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十篇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十篇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2:33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篇1

关键词:经济责任  科学评价 

   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于进一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十分重要,是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地位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是审计人员和被审计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是矛盾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必然过程。大家都希望有一套可循的标准作为审计评价的依据,我们对历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按照审计评价的要求进行分类,并按问题出现的频率实施量化分析。有一位先哲曾经说过:“任何一门学科,只要与数学相联系,其科学化程度就大大提高了”。如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能进行量化,无疑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大大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含量。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意义、原则和要求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意义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十分关注的关键环节。评价原则、依据、方法、内容的确立能进一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也能有力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单纯的定性评价受主观因素影响,定量评价又难以量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科学化为经济责任审计注入了科学含量,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科学化使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充分考虑审计的实际情况,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引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形成的结果为当地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和使用干部提供了决策依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也充分听取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纪检、人事部门的意见,反映民意,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有客观性、公正性、时效性强的特点,成果明显。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1、重要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关键是要求审计人员运用辩证法,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别于其他一般性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确定审计重点,运用“重要性概念”进行审计判断。

   2、客观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客观性原则,是指以审计查证的事实为依据,在全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发表审计意见和建议。

   3、谨慎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是指审计评价应采取谨慎态度,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审计事项或证据不足的、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以及超出审计职责范围的审计事项不予评价,对审计难以定性的事项应予如实描述。

   4、科学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科学性原则,是指审计评价的标准、方法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5、历史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历史性原则,是指审计评价要考虑当时的政策环境、当地的经济运行环境,要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相适应。

   6、统一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统一性原则,是指“三个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评价内容和范围统一、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统一。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要求:

   1、严格执行国家审计准则和质量控制办法

   审计机关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相关规定,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审计事项评价,是指审计机关按照确定的审计目标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分析判断,并发表审计意见的行为。

   审计评价意见,即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发表评价意见。尤其是在任期内对本单位的重大经济决策、重点工程管理、重要资金运作应负的责任,以科学发展观和专业知识水平,发表客观的审计评价意见,并充分考虑重要性水平、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审计发现问题的数额大小、性质和情节等因素。

   审计机关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2、科学设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分值分配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百分考核表”,实施固定分值与变动分值相结合、主观判断和客观事实相结合、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应该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发展方向。通过设置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使分值的分配趋于合理。由于贴近实际,因而更具科学性。

    3、全面实行集体打分,内外二次修正

   由审计小组将审计发现的情况,在小组内进行集体打分,列出基本得分表;然后由审计机关召开审计业务会议,组织审计小组以及审计小组以外的审计人员对一些指标和得分进行评定(第一次修正);最后聘请组织、纪检、财政、人事、国资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对相关内容进行评定(第二次修正)。

   4、合理划分评分档次,进行综合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篇2

   [主题词] 领导干部  经济责任  审计评价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制度,它是对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客观公正的审计鉴证,是审计结果的人格化。它不仅将审计监督引入了干部管理制度,关系到党和政府对干部使用的导向,而且在维护财经法纪、促使领导干部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推动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不同角度及不同层次,对其任期内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所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而公正的审计评价,这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内容,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现状 

   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依据不充分,评价内容笼统,过于格式化。无论是《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各部委办和各省审计厅所发的文件等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都是从几个大的方面做了规定,具体评价的内容没有细化,没有评价的量化指标,也没有评价的综合标准,审计评价缺少充足的依据。如:对“经济发展项目”、“企业发展状况”具体应该评价那些方面,什么标准界定其为“好”、“较好”、“一般”、“差”,又以什么为依据综合评价“很好履行”、“较好履行”、“基本履行”、“没有履行”经济责任。另外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没有评价的具体框架,审计评价难度增加,多数情况只能由审计人员根据自身素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这样作出的审计评价常出现如下情况:一是评价超出审计范围。对一些与审计事项无关的业绩加以确认,与经济责任无关的责任也加以界定。二是评价主观性太强,语言绝对化,违背谨慎性原则,轻易下结论。评价变成了鉴定式,又无具体事实证明材料支撑,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对单位不直接对责任人,而且评价内容过多,造成评价目的不明确。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削弱了审计的作用,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适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审计评价标准不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进行。在当前形势下避免和消除这些现象,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无疑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进行全方位监督的需要,是促进和激励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的需要,是补充完善领导干部量化考核体系的需要,是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的需要。对此,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总的原则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具体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法制性原则。审计评价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为审计评价依据,在法定职权范围、授权和委托范围内作出符合事实的判断,不得使用与法律、法规不一致的用语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二是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带任何主观成分,要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过程中还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依靠审计调查取证所获得的可靠数据,进行计算、比较和分析,力求真实可信。 

   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审计评价不能违背客观事实,笼统地进行评价。必须限定在领导干部任期范围内履行的经济活动,不属于审计职责范围的不评价,与审计无关或未涉及事项不评价,以防止带来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同时,评价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划清前后任的责任、前后任的政绩,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切忌把所有成绩归功于一任领导的政绩来评价,或把单位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归责于一任领导。对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和重大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评价中必须鲜明地分清责任,既要划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又要弄清是主观责任还是客观责任,真正客观地界定领导应负的责任。 

   四是坚持谨慎性原则。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该评价的评价,不该评价的不评价。对审计未涉及、证据不充分、依据不明确、责任不清楚、职责超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对应该评价的事项,还要充分听取被审计领导的陈述和申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不可言过其实作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对一时搞不清楚的和发生的重要经济事项难以下定性结论的问题,要以写实为主,对事项发生的原因、过程、后果给以客观的说明,以保证审计评价的准确性。 

   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1、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的责任。一是事实性评价。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账表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数据与审计机关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规定进行审计认定后的数据相符合程度的比较,作出会计资料真实、基本真实、不能真实反映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评价。二是合法性评价。根据审计查证的事实,作出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符合、基本符合、违反财经法规的规定的评价。三是效益性评价。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实绩与相关的目标、指标、标准的比较,对经济效益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四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通过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设置情况的审查,作出内部控制制度健全、部分健全、不健全的评价;通过对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测,作出内部控制制度有效、部分有效、无效的评价。在对被审计单位作出上述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审计查实的事实,作出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相应责任的评价。2、执行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被审计者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不仅有自觉遵守财经法规的义务,而且有认真贯彻执行财经政策的责任。因此,通过审计,应对被审计者作出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好、较好、差的评价。同时,还应对被审计者廉政建设情况及在改革中的经济举措作出评价。3、经济管理实施情况。一个单位管理的好坏,经营水平的高低,除了客观因素以外,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干部管理能力的强弱、努力程度的高低。要针对资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情况,对被审计者的管理能力、努力程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4、经济目标完成情况。经济目标分为量的目标和质的目标,量的目标包括各项经济指标所要完成或达到的数值,质的目标包括单位经济管理能力、经营水平等内容。通过对被审计者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和经营实绩的计算、比较,对各项质的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测,凭借审计查证的数据和掌握的资料,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肯定业绩与成效,指出差距与问题。同时,对被审计者所起作用程度作出评价。

