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药电商市场前景十篇医药电商市场前景十篇

医药电商市场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7:28

医药电商市场前景篇1

【关键词】医药行业;电子商务;市场需求

一、医药电子商务的涵义

医药电子商务主要是指以从事医药行业的机构、公司、生产商、销售商、第三方机构等为网络组成成员,通过网络平台为用户提过便捷、开放并易于维护和管理的医药电子商务平台,这样可以方便用户的查询以及提高药品的流通。降低成本,更好的规范我国药品的经营与管理。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能够有效全面的进行全部的贸易活动,省去了不必要的过程,从而可以减少开支,降低成本,在网上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监管部门可以随时监控活动的整个过程,有效快速的查询其中存在的弊端,能够更好的进行管理和监控。

二、我国医药行业电子商务的应用现状

医药市场多年以来一直都是处于复杂多变的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的上涨,医药市场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信息模糊、回扣泛滥、价格过高、渠道复杂,为了改善现状,使老百姓能够买得起药,又不使医药企业亏损,急需建立一个新型的药品流通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备受关注和亲睐。目前,我国在医药网络市场上已涌现出一些从事医药行业的网站,如九州通医药网,中国医药网等,他们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模式已经在电子商务这个平台,探索出了一个新的市场。我国医药市场的电子商务刚刚人们所接受,想要发展得更好更快还有一段路要走。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电子商务医药事业分为几种模式:B2B的电子商务模式以及第三方医药电子商务模式。B2B的电子商务主要的服务是针对医药公司、生产企业、经销商、供应商、医疗企业、医药等。其中B2B的电子商务贸易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但是发展潜力很大。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可选择的B2B模式首先是企业信息化模式,鉴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医药电子商务模式要在短时间内实现是有困难的,必须要放慢脚步,分阶段的实施,要想踏实的走好这一步,必须有完善的企业内部网络以及与电子商务安全相连接,更好的进行电子商务交易,促进我国医药市场更好更快的发展,其次是行业联盟交易模式,顾名思义,此模式是把各自的供应商和客户统一的集中起来,信息源,产品源有效的结合,大大地提高了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各企业利用已有的B2B平台建立联盟,让更多的企业与客户参与进来,为医药行业增加新的力量,更好地推动其发展。基于第三方的医药电子商务模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信息透明、公平、公正的在线交易模式。我国医药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一个显著地特征就是买个市场。传统意义上的交易都是由买方控制,这样消费者在选要购买上九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在合法的虚拟市场里,运营者不是由买卖双方来经营的,而是由不与交易收益有任何关系的第三方来承担,可以通过提供平台交易以及信息服务来获得收益。在这个虚拟市场,能够提高服务品质,获得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信息服务,简化了买卖流程,减低了成本。

三、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

对于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业内人士都持肯定态度。国家有关部门也支持网络开设药店,经营医药,实施多原化的网络营销。医药电子商务首先克服了地域的限制,实现全球一体化营销,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我国能够有资格在网上开设医药电子商务的企业不超过一百家,可见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是巨大的。

在网上开设医药销售有很多的优势,首先,就药品自身性质而言,体积小,重量轻,便于物流的运送。另外,药品规格明确,便于查找。网上销售药品不占用实体空间,也省去了一些中间环节,这样药品的价格相对于实体店来说要低,也为消费者省去了一定的花费。网络医药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效率,节省人力,这样可以更好的服务消费者,有利于医药电子商务市场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不少医药企业开始尝试网上医药营销,在收取利益的同时,宣传企业文化,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企业。也有的企业利用网上免费咨询的方式销售药品,对于消费者来说省去了很多时间,一举两得。当下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对于B2C的领域涉及的相对比较少,所占的市场份额比较少,B2C的发展空间很大。医药电子商务B2B在我国快速增长,专家预测,医药电子商务的交易额近2年内年增长速度约为300%。

四、我国医药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存在的问题

1.相关的法规不完善。电子网络的发展已经打破了一样的传统流通方式,这样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交易已经绕过了传统的法律监管体系,使相关法律法规起不到相应有效的作用。由于是在网络上进行的交易,涉及到的资金交易,如电子交易,网上支付以及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权益保障等等还尚未得到法律的保护,在这些方面上有关的法律法规孩子不健全,只要针对网络设施,网站管理服务等方面做了一些相关的规定,对于关键性核心的问题还涉及较少。

2.网络意识思想淡薄。多年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药品交易模式,对于新鲜事物的出现,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特别是在这个医药电子商务刚刚起步的阶段,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会出现一些欺骗行为,更加大了人们的畏惧,抵触心理。人们的电子商务意识淡薄,早已习惯了旧有的传统医药方式,这些都严重影响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

3.基础设施条件差,投资不充足。目前,我国商用网络率不高,社会的电子商务化水平滞后,企业商务网络应用水平落后,居民的收入不高,商务信息的传播速度,这些都是影响医药电子商务发展步伐的绊脚石。另外,国家和企业内部投入到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充足,不足以进行医药商务的有效进行。

4.医药物流配送缓慢。目前,我国的物流配送速度缓慢,跟不上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特别是针对药品来说,客户在选择时都需要提供能够及时。在销售量小的时候,对于像emS快递等快速送货方式,成本过高,收益获取不理想。如果改用其他方式,就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经济条件来看,实施起来有很大的难度。

5.电子货币支付困难。网络科技的发展,使商业进入一个全新的模式。商家和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在网上选择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服务。当用户决定选择自己满意的商品或服务时,就需要一种安全可靠的支付方法。目前,信用卡支付还未全面发展开。网上银行支付体系也尚未完善,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消费者在选择支付方式上很困难。

五、我国医药电子商务行业应用的解决对策

1.改善硬件设施及环境。硬件环境的改善,其实就是让更多的人上网,提高普及率,让过呢更多的人了解互联网,加快信息的传输速度,使电子商务更加大众化,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对于贫困地区,需要因地制宜,降低上网费用,让更多的人接触互联网,了解电子商务。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提高上网速度,新建高速宽带信息网络。对于有经济条件的企业和地区,应当采取一些政策鼓励其参与网络建设,加大投资金额。在建设基本网络环境的同时,还要注重企业内部网络环境,并使其逐渐成熟起来。因为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需要达赖那个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是日积月累起来的,所以好的内部信息资源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了,才会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上网,才能更好的接触电子商务。目前,“铁通”、“网通”等部门参与电子商务环境建设中来,使得网络信息传输速度慢的问题也在逐步改善。

2.改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作为一项全新的经营商务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相对于传统的经营模式,信息资源更全面,更便捷,更高效,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成本更低,无国界,无空间和时间的界限等,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广泛的商业机会。我国经济形式的改变,医疗制度的完善,更好的推动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在这样大好环境的推动下,我们需要改变传统思想,抓住机会,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3.完善有关医药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电子商务的出现带给世界的是全新的商务方式。电子商务相关法规的不完善,必将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医药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拟定出适合我国医药行业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加强医药市场的监管力度,提出具体的有关医疗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的内容和步骤,建立一系列的网上认证体系,保证电子商务业务的正常有序进行。

4.完善医药行业电子商务物流的配送。医药物流不是单纯的药品配送,发货,收货,而是完整的物流设备和管理信息系统,这样能够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由于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配送要求具有及时性,因此,加快物流配送速率是当务之急。国内做的相对比较好的电子商务医药企业能够做到即定即送药到们的服务,不管药品价钱的多少,路程的远近,都会在制定时间送到家门口,方便消费者,但这毕竟是少数企业,大多数企业还做不到。

5.培养医药行业电子商务人才。现代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医药行业电子商务人才才是发展电子商务的核心。相对于医药行业了解较多的大多数是中年人,而对于电子商务人才多数是年轻人。需要既了解医药又懂得电子商务的人才很稀缺,况且针对与电子商务类的工作较其他行业的薪资待遇较低,如何才能发现人才,留住人才,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6.建立电子商务市场诚信理念。由于电子商务市场是一个虚拟的网络市场,会出现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卖方信息不真实,产品质量有问题,买方不支付等等。这些都需要买卖双方共同改进,建立一个以诚信为本的交易市场。只有大家以诚信为经营之本,医药电子商务市场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推动我国其他行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云霞.电子商务物流[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

[2]李云,孙利伟.第三方医药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09(6)

[3]王志强,胡大琴,金新政.我国B2B医药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34)

[4]孙冰凌.电子商务如何推动医药行业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医药电商市场前景篇2

“我们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近期在一次医药电子商务高峰论坛上,被业界称为医药电商行业“探头”的方商康医药网董事长周求华说。

周求华称,医药行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刚刚开始,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成熟的电子商务行业的催动下,势必会有爆发式增长,“未来5到10年,医药电商绝对会大幅扩张”。

从现实情况来看,医药电商B2C企业正处于一个浮躁期。医药官网的资本对接、医药种类的多样性、物流等都成为行业发展、企业盈利的绊脚石。

试水医药电商

从数据上看,医药电商行业的发展具有潜力。目前,中国网民总数已超过5亿,而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5万亿元。但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的企业不超过100家。

中国网上药店理事会的报告显示,今年医药电商行业的市场总规模将达15亿元,很可能会出现四五家销售额过亿元的医药电商企业。据此推算,到2015年,医药网购将达到150亿元的规模。有业内人士估算,国内药品零售市场加上医疗机构零售的规模总和大概为6000亿,而现在医药类电商的市场份额不足1%。

如此境况,众多淘金者跃跃欲试。药房网、开心人网领衔医药电商的发展,天猫、京东均以不同形式进入医药电商市场,传统的线下药店也陆续触网,医药电商蕴含的巨大商机使得相关行业纷纷转战这一市场。

“现在就是在等待机会,目前销售业绩还不是很乐观。”在河南从事两年电商线上销售的曹元亮如是说。曹分析,网上药店其实从行业角度来看,已经不算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全国70%到80%的药品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医院,对大众消费者而言,网上卖药虽然听起来新鲜,但又觉得没必要、心里不踏实。

而曹元亮所说的机会,是除了已经形成的电子商务巨大的市场外,还寄希望于政府能放开政策,让医保也可以链接到网上。这样可以进一步改变消费者的心理,从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记者多方了解,网络药店的盈利成绩单大多不大理想。形势好的时候,每月有几万元的销售额,形势差时只有几千元进账。

“事实上,当下网上药店的两大业务——非处方药和保健品的网售标准并不低,某些甚至高于服装等商品,就是不能提供药品需要的相应服务,从而带来了利润难题。”河南电商商务分析师马远表示。

同样,曹元亮表示网上药店有两个规律——一个是要遵循电子商务的规律;另外一个,就是遵照医药行业这个大背景。对于电子商务而言,最初做法只能取得规模效应,在规模效应发展的过程当中,慢慢再看利润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或许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瓶颈显现

马远称,随着行业的发展,医药的招投标势必更加透明化、阳光化,因此,现在发展的瓶颈主要就在物流。“以后医药电商的竞争是‘最后1公里’的竞争,而物流也将是医药电商的利润源泉。”

