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基础体育运动十篇基础体育运动十篇

基础体育运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8:46

基础体育运动篇1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山西大同037003)

摘要: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终身体育的实现必不可缺的是基础运动技能的掌握,学校体育时期的基础运动技能获得,对于学生们将来积极地参与身体活动来说,起到关键性的基础作用。对英国的基础运动能力项目的框架、实施教学进行研究,得出:基础运动能力的教学主要以运动分类和运动概念展开教学,其教学遵循适应性教育原则,且实施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更注重学生将来终身身体活动基础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体育;基础运动能力;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3-0024-03

在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无论是理论者还是实践者均希望从体育教学学理上,真正找到一个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或解决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基层教师在“学生将来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具体目标下努力着,在体能与技能共存的价值观指导下实践着,而现实的体育教学大都采用某种竞技运动技术的教学、或是单元教学、简单的基本技术教学等,导致学生的运动参与积极性不高,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对运动技能学理研究的匮乏。本文对英国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基础运动能力教学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我国目前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问题的阐述

1.1英国基础运动能力项目发展背景

21世纪初,英国学校体育界在对于体育长远的将来仍保持不确定性,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显示孩子们缺少运动和肥胖的背景下,当时的学校体育形成一个共识即童年时期的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将来终身体育活动的参与,起到一个奠定基础的关键作用。体育教学不仅是提供一种快乐、安全和有意义的童年体验,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现实的体育教学在教学项目实施细节和发展上,很少关注学生基础运动技能的获得,因此,体育教学想要致力于帮助孩子们形成将来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必须做出调整。从2001年开始,“基础运动技能项目”计划围绕着4个密切相关的要素:项目开发、人员培训、资源开发与研究展开,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在东洛锡安开展的学生基础运动技能的实证性研究、相关的政府部门及爱丁堡专业人员与苏格兰基层教师的积极参与、2003年的国培计划等等。而且这些活动项目的发展得到了英国督学(Hmi)和英国教育标准局(oFSteD)的积极评价与反馈。

1.2基础运动能力(basicmovementcompetence)的含义

在童年早期缺乏适应性的基础运动技能,或许对今后的生活在运动表现上有一个消极的影响。基础运动项目是致力于帮助所有的学生发展基础运动能力,并为将来的身体活动打下基础。基础运动能力的重要性不是过分强调,通过早年的简单身体活动与后来具有自信心的参与复杂活动之间的孩子,能够度过“熟练障碍”的运动技能时期,而是更多关注由于缺乏基础运动技术的孩子们,他们经常会在同龄人组织的或自由活动的身体活动上表现出排外,他们在早期运动中的失败经历,导致一生的体育活动匮乏。简单的说,发展学生的基础运动能力是为了使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基础运动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游戏、运动、舞蹈和其他活动中,能够有效地运用技术、适应性和创造性方式来不断地执行基本运动的能力。不幸的是适应能力,特别是创造力通常只与创意舞蹈或“教育性”体操相关,而在体育教学和运动项目中被忽略。然而,尽管有效技术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没有适应性和创造性儿童的基础运动,最多也是一系列限制他们有效应对不同情况下能力的固定运动模式。创造性的、适应性与技术性表现三者紧紧围绕着基础运动能力,就像几何学中所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一样。

1.3基础运动能力的框架

基础运动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基础动作和运动概念所组成,有助于基础运动能力的技术、适应性和创造性发展。而基础运动能力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两者关系的理解与处理。

基础动作是由移动性运动、控制物体性运动、平衡性运动所构成。移动性运动,通常是指身体站立从地上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包括基础运动走、跑、有节奏的基础运动(疾跑、侧滑、跳跃)、跳(单脚跳、跳跃、跳远、跳高)和器械类运动(爬、悬挂)。物体控制性运动是支撑大多数游戏和涉及小物体的投接、移动性的接与发。最后一种分类是平衡性运动,关注身体的姿势与身体协调性,包括姿势(直立、预备、制动、着地姿势)协调性(交叉一侧、拉伸旋转、拧转、自旋、下落、身体滚动、躲闪)。

动作概念是由身体、动力、空间、关系所构成。身体是指运动时身体哪一部位活动,包括整个、部分身体和身体形态。动力是指运动时身体什么时候和如何运动。包括运动的力量、时间、动态和空间。空间是指运动时身体往何处运动,包括方向、路线、形状、水平。关系是指身体活动的关系性存在有哪些,包括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身体与器械的关系、个人与同伴间的关系。

2讨论

2.1关于基础的讨论

基础的含义有两点。一是指建筑物的根脚,如墙下之夯土,柱下之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渠》:今碑之左右,遗墉尚存,基础犹在。二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二十年目睹之贵现状》第二十一回:“同他讲解明白了,自然他就明理了,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础。”

在英国,基础运动技能教学被称作是basicmove-menteducation,它被寓意为一种基于理解运动基础之上的一种体育教学方法,而在澳大利亚与美国是fun-damentalmovementskill(即FmS)。虽然两者名称不同,但意义相近。体育中的基础技能是指从一般性的身体活动与运动项目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类的技术动作,它为孩子们将来的身体参与方式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没有掌握熟练的基础运动技能的孩子则会出现超重或肥胖,相比在童年时期掌握熟练的基础运动技能,更能促使他们积极参加身体活动和有充足的心肺体适能。此外,掌握熟练基础运动技能的孩子在他们成人之后,更加积极参与身体活动。

2.2案例实施讨论

以跑这一最常见且最基础的教学主题作为案例。一般的关于教学中的跑,我们在教学中常见的有两种形态。第一是按照教师的经验来指导教学,教学形式呈现如下:高抬腿、摆臂动作、小步跑、后蹬跑、起跑姿势等专项的运动技术呈现;第二种则是按照当前的小学体育课本所呈现的,基础运动技能所列出的,以一个或多人的跑、上坡跑、障碍跑等列出很多的跑动练习形式来组织教学。

英国体育教学中的跑的实施步骤如下:首先,确定跑的基础技术分类与意义,即跑分为单足跑、跑跳步、滑步、追逐、躲闪、逃避基础技术,而且这些跑的技术对于一些游戏与竞技体育(或是日常的准时跑去学校)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把基础技术与动作概念两者紧密结合展开教学,跑的技术分为发现式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如发现式跑的教学组织,自由跑动(运动技术)和要求(动作概念)的联系设置如下:

(1)各种形式的跑。

在操场,开阔地或是典型建筑物里面(如购物店与体操馆);

谁能跑?你能这样跑吗?

