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劳动教育项目化十篇劳动教育项目化十篇

劳动教育项目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0:17

劳动教育项目化篇1

摘要职业教育“2+1”模式下培训劳动者劳动技能中体育教育应结合职业教育的本专业的职业属性,体育教学活动项目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适宜的、科学的结合,以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现代大工业化生产劳动中,劳动力体能的强弱业已变得对劳动技能的施展至关重要。中职体育课教学内容必须要体现出全面性、均衡性及可选择性,必须是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为基础,以职业属性需求为目标、兼顾学生个人兴趣来设计教学内容,限定选项教学所占的课时总量的比例。目前看来各部分教材所占比例以达标项目占比例30%、个人兴趣项目占比例40%、专门性体力、体能储备项目占比例30%为宜。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属性相关技能

本研究从人文的角度、实用主义的立场上来思考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的现状,反思形成现状中所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的原因,力争为今后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课教学的发展摸出一条即适合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劳动时所应具备的体能与体力,又能满足中职学生们多变的兴趣要求并能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身体的需求。锻炼这种体育能力所需运动能力的体育行为的培养方案和养成习惯的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为学生在社会中生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以此为题研究在“2+1”模式下中职学校体育课改革的方向及实施方案。

广州地区各中职学校体育课开设的现状并不理想,有部分学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上出现体育课课时量减少的现象。使的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所必需的运动量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希望政府相关的职能部分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管理上完善体育教育的监督机制。要用制度保证青年中职学生们体育课的课时量。能够用强健的机体来促进中职学生们身心成长的健康发展。以保障建设祖国的青年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能更高效地为社会奉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执业技能。本文是想在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业已开办专业中的几种专业具体工种执业专门性劳动所需执业体力、适宜于执业专门劳动的体能储备进行科学、有益的探讨。

职业教育的实质本就是培训劳动力的劳动技能。职业体育教学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把身心健康、强身健体、体格塑造、终身体育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必须注重体育教学活动项目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适宜的、科学的结合,以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现代大工业化生产劳动中,劳动力体能的强弱业已变得对劳动技能的施展至关重要。职业教育中的体育教育自然演化成劳动力技能培训及养成的必备学科,是促进劳动力从事终身体育活动的最直接的教育养成活动。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强有力的保障、是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劳动技能基础。

“2+1”模式下是我国教育部倡导的中职学校职教改革的新方向,在该模式下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应该结合专业劳动的社会实践需求针对性地对体育教学进行教育改革。用加强中职学生的参与专业劳动相适宜的体育活动,在促进专业技能发展时培养中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使他们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努力增强中职学生的体能为中心,以培养中职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从事本职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体力特征、体能领储备为重点,为学生的专业劳动与职业发展为基准,以确立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思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在各级学校的深入开展,中职学校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在2010年度召开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改革创新的方向,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就是职业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创新的成果。体育课作为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体质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有重要意义。然而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虽然按照新《纲要》推行素质教育及选项教学,但改革却没能反映出中职教育的中等职业技术劳动特点及中职学生的特点,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所必须坚持的以职业属性为导向的专门化体育课程,改革成效并不明显。本文认为只有以中职学校特点及中职学生的学情为改革的立足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才会有新的突破。

专业教育与素质训练、行为规范、就业训练的关联技能教育必顺整合,使专业教学能有效结合企业(用人单位)岗位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证的教学;教学过程充分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使学生素质训练与企业的社会评价密切相连。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唯一可行的出路。

中职体育课教学内容必须要体现出全面性、均衡性及可选择性,必须是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为基础,以职业属性需求为目标、兼顾学生个人兴趣来设计教学内容。各部分教材所占比例以达标项目占比例30%、个人兴趣项目占比例40%、专门性体力、体能储备项目占比例30%为宜。

在课时安排上必须要注意在充分完成专业教育学时的前提下,必须保证在中职的学习学生每周至少二节体育课。在校阶段必须要安排学生们两学年的体育课以保障学生们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体力来完成职业劳动。专业培养需求不能以牺牲学生体质下降为代价,学生体质健康与否是生产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好的体质决不会有先进的生产力。所以中职体育的教学改革必须为提高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服务。

结合各校特点结合各个专业的职业属性合理规划校内体育课教学大纲,合理地修订体育课程教材的选修内容和必修内容的比例。加大关系着职业专门性劳动所需体能项目的教学,加强专门性劳动所需体能的储备。在测验评价体系中加大相关项目的测试概率。大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用更多样、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来引导他们。让他们充分能够享受到体育活动带给他们的欢乐。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形式、丰富合作内容,灵活合作机制。尽快组织编订结合职业属性特点的职业院校体育教材。

中职体育教学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把身心健康、强身健体、体格塑造、终身体育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必须注重体育教学活动项目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适宜的、科学的结合,以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现代大工业化生产劳动中,劳动力体能的强弱业已变得对劳动技能的施展至关重要。职业教育中的体育教育自然演化成劳动力技能培训及养成的必备学科,是促进劳动力从事终身体育活动的最直接的教育养成活动。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强有力的保障、是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劳动技能基础。

“2+1”模式下是我国教育部倡导的中职学校职教改革的新方向,在该模式下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应该结合专业劳动的社会实践需求针对性地对体育教学进行教育改革。用加强中职学生的参与专业劳动相适宜的体育活动,在促进专业技能发展时培养中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使他们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努力增强中职学生的体能为中心,以培养中职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从事本职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体力特征、体能领储备为重点,为学生的专业劳动与职业发展为基准,以确立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思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在各级学校的深入开展,中职学校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在2010年度召开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改革创新的方向,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就是职业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创新的成果。体育课作为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体质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有重要意义。然而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虽然按照新《纲要》推行素质教育及选项教学,但改革却没能反映出中职教育的中等职业技术劳动特点及中职学生的特点,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所必须坚持的以职业属性为导向的专门化体育课程,改革成效并不明显。在劳动过程中,力量因素愈益从属于空间和时间因素。在机械化生产的条件下,时间因素已经最后地使力量因素从属自己。于是巨大的力量运动就进一步分割为较小的分量运动,直至出现手指头的小运动。然而还有许多由肌肉来完成的大运动和小运动同时存在。向自动化生产过渡要求最大限度的精确性和反应速度(即提高时空成分的作用)。大肌肉的活动是不可能实现这种精确性的。只有最细微的手指运动才能保证必要的精确性。在操纵遥控装置时,大量小运动的出现也是与此联系着的。在这些运动中,力量因素并不消失和简单化,而是发展和完善起来。可能这些小运动较之粗俗的力量运动,更要求一定数量的肌肉用力[1]。”关于不同的劳动过程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身体能力和技能。国外学者称之为职业素质或职业属性,包括从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运动素质两个方面[2]。本人认为只有以中职学校特点及中职学生的学情为改革的立足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才会有新的突破。