实际上,阻碍因素不仅于此。由于实体药店为药品主要的零售商,而网售药品的市场还很小,药企为了保护渠道商与零售商的利益,会控制网售药品的价格。

也有资深人士表示,医药商务的网售模式还不是很清晰。以国内较为领先的电商为例,药房网采用线下药店加盟的模式,开心人网采用自建网络药房的模式,天猫继续选择与大型连锁药房合作,京东则选择与九州通共谋发展。

据了解,目前电子商务主要有四种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交易服务(B2C)、为其他企业提供交易服务(B2B)、提供B2B第三方交易信息服务(B2B第三方服务)以及提品信息服务。

四种模式,各有千秋,在国内都拥有一批践行者。一般而言,第二和第三种模式都可纳入B2B,而第四种模式则B2B和B2C兼而有之。国际上的医药电子商务以B2B为主,大约占到85%,而B2C占15%。国内的B2C才刚刚起步,但是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目前,稍微成熟的医药电商是药房网和开心人网这两家网络药店,但是天猫拥有大量流量,潜力不可估量,京东与九州通目前还没有实质性的动作。医药类电商模式仍处于模糊阶段,具体哪种模式更有优势尚无确定。

佰邦达科技Ceo王宏林日前表示,旗下“掌上药店”应用自去年8月推出以来,目前已有500万注册用户。被其定位为“移动健康”的网站,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医药信息查询平台,使用掌上药店即可查询上万种药品说明书和药厂信息,还能GpS自动定位查询附近的药店,一键搜索国内的各大医院。

医药电商市场前景篇3

分级诊疗和多点执业政策正在成为互联网医疗的重要催化剂

中国医疗体系的问题根源在于供给端的生产力没有得到释放,而未分级的就医路径及医生的定点执业被认为是影响生产力释放的最大障碍;在一个供给被严重约束且无法短期内创造新供给的市场下,擅长于创造与满足海量需求的互联网模式在医疗领域显得有点水土不服,这也是互联网医疗在过去几年中面临诸多挑战的根源。

来自于支付方与民生方面的巨大压力,使得分级诊疗的强制推行成为新医改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对于医生的多点执业尺度也越来越大,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释放生产力,改善供给,这无疑会给互联网医疗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患者就医路径的改变会改善患者与医生的匹配,再加上t生的多点执业,会使得稀缺的名医资源逐渐从看大量的小病中解放出来,大医生与小医生、等级医院医生与基层医疗机构医生间的分工与合作会更明确,进而能为更多真正有需要的患者服务,互联网的筛选与匹配功能就能发挥作用。围绕着分级诊疗体系及医生多点执业下的医患关系而展开的一系列商业模式的创新将会成为可能,不管是大平台还是垂直细分的模式都有可能找到自身的市场需求。

大数据将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医疗大数据价值的重要性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虽然整体看来目前整个大数据的商业应用方面还处在早期阶段,主要原因是目前普遍2C的流量模式无法产生结构化的医疗数据,2B的模式数据质量更好但积累速度较慢。虽然目前慢病数据价值还无法被完全释放,但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进一步落地,以及医疗改革的大势所趋,医院的数据孤岛将逐渐被打破,数据本身也会经历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挖掘过程。

尤其是在慢病领域,由于具有人群基数大、数据质量高和随访周期长等特点,其数据价值更是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金矿。试想如果通过互联网平台累计的结构化高质量数据达到一定的体量,后续无论在应用于精准医疗、学术科研还是产品研发方面,都会带来足够的商业价值。同时,预计未来医疗大数据尤其在慢病领域,在互联网医疗平台精准分转诊、医保控费和互联网健康险等环节,都会有巨大变现落地的机会。

药品降价势在必行,医药电商发展潜力巨大

医药电商是行业公认的互联网医疗离变现最近的领域,同时也密切关系到现有医疗体系医院的核心利益。中国近1.4万亿的药品市场中,医院销售端占了超过80%。目前现有电商体系下,无论是B2B、B2C还是o2o模式,都无法打通医院端,真正触及中国药品渠道的核心。

核心问题还是在于医疗行业的医院供给端的特殊性,医生掌握处方权,同时患者在需求端信息高度不对称,很难有决策权,因此无论平台需求量有多大,也较难对医院的供给端形成溢价能力,从而打破医院原有的经济体系。但随着网上销售处方药的不断放开和医院药品比例管控的严格推行,未来两年可能是处方药电商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医疗健康场景的互联网化,互联网医疗正在为健康险的产品设计、营销和承保环节带来革新

医药电商市场前景篇4

时期。

高速发展的驱动力

1.人口老龄化比例扩大

根据人口统计数据可以推算出,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人口总数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人口总数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将增至30%以上。由于目前老年人用药量占全国总用药量的一半,因此老龄化的加速推进意味着用药量大的群体基数在快速扩大。

2.收入增加促进医疗费用增长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日益提升,人均用药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3.政策效应逐渐显现

“新医改”政策刺激医药消费需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让很多原来有病不敢看的农村人口也积极选择去医院治疗,同时,国家投入资金,大幅提高了农村人口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这使得更多农村人口有病可医。然而,目前我国财政支出中医疗支出占比偏低,后续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因此,医疗支出的增加也将杠杆式地撬动医药消费需求。

纸盒包装迎来发展春天

纸盒包装凭借质轻便携、原料来源广泛、回收性好、利于环保等优点,成为目前发展前景最好的绿色环保包装产品之一,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中小型药品都采用纸盒包装。在终端市场景气的带动下,为药品提供外包装的纸盒包装行业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医药纸盒包装的需求量将持续看涨。

此外,药品电子监管码政策的实施也将为医药纸盒包装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药品电子监管的总体思路,即到2012年2月底,实现基本药物全品种(包括中标品种和非中标品种)电子监管,预计到2015年实现对所有药品的电子监管,届时,2152家药品生产企业生产药品的最小包装上都将被赋予电子监管码。与普通纸盒包装相比,医药纸盒包装的加工精度要高很多,因此,对于医药纸盒包装企业而言,赋码印刷设备的选购十分关键;对于药品包装印刷企业管理者而言,诸如目前市场上有哪些供应商可以提供赋码印刷解决方案、这些设备的赋码印刷精度和速度达到了怎样的水平等问题,都应成为其关注的

焦点。

医药电商市场前景篇5

no.1:并购

背景

商业方面: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引入6000万美元风投资金和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合资;湖北同济堂药房有限公司与美国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合作;广州医药和欧洲医药物流企业联合美华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协议,组建合资公司;上海医药与日本铃谦株式会社合资进行药品分销业务。工业方面:继联想控股旗下弘毅投资以2.1亿元并购江苏先声药业31%的股权,并在2006年4月协助先声在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之后,2007年联想控股再出重拳,与石家庄市国资委签署了合同,以8.7亿元拿下石药集团100%的国有产权。

解读

2006年以来,受治理商业贿赂、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以及药品降价政策等影响,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陷入一个低谷,近一半的企业拼搏在利润线的边缘。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小型医药企业,甚至大型企业受制于微薄的利润,企业无法获得应有的发展,在无以为继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不得不挂牌待并。也许,这也给很多企业指明了一条道路:如果无法走下去,将企业交给适合的人也许是一种正确的道路选择。

no.2:工商博弈

背景

作为医药价值链的重要成员,制药企业和渠道经销商之间发生的利益重新分配以及控制和被控制的相互较量,即工商博弈。尽管近年来,工商之间的博弈频率越来越快,但都还是一些小型“战斗”。而以今年南京医药和西安杨森、海王和著名otC品牌药的冲突为标志,2007年这种工商博弈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随着连锁药店的跨省式快速扩张,而2007年又是房租高起的一年,其扩张的成本再次增加,连锁药店对利润的强烈渴求也导致了与制药企业之间发生影响深远的博弈事件。

解读

工商之间的博弈是永恒存在的,平衡只是暂时的,供应商和渠道商各自都有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原来的商业公司可能收入都不高,现在商业公司的收入普遍提高,其利益诉求必然会增大。而且商业企业扩张后,人员增加,费用也在增加,这时,博弈就成为一种必然。

no.3:广告严管

背景

2006年7月,广电总局和工商总局联合“禁播令”,自8月1日起,所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暂停播出介绍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这五类产品的电视购物节目。2006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工商总局发出通知,自11月1日起,所有报刊暂停包含牛皮癣(银屑病)、艾滋病、癌症(恶性肿瘤)、白癜风、红斑狼疮等疾病和无痛人工流产等内容的12类广告。与此同时,国家药监部门对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的审查制度也日趋规范和严格。广告审批内容全部上网公布,提高了审批透明度,方便了群众和社会监督。并且定期公告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情况,对那些虚假违法广告的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曝光。同时开始对医药产品的声像广告、文字广告以及宣传物料等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

解读

对医药广告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其目的是整治虚假违法的医药广告,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就医用药安全和生命健康负责。虽然会对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所限制,但却为业绩优良的制药企业提供了品牌建设的绝好机会。2007年的药企首先应立足于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同时为避免广告违规,应不断开辟新的市场,选择新的媒体资源。

no.4:一药多名

背景

2006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24号令),决定从6月1日起,除了含有新的化学结构、新的活性成分的药物,以及持有化合物专利的药品外,其他品种一律不得使用商品名称。24号令对药品说明书、药品标签、药品通用名称、药品商品名称和注册商标在印刷排版时所使用的字体、字号、颜色以及位置、占用面积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其目的在于促使药企重视对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重视药品说明书的规范和更新,大力推广药品通用名称,切实保障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

2006年4月,全国药品稽查工作座谈会对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专项检查确定了五项在重点查处范围内的内容:凡是未按规定进行审批和备案的;药品通用名称未用中文显著标示或不标注的;包装内夹带任何未经批准的宣传物料的;药品通用名称与商品名称用字的比例小于1∶2的;适应证或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解读

针对24号令的影响,制药企业从3个方面做了补救工作:一是掌握好新包装的上市时机,尽量缩小新老包装交替的时间,尽量全面铺开新包装的销售范围与区域,注意错开其他企业产品的新旧交替时间;二是做好渠道各环节新包装的传播沟通工作,提高渠道认知度;三是进行有效的媒体传播,及时告知消费者和店员。

no.5:一品两规

背景

《处方管理办法》(53号令)已于2007年5月1日起施行。其第十六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药品。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因特殊诊疗需要使用其他剂型和剂量规格药品的情况除外。

医院作为处方药的销售终端,成千上万的企业将营销资源投向这个具有垄断地位的环节。正是在各大企业与医师“通力合作”的情况下,“看病贵”得到了滋养的土壤,为了对医药市场进行梳理,打击不正当竞争,国家不得不采取多种有力的手段,“一品两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解读

