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茶文化行业前景十篇茶文化行业前景十篇

茶文化行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0:39

茶文化行业前景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背景;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尽管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具体到我国的旅游企业身上,情况依旧不是很明朗,尤其是企业自身对于低碳旅游的认知能力不足,没有足够的重视。低碳经济在我国的研究较少,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只是一味地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环保问题,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低碳环保的发展迫在眉睫,低碳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1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1.1旅游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忽视环境影响

目前,大部分的茶文化旅游企业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忽视对环境的影响。在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当中,环境的开发与设计是不可缺少的项目,但是,大部分的旅游企业却因为自身的利益,而减少了对于环境的维护,没有尽到自身应尽的责任。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之下,茶文化旅游景区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利用尤为重要,如果茶文化旅游企业没有尽到环境保护的职责,对旅游资源被破坏的现象熟视无睹,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大力发展娱乐、餐饮企业,那就会严重的危害到旅游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无论是对我国的旅游业还是对消费者来讲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尤其是在我国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更是一种倒行逆施的行为。

1.2旅游观念未得到改变

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最重要的GDp增长元素,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我国的国际号召力越来越强,这些都不断的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系统巨大,仅仅是提出一个低碳茶文化旅游口号,或者只是在某个单独的区域实施这样的旅游开发政策其影响甚微,要建立切实可靠的低碳茶文化旅游景区,必须让企业、政府部门以及消费者的齐心协力来达成。目前,我国的旅游企业与消费者对于旅游的观念还停留在欣赏美景、购买特产之上,忽视了低碳经济的原则,因此,我们往往看到每当节假日旅游景区游玩高峰期之后,剩下的都是遍地狼藉,各种垃圾随地乱扔,旅游监管部门也熟视无睹。旅游产业各企业、各部门以及消费者对于低碳茶文化旅游的观念没有得到确认是其主要原因。

1.3没有明确的定位

茶文化旅游定位往往是以茶树、茶叶、饮茶、茶表演为主要旅游服务内容来进行。在茶文化旅游发展中加入低碳环保元素,许多的旅游企业并未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其实,低碳经济并不仅仅是回归自然减少废气排放,更重要的是环保,在茶文化旅游景点中我们时常能看见,一些剩茶被随便乱洒,部分商家和消费者认为茶水倒在地上并没有污染到环境,实则不然,茶水虽然倒在地上对环境没有污染,但是如果倒在河流之中会破坏生态环境,并且随地乱倒茶水还影响了茶文化景区的整体美感,给消费者造成一种环境品质低的错觉。

2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问题解决方案

2.1明确低碳茶文化旅游经营手段

茶文化旅游模式是一种针对不同地区实际茶文化情况而开展的综合性旅游模式,将产茶区域进行改造,使其既能够吸引游客又能进行生产,再结合茶叶相关服务的水平提升,例如茶楼建设、茶道与茶艺表演、茶具展示等等。在不同的茶文化旅游景区中需要从基础做起,对旅游景区进行全方位的盘查,检查出那些非低碳、不环保的项目,对这些服务项目进行查封并且更换为低碳服务,通过现代化的低碳科技手段推进景区内部建设健康发展。在低碳的基础上来凸显出茶文化的优秀品质,在茶文化的内涵中围绕低碳经济进行延展,这样既可以将茶文化旅游景区发扬光大,又可以很好地提升茶叶农业效果。

2.2积极进行低碳环保推广

茶文化旅游景区要想长久稳定地发展离不开低碳经济的融入,将茶文化、旅游文化、低碳文化三者融合在一起,积极进行推广、宣传。如今互联网发达,茶文化旅游景区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对自身进行推广,其中必然要加入低碳环保的元素,让人们了解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以一种正确、健康的心态来欣赏与维护茶文化旅游景区环境。政府也可以建立专门的示范区,以茶文化旅游与低碳经济为核心,表现出茶文化古朴、独特的魅力以及低碳经济环保、生态的原则,让茶文化旅游景区受到更多消费者的喜爱,提升消费者素质,为我国的旅游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3科学的低碳环保措施

我国的低碳经济政策在茶文化旅游景区中推行受到阻碍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旅游企业、消费者没有给予低碳环保应有的重视,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旅游企业与消费者对低碳环保措施的不理解,就如同上文所说的一样,在茶文化旅游景区内没有一个科学的低碳体系来引导商户与消费者共同创造低碳环境,政府应当给予重视,并给出切实的、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借鉴国外先进的低碳旅游模式与经验,在低碳茶文化旅游中,对资源的循环使用、合理分配,进行科学的讲解,鼓励茶文化旅游景区中的消费者减少污染物的随处乱扔以及多余的能源消耗,一步一个脚印地对景区中的各个项目进行低碳化完善,最终形成一个科学的低碳网络。

3结论

低碳经济是企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也是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旅游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景区环境,更是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在茶文化旅游景区中加入低碳环保理念对于我国的旅游产业以及其他各类型产业的低碳发展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可以非常好的传播中国的茶文化,让人们的旅游的同时,了解到更多的传统茶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欢欢.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茶文化旅游线路游客满意度研究———以信阳市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114-118.

[2]郑春霞.基于游客感知的文化旅游产品体验质量提升———以闽南功夫茶文化旅游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6):683-692.

[3]魏遐,周倩雯,林枫.茶文化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研究———以长兴县顾渚村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5):387-390.

[4]冯卫英,朱世桂,黎星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以江苏宜兴阳羡茶文化博览园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27-134.

茶文化行业前景篇2

很多人认识景迈山,是从普洱茶复兴之后开始的,随着普洱市政府不遗余力的推广普洱茶,宣传普洱茶文化,不少普洱茶客把目光投向了这里。比起其他普洱茶热门产区,景迈山的名气不算大,除本地茶商之外,更多的陌生面孔是珠三角一带的茶商和欧美国家的爱茶人,必须承认,在寻找收入可观的优质茶源,和感受自然原生态方面,这类人群比云南商人有着更加敏锐的眼光。当大部分人驾驶四驱越野车,开过狭窄又颠簸的土路与泥塘,寻求茶人精神高地的时候,很多蓝眼睛黄头发的爱茶人,漂洋过海地踏上了景迈山朝圣之旅,许多茶客开着小轿车奔向景迈山,飞驰在早些年前普洱市政府就投资建好宽阔平整的弹石路上。

普洱名山茶占多

走遍云南所有普洱茶产区,你会发现没有一个地区像普洱拥有如此广阔的古茶树资源,普洱的茶山,是普洱茶的根基,当你真正踏入普洱葱郁的山野就可体会到“普洱名山茶占多”这句话形容得有多贴切。普洱九县一区的范围内,每一个地方都有极为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普洱拥有的26座古茶山,大致可以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北部片区,大致位于哀牢山、无量山之间,南部片区绵延数百里,西与缅甸接壤,中部南连西双版纳州,东侧与老挝、越南接壤。

普洱茶在普洱地界占有的比重远超出大众想象,大中小型茶企、茶厂、茶叶初制所、私人加工坊遍地开花,各自砥砺耕耘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澜沧古茶、茶祖茶业、天士力帝泊洱、云南普洱茶集团、银生茶业、茶马司、昌云茶业、娜允红珍、祖祥高山茶园、原生庄园等普洱本土茶企业,有的年均创收过亿,有的畅销欧美,有的跨界营销把普洱茶推向世界文化舞台。或许正因为产量大,产区广,茶马古道历史厚重和丰富的古茶树资源为众多普洱本土茶企奠定下扎的基础,站在市场卖点的角度,少了些许云南的“神秘感”和“物以稀为贵”的炒作需求与小众属性。

景迈茶?真的假的?

“其实,普洱茶的品质与普洱茶的产量多少并无太大关系,茶树的生长环境,土壤、空气、水质、光照、工艺等综合因素才是决定一款普洱茶是否具有生命力和价值的关键。”在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的办公室里,局长卢寒拿起一饼普洱茶说道。

景迈山是茶界公认的天然氧吧,拥有的美好不仅是2.8万亩古茶林和完整的生态链,也不仅是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是所有原住民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生活方式。然而,诗意之外,还有现实,据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的数据统计和大量调查,发现景迈山古树茶虽然目前年产量300吨左右,但大多数的古树茶都是以毛茶原料形式销售,加工成终端产品销售的不足10%,市场上打着“景迈山古树茶”,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等名头销售茶叶的数量远不止于此。“调查发现很多有景迈山古树茶标识的普洱茶价格低于茶山毛料收购价,茶叶成本摆在那里,低价景迈茶只有一种可能,商家以次充好,茶叶原料根本不出自景迈山,更别说是古树茶,既对普洱景迈山古树茶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也无法体现出景迈山古树茶的真正价值。”卢寒认真地说。

对于熟悉景迈茶的老茶客而言低价诱骗的把戏分分钟就能被揭穿,但饮用普洱茶的群体还属于发展阶段,茶叶市场良莠不齐,有很大一部分刚入门的普洱茶友摸不清楚情况,非常容易掉入价格与品质不成正比,制作工艺不达标的“景迈山”陷阱里,负面影响如同蝴蝶效应,不仅仅只是损失部分消费者那么简单。尽管景迈山上进驻不少正规普洱茶企业,但“景迈山”地域品牌没有集中发力,在庞大的市场竞争中没有体现出景迈山古树茶应有的地位与品牌价值。

