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十篇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十篇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0:53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篇1

云南具有独特的高原气候环境,从根本上决定了必须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道路,当地的高原特色农业具有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等特点,它们是区别于别地的高原特色农业的最大亮点,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高原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文章就针对当地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就加快促进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实施措施。

1我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先决条件

1.1高原地区地貌立体,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皆有。

1.2气候条件适宜,光热充足、雨热同季、春早冬晚,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繁多。

1.3物种品类丰富,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1.4烟草、茶叶、花卉等都享誉国内外,打造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等“十二大品牌”,加快形成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影响深远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和品牌。

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要力争实现“三个翻番”、“三个突破”,努力提高农牧业综合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出口、粮食总产量以及畜牧业产值和农产品加工产值

2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2.1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农业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优势,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启动了一批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全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是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决策。

2.2当前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阶段,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在深化省情认识、科学定位全省农业产业发展基本方向后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2.3我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具有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等巨多优势,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等品牌已经闻名中外,各地都不乏富有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高原特色农业在发展中面临精深加工产品少、经营规模小、产品竞争力不强、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我们应该因地制宜,精心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推出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迈上新台阶,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为实现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4特殊的资源,特异的品质,特定的思路,特别的营销,“特”字号催生当地高原特色农业渐入佳境。

2.5打“高原牌”,走特色路,高原特色农业以崭新的姿态闪亮登场,农业“变形”大戏高潮迭起,具有更深远的意义。”通过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构建,从而促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引导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服务人员,最终实现农民变市民的“软着陆”。

3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的实施措施

3.1绿色引擎动能强劲

全省各级各部门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按照“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在特色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拓海内外市场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从而以差异化、特色化竞争,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继续巩固当地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优势,闯出一条有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之路。

3.2深化改革焕发生机

通过大胆的探索和实践,用改革的办法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创造和积累解决农村发展深层次矛盾的经验和对策,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掀开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篇章。

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出一条“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土地流转新模式,实施土地大规模有序流转,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转型。

3.3投资洼地蓄势发力

随着全省现代农业产业规模的迅速提升和市场价值的不断显现,更多具有敏锐市场意识的企业开始投身农业,以资本雄厚及市场营销能力强大等优势,进一步提高了云南农业的组织化、科技化、品牌化和深加工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3.1在努力加快产业及品牌建设的同时,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市场开拓工作也不断加码,精准发力,加快“走向全球”的步伐,不断组织开展当地高原特色农产品向泰国、土耳其、香港、澳门等一系列专场推介活动。

3.4组织个人、合作社和企业,努力拓展高原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篇2

论文关键词:绿色壁垒,农产品出口,影响,对策

1.绿色壁垒的含义及特征

绿色壁垒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发达国家凭着自己拥有科技优势,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严格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入的限制。它体现为两方面:一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于各国采取的法规、政策以及措施:二是它的性质是以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为由而采取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其特征表现为:较强的技术性、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隐蔽性、一定的歧视性、影响的严重性、争议性大等。

2.绿色壁垒对四川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随着四川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出口的发展步伐也随之加快,发达国家为保护其经济利益,对四川农产品的出口制定绿色壁垒,绿色壁垒对四川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主要有:

2.1正面影响

(1)绿色壁垒有利于四川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进而使农产品生产企业提高质量认证标准。绿色壁垒促使四川企业积极建立更高要求的质量认证标准,加强其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农业生产的步伐。(2)绿色壁垒可以促进四川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把四川积极发展为绿色农业大省,达到可持续发展。(3)绿色壁垒可以保护和改善四川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绿色壁垒,企业必然会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其产品不受污染。(4)绿色壁垒有可能会产生创新导向效应,从短期分析,绿色壁垒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降低社会福利等不利影响;但从长远看,如果对处理得当,可能会产生创新效应。

2.2负面影响

(1)绿色壁垒降低了四川农产品的出口绩效,随着绿色壁垒的不断扩大和强化,四川农产品的出口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出口的主要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减少,同时有被其他发展中国家用其相似性的产品取代的危险。(2)绿色壁垒增加了四川农产品出口的成本,降低了四川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绿色壁垒的实施,使四川农产品出口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提高很多,比如在产品的开发成本、生产成本等。(3)绿色壁垒导致贸易条件恶化,降低农民的收入。发达国家实施的绿色壁垒,导致四川农产品出口经常受到阻碍,从而造成出口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进一步会导致社会福利下降,从而就会降低农民收入,又会制约四川的经济发展。(4)绿色壁垒对四川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增加了开拓市场的难度。发达国家凭借其发达的经济水平、先进的技术和较高的环保意识,制定了很多严格的检疫标准和技术标准,这些措施使四川处于劣势地位,而且贸易环境会随着措施的变化不断恶化,更加影响了四川农产品的出口。发达国家还制定各种认证,为农产品的进口设置很多障碍,增强了其进入的门槛。增加了四川进一步开拓市场难度。

3.四川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由于四川在农产品生产上存在很多问题,如检验体系滞后、没有统一质检标准等,造成农产品出口在贸易中经常与绿色壁垒相撞,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在这过程中保护好自身的经济利益。必须采取措施来应对绿色壁垒。

3.1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来转变传统的生产模式,逐步向绿色农业的道路发展。地方政府应该把中央政府的政策落实到本地,并提出积极有效的改变策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对环境保护具有不利影响的农业生产实施收缩的战略;对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如适应环保潮流的农业生产实施扶持战略。(2)政府应积极创建无公害的农业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面对绿色壁垒,要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四川出口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并达到其规定的检验检疫标准。(3)政府应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和环保意识,促进其有效地接受现代知识、先进技术和信息。政府还应积极开展各种培训,使农业生产者掌握更多的知识。(4)政府应加强对农业金融、保险制度的完善。建立农产品出口信用制度,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使其发展。政府还应通过财政补贴和金融方面的支持来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5)政府应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完善其出口经营方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其国际标准互相认证合作。建立集团公司,提高其专业化、规模化和集团化的水平,加强市场的开拓能力,进而打开四川出口的国际通道。