“一品两规”打破了中国医药市场数十年来的格局。一些被挤出医院的产品在想着如何把丢失的销售份额补回来,还没进医院的在想着怎样打击竞争对手,抢占留下的空白市场。在“一品两规”政策全面实施后,导致部分中小型制药企业的关停并转成为必然,而更多的企业则要谋求生路,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既得医院终端的维护,确保不被淘汰;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新药的研究工作,以技术壁垒作为抗击竞争对手的有力手段;还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线的方式,将在医院市场潜力较小的品种坚决淘汰,同时开发有利于在otC市场运作的品种,规避宏观市场上的风险。

no.6:降价

背景

为了缓解“看病贵”的社会矛盾,在国家发改委的主导下,至2007年,中国医药市场经历了24次药品宏观性降价。然而在“以药养医”的运作体制下,降价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老百姓仍然陷于“看病贵”的困境中。第24次药品大降价令下达后,国家发改委宣布,这是最后一次对《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价格进行调整,有86.7%的中央政府定价目录药品已完成价格调整。以后将每两年对药价进行一次微调。这标志着药价大调整时代的暂时结束。

解读

“以药养医”使药品成为医疗服务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很多医生成了专业“卖药者”而在尽量“多卖药”、“卖贵药”。药品降价压缩了医院和医生的利益空间,降价药品失去了吸引力,难免被打入“冷宫”。而在医药流通的各个环节,医院和药店只是最后一个环节,对药品的多次降价,并没有从根本上撼动中间环节过多造成的药品价格虚高的现象。

一个时代的终结预示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正如国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所说的,仅仅依靠降低一些药品价格的办法,难以达到平抑老百姓药品费用的目的,治本之策终须靠制度。十七大报告提出,医药市场应该在“医药分开”的思路指导下健康发展,将医院的利益与药品销售剥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的难题。

no.7:新农合

背景

2003~2007年,国务院相继召开了4次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部署工作,积极推进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中央决定,从2007年开始,新农合制度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2007年新农合覆盖的县(市、区)要达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80%,2008年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据统计,截至2007年6月30日,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29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4.87%,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

解读

新农合是颠覆医疗保险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怪现象的重要手段。中国毕竟还是农业大国,近8亿农民的现实困境让任何人都感到窒息,农民的健康管理成为医疗改革的重中之重。业内有关第三终端的讨论已经有好几年了,正是由于农村市场的庞大基数及其特有的属性,使其成为主流医药市场之外独立的一种终端形态。新农合的实施,将第三终端的市场规模至少提高了3倍。

no.8:两票制

背景

2007年8月,广东省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实施方案(初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药品配送环节,要求“所有入围品种对市辖区内医疗机构不得进行转配送,严格执行两票制”。“两票制”就是药品从出厂到医院只能开具两次发票,即厂家到医药商业公司,再到医院。

解读

“两票制”是医药分开前的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新名词,从制药厂到医院只允许一个中间环节,此举将多层级的药品渠道架构彻底打破,对于医药价值链中的上游生产企业、中游商业批发和配送公司以及医药自然人、下游医院终端客户来说,都不得不面临这次前所未有的变革洗礼。

在尚不具备完善机制的环境下,“两票制”无疑具有强大的革命性。它对一部分制药企业、中小型商业公司及大部分从事药品个人的医药自然人都带来了几乎致命性的打击。可以想象,在这场行业革命大刀阔斧地实施后,诸多后遗症将会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两票制”有可能形成流通企业新的垄断经营,导致一批中小医药企业丧失部分渠道,使其生存空间更小。另外,如果限价过低,可能使一些厂家因成本太高造成高价格而遭遇出局的厄运,而另一些厂家为拼命降低成本则可能影响药品质量。

no.9:自主研发

背景

目前,国内药企平均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仅占到销售收入的2%左右。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使国内超过90%的药企只能靠生产仿制药求得生存,致使同一种药品往往有几十家、上百家甚至上千家企业在生产。

材料和能源价格的普遍上涨,使产品成本不断提高。企业Gmp改造的固定资产投入,使单位产品承担的折旧费明显增加。市场格局的快速变化,又使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不断攀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不少企业虽然拥有一批不同的药品批号,却无力也不敢安排生产。因为,即便是产品生产出来,成本价格也高得离谱,根本无法参与市场竞争。结果是生产得越多,赔得越多。一方面是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药品价格持续走低,使得药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很多企业盈利能力十分虚弱。

解读

新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故进行产品仿制便成为许多药企的首选,也成了抢占市场的捷径。到目前为止,市场上主要是以仿制和改制的药品和通用类药品为主,特色产品很少,内资药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屈指可数,而能够拥有高技术、高附加值新产品的更是凤毛麟角。从国际范围来看,巨大的研发成本压力和中国通用名药品市场的发展,让很多跨国药企都把目标瞄向中国。大部分世界著名的跨国制药企业如葛兰素史克、罗氏、诺和诺德等公司都已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由于研发力量、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差距,国内药企还将面临来自西方药企的巨大压力,必然会对中国的整个制药行业造成较大、较长久的影响。

作者简介

医药电商市场前景篇6

1、上海药店连锁势在必行

据上海市医药商业协会统计,上海现有药品零售企业1440家,已连锁的有28家,共有门店902家,其中最大的医药连锁企业是上海华氏大药房,有门店67家;最小的医药连锁企业仅有8家门店。

有关专家预测,未来2~3年之后,将会有70%以上的药店纳入医药连锁企业的轨道,同时医药连锁企业在不断调整中,逐渐向经营各种品牌的单个或几个品类医药商品专业店形式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在作准备,准备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立5~10个年销售额达50亿元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建立40个年销售额达20亿元的区域性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努力使这些企业的销售覆盖全国70%的市场。医药零售企业实行连锁化,用5年时间扶持10个国内外知名的医药连锁企业,使单个企业拥有网点超过1000个。

2、“连锁”冲进医药零售业——三大优势欲破三大瓶颈

(1)、医药连锁能够在药品零售市场上异军突起,确实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质量保证体系有严格的要求,而连锁店统一的配送和服务能够较好地适应这一要求,增强顾客心理上的安全感。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济生女士表示,零售业务一直是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软肋,但作为北京市第一家获得GSp(即《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企业,公司在进货、销售、运输、存储及售后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跟踪和控制,药品的质量有严格的保证。与崇远投资经营公司合作后,利用它比较完善的医药零售网点资源,公司在零售业中的地位将很快得到提升。陈济生表示除了像千芝堂、万泉堂、长春堂等老字号药店继续保留品牌外,其余的将统一装修,统一服务,统一进行配送,开拓连锁品牌。

其次,连锁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国家规定零售行业的毛利润是15%,加上批发商所给的折扣,一般毛利润为25%。连锁经营由于实行统一配送,建立自己先进的物流配送中心后,可以降低进货成本,从而拥有更多的降价空间。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原来的配送中心在完成其批发业务后已基本饱和,现在该公司已经和通州区政府签署协议,准备在通州建立新的物流配送中心,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配送需求。

三是随着非处方药比例的不断增长,市民开始逐渐养成到连锁药店或者医药超市买药品的习惯,连锁药店可以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形式、全新的服务吸引更多的顾客。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北京医保全新大药房连锁店打破传统药店的柜台式摆放,实行开架服务,努力创造“购药是享受”的氛围。同时,连锁店在提供新的服务,如电话购物、代客煎药、送药上门等服务上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有关专家预测,未来2年—3年之后,将会有70%以上的药店纳入医药连锁企业的轨道。

(2)、三大瓶颈亟待打破

与其他业界连锁红红火火的现状相比,医药连锁显得比较落后。虽然医药零售要走连锁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但是由于种种客观的原因,现在发展医药连锁仍然存在几大障碍。

一是人们在心理上还习惯于在医院进行医药消费。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依赖医生的指导进行消费,自己对服药缺少必要的常识,而传统的药店又基本上没有医生坐堂,迫使人们上医院购买非处方药。而这种消费习惯的改变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完成的。虽然连锁医药正在积极营建新的医药消费理念,如把连锁店开到社区,由专业医生坐堂供顾客咨询等。随着非处方药比例的增大和连锁药店价格吸引力的增强,新的消费习惯也会渐渐养成,但是培养成熟的顾客群还需一定的时间。

二是医药行业的行业壁垒导致行业准入相当困难,社会闲散资金难以进入,而原有的企业又缺乏自我更新和扩张的资金。这直接导致了现在医药零售企业规模小、管理落后等问题。在2000全国连锁业百强企业中,医药连锁只占3家,销售额仅占连锁销售总额的1.4%。而在国际上,医药连锁已经初具规模,如美国10家大的连锁药店占据药品零售市场50%的份额。按照我国政府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在2003年1月1日之前,药店将向外资开放,到时候如果国内医药连锁在规模上仍然缺乏和外资抗衡的实力,医药连锁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是从业人才的紧缺。新《药品管理法》将在今年12月1日正式生效,按照新法,每家零售药店或批发企业,必须配备1名或者1名以上执业药师以供咨询。我国目前共有药店12万多家,而通过考核的从业、执业药师仅1万余人,以每家药店两个执业药师轮班休息计算,目前执业药师的缺口为20余万人。由于对执业药师的参考资格有严格的限定:除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博士可以立即参加考试外,大学相关专业毕业生工作3年,中专毕业生工作7年后方可报考,因此填补这个人才缺口也需要一段时间。

3、连锁药房发展要抓住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医药零售业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连锁药房这一医药零售业正逐步在国内各城市兴起。

长期以来,由于资产所有权的分割和观念的束缚,零售药房分块现象十分普遍。每个城市尽管有众多的零售药店,但是分属于不同的医药企业,这些企业对零售药店的管理要求和发展期望不一,使得医药零售总体发展不快。体制改革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成为连锁药房出现的基本条件。以产权为纽带,以资产关系为为基础,能够让过去的桎梏成为今天企业联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可见产权制度改革为连锁药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难得的机遇。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物质商品的日渐丰富多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零售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城市规模的扩大、居民点的拓展,客观上要求零售业采取新的零售业态来适应这一变化。连锁形式的各类零售商店,既能为百姓提供各种生活必需品,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又有利于零售企业通过批量组织货源降低成本、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零售连锁业的迅猛发展,为医药连锁药房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医改为零售药房,特别是连锁药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医药企业自身发展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集团化、制等形式的出现打破了过去按地域行政区划设立的医药流通格局,重批发轻零售的传统观念正随着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医药零售行业早已打破了过去那种国有医药零售一统天下的局面,各行各业各种经济成分将开办药房作为投资的首选目标,想方设法进入医药零售业,这也迫使许多医药企业纷纷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进行批零分设的改革。利用原有医药零售网点的基础建立连锁药房,这既成为医药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然热点,又形成这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医药零售市场今天激烈的竞争局面和明天发展趋势下,连锁药房这种新的零售业态必然对单个零售药店产生冲击。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产权为纽带,以资产为基础,将分散的零售药店联合起来,组成连锁药房,协助政府规范医药零售市场,迎接医改后对零售药店新的要求:将分散的国有资产集中成为统一管理的有效资产,变存量为增量,才能使国有资产在今天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值增值,不断发展壮大。选择能够胜任连锁药房领导工作的经营者是非常重要的。