像一头大象的跑、模仿生活中的过水坑跑;

站直的跑或弯腰的跑;

在线上或穿越线的跑;

用你的脚尖或全脚掌跑;

高速与慢速的跑;

在物体的下面或是椅子后面跑;

最快、最慢和平稳的跑。

(2)根据动作概念设置。

突然的疾跑急停(动力);

向前跑/向后跑(方向);

自己跑/两三个人跑、在同伴前面或后面跑、与同伴手拉手的跑(关系);

在你自己的空间跑(空间)。

(3)拓展形式的跑。

增加路径:运用不同的路径跑来变化(如之子型、圆圈跑、S型跑、直线跑);

设置障碍:跑越或在障碍下面跑(如跨越一凳子,在树下,上坡或下坡跑)。

(4)学习线索。

抬起头,向前看;

身体轻微的向前倾斜;

抬膝;

在肘部曲臂,摆臂向后与向前时,以肩为轴;

摆动臂相对应的腿部动作;

落地;

脚前掌的扒地动作;

随着跑的速度增加,身体倾斜度和胳膊动作增加;

在快速跑的时候,脚前脚掌首先着地。

一般而言,传统上只是关注年龄大的孩子,结果导致小学校里的教学内容经常是“淡化”学生的兴趣或“自上而下”的成人活动。基础运动技能教学正好与之相反,它是“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提供孩子们运动、认知、社会与情感经验,并且采用与他们年龄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孩子们的创造性。教学中对于孩子们的表现给予充足的机会,小学生是通过玩来实现基础运动技能的掌握。教学的组织扩展度有很大的伸缩空间,选择余地大,能根据学生的情况自主地安排教学,最主要的是强调了教学逻辑性与遵循适应性的教学原则。

2.3关于教学的组织

基础运动能力的课程组织上,不同于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单元模式来组织教学。基础运动是一个包含性的项目,它不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相矛盾。由于长期的误导,人们只认为孩子们的基础运动能力是自然发展而获得的。为了确保从关注孩子们学习的项目中受益和基础运动能力有机会得到发展、巩固、拓展和应用,有必要修改传统单元的教学结构。或许更重要的是,实现从传统的“分块”系统到“长期转变”的模式,使得基础运动能力存在各个年级中,并与体操、舞蹈、游戏项目相融合。

2.4实施的组织保障

首先是确保基本运动技能在相关的政策性文件中得到高度重视;其次是在小学甚至是幼儿园能给孩子们充分学习基础运动技能的机会;第三是必须组成一个由专业教师与研究人员组成的资源发展项目团队;第四,该项目出于时间、连续性和实践性的原因,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学校体育、课外俱乐部、社区活动和家庭游戏应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3结论与建议

(1)英国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动基础能力教学形式,使基础动作与动作概念紧紧结合起来,使基础动作技术的形式真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相联系,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形式。传统的教学是竞技运动技术教学,缺乏对运动技能的研究与分类。基础动作结构框架是展开教学的依据。

基础体育运动篇2

一、体育基础教育的功能

1.体育基础教育具有生存教育功能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提倡全面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创新的今天,加强体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体育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属于“生存教育”的范畴,我们称之为体育基础教育,它的地位和实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在体育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让学生简单了解体育的含义,并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有所体验和心得,培养运动兴趣。在体育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生存本领和保护性动作。体育教育的生存教育功能源于体育运动的发展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生存教育功能虽不太突出,但是仍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基础体育教育能够使人们赖以生存的身体得到锻炼和改善,为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能够教会学生一系列保护性动作和运动技能,预防各类疾病的侵蚀,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使自己成为身心健康、品质坚毅的人才。

2.体育基础教育具有德育教育功能体育基础教育的功能多种多样,不仅局限于生存和健身,更主要的是,它在道德素质提升和审美观培养等方面具有比较强的教育作用。体育基础教育是形式特殊的教育手段之一,体育运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中学生学会了遵守规则、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竞争,坚忍的意志和良好的道德也会潜移默化的形成。学生在运动中不断领悟社会人的规范和社会群体的期待,循规蹈矩地加入到维护社会良好道德的行列中去,并自觉地运用那些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前进的步伐,体现了社会对于全民族道德素质和修养提高的殷切期盼。因此,我们说基础体育教育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最佳的平台和机会。

3.体育基础教育具有提升智力的功能拥有正常的智力是人类进行各项学习活动的物质基础。经过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高。从事体育运动的人都有深刻的感受: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多年来众多研究成果也都表明:体育基础教育虽然不能决定学生智商的高低,但是它能够增强学生心肺功能、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等生理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速度和应激程度,进而达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的。

二、体育基础教育边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体育基础教育边缘化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基本以语文、数学和英语等文化课程为主,体育锻炼时间安排不足,并时常存在被占用的状况。这使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在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功能无法发挥。这种现象的持续发展导致作为素质教育重要成分的“体育基础教育”距离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渐行渐远,这使体育基础教育逐渐滑向基础教育的边缘,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边缘学科。这种被忽视的边缘化状态最终导致了体育基础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弱化和衰退。另外,除了在地位上处于边缘化,体育基础教育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交流中也经常作为“小三门”之一被排斥在外,整个体育基础教育的地位非常被动和尴尬。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是国民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其中,体质健康是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目前那种仅重智育而轻体育的教育活动必定是不完善的教育。目前,由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体育基础教育边缘化问题日益严重,成为我国完善素质教育、推进体育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已引起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体育基础教育边缘化有很多种的表现形式,如: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体育基础教育,在体育设施投入方面严重不足,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处于短缺的状态;在开设体育基础教育课程时,没有开足课时,体育基础教育课程经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同时现有的体育课时也经常被其他主流课程所挤占;对于从事体育基础教育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在绩效考核等方面没有鲜明的体现,导致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等等。

1.体育基础教育质量不够高有的学校在体育基础教育课程设计时,虽然能够保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强度,但是由于在体育设施投入方面的力度不够,导致学生参与的体育基础教育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体育基础教育的效果亟待进一步彰显。产生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有的地方对于体育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现有的体育设施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同时,体育教师作为体育基础教育的主导者,其在数量上严重匮乏,有的学校没有设置专职体育教师,体育课由其他老师兼任。学校在招聘考选教师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多招聘语文、数学、英语等主流课程的教师,对于体育教师的选聘力度不够,在申请编制的时候力度不够,造成不少学校的体育教师缺编严重,这种现象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更为严重。体育课由兼职老师担任授课任务有诸多弊端,首先体育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课程,需要较强的体育理论功底和教学实践经验,需要具备较强的体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深入分析研究学术参与体育课程锻炼的心理,确保实现体育基础教育的教学任务目标。造成体育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徘徊不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育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许多学校当中更加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流学科教师,较少关注体育教师,甚至对于体育课程的设计存有偏见,体育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学校教育教学考核评价当中,没有将体育教师的教学课时有效算入评定考核之中,认为应将体育教师与其他主流科目的教师区别对待。在晋升职务和职称、奖励和福利、工资待遇等方面都与教授主流科目教师具有较大差距,影响了体育基础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体育基础教育场地设施不完善符合运动要求的场地和安全多样的体育设施是进行体育基础教育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科学舒适的体育场馆和多样化的设施器材能够激发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满足广大学生的运动需求和运动安全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目前大部分中小学在体育教育的场地方面投入力度都不大,学生人均锻炼场地的面积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运动设施配备的数量不足,种类较少,体育器材严重短缺且缺乏维护。现有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并没有严格按照中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和实际身体状况来设计。有些学校还将成年人的运动器材搬进校园,使得学生没有得心应手的器械,影响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教育部曾经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器材的安全工程,对体育基础教育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坚决纠正中小学体育器材的成人化倾向,努力设计和使用符合广大中小学生身体条件和心理特点的体育器材,使学生真正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目的。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科学合理的体育设施和完善的体育器材是充分激发广大学生运动兴趣的关键所在,对于有效促进体育锻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各种体育器材的学习,广大学生也能够实现体育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3.体育基础教育课时不足或被占用2007年,我国出台《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保证的体育基础教育课时和基本要求,明确要求要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长度和质量要求。从实际贯彻落实情况来看,各个学校也能够严格贯彻执行文件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安排上,课时的安排比例比较合理,体育师资的配备程度逐步提高。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课程表与实际执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不完全一致的,存在着课程表是一套,实际教学又执行一套的新现象。有的课程表安排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或者是在做表面文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没有执行。体育课时的分配比例原本就比较少,还经常被其他学科或其他活动占用。即使在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其学校体育基础教育的开课率也仅为25%左右,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基础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三、预防体育基础教育边缘化的对策和建议