专业教育与素质训练、行为规范、就业训练的关联技能教育必顺整合,使专业教学能有效结合企业(用人单位)岗位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证的教学;教学过程充分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使学生素质训练与企业的社会评价密切相连。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唯一可行的出路。

中职体育课教学内容必须要体现出全面性、均衡性及可选择性,必须是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为基础,以职业属性需求为目标、兼顾学生个人兴趣来设计教学内容,必须限定选项模块所占课总量的比例。目前从实践中总结,各部分教材所占比例以达标项目占比例30%、个人兴趣项目占比例40%、专门性体力、体能储备项目占比例30%为宜。

在课时安排上必须要注意在充分完成专业教育学时的前提下,必须保证在中职的学习学生每周至少二节体育课。在校阶段必须要安排学生们两学年的体育课以保障学生们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体力来完成职业劳动。专业培养需求不能以牺牲学生体质下降为代价,学生体质健康与否是生产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好的体质决不会有先进的生产力。所以中职体育的教学改革必须为提高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服务。

结合各校特点结合各个专业的职业属性合理规划校内体育课教学大纲,合理地修订体育课程教材的选修内容和必修内容的比例。加大关系着职业专门性劳动所需体能项目的教学,加强专门性劳动所需体能的储备。在测验评价体系中加大相关项目的测试概率。大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用更多样、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来引导他们。让他们充分能够享受到体育活动带给他们的欢乐。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形式、丰富合作内容,灵活合作机制。尽快组织编订结合职业属性特点的职业院校体育教材。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项目化篇2

一、勤工俭学工作的重要意义

勤工俭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勤工俭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学生的智能和技能,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它的载体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替代的。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相当重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全新素质的提高途径而言,勤工俭学具有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勤工俭学工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通过调查及亲身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发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并要求各学校把本校的勤工俭学工作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和服务职能,各校也都能有一名领导或教师主管勤工俭学工作的组织与开展活动,这无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是大有帮助的。勤工俭学活动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要真正把教育搞上去,除了国家继续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以外,我们也要采取坚决的措施,大力发展中小学的勤工俭学工作。

二、明确宗旨,进一步端正勤工俭学工作方向

1.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要始终把勤工俭学活动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现有勤工俭学的资源,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要以服务教育“两基”大业为目标,以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着眼点,把助学助教服务基础教育作为勤工俭学和学校后勤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努力发展中小学勤工俭学。勤办作为勤工俭学和学校后勤管理的职能部门,应从过去的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各地各校的勤工俭学的活动应从过去的创收型向服务型转变。

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克服急功近利思想,考虑学校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蛮干。布局调整后,不少学校在负债运行,一些学校将很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创收当中,希望通过勤工俭学这一途径来增加学校的造血功能,摆脱师生生活困难和教育经费不足的窘境。但如果不加论证,盲目上马,就会出现中途“死机”,损失的就不仅仅是学校的经济,更重要的是会挫伤教职工对勤工俭学的热情,为以后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选择勤工俭学项目时,学校要注意选择那些具有市场潜力、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各地各校开展勤工俭学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继续保持和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的优良作风,这是我们走出谜团和困境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勤工俭学尽可能增加学校收入,但不能以收入的多少衡量勤工俭学的成绩,要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外校有益经验,不脱离学校实际,不背离服务教育教学的宗旨,来开办勤工俭学项目:一要立足于本地实际,选择项目一定要充分考察论证;二是要鉴于学生实际,我们的学生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要全面考虑,什么项目能充分发挥勤工俭学的双重效益,更重要地是能培养学生品质,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全面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勤工俭学要想全面开展,活动内容必须丰富多彩、新鲜有趣。只有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才会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参于的积极性,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肯定。

1.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家长要多联系沟通,把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优秀品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如学校通过“劳动实践课”“家庭劳动实践室”等活动的开设,为学生搭建充足的劳动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各项有益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家里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学会洗衣做饭、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家长绝不能越俎代疱。通过这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逐步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目的,使其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

2.要利用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搞好种植。学校要利用劳动实践基地这一资源,发挥其经济效益,达到既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又为学校创收的目的。组织教师进行蔬菜的布种,种植一些易管理、见效快的蔬菜,保证学校一开学,便有新鲜的蔬菜供用。开学后,进行科学的安排与布置,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对蔬菜的管理,使学校蔬菜品种多、长势良好,充分保证蔬菜的自给。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基地劳动,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而且还解决了部分师生生活困难的问题,同时为学校增加了一定的收入。

劳动教育项目化篇3

一、价值判断:传统德育项目创新的前提

传统德育项目是否需要创新,需要先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笔者认为,判断传统德育项目价值的标准是:是否符合当今时代的主流思想,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果一个传统德育项目与当今时代主流思想合拍,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那么这个项目就可以保留,否则就需要改进或创新。

对于“校园晨扫”,教师们认为:本质上,是一个很好的德育项目,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懂得尊重他人;同时,劳动也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人格;进一步说,体、脑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既然劳动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如此重要,学生为什么对“校园晨扫”如此反感呢?原因在于“校园晨扫”内容过于简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二、内容选择:魍车掠项目创新的核心