稀缺资源正本清源

按照目前的市场规则,把年产只有10吨左右的古树茶归类于小众普洱茶,目前年产300吨的景迈山古树茶的确超过了这个小众属性,但景迈山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全世界只有这里拥有2.8万亩连片生长的栽培型古茶园,景迈山的唯一,无可取代与资源不可再生,难道就不属于独有小众的吗?景迈山原住民遵循自然法则,尊重山中所有生物,认定一切都有它们存在的道理,没有好与坏之分,万物共生,相生相克,茶中有林,林下有茶,敬畏自然的原住民,保留下古老的传统文化,也保护下了完整而宝贵的茶山生态系统,难道就不是稀缺小众的吗?看那些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古茶树片区,高大的护荫树剥皮而死,成片枯死的古茶树和古茶林里花花绿绿的粘虫板,让人觉得被“大众”,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在每一次全省性的大会上,云南省委、省政府对普洱市、普洱茶产业给予的关心与重视,给了我们十足的信心和动力,结合普洱市委书记卫星提出的打造绿色生态大健康产业品牌,强化五个工作方面,落实抓品牌、抓标准、抓电子商务、抓新三板、抓庄园经济,制定实施高于国家标准的普洱茶地方标准,坚持从基地种植、生产加工、市场销售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从源头保障茶产品的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大茶产业标准化生产力度,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快推进普洱地理标识设计、认证工作,用足用好‘普洱’这一金字招牌,依托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以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把小品牌集中起来打造‘景迈山’大品牌,进而推动26座古茶山品牌打造并逐步辐射延伸,进一步做大做强普洱茶产业。”卢寒翻开一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建设工作推进情况报告介绍到。

针对景迈山古树茶的市场现状,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调动全员多方调研,反复分析。终于在今年6月,普洱市正式启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建设工作,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普洱景迈山古茶园保护管理局、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澜沧县政府,强强联手,各尽其职,全面发力共同打造正本清源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

做一款有身份的茶

“为何联动四个重要部门打造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我问,“我们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景迈山品牌和标准,只要消费者看普洱茶贴有‘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专用标志,就知道是可信任,有保障的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卢寒给我了一个肯定的回答。“我们的品牌用标准做支撑,做到‘四有四可’,有标识、有标准、有检测、有监控,可识别、可查询、可追溯、可信任”。

普洱市政府明确产区,只有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范围,才属于普洱景迈山古茶树产地范围,生产加工车间需在此保护范围内,并拿到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等,条件具备的茶企业才能加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诚信联盟”,获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专用标志使用权。

有标识,所谓标识是消费者很熟悉的国家质量总局制作的普洱茶地理标志保o产品专用标志的基础上,印有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普洱景迈山古茶园保护管理局、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家单位的名称,联合制作具有二维码扫描功能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专用标志”,方便消费者扫描辨认。

有标准,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前往景迈山在界定的景迈山古茶林内对种植环境的空气进行了现场监测、对土壤、不同产地的茶叶进行了采样,并根据实际的检测结果,制定了严于国家标准《地理标准产品普洱茶GB/t22111》的联盟企业标准《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生茶)紧压茶》,农药残留项目增加到100余项目,并且要求不得检出污染物限量项目增加到8个项目。

有检测,有标准就要有检测,贴有‘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专用标志的普洱茶,每一批茶品压制之前,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派专员到申请企业的包装车间对申请检验的产品进行现场抽样,确认产品数量并封存,等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出具检测报告,全部项目符合联盟企业标准要求后方可面世。

有监控,在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内建设监控系统,24小时监控加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诚信联盟”企业的生茶加工车间,用于对茶产品的现场抽样、封存、包装盒加贴专用标志等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取样,封存后的产品,生产企业不得再接触该批产品。

可识别可追溯可查询可信任

在做到“四有”的前提下,就有了“四可”。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的加工过程中会连续产生两次专用标志二维码,二维码由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发放,并以内飞形式压制在茶品中。专用标志的发放数量以该批产品抽样时间的数量为准,生产企业必须在安装有监控的包装车间内完成产品包装盒加贴专用标志工作。标志贴完后,由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将该批产品的检验数据等信息录入该中心的质量追溯系统供消费者扫描查询。同时,产品信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网,登陆便可查询到相关信息。

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信任背书,消费者可追溯,可查询从茶园到茶杯的生产流程等相关信息,做到消费者能明明白白消费一片来自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普洱茶。

一个“专用标志”的故事

网络时代,一张贴纸,一个二维码,手机扫描几秒钟后便知真伪。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专用标志的出现,让消费者用最便捷的方式登陆权威平台,快速获得安心与信任,这种便捷的灵感来自于多年前的跨省交流。

2011年国际茶业大会在杭州举行,普洱市政府派出代表团参会。当时,普洱市政府正在筹建国家普洱茶检测中心,普洱代表团一行人参观杭州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时喝到一杯甘甜鲜爽的西湖龙井,比大家以往喝到的龙井茶都要好喝很多,茶中滋味截然不同。大家好奇地询问缘由,杭州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工作人员拿出装西湖龙井的茶叶罐子介绍到,这是杭州质量技术监督局监制出品的西湖龙井,在茶叶罐的下方加贴了西湖龙井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有“西湖产区,杭州质量技术监督局监制”的字样,消费者只要看到这个标志就能放心购买喝到正宗的西湖龙井茶。

现任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魏刚在此次代表团中,他与同事半信半疑到街上买了几罐没有加贴“西湖产区,杭州质量技术监督局监制”的西湖龙井茶,带回云南与同事一起对比着喝,没想到茶叶的口感天差地别。“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喝到真正的龙井茶,不知道庐山真面目,喝到了正宗的西湖龙井茶才知道以前喝的龙井茶有很多‘水分’。”魏刚说。

普洱市委、市政府反复推敲西湖龙井茶的保护方式,通过调研发现西湖龙井也属于大概念,与普洱茶有许多相同之处。2008年5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普洱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范围为云南省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等11个州市所辖的75个县。保护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普洱茶生产企业,均可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使用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这是大范围、大概念。市面上只要过了及格线的普洱茶就是普洱茶,标准不高,这仅仅只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

普洱坐拥如此丰富完整的景迈山古茶树资源,国际茶叶委员会早就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称号,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普洱古茶园与文化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景迈山古茶林列入国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申遗规划,普洱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的正本清源,要将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做成有价值的精品。为此,普洱市委书记卫星,普洱市市长杨照辉,普洱市市委副书记陆平、普洱市副市长杨卫东等领导提出很多创造性的思路和工作方法。

最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保护方案横空出世,走一条普洱特色的茶叶品牌之路。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由权威机构监制,消费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便可看到这片茶的完整生产信息,消费者买得明白,喝得清楚,能记住景迈山古茶林的特征和古树茶的独特口感与韵味。

小目标大理想

五年磨一剑,眼下普洱市政府全力打造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肃清景迈山普洱茶市场那么简单,对于普洱茶产业发展,普洱市政府有着更长远的规划与理想。普洱市委书记卫星提出“加快建设绿色普洱、畅通普洱、品牌普洱、效率普洱、幸福普洱,打响‘天赐普洱世界茶源’城市品牌。”

“卫星书记提出的这些要点,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建设意义重大,未来景迈山将形成标准示范区”。卢寒坚定地说。普洱地界古茶山资源众多,景迈山标准化古茶品牌建设成熟后,普洱市政府打算将此模式引用到普洱其他古茶山,计划用三至五时间,推广到普洱160万亩生态茶园中。

“一则普洱茶负面新闻所产生的连锁效应,足以影响普洱茶产业很多年。时至今日还有人在谈论猪圈普洱茶,普洱茶黄曲霉毒素等新闻事件。对于普洱茶市场的乱象我们必须率先做出可信任、有模、有门槛、有商业价值的普洱景迈古茶林普洱茶,让越来越多的企业统一到这个标准之中,逐步层层理清市场。借助申遗东风普洱市政府联动多部门全方位打造景迈山,打造属于普洱自己的茶品牌,奠定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的核心地位,同时为普洱茶产业脱贫致富过程中发挥更好的效益,满足市场和消费者对普洱茶的需求,增强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的价值,普洱市政府已经陆续启动景迈山茶旅,茶祖文化等系列项目。”从卢寒的语气中我读到了信心与希冀,毫无疑问景迈山的自然资源是每一位普洱人心中的骄傲。

茶文化行业前景篇3

1.景观生态学原理概述

1939年德国地理学家C.troll提出“景观生态学”概念。认为“景观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空间与可见实体之总和,地圈、生物圈和人类圈都是这个综合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景观生态学源自地理学上的景观和生物学上的生态,将景观概念引入生态学,使得地理学家采用的表示空间的“水平”分析方法和生态学家使用的表示功能的“垂直”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即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研究景观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特别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1998年iaLe(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指出:景观生态学是对于不同尺度上景观空间变化的研究,它包括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的原因与要素系列,它是一门联结自然科学和相关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interdisciplinary)。其核心主题包括:景观空间格局(从自然到城市),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人类活动对于格局、过程与变化的影响,尺度和干扰对景观的作用。目前景观生态学已被应用在LUCC(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及RS/GiS应用、自然资源保护与永续利用、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城市建设、海岸海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1)

2.景观生态学在景德镇城市规划上的问题意识

创新与突围首先是建立在对自然的敬畏和历史景观的传承之上的,城市的发展和规划自古有其自身的演变轨迹。景德镇与浮梁行政区划的变迁历经早期小城镇生态景观原初的递减效应、现代大工业都市谋求经济扩张的集约和茶叶集散地向瓷业御窑地位兴替的嬗变,当代景德镇手工瓷茶技艺与文化遗产、社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维系、历史地理与城镇开发再造能否在利益的锁链上接续人与地的和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统筹是景德镇规划由“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生态创新型城市转变,实现良性循环的问题所在。