1.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实体育基础教育各项工作各地各级教育部门应严格贯彻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力落实加强体育基础教育,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项相关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生质量的评价方法,将运动能力纳入学生年度及升学评价体系,避免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因追求升学率而对体育基础教育带来的障碍与冲击。切实落实体育课程的课时,做到时间不挪用,场地不占用,让学生真正能够从课桌前、各类补习班中解放出来,走进运动场,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中去,实现德智体均衡协调发展的教育目标。

2.不断创新,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我国的素质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进而带动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改革措施,建议加大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加大体育基础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比重,将体育基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运动器材、制定相应的运动项目、运动负荷和锻炼形式,加大体育基础教育的改革力度,纠正应试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扭转体育基础教育边缘化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虚心学习,努力借鉴各国各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深入研究体育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完善,对现有的体育基础教育考评办法和评价体系进行修订,增加体育基础教育考试在中考、升学考试中的权重,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体育锻炼,将体育基础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长远战略目标来实施,建立完善的体育基础教育激励机制。

基础体育运动篇3

1.新课改为开展娱乐性运动项目提供了平台

在新课改中,对小学体育课有了充分的重视,在体育课程增加的条件下,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创新改革也是一种必然之举。开展娱乐性运动项目能够更加丰富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能使小学生从中体味更多的乐趣,更愿意积极地参加体育课,但是开展娱乐性运动项目并不是简单地将其搬入体育课中,需要将小学生的体能特点和兴趣进行综合考量,选择最易于小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2.社会娱乐性大环境为小学体育开展娱乐性项目提供了基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被人们接受并在全社会开展流行起来,同时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也为公民开展运动项目提供了可能性。奥运会在我国举办后,人们对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的热情空前高涨,设计娱乐性运动项目为小学体育教育开展娱乐性运动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娱乐性运动项目在小学开展将更容易。

3.社会经济水平提高为娱乐性运动项目开展提供了基础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逐渐加快,为我国教育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的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健身走进人们的生活,在此背景下,小学生在校期间的运动也成为家长和学校关注的重点,娱乐性运动项目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加热爱运动,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身心健康都是十分有益的。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无疑会在教育上增加更多的投资,小学体育教育中开展娱乐性运动项目也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娱乐性运动项目的内部可行性

1.有关教育部门和社会的重视经

过相关的调查可以得知大多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校长对体育教育中开展娱乐性运动项目都是持支持态度的,他们也认识到当前许多小学的体育课都存在课程内容传统陈旧,对新时代的小学生缺乏吸引力,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娱乐性运动项目不但是小学生的需求,也是社会和教育部门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在社会与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下,在小学体育教育上的投资必将逐渐加大,体育教育中开展娱乐性运动项目的经费也是十分充足的,这对开展娱乐性运动项目无疑是十分有利且可行的。

2.小学体育老师和小学生对开展娱乐性运动项目持希望态度

在小学体育教育一线的教师,大多数也认为当前的体育课过于传统,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教师和学生对娱乐性运动项目都持有希望的态度,小学生年龄小,具有爱动、兴趣爱好广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也在新型的运动项目中,这样情况下开展娱乐性运动项目,不但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心理所需,也能丰富体育教师可教学的内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3.基础设施的完善具备开展娱乐性运动项目

在教育上的投入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各地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大多小学都建立起了供小学生活动的场地,而开展娱乐性运动项目完全可以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选择适宜的项目。例如,对于具备塑胶操场或是普通足球场的学校,就可以选择短式网球作为体育课程。

4.基础师资力量具备开展娱乐性运动项目

当前小学教师队伍中教师整体素质水平有了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师范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加入到了小学教师队伍,而体育教师中也有了更多的体育类专业人才,他们接受过系统的体育教育,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对开展娱乐性运动项目也是其职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同时他们还善于接受新的体育项目,能够为我所用,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三、结语

基础体育运动篇4

自1985年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普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呈现出持续下降状况,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体育的投入在不断加大,对体育重视的程度也越来越高。究其原因,主要不外乎于:一是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被大量挤占,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没有时间或无心参加体育活动;二是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过于强调技术和技能,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了对体育的兴趣;三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花架子”、“模式化”等现象普遍存在,忽视了学生特长和潜能的发展。这些问题最终造成学生运动时间不足,运动能力低下,身体得不到有效锻炼,体质始终不能提高。

二、兴趣与能力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时所表现的身心统一和协调配合的才能。能力有赖于兴趣作为基础。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关注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兴趣是对事物深层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对爱好运动的人来讲,他们会比一般人更多地关注体育方面的信息、知识,会经常性地参加体育活动,并在其中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同样,兴趣也是和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浓厚。爱好打篮球的学生会对篮球运动更加投人,他们从中获得了丰富的篮球知识,也在运动中陶冶了情操,体验到了运动带来的乐趣,最终发展成为一种运动爱好。兴趣是爱好的前提,爱好是兴趣的发展和行动,爱好不仅是对事物优先关注和向往的心情,而且体现某种实际行动。根据兴趣划分的原则,我们可以把人们对体育的兴趣划分为直接体育兴趣和间接体育兴趣。直接体育兴趣是指人对体育活动过程的兴趣,间接体育兴趣主要指对体育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的兴趣。

三、兴趣与运动能力

“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这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运动兴趣与运动能力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运动兴趣就其本质上看,应该被视作为人们对体育运动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进行体育运动的基本动力,而运动能力则是实现运动心理向运动实践活动发展的前提,运动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良好的运动兴趣的形成。良好的运动能力必然会有力地促进运动兴趣的提升。第一,了解运动能力、运动技能、运动技术的概念。对于运动能力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定义:“身体在运动中表现的活动能力,包括一般运动能力(基础运动能力)和特殊运动能力(竞技运动能力)。前者是基本活动能力,而后者则是专门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指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其本质属于特殊的能力。”“运动能力是指在教学中,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较好掌握运动技术,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运动能力的形成首先要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为支撑,尤以力量、灵敏、柔韧为重要。运动技能的定义也有多种:《教育大辞典》中为“运动技能也称动作技能,按一定技术要求,准确熟练地完成身体练习的行动方式。”《运动训练学》是“运动技能是指个体或群体在体育活动中,按照一定的技术规格,有效完成专门运动技术的能力”。运动技能必须要经‘历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动作自动化四个阶段。运动技术则是指各种体育项目技术动作的总称。它都由一系列动作组成,有技术环节、技术基础、技术细节三部分组成。就上述的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处在不同层面上,技能和技术的形成必须以运动能力为基础。第二,中学的体育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手段和形式的运用上要围绕着促进学生运动能力来开展,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提到学生学会或掌握某种运动技能、运动技术,却忽略了如何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往往把技能和技术放在了教学的优先地位,这实际上是教学上的一个误区,这样的结果不但不能实现教学目的,反而会使我们的教学脱离了本质。技能的形成和技术的掌握,是以运动能力为基础的,而技能、技术的掌握和形成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仅仅依靠体育课的教学是很难完全实现。体育教学首先应强化学生的运动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学会或掌握技术、技能。

