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设计的专业十篇建筑设计的专业十篇

建筑设计的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7:08

建筑设计的专业篇1

关键词: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关系

abstract:withthebuilding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professionaldegreemoreandmorehigh,agoodengineeringdesignisarchitecturedesignandstructuredesignoftheorganicintegration.todesignashouldnotonlymeetthebuilding(thefunctionrequirement).Beautifulmodelling,andwillmakethesafetyofthestructure,economy,reasonableofthebuildingiseveryarchitectandarchitectsmustpaymuchattention.So,architecturaldesignandstructuredesign,closelycooperatewitheachotheriskey.

Keywords:architecturaldesign,structuredesign,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概念区别

1.1建筑设计的概念界定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设计仟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使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建筑设计工作的全过程分为几个工作阶段:搜集资料、踏勘现场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循序进行,这就是基本的设计程序。

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建筑上利用各种科学技术的成果越来越广泛深入,设计工作涉及建筑学专业、结构专业以及给水、排水,采暖、空气调节、电气、煤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但通常所说的建筑设计,是指“建筑学”范围内的工作。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更少的劳动力、更少的投资、更少的时间来实现上述各种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建筑师除了精通建筑学专业,做好本专业工作之外,还要善于综合各种有关专业提出的要求,正确地解决建筑设计与各个技术工种之间的矛盾。

1.2结构设计的概念界定

结构设计,即:建构筑物的结构设计。一般包括上部结构设计和基础设计。

上部结构设计主要内容及步骤:(1)根据建筑设计来确定结构体系、确定结构主要材料:(2)结构平面布置:(3)初步选用材料类型、强度等级等,根据经验初步确定构件的截面尺寸:(4)结构荷载计算及各种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分析:(5)荷载效应组合:(6)构件的截面设计。此外还包括某些必要构造措施.需要依据结构专业相关规范、图集等。

基础设计:(1)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上部结构类型及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和当地的施工技术水平及材料供应情况确定基础的形式,材料强度等级,一般有浅基础(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等)和深基础(如:桩基);(2)基础底面积的确定及地基承载力验算:(3)基础内力计算及配筋计算。(4)考虑必要的构造措施

结构设计的成果体现在绘制的结构施工图上,该图纸是结构工程师的语言,是直接面对施工现场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应该按照一定的规范绘制。

2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关系分析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汁是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对整个建筑物的外观效果、结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协调、互相制约的关系。

在建筑设计中,少数建筑师总是把结构放在从属地位,并要求结构必须服从建筑,一切以建筑公司为先导,这一观念分割了科学的完整性,忽略了基本的力学规律,片面地追求建筑与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结合和最大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这样往往给某些建筑工程质量带来了质量隐患和不安全因素。任何一个建筑设计方案,都会对具体的结构设计产生影响,而有限的结构设计技术水平又制约着建筑设计层次。因此,在做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应具备有一定的结构方面基础,能与结构设计适当结合,相互调协,使二者相统一,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

在现实工程实践中:(1)许多建筑设计师,强调创作的美观、新颖、标新立异,强调创作的最大自由度,然而这样的建筑设计将会给结构设计带来很大的困难,作为建筑物本身必须承受起巨大的自重荷载和活载、水平风力、地震力、扭矩力等。如果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构思时,不依据基本的结构技术原理和有关结构的受力特征,不征询结构设计师的意见,往往会使结构工程师不能有效地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进行结构设计导致结构的不稳定等问题。比如将建筑物截面设计成为三角形,其抗弯矩力和抗侧能力比圆形截面、矩形、多边形截面要小得多。(2)还有一些建筑师缺乏对结构力学方面的基本常识,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忽视力学的基本规律.

3.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结合的对策与建议

3.1系统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计算

通过上文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了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区别,以及各自的特点。对于一个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建筑设计就是设计建筑物的总体布局,内部功能.外在形象.细部构造等的设计。满足人们修养生息、活动和审美需求的愿望而创造的一个空间环境。设计的成果主要有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还有必要辅助的效果图等。结构是能够承受荷载并且维持几何不变的构件体系,那么结构设计就是设计能够承受建筑荷载的结构。主要设计房屋建筑的承重构件的布置,构件形状,大小,材料,构造等,其设计成果主要有基础平面图,基础详图。结构平面图和钢筋混凝上构件详图,节点钢筋构造详图等。在构思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应该系统、全面地了解各方面的工程数据、信息,科学地进行建筑设计,同时进行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结构设计。考虑外观造型对材料、承载力、剪力、延性、刚度、抗压、平衡、抗震等的实现难度,整体构思结构总体方案,明确结构总体系与水平分体系、竖向分体系间的关系和设计要求。有必要通过概念性的近似计算进行探索优化,确定结构分体系及其结构分体系及其构件的基本尺寸,确认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确保建筑空间形式与结构受力特征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3.2同步进行质量控制和监控施工过程

在具体的建筑项目设计工作中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两者的设计都事关建筑安全性、稳定性,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是一个集概念、经验、计算、表现等多方面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创造。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的同时,应该提前预测性地考虑施工开始后的质量控制和监控跟踪问题。

建筑设计的适用、安全、经济、美观、便于施工是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这五个方面各有所重,又互为矛盾,一个优秀的建筑结构设计往往是这五个方面的最佳结合。往往设计人员注意到适用、安全、经济、美观,而忽略了便于施工的实现与质量监控的难易。应该在建筑设计的同时就考虑结构设计的成本,以及考虑到以后施工中可以对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跟踪。

建筑设计的专业篇2

我校的古建筑专业是培养高级的古建筑设计人才,我偿试这种老方式,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不是单纯讲理论,而是把理论贯穿到整个的古建筑设计制作过程中,我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一定比例的模型,就好比是让学生亲身搭建一座古建筑。这样既学习了理论知识,同时有理论作指导进行模型的制作,变相地为学生提供古建筑搭建的机会,而且记忆牢固。对培养技能型的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方式方法。我们考虑和古建筑研究机构合作,给古建专业的学生提供实战的机会,使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符合现行行业的要求,为我们培养高级的古建筑设计人才又多了一份保障。

具体构想如下:

1.全面系统地分析国内关于古建筑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以此为引导,同时从社会对古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特性出发,研究行业技能型人才的特质与具体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借助其他院校关于古建筑相关课程总结的教学经验,和我校的古建筑专业相结合取长补短,运用行业要求引导我古建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使其更具备竞争的能力。

2.调研了解国内高校戏古建筑专业实践课程具体形式,特别是河北省各高校相近古建筑专业实践教学现行情况,对古建筑专业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进行实证考察调研,对我校的古建筑专业教学的主要实践环节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3.古建筑专业教学模式框架构建和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教学模式原则、体系、环节、方法、手段和评价等程序与内容的构建和设计。特别是对课程实习、实践和实习基地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设计。以行业技能为指导,对专业实践环节的方法、手段、内容、形式等诸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改革。