二.景德镇“陶艺”与“浮梁茶”复合化异质因子的方法论建构

景德镇自古以“一瓷二茶”著称。而都市文化景观的历史积淀在近年来“名实”之争的现实问题上,“瓷都之名”与“浮红之奖”都亟待各自突破“小我”之郁结。以自身城市发展问题为中心,沟通历史与未来,尊重历史,着眼未来,以景观生态学的时空观经营景德镇这两大城市异质化因子。在保有实体地域景观稳定格局的前提下,以时间之维切入城市区划景观要素的空间组合,借助景观要素的语言来理解和调控人与自然、城市与生态,构建网格化复合模式是景观生态学在未来城市发展模式上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景德镇“陶艺”与“浮梁茶”可以在“耕而作陶”、“闲暇品茗”之人力工艺与机械大工业批量制造之间寻求游憩于景观社会工业都市化与自然手工原生态宜居环境。遵循都市整体开放性、决策前瞻性与设计可操作性来造就永续的、多元化的、和而不同的艺术景观。围绕人口的膨胀与资源稀缺性、地理空间承载的消耗性与人化自然改造的脆弱性、民族乡土化与全球同一性的文明冲突问题,化解节日嫁接型、公园广场型、置地自灭型的诸多“城市病”,将都市功能定位于生态可持续、经济可再生、地域乡土性、时空外溢波的联动机制上,使主体功能区兼具防护与集聚、分割与逃离、游离与回归、利益与宜人的动态评估标准。景观语言的三大要素:1)、斑块(嵌块体)(patch)。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2)走廊(廊道)(corridor)。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是隔离与区分内外景观的节点。3)、本底(基质)(matrix)。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斑块与走廊在形状和功能上有所区别,但也有一致的地方,可以说走廊是带状斑块。斑块和走廊是与本底相对应的,也可以说斑块和走廊都是本底所包围的。以下围绕景德镇“陶艺”与“浮梁茶”这两大驱动因子对都市景观要素做一可行性的复合模式探究。

1.本底(基质)(matrix)

景德镇陶瓷艺术在一千多年工与艺的千锤百炼中凝结了景德镇这一手工业城市景观的本底(基质)(matrix)的兴衰轨迹,兼有国际社会关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优势。溯源其创作原理“点土成金”于火,“得心应”于技,“兼善兼美”于理,“方圆体用”于象,熔天地万物千变万化之具体器物形象于一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无论在写意还是写实的塑造手法上都不同程度地寄予了华夏艺术与哲学注重易象与人事相拟的器物景观。在倡导生态文明、和而不同的城市发展态势上,优先回归陶艺的生态学路径,按照景观的垂直等级,依次布局森林培植松柴———瓷石锤炼原料———作坊接替成型———窑场出火而定———瓷行帮会行销———码头水陆通道是都市规划异质性因子的重要内容。历史上瓷景的博大精深可以借助技术的虚拟空间生成博物馆式的工艺考古画卷。在瓷之火源松柴的培植和可持续更新上在古窑博览区有限的复原部分典型窑口即可;瓷土的枯竭则需以自然水能和技术的研发提升瓷骨的内在肌理;作坊按照古代风水原理适合瓷坯的干燥并能为下一环节的满窑做好铺垫;火府之窑以清洁能源为主;整合昌江水域的周边斑块,将帮会式的条块分割在网络营销下汇通终端消费的渠道,并考虑将一江两岸的中心CBD斑块变通为以瓷茶为中心的线性区域周延斑块。同时,借助古时水陆通道的生态天然优势,包括浮梁“浮红茶”在内的农业有机茶与“耕而作陶”的无机瓷二者的关联度可以成为景德镇另一极都市景观的本底(基质)(matrix)。历史上以祁门为界域的“古饶州”与“古徽州”在红茶一系之品类上虽有不同表述,但二者古时均有互摄之地理关系。作为地处江湖之远的内陆城市,瓷与茶在景德镇城市发展历程上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茶圣”陆羽对瓷茶复合之用器的考究,陶瓷技艺典范旋由“唐三彩”华丽转身到宋瓷的温雅圆润,后经明代中叶紫砂壶陶艺的勃兴,形而下之茶器“瓷之隔与紫砂壶之不隔”终于在茶道“间性”中参衍出茶经史上“兼收并蓄,返本开新”之用具谱系,茶道用器之风骨与瓷器时代精神之理趣嬗变由此可窥一斑。超越历史名人、重大事件的纠葛,将“生态经济、文化引领”的指针聚焦于景德镇都市景观的生态定位模式首先可尝试建设松柴与茶树复合的农林生态系统。以公路、铁路两翼,昌江流域、旅游景区为重点,实施封山育林和因地制宜扩大有机茶的种植品类,促进窑柴公所与茶树种植的良性循环。透过历史时期茶产区和陶瓷产区比邻的复合倾向,借助现代RS/GiS等地理空间遥感技术、土壤地质化学科学技术,追忆高岭声名鹊起之经验,挖掘无极高贵之瓷土和配套周边有机茶产区在“百姓日用”和“工而后雅”下的联动机制,能够催生和孕育瓷与茶在个体生命与艺术审美之间新形式的器物纽带。拓展有茶业生产的基质空间:以瑶里、西湖、江村、庄湾、经公桥、勒功、鹅湖、兴田等地为重点,加快绿色有机茶基地建设;继续支持浮瑶仙芝、瑶里崖玉、西湖珍芝、瑶河、昌南、桃源、新迪、景瑶、赣森等茶叶及涉茶公司壮大产业规模。形成“浮梁茶”农产品核心品牌,加强瓷与茶复合的招商引企力度与瓷与茶毗邻的专业市场和内外营销网络。围绕生态山水都市的产业营造法式和文化创意的瓷茶复合导向,聚焦瓷与茶的历史品牌和现实优势,将传统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名瓷与“浮红茶、浮瑶仙芝、瑶里崖玉、西湖珍芝、瑶河、昌南雨针”诸多品牌在行销包装设计上创生自主品牌,做大区域性浮梁茶与绿色食品链的规模效应。以知识产权和商标法为手段,借鉴皖茶“雾里青”、唐宋“以瓷藏茶”的包装经验,培育茶瓷互为表里的系列茶道用具如陶瓷茗炉、陶瓷茶仓、陶瓷茶匙、陶瓷茶壶、陶瓷茶船、陶瓷茶杯、陶瓷茶盘、陶瓷香炉等内容与形式兼美的套件、包装、设计品牌。在茶馆(庄)室内外设计上也可通盘考虑陶与瓷的复合元素以增加新颖性。同时,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开发的推进,利用博物馆这一浓缩的物质载体,可以将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景德镇瓷业习俗和浮梁工夫红茶等以“景德镇瓷与茶基质元素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形式展示其丰富的瓷茶文化底蕴。

2.斑块(嵌块体)(patch)

(1)高岭—瑶里瓷源茶乡斑块。景观规划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矿山公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等部级品牌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围绕“高岭矿山公园世界遗产地申报”工作、瑶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绕南陶瓷文化圆、仰天台茶园、高际禅林寺遗址等关键景观,扩充与瓷茶基质相联结的文化景观效能,同时横向上以瑶里寺前至婺源灵岩洞、瑶里至皖赣旅游廊道建设延伸周边瓷与茶的溢出回环空间。

(2)古县衙瓷茶市场扩容斑块。严格按照古县衙景区控制性景观规划,以历史上唐中叶以来茶叶集散地的地位、海上瓷茶之贸易、浮梁茶馆(园)、浮梁茶叶博物馆等景观为参照尝试恢复相关历史景观和古建筑群的复原工作,完善瓷与茶商贸服务场所等基础设施工程和附属设施,打造全国唯一完整的古县衙品牌,启动国家aaaaa级景区申报工作。

(3)景德镇市区内枫树山陶瓷文化博览区斑块。以“瓷”为中心,逐步恢复烧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清代镇窑等古窑景观,同时以茶点缀珠山明清御窑遗址、龙珠阁、中国陶瓷博物馆、一江两岸风景带、、湖田古窑遗址、三闾庙古街古码头、莲花塘、人民广场、中山北路仿古步行街等景区购物的斑块组合。

(4)东郊新厂延伸至湘湖瓷茶文教区斑块。景观生态学理念的规划到实施离不开人才的储备和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在以质量立校、服务地方的格局下,尝试整合景德镇本科、专科、高职三个层级的有限资源,开设瓷与茶有关的文化普及课程、手工陶瓷和茶工艺、陶瓷和茶组合的市场营销模式、陶瓷鉴赏和茶艺复合化的学科体系,加强与国内高校瓷茶特色学科、著名瓷茶产区和国外高校瓷茶专业和产区的文教交流和搭建人文景观的优势互补平台。

(5)加强横向区域瓷与茶的斑块协作。历史上宁杭、湘赣、闽赣瓷区窑业地位的沉浮和古饶州、古徽州产茶斑块链接下的民国1936皖赣红茶统制模式,能够为城市景观生态学“反向规划”,打破人为行政博弈下的利益链提供有益经验,在分与合、聚与散、中心与边缘格局规划上提供新视野。沟通古代与现代景德镇窑与浙江龙泉窑、越窑、婺州窑、龙泉窑、西山窑、哥窑、瓯窑、官窑、秘色窑;福建建窑、德化窑、同安窑、泉州窑、安溪窑;安徽寿州窑(淮南窑)、休宁岩前窑、歙县竦口窑、泾县窑、宣州窑(芜湖东门渡窑)、绩溪霞涧窑、霍山窑等窑口的瓷艺交流。加强“浮红茶、浮瑶仙芝、瑶里崖玉、西湖珍芝、瑶河、昌南雨针”与浙江西湖龙井茶、大佛龙井、望海茶、径山茶;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永春佛手;安徽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溪绿茶、霍山黄芽、岳西翠兰等产茶区的茶业与茶艺研讨,运用数字地理管理信息系统动态对接长三角、海西经济圈与皖江城市带,在板块的土壤延伸中尝试打破条块分割,将区域瓷与茶地理生态以数字一体化技术呈现。如此以点带面,瓷与茶的复合化、原生态景观将使瓷都生态型城市标识进一步彰显。

3.走廊(廊道)(corridor)

围绕瓷与茶的连接斑块嵌入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打破现代都市行政条块对景观边界的单一设定,借助山地陆路、内河水路、沿海港口、皖赣、浙赣和九景衢铁路和罗家山机场等廊道能为瓷与茶基质和上述斑块的对接和发展注入线性廊道的动态生机,同时沿途布局景德镇陶瓷路政美化、茶亭休憩等景观带对瓷与茶文化景观主题的间接宣导也有媒介效应。