四、培养学生运动能力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运动能力是指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其本质属于特殊的能力。运动能力是以身体素质的优劣作为基础,而力量、灵敏、柔韧素质则是发展和提高运动能力的关键。一般说来,随着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必将得到提升,对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也就愈快。体育教学应该把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我们不能把运动能力的提高视为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加强某一方面的练习或者采用某种方式进行专练的过程,应该强调协调的、全面的发展,既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个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各方面身体素质都能得到提升。

1.系统性原则。要重视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把提高运动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来抓,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状况制定行之有效的阶段性计划,做到坚持不懈。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是渐进性的,有个时间过程,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基础各不相同,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得到提升。

2.基础性原则。提高学生运动能力要以跑、跳、投、攀爬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为着力点,以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一般身体素质为根本,尽量避免采用单纯性的运动式专项训练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基础体育运动篇5

关键词:拉丁舞,基础训练,技术动作

 

1前言

体育舞蹈虽已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展,但我国选手的舞蹈技艺普遍落后于欧美选手。在比赛中存在着弱势,主要是流动性差,力度和速度的对比性不强,内在感觉和外在表现脱节,上身线条与下半身底盘不协调等。造成这些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体育舞蹈选手在基本技术上和国外优秀选手有着很大的差距,这是制约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的一大难题。前人对于体育舞蹈发展、影响因素和方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我国体育舞蹈技术基础训练的具体研究相当薄弱,对体育舞蹈拉丁舞技术基础训练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我国的专家和教练员越来越意识到基础训练的重要性,基础训练是体育舞蹈最初的训练模式,更是体育舞蹈训练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环节。

1.1研究目的

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取得是多元素综合效应的结果,其中运动员早期良好扎实的基础训练是日后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坚实基础和保障,那些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运动员无一不是受过良好的基础训练的结果。现代拉丁舞竞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对拉丁舞技术基础训练的认识,努力抓好技术基础训练,最终实现我国拉丁舞项目将来在奥运会上升国旗的奋斗目标。本研究针对我国拉丁舞技术基础训练的现状,结合训练实践,着重从选手基本动作、基本技术等方面,探讨拉丁舞技术基础训练内容框架及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比较实用地展示拉丁舞技术基础训练内容。

1.2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拉丁舞的基础训练是拉丁舞项目运动训练发展的根基和起点;是拉丁舞运动员成才过程中的“发育阶段”。探索适合于我国拉丁舞运动员技术基础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相关方面,为下一步基础训练大纲的制定奠定基础。。通过《拉丁舞技术基础训练内容框架的初步研究》为拉丁舞教师、拉丁舞爱好者提供拉丁舞初期训练阶段较为系统的实用的教材,为提高拉丁舞教学质量服务。。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课堂观摩等方法针对拉丁舞初学者基础训练内容的要求,探讨技术基础训练内容框架及完成动作的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拉丁舞技术基础训练内容的定义

拉丁舞的技术指符合人体运动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身体潜在能力,有效地完成动作,使拉丁舞能够更加完美表现的合理方法。

为了使初学者能够更快的掌握动作要领,能尽快地投入到拉丁舞的学习当中,在今后的学习当中顺利地、有效地掌握拉丁舞技术。技术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基本动作的练习来完成,因此所有技术动作组合起就形成了拉丁舞技术基础训练内容。

3.2构建拉丁舞技术基础训练体系的现实依据

基本动作是动作中最稳定的部分,也是组成复合型动作的创编也是在基本动作上加以扩展。基本动作无论从动作的过程还是形式方面都比较简单。通过基本动作训练,能使选手逐渐掌握各种舞蹈的风格和特点,也能为学习组合运动,进行成套运动的编排奠定必要的基础。基本技术是有效合理地完成动作的保障。它保证完成动作时身体运行方向、步法、脚法、旋转角度的准确性,运行中的稳定、起伏、控制、胯部摆动、躯干部位向侧延伸,胯部与躯干部位用力的衔接,手臂的摆动的胯部动作的配合。

3.3拉丁舞技术基础训练内容的原则

由于本文研究对象是拉丁舞初学者,因此,选择内容时必须简单易学、准确有效。所谓的准确是指在技术基础训练中,练习内容必须是拉丁舞最基础、最重要;所谓有效,是指初学者在经过准确的、基础的训练之后,能够顺利进入各种动作的学习,且对动作要领的把握能力较强,掌握动作技术的速度较快,技术基础训练效果达到“正迁移”的作用。同时内容也不宜死板单调,不然很可能会打消初学者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技术基础训练内容的选择必须依照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来选择。

3.4拉丁舞技术基础训练内容框架

拉丁舞基本动作是拉丁舞技术基础训练的核心,拉丁舞五个舞蹈各种动作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也是拉丁舞技术基础训练主要内容。拉丁舞基本动作是根据人体结构的机能特征来选择的。了解和掌握拉丁舞的基本动作,可建立拉丁舞的基本概念,培养动作的协调性和拉丁舞的专项意识,并为拉丁舞的动作设计和训练奠定基础。(表1)

表1拉丁舞技术基础训练内容

基础体育运动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发展;新理念

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设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生活富裕则是生产发展的真实体现和直接目的。毋庸置疑的是,广大农民的体质和身心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和直接目的的尽快实现。因此,注重农村体育发展,增强农民身体素质,提高农民身心健康水平,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农民奔向小康生活的必经之路,而“新”则体现着与以往状况的不同,其中改变原来单一的劳动状态,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而农村体育的发展和体育文化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身心健康,增强农村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减少医疗支出,节约经济开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1],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农村体育的发展和体育文化建设的推进还有利于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那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树立起怎样的理念、通过什么路经才能更好地体现体育文化在农村的有效功能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60%,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就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关注农村人口的需求,把农村人口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2],要以全体农村人口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为宗旨,寻求和谐发展之路。

(一)农民乃社会小康之根本

农民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和难点所在,没有农民的身体健康就没有农民的生活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重视农村体育、关注农民健身、关怀农民健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精神文化生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3]。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是国家存亡、发展的基础群体和社会小康之根本。

(二)农民群体康泰国家才能强盛

农民群体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是“农村人口”,包括生活在广大农村的男女老少,他们中虽有已退出农业生产劳动的老人,也有不知将来从事何种职业的少年儿童,但就现状看,其整体性是不可分割的,农村人口家庭生活质量的高低,个体成员身体是否健康是第一位的,因为,健康的体魄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样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前提。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仅会对从事物质生产、提高物质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同样也不利于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农民群体若基本具有健康的体魄,民族兴旺,国家强盛就得到了基本保障。