3.2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1)企业应实施清洁生产方式,生产无公害产品。产地环境是根本的因素,必须加大检测产地的环境,净化产地环境,禁止工业上的“三害”等有毒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中间的投入品是重要因素,必须强化对投入品的监管。(2)企业应积极发展农业创新,提高创新能力。企业应该积极研究新的技术,加大对农业上的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建立科技示范园,提高科技水平,促使农业向科技化发展。(3)实现产品升级和实施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农产品应不断提高质量,不断优化产品,实现产品升级,并且要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提高规模化、集团化水平,增加开拓市场的能力。(4)企业应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跨国经营,这样就可以绕开绿色壁垒。(5)企业应建立质量监控技术,健全农产品监管体系。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过程中做好全程监控,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改革农产品的外贸体制,进一步的扩大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经营权,大力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使农产中在各个环节中的到有效的发展,进而提高其质量,并且达到环保标准,突破绿色壁垒。(6)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等中间组织,收集必要的信息,并反馈到企业中,使他们得以改善,通过信息交流避免遭受绿色壁垒。

3.3农业生产者应采取的措施

(1)农业生产者应树立绿色理念,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控制土地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且不断完善,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实现出口农业的生态化。(2)农业生产者应积极参加农业知识讲座和技术培训,提高其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质。(3)农业生产者和管理者要做好自己的事,分工必须明确。生产者要严格按照要求生产产品,管理者必须要做好“把关”与“服务”的义务。(4)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把利益相关的农业生产者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能力,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体,进而突破绿色壁垒。

【参考文献】

[1]廖松.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其对策分析,安徽农学通报,2010(16)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篇3

[关键词]绿色农业 科技创新 寿光市 农村经济

绿色农业是继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发展理论之后提出的新的农业发展理论,代表着世界先进的农业发展方向。特别在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参与的市场竞争也更加强烈。在此背景下,我们选择寿光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提出绿色农业的发展对策。

一、寿光市农业经济现状

寿光市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辖15处镇、街道,人口100万,是全国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寿光市采取各项措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连续八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三年排名提升47个位次,农业增加值列全国第19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列第38位。目前,寿光市已形成了以蔬菜大棚、海淡水养殖、盐业生产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组合,培植起了蔬菜、果品、水产、畜牧等五大主导产业,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二、寿光市发展绿色农业现状

近年来,寿光市加发展绿色农业,始终把实施农业项目作为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了良种繁育、标准粮田、预警项目、良种补贴、阳光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等一项列农业项目,使全市的绿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寿光市发展绿色农业的模式主要有:

1.企业带动模式

以企业为主体,有相关农户加入的绿色农业组织模式,公司对外连接市场,通过公司的运营和对市场的把握来指导农户进行生产,农户根据公司提供的信息进行农产品的初级生产,初级产品再返销给公司,公司经过深加工成为市场上最终需要的产品。

2.市场导向模式

通过农产品市场的需求产生的原动力来带动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特别是专业市场形成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农民可以和专业市场订立供销合同,直接参与市场活动,了解市场经营,把握市场动向。

3.主要产业模式

主要产业模式就是充分考虑当地区域的农业资源,从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及传统生产方式入手,发展“一区一产业,一村一产品”的经营模式,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农产品的生产上最容易符合对绿色产品的要求。

4.合作组织模式

以各种农业协会、研究所、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为媒介形成的合作性质的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方式能充分发挥组织的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5.企业自主模式

是指由企业通过租赁土地、土地参股等形式将农户的分散土地流转能统一经营的生产基地,再由公司自主经营,“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公司的职工参与生产、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

三、寿光市发展绿色农业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根据农业资源分布特点和农民传统的种植习惯,优化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现已形成了中南部乡镇的大棚菜、大田菜和出口创汇蔬菜生产,北部乡镇的冬枣整合集聚管理、海淡水养殖、盐业生产等高效产业。培植起了蔬菜、果品、水产、畜牧等五大主导产业,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2)加快科技创新推广,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通过健全完善了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农业示范基地及借助菜博会,抓好科技成果推广等形式,架起农民与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桥梁,使广大农民解放了思想,拓宽了致富门路,进一步提高了科技素质和文化水平。

(3)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一是强化基地建设管理。二是狠抓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先后注册优质农产品商标23个,培育了“乐义”、“欧亚特”等知名品牌,获得农业部新认定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30万亩,认证优质农产品97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9个,绿色食品33个,有机食品5个。

2.劣势分析

寿光市在发展绿色农业的同时同样存在着:耕地减少、绿色农业产业化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农业生产基地集约化的规模效应不强、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创利能力低、投资融资渠道单一,缺乏资金保证、市场开拓薄弱,占有率偏低、农业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专业人才缺乏等一系统问题。

四、寿光市发展绿色农业的对策和措施

1.增强政府作用,提高政策指导性。

通过政府性的政策指导,引导转变传统农业模式,逐步导向绿色农业的发展轨道。政府通过其主导作用,对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及措施实施收缩战略,对符合环保潮流、采用新型先进的环保生产技术的生产进行大力扶持

2.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

通过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加强各种绿色农业模式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完善绿色农业产业化系统内部利益联结机制等形式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

3.提高对发展绿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正确认识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并从根本上解决可能出现的误解及偏差,通过科学的讲解和示范,使过去主要依赖农药和化肥来取业的农业增长,转变为利用生态内在机制取得增长。