(1)陆路廊道之徽州古道。古时沟通着瑶里到右龙村瓷与茶的通衢“大道”,这座三江源头第一村、休宁生态第一村右龙所遗存的一千二百多株古树,近年培育成的已经获得国际认证的一千二百多亩有机茶园和一千二百多亩油茶树和“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之瑶里(古名“窑里”)地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庐山、西递和宏村)的中心,景德镇昌江的东河源头,集自然与人文为一体,融瓷茶历史与民俗为一身,可为同处中部的皖赣两省在瓷与茶的复合区域景观文化上先行探索。另区域内徽婺古道、徽杭古道也有天然的孔道联结。徽婺古道由徽州府城至婺源县。自歙县至屯溪,从屯溪起,向西南行,经黎阳、高枧、瑶溪、新村、霞阜、龙湾至五城;转向南,经山斗、于金担、官铺街、黄土岭、下但,出休宁县界,前行通婺源县。徽杭古道自皖南绩溪县伏岭镇逍遥乡起,经遥遥岭、马头岭、雪堂岭而达浙西临安县马啸乡止。凭借古代瓷与茶的山地“慢游”廊道能够有限复原皖赣、浙赣瓷茶文化廊道的历史渊源,同时与现代杭瑞、济广、景婺黄、婺昌、祁浮等“快速”公路廊道节奏交感。

(2)水路之内河昌江廊道。昌江发源于祁门、黟县交界的大洪岭南麓,可畅通东河、西河、南河、鄱阳湖至长江,再由内河长江抵达沿海。流域内与瓷茶有关的瓷土原料、柴薪、瓷器运输、茶叶集散可借助水陆廊道贯通赣东北与中部皖、鄂和长三角杭宁沪区域。市域内洪源水运和浯溪口工程的建设将夯实内河昌江通航适航条件,抵御自然灾害,节约运输物流成本,引领瓷与茶水上景观带开发。如观音阁、三闾庙古码头延伸至古窑、太白园、陶阳十三里诸多里弄古建筑可以作为城市空间瓷与茶旅游水路节点的“蓝线”来开发利用。依托“一江两岸”,将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南河上游瑶里等流域环境畅通,彰显一瓷二茶遗产的景观文化链接。

茶文化行业前景篇4

【关键词】新昌;茶文化旅游;调查;营销策略

新昌茶产业优势明显,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之一,被农业部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的称号。茶园、茶馆等拥有新昌茶特色的旅游景区推动着新昌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大佛龙井”曾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明代诗人张岱爱好品茶,曾隐于现新昌著名旅游景区大佛寺,并著有《茶史》供后人欣赏。王阳明亦讲学于新昌,切磋茶艺。新昌佛教文化与茶文化互相融合,众多高僧和名仕曾在新昌活动,极大地带动了新昌茶文化的发展。发展新昌茶文化旅游,不仅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且可以发扬新昌的特色茶文化,促进新昌旅游业的发展。

1.新昌茶文化旅游调查分析

本文主要在新昌大佛寺、茶馆等地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10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91%。本文采用的是Swot分析,通过调查新昌茶文化旅游景区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综合分析新昌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前景,提出新昌茶文化旅游营销策略。

1.1优势分析

新昌茶产业颇具规模,有近1/3的人口从事茶叶产业的相关工作。新昌大佛龙井茶获全国农博会、茶博会金奖,畅销海内外,市场前景广阔。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喜欢自然旅游景观的游客占69%,15%的游客喜欢人文景观。茶文化旅游有两个层面,一是茶文化的人文旅游,得到一种文化上的启悟与收获。二是茶文化的自然旅游,旅游者在游览大自然中感受到茶文化。新昌拥有天姥山等知名自然景观和众多茶园,能满足大部分游客对茶文化旅游景观的需求。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新昌茶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自然景区的地方特色。文人墨客的到来更是增添了新昌茶文化旅游景区的人文气息。

1.2劣势分析

据调查,游客对于茶文化了解程度仍有待提高,对茶文化旅游相当了解的游客只占5%,53%的游客并不经常关注茶文化,茶文化旅游意识薄弱,在旅游中并未体验到茶文化的魅力。其次,新昌茶文化旅游项目比较单一,大部分的旅游产品都是类同的,茶文化旅游形象不够明显。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主要是品茶后再买茶,其他茶文化纪念品极少。景区在茶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和开发方面滞后,也没有在旅游景区中提供相关的茶文化旅游知识指导,从而导致游客的参与性不强。景区服务人员在讲解茶文化、掌握炒茶等技艺方面也有欠缺。

1.3机会分析

目前,新昌的茶叶产业已小有成就,通过挖掘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将茶产业、茶经济和茶文化有机融合,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现新昌茶文化旅游最吸引游客的旅游项目是参与采茶、制茶的过程,有53%的游客希望参与到茶的制作过程当中,亲身体验采茶、制茶过程。新昌遍布茶园,可提供充足的茶园供游客观赏体验。新昌炒茶技艺发展到现在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为发展此旅游项目打好了基础。同时,茶饮具有保健作用,57%的游客喜欢养生保健产品,新昌苦丁茶、大佛龙井等具有新昌特色的茶品种均可做药或茶饮用。

1.4威胁分析

新昌茶文化旅游尚未有明确线路,游客仅凭个人喜好选择风景区,这样的游览无法完全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同时旅游业竞争激烈,茶文化旅游的兴起之路必将会遭受到其他旅游项目的冲击。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受到本地区旅游业的威胁,其他地区的茶文化也是影响游客选择茶文化景区的因素。各地区茶文化特色各异,如何在众多的旅游景区中脱颖而出,需要政府和新昌茶文化旅游景区做出更多的努力。

2.茶文化旅游的营销建议

2.1加快自然景观与茶文化旅游的融合

茶文化旅游是围绕茶和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茶文化旅游可以分为人文旅游和自然旅游,天然的风景区更能得到游客的喜欢。茶园景区风景秀丽,生态环境怡然,依托自然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的具有新昌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可以更加吸引游客的喜爱。现新昌的茶馆都是人工的小楼,可以打造露天的茶馆,如由树围成的小茶馆,茶园景区内天然的休憩之处等等。

2.2利用广告等媒介,加强对茶文化旅游的宣传

茶文化旅游应该着眼于当地的旅游特色,发展新昌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强化游客心目中的新昌茶文化形象,增强游客对茶文化旅游的喜爱。旅游景区应该更新观念,明确定位,挖掘游客真正热爱的旅游项目,利用广告和公共关系等一定的传播媒介,宣传茶文化旅游的特点、树立新昌形象。

2.3打造特色茶旅游项目,提升茶文化品牌特色

问卷调查发现最受游客喜爱的旅游项目是参与采茶、制茶工艺,同时可增加其他的娱乐比赛项目,如闻香识茶。在参观茶村发展历史和茶古迹景点时,可以丰富一些文化活动如茶宴,茶艺表演,让游客感受中国茶道精神,深层次地学习茶道及茶文化知识。

茶馆是体验茶文化项目的好地方,通过建造风格迥异的茶馆吸引游客驻足停留。在茶馆内不仅可以品尝到新昌特色茶,还有其他地区茶叶品种。不仅如此,还可以增加说书等娱乐活动。说书内容可以是新昌较知名的茶典、唐诗之路,如此可以在体验的过程中让游客对新昌茶文化留下系统而深刻的印象。

茶文化旅游节、茶文化收藏品博览会、茶文化交流等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对打造茶文化品牌至关重要。新昌茶文化在同其他地区的茶文化交流中,吸取对方在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的优秀经验,弥补自身茶文化不足,整体提升新昌的茶文化品牌特色。

2.4开发新型组合产品,丰富茶产品种类

茶文化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同吃、住、行、娱乐四要素有机结合产生的组合产品。在此基础上,追随可持续发展的脚步,开发一些新组合产品,如茶树可做纸质产品或茶具,茶花可泡茶饮用。在参观茶村发展历史和茶古迹景点时,可以丰富一些文化活动如茶宴,茶艺表演,让游客感受中国茶道精神,深层次地学习茶道及茶文化知识。

在购买茶叶时,适当引导游客购买其他相关产品组合,如茶具套餐。除此之外,可发展文化体验产品、文化节庆产品和生态观光产品。同时,在中医茶饮疗法已风靡全球的背景下,还可以发展养生保健产品,如茶、六月霜茶、胖大海茶等等均可做药使用,而新昌产的大佛龙井亦可静心养气,解疲忘忧。

2.5互相合作开辟旅游专线,强化游客忠诚度

新昌的茶文化旅游路线不明确,并没有突出的精品路线。当地政府部门可以与旅行社合作共同发展当地旅游经济,促进新昌茶文化品牌的提升。同时旅行社可与旅游景区签订协议,旅行社可以大力宣传当地特色茶文化旅游品牌项目,利用自己的优势,开辟出一条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专线。让喜欢茶文化的游客全程享受茶文化带来的乐趣,将潜在游客变为新游客,现有游客成为忠实游客。

2.6培训茶文化服务人员,提升旅游景区服务质量

每一个旅游景区都少不了服务人员的服务。高质量的服务可以让游客全程享受茶文化的乐趣。服务人员需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尽量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让游客对新昌留下深刻的旅游印象。在旅游过程中讲解文化知识,开设茶文化的表演,深入挖掘茶文化蕴涵,不仅丰富茶文化旅游项目的种类,而且加深了游客对茶文化旅游的理解,提升了旅游景区服务质量。

茶文化行业前景篇5

八仙观村位于武当山景区核心部位,因有道教古建八仙观得名。二十多年来,八仙观村在村书记王富国的带领下,通过“村场合一,以场带村”的集体经济模式兴建茶场,大力发展武当道茶特色产业,现已发展高标准生态茶园3000余亩,茶场总资产超过50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村和富裕村。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农业部副部长牛盾、湖北省历任省委书记、省长等国家和省高级领导多次来视察并指导工作。八仙观村先后被农业部授予“中国道茶文化之乡”、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先进村”、中国村促会授予“中国村庄名片”、“中国绿色村庄”。2011年连续被农业部评选公示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1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经营发展日新月异