(三)农村体育是国家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农民是社会的主要成员,农村占国土面积不少于70%,因此国家体育发展的好坏,决不应该放弃农民而论之,也决不可离开农村而言之,而应该把农民体育运动开展的如何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可以说农民体育运动的开展、发展的程度是国家体育运动发展的一个标志。所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改变农村体育发展的落后现状,重视适合不同人群活动的场地、器材建设,切实为农村体育运动的全面开展打下物质基础,为全体农民群体健身服务。

(四)农民体育是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源泉

竞技体育的发展壮大虽然离不开不同层面上的专门培养,但不能否认的实事是“苗子”的产生离不开普及程度和广大农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70%优秀运动员来自农村。农村蕴藏着大批能吃苦耐劳的运动人才,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地[4]。以往在发现农村体育人才时,往往感到年龄过大,运动寿命较短,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体育运动开展不力,很多运动天才在无人发现、过问中随时日而自然消失,即使是个别人被伯乐发现大都已过最佳培养年龄段,且运动寿命不长了。

不难想象,如果农村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从小有条件参与到一项或几项健身和竞技体育运动中去,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农民群体的体质,减少疾病,节约开支,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打下良好基础,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减少不良生活习惯,使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而且也可以为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打下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也就是说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可以促进全民健身和奥运金牌两大战略协调发展。

二、合理布局,全面发展

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新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单一形式,力求为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此,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按地域布局

按地域布局,就是要根据各个区域的经济水平、村落距离、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综合因素,除简易、最基本的设施做到村村都有外,其他要求较高的场地器材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前瞻性原则下先适量修建,尽量做到使有意愿参与者每周可参加3次左右所喜爱的体育运动。所谓前瞻性原则,就是要在考虑现实条件的同时,长远规划,使布局地域性充分体现出来,例如足球场不可要求村村都有,若计划最终应达到3个自然村建1个,那么起初修建时可选取6个自然村先建起1个,以后根据经济发展,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中插法逐步达到目标;又如在山区修建足球场地时,应按地形特点选址,且易小而多,而不应一味强调场地标准,必要时应以五人制足球运动为主要发展方向。

(二)按民族特点布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特色鲜明、种类繁多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各民族除参与一些大众运动项目外,都有自身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因此在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中,除大众运动项目外,应特别重视按民族特色运动布局运动场地和必要的体育运动器材。例如,可规划修建能够逐步改建的赛马场、拳击台、摔跤场地等等,统筹安排,由简到全,步步扩展。这样就会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展壮大起来,为中华体育运动的大发展增光添彩。

(三)按经济发展水平布局

经济条件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没有钱难于成事是同样适用于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最朴实的道理。就目前情况看,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着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及村与村之间的不同经济差异,如果用一个尺度要求办好一切事情是不现实的,农村体育的发展更是如此。因此,运动项目、场地、器械等的布局应在长远规划的前提下,按地域总体经济实力合理布局,即要做到规划周到,兼顾各方;先建后建符合实际,先易后难,先简后逐步发展的科学化布局,切不可一哄而上,中途而止,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不良影响。

(四)按环境特点布局

环境特点是大自然的产物,多数情况下不易或不可改造,与城市社区相比自然环境对农村体育的影响和制约更为明显。因此因地制宜地发展体育运动应该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即应发展中长跑的地区不应苛求短跑;应发展山地自行车运动时不应再“创造”过多的场地自行车运动场;足球运动场应以小型便利为起点,以地方适宜性而修建……总之,即使经济条件允许,也不能脱离地域特色而去盲目发展不适宜的项目,因为这里还存在一个居住人群的运动习惯问题,而运动发展的目的是全面健身,只要能达到此目的,运动类型和形式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且符合地域特征的运动类型和形式更容易达到这一目的。 三、借助外力,协同发展

虽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可行的外力推动和帮助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体育运动的发展必须积极有效地借助一切可借助的力量,协同整体推进农村体育工作。

(一)借助学校发展

要充分认识和有效发挥学校在农村体育工作中“龙头”和“基地”的作用[5]。

现今,我国绝大多数行政村都有小学,而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路径,有一部分小学已发展为九年制义务学校,因此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的建设、发展是必要和必需的,这就给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只要安排得当,不仅可在有效的土地上按互相补充的机制发展运动场地,而且可以共用所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这在运动时间上也是允许的。相互交叉利用使二者协同发展后,精心的规划设计可使资金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发展规模也可相应扩大,从而可使学校体育和农村体育有机结合,同时可使农民体育得到学校体育在技术等方面的有力支撑和有效指导,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二)借助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是国家扶持在农村重点发展的事业之一,企业体育运动的开展也是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机部分。因此,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应与附近企业(包括国有、乡镇和私营企业)结合起来,全盘规划,有机发展。可以采用企业出资,农村提供集体土地的办法;也可以在现有运动场地上调整项目布局,使各自的场地充分利用起来,采取相互补充、共同管理,各自所有、共同使用的办法,当然资金的投入应以企业为主,而人力及扩展所用土地应以农民、农村为主。这样,只要双方在约定的条款下和谐共处,地域体育运动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借助竞技体育项目发展

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正在随国力强盛而日新月异地蓬勃发展,国家、省市的各种运动项目训练基地依据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以及运动特长等大多数新建在农村。虽然由于布点及数量远远跟不上农民体育运动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但所训练项目对周围区域内农村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发展方向一定会有带动和深远影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和农民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上,除必须要考虑到的全民健身项目外,应积极向基地训练项目或类似项目靠拢,以借助基地优势发展农民竞技运动项目,这样不仅会提高农村人口的体育运动积极性,而且会为国家体育运动的整体发展,尤其是竞技运动的发展提供广泛意义上的后备人才阵地。

四、突出乡情,本土发展

乡情即乡土之情,是农村一切需办事情能够办成、办好的基础保障之一,农民体育运动的开展与发展也不例外,要尽可能地突出乡情,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立足农民需求,实行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稳步发展,逐步提高的方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因地制宜、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5]。潜心做到壅根扩张的发展之路。

(一)以本地基础体育为本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虽然国家对农村体育发展直接的投入不多,但是勤劳质朴的农村成员还是通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发明发现了许多适于开展的、有中国农村特色的体育活动[2]。近年来,国家的投入不断加大,各地农村的体育运动随地域和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而持续不断地前行,因此各地都有一些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存在且发展着。故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运动的规划实施首先应重视本地已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项目,使它们向正规、健康和有利于健身的方向发展,以打下运动基础,进而扩展,以求逐步达到基本完善的地步,使每个农村成员都能参与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而只有在已有运动项目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才能有效引导农民积极加入到体育运动行列中,从而达到改善体质的目的。

(二)以乡土体育为主发展

乡土是指农民的生活方式具有浓厚的乡村社会与农业生产的性质与特点,乡土气息浓不仅体现在农民的生活方式中,而且在农民的体育文化活动中也是最典型的特点[6]。乡土体育是土生土长的运动形式,它植根于农村,对体育设施要求不高,趣味性强,简便易行,也具有省钱、能锻炼及可操作性,例如:挑粮食、举重物、负重跑等项目,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对促进当地生产发展功效显著,符合农民健身的习俗和需要。

(三)以个性体育为特点发展

地方或区域内的某一特长运动项目,是长期存在于群众中的经久不衰的运动形式。它不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是“天才”运动员产生的土壤,发展好它们不仅对农村体育的开展大有好处,而且会给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例如,草原地区的赛马、山地区域的长跑和自行车、寒冷地区的滑雪和冰上运动、江河地域及海洋沿岸的游泳及划艇等等。

(四)以民族特色体育为基础发展

多民族和谐共处是我国社会的一大特点,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传统优势运动项目,我们应在抓好各民族具有普遍健身意义的运动项目的同时,注重每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某一具有天赋的运动项目及其各子项目的有效发展。肯定地说,如果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运动中能够精炼出一半运动大项,我国对世界体育运动的贡献将是深远而伟大的。

以上所谈仅仅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和农民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应重视的一些理念和路径,具体的实施应是按各种条件组合下的周密规划来进行,绝不是实施者主观臆想就可以见效的。各级领导和相应的主管部门应将其视为利民利国的千秋大业,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观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充分发挥体育的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03):150-151.