4.同时通过实证法研究。以我校古建筑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设计完成的技能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运作结果和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技能型人才从理论上的研究。

5.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古建筑专业教学模式实施与推广的对策研究。主要从政策导向、评价体系、政府、社会的支持力度出发,以及高校教学设施的布置、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改革的激励等方面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

二、古建筑设计专业在我校的培养的目的及当前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进行的教改项目最终目的是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古建筑技能型人才为宗旨,紧密结合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河北省古建筑设计需要,对古建筑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包括教学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本项目改革的目标为:在理论研究、调查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新世纪古建筑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提出有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新世纪特征、实践可行性强的古建筑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教学改革方案和措施。

具体方法为:

1.加快推进我省高校古建筑专业的技能教育和实践教学,将技能教育与实践教学与具体的专业教学良好结合,培养技能人才。

2.加快古建筑专业建设,特别是加强我省高校在实践教学中的技能操作,快速提高我省高校古建筑专业教学水平,为河北省培养古建筑专业人才,提高河北省古建筑设计研究的能力。

3.通过一系列的教改使河北省古建筑专业的技能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步入全国前列。

最主要待解决的问题为:

1.古建筑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特质与具体表现形式。

建筑设计的专业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建筑设计方法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197-01

创新是近年来我国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作为从事设计专业的人员来讲,创新意识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为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大量的优秀建筑应运而生。这其中不乏有许多设计来自于国外的优秀建筑师的创造,随着这些冲击人的眼球与精神的建筑的崛起,也带动了国内建筑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唤醒了建筑师的创新意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创新意识应从小抓起。因此,我国高校建筑设计创新教育的比重也在逐年加大。在课程设置中陆续的设立了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容。鼓励学生的新想法、新思路。试图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建筑设计创新的具体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方面内容。

1环境创新

环境创新指的是以建筑存在的周边环境为主要方面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任何建筑都不可能离开环境而孤立存在,只有建筑与环境有机、和谐的融入在一起,才能真正的发挥建筑的价值与意义。而从另一方面讲,没有绝对相同的环境,这就为建筑的创新创造了条件,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为建筑设计创新设下伏笔,甚至会因此而产生杰作。

2意向创新

意向创新是依靠建筑学所研究的形象、空间、功能等方面作为理念基础形成概念或意向,从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与途径。与环境创新不同,意向性创新往往指的是建筑设计之初的创新性构思立意,可以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概念性的,不以建成为目的。意向性创新常常体现在形象、空间和功能三个方面。

(1)形象创新主要是指对建筑外部形象的创新立意。主要考虑的是建筑外部形态的突破。建筑形象创新依附于社会的进步,新材料的发展。同时建筑形象创新也不能完全脱离内部功能空间而独立存在,深层次的形象创新应与内部空间结合,通过形式体现建筑内涵。只重视建筑外部形象的创新可能会使建筑限于庸俗甚至是拜金的囧地。

(2)空间创新主要研究的建筑内部空间的创新。这里所说的内部空间指的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空间和人的关系作为密切,关系最大。我们常常将空间创新归为单一空间创新和多空间组合两种创新形式。单一空间中,我们可以通过空间的体量与尺度,形状与比例、空间的围透关系及分隔处理来进行空间创新。而多空间组合创新中更强调的是空间的重复与节奏、衔接与过渡及空间的对比与变化等方面的创新。

(3)功能创新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而产生的。随着网络、信息及新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发展,建筑师所面临的新环境下的新功能问题也应运而生。而这些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就有待建筑师们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3科技类创新

有关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的成果本身对建筑设计的创新;另一个是这些材料的灵活运用给建筑设计带来的创新。

建筑设计的专业篇4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环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69-02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27.45%,逐渐接近三成。这其中用于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的能耗约占到建筑能耗的30%~50%。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该比例还有进一步加大的措施。如果不开始注重建筑节能设计,将直接加剧能源危机,同时也会间接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1,2]。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3]。由于暖通空调系统是建筑耗能的大户,对暖通空调系统的进行节能设计和节能运行就成为降低建筑能耗的关键,其中节能设计是系统能节能运行的基础。

培养能从事建筑物采暖、空调、通风除尘、空气净化和燃气应用等系统与设备以及相关的城市供热、供燃气系统与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与运行工作,具备建筑节能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4]。作为培养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和运行专业人才的对口专业,建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从各教学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节能概念和节能意识,以便为其将来从事建筑节能工作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建筑节能观念可以通过相关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来实现。但相关理论课教学可能涉及的问题都是局部的,很难从系统整体入手揭示建筑节能本身的规律,而实践教学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为建筑节能整体观念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

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节能概念的培养

我校建环专业的课程设计为综合课程设计,非传统意义上的完成单科的大作业。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大学前期所学的与本学科相关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工程设计方法和原则,综合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的能力。其主要内容是每个同学独立完成针对某城市办公楼的建筑设备(通风、空调、供暖、锅炉房、制冷、室内给排水、建筑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而毕业设计是在生产实习与综合课程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对完整的、实际的、建筑设备工程的设计和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及深化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学生在指导教师和设计院工程师的指导下应独立完成供热(含供暖)、通风(含除尘)、空调(含净化)、制冷(含中、小型冷库)、中小型供热锅炉房(含热力站)工艺、小区给排水(含建筑消防)等建筑设备系统的工程设计,毕设的题目全部来源于设计院的实际工程。相对而言,毕业设计涉及的工程类型更广,学生受到的锻炼更广泛。

对某工程的暖通空调系统进行设计,其设计的主要内容涉及:冷热负荷的计算、空调采暖方案的确定、水系统与风系统的水力计算、房间的气流组织计算、设备的选型、控制方案的确定等。如何将节能概念贯穿在各设计阶段,是设计节能系统的前提。

1.确定冷热负荷时的节能考虑。单纯的冷热负荷计算看似简单,但学生在此阶段应该了解设计对象围护结构的热工参数、体型系数、窗墙比等是否符合相关的节能标准;建筑物的朝向可能对冷热负荷的影响;遮阳对夏季空调负荷的影响;室内设计参数取值的高低,与能耗的多少有密切关系。加热工况下,室内计算温度每降低1oC,能耗可较少5%~10%;在冷却工况下,室内计算温度每升高1oC,能耗可较少8%~10%。为了节约能源,学生在此阶段应了解在保证室内人体舒适的前提下冬季应避免采用过高的室内温度,夏季采用过低的室内温度。负荷计算完成后,通过各负荷分项分析,提出节能的改进建议。