1987年前,八仙观村还是一个吃粮靠供应、穿衣靠救济、用钱靠贷款的“三靠”贫困村。新任村书记王富国通过走访调研,决定带领村民发展以茶园为主的旅游观光农业,八仙观村迎来日新月异的发展。首先是复垦村内荒芜已久的83亩老茶园,第二年就见收1.3万元,村民由此看到了种茶创收的希望;二是果断退耕还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高标准、高质量兴建茶园,把干石梁子变成绿色茶山;三是延伸产业链,在茶园地块四周兴建桃柿栗枣等果园,并用茶叶配以武当中草药开发生产武当保健枕,形成又一特色产业;四是随着茶场的发展壮大,不断扩建生产加工车间、职工家属楼、办公楼等房屋,形成颇具规模的茶叶生产场区和生活居住区;五是近几年来借势武当山旅游经济发展,兴建武当道茶文化旅游山庄,不断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成为武当山旅游车固定停靠站,每天这里游人如织,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六是八仙观村武当道茶文化旅游山庄作为独立景区开发建设获得武当山特区拟准,目前八仙观古庙修复工程已近完工,游客服务中心、茶园观光公路等建设正在加紧施工,八仙观村正迎来第二次腾飞和发展。

目前,八仙观村已经具备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的基础设施,道茶坊、观景台、茶艺文化长廊、旅游公厕等等,一应俱全。

除此之外,八仙观村还丰富了休闲娱乐产业。近几年来,八仙观村先后投入大笔资金兴建了百米茶艺长廊、安装茶园喷灌管道,改、扩建八仙酒楼,并高薪聘请茶艺师、古筝师、琴师、民间歌手、主持人等各类艺人,以提升茶庄的休闲娱乐水平。茶庄内还设有三丰武术学校,每年吸引成百上千的中外弟子习武强身,品茶悟道,感受武当文化。拓展文化访古,注重茶乡体验,开发旅游度假。

经济带动成效显著

影响力不断扩大。八仙观村地处景区核心,清幽静谧,云雾多,是理想的茶叶产地。2006-2007年,八仙观村先后赴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组织武当道茶表演,赢得国际好评。2010年,八仙观村所产武当针井、武当银剑、武当奇峰、武当功夫茶等武当道茶系列产品,在上海中国绿色村庄年会上获得亚太国际低碳农业奖,湖北省仅此一家。

知名度不断提高。二十多年来,八仙观村获得省、市、县级荣誉数不胜数,获得部级荣誉称号有:中国道茶文化之乡、全国文明先进村、中国特色村、中国村庄名片、中国绿色村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等等,成为接待国家、省、市各级部门领导考察“三农”工作的示范窗口。中央电视台《问道武当》摄制组和美国好莱坞名导克里斯蒂·里比《圣山》摄制组先后来八仙观村拍摄茶园美景,品味道茶文化,八仙观村知名度大为提高。2011年,八仙观村共接待中外游客达到200万人次。

茶农收入不断增长。八仙观村充分利用武当山优良的茶树资源和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兴建武当道茶文化旅游山庄,实行综合开发。茶叶商品价格已由几十、几百元/斤上涨至最高3800元/斤,收购农户鲜叶价格也由几元、十几元/斤上升至高达80元/斤,真正让茶农增收得实惠,村民安居乐业。2010年八仙观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周边乡村茶农也大幅增收。

规划发展前程锦绣

2010年,武当山特区拟定把八仙观村作为重要景区开发建设武当道茶文化旅游山庄,根据其发展规划,依托武当山旅游资源,将现有八仙茶亭、茶廊与八仙道观“两点”连接成片,修复八仙庙观,并依山就势建设“八仙”特色茶庄,形成融品茶、买茶、休闲、度假、茶园观光、山水人文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休闲旅游胜地。目前该项目已开始动工。基本思路和做法如下:

加强茶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在现有的村庄、茶亭、茶廊和茶园的基础上,在旅游公路两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增加一些茶艺表演、武术表演、民歌演唱、茶园开采仪式、八仙醉茶等文娱演艺活动,将武当文化综合因素融入到民居及茶庄建筑中,使村庄古朴典雅而又充满现代文明气息,方便村民和游客随意休闲娱乐和养身,享受八仙观的人文之美。

开发建设武当山八仙观旅游景区。紧抓武当山特区拟定将八仙观作为重要景区进行开发建设的契机,以现有茶艺长廊和旅游车固定停靠站为基础,向东北方向延伸辐射,一是加快八仙观复修并建设八仙特色文化茶庄和旅游车中转站,初步形成八仙文化旅游景区;二是将建设范围延伸至东面河谷两岸,形成融山水人文、茶园风光、太极八卦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茶文化行业前景篇6

【关键词】西湖风景区农家茶楼问题策略

一西湖景区农家茶楼的源起与经营现状

1.杭州农家茶楼的形成与发展

杭州农家茶楼源起于20世纪90年代,西湖风景区是农家茶楼的发源地,也是杭州市最早开展农家旅游休闲活动的区域。每年龙井茶开采之时,杭州市民和各地游客从四面八方会聚到茶村购茶、品茶,也常常体验农家休闲观光的乐趣。近五年来,西湖风景区农家茶楼已陆续开出近500户,成为发展茶区特色经济,实现茶农增收致富的一个新亮点。杭州农家茶楼因其经营模式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获得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荣誉称写号。

2.农家茶楼经营状况

第一,农家茶楼的分布情况。西湖风景区农家茶楼主要分布在梅家坞茶村、龙井茶村等八个自然村,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的茶楼有435家,从业人员8000人,实际上茶楼的数目已经超出500家,从业人员在1万人以上。这些区域茶楼由原先的农居房改造,两三层楼,一般总面积在200~500平方米,个别特大的茶楼不会超出800平方米。第二,农家茶楼的经营构成。农家茶楼属于农户自营性质,喝茶、餐饮为主营,兼营茶叶等当地土特产。一般双休日生意好于平时,春秋二季及黄金周生意火爆。从经营角度看,现在的茶楼生意已逐步从以茶为主转向餐饮经营(占70%),卖茶收入仅占30%的比例。第三农家茶楼客源分析。2000年至2003年农家茶楼经营初期,客人基本上还是以杭州本地人居多,随着杭州风景区农家茶楼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单一本地客源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周末、节假日坐在梅家坞、三台山一带的农家茶楼里喝茶、聊天的不再只是杭州人,在景区茶楼到处可以看到上海、江苏、广东甚至北京的小车牌照,通过对八个村32家农家茶楼营业情况的调查,杭州客源要占50%,上海客源20%,其它客源占30%。

3.农家茶楼经营现状

茶楼经营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面是农家茶楼响亮的声誉和旺盛的市场需求,另一面则是经营者艰难的维持现状。在梅家坞的调查中发现,梅家坞村170多家农家茶楼中,有30%左右的茶楼生意蒸蒸日上,40%的茶楼经营持平,其余茶楼中日子就不太好过了。

二农家茶楼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经营内容雷同,经营方式单一

当前,杭州农家茶楼经营中最大的问题是定位雷同。500多家有证经营的茶楼,经营方式基本上是喝茶、吃饭,顾客以玩牌、聊天为主的休闲。在农家茶楼这个特定的旅游产品内,选择的品种很少,内容单一而缺乏新意。如果在一个区域的几十家茶楼经营内容和方式都一样,同类竞争过于饱和,势必会严重制约着茶楼的发展。

2.营销手段单一,拉客现象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景区“农家茶楼”的整体形象

为了拉拢路过的散客生意,有的农户派专人在路边拉客,其直接后果是造成无序竞争。这不仅在游客中产生不良影响,损害西湖风景区及农家茶楼的整体声誉,对农家茶楼的发展也是致命的。

3.频繁转租导致经营初期时的原生态特色逐渐褪色,农家菜肴饭店化严重

第一,茶楼频繁转租和受人青睐接手的原因分析。“十家茶楼六家转租”,农家茶楼特别是梅家坞的茶楼为何频频转让?一是门槛低,租金便宜;二是有接手的经营者认为经营茶楼比较容易。事实上,旅游者对在“农家”这个特定地理环境和氛围的期望值与市区餐馆不同,许多接手者在经营中发现很难把握,生意没有想象中好做,结果更多的是以平手或亏损出局,被迫转让。第二,茶楼频繁转租的负面影响分析。转租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特色退化,信誉下降,服务打折。”60%的农家茶楼转租后由外来者经营,在带来先进经营方式和理念的同时,也在慢慢蚕食着原汁原味的农家风情。农家菜不能充分体现乡土气息和原汁原味的茶村风味,出现城市化、同质化、陈式化的倾向。其直接的后果是黄金周一过,生意直线下降,有的茶楼门可罗雀,服务员在门口揽客闲聊。

4.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够重视、生态保护意识不强

农家茶楼地处西湖风景区,由于茶农生活习惯、卫生意识和各种设施等方面的原因,一些茶楼厨房狭小,缺乏基本的消毒设施,厨房设备简陋,排污水、排油烟渠道不畅,搞违章搭建,占地经营,损坏绿化。反映出整个“农家茶楼”的卫生状况与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要求差距较大。

5.经营者职业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农家茶楼的提升与发展

农家茶楼的经营人员,大都没有经过正式训练,职业意识薄弱。在服务中,细节不够规范,有的游客想了解有关景点的内容,服务员知之甚少。停车难问题突出。茶楼经营者和游客普遍反映停车困难,在双休日和节假日期间尤为明显,成为农家茶楼发展的瓶颈。

三杭州风景区农家茶楼特色经济的地位及作用

1.构成杭州景区新经济,是杭州休闲旅游、休闲经济发展的潜在力量

茶楼是杭州重点发展十大特色产业,“杭为茶都”的称号获得公认。作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在杭州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据统计,杭州市民每年三个黄金周期间外出旅游休闲基本不到西湖核心区块,而去景区农家茶楼休闲一日游的占到70%左右。到农家茶楼消费花钱不多即可享受茶乡宜人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或品茗休闲,或踏青采茶,或自娱自乐,适应了城市居民特别是工薪阶层的消费水平。农家茶楼的发展,不仅开发了新的休闲旅游产品,还拓展了旅游空间,扩大了西湖风景区的游客容量,大大缓减了假日旅游对西湖核心景区环境的压力。