[2]李素.由农运会看多元化农村体育发展趋势[J].理论前沿,2009,(06):33-34.

[3]魏强.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及策略[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23(01):63-66.

[4]李会增,赵晓红,王向东等.对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04):6-9.

基础体育运动篇7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教学体系

apreliminaryResearchontheReformofSportsSomaticScience

experimentalteaching

SHiFeng

(physicaleducationCollege,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44)

【abstract】inviewofthecurrentteachingofsomaticscienceexperimentcourses,inwhichexperimentteachingisalienatedfromthepracticeofsports,andthereexistsalackofinterchangebetweendifferentdisciplines,thisthesisproposestheestablishmentofaexperimentteachingsystemof"onecore、twosystems、threemodules、fourlevels".theseideaswillbeofsome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tothefurtherreforminexperimentteaching.

【Keywords】SportsSomaticScience,experimenteducation,teachingsystem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评价、运动营养学等十几门课程,该类课程是培养体育专业人才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三大系列之一〔1〕。实验教学是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背离了实验教学的宗旨与规律,妨碍学生综合认知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创新思维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深化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飞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

1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院校实验教学基本沿袭着苏联50年代的教学模式〔3〕,实验教学偏重于验证性和操作性实验,学生多以机械被动地参与、程序化操作为主,实验结果作为理论课的验证。这种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实验教学内容多数偏重于理论知识的验证,脱离体育运动实践

体育学知识具有实践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而目前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多数是选用验证性实验来证实理论讲授内容。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实验教学内容按课程各自独立,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是由微观到宏观、机能状态到形态结构、瞬时的动态变化到相对的稳定状态。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评价等不同课程,虽然自成体系,但是在体育科学知识链中密切相关,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而现有实验教学内容按课程各自独立设置,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利于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

1.3实验课教学目的不明确,缺乏专业针对性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等不同专业均开设有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不同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侧重点应有所区别。而目前多数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上均是按照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忽视其他专业的培养特点。实验课教学目的不明确,实验项目缺乏不同专业的层次要求,不适应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

1.4不同课程之间存在较多实验内容和方法的低水平重复

由于现有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课教学,导致各门理论课按照自身需要开设实验。所设实验内容和项目自成系统,相对独立,很容易形成相近课程实验内容的重复。例如台阶实验这一实验项目同时存在于《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三门课程教材中,造成实验课开设混乱。

2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2.1更新实验教学理念

实验教学理念决定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定位的层次、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决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与成效,决定人才培养的标准与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是实验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重要命题。以“体育学大学科、侧重应用性”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理念,在体育学的平台上组织实验教学,注重生命活动普遍规律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可以避免专业越分越细、基础越来越窄的倾向,帮助学生养成整体、系统、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同时根据生命科学知识性强、技术方法先进,以及体育学知识实践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注重实验内容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密切联系,充分体现现代化教育的鲜明特色,形成良性互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分专业、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综合技能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

2.2整合不同学科实验教学内容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力学及体育测量与评价等课程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彼此间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但是,它们在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彼此均以人体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运动训练监测和训练效果评价的科学体系,揭示运动与人体机能之间的关系。而以往该类实验课的设置与相应的理论课程挂钩,相近的课程彼此独立,内容重复,学生难以对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形成一个整体的清晰概念〔4〕。因此,整合不同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综合性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而且是现代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2.3灵活实验课程设置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考虑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不同的基础上,灵活设置实验课。将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分成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和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两部分分别进行授课和让学生选修。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中实验课内容根据各课程教学计划授课,实验课和理论课教学进度保持一致;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成体育教育模块、运动训练模块、大众健身模块分别作为三门选修课供不同专业学生选修。在学生毕业论文阶段,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开设创新性实验。

3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内容

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实验教学目标,依据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按照“保证基础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实践应用、创新研究素质与能力”的指导思想,遵循“务实创新、学有所获、学能有用”的实践应用原则整合、优化实验项目,构建“一个核心、两个体系、三个模块、四个层次”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一个核心”是指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核心培养目标,“两个体系”指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和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三个模块”指体育教育模块、运动训练模块、大众健身模块,“四个层次”指实验教育体系分“基础、综合、设计、创新”四个层次构建(见图1)。

图1运动人体科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

3.1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

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技术体系培养目标面向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三个专业学生。通过该平台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类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原理;学会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学会观察、分析运动人体科学现象和通过测量获得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以及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条件的选择等,初步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体系的主要实验项目包括运动解剖学的形态观察;血压计、心率表等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等;常见运动损伤的检查、包扎等体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等。

3.2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

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根据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三个专业学生所应掌握知识侧重点不同,分为体育教育模块、运动训练模块、大众健身模块等三个模块内容。实验教学重点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学能有用”。

3.2.1体育教育模块

该模块主要对象是针对体育专业的学生。通过该模块的教学,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使学生具备新世纪体育教师应掌握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方法,并能运用于实践,即监测体育教学和指导业余运动训练。其中综合性实验以《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项目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规定的锻炼、测试项目为切入点,以某个项目或项目的某个技术环节为线索,以问题的形式编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设计性实验可安排安排学生撰写实验设计、操作实验、实验报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创新性实验结合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设计〔4〕。该模块的主要实验项目如表1所示。

3.2.2运动训练模块

该模块主要对象是针对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通过该模块的教学培养,使学生能掌握运动时人体内部生理生化变化规律,运动对机体组织的影响、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运用运动生理生化的特点和规律为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科学化服务等理论及知识;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该模块的主要实验项目如表2所示。

3.2.3大众健身模块

该模块主要对象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及以有志于从事大众健身行业的其他专业学生。实验项目选择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和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SGetCeRtiFieDGUiDe》。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人体形态、机能、素质、心理、社会适应各指标的测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人体体质的组成、各指标所反映的人体体质健康的意义,发展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自主研究设计方案及实施加深对体质健康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表3所示)。

4小结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是将体育知识与实验能力培养相结合、基础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提高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质量,构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因此应当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琳华.创新教育与高师体育实验教学改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310-312.

〔2〕〔4〕姜涛,黄海,高新友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3):116-120.

