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乡房屋规划法十篇城乡房屋规划法十篇

城乡房屋规划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1:48

城乡房屋规划法篇1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我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根据《城市规划法、》《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之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顺庆区人民政府是本辖区内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管理监督者,区建设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第三条区人民政府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决策机构,对全区小城镇规划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出台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的有关政策;批准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方案;监督区建设部门和各乡镇政府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四条区建设局是全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有关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指导小城镇组织开展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负责建筑市场、建筑队伍的管理;负责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参与重大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选址和方案审查;负责小城镇规划区内建设项目规划“一书两证”核发工作和施工许可以及房产证核发工作;负责小城镇建设项目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的征收;指导城监中队执法检查业务;负责依法查处违章建筑;负责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协调本乡镇规划建设的日常事务工作,贯彻执行有关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协助区建设局编制小城镇规划,并按照规划组织和监督实施;负责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负责小城镇镇容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公用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第二章小城镇规划管理

第六条区建设部门会商有关部门编制全区小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

第七条区人民政府成立规划委员会,负责审批小城镇的规划。

第八条区人民政府审批规划坚持切实可行,有利发展,着眼未来,科学合理的原则。

第九条区建设部门坚持规划审批“一书两证”制度。各建制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房屋及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

第十条各乡镇规划区内的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第十一条在小城镇规划区内兴建房屋及构筑物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经严格规划许可审批后,经区建设局放线方能开工。

第十二条小城镇建设必须由有资质的房产开发公司进行综合成片开发,禁止零星散乱的小块开发和集资建房。

第十三条区建设局必须对全区小城镇各项规划建设严格执法,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违章建设,随时掌握建设项目单位执行规划情况。检查人员执行公务时,须持政府法制机构制发的《行政执法证》,做到依法行政。

第十四条城乡统筹实施的新村建设,必须由区建设局统一规划,并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实施。

第三章小城镇建筑施工管理

第十五条在顺庆区内从事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装修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以及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施工,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应向区建设局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

第十六条建制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规划区范围内的单位需新建、扩建、改建的工程项目,按照建设部《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及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完善相关手续,办理施工许可证。

第十七条建制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规划区范围内的私人改建房屋,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经严格施工许可审批后方能开工。

第十八条从事建设工程活动,必须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严格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或个人在领取施工许可证或者开工报告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

第十九条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建设项目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建立健全项目档案,并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向区建设局移交建设项目档案。

第四章小城镇房屋产权管理

第二十条小城镇房屋实行产权登记制度。区建设局是各乡镇房屋产权户籍登记管理的主管单位,负责各乡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房屋产权、农村农户宅基地上自建住宅的产权户籍登记管理,负责办理管辖区内房屋权属登记发证和房地产抵押登记,以及涉及其他房屋权属的换证、注销、交易、继承、赠与、房屋租赁证明等相关事项。房屋所有人或者国家授权的经营管理人,应当到区建设局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手续,领取《房屋所有权证》。未办理产权登记的房屋不得交易。房屋产权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3个月内办理变更手续。

第二十一条新建、改建、扩建的房屋竣工验收合格后,房屋所有人应当在3个月内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手续。

房产抵押以及涉及其他房屋权属的换证、补证、注销、交易、继承、赠与、租赁等相关手续,由房屋所有人或者国家授权和经营管理人,持有效手续、资料、证明文件,按相关程序和规定办理权属登记手续,出具证明,办证、补证。

第五章小城镇基础设施及环境卫生管理

第二十二条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小城镇规划的街道、广场、市场和车站等场所修建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

他设施。

第二十三条强化小城镇环卫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加大小城镇卫生监管力度,清除卫生死角,推行垃圾集中封闭储运。

第二十四条镇容及环境卫生管理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实行有偿服务制度,乡镇人民政府按规定征收垃圾清运费用。

第二十五条小城镇规划区内,禁止下列行为。若有违反,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其行为、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并由区建设部门按相关条款予以处罚。

1、擅自占道经商;

2、不按指定地点堆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肥料、柴草及其他杂物;

3、损坏或者砍伐道路两侧及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

4、向道路及公共场所抛撒杂物、排放倾倒污水;

5、损坏小城镇的公共设施;

6、擅自在街道两侧建筑物上悬挂、涂写、张贴广告和宣传品;

7、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或者损毁小城镇的文物古迹、古树名木以及邮政、通讯、军事、防汛、输变电、输油输气管等设施。

第二十七条凡违反上述第十八条至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区建设部门依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八条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必须按政策规定标准收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擅自减、免、缓。所收资金全额上缴区财政,实行专户储存。

城乡房屋规划法篇2

一、房屋征收范围确定的意义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涉及房屋征收范围的内容有第15条:房屋征收部门应当对房屋征收范围内房屋的权属、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情况组织调查登记,被征收人应当予以配合。调查结果应当在房屋征收范围内向被征收人公布。第16条:房屋征收范围确定后,不得在房屋征收范围内实施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和改变房屋用途等不当增加补偿费用的行为;违反规定实施的,不予补偿;房屋征收部门应当将前款所列事项书面通知有关部门暂停办理相关手续。第24条: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前,应当组织有关部门依法对征收范围内未经登记的建筑进行调查、认定和处理。第26条: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在征收补偿方案确定的签约期限内达不成补偿协议,或者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不明确的,由房屋征收部门报请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按照征收补偿方案作出补偿决定,并在房屋征收范围内予以公告。第29条:房屋征收部门应当依法建立房屋征收补偿档案,并将分户补偿情况在房屋征收范围内向被征收人公布。上述条款设定房屋征收部门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建立在房屋征收范围基础之上的。因此,确定房屋征收范围对于征收部门依法行使职权意义重大。

首先,确定房屋征收范围是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法定要件。《条例》规定的公共利益六种情形,都应当有确切的界定范围,否则无法实施。其次,确定房屋征收范围事关公共利益的实现。根据公共利益的实际需要划定征收范围,公共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再次,确定房屋征收范围可以固定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被征收对象),被征收人的数量等随征收范围划定而确定。

二、房屋征收范围确定的原则

为了公共利益方可实施房屋征收,那么征收范围的确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符合规划的原则。《条例》第9条规定,因公共利益征收房屋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旧城区改建,应当纳人市、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即“四规划一计划”。二是尊重民意的原则。《条例》同时规定,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应当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经过科学论证。三是规模适度的原则。就是要与公共利益实际需要相衔接,要有利于项目的推进。特别要防止项目过大,不利于组织实施。四是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被征收项目的实际状况确定范围。如因河道整治实施沿线征收,范围要考虑整治项目实施的需要,并留有一定的空间;旧城改建的征收要考虑被征收对象的实际情况,最好同一个单位或区域一次征收,避免矛盾。五是科学合理的原则。要防止非公共利益“搭车”征收。六是界线明确的原则。征收范围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应当有明确的界址,比如以河道或道路为界,旧城改建项目至少要以支路或巷道为界,便于项目组织实施。还要防止一个被征收对象不能一次征收,甚至出现一幢房屋被分割的问题。

三、房屋征收范围确定的主体

房屋征收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征收范围的确定主体应当是作出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能法定的原则,确定房屋征收范围应当由人民政府负责,城乡规划部门依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行使规划职能,划定征收红线。同级房屋征收部门依照职责,做好红线划定过程的协调和配合工作,以及红线划定后的征收组织实施工作。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在编制城乡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未来房屋征收工作的实际需要,使征收范围与规划科学衔接。

城乡房屋规划法篇3

关键词:城乡管理房屋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当前正处于“十二五”规划中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城乡规划和建设工作继续推进和落实时期。国家新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为城乡房屋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城乡住房建设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城乡建设工作的推进和国家政策的调整的同时,城乡房屋建设思路也应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城乡房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出贡献。

一、紧抓房屋建设安全,促进城乡安全建设

城乡房屋建设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事业,房屋建设本身的安全性不可忽视。“十一五”期间我国共发生房屋建设工程事故60多起,其中城市建设事故所占比例极大。发生安全事故主要由于盲目施工、违章作业,以及屋盖系统支撑不足、杆件失稳、楼板及墙柱受力不足等原因,无资质和越级承包工程也是引发房屋建设安全事故的一大原因。可见,高度重视城乡房屋建设安全,重点治理和控制城乡房屋安全建设,是促进城乡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科学合理施工