连锁药房不同于一般单个药店,由于连锁药房所属门店分散在城市的不同领域,工作联系面广泛、企业管理幅度大、涉及的工作内容繁多,这就要求经营者根据城市的特点去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加以统一管理,必顺按照连锁的自身要求和零售药房的行业特点去开展经营工作。作为全新的医药零售业态形式,必须在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框架、经营管理方式、质量控制、核算形式、价格管理、激励机制、服务措施、信息沟通与传递、职工教育和培养等方面有一整套经营思路。因此,连锁药房的领导者必须具备敢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善于综合协调的组织能力、精于内部沟通的管理技巧和富于基层实践的工作经历。不断创新、勇于实践是连锁药房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

4.深圳居民在医院开方抓药的习惯已成过去,从调查中看,88.6%的消费者通常在连锁药店取药,在医院取药的占47.3%,在诊所和商场超市分别是10.8%、10.2%;而其他个体药店由于各方面条件不足及自身缺陷已远远落后于连锁药店,只占7.2%。

二、市场运作模式

1、电子商务运作模式

网上订货-->系统自动查询-->采购系统

>物流配送系统

2、物流配送运作模式

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专业配送,华东地区客户网上定货确认后,即送货上门。

3、医药广场内部运作模式

(1)、超市化医药自选商城

(2)、仓储物流配送基地

4.前期建设

1、一个网站--医药采购网(.Cn)作为电子商务平台

2、一个公司--上海医药广场华东医药采购中心作为样板医药商城和华东地区的仓储配送中心。

3、多份合同--与多个医药制造商签定合同,建立供应关系。

5.公司整体框架

上海医药广场

南京医药广场杭州医药广场苏州医药场……..

三、市场定位

1、集散地定位

要像浙江义乌、武汉汉正街一样,把上海医药广场华东医药采购中心做成华东地区第一大药品、医疗器械和保健品的集散地。

2、品牌定位

提到买药就想到上海医药广场,就像提到买书就想到上海书城一样,让华东地区的医院、药房、病人牢记其品牌。

3、规模定位

要像家电连锁巨头“国美”“苏宁”一样,年销售额几十个亿并以每年数十家的速度向全国扩张。

4、渠道定位

把上海医药广场华东医药采购中心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医药和供应商,改变以往药厂--医院或药厂--药房的传统的“单对单”的流通渠道模式,建成医药制造商--华东医药采购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医院或药房的“多对一/一对多”的新的渠道模式。

四、目标客户市场

医院采购

病人自购

药房采购

家庭医药采购(常规药品和保健品)

五、竞争优势和卖点

1、基于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加快信息流和物流,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既降低了采购成本,又扩大了销售市场。

2、药品价格低,具有价格优势,降低了老百姓的看病成本。

3、电子商务公开采购,根治了医院药品采购中的腐败问题,扭转医药企业营销中的不正之风。

4、质量有保证,华东医药采购中心一律从正规药厂进货,有自己的商业信誉。

5、超市化营销,医药上架,顾客自选,改变传统的百货商店的经营模式,让顾客真正享受“顾客就是上帝”的感觉。

六、公共关系战略

与中国政府合作开展医院医药公开采购的“阳光工程”从根本上遏止医院医药采购中的腐败问题,降低采购成本,为老百姓谋福利。

七、股本结构

政府出资20%

企业联合出资80%

上海市政府出资20%,上海几大医药巨头共同出资80%,2003年1月1日后,可以引入适当外资,即组建一个由上海医药企业主导,应用外商管理经验,并且具有政府背景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

八、资本运作

1、参股、控股大型连锁药房,整合现有的医药零售终端,使华东医药采购中心成为其稳定的供应商。

2、从现在起经营1-3年,精心打造医药制造商--华东医药采购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医院或药房的供应链体系,引入外资使前期资金投入溢价升值后成功退出。

3.争取借壳上市,进行再融资而资本扩张,溢价收购原有公司资产,使公司资产保值增值。

九、连锁化经营

1、华东医药采购中心先以华东市场为主,进而向全国扩张,以大中城市为中心,进而向周边中小城市辐射,最终成为全国各大中小医院、药房的最大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的连锁供应商。

2、当前,主攻华东地区市场,以上海为龙头,以医药广场的形式,向苏州、杭州、南京等中心城市扩展,既建成苏州医药广场、杭州医药广场、南京医药广场等,以华东地区的医院、药房为主要目标客户,发展供应关系,同时兼营面向病人、家庭医药采购的业务。

十、超市化营销,大卖场管理

1、医药上架,顾客自选,购买模式与超市相似。此种购药的方便和自由,可以把当前各药房封闭型的模式,转变为面向顾客的开放型模式,极大的便利顾客选购。

2、网罗全国各大知名制药商产品,做大规模,采取“天天低价”策略,开展多种促销方法,吸引人气,做成医药零售行业的“家乐福”“麦德龙”。

十一、市场机会和不利因素

1、市场机会:当前,大中小医院星罗棋布,社区医院方兴未艾,医药零售终端也遍地开花,但如一盘散沙,各自为政,规模效应并不明显,医药采购成本过高,迫切需要整合现有资源,以先进的信息流、物流系统,来提高运营效率,本商业计划中的基于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配送系统的华东医药采购中心恰好能满足这一市场需求。

医药电商市场前景篇7

作为参与管理泰达宏利成长的基金经理,邓艺颖性格开朗,健谈且逻辑清晰,从她谈到的调研经历上,很容易发现一个女性天生特有的细腻。

“经常对照自己的投资标的反问这四个问题,可以极大地降低失败的概率。”接受《投资者报》记者专访时,邓谈到。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8日,她管理的泰达宏利成长基金今年以来业绩回报率为13.5%,在低迷的市场中能获得这样的业绩源于她对医药和电子行业投资机会的准确把握。

未来两年看好平板电脑

谈到泰达宏利成长今年取得良好的业绩,不能不谈iphone。

当地时间10月23日,备受瞩目的苹果公司在美国“硅谷”城市圣何塞举行新品会,imac一体机、ipad4及ipadmini平板电脑等5款新产品的推出,再一次刺激了“果粉”的神经。

“我几乎体验了所有三星的产品,并且能对比三星和苹果各项功能的好与不好。”当记者问邓艺颖是否用苹果产品她说。据掌握的数据她判断,被市场热讽的iphone5将会因为很多重要功能的改进、老产品的更新换代而取得不错的销售数据。

邓艺颖也在等待一部iphone5,她上半年就在重点布局“苹果产业链”。

据刚刚公布的三季报,泰达宏利成长重仓持有苹果主要的扬声器模组供应商歌尔声学、连接器供应商立讯精密、内外部功能件的供应商安洁科技,以及水晶光电、大华股份等五只苹果产业链上市公司,二季报中,还重仓持有苹果电池供应商德赛电池,这些公司今年以来股价均大幅上涨,为基金净值贡献较大。

目前,国内的电子行业从整个技术层面处于末端,没有技术含量,很难推出创新型产品,但这并非意味着国内没有了机会。而在邓看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消费电子领域的创新大旗依然会由苹果、三星、谷歌等公司来扛;但是她判断,智能手机已经到了最高点,未来两年平板电脑领域的创新将会诞生更多的投资机会。

邓艺颖认为,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创新大潮中,国内一批上市公司承接产业转移并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产业工人,比如苹果产业链领域,从耳机、触摸屏、电池、机壳材料等等,加之融资方面的便利,在未来的创新中,国内上市公司依然会扮演重要的角色,进而涌现出更多的投资机会。

医药将重点关注大病种领域

在采访中,邓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是,她对消费电子行业的调研过程很熟悉。

她如数家珍似地说道iphone的耳机降噪、保真还有没有需要进一步提高,哪家公司目前有技术优势,前后端摄像头像素差如何消除,哪家公司是潜在的技术突破者,总之,手机每一个部件的技术升级均是其调研和跟踪的主要内容,而密切跟踪每一项技术升级后的技术扩散风险及生命周期是其决定买卖的重要指标。

如果你认为邓艺颖曾经是电子领域的研究员,那么就错了。实际上她最熟悉的行业是医药,目前她也是泰达宏利基金公司医药行业研究的负责人。

近两年股市羸弱,对邓而言,也是一个历练和成熟的过程。邓不否认今年一季度操作欠佳,但彻底砍掉家电、软件等板块,而果断加仓电子、医药板块的过程中,其更加体会到判断行业景气周期在资产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她认为,电子企业受到热捧,并非整个电子行业的景气周期,而是产品创新带来的景气周期,因此,密切跟踪企业的新增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可以超越行业、引领行业需求的上市公司是关键。

对于医药行业,邓判断景气周期比较高。她认为,医药行业的竞争格局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今年广东省对于基本药物目录招标以及4月份爆发的毒胶囊事件,使得整个医药行业对于过度的成本控制和低药价的行为进行了反思。

“医药行业利润增速持续低于收入增速的这种状况有可能要改变,医药的需求端机会已非常确定。”

医药电商市场前景篇8

摘要:o2o模式是医药电子商务的新模式。本文介绍了o2o模式的概念以及我国医药o2o的发展现状,并对医药电子商务o2o模式的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以为其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优化配置线上与线下两种资源。我国的医药电商o2o模式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需要政府和医药企业双方努力,共同促进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

关键字:医药;电子商务o2o;药品零售企业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国家对于电子商务的政策支持,阿里巴巴、京东等纷纷进军医药电商,医药电子商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的B2C企业184家,但是实际上真正有盈利的公司也只有两三家。[1]或许B2C模式并不是最适合互联网药品交易的模式。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也逐渐涌现。继B2C之后,电子商务o2o模式逐渐获得大家的认可。对药品零售企业来说,这种以传统药店为基础、线下资源为依托,集网上药店与实体药店的优点于一身的电子商务o2o模式,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1、o2o电子商务模式简介及其与B2C的区别

o2o(onlinetooffline)模式,是线下线上相结合的一种商业模式,使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其核心理念,就是把线上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顾客可以在线挑选商品、在线支付,然后到线下的实体商店去提取产品或享受服务。

o2o将线上电子商务模式与线下实体经济相融合,有利于寻求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和人群,满足顾客全方位的需求和体验。用一句话来说,o2o就是生活消费领域中虚实互动的新商业模式。[2]对医药零售企业而言,其可以利用o2o开拓渠道,在o2o平台上广告、折扣优惠等信息,吸引互联网用户;消费者在网上对药品进行搜索、筛选、选购,线上支付、线下取货、退换货品,并支持送货上门。

o2o模式与B2C模式相比:在B2C模式下,线上线下更多的是竞争关系,基本上没有实体门店,很难为消费者提供相关服务。并且在这种模式下,只能收集线上交易数据,不能对用户数据进行追踪。而o2o模式能将线上消费者引至线下,线上线下相融合,两者是互补关系;线下实体门店的存在,可以提高消费者信任,同时可以为顾客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此外,在o2o模式下,可以查询产品推广效果,跟踪每笔交易数据,通过分析交易数据,实现精准营销。