2.系统的方案确定阶段的节能考虑。应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等因素以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结构特点,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选择并确定适合所设计建筑物的空调系统方式、冷热源方式、以及空调系统控制方式。

在冷热源的方式选择上,应根据建筑的规模、使用特征、结合当地的能源结构及价格政策、环保规定等尽可能地利用基于太阳能、地热、废热等可再生能源或低品位能源驱动的冷热源,减少电能的直接利用。

在选择空调、采暖系统时,应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特点、当地的气候特点、负荷的特点,选择合理的采暖及空调方式,达到运行节能的目的。对于公共建筑的高大空间的采暖,尽可能采用辐射供暖的方式。建筑高度大于或等于10m,体积大于10000m3的高大空间建筑,应采用分层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有集中排风系统时,应考虑设置排风热回收装置。有条件时,可采用自然通风来消除建筑物内的余热、余湿。

3.风管、水管系统、房间气流组织设计的节能考虑。风管、水管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尽量减少阻力损失,在管路通过不需采暖或空调的房间或空间时,相应管路需设置保温措施以防止冷、热量的散失。对于复杂或高大空间的气流组织,应尽可能借助于数值模拟来优化空调房间的送、回风方式,以达到优化节能的目的。

4.设备选型的节能考虑。在空调系统中,冷水机组的能耗是最大的。选择冷水机组时,机组的Cop值应满足标准的要求。然而,实际测试表明,冷水机组的Cop随部分负荷的大小和机型的不同而变化。存在冷水机组在部分负荷下运行Cop值不高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众所周知,机组实际运行性能系数Cop是由机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共同影响的,而通常在部分负荷下运行时,其外部条件较满负荷时优越,环境温度相对较低。在不考虑传热性能变化影响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环境温度的降低来降低冷凝温度、缩小压缩机的高低压力差以改善系统性能系数,Cop最大能提高20%。

冷水机组的单台容量及台数的选择应能适应空调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足季节及部分负荷的要求,当空调负荷大于528kw时,所选择的机组不宜少于2台。

在供暖系统中,严寒地区的燃油、燃气或燃煤锅炉选择时应保证单台锅炉的容量确保在最大热负荷和低谷负荷时都能高效运行,以充分利用锅炉产生的多重余热,锅炉台数不宜少于2台(除小型建筑)。锅炉的额定热效率燃煤、蒸汽热水锅炉不小于78%,燃油、燃气蒸汽热水炉额定热效率不小于89%。

在空调系统中,一般系统设计输送能耗约占空调总能耗的20%,而实际运行能耗占到了空调总能耗的30%~40%。在系统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水泵选择扬程过大,造成“大马拉小车”,高扬程的泵用于低扬程场合,便会出现流量过大,导致电机超载。若长时间运行,电机温度升高,绕组绝缘层便会逐渐老化,甚至烧毁电机。因此该环节中,要重视变频系统的选用。但也应注意到在冷冻水系统中,对于水泵选择变频技术固然有利于水泵运行节能,但是,过小的流量会造成制冷机效率的严重下降,而制冷机是系统的主要耗能设备,因此必须从整体上考虑系统的用能情况。

当通风系统使用时间较长且运行工况(风量、风压)有较大变化时,应考虑采用双速或变频调速风机。

通过上述各个设计过程对节能概念的灌输,学生可实现从课本上介绍的常规空调系统设计到节能空调系统设计的转变。经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两个设计环节的锻炼,在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对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各环节的节能设计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这将对其以后从事暖通空调实际工程的设计和运行将会有较大的帮助,对一些节能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也会随着实际工作的逐步开展进一步加深,为设计更好、更节能的空调系统奠定基础。

三、结论

随着建筑耗能量的逐年提高,实施建筑节能已刻不容缓。建筑节能中的关键是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对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是降低其能耗的基础。作为培养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和运行专业技术人员的建环专业,应从各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节能观念和节能意识。本文从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两个环节出发,探讨了在系统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设计节能系统,以便为其将来从事建筑节能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江亿.中国建筑能耗现状及节能途径分析[J].新建筑,2008,(2).

[2]余晓平.建筑节能科学观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11.

建筑设计的专业篇5

关键词: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素描课程教学改革

前言:素描课程作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的重要基础课程,既是各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也是广泛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目前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对学生的需求主要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设计者,素描课程作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学生将通过在素描课程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来逐渐完成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期准备。

1.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现状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素描教学在建筑美术教育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素描的基础训练培养建筑设计师的造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逐步构建注重能力教育,融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世界各国建筑设计专业的设置分为两种,一是设在工科院校,依托工科院校自然科学方面的优势,侧重于理性及逻辑思维培养;二是设在美术院校或师范学院美术系,依托人文、艺术等社会科学方面的优势,侧重感性及形象思维的培养。我国的高职建筑设计专业基本上设在工科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人文、艺术素质低,这就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教学带来很多困难。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是艺术与技术并重,其教学组织及教学管理与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美术系素描教学分布在2年完成,每学期教学集中相比较,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美术课程计划一年内完成,且每周一段,课时少,教学分散,不利于学生在短期内掌握素描的传统技法和表现形式。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探讨现有的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组织及管理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在实践中摸索一条教学组织及管高的依据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特色,开设素描课程的创新路子,以提升素描课程在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素描课程改革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高职建筑素描课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教学上的不足,以下笔者粗浅的提出自己对建筑专业素面课程改革的建议。

2.1建立合理的专业素描课程设置

建筑学是一种专业内容非常丰富的,由理工与艺术相结合的学术科学。而素描课程作为建筑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与其课程的设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改善教学课程设置上的不足,严格遵循建筑学的教学理念,于其他建筑专业紧密配合,从而达到教学上相辅相成的作用。

同时,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课程设计的不合理性,建立符合学术学习需求的全方位课程设置。首先,在课程设置中,添加建筑类的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是学生充分了解到建筑学于美术学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建立好素描课程的开端;其次,在课程的设计方面,讲究教学的循序渐进过程,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主走进美术设计的殿堂;再次,多增加素描的基础设计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艺术原理和美术的基本技巧,为建筑绘画的创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艺术审美基础;最后,建立素描于建筑设计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素描老师参与到建筑设计课程中,同样建筑设计老师也参与到描课程的指导工作,使两个课程的老师,相互给我建议,致使两个课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相互渗透。最终达到有针对性的提高素面基本,服务于建筑设计的课程设计理念。

2.2改变教学方法,适应素描教学的灵活性

现代的素描教学,存在多样性于灵活性。因此,传统“教师示范,学生观摩”的高职素描教学方式,早已不能适应现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良好吸收的需求,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工作尤为重要。

2.2.1在教学中,建立展开式教学方法。因此素描是视觉上的艺术,因此对素描的教学方式,大可以从学校的课堂延伸到博物馆、美术馆、甚至是艺术沙龙中来,增加学生视觉艺术上的经验,寓教于乐。