部分地区在相应政府号召的同时,盲目追求政绩和效益,出现官员或承包单位违反施工周期及规律,赶工期、盲目美化的现象。这样的建设方式是严重违反科学规律和政府规定的,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施工建设的同时,增加建设成本,为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和日后的使用埋下了隐患。

在推进城乡房屋建设的同时,相关部门及单位应严格依照施工周期及科学规律规划房屋建设进度,时时紧贴“实用、科学”的建设方针,既不盲目赶工期,也不盲目地进行房屋美化、翻修,从根本上杜绝“豆腐渣工程”,保障房屋建设安全。

(二)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

对城乡房屋建设人员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并实施严格的安全教育考核,提升房屋建设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事故防范技能。明确房屋建设中的安全责任,确保责任到人,建立良好的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安全管理力度。

二、以城镇化发展为城乡房屋建设的重要导向

城镇化是城乡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引擎,城乡房屋建设应以城镇化发展为导向,以城乡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环境为建设依据。

(一)以城乡内涵式发展理念为导向

城乡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从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质量和生活观念的全面提升上实现城乡快速、平稳发展。城乡房屋建设应避免粗放式发展,坚持集约利用土地,从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公共交通、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综合规划和建设城乡房屋,同时应注意对城乡房屋建设中污水处理等问题,考虑城乡承载力,切实提升城乡发展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

(二)以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为导向

中心城市是区域性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较之农村和小城镇有更大辐射带动能力。城乡房屋建设应充分迎合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强化城乡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为中心点,以将中心城镇建设成区域核心增长极和重要增长极为导向,规划和建设与城乡发展相匹配的房屋格局。

(三)以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为导向

应在政策上为城乡房屋建设创造宽松、有利的条件,保护房屋建设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不可因城乡房屋建设而剥夺居民的这些权利。宽松的政策环境为城乡房屋平稳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三、注重城乡特色的维护和提升

独特而鲜明的特色是城乡立足与发展的支撑点,城乡特色体现在城乡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和文化传承及独特的城乡规划、布局、景观、建筑之上,当前我国城乡建设可谓一日千里,城乡建设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千城一面”的倾向日趋严重,其根源就是城乡建设中城乡特色的丢失。城乡房屋建设最为保障城乡民生的基础,更应高度重视城乡特色的维护与提升。

在长久的发展下,城乡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点,这些特点在传统的房屋建筑上都有一定的体现,城乡房屋建设中应充分借鉴传统房屋建筑格局,根据当地自然地理、地域禀赋,因地制宜,发挥自然条件和资源的优势规划建设城乡房屋;城乡文化是城乡特色之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了城乡房屋建筑之中,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一定要积极挖掘、传承并进一步丰富。新时期的城乡房屋建设应分析和梳理城乡文化发展的脉络、亮点,丰富城乡文化的内涵,塑造具有特色的城乡精神。

四、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同步发展新阶段,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要强化县镇和中心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乡镇特别是重点村镇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节点”作用,重点是抓好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就是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动以工促农,既要重视城市产业发展又要合理安排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重点发展近农产业,拉长农业生产链。科学配置城乡各生产要素,以实现城乡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就是在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要改变以往只重视城镇基础建设而忽视乡村基础建设的局面。要把城乡道路、给排水、网络通信、公共交通等统筹安排实施,以实现城乡基础建设共同发展。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就是指在城乡之间统筹安排公共服务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和配套的环境卫生设施等。要改变以前只重视城市公共服务建设而忽视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局面,在重视发展城市公共服务建设的同时,要兼顾乡村公共服务建设,力争在城乡公共服务建设上实现平等发展,让城市市民和乡村农民同等水平地享受相应的服务。

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就是指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和就业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劳动力就业失业统计制度和相应的监测体系,实现城乡劳动就业的统筹安排;

社会保障一体化就是指在完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实现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协调发展。

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就是指统筹安排城乡社会管理,制定统一的社会治理方案,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达到城乡社会管理一盘棋,实现城乡社会管理的同步发展。

总之,城乡房屋建设应充分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文化风俗、人们生活现状和生活需求,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城乡房屋建设营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促进城乡规划和建设的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洪双.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一体化房屋管理[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

[2]王洪树,王军,周光国等.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农村土地与房屋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以成都市的改革实践为例[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6):23-26.

城乡房屋规划法篇4

~近年来,斑竹当镇委、镇政府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改善城乡环境面貌,积极创新管理模式,严把“五个关口”,切实加强镇村两级建房管理,全镇建房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有序化的轨道。

一、把好规划关,有序引导建房

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统领全镇城乡居民建房管理,不搞没有规划的建设,不建没有规划的房子。一是完善城乡总体规划。筹资15余万元高标准修编完善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定位镇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定位、基础设施配套,以总规统筹城乡发展,指导村居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全镇以即将建设的武瑞国道为横轴,以镇龙、斑南公路为纵轴,规划建设8个三村联建的农村新社区,从而形成以斑竹当集镇为中心,以南平镇对河的双河片为首、以原胡家场乡镇所在地为腰,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和功能合理分区的科学发展格局。二是出台集镇控制详规。集镇及周边是建房管控的重点区域,为确保管控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镇级财力并不充裕的情况下,仍然拿出25万元聘请荆州城市设计院,制订了2.5平方公里的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规划的新农村点和公路主轴方位,将集镇及毗邻的永丰、车家当、伍家场等村纳入控规区,严格管控居民建房行为,为城镇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明确建房管控范围。把全镇土地划分为禁建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两大类,中间不留空白地带,明确规定沿通村公路用地外缘起6米内、镇级公路8米内、县道15米内、距河堤中心线100米内、沟渠上和沟渠近脚10米内、规划建设国道线25米内等区域为禁建区,一律不准新建房屋。集镇控规区视同禁建区,原则上不准建房,确需建房须由镇政府召集相关部门集中会商后确定。有条件建设区则由各行政村根据总体规划选择,确定为居民可建房区,并按新农村集中居住小区要求完成土地调整、审批手续等基础性工作,引导农民集中居住,让确需建房的农户有地方建房。

二、把好责任关,全面管控建房

以追求“零违建”为目标,把管控任务分解到片区和网格,把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形成人人有压力、人人有责任的良好工作氛围。一是全面推进网格管理。结合管控工作实际情况,以行政村和社区为基础,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把全镇划分为6个片区、32个网格,严格实行网格化管理。网格单位的管控工作由镇规划办公室管控,网格单元由所属村(社区)书记及包村机关干部和相关单位共同负责,每个网格单元设网格负责人1名,由村(社区)书记担任,每个片区设片长1名,由总支书记担任,切实加大对责任辖区内建房政策宣传、管控工作协调,以及违法用地、违法建房行为的监管力度。二是定期开展巡查督办。建立定期巡查和督办制度,由镇规划办牵头,带领组织、人事、纪检、执法、国土、村镇建设、房产服务等部门人员,每月5日前对所有片区进行拉网式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镇政府还设立公开举报电话,并实行监督举报奖励机制,有效震慑违建行为,让全镇居民不想违建、不愿违建、不敢违建。同时,镇主要领导定期听取专班工作情况汇报,经常随机开展实地抽查督办,确保建房管控工作落实到位。三是严肃建房管控责任。制定了明确的考评管理和责任追究办法,镇政府对城乡建房管理工作每月一通报,年终实行专项考评,被评为先进单位的实行适当资金奖励;对因管理责任不到位、工作措施不落实,致使网格内出现违法建设行为,或者有意瞒报、漏报违建行为经举报查实的,由镇纪委按照规定对有关责任人予以相应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去年9月以来,因为建房管理工作不力,就有2名干部被给予严重警告处分、1名村支部书记被处以撤职处分。