   五、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既要注重综合评价指标,也要注重量化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指标,企业综合绩效,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福利费和招待费的控制率,落实审计决定和整改情况,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等。在综合指标下设置考评分值,系数在0.75至1之间,用分值乘以系数得出单项得分,一般分三个等次,“好”的系数为1,“较好”的系数为大于等于0.75小于0.90,“一般”的系数为小于0.75。量化评价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税收增长率/GDp增长率,出口总值增长额,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收入增长率,科技、教育、计生、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状况等。在量化指标下设置考评标准,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大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好”,等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较好”,小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一般”。

   六、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省关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提出以下标准:

   一是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评价标准。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真实性评价运用调整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办法。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3%;基本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3%、≤6%;不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审计调整幅度>6%。

   二是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合法性的评价标准。分为合规、基本合规、不合规。合规性评价运用违规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办法。合规的标准为没有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或者违规行为轻微不需要处理的;基本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值≤5%;不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值>5%,或者违法违规金额虽然不大,但性质严重的。性质严重是指:私设“小金库”、“账外账”,以及挪用关系社会公共利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资金、救济资金、社会捐赠资金、救灾、扶贫、移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等。

   三是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评价标准。分为规范、基本规范、不规范。规范的标准为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健全,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论证意见;决策时履行了民主程序,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基本规范的标准为建立了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但个别程序执行不充分;不规范的标准为缺少重大经济决策制度,没有履行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听取集体意见等决策程序,或决策的内容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

   四是重大经济决策执行有效性评价标准。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无效。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全面实现决策目标;基本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基本实现决策目标;无效的标准为决策没有被全面执行,没有实现决策目标。

   五是领导干部个人廉政情况的评价标准。如果发现领导干部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则不予评价,可以在审计结果报告、移送处理书中反映。对未发现问题的,一般应表述为:经过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未发现某同志任职期间个人在费用报销、资金使用、领取报酬等方面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对领导干部住房、汽车配备情况,采取写实的办法,不作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篇3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机关通过对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后,对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及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本人任职期间完成经济指标、遵守财经法规、廉洁自律情况等,在审计结果报告中对其应负经济责任而作出的结论性评语。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在于使利用任期审计结果的机构和部门有所参照,便于直观了解最终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它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核心的地位。因此,客观公正地出具审计评价意见,对明确法律责任,规范审计行为,提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及对审计结果的合理运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审计评价作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其是否客观公正、合理适当将直接影响到领导干部任期责任的解除,是干部考核的重要参考,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的升迁去留和任用。审计评价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应遵循以下具体的审计评价原则: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审计评价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政策、法令、规章制度为准绳,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始终保持独立性,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不隐瞒,不夸大,不回避,不遗漏,分析判断问题的性质,既要坚持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又要考虑地方政策的实际;既要研究社会整体大环境,又要研究局部小环境;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兼顾单位的实际情况,评价必须做到科学、严谨。做到坚持审计什么评价什么,不任意添加和取舍,不超出审计的职权范围。对审计查出的其他相关事项、接到群众举报的一些与经济方面无关的问题,应客观说明或转交有关部门处理,一般不应去审计或调查,更不应依此去进行审计评价。

(二)经济责任为主的原则

审计评价是对微观经济责任的确认,审计工作不能代替组织部门对于干部应负经济责任在内的全面考核。所以审计评价不能包揽一切,评价不宜过宽,更不能超出审计的职权范围作出审计评价。这就要求评价要紧紧围绕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抓住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进行评价,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不相关的行为和事项不评价,特别是被审计单位的社会效益、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不作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审计结果报告的内容。

(三)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为更全面、直观、清晰的评价领导干部及领导人员的业绩。如果单纯用一些原则的而不是具体的、外延很大的词语进行空洞的评价和结论,就失去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这要求在评价时,要有一些证明政绩的实证材料。对任职期间要有具体数字、比例,相关数据要进行量化分析,且做到静态数值分析和动态数值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写实为主,综合分析为辅。一是要与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二是进行客观因素分析。使责任的履行情况一目了然,这样更便于组织人事等部门对审计结果的比较、鉴别和运用。比如县(市)长的审计,在任职的几年中财政收入增加多少,增加比例多少,财政投入增长多少,增加比例多少,效果怎样;社会保障资金征收和发放情况,政府负债情况,有没有靠大量借债来显示个人政绩;经济发展后劲情况等,都必须用数据和实际资料体现出来。

(四)区分当期责任与前期责任的原则

审计中经常会遇到现任与前任交叉的经济责任问题时,要准确区分,在时间上要分清,不能混淆。在经济工作中,有些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历史性和连续性,对此类问题应当从历史的角度核实情况,客观表述,不应随意定责和评价。如果不能界定清楚前后任责任,其经济责任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失去了客观真实性。因此,在分析评价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的任期业绩时,一定要分析经济业务发生的起因,具体分析这种影响,按照有关规定划清现任领导责任与历史责任的界限。对前任遗留的债权债务现任有责任进行清理、催收,现任对前任的责任采取积极措施清理整顿,挽回损失的,应在评价中予以肯定。审计中对本届领导无法处理但存在隐患的问题也应做交待。如盲目担保、待决诉讼等事项。

(五)区分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的原则

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对于领导干部自己实施或参与实施的与其职务有关联的违纪行为的,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是受到领导干部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的;国家、社会和本单位的利益遭受损失或重大损失是因为领导干部没有履行或没有恰当履行职责、或的等直接决策或直接经管的经济行为,应确认为负有直接责任。而对于因内控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力、疏于管理等原因造成的各种经济问题或者本单位的所有违纪行为都在领导干部职责范围内管理的,应确认为负有主管责任。在评价分析直接责任或主管责任时,应注意既要防止单位推倭扯皮、推卸责任,又要防止无人承担责任。在审计过程中和审计结果报告中应将责任认定清楚,无论是直接责任还是主管责任都应定位到具体责任人。二者不可混淆,使审计评价价做到责任清楚、明确。

(六)区分主观责任与客观因素影响的原则

责任人为谋取和利用小团体利益,、、、等原因给单位造成损失的属主观责任。因不可抗拒的外来因素或国家经济改革过程中有关条例、措施不完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等客观原因,使单位经济活动、经济决策的效果受到影响的属客观责任,属于客观原因。

在区分被审计对象尤其是企业领导人员主观责任与客观因素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经营业绩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

2、失职渎职与改革失误的关系。

3、正确评价合理与合法的关系。

4、个人与集体决策失误的关系。

5、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

6、个人责任与地方政策法规的关系。

(七)把握长远经济效益和当前经济效益的原则。

正确处理长远经济效益与当前经济效益的关系,必须坚持当前经济效益服从长远经济效益的原则,一个地方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不仅要考虑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而且要考虑投资大、效益长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开发与建设,如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的发展。