据艾媒咨询的《2012年度中国o2o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o2o市场规模达到986.8亿,环比增长75.5%。预计2015年中国o2o市场规模将达到4188.5亿元。[3]其中,餐饮服务业发展迅猛。但是,我国医药行业的o2o模式还属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国内药店o2o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①海王星辰的全覆盖o2o;②九州通基于微信平台的药急送业务;③七乐康网上药店的o+o模式;④健一网的体验店模式。此外还有快方送药、药给力等医药o2o品牌,它们通过技术手段将线上信息服务平台与实体门店的配送相结合,开辟新市场,证明医药o2o模式是可行的。

2、医药电子商务o2o模式的机遇

2.1移动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艾瑞咨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为9297.1亿元,年增长率达239.3%,远高于中国网络购物整体增速(2014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为28145.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9.8%)。[4]因为移动设备可随身携带,能及时满足用户需求,移动端购物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线上与线下对接,移动电子商务更适合o2o模式的推广,将加快医药电商开展o2o的步伐。

2.2大数据在商业领域的应用

o2o模式下,线上和线下互动带来的大量数据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从中获取有益的市场现状和市场预测信息。从客户的背景信息中发现客户消费行为偏好,有针对性地向客户发送准确适用的信息,实现o2o精准营销,从而提高客户黏度。[5]医药零售企业可以通过分析网上的交易数据,掌握市场动态,为线下的营销提供策略。

2.3网上销售处方药即将放开

《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互联网药品经营者按照药品分类管理规定的要求,可以凭处方销售处方药。wind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处方药市场约8000亿元,非处方药只有2000亿元。按照网售药品占市场份额的30%来计算,医药电商伴随着政策的放开将释放出至少3000亿元的市场空间。[6]对于那些购药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对网上销售的处方药的安全性不放心的消费者,o2o模式正好可以解决其对于药品安全的顾虑,便于抓住即将解禁的网上处方药市场。

2.4政策支持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办发〔2014〕51号《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表示:“规范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进一步拓展网络消费领域。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广“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新型配送模式。”[7]支持o2o模式的开展。此外,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以推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产业的发展,其中也包括生物医药。医药行业开展o2o模式有着良好的外部环境。

2.5医药电商迎来投资热潮

随着医药电商的发展,各方面的资本纷纷涌入,例如健一网、壹药店等先后获得了融资。其中健一网在2014年第一季度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3亿元,首期到资1.1亿元。[8]o2o是网上药店融资后的资金主要投入方向之一。医药电商有网店的先天基础,再加上资金的支持,尝试开展o2o就容易很多。

2.6潜在市场巨大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获悉,医药电商现在规模46亿元,与医药行业2400亿元的规模相比还不到2%的比例。

2015年预测数据分别为68亿元、占比2%。[9]医药电商虽然规模增长较快,但其所占行业比例太小,这表明医药电商行业市场还有很大增长空间。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线上消费占3%,即使在美国线上消费也仅是8%,可见电商的发展必须要依靠线下来发掘线下广阔的市场。o2o模式可以整合线上线下两种资源,充分发挥医药电商的潜力,挖掘潜在市场,开创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时代。

3、医药电子商务o2o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3.1企业新系统开发及信息化水平的挑战

药品零售企业要将分布在各地的零售药店、仓库以及网上药店等连成统一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信息能够顺畅传递,数据高度共享,这对医药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提出较高要求。企业只有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才能分析各种数据,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实现精准营销;才能整合线上和线下两种资源,以达到优化配置;

3.2区域覆盖的挑战[10]

目前国内的连锁药店大多是区域性的,其面向的是特定区域的消费者,然而如果运用o2o模式,它所面向的消费者就是全国范围的。企业要选择是在多个地区大范围覆盖,还是在一个区域设置很多个点打好根基。药品零售企业如果一开始就想布局全国,首先要克服我国药品市场地域分割的障碍;其次,因为o2o模式要求线上与线下在用户、产品和服务等方面有机融合,需要线上与线下同步发展,所以企业除了打通线上的渠道,还需兼顾物流配送、服务等方面,要耗费大量资金和人力,难免力不从心。

3.3服务专业化的挑战

药品的消费伴随着专业的药学服务,药剂师需要随时与互联网用户进行交流,针对用药及时答疑解惑,否则就会失去获利较大的处方药这块蛋糕。此外,线下的实体药店也要配备专业人员,为消费者解决用药困扰,指导顾客合理用药。线上线下都要建立专业的客服体系,提供差异化服务,以专业化的服务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提高消费者忠诚度,是企业面临的挑战之一。

3.4网上药店未能纳入医保的障碍

网上药店无法用医保支付,这是束缚药品电商行业o2o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广东药品零售企业介绍,医保销售约占药品零售行业销售额的30%左右,部分地区达到一半甚至更多。[11]医保对于医药行业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在网上药店购买药品时不能使用医保卡,因此网上药店虽然行业内比较看好,但是消费者却并不愿意买账。这也导致网上药店的“医药”特色不明显,其销售额中医疗器械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而药品所占份额并不大。

3.5药品物流的挑战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消费者对其到货时间要求较高。然而电商很难控制距离客户的“最后一公里”。一些药品对储存运输有着特殊要求,配送需要一定资质。虽然《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药品配送可以委托符合资质的第三方物流,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不具备药品配送资质,而且药品零售企业也希望自己配送并在此过程中提供健康服务,增强客户粘性。但是自建物流系统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3.6线上信息与线下产品与服务一致性的挑战

o2o是线上信息与线下实地合作两方面的结合,要求线上和线下高度的融合。但现在实体门店的店员对电商了解不深,电商人员又不熟悉门店的业务,容易导致线上与线下服务的脱节,产品或服务与线上的宣传信息不一致,不能达到消费者的预期,消费者评价不高,不利于开展口碑营销,对招揽顾客十分不利。

3.7必要资本量产业壁垒

以以岭药业为例,该公司自去年12月投资500万元涉足医药电商后,已经在今年2月份再投4500万元增资健康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期快速切入o2o市场。[11]o2o模式前期成本压力大,要完成大量铺垫工作,信息系统的整合、wiFi设备的安装、人才的引进等都需要耗费成本,并且平台建设和推广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4、对策建议

4.1制定相关政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我国必须逐渐加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网上药店经营与管理方面的立法,对政府与医药主管部门所处的地位及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12]使相关部门对网上药店的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政府要为医药电商及物流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开展网上药店纳入医保支付的试点工作,逐渐将网上药店纳入医保支付;可以先把普通处方药在网上销售,然后逐渐放开网上药店的处方药销售。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4.2整合信息系统,发挥数据价值

医药企业需要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整合力度,以有效整合线上线下两种渠道的信息资源。企业可通过增进内部信息化内控、提升信息化设施设备等手段,提高不同部门的协同作业效率和准确率,系统整合各项业务流程,实现互联互通。[10]充分利用并发挥数据的价值,包括商品类别、订单、成交记录等方面的数据。通过对数据分析,企业对顾客的购物习惯和需求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方便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决策。

4.3区域化生存,稳步前进

由于我国药品市场存在区域分割的问题,所以计划实施o2o模式的药品零售企业先要在特定区域内确立优势地位,打好根基,之后再跨区域发展,逐步推广实现全面覆盖。经营范围可以先立足某一特定领域,例如医疗器械、保健品等,专业化经营,形成特色,提高知名度,然后再增加相关商品种类。

4.4引进相关人才,提高服务水平

医药零售业竞争日益激烈,伴随着药品销售的差异化服务才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提高服务水平要从线上线下两方面着手,线下实体药店和网上药店都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药学人才,提供更加专业、细致的药学服务,指导消费者合理用药,逐渐建立专业的客服体系。线上线下都要适时建立执业药师队伍,以抓住即将开放的互联网处方药市场。此外,还要引进熟悉医药市场、电商及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4.5与药店合作,委托第三方物流

医药电商如果想提高竞争力,确立优势地位,必须解决物流配送问题。首先,要采用线下连锁药店上门派送,根据送货地址安排距离最近的连锁药店进行配送,速度更快且成本更低,减少资源浪费。在药品连锁零售企业线下门店覆盖范围不够广的情况下,可以与社区药店进行合作,使其参与药品配送,抓住距离顾客的“最后一公里”。此外,还可以将物流外包给医药流通企业,与有资质的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样药品经营企业不必耗费大量资金自建物流系统,并能满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配送的要求。

4.6线上线下融合,双方优势互补

o2o模式下,线上线下的结合并不只是线上订药、线下取药(或送药)而已,而是全面融合线上虚拟经济与线下实体店的经营,双方协同作战。线上提供药品信息,回答客户的咨询;线下的实体店配送药品,提供药学服务。线上线下资源的对接和整合需要各个成员的协作,各个环节相衔接,才能实现线上线下的产品与服务的无缝对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

4.7融资方式多样化

由于o2o模式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于实力不够雄厚的医药零售企业,可以吸引风险投资者。为确保公司有必要的流动资金,还要寻求多种融资方式,合理控制库存,确保资金链条安全。为节约成本,企业可以先在第三方平台上开设网店,如天猫或者京东商城等,积累一定经验之后再打造垂直官网品牌。

4.8抓住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时机

商家现阶段可以积极和支付宝、微信等工具开展合作,利用这些平台抢占移动端的先机,尽快着手在移动端布局。医药零售企业可以推出立足移动端的购药o2o产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用户基础庞大、贴近消费者和市场的优势,为消费者提供更细致的服务,以较低的成本争取更多客户资源,利用移动app助力o2o模式的推广。

4.9统一观念,创新利益分配模式

药品零售企业要根据总体实力和资金情况进行定位,开展o2o模式,企业上下要有一个一致的目标,需要创新销售分成方式,合理分配利润,制定让线上线下都满意的利益分配比例,充分调动积极性,促进双方积极配合。

5、总结

o2o模式是医药企业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医药电子商务的政策支持,医药电子商务迎来新的发展时机。目前已有不少医药零售企业开始将业务重点转向o2o模式,将线上和线下结合,以促进医药电商获得更大发展。但是这种医药电商新模式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而且医药电子商务行业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政府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提供政策支持;医药零售企业要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双方共同努力以促进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莹莹.电商融资井喷真的要来了[n].医药经济报.2014(003)

[2]张波.o2o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艾媒咨询集团.2012年度中国o2o市场研究报告.[eB/oL].iimedia.cn/36436.html,2013-02-01.

[4]伍杨娟,张文环.艾瑞:2014年中国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9297.1亿元[eB/oL].report.iresearch.cn/html/20150202/245969.shtml,2015-2-2

[5]池莲.谈电子商务o2o模式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商业时代,2014(25):63-64

[6]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资本抢滩3000亿医药电商市场三大瓶颈仍待突破[eB/oL].100ec.cn/detail--6239561.html.2015-3-27.