三、把好审批关,确保依章建房

从尽可能便民、利民、惠民的角度出发,不断改进和规范建房审批程序,做到既依法行政、高效审批,又防范违法用地、违章建房。一是规范审批流程。根据上级关于土地审批、建房管理的相关规定,总结以往实际经验,制订了一套规范、完整的《建房审批流程图》和《建房审批表》,即由建房户本人向所在辖区村(居)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由村(居)民委员会提请议事会审议签字,再由村主任按审议意见申请包村干部、总支书记到建房户实地踏勘,初审通过后由村主任于每周五统一报镇规划办公室,待相关职能部门集中现场会审后报镇政府审批。规范后的审批流程涉及总支书记、包村机关干部等7个人签字和村委会、土管所、水管所、村镇建设服务中心、规划办等5个公章审批,做到建房管理工作各界支持、广泛参与、接受监督,从一定程度上将违规行为制止在了萌芽状态。二是推行现场审批。尽管建房审批的流程看似繁琐,但实际上建房户只需详细填写审批表格,并报所在辖区村(居)民委员会即可。所有建房申请一律实行现场审批,镇规划办公室收到建房申请后,及时按户分类并区分轻重缓急,于每周一至周三组织国土、城建、水利等建房管理专班进行现场勘查,符合建房规定的当场签字盖章,划定房屋“四至图”并下发《建房开工通知书》,不符合建房条件的区分情况不予审批或建议另选地址,彻底改变了以往城乡居民建房时审批程序杂、手续多、时限长,需要一个个部门来回跑路等状况,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同时,实行现场审批方式,也有效避免了过去分散审批时部门信息不对称,审批出现偏差,出了问题相互推诿、扯皮等现象。三是实行集中会商。对实地审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复杂问题,比如处于规划修建国道两旁等敏感地带、公路拐弯处、河渠低洼处等符合建房管理规划,但又存在安全隐患不适合建房,或者符合建房条件但未批先建、超标准建房,不能进行现场审批的,由镇长组织专题会议,召集建房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集中讨论研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确定最后审批或者建议方案。

四、把好建设关,严查违章建房

严格加强城乡居民建房的全过程管理,积极防范建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建、乱建等情况发生,坚决拆除批后违建。一是实行建房承诺书制度。对符合规划审批条件的建房户,在现场审批同意后,推荐居民选择由建管部门统一提供的参考户型,确保节约用地和城乡建设面貌。同时,由建房户签订《建房承诺书》,具体内容包括:严格执行全镇建房管理规定;按照规划审批的地点和范围建设,不违建、不超建;拆除原有的旧房还耕;对建房中的安全负责;如不按规划审批建房引起的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由建房户承担等。通过签订建房承诺,提高建房户的规划责任意识,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批后违建现象。二是实行违约保证金制度。在具体的建房管理过程中,要求建筑商必须严格按照审批权限施工,否则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不再允许其在本镇从事建筑作业,以此督促建房户和建筑商共同遵守城乡建设规划和《建房承诺书》。此外,房屋开工以前,建房户还要到村委会缴纳3000-5000元不等的建房违约保证金,待房屋竣工经现场确认无违建行为的,违约保证金全额归还;如发生违规建设,保证金则作为拆违工作经费。三是全面整治违章建筑。鉴于镇级执法力量较弱的实际,积极开展柔性执法,避免矛盾激化。对巡查中发现的符合规划条件但属于边批边建、未批先建等情况的,下达《整改通知书》,完善有关审批手续后可以开工复建;对擅自违规加层、房前屋后拓展违建、侵占基本农田等明显不符合建房规划的,及时制止并下达《停工通知书》,讲明道理并限定一周内拆除。今年以来,共协商拆除7处初步形成的违章建筑。但是,对拒不执行规划,执意违建的,积极配合执法机关开展工作,坚决予以拆除。近两年,全镇共违章建筑15处,今年拆除违规建房2处。

城乡房屋规划法篇5

一、办理对象

1、全县“7·3”洪灾灾后重建安置点建房户(全倒户、部分倒房户、D级危房户)和开发联建户;

2、赣韶铁路(段)、赣韶高速公路(段)、西气东输二线和县工业园等国家、省、市、县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征迁安置点建房户;

3、各乡镇规划区范围内其它未办理用地审批的个人建房户。

二、办理原则

1、个人建房用地必须符合相应的城市、村镇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严格执行“一户一宅”规定,必须提供相关证明;

3、不得超标准审批用地,农村村民每户占用耕地不得超过120平方米,宅基地和空闲地不得超过180平方米,荒山、荒坡不得超过240平方米,主城区不得超过90平方米;

4、建房宗地有纠纷的,纠纷调处双方无异议后方可办理;

5、年1月31前已建房屋。

三、集中办理时限

集中办理建房用地手续时间为年3月1日至年5月31日。

四、办理程序

(一)个人建房用地按以下程序审批:

1、资格审查: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事项进行资格审查,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1)年龄在十八周岁以下的;

(2)已列入规划改造范围内或征地拆迁已统一安置的;

(3)农村村民转让、赠与、出卖、出租宅基地上的房屋或房屋改作其他用途后,再申请建房的。

2、资料审查:必须对申请人所提供的资料认真审查,严格把关。

(1)应先取得规划部门的审批手续;

(2)属于征地拆迁安置的应当提供征地拆迁补偿协议或拆迁办的证明;

(3)属于7·3洪灾安置户的,应当提供乡镇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具的证明。

3、申请审批:建房人提交建房用地申请报告,提供申请人身份证、户口本原件查验、复印件存档,经村民委员会审核出具意见后报乡镇国土所。

4、经初审符合申请审批的建房,应当将申请建房人的基本信息在村务公开栏公示5天,公示期满无异议的发放建房用地审批表;

5、申请建房人将填写的个人建房审批表报村(居)委会讨论并签署意见后交回乡镇国土所;

6、乡镇国土所工作人员应及时到建房地点,核定四至界址并在审批表中如实填写建房宗地相邻界址,绘制建房宗地图,由相邻界址人签署意见后填写勘查意见,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7、乡镇人民政府应及时对建房用地申请进行审核,按批次上报县国土局审查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二)未经批准擅自建房的,由县国土局按程序对违法用地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对符合规划的经立案查处后可补办用地审批手续;对不符合规划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的,应当依法拆除地上建筑物,恢复土地原貌。

(三)农村村民超标准用地已建房屋的,依法查处。符合规划的,超出部分按规定处理,并提交退还具结保证书,办理临时用地手续;一户多宅的,签订退还协议,方可办理新建房屋用地审批手续。

(四)属“7·3”洪灾开发联建的,由开发联建(联合体)持县政府批准开发联建的相关文件,按照《县“7·3”特大洪灾主城区灾后住房开发联建实施细则》(府办发[2009]29号)要求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出售部分按城区土地基准地价缴纳土地出让金。

(五)“7·3”洪灾全倒户改建住宅的,属在原址改建并未超原批准用地范围的,可按原审批的用地性质和用途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如原用地性质为国有划拨用地,经建房人申请可按基准地价补交土地出让金,办理土地出让手续。

(六)对各乡镇规划区内农民(居民)建房审批,属本村成员的村民建房,可直接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权审批手续,或根据建房人申请按基准地价补交土地出让金办理国有土地出让手续。属居民自建的补交土地出让金,办理国有土地出让手续;圩镇规划区外的异地村民已建房的,经村民三分二以上代表同意按规定处理后,办理集体土地审批手续。

城乡房屋规划法篇6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坚持政府引导、政策驱动,坚持自力更生、互帮互助,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农村住房灾后重建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地质灾害居住点搬迁、造福工程相衔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序实施,努力建设一批适宜居住、抗灾能力强、公共设施配套完善的新村。

二、目标任务

农村住房灾后重建工作要争取在年元旦前完成,确保在春节前受灾重建户全部搬入新居。

三、重建对象

重建对象是指因“6•18”洪水灾害和地质灾害造成住房倒塌、严重危房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户。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一)因洪水灾害和地质灾害造成房屋全部倒塌(不含猪、牛圈,柴草房等生产性用房)的对象。