2.2.2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素描教学中充分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作为对传统素描教学的有力补充。同时,通过多媒体形象的图例分析,生动的开展素描教学工作。

2.2.3在教学中,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选取有创作意识的课题进行分组讨论。激发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是每名同学都参与到课题中来,共同研究,共同实施,提高集体协作精神的同时,也为建筑设计创作埋下伏笔。

2.2.4在教学中,开展引导式教学。在素描教学中,组织高年级的学长以身讲演,引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素描学习,是学习更有针对性,根据专业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高职建筑专业素描课程的改革道路上,任重而道远。而建筑素描图,作为建筑设计是对个人设计意图、设计灵感最直接的表达手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在开设建筑学专业素描课程时,既是本着对学生能够熟练表达建筑设计构思和加强绘制效果图技巧的初衷开设的。但是,目前我国素描课程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不足,遏制我国专业人才的输出。因此,对专业素描教学方式、课题设置等教学问题的改革工作尤为重要,势必成为我国培养全方位、高素质建筑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娜.观看的艺术――建筑美术素描教学新视角[J].艺术探索,2007,(02).

[2]厉子强.建筑美术素描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5).

[3]李泰山.环境艺术设计素描教学初探[J].美术研究,2007,(04).

建筑设计的专业篇6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217-02

近年来,建筑学专业逐渐在各地方院校开办。虽然这些院校的建筑学教学起步晚,但教学质量水平提升迅速。建筑学作为一门建筑类学科在目前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建筑设计基础》作为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备受学校教师的重视,它的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理念关系着学生建筑设计基本观念及思维的形成。本文就近=年来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对《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日常教学情况及发展进行了说明,以供参考。

一、关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说明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中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课程按照传统教学内容设置分为理论和实验部分,实验部分主要包含仿宋字练习、水彩渲染技法练习、线条练习、图纸抄绘等基础内容。该门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在建筑学专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好该门课程将有利于建筑学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能更好从事建筑设计及相关工作。目前,《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我国地方建筑院校均有开设并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也是各地方建筑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可以说,该课程在这些年发展中已逐步形成各院校特有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将更加有效,对于培养综合实力强的建筑学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目前《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部分地方院校早期对《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缺乏系统认识,《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被定义为专业基本技能培训课程加以对待与培养。而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严格的技法训练为主,通过一系列工程案例逐步将学生引入建筑设计的思维模式中,过多地强调临摹练习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如江西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成立之初就对该门课程培养大纲过多强调了基本技法训练、模型制作等,未能将如何提高学生的建筑设计思维意识及创新能力放在其应有地位,使得该课程在日常教w中收效甚微。但目前,经过持续多年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建筑学专业的教与学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地方院校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应重视这一细节,制定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该课程发展。

三、关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发展情况描述

前面提到,《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由于各地方院校对该课程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其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纵观该门课程的发展,这些年变化较大,如江西理工大学根据当前教学水平较高的华南理工大学的教学实践,教师也在该课程讲授中逐步加深了认识程度,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了由基础训练型向认知设计型过渡;同时,随着课程要求的不断提高与人们建筑观念的改变,该课程教学,目前逐步实现了向综合改良型过渡,其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基础训练型教学模式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改变。《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如较早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将该课程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即建筑概论理论课程学习及作业练习。理论课程的学习一般包括建筑基本属性、构成要素及中外建筑简介等,授课内容较多,教学要求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建筑理念及建筑设计为主;同时,对于作业练习主要以绘制线条图、建筑视图等,着重培养学生绘制建筑工程图的基本功。地方院校早期对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采用模仿其他院校或根据教师本身所受专业教育模式来安排教学内容,目标不清,教学效果也一般。但是在这些地方院校和教师的努力下,教学模式逐渐有了各自的特色和成果。因此,传统基础训练的模式逐渐被新的教学模式替代。随着国家及学校对建筑学科的重视,以及当前招生方式的改变趋势,各地方院校也逐渐采用适当的方式对该课程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要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与信心。此外,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课部分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实验课程中动手能力差,创新思维少。针对这些现象,应该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比如在作业练习进行了改革,加入了结构设计的内容,使得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效的融合[2]。不管教学改革的内容变化多少,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仍在于培养学生树立初步的建筑观念,使得学生透彻了解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更好地学习后续课程。

2.认知设计型教学模式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突破。随着国内各建筑院校对低年级《建筑基础课程》的重视,地方院校教学改革内容已较少从国内别的学校“拿来”,提出了地方特色教育理念,教学的重点也由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培养过渡,主要是从侧重于手工技能训练转向创造能力训练培养。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可以辅以计算机使用课程训练内容的完成,还可以用计算机和手机等获得较多新鲜的建筑资讯,更新和扩展知识面。教学改革后的认知设计型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能够尽早进入建筑学专业角色,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建筑学其他课程知识,促使学生成才。认知设计型教学模式的建立正是为提高建筑设计基本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当时国内外常采用的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实践的证明,该种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逐渐显露。这种模式在地方院校课程的改革中也弥补了不足,并有所突破。当前,地方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深造前未接触过建筑学相关知识培养与知识积累,单纯用这种认知设计方式来改变当时该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可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脱离了实际,因而不能得到长期发展。如江西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强调学生在入学后即开始对建筑设计知识的全面讲述,由于学生综合技能差,教师讲述及辅导存在很大难度,无法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全面学科基本知识讲解。

3.C合改良型教学模式已成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模式。随着这些年地方院校的建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主要是综合改良型教学模式。目前各地方院校基本上都对原有教学计划进行了优化,有的学校建筑设计课程内容基本每年都有改动,并且实验课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与当前的教育形势接轨。与此同时,学校更加重视教师综合技能的提高,每年会安排工程实训提高教师的理论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建立学生对学科专业的认识与认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综合改良型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也加强了建筑学设计基础技能训练,逐步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基本认识,为以后其他建筑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属于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必修的基础课程,学好该门课程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并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有利于学生建筑学理念的提升。本文就地方院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基本情况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说明;并对这些年该门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由基础训练型教学逐步向认知设计型型教学、综合改良型教学的教学改革历程,探讨了该门课程改革中教学质量及教学重心问题,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原伟,刘潇衍.建筑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思路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5):11-12.

[2]马震,蒋天洁,陈倩云,等.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探索[J].山西建筑,2014,40(10):257-258.