4.增加投资、融资途径

通过各项鼓励政策及措施,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投入机制,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林业、水保基金制度,支持绿色农业健康发展,鼓励和扶持工商企业投资发展绿色农业,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农民共同投入的机制。

5.健全农业制度创新

健全相关法规体系,加强环境法制管理,并以质量为保证,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控制监管体系。加大农业立法力度,积极健全创新农业法制建设是未来我国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篇4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影响;对策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internationaleconomicintegrationandthedecreaseoftraditionaltariffbarriers,GreentradeBarrier(GtB)hasbecomethemaintoll-gateofinternationaltrade.thewesterndevelopedcountriessetupGtBtocarryouttradeprotectioninthenameofenvironmentprotection.itsrealparposeistoprotectdomesticmarket.ithasseriouslyhinderedexportsofagriculturalproductsinChina.BeginningfromfactorsandcharacteristicsproducedbyGtB,theinfluenceofagriculturalproductexportinChinawasdiscussed,somesuggestionsandcountermeasurestobreakthroughGtBwereputforward.

KeywordsGreentradeBarrier;agriculturalproductexport;influence;countermeasure

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受绿色壁垒限制的产品范围由水产品、禽肉等动物源性产品扩展到蔬菜、水果等植物产品和加工产品,几乎涵盖了我国出口的所有农产品。尤其是2006年,欧盟、日本相继实施新的食品安全法和农残检测标准,大大抬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门槛,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持续下降,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进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

1绿色壁垒产生的条件及特点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进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维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健康和安全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或禁止进口的贸易措施。由于发达国家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复杂而严格,对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构成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点:①名义上的合理性。绿色壁垒是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生命健康为借口建立起来的,有效利用了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抓住了人们关心生态问题的心理,迎合了绿色消费的浪潮,从而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为发达国家所利用。②保护方式上的隐蔽性。绿色壁垒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回避了分配不合理的分歧,不易产生贸易摩擦。③保护内容上的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近年来产品贸易范围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因此给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④实施效果上的歧视性。有些国家根据在贸易过程中掌握的对方实际情况,不断更换检验标准和检验设备,通过制定更高的标准来达到抑制进口的目的,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实力,严重扭曲了国民待遇原则[1-2]。

2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在绿色贸易壁垒实施中,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由于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而演变成一种技术壁垒,从而限制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尤其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环保等方面的优势,设置的以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检验检疫制度、绿色包装和标签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贸易壁垒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2.1降低了农产品出口绩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大约每年增长5%左右。但近几年来,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扩大和强化,农产品出口呈下降趋势,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份额减少,有逐渐被具有农产品出口相似性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挤占的危险。

根据商务部调查显示,2005年受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最严重的是农产品和食品类,其中41%的出口企业受到影响。2006年农食产品是受影响的第二大行业,占我国因技术性贸易措施造成的直接损失总额的23.77%。

2.2降低了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有学者认为,绿色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设置很高的绿色技术标准,增加环境标志认证、绿色检疫手续,提高通关周期和通关难度进而达到设置进口障碍的目的,短期作用表现为直接限制进口,长期作用表现为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3]。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较大,其竞争优势在于成本低、价格便宜。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使出口商品的研制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包装成本、流通成本、认证检验成本等开支提高,改变了以往的贸易条件和比较竞争优势,影响了外贸出口的经济效益。入世以来,我国从水产品、禽肉等动物源性农产品到茶叶、花生、蔬菜等植物产品、加工产品,几乎所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都面临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从而使得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步丧失[4]。

2.3对我国农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国家增多

目前,我国出口重心仍然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是全球环保意识最强、环保标准最高、环保执法最严的国家,因而其绿色贸易壁垒种类最多,限制与惩罚性措施最严。

出于贸易保护考虑,往往一个国家设置一项新的绿色贸易壁垒,很快就会被其他国家效仿。如2003年1月底,欧盟国家以食品安全为由对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进行封关,此举也导致瑞士、挪威等国相继对我国该类产品封关,德、日、韩等则相继提高了检验标准,沙特阿拉伯也暂停了对中国此类产品的进口。

2.4加剧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及多边贸易摩擦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而引发的贸易摩擦,对双边、多边贸易关系甚至外交关系都产生消极影响。发达国家所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大都是根据自己的科技和环保水平来制定的,因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比较容易进入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则相当困难。农产品出口前经我国产品质量检验检疫机构检测合格的产品因为没有达到其他国家规定的标准,被禁止出口、退货和索赔事件屡屡发生,这对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国内标准与其他国家标准的差异就会引发贸易摩擦,影响到双方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

3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中国农产品出口多次与绿色贸易壁垒的正面相撞,说明我国农产品出口亟待掌握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并充分利用这种规则来保护自身利益。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中面临一些问题,如缺乏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滞后、农业技术和设备落后、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严重等问题,而同时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与日俱增,面对各国严阵以待的各类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以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3]。

3.1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

加大传媒的宣传力度,使国民认识到经济的绿色化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是绿色经济,政府应呼吁提高国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环境意识化为公众自觉的环境行为,因而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使其知晓我国经济的“绿化”是一项公益事业,受益的应是整个国家和每一个公民。同时,政府要注重发挥职能指导作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贸易、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既可从根本上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又可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并与国际贸易体系接轨[5]。

3.2加强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与认证

随着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日渐增强,全球有机农产品销量持续增长。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绿色食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20%,2006年销售额达到87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目前1/3的美国人购买有机食品,几乎所有超市都销售有机食品。从扩大出口即增加农民收益的角度考虑,应鼓励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认证。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有机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研究推广新技术,优化有机农产品的品种,积极开展有机农产品的国际认证工作。