2.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西湖风景名胜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人均茶地不足一亩,产量、产值都不可能有大的增长。农家茶楼的出现,把种茶、采茶、炒茶、卖茶的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休闲服务业有机组合起来,延伸了西湖龙井茶的产业链,大大增加了龙井茶的附加值。同时,农家茶楼的发展,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就地消化转移,扩大了城乡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以梅家坞村2010年为例,该村170户茶楼经营户,户均茶叶年收入4.82万元,而经营茶楼年收入为9.45万元。最大的茶楼经营户年纯收入超过50万元,其中90%以上为茶楼经营收入。

3.大大提高了景区农民素质,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家茶楼以来,茶农学习知识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茶农走出去学习考察农业旅游休闲项目,增强自身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旅游服务意识,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新,增强了求知求富的欲望。茶农在与游客接触中,受到都市文化、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们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农家茶楼旅游休闲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户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的改变。

4.满足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西湖风景区的农家茶楼凭借地缘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满足了人们休闲度假的需要,成为双休日旅游的首选。通过对杭州市干部、工人、教师、医生、退休职工等的500份问卷调查,有70%以上的人去过农家茶楼,其中,因“休闲放松”的占35%,因“空气新鲜”的占26%,因“崇拜龙井茶”的占22%。足见城里人大都希望能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茶乡享受到一种放松的充满田野情趣的休闲生活。

四农家茶楼经营升级发展策略

引导农家茶楼健康有序的发展,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符合杭州市委、市政府把杭州打造成为“旅游胜地”“休闲之都”的发展方向,农家茶楼发展前景看好。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好重点工作。

1.合理布局、准确定位,把农家茶楼打造成最具杭州特色的农村旅游休闲知名品牌

把分散在景区500多家茶楼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和定位,是引导茶农经营的工作重点。“不一样”才是吸引游客的动因。政府要整体规划,在不同的区块上进行不同的定位。另外,同一区块上的农家茶楼也要有不同的主题。满觉陇以“满陇桂雨”闻名遐迩,这一带茶楼以赏桂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做足主题;梅家坞历来都是产茶的胜地,如果动态展示采茶、炒茶、品茶等环节,就非常有看头。借鉴“西湖船娘”的整体包装与媒体宣传,景区茶楼在定位准确的基础上,对茶楼服务人员(或者西湖茶嫂、茶娘)进行语言、服饰等设计和包装,对于茶楼的茶杯、桌布、桌椅等与周围环境协调进行标识,整体推出营销,对于茶楼在全国的品牌知名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政府设台,协会规划,提升农家茶楼整体档次,加强茶楼品牌建设与维护

如何提升西湖景区茶楼的整体水准,更好地满足旅游的需要,是茶楼发展要解决的最迫切难题。作为杭州政府应继续深化“景中村”整治工程,加大对农家茶楼的政策扶持,加强对外宣传促销,对自然资源、人文景观资源、龙井茶文化资源、民俗风情资源进行必要的挖掘开发和包装,注重整体宣传促销,对外统一打出品牌,系统宣传和推销农家茶楼。

茶楼协会的功能是以行业协会的身份,将各家茶楼组织起来,共同研究探讨茶楼经营发展中的重大事情。目前农家茶楼在茶文化环境与氛围的布置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茶餐饮、茶技艺方面还有许多文章可做,农家茶楼要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升级,依靠的还是茶文化,茶楼协会的规划就显得更为需要和迫切。

3.以喝龙井茶、吃农家菜为主线,拓展服务内容,丰富茶楼休闲品种

喝茶、聊天、吃农家菜,是杭州市民相对比较喜欢的静态休闲活动。城市里的人对西湖农家的喜欢和新鲜感,不仅停留在静态的享受上,他们也非常热衷于参与到农家乐活动中,拓展服务项目,成了各茶楼的与众不同的新卖点。西湖景区漫山遍野都是茶园,茶楼业主要充分利用茶园资源,增加服务项目。如组织客人采茶、炒茶休闲,让客人倍感新鲜和兴奋。随着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者在茶楼这个特定的区域内,由于旅游者年龄及兴趣的不同,需要有以“茶楼”为中心的配套的附属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旅游者。

4.珍惜“西湖龙井”茶品牌,打造土生农家菜、保护原生态经营

西湖龙井茶是农家茶楼的灵魂,而原生态经营是茶楼的法宝。对于如何经营好茶楼,专家的建议一针见血:“需保护原生态,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规划。”西湖龙井茶是办好农家茶楼的金字招牌。要引导茶农增强保护西湖龙井茶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形成政府、民间组织、茶农和销售企业共同保护西湖龙井茶品牌的“大合唱”。特别要把西湖龙井茶品牌落实到给客人冲泡的每一杯茶上,做到区分档次,优质优价,坚决不搞假冒伪劣,不给游客留下一次遗憾。

打造原汁原味的农家菜风格:喝龙井茶,吃农家菜,是城里人向往和津津乐道的事,农家菜在茶楼经营的比重也呈越来越大之势。但是当前西湖茶楼农家菜态势正在走弱,这种走弱的态势主要体现在原料市场化、工艺宾馆化、口味城市化,西湖农家浓郁的乡土气息下正在褪色。

为了保持正宗西湖农家菜,必须要为农家菜建立原则性标准,做到取料要本地化:烹饪方法农家化,体现农家特色:口味地方化,能体现本地饮食风俗。形成了与杭州城内的餐饮完全不同的菜品和风味。因此,制定杭州农家茶楼农家菜的规范标准,是维护农家菜的基本保证。

5.加强培训教育,提高茶楼业主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扎实推进500名农家茶楼业主素质培训工程。开展星级茶楼、“农家菜制作”、“优秀茶楼服务员”等竞赛评比活动,鼓励所有从业人员参与服务品牌创塑,在诚信经营、优质服务上下功夫,真正建立起农家茶楼的良好信誉,以提升信用度增强竞争力。

针对农家茶楼的拉客现象,风景名胜区要建立行业标准规范、评比奖惩体系,普遍开展茶文化休闲旅游“星级经营户”和经营户单项最佳评比活动,如最佳环境保护户、最佳食品卫生户、最佳规范服务户等,并将评比结果上墙。

6.利用网络媒体,拓展国内外市场

茶楼的经营模式中,散客最重要,是营业额最坚实的主体,团队则是有效的补充。“1×25”的概念就是基于散客的作用提出的。因此,诚实经营,诚朴待客,始终是茶楼经营的法宝。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整体推出景区茶楼品牌和旅游线路,深入扩大品牌知名度。积极向旅行社推介,纳入杭州一日游的线路和杭州旅游线路,扩大农家茶楼的客源。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境的保护

加强景区停车、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地下停车场和排污系统,还景区一片闲静和青山绿水,是景区急需要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杭州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S],2005.5.25

[2]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杭州市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S].杭政〔2006〕10号,2007

茶文化行业前景篇7

关键词:茶叶;无公害生产;对策

中图分类号:S5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2002

1引言

浙江省景宁县是著名金奖惠明茶的原产地,古称“白茶”,因1915年选送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称为“金奖惠明茶”。该茶产于景宁县张村乡的赤景宁惠明茶木山腰,唐代开始种植,至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截至2015年4月,全县茶园面积有4100hm2,产量2456t,年产值3.79亿元,茶园面积比2008年增长了158%。其中名优茶产量1380t、产值2.9亿元,同比增长4%和9%。目前,茶叶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通过景宁县茶文化、畲族民族文化的研究,对加强生态县建设、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景宁县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的有利条件

2.1适宜的自然条件

景宁县位于浙南,瓯江上游,一般海拔650~800m,属山区及半山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冬季无严寒,春季回温早,年均气温17.6℃,年均降水量1868mm,全年无霜期达268d。茶树喜温、喜湿、喜酸、喜云雾,景宁县常年云雾缭绕,茶树经常受漫射光照射。景宁县具备发展各种茶的天然优势。

2.2优质的土壤环境

土壤以酸性沙质黄壤和香灰土为主,土质肥沃而润泽,多为富含有机质的微酸性沙质黄土和沙质香灰土,尤以惠明寺和t头村两地所产茶叶最佳。制作惠明茶所用鲜叶为芽头肥大、叶张幼嫩、芽长于叶的一芽一叶。制作时先将芽叶于铜锅中炒青,至适度时起锅,摊凉并轻轻搓揉,然后用焙笼烘焙至8成以上干度,再入锅整形翻炒至足干。成茶条索紧缩壮实,颗粒饱满,色泽翠绿光润,全芽披毫,茶味鲜爽甘醇,带有兰花香,汤色清澈明绿。

2.3丰富的茶文化

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目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畲族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畲族人民爱茶、喜茶,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畲民日常生活、劳动、会客、婚嫁、祭祀及一些休闲场合,都能看到一钵煮茶或者一杯杯热茶。畲族种茶,采茶,制茶,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茶风俗。有说法“喝一碗是无情茶,喝两碗是长寿茶”。还有一种说法是:“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肚。”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一般就得喝第二碗。茶不仅仅是畲族文化的瑰宝,由茶演变而来的茶俗,更是茶文化的一朵奇葩。

2.4品牌的优势

据《景宁县志》记载:唐大中年间(847~859),景宁已种植茶树。咸通二年(861),惠明和尚建寺于南泉山(今鹤溪镇惠明寺村,寺因僧名,村以寺名),并在寺周围栽植茶树。此处所产茶叶品质优异,亦因僧名称惠明茶,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列为贡品,年贡芽茶两斤。迄今已有1100余年的种植历史。现在寺右尚有一株古茶。此茶叶芽乳白带淡黄,冲泡后又呈白色,色、香、味俱佳,人称“白茶”、“仙茶”“兰花茶”。

2.5较好的发展前景

在多元化消费的时代背景中,茶叶已成为时尚保健饮品,茶叶市场呈现出需求旺盛的新趋势。同时消费者对于质量安全的强烈诉求,使得品牌的声誉逐渐成为主导农产品消费趋向的核心动力推动农产品品牌化,目前,景宁县大部分属于低产茶园,假如果对这些茶园进行科学改造,并按照无公害有机茶园种植方式和管理方法进行规范化、产业化的经营管理,将会成为一支“潜力股”。景宁“惠明茶”的品牌在国内已经大有名气,正逐步走向国际化品牌,这将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3当前景宁县无公害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