传统德育项目创新的核心是内容选择。德育项目由内容与形式组成,内容起决定作用,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例如“校园晨扫”,以前只是将它作为一项实践性活动――打扫校园,现在要让学生通过它知晓为何要打扫校园,如何打扫校园。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校园晨扫”的意义,才能让学生真正热爱“校园晨扫”。现在的“校园晨扫”包括“校园晨扫”主题班会、“校园晨扫”的实施、“校园晨扫”成果展示等内容,内涵大大丰富了。

传统德育项目内容的选择有三个维度。一是广度,即对传统德育项目进行宽广度的延伸挖掘。例如,“校园晨扫”主题班会和成果展示,可以视作广度的延伸挖掘,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意蕴,体验劳动的收获与幸福。传统德育项目也可以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其活动的内容。例如,现在的学雷锋,不只是做好事、学习钉子精神,还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等。二是深度,即对传统德育项目进行价值意义的深度挖掘。“校园晨扫”不仅仅是打扫校园,而且是一次劳动技能教育、安全教育、生存教育和审美教育。三是高度,即以时代的高度对传统德育项目进行内容的选择。“校园晨扫”是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关乎学生的成长。传统德育项目的内容选择,要使德育内容更加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德育实践更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三、课程自觉:传统德育项目创新的根本

传统德育项目的创新,从根本上讲,是要实现传统德育项目的课程转变。一个传统德育项目,只有先成为德育课程,才能恒常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才能实现它的根本性转变。

德育项目转变为课程,需要有一些必不可少的要素:课程目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开发。“校园晨扫”作为课程,其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生存技能、审美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课程性质――实践性课程;课程理念――实践性理念、体验性理念、人文性理念、创新性理念;课程内容――劳动价值的教育、劳动技能的教育(工具的使用)、劳动安全的教育、劳动成果的展示(体悟劳动)等;课程评价――成果展示、等第或学分制;课程资源开发――劳动与文学、劳动与历史、劳动与艺术等。

对传统德育项目进行课程开发,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时代性原则,即课程开发要符合时代精神,内容和形式都要有时代的气息,否则课程可能得不到师生的认可,实施难度增加,或者即使实施了,效果也会打折扣;二是系统性原则,即课程设计需要考虑方方面面,课程内容要尽可能统整某一主题的所有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应以内在的逻辑排序、实施;三是可操作性原则,即课程开发应充分考虑课程实施的人、财、物等资源,考虑实施的时间、空间和其他条件;四是延展性原则,即设计的课程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这样才具有生命力。

四、形式变革:传统德育项目创新的翅膀

传统德育项目的生命在于它的实施。尽管其创新的核心是内容选择、境界是课程转变,但是,德育项目最终是要付诸实践的。只要付诸实践,就存在实践形式问题。对于“校园晨扫”,学校调整了形式:在季节安排上,选择“春秋扫,夏冬不扫”;在时间安排上,将其作为课程排入课表,即以晨扫代替早读,适当延迟晨扫的时间。形式的变革,避免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让学生享受到劳动之美,同时也给“校园晨扫”赋予了新的内涵。

传统德育项目的形式变革,可以放大德育活动的效应。结合学校调整“校园晨扫”形式的例子,笔者认为,传统德育项目的形式变革,应注重手段的现代性(如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科技手段)、方式的多样性、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五、整体设计:传统德育项目创新的视界

学校德育是一个整体,应采用顶层设计理念,系统规划,分段实施。因此,要从学校德育整体设计的视界,实现传统德育项目的创新。

劳动教育项目化篇4

[关键词]广西;劳动力;模式;项目培训

一、2001~2005年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近年来,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如表1所示,2001至2005年间,广西外出务工人数从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7%增加到25.2%,年均增长2.5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比上年新增人数从2001年的7.2万人,到2005年新增85.8万人,增长11.9倍。2005年广西转移农村劳动力达756.84万人。但是,与全国相比,2005年广西农村转移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较全国低12.2个百分点,农村就业占全部就业比重较全国高近11个百分点,农业就业比重高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2005年广西城乡收入差距3.72倍,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这都说明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仍然非常大。来,广西外出务工人员性别结构、文化程度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和提升。从转移者的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逐年上升。2005年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人员占72.2%,比2003年提升4个百分点。在这部分人中,接受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占26.7%,说明了教育与培训因素在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因素人手,分析广西教育与培训的现状,并提出具体的模式。

二、当前广西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模式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是指出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民的要求,为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及其知识技能水平而开展各种职业技能训练活动的方式组合及其相互关系。目前广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散见于“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工程”和“百万中专生计划”中。“绿色证书工程”主要是按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对广大农民开展培训,培养骨干农民的一项基本科技培训制度。“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是由农业部、财政部和团中央共同组织实施,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为目的,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制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由农业部等六部委2004年起共同组织实施的,旨在提高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引导性和示范性培训的制度。“农业远程培训工程”是一种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迅速传播农业科技成果的做法。“百万中专生计划”是农业部从2006起开始组织实施的,依托农广校、农业中专学校等机构,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用lo年时间为农村培养100万名具有中专学历的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的实用型人才计划。

目前广西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主要有:从培训主体角度看,有院校培训模式、行业培训模式、民间培训模式、用工单位集中培训模式、师徒制培训模式、远程教育培训模式等;从培训对象角度看,有岗位培训模式、就业引导培训模式、创业培训模式、晋级履职培训模式;从培训内容角度看,有订单培训模式、即学即用培训模式、课程中心培训模式、特色技能培训模式、热点项目培训模式等;从培训手段角度看,有课堂教授培训模式、程序化教授培训模式、案例分析培训模式、网络培训模式、现场培训模式、参观访问培训模式等;从培训管理角度看,有学分驱动培训模式、自学考试培训模式等。模式分类较多,都突出了短期性、分散性的特点,整体效率不是很突出。

三、当前广西劳动力教育和培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广西农业教育发展主要存在教育培养目标主体错位,教育内容、方式脱离实际,初等农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薄弱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育培养目标主体错位

农业教育的对象主要包括农民和农民家庭、农业干部和中央农业服务人员三类。但是,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因此农业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和农民家庭。国外许多国家,如荷兰、日本就非常注重对农民和农民家庭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广西农业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国家农业技术管理干部,他们较多关注的是与政府目标相关的部分,对农村发展的关心程度不高,这与国家农业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二)教育内容、方式脱离实际