[3]何宇珩.建筑设计初步的教学改革探索[J].大科技,2014,(15):45-46.

architectureDevelopmentofLocalColleges"architectureDesignBasis"Course

Xiaoping

(SchoolofarchitectureandSurveyingengineering,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Ganzhou,Jiangxi341000,China)

建筑设计的专业篇7

关键词:建筑设计;低年级;提高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019-03

《建筑设计》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该课程的授课方式以教师“一对一”指导学生为主,与学生习惯的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一对多”的授课方式有很大差异。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求学生改变学习习惯,转换角色,变为学习的中心体,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具有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并能积极与人交流、讨论。

建筑学专业低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关键在于通过简单功能的建筑设计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一、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低年级学生处于建筑设计理论和技术理论学习的初级阶段,也处于对建筑设计课程的指导教学模式的适应期,因此低年级的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前松后紧”的现象普遍存在

习惯了“一对多”授课方式的低年级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课堂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往往不能很快适应《建筑设计》“一对一”的授课方式,需要较长的时间调整学习习惯和方法,从而养成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学习习惯的调整和适应过程中,低年级学生课后的时间安排往往不合理,缺少足够的课后自学和思考过程,无法按教师要求的进度完成相关任务。课堂上,大多学生因不想暴露自己进度落后的问题,而不愿意与教师交流和讨论,致使教师上课无的放矢,影响教学指导效果,最终导致课程设计进度的拖延,学生后期交图不得不熬夜受累。面对这样的学习压力,低年级学生疲于应付,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2.师生间存在交流沟通障碍

师生间良好的交流是保证低年级建筑设计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往往形成以下几个影响课堂指导教学效果的障碍:第一,由于尚未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低年级学生不懂得系统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或建筑理念,语言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第二,由于长期处在教师一言堂的环境中,低年级学生习惯被动地、安静地接受知识,对建筑设计课上教师给予的改进意见只会一味接受,不敢提出质疑,甚至一声不吭,毫无回应,以为这样才是安静听讲的好学生。以上问题,使得教师无法准确判断学生对课堂指导的理解和领悟程度,而只能按照经验重复强调关键性问题,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尖子生”的脱颖而出。

3.同学间专业交流欲望不强

建筑学专业学生间的专业交流能碰撞出激动人心的思想火花,而且同龄间积极的交流和对比也能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提高学生建筑设计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但低年级学生中以下现象屡见不鲜:第一,由于专业知识面窄,他们往往对建筑作品缺乏感悟,不会进行作品分析,甚至不敢大胆表达自己观点。因此,同龄间甚至同班同学间往往缺少专业交流,“闭门造车”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悟性高的学生担心被其他同学模仿,不愿意与同学交流感受,分享学习心得。

4.查阅资料的自学能力较弱

建筑学的艺术性、社会性和技术性要求学生应具备开放的心态和视野,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信息化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除了图书馆的纸质书籍外,互联网还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电子书籍、图片或资料。虽然高校图书馆均会定期对学生进行资源库的使用培训,但因可多人共享的电子数据库资料多是文字形式的理论文献,不利于低年级学生兴趣的培养,而易于低年级学生接受的印刷精美的纸质图片书籍却受数量的限制,无法同时实现多人共享。因此,低年级学生更倾向于求助互联网的图片资料。然而,互联网资料繁杂且良莠不齐,低年级学生在缺乏对优劣和美丑的判断能力的情况下,或者无法收集到教师所推荐的优秀作品的详实资料,往往断章取义地理解作品;或者因作品资料品位不高甚至恶俗,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也极其不利。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措施

上述问题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密切相关,若熟视无睹,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将面对更多的困难,甚至不能适应将来设计院工作的要求,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停留在“一对一”的解决学生设计方案的层次上,不仅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意,还要更合理、灵活地组织安排课堂教学,更应指导学生拟定课后的学习计划。以下是笔者提出的一些建议。

1.提倡1:1和1+1的时间计划

所谓“1:1的时间计划”,就是要求学生课后至少应安排与课堂等量的自学和思考时间,或者用于学习相关建筑规范,或者用于推敲工作模型,或者进行建筑构思,等等。“1+1的时间计划”,就是要求学生除完成建筑设计作业外,还应保证足够的课后阅读时间,每周的课后阅读时间应该相当于课堂和课后用于建筑设计作业上的时间总和。积极提倡上述的时间计划,既有助于确保学生及时完成设计任务,避免临时突击造成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又能对学生灌输学习主体意识,培养独立自学习惯。当然,要求学生按上述时间计划安排课余时间,反复提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投入精力,认真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敦促他们的设计进度,并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

2.以问题为驱动,授之以渔

教师按设计的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的问题,并传授分析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收集和分析资料,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以设计初期的基地分析为例,教师应先介绍设计工作必须关注的若干基地环境要素,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基地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以及通过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传授了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预设的若干问题,如课程作业的基地入口和基地道路的设置,建筑的占位与布局等。学生在掌握了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后,在新的情景下展开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尝试各种设计的可能性,在独立思考中体会探索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思考的意识。

3.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师首先应向学生强调: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以调动他们与人交流的热情和课堂发言讨论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应视教学实际和进度灵活安排课堂小讨论,包括:分组讨论和个人发言。教师参与分组讨论并给与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尤其是不爱发言的个别学生。个人发言,即:个人面对教师和全班同学的发言,发言者压力更大,应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轮流参与,使每位学生都能受到这种训练。个人发言适用于小组代表介绍本组讨论结果或小组协作成果,也适用于学生个人设计方案的解说,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全班学生提问或讨论个人的设计方案,并给与点评。该过程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助于学生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同时也让对交流有所保留的学生意识到交流和相互学习的益处,全面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热情。

4.促进同年级及年级间的交流

教师应该积极创造同年级学生和高、低年级间学生交流的机会。可举办年级设计作品展或年级座谈会,并邀请活跃的高年级学生参加,介绍学习经验,充分利用和发挥同龄人强大的带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对专业的兴趣。以查阅资料为例,教师可以邀请高年级的优等生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从介绍资料阅读,到创意萌芽介绍,最后到作品定稿的全过程,使低年级学生认识到阅读是创意和设计的源泉。教师可进一步推荐专业的建筑网站、论坛和书籍,还可以大师名作为例,现场演示搜寻全面详实的作品资料的方法和过程。

另外,促进高低年级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为个别低年级的优等生建立更多的专业交流渠道,发挥其在本年级的带头作用。

建筑学专业低年级教学是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建筑设计》是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紧密接轨的课程,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形成的不良习惯、方法将严重影响其今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总结《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低年级学生的各种不良表现、分析并及时调整修正教学教法,是极其必要的,笔者对低年级教学进行了实践性探索和经验总结,希望有助于改善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露.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课程整合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6.

[2]邢燕,张驰.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2,(10).

[3]余卓群.建筑学教改刍议――从评估看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J].建筑学报,1995,(5).