[7]《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51号)[Z].2014-10-24.

[8]刘丹.喜大普奔,网上药店进击融资阶段[n].21世纪药店,2014-6-16(a04)

[9]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目前医药电商现在规模46亿.[eB/oL].100ec.cn/detail--6201466.html.2014-9-30.

[10]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马云马化腾备战药店o2o.[eB/oL].b2b.toocle.com/detail--6164646.html.2014-04-06.

[11]唐榕星.传统连锁药店电商化转型对策分析——以开心人集团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4.

医药电商市场前景篇9

在他看来,药企做互联网是一个长远趋势,但现阶段市场表现过热。

本刊记者统计发现,目前国内包括康美、华润、复星、国药在内的知名药企都已涉足互联网领域。

“药企都想要分一杯羹。”孙文录对《t望东方周刊》说,医药互联网领域的市场前景并不乐观。

药企的热情投入和业内人士的普遍看衰,是该领域的常态。行业研究机构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中国医药B2C市场的环比增长率已经从2012年高峰时的250%暴跌至2014年的66.6%。

“很多药企并未想好要怎么做,只是盲目跟风。”孙文录说,这是当前该领域的最大问题。

反复的政策

近几年才被外界关注的医药互联网风潮,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末。

1998年,上海第一医药商店开办了国内首家网上药店。第二年,相关部门就出台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明令禁止在网上销售处方和非处方药。

网上售药规避了对药品流通环节的监管,无法保证药品的安全性――这是监管部门对网上售药的最大担忧,时至今日仍未完全消除。

不过,从其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看,监管部门对于医药和互联网的结合并非持完全否定态度。2000年,《药品电子商务试点监督管理办法》出台,允许北京、上海、广东和福建四地开展网上销售非处方药试点。

但一年后出台的《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却再次强调,允许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禁止网上药品交易。2004年推出的《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更是将矛头对准互联网企业,要求其不得直接进行或撮合药品交易。

“监管部门的态度很慎重,在不断试探市场反应。”中国网上药店理事会理事长任光会告诉本刊记者,这一时期,互联网并不能给药企带来实际的销售,仅仅是产品宣传。

2005年,《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出台,规定药品只能由网上药店自行配送,严禁向个人销售处方药,严禁医疗机构上网销售药品。

“这个政策实际上是有条件放开了网上售药。”在某药企担任高管的张扬(化名)告诉本刊记者,一些连锁药店在此政策刺激下开始建立网上平台,售卖非处方药。

药房网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这家成立于2005年12月的平台是国内首家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的合法网上药店。

此后,包括金象大药房在内的多家国内知名连锁药店都成立了网上药店。截至2010年3月,经监管部门审批可提供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的网站有43家,其中针对个人消费者的网上药店有20家,占比近半。上海街头24小时自动售药机

真正引发业内关注的是,2011年6月淘宝医药馆的上线。尽管不能进行网上售药,但巨大的用户流量还是吸引了众多药企入驻。

不过,上线没多久,监管部门就以其没有网上售药资格要求整改。随后淘宝医药馆关闭,直到2012年2月才以“天猫医药馆”的名号重新开张。

张扬说,鉴于药品的特殊性,这一领域的完全放开仍然不太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药企涉足互联网的步伐。”

巨头的刺激

相比药企在医药互联网领域的缓慢步伐,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则频频出招。

“互联网企业的投资让外界相信这个领域前景很好。”张扬说,这打消了很多药企的顾虑,使它们敢于进军互联网领域。

这种趋势在2012年后表现得尤为突出。本刊记者统计发现,国内获得药品网上交易资格证书的企业在2012年有104家,到2013年就猛增到209家,同比增长了101%。

截至2015年1月底,国内持有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牌照的网站达到375家,其中16家为第三方经营服务平台,持a证;84家可与其他企业进行药品交易,持B证;275家可向个人消费者提供药品的网站(即网上药店)持C证。

与互联网企业不同,药企涉足互联网的方式更加灵活,其中最初级的方式是平台入驻,在天猫、京东、当当等电商平台建立官方旗舰店。

2014年“双11”期间,天猫医药馆前十强的销售总额接近1.3亿元,是2013年销售额的3倍左右,其中排名第一的七乐康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康爱多更是在11分钟内突破百万元销量。

一些并无涉足互联网的药企还通过收购、投资等方式曲线进入这一领域。比如,太安堂在2014年9月就以3.5亿元收购了知名连锁药店康爱多,而康爱多旗下拥有康爱多网上药店(自建平台)、康爱多大药房旗舰店(天猫)及移动互联网web端等多个互联网主力渠道。

在张扬看来,更多药企选择以自建B2C官网和综合性电商平台的方式进入互联网领域。前者是药企涉足互联网的最早方式,从最初连锁药房建立的网上药店(如药房网、金象网)到如今工业药企建立的自营平台都属于此类范畴。

以康美药业为例,其通过自建的“康美商城”、“康美中药城”将旗下的保健品、食品、饮片等产品推向市场。在2014年“双11”期间,康美健康平台的销售额就已突破千万元。

后者则是类似天猫医药馆的综合型电商平台。除了销售自身商品外,还可以销售其他品牌产品。如以岭药业2014年8月上线的28日的“以岭健康城”和太极集团2013年10月上线的“太极养生医馆”。

孙文录说,药企对于互联网的态度在变化――最初只是当作销售渠道,现在将其视为拓展产业的入口。

买股票式的冒险

对于这股医药互联网风潮,业内人士并不看好。

张扬说,财大气粗的互联网企业涉足医药行业的目的跟药企截然不同,“药企不能盲目追随,不能对市场产生幻觉。”

在和君咨询合伙人崔祥瑞看来,和阿里巴巴、京东这类互联网企业相比,药企根本不具备竞争优势。他对本刊记者直言,这些企业已经积累了强大的用户基础和丰富的互联网营销经验,能够精准地找到用户,“这恰恰是药企缺乏的。”

以上述提到的“以岭健康城”和“太极养生医馆”为例,两者的定位都是综合型医药电商平台,与天猫医药馆仅仅提供一个收费的交易平台相比,更像是自采自销的“杂货铺”。

“这其实把药企的销售压力转移到了平台身上。”孙文录说,药企将大量资金投入产品采购,一旦货物积压就会带来巨大隐患。

“这些新建平台没有知名度,需要很长时间去积累用户。”张扬说,“一旦失败可能整个企业都会被拖垮。”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投入巨资的“以岭健康城”过去一年运营效果并不理想。

天猫医药馆负责人康凯也向本刊记者坦陈,药企的优势在于药品研发和药品需求积累,与互联网公司完全不同,“最好的选择是合作互补,各自发挥优势。”

但更多人并不赞同这种说法。“医药互联网市场现在处于起步阶段,正是抢占市场的时候。如果现在都站不稳脚跟,那以后就没有任何胜算了。”张扬说,阿里巴巴早已不满足于单一的第三方平台,开始整合产业链,“这比药企步伐快很多。”

“即使行业内部,药企之间因模式不同也存在着内耗。”孙文录说,同样是自建的综合型医药电商,金象网这类有零售药企运营的平台,要比以岭健康城这类由工业药企运营的平台更有优势,“零售药企本来做的就是药品零售,即使有库存也能线下消化,而工业药企则没这个能力。”

不做的道理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药品整体市场规模约1.3万亿元,其中医院等终端销售约6634亿元,占53%;零售药店为2828亿元,占23%;网上药店销售仅在28亿元左右,占比只有0.2%。某互联网第三方平台与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合作销售药品

“这说明中国消费者对于网购药品还没有形成习惯。”任光会分析说,药品并非生活刚需,不会形成日常购买习惯,更不会带来强大的网购市场。

“不生病时没人会去买药,生病时马上就要吃药,哪还有时间去网上买。”他说。

张扬的分析是:“网购一族多是年轻人,而药品消费主要来源于中老年人群,两者是矛盾的。”

事实上,目前网购药品中,计生用品占比较重。

对于药企来说还有更现实的考虑。江中集团(以下简称“江中”)董事长钟虹光告诉《t望东方周刊》,药企一旦涉足线上销售,就势必会影响其线下销售,“因为线下产品的价格要迁就线上价格,不然消费者也不会在网上买。”

但国内药企仍然依靠医院、零售商等传统渠道,网络渠道贡献的销售额绝不超过10%。

“这就会拖累整个企业的线下经营策略。”钟虹光认为,药企如果想在互联网领域大展拳脚,就要打造专门的网络产品,专注线上市场。

江中曾在2014年考虑过投身互联网领域,但最终放弃。用江中集团市场部食疗市场总监李斌的话说,“我们不具备任何互联网优势,没有必要去硬拼。”

他告诉本刊记者,江中曾针对网购药品情况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价格在80~120元的药品最适合在网上卖,“一盒药的价格还没运费高,消费者花费的成本太高,根本不会买。”

在李斌看来,药企与其冒着风险自建互联网平台,不如借助现有平台。江中的设想是建立一个类似手机论坛的互联网平台,聚集一批忠实的品牌用户,然后再推产品。

医药电商市场前景篇10

2006年是医药行业剧烈动荡的一年,针对医药领域存在的诸多痼疾,国家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政策风暴:反商业贿赂、医改、药品降价、药品限价、飞检、药品注册冻结、广告严管、重处大案要案等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与此同时,原材料、能源、人力资源、终端推广、广告成本不断上涨,药价持续走低,医药工业的利润水平急剧下滑。此外,新闻界对医药行业不遗余力地口诛笔伐,使医药行业的宣传努力大打折扣,消费者对药品的安全感和信任度跌入低谷。三九危机、东盛事件(卖出“白加黑”,退出otC市场)、华源重组、太极失血、华药失守……这些中国医药行业曾经的中流砥柱,在今年纷纷现出窘态。用“严冬”来形容医药行业目前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况丝毫也不为过。

本文主要从制药业的政策背景、销售状况、产品研发、营销模式、渠道变化、广告投向几个方面来分析2007年制药企业的发展趋势,探讨经营对策。

一、医药行业的政策背景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政方针指引下,为了平息“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缓解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的社会矛盾,医药行业管理部门、新闻界将监管和监督的重点放在了医疗服务业和制药业。管理部门通过降价、限价、法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负担,但这些“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由体制和制度造成的这些社会问题。

管理部门、专家学者、业内人士都非常清楚,利益博弈、责任推拒、社会保障滞后、法制不健全等深层次的矛盾才是症结所在。为了摆脱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沉重的包袱,医疗服务业被推向了市场。在投入相对不足、社会保障严重滞后的情况下,“以药养医”成为医疗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和生存基础。行业的特殊性又导致了医疗服务业垄断了占国内药品市场80%份额的药品销售权,并间接垄断了国内医药行业的大部分利润。

