时、认定不规范等问题。总体而言,科技税收政策缺乏具体的操作细节、操作规程要求以及后续有效的管理机制。

四、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税收激励政策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本国国情,提出了以下改进和完善我国税收激励政策的建议。

(一)完善科技税收法律体系,建立“普惠性”税收激励机制。统筹不同税种之间的法规,建立系统规范的科技税收优惠体系。比如制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促进法》,以“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为一级项目,“高新技术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为二级项目、“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为三级项目的、层次分明的税收优惠政策法案,增强相关法制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的定位,建立“普惠性”税收激励机制。综合考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税种优惠的要求,以高新技术项目或行为为优惠对象,明确其可享受优惠的范围,即“以产业优惠为导向,以项目优惠为主”。此外,制定分担研发风险的税收激励政策,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从研发到最终进入市场各环节的“一条龙”税收激励体系,从项目开发直至最后市场化,且可以消除税收法律、法规之间的重复问题,增强科技税收法规的系统性和稳定性。

(二)扩大间接优惠范围,加大间接优惠力度。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应以间接优惠为主,直接优惠为辅。间接优惠具有较好的政策引导性,有利于形成“政策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有效优惠机制,因此国外大部分国家都采用了包括加计扣除、加速折旧、税收递延、税收饶让、提取风险准备金等间接手段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政府推行的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间接优惠方式应该考虑如下因素:利于企业设备投入和资金收回的折旧政策,利于企业科研经费投入的税前抵扣政策以及技术开发基金政策。对当前已经存在的政策我们要加大政策作用力度,扩展优惠范围,延长优惠时间;对于我国还未建立的税收政策,我们要根据国情具体分析,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优惠政策。这种转变,将显著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加快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显著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降低企业研发人力成本,优化人力资本税收激励制度。加大企业所得税对企业研发人力成本的优惠力度,降低企业研发人力成本。应当提高职工教育经费扣除比例,以鼓励企业对自主创新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对符合条件的创新性技术人员的工资,允许全额扣除,并鼓励企业设立科研奖励基金,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活动的人力投入,激励企业增加研发人员的数量和支出金额,鼓励短期内还不能盈利的企业利用该政策开展研发活动。

完善个人所得税对创新性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优化人力资本税收激励制度。建议政府采取降低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人员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放宽这部分人员的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对个人技术成果转让所得、提供技术服务所得以及获得的科技奖励等给予个人所得税的减税或免税优惠等激励措施,以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另外,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的有关奖励,予以免征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提高各类科技开发人才参与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四)加强科技税收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管理。开发先进的软件或信息系统,采集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数据和注册信息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加强国税、地税、财政、海关等相关税收主管部门的信息交流,避免ζ笠档亩嗤贰⒅馗凑魉埃同时,辅之以法律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审批以及监管程序进行规范,适时对一些不符合税收优惠标准的企业取消其资格。

多项措施并举,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管理。首先,加强税法的宣传,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和监管,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征管方面的服务;其次,简化办税程序,健全完善税收管理服务,对高新技术企业办理企业登记或纳税培训予以免费,并及时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和税务筹划的咨询服务,进一步降低高新技术企业涉税成本。

参考文献:

[1]贾康,刘薇.论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2015,(1).

[2]韩鹏,陈玲.高新技术企业R&D税收激励政策现状、问题与对策[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3]何立春.企业科技创新与财税政策激励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