(二)因洪水灾害和地质灾害造成房屋主体结构严重受损,虽未完全垮塌,但已无法居住和使用,经有关部门鉴定为严重危房,房屋必须全部拆除重建的对象。

(三)因洪水灾害和地质灾害造成房屋受地质灾害威胁,经相关专家认定必须避让拆迁重建的对象。

重建户分为特困户和一般户两类。特困户是指经济能力较弱的五保户、低保户、重度残疾人和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家庭。在本县另处已建有新住房(已享受“一户一宅”政策)的不作为重建对象。

四、安置方式

具体安置方式为:集中重建安置、分散重建安置、货币安置。安置方式由重建对象自行选择。

(一)集中重建安置是指在规划20户(含20户)以上成片新宅基地集中建房安置。集中重建安置分三种方式:

1.购买农村限价房。是指在乡(镇)集中安置点,由政府按照规划建设部门批准的规划设计方案及户型,统一建设限价房,重建户自行选择购买。

2.统规自建。是指在乡(镇)集中安置点,由政府按照规划建设部门批准的规划设计方案,统一征地平整,统一建设±0.00以下住宅基础及安置点水、电、路等配套设施,重建户按统一规划设计要求自行建设住房。

3.购买城郊限价房。是指在城郊集中安置点,由政府按照规划建设部门批准的规划设计方案及户型,统一建设公寓式限价房(套房),重建户自行选择购买。

(二)分散重建安置是指在本乡(镇)辖区内,规划20户(不含20户)以下零散宅基地,重建户按批准的规划设计方案自行建房。

(三)货币安置是指政府通过货币补助的方式予以安置。

五、扶持措施

在落实省、市政府关于农村住房灾后重建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根据我县实际,制定以下扶持措施。

(一)资金补助。统筹省、市、县补助和社会各界援建资金,对重建对象进行资金补助。

1.补助标准。

(1)对重建对象一般户,省政府给予每户1万元补助、市政府给予每户6000元补助、县政府给予每户6000元补助。

县政府对购买农村限价房、购买城郊限价房、分散重建安置和货币安置的,适当提高补助标准。补助标准以统规自建为基数(每户补助6000元),购买城郊限价房、分散重建安置和货币安置的,按基数的1.2倍补助(每户补助7200元);购买农村限价房的,按基数的1.5倍补助(每户补助9000元)。

(2)统筹对口支援单位部分资金,对各类安置方式的重建对象一般户每户给予以下标准的抵补:购买农村限价房户2万元,统规自建户1.5万元,购买城郊限价房户1.5万元,分散重建户1.5万元、货币安置户1.5万元。

(3)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搬迁集中重建和受灾倒房户异地集中重建户,给予每户5000元补助。

(4)集中重建点全部列入造福工程,重建户按每人2500元标准补助建房资金。

(5)在同类补助标准基础上,对经核实认定的特困户,按每户5000元的标准增发补助资金(每户只能享受一项特困补助,不能重复享受);对少数民族搬迁对象,按每人600元的标准增发补助资金;对符合计生部门认定的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生育两个女孩并绝育的家庭,按每户2500元的标准增发补助资金。

2.兑付方式。

(1)对购买限价房户(含农村和城郊),购房款的交纳按所在乡(镇)政府与重建户签订协议执行,补助金直接抵扣购房款。购房款由所在乡(镇)政府代收,代收款交县民政部门指定帐户。

(2)对分散重建户、统规自建户,补助金由所在乡(镇)政府自行制定具体的兑付办法,根据重建进度给予兑付,但必须预留补助金的20%作为重建户房屋建设、立面(指屋面、外立面)建设的保证金,按批准的规划要求完成房屋建设、立面建设后给予兑付。

(3)对货币安置户,在完成房屋产权交割、登记后,由本人申请,乡(镇)审核,县房管所认定,统一报县民政局核实确认后,由民政局统一拨付给乡(镇)政府,再由乡(镇)政府一次性兑付补助金。

3.兑付流程。重建户根据重建进度向村委会提出补助申请村委会汇总乡(镇)政府审核县重建家园工作组签署意见县民政局按程序拨付到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兑付给重建户。

4.资金管理。县民政局设立农村住房灾后重建专项帐户,并负责全县灾后农村住房重建补助资金的审核、支付、有关报表编制上报。县财政部门依据民政部门审核意见补助资金拨入重建专户。县民政局要制定农村住房灾后重建资金管理办法,对纳入全县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管理资金(包括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农村住房重建补助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帐核算,严格审核,按进度拨款。

(二)规费减免。对重建家园收取的有关规费,按照依法依规、能免则免、能减则减的原则给予相应减免。

1.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对重建户免收配套费、施工图设计费、测量费、建筑放线费;对在县内购房的,免收房屋交易手续费及登记费。

2.县国土资源局:对集中重建点免收地质灾害评估费;利用耕地作宅基地的,免收耕地开垦费,但该村集体必须在重建家园结束6个月内开发相应面积的耕地进行补充。对在县内购房的,免收土地交易服务费。

3.县林业局:对重建户建房占用林地的,免收森林植被恢复费;给予重建户每户7立方米的自用材指标并免收育林金,由村委会统一办理相关手续,到指定山场取用自用材。对旧房拆除下来的旧木料销售,涉及的金费免收。

4.县人防办:对重建户免收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

5.县电信局:为集中重建点的通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对重建户在年6月30日前安装电话、宽带等电信业务的,免收工料费。

6.县广电局:对在集中重建点(在本乡镇辖区内规划选址)建房的,免收有线电视入网建设费。

六、相关要求

(一)规范工作程序。一是调查摸底。由县民政局、城乡规划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在7月20日前完成重建对象的核实确认,并逐户登记造册、张榜公示、建档立卡、分类汇总。二是选址规划。由县城乡规划建设局牵头组织国土、水利、环保等部门,在7月20日前完成各有关乡(镇)重建选址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论证,并确认选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要在7月20日前完成集中重建点的规划设计,同时对分散重建点进行规划指导、提供户型设计图纸。三是分类确认。由乡(镇)政府公布农村限价房、城郊限价房的房价和统规自建房的地基价(含征地价公摊、住宅基础造价、配套设施建设费用公摊),供重建户自行选择重建方式,在8月15日前完成分类确认。四是签订协议。由所在乡(镇)政府与重建户在8月15日前完成签订重建协议。重建协议必须明确重建户自行选择的重建方式、地基款和购房款的交纳办法、建房的规划要求等内容。五是实施重建。集中重建点要在7月25日前动工,8月31日前完成小区±0.00以下住宅基础建设;其他重建点要在7月31日前动工。六是竣工搬迁。集中重建点在11月底前竣工,12月15日前完成验收并交付使用,元旦前搬入新居;其他重建点要在12月底前竣工,春节前搬入新居。

(二)科学选址规划。农村住房灾后重建选址要按照有利于防灾避险和发展生产、方便生活的要求,避开洪水和风雹走向、分洪区和易发洪涝的低洼地等危险地带,尽量靠近县城和集镇,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资源。县规划建设部门要无偿提供符合经济、安全、实用、节能、抗震要求的标准房屋设计图,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外观。一律设计2层半,要提供2~3种不同的户型供重建户选择。

(三)合理安排宅基地。农村重建户原则上每户安排宅基地80~120平方米(其中镇、80平方米以内),宅基地由乡(镇)、村统一规划安排,每平方米价格具体由乡(镇)、村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城郊限价房土地性质为出让地,在5年内不得转让。农村住房灾后重建必须严格按照“一证一户、一户一宅”的原则,凡需分户建房的,按正常建房的供地、收费办法办理,不享受重建家园有关待遇。重建户新安排的宅基地不得转让,原旧宅基地由村统一收回处置,原有危房必须自行拆除。

(四)优化服务管理。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实行现场办公,优质服务,简化程序,为重建户及时办理建房相关手续。受灾户在重建时应严格按规划要求实施,对没有按统一规划建房的,县国土、建设部门不予办理建房手续,不能享受重建户相关优惠措施。县规划建设部门要充分发挥乡村规划建设服务中心、村级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的作用,做好重建民房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同时要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确保重建房屋的质量安全。对重建家园所用的砖块、砂石料,优先保证本地使用,供应商不得借机随意提价。重建户购买商品房和城郊限价房可缓交住房专项维修资金。