3.3建立国际品牌战略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面临着严峻的品牌竞争形势。应当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出口规模大、效益好、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支持企业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依靠品牌优势,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企业做大做强,迎击国外农产品“冲进来”,加快我国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3.4建立农产品出口绿色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预警机制

我国农产品出口之所以频遭国外绿色壁垒的阻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企业对国外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动态信息了解不够,尚未建立信息收集机制,无专门人员随时收集绿色壁垒信息。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组成专门机构收集研究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可能在任何国家面临的绿色壁垒,提出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形成预警机制,以改变目前这种遇到壁垒就无所适从的状况。日本、美国和欧盟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三大市场,我国应特别加强对这几个市场的绿色壁垒信息收集和通报工作,建立预警机制,为出口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3.5充分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作用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企业及相关科研、推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愿发起成立,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以行业自律和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中介组织。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激烈竞争,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就是有效措施之一。为此,要建立行业自律规则,维持出口秩序;制定行业标准,保证出口产品质量;沟通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协助政府解决贸易争端;提供农产品信息和法律咨询服务,行业协会可以建立定期收集国内外农产品的生产、供求、贸易法规、统计数据等信息,及时收集、整理和跟踪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及时反馈给有关企业,做好绿色壁垒的咨询和服务工作,帮助企业熟悉进口国对农产品的具体要求。

4参考文献

[1]林国华,林卿,王庆.农产品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许海清.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周曙东,吴方卫.国际贸易中战略性贸易保护的博变分析——兼谈反倾销、特点保障措施和绿色壁垒[J].农业经济问题,2003(10):20-26.

[4]石敏俊,吴子平,陈志刚,等.食品安全、绿色壁垒与农产品贸易争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篇5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影响;对策

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受绿色壁垒限制的产品范围由水产品、禽肉等动物源性产品扩展到蔬菜、水果等植物产品和加工产品,几乎涵盖了我国出口的所有农产品。尤其是2006年,欧盟、日本相继实施新的食品安全法和农残检测标准,大大抬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门槛,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持续下降,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进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

一、绿色壁垒产生的条件及特点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进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维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健康和安全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或禁止进口的贸易措施。由于发达国家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复杂而严格,对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构成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点:①名义上的合理性。绿色壁垒是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生命健康为借口建立起来的,有效利用了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抓住了人们关心生态问题的心理,迎合了绿色消费的浪潮,从而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为发达国家所利用。②保护方式上的隐蔽性。绿色壁垒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回避了分配不合理的分歧,不易产生贸易摩擦。③保护内容上的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近年来产品贸易范围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因此给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④实施效果上的歧视性。有些国家根据在贸易过程中掌握的对方实际情况,不断更换检验标准和检验设备,通过制定更高的标准来达到抑制进口的目的,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实力,严重扭曲了国民待遇原则。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在绿色贸易壁垒实施中,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由于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而演变成一种技术壁垒,从而限制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尤其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环保等方面的优势,设置的以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检验检疫制度、绿色包装和标签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贸易壁垒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2.1降低了农产品出口绩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大约每年增长5%左右。但近几年来,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扩大和强化,农产品出口呈下降趋势,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份额减少,有逐渐被具有农产品出口相似性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挤占的危险。

根据商务部调查显示,2005年受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最严重的是农产品和食品类,其中41%的出口企业受到影响。2006年农食产品是受影响的第二大行业,占我国因技术性贸易措施造成的直接损失总额的23.77%。

2.2降低了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有学者认为,绿色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设置很高的绿色技术标准,增加环境标志认证、绿色检疫手续,提高通关周期和通关难度进而达到设置进口障碍的目的,短期作用表现为直接限制进口,长期作用表现为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较大,其竞争优势在于成本低、价格便宜。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使出口商品的研制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包装成本、流通成本、认证检验成本等开支提高,改变了以往的贸易条件和比较竞争优势,影响了外贸出口的经济效益。入世以来,我国从水产品、禽肉等动物源性农产品到茶叶、花生、蔬菜等植物产品、加工产品,几乎所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都面临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从而使得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步丧失[4]。

2.3对我国农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国家增多

目前,我国出口重心仍然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是全球环保意识最强、环保标准最高、环保执法最严的国家,因而其绿色贸易壁垒种类最多,限制与惩罚性措施最严。

出于贸易保护考虑,往往一个国家设置一项新的绿色贸易壁垒,很快就会被其他国家效仿。如2003年1月底,欧盟国家以食品安全为由对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进行封关,此举也导致瑞士、挪威等国相继对我国该类产品封关,德、日、韩等则相继提高了检验标准,沙特阿拉伯也暂停了对中国此类产品的进口。

2.4加剧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及多边贸易摩擦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而引发的贸易摩擦,对双边、多边贸易关系甚至外交关系都产生消极影响。发达国家所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大都是根据自己的科技和环保水平来制定的,因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比较容易进入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则相当困难。农产品出口前经我国产品质量检验检疫机构检测合格的产品因为没有达到其他国家规定的标准,被禁止出口、退货和索赔事件屡屡发生,这对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国内标准与其他国家标准的差异就会引发贸易摩擦,影响到双方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中国农产品出口多次与绿色贸易壁垒的正面相撞,说明我国农产品出口亟待掌握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并充分利用这种规则来保护自身利益。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中面临一些问题,如缺乏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滞后、农业技术和设备落后、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严重等问题,而同时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与日俱增,面对各国严阵以待的各类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以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3]。