(八)评价用语规范的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一般要报本级人民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及纪检监察部门。一是这些单位不一定了解审计部门的专业性术语,因此评价用语要考虑这一点,在实际的审计评价中不用或少用专业性很强又不容易理解的一些词语,注意审计用语的准确性,尽量减少主观评语,切忌形容性语言。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使用“真实”、“基本真实”、“基本不真实”一类的总体评价语言是不恰当的;二是用语表述要与客观事实相一致,表意清楚易懂。对查出的问题不能避重就轻,如把“小金库”说成账外循环,把偷逃税说成漏税,把有意做假账说成账务处理不当等等。这种对查出的问题不做准确判断的作法,回避了问题的实质,失去了审计评价的意义。

(九)内控制度应进行程度分析的原则

一个单位的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经济效益如何,与该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是单位领导的责任所在。因而,对内控制度的审计评价,也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之一。对内控制度的评价,可分为: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规定健全,能严格执行,无违纪违规问题的,评价为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严格;对有部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规定,但不完全,执行不够严格,有一定的违纪违规问题的,评价为有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管理不严;对没有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规定,违纪违规问题多的,评价为缺乏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混乱。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篇4

【关键词】受托责任;评价;控制

2011年8月我国内审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五号——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务指南》,这部指南的颁布突出了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内审实务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领导干部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审计,其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超越了内审本身的职责范畴。因此,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研究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对象

现代企业制度下联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关系的是受托责任,本文从受托责任角度出发来研究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受托责任是指委托人将资产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受托人接受托付后即应承担所托付的责任。受托责任可以分为受托管理责任和受托经济责任两个部分,因此对受托人的审计就分为财务绩效审计和管理审计两个部分(王光远,2004)。英国审计学家戴维·费林特(Flint,1988)认为,“作为一种几乎普遍的真理,凡存在审计的地方,就一定存在一方关系人对另一方或其他关系人负有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义务这样一种关系,此种责任义务关系的存在是审计的重要前提,可能还是最重要的前提。”同时,他还认为,“审计是一种保证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履行的手段,是一种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得以落实的控制机制。”另一位英国的审计学家汤姆·李(Lee,1988)认为,“要求人们的行为对他人负责是人类活动的一个共同特征,正是这一特征构成从古至今审计功能之基础。在此意义上,审计正是作为强化受托责任履行过程之手段而被运用的。”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蔡春认为“受托经济责任”乃现代会计、审计之魂,受托经济责任关系(accountabilityrelationship)的存在乃审计产生、发展的首要前提。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查受托人即单位负责人对经济活动的合规、绩效和控制等方面的实现情况。

在受托责任观看来,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是通过对“事”的审计来达到对“人”的控制。通过对受托责任人在任期内的内部控制情况、经营绩效和决策的有效性、合理性等方面的审计来实现对其受托责任的考察。这点不同于原来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合规审计,原因在于经济责任审计不是只对事的审计,而是通过对事的审计来实现对人的控制,其审计的方式也更为多样化,可以使用财务审计的一般方法,也可采用诸如谈话、举报、对群众进行调查等方法。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应当明确为对受托责任人的特定经济活动。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为了反映单位负责人的受托责任,需要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来度量。从上述的受托管理责任和受托经济责任的视角出发,对受托责任人的评价体系相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控制评价;另一个是财务绩效评价。内部控制评价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反映责任人的管理水平,而财务绩效主要是定量地反映负责人任期内的成绩,两者缺一不可。

(一)评价指标

1.内部控制情况评价是对受托责任人在任期内对内控制度的建设、有效性和执行情况来反映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按照CoSo对内部控制五个因素的角度来对其评价:

(1)内部环境。审查被审单位的治理结构是否完善合理,部门设置与权责分配是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是否能够在日常经营、重大事项等方面发挥作用等。

(2)风险评估。审查被审单位是否能够及时识别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是否能够及时采用定性与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等。

(3)控制活动。审查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资产保全控制、预算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控制措施是否恰当、有效,以及能否运用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各种业务和项目的风险有效规避或者是控制在可承受的程度之内。

(4)信息与沟通。审查上下级和同级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否及时、顺畅和准确,发生与经营活动相关的错误或是舞弊是否及时反映并及时更正。

(5)内部监督。审查是否制定内部的监督制度以及内审机构工作是否得到其他部门的配合。

2.财务绩效评价是对受托责任人任期内的盈利能力、资产管理状况、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情况四个方面来反映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笔者采用2011年颁布的经济责任审计指南中对财务绩效评价的相关规定来说明。

(1)盈利能力状况审计。主要通过资本及资产报酬水平、成本费用控制水平和经营现金流量状况等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审查受托责任人在任职期间企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和盈利能力。可参考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

(2)资产质量状况审计。主要通过资产周转速度、运行状态、结构以及有效性等方面的财务指标审查受托责任人任职期间企业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管理水平与资产的安全性。可参考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现金回收率等。在资产质量状况审计中应重点对不良资产进行审计,按照受托责任人的任期职责、任期时间及不良资产产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等情况来分析企业不良资产产生的责任。

(3)债务风险状况审计。主要通过债务负担水平、资产负债结构、或有负债情况、现金偿债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指标,审查受托责任人任职期间企业的债务水平、偿债能力及其面临的债务风险。可参考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率、或有负债比率等。

(4)经营增长状况审计。主要通过市场拓展、资本积累、效益增长以及技术投入等方面的财务指标,审查受托责任人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增长水平、资本增值状况及持续发展能力。可参考指标包括: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任期年均资本增长率、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等。

(二)评价标准

1.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1)内部控制完备程度。内部控制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如果内部控制系统残缺不全,缺乏整体系统性,内部控制的整体功能将大打折扣。

(2)内部控制是否科学有效。在完备基础上,内部控制还应做到能够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内部风险降到最低,不仅需要分工明确,还应做到各部门之间的互相牵制,防止个别环节出现,从而发生有损企业利益的现象。

(3)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评审。在测评内部控制完备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通过检查被审单位有关的证据、实质性测试等方法,抽样选取若干项目的若干控制点或关键控制点,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测试来发现失控点。内部控制又是一个动态系统,应当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对各种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正因为这样,可以根据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测评结果,找到失控或控制不力的原因,并对现有内部控制进行改进,以提高控制效果和经营管理效率。

2.财务绩效评价标准

(1)客观性。如果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中没有发现并通过专业判断认为被审单位的审计材料不存在重要的不真实的事项,可以认为其基本真实地反映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如果有不客观的现象,程度轻微的应给予指明并要求其改正;严重的应交给上级或其他相关部门处理。

(2)合法性。根据受托责任人任期内的经营活动和重大决策是否存在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如果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未发现受托责任人存在重要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可以认为其较好地遵守了有关财经法规;否则应当判定违规程度的严重性,如果很严重,需要出具相应的审计意见并交给相关部门或上级处理。

(3)效益性。评价效益性时,评价标准应当将受托责任人被审期间的实际指标与计划、历史、同行业指标并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情况进行比较。评价时应当对有关评价标准的选择依据和具体内容作出说明。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控制要求