行业监管部门也认识到,只有彻底解决“医药分离”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上述社会矛盾。但是,医药分离牵涉面广,问题盘根错节,从二oo五年有关部门承认“历年多年的医改试点失败”即可看到“解决医药分离”的难度之大。预计,有关部门会三管齐下:一方面凭借手中的权力,以行政手段不断压低大部分药品的价格,以法律手段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迅速缓和日趋紧张的医患矛盾;另一方面,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强制推行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与此同时,部分地区将有序推进医药分离,但推进的步伐会艰难而漫长。

“十一五”期间,医药工业将持续面临全面的“以限价、降价为主”的政策打压,制药企业面前的生存威胁将远远大于医改的机遇,在“医药分家”尚未全面铺开时,就会有数以千计的制药企业被政策和竞争清洗出医药市场。

政策热点回顾:

反商业贿赂:针对医院药品购销环节中的回扣或利益交易问题,政府发起了反商业贿赂政策风暴,以医院为主要销售阵地的制药企业(如扬子江药业)受此影响,销售全线下滑。

药品降价:国家发改委今年先后下发了三道药品降价令,涉及化学药物、中成药,降价空间达一百多亿元。第21次降价令、22次也将陆续推出。

药品限价:为了响应政策号召,各省医疗机构招标采购管理部门、物价部门分别公布了一批又一批限价医保药品目录,涉及4000种以上药品,许多品种降幅高达60%以上。随着药品挂网限价的普及,涉及限价目录的制药企业的盈利水平将持续走低。

医改和零价差: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春正解释,进行“零差率”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指定的300多种“零差率”药品由政府统一招标采购、集中配送,药事成本统一核算,计入机构运行成本;而在药品进价基础上,公立医院向患者销售所有药品都不加收一分钱——医院由此减少的药品销售收入由政府按月拨款给予补贴。

今年9月,北京市在全国首次提出社区卫生中心常用药品“零差价销售”,社区零价差药品目录的推出,使大批平价药店失去了竞争优势。在不久的将来,大批零售药店将随时因社区零价差药品的推出和品种扩充而倒闭。

飞行检查和药品批文大普查:在SFDa下半年开展的飞行检查中,先后公布了两批因抽查质量不合格而被撤掉药品批文的产品。

质量事故:“齐二药亮菌甲素注射液”、“华源欣弗”和“鱼腥草”事件轰动全国。药品质量事故的爆发促使管理部门、新闻界进一步加大了整治力度和新闻媒体的讨伐力度,使行业不断下降的可信度“雪上加霜”。

受反商业贿赂以及上述药品质量事件的影响,众多医院在选择企业药品时越来越慎重,现在已有三类药品纳入医院的禁止范围:一是新药;二是没用过的老药;三是用量小的老药。这一切使得医药企业在其产品进入医院时也相应地要采取应对措施,医院系统的非理性用药限制可能会影响到真正有科技含量的新药的正常推广。

挂网招标:以四川试点为基础的挂网招标模式将统一各省的药品采购平台,“挂网

招标”除了要降低药价外,还将以“一票通”或“二票制”对药品交易价格和票据流向进行监管。

二票制:广东省2006年10月开始试点挂网招标,同时还配套了对医药流通企业“二票制”的规定,即原则上所有药品由一级经销商,最多经二级经销商配送至医院。二票制规定大大减少了药品的流通环节,压缩了大量小型药品销售机构的生存空间,有利于医药流通企业的集中度提高。对中小制药企业不利的是,集中带来的垄断将使他们的生存愈发艰难。也许,利用行业洗牌来淘汰大批中小制药企业正是管理部门持续推出“不利于制药企业的系列政策”的初衷。

二.医药行业产业链和格局分析

1.医药行业的产业链包括药材种植、原材料加工、产品研发、药品生产、商业流通、医疗保健等不同的领域。

2.制药行业(药品生产)又分为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药、中药饮片、中成药和生物生化药等子行业。

3.在医药市场,医疗系统的药品销售占80%,零售药店仅占20%。

4.在医疗服务系统所占的市场份额中,城市、社区、农村三级医疗体系,医药行业通常称之为高端、中端、低端市场。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城市、社区、农村三级医疗体系,医药行业通常称之为高端、中端、低端市场,三级市场所占比例大致是50%、30%、2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端市场由于地理位置以及人才的优势迅速膨胀,使得中国整个医疗市场规模20年来增长了30多倍,已达到近4000亿元人民币,高、中、低端市场所占比例已演变为80%、10%、10%。这个变化带来的正面效果是,大型医院硬件水平迅速提升,不仅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对许多疾病的治疗水平也提高很快,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负面效果是,一方面,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医院,大医院就诊环境十分拥挤,老百姓觉得看病难;另一方面,3000多亿元医疗支出的增长中,政府出钱并不多,大部分分摊到患者身上,所以老百姓觉得看病贵。过度市场化导致政府在一些公共卫生管理上调控能力较弱,在医药购销环节中出现很多“潜规则”,并带来了临床用“伪新药”的繁荣,这更引发了公众的不满。

5.在产业链中,对制药企业影响最大的是医药商业和医疗系统,以医院和药店为主的终端掌握着制药企业的销售命运,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大多数制药企业在终端对手面前处于下风。

三、全行业总体运行态势

医药行业持续20多年来的效益型高增长(利润增长>收入增长)态势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正进入“平稳增长期,成本不断上升,效益水平不断下降”阶段。

2006年医药行业整体陷入低谷,1-9月份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累计完成3723.5亿元,同比增长18.82%;实现利润272.21亿元,同比增长8.14%,增速为近五年来的最低。2006年1-8月在医药行业主要的五个子行业中,“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比较明显,只有医疗器械的利润总额增长率超过了其销售收入的增长,其余全部低于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化学制剂和中成药的利润增长为负数或是接近零增长。总体看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反商业贿赂、药品降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2006年医药行业总体陷入低谷。

分析各子行业的利润增幅和毛利率,我们发现医药工业也还存在一些亮点:其中在行业经济比重较小的中药饮片和生物生化药的销售收入增速明显地高于化学制剂药和中成药等规模较大的子行业。在各子行业中,医疗器械、生物生化药保持了较高的利润空间,其次是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化学原料药和化学药品毛利率大致在20%左右,而商业流通业的平均毛利率只有6%。

四、制药企业竞争环境分析

1.制药企业的内部竞争环境

医药工业陷入“增收减利、亏损面扩大”的尴尬困境,是一段时间以来医药行业诸多深层次矛盾激化的集中反映。

首先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行业过度恶性竞争。

总体概括中国的制药业,是企业多、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美国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48%,医药分销企业共70家,前三位市场占有率95%。欧盟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24%,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市场占有率65%。日本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16%,共147家药品分销企业,前三位占有率75%。

而中国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2%,医药分销企业7000家,前3大医药分销企业约占国内药品销售总额的18%,前10大医药分销企业也仅占34%。

企业多必然出现产品重复、生产线重复等重复建设。现实情况是一个产品少则六、七家,多则几十家、几百家同时生产,市场竞争异常残酷。

在中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的现实面前,价格竞争成为大多数制药企业主要的竞争手段。

第二,Gmp改造后造成产能严重过剩,开工率不足已经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

全国各地推行Gmp的最终结果是,全国6000多家药厂淘汰了将近1500家。我国目前有4446家药品生产企业获得Gmp证书,另有1000多家药用原辅料企业有Gmp认证的生产线。可通过Gmp认证之后的40%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Gmp改造后由于对生产规模的强制要求,每家药厂生产能力扩大了3倍,制药业产生的过剩产能达到2000多个亿。

第三,药品价格持续走低,而能源、原材料等价格持续上涨,加上产品推广费用水涨船高,使得成本居高不下,投入产出比急剧恶化。

第四,研发环节仿制药激增,加剧了行业的无序竞争。

近几年,中药现代化进入瓶颈阶段,中药新药的研发投入大、时间长,突破性的成果少,研发效益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04、05年的中药仿制风。2005年1~8月份,全国共申报了4101个中药新药,其中中药仿制品种2545个。中药新药申报数量比1999年上升了16.6倍,中药仿制药数量则比1999年上升了20倍。以板蓝根为例,目前仅板蓝根颗粒剂这一个剂型全国就有874个批准文号,假如再算上复方板蓝根以及各种其他剂型在内,全国共有板蓝根制剂1100个批准文号。

2.制药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

政策背景:制药企业面临的外部压力首先来自政策因素,持续的限价、限价,使在产业链中处于弱者地位的制药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舆论环境:新闻媒体对医药行业、医疗服务业持续多年的负面报道,影响了整体行业的可信度,对市场产生了持久的伤害。舆论导向形成的“医疗腐败、药价虚高”印象使消费者购买行为更加理性甚至出现对药品的心理抗拒情绪。

今年,有关部门继续加大了对医疗、药品广告的监管力度,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工商总局紧急发出的紧急通知,从11月1日起,所有报刊一律不得再包含性病、癌症、人工流产等12类内容的医疗广告,并提出了7项禁止性规定。

广电总局、工商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整顿广播电视医疗资讯服务和电视购物节目内容的通知》自8月1日起生效。通知要求,所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暂停播出介绍药品、医疗器械和丰胸、减肥、增高产品的电视购物节目。

政策监管越来越严,而正规媒体单位广告费用却在逐年上升,产品推广费用项目层出不穷,让所有制药企业苦不堪言。

渠道环境:产业链的工商搏弈使医药工业生存压力大增,生产利润被包括医院、药店在内的销售终端挤压。为了应对政策的负面打压,拓展生存空间,掌握着药品销售权的零售连锁药店或大型平价超市,纷纷推出自有品牌的产品,和广大制药企业争夺市场份额。没有销售终端和产品优势的制药企业将被排挤出销售终端。

渠道变革动态热点:

(1)热钱加速退出医药行业:

今年6月初,昆药集团把旗下昆明颐康大药房整体转让给鸿翔集团,标志着昆药集团正式退出药品零售业,同时也拉开了今年以来医药连锁商纷纷退市的序幕。

8月10日,三九医药(000999)下属的千家药店以人民币1710万元“贱卖”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中耀后因故放弃,广西北海太合经贸有限责任公司仅以400万元低价接手);9月,太极集团剥离北京连锁大药房桐君阁,借此全面退出北京医药零售市场(年底,和三九连锁的烫手一样,太极集团转让桐君阁的重组计划也宣告流产);不久,湖南白沙集团也宣布出让“湖南金沙大药房零售连锁有限公司和湖南金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

多家连锁药店的相继退市,并不是偶然现象。与前几年社区药店抢生的“井喷”现象刚好相反,今年以来零售药店主动退出市场的情况频频发生。据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人透露,自2004年至今,退市的药店已达600家以上,但其中并不包括任何一家平价药店——显然,这是2004年诞生的平价药店对传统药店的巨大冲击所造成的结果。