(五)明确政策时限。重建对象享受农村住房灾后重建扶持措施截止日期为年春节。

城乡房屋规划法篇7

衣食住行是人的最基本要求。在农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农民住房这一基本权利就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但是,我国法律对农村房屋所有权的取得、行使和保护没有明确的规定,只对农村村民宅基地的取得、行使相关权利有相应的限制性规定。例如,《土地管理法》第62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法第44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物权法》第152条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该法第153条同时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法律的严重缺位造成八亿农民住房这一基本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也更突出了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二元经济,乃至二元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长期靠过度剥夺农业和农民来发展工业和城市。城市和农村两大经济系统被人为地割裂开,这就是所谓的二元经济结构,其发展的严重后果是导致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即在一国之内人为地划分为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两个社会和阶层。其主要表现为:

1.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从统购统销到实行合同订购,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民那里拿走6000-8000亿元。据专家测算,通过“剪刀差”、征地、农民工务工等方式,全国农民每年仍向城市做出大约2万亿元的贡献。

2.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居民之间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并且这种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1978年前我国城乡收入比是2.6!1,而到2003年,收入比却升至3.2:1。

3.1958年通过、至今仍有效的《户口登记条例》确定了“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中国公民由此被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即从法律上将全国公民划分为两种身份和壁垒森严的两个世界。农村的孩子只有考上大学或参干才能合法地从一个世界(农业)转换到另一个世界(非农业),这造成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竞争起点上的不平等。

4.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基本权利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实际不平等。这些具体表现在:(1)农村居民在求学、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自由迁徙等基本权利方面和城市居民不平等;(2)农民在享受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方面与城市居民有天壤之别;(3)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社会负担不一样,城市居民对国家的责任主要是纳税,并且个人所得税有起征点,而农民的负担却多种多样,既有人力也有金钱负担,并且金钱方面的负担主要表现为“费”,这种乱摊派、乱收费是没有起征点的。(4)农民在土地产权、房屋所有权等问题上与城市居民享有的权利不平等。

在这种“以乡养城、城乡隔离”的体制下,涉及城市居民房屋所有权的法律、法规有《宪法》、《民法通则》、《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城市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修改为《城乡规划法》)、《建筑法》等。城市居民不仅可以享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还可以享有城市房屋所有权。而在农村,涉及农民房屋所有权的法律只有《宪法》、《民法通则》、《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农民在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上,仅能享有一处宅基地的使用权,不能“合法”地享有其宅基地上房屋的所有权(即不能领有国家房屋登记机关统一颁发、全国通用的《房屋所有权证》)。

物权是个人独立自主的前提,任何法律人格都建立在完全的物权之上,没有独立自主的物权也就没有独立的法律人格。物权法的基本功能就在于保护个人对社会财富的拥有,其结果是激发个人对财富的不断追求,而个人对财富的增长又能促进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个人财富的增长,也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拥有财富的个人才是自由的。而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更好地创造社会财富,才能享受幸福的生活。应该说,在个人的财富当中,占有较大比例的部分是以房屋不动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农村尤为如此,我国农民的全部积蓄几乎都用在建房上。而我国某些法律似乎仅保护少数人的物权,多数法律还在继续维护、确认城市和农村、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这种不平等的现状,这是现行法律的最大缺陷。

二、农村房屋所有权方面的法律规定及其缺陷

虽然我国《宪法》第13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但宪法本身并未对“合法”进行明确规定,而交由其他法律来界定。

《民法通则》第3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第5条明确规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该法第75条同时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对于以上条文所提到的“合法”,《民法通则》本身依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或解释,而又交由其他法律、法规来进一步落实。

《物权法》第2条规定,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适用本法。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物权法》中涉及房屋所有权制度的主要条款包括该法第9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和第30条(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因此,根据《物权法》的以上规定,可以大胆推断:农村的房屋可能因为不属于“合法建造”或“未经登记”而不发生物权的效力。

从《宪法》到《民法通则》,再到最近才制定、实施的《物权法》,虽然法律一再强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权利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但笔者认为至少在房屋所有权方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是显然不平等的。

从城市的房屋所有权制度的演变来看,在进行住房制度改革以前,我国在城镇实行国家统一分配的福利性分房制度(公有住房租用制度,即公有房居住者仅有使用权而没有其他的权利)。上世纪80年代末“房改”以后,由原来的公房制度逐渐过渡为现在的商品房制度,即房屋统一由开发商进行商业化开发,购房者(主要是城市居民)在自由竞争的房地产市场上购买房屋,取得房屋的所有权。根据《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城市规划法》、《建筑法》等法律、规章的规定,开发商在城市进行房地产开发必须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商品房销售(预售或现售)许可证》(简称“五证”)等合法手续才能将房屋向社会销售。而购房者在购买商品房、向国家缴交相关税费之后,凭购房合同及完税证明等手续便可向国家相关部门申领房屋产权证。所以,在城市购买商品房,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是完全可以向不动产登记机关申请登记并取得不动产的权属证书。从法律意义上看,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对于房屋而言是房屋所有权人依法对其所有的房屋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的证明。实行商品房制度以后,在城市逐渐形成房地产市场。

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法律只是笼统地说“合法的财产受保护”,但怎样才让农民的房屋变成“合法”却没有法律规定。首先,《房地产管理法》和《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都是“城市”的(《建筑法》虽未冠以“城市”,但该法第83条规定,抢险救灾及其他临时性房屋建筑和农民自建低层住宅的建筑活动,不适用本法。新修订的、2008年1月1日生效的《城乡规划法》第41条第2款规定,在乡、村庄规划区内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这对农村住宅建设问题又留下令人费解的尾巴),没有一部全国统一适用的建设法、住宅法,农村的房屋当然会被不动产登记“拒之门外”。既然农村的房屋未经国家统一规划并进行权属登记,根据《物权法》及相关的房地产规定,是否农民的房屋都是“非法建筑”?八亿农民的房屋所有权被法律有意无意地遗忘!其次,房地产的原则是“地随房走”,在农村却变成“房随地走”,即农村只有宅基地方面的规定,却没有房屋方面的法律规定。并且现行的法律限制一户农民只能申请一块宅基地(与一个城市居民可以同时合法拥有多处房产形成鲜明对比),并且该宅基地只能在本村,这无疑将农民紧紧地捆绑在自己的土地上,失去了迁徙自由。再次,农民只能将其房屋转让给本经济组织的成员,并且一旦转让就不能再申请宅基地。而城市居民可以将其房屋转让、出租给任意人,并且转让后还可以再购买房屋。因此,从这点来看,农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受到限制的,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只存在于城市,农村是没有房地产市场的。那么,农村是否需要房地产市场?农民能否属于住房消费者?限制农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否合理?其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住宅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农民和城市居民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理应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对完善农民房屋所有权法律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展望

我国《土地管理法》之所以规定农民只能以“户”为单位申请一处宅基地,并且农民的房屋只能在本村内转让,除了受到二元经济思想的影响之外,据说还是出于对耕地、农用地的保护———从而保证我国的粮食生产及粮食安全。但《土地管理法》有没有达到其预定的目标?虽然我国已实行堪称世界上最严厉的耕地保护法律,但1996年我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9.51亿亩,到2003年减少至18.51亿亩,至2006年又减少至18.27亿亩。所以禁止农民自由转让房屋、宅基地并不能达到保护耕地的预期目的。