3.1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

加大传媒的宣传力度,使国民认识到经济的绿色化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是绿色经济,政府应呼吁提高国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环境意识化为公众自觉的环境行为,因而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使其知晓我国经济的“绿化”是一项公益事业,受益的应是整个国家和每一个公民。同时,政府要注重发挥职能指导作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贸易、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既可从根本上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又可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并与国际贸易体系接轨[5]。

3.2加强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与认证

随着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日渐增强,全球有机农产品销量持续增长。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绿色食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20%,2006年销售额达到87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目前1/3的美国人购买有机食品,几乎所有超市都销售有机食品。从扩大出口即增加农民收益的角度考虑,应鼓励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认证。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有机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研究推广新技术,优化有机农产品的品种,积极开展有机农产品的国际认证工作。

3.3建立国际品牌战略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面临着严峻的品牌竞争形势。应当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出口规模大、效益好、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支持企业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依靠品牌优势,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企业做大做强,迎击国外农产品“冲进来”,加快我国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3.4建立农产品出口绿色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预警机制

我国农产品出口之所以频遭国外绿色壁垒的阻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企业对国外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动态信息了解不够,尚未建立信息收集机制,无专门人员随时收集绿色壁垒信息。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组成专门机构收集研究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可能在任何国家面临的绿色壁垒,提出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形成预警机制,以改变目前这种遇到壁垒就无所适从的状况。日本、美国和欧盟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三大市场,我国应特别加强对这几个市场的绿色壁垒信息收集和通报工作,建立预警机制,为出口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3.5充分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作用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企业及相关科研、推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愿发起成立,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以行业自律和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中介组织。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激烈竞争,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就是有效措施之一。为此,要建立行业自律规则,维持出口秩序;制定行业标准,保证出口产品质量;沟通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协助政府解决贸易争端;提供农产品信息和法律咨询服务,行业协会可以建立定期收集国内外农产品的生产、供求、贸易法规、统计数据等信息,及时收集、整理和跟踪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及时反馈给有关企业,做好绿色壁垒的咨询和服务工作,帮助企业熟悉进口国对农产品的具体要求。

四、参考文献

[1]林国华,林卿,王庆.农产品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许海清.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周曙东,吴方卫.国际贸易中战略性贸易保护的博变分析——兼谈反倾销、特点保障措施和绿色壁垒[J].农业经济问题,2003(10):20-26.

[4]石敏俊,吴子平,陈志刚,等.食品安全、绿色壁垒与农产品贸易争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篇6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措施浅谈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4-0016-01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也随之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在短暂的高速增长之后发展速度变开始进入滞缓状态,虽然国家政府出台各种惠农政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目前仍有很多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本文将对农业中各个领域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希望对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下面,笔者就浅谈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土地资源严重紧缺,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少,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也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我国耕地面积逐年下降,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目前为止,我国并未建立健全的农业投入机制,各级相关部门对农业的投入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随意性,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大都使用了很长时间,有些工程超过了服务期限,无法应对气候等的变化,造成了农业抗灾能力下降的现象。

现代农业必须用现代农业技术作为武器,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来看,我国农业技术仍处于较落后阶段。譬如,在农业机械化程度方面,我国仍未达到低水平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滞后于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工作落后于科技研究,许多科研结果并未真正应用到实际中。缺乏农业科技人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较低,待遇不高,工作条件较差,使得工作人员的稳定性和积极性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城乡差别大,双重户籍制度阻碍了城乡劳动力的流动。此外,农产品与工业产品差距巨大,农产品价格低廉,而农业向城市提供的资金,并不能在城市产生效益,也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

农产品离不开市场,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通过市场进行调节,才可以迅速健康的发展,国内外的市场供求状况决定了农民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但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工程空白造成了农村信息闭塞,无法适应市场形势。在本地,“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等问题仍存在,并不研究市场形势,使得经常出现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苹果大战”“蚕茧大战”等都是由于这种原因产生的,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虽然,在建国后,我国政府非常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但在农村始终存在着上学难、考学难的问题,尤其是近些年“读书无用论”的盛行,使问题更加严重。农村教育出现危机很容易造成农民的下一代仍旧是农民的问题,农村的劳动力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的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水平,文盲与半文盲大多集中在农村,农民的素质和智力水平很难得到改善,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二、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措施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转型阶段,如何在转型期应对各种新的考验是我国各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1.农业经济发展要发展特色经济

不能仅仅满足于农产品数量的提高,还应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优化产业结构,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发展畜牧业,扩大养殖标准,,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农产品出口,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规模。此外,文化休闲农业是现在非常热门的一个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级领导要抓住机遇,扶持文化休闲农业的发展,打破城乡的行政区域界限,加强近郊与远郊地区的合作,实现近郊与农村协调发展。最后,还可发展能源农业,实现能源、农业、生态的多赢。我国对能源农业并不重视,农产品及副产品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被农民直接燃烧或丢弃。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规划能源农业,支持技术开发研究与推广。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培育新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是发展农村现代化经济的有效措施。

2.农业经济发展要促进农民增收

我国政府以及各级部门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确定的“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基本思路,落实中央部门的有关部署,加大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方面,扩大力度支持农村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3.农业经济发展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中西部乡镇企业并不像东部乡镇企业那么发达,还有待发展。中西部乡镇企业应借鉴东部发展的宝贵经验,增强企业活力,调整产业布局。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又从农业经济发展要发展特色经济、农业经济发展要促进农民增收以及农业经济发展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三个方面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措施进行了阐述。

参考文献

[1]杜宗义;罗明灿;成清琴;;云南省省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现状及对策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11年03期.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篇7