基础体育运动篇8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及手段都很难适应二十一实际人才培养的要求,出现了体育人才供需脱节的现象。如何从实际需要出发,改进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运动水平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浅析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实践

体育运动是人类在自然运动中发展起来的运动和竞技项目。任何一个体育运动项目多少都涵盖了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形式,把体育运动作为发展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不仅锻炼价值较高,而且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竞技价值。体育运动是完善运动技能、培养运动人员意志、提高训练水平的主要手段,也是高校体育为“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服务内容与方式。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现状

1.1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是增加了部分当代竞技运动项目,丰富了较实用的健身教材,完善部分体育基础理论教材。它的实效性是加强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最基础以及应用广泛的体育知识技能,以训练为手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打好全面的体育运动基础;它的趣味性是学生对体育运动或者课程感兴趣的程度。这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内容的知识和实用价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1.2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设置基础化

体育基础知识是最稳定持久且不易老化的部分。当代科技高速发展,一个高校学生在求学期要掌握全部现代体育知识是不可能的,只有加强对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才能提高适应能力。

1.3竞技运动项目的体育教育化

竞技体育项目起源人们生产劳动、生活和游戏,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竞技体育运动在育人方面更深刻,使教学内容更富有内涵,更全面地揭示人的本质规律。竞技体育运动在高校教学中产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以培养体育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的高校,竞技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都是以竞技体育运动为基础进行创新教学,并取的了很好的效果。

2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2.1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教材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体育技术、体育教学、体育健身、体育竞赛组织和规则裁判方法等。但就广义的体育教学内容来讲,单纯的教材内容又缺乏动态性,不能体现体育终身教育思想和反映体育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的具体内容。因此,必须从文化的角度把各个项目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全面系统的融入到综合素质教育之中,开发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身体素质,教育学生在运动的特殊环境下去掌握不同时间、空间自身运动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多种能力。

2.2运用“教学—赛制”教学法

“教学—赛制”教学法就是掌握技战术并应用于学习生活中,这种教学方法是体育技能与学习两只之间的有机结合,也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在掌握体育基本技能技术后才进行教学比赛的教学模式。在体育竞技比赛中体育教师首先教授单个体育技术,然后再组合串联技术,在体育竞技比赛中不断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文化知识认知水平的提高,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的思想。是学生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体育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及技能的培养,还需培养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并积极参与其中。高校体育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要激发学生长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2.3逐步形成“开放式教学模式”

现有的体育教学设施能否满足办学条件和扩大招生的需要,不应盲目的制定招生计划。就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专业来讲,必须从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分析,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已是饱和状态,而社会体育指导人才却非常缺乏。根据这种情况就应当组织研讨,面向社会,按需培养。

2.4优化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现代体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结构优化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当前技术学科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线进行教学方法结构优化,就是指各种教学方法优选或者有机组合,使教学方法最优化。

3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竞技比赛中掌握体育教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在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中应重视对体育运动深层次的教育价值挖掘,教学内容知识传授理论知识而不教实际用途,让学生学会技术反而却不会运用,导致“体育终身教育”思想不能落实。因此,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稳步推进,对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作者:张晖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田象迎.对山东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0.

基础体育运动篇9

【关键词】中学生;运动技能;终身体育

作者曾通过发放问卷方式了解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途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虽然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但在运动项目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活动开展很单调,对技术要求较强的项目仅限于了解,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不系统,不专业。多数学生认为体育课上能学到一定的运动技能,在体育课上学习运动技能是最有针对性、最有效的,而业余体育训练只针对少部分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另外一些学生已经学会利用媒体、网络等各种资源为自己服务。再有,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增加也为中学生提供了更多掌握运动技能的机会。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能明显看出,学校体育课教学是学生获得运动技能的最主要途径。体育与其他学科一样,其学科价值主要体现在让学生学会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上。体育学科的重点应该是“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运动技能的掌握。我们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都是以运动技能教学为基a,而其他目标,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实现也都依托于这个基本要素。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也是中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最有效途径。

有段时间在“淡化论”的影响下,一些教师盲目响应,一味迎合,淡化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使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基础,学生的健康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这些违背了学生生理机能发展变化规律,违背了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和体育精神的做法,使教育工作付出了代价,干扰了学校体育改革的进程。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运动技能教学仍是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堂教学的主干领域,它能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如果没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其他的学习领域必将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而失去体育课程的特征。学生只有在不断积累和丰富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后才能找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激发参加运动的兴趣,能更久的坚持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学校不但要学习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更要掌握终生学习所需要的学习途径与方法,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因此,要让学校体育学习能为终生体育服务,除了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体育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任何个人能够拥有他所需的全部体育与健康资源,更没有人能够在学校期间就了解他一生所需要的全部体育与健康资源。学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体育与健康资源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意义,学会获取体育与健康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并以适当的方式去学习和运用这些方法。这样,可以为青少年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青少年积极正确获得运动技能的前提,掌握了正确的运动技能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基础。依据终身体育的观点,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了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体育应伴随人的一生。如果我们把人生中的身体锻炼活动分成若干个环节的话,那么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整体中刚好处在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因此也是青少年获得运动技能的最主要的途径。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施以科学的体育方法,就能促进他们的身体朝正常的方向发展,形成正确的运动技能,为其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并让他们认识到学校体育不是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过程的终结,而只是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环。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层次上的提高,最终会帮助他成为自我锻炼、获得运动技能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宋尽贤,赖天德.“牢牢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学术综述”《中国学校体育》,2005年第1期