经济责任审计与以往的以财务导向审计、业务导向审计、管理导向审计相比,出发点、评价方法和最终的目的都有所不同。经济责任审计更倾向于达到对被审计对象的控制为目的。这是因为: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和公司控制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所以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以“控制”为出发点,来实现对相关责任人的控制。公司控制是确认受托责任的关系,而经济责任审计是检查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解除。

其次,经济责任审计在评价方法上也是以实现控制为导向的,按照先对受托管理责任后对受托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先对被审单位的内控进行调查,确定其薄弱环节从而找到审计重点,然后再对财务绩效进行审计。由此看来,经济责任审计在于能够保证单位负责人受托责任的履行以及上级对负责人的控制。

最后,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实现对受托责任人的控制。委托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信息不对称性,受托责任人在对企业的经营、财务、风险等方面信息的掌握要优于委托人。放到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就是上级对下级的责任履行方面不能够完全掌握,这就需要上级动用经济责任审计这一手段来控制下级,从而减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总而言之,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对象解除受托责任以及从治理的角度出发来考察被审对象的内控和财政、财务效益情况的一种特殊的审计,考察指标既包括了内部控制,也包括了各财务指标,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特殊的审计形式。

【参考文献】

[1]中国内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5号——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南[S].2011.

[2]马冬梅.基于受托责任视角的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1):100-101.

[3]孙民.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J].财会研究,2011(1):61-63.

[4]张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研究[J].财务金融,2011(5):49-51.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篇5

[主题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制度,它是对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客观公正的审计鉴证,是审计结果的人格化。它不仅将审计监督引入了干部管理制度,关系到党和政府对干部使用的导向,而且在维护财经法纪、促使领导干部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推动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不同角度及不同层次,对其任期内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所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而公正的审计评价,这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内容,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现状

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依据不充分,评价内容笼统,过于格式化。无论是《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各部委办和各省审计厅所发的文件等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都是从几个大的方面做了规定,具体评价的内容没有细化,没有评价的量化指标,也没有评价的综合标准,审计评价缺少充足的依据。www.133229.Com如:对“经济发展项目”、“企业发展状况”具体应该评价那些方面,什么标准界定其为“好”、“较好”、“一般”、“差”,又以什么为依据综合评价“很好履行”、“较好履行”、“基本履行”、“没有履行”经济责任。另外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没有评价的具体框架,审计评价难度增加,多数情况只能由审计人员根据自身素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这样作出的审计评价常出现如下情况:一是评价超出审计范围。对一些与审计事项无关的业绩加以确认,与经济责任无关的责任也加以界定。二是评价主观性太强,语言绝对化,违背谨慎性原则,轻易下结论。评价变成了鉴定式,又无具体事实证明材料支撑,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对单位不直接对责任人,而且评价内容过多,造成评价目的不明确。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削弱了审计的作用,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适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审计评价标准不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进行。在当前形势下避免和消除这些现象,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无疑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进行全方位监督的需要,是促进和激励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的需要,是补充完善领导干部量化考核体系的需要,是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的需要。对此,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总的原则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具体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法制性原则。审计评价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为审计评价依据,在法定职权范围、授权和委托范围内作出符合事实的判断,不得使用与法律、法规不一致的用语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二是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带任何主观成分,要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过程中还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依靠审计调查取证所获得的可靠数据,进行计算、比较和分析,力求真实可信。

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审计评价不能违背客观事实,笼统地进行评价。必须限定在领导干部任期范围内履行的经济活动,不属于审计职责范围的不评价,与审计无关或未涉及事项不评价,以防止带来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同时,评价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划清前后任的责任、前后任的政绩,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切忌把所有成绩归功于一任领导的政绩来评价,或把单位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归责于一任领导。对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和重大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评价中必须鲜明地分清责任,既要划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又要弄清是主观责任还是客观责任,真正客观地界定领导应负的责任。

四是坚持谨慎性原则。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该评价的评价,不该评价的不评价。对审计未涉及、证据不充分、依据不明确、责任不清楚、职责超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对应该评价的事项,还要充分听取被审计领导的陈述和申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不可言过其实作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对一时搞不清楚的和发生的重要经济事项难以下定性结论的问题,要以写实为主,对事项发生的原因、过程、后果给以客观的说明,以保证审计评价的准确性。

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1、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的责任。一是事实性评价。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账表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数据与审计机关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规定进行审计认定后的数据相符合程度的比较,作出会计资料真实、基本真实、不能真实反映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评价。二是合法性评价。根据审计查证的事实,作出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符合、基本符合、违反财经法规的规定的评价。三是效益性评价。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实绩与相关的目标、指标、标准的比较,对经济效益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四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通过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设置情况的审查,作出内部控制制度健全、部分健全、不健全的评价;通过对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测,作出内部控制制度有效、部分有效、无效的评价。在对被审计单位作出上述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审计查实的事实,作出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相应责任的评价。 2、执行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被审计者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不仅有自觉遵守财经法规的义务,而且有认真贯彻执行财经政策的责任。因此,通过审计,应对被审计者作出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好、较好、差的评价。同时,还应对被审计者廉政建设情况及在改革中的经济举措作出评价。3、经济管理实施情况。一个单位管理的好坏,经营水平的高低,除了客观因素以外,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干部管理能力的强弱、努力程度的高低。要针对资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情况,对被审计者的管理能力、努力程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4、经济目标完成情况。经济目标分为量的目标和质的目标,量的目标包括各项经济指标所要完成或达到的数值,质的目标包括单位经济管理能力、经营水平等内容。通过对被审计者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和经营实绩的计算、比较,对各项质的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测,凭借审计查证的数据和掌握的资料,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肯定业绩与成效,指出差距与问题。同时,对被审计者所起作用程度作出评价。

五、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既要注重综合评价指标,也要注重量化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指标,企业综合绩效,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福利费和招待费的控制率,落实审计决定和整改情况,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等。在综合指标下设置考评分值,系数在0.75至1之间,用分值乘以系数得出单项得分,一般分三个等次,“好”的系数为1,“较好”的系数为大于等于0.75小于0.90,“一般”的系数为小于0.75。量化评价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税收增长率/gdp增长率,出口总值增长额,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收入增长率,科技、教育、计生、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状况等。在量化指标下设置考评标准,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大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好”,等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较好”,小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一般”。

六、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省关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提出以下标准:

一是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评价标准。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真实性评价运用调整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办法。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3%;基本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3%、≤6%;不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审计调整幅度>6%。

二是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合法性的评价标准。分为合规、基本合规、不合规。合规性评价运用违规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办法。合规的标准为没有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或者违规行为轻微不需要处理的;基本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值≤5%;不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值>5%,或者违法违规金额虽然不大,但性质严重的。性质严重是指:私设“小金库”、“账外账”,以及挪用关系社会公共利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资金、救济资金、社会捐赠资金、救灾、扶贫、移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等。