新农村亟待解决的气象服务问题

目前,大多数气象台站掌握农业适时动态信息不足,所提供的时效性、针对性强的服务产品十分缺乏,难以满足新农村需求。其次,气象信息传播渠道不够畅通,基层尤其是农民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得有价值的气象信息。再者,短期气象预报准确率比较高,中长期预报相对较差,但农业生产往往需要中长期天气预报,这与实际需求还有差距。农民气象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欠缺笔者在丰都县楼子村、龙头村的走访调查发现,基层村干部对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有所认识和了解,但80%以上村民对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缺乏认识和了解;利用气象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很少,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这种现状导致农村基层种植养殖盲目性比较突出。比如:丰都县某镇,未经气候论证引进香蕉种植遭寒潮冻死而失败。再如:2011年,楼子村、龙头村农民大多靠经验播种水稻,结果播种时间偏早,虽然采取了保温措施,但因播种后长时间低温阴雨,仍然造成近一半的农户水稻烂种烂秧。农村住宅防雷设施亟待解决农村住宅雷电事故隐患非常严重。农村经济水平差异比较大,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雷设施相对好点,但像丰都县、梁平县这样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落后、防雷意识较差,房屋防雷措施几乎没有,即使安装避雷装置也鲜有合格的。据笔者调查:丰都县、梁平县农村住宅多为2层楼房和1层砖瓦房,山区还有一些土墙瓦房,这些房屋极少有防雷措施。调查发现有的农民不懂技术,随便在房顶一角安根1~2m高的避雷针,用4mm粗的铁丝接在一根角钢上,打入地下50cm就算防雷装置,不仅不防雷反而引雷导致事故。目前,就连新农村建设项目农民新村也很少有合格的防雷装置。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保障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业气象服务队伍较弱,一个县(区)气象局,人员仅几人到十几人,难以满足全县几十个乡镇,几十万农民群众的服务需要。除农业气象基本站外,其他气象站农气人员是兼职,对农业气象不熟悉,致使服务针对性、专业性不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除农业气象基本站外,其他气象站农气人员几乎是兼职,对农业气象不熟悉,致使服务针对性、专业性不强。二是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和保护属薄弱环节,盲目开发甚至破坏农业气候资源的情况时有发生,局地小气候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开发潜力巨大。三是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力度不足,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所需的气象保障服务没有得到满足。四是气象部门与农、林、水、畜等部门的合作程度较低,有的气象局存在只管服务不管效果的情况,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功能还有待挖掘。五是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水平和农作物产量预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搞好新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措施

完善农村广播大喇叭建设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每年向基层干部群众印发《气象历书》;努力创造条件,在农业产业基地或重点专业村安装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这些都是推进气象信息进村入户,解决好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措施。针对农村住宅防雷隐患严重的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将农村防雷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起来,督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农村防雷减灾责任制、雷电灾害应急处置预案和雷电灾害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气象主管机构切实履行辖区内农村防雷安全管理职责,增加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新农村住宅建设的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指导农民采取经济实用、科学合理的防雷措施。加强农民新村和危旧房改造避雷装置的图纸审核、施工监审、竣工验收工作,把好新房建设的防雷关。对农村危旧房屋防雷装置改造,建议各级政府给予农民适当的补贴,有关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帮助农民新建或完善旧房防雷设施。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第一、增大农业气象服务资金、人员、技术的投入,特别是要抓好县级农气人员培训、制定精细的农气服务方案、保障农气所需的经费和装备。第二、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的建设,提高新农村趋利避害的能力。第三、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分析评估,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避免盲目引进和推广农业项目。第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保障作用。第五、全面开展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流行气象预报,为各地统防统治提供有效信息。第六、进一步做好土壤墒情监测预报,给各级领导指挥抗旱当好参谋。第七、提高粮经作物气象产量预报水平,为各级政府制定调控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拓展加深农业特色骨干产业气象服务,促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一般都是当地的支柱骨干产业,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成为新农村气象服务的亮点。因此,依据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扩大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专项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尤其要围绕特色农业骨干产业项目,扎实搞好产中、产前、产后系列化气象服务,做到产前有预报、建议;产中有跟踪、指导;产后有分析评价。例如:重庆黔江区、丰都县开展的烤烟系列化专项气象服务就获得烟草部门的欢迎和好评。农业特色骨干产业项目和设施农业一般是公司+农户模式或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因此,搞好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的气象服务是关键环节,能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应该与他们形成互动,充分利用网络、通信等新技术,通过建立服务联系卡、气象短信服务平台、为农服务QQ群等形式,在关键农事季节或灾害性、转折性天气出现时,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及相关措施建议等信息,指导他们科学生产,帮助解决实际气象问题。气象部门杜绝闭门造车,尽量与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渔业、蔬菜、水果、烟草、蚕桑等部门合作,实现部门间资源共享;与农、林、水、畜等部门联合开展服务合作和技术攻关,能够更好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规避气象灾害风险,进一步提高气象为新农村服务的能力。探索气象科普、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的有效途径从学生抓起,编印一本好的气象科普教材,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到学校,让学生去普及、提高、带动全社会,像对学生普法一样去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从农民抓起,把农民和农民工的气象科普放在重要位置,制定符合农民实际和口味的气象科普宣传方式,比如:宣传挂图、气象历书、气象灾害防御手册。通过对学生和广大农民的气象科普宣传和教育,从而逐步提高全民特别是农民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和水平。5结束语新农村建设给气象服务工作带来了纵深发展的机遇,气象部门应该抓好这个机遇,把为农服务工作做得更加出色,让政府和农民更加满意。新农村气象服务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虽然不少,但只要在为农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上拓展创新,在为农气象服务环节上更加扎实、细致,新农村气象服务前景可期、大有作为。

作者:王帮能张一谭云廷巨辉单位:重庆市丰都县气象局重庆市梁平县气象局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篇8