在教育内容上,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农户小规模经营,专业化水平较低,兼业现象比较普遍。但是,广西许多农业教育单位只顾模仿发达国家设置专业,教育中过分专业化,设计的课程很难适应农户小规模经营的需要,导致农业教育与农村现实需要错位严重。在教学方式上,农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与农业实践的紧密结合性。农业教育应该在教授学生农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十分强调实践教学。但是广西多数农业教育机构和教学单位主要以传统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实施教育,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不够,同时也缺乏实践教育,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很差。

(三)初等农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薄弱

建国以来,我国始终把为高等教育培养生源作为中小学办学方向,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农村普通教育与城市普通教育实施相同的模式。由于学制和教学大纲限制,我国农村学校进行的农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没有学习过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在广西,这一点更加突出,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农村学校的升学率非常低,绝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生只能回乡务农。因此,农村中就出现大量“科盲”。同时,农村成人教育非常薄弱,大部分县份的农民终身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活动。据统计,全区近2/3的行政村没有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劳动者的年培训率只有15%左右。而且还存在培训面太窄、内容陈旧、培训方式落后等问题。薄弱的初等农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是导致广西农村人力资源科技素质低的重要原因。

(四)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一是技能鉴定总量相对较少。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急需向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向比较效益高的农业各产业领域深度转移。但是,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总量较少,远不能满足农民对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需求。二是技能鉴定发展不平衡。从农业不同行业看,种植业、畜牧兽医、农机、饲料、渔业、农垦、农村能源、农广校、乡镇企业等9个行业(系统),由于开展工作时间先后不一和各行业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技能鉴定工作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三是技能鉴定机构布局不合理。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分布来看,不仅数量少,覆盖面窄,而且相对封闭,尚未形成针对农民的服务网络。

此外,广西农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障碍性因素,如社会对农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业教育管理体制僵化、农业教育现代化投入不足、社会对农业教育缺乏规范的法制化调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广西农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广西农业教育后续发展过程中,可以这些因素为突破口,寻求加快农业教育发展的可行之道。以充分发挥农业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推动作用。三、广西劳动力教育培训具体策略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

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农民工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相关系数达0.89(国家统计局,2004),农民工参加半年以上培训的通常要比只参加一个月内培训的工资高200元左右。由此可见,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非常关键。广西各级政府要把对农业劳动力的培训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把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的需求,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一要健全培训机制。进一步整合和优化现有农民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型、多元化、可持续、扩散型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通过项目带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等手段,发挥县乡党校、农广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建立区、市、县、乡四级培训网络,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搞好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及岗位定向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结合起来,运用长、中、短期各种方式,大力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促进劳动力供求衔接。二要加大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大财政预算的支持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拓展培训内容和培训范围,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设置优势互补的培训模式

优势互补的培训模式是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人需求的优势,把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整合在一起,根据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岗位、工种的人才需求,进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一种模式。如广西的职业学校与广东省的各类企业实行联合培训,每年向广东省的企业输出6万多人。这种培训模式一方面在同一区域内优势互补,即农村与城市优势互补,农村出现人多地少,存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城市由于企业的集中形成聚集效应,不断辐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企业用人的岗位需求增多,可广泛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另一方面在不同的区域优势互补,即东部和西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部和发达地区具有企业优势,而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双向结合,使农村劳动力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的发展动态,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培训,满足个人发展需要。从总体上既可以推动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增加他们的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可以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大力发展项目培训模式

项目培训模式是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就业要求,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就业习惯等因素确定培训项目,以项目为依托,进行理论实践培训的一种模式。如河北省行唐县成为闻名的蘑菇种植基地,就是利用蘑菇种植项目和项目能人李文为培训师。对全村劳动力进行蘑菇种植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蘑菇种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产品远销广东,带动全村农民致富。

(四)完善政府、企业、个人分担职业教育培训成本的保障机制

教育和培训既有益于个人,也有益于企业和社会。它可以使个人具备就业能力,并帮助他们获得体面的劳动和避免贫穷及边缘化;企业和社会通过其在人力资源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因此,投资于教育和培训的责任应由公共和私营部门共同分担。但是,政府“必须始终承担投资于基础教育和初期培训的主要责任”,并分担向面临社会排斥或歧视风险的群体投资的最大部分责任。而投资于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和培训以及以工作场所为主的终身学习和培训,提高个人就业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属于个人和企业的共同责任领域,企业和个人是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受益方,因而被要求在学习和培训计划的投资方面承担更大的份额。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企业人力资本意识淡薄和在使培训投资回报内部化方面存在困难,投资培训的积极性不足;个人因培训开支和风险规避心理,参与培训的意愿也比较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政府将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领域负起更大的责任,同时制定适当可行的政策和鼓励办法以保证企业和个人开展必要的培训。

(五)远程教育培训模式

远程教育培训主要是指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中心开展的农民职业教育。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1980年创建,覆盖全国农村的农民职业教育学校,也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村远程教育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由全国15个部委联合办学,农业部主管。形成中央、省、地、县、乡五级办学体系。现设有种植、养殖、农业经济管理、农业工程等多种门类46个专业。教学内容涉及生产、生活的技能培训,涵盖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台每周演播22个小时,为基层县装备了地面卫星接收站,配有文字教材、音像教学带、实用技术VCD光盘等。

劳动教育项目化篇5

关键词: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服装设计专业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劳动教育中,能够将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开展劳动。