三是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评价标准。分为规范、基本规范、不规范。规范的标准为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健全,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论证意见;决策时履行了民主程序,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基本规范的标准为建立了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但个别程序执行不充分;不规范的标准为缺少重大经济决策制度,没有履行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听取集体意见等决策程序,或决策的内容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

四是重大经济决策执行有效性评价标准。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无效。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全面实现决策目标;基本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基本实现决策目标;无效的标准为决策没有被全面执行,没有实现决策目标。

五是领导干部个人廉政情况的评价标准。如果发现领导干部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则不予评价,可以在审计结果报告、移送处理书中反映。对未发现问题的,一般应表述为:经过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未发现某同志任职期间个人在费用报销、资金使用、领取报酬等方面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对领导干部住房、汽车配备情况,采取写实的办法,不作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篇6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评价运用

1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现状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干部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加强干部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2010年10月,中办、国办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首次把省、市、县、乡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全部列入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管理监督对象。这标志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了国家治理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也是党和国家赋予审计人的光荣职责。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既是对官员行为的约束,更应是对干部有所作为的保护,也就是说,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和保护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的科学发展,而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恰如其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这是搞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它包含了财务、法纪和绩效等各方面的内容,综合性很强。审计评价的内容、目的、要求不明确,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和伸缩性,使审计评价难度增加,加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涵盖了党委、政府、司法、企事业单位各类领导干部,且不同级别、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领导干部之间的经济责任范围有很大差异,那对领导干部评价什么、怎么评价、依据什么评价、评价到什么程度,还没有一个细化的标准和办法。目前,一些地方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分别建立了乡镇和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规范评价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切实解决好审计评价中的三类问题,一类是就财务收支审计情况进行评价;另一类是对成绩不审就评,而是照抄照搬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或工作总结;第三类对问题与责任的评价不够具体与准确。因此,笔者认为要在规范审计内容和重点的基础上,按照“以权定责、以责定审、以审定评”的原则,应积极探索并促进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发挥评价机制对领导干部履职行为的引导、保障和推动作用。

2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何运用好绩效评价

2.1从实际出发,辩证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原则

一是辩证看待发展与规范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很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审计评价要切忌条条框框和本本教条主义,更不能参照那些已不太适用的条款,要从“三个有利”角度把握分析问题,即是否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群众利益、是否有利于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辩证看待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主要领导,审计关注的是一个地方、单位的整体情况,所以评价时要充分掌握内部的职责分工情况,真正做到责任与权力的对等。三是辩证看待任期与历史的关系。一个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单位的管理都有一些历史素质,所以对审计发现必须进行客观分析,要区分历史遗留问题还是任期产生的问题,然后界定经济责任。对任期成绩的评价,要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周期性变化。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必须与审计内容相匹配,要准确领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独立性、客观性、准确性、全面性相统一的原则,确保审计的宽度和深度到位,应侧重于对决策管理方面的评价,严格做到审什么就评什么。

2.2从审计内容着手,突出抓住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重点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重点是四个字,即“经济”、“责任”,审计和评价的内容都必须围绕这四个字。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领导干部所承担经济责任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展变化,所以在审计内容上,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重点加强对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部门单位领导干部加快工作指导转变、正确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重点关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民生问题等领域。突出对领导干部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的评价,突出对经济责任履行有重要影响经济事项的评价,突出对重大决策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价,突出对领导干部负有直接责任事项的评价,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分清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原因等界限;在严肃查处违反财经法纪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揭露领导干部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科学评价领导干部重大经济行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关口前移、注重防范的原则,努力解决体制、机制、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成效。

2.3从创新思路着手,全面、系统、规范地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方法

当前面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综合性和评价的复杂性,而实际工作中缺少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评判标准,受审计组的审计深度和业务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审计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因此,要不断创新和改进审计工作方法,要全面、系统、规范地建立审计方法,要以事实依据,无论是肯定成绩,还是指出问题,必须依据审计核实后取得的证据来支持评价意见。细化评价指标,从定性、定量两个角度,细化评价指标,如在定性指标上,对重大投资项目内控制度有效性的评价分为执行有效、部分执行、无效三个等次;在定量评价指标上,设定了经济目标任务完成、财政政策执行与财务收支等方面的指标;改进评价方法,除采用财务审计中常用的核对、符合性测试等技术和方法外,还需使用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等经济统计分析方法,采取鉴证法、比较法、分析法三种方法评价审计结果;同时,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各行业探索百分制量化计分方法,根据审计结论无记名打分,确定每一个人的评价等次。抓紧完善制订与两办《规定》相配套的细则和措施,应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操作规程,细化经济审计立项、方案编制、审计实施、质量控制、结果报告等的具体规定,建立计划管理、审计内容、审计评价等制度,明确审计需要把握的重点范围和具体操作办法。需要把握“三条主线”,一是资金流向线,必须抓住资金走向,资金流到哪里,审计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尤其是专项资金;二是工作职责线,必须把握领导干部有哪些职责与分工,做到权力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三是管理流程线,必须关注各个管理环节和业务流程的控制情况,查找一些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

2.4从注重实效着手,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人”,因此应对应区分对“事”的考核,区别于对企业的财务基础审计及绩效评价方法,要根据领导干部的类别、职责范围确定具体审计内容,要进一步明确评价标准,通过综合、比较、量化等方式确定评价等级。要区分不同类型岗位领导干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立分类别、分地区、分部门的相对规范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标准,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公平性和科学性。要综合考虑被审计对象在任期内的各方面作为,例如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守法守规情况、解决就业情况、完成利税额度、环境保护情况等等,绝不应当以片面的财务指标或企业绩效考核指标来衡量其经济责任。同时,鉴于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将用于评价接受审计的经营管理层,那么就应该要求评价指标所反应的数据能够客观、公正地体现经营者的业绩或责任,即该指标应具有一致性和代表性,并具有广泛应用性。

总之,经济责任审计是在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审计的基础上,以权力运行为主线,重点关注领导干部行使经济决策权、经济执行权、经济监督权情况和廉政建设情况,将对领导干部的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用客观数据和经济指标全面、客观地反映干部的执政业绩和履责情况,真正使德才兼备的干部凸显出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深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深入分析和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现状,积极适应新任务和新要求,从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工作方式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慧.高校绩效管理教师评价制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07-08.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篇7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社会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的一种审计形式,经济责任审计最初应用于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的离职审计,随着经济、法律、政治等环境改变,我国国有企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委托和受托责任的出现,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显得更加重要。经济责任审计从开始至今,已经历了几十年,但由于该审计制度的中国特色性,缺少国外先进的理论及典型的案例作为支撑,因此,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很多问题相继呈现。

相对于通常意义上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于其着眼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企业领导人,内容是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在审计过程、方式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异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审计。目前来看,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问题是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因此,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为出发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的建议。