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成立县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联动长效机制领导小组。县委农工办、县人行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县工信局、县农牧局、各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及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监督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行,主要负责日常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具体工作的组织开展。

二、工作职责

1县委农工办。制定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和产品目录,组织召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联席会议;定期筛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讲信用、有资金需求的特色产业主体。并予以。

2县人行。贯彻执行国家货币政策,充分运用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适时加大对金融机构窗口指导工作力度;扎实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按季召开全县金融形势分析会议,通报支持全县经济发展的情况及信贷风险预警;综合分析新农村建设中资金需求与供给状况,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形成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与县委、政府有关部门及时交流意见,沟通信息。

3县农牧局。推介新农村重点建设项目,分析农村经济运行现状。组织其参加项目推介会、专题洽谈会;对农村经济组织的注册资金、自有资金确认核实;科学评价预测特色产业市场前景;帮助农村经济组织规范其财务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对农村经济组织负责人及农户宣传诚信知识。

4各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担保抵押物,为新农村建设和涉农经济组织开辟“绿色融资通道”减少贷款审批环节。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明确金融支农重点;实施倾斜性金融政策,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按时向县人行提供与农村经济组织达成合作意向及发放贷款的动态信息。

5特色产业化组织。恳谈经营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加强经营管理,提供财务报表资料。规范财务制度,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履行贷款合同,按时清息还贷;参加金融部门组织的信用知识培训,树立诚信意识。

三、工作措施

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县委农工办牵头,联动长效机制领导小组成员按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县人行负责组织,并整理印发会议纪要。会议内容主要为:学习中央和省、市有关农村发展、信贷支农政策,分析研究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确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金融机构汇报本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进度、效果,遇到困难和问题;综合分析新农村建设中资金需求与供给状况,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形成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2建立信息沟通机制。金融机构每年初制定本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和措施。报县委农工办。县委农工办根据政府部门确定的支持重点和金融机构支持项目,会同县人行研究确定本年度金融支持重点,以文件形式印发本年度货币信贷指导意见,涉农部门据此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计划,金融机构按照货币信贷指导意见合理安排信贷支持项目实施进度。由县人行负责与县委农工办、县统计局、县工信局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互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动态。

3建立政策互动平台。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及时筛选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主体和项目,通过举办专题洽谈会,推介会等形式,促进金融机构和特色产业主体之间的合作。由县人行组织各金融机构开展送信贷产品下乡进村入户活动,深入农村农户开展信贷政策、信用评级、授信程序等与“三农”经济发展相关的货币信贷政策宣传活动,让农村经济组织充分了解国家的信贷导向和产业发展政策。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篇9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由于农业的特殊性,气象的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因此,气象管理部门应在保持原有气象体系的基础上,对其完善和优化,进而形成系统性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通过气象服务促进整个农业的发展。

1健全农业气象服务的措施

1.1健全服务体系

气象服务管理人员应完善气象服务体系,使其适合农业农村的发展方向,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由于农业对气象变化十分敏感,在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气候差异,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极强的特色性与区域性。为了保障粮食的生产安全,农业部门应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与交流,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农作物习性,制定出健全的气象服务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促进其发展成产量高、质量优及经济效益好的农业产业,保障农业产品的稳定性。

1.2创建地方特色气象服务

农业生产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因而发展方向的选择极为重要。基于此,农业与气象部门应共同创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部分农业活动属于“靠天吃饭”,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因而农业生产的质量与产量很难保证,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当前,政府部门大力倡导带有地方特色的气象服务系统,该系统利用科学的气象检测与观测技术,使种植人员及时了解天气情况,由技术性强的专业人员帮助农户进行农业种植,通过灵活技术的使用,使种植人员转变思想观念,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农业生产的管理更加科学化。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将布局规划与当地农业生产巧妙结合,开发出了特殊产业,增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农业的发展逐渐实现规模化、产业化[1]。

2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措施

2.1提升气象监测能力

一方面,改善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在保持自身气象服务特色的同时,应不断改进农村气象的监测工作,使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更加精细化;依靠创新科技,将气象监测网与科技含量较高的气象预报发展到乡镇内,提高乡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的精准率,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设置气象预警网络系统,搭建农村气象服务系统平台,将所有的气象服务信息录入该平台内,使每户村民的网络都能连接该平台,确保每位网络用户都能获得气象服务,村民们每日都能收到实时气象预警信息。通过预警网络系统,保障了种植人员的切实利益[1]。

2.2设置御灾防灾管理机制

政府部门应设置科学的御灾防灾管理机制,种植人员应提升应对灾害的防范意识。在农产品种植期间,管理人员不但要为村民提供先进的种植技术,还要对其开展思想教育,并通过多种活动普及各类减灾防灾的相关知识,提高村民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此外,各区域的气象管理人员应将当地的自然灾害进行风险评级,若风险级别较高,则需对该区域重点监控,如有必要,可将该地区的农作物适时转移。通过多种手段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避免村民受到生命财产等方面的威胁。例如,山东省某气象局为了应对自然灾害、保障当地村民的利益,设置了御灾防灾管理体系。气象部门将当地区域按气象灾害等级进行划分,针对风险较大的区域,管理人员实时监控,并让当地村民转移,以降低灾害带来的风险,保障当地经济效益[3-4]。

2.3提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

各区域管理者应加强设备配置与技术投入,针对气象服务行业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还要重点带动与扶持。完善设备的同时,气象管理部门也要招收优秀的气象服务人才,并根据人才特点开展相应的业务培训,不仅要增强气象监察能力,还要利用实践活动来提升其服务水平,培养出懂技术、懂农业及懂气象的高级人才。为了提高气象服务的水平,进而改善农业生产的产量与质量,提高气象观测的精准度是革新的关键。气象技术部门应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努力提升气象科技的服务水平,给气象部门中的科技创新提供动力。与此同时,在改进技术的过程中,技术人员要分析出自然灾害产生的机理与诱因,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来规避该风险,提炼出防御技术,这将极大缓解气象部门的压力,提高防御灾害的能力[2]。