另外,近一段时间来我国某些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毗邻这些城市的农村和开发商联合进行房地产开发,由于土地的性质是集体的,因此无法办理正规的产权证(购房者只能领到乡、镇政府颁发的“产权证”或“荣誉村民证”)。但其房屋价格比市场价低一半,有的甚至只有市价的三分之一,所以这类建在集体土地上的房产还出现销售火爆的现象,这就是引人注目的“小产权房”问题。就此问题,建设部还曾在2007年6月18日通过新闻发言人的形式向社会“购买新建商品房风险的提示”,其中包括“城市居民不要购买在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目前的法律法规不允许在集体土地上进行房地产开发。不允许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向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成员销售。目前,有些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本村集体土地上集中建设农民住宅楼,用于安置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但在安置过程中,擅自扩大销售对象,以较低的价格向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成员销售。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购买此类房屋,将无法办理房屋产权登记,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有些项目允诺办理的‘乡产权’、‘小产权’,均不符合法律规定,不受法律保护”等内容。所以,“小产权房”问题成为政府、农村集体组织、本地农民、开发商和外来购房者之间利益的多层次“博弈”。其实,“小产权房”问题也是市场和行政管制、农村和城市、法律和道德之间冲突的一种表现,也是农民争取合法房屋所有权、渴望开放农村房地产市场的一种正当回应。

《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农村的土地和宅基地归村集体所有,他们当然有权决定自己土地尤其是宅基地的用途。但一直以来,政府垄断土地的一级市场,政府以很低的价格从农民手中强行征收土地,然后以几十甚至几百倍的高价转让给开发商,“卖别人的地来给自己赚钱”。农民当然明白其中的潜在利益,希望能获得高额补偿。其结果是导致农民和政府在征地补偿过程中的对立情绪和冲突,也彰显了法律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因此,笔者认为,将来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来保护农村房屋所有权和农民利益。

1.打破城乡隔绝、地域界限和身份限制,构建全国统一、公平竞争和城乡和谐的大市场(包括房地产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对城乡资本、人员、技术信息等市场要素进行公平、自由的流动。除了准许农民到城市自由择业、居住之外,还应允许城市居民到农村买房甚至投资,最终实现“把穷人留在城市(哪怕只住廉租屋),让富人住在农村(有条件的还可住别墅)”。这样,带动国家和民间资本对农村的投资,兴建幼儿园、中小学、医院等配套公共设施,改善农村的居住和投资环境,也使农民通过各种途径赚城里人的钱而走上富裕的道路,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化的成果和城市文明。通过城乡的双向交流,可以使城市的房价降下来,缓解交通堵塞;也可促使农村的经济加快发展,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

2.统一法制,使城乡居民的基本权利在法律上真正人人平等,让城乡居民处于公平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在房屋所有权制度方面,应设立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机关,对于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农村房产给予登记并颁证。那种认为农民的房屋不重要或其房产价值低而不给予登记的看法是毫无根据的,法律应重在疏导而不是堵塞。法律应预设适当的条件,只要农民的房屋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就能领到房屋产权证,引导农民向“规范建房、合理利用土地”的健康方向发展。

3.国家应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耕地减少必然涉及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但这样一个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应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并且应依法进行。而不能全部由农村和农民来承担,更不能以保护粮食安全为由限制农民合法出售宅基地和荒地的使用权,甚至拒绝为农民办理房屋产权证。

4.建立全国统一的住房保障制度。住房保障是指由于住房所具有的特性及房地产市场所存在的固有缺陷,中低收入人群往往难以仅依赖市场机制来解决自身的住房问题,从而由政府出面干预房地产市场,为住房困难者提供一定的住宿条件,以维护他们最基本的需要。我国目前的住房保障形式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和住房公积金三种形式。住房保障体系已慢慢在城市建立,但农民尚未能享受国家的住房保障待遇。是否在农村就不需要住房保障制度?是否农民都有适于居住的房屋?回答是否定的。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民的土地同时具有社会保障的功能,因此,农村似乎不需要住房保障,这其实是很片面的看法。我国目前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制和宅基地使用制度都很不健全,农民的土地保障功能是很弱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农村房地产市场的开放,作为一项公民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农村中的住房困难户理应和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一样,享有住房保障的权利。

城乡房屋规划法篇8

一、调查

(一)区政府在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前,组织规划、住建、国土、房屋征收、城市管理、公安、监察、宣传等有关部门依法对征收范围内未经登记的建筑进行调查、认定和处理。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调查、认定和处理工作。被征收房屋所属乡镇、街道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二)房屋征收部门应当在征收范围内公布未经登记建筑的调查公告。公告应当载明调查的范围、时间、方式、内容等。

(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未经登记建筑的建设时间、地址、用途、面积、结构、所有人等情况。

(四)调查工作以入户调查、实地测量为主,查阅档案为辅。

二、认定

(一)对未经登记建筑的认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被征收房屋已登记的建筑面积、用途的认定,以房屋所有权证记载的面积和用途为准;房屋所有权证未记载的或者记载的与房屋登记簿不一致的,除有证据证明房屋登记簿确有错误外,以房屋登记簿记载的面积和用途为准。

2、已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房屋,翻建、改建、扩建而未办理变更登记的,能够提供有效的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件并经规划部门认定后,房管部门按认定的建筑面积、用途,结合房屋现状、原房屋所有权证登记内容区别不同情况予以认定;未取得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件的,按原房屋所有权证记载的建筑面积和性质,以现有结构予以认定。

3、已建成房屋未办理初始登记的,能够提供有效的土地使用权证明文件和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件,并经规划部门认定后,房管部门按认定的建筑面积和用途登记。

4、已建房屋能够提供原乡镇人民政府在前颁发的《私房准建证》和有效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但未办理初始登记的,经国土、规划部门认定后,房管部门按认定的土地、建筑面积和用途登记。

5、房改房屋的面积认定按市房改政策执行。

(二)对私有庭院式住宅房屋的土地认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被征收房屋的土地使用面积,以有效的土地使用证登记面积为准。被征收居民应当提供土地使用权证等相关文件,不提供的,以国土部门核查的土地档案为准。

2、被征收人能够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但未申请取得土地使用证的,在实地核实的基础上,依据用地批准文件,认定合法用地面积。

3、被征收人既没有土地使用证,也不能提供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属漏办证的,由国土部门根据乡镇(街道)、村(社区)居委会出具的权属证明,经调查宗地四至范围清晰、邻界无争议,经公告无异议的,认定合法土地面积并出具法律文书。

4、被征收人不能提供《土地使用权证》、《规划许可证》或《房屋所有权证》等有效证件,被征收房屋已建成但未登记的,结合其土地取得方式、建设事由、建筑年限等因素,由国土、规划、房管部门做出认定。凡认定为违法占地的,由国土部门出具违法占地认定意见。凡认定为违法建筑的,由规划部门出具违法建筑认定意见。

(三)被征收人不能提供土地、规划或房产等有效证件,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违法占地、违法建筑:

1、占用铁路、公路沿线两侧控制范围土地建设的;

2、占用道路、广场、绿地、城市公园、停车场、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进行建设的;

3、占压地下管道、管线设施进行建设的;

4、侵占城市防汛通道及消防通道进行建设的;

5、在批准临时使用的土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

6、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进行建设的;

7、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进行建设的;

8、区政府冻结区域建设通告后,在冻结区域内进行的各种建设行为;

9、超过批准期限或未按照批准内容建设的临时建筑;

10、违反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进行建设的;

11、其他严重影响城市容貌、城市规划的违法建筑。

(四)2户或2户以上房屋共用一宗土地,《房屋所有权证》证载总建筑面积容积率大于或等于1.0的,该宗土地上的房屋按实际同一容积率进行认定,不再进行土地分割。

2户或2户以上房屋共用一宗土地,《房屋所有权证》证载总建筑面积容积率小于1.0,共用一个自然院落的,由房屋所有权人协商确定土地分割面积(土地分割后,该宗土地上的房屋合法建筑面积容积率不能大于1.0),达不成分割协议的,由国土会同住建、规划、城管等部门和属地乡镇、街道按照实际测量予以认定。

(五)房屋征收部门应当将认定结果书面通知被征收人,并在征收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日。

(六)被征收人或利害关系人对认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公示期满3日内向房屋征收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房屋征收部门自被征收人提交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予以书面回复。

三、处理

(一)对认定为合法建筑和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给予补偿;对认定为违法占地、违法建筑和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不予补偿。