3.1施肥不科学

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施肥方面普遍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施用有机肥的用户较少,氮肥使用量占比例平均为85.17%,幅度为50%~100%;施肥的季节以冬季为主,据本次调查的25户中,施冬肥的农户占72.5%,施春肥的农户占18.5%,施冬、春肥的农户仅占7.7%;施春、夏、秋、冬四季肥的农户占1.3%。在肥料种类结构上,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微量元素更是无人顾及。养分、季节间分配不平衡,既不利于地力增肥和茶树稳健生长,也不利于减轻肥料养分的流失和肥料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茶叶生产健康有序的发展。

3.2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单一

在调查的50户农户中,很少使用生物多样性稳定和生态平衡来控制有害生物,多数用户的杀虫剂只有2~3个品种,近90%的农户都是使用有机磷、菊酯类农药、植物源农药,甚至有个别农户使用乐果、敌敌畏、天王星等国家禁用的农药品种。茶园内行道树几无种植,茶园除草,多数用草甘磷等灭杀性除草剂。在防治害虫实践中,要确保产品质量,实现无公害茶叶的发展,必须综合协调运用各项防治措施。

3.3资源利用不充分

当前景宁县委、县政府提出“早期发展茶叶,中期发展毛竹,远期发展香榧”的农业发展新思路,已成为景宁的主导产业,但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务工人员大量的外流,采摘茶叶成为了新的问题,如澄照、鹤溪等集中产区,春茶采摘量仅为可采摘量的75%~85%,大部分小面积种植区,由于采摘、加工费用的偏高,仅为可采摘量的35%~50%左右,个别散户采自用部分后,就弃之不摘,更谈不上夏、秋茶采摘加工。这样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减少了产业收益,更不利于控制各类病虫害的防治。

3.4产业不协调

“惠明茶”的品牌虽然有较大的知明度,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技术指标来衡量“惠明茶”产品质量,对企业无资质管理和市场经营管理秩序较乱,难以凭借自有品牌占领国际市场。产业间的不协调,限制了产业互利、资源整合效益的发挥。据调查,只有个别农户在山边田,缓坡旱地改种的幼林茶园套种玉米、大豆、蔬菜等农作物外,很少在茶园内开展套播绿肥作物等,更谈不上发展其他整合资源的生态种养模式。

4建议与对策

(1)茶园施肥以长期发展为前提,以施用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有机肥虽然养分含量低,但是相对化学肥料而言,肥效长,且对土壤结构没有破坏能力,长期施用不会造成土壤盐渍化及板结。施用无机肥的,要严格控制使用的量,同时要重注调节土壤的结构和养分均衡,根据土壤肥力条件和产量水平,调减氮肥用量,配合磷、钾、镁肥及微生物菌肥的施用进行土壤改良,注意硫、硼等养分补充,但化肥施用量不得超过全年肥料施用总量的20%。以秋冬季基肥为主,有条件的加春夏施肥。

(2)引进种苗须检疫。当要从外地引进茶苗或茶籽、穗源等种质材料时,须经植检部门检疫认可后方能引进,以防止外地有而本地没有的病虫侵入本地。

(3)对现有的中低产茶园基地实施改造,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群发展”的原则进行“三改一补”,即“改园、改土、改树和缺株补植”技术规程来操作,周边安装茶叶太阳能灭虫器和放黄板置诱虫纸,使用频振式杀虫灯、有色粘虫板、生物农药以及农技措施等技术手段对茶树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控,进行茶园绿色防控。并进行水源、大气、土壤的检测以获得定量数据,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进行山水园林路的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4)政府、行业、企业联手互动,形成合力,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茶类,走“科技兴茶”之路。生产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研制适应市场的茶产品,以风味茶、功能茶、方便茶、科技茶等拓展国际市场,在生产过程严格监测有害金属和有害细菌,如大肠杆菌和其它致病菌、黄曲霉素等,禁止使用色素、防腐剂、品质改良剂等化学添加剂的发生,使之完全符合无公害茶叶的检测标准,全面把好质量关,引领世界茶叶消费潮流。

参考文献:

[1]梅小宝,何德庭,林建荣,等.景宁县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368~369.

[2]汤运林,周贤东,林敏莉,等.景宁县茶叶生产现状和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2):11~13.

[3]张佩,刘静,徐良,等.贵州茶叶产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7):201~203.

[4]韦新力.对我国产茶区茶叶产业化的思考:以磐安为例[J].经营管理者,2009(13):391~387.

[5]戴轩.茶园有害生物防治及农药安全使用[J].贵州茶叶,2008(1):21~24.

茶文化行业前景篇8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在中国,喜茶爱茶之人众多,因为这种热爱,中国人种茶、品茶、赏茶,不知辛劳地发展中国茶产业,也造就了别有特色的中国茶人,书写了一部独一无二的中国茶文化发展史。

三和企业创建于1995年,是一家以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集种植、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文化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化企业。公司始终秉承品质先行,文化经营的理念,走在推广中国茶文化的最前线。

三和茶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茶文化注入茶叶企业内核。建设在三和集团总部建筑大楼内占据两层共5000平方米面积的三和创意茶文化博物馆,其集茶史、茶书、茶分类、茶器、茶席、世界百种茶、传统书画等于一体,令人叹为观止,在延续中华茶文化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极大丰富了人们对于一般茶文化展览的认知。目前主体构造为三和九景,分为文三景、物三景、艺三景。其中:文三景又分为茶之史、茶之博、茶之雅,物三景又分为百茶园、千壶坊、万里船,艺三景又分为茶世绘、茶工坊、僧帽石。并在博物馆二楼建有三和茶业发展历程、三和茶园基地模型、三和名茶样板店等。

三和创意茶文化艺术博物馆自2008年下半年开馆以来,就吸引了众多茶人、游客慕名而来,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与称赞,人们在这里可以浏览到茶的启源和发展史,观看从中国到世界各地数百种茶叶样本、琳琅满目的古老制茶实物收藏,在茶香当中领略浩瀚的中国茶文化。此外,博物馆还承办了多次书画展览,2008年11月19日,第七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会隆重开幕之际,海峡(三和)茶书画展同时开幕,130多幅来自全国的名家作品齐聚三和创意茶文化博物馆,令观展者大饱眼福。2009年9月28日,“福建省第四届现代刻字艺术作品展”在三和创意茶文化博物馆隆重举办。2011年11月12日,三和茶博馆再次迎来了一次极为罕见的以茶为主题的“闽台百首咏茶诗书画”,其文化承载效应逐步体现。通过不断的深化与升华,尤其是在铁观音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弘扬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均取得了不错的经济、社会效益。

对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三和茶业的传承作用不可小觑。这样茶制作严谨,技艺精巧,须经过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文火烘干等复杂而繁冗工序,更重要的是制茶工艺大师的丰富经验与制作技能方可成就一泡经典好茶。三和茶业有“千禧茶王”的率领,拥有几十年制茶经验的老茶师制茶队伍,保留并传承着安溪铁观音世代传统制作工艺的历史瑰宝,并将其通过经营网络、产品、品牌对外推广和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熟知安溪铁观音,并喜欢上这一历史名茶,也使得安溪铁观音传统技艺得到承脉与流传。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种种生活压力需要得到释放,躁动的心也需要适时的宁静,而品茶可以净化心灵,释放杂念,三和茶业遍布全国乃至海外的门店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歇步的好去处,以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精神影响和倡导人们不要忘记停下欣赏人生的另一部分,享受生活的另一面。如此“人与人之和气,人与社会之和美,人与自然之和谐”才会得以实现,三和茶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持续经营使得中国茶与茶文化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影响到更多的人们。

Q:对于企业的发展,三和茶叶近几年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a:公司自创办以来,在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先后通过了多个国际认证体系。近两年来,公司更是充分学习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生产经营模式,导入可追溯制度,探索建立“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的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以提升和保证茶叶质量。通过建立茶园管理制度,逐笔记录茶园农事,合理配备督查队,指导茶农按清单施肥用药,给茶叶产品建档案,实现产品可追溯,确保每包茶叶可以追溯到具体茶园,责任可以追溯到具体茶农,出现问题可以追溯到具体环节。

Q:三和茶业如何开拓海外市场?

a:企业以推广中国的茶文化为己任,凭借自身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和雄厚实力,投入巨资推行国际化战略,不仅积极参与各种海外展会,还规划在欧洲和北美洲开设专营店,推广中国茶文化。

2010年的美国世界茶业博览会上,三和安溪铁观音的独特魅力与韵味,得到了世界同行朋友的一致好评,三和铁观音的优秀品质也吸引了很多海外客商到展位上磋商合作事宜。此次美国之行,是三和茶业开拓美国、加拿大市场所走的重要一步棋。

2011年,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欧论坛在法国隆重举行。作为本届中欧论坛唯一指定的“茶文化”交流大使,三和茶业参加了此次为期两天的中欧论坛,向全欧洲人民展示中国的茶文化,以及三和安溪铁观音的独特魅力。

2011年11月,中国茶·安溪铁观音进驻加拿大市场新闻会暨三和名茶专卖店开业仪式隆重举行,三和名茶多伦多店位于多伦多央街(YongeSt.)2445号,将给加拿大这个热爱茶饮的国度带来全新的中国茶体验。接下来,我们还准备在北美的温哥华、旧金山、休斯顿以及法国等欧洲国家陆续发展专卖店。

茶文化行业前景篇9

近年来,永川茶山竹海的旅游开发已初具规模,茶竹文化旅游已初见成效,但是,就单项而言,永川竹海与宜宾蜀南竹海、浙江安吉竹海相比差距还较大;永川茶山与四川蒙山、江苏虎丘等地的茶文化旅游还没法比。为了进一步促进永川茶竹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以茶山竹海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要为指南,以茶竹产业发展为支撑,突出茶竹文化特色,打造永川旅游的精品。