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评价指标较单一,偏重于财务指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应仅仅着眼于财务指标,对于企业领导干部的个人主观努力成果、对社会的贡献、员工福利、对环境的影响等均应该进行评价,同时,对其经济行为有可能带来的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事项也应当进行审计,这样才能够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目的。

但就目前而言,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仍以财务指标为主导,其它方面则被忽略或者浅尝辄止,过多的偏向于财务指标,不能形成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往往与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执行情况有所背离,无法到达审计目的。虽然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要加强企业领导干部在社会责任等非财务指标方面的评价,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或者极少设置相应的指标来反映,而只是通过审计内容简单说明,不能达到综合反映的目的。此外,因为选用财务评价指标过多,使得有些企业领导干部为了达到短期的财务成果,做出短期的财务操纵的行为。

其次,指标选取不当,达不到评价目的。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当选取最能反映现象本质的指标来进行评价。指标应当具有综合性,通过多种指标来共同反映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可以选用差异率指标、趋势比率指标、差额数等多种指标,并且不能忽视与同行业相关指标的横向对比。但是,就目前而言,在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往往只是选择用差额性指标,或者简单的计算计划完成情况指标来进行评价,对企业的发展趋势如何、与行业平均水平的比较分析等都比较欠缺,这样得出的评价结论将无法综合客观的反映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不能达到评价目的。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当在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前提下,应当选择能够反映本质特征的指标来进行评价。

为了更好的说明适当指标选取的问题,我们以a公司为例(真实数据),选取其经理离职审计中的利润情况的评价指标来进行说明:

资料来源:公司内部资料

a公司对该经理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在利润方面仅通过表

1数据进行了评价便得出审计结论。但是从表1的数据来看,在反映该经理在职期间的利润情况时,仅仅进行了利润情况的累计额,从表中的数据来分析,确实实现了利润的正增长,但是客观来看,这个指标根本无法达到评价目的。因为指标选取过于简单,同时也并没有和同行业的平均值相对比,虽然利润实现了增长,但是增长的比率是多少?与行业当期的标准的差异怎样?从趋势上看,是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还是逐年下跌趋势?正是由于指标的选取不当,导致很多关键性的问题无法体现,评价结果不具有说服力。

第三,缺少定量评价,偏重于定性评价。在对事物进行评价时,数据是最具有说服力,经济责任审计也是如此。若过多凭借主观因素来评价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审计结果必将缺少客观性。因此,在进行评价指标选择时,应当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指标为辅,但是在目前而言,却本末倒置,过多的选取定性评价指标,使评价结果的主观色彩较浓。

二、改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建议

针对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将从基于平衡计分卡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以及建立社会监督平台三个方面,给出改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的建议。

第一,基于平衡计分卡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平衡计分卡西方先进管理经验的结果,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奇迹。由Davidp.

norton和RobertS.Kaplan共同提出。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一系列财务的和非财务的评价指标构成。它打破了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而是从财务观、内部经营流程观、客户观和学习与成长观四个方面来综合的反映企业业绩。本文以国有企业的普遍情况为基础,并借鉴平衡计分卡的基本结构,设计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2:

表2所建立的评价体系,是在平衡计分卡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也借鉴了其它公司的评价体系而建立。该指标体系能够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而且以定量评价为主,指标的选取上也是比较全面、综合的,这样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具有客观性,具有说服力。

第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在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审计评价时,虽然指标比较全面、客观,但是却忽略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评价问题。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讲,仍然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其根本目的,国有企业也是如此。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往往会忽略对社会的责任。由于这种对社会责任的消极态度的普遍性存在,有必要将企业领导干部的社会责任做以评价,改善这种消极对待的现状。特别对于一些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环境破坏的行业,这种社会责任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建议,汇总如下表:

在对社会责任进行评价时,仍然应当以定量评价为主,并结合定性评价来进行。在实务中,在以表3所列举的评价指标方面,应当设置社会责任评分表,来量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真正做到用数据来客观的说明问题,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由于社会责任评分表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设置,在此不进行具体说明。

第三,建立社会监督平台,共享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库。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平台,不仅仅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数据共享,将企业内部审计的结果公开化,使得评价结实施过程、结果更加透明话,降低了审计风险。同时,也可设置一个反馈平台,通过由社会公众来反馈的方式,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制度。通过共享平台,不仅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控制资源的浪费,避免重复性的调查工作,人力、物力、财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此外,将平台数据可以及时的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做到及时处理,更能突显审计的意义。

三、结论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企业领导人,内容是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评价结果对企业领导干部以后的发展前景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上出现的问题,急需改善。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获得客观、合理的审计结果的基础,也是作出科学评价结论的前提条件,同时建立社会监督平台,也有助于评价的公开、透明,进而提高审计评价的客观性。

事实上,经济责任审计在评价体系上存在的问题是较多而且比较突出的,是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内容,但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很多企业的内部资料无法获得,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要得到彻底的改善,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玉明.平衡计分卡是什么―一个管理工具的神话.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28~136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篇8