3结语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篇10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绿色贸易壁垒,通常亦称环境壁垒,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有限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实,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对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

建立在以环保、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存安全为目的,以科学、公平、公开为原则基础上的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将有利于促进全球对资源和生态的保护,是各国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应遵循的基本条件。但从绿色贸易壁垒实践看,由于各国对环保、质量与安全等要求的标准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实施中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绿色壁垒往往以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难以适应和应对,是在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实施中,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由于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而演变成一种技术壁垒限制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从当今国际范围内来看,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表现形式有绿色关税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包装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等六大类。

这些披着形形色色绿色大衣的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形成了巨大的阻力,其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绿色壁垒削弱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资源丰富,同时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农产品相比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具有一定的比较价格优势,特别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更是如此。但是,近年来随着绿色壁垒的实施,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欧美等国家提出所谓“有机食品”以及类似的“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健康食品”等,对农产品中化学物质限量更加苛刻,我国农产品往往难以满足要求,被禁止出口、退货和索赔事件屡屡发生,这对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降低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绿色壁垒制约农产品出口增长。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恰恰也正是各类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的主要使用者,他们推行的环保标准、动植物安全标准以及严格的监测制度和程序,增加了农产品出口国出口商的交易成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大约每年增长5%左右,加入wto后本来有望实现增长的迅速扩大,但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大大阻碍了增长的速度。

(3)技术标准直接限制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发达国家在实施绿色壁垒的过程中,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发达国家在农产品的生产、包装、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要求,结果就是日本不允许中国的大米进入日本,欧盟不允许中国的牛肉等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美国不允许中国的龙眼、苹果等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中国农产因技术要求无法进入国际市场,直接限制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

(4)环保标准削弱了中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传统优势。在传统的农产品对外贸易中,中国的花生、茶叶、蜂蜜等产品都处于优势地位。但是,由于发达国家提出自然食品、生态食品等口号,对产品的包装标准也提出要求,中国农产品目前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中国的花生产量本来居世界首位,在对外贸易中曾经与美国、阿根廷一起成为世界三大花生出口国,但是,近几年来却因为黄曲霉毒素含量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标准而导致出口量下降,茶叶、蜂蜜也因为含有污染物质出口下滑。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传统优势逐渐削弱。

(5)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繁琐的卫生检疫制度,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而且利用wto协议中关于环境问题规定的漏洞打擦边球,实行贸易歧视,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痛定思痛,中国农产品出口多次与“绿色壁垒”正面相撞,说明我国农产品出口亟待掌握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并充分利用这种规则来保护自身利益.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农产品生产中存在着生产缺乏协调统一、生产者和加工者知识水平低,技术和设备落后、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等自身问题,面对各国严阵以待的各类绿色贸易壁垒,综合来说,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①尽快建立和完善对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预警机制。无论是主要发达国家或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本国贸易伙伴绿色壁垒措施的跟踪报告和研究,有的已建立起成熟的预警机制,赢得了应对绿色壁垒的主动权。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做法,加强通报咨询网站建设,建立国外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时预警信息,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及时向中国涉外出口企业提供绿色壁垒通报、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法规、国际上技术贸易措施的发展动态等有关信息,使他们做好防范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外国的技术壁垒。

②调整出口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完善农产品出口经营方式,加强农产品的国际标准互认合作。中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受绿色壁垒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和出经营方式有关。目前,中国出口农产品中初级产品比重大,出口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不高,生产、加工出口没有实现一体化,同世界各国的国际标准互认合作不够。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通过与其它国家签订互认协议,为中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打开通道。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削减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消极影响。

③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发展生态农业是打破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必须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在此基础上,要改善环境,保护土壤质量,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的基础条件;要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研究力度,积极给予政策支持;要提高农业品种的产出、抵御灾害能力;要采取措施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得到发展,就能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绿色农产品,就可以抵制绿色壁垒的消极影响,增强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④改革农产品外贸体制,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出口企业能够从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标准。通过培育一批具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专门性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

⑤加强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与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绿色食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20%,2006年销售额达到87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目前1/3的美国人购买有机食品,几乎所有超市都销售有机食品。德国、英国50%—70%的有机食品依赖进口。无公害农产品之所以受欢迎,因为它的生产受到严格生产条件及质量安全标准的限制,从而满足了绿色贸易壁垒的约束条件。为此,我国无论是从扩大出口角度,还是从调整农业产业和品种及增加农民收益的角度,都应鼓励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认证。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者的环保、卫生安全意识,同时要简化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农产品的认证申报审批程序,减少和规范检测项目,降低监测收费、标志使用费和标志服务等收费标准,减轻生产者负担。完善农产品出口检验和检疫制度,建立健全农、兽药残留监控体系和疫病疫情防控体系。

⑥企业应积极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策略,绕过绿色壁垒。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对此,中国出口农产品企业可以在外国开办独资、合资生产企业的形式,不仅可以在外国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当地人才,紧跟国际消费潮流,而且可以利用外国在资金、某些原材料上的价格优势,节约运输成本等多项成本。另外,企业还可以采用劳务输出、技术输出等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就地生产、加工农产品,变“销地”为“产地”,绕开绿色壁垒。

参考文献

[1]马进军.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出口遇到的绿色壁垒及其成因和对策[J].国际商务研究,2007,(01).

[2]李吉明.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绿色壁垒的原因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10).

[3]罗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J].商业时代,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