一、旅游规划和开发要突出茶竹文化的内涵

《茶经》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所谓“嘉木”,不仅指茶的苗木树种之优,同时其生长的环境也要美,自古名山出名茶,就是这个道理。同样,竹也因其生长环境之“美”,营造氛围之“幽”,自古便成为文人雅士居家环境的首选。因此,要突出茶竹文化的内涵,必须立足生态文化,挖掘历史文化,发展休闲文化。

1.立足生态文化,是茶竹文化旅游的基础

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深入调查,尽快制定景区开发的详细规划,严禁在景区内乱伐、乱建、乱采,保护生态环境,以优惠的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景点的开发力度,加强景区内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茶山竹海融为一体又各具特色的自然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增加“看点”和“卖点”,促进景区景点的上档升级。

2.挖掘历史文化,是茶竹文化旅游的灵魂

永川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首先要有专门的组织和人员对永川的历史文化和茶竹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提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其次,要有必备的文化载体宣传永川文化、普及茶竹文化知识。如修建茶竹文化博物馆。第三,要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坚持做好茶竹文化宣传和普及工作。

3.发展休闲文化是茶竹文化旅游体现时代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的选择

茶山竹海除了要开发一些新颖而有市场潜力的休闲娱乐项目,更重要是要科学定位,加大景区内休闲服务结构调整的力度,尽快改变其当前“大农家乐”的格局,提高档次和品味,打造旅游精品。

二、旅游服务要突出茶竹文化的特色

在现代旅游业的竞争中,特色就是效益,特色就是生命线。一个地方的旅游没有自己的特色就失支了竞争力。永川旅游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发展茶竹旅游,因此,在旅游服务的全过程中必须体现茶竹文化特色,突出茶竹文化特色。

1.营造特色环境

首先要着力营造具有浓郁茶竹文化的社会大环境。通过城市雕塑、广告宣传牌、茶竹文化一条街等方面的建设,茶竹文化活动开展,茶竹文化知识的宣传,让游客一进入永川就能感受到强烈的茶竹文化氛围。其次,景区景点、旅游接待场所的建设,内部布置要能体现茶竹文化的内涵。

2.设置特色项目

茶竹文化旅游除了一般性爬山、观景以外,在旅游服务项目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精彩纷呈的茶艺表演、名茶、茶具、竹制品展览、参观采茶、制茶工艺、茶歌对唱等。再有计划地推出一批特色旅游项目,如举办“茶艺茶膳周末游”、“茶山竹海篝火晚会”、“茶艺茶道交流表演赛”、“茶竹美食节”等活动。

3.发展特色产业

茶竹文化旅游必须以强大的茶竹产业作为支撑产,才有发展后劲。目前,永川茶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尤其是连续多年茶竹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对永川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但是,从横向比较看,永川茶叶生产企业规模小,种植加工技术、设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与建设“西部茶都”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竹产业才刚刚起步,缺乏有代表性的产品。通过发展茶竹文化旅游,既可以吸引外来投资,培育茶竹龙头骨干企业,又可以宣传永川的茶竹产品,树立永川茶竹品牌。二者相辅相承,彼此促进。

4.提供特色商品

独特的商品,不仅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永川多年来一直缺乏有代表性的旅游商品,景区和旅游市场大部分被外地廉价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所挤占。为了适应永川茶竹文化旅游发展的需要,永川要花大力气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茶竹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在质量、包装、产品搭配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永川秀芽”等一批品牌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旅游促销要树立茶竹文化品牌

旅游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化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代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游客消费的过程中,其物质的功能已逐渐弱化,而精神文化的享受成了主流。茶竹文化旅游在宣传促销的过程中,更应该打好文化这张牌,树立茶竹文化品牌。

1.适应消费需求,倡导优雅文化

茶竹文化旅游应重点突出“绿色、健康、文化”的主题,引领精致、优雅文化消费的潮流。其消费群体应以成都、重庆、永川及周边城市休闲度假的游客为主,充分利用地处“长江三峡一大足石刻”黄金旅游线路腹心的优势,形成线路互连,客源共享的格局,吸引外来游客。逐步改变茶山竹海“大农家乐”的消费现状,提升茶竹文化旅游的消费档次。

2.拓宽宣传促销渠道,提高永川茶竹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茶文化行业前景篇10

关键词:年轻消费群体;茶产品;开发策略;信阳毛尖

1茶品设计开发研究背景

中国茶业总是以茶叶品种的不同进行分类,如信阳毛尖,这种“产地+品种”的定义方式成为了中国茶业的主要品牌特征。而消费者在消费期间也是先选定产地和品种,然后再选择知名茶厂或茶叶商铺。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如何将信阳毛尖茶品时尚化、年轻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信阳毛尖茶产品进行概念、形态以及包装等方面重新定位,改变现有的信阳毛尖茶产品形设计概念和产品形态的约束,以互联网经济背景为依托对信阳毛尖茶产品进行创新性的开发策略研究[2]。

2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方式

2.1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的消费特征

互联网经济使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通过微信、购物网站等敲击键盘就可以拥有一次消费体验。在大数据分析和信息化社会的影响,利用数据采集并加以分析、研究可以更加准确的发现消费者的需求,使传统的茶业与互联网经济接轨,实现更加完美的消费体验[3]。在互联网经济影响下,对传统茶业产品的产品开发设计和体验性、服务性的设计越来越重视[4]。

2.2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年轻消费群体消费行为特点

年轻的消费群体是一个感性的消费群体,多是以欲望为驱动力而不是实际需要。所以这类群体的消费活动带有明显的情感控制和审美选择。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一般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消费心态,一为趋同消费心理;二为求异消费心理。年轻消费群体在生活中关注微信、微博等流行沟通软件,喜欢色彩鲜明的、生动活泼的事物,也是流行影视剧及歌曲的热力追捧者。所以,年轻消费群体已经不再是仅仅追求产品的物质性,更多的是力求在消费的过程中实现感情的寄托和满足[5]。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的茶品消费主要是为了符合当前年轻多变的消费理念,以pC端和移动端为载体的圈式互联网消费通道[6]。

3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信阳毛尖茶产品年轻化开发设计策略实施建议

3.1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年轻茶品开发概念设计

通过对年轻群体茶品消费行为的研究,在具体的概念设计策略上,可以采取以下建议:

(1)从年轻群体的虚拟性消费需要出发,将信阳毛尖与年轻消费者的想象以不同虚拟角色相结合,形成不同的主题,将信阳毛尖根据不同的影视系列分为“哆啦a梦”系列等;

(2)从年轻群体的个性专属需求出发,将信阳毛尖与年轻消费群体的性格等作为概念设计,以星座为主题,将信阳毛尖按星座分类给对应的人群;

(3)从年轻群体对大自然的体悟需求出发,将信阳毛尖与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气相结合,将信阳毛尖分为“立春毛尖”、“雨水毛尖”等“二十四节气毛尖”;

(4)从年轻群体的角色认定需要出发,将信阳毛尖与年轻消费群体的心理角色相结合,将信阳毛尖分为“少女茶”、“公主茶”等;

(5)从年轻消费群体对艺术追求的需求出发,将信阳毛尖的主题分为不同的艺术领域,分为“乐理茶”或是“名画茶”等;

(6)从年轻消费者的职业需求出发,可将信阳毛尖茶品的概念设计为以不同职业背景为主题,将信阳毛尖分为“数字茶”、“字母茶”等;

(7)从年轻消费者的行为多变性需求出发,将信阳毛尖与不同的使用场合和目的作为概念设计主题,将信阳毛尖分为“车载毛尖”、“书房毛尖”等。

3.2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年轻茶品开发形态设计

茶品形态应从触觉、听觉、视觉等方面传达茶品信息,传统的茶叶风格偏向传统中国风[7,8]。根据现在快捷多变的消费需求,可采取以下建议:

(1)伸缩茶卷:可以延展收回的原茶叶形态;

(2)固体茶粒:可以泡开的茶叶固体小颗粒;

(3)软胶体茶:可以直接食用的果冻茶、橡皮茶;

(4)爆炸茶:可以在口中发生反应的茶叶豆丁;

(5)液态茶囊:可以融化的茶叶浓缩胶囊。

3.3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年轻茶品开发包装设计

传统的茶产品包装设计风格基本雷同,针对信阳毛尖包装设计理念有以下几点建议:

(1)在信阳毛尖茶产品的包装外形上,应注重加入鲜艳的颜色,符合主题的个性图案,简洁时尚的LoGo等;

(2)在信阳毛尖茶产品的包装操作上,应注重趣味性,增加消费者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加入一些趣味环节,如把包装打开后,包装成为一个特殊形状等;

(3)在信阳毛尖茶产品的包装利用上,应提高包装二次利用效率,使消费者能从心理上实现花一样钱办两样事的效果。使茶品包装可持续利用,增加附加值。

4总结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经济背景的分析、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现状研究,得出了在此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下的信阳毛尖茶产品开发策略。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这几个方面:(1)对信阳毛尖茶产品开发主题概念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准确的把握年轻消费者的消费需求;(2)对信阳毛尖茶产品的产品形态的研究,使我们除了传统的茶品形态又加入了年轻人乐于接受的茶品形态;(3)对信阳毛尖茶产品的包装设计结合相应的开发主题及对应的茶品形态,设计出符合现在消费趋势以及现在年轻人生活常态的包装形式。在信阳毛尖茶产品开发设计策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更深层次的探讨和验证。

基金项目:信阳毛尖即饮茶产品开发研究(2016yb09)

参考文献

[1]卢泰宏,周志民.中基于品牌关系的品牌理论:研究模型及展望[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2(4):4-9.

[2]姜含春,赵红鹰等.中国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3):23C28.

[3]彭焱,夏新平.网上交易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感的关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02(02):61C64.

[4]吴永福,汪一飞.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的现状[J].中国茶叶,2001,23(6):29-31.

[5]张耀武,龚永新.低碳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J].旅游研究,2011,3(2):39-42.

[6]文南薰.茶文化旅游a品组合性开发研究―以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7,23(2):81C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