关键词:三角层次分析法;高校;风险审计模型;敏感性分析

一、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国家审计中的重要审计模式,其前身是始于1985年的我国离任审计。在我国还没有出现比较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方法之前,我国是靠着不断改进的评价指标和考核指标进行评价考核的。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第一阶段是建国后至1992年国家统计局颁布了《改进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实施方案》为止的,主要是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评价指标,这类指标注重的是实务量的考核。而从1992到1997年这五年,我国建立了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淡化了产值的指标而强化了经济指标,并设计了包括销售利润的10向评价指标,提出了经济效益的考核。评价指标的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至今,我国建立了一套综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从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以及发展能力状况等方面以及各个小层面建立了一套指标评价体系。经济责任审计的考核指标我国经历了2003年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6年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以及2008年的《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这三个考核指标的原则从最初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企业提高战略管理、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到后来的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效益型原则、发展性原则一直到当今的稳步发展原则、行业对标原则、精准考核原则、实事求是原则。2002年我国对于评价体系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规定,主要采用功效系数法和综合分析判断法来对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进行分析,而在2012年,我国专家认为评价发放应该一经济责任履行报告体系为基础,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体系和指标体系,童年孔维伟和张海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中引入了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随着我国医院经济日益的多元化,对于高校附属医院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越来越重,但是我国尚未有一套可以依据的卫生系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也没有一套比较合适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二、调查方法和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内容以及高校附属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合适的评价指标,并采取了层次分析法做法最终的评价方法。1.评价指标的建立。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内容可以将评价体系的指标分为贯彻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任务目标完成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情况;遵守廉洁从政规定情况;审计决定执行或审计问题整改情况这六个大型指标;将六个大型指标所包括的贯彻执行宏观经济政策的情况、贯彻落实上级重大经济决策部署情况、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制定重大经济决策的规范性情况、执行重大经济决策的有效性情、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情况、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情况、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实性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情况、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情况这十一个内容作为中型指标;最后将十一个中型指标所涵盖的具体内容通过国家法律的规定分为28个小型指标。我国2008年颁发的《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对于中央所属企业按照稳步发展原则、行业对标原则、精准考核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分为优、良、中、低、差这五个等级进行综合评价。所以对于高校附属医院经济责任审计履行等级的综合评价,按照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进行划分。2.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将影响评价的各个因素按照重大因素,中型因素、小型因素进行分层。小型因素是影响中型因素的因子,中型因素影响重大因素,而重大因素则决定最终的评价。通过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从小型因素开始求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因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递归然后确定总目标的最终权重。首先通过各自因素的影响关系,将重大因素与中性因素以及小型因素的关系找出来,并列出图标以方便查看。第二步,进行矩阵的构建和赋值。通过判断各个因素的隶属关系将具有向下隶属关系的因素作为矩阵的第一个元素,将隶属于这个元素的因素依次排列在这个元素后面的第一行和第一列。然后对专家进行询问,比较因素的重要性,针对判断矩阵的准则,对因素进行重要性赋值,可以从1-9进行赋值,具体比重询问专家和领导的意见。最后根据判断矩阵的性质,在上三角或下三角的相应位置填写其他元素。在特殊的情况下,判断矩阵具有传递性,并且满足相应的数学公式,若所有元素的都满足这个公式,则这个矩阵为一致性矩阵。第三步,计算权向量并检验。计算权向量就是对矩阵景象层次排序,就是判断矩阵中的各低层因素对其上层因素的权重。如果是非一致性的判断矩阵对每一列归一化后近似其相应的权重。计算权向量的方法有特征根法、和法、根法、幂法等数学方法,通过这些数学方法对元素的权重进行计算。而在计算完之后,要对这些结果通过数学方法进行一致性验证,首先计算出一致性的指标,然后通过查表确定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进行比较,确定是否一致,若一致则结果正确,若违法了一致性的原则,则在逻辑上是不合理的。第四步,计算出各小型指标的权重之后,将这些权重分别求和,则这权重和就是所对应的中型因素的权重,然后通过判断矩阵计算出中型因素对重大因素的权重,将这些权重进行进行层次总排序,最终确定目标权重,从而得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最后等级。通过层次分析法能够系统性的将对象所需的最终目标进行确定,并且层次分析法具有很良好的实用性和简洁性,能够明确的确定最终的评价等级。3.结论。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治理国家经济的重要措施和重要途径。而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怎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关键的环节,审计评价的基础就是设计一套科学的、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所以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必要且具有意义的。构建体系不仅是一个具有很强系统性的工程,也是一个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程序性的工程。从体系框架到程序设计,再到选定评价范围和对象,选定评价原则和方法,并且有依据的选择指标,建立指标体系,是一个繁琐且复杂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文献的研究以及对高校附属医院的实际调查,运用相关的经济学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首先建立了一套符合国家要求的指标体系,将高校附属医院的评价指标分成了6个大指标以及11个中型指标和28个小型指标[6]。并且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高校附属医院的评价体系模型和框架,使得高校附属医院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章可循。通过层次分析法对高校附属医院建立一套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弥补了我国法规上对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实施的空缺,但是仍然需要在时间中检验和完善。理论是指导理论的金玉良言,而实践亦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这是建立这一套体系的最大意义。

三、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高校附属医院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定,但是通过层次分析法结合《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将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等级分为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并用判断矩阵计算出医院的最终等级,能够让高校附属医院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一个具体的参考和一个实施的方向以及目标,但是这套体系仍需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加的适应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

作者:李晓红王明华姜小明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篇9

正确区分被审计人员所在单位的责任中心归属

1.责任申心的一般概念

对各级主管人员的业绩评价,应以其对完成目标、计划中的贡献和履行职责中的成绩为依据。他们所主管的部门和单位有不同的职能,按其责任和控制范围的大小,这些责任单位分为成本中心、未出闰中心和投资中心。

一个责任中心,如果不形成或者不考核其收入,而着重考核其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这类中心称为成本中心。成本中心的职责,是用一定的成本去完成规定的具体任务。任何发生成本的责任领域,都可以确定为成本中心。

一个责任中心,如果能同时控制生产和销售,既要对成本负责又要对收入负责,但没有责任或没有权力决定该中心资产投资的水平,因而可以根据其利润的多少来评价该中心的业绩,那么,该中心称为利润中心。利润中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的利润中心,它直接向企业外部出售产品,在市场

上进行购销业务。另一种是人为的利润中心,它主要在企业内部按照内部转移价格出售产品。从根本上看,利润中心是指管理人员有权对其供货的来源和市场的选择进行决策的单位。

投资中心是指某些分散经营的单位或部门,其经理所拥有的自主权不仅包括制定价格、确定产品和生产等短期经营决策权,而且还包括投资规模和投资类型等投资决策权。投资中心的经理不仅能控制除公司总部分摊管理费用外的全部成本和收入,而且能控制占用的资产。因此,不仅要衡量其利润,而且要衡量其资产,并把利润与其所占用的资产联系起来。

2.国有商业银行责任中心的划分

,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体系基本相同,一般有总行、分行(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一级法人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完善注重权力的控制。因此,对于各分支机构而言,其责任中心性质的归属往往处于变动之中,关键要看上级行授权管理状况。比如上述的二级分行,如果一级分行完全上收了其主要资产增长的权力,那么它就不能成为投资中心,而是利润中心。

不同性质责任中心评价为核心指标及其

由于各种责任中心的职能、责任和控制范围不同,所以对其考核评价也应采取不同的指标。

1.对成本中心的考核评价

对成本中心考核评价的核心指标是责任成本。所谓责任成本,是以具体的责任单位为对象,以其承担的责任为范围所归集的成本,也就是特定责任中心的全部可控成本。从整个企业的空间范围和很长的时间范围来观察,所有成本都是人的某种决策或行为的结果,都是可控的。但是,对特定的人或时间来说,则有些是可控的,有些是不可控的。所以,可控成本总是针对特定责任中心来说的,是指在特定时期内、特定责任中心能够直接控制其发生的成本。

责任成本的关键是判别每一项成本费用支出的责任归属,判别成本费用支出责任归属的原则是:(1)假如某责任中心通过自己的行动能有效地一项成本的数额,那么该中心就要对这项成本负责。(2)假如某责任中心有权决定是否使用某种资产或劳动,它就应对这些资产或劳动的成本负责。(3)某管理人员虽然不直接决定某项成本,但是上级要求他参与有关事项,从而对该项成本的支出施加了重要影响,则他对该成本也要承担责任。

比如,商业银行的分理处、储蓄所,它们是典型的成本中心,考评它运用责任成本即全部可控成本指标则比较恰当。它们对自身贷款资产的发放、固定资产的购置乃至人力安排都无权决定,而只能对吸收存款的利息成本支出,以及一些低值易耗品使用成本负责。

2.对利润中心的考核评价

对于利润中心进行考评的指标是利润,但利润并不是一个十分具体的概念,在这个名词前边加上不同的定语,可以得出不同的概念。在评价利润中心业绩时,我们至少有4种选择:边际贡献、可控边际贡献、部门边际贡献和税前部门利润。