1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合作交流。在集体劳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集体的劳动目标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因此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合作交流意识,并且严格按照课堂秩序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展开导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学生具备的特征进行合理分组,并且确定每一组的组长,学生在接受课堂反馈的过程中,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提出疑问。学生在这种小组学习合作中更积极投入,更乐意地参与其中,更珍惜这样的小组学习合作方式,通过小组协作进行小组学习,并彻底检查问题,以解决现有的教学问题。学生在反复的问题讨论和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知识和材料,建立有序的合作分工,在相互激励中不断完善相应的知识体系结构,最终追求骄傲和荣誉,克服问题解决中的困难,以促进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1]。(2)促进动手实践。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劳动教育,也就失去了实践的重要含义,一些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开展动手实践。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推进高阶思维的形成,而不是一味地将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唯一途径,否则会失去实践学习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劳动实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折射到学习中。例如,在进行教学分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划分不同的知识点,也不知道分类背后的依据是什么。因此,教师在合理分类时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的模拟情境,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科学分类的意识[2]。(3)累计问题经验。劳动教育涵盖了很多方面,在进行高校劳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动手实践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产生价值。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劳动经验更好地学习,充分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使得学生意识到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解决问题及经验累积的过程。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通过经历和学习形成经验、技巧、方法等,最终能够解决各类问题,确保学习的多样性,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意义认知建构能力[3]。

2思政教育元素在劳动教育中的融入与创新应用

(1)创设劳动情景。作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当注重教材的重要作用,而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及重要资源,在文化传承及知识传递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教材,并且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有关劳动教育及思政的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当下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存在的价值。通过围绕教材例题创设相应的情境,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落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功能。同时,教师应从劳动教育这一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探索,并且创造性地对教学资源展开利用和挖掘,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质量[4]。在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特征,将军队文化及企业文化贯穿于专业教学中,以校企合作项目、毕业设计项目的各项措施作为重要的载体,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度融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宇航服、战训服等类型的服装进行项目探究,最终融入爱国教育及劳动教育。(2)打造师资队伍。想要推动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更加专业化,应当建立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开展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应当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加强理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同时,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在校内选择一些具有相关教学背景的教师担任课程讲师,也可以对外聘请一些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及实践经验的劳动教育传递者,如劳动模范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构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根据教学规律设计多媒体课程,收集数据,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思维、练习等教学联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正逐渐从被动倾听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元素,围绕品牌文化及毕业生案例等多项内容出发,使得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文化教育,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3)开展教学评价。首先,素质教育要求服装设计专业劳动评价机制更加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的最终目的。故而,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目标构建不能过分依赖传统评价体系,而是应敢于挑战,突破原有评价体系的桎梏,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与创造、合作与共享等目标设定其中,立足“教”和“学”两个基本点制定综合性评价目标体系。其次,教师主导下的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不能只拘泥于劳动知识的建构,应充分了解学生劳动学情,预设教学目标,并预测教学目标达成度[5]。教育事业是人的事业,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底蕴。因此,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建立也应是动态发展、有机生成的。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应从对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文关怀和美育情感培育出发,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出发,把美育能力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设计到教学评价中,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因子设计必须体现学生持续发展的特征,如合作、自我管理、美育创造力等内容;其次,评价措词要彰显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持续提高的特点,如“不断改进”“学会使用”“持续提升”;最后,评价的标准要符合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美育培养规律,不能出现“揠苗助长”式标准[6]。(4)开展提问教学。高校劳动学科内容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蕴含丰富的知识量,其教学的有效性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课堂上实现有效提问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合理设置相应的问题,使课堂提问环节得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后续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并围绕重难知识点作相应的知识延伸,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及知识理解能力,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问题,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共同进步。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需要注重连贯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前后的密切联系,实现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渐理解问题背后所揭示的课程内容。此外,教师需要关注思政学科所具备的较强抽象性而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记忆带来较大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设置问题内容时可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深入思考,加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感知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服装设计专业劳动项目,并且自觉维护劳动的成果,在专业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使专业教育能够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坚定学生的专业志向及劳动信念,努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特教中专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6):138-139.

[2]葛彦,傅海洪,吕冬云,等.“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科技进展,2021(6):63-64.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4]王新刚,郭宏洋.中高校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问题研究:以统编人教版教材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21(6):102-107.

[5]梁杰,肖扬伟.新时代红色家书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逻辑与路径[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1,12(3):1-6.

劳动教育项目化篇6

多年来,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排斥,从家庭到学校,人人都认为劳动教育与孩子成长没关系,因为考试没有它,升学不需要它。久而久之,劳动教育退出了学校教育的舞台。除非上级行政部门或有关单位来检查此项工作,学校搞点临时花样点缀一下,它的教育内容与实际功能已悄然消失。于是,一批又一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儿们成长起来了。于是,一批又一批到了而立之年的“80后”还在家务活中啃老。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没有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素质教育应该“以劳育人,以劳促体,以劳促智,以劳促素”。所以,让劳动教育回归,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与素养,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二、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

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没有实践就无法体现劳动教育的效果,所有劳动教育光说不做等于白说,光说不练等于没练。正因如此,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在实践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力、出汗、出智慧,最后,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才能让学生在实践合作之中体验到相互合作所带来的快乐,更能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体验到劳动的真正价值。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最好途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得到成长。当然,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要宽泛。

三、教给孩子劳动方法让孩子会劳动

现在的孩子,由于长时间不劳动,没有劳动的意识、方法、技巧,所以教给孩子必要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势在必行。劳动课和其他学科一样,要培养孩子观察、动手、动脑的习惯,最后形成劳动技能,提高素质。这里,劳动方法的学习掌握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和家长要耐心帮助孩子掌握每一项劳动的方法,使孩子会劳动、巧劳动、动脑劳动、认真劳动、创新劳动。凡是劳动就要出力,凡是出力就会劳累,这是当下孩子最忍受不了的。怎样让孩子走出因身体不适而不想再劳动的瓶颈,是每一个教师和家长应思考的问题。要把劳动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劳动教育中茁壮成长起来,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教育任务。

四、让劳动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品质

劳动教育项目化篇7

建筑施工企业是安全管理的主体,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农村转来的劳务工,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加强工人主动防护意识和被动防护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1、抓好安全教育

1.1安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安全教育我们喊了许多年,也有不少规定,而建筑劳务市场的现状就象一个多嘴的漏斗,不同环节的流转是自由的和多向的。

首先,所有的安全教育都忽视了一个现实情况,在蓬勃发展的建筑业,普遍反映“劳务工荒”,供求市场的失衡注定上述的教育变成一种形式。

其二,目前劳务工的安全教育由企业买单,由于劳务市场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这就严重冲击了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往往是为了应付政府的监管才不得不去做,变调的目的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其三,农民工走入建筑业,对建筑安全的风险知之甚少,思想上的轻视造成主观上对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的漠视。第四,安全教育的形式单一,内容肤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2安全教育实施措施