建筑设计的专业篇8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理性思维教学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建筑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对本专业其他课程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我校环境设计专业为艺术类招生,学生美术功底好,有一定的艺术和审美修养,但普遍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因此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为引导学生在认识建筑的过程中,培养其对建筑空间、建筑构造等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其形成严谨的设计思维方式。通过课程学习,熟识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及涉及的学科、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完成市场调查、资料收集、设计构思、方案选择、设计分析、评价及设计的能力,加强对建筑设计基础及建筑空间与环境设计的联系性认识,从而提高设计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能够发现的问题

1.理论知识掌握较少。

在本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没有开设一门系统的环境设计理论知识课程,更不用说开设建筑史课程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甚少。在教授建筑设计课程中,就大二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他们对建筑/设计发展史、风格流派等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不够。以至于教师在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时,不得不花三分之一的时间补习建筑的发展史,帮助学生对古今中外建筑的有所认识,然后才展开讲解建筑空间的基础知识。如此,课程实践时间和课堂答疑时间减少,不能及时解答学生方案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弱。

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是建筑设计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中,感性过多,喜欢任意发挥。如在设计楼梯时,还停留在构图画面是否完美的阶段,而没有考虑楼梯在整栋建筑中所处位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室内外空间通行的功能,楼梯踏步过窄、踢步过高现象很是常见。学生时常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评阅设计稿时,总要说我设计的楼梯不合理?明明我已经把图画得很漂亮了。”追求构图的完美,过度画面,构图和空间设计的合理性之间欠协调,在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方案设计中占了很大比重,显然忽略了建筑设计不仅是一门讲究审美的学科专业,还要强调其实用性和功能性。

依照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设计表达及方案构思仍然是薄弱环节,得分率比较低。尤其是建筑空间尺度的把握方面情况不理想,忽略了建筑设计基础及建筑与环境设计的联系性。另外,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设计类学生有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在建筑设计方案的表达中虽然发挥了一定优势,但这种感性的思维方式在部分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空间的理性表达,以至于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

3.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欠合理性。

按照专业培养计划的安排,建筑设计课程定于大二下学期开设,为本学期的第一门专业课,是比较合理的。这个时候,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人体工程学知识,对建筑室内空间也有了解,软件操作、手绘制图能力可满足建筑方案设计的需要。但在我校的课程开设过程中,建筑设计课程之后安排的才是计算机辅助设计3Dmax,方案最终的效果图只能依靠手绘完成,只有部分课下自学3Dmax软件的学生能够做出基础的建筑模型,和方案草图的设想相差甚远,远不如大多数学生手绘的效果图表达得更全面。

建筑设计类课程安排松散、授课周期较短是影响授课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按照其他专业发展较为成熟院校的情况,建筑设计课程开设56学时,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但是就我校本专业的实际来看,课程结束以后,学生尚且停留在对建筑空间的懵懂认识阶段,更不可能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方案。

4.课程实践环节缺失。

因课程学时安排较少,无法安排课程实践与测绘,同学们日常接触最多的空间都是宿舍和教室,加之上述建筑空间理论知识少等原因,学生无法全面地认识某一个或某一类建筑。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学生对人体工程学、建筑空间的基本知识已经有所掌握。但在做方案设计时,仍然有部分学生无法准确把握空间的长、宽、高尺度,如有的同学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也做特别的概念性设计,在普通居住空间中设计了面积近60平方米的卧室,而此卧室的高度为4.5米。无论是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居住空间的实用性角度来看,过大或过高的空间,都不适宜人居住。另外,开窗面积过大或过小、窗户高度过高或过低等也是常见现象,窗地比例严重失调。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索

1.设计选题,考察基地,拟定设计对象。

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根据拟定的设计任务书及选题,可增加基地考察的环节,做足功课指导学生勘察建筑所处场地的地形、气候、交通、人文和历史条件;同时让学生了解该空间的使用者和家庭每一个成员的需要、嗜好、生活方式和习惯,将这些作为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可使空间设计更合理,住起来也觉得舒服。这样可以更好地做到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做出因地制宜的建筑空间设计,同时创造宜人的居住空间环境。利用此教学方法,既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工作习惯,又可达到激发专业学习好奇心的目的,体现了设计课程教学的生动性与灵活性。在这一授课环节中,教师应当注意的是,需要提前找到环境优美的场地作为勘察基地,做好选址的自然、人文环境的材料准备与分析,多角度指导学生进行考察。

2.分组合作,进行建筑空间测绘。

建筑测绘是认识和调查研究建筑的重要途径,通过测绘了解建筑的构成、空间尺度和细部构造;旨在通过实践提高认识,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从三维到二维的训练过程。让学生测绘自己熟悉的建筑空间如教室、宿舍等,体验该类空间的使用状况,并对室内家具尺寸、灯具及插座位置等进行测绘,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平立剖面图及三维效果图。这样直接、方便的空间体验,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解决测绘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对空间与形体的初步认识,了解人体的基本尺度,在方案设计中可以更好地把握建筑尺度,设计理想空间,也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

在测绘过程中,要求学生分组合作,3―5个人为一组,每组选择不同的空间进行测绘,通过分工合作完成测绘任务。任务完成后,组织阶段性成果讲评,采取小组之间互评与指导老师讲评的方式,加强设计资料、方法的交流,在频繁的交流与讨论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创新。此外,分组合作,促进了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创设问题,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精心设计各教学阶段的讨论题,在阶段任务开始前向学生公布,过程中可向学生提供查找问题的线索和部分资料。这些问题应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并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对问题的探索与创新意识。这些问题应与当前学生的能力相适宜,所探求的答案可具有多样性,对所创设问题的各部分能够层层深入,如能引出新的可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则更妙。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自由,更多地提供展现学生个性特点的舞台。另外,选择学生易于接受、感兴趣的、合乎实际需要的问题,也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4.成果展示。

在课程结束时,安排课时展示学生的测绘作业、方案设计成果及课程学习心得;最终的设计结果汇总成a2图纸大小张贴在教室,要求图面表达清晰完整、制图规范、板式富有创意,有适当的文字分析、设计说明,并将上述内容制作成ppt,逐一汇报。成果展示与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讲评、学生与教师互评相结合的模式,摒弃传统的由教师一人评价模式。通过讨论与成果分享,可增强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学习效果;也是改善当前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习惯自顾自做作业、课上课下专业学习欠交流、合作意识不强等现状的有效手段。

5.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加强课程间联系性。

在环境设计专业培养计划中,先修课程应为透视学原理、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更好地帮助完成建筑设计方案的表达;在空间表达中,若效果图形体表现准确,则可提高学习热情,提高理性知识学习兴趣,从而借助课程达到向理性思维的转变。人体工程学与家具设计课程中人体的动、静态尺度及心理空间尺度、家具的尺寸等数据,为建筑设计提供了科学的规范和约束,是设计功能、尺度合理空间的基础。

与建筑设计后续关系紧密的课程是建筑模型制作,若能紧跟着开设此课程,要求学生将建筑设计课程的方案制作成三维模型再次展现,发现从二维图形生成三维空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方案设计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和完善建筑模型,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组合能力,从而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性,延伸和巩固课程价值,达到开课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

[2]吴恺,王蔚忻.关于环艺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8,(13):120-121.