基础体育运动篇10

①要从多视角、多层次细化角度进行研究;②要从体育科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和渗透角度进行研究。按照这两个基本点,文中设计了一个包括一般基础学科、对象分类学科、运动技术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和生物自然学科等5个学科群组组成的21世纪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的景象。1前言从科学发展史的视角看,对体育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之初,由于体育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到了本世纪中期,体育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科学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嗣后,由于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又派生了许多分支学科,至今,体育科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包括众多分支学科、具有完整结构的综合性科学。本文在论述体育科学内涵和体育科学已有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对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同仁。2体育科学的内涵由于国内外学者对“科学”和“体育”的概念均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体育科学的定义没有完全一致的认识。国际体育情报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把体育科学定义为:“有关身体练习的全部知识,这些知识是同整个概念体系相联系并作为一种理论——它确定那些可以预见、评价和证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生物学精神的效果的原则。……它的研究对象,是处在社会整体化过程中,借助于身体练习以求机体与心理得到改善并提高其社会效果的人。”(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德国的《体育百科词典》认为:“体育科学是一个从单项学科的各个专业角度出发,专门针对体育运动及其分支的科学研究、学说和实践体系。它是一门联系实践的、由多种系统知识组成的综合科学。”(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日本著名体育理论家前川峰认为:“体育科学是研究借助于身体练习而形成人的原则和法则,增进健康,发展身体和培养性格等所从事的科学。”(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我国有的体育理论家则认为:“体育科学是研究各种体育现象和最大限度发挥人体运动能力和通过体育手段有效地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综合性科学。”(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笔者认为,由于体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是处在各种身体练习状态对人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所以,应当把体育科学定义为:研究和揭示利用体育的方法手段,全面提高,改善的发展人类身体,心理和社会特性的规律一类学科群,是一门涌有众多分支的综合性科学,属于人体科学的范畴。3《中国大白科全书.体育》卷中对体育科学分支学科所列的条目及其划分。1982年12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12)(以下简称《体育》卷),是80年代初期以前各国科学家对体育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在该卷中对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列了12个条目,即体育学、运动学、运动动形态学、运动解剖学、运动人体测量学(即人类运动学)、运动局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学(即人体运动力学,包含人体结构材料学、人体静力学、人体运动学、人体动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即体育心理学)、运动医学(含运动营养学、运动创伤学等)、运动训练学。同时,在“体育学”条目的释文中提到但未专列条目的体育科学其他分支学科、还有体育哲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情报学、体育史、体育比较学、体育社会、学校体育、体育行政、体育管理。4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应抓住两个基本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体育科学体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知识生长点,处于孕育、萌芽状态的“潜学科”层出不穷,从而使体育科学体系结构不断扩大,迄今为止已大大超出《体育》卷中所记述的发展格局。21世纪是科学高度发达的世纪,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预测体育科学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体育科学体系中正在萌生和有待催生的分支学科,掌握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总趋势,对促进21世纪体育科学研究的繁荣昌盛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都是极为有益的。笔者认为,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趋势应抓住两个基本点。4.1要从多视角、多层细化的角度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趋势体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广义体育即体育运运或身体文化。广义体育包括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社会体育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要研究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又要研究全民健身运动、各个群体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以及各项竞技运动的训练方法的手段、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举措等。从发展趋势看,体育科学研究对象必然会在上述领域不断细化,并且会由于研究方法的改善和科研成果的积累而不断衍生出新的分支学科。4.2要从体育科学与其他科学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角度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趋势从现代科学发展的历程看,自从本世纪中期以来,由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逐渐填平了哲学、社会科学与数学、自然科学之间的鸿沟,不断显示出科学体系整体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体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人既具有社会属性的一面,又具有自然属性的一面,因此,体育科学研究既要借助于社会科学的理论的方法,又要与自然科学交融,顺应科学体系整体化、综合化发展的态势,使体育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融合和渗透,并将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体育科学研究之中,从而促使体育科学体系中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萌生。521世纪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按照上述的观点,笔者认为,21世纪体育科学体系结构将会不断扩大,其体系更加完善,许多正在萌生和有待催生的“潜学科”将会成为“显学科”,其发展态势将会以一般基础学科、对象分类学科、运动技术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和生物自然学科等5个学科群组为基点,不断发展和壮大,发展成为一个包括众多分支学科、自身结构完善、涌有庞大学科群的学科门类。具体分述如下。5.1一般基础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一般基础学科是研究体育领域中各种一般性问题,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学科群组。体育学在体育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犹如教育学科中的教育学一样。体育学的主要任务是对体育学科的各个分支学科进行全面的概括,研究体育领域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诸如体育的本质、功能,体育的特征、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的原则、方法,以及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及体育发展战略等。《体育》卷中的“体育学”条目,将体育学定义为:“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12)体育哲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有关哲学问题的学科,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思想与哲学思想的关系,体育运动的科学观、生命观、自然观,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辩证法以及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等,预料在21世纪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体育》卷中,还提及一门将比较方法运用于体育领域的学科,称之为体育比较学。比较方法在体育比较学中的具体运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即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对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体育运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变化状况进行比较研究,掌握这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体育运动、体育事业发展和变化的状况;横向比较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体育运动、体育事业发展状况、发展条件以及取得的效益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各个国家体育运动、体育事业的差异,总结经验与教训,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为制定和实施体育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这门学科在21世纪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体育情报学是情报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是研究体育情报系统的设计、应用和情报的组织、加工、检索的分支学科,通过体育情学的研究,可以为体育科学研究和发展体育事业提供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准确数据,所以,各国学者也十分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5.2对象分类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体育科学体系中的对象分类学科群组是按照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的群体类型所划分出来的一组分支学科。对象分类学科群中的学校体育学、竞技体育学、社会体育学是分别以面向在校学生的学校体育、面向专业运动员的竞技体育以及面向全社会成员的社会体育作为研究对象的。由于学校体育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这门学科已经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有其自身完善的科学体系。而竞技体育学和社会体育学,由于研究的起步较晚,近几年来在国内外虽然已有一些专著向世,但尚未形成自身严密、完整的体系,其理论基础也还不够完善,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必然会逐步完善,而且还会分化出一些次一级的分支学科。教练员、裁判员在开展体育运动、运动竞赛中虽然不是主体,但他们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在体育运动、运动竞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体育科学体系分化的过程中,创建以教练员为研究对象的体育教练员学和以裁判员为研究对象的体育裁判员学亦是21世纪的必然发展趋势。5.3运动技术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运动技术学科群组是以人体运动和各个竞技运动项目、健身运动项目为研究对象的一组分支学科。运动学是这组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人体运动动作、运动群、运动流的产生、发展,人掌握运动动作和形成运动技能的生理机制等,从而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身体锻炼提供理论基础。运动训练学是这组学科群中的重点学科,它主要是研究竞技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原理、原则、特点和方法,运动员在训练中的适应过程,运动训练过程中疲劳的产生和消除的方法,运动训练水平的测定,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等。同时,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动训练体制,也是运动训练学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竞技运动的迅猛发展,各国的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这些方面的研究。从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看,众多的竞技运动项目、健身运动项目都将会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均可分化成为运动学中的分支学科。同时,有许多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竞技、健身、养生项目,我们也应当积极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在继承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使其推陈出新,努力创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相应分支学科,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完善体育科学体系都是颇有裨益的。5.4人文社会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人文社会学科群组是由于体育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有关学科门类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组分支学科,它既是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社会科学某些门类的分支学科,具有交叉、边缘学科的性质。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体育的社会现象,体育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功能,体育的社会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以及体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基础与社会保障等。体育经济学是研究体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以及体育领域内经济问题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体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体育的社会经济条件,体育经费的筹备与分配,以及体育经济效益的评价等,随着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必然会化分出体育产业经济学、运动会经济学等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体育美学是研究体育美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在体育运动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体育运动对塑造人体美的作用,体育运动技术美、战术美的特征和规律,以及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等。随着对体育美学研究的深入到21世纪亦将会分化出许多次一级的分支学科。5.5生物自然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生物自然学科群组是由于体育科学与自然科学某些门类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组边缘性分支学科。人是地球这个星球上进化程度最高级的生物体。人体运动是一种最高级的运动形式,但也包含了许多低级运动形式,体育运动是一种人体运动,因此,研究人体运动,必须充分利用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等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要借助力学、物理学、化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由于力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的交融和渗透,产生了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边缘学科。体育科学引入力学、物理学、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直接来自于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从而又派生出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物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边缘、交叉学科。运动形态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是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医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融,运动生理学也必将会分化出许多次一级的分支学科,如运动神经生理学、运动消化生理学、运动血液循环学、运动气体交换学等。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中的许多次一级的分支学科也将应运而生。体育生态学是在体育科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体育运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索体育运动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对体育运动效果的作用,进而为改善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促进身心健康服务。上述这些生物自然学科21世纪都会有远大的发展前景。6结语体育科学自本世纪中期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仅半个世纪的时间,由于与许多相关的学科相互融合和渗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由一般基础学科、对象分类学科、运动技术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生物自然学科等5人学科群组构成的、交叉、边缘分支学科层出不穷的学科门类。由于体育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已为提高体育运动技术,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预料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之间的相互交融、渗透,到了21世纪在体育科学体系中,将会有更多的交叉、边缘学科应运而生。由此而推,体育科学发展的前景是无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