针对这种现状,应彻底改变安全教育的现状,实行分级负责分级教育。

(1)政府应勇于挑起对农民工的安全基础教育的责任。农民工应有一个准入制度的约束,从农民工转化为建筑工人也应有一个过程。输出劳务的当地政府作为受益者理应负起这个责任,对输出劳务进行初级培训教育。建设主管部门应负起监管和指导的责任,要达到2个目的:

①了解建筑业的安全风险;②掌握防范安全风险的基本技能,达到初级滤网和规范的作用。

(2)大力培育专业劳务公司,把零散的农民工纳入有序的劳务公司,对劳务公司进行资质评定、资格评审。通过劳务公司使得劳务工达到第2级的安全教育,使劳务工掌握专业的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政策法规等。

(3)建筑施工企业在招募劳务工或选择劳务公司后,对其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强化工程特点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和具体作业安全要求。

(4)改进安全教育的形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平面宣传手段相结合的多种形式,起到主动自我防护的目的,并认识到伤害别人的严重后果。

2、建立安全预警机制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应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和不同的施工阶段分析安全风险,作出评估,下达安全预警书到不同的项目。其次每个项目要根据企业下达的安全预警书进行具体化,并做安全防护和重点管理。(1)分层规划安全平面防护图 图中标明“四口”防护位置、临边防护位置,并以颜色区分防护的重要性。现场按照平面图进行防护,并做出安全标识和警示。

(2)建立安全动态防护和检查制度 项目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安全防护需要,防护的重点和措施也不同。在同一施工阶段安全防护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安装与装饰工程施工时,随着工序的穿插,往往需要临时拆除防护,这就要及时跟进恢复。

(3)根据动态防护的特点,要求项目安全员的检查必须是动态的,应根据动态防护平面图进行定时检查、记录和跟踪落实。

3、严格市场准入,保障安全生产投入

对于安全事故的分类及处理,国家有明文规定,但安全事故仍然高居不下,究其原因就是市场准入的门槛太低了。通过对安全事故的统计,发现现在项目施工时在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上不能实现同步。建筑业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压低造价是主要的手段。固定的生产成本是必需的,只能从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管理费、利润中压榨,这就影响了生产中安全措施费的投入,使得安全防护不到位,不仅不能防止事故的发生,而且如果事故发生了也不能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如何在实施中应不变样、不流于形式。首先建设主管部门要保证安全防护费用的投入,并从源头抓建设单位。在项目报建时,按照规模、类型、投资额等计算出安全防护费并上缴到政府主管部门,等到项目施工承包企业确定后,再返到施工承包企业,并监督施工企业的投入。

劳动教育项目化篇8

以德治所、爱心育人,为构建和谐劳教场所做出贡献

__同志于**年11月走上劳教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劳教工作战线上的人民警察。从此,她全身心地投入党的劳教事业,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年4月,__省女子劳教所建立,34岁的__被上级任命为副所长并主持行政工作。上任以来,她坚持以德治所,勤政务实,使女子劳教所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她身体力行,奉献爱心,用慈母之情感化劳教人员,使劳教人员安心改造,再铸新生;她心系群众,务实为民,为构建平安、和谐的劳教场所做出了突出贡献。

__有一股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拼劲”和勇气。她在工作中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展现了新时代母亲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面貌。

建所之初,上级决定以该所为试点开展“创建”工作。面对场所设施简陋,基础薄弱的困难,__毅然向上级立下军令状,决心用2年时间建成省级现代化文明劳教所。定下目标后,她牵头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以“创建”带动全面工作向前发展的思路,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准则,并以身作则投入创建工作。她带队组织骨干民警到省外参观学习,大胆借鉴、引入成功经验,主持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她深入基层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并亲自参与建章立制,设计制作规范的上墙图表、标示牌等具体工作。为筹集资金,她多方奔走,向上级和有关部门反映该所存在的困难,争取上级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援助。经过她的努力,该所的实际困难得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从而加大了场所建设的投资力度,使场所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新建了劳教人员宿舍、教学楼、习艺楼、帮教中心及家属会见厅;安装了场所监控设施、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场所收容规模由最初设计收容800人逐渐发展到实际收容**人的规模。**年5月,该所建成了省级现代化文明劳教所。

建所时,女子所设施简陋,无固定生产项目,原有果茶园老化,农业生产萧条,加工生产项目单一且效益低,场所基础薄弱,加上仅有在职民警60人,可以说,女子所是白手起家,缺人、缺财、缺物。面对困难,__没有胆怯、没有退却。她是一个敢于挑战的女人,决心迎难而上,摆脱困境,改变建所初期的落后面貌。于是,她与所领导班子成员形成共识,确立了“以室内加工业为主,逐步向第二产业发展”的目标。为引进生产项目,扩大生产规模,她组织人员到省外实地考察,选择适合女劳教人员生产的项目,与厂方洽谈、协商,签订合同。在她的努力下,该所先后引进了鞋帮、玩具、电子原件等加工项目。为发展劳教所经济,她立足实际,加强生产经营内部治理,先后建立了20余项治理制度,使治理工作日趋规范化、制度化,确保了产品质量,赢得了客户信赖,稳定了生产项目。为增强发展后劲,她加强财务治理,厉行节约,增收节支,加大生产设备投资力度,改善生产环境和条件,逐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建所以来,该所产值逐年增长,劳教生产得以健康、稳定发展。

__时刻想着群众利益,始终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当作领导班子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建所初期,由于收容人数增加,场所拥挤,生活垃圾排放量大,场所环境受到污染。为此,她多方奔走,向有关部门寻求支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在场所内安装输水管道,修建储水塔,进行排污治理,改善场所环境,解决了场所居民饮用水困难和排污问题。建所以来,__坚持从优待警,为民警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她多方奔走,积极寻求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想尽办法解决场所民警职工的实际困难。在她的努力下,民警职工看病就医、子女就学及居住条件等逐步改善。她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修建了入所公路,开通了交通车,为民警职工及场所居民的生活、学习、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解决民警职工的福利待遇,她多次向当地政府反映民警职工的实际困难,寻求有关部门的支持,使民警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得到了兑现。她勤政务实,忘我工作,心系劳教所的发展和群众利益,在工作中践行“三个代表”,为群众办了一桩桩实事、好事,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