而如今,“零差率”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平价药店的挤压,正如同当初平价药店挤压传统零售药店的市场份额的情况一模一样,一旦政策正式全面铺开,必然又引起一轮大洗牌,并殃及以药店终端为主要战场的制药企业。

(2)工商联盟:自从紫光生物、浙江医药和百科药业3家上市公司于2000年11月24日在北京共同发起成立国内医药行业内第一家医药联盟——“清华紫光医药联盟”以来,各地相继成立了规模不一的工商联盟,在业内比较有影响的有总部设在深圳的“pto药品采购联盟”、四川科伦医药贸易有限公司联合数百家医药公司、药企发起的“四川医药工商联盟”等。

总部设在深圳的pto联盟成立于是2005年3月,由苏州雷允上国药连锁、上海第一医药商店、甘肃众友、贵州一树、湖南民生堂、扬州大德生、安徽丰原、湖北隆泰、广东大参林等9家医药连锁企业共同出资组建,联盟的目的是建立统一的采购平台,集合议价和谈判能力,优化供应商,调整产品结构等等。

今年2月,来自北京同仁堂、太太药业、深圳健康元、广药集团潘高寿药业等全国110家医药工业企业和120家四川医药商业企业参加了四川科伦医药贸易有限公司举办的“2006年四川医药物流二级分销联盟大会”,“四川医药工商联盟”宣告成立。与会的工商企业还与科伦医贸正式签订了地区分销协议,30余个品牌产品将以最优惠的价格全面覆盖科伦医贸麾下的13,000余家康贝连锁药房和西南的63家分(子)公司及分配送中心。合作内容既包括厂商给予零售商的终端促销频度、消费者教育内容,也包括门店价格维护、优先陈列、促销配合、流向通知等。工商双方还共同建立了合作基金用于发展。

无论是制药企业、商业企业组成的工商联盟还是商业企业组成的采购联盟,联盟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降低采购成本或销售成本,实现联盟各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动荡不安的2006年,工商联盟再次成为行业的焦点。在《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实施方案(试行)》公布后的两周内,又一家由深圳市深业医药发展有限公司、东莞市医药有限公司、广东市番卫药业有限公司等10家分布在珠三角地区的医药商业工贸公司组成的商业联盟组织——广东医药流通联合体宣告成立。

11月底,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又以联盟的方式,发动了价格战,与九州通、老百姓大药房、海王星辰等100多家核心经销商和大型连锁终端组建全国首个“全程平价联盟”。

“全程平价联盟”是指光华以最低的价格供应给商业公司,商业公司再以供货价卖给零售药店,零售药店再以同样的价格卖给消费者。由于商业公司和零售终端都是平进平出,相关的营运成本将由光华公司承担,更多地让利给消费者。比如,光华以3元的价格将禾穗速效供应给商业公司,然后商业公司再以3元价格供应给零售药店,药店再以3元的价格卖给患者。“全程平价联盟”和政府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零价差”极为相似。

光华制药的目的非常清楚,与其在政策持续打压和市场恶性竞争的环境下被动降价,不如提前抢占未来低价药品市场,将那些对政策和利润空间心存幻想的企业封杀在觉醒之前。实施这项计划,光华制药不仅和渠道结成了战略合作联盟,还能通过事件炒作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3)连锁企业推出oem、高毛利品种

连锁企业向上游延伸产业链或者委托生产自有品种的畅销品种,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医药流通和零售业整体亏损的必然选择。目前,药品零售企业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三块:一是药品销售差价;二是面向供货商收取的资源出租费;三是供货商的销售返利。在政策利空、药品持续降价限价的经营压力和本能的利润驱动下,追求毛利最大化已成为零售企业的共识。

(4)全面清退供货商派驻的导购员

向供货商收取的进店导购管理费曾经是零售企业的一大收入来源,随着连锁自产产品和产品的日益增多,店方和供货商的进店导购员的竞争和矛盾日益激烈。从2007年起,零售业的老大——湖南老百姓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将全面清退供货商派驻的导购员,此举对零售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势必会波及全国各地的连锁和个体药店,使一大批靠终端拦截模式生存的制药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5)第三终端和农村市场的开发

农村市场的开发是医药行业今年的又一大营销热点,在城市市场相对饱和,竞争日益残酷的形势下,众多制药企业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了包括城市周边市场、城市社区健康中心、、农村医院、药店、卫生院在内的第三终端市场。对农村市场的开发更成为许多企业的重中之重。

3.制药企业的生存要素分析

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制药企业的生存基础日益清晰:产品、营销网络、品牌是制药企业决胜市场的三大要素。其中,产品是制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品优势是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离开了产品,营销网络、品牌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没有网络,可以通过广告、商打开、占领市场;没有品牌,好的产品照样可以通过强有力的销售手段、畅通的销售网络进入千家万户,默默地积累着财富。四川蜀中制药、广东康美药业以及其他众多无品牌优势的企业完全凭借产品和网络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产品研发:医药新政严把“新药审核和注册关”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真正推进医药科技的进步。有实力的企业纷纷投入巨资用于新药开发,如江中制药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军科院二所”)合作,用于收购“一种抗老年痴呆的创新药物”和“一种有效治疗失眠的新型安眠药”就支付了6500万元的预付款。另外,制药企业新药研发的热点已从一二类新药上升到保密配方药物和专利新药的研究。

营销网络: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是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以大中型商业流通企业和大中型连锁药店为主的网络格局。大中型商业流通企业占领医疗市场的配送份额,大中型连锁企业占领零售终端。能进入大中型商业流通企业的产品有三种:一种是独家生产的新药或保密配方、专利配方品种;第二是少数企业拥有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三是品种多而全或者专业化、系列化的中西普药(如大内科、妇科、儿药等)。能进入大中型连锁零售终端的品种只会是连锁自己不能贴牌生产的“独家生产的新药或保密配方、专利配方品种”以及少数企业拥有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广告投向:在广告审批、政策打压、舆论讨伐的不利环境下,药品广告投放效果大打折扣,制药企业的投入日益谨慎。对比2005年央视招标会上医药行业的风光和激情,今年参与投标的制药企业数量和投标金额的大幅减少,制药业在2007年的药品广告会更加保守。静待行业的回暖和市场的复苏,再加大药品广告投入才是明智的选择。

五、市场机会展望

2007年影响制药企业的有利因素:我国宏观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持续增长将带动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老龄化社会对药品的需求逐渐加大、医药体制改革的进行有利于规范市场、新的税改制度将明显减轻企业的负担。

不利因素:整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动继续进行、政策性降价限价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迅速上升压缩民族医药工业的生存空间、流通和零售业的竞争洗牌将殃及制药企业、零售业的产业延伸将进一步削弱制药企业的话语权、水电煤等能源及管理销售成本的上升将抵消税改的努力、处方药生命周期将会缩短、医药市场进一步集中使两极分化进一步凸现、新闻界对医药行业多年的负面报道仍将持续并产生滞后的负面效应。

2007年,医药行业的运行状况和生存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增收减利”的局面仍将持续,行业的动荡将远远大于2006年,行业整顿和洗牌将使成百上千家研发能力差、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制药企业退出医药市场。客观地说,2007年是大型医药企业风险与机会并存,中小企业惨遭洗礼的一年。

受宏观经济的带动,医药工业将同步保持经济总量的增长。在持续扩大的市场份额面前,仍然存在一定的市场机会。

1.医药分家试点:尽管困难重重,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止。随着医改的推进,大型国有普药类生产企业和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将面临一次较大的发展机遇。直接面向制药企业的招标采购的进一步普及,将使广药集团等大型普药生产企业从中受益、南京医药的“医院托管模式”有望在更多的城市试点,社区卫生中心定点采购的推广也将使大型流通企业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2.第三终端市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城镇化水平将迅速提高,对药品的需要进一步扩大。国家对社区卫生中心的政策倾斜和对城乡诊所、卫生院的政策松动,有望推动医药市场格局的调整,第三终端的市场份额上升,城市中高端市场的下降。第三终端市场的开发是广大中小制药企业最后一片逃生的绿洲。

3.工商联盟:为了应对行业洗牌,各地陆续出现了一批工商战略合作联盟。在最后的洗牌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大多数制药企业都有机会加入,先走一步者,先受益。

此外,制药企业之间也可以把握区域市场医改的机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承包医院系统或社区卫生中心的药品供应业务,也有机会在局部市场打破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对市场的垄断。

4.营销创新:在行业整体研发能力不足、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缺乏竞争力的情况下,部分制药企业通过营销模式的创新,避开市场激烈的竞争,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如上海亿城国际、海南新华药业的电视、电话营销模式,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电话网络的优势发展客户,迅速拓展市场。与此同时,会员直销、直复营销、体验营销、旅游营销甚至会务营销等非传统的药品营销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所采用。

5.产品突围:产品是制药业的生存基础,而全行业新药研发能力的严重不足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大多数制药企业在药品市场生存的机会越来少。相反,在非药品领域,大多数制药企业也许还有一线生机。

1.保健食品:从欧美发达国家保健品市场的发展趋势研判,中国的保健品市场必将走出低谷,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部分传统中药材和现代天然植物药有许多共同之处,产品结构处于劣势的制药企业,在保健品领域的发展空间可能会远大于药品领域。

2.药妆品:药妆品和药妆店是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最大的热点之一,在新药研发停滞不前、政策打压、利润走低的严峻形势面前,药妆品低门槛、高回报的优势得以凸显,广药集团、北京同仁堂、健康元等大企业争相抢入药妆市场。在连锁业,海王星辰涉足药妆多年,带动成千上万的连锁企业纷纷涉足药妆市场。目前,药妆市场已初见雏形。在制药企业和连锁业的共同推动下,药妆市场有望形成气候,做成一块不小的蛋糕。

3.功能性护理用品:在功能性护理用品市场,五o五神功元气袋曾经辉煌后仍屹立不倒,收腹、瘦身、丰胸等功能性护理用品也经久不衰,中脉科技更另辟蹊径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在制药业没有产品优势的企业尤其是中药企业,不妨发扬中国传统的国粹,运用天然药物、经络理论、针灸技术结合现代科技,在功能护理用品上下功夫,也许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医疗器械:虽然,管理部门已经将医疗器械列入了监管重点,但其可观的利润空间和患者体验魅力仍是医药行业屈指可数的盈利机会。

5.生物疫苗:在SaRS、艾滋病、流感、乙肝、禽流感等危机接连爆发的影响下,“疫苗”顺势成为人们心中惟一能够抓住的救命稻草,疫苗市场不断受到关注,显示出可观的增长潜力。有数据显示,疫苗市场容量在全球范围内的增幅两倍于处方药市场,而我国未来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5%,显著高于全球10%的增幅,增长空间巨大。

此外,“生物疫苗和诊断试剂高技术产业化”是国家发改委重点扶持的项目,政府还将为符合产业化专项的企业提供资金资助。

生物疫苗发展前景广阔,但对制药企业的科研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进入的门槛较高、政策或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能分享这份商机的企业有限。