(二)对被认定为严重影响城乡规划的违法建筑,由被征收人限期自行拆除,被征收人在规定期限内未自行拆除的,城管部门依法组织拆除。

四、法律责任

(一)被征收人应当配合未登记建筑的调查、认定和处理工作。对采用暴力、威胁等手段阻碍调查、认定和处理工作,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二)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对本意见的执行情况予以监督。对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中出现的问题,由纪检、监察部门责成相关部门核定纠错,对、弄虚作假的,移交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予以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五、其他问题

(一)本意见适用于我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范围内未经登记建筑的调查、认定和处理工作。

城乡房屋规划法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县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县大规划区居民建房管理暂行办法》及县委、县政府有关精神,坚持以城镇规划为统领,进一步加强农村居民建房的管控,规范农村居民建房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房,确保城乡建设有序进行,管理依法规范,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二、管理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农村居民建房管理。根据《县大规划区居民建房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我乡实际,全乡农村居民建房分为两类区域进行管理:

一类区:集镇,105国道以东全境,大机线、两侧200米区域内和105国道以西200米区域内。

二类区:辖区内除一类区以外的区域。

三、管理办法

(一)一类区建房管理

集镇,105国道以东全境,大机线、两侧200米区域内和105国道以西200米区域内,除以下两种情况,一律不准建私房:

1、集镇规划区内,凡年2月4日以前因建设集镇,由政府安置或出让土地而未建房户,允许其在政府当时提供的出让或安置地上建设,但必须重新申报,且建设房屋不得超过三层,建筑总面积不得超过300平方米,建好后临街面墙贴瓷砖,加建红色屋顶。

2、大机线、两侧200米区域内和105国道以西200米区域内,一律不准建私房,如确属危房或符合分户条件的,按照属地安置原则,实行统规自建,在200米范围外按二类区域管理办法建房。

(二)二类区建房管理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基本实行统规自建。经批准的农民自建房屋,坚持一户一宅的原则,每户建筑面积不得超过300平方米,在居民集中居住点占用耕地的每户宅基地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20平方米,占用非耕地的每户宅基地占面积不得超过150平方米;原宅基地必须复垦,严禁在基本农田内开天窗建房。兴建其他非居住用房的农户,一律按照相关程序进行申报,经批准后才能兴建。

四、申报审批程序

(一)一类区建房申请审批程序:

1、一类区统规统建审批程序:(1)申请统规统建居民向所在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2)村委会初步审查并在村、组公示7天无异议的,由村委会签署意见并盖章,报乡镇府审核;(3)乡政府审核后统一进行安置并报县城乡居民建房联审联批组备案。

2、一类区统规自建申报审批程序:(1)建房户凭县房产部门指定的有资质机构出具的危房鉴定书、或无房和符合分户条件的证明材料、身份证向所在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2)村委会初步审查并在村、组公示7天无异议的,由村委会签署并盖章,报乡国土所、村镇规划所组成的乡联合审批领导小组审查;(3)乡联合审批领导小组审查后,报乡政府审批;(4)乡政府审批并公示7天无异议的,报县城乡居民建房联审联批组备案准予建房。

城乡房屋规划法篇10

现在,我向大会报告全市城乡建设工作情况,并就今年重点建设任务提出安排意见。

一、准确把握形势,认清目标任务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以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大力实施城镇扩容战略,不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乡管理力度,认真落实住房保障政策,各项建设工作卓有成效。2010年,中心城市规模实现双“50”目标,全市城镇化率达35%。

规划编制管理全面加强。中心城市四个层面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城市总规人口与用地规模评估报告》通过专家论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老城区及城中村改造布点规划编制完成。西南片区物流园等6项规划完成方案成果,《高铁新区概念性规划》等6项分区规划通过专家审查。供排水、供电等专项规划编制全面启动。县城建设加快,中心镇总体规划完成率达100%。规划管理继续加强,明确了市区规划管理权限和范围。大力开展规划效能监察和违法变更容积率等专项治理,规划得到较好落实。

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强力实施“618”工程,围绕道路畅通、安居保障等8个方面,投资65亿元,实施了165个重点项目。206国道城区段等11条道路建成通车,三角洲生态公园、市博物馆对外开放,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启用,市立医院、皖北煤电医院、西北新区中学主体竣工,自来水供应能力由6万吨/日提高到10万吨/日以上,家乐福、华夏世贸广场等大型商贸设施正在建设。县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区开发加速推进。村镇建设投资达25.1亿元,农村清洁工程成效明显,28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全部建成。

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效落实。房地产开发投资57亿元,增长67.6%。建成廉租房3124套。四县一区全面开展实物配租工作。完成棚户区改造1.6万户、农村危房改造3700户,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得到缓解。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抓手,加大了市政公益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城市服务功能得到完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成绩值得肯定,但差距依然存在。一是城镇化水平低。全市城镇化率仅为3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分别低于蚌埠、淮北、宿迁、徐州15、11、6、18个百分点。周边城市竞相崛起,态势逼人。相形之下,宿城框架不够大,带动力不够强,辐射面不够广,再不加快步伐跨越发展,与周边城市差距将会越拉越大,被边缘化的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二是基础设施欠账大。我市城市建设起步较晚,所以历史欠账比较大,基础设施很不配套,城市功能很不完善,还账和新建的任务都十分艰巨。三是城市建设融资难。我市城市建设投入,远远低于滁州、阜阳、亳州等市。投资需求量大,而地方可用财力十分有限,城市经营空间比较狭窄,资金短缺仍然是主要瓶颈,尚需探索更多的融资渠道;融资项目成熟度不够,申贷等方面支持性条件得不到支撑,使融资效率受到很大影响。四是规划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规划理念还不够新,眼界还不够宽,规划缺乏精品和特色,制约着城市品位。城市管理质量与群众要求有差距,工作体制有待创新,长效机制有待健全。

综上所述,成效明显,令人欣慰;形势严峻,催人奋进。我们决不能浅尝辄止,一定要乘势而上,从建设皖东北中心城市的高度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再加压力,再鼓干劲,继续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加速提升城镇化水平。

综观城镇化进程,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未来五年城镇化目标:中心城区超“双75”,四个县城超“双25”,城镇化率达45%以上,进一步提升城镇承载力和带动力。2011年,中心城市实现双“55”,全市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大力实施城镇扩容战略,坚持中心城市与县域互动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促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构建以市区为核心、以县城为骨干、以重点镇为节点,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的新型城镇体系。在推进城乡建设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为民谋利,让广大城乡居民充分享受建设发展成果。

二、扭住工作关键,实行重点突破

(一)抓住“龙头”,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有句名言:“对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规划是城乡建设的龙头,务必牢牢抓住。一是拓展规划思路。必须进一步放宽视野,拓展规划思路,积极打造“大宿城”,将主城区及符离、蒿沟、朱仙庄、蕲县一同纳入“大宿城”范围,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同时,注重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指导、参与我市规划编制,提高规划品位。二是发挥规划调控作用。加紧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推进各项规划编制。今年宿城重点完成“四个总体规划、三个分区规划、五个控制性详规、三个修建性详规及专项规划”等16项规划编制,为大建设、大发展做好铺垫。三是强化规划实施。着力完善规划批后管理等各项制度,强化规划效能监察,加大违反规划的查处力度,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学习池州,对违法建设落实常态监管机制,实行违法建设巡查日报告、市巡查与区自查相结合等制度,对规划区实行严格监控,对建设项目全程跟踪监督。建立健全举报激励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监督违法建设。对随意变更规划、违法乱建等行为,严肃查处,形成震慑,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以重点工程为抓手,分区组团联动发展。今年,宿城四大片区,共安排五大类工程206个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将突破100亿元。其中路网工程60项,投资33.8亿元;环境景观工程11项,投资2.5亿元;公共公益设施工程50项,投资15.9亿元,保障性住房工程22项,投资37.4亿元;房地产开发工程63项,投资42.9亿元。按照“北扩、东进”的空间发展战略和“提升老城、拓展新区”的思路,大力推进四大片区协调联动发展。汴河新区重点完善汴南片区功能,拉开汴北片区框架,完善路网、水系建设及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文化园区、物流园区、高新技术区和高档商住区。道东和沱东片区重点推进区级政务中心规划建设,提升城东工业园区档次,结合循环经济园和大学城、职教园建设,大力推进老城区成片开发改造,完善公共设施,改善居住条件;城南片区重点实施皖北、淮北和市开发区3个千亩居住园及物流园区建设等,建成物流商贸新区。倾力加快中心城区和人民路两侧综合开发,努力实现“完善功能、降低密度、转移重心、缓解交通”的目标。