__提倡人性化治理,坚持用真情和爱心去教育、感化劳教人员。她经常深入到劳教人员中做耐心细致的教育转化工作;她利用自己曾从事医务工作的临床经验,经常为戒毒劳教人员进行救治。面临流行疾病的时候,她不分昼夜地和民警们一起对患病人员进行医治,保证了患病人员得到及时治疗。每逢节假日,她坚守在工作岗位和民警们一起组织劳教人员开展有益的文娱活动。在对“”类劳教人员的教育转化工作中,她以春风化雨般的情怀促使劳教人员幡然醒悟,重新做人。她奉献爱心,以德育人,用慈母之情感化劳教人员,关心和爱护年轻民警;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赢得了群众的称赞和组织的信任。她重视抓基础工作,规范治理制度,为确保场所安全持续稳定,构建和谐社区做出了贡献。**年以来,该所连续七年实现了“四无”劳教所,多次受到部局、省局的表彰。

__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大力弘扬家庭美德和母爱精神,她坚持以德育人,科学施爱。作为劳教所的主管领导,她坚持以人为本,提倡人性化治理,不断完善对民警和劳教人员的教育治理制度,激发民警的工作热情和劳教人员安心改造的积极性。作为一个母亲,她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教育自己的女儿。非凡是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她经常教育女儿要学会自立、自强,生活要艰苦朴素,学习要自觉勤奋,绝不答应女儿凭借自己的权力搞什么非凡化。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她都提倡厉行节约、勤俭持家,从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谋取私利。在学习上,她坚持加强自学,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自己女儿;在工作中,她勤政务实,无私奉献,以自己的言行带动身边的同志;在生活中,她心系群众,奉献爱心,关心国家大事和群众利益。她的一言一行都被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的女儿和身边工作的同志从她的言行中受到了教育,她深受群众的称赞和组织的信任。

劳动教育项目化篇9

信任源于项目部对农民工真真切切的关爱。

农民工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主力军。如何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关系施工企业发展大计的重要工作之一。

中铁大桥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项目部倡导“职工与农民工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一根绳”,为全力实施好在建工程打下了坚实基础,实现了“安全质量规范化、进度控制刚性化、成本管理精细化、文明施工常态化”的工作目标。

“家”文化

“五同”,是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项目部实施人性化管理的缩影。

何为“五同”?即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项目部实施的将劳务队伍纳入员工队伍管理,职工与劳务人员同学习、同劳动、同参与、同生活、同评比的管理办法。

项目部为劳务队伍统一搭建了宿舍、公共食堂,绿化、美化劳务队伍生活区,重视劳务人员安全生产培训,实施与职工宿舍、食堂一样的管理办法,对劳务人员实施与职工同等的教育。将劳务队伍纳入生产竞赛考核、评比、表彰范围,统一组织活动、统一考核、统一奖励,促进了项目部的和谐,凸现了项目部营造“家”文化,优质快速、和谐共建黄河大桥的主题。

项目部积极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每季度进行一次“双十佳”评比,将协力队伍中的典型员工同项目部职工一起表彰,并利用工地报纸、橱窗张贴照片等宣传形式表彰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极大地鼓舞了农民工的生产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他们用绽放的笑容,表达着对大桥局的满意。

点滴关怀送温暖

为了让劳务人员深切感受到“家”的温暖,在炎炎夏日里,项目部为农民工发放风油精、绿豆、西瓜、矿泉水等防暑降温药品物品,给他们送去丝丝清凉;在寒冷的冬季,项目部为农民工兄弟送去米、油、肉等物品,给他们带去温暖。

与此同时,项目部还根据施工环境和施工气候。合理调整作息时间,保障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每逢节假日,项目部都会备上肉酒类食品慰问农民工,让广大农民工感受到项目部这个“大家庭”的温暖。项目部还坚持环保卫生监督检查制度,不定期地对工地农民工宿舍、食堂进行卫生检查,发放防鼠灭蝇药品,督促环境卫生清理,防止疾病发生与传播,保障农民工身心健康。

从开工初期,项目部选择避风、水源近的地点修建农民工宿舍3000余平方米,专门斥资修建了宽敞整洁、设施齐全的农民工食堂,为施工队伍快速进场创造了条件。

凡因劳动报酬等原因发生的纠纷事件,项目部站在确保农民工利益的立场,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积极协调妥善处理,确保了施工生产正常秩序。

项目部领导经常深入施工现场,亲切地与农民工兄弟谈工作、聊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改善伙食。项目部领导用温暖和关怀,赢得了农民工兄弟们的厚爱。

坚持安全教育

劳动教育项目化篇10

论文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形式与项目;师资队伍 

 

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其发达的职业教育有密切的关系,美国有门类齐全、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院校、研究所和各种规模、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项目,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立足于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需求,因此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美国中学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 

 

美国中学职业教育的目标将学生的素质培养放在第一位,而将职业技能放在较次要的地位。美国人认为,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中学职业教育项目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传授学生一生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基于这个出发点,美国普通中学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我指导、终身学习的品格;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和公民意识;服务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和适宜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全球生态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家庭责任感和集体观念。 

 

美国职业教育的形式 

 

美国的职业教育是从小学六年级开始的,这一阶段主要是职业意识教育,并不涉及专项职业技能。中学前两年是职业基础教育,主要教学目标是讲授并练习职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不同职业所需技能是不同的。中学后四年是职业教育阶段,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合适的职业,进行为期四年的系统的职业教育。一般来说,经过四年的职业教育,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某些岗位的初、中级职业技能,并能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 

美国的职业教育大体上有下列几种形式: 