建筑设计的专业篇9

关键词建筑行业;应用技能型;土木工程;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012-03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毕业设计则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综合,更体现了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随着卓越工程师培养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已无法满足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1-2]。同时,建筑行业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当前,在提出建设应用技能型高校,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背景下,本文面向建筑行业需要,探索与创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建立团队指导、产学研联合培养、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科研项目―创新实验―毕业论文一体化等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以期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锻炼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1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选题单一,与实际工程脱节从毕业设计题目看,大多数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设计为主,单一且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体现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主要是多层民用建筑,虽可涉及办公楼、教学楼、商场、住宅等,但基本均为框架结构,较少涉及钢结构、工业厂房、高层建筑等。对技能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来说,只有少数学生可以进入设计单位,绝大部分毕业生从事施工、监理、造价、检测等工作[3],但毕业设计很少涉及,与实际工程需要脱节。

普遍存在前松后紧现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时间一般为14~16周。实践表明,在毕业设计开始时,部分学生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尚未进入状态,不急于开始毕业设计工作;另外,就业、考研成绩刚刚公布等因素,使得毕业设计的前期时间被大量占用,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和进度。随着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到5月份,学生才意识到时间紧迫,于是开始加紧时间,加快速度,也使得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总之,这种前松后紧的现象使得计算书和图纸错误较多,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

照抄照搬现象亦较普遍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基本采用电脑绘图并完成计算书,锻炼了学生软件应用能力,但这也为学生照抄照搬别人的毕业设计成果提供了条件[4]。在毕业设计期间,不少学生能找到往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很多学生由于前期进度较慢,后期直接将别人的毕业设计计算书和图纸稍加修改,从而短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这样完成的毕业设计往往错误百出,极易出现计算书前后矛盾、计算书与图纸自相矛盾等情况,失去毕业设计的目的。

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应用技能型高校,绝大部分本科办学时间不长,近年来引进教师较多,他们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对理论课程比较熟悉,但对实践教学内容明显不熟,工程实践训练更加缺乏,对规范条文也不够清楚,不能很好地指导毕业设计。同时,高校历来重视教师的学历层次、科研项目、论文、经费到账等,对教师的工程实践不够重视,导致部分高学历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时,仅能解决毕业设计中的小问题,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与应用技能型高校的办学思想也不符。

2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创新途径

在应用技能型高校办学背景下,面向建筑行业需要,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亟需改革和创新。基于此,提出几种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团队指导毕业设计土木工程专业涉及面广,其内容无法在毕业设计中全面体现。组建团队指导毕业设计,从科研、工程实际出发,由多名教师合作组建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多名学生完成较大的毕业设计课题[5]。例如,以某公路设计为团队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团队可分别完成线形设计、路基路面设计、桥涵设计、概预算与施工组织设计、附属设施设计。另外,还可安排建筑工程方向学生完成加油站的结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协调,最终完成一条公路的设计工作,每个学生都加强了对公路设计的全面认识,形成了比较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不仅符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也是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思路。

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应用技能型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这对创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具有指导作用。很多高校指导教师选题缺乏工程实际背景,历年毕业设计土木具有相似性,造成学生对毕业设计缺乏新鲜感和产生脱离实际感,对毕业设计兴趣不高[6]。通过产学研结合,聘请校外企业导师单独联合校内导师指导毕业设计,可以丰富毕业设计内容,紧跟工程实际,也可直接参与工程单位项目,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学生也可以在企业导师的帮助下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对就业大有益处。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毕业设计的内容基本是几门主干专业课程课程设计的综合。因此,可以利用某一完整的已完工的实际工程资料,根据课程需要,分解成各课程设计的原始参考资料,这样每个学生的课程设计内容整合后就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设计。毕业设计时,只要将完成的课程设计有机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文件即可。

以城市地下工程方向为例,该专业方向的课程设计除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外,一般还包括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地下建筑结构、隧道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设计[7]。从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上讲,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紧密的依存、制约关系,如图1所示。根据地下工程的实际情况,可将设计内容分为四大块:规划设计、隧道设计、地下结构设计及施工组织。毕业设计时只要整合好这四大块内容,即将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并优化之,便可得到与实际工程基本一致的设计方案,甚至更优的设计方案[8]。

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创新项目一体化为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部、教育厅、高校设立了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学生通过主持或参与这些创新项目,培养了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对于这些学生,允许他们以创新项目内容为基础申请做毕业论文,这样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互为补充,实为一体。同样,指导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具体做法是将科研项目内容进行分解,以适合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在具体确定毕业论文课题时,应基于学生现有理论和专业知识,选择以锻炼动手能力和学习科研方法为出发点的课题。

3几点建议

鼓励年轻教师走出去,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年轻教师加强与工程单位的交流与联系,积极参与具体工程,包括设计、施工、监理等不同工作性质,全方面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鼓励年轻教师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熟悉工程规范条文,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取得注册师证书后还可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单位。

加强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实施全过程监控学院要对毕业设计选题、教师指导时间、学生设计时间及毕业设计检查要求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安排固定教室进行毕业设计,坚持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后期检查,并进行中期答辩,对中期答辩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红牌、黄牌、口头警告,做到全过程监控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

保障毕业设计经费,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积极性在教学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务必要确保毕业设计经费,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经费问题,如毕业设计检查时相关资料的打印、复印等费用;对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及学生可以解决一些试验材料、测试仪器等费用,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量。

严把毕业设计答辩关,大力提倡公开答辩毕业答辩环节十分重要,它是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综合体现,严禁走过场。同时,大力提倡公开答辩。其中,对于优秀毕业设计必须参加公开答辩,并允许低年级学生旁听,让低年级学生对毕业设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掌握一些问题的处理方法,为以后自己做好毕业设计打下基础,还能够促进优良学风的建立。

4结语

建设应用技能型高校势在必行。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的一个集中体现,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建筑行业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本文以办好应用技能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为目标,总结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改革并创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全面素质,对应用技能型高校如何办好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铮,王海莹,孙俊.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1):100-102.

[2]李方慧,赵永江,孟凡.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40-42.

[3]张亦静,何杰,肖芳林.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2(3):

107-109.

[4]高笑娟,李跃辉.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方法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27-130.

[5]李富荣,荀勇,王照宇.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40-141.

[6]姜旺恒,钱国平.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题目多样化改进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84-186.

[7]李富荣.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5):158-160.