(三)着力完善房屋征收机制,为推进大建设夯实基础。学习池州,坚持“先安置、后征收”,房屋征收工作重心下移,按照“市指导、区包干、街道负责、社区操作”的原则实施。埇桥区政府是规划区内(不含开发区)征收工作主体,征收人为项目所在街道办事处,相关社区为实施主体。一是核定征收基数。由市城乡建设指挥部根据项目需要,确定征收范围。区政府负责对拟征收范围内被征收人、被征收房屋等基本情况,进行摸底统计,汇总上报。有合法有效证照的房屋为合法建设;无合法有效证照的房屋以2000年3月6日航拍图有无标注为标准,凡图上有标注的,参照同类型同区域合法建筑标准予以补助,图上无标注的,不予补助。市纪检监察部门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加,组成征收基数小组,对摸底统计出的征收数字,按10%比例随机抽查核实。误差率在10%以下的,对总基数进行同比例减少;误差率超过10%的,由区政府重新复查登记,并追究原统计责任人责任。二是实行承包征收。根据核定基数,市政府按70%合法建设的标准(根据摸底,我市城区房屋按2000年3月6日航拍图为标准,合法建设一般在60%~70%之间),以实物(安置房)或货币(评估价)的形式承包给埇桥区政府。如区政府按规定期限完成任务,市政府再给予10%的奖励;另外,按核实基数,市政府拨付区政府400元/米2的包干征收工作经费。为切实支持区政府做好征收工作,凡被征收人属省直、市直单位和人员的,由市负责做好思想工作。三是加强教育培训。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第590号令颁布施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原国务院颁布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同时废止。必须加强征收人员教育培训,使其掌握新条例实质内容,有效指导房屋征收,做到依法征收、和谐征收。需要明确的是,所有违法建设均要严格控制,对违法建设要坚决依法予以无偿拆除。这与对合法建设的征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决不能混为一谈!

(四)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实现住有所居。住房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民生问题。要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措并举、形式多样,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坚持住房建设和城市发展相结合,优先满足保障性住房需求,合理确定各类住房比例,逐步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一是加快棚户区改造。根据棚户区改造规划,今年拟完成改造1.2万户,其中主城区4540户。二是抓好安置房、公共租屋建设。安置房建设以埇桥区政府按标准包干建设为主。全市拟新建安置房270万米2,其中城区150万米2以上。城区分胜利路、汴河路、鹏程路三个安置区建设。这是今年城市建设重中之重,务必抓紧抓实、抓好抓成。全市拟新建公共租屋45万米2,其中开发区30万米2、各县15万米2。三是加快廉租房建设。省住建厅下达我市新建廉租房2110套,保障户数1.4万户。全市拟新建3040套,其中市本级300套,埇桥区300套,四个县2440套。有关部门要及早谋划,确保省下达任务6月底前开工建设。要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收购、改建、租赁等多种方式筹集房源;特别要严格执行商品房项目中按比例(2%)“配建”廉租房的规定。四是兴建限价商品房。实施原则是:“限房价、竞地价”,即在限定房价的基础上,竞地价出让土地。全市计划兴建限价商品房50万米2,其中主城区30万米2。限价商品房销售价应低于同地段同类商品房20%以上,使更多中低收入家庭买得起、住得好。五是增建普通商品房。计划商品房施工面积725万米2,其中市区400万米2,新开工180万米2,竣工150万米2。六是改善住房消费环境。按规定控制套型面积90米2以下住房的面积比重,原则上不低于年度新审批、新开工商品房总面积70%。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落实好住房信贷政策,支持住房消费。加强房地产市场清理整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五)用足用活政策,千方百计搞好用地保障。2011年,拟报批用地约1.55万亩,主要用于市级道路、城区和开发区道路、公共公益工程和保障性住房及棚户区改造等。一是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和农地转用计划,集中用于城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3000亩);二是积极争取省国土厅追加和调剂建设用地指标(1000亩);三是加强项目整合包装,更多地争取点供计划用于重大项目建设(1000亩);四是积极争取省政府直接调控的农转用调剂指标(1000亩);五是符合条件的,使用独立选址建设项目用地计划指标(2000亩);六是调剂增减挂钩周转指标(7000亩);七是利用“征转分离”政策解决部分用地指标(500亩)。同时,市政府将对已出让土地进行认真清理,对闲置土地,分清原因,依法处理;该收回的,坚决依法收回。

(六)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城市发展支撑。进一步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以资产重组为手段,做大做强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构建政府主导、政企分开、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城建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一是充分发挥融资主渠道作用。市政府通过市建司这一平台,努力实现融资30亿元目标。具体措施是:依托优质资源,向开发银行、各商业银行等争取项目贷款约10万元;计划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1800亩,实现土地出让金10亿元;加快发行公司债券,今年计划发行10亿元。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市政公用设施项目包装和推介力度,寻求战略伙伴,鼓励支持国内外客商进采用Bt、Bot、租赁融资等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着力推进汴北首钢总公司开发项目,抓紧进入建设程序。三是发挥城市公共资源优势,经营城市无形资产。通过对城市广告、道路、广场、绿化等设施冠名权的转让拍卖,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七)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城镇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修编四个县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基本完成乡和划定区域内村庄规划调整,积极推进各专项规划修编。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每个县城建设投入不低于30亿元,县区政府各融资10亿元以上,推动县城建设提速。支持有条件的重点镇按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加速人口向城镇集聚。抓好镇村总体规划编制调整工作,力争全面完成中心建制镇总体规划修编调整,23个乡和划定区域内村庄规划调整完成率达95%以上。

(八)加强城乡管理,努力提升人居环境。一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巩固文明创建成果。实施“五化”工程,即推进净化、绿化、序化、亮化、美化,推进城市管理上台阶,城市环境上档次。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体制,坚持重心下移和属地管理,增强条块管理互补性,努力消除管理空白点。进一步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对城管执法程序、执法质量、执法水平进行年度考核,公布结果,兑现奖惩。二是强化乡村环境整治,改善乡容村貌。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全市抓好30个农村危旧房改造集中区建设,提高农房建设水平;扎实推进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完善建设机制,全力提供保障

一是健全机构。市委、市政府成立城乡建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置综合协调、项目计划、房屋征收等11个部,分别由相关部门一把手牵头负责。同时,调整充实了市城乡规划委、市建设投资委、市国土资本运营委的力量。各级要成立相关机构,为城乡建设提供保障。

二是领导带头。城乡建设千头万绪,无论是工程建设还是土地和房屋征收,必须实行领导带头、党员带头、干部带头,调动各方积极性。市几大班子成员分别牵头1~2个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埇桥区、开发区班子成员率区直机关每人包干2~3个房屋征收项目。各级政府都要实行这个机制,为城乡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三是主体多元。要按照“市区联动,部门协作,同频共振,共建共享”的原则,结合市区规划范围的划定,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积极性,群马拉车,多轮驱动,形成市、区、开发区一起抓,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一起干的生动局面。

四是攻坚克难。今年城乡建设管理任务之重、难度之大、投资之多,均超过以往任何一年。由于建设中的各种支撑性条件不是现成的,要靠大家一起去努力解决。加之,大环境影响下的不确定因素,将会对建设中的诸多工作特别是规划、用地、融资及房屋征收、违法建设拆除等,带来难以料想的困难和问题。唯有全市上下各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基层干部共同担当,共同拼搏,共同创新,才有可能完成好建设管理的各项任务。我们充分相信,大家一定会捆在一起,出色地履行责任、完成任务!

五是齐抓共管。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靠前工作。承担建设任务的责任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带头干,冲在前头,切实负起总责。分管领导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各级各部门都要发扬团结精神,树立大局观念,主动配合,聚力攻坚,保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