一是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具体有三种情况:一是职业高中,以职业教育课程为主,文化课为辅;二是综合高中,既开设一般文化教育课程,也开设若干职业教育课程,实际上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文化课程,小部分学生选修职业教育课程;三是职业教育中心。在美国进行职业教育需要专门教师和相应的教学设备,每个中学都不可能举办门类齐全的职业教育项目,一则经费负担有困难,二则所设的职业教育项目不可能很多,因此,往往由一个学区或若干个学区共同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上文化教育课,部分时间到职业教育中心上职业教育课,职业教育所得学分与文化课所得学分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要自己选课,一般到高中毕业需要30个学分,在职业教育方面最多选修9个学分。 

二是社区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一年或二年。具体也有几种不现的类型:一种是社区学院,一部分学生学习一年或两年职业教育课程后直接就业;一部分学生则继续升入高等学院接受高等教育。另一种是技术学院,主要进行职业培训,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此外,一般大学和学院都有附属的二年制职业教育项目。 

三是成人职业教育。这种教育的时间性很灵活,短则一周,长则一两年。接受这种教育的是年满18岁以上的失学、失业人员和在职员工,他们的学习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水平,得到提升或寻找更好的职业,有的则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和爱好。为了适应这种多元化的需要,职业教育中心、技术学院、社区大学甚至一般大学都举办有各种各样的成人教育,学习课程与学习时间很灵活,白天、夜晚和周末均可开班,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家学习,这种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很受社会的欢迎。 

四是合作教育。训练对象主要是失学、失业人员,常常是由劳工部门提供经费,由工厂企业进行训练。对劳工部门而言,这比自办职业培训所花费用要节省很多,而且训练出来的职员也适合工厂企业的需要,就业较为容易。对工厂企业而言,可在一定时期内使用一部分劳动力而无须支付任何代价,又能掌握学员的情况,便于从中招收自己需要的职员。这样训练与就业可以较好地衔接,能提高参加训练者的就业率,是就业培训推广的主要形式之一。 

 

美国职业教育的项目 

 

美国中学的职业教育项目五花八门,常常一个学校有十几个职业教育项目,这些项目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完全根据社会需求,每个项目的课程安排也不是固定的,要依据职业的发展作相应的变化。每个职业教育项目都有相应的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有教师、职业岗位能手及社区相关企业的代表,每年开三四次会,研究本地区职业教育项目的课程内容、教学设备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委员会成员由学校聘请,是义务的,这种形式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学校把职业教育项目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在实施职业教育时,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从职业教育的教室设计就不难发现。教室分为资料室和工作室两部分,资料室兼教室,里面有相应的职业教育参考书、资料、电子计算机和学生的职业教育档案。工作室里有各种实验设备、原材料和学生作品。以“插花技能”职业教育项目为例,该项目共分为9个模块,学完这9个模块至少需要6周时间。教学是从实训室开始的,首先做一些辅助性工作,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加大实验的难度。在同一实验室里有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老生带新生,培养学生的协作和领导才能。学生的手工作品通过自己的插花艺术门市部出售,也接受订单。在整个活动中,有详细的劳动投入、资金投入和销售记录,在一定的时间内还要计算出劳动投入的回报率和资金回报率。 

学生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并不仅局限于学校,还必须有实地岗位技能培训。如选择“营销艺术”职业教育项目的学生,每年必须去相应的公司选择相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实地工作,并可获得相应的报酬。在学生开始工作前,必须有详细的岗位培训计划与合约,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公司经理必须严格按计划与合约中规定的内容去做。在工作岗位遇到问题,可以跟同事或教师探讨,教师将定期对在岗培训的学生进行检查。学生在生产经营中如遇到实际问题,一般会自己独立查找资料,寻求解决,也有的将问题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以求获得解决的方法,也可以请教教师。一般情况下,教师并不直接解答学生的问题,只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几种途径,供学生自己选择。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美国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 

 

在美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待遇相对较高,文化课教师一年只有9个月薪金,而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则有12个月的薪金,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责任也更大,他们必须时刻关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开设一些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职业教育项目,并要保证学生达到社会需要的技能标准。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教师开设的职业教育项目失败,没有学生选择他开设的课程,他就会面临失业。 

美国从事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大学毕业生,他们必须完成作为农业职业教育教师所规定的所有课程,需要达到b级(85分)以上的成绩,并通过州教育部举办的教师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证书,才能申请到中学的职教部任教。在任教的前三年为试用教师,在这三年中,每学期要由校长评估两次,经三年评估合格的教师,才能转为正式教师,转为正式教师后,每学期评估一次,并将评估结果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二是来源于农业推广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因此必须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计算机网络或到相关学院选修相应的教学法课程,并通过州教育部门举办的教师资格考试,才能成为正式教师。成为正式教师后,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跟上社会的发展。 

美国宾西法尼亚州中县职业中学校长勒格特先生认为,作为职业教育教师,一定要在所教职业教育项目方面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要有较为密切的社会关系,对于某些技术含量高的职业教育项目,教师必须有十几年的实践工作经验。 

 

学习与借鉴 

 

教育管理应以地方管理为主美国的各类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在内,是以州政府管理(教育部门)为主,联邦教育部门并不直接参与管理,其拨款也为数很少,而州的教育工作则根据立法进行。由于教育事业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利益关系,因此州一级政府要通过立法进行征税,这样就保证了社区学校教育经费较为充足。当地经济发展快,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需求大,教育经费也就多。另外,地方可以根据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通过地方议会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办学形式应多种多样要针对社会需求和不同水平、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层次人员的需要,举办各类职业教育项目,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 

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种职业教育项目美国职业教育的目标很明确,主要是为人们创造就业条件,因此会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职业教育项目。教育部门与劳工部门密切合作,劳工部门根据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作出预测,供职业教育部门参考。美国的职业教育院校都设有职业咨询办公室,对学校所在地区各类职业的发展作出预测,以供学生在选择职业教育项目时参考。 

要保持教师队伍的整齐与高素质美国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选择教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帮助教师学习,不断提高其科学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每一个职业教育项目都设有相应的职业教育委员会,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好处。同时,为了巩固教师队伍,不断改善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要加强我国的职业教育,就必须大力解决教师质量、教师进修培训与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