建筑设计的专业篇10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细节设计;思考

毕业设计课程不仅是建筑学专业学生五年本科学习的一次总结,更是由校园内的一个个课程设计到实际工程或是科研项目的一个转折。

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作为建筑学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用于分析、解决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等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设计方法和科研能力得到初步训练的重要过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在态度上,有些学生觉得毕业设计和以往的课程设计没什么不同,类似的建筑类型和规模也都做过;在学习手段和方法上,许多学生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途径,仍是生搬硬套地“模仿”实例或是多实例的拼凑;在时间安排上,由于实习、考研、找工作等原因,有些学生总是比规定时间晚完成,或是在交图前几周“灵感突现”,但由于时间有限,设计缺乏深度,图纸表达。种种问题的出现导致的结果是毕业设计质量不高,离预期的教学目的尚有差距。

因此,需要对这门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尽可能对每一环节进行细化设计,使毕业设计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化。

一、教学模式实行“双师制”+“预约制”

1.毕业设计中采用“双师制”

在我系的建筑学培养计划中,毕业设计课程是紧随设计院实习之后的,一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时期仍然希望留在实习单位继续学习,增加实践经验。在学校来看,此阶段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和尽早就业,于是在学校和辅导老师的重重压力下,学生就采用“拖延战术”和辅导教师进行“斗智斗勇”,目的就是能混过关、混及格、混毕业证。在老师与学生的矛盾立场中,学生在毕业设计上投入的时间就没有保证,老师也总是觉得毕业设计带起来很“累”,最终的结果是毕业设计的质量不尽如人意。

针对这种情况,与其站在学校和老师的立场,不如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在这种状态下怎样解决学生面临的矛盾。学生留在设计院实习就有许多有利的资源可以使用,像设计单位的注册建筑师、经验丰富的前辈设计师等,他们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方案设计中的工程经济、技术问题等。学校可由此作为出发点,和设计单位进行教学上的合作,让设计院抽出经验丰富的建筑师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另一指导教师,和学校的专业辅导老师一起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解决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问题,这就是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中提倡的“双师制”。“双师制”的教学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进退两难的处境,也更好地弥补了学生对经济、技术等实践经验掌握不足的缺点,同时也有可能在长时间的实习中与设计单位建立情感,提升设计能力,最终留在实习单位工作或是为其他的求职获得充足的经验。

2.毕业设计中采用“预约制”

毕业设计的课堂组织之前是沿用以往课程设计的模式,一周定期见两次面来检查学生的设计进度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但是在毕业设计这一学期中,往往是学生最忙的阶段,考研复试、实习、找工作等等,每个人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时间的安排很多情况下也不受自己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定时定点地与指导教师见面就显得比较困难。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可以在时间安排上更加灵活,采用“预约制”模式,在每一阶段进度安排允许的时间内,学生尽可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预约老师商讨方案,快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

“双师制”和“预约制”两种教学模式是针对学生遇到的不同矛盾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这两种模式,采用“双师制”+“预约制”的混合教学模式来更好地完成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

二、毕业设计选题要力求真实性与科学性

1.毕业设计选题要力求真实,贴近社会需求

毕业设计选题的真实性,即要真题真做或是真题假做,也就是将毕业设计放到生产实践当中去,这当中包含实际工程设计、项目招标竞赛、科研课题以及结合真题所做探索性设计等。真实性的选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目前设计市场上对不同类型建筑的功能、空间、形体等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具体需求,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一些实践基础。之前毕业设计题目采用与课程设计差不多的假题假做,学生认为任务书的设定缺乏特色和新意,毕业设计做起来跟以往的课程设计差不多,没什么趣味。而真题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挑战性,增加毕业设计的趣味性,进而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和进取心。

2.毕业设计选题要科学合理

毕业设计选题的合理性是指在选题真实性的基础上,力求选题的多样性和学生选择题目及指导教师的自主性。毕业设计开始之前,根据教学大纲的需求,结合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安排毕业设计的题目。这当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继续留在设计院实习同学,可以征询他们的意见,如果正在参与或即将参与有一定代表性和规模的工程项目或投标竞赛,可以让他们以此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另一种是自己没有合适题目的,系里要组织指导老师结合自身情况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认真甄选,既要考虑题目的深度、广度及实用性,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未来的就业去向,选择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课题;之后组织学生选择填报建筑类型,每人可填报两个,最后由教研室开会,根据学生的填报志愿来合理分配,最终确定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

三、强调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

教学的实质在于过程,严谨的毕业设计过程控制是保证最终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毕业设计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例如流程的设置与组织、时间的安排、教学的组织等等,在这里将毕业设计的过程分为三个方面,即三个阶段:前期准备、设计实施过程及后期反馈。

前期准备,主要是指设计开始前的准备工作,有前期的思想动员、课题的制定与原则、教学的模式等几方面。思想动员是整个毕业设计中与学生相关的第一环节,也是很关键的一环。组织全专业同学进行一次动员大会,教研室和系领导要给予重视并参与,鼓舞学生的士气和激情,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课程不仅是对本科学习的一次总结,也是由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一环,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同学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否顺利。在毕业设计选题上,要秉持真实性与科学性的原则,制订复合学生和指导教师自身情况的题目。在教学模式上,在采用“双师制”+“预约制”混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彼此交流,进行良性的竞争,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比较繁杂,要尽可能地将整个准备工作提前完成,为后面的设计过程预留充足的时间。

设计实施过程即整个设计过程,也就是所谓的草图构思阶段、深入设计阶段和成果绘制阶段。在方案的构思阶段,要强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以沟通交流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吃透”任务书的前提下,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从总体规划的功能合理性、构图美学的运用、建筑物造型特点、建筑风格特征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快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与灵感。在深入设计阶段,要加强学生对建筑技术方面知识的补充和运用,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不同类型建筑设计要点等。在图纸的绘制阶段,要从图纸版面设计、方案设计内容、方案特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要求,使最终的成果能够在图纸上充分表达出来。

后期反馈,即毕业答辩与评分和信息反馈。毕业答辩对学生来说是整个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组织有兴趣的低年级同学参与答辩旁听,及早了解毕业答辩的程序,促进各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答辩的评分准则要符合专业特点,做到细致准确。每个答辩老师按照评分准则给出分数,之后由答辩小组算出平均分并合议写出简练贴切的评语,最后再由答辩专家组成员进行复核。在答辩评分阶段尽可能地在引入校外专家督导组,在各高校相互学习的同时,也可以使毕业设计的评分更具客观性、科学性、权威性。信息反馈阶段,是在毕业设计答辩评分后,学生、老师及实习单位之间的彼此信息反馈,这样老师和实习单位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不足,学生也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适时作出调整和改善。

四、成果展示的艺术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