以可控边际贡献作为业绩评价依据是最好的,它反映了部门经理在其权限和控制范围内有效使用资源的能力;部门经理可控制收入,以及变动成本和部分固定成本,因而可以对可控边际贡献承担抓。

以边际贡献作为业绩评价依据不够全面,因为部分固定成本是利润中心可以控制的。

以部门边际贡献作为业绩评价依据,可能更适合评价该部门对企业利润和管理费用的贡献,而不适合于部门经理的评价;如果决定该部门的取舍,部门边际贡献是有重要意义的信息,如果要评价部门经理的业绩,由于有一部分固定成本是过去最高管理层投资决策的结果,现在的部门经理已经很难改变,部门边际贡献则超出了经理人员的控制范围。

以税前部门利润作为业绩评价的依据通常是不合适的,公司总部的管理费用是部门经理无法控制的成本,由于分配公司管理费用而引起部门利润的不利变化,不能由部门经理负责;不仅如此,分配给各部门的管理费用的计算方法常常是任意的,部门本身的活动和分配来的管理费用高低并无因果关系。许多企业把所有的总部管理费用分配给下属部门,其目的是提醒部门经理注意各部门提供的边际贡献必须抵补总部的管理费用,否则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就不会盈利。其实,通过给每个部门建立一个期望能达到的可控边际贡献标准,可以更好地达到上述目的。这样,部门经理可集中精力增加收入并降低可控成本,而不必在那些他们不可控的分配来的管理费用上花费精力。

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的基层支行就是一个利润中心。它虽然不具有贷款发放和固定资产购建的决策权,但是每一项这样资产的形成,却往往与其直接推荐、建议密切相关,即便它不形成贷款资产,它还可以通过上存资金获取收入,因此它能够控制自己的收入规模;同时它对自身的固定成本不具有完

全控制能力,比如上级行核定的等级式的人力费用,以及总分行分配的其他管理费用等。所以,以可控边际贡献对其进行考核评价,最为恰当。

3.对投资中心的考核评价

评价投资中心业绩的指标通常有以下两种选择: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

投资报酬率是最常见的考核投资中心业绩的指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投资报酬率是部门边际贡献除以该部门所拥有的资产额。投资报酬率还可以分解为投资周转率和销售利润率的乘积,并可进一步分解为资产的明细项目和收支的明细项目,从而对整个部门经营状况作出评价。用投资报酬率来评价投资中心业绩有许多优点:它是根据现有的资料的,比较客观,可用于部门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比较。投资人非常关心这个指标,公司总经理也十分关心这个指标,用它来评价每个部门的业绩,促使其提高本部门的投资报酬率,有助于提高整个的投资报酬率。同时,投资报酬率指标的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部门经理会放弃高于资本成本而低于部门投资报酬率的机会,或者减少现有的投资报酬率较低但高于资金成本的某些资产,使部门的业绩获得较好的评价,但却伤害了企业整体的利益。从引导部门经理采取与企业总体利益一致的决策来看,投资报酬率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指标。

为了克服由于使用比率来衡量部门业绩带来的次优化,许多企业采用绝对数指标来实现利润与投资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剩余收益指标。剩余收益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使业绩评价与企业的目标协调一致,引导部门经理采纳高于企业资本成本的决策;当然,剩余收益是绝对数指标,不便于不同部门之间的比较,规模大的部门容易获得较大的剩余收益,而他们的投资报酬率并不一定很高。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篇10

1.对经济责任评价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由于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概念、作用、内容、方法、标准等一系列理论问题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导致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涵与外延不能准确把握,造成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对评价的概念不清、定义模糊、认识不统一。

2.审计评价内容超出审计的职责范围。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不属于审计范围的事项和内容进行评价;二是对与经济责任审计无关的事项和内容进行评价,如对与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行为和责任进行评价;三是对审计证据尚不充分的事项进行评价。四是对依据和标准不明确的事项进行评价。如对于领导干部的政治纪律、领导水平、组织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工作水平等,均不属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范围。

3.审计评价缺乏深度而流于形式。有的审计作报账式的评价,干部组织部门和本级党委政府不容易从审计评价中了解和掌握领导干部的一些个人信息,从而影响审计成果的分析和利用。由于审计中缺乏区分和界定经济责任的标准,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难于分清责任,从而使审计对经济责任的评价泛泛而谈、流于形式,往往只写清被审计单位的违纪违规事实,对于领导干部个人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虽然有评价,但并非对领导干部个人的评价,而是对单位的评价,失去了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作用。

4.审计评价表述不规范。一是评价随意性较大。由于审计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导致不同审计人员的评价差距很大,容易造成评价的不公正;二是评价的内容不统一。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评价内容,致使审计人员主观发挥的空间较大,哪些评价内容写进审计报告,哪些不写进审计报告,完全由审计人员主观确定;三是语言表述不规范。评价语言表述不严谨,容易引起被审计对象的争执和意见,影响审计评价的严肃性。再就是一些审计评价没有经过细致的审计取证,在审计评价中较多地引述了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述职报告、工作报告等材料,没有相应的审计证据作基础,导致审计评价的风险较大。

5.经济责任评价与财务收支评价“没差异”。当前不少的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等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评价,因而所作出的审计评价不足、分析有余,往往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重微观,不看宏观,没有从“经

济责任”的视角进行评价,这实际上违背了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原则,也远离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有失审计报告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有损于审计机关的公信力。

6.经济责任评价“没个性”。有些审计人员苦于没有统一、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作支撑,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评价感觉无所遵循,无从下手,因此为了回避审计风险,就干脆对经济责任的评价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应付式的评价,为评价而评价,评价的内容大多是一些虚无空洞、无关大局、不痛不痒的套话。作出的评价也是“千人一面”,没有差异,没有个性,不能准确地反映每一个具体责任人的具体情况,难以实现预定的审计目标。

目前在国家还没有正式出台经济责任评价规范性准则时,为做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坚持以下审计评价原则:

1.相关性原则。即审计评价应当在审计事项范围内,紧紧围绕被审计人相关经济责任。

2.客观性原则。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带任何主观成份,以审计结果为依据,以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经济制度为准绳。一方面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查证的客观事实做出评价,另一方面在反映被审计人存在问题的同时,还应反映其相关业绩。

3.重要性原则。在实践中,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可能较为复杂,审计所涉及的面较广,审计评价应突出重点,对与经济责任的履行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必须评价,对经济责任的履行无重大影响的事项,可较少评价或不予评价,并就事项性质和数额大小选择评价的重点。

4.谨慎性原则。在评价中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该评的评、不该评的不评。对审计未涉及、证据不充分、依据不明确、责任不清楚、职责超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对应该评价的事项,也要充分听取被审计人的陈述和申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对一时搞不清楚的和难以下定性结论的问题,要写实为主,对事项发生的原因、过程、后果给以客观的说明